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站式”服务公务员(论文文献综述)
刘兆伟[1](2021)在《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服务能力研究 ——以D县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为例》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解决的问题会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复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作为服务型政府重要窗口部门便民服务中心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处于最基层,与广大人民群众直接接触,肩负着将国家各项政策落实到实处的最后一环的重要使命。因此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服务能力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是否能将党的各项政策顺利落实到基层,决定着人民群众是否能享受到国家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决定着服务型政府建设是否能高标准完成。因此,提升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服务能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论文以当前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服务能力建设为研究主题,将D县的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能力状况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新公共服务等相关理论,综合运用文献综述、访谈法、数据统计分析等方法,对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能力建设进行全面的有针对性地解释和研究。论文共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对论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进行系统的阐述。第二部分是对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服务能力进行了定义上的概述。包括对核心概念的界定、理论基础等内容。第三部分是当前D县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服务能力现状调查情况。主要介绍D县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基本情况和研究方法,采用访谈法和数据分析的方法以图表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当前D县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服务能力实际情况。第四部分是D县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服务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发现D县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服务能力存在自身担当意识不够强、因压力忽视自身建设、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监督监管还不够完善等问题,并结合乡镇实际情况,全面分析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第五部分是对D县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服务能力提升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结合D县实际情况以及已经探索出的好的方法提出了加强学习培训、完善激励机制、畅通晋升渠道、优化薪酬体系、严格监督管理等有针对性、有价值的对策建议。
张忠军[2](2021)在《基于“放管服”改革的政务服务优化研究 ——以云南省南涧县为例》文中认为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为了强化市场主体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地位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2013年国务院首次提出“放管服”。2014年党中央对“简政放权”提出更明确的要求。十九大以来,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党中央为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更加强调通过“简政放权”推进“放管服”改革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做到真正的服务于民。基于以上政策背景及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大众对政务服务的服务要求和标准越来越高,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政府部门提供政务服务时“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情况仍然存在,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来优化政务服务意义重大。南涧县贫困人口较多,受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全面推进“放管服”难度较大,本文从政府的视角出发围绕梳理南涧县企业和群众办事的难点、堵点、痛点,本着高效便民、本着利企利民,研究南涧县“放管服”改革下南涧县的政务服务优化情况,为南涧县全方位深化推进“放管服”改革,提高政务服务的服务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本文梳理了当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资料,综合运用文献法、调研法以及访谈法对南涧县现阶段的政务服务优化情况展开研究,深入了解了南涧县“放管服”改革下南涧县政务服务优化的现状,南涧县政务服务优化取得成效等内容。发现南涧县在全面推进“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的过程中存在简存在如简政放权不够充分,改革与发展不匹配,电子政务和监管方式滞后等问题,提出了如政务服务标准化,全面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创新监管方式等优化策略来提高政务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来满足广大群众和企业的服务需要。
申如栋[3](2020)在《广州海事局政务服务水平提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强调要全面深化改革,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放管服”改革中,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围绕水上交通安全监管中心工作,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加速政府职能转变,不断提升其管理服务水平,努力为建设海洋强国服务,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海事。在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倡导的全面提升管理服务水平的形势下,广州海事局政务中心如何突破现有的障碍和困扰,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实现自我完善,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篇论文以广州海事局政务中心为研究对象,研究在提升海事政务服务水平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问题成因以及改革过程中的创新做法。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旨在促进广州海事局政务服务水平的提升。本篇论文运用“新公共服务理论”和“服务型政府”理论,通过实地调研法、文献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获取相应的研究资源,研究如何提升广州海事局的政务服务水平。文章阐述了新公共服务理论和服务型政府理论的产生、基本内涵及其在海事政务服务中的实践探索,总结分析广州海事局政务服务发展现状,发现了海事政务服务中存在服务意识不强、“简政放权”落实不到位、政务服务信息化支撑和保障不足、政务服务人员服务能力不强、政务服务监督工作有待加强等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并借鉴英国政府提倡的“一站式”服务模式等先进经验,同时参考了上海海事局的“告知承诺制”、浙江海事局的“就近跑一次”以及江苏海事局的“美丽政务窗口”等便民举措,总结出如何提升广州海事局政务服务水平的有关对策和建议。本篇论文提出五点建议:一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二是深入推进海事政务服务的“一站式办理”;三是努力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水平;四是打造一流的政务服务团队;五是完善政务办理监督机制。其中,海事政务服务的“一站式办理”是本文的创新点。希望本文能够为广州海事局政务服务水平提升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在实践上为海洋强国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国家自由贸易区发展过程中提供高质量、人民满意的海事政务服务。
王张华[4](2020)在《基于人工智能的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人类社会的漫长历史来看,影响国家治理优良性和有效性的众多因素当中,科学技术总会占有一席之地,历史上历次的重大技术变革都或多或少会对各国国家治理的理念、价值、制度、方式等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当下,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驱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发生,对国家治理的变革性作用逐渐开始受到全球性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作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和应用的大国,我国陆续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进行了战略性规划和顶层设计,突出了人工智能对提升国家治理优良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充分说明,加速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同国家治理的融合已经成为我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历程中,中国政府对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的采用和适应性改革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为我国公共管理的理论总结和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较为完整的“社会试验场”。面对百年来未有之历史机遇,摆在中国公共管理者面前的是必须从现实的真实世界出发,进行理论提炼和话语创新,充分汲取中西方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丰富营养,推动人工智能时代政府形态的构建,并探索出与之相适的新型政府治理模式。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本文将视角聚焦至政府治理中的人工智能应用问题,试图对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理论和实践议题展开分析,以求为加速人工智能同政府治理的融合进程提供助益,推动政府数字化、智能化和智慧化转型。全文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指出探讨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迎合了时代变迁的整体境域,也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所必然面临的焦点议题;进一步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论证命题的合理性,阐明人工智能对政府治理模式的变革意义内嵌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之中,具有内在的规律性意义和革命性潜质,从技术自身的生产力本质和赋能“政府—社会”关系的价值维度论证命题的可行性,人工智能将会对政府治理的理念、工具、机制、方式和结构带来颠覆性的影响;最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从认识更新、技术治理、制度跟进和机制创新四个维度探讨了政府如何实现善用人工智能的行动策略。通过上述研究,研究概括了三个关键性的结论:一是人工智能将成为政府新一轮历史变革的关键力量。互联网、大数据、机器学习、精准算法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互联网的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数据出现井喷式爆发,使人工智能逐渐获得了与人类相匹敌的“智识”,在诸多方面展现出了超越和替代人类行为的能力,引发了政府治理新一轮的历史性变革。可以预见的是,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会更加深入广泛地嵌入政府治理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不仅会引发政府治理技术层面的变革,同时还会给传统政府治理的技术体系、价值目标、伦理结构乃至思维理念带来重要影响。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这种影响,相关部门必须积极研判和主动应对,以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审慎对之,正视其给政府治理所带来的影响。二是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遵循着内在的技术逻辑。从技术的种属来看,人工智能被视为是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虽然被贴上传统信息技术的标签,但是其对人类政府运行的冲击和影响仍然遵循着自身独特的技术逻辑,在探究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技术逻辑时必须兼顾人工智能技术的内在发展逻辑和治理结构影响两个层面。从技术的内在发展逻辑层面看,决定人工智能独特属性的是三大核心要素:数据、计算资源和算法,可概括为数据和算法两种驱动逻辑;从技术治理的结构影响层面看,人工智能所带来的结构化影响是区别于互联网、大数据所解决的信息“连接”和“数据”问题,汲取了互联网和大数据的精髓,三者共同构建了一个彼此交互、高度融合的整体生态,解决的是信息社会网络相互连接端对大数据内容主体的智能化处理问题。三是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遵循着以“善智”实现“善治”的逻辑进路。为回应人工智能技术“向善”与“为恶”的双重属性,全文所引入和进一步阐释的“善智”概念,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为发挥人工智能之于政府治理的重要作用提供了理论上可能进路。从“善智”和“善治”的关系出发,阐发了人工智能与政府治理之间何以遵循着以“善智”实现“善治”的内在逻辑,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以“善智”实现“善治”的有效路径。当然,由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其嵌入政府治理的过程仍然处于一种“进行时”状态,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尚未出现,几乎可以断定的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其对政府治理的影响势必会更为深刻和广泛,其方式也会更加多样和复杂。围绕研究的核心议题,全文主要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从人工智能技术“替代人”的社会属性以及由数据、算法和算力驱动的技术属性出发,将其从传统信息技术的种属中抽离出来,视其为一种全新的技术形态(智能技术)加以考量,并以此为切入探讨人工智能对政府治理可能的颠覆性影响;与大多数研究将其置于传统信息技术框架下展开所不同的是这样做有利于聚焦人工智能独特的技术属性(由数据、算力和算法共同驱动),由此揭示出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遵循着数据驱动、算法支配和智能融合的技术逻辑。第二,针对人工智能“向善”与“为恶”双重面相所带来的争论,引入“善智”的概念,并从“价值—技术—应用”复合分析框架对其进行了重新解读,试图以此超越人工智能技术乐观与悲观的对立之争,为人工智能的开发和应用描绘一种最佳状态,并以“善智”与“善治”的关系为切入点,尝试在人工智能与政府治理之间找到联结点,为人工智能开发和应用与谋求良政善治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刘娜[5](2020)在《博乐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深化“放管服”的新要求,促使各职能部门将行政审批权落实下放至窗口,进一步推动了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同时,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全国各地都加快了建设政务服务网的步伐,在实体办事大厅的基础上,又开始探索建设网上办事大厅,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总体来看,我国各地的行政服务中心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涌现,逐步向基层扩展和延伸;并且其自身也在不断地追求发展和进步,从一开始纯粹为了招商引资而建,到为了积极响应行政审批制度的要求,再到如今所提倡的“互联网+政务”,我国行政服务中心的建设可谓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实践证明,我国的行政服务中心在加强政府服务职能、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管服”改革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影响。但随着发展的不断深入,受法律地位不明确、部门自利性因素,导致行政服务中心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出现部门入驻不到位、事项入驻不全面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行政服务中心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博乐市行政服务中心作为研究对象,对当前博乐市行政服务中心的基本建设情况和运行成效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并通过对办事群众发放调查问卷、与中心管理人员和窗口工作人员进行访谈,发现其中存在人员配备不完善、窗口授权不充分、网上办事大厅使用率低等问题,并深入分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最后以提高服务效率为落脚点,提出了优化博乐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一些建议。希望为推动博乐市行政服务中心的健康发展和运行提供一定的借鉴,深化政府亲民为民的形象。同时,也为我国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相对较为落后的地区提供一些有效的做法。
杨平平[6](2020)在《革新开放以来的越南行政改革研究》文中提出国家行政体制是国家行政的重要部分,决定了政府行政的质量和效率。越南共产党和政府实行革新开放初期,就认识到臃肿的行政机构是阻碍经济建设的一大原因,随即展开了对国家行政机构的精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以及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对行政体制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方向市场经济以及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行政改革全面展开。经历了多年的改革,越南的行政改革进入了深化改革阶段,对越南的行政改革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越南的行政改革采取了边探索边吸取经验的方式逐步进行。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起步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为行政改革奠定法律基础,越南政府集中力量出台大量相关行政法规文件,为外商投资、企业注册、行政组织管理等提供了法律依据;第二个阶段为全面改革阶段,这一阶段的行政改革基于第一阶段奠定的法律基础,开始对行政审批手续进行改革,并尝试新的行政模式,例如“一个窗口,一枚图章”等。且历届越共代表大会均十分重视行政改革,对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公务员队伍建设和行政审批手续改革等方面都提出要求;第三个阶段为深化改革阶段,最新出台的《2011-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提到将继续完善社会主义方向市场经济体制,并以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改善行政手续作为突破口。综合三个阶段的改革,越南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集中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行政机构改革、行政审批手续改革以及干部和公务员队伍建设四个方面。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以调节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为主;政府行政机构改革以缩减部门编制、撤并行政管理部门、理顺各级行政机关的职能与权限为主;行政审批手续改革以简化行政手续,推行“一站式”行政管理模式为主要内容;干部和公务员队伍建设改革则集中于公务员的录用、考核、晋升、薪资等方面。越南的行政改革在以上四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政府管理体制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方向市场经济的需求,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管理方式还有待改善;政府行政机构依然臃肿、各级部门职能任务权限不够分明;行政审批手续仍然繁琐、“一站式”行政管理模式尚未得到完全普及;干部和公务员的素质还有待提高。当前我国和越南都处于行政改革的关键时期,两国拥有相似的国情,都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两国行政改革的经验可以相互借鉴。特别是越南的革新开放和行政改革在很多方面受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影响。通过对中越两国行政改革的指导思想、动因、目标以及策略等的对比分析,再结合两国行政改革的实际经验,得出一些有益的经验启示,为两国进一步深化行政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蔡玉刚[7](2020)在《淮安市S区政务服务中心服务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在建设服务型政府以及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背景下,政务服务中心作为一种新型政府治理模式应运而生,它通过将政府部门的一些行政权力集中在一起,为公众提供“一站式服务”的新型办事体验,其在节约公众办事成本、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机关作风、提高行政效能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入,作为政府与公众交互的前沿阵地,如何给企业与群众提供更便捷、高效、优质的政务服务,成了各地政务服务中心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为此,进一步探究解决政务服务中心服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提高政务服务中心服务水平以更好地回应服务型政府建设之现实需求,进而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具有显着的实践意义。本文中,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在详细了解政务服务中心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上,回顾我国政务服务中心从建立到发展所经历的四个主要阶段,并详细阐述我国政务服务中心产生必要性及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选取淮安市S区政务服务中心为研究对象,通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走访、个别访谈、集中座谈等方法,详细阐述S区政务服务中心的服务管理现状,深入查找其在服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三集中三到位”整体推进度不高,线上“政务一张网”农村使用效果不理想,窗口工作人员服务质量不高,中心监督成效不明显等问题,并详细剖析问题原因。通过学习借鉴国内外政务服务中心服务管理的先进做法,结合S区政务服务中心的实际,提出完善解决对策:一是在规范中心窗口现有服务基础上,积极探索实践多样化服务形式,从而实现中心在实体面积受限的情况下,最大限度为公众提供多样且便捷的政务服务;二是加大线上“政务一张网”在农村的宣传推广,同时完善系统功能,真正发挥线上“政务一张网”服务功能;三是通过争取窗口工作人员的管理权,多途径激发工作人员服务热情和加大窗口工作人员业务培训等方法,不断提高窗口工作人员服务水平,更好地为公众提供服务;四是多渠道开展服务监督,中心可及时发现问题不足并加以整改,从而不断提升服务管理水平。
高进[8](2020)在《万象市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提升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老挝在进入4G、5G时代,互联网给老挝民众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老挝各级政府的网上政务服务也正式提上日程,如何通过互联网+,带给老挝老百姓更多的便民措施。本文以万象市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提升问题研究为题,通过搜集材料,了解万象市政府网上政务服务存在的问题,对比中国政府网上政务服务所取得的经验,对万象市政府网上政务服务提出了相关的建议,首先是从立法,其实是中央下拨专项预算资金,万象市政府加大对与网络人才的培养等多方面,提升万象市网上政务服务的能力。
崔海龙[9](2020)在《佛山市禅城区“一门式”政务服务公众满意度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始终蹄疾步稳地深化全面改革,逐步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桎梏,取得了重大突破和突出成绩。其中,政府职能转变作为贯穿改革整体的关键内容,经历了从“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到“‘放管服’三管齐下、协同推进”的转变过程,也体现了政府公共管理的理念已经从利用公共权力维护统治秩序和对社会实施管制的管理本位,转变成为社会和公众提供优质行政服务的服务本位。在政府不断深化行政服务改革的背景下,政务服务平台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对于优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强化“互联网+政务”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研究将在公众满意度视角下,把佛山市禅城区“一门式”政务服务作为具体分析对象,通过开展政务服务满意度调查,深入分析调查数据,从中挖掘出其服务平台、体系及机制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借鉴其他地区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改进的建议和对策,以期对当前政务服务改革有所助益。本研究首先简明介绍国内外政务服务发展沿革、趋势方向以及满意度研究的现状,并结合相关概念和理论分析,梳理目前使用频率较高、实用性较强的满意度评估模型,进而参考中美两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的框架和理念,有针对性地构建佛山市禅城区“一门式”政务服务公众满意度的评估模型。根据政务服务公众满意度评价体系设计了调查问卷,依托佛山市禅城区多个行政服务中心前台服务窗口,邀请到场办事的群众进行实际填卷,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整合调查数据和意见反馈情况,较为全面地得出公众满意度评分等相关研究信息。从调查测评的情况来看,办事群众对于禅城区行政服务中心的业务服务普遍具有较高的事前期望值,但在对线上线下的功能区块和相关政务服务进行具体实操、实际体验后,产生的感知感受与事前期望存在一定差距。在实证分析结论的基础上,分析调查问卷的评估情况可知禅城区的“一门式”政务服务在整体服务效能、措施机制以及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业务能力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由此本研究也相应地对禅城区“一门式”政务服务的完善和优化提出思路、对策建议。
于跃[10](2019)在《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追求及其实现研究》文中指出美国IBM公司于2010年提出智慧城市愿景并将之推向世界。很多国家相继展开智慧城市实践,并以此推动智慧社会乃至智慧国家建设,使得智慧类实践热潮空前炙热,智慧化建设需求日益攀升。当城市、社会和国家治理由智能化转向智慧化,必然要求它们的管理者——政府所提供的管理、决策和服务也能从智能化提升至智慧化,由此引发的对政府具有高度智能和更多智慧的需求,必然要求电子政府由智能政府向智慧政府转型,同时要求其电子政务由智能政务向智慧政务转化。因之,智慧政府建构成为电子政府适应智慧化建设需求、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智慧政府基于电子政府已有成果建设,实践才刚刚起步,成果也只是初步的。在建的智慧政府和智慧政务成果是否名副其实?应该如何评判它们是否符合“智慧”的原则要求?未来的智慧政府及其政务系统建设和发展到底应往哪儿去、该怎样走?这些都取决于人们能否对智能与智慧、智能政府与智慧政府做出正确理解和合理区分。为正确理解智慧政府,明确智慧政府的衡量标准和表征标识,第一章从语义、哲学、科学、技术等维度辨析“智能”与“智慧”的区别与关联,从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中析取智慧元素,在归纳已有的智慧政府概念的要点的基础上,厘定智慧政府的基本涵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以满足公众需求和解决社会复杂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政府职能清单为基本构架,以智慧决策为核心,利用信息技术和政府内外部合作共建具有高度智能和更多智慧的政务系统,从而主动精准、优质高效地推送令公众满意甚至超出公众期望的政务服务的一种新的政府形态。还在分析智慧政府的特质的基础上提出智慧政府的属性主要表现为智能性与智慧性、集聚性与延展性、可能性与可行性、继承性与批判性、自主性与规范性的统一,以此为确定智慧政府的评判原则提供初步素材,为摆正智能政府与智慧政府的关系与界线提供考据。之后,探究智能政府和智慧政府为何区分及以何区分,指出二者区别不在于比对它们的智能高低,而在于运行中注入、融汇、融会智慧的多少和程度,应以此促进两者相互转化,而相互转化的关键在于人类智慧的持续融入。智慧政府唯有依靠人民的智慧这一根本性的要素,才能追求智慧,进而更多地具有智慧,更好地应用智慧,从而推动电子政府向智慧政府晋阶。关于电子政府应该以智慧政府为发展方向的观念已经达成基本共识,很多国家已将智慧政府写入国家电子政府规划或专门制定的智慧政府规划,并已开始付诸行动。各国筹划的或在建的智慧政府的目标规划各有不同,并不一定符合本文提出的智慧政府的衡量标准和表征标识。但是,即使是在信息技术领先国家也很少有电子政府能够达到基本符合智慧政府的衡量标准和表征标识的情况下,各国的智慧政务建设在它们的目标规划的引导下也有不同程度的进展,说明各国有关电子政府和智慧政府的建设规划中所设计的目标的确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至少,它们在努力建设智慧政府并将之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这一行动本身的宝贵之处就在于:原则性地给出了电子政府应“往哪儿去”的答案。在智慧政府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现实情况下,借助智能技术、机器和系统支撑智慧政府具备高度智能固然重要,令智慧政府至少具有与其智能程度相匹配的“智慧”更为重要。这就是为什么各国政府高度重视智慧政府建设并纷纷从国家战略高度对其目标做出规划的原因或初衷。第二章从明确中国政府和社会的价值追求入手,考查国外电子政府和智慧政府规划中设计的目标及其启示和借鉴,在明确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选择原则的基础上,确立了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取向,包括:开放透明的治理环境、共商共议的合作氛围、共建共享的基础资源、精准高效的政务服务、平等包容的伙伴关系。主要目的是明确中国智慧政府的发展方向,带领各级政府和全体人民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从而做到不仅力促智慧政府追求智慧,还能够更多地具有智慧和更好地应用智慧。针对智慧政府的智能化和智慧化需求,着眼于建构具有更高定位——“以人民为中心”和更智安排——“数据驱动、精准对接的智能型政务系统与数据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及更多智慧的相互融合”的智慧政府,第三章探讨智慧政府的生成和演进的逻辑规律,寻求智能生成和智慧演进所需依靠的资源要素和支持智慧政府具有智慧的逻辑模型,旨在获取使智慧政府具有高度智能和更多智慧的应然建构。采取的技术路线是:首先厘清智慧政府的生成逻辑,探寻智慧政府的机器或系统的“智能”究竟应该依靠哪些资源要素来生成,即解决“智能化从哪里来”的问题,提出应以数据资源为核心,借助数据、信息和知识等资源要素的递进关系逐步生成智能;其次研究智慧政府的“智慧”可以依靠哪些知识要素、采取怎样的逻辑进路来实现由“智能”向“智慧”的演进,即解决“智慧化往哪里去”的问题,提出可以将人类生成智慧的资源要素作为智慧政府的智慧生成需要依靠的基本要素,通过具体运用相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技术手段和工具以及其他智慧元素,实现逐层管理资源、持续融入智慧、递进实现晋阶的效果,旨在为维持智慧政府生存和发展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提供模式和方法。一些公共管理学者主张采取将人工智能向政府不断渗入的模式建构智慧政府。本文主张与之相向而行,即智慧政府通过将人的智慧嵌入政务系统之中使之事实上具有智能,再借助政务系统应用中的人机交互环节,将智信人的智慧持续注入系统之中,经由政务系统对其智慧进行融汇,继而再由智信人完成融会的工作,使得政务系统因为融入智慧而具有智慧,实现智慧的动态建构,推进智慧政府由智能向智慧晋阶。已有的电子政府和智慧城市实践为智慧政府建设积累了实践基础和有益经验。对于建立在电子政府和智慧城市已有成果之上的智慧政府而言,其研究重点显然不在技术基础、管理基础和体制机制上,凡此种种固然重要,但这却是电子政府分内应该解决或早该解决的问题。智慧政府所应具有的“智慧”之处,才是它更应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基于此,第四章主要探索如何借助政务系统的智能以及社会公众的智慧实现以智慧武装智慧政府头脑的目的,并探讨了如何为之提供可能与可行的思想条件和实施路径。具体地讲,就是从智慧政府应用智慧的需求出发,首先,提出要进行主体间性思想建设、包容性文化建设、伦理道德教育、思维观念转变和知识能力培养等思想条件建设,借以提高智慧政府的软实力;其次,从完善顶层设计和行动计划、建设基础资源和政务系统以及改善内外部合作伙伴关系等路径提出智慧政府应用智慧的实践条件,以便为智慧政府硬实力建设提供解决方案,最终实现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
二、“一站式”服务公务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站式”服务公务员(论文提纲范文)
(1)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服务能力研究 ——以D县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选题 |
1.问题的提出 |
2.研究意义 |
3.学术综述 |
(二)研究方案 |
1.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2.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 |
3.本选题的创新之处 |
一、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1.乡镇工作人员 |
2.便民服务中心 |
3.服务能力 |
4.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服务能力 |
(二)理论基础 |
新公共服务理论 |
二、D县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服务能力现状 |
(一)D县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基本情况 |
(二)D县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服务能力问题现状调查 |
1.访谈 |
2.数据统计 |
三、D县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服务能力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一)自身担当意识不够强 |
1.不想担当,“惰”于担责 |
2.不会担当,“难”于担责 |
3.无力担当,“疲”于担责 |
(二)因压力忽视自身建设 |
1.不重学习,工作能力不足 |
2.不善思考,工作思路不够变通 |
3.初心动摇,为民服务意识有所松懈 |
(三)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 |
1.收入微薄导致乡镇干部底气不足 |
2.上升通道狭窄导致乡镇干部动力不足 |
3.精神激励方式单一导致工作人员缺乏荣誉感 |
(四)监督监管还不够完善 |
1.部分工作人员存在侥幸心理 |
2.部分部门掌握资源较多,存在诱惑风险 |
3.监管不能经常化 |
四、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服务能力提升对策建议 |
(一)加强学习培训 |
1.多措并举,增强职工学习能力 |
2.精准培训,提升职工服务能力 |
(二)完善激励机制 |
1.健全荣誉嘉奖激励机制 |
2.健全容错纠错激励机制 |
3.健全关心关爱激励机制 |
(三)畅通晋升渠道 |
1.畅通部门负责人晋升渠道 |
2.畅通科级干部晋升渠道 |
3.畅通乡镇与县直部门人员交流渠道 |
(四)优化薪酬体系 |
1.根据工作量及贡献确定薪酬激励制度 |
2.制定创新评价体系 |
3.制定多层次的薪酬激励制度 |
(五)严格监督管理 |
1.加强教育,提升思想认识 |
2.严肃纪律,加强内部监督 |
3.强化监督,加大问责力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放管服”改革的政务服务优化研究 ——以云南省南涧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的背景 |
(二)选题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一)国外研究动态 |
(二)国内研究动态 |
(三)国内外文献述评 |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基本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
一、“放管服”改革 |
二、政务服务 |
三、政务服务中心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
二、服务型政府理论 |
第二章 “放管服”改革的发展历程及对政务服务优化的挑战 |
第一节 “放管服”改革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内容 |
一、“放管服”改革的发展历程 |
二、“放管服”改革的主要内容 |
三、“放管服”改革的意义 |
第二节 “放管服”改革对政务服务优化的挑战 |
一、“放管服”改革要求明确政务服务优化的主体 |
二、“放管服”改革要求明确政务服务优化的对象 |
三、“放管服”改革要求明确政务服务优化的项目 |
四、“放管服”改革要求优化政务服务的提供方式 |
五、“放管服”改革要求强化政务服务优化的保障体系 |
第三章 南涧县政务服务优化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南涧县基本情况 |
一、南涧县概况 |
二、南涧县政务服务管理服局的基本情况 |
三、南涧县政务服务管理服局的主要职责及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南涧县政务服务优化的背景 |
一、我国政务服务的发展历程 |
二、我国基于“放管服”改革政务服务优化取得的成效 |
三、云南省基于“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务服务优化的具体实践 |
第三节 南涧县政务服务优化的现状 |
一、南涧县政务服务优化的主要措施 |
二、南涧县政务服务优化成效 |
第四章 南涧县基于“放管服”改革的政务服务优化困境及成因分析 |
第一节 南涧县基于“放管服”改革的政务服务优化困境 |
一、基层承接能力不足 |
二、信息壁垒尚未完全打通 |
三、放权协调性精细化程度不高 |
四、改革与配套不同步 |
五、电子政务发展相对滞后 |
六、监管方式相对滞后 |
第二节 南涧县政务服务优化困境的原因分析 |
一、服务观念转换不彻底 |
二、“简政放权”不够充分 |
三、原有工作模式难以转变 |
四、新形势对工作人员的高标准 |
第五章 南涧县基于“放管服”改革的政务服务优化路径 |
第一节 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 |
一、基础设施标准化 |
二、政务平台标椎化 |
三、服务理念标准化 |
四、人员素质标准化 |
第二节 完善清单化管理模式 |
一、完善政务服务事项实施清单 |
二、继续简政放权 |
三、做优审批流程 |
第三节 全面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 |
一、加强对电子政务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建设 |
二、加大对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 |
三、建立信息互通机制,强化数据信息共享 |
第四节 创新监管方式 |
一、构建多元监管主体,健全监管体系 |
二、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 |
三、强化信用监管 |
四、推进智慧监管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南涧县政务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 B:南涧县“放管服”改革下政务服务访谈提纲 |
致谢 |
在读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目录 |
(3)广州海事局政务服务水平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政务服务 |
2.1.2 海事政务服务 |
2.1.3 海事政务服务水平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服务型政府理论 |
3 广州海事局政务服务水平提升的现状分析 |
3.1 广州海事局政务服务的现状 |
3.1.1 政务审批业务流转情况 |
3.1.2 “一站式办理”政务服务改革 |
3.1.3 “互联网+政务服务”现状 |
3.2 广州海事局政务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服务理念存在偏差 |
3.2.2 “简政放权”落实不到位 |
3.2.3 政务服务信息化建设滞后 |
3.2.4 政务服务人员服务能力不强 |
3.2.5 政务办理监督机制不健全 |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角色转变未到位 |
3.3.2 “一站式办理”改革不彻底 |
3.3.3 政务服务软硬件建设力度不够 |
3.3.4 政务服务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不完善 |
3.3.5 对政务服务监督工作有待加强 |
4 国内外政务服务的先进经验借鉴 |
4.1 国外政务服务经验 |
4.1.1 英国政府:“一站式”服务模式 |
4.1.2 日本海上保安厅:大力推行“电子政务” |
4.1.3 美国政务服务中心:“参与式政府”理念和“311”热线 |
4.2 国内其它地区海事政务服务经验 |
4.2.1 上海海事局:“告知承诺制” |
4.2.2 浙江海事局:“就近跑一次” |
4.2.3 江苏海事局:“美丽政务窗口” |
4.3 经验借鉴 |
4.3.1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
4.3.2 创新便民服务举措 |
4.3.3 完善电子政务平台建设 |
5 广州海事局政务服务水平提升的对策分析 |
5.1 建设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海事政务 |
5.1.1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务服务理念 |
5.1.2 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 |
5.2 深入推进“一站式办理”海事政务服务 |
5.2.1 明确政务中心职能定位 |
5.2.2 提升海事行政审批效能 |
5.2.3 创新便民政务服务举措 |
5.3 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 |
5.3.1 完善业务系统建设 |
5.3.2 搭建多功能电子政务平台 |
5.3.3 加强政务信息公开 |
5.4 打造一流的政务服务团队 |
5.4.1 制订明确的人才培养规划 |
5.4.2 实现“同城同待”待遇 |
5.4.3 完善政务服务人员激励机制 |
5.5 完善政务办理监督机制 |
5.5.1 建立相对人诉求收集、处理、反馈机制 |
5.5.2 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 |
5.5.3 加强政务服务内部监督问责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4)基于人工智能的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1.1 时代境遇之必然: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幕初启 |
1.1.2 治理转型之诉求:面向智能时代的政府治理变革趋向 |
1.1.3 研究问题之提出:如何善用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 |
1.1.4 研究意义之阐发:描绘人工智能时代政府治理的智治图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2.1 国外研究回顾 |
1.2.2 国内研究回顾 |
1.2.3 研究现状评析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可能的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人工智能与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知识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认识人工智能:一项正在“挑战人”的新兴技术 |
2.1.2 政府治理模式:理念、结构和方式 |
2.2 典型范式 |
2.2.1 数字治理、数据治理、智能治理和智慧治理的具体释义 |
2.2.2 数字治理、数据治理、智能治理和智慧治理的关系辨析 |
2.3 理论源流 |
2.3.1 汲取新公共管理理论思想养分 |
2.3.2 审视技术治理理论的合理面向 |
2.3.3 数字治理理论催生的智慧政府 |
2.3.4 现代系统管理理论的理论启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人工智能与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逻辑理路 |
3.1 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内在逻辑 |
3.1.1 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内在关联 |
3.1.2 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客观基础 |
3.2 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技术逻辑 |
3.2.1 以“数据”促“善治”的数据驱动逻辑 |
3.2.2 以“算法”谋“善治”的算法主导逻辑 |
3.2.3 从“链接”到“互嵌”的智能融合逻辑 |
3.3 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价值逻辑 |
3.3.1 公平与公正——应确保公平公正对待所有人 |
3.3.2 安全与隐私——应确保安全可靠、尊重隐私 |
3.3.3 开放与包容——应实现开放参与、人人赋能 |
3.3.4 透明与责任——应实现易于理解、透明负责 |
3.4 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目标逻辑 |
3.4.1 由传统扩张型政府走向收缩型政府 |
3.4.2 由传统封闭型政府走向开放型政府 |
3.4.3 由传统粗放型政府走向精细化政府 |
3.4.4 由传统电子化政府走向智能化政府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运作机理 |
4.1 技术与结构的互动: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逻辑结构 |
4.1.1 技术的原始吸纳:治理绩效需求催生人工智能技术引入 |
4.1.2 技术与组织互构:人工智能技术驱动政府组织形态变革 |
4.1.3 政府的自我重塑:政府组织形态变革引致治理模式转型 |
4.2 渗透·传导·扩散: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微观机制 |
4.2.1 渗透:人工智能引致政府治理理念转变 |
4.2.2 传导:人工智能带来政府治理结构调整 |
4.2.3 扩散: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方式创新 |
4.3 理念·结构·方式: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具体维度 |
4.3.1 思维理念的更新:智慧治理成为政府治理的核心理念 |
4.3.2 治理结构的重塑:多元协同成为政府治理的关系结构 |
4.3.3 治理方式的转换:智能治理成为政府治理的行动特征 |
4.4 以“善智”促善治: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实现进路 |
4.4.1 “善智”引入之必要:人工智能“向善”与“为恶”的双重面相 |
4.4.2 “善智”之多维解读:基于“价值—技术—应用”复合分析框架 |
4.4.3 以“善智”实现善治: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逻辑关联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实践审视 |
5.1 人工智能嵌入政府治理过程的客观挑战 |
5.1.1 人工智能场景下公共行政的责任困境 |
5.1.2 人工智能挑战公共管理者的传统角色 |
5.1.3 人工智能对传统公共行政文化的挑战 |
5.2 人工智能嵌入政府治理过程的技术风险 |
5.2.1 安全失序 |
5.2.2 公平丧失 |
5.2.3 隐私泄露 |
5.3 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典型案例 |
5.3.1 智能化治理的中国场景:浙江、广东和上海实践 |
5.3.2 智能化治理的世界经验:美国、“英国—欧盟”和韩国 |
5.3.3 国内外智能化治理实践的实践反思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行动策略 |
6.1 认识更新:提升对人工智能嵌入政府治理的理性认知 |
6.1.1 意识层面:重视人工智能对人类政府运行的影响 |
6.1.2 知识层面:加强对人工智能相关理论的宣传讲解 |
6.1.3 行为层面:打造善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组织内文化 |
6.2 技术治理:构建确保人工智能向善的完备治理体系 |
6.2.1 技术治理行动者的协同:优化人工智能治理的主体生态 |
6.2.2 技术治理内容的全覆盖:聚焦人工智能治理的要素层次 |
6.2.3 技术适用情景的精准化:开发面向政府场景的人工智能 |
6.3 制度跟进:健全政府治理运用人工智能的制度规则 |
6.3.1 完善面向智能行政场景的制度法规 |
6.3.2 建立起部门间数据共享和互通规则 |
6.3.3 建构智能场景下技术责任应对体系 |
6.4 机制创新:完善人工智能嵌入政府治理的实践机制 |
6.4.1 建立起人工智能的专业机构和领导体系 |
6.4.2 建立起专业的人才管理制度和培养机制 |
6.4.3 建立完善的人工智能应用科学评估机制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语和展望 |
7.1 研究结语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工作情况 |
(5)博乐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文献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1.4.1 论文创新点 |
1.4.2 论文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
2.1 行政服务中心概述 |
2.1.1 行政服务中心的内涵 |
2.1.2 行政服务中心的功能 |
2.1.3 行政服务中心的类型及运行模式 |
2.2 县(市)级行政服务中心的地位和作用 |
2.2.1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有效载体 |
2.2.2 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平台 |
2.2.3 建设法治型政府的创新途径 |
2.3 理论基础 |
2.3.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3.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3.3 服务型政府理论 |
第3章 博乐市行政服务中心运行现状分析 |
3.1 博乐市行政服务中心概况 |
3.1.1 博乐市概况 |
3.1.2 博乐市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历程 |
3.1.3 主要职能 |
3.1.4 机构设置及人员构成 |
3.1.5 进驻部门情况 |
3.2 博乐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基本情况 |
3.2.1 在业务规程和服务机制方面 |
3.2.2 在工作运行制度方面 |
3.2.3 在协调和监督机制方面 |
3.2.4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 |
3.2.5 在文化建设方面 |
3.3 博乐市行政服务中心的运行成效 |
3.3.1 政府执政理念得到落实 |
3.3.2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推进 |
3.3.3 业务流程得到优化 |
3.3.4 政务服务网建设不断完善 |
3.3.5 基层便民服务大厅建设不断推进 |
第4章 博乐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中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
4.1 博乐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中面临的主要困境 |
4.1.1 审批困境——进驻事项及授权不全面 |
4.1.2 技术应用困境——网上办事大厅使用率低 |
4.1.3 管理困境——窗口人员管理难度大 |
4.1.4 服务困境——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
4.2 博乐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
4.2.1 法律定位不明确 |
4.2.2 中心自身缺乏主观能动性 |
4.2.3 人事双重管理的原因 |
4.2.4 配套机制支持不足 |
第5章 国内部分地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经验借鉴 |
5.1 国内部分地区行政服务中心的建设经验 |
5.1.1 自贡市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 |
5.1.2 大田县行政服务中心 |
5.2 启示与借鉴 |
第6章 优化博乐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对策建议 |
6.1 审批建设——加快推进规范化建设进程 |
6.1.1 国家层面:明确行政服务中心的法律地位 |
6.1.2 地方政府:进一步明确行政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 |
6.1.3 各职能部门:对窗口进行充分授权 |
6.1.4 中心自身:充分发挥协调整合作用 |
6.2 技术应用建设——提升网上办事大厅利用率 |
6.2.1 推动线上线下的融合联通 |
6.2.2 加强宣传推广,提高群众参与度 |
6.3 人员管理建设——完善窗口人员内部管理体系 |
6.3.1 建立窗口式后备干部培养基地 |
6.3.2 注重人文关怀,完善激励机制 |
6.3.3 提高窗口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
6.4 服务建设——优化服务水平,提升服务效能 |
6.4.1 加大对中心服务设施的投入 |
6.4.2 创新服务方式 |
6.4.3 规范中介组织管理,强化公民参与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博乐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研究访谈提纲 |
附录 B 调查问卷 |
附录 C 博乐市“12345”市民服务热线2019年派遣任务办理情况统计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革新开放以来的越南行政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越南研究现状 |
三 其他国家研究现状 |
第三节 论文的结构框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 研究方法 |
二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行政改革相关理论与越南行政改革的历史进程 |
第一节 行政改革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
一 行政 |
二 行政体制 |
三 行政改革相关理论 |
第二节 越南行政改革的历史进程 |
一 起步阶段(1986—1994) |
二 全面改革阶段(1994—2010) |
三 深化改革阶段(2010年至今) |
第二章 越南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
一 完善政府行政管理的法律基础 |
二 调整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 |
三 调整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
第二节 政府行政机构改革 |
一 中央政府直属部门改革 |
二 中央政府机构与地方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改革 |
第三节 行政审批手续改革 |
一 取消不合理的行政程序、简化行政手续 |
二 推行“一站式”制度 |
第四节 国家干部和公务员队伍建设 |
一 规范公务员的选拔与录用 |
二 实行公务员绩效考核制度 |
三 加强公务员的培训工作 |
四 完善公务员的晋升制度 |
五 改革公务员的工资制度 |
第三章 越南行政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一节 越南行政改革存在的问题 |
一 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 |
二 行政组织机构改革方面 |
三 行政审批手续改革方面 |
四 国家干部和公务员队伍建设方面 |
第二节 越南行政改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越南共产党的领导方式改革缓慢 |
二 政府经验不足 |
三 行政改革动力不足 |
四 传统思想的束缚 |
五 干部和公务员对行政改革认识不充分、不深刻 |
第四章 中越行政改革对比分析 |
第一节 中国行政改革的成效与经验 |
一 中国行政改革取得的成效 |
二 中国行政改革的经验 |
第二节 中越行政改革的比较 |
一 中越行政改革的指导思想 |
二 中越行政改革的动因 |
三 中越行政改革的目标 |
四 中越行政改革的策略 |
第三节 中越行政改革的启示 |
一 坚持党在行政改革中的领导地位 |
二 加快法律法规建设,完善配套的法律体系 |
三 建立廉洁高效的国家行政管理体系 |
四 加快行政监督机制改革 |
五 加强行政改革宣传力度,提高公众认可度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7)淮安市S区政务服务中心服务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综述分析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政务服务 |
2.1.2 政务服务中心 |
2.1.3 政务服务中心服务管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服务型政府理论 |
3 淮安市S区政务服务中心服务管理现状 |
3.1 淮安市S区政务服务中心基本情况 |
3.1.1 S区政务服务中心基本概况及组织构成 |
3.1.2 S区政务服务中心的探索实践 |
3.1.3 S区政务服务中心探索实践取得的成效 |
3.2 淮安市S区政务服务中心服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2.1 “三集中三到位”整体推进度不高 |
3.2.2 “政务一张网”农村使用效果不理想 |
3.2.3 窗口工作人员服务质量不高 |
3.2.4 中心监督成效不明显 |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中心推进“三集中三到位”统筹协调力度有限 |
3.3.2 中心对“政务一张网”推广完善不及时 |
3.3.3 中心对窗口工作人员管理难度大 |
3.3.4 中心监督体系不完善 |
4 国外与国内其它地区政务服务中心服务管理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政务服务中心服务管理的经验做法 |
4.1.1 英美: 实行“一站式”服务 |
4.1.2 新加坡: 大力推动电子政务服务 |
4.1.3 韩国: 开展“亲切服务”运动 |
4.2 国内其它地区政务服务中心服务管理的经验做法 |
4.2.1 北京怀柔区: 制定“八项制度”强化管理 |
4.2.2 广州荔湾区: 探索实践窗口“受审分离”审批服务 |
4.2.3 上海徐汇区: 积极引入“第三方”监督 |
4.3 经验借鉴 |
4.3.1 探索窗口多样化服务形式 |
4.3.2 强化线上政务服务 |
4.3.3 重视人员队伍建设 |
4.3.4 加强监督管理 |
5 淮安市S区政务服务中心服务管理改进对策 |
5.1 持续推进“三集中三到位” |
5.1.1 逐步推进职能部门业务下沉中心大厅 |
5.1.2 对进驻大厅服务事项严格审核把关 |
5.1.3 探索大厅窗口多样式服务 |
5.2 推广完善“政务一张网”向基层延伸 |
5.2.1 加强“政务一张网”的宣传推广 |
5.2.2 完善“政务一张网”的服务功能 |
5.3 加强对窗口工作人员的管理 |
5.3.1 争取窗口工作人员管理主动权 |
5.3.2 多途径激发工作人员服务热情 |
5.3.3 加强窗口工作人员业务水平的提升 |
5.4 多渠道开展服务监督 |
5.4.1 强化中心内部监督 |
5.4.2 加强纪检监察等部门跟踪监管 |
5.4.3 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监督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S区“政务一张网”使用满意度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8)万象市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提升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
1.2 本文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案例分析法 |
1.4 创新点、重点和难点 |
1.4.1 创新点 |
1.4.2 重点和难点 |
1.5 研究现状综述 |
1.5.1 老挝国内研究现状 |
1.5.2 老挝以外的研究 |
第2章 万象市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现状、问题 |
2.1 老挝信息电信基本概况 |
2.1.1 老挝电信公司LTC(Lao Telecommunications) |
2.1.2 联合电信公司(Unitel) |
2.1.3 老挝电信企业(Enterpriseof Telecommunications Lao,简称ETL) |
2.1.4 比林电信公司(Beeline) |
2.1.5 老挝亚太卫星有限公司 |
2.2 万象市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现状 |
2.3 由于财政原因导致万象市政府网上政务服务成为口号 |
2.4 市民和企业参与度低积极性不高 |
第3章 万象市政府网上政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无法提供网上服务、实际办事效率低 |
3.1.1 政府公务员服务意识薄弱 |
3.1.2 传统式的服务流程繁琐 |
3.1.3 服务效率低 |
3.1.4 缺乏互联网思维 |
3.2 统筹协调推进难度大 |
3.2.1 业务协同有困难 |
3.2.2 流程再造进展缓慢 |
3.2.3 纵横发展不协调 |
3.3 政府缺乏人力和财力 |
3.3.1 政府财政资金不配套 |
3.3.2 政府不重视网络专业人才的培养 |
3.6 思想保守不善利用社会资源推进网上政务服务建设 |
第四章 中国政府网上政务服务工作的经验与启示 |
4.1 中国政府网上政务服务的发展历程 |
4.2 中国政府网上政务服务建设的成功经验 |
第五章 万象市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提升途径 |
5.1 政务网上政务服务应由中央政府统筹并先从立法开始 |
5.2 加强万象市政府网上政务服务的建设,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
5.2.1 提高万象市政府公务员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率 |
5.2.2 简化万象市政府服务工作流程 |
5.2.3 转变万象市政府公务员互联网思维 |
5.3 加强万象市政府的统筹协调力度 |
5.3.1 加强万象市政府各部门的业务协调 |
5.3.2 加快流程再造进展 |
5.3.3 协调纵横发展 |
5.4 增加经费的投入和注重网络人才的培养 |
5.4.1 增加万象市政府网络专项经费的投入 |
5.4.2 注重万象市政府网络人才的培养 |
5.5 加强万象市网上政务信息的维护和管理 |
5.5.1 完善万象市政府网上政务服务的标准 |
5.5.2 健全网上政务服务安全保障体系 |
5.6 利用社会资源推进网上政务服务建设的同时规划智慧城市建设 |
5.6.1 万象市政府与华为老挝公司合作共建万象智慧城市 |
5.6.2 万象智慧城市智慧政府的建设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佛山市禅城区“一门式”政务服务公众满意度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1.1 政务服务平台的国内研究现状 |
1.3.1.2 公众满意度评价的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2.1 政务服务平台的国外研究现状 |
1.3.2.2 公众满意度评价的国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
1.4.1 论文的创新点 |
1.4.2 论文的研究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政务服务 |
2.1.2 “一门式”政务服务 |
2.1.2.1 “一门式”政务服务的内涵 |
2.1.2.2 “一门式”政务服务的外延 |
2.1.3 公众满意度 |
2.2 理论论述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无缝隙政府理论 |
2.2.3 顾客满意度模型 |
2.2.3.1 SCSB瑞典顾客满意度晴雨表模型 |
2.2.3.2 ACSI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 |
2.2.3.3 ESCI欧洲顾客满意度晴雨表模型 |
2.2.3.4 CCSI中国顾客满意指数模型 |
第三章 佛山市禅城区“一门式”政务服务发展沿革 |
3.1 禅城区“一门式”行政服务中心基本情况 |
3.1.1 禅城区简要概况 |
3.1.2 禅城区“一门式”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情况 |
3.2 禅城区“一门式”政务服务的内容与现状 |
3.3 禅城区“一门式”政务服务的成效 |
第四章 政务服务公众满意度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
4.1 政务服务公众满意度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
4.1.1 研究模型和逻辑框架 |
4.1.1.1 研究模型 |
4.1.1.2 逻辑框架 |
4.1.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2.1 层次划分及指标选取 |
4.1.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 问卷设计与实际调研 |
4.2.1 政务大厅公众满意度调查问卷设计 |
4.2.2 问卷评价结果分析 |
4.2.2.1 个人及家庭情况分析 |
4.2.2.2 满意度题项结果分析 |
4.2.2.3 附加题统计分析 |
第五章 政务服务公众满意度评估的结果分析 |
5.1 政务服务效能仍需优化 |
5.2 服务群众意识仍需强化 |
5.3 行政审批流程仍需简化 |
5.4 数据共享程度仍需深化 |
第六章 国内部分地区政务服务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
6.1 国内政务服务中心改革典型案例 |
6.1.1 福州市“马上就办”理念强化服务群众意识 |
6.1.2 台州市“最多跑一次”改革优化政务服务效能 |
6.1.3 南京市网上“旗舰店”建设简化网上审批流程 |
6.1.4 贵州省“全省一体”深化数据共享程度 |
6.2 政务服务中心典型案例分析 |
6.2.1 运行模式分析结论 |
6.2.2 政务服务中心典型案例的经验借鉴 |
6.2.2.1 持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 |
6.2.2.2 全面推进电子信息政务建设应有 |
6.2.2.3 用公众满意度丈量政务服务优化成效 |
第七章 优化佛山市禅城区“一门式”政务服务的对策及建议 |
7.1 综合施策,完善行政审批流程体系 |
7.1.1 建立完善审批机构 |
7.1.2 优化行政审批流程 |
7.1.3 强化审批监管制度 |
7.2 强化统筹,完善组织架构管理机制 |
7.2.1 落实领导责任机制 |
7.2.2 加强队伍整合管理 |
7.2.3 实现常态监督机制 |
7.3 明晰权责,完善工作机制标准规范 |
7.3.1 规范服务事项标准 |
7.3.2 完善信用审管制度 |
7.3.3 落实“全覆盖”保障机制 |
7.4 以人为本,完善整体工作服务模式 |
7.4.1 细化服务便民举措 |
7.4.2 加强服务前台管理 |
7.4.3 改进网上平台功能 |
7.5 科技引领,完善信息应用防护体系 |
7.5.1 推进数字身份使用 |
7.5.2 强化信息安全防护 |
7.5.3 推进跨界协同机制 |
第八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致谢 |
(10)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追求及其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文献回顾与研究述评 |
(一)智慧政府的相关概念谱系 |
(二)智慧政府的前提条件准备 |
(三)智慧政府的基本策略安排 |
(四)研究述评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分析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资源 |
一、核心概念 |
(一)“智能”与“智慧”辨析 |
(二)智慧政府的基本涵义 |
(三)智慧政府的特质和属性 |
二、智能政府与智慧政府区分 |
(一)智能政府和智慧政府为何区分 |
(二)智能政府和智慧政府以何区分 |
三、理论资源 |
(一)合作治理理论 |
(二)数据管理理论 |
(三)信息管理理论 |
(四)知识管理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考量 |
一、中国政府和社会的价值追求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 |
(二)政府治理的价值取向 |
(三)社会公众的现实诉求 |
二、国外电子政府和智慧政府的目标规划及其启示借鉴 |
(一)国外电子政府的目标规划及其启示借鉴 |
(二)国外智慧政府的目标规划及其启示借鉴 |
三、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取向 |
(一)开放透明的治理环境 |
(二)共商共议的合作氛围 |
(三)共建共享的基础资源 |
(四)精准高效的政务服务 |
(五)平等包容的伙伴关系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慧政府建构的逻辑进路和支持模型 |
一、智慧政府建构的逻辑进路 |
(一)智慧政府的生成逻辑 |
(二)智慧政府的演进逻辑 |
二、智慧政府建构的支持模型 |
(一)智慧政府的数据管理模型 |
(二)智慧政府的信息管理模型 |
(三)智慧政府的知识管理模型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智慧政府建构的思想条件和实施路径 |
一、智慧政府建构的思想条件 |
(一)主体间性思想建设 |
(二)包容性文化建设 |
(三)伦理道德教育 |
(四)思维观念转变和知识能力培养 |
二、智慧政府建构的实施路径 |
(一)完善顶层设计和行动计划 |
(二)优化基础资源和政务系统 |
(三)改善内外部合作伙伴关系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附件 数据管理的关键技术集 |
后记 |
四、“一站式”服务公务员(论文参考文献)
- [1]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服务能力研究 ——以D县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为例[D]. 刘兆伟.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基于“放管服”改革的政务服务优化研究 ——以云南省南涧县为例[D]. 张忠军.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3]广州海事局政务服务水平提升研究[D]. 申如栋.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8)
- [4]基于人工智能的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研究[D]. 王张华. 湘潭大学, 2020(10)
- [5]博乐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研究[D]. 刘娜. 新疆大学, 2020(07)
- [6]革新开放以来的越南行政改革研究[D]. 杨平平. 郑州大学, 2020(02)
- [7]淮安市S区政务服务中心服务管理研究[D]. 蔡玉刚.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8]万象市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提升问题研究[D]. 高进.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9]佛山市禅城区“一门式”政务服务公众满意度评估研究[D]. 崔海龙. 兰州大学, 2020(01)
- [10]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追求及其实现研究[D]. 于跃. 吉林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