一、Origin,migration and mixing of oilfield brines: Stable iso-topic evidence from Kuqa Foreland Basin(论文文献综述)
方维萱,王寿成,贾润幸,李天成,王磊,郭玉乾[1](2021)在《大比例尺构造岩相学填图理论创新、技术研发与发展方向》文中研究表明国家社会需求是构造岩相学创新技术研发和理论创新的动力源泉,构造岩相学填图技术研发过程推动了理论创新实现,逐渐形成了"五步式"研发范式为:解剖建相与技术研发→应用试验和深度研发→示范应用和理论创新→推广示范和普适验证→集成创新和融合建模。经对盆山原镶嵌构造区重要金属成矿盆地进行基底构造层(前盆地期)、成盆期、盆地改造期、盆内岩浆叠加期、盆地表生变化期与成岩相系的构造岩相学和地球化学岩相学综合研究,取得主要进展为:建立了沉积盆地内成岩相系划分新方案,创建了盆地构造变形史研究新方法,揭示了构造-岩浆-热事件形成机制,创建了复杂叠加成矿系统的构造岩相学解析研究方法技术,提出了"还原性流体成矿与预测"新理论,将塔西盆山原镶嵌构造区砂砾岩型铜铅锌成矿系统划分为三个成矿亚系统,开拓了盆山原镶嵌构造区研究的新领域。在回顾前期大比例尺构造岩相学填图创新技术研发和理论创新研究基础上,认为聚焦于矿山和金属矿集区的生态环境资源等国家需求,探索构造岩相学与深部地球物理等多学科综合探测和融合预测建模、基于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平台技术进行创新技术研发和理论创新研究等是今后主要发展方向。
李荣西,毛景文,赵帮胜,陈宝赟,刘淑文[2](2021)在《烃类流体在MVT型铅锌矿成矿中角色与作用: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指出MVT型铅锌矿床是最重要的铅锌矿类型之一,近百年来人们在此类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物质活化、运移和沉淀机制、成矿时代和成矿动力学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其中最重要的认识就是与油气相关的烃类流体在Pb-Zn等金属元素活化、迁移和沉淀成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综合分析前陆盆地烃类流体与MVT型铅锌矿二者之间的成因关系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世界范围内前陆盆地MVT型Pb-Zn矿床共同特征,总结了近年来前陆盆地MVT型铅锌矿烃类流体研究成果和进展,分析表明烃类流体以什么角色、如何参与MVT型铅锌矿成矿作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关烃类流体携带Pb-Zn等金属元素能力及其参与Pb-Zn沉淀成矿机制、前陆盆地构造演化背景下流体汇聚动力学,以及油气藏破坏与Pb-Zn成矿耦合关系等是未来有待深入探讨的重要科学问题。在矿床学和矿床地球化学研究基础上,应该发挥交叉学科特色优势和研究手段,从石油地质学角度出发,研究前陆盆地构造演化过程中烃类流体形成、演化与MVT型铅锌矿成矿过程之间的耦合关系,从有机流体角度切入,探讨MVT型铅锌矿成矿物质来源、成矿作用过程和成矿机制是新的研究趋势。
杨清[3](2021)在《滇东北-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滇东北-黔西北地区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该地区已发现超过400个铅锌矿床(点),其铅锌金属量超过20 Mt,是我国重要的铅锌多金属工业基地。目前对于这些铅锌矿床的成因研究仍然存在较大争议,尤其是在成矿时代、成矿流体来源、成矿物质来源和矿床形成机制等方面。本文以滇东北毛坪铅锌矿床、黔西北杉树林、筲箕湾、垭都和天桥铅锌矿床为研究对象,在全面介绍研究区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这些矿床进行了系统的硫化物原位S同位素分析、微量元素分析、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流体包裹体群体成分分析、单个包裹体成分分析和闪锌矿Rb-Sr定年,以对滇东北-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的成矿时代、成矿物质及流体性质和来源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铅锌矿床的成矿类型进行划分,结合区域地质演化,详细分析了研究区铅锌成矿作用与重大地质事件的耦合关系,并建立了成矿模型。最后根据研究区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成矿背景和控矿因素,系统总结了滇东北-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的成矿规律。取得主要认识如下:(1)滇东北-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矿体基本都赋存于震旦系-二叠系海相碳酸盐岩中,以白云岩为主。滇东北铅锌矿床主要受北东向逆断层控制,黔西北铅锌矿床主要受北西向逆断层控制。矿床矿体多呈脉状、透镜状和似层状产出,次为角砾状和网脉状。成矿期可主要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黄铁矿阶段,中期铅锌硫化物主成矿阶段和晚期碳酸盐阶段。金属矿物主要为闪锌矿、黄铁矿和方铅矿,脉石矿物主要见方解石、白云石和石英等。围岩蚀变以碳酸盐化和黄铁矿化为代表。(2)硫化物LA-ICPMS硫同位素分析显示,这些铅锌矿床δ34S值分布在10~23‰之间,富集重硫,且其分布特征表明沉淀的硫化物之间已经达到了硫同位素平衡。滇东北毛坪铅锌矿床成矿流体δ34S在19~22‰之间,成矿还原硫主要来自下伏震旦系灯影组和(或)寒武系地层中海相硫酸盐的热化学还原作用;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成矿流体δ34S为13~19‰,成矿还原硫可能具有多来源性,主要为赋矿地层和下伏震旦系或寒武系地层硫酸盐的混合来源。硫化物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闪锌矿以富集Ge、Ga、Cd和Ag,贫Bi、Ni、Co、Ti和Tl为特征;黄铁矿相对富集Ni、Co和As,与典型MVT铅锌矿床中闪锌矿和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相似。(3)该地区铅锌矿床成矿流体温度范围集中在120~250℃之间,盐度主要分布在7~14%(Na Cleqv)之间,属于中低温、中低盐度流体。流体包裹体成分较为复杂,气相主要为H2O、CO2和少量CH4,液相成分主要含有Na、Ca、K、Mg、Cl等。LA-ICPMS单个流体包裹体分析显示,成矿流体还具较高浓度的Li、Rb、Sr、Cs、Ba等元素;对比岩浆热液成矿流体、盆地卤水及变质卤水成分数据,发现滇东北和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的成矿流体都具有盆地卤水来源特征。(4)闪锌矿Rb-Sr年代学研究显示毛坪铅锌矿床成矿年龄为202.5±8.5Ma,处于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晚于泥盆系赋矿地层。结合前人在研究区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约束了滇东北-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的形成时代。结合研究区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成矿物质来源、微量元素特征和区域构造演化研究,本文认为滇东北-黔西北地区广泛分布的铅锌矿床属于MVT铅锌矿床,其成矿作用与印支期右江盆地的演化相耦合,是右江盆山挤压造山作用驱动下的大规模盆地流体迁移导致的。右江前陆盆地在中三叠世为浊积岩盆地阶段,是相对高温盆地卤水的准备期,产生了150~280℃相对较高温度的盆地卤水,最高温度为300~350℃;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的盆地消亡阶段,右江盆地自SE向NW隆起形成造山带,地形作用及构造挤压导致盆地热卤水向NW向大规模迁移。流体沿着NW向紫云-垭都断裂和中元古界褶皱基底与沉积地层之间的不整合面迁移,并沿途萃取了基底地层和沉积盖层中大量的成矿元素,最终在NW、NE、NNE向逆断层和褶皱虚脱部位沉淀金属硫化物而形成研究区内广泛分布且具有众多相似特征的铅锌矿床。(5)滇东北-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受地层、岩性、构造和岩相的多重控制。首先,矿床选择性的赋存于震旦系-二叠系地层中,且自南东部的黔西北地区到北西部的滇东北北部地区赋矿地层逐渐变老,但赋矿地层岩性一直为海相碳酸盐岩,并以白云岩为主;其次,区域性深大断裂、地区大断裂和矿床范围内的次级构造分别控制着成矿区总体范围、矿床分布和矿体产出特征。在成矿模式、成矿规律与成矿条件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岩相古地理特征、矿床地球化学以及已有矿床分布情况,本文认为黔西北垭都-蟒硐断裂带NW端找矿潜力较好,滇东北地区莲峰-巧家断裂至矿山厂-金牛厂断裂之间可能具有更好的找矿前景。
方维萱,王磊,鲁佳,李天成,贾润幸[4](2020)在《新疆乌拉根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和前陆冲断褶皱带对铜铅锌-天青石-铀-煤成矿控制规律》文中提出塔西地区是我国典型盆山原镶嵌构造区,乌拉根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为铜铅锌-石膏-天青石-铀-煤-天然气同盆共存富集区。这种特色陆内成矿单元因复杂构造形成演化史,多矿种同盆共存富集成矿内在关系不明。在对塔西地区构造岩相学垂向相序结构研究基础上,经原型盆地恢复、盆地动力学、盆地形成演化与构造变形史等综合研究,将构造-岩石地层系统划分为元古宙中高级变质断块(下基底构造层)、晚古生代地层(上基底构造层),下三叠统、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和新近系为盆地充填地层体,认为乌拉根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经历了早三叠世-早侏罗世山体隆升与山前断陷山盆转换、早-中侏罗世主成盆期、中-晚侏罗世构造反转期、白垩纪-古近纪挤压-伸展转换主成盆期、新近纪陆内周缘山间盆地等五个主要期次。其中早侏罗世康苏期和中侏罗世杨叶期为聚煤期,形成了半环状煤矿带和煤系烃源岩。燕山早期(J2-3)和燕山晚期(K1-E1a)两次前陆冲断作用导致盆地发生构造反转,构造沉降-沉积中心从NW向转为近EW向。白垩纪-古近纪挤压-伸展转换成为主成盆期,盆地动力学为受同生断裂带控制。挤压走滑抬升隆起形成乌拉根半岛;走滑拉分断陷的构造扩容空间形成了乌拉根局限海湾泻湖盆地,为克孜勒苏群和古近系提供了沉积容纳空间。阿尔塔什组底部热卤水沉积交代-改造型天青石矿床和石膏矿床形成于古近纪初。石膏岩-含膏泥岩-含膏泥质白云岩不但为区域滑脱构造面,也是阿克莫木天然气田良好的盖层。始新世伊普里斯阶-普利亚本阶(55.8~33.9Ma)为铅锌-铀-天然气成藏成矿高峰期,与喜山早期三幕区域挤压构造环境和相关海退过程有显着的时间-空间耦合关系。中新世阿启坦阶-布尔迪加尔阶(23.03~15.97 Ma)形成天然气充注成藏事件。安居安组砂岩型铜矿床与该期天然气充注和西南天山隆升事件关系密切,主要与喜山中期区域挤压应力场、干旱气候环境下,在物质-时间-空间上耦合关系显着。综合研究认为,我国塔西盆山原耦合与转换的特色陆内成矿单元内,铜铅锌、石膏、天青石、煤、铀等矿床储矿层位和天然气田储集层形成于中-新生代陆内走滑拉分断陷成盆动力学背景下。铅锌-铀-天然气成藏成矿高峰期与喜山期多幕次的陆内挤压收缩体制关系密切。挤压应力场驱动了煤系烃源岩发生生排烃事件、成矿流体大规模运移和聚集。冲断褶皱带和向斜构造为圈闭构造。帕米尔北缘南倾北向冲断褶皱岩片与西南天山南缘北倾南向冲断褶皱岩片组成了对称型薄皮式冲断褶皱带。南天山深部盲冲型冲断带为叠瓦状后展式基底卷入型前陆冲断带。
山俊杰[5](2020)在《新疆库车盆地盐泉水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全球钾矿床分布极不均匀,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中亚和东南亚等地。中国境内目前已探明的钾盐储量较少,主要局限在特提斯域的盆地。塔里木盆地位于特提斯东部,发育着巨厚层蒸发岩(包括石膏、石盐等),一直是我国钾矿床勘探的重点研究区域。库车盆地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是该区域最具找钾潜力的地区。库车盆地盐泉水十分发育,然而前人对库车盆地盐泉水的起源和成因尚未开展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此外,对盐泉水在库车盆地循环和演化的过程也没有进行过精细刻画;同时,中新世吉迪克组蒸发岩的物质来源仍然存在着一定争议。因此,2015-2019年期间,本研究在新疆库车盆地盐泉水出露较多的、自西向东的却勒构造带、西秋构造带、东秋构造带三个次级构造带上采集了30件盐泉水样品及11件木扎尔特河河水样品,分析其水化学及(18O、D、T、Sr)同位素和地球物理特征,同时结合前人已报道的水化学和氢氧数据,对库车盆地盐泉水的成因及循环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样品进行化学成分测试发现,库车盆地盐泉水按舒卡列夫水化学分类,盐泉水均为Na-Cl型。按瓦里亚什科水化学分类法,盐泉水主要以氯化物型为主。库车盆地盐泉水溶质来源主要以石盐溶解为主。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各个构造带上的溶质来源略有不同:却勒构造带盐泉水溶质主要为石盐溶解,其次还包括部分碳酸盐矿物和石膏/硬石膏矿物的溶解;西秋构造带和东秋构造带盐泉水溶质来源中碳酸盐矿物已饱和,溶质来源主要为石盐矿物其次为石膏/硬石膏。(2)通过水化学特征及δ18O、δD值分析,发现库车盆地盐泉水主要源于大气降水或南天山高山区冰雪融水的补给。同时,盐泉水氧同位素分布特征不仅与补给水淋滤石盐有关,并且还与盐泉水在近地表排泄过程又经历强烈蒸发作用有关。研究发现,δ18O、δD值存在着明显的高程及温度效应,并估测出研究区盐泉水的循环深度:却勒构造带、西秋构造带、东秋构造带盐泉水平均循环深度分别为5.65km、4.82km、5.38km。(3)研究发现库车盆地盐泉水的87Sr/86Sr值介于海相与典型陆源石盐之间,说明盐泉水的成因可能为海陆相的混合物。同时库车盆地盐泉水87Sr/86Sr比值从西(却勒构造带)向东(东秋构造带)逐渐增大,也说明陆源水的混合从西向东逐渐增加。却勒构造带具有较低的87Sr/86Sr比值和高矿化度的组成特征,这说明却勒构造带盐泉水更多比例是海水或海相蒸发源的混合物;西秋构造带盐泉水为海水和陆相水的混合物;东秋构造带盐泉水则主要为陆相水的混合物。(4)将库车盆地盐泉水元素浓度、H-O-Sr同位素、放射性T同位素与地层岩性及大地电磁法探测结果相结合),综合分析表明盐泉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河水)和南天山高山区冰雪融水、其次还接受了部分地下深部热液Ca-Cl型水的补给。盆地内异常发育褶皱、裂隙、断层和以砾岩为主的岩性特征为盐泉水的补给、排泄提供了良好的介质和通道,导致盐泉水快速下渗并沿断裂带进行深部循环,流经易溶性的盐类矿物(例如石盐、石膏),然后在构造及静态压力驱使下,沿断裂上升并出露于地表(排泄区)。本研究为库车盆地盐泉水的成因和循环提供了科学依据。
杨立飞[6](2019)在《兰坪盆地构造演化与成矿系统》文中认为兰坪盆地位于三江特提斯造山带中部,是典型造山盆地。经历了中、新特提斯及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亦是我国重要成矿区域。然其构造演化尚存在争议,成矿系统亟待建立。本文通过碎屑岩地球化学与年代学特征从沉积物物源、思茅地块归属性以及盆地性质等方面研究,解析了盆地构造演化过程,解剖了盆地典型矿床,探讨了成矿系统及复合成矿过程。碎屑岩具有轻稀土右倾、重稀土平缓、负Eu异常,较低的La/Sc(平均4.35)、Sc/Th(0.79),Cr/Th(5.01)和Co/Th(0.76)值特征,碎屑锆石年龄峰值主要集中在25162304Ma、18931855 Ma和244185 Ma三个区间,提出盆地沉积物物源主要来自扬子板块和思茅地块。碎屑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显示思茅地块在新太古代、元古代和古生代峰值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与扬子板块一致,有别于腾冲-保山地块,认为前者属于华夏古陆,后者属于冈瓦纳大陆。结合地球化学和沉积学研究,提出兰坪盆地三叠纪–新近纪为被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分为早-中三叠世前陆盆地、晚三叠-早侏罗世裂谷盆地、中侏罗–晚白垩世陆内坳陷盆地、古近世-始新世前陆盆地和晚渐新世以来的走滑拉分盆地等阶段。金满-连城Cu-Mo矿床具有δ65Cu(-0.350.21‰)、δ13C(-5.3-4.1‰)、δ18O(11.915.5‰)和δ34S(-2.0-4.0‰)同位素特征,认为成矿物质来自盆地沉积岩。δD(-95.2109.7‰)、δ18O(6.28.0‰)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160300℃;820%NaCleqv)特征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变质水,部分来自盆地热卤水和大气降水,提出其属于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金顶Pb-Zn矿床具有δ66Zn(00.35‰)、δ34S(-22.0-13.0‰,-1.02.0‰)同位素特征,认为成矿物质来自新生代砂岩、膏岩层及古油气藏。黄/白铁矿较高Co/Ni值(0.510.0),与MVT型矿床一致,含矿流体为盆地热卤水,属于MVT型矿床。盆地南部笔架山Sb、扎村Au等矿床含矿流体具有低温、低盐度特征,成矿物质主要来自矿区灰岩及岩浆岩,属于低温热液型矿床。通过重点解剖盆地典型矿床和盆地构造演化,划分出古新世-早始新世中低温热液脉型Cu-Mo-Pb-Zn-Ag、渐新世MVT型Pb-Zn-(Cu)和始新世低温热液Sb-Au-As-Hg三类成矿系统,并提出两种复合成矿作用类型。
张世新[7](2019)在《西成矿田隐伏铅锌矿床找矿模型及成矿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成矿田是我国重要的铅锌等有色金属矿集区,位于秦岭泥盆系铅锌成矿带的西部,往西可延伸到宕昌代家庄一带,向东过两当与凤太铅锌矿田相接,其北以黄褚关断裂为界,南以人土山-江洛断裂为界,夹持在商丹缝合带、勉略缝合带之间。论文在典型矿床解剖的基础上,以成矿系统理论为指导,以成矿建造与构造-热液叠加改造与铅锌成矿关系为切入点,以矿床定位规律和找矿模型总结为目的,以铅锌成矿预测为目标,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研究了西成矿田与铅锌成矿有关的泥盆系沉积盆地构造动力学背景、盆-山演化过程中沉积建造、改造及岩浆活动对铅锌成矿的控制,总结了铅锌区域及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和控矿因素,构建了区域成矿模型及以矿体定位规律为基础的矿区综合找矿模型,并结合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开展了深部隐伏铅锌矿床的成矿预测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在系统研究区内铅锌矿床基础上,系统解剖郭家沟、洛坝、水贯子3个典型铅锌矿床,总结了区内铅锌矿成矿特征。区内铅锌矿床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鞍状等主要产于泥盆系安家岔组、西汉水组地层中,少数产在泥盆系吴家山群、洞山组中。以厂坝-李家沟矿床为代表,矿体主要产在以泥质岩、细粒碎屑岩为主夹薄层碳酸盐岩建造的碎屑岩建造中,保存典型的沉积组构,代表同生喷流沉积矿床(SEDEX),主要分布在厂坝-向阳山一带的矿田北带。以毕家山、洛坝、郭家沟等为代表,矿体主要产在灰岩与千枚岩岩相界面的热水硅质岩中以及界面附近的千枚岩中灰岩透镜体及厚层灰岩一侧,显示明显后生成矿特征。矿床总体受泥盆系层位控制,但不同程度受到了变质、变形和后期热液叠加成矿改造,属于层控铅锌矿床。2、通过对赋矿硅质岩地球化学示踪,识别出了硅质岩为泥盆系地层中同生沉积的热水沉积岩,指示了同生沉积成岩期存在热液喷流沉积活动。基于矿石中代表后生热液活动脉状矿物的流体包裹体冷热台观察及均一温度、冰点及盐度计算,成矿流体总体为中-低温、中低盐度、低密度、中等压力、酸性、弱氧化性的Ca2+(Mg2+、Na+)-SO42-(Cl-)流体体系。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研究指示后期成矿热液主要来自岩浆水与大气水的混合,以前者为主。矿石硫、铅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元素主要来自下伏基底碧口群、李子园群及赋矿围岩泥盆系。硫同位素具有明显富重硫特征,矿石硫主要来源自地层中的海相硫酸盐,通过TSR反应形成还原硫,并与金属元素结合形成硫化物而沉淀。矿石热液碳酸盐矿物的C、O同位素组成,指示热液碳酸盐为地层灰岩溶溶解、沉淀形成,具有原地或近原地“就地取材”特点,这种化学反应过程不仅有利于成矿热液的运移,也有效改变着流体性质,对后期成矿意义重大。矿石碳酸盐矿物Sr同位素比值明显高于同时代印支期花岗岩初始Sr同位素比值,而与地层灰岩Sr比值范围重叠,同样指示热液溶解、就地取材的特征。综合以上研究,将西成铅锌矿床归为热水喷流沉积-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型矿床。3、对西成矿田及外围开展了碎屑锆石U-Pb定年,泥盆纪不同地层中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系均发育450Ma左右的年龄峰,而南秦岭志留系缺少此年龄峰值,指示南秦岭在志留纪到泥盆纪之间,碎屑物源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志留系碎屑物源缺少早古生代岩浆锆石组分,指示此时北秦岭尚未作为碎屑物源的供给者,而到泥盆纪时大量北秦岭早古生代岩浆锆石出现在泥盆系中,指示此时分隔南、北秦岭之间的商丹洋已经闭合,北秦岭地体已经成为泥盆系碎屑源区。因此推断商丹洋盆闭合应在白龙江群沉积之后,泥盆系沉积之前或同时,不晚于泥盆纪。基于对碎屑锆石U-Pb定年及碎屑源区示踪,结合前人对本区沉积构造古地理研究成果,推断赋矿地层泥盆系西汉水群沉积之时,盆地应属于碰撞后同造山阶段的前陆盆地,而非伸展性质的裂陷盆地。如若前人提出泥盆纪为伸展盆地构造背景,则因深水盆地(舒家坝群为代表)阻隔,北秦岭碎屑物质不可能越过深水盆地到达南侧的浅水区域(西汉水群为代表),所以将西汉水群视为泥盆系前陆盆地前缘部分的沉积较为合理。与盆地有关的喷流沉积成矿系统可能并不像前人认为的是断陷盆地同生断裂控制流体对流成矿系统,而可能是受同造山挤压构造体制控制前陆盆地流体成矿系统。据此,我们推断吴家山隆起一带是早期同生盆地流体成矿的有利地区。4、基于矿区矿床定位规律及典型矿床解剖和成矿控制因素分析,认为泥盆纪沉积盆地从志留纪被动陆缘伸展盆地,转化为挤压构造背景下的前陆盆地,它控制了区内早期喷流沉积的层状铅锌矿体的产出,矿体直接产于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界面以及局部伸展地段,在印支期造山过程中,原有矿体受到变质变形和岩浆活动不同程度改造影响,在褶皱转折端、层间虚脱部分和岩体附近进一步叠加成矿,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层位(热水硅质岩)+界面+圈闭构造”的矿区尺度的找矿模型。5、基于GIS技术,利用空间分析功能,提取了有利的找矿地质信息,建立了以综合找矿标志为证据层的证据权模型,并通过对研究区已知铅锌矿床符合度验算(大于90%)和成矿信息预测,在区内圈出一级找矿远景区5个,二级找矿远景区6个,三级找矿远景区5个;6、在郭家沟矿区开展了矿体定位预测和钻探工程验证,找矿取得了重大突破。基于对矿区“界面控矿”和“褶皱转折端”的矿体定位规律的总结,利用EH4电磁测深技术圈定了矿区内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的岩性界面形态,在南北两边各识别出一个近东西走向的背斜,并在褶皱转折端部位布置钻孔进行了钻探验证,在垂深350米以下发现了郭家沟隐伏铅锌矿体,找矿取得重大突破。目前,该矿床以控制Pb+Zn金属量超过300万吨,银金属量超过1000吨;
王伟,李文渊,唐小东,熊中乙,高满新,李天虎,宿晓虹,郭周平,孟勇,全守村,陈传庆[8](2018)在《塔里木陆块西北缘伽师铜矿成矿流体特征与成矿作用》文中研究说明伽师铜矿是柯坪盆地砂岩型铜矿的典型代表,多位学者曾对其成因进行研究,但均缺乏详细地球化学证据。本次研究认为该矿床成矿期分为成岩成矿期与改造成矿期,以成岩成矿期为主。本文通过对伽师铜矿不同成矿期包裹体显微测温,成分分析以及氢、氧、碳、硫同位素的研究,探讨了该矿床成矿流体形成演化与成矿作用的关系。结果表明,该矿床成矿流体成岩期均一温度为131206℃,盐度0.35%9.86%(NaCleq,质量分数,下同),流体密度0.900.99 g/cm3,流体压力为227464 MPa;改造期均一温度为131285℃,盐度0.53%9.34%,流体密度0.781.00 g/cm3,流体压力为231448 MPa,总体表现为中低温、中压、中低盐度、中等密度特征,具有典型地下热卤水特点。其δ34S值范围为-34.5‰-22.7‰,表明该矿床的硫主要源自硫酸盐细菌还原和有机质还原;成岩期包裹体水的δD值为-105.4‰-79.2‰、δ18OH2O为-3.13‰0.87‰,改造期δD值为-108.5‰-81.3‰,δ18OH2O为-4.21‰4.04‰,表明成矿流体为大气降水、盆地卤水二者混合来源,并有有机水加入;其成岩期δ13C值为-28.4‰-24.2‰,改造期δ13C值为-28.5‰-23.0‰,与自然界有机碳δ13C的负值范围特征吻合,激光拉曼探针成分分析显示该矿床成矿流体成岩期、改造期成分主要为CH4、H2S、H2O等,指示油田卤水中有机质参与了矿床成岩期、改造期成矿作用过程,在伽师铜矿成矿过程中起重要还原作用。综合分析认为,有机质与伽师铜矿成矿作用关系密切,该矿床是油田卤水参与成矿作用的沉积-改造成因砂岩型铜矿。
王伟,李文渊,唐小东,李天虎,熊中乙,高满新,宿晓虹,郭周平,孟勇,全守村,陈传庆[9](2018)在《塔里木陆块西北缘滴水铜矿成矿流体特征与成矿作用》文中研究指明塔里木陆块滴水铜矿是库车盆地新生代砂岩型铜矿的典型代表,多位学者曾对其成因进行研究,但均缺乏详细的地球化学证据。本次研究认为该矿床成矿期分为成岩成矿期和改造成矿期,以成岩成矿期为主。本文通过对该矿床两个成矿期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成分分析及氢、氧、碳、硫同位素的研究,探讨该矿床成矿流体形成演化与成矿作用的关系。结果表明,该矿床成岩期成矿流体成分主要为CH4、H2S、H2O,代表还原性流体,具有中低温(82.4181.6℃)、中高压(235.42454.44MPa)的特点;改造期成矿流体成分主要为H2O、CO2、CH4,代表弱氧化性流体,亦具有中低温(146.2268.1℃)、中高压(267.83457.64MPa)的特征;成岩成矿期石英的δD=-107.6‰-78.3‰、δ18OH2O=-4.50‰4.06‰,改造成矿期石英的δD=-109.5‰-84.9‰、δ18OH2O=-4.26‰5.14‰,指示该矿床两个成矿期成矿流体主要为大气降水与盆地卤水的混合。该铜矿矿石中辉铜矿δ34S=-31.6‰-21.3‰,表明硫主要源自硫酸盐细菌与有机质还原。成矿流体在新近系康村组矿源层中经水岩作用,演化形成含矿热卤水。该矿床碳同位素特征(δ13C值-25.3‰-22.4‰)、包裹体成分分析表明含矿热卤水中CH4等有机质应为油田卤水成分。油田卤水中有机质成分在成岩期、改造期均参与了该矿床成矿作用,在滴水铜矿成矿过程中起重要的还原作用。本次研究表明,有机质与滴水铜矿成矿作用关系密切,该矿床是油田卤水参与成矿作用的沉积-改造型矿床。
王健[10](2018)在《中上扬子地台西南缘大型铅锌矿床定位规律研究》文中认为中上扬子地台西南缘矿集区位于我国西南川滇黔交界的三角区,目前已发现的铅锌矿床(点)多达400余个,铅锌金属量超过20Mt,是我国重要的铅锌银锗等多金属基地。相对于典型MVT铅锌矿床,中上扬子地台西南缘地区铅锌矿床具有规模大、品位高、伴生元素多等特征。前人对该地区铅锌矿床开展了较多的研究工作,但多以单个矿床为研究对象,关于控矿因素、成矿时代及矿床定位规律等区域成矿规律的总结和关键问题的研究相对薄弱,很大程度制约了该地区成矿规律的总结和矿产勘查的突破。基于此,本文以四川大梁子大型铅锌矿床、天宝山大型铅锌矿床,云南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茂租大型铅锌矿床,贵州杉树林中型铅锌矿床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调查基础上,开展流体包裹体及矿床地球化学、成矿年代学及关键控矿因素研究。根据本区两期铅锌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关键控矿因素、矿床地质特征、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全面系统的总结了中上扬子地台西南缘大型铅锌矿床的时空结构、成矿机制及定位规律,并构建了相应的成矿地质模型。取得主要认识如下:(1)大梁子、天宝山和茂租矿床均赋存于震旦系灯影组含炭质白云岩内。大梁子、天宝山矿床受北西西向张性断裂-热液岩溶构造控制,矿体呈上大下小“楔形体”,矿石类型以角砾状、块状为主,其次为网脉状,金属矿物主要有闪锌矿、方铅矿,少量的黄铁矿,非金属矿物主要有白云石、方解石,少量的石英、石膏、重晶石,天宝山矿床产出有小规模的黄铜矿矿体。茂租矿床受北东向褶皱-层间滑动带构造控制,矿体具似层状、透镜状多层产出特征,矿石类型以脉状、角砾状为主,金属矿物主要有闪锌矿、方铅矿,少量的黄铁矿等,非金属矿物主要有白云石、方解石、萤石,少量的重晶石和石英。会泽、杉树林矿床赋存于石炭系白云岩内,均受印支期双重逆冲构造控制,矿体呈似层状、脉状,矿石类型以块状、角砾状为主,金属矿物主要有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少量的黄铜矿等,非金属矿物主要有白云石、方解石,少量的石英、重晶石等。不同之处在于会泽铅锌矿床赋存于石炭系摆佐组内,受北东向构造控制,而杉树林铅锌矿床赋存于石炭系黄龙组中,受北西向构造控制。(2)五个典型铅锌矿床显微测温结果表明,区内成矿流体属于中高-中低温、中等盐度流体;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显示,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盆地卤水。相对典型MVT铅锌矿床,研究区内矿床的成矿流体温度偏高,盐度偏低,但矿床类型仍属于MVT铅锌矿床范畴。热液矿物H-O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赋存于震旦系的铅锌矿床(大梁子、天宝山和茂租矿床)成矿流体中水主要来源于海水、有机质和雨水的混合;赋存于石炭系的铅锌矿床(会泽)成矿流体中水主要来源于海水与有机质流体混合,雨水加入不明显。C-O同位素数据表明,典型铅锌矿床成矿流体中碳、氧主要来源于赋矿围岩的碳酸盐溶解作用,少部分来源于沉积有机质的脱羟基作用,且表现出随着成矿温度降低碳酸盐溶解作用减弱的趋势。热液矿物硫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区内铅锌矿床还原硫均来源于海水硫酸盐的热化学还原作用,但赋存于震旦系内的铅锌矿床可能是原地还原,而赋存于石炭系的铅锌矿床可能是异地还原均一后运移至矿床就位空间。天宝山、会泽矿床热液硫化物中流体包裹体He-Ar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成矿流体以地壳流体为主,但有明显的地幔流体(<5.3%)混入。(3)区内大型铅锌矿床空间分布受地层层位及岩性、控矿构造和峨眉山地幔柱联合控制。铅锌矿床主要赋存于震旦系和石炭系白云岩中,其中震旦系含炭质白云岩成矿优于纯白云岩。研究区由南东向北西方向,赋矿层位具有由新变老的趋势。赋存于不同层位的铅锌矿床矿物组合相似,但黄铁矿含量差异较大,根据黄铁矿的含量分为贫黄铁矿型和富黄铁矿型铅锌矿床。贫黄铁矿型铅锌矿床主要赋存于震旦系含炭质白云岩中,以天宝山、大梁子和茂租矿床为代表;富黄铁矿型铅锌矿床主要赋存于石炭系白云岩中,以会泽、杉树林矿床为代表,大量黄体矿的形成可能与石炭系及其下伏的地层中含有大量的菱铁矿有关。研究区内存在三种主要控矿构造样式,分别为断裂-热液岩溶构造、褶皱-层间滑动带构造和双重逆冲构造,代表性矿床分别为大梁子矿床、茂租矿床和会泽矿床。区内铅锌矿床平面上均分布于峨眉山地幔柱活动影响范围内,剖面上矿床主要赋存于峨眉山玄武岩以下的层位中,综合成岩、成矿年代学数据、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峨眉山地幔柱活动可能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铅锌成矿作用提供了部分的成矿流体及热能。(4)获得天宝山矿床和茂租矿床闪锌矿Rb-Sr同位素年龄分别为348.5±7.2Ma和190.6±5.0Ma。综合前人成矿年龄数据,厘定中上扬子地台西南缘存在两期铅锌成矿作用,分别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366.3321.7Ma)和晚三叠世-早侏罗世(228190.6Ma)。晚泥盆世-早石炭世铅锌成矿作用与古特提斯洋张开有关。受区内盆地巨厚沉积地层热梯度影响,盆地内流体形成富含SO42-的热卤水,在上覆地层的超压作用下,盆地内流体沿深断裂或不整合面水平或向上运移。富含SO42-的热卤水在运移的过程中,不断地萃取围岩中的金属元素(Zn、Pb),形成富含金属元素及SO42-的成矿流体;当成矿流体沿张型断裂运移至富含有机质的灯影组白云岩内时,与白云岩内的有机质接触,启动硫酸盐还原反应,形成还原硫;同时在温度下降、盐度下降等多元因素促使下,金属离子与还原硫结合,形成硫化物沉淀,并形成围岩蚀变,最终形成天宝山、大梁子等大型铅锌矿床。晚三叠世-早侏罗世铅锌成矿作用与古特提斯洋闭合右江盆地演化造山及峨眉山地幔柱活动有关。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古特提斯洋闭合右江盆地由南东向北西闭合造山,作为区域挤压作用的构造响应滇东北地区形成北东向挤压构造带,黔西北地区形成北西向挤压构造带,且靠近右江造山带即强应变区形成双重逆冲构造,远离造山带即弱应变区形成褶皱-层间滑动带构造。右江盆地内富含SO42-的热卤水与有机质通过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形成富含还原硫的盆地热卤水。富含还原硫的盆地热卤水在重力和构造驱动力的作用下沿断裂或不整合面迁移。流体在迁移的过程中萃取基底及围岩中的金属元素(Zn、Pb、Fe),受峨眉山地幔柱活动影响,流体始终保持中高温,同时有少量的地幔流体成分混入,形成富含金属元素、还原硫及地幔成分的中高温、中等盐度的特殊成矿流体。成矿流体在运移的过程中,流体特征发生改变在有利构造位置硫化物沉淀,在石炭系白云岩中形成富黄铁矿型铅锌矿床及大规模的黄铁矿化和碳酸盐化,在震旦系白云岩中形成贫黄铁矿型铅锌矿床及大规模的碳酸盐化。(5)综合研究区内两期铅锌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矿化时空结构、成矿作用分析等,总结了区内大型铅锌矿床定位规律。晚泥盆世-早石炭世铅锌矿床总体发育于安宁河-易门断裂与小江断裂之间的范围内,受北西西向张性断裂-热液岩溶构造控制,以震旦系灯影组为主要赋矿层位,形成贫黄铁矿型铅锌矿床;晚三叠世-早侏罗世铅锌矿床在区内均有产出,在滇东北北部,矿床受褶皱-层间滑动带构造控制,以震旦系灯影组为主要赋矿层位,形成贫黄铁矿型铅锌矿床,在滇东北南部及黔西北地区,以石炭系为主要赋矿层位,形成富黄铁矿型铅锌矿床,不同之处在于在滇东北南部矿床明显受北东向构造控制,在黔西北地区矿床明显受北西向构造控制。
二、Origin,migration and mixing of oilfield brines: Stable iso-topic evidence from Kuqa Foreland Basi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Origin,migration and mixing of oilfield brines: Stable iso-topic evidence from Kuqa Foreland Basin(论文提纲范文)
(1)大比例尺构造岩相学填图理论创新、技术研发与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构造岩相学技术研发与理论创新 |
1.1 构造岩相学理论内容 |
1.1.1 系统整体论 |
1.1.2 多维场空间拓扑学结构解析 |
1.1.3 五维构造岩相学解析研究与建相建模 |
1.1.4 深部隐伏构造岩相体综合探测、实体填图和建模预测 |
1.2 技术研发与理论创新的驱动因素 |
1.3 技术研发与理论创新的思维方法 |
1.4 重要的创新研发视角 |
1.5 深部构造岩相体综合探测和建模预测的相关视角 |
2 主要新进展 |
2.1 建立了沉积盆地内成岩相系划分的新方案 |
2.2 创建盆地构造变形史研究新方法,揭示了构造-岩浆-热事件形成机制 |
2.2.1 前盆地期的物质组成与基底构造层 |
2.2.2 成盆期同生和准同生构造岩相带与成岩相系 |
2.2.3 盆地改造期变形构造岩相学样式与构造成岩相系 |
2.2.4 构造-岩浆-热事件叠加样式与盆内岩浆叠加成岩相系 |
2.2.5 盆地表生变化期构造样式与成岩相系 |
2.3 创建了复杂叠加成矿系统的构造岩相学解析研究方法技术 |
2.4 提出了“还原流体成矿与预测”新理论,开拓了盆山原镶嵌构造区研究的新领域 |
3 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 |
4 结论 |
(2)烃类流体在MVT型铅锌矿成矿中角色与作用: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前陆盆地烃类流体与MVT型铅锌矿关系密切 |
3 世界范围内MVT型Pb-Zn矿床具有许多共同特征 |
4 烃类流体在成矿中的角色与作用是研究热点 |
5 多学科交叉融合是MVT型矿床研究的趋势 |
6 结语 |
(3)滇东北-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依据及意义 |
1.1.1 选题来源 |
1.1.2 选题依据 |
1.1.3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
1.2.1 MVT铅锌矿床研究现状 |
1.2.2 川滇黔成矿带铅锌矿床研究现状 |
1.2.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1.4 主要测试方法 |
1.4.1 闪锌矿Rb-Sr年代学研究 |
1.4.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
1.4.3 原位硫同位素分析 |
1.4.4 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 |
1.4.5 显微X射线荧光光谱(XRF) |
1.4.6 LA-ICP-MS单个包裹体分析 |
1.4.7 群体包裹体分析 |
1.5 论文主要完成工作量 |
1.6 论文成果及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基底地层 |
2.1.2 沉积盖层 |
2.2 区域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4 区域矿产 |
2.5 区域构造演化 |
第三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3.1 滇东北毛坪铅锌矿床 |
3.1.1 矿床特征 |
3.1.2 矿石特征 |
3.1.3 围岩蚀变 |
3.1.4 矿物生长顺序及成矿阶段 |
3.2 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 |
3.2.1 杉树林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
3.2.2 筲箕湾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
3.2.3 天桥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
3.2.4 垭都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
第四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4.1 硫同位素特征 |
4.1.1 毛坪 |
4.1.2 黔西北铅锌矿床硫同位素研究 |
4.2 硫化物微量元素特征 |
4.2.1 主微量元素特征 |
4.2.2 闪锌矿中微量元素赋存特征 |
4.2.3 微量元素对成矿温度的指示 |
4.3 成矿年代学研究 |
第五章 流体包裹体研究 |
5.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5.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
5.3 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 |
5.3.1 群体包裹体成分分析 |
5.3.2 单个包裹体成分分析 |
第六章 成矿作用研究 |
6.1 成矿物质来源 |
6.1.1 硫来源 |
6.1.2 成矿金属来源 |
6.2 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 |
6.2.1 成矿流体组成和性质 |
6.2.2 成矿流体来源 |
6.3 成矿类型 |
6.3.1 区域铅锌矿床成矿特征 |
6.3.2 成矿类型对比分析 |
6.3.3 成矿类型微量元素分析 |
6.4 滇东北-黔西北地区铅锌成矿作用与重大地质事件耦合 |
6.4.1 研究区重大地质事件概述 |
6.4.2 成矿时代与地质事件的耦合 |
6.4.3 峨眉山地幔柱活动与铅锌成矿的关系 |
6.4.4 右江盆地演化与铅锌成矿的耦合 |
第七章 成矿规律与找矿前景分析 |
7.1 成矿条件分析 |
7.1.1 成矿与地层 |
7.1.2 成矿与构造 |
7.1.3 成矿与岩浆岩 |
7.2 成矿时代及成矿空间分布规律 |
7.2.1 成矿时代规律 |
7.2.2 空间分布规律 |
7.3 找矿前景分析 |
7.3.1 黔西北地区 |
7.3.2 滇东北地区 |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
8.1 主要结论 |
8.2 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新疆乌拉根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和前陆冲断褶皱带对铜铅锌-天青石-铀-煤成矿控制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乌拉根沉积盆地构造岩相学序列与盆地构造演化 |
1.1 乌拉根沉积盆地现今结构与金属矿产?煤矿?铀?天然气同盆富集成矿特征 |
1.2 盆地基底构造层特征与构造演化 |
1.2.1 下基底构造层:元古宙中高级变质断块 |
1.2.2 上基底构造层:晚古生代地层的构造岩相学与构造演化 |
1.3 乌拉根地区中生代构造岩相学序列与盆地演化 |
1.3.1 早三叠世山前断陷构造?沉积体系与山→盆耦合转换期 |
1.3.2 早?中侏罗世山→盆转换期构造沉积体系与聚煤成盆期 |
1.3.3 白垩纪陆内局限海湾盆地沉积体系与铅锌?铀?天然气储集层 |
1.4 古近纪陆内海湾泻湖构造岩相学序列与盆山原耦合转换记录 |
1.5 新近纪陆内周缘山间盆地沉积体系与盆山原耦合期 |
2 盆地演化序列与铜铅锌?天青石?铀?煤?天然气成矿成藏规律 |
2.1 原型盆地、盆地演化序列与同生构造组合 |
2.2 前陆隆起带和盆中隆起带:盆地分割和围限构造 |
2.3 康苏?岳普湖半环状前陆断坪沉降带:侏罗纪聚煤同生构造带与前陆冲断褶皱带 |
2.3.1 康苏?岳普湖半环状前陆断坪沉降带与半环状聚煤同生构造带 |
2.3.2 中?晚侏罗世前陆冲断褶皱作用与盆地沉积中心迁移 |
2.4 角度不整合面构造、同生断裂带和乌拉根局限海湾泻湖盆地 |
2.4.1 燕山晚期前陆冲断褶皱作用与角度不整合面构造 |
2.4.2 乌恰?乌拉根?吾合沙鲁同生断裂带 |
2.4.3 乌拉根局限海湾泻湖盆地与砂砾岩型铜铅锌?天青石矿床 |
3 前陆冲断褶皱带特征与成藏成矿流体大规模运移 |
3.1 区域构造单元分带 |
3.2 康苏?乌鲁克恰提后展式厚皮型前陆冲断构造带 |
3.3 康苏?岳普湖燕山期前陆冲断褶皱带与煤层聚集改造 |
3.4 乌拉根?吾合沙鲁前展式南向北倾的冲断褶皱带和乌拉根复式向斜构造系统 |
3.5 吾合沙鲁?乌恰喜山期前展式薄皮型断褶带与砂岩型铜(天青石)?铀矿床 |
3.6 帕米尔高原北缘前陆冲断褶皱带的北向南倾前锋带 |
4 讨论 |
4.1 区域成藏成矿与重大构造事件在物质?时间?空间上的耦合关系 |
4.2 区域成藏成矿规律与演化模式 |
5 结论 |
(5)新疆库车盆地盐泉水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研究 |
1.2.2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
1.2.3 水循环特征研究 |
1.2.4 地球物理探测应用研究 |
1.3 研究区盐泉水研究程度 |
1.4 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
1.5 主要的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1.7 论文创新点 |
1.8 论文工作量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 |
2.2 区域地质背景 |
2.3 区域演化背景 |
2.3.1 盆地地层层序 |
2.3.2 盆地构造特征 |
2.4 水文地质背景 |
2.5 岩相古地理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
3.1 样品采集 |
3.2 测试方法 |
3.2.1 常量、微量元素测试方法 |
3.2.2 氢氧同位素测试方法 |
3.2.3 放射性氚同位素测试方法 |
3.2.4 锶同位素测试方法 |
3.2.5 V8多功能电法仪测试方法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盐泉水的溶质来源 |
4.1 盐泉水化学特征 |
4.2 矿化度与主要离子关系特征 |
4.3 主微量元素在盐泉水溶质来源中的指示 |
4.4 相化学在盐泉水中溶质来源的指示 |
4.5 饱和指数在盐泉水中溶质来源的指示 |
4.5.1 却勒构造带溶质特征 |
4.5.2 西秋构造带溶质特征 |
4.5.3 东秋构造带溶质特征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盐泉水的补给来源与循环模式 |
5.1 盐泉水补给来源研究 |
5.2 盐泉水补给高程研究 |
5.3 盐泉水补给温度研究 |
5.4 盐泉水的氚同位素年龄研究 |
5.5 盐泉水的热储温度研究 |
5.5.1 二氧化硅地热温标 |
5.5.2 阳离子温标 |
5.5.3 盐泉水地热温度指标选取及计算 |
5.6 盐泉水的循环深度研究 |
5.7 盐泉水的循环模式讨论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盐泉水的成因分析 |
6.1 锶同位素特征分析 |
6.2 热液Ca-Cl型水对研究区盐泉水的影响分析 |
6.3 盐泉水出露特征分析 |
6.3.1 地层岩性特征分析 |
6.3.2 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地球物理手段应用 |
6.4 盐泉水的成因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图 |
附录 表 |
附录 |
附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兰坪盆地构造演化与成矿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项目依托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存在问题 |
1.3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1.4 完成工作量 |
1.5 创新点 |
1.5.1 解析盆地性质 |
1.5.2 示踪沉积物物源 |
1.5.3 约束成矿物质与流体来源 |
1.5.4 研究新生代成矿系统及复合成矿作用 |
2 三江特提斯构造演化 |
2.1 原特提斯洋 |
2.2 古特提斯洋 |
2.3 中特提斯洋 |
2.4 新特提斯洋 |
2.5 新生代碰撞造山 |
3 兰坪盆地构造演化 |
3.1 物质来源 |
3.1.1 盆地地质 |
3.1.2 样品与岩相学 |
3.1.3 碎屑岩地球化学 |
3.1.4 碎屑锆石年代学 |
3.1.5 物质来源讨论 |
3.2 地块属性与盆地性质 |
3.2.1 地块属性 |
3.2.2 盆地性质 |
4 兰坪盆地典型矿床 |
4.1 金满-连城Cu-Mo矿床 |
4.1.1 矿床地质 |
4.1.2 矿体与矿石 |
4.1.3 含矿流体 |
4.1.4 成矿物质 |
4.1.5 成矿制机制 |
4.2 金顶Pb-Zn矿床 |
4.2.1 矿床地质 |
4.2.2 矿体与矿石 |
4.2.3 含矿流体 |
4.2.4 成矿物质 |
4.2.5 成矿机制 |
4.3 白秧坪Pb-Zn-Cu-Ag矿集区 |
4.3.1 东矿带 |
4.3.2 西矿段 |
5 兰坪盆地构造演化与成矿系统 |
5.1 古新世前陆盆地与中低温热液脉型成矿系统 |
5.1.1 成矿时代 |
5.1.2 成矿物质 |
5.1.3 含矿流体 |
5.1.4 成矿机理 |
5.2 渐新世走滑拉分盆地与MVT型成矿系统 |
5.2.1 成矿年代 |
5.2.2 成矿物质 |
5.2.3 含矿流体 |
5.2.4 成矿机理 |
5.3 始新世前陆盆地与低温热液成矿系统 |
5.3.1 成矿年代 |
5.3.2 成矿物质 |
5.3.3 含矿流体 |
5.3.4 成矿机理 |
5.4 盆地复合成矿作用 |
6 结语 |
6.1 主要认识与成果 |
6.1.1 思茅地块属性 |
6.1.2 盆地沉积物物源 |
6.1.3 盆地构造演化 |
6.1.4 盆地成矿系统 |
6.2 存在问题 |
6.2.1 成矿系统时限约束 |
6.2.2 成矿系统与岩浆岩关系 |
6.2.3 成矿系统间耦合关系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7)西成矿田隐伏铅锌矿床找矿模型及成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区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1 沉积岩型Pb-Zn矿床 |
1.3.2 找矿模型及成矿预测 |
1.3.4 研究区研究现状 |
1.3.5 秦岭泥盆系铅锌矿床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5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
第二章 西秦岭造山带地质组成及构造演化 |
2.1 造山带内部结构及构造演化 |
2.2 秦岭晚古生代沉积盆地性质 |
2.3 中生代岩浆活动与构造动力学环境 |
第三章 西成矿田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 |
3.1 赋矿地层 |
3.2 矿田构造 |
3.3 岩浆活动 |
3.4 变质特征 |
3.5 地球物理特征 |
3.6 化探异常特征 |
3.7 西成矿田矿床分布特征 |
第四章 西成矿田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
4.1 郭家沟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
4.1.1 赋矿层位 |
4.1.2 矿区构造 |
4.1.3 矿体特征 |
4.1.4 矿石特征 |
4.1.5 围岩蚀变 |
4.1.6 成矿期和成矿阶段 |
4.2 洛坝铅锌矿床 |
4.2.1 赋矿地层 |
4.2.2 矿区构造 |
4.2.3 矿体特征 |
4.2.4 矿石特征 |
4.2.5 围岩蚀变 |
4.2.6 成矿期和成矿阶段 |
4.3 水贯子铅锌矿床 |
4.3.1 赋矿地层 |
4.3.2 矿区构造 |
4.3.3 矿区岩浆岩 |
4.3.4 矿体特征 |
4.3.5 矿石特征 |
4.3.6 围岩蚀变 |
4.3.7 成矿期和成矿阶段 |
4.4 西成铅锌矿田铅锌成矿特征 |
第五章 西成矿田铅锌矿床成因及矿床类型 |
5.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研究 |
5.1.1 测试方法与实验流程 |
5.1.2 郭家沟矿床岩相学特征与测试结果 |
5.1.3 洛坝矿床岩相学特征与测试结果 |
5.1.4 水贯子矿床岩相学特征与测试结果 |
5.1.5 成矿流体密度、压力估算 |
5.1.6 流体成分、fo2逸度以及p H、Eh值 |
5.2 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5.2.1 矿石硫同位素特征 |
5.2.2 矿石铅同位素特征 |
5.2.3 氢、氧同位素组成及成矿流体来源 |
5.2.4 热液碳酸盐矿物C、O、Sr同位素特征 |
5.3 赋矿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
5.4 西成铅锌矿床成因及矿床类型 |
第六章 泥盆系碎屑锆石U-Pb定年及碎屑源区 |
6.1 样品及分析流程 |
6.2 泥盆系西汉水群碎屑沉积岩岩相学特征 |
6.2.1 安家岔组 |
6.2.2 西汉水组 |
6.2.3 洞山组 |
6.3 西汉水群变沉积岩岩石化学特征 |
6.4 泥盆系碎屑锆石U-Pb定年 |
6.4.1 安家岔组ZK772711 样品 |
6.4.2 安家岔组ZK232 样品 |
6.4.3 西汉水组样品B01 |
6.4.4 西汉水组B02 |
6.4.5 洞山组B03样品 |
6.5 西成矿田泥盆系碎屑锆石源区特征 |
6.5.1 安家岔组碎屑锆石源区 |
6.5.2 西汉水组碎屑锆石源区 |
6.5.3 洞山组碎屑锆石源区 |
6.6 西秦岭碎屑源区对比与泥盆纪盆地格局 |
6.6.1 商丹洋盆闭合时间 |
6.6.2 沉积盆地性质 |
第七章 西成铅锌矿床控矿因素与找矿模型 |
7.1 泥盆系沉积盆地对铅锌成矿控制 |
7.2 印支期岩浆活动与构造变形对成矿影响 |
7.3 界面控矿特点与矿区尺度的找矿模型 |
7.3.1 西成矿田界面控矿特点 |
7.3.2 矿区尺度铅锌找矿模型 |
第八章 基于GIS西成矿田铅锌成矿预测 |
8.1 地球物理场与矿床分布 |
8.2 地层-岩性含矿性 |
8.2.1 含矿地层分析 |
8.2.2 含矿岩性分析 |
8.3 构造及岩性接触带控矿作用 |
8.4 地质找矿标志量化提取 |
8.4.1 基于GIS的点元信息提取 |
8.4.2 面元信息提取 |
8.4.3 线元体信息提取及其意义 |
8.5 土壤化探异常特征及成矿预测 |
8.6 找矿标志 |
8.7 证据权模型与成矿预测 |
8.7.1 证据权模型与方法 |
8.7.2 证据权预测结果与评价 |
8.8 小结 |
第九章 郭家沟矿区矿体定位预测实践 |
9.1 物探方法选择及依据 |
9.1.1 电磁测深法 |
9.1.2 方法可行性 |
9.2 物探结果与钻探验证 |
9.2.1 EH4测深结果 |
9.2.2 钻探验证情况 |
第十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版 |
(8)塔里木陆块西北缘伽师铜矿成矿流体特征与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矿床地质特征 |
2.1 矿区地质 |
2.2 矿体 |
2.3 矿石 |
3 样品及分析测试方法 |
3.1 流体包裹体测试 |
3.2 氢、氧、碳、硫同位素测试 |
4 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研究 |
4.1 流体包裹体类型与特征 |
4.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及成分分析 |
4.2.1 显微测温结果 |
4.2.2 激光拉曼成分特征 |
4.3 硫同位素特征 |
4.4 氢氧同位素特征 |
4.5 碳同位素特征 |
5 讨论 |
5.1 成矿流体性质与来源 |
5.2 成矿作用分析 |
6 结论 |
(9)塔里木陆块西北缘滴水铜矿成矿流体特征与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矿床地质特征 |
2.1 矿区地质 |
2.2 矿体 |
2.3 矿石特征 |
3 样品及分析测试方法 |
3.1 氢、氧、碳、硫同位素测试 |
3.2 流体包裹体测试 |
4 成矿流体特征 |
4.1 流体包裹体类型 |
4.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及成分分析 |
4.2.1 显微测温结果 |
4.2.2 流体包裹体气相、液相成分分析 |
4.3 硫同位素特征及其来源 |
4.4 氢氧同位素特征与成矿流体来源 |
4.5 碳同位素特征及其来源 |
5 成矿作用讨论 |
6 结论 |
(10)中上扬子地台西南缘大型铅锌矿床定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来源 |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
1.2.1 国际研究进展 |
1.2.2 中上扬子地台西南缘铅锌矿床研究进展 |
1.2.3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主要测试方法 |
1.4.1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
1.4.2 流体包裹体成分 |
1.4.3 稳定同位素 |
1.4.4 He-Ar同位素 |
1.4.5 闪锌矿Rb-Sr同位素 |
1.5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
1.6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构造演化 |
2.2 地层 |
2.3 构造 |
2.4 岩浆岩 |
2.5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3.1 大梁子铅锌矿床 |
3.1.1 矿区地质特征 |
3.1.2 矿体及矿化特征 |
3.1.3 围岩蚀变 |
3.1.4 矿物生成顺序及成矿阶段划分 |
3.2 天宝山铅锌矿床 |
3.2.1 矿区地质特征 |
3.2.2 矿体及矿化特征 |
3.2.3 围岩蚀变 |
3.2.4 矿物生成顺序及成矿阶段划分 |
3.3 茂租铅锌矿床 |
3.3.1 矿区地质特征 |
3.3.2 矿体及矿化特征 |
3.3.3 围岩蚀变 |
3.3.4 矿物生成顺序及成矿阶段划分 |
3.4 会泽铅锌矿床 |
3.4.1 矿区地质特征 |
3.4.2 矿体及矿化特征 |
3.4.3 围岩蚀变 |
3.4.4 矿物生成顺序及成矿阶段划分 |
3.5 杉树林铅锌矿床 |
3.5.1 矿区地质特征 |
3.5.2 矿体及矿化特征 |
3.5.3 围岩蚀变 |
3.5.4 矿物生成顺序及成矿阶段划分 |
3.6 区域典型铅锌矿床总体特征 |
第四章 流体包裹体及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4.1 流体包裹体特征 |
4.1.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4.1.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特征 |
4.1.3 成矿流体成分特征 |
4.2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4.2.1 氢氧同位素 |
4.2.2 碳氧同位素特征 |
4.2.3 氦氩同位素特征 |
4.2.4 硫同位素特征 |
第五章 大型铅锌矿床定位规律 |
5.1 大型铅锌矿床的空间结构特征 |
5.1.1 层位-岩性对矿床空间分布的控制作用 |
5.1.2 控矿构造样式及其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
5.1.3 峨眉山地幔柱活动与铅锌成矿作用关系 |
5.2 大型铅锌矿床的时间结构特征 |
5.2.1 两期铅锌成矿作用时代的厘定 |
5.2.2 两期铅锌成矿作用分析 |
5.3 大型铅锌矿床定位规律 |
5.3.1 大型铅锌矿床时间分布规律 |
5.3.2 大型铅锌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
5.4 大型铅锌矿床成矿地质模型 |
5.4.1 晚泥盆世-早石炭世铅锌成矿地质模型 |
5.4.2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铅锌成矿地质模型 |
第六章 主要认识及存在的问题 |
6.1 主要结论及认识 |
6.2 存在问题及今后工作的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四、Origin,migration and mixing of oilfield brines: Stable iso-topic evidence from Kuqa Foreland Basin(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比例尺构造岩相学填图理论创新、技术研发与发展方向[J]. 方维萱,王寿成,贾润幸,李天成,王磊,郭玉乾. 矿产勘查, 2021(07)
- [2]烃类流体在MVT型铅锌矿成矿中角色与作用:研究进展与展望[J]. 李荣西,毛景文,赵帮胜,陈宝赟,刘淑文. 地球科学进展, 2021(04)
- [3]滇东北-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杨清. 中国地质大学, 2021(02)
- [4]新疆乌拉根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和前陆冲断褶皱带对铜铅锌-天青石-铀-煤成矿控制规律[J]. 方维萱,王磊,鲁佳,李天成,贾润幸.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20(05)
- [5]新疆库车盆地盐泉水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D]. 山俊杰.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20(03)
- [6]兰坪盆地构造演化与成矿系统[D]. 杨立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7]西成矿田隐伏铅锌矿床找矿模型及成矿预测研究[D]. 张世新.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 [8]塔里木陆块西北缘伽师铜矿成矿流体特征与成矿作用[J]. 王伟,李文渊,唐小东,熊中乙,高满新,李天虎,宿晓虹,郭周平,孟勇,全守村,陈传庆.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18(04)
- [9]塔里木陆块西北缘滴水铜矿成矿流体特征与成矿作用[J]. 王伟,李文渊,唐小东,李天虎,熊中乙,高满新,宿晓虹,郭周平,孟勇,全守村,陈传庆. 地质与勘探, 2018(03)
- [10]中上扬子地台西南缘大型铅锌矿床定位规律研究[D]. 王健. 中国地质大学, 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