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栽培茶树菇试验

秸秆栽培茶树菇试验

一、稻草栽培茶树菇的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刘祈猛,华蓉,张俊波,李建英,尚陆娥,罗孝坤,刘绍雄[1](2021)在《茶薪菇的生物学特性、遗传育种与栽培现状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茶薪菇是我国大宗栽培重要的食用菌品种之一,产量居全国食用菌品种第八位,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通过概述我国茶薪菇的学名及分类地位、生物学特性,总结茶薪菇遗传育种与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可供茶薪菇遗传育种工作者参考。

范雅文[2](2021)在《生物质炭食用菌栽培基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物质炭是一种含碳量丰富,孔隙度高,比表面积大的多功能材料,在食用菌栽培基质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食用菌是有机绿色食物,市场需求量大,绿色、无公害并且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是当前市场诉求,开发和研究生物质炭食用菌栽培基质逐渐受到关注。本论文以生物质炭作为添加剂研发了一种新型食用菌栽培基质,研究了不同生物质炭粒径和添加量对菌丝长速、子实体产量、基质酸碱度和保水率、胞外酶活性以及木质纤维素降解率的影响,探究了生物质炭食用菌栽培基质的最佳配方。研究结果可为食用菌栽培基质的改良提供新思路,为食用菌栽培行业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还有助于提升生物质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促进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研究结论如下:(1)经三轮实验,综合菌丝生长情况和出菇情况,表明添加生物质炭后可以加速菌丝的生长,椰壳生物质炭可作为添加生物质炭的种类,平菇“天达300”是生物质炭栽培基质的适宜菌种。(2)通过对平菇产量来分析,YX5、YZ20处理产出的平菇产量较高,YX10、YX15、YX20处理组的平菇总产量相差不大,YC20平菇产量最低。说明生物质炭的粒径差异可明显影响平菇出菇量。(3)通过基质保水率的分析,空白对照组的保水率都略低于生物质炭栽培基质各处理组的保水率,所以添加生物质炭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水效果。(4)通过对基质p H值的分析,空白组(CK)p H值整体呈下降趋势,生物质炭栽培基质的各处理组的p H值基本稳定。与对照组相比添加生物质炭的处理组更能维持基质p H值的稳定,表明添加生物质炭具有一定的缓冲效果。(5)通过胞外酶活性和木质纤维素降解率分析,生物质炭的加入可加速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的降解。尤其通过漆酶活性分析可知,漆酶在木质素降解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经三轮实验,综合考虑平菇的生长速度和生长情况、子实体产量、基质保水率、p H值、酶活和木质纤维素降解率情况,生物质炭食用菌栽培基质的较好配比范围为中细粒径(1-4mm)生物质炭,添加量为15-20%,在此范围内菌丝生长和子实体产量均有较大提高。

冷佳明[3](2021)在《油茶木屑培养食用菌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湖南省大力开展油茶低产林改造工作,产出了大量油茶林的剩余废弃物,其中主要为油茶木屑,若按以往方式就地填埋或焚烧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也是资源利用极度浪费的表现。油茶木屑内有机碳含量丰富,且含有大量的木质素、纤维素,若将其开发利用,作为食用菌栽培原料,可以为食用菌生长提供充足的碳源和营养物质。而油茶树体内含有较高浓度茶皂素,是一种具有显着抑菌性的皂苷化合物,利用油茶木屑作为基质用于食用菌培养时,其内的茶皂素是否会对食用菌造成影响还未可知。为实现油茶木屑资源化利用,本文通过开展茶皂素对食用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及耐受性菌种筛选试验、油茶木屑内茶皂素降解试验、油茶木屑代料栽培食用菌试验及对栽培出的食用菌子实体内营养元素及重金属含量的测定,探究利用油茶木屑栽培食用菌的可行性。(1)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抑制法研究5种常见食用菌对不同质量浓度茶皂素的耐受性,结果表明:5种食用菌对茶皂素的耐受性由强到弱依次为茶树菇>平菇>杏鲍菇>香菇>海鲜菇。茶树菇和平菇分别在茶皂素质量浓度低于5 mg/mL、2mg/mL的培养基中菌落生长良好,对茶皂素的耐受性显着高于另外3种食用菌,可以作为供试菌种进行栽培试验。(2)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油茶木屑堆置腐解过程中茶皂素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刚经过粉碎处理的新鲜油茶木屑内茶皂素初始含量为152.78mg/g,整个堆置腐解过程中茶皂素含量在不断下降。0d-60d为茶皂素快速降解期,堆置60 d后降解速率逐渐减弱,90 d时茶皂素含量仅剩3.8 mg/g,茶皂素降解率达97.51%,120 d时油茶木屑内茶皂素含量为3.34mg/g,与90 d时的含量差异不显着。说明90d后油茶木屑内茶皂素含量已经达到较低水平,继续降解茶皂素效果并不明显。(3)利用油茶木屑按不同比例替代棉籽壳栽培平菇和茶树菇,比较不同配方间菌丝生长速率、菌丝长势、菌丝满袋时间、单袋平均产量、菌盖直径与厚度,菌柄直径与长度及生物学转化率,筛选合适配方。结果表明:栽培料中油茶木屑含量在20%-60%时,对平菇菌丝生长有促进效果,40%时菌丝生长最快,超过80%时菌丝生长受到抑制;木屑含量20%时产量最高,生物学转化率达98.6%,超过传统配方(CK)且差异显着。栽培料中添加20%-60%油茶木屑对茶树菇菌丝生长无较大影响,添加量超过80%时对菌丝生长产生抑制;油茶木屑含量在40%时,茶树菇菇体品质最佳,产量接近CK且差异不显着(P>0.05)。油茶木屑作为基质可用来栽培平菇和茶树菇,合适的基质占比为:(平菇)油茶木屑20%-40%,棉籽壳50%-70%,麦麸8%,碳酸钙2%;(茶树菇)油茶木屑40%,棉籽壳40%,麦麸13%,玉米粉5%,碳酸钙2%。(4)对栽培出的平菇、茶树菇子实体内三大营养成物质及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平菇配方1、2的总糖含量较高,蛋白质、粗脂肪及氨基酸含量虽不及对照组,但显着高于配方3、4;茶树菇配方2最优,其内总糖、蛋白质及氨基酸含量均显着高于其他配方及对照组。

陈润秀,陈茂江,刘郁林,刘祈猛,殷华,胡殿明[4](2020)在《茶树菇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系统分类、栽培料与病虫害防治、生物活性物质与营养、安全等多角度综述了茶树菇的研究进展,为今后茶树菇的科学研究及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价值。对我国茶树菇之前的研究进行总结,分析了茶树菇目前的研究现状,并对茶树菇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探讨。通过总结分析,认为今后茶树菇研究的重点是培育高品质茶树菇品种,研发高产高品质栽培料新配方。研究结果不仅可以推进茶树菇产业的发展,还能为其后续的研究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宋洪燕,李化秀,乔鹏,郭光[5](2020)在《桑枝食用菌栽培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食用菌是我国农产品结构的重要组成之一,桑枝是蚕业生产数量最大的副产品,利用桑枝屑代替杂木屑进行食用菌栽培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本文从桑枝用于食用菌栽培的可行性入手,叙述了利用桑枝进行食用菌栽培的主要种类和技术要点,针对目前该产业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了规模化高效发展桑枝栽培食用菌的具体建议。

刘祈猛[6](2020)在《茶树菇复合群多基因分子系统学及茶薪菇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茶树菇复合群是指与茶树菇形态相似、系统发育关系相近的一类食药用菌,包括茶薪菇、柱状环伞、杨树菇和杨柳环伞。其中,茶薪菇已经在全国各地广泛栽培,年产90万t,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研究意义。但是由于它们形态特征和分子系统发育关系接近,各物种分类地位不明确,导致命名混乱,生产菌株杂乱,从而阻碍了茶树菇遗传与育种工作。因此,本文研究调查并收集了茶树菇复合群菌株166株,首次基于蛋白编码序列RPB2、核糖体ITS和LSU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了茶树菇复合群不同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并结合形态特征,厘定了茶薪菇的物种概念,并进一步研究茶薪菇的ITS多样性,具体结果如下:(1)在全国14省份收集茶树菇菌株166株,通过ITS、LSU和RPB2序列的BLAST比对,166株供试菌株鉴定为:田头菇Agrocybe praecox2株、平田头菇A.pediades 2株、硬田头菇A.dura 6株和网脊田头菇A.retigera 51株;茶薪菇A.chaxingu 103株和柱状环伞A.cylindracea 2株。基于ITS、LSU和RPB2序列构建的茶树菇复合群系统发育树表明,与ITS和LSU系统发育树相比,RPB2系统发育树更有利于展示该复合群的系统发育关系;且多基因系统发育树的拓扑结构具有较高的自展值,更能体现茶树菇复合群不同物种间的亲缘关系。(2)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的方法,本研究成功地将茶薪菇和柱状环伞区分开,对茶薪菇和柱状环伞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指定了茶薪菇的附加模式。1)多基因系统发育树显示,茶薪菇和柱状环伞的代表菌株聚在2个相邻的分支上,且最大似然法自展值(maximum likelihood bootstrap,MLBS)达97%,说明茶薪菇和柱状环伞是两个遗传关系相近的不同物种。2)形态上,茶薪菇菌盖颜色浅褐色至深褐色,油茶味浓,菌环较薄易脱落,褶缘囊状体柱状、烧瓶状或锥形;而柱状环伞菌盖颜色浅黄色至土黄色,淀粉味,菌环较厚不易脱落,褶缘囊状体棒状、泡囊状或无。(3)茶薪菇菌株ITS克隆序列和单孢分离菌株单倍型分析结果表明:茶薪菇菌株共有13种单倍型,其中单倍型Hap3和Hap4为共享单倍型,Hap8是由共享单倍型Hap3和Hap4发生基因重组产生,茶薪菇菌株之间存在遗传交换。此外,野生菌株拥有独特的单倍型,这与菌株是否野生、不同宿主和地理位置等自然环境因素有关,正是因为这些使得茶薪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周晶,林兴生,林辉,林冬梅,阳伏林,林占熺[7](2020)在《菌草研究与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从发展历史、分子鉴定、种植技术、培育食(药)用菌、生态治理、菌糟再利用、生物质能源开发这7个方面系统介绍了菌草研究与应用进展.菌草不仅可以作为食(药)用菌培养基,还可以作为防治水土流失、改良盐碱地等的生态建设草种,并且在新能源开发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高双双[8](2019)在《香菇挥发性硫化物和滋味物质代谢相关基因的筛选及候选基因的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香菇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对香菇风味品质的研究主要涉及加工方式和栽培基质等对风味物质含量的影响,但对香菇关键风味成分的形成机理报道较少。解析香菇关键风味物质形成机理对香菇品质改良及相关产品加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香菇为研究对象,分析香菇干燥过程中挥发性含硫化合物代谢相关酶和产物的变化以及基因转录表达水平的差异,挖掘香菇挥发性含硫化合物代谢相关基因;采用不同比例稻草替代木屑栽培香菇,测定香菇子实体可溶性糖及糖醇、有机酸、5’-核苷酸、游离氨基酸等滋味成分的差异,基于香菇基因组和转录组分析了谷氨酸合成相关的关键基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香菇热风干燥过程中转录组分析。用50℃热风干燥香菇子实体0-6 h,监测烘干前期含水量、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transpeptidase,GGT)比酶活、半胱氨酰亚砜裂解酶(Cysteine sulfoxide lyase,C-S lyase)比酶活和甲醛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含水量由Oh的86.83%下降到6h的48.63%,呈现线性趋势,模拟回归方程为Y=-0.0637x+0.9009,其中回归系数R2=0.9561。GGT 比酶活的变化趋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2h时比酶活达到最大值。C-S lyase 比酶活呈M型变化,在3 h时比酶活达到最大。甲醛的变化趋势呈M型,在4 h达到最高值。为了解鲜香菇在热风干制过程中风味化合物变化的分子机制,选取O h、2 h、4 h和6 h共4组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分别命名为control组、treatl组、treat2组和treat3组。4组样品比对香菇W1-26基因组的平均比对率为77.89%,共检测到20443个表达的基因,样本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均显示control组和3个处理组具有明显的差异。control组与treat l、treat2和treat3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别为5934个、6830个、6527个,DEGs共富集到22条KEGG代谢通路。C-S lyase家族在香菇基因组中共有5个家族基因,分别命名为Lecsl1、Lecsl2、Lecsl3、Lecsl4、Lecsl5,共检测到12种转录本形式。其中,Lecsl2和Lecsl3不仅在干燥过程中表达上调且在此期间保持高水平表达,推测Lecsl2和Lecsl3极有可能是C-S lyase家族中参与含硫化合物产生的关键基因。2.候选基因Lecsl3的生物学功能分析。Lecsl3基因在香菇W1-26基因组中的ID是Le01Gene03297,T-A克隆结果表明编码区序列长966 bp。经生物信息学分析,Lecs13蛋白编码321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36.28 kDa,理论等电点为6.71;稳定的亲水性蛋白;不存在信号肽,属于非分泌型蛋白;亚细胞定位推测Lecs13蛋白在过氧化物酶体中发挥作用;含有29个潜在的磷酸化位点。在Lecsl3基因转录起始位点上游-30 bp处,预测到一个核心启动子元件TATA框,在-74 bp处预测到一个处于反义链的CAAT框,这两点都符合真核基因启动子的显着特性。利用酿酒酵母启动子数据库,发现基因上游240 bp存在2个响应热击的顺式作用元件,1个转录因子ATF的结合位点、1个转录激活蛋白BAS2的结合位点、1个转录激活蛋白ABF1的结合位点、2个转录激活因子GCN4的结合位点和7个TATA框结合位点。构建了表达载体pGEX-6P-2-Lecsl3,成功诱导大肠杆菌BL21(DE3)合成重组Lecs13蛋白,SDS-PAGE谱图显示约为36 kDa的单一条带,与香菇C-S lyase的理论分子量一致。酶活测定显示具备C-S lyase活性,且验证了 Lecs13蛋白参与香菇内源性甲醛产生的生成路径。3.不同栽培基质香菇的滋味成分分析。利用不同比例的稻草(80%、60%、40%、20%、0%)替代常规栽培配方中的木屑成功栽培香菇,五组配方分别命名为 RS80、RS60、RS40、RS20 和 Control,但四组稻草配方的产量(155.08-190.42 g/kg底物)均低于常规栽培配方(202.03 g/kg底物)。平板菌丝长速实验显示稻草对香菇菌丝菌落形态无影响,但稻草含量越高,菌丝长速越慢。五组香菇样品的蛋白质含量为13.24-16.05 g/100 g干重,灰分含量为5.79-7.49 g/100 g干重,脂肪含量为0.79-0.98 g/100 g干重之间。栽培基质中稻草含量越高,则香菇子实体蛋白质含量越低、灰分含量越高。海藻糖、甘露醇和阿拉伯糖醇是香菇中主要的可溶性糖,且栽培基质中增加稻草含量导致海藻糖含量降低,甘露醇和阿拉伯糖醇含量增加。五种香菇均检测到19种游离氨基酸,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在16.29-24.59 mg/g,苏氨酸(4.82-8.08 mg/g)含量最高、谷氨酸(2.00-3.90 mg/g)含量次之。RS80、RS60、RS40、RS20、和 Control 组的鲜味氨基酸含量分别为 5.12 mg/g、6.17mg/g、3.62 mg/g、2.87 mg/g和2.09 mg/g。五种香菇样品的总核苷酸含量在1.66-4.48 mg/g之间,其中RS20组含量最低,RS80组含量最高。五种香菇子实体样品均检测到酒石酸、苹果酸、抗坏血酸、乙酸、柠檬酸、富马酸和丁二酸。香菇子实体等鲜浓度(Equivalent umami concentration,EUC)在 10.42-84.49 g/100 g 干物质范围内,且 EUC 值随栽培配方中稻草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稻草含量与滋味成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栽培基质中的稻草含量与谷氨酸、天冬氨酸、EUC值、总呈味核苷酸、风味5’-核苷酸、阿拉伯糖醇、甘露醇等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4.谷氨酸代谢相关酶的全基因组鉴定。在香菇W1-26基因组中鉴定到4个与谷氨酸代谢途径直接相关的关键酶,分别是谷氨酸合成酶基因(ID:Le01Gene05615),NAD 依赖型谷氨酸脱氢酶基因(ID:Le01Gene10227),NADP依赖型谷氨酸脱氢酶基因(ID:Le01Gene13517)和Δ1-吡咯啉-5-羧酸脱氢酶基因(ID:Le01Gene06992)。经生物信息学预测,4种酶性质较为稳定,均为亲水性的非分泌型蛋白,亚细胞定位推测在细胞质中起作用。不同物种间的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4种酶均高度保守。

江可[9](2019)在《油菜秸秆和莲子壳菌业化利用研究》文中指出农作物秸秆的合理循环利用是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村环境保护的关键问题,利用食用菌降解农作物秸秆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途径。油菜秸秆和莲子壳是江西省的主要农作物秸秆,以其作为栽培食用菌的主料,不仅可以解决环境问题,而且可以降低栽培成本、增加经济效益。本研究以油菜秸秆或莲子壳为主料,栽培不同品种食用菌,分析菌丝生长速度,子实体产量、农艺性状、多糖和蛋白质含量等,研发适合不同食用菌品种的最佳栽培料配方,并筛选高效转化油菜秸秆或莲子壳的食用菌品种和菌株。经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以油菜秸秆为主料栽培平菇的最佳配方为:油菜秸秆55.5%、稻草37%、麸皮5%、尿素0.5%、石膏1%、蔗糖1%。该配方能显着促进平菇菌丝生长,菌丝生长速度比稻草配方提高了45.6%,子实体产量比稻草配方提高了39.9%。(2)以油菜秸秆为主料栽培秀珍菇的最佳配方为:油菜秸秆75%、麦麸16%、玉米粉5%、石灰2%、石膏2%。该配方能显着促进秀珍菇菌丝生长,菌丝生长速度比对照配方提高了13.3%,生物学效率提高了96.2%。以莲子壳为主料栽培秀珍菇的最佳配方为:莲子壳配方:莲子壳75%、麦麸16%、玉米粉5%、石灰2%、石膏2%。该配方能显着促进秀珍菇菌丝生长,菌丝生长速度比对照配方提高了33.3%,生物学效率提高了30.8%。(3)以油菜秸秆为主料栽培巨大革耳的最佳栽培配方为:油菜秸秆粉78%(2%石灰水浸泡)、麸皮20%、糖1%、石膏1%。该配方的生物学效率比常规木屑、棉籽壳培养料增长了35.0%。(4)以油菜秸秆为主料栽培黑皮鸡枞的最佳栽培配方为:油菜秸秆39%,棉籽壳39%、麦麸20%、石膏2%,该配方的生物学效率比常规木屑、棉籽壳培养料提高35.4%。以莲子壳为主料栽培黑皮鸡枞的最佳栽培配方为:莲子壳39%,木屑39%、麦麸20%、石膏2%,该配方的生物学效率比常规木屑、棉籽壳培养料提高95.3%。(5)油菜秸秆栽培茶树菇效果优于棉籽壳,对油菜秸秆基质利用率最佳的是菌株L(JAUCC1736),子实体鲜重、干重和生物学效率分别为98.14 g/袋、11.78 g/袋、42.67%。油菜秸秆栽培茶树菇配方:油菜秸秆30%、谷壳30%、杂木屑16、麦麸20%、蔗糖1%、石膏1%、石灰2%。本研究证明,油菜秸秆和莲子壳均属于优质食用菌栽培基质,以油菜秸秆或莲子壳为主料栽培平菇、秀珍菇、巨大革耳、黑皮鸡枞和茶树菇,能提高子实体产量和生物学效率。本研究结果为油菜秸秆和莲子壳的生态降解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思路和方法,也为多种食用菌的栽培提供了高效的替代栽培基质,对保护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降低食用菌生产成本、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魏云辉[10](2018)在《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南昌综合试验站 履行职责 服务食用菌产业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南昌综合试验站自去年成立以来,带领团队在科技创新、试验示范、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全省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围绕产业发展,开展科技需求调研,为试验站任务目标和工作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二、稻草栽培茶树菇的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稻草栽培茶树菇的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茶薪菇的生物学特性、遗传育种与栽培现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学名及分类地位
2 茶薪菇的生物学特性
    2.1 地理分布
    2.2 形态特征
    2.3 生活条件
3 栽培研究
    3.1 栽培基质
    3.2 栽培方式
4 茶薪菇的遗传学研究
    4.1 性遗传模式
    4.2 多样性分析
5 育种研究
6 小结与展望

(2)生物质炭食用菌栽培基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食用菌概述
        1.1.1 平菇
        1.1.2 秀珍菇
        1.1.3 其他食用菌
    1.2 传统食用菌栽培基质
    1.3 生物质炭概述
        1.3.1 生物质原料
        1.3.2 生物质炭制备技术
        1.3.3 生物质炭性质及应用
    1.4 食用菌栽培基质的改良与发展趋势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1 食用菌菌种
        2.1.2 栽培材料与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时间及地点
        2.2.2 菌种制备
        2.2.3 实验配方及发菌管理
        2.2.4 出菇管理
        2.2.5 菌丝生长情况观察及测定
        2.2.6 子实体产量测定
        2.2.7 胞外酶活性测定
        2.2.8 基质保水率及p H值测定
        2.2.9 木质纤维素降解率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第一轮筛选实验
    3.2 第二轮筛选实验
        3.2.1 菌丝生长及出菇情况
        3.2.2 菌丝长速分析
        3.2.3 子实体产量分析
    3.3 第三轮正式实验
        3.3.1 生物质炭对平菇生长的影响
        3.3.2 子实体产量分析
        3.3.3 基质保水率分析
        3.3.4 基质p H值分析
        3.3.5 胞外酶活性分析
        3.3.6 木质纤维素降解率分析
4 讨论
    4.1 第一轮筛选实验
    4.2 第二轮筛选实验
    4.3 第三轮正式实验
5 结论与创新点
    5.1 结论
    5.2 创新点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3)油茶木屑培养食用菌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基质栽培食用菌研究进展
        1.2.2 茶皂素抑菌特性及机理研究进展
        1.2.3 食用菌营养价值与食品安全研究进展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茶皂素降解规律研究及耐受菌种筛选
    2.1 供试材料与菌株
    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茶皂素耐受性菌种筛选
        2.3.2 木屑腐解过程中茶皂素含量测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不同食用菌对茶皂素的耐受能力
        2.4.2 油茶木屑腐解过程中茶皂素降解规律分析
    2.5 讨论
3 油茶木屑栽培食用菌试验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栽培料碳、氮元素含量的测定
        3.2.2 油茶木屑内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3.2.3 试验配方设计
        3.2.4 基质前期处理
        3.2.5 拌料、装袋
        3.2.6 灭菌、接种
        3.2.7 发菌及出菇期管理
        3.2.8 食用菌测定指标与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栽培料的碳氮比测定
        3.3.2 油茶木屑内重金属含量
        3.3.3 各配方间发菌效果比较
        3.3.4 各配方间出菇情况比较
    3.4 讨论
4 食用菌子实体内营养成分分析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样品采集
        4.2.2 食用菌内总糖含量测定
        4.2.3 食用菌内蛋白质含量测定
        4.2.4 食用菌内粗脂肪含量测定
        4.2.5 食用菌内氨基酸含量测定
        4.2.7 相关性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配方对平菇子实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影响
        4.3.2 不同配方对平菇子实体内氨基酸的影响
        4.3.3 不同配方对茶树菇子实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影响
        4.3.4 不同配方对茶树菇子实体内氨基酸的影响
    4.4 讨论
5 结论
6 创新点与展望
    6.1 创新点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4)茶树菇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茶树菇的系统分类学研究
2 茶树菇栽培研究
    2.1 新型代料栽培茶树菇研究
    2.2 病虫害防治研究
3 茶树菇的生物活性物质与营养研究
    3.1 茶树菇生物活性物质研究
    3.2 茶树菇营养研究
4 茶树菇的农药残留与重金属含量研究
    4.1 茶树菇农药残留研究
    4.2 茶树菇重金属含量研究
5 小结与展望
    5.1 小结
    5.2 展望

(5)桑枝食用菌栽培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桑枝用于食用菌栽培的可行性
2 桑枝食用菌栽培的种类和技术要点
    2.1 灵芝栽培
    2.2 茶树菇栽培
    2.3 金针菇栽培
    2.4 香菇栽培
    2.5 黑木耳栽培
    2.6 其他食用菌栽培
3 存在问题
    3.1 缺少专业人才与技术
    3.2 生产经营方式分散、粗放
    3.3 产品质量有待提高
    3.4 产业发展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
4 规模化发展建议
    4.1 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
    4.2 加快优良菌种选育工作
    4.3 配套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4.4 做好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工作
    4.5 加强行业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4.6 扶持龙头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

(6)茶树菇复合群多基因分子系统学及茶薪菇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茶树菇复合群概述
    1.2 茶树菇的形态学分类研究
    1.3 茶树菇复合群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1.3.1 线粒体基因
        1.3.2 核糖体DNA基因(rDNA)
        1.3.3 RPB2 (RNA聚合酶Ⅱ第二大亚基)
        1.3.4 多基因序列研究
    1.4 茶树菇复合群的其他分类方法研究
    1.5 中国茶树菇复合群真菌资源研究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茶树菇复合群多基因分子系统学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菌株全基因组DNA质量检测
        2.2.2 ITS扩增产物检测
        2.2.3 LSU扩增产物检测
        2.2.4 RPB2扩增产物检测
        2.2.5 ITS、LSU和RPB2序列特征分析
        2.2.6 基于ITS序列的茶树菇复合群的系统发育研究
        2.2.7 基于LSU序列的茶树菇复合群的系统发育研究
        2.2.8 基于RPB2序列的茶树菇复合群的系统发育研究
        2.2.9 基于ITS+LSU+RPB2序列的茶树菇复合群的系统发育研究
        2.2.10 茶薪菇和柱状田头菇形态分类
    2.3 讨论
        2.3.1 基于ITS+LSU+RPB2多基因序列对茶树菇复合群系统发育分析
        2.3.2 茶薪菇物种概念厘定
第三章 茶薪菇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克隆检测
        3.2.2 茶薪菇ITS单倍型多样性分析
    3.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7)菌草研究与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菌草发展历史
2 菌草分子鉴定
3 菌草种植技术
    3.1 菌草种植条件
    3.2 菌草生育期营养变化
4 菌草栽培食(药)用菌
    4.1 菌草栽培食用菌
    4.2 菌草栽培药用菌
5 菌草生态治理
6 菌草菌糟再利用
    6.1 菌草菌糟培育菌物
    6.2 菌草菌糟对畜牧业的作用
7 菌草生物质能源开发
8 小结

(8)香菇挥发性硫化物和滋味物质代谢相关基因的筛选及候选基因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香菇概述
        1.1.1 香菇简介
        1.1.2 营养成分
        1.1.3 活性成分
    1.2 香菇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进展
        1.2.1 香菇主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
        1.2.2 鲜香菇与干香菇挥发性风味成分差异
        1.2.3 香菇风味物质形成机理
    1.3 香菇非挥发性呈味物质的研究进展
        1.3.1 食用菌中游离氨基酸的研究
        1.3.2 食用菌中5'-核苷酸的研究
        1.3.3 食用菌中可溶性糖的研究
        1.3.4 食用菌中有机酸的研究
        1.3.5 鲜味评价
        1.3.6 香菇非挥发性呈味物质的研究进展
    1.4 香菇转录组学研究概况
        1.4.1 转录组学
        1.4.2 转录组学在香菇中的应用
        1.4.3 转录组学揭示风味物质的产生策略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2章 转录组测序筛选香菇干燥过程中挥发性含硫化合物代谢相关基因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
        2.1.2 样品采集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香菇挥发性含硫化合物代谢产物的测定
        2.2.2 γ-谷氨酰转肽酶酶活力测定
        2.2.3 半胱氨酰亚砜裂解酶酶活力测定
        2.2.4 实时定量内参基因的筛选
        2.2.5 热风干燥前期转录组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香菇热风干燥前期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
        2.3.2 香菇热风干燥前期实时定量内参基因的筛选
        2.3.3 香菇热风干燥前期转录组学研究
    2.4 小结
第3章 候选基因Lecsl3的外源表达及生物学功能分析
    3.1 实验材料
        3.1.1 菌株和载体
        3.1.2 工具酶和试剂
        3.1.3 试剂盒
        3.1.4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香菇Lecsl3基因的cds序列扩增
        3.2.2 香菇Lecsl3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2.3 大肠杆菌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3.2.4 大肠杆菌工程菌的构建
        3.2.5 重组C-S lyase的诱导表达
        3.2.6 重组Lecs13蛋白的亲和层析
        3.2.7 香菇半胱氨酰亚砜裂解酶酶活测定
        3.2.8 香菇挥发性含硫化合物代谢产物的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Lecsl3基因的cds序列扩增
        3.3.2 香菇半胱氨酰亚砜裂解酶基因Lecsl3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3.3 大肠杆菌工程菌的构建
        3.3.4 重组C-S lyase的纯化
        3.3.5 重组C-S lyase在挥发性含硫化合物代谢途径中的作用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稻草替代木屑对香菇滋味物质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
        4.1.1 菌株与栽培配方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菌丝在不同培养基上菌丝长速测定
        4.2.2 香菇栽培出菇管理
        4.2.3 栽培过程生物学指标统计
        4.2.4 样品处理
        4.2.5 香菇营养成分测定
        4.2.6 可溶性糖的测定
        4.2.7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4.2.8 呈味核苷酸的测定
        4.2.9 有机酸的测定
        4.2.10 等鲜浓度评价体系
        4.2.11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稻草和木屑对香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4.3.2 稻草添加量对香菇产量的影响
        4.3.3 不同配方香菇营养成分分析
        4.3.4 可溶性糖检测结果与分析
        4.3.5 游离氨基酸检测结果与分析
        4.3.6 呈味核苷酸检测结果与分析
        4.3.7 有机酸检测结果与分析
        4.3.8 等鲜浓度分析结果
        4.3.9 香菇化学成分与栽培配方中稻草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香菇谷氨酸代谢相关基因的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候选基因确定过程
        5.1.2 序列分析工具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香菇谷氨酸代谢相关酶编码基因注释
        5.2.2 香菇谷氨酸代谢途径中的相关基因的结构分析
        5.2.3 香菇谷氨酸合成途径中相关基因编码的酶分析
        5.2.4 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候选内参基因引物信息
附录2 香菇半胱氨酰亚砜裂解酶基因Lecsl3的cds序列
附录3 香菇谷氨酸合成酶基因cds序列
附录4 香菇谷氨酸脱氢酶基因cds序列
附录5 香菇NADP依赖型谷氨酸脱氢酶基因cds序列
附录6 香菇Δ~1-吡咯啉-5-羧酸脱氢酶基因cds序列
致谢

(9)油菜秸秆和莲子壳菌业化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食用菌营养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1.1.1 真菌多糖
        1.1.2 蛋白质
        1.1.3 矿物质
        1.1.4 维生素
        1.1.5 脂类化合物
        1.1.6 其他成分
    1.2 食用菌发展现状
    1.3 油菜秸秆和莲子壳循环利用研究进展
        1.3.1 油菜秸秆循环利用研究现状
        1.3.2 莲子壳循环利用研究现状
        1.3.3 食用菌降解油菜秸秆和莲子壳研究进展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油菜秸秆栽培平菇研究
    引言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菌种制备
        2.1.2 试验方案
        2.1.3 培养料制备与接种
        2.1.4 数据测定
        2.1.5 数据分析
    2.2 试验结果
        2.2.1 菌丝生长数据
        2.2.2 子实体产量数据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油菜秸秆和莲子壳栽培秀珍菇研究
    引言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菌种制备
        3.1.2 试验方案
        3.1.3 培养料制作及接种
        3.1.4 数据测定
        3.1.5 数据分析
    3.2 试验结果
        3.2.1 菌丝生长数据
        3.2.2 子实体产量和农艺性状数据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油菜秸秆栽培巨大革耳研究
    引言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菌种制备
        4.1.2 试验方案
        4.1.3 培养料配制与接种
        4.1.4 数据测定
        4.1.5 数据分析
    4.2 试验结果
        4.2.1 菌丝生长数据
        4.2.2 子实体产量数据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油菜秸秆和莲子壳栽培黑皮鸡枞研究
    引言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菌种制备
        5.1.2 试验方案
        5.1.3 培养料制备与接种
        5.1.4 粗蛋白检测
        5.1.5 粗多糖检测
        5.1.6 数据测定
        5.1.7 数据分析
    5.2 试验结果
        5.2.1 菌丝生长数据
        5.2.2 子实体产量和农艺性状数据
        5.2.3 子实体营养成分检测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高效转化油菜秸秆的茶树菇菌株筛选
    引言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1.1 菌种制备
        6.1.2 试验方案
        6.1.3 培养料制备和接种
        6.1.4 粗蛋白检测
        6.1.5 粗多糖检测
        6.1.6 数据测定
        6.1.7 数据分析
    6.2 试验结果
        6.2.1 棉籽壳和油菜秸秆基质对茶树菇的影响
        6.2.2 油菜秸秆基质栽培不同茶树菇菌株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南昌综合试验站 履行职责 服务食用菌产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围绕产业发展, 开展科技需求调研, 为试验站任务目标和工作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针对全省食用菌产业发展问题, 开展产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研究, 为推动区域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提供技术支撑
依托体系科技资源, 开展产业技术成果的试验示范, 是辐射带动区域产业发展重要途径
积极参与产业扶贫, 为脱贫攻坚做贡献
开展技术培训和服务, 为产业增效提供技术支持

四、稻草栽培茶树菇的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茶薪菇的生物学特性、遗传育种与栽培现状研究进展[J]. 刘祈猛,华蓉,张俊波,李建英,尚陆娥,罗孝坤,刘绍雄. 食药用菌, 2021(06)
  • [2]生物质炭食用菌栽培基质研究[D]. 范雅文.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油茶木屑培养食用菌技术研究[D]. 冷佳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
  • [4]茶树菇研究进展[J]. 陈润秀,陈茂江,刘郁林,刘祈猛,殷华,胡殿明. 生物灾害科学, 2020(03)
  • [5]桑枝食用菌栽培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建议[J]. 宋洪燕,李化秀,乔鹏,郭光. 北方蚕业, 2020(03)
  • [6]茶树菇复合群多基因分子系统学及茶薪菇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 刘祈猛. 江西农业大学, 2020
  • [7]菌草研究与应用进展[J]. 周晶,林兴生,林辉,林冬梅,阳伏林,林占熺.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2)
  • [8]香菇挥发性硫化物和滋味物质代谢相关基因的筛选及候选基因的功能研究[D]. 高双双. 华中农业大学, 2019
  • [9]油菜秸秆和莲子壳菌业化利用研究[D]. 江可.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 [10]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南昌综合试验站 履行职责 服务食用菌产业发展[J]. 魏云辉. 江西农业, 2018(21)

标签:;  ;  ;  ;  ;  

秸秆栽培茶树菇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