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跑时髋关节的研究

短跑时髋关节的研究

一、对短跑途中跑髋关节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施宝兴[1](2021)在《短跑技术特征与短跑短期理论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年来对跑的技术一直存有争论,包括跑步时动力来源等问题。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及对短跑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研究方法的革新,有可能让我们做出更接近真实规律的认识。研究采用高速录像的方法对国际健将及10位一、二级短跑运动员起跑后50m处途中跑的支撑阶段进行定点定焦常规拍摄,测量地面的反作用力,根据已知的身体质量计算身体重心加速度变化的规律,并使用芬兰产ME6000八通道遥测肌电仪以1 000Hz频率测量下肢8块跑动中主要肌肉的表面肌电,利用基于肌肉起止点、代起止点的肌骨模型计算途中跑中肌肉长度。提炼处理合并相关数据得知,将短跑支撑阶段划分为着地缓冲、蹬伸、后摆有助于对短跑技术理论的理解;短跑前支撑阶段的蹬伸可称为前蹬,后支撑阶段的蹬伸可称为后蹬,后支撑阶段包含的摆动与最后的腾空后屈膝后摆统一称为后摆。要想更进一步划分跑的周期理论,需要结合生物学特征中肌肉长度与肌电变化,更清晰深入分析下肢肌肉的工作特征。

王萍[2](2020)在《核心力量训练手段的融入对提高短跑教学效果的研究 ——以扬州大学19级体教普修班为例》文中认为短跑是一项体能主导速度性项目,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是短跑运动员竞技能力训练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速度素质受先天性因素影响较大,所以力量素质训练已经成为身体素质训练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因为短跑项目要求运动员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比赛,所以目前基层短跑运动员力量训练以下肢力量为主,而腰腹肌为主的身体核心区域的力量训练确很少涉及。根据有关研究表明,核心力量训练可能会解决短跑运动员下肢蹬地发力不协调、前摆送髋幅度小等问题,并能提高短跑运动员成绩。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对比分析等方法,依据《扬州大学体育学院田径教学大纲》,在扬州大学2019级体教2班田径普修课中进行14课时核心力量训练手段融入的教学实践。并分析比较教学前后在短跑技能、短跑教学满意度、短跑专项素质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同时参照平行教学1班部分评价指标进行综合研究。研究结果:(1)教学后,体教2班和体教1班在短跑技术评价上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在短跑成绩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教学后,体教1班和体教2班在对短跑教学满意度方面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3)教学后,体教1班和体教2班在立定跳远项目成绩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女生在60米项目成绩上呈现显着性差异(P<0.05),在立定三级跳远和原地双手头后向前掷实心球项目成绩上呈现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据此,在体教专业田径普修课短跑教学中融入核心力量练习手段对学生短跑技术的掌握、100米跑成绩、专项身体素质及教学满意度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吴超群[3](2020)在《12周跨步跳训练对100m运动员成绩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基于短跑专项技术设计的跨步跳训练方法手段,将短跑100m途中跑的专项技术特征相互结合,为百米跑与跨步跳训练的研究提供实践参考。通过对短跑运动员进行12周的跨步跳训练实验,深入分析12周跨步跳训练实验前后运动员身体素质、途中跑技术指标的变化,探求跨步跳训练中着地支撑的刚性支撑效应,进而提高运动员短跑成绩。研究方法:选取武汉体育学院2019级运动训练专业田径专项班20名短跑二级运动员作为本次实验对象,按入学百米成绩随机分配成实验组(TRAIN)和对照组(CON)。实验组10名,对照组10名,使用Vicon三维动作分析技术对测试过程中所采集的步长、步频等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通过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步长均显着高于实验前,且实验组提升较为明显;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步频均显着高于实验前,且实验组步频提升的幅度大于对照组。(2)通过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30m短跑成绩均有显着的差异,且实验组实验后30m短跑成绩提升效果显着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60m均有非常显着的差异,且实验组实验后60m速度提升幅度较大;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100m均有非常显着的差异,且实验组100m成绩提升的幅度较大;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立定跳远成绩均有非常显着的差异,且实验组的显着性差异最大;实验组实验后立定三级跳远成绩均有非常显着的差异,且实验组的增加幅度较大。(3)通过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重心水平速度均有非常显着的差异,且实验组重心水平速度提升较为明显;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单步时间均有非常显着的差异,其中实验组的差异性最为显着;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支撑时间均高于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支撑距离均显着高于实验前,且实验组增加幅度较大。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腾空距离均有非常显着的差异,且实验组训练后提升效果最大。实验组和对照组腾支距离比在训练后均无显着差异。(4)通过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支撑腿膝角均有非常显着的差异,且实验组支撑腿膝角变化幅度较大;实验组实验后支撑腿平均伸髋角有显着差异,而对照组实验后支撑腿平均伸髋角无显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伸髋角速度均有非常显着的差异,且实验组的检验结果变化幅度较大;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支撑腿膝角速度均显着高于实验前,且实验组支撑腿膝角速度变化较大;实验组实验后支撑腿平均踝角均有非常显着差异,且实验组支撑腿平均踝角在训练前后变化较大;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摆动腿平均踝角均有非常显着差异,且实验组在训练后摆动腿平均踝角变化较大。研究结论:(1)12周跨步跳训练后,运动员30m、60m、100m成绩和立定跳以及立定三级跳的运动成绩明显提高,且实验组训练效果较为明显,增加幅度最大。因此,跨步跳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运动员身体爆发力、协调性和腾空时身体力量的转换能力,同时使运动员的反应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运动员起跑时更具优势。(2)12周跨步跳训练使运动员途中跑单步整体运动学特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运动员重心水平速度变快、单步时间减少,支撑距离和腾空距离增大,步长和步频明显增加等一系列综合素质的提高。(3)12周跨步跳训练使运动员部分肢体运动学参数得到优化。主要表现为运动员支撑腿膝角降低、支撑腿伸髋的角度以及伸髋角速度增大、支撑腿膝角速度增加以及踝角的减小。

李然[4](2020)在《弹力带抗阻训练对青少年百米途中跑部分运动学指标的影响研究 ——以牛栏山一中为例》文中提出以弹力带抗阻训练为手段,对牛栏山一中短跑队队员的专项力量训练进行实验干预,并对干预前后途中跑部分运动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弹力带抗阻训练对青少年途中跑部分关节角度影响。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实验法、影像解析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对牛栏山一中短跑队的9名初中百米运动员进行了为期12周的弹力带抗阻训练,专项技术是肌肉与各器官的相互作用下的外在表现,以正确的动作顺序为前提,改善相关肌肉力量、肌肉做功形式以及做功效果才能够有效的提高运动成绩。同样,良好的专项力量也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专项技术为平台,才能够将内在的肌肉力量充分体现出来。由于青少年运动员身体发育特点,在选择力量训练时应符合身体发育规律,避免过早的大力量练习致使提前结束运动生涯。弹力带由于其方便、安全性高的特点,成为青少年力量练习的首选器材。通过查阅知网、万方等资料库,发现对于青少年弹力带抗阻训练的文献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中将抗阻训练,对运动员在训练干预前后的途中跑技术、专项运动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得到结论如下:1、通过对途中跑部分运动学指标在干预前后的数据分析表明,运动员在途中跑着地支撑瞬间的支撑腿膝关节角度、踝关节角度;垂直支撑瞬间的躯干前倾角度、肘关节角度;后蹬离地瞬间的躯干前倾角度、肘关节角度以及下肢支撑腿膝关节、踝关节角度、摆动腿膝关节角度,在训练干预后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促进了专项技术的提升,其中着地支撑瞬间踝关节角度;后蹬离地瞬间肘关节角度、躯干前倾角度、摆动腿膝关节角度;垂直支撑瞬间肘关节角度、摆动腿膝关节角度;腾空阶段两大腿夹角角度的提升幅度较为显着。2、9名运动员百米全程移动步数均有显着性减少(P<0.05)。通过对比分析运动员在实验干预前后的步数统计表明,弹力带抗阻训练改善了青少年途中跑部分技术角度的同时,对全程步数的减少也有促进作用。3、9名运动员百米成绩有显着性提高(P<0.05),通过对比分析运动员在实验干预前后的百米成绩数据统计表明,弹力带抗阻训练对青少年百米运动成绩有促进作用。

李子豪[5](2020)在《短跑运动员起跑阶段训练方法手段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针对短跑起跑阶段,以全新的视角设计训练方法手段,并对大学生男子短跑运动员起跑阶段相关指标进行诊断与分析,试图揭示短跑起跑阶段的外部表现及内在机制,合理地安排专项技术与专项体能训练,为提高大学生短跑运动员起跑阶段能力进而提高短跑成绩提供科学指导。本人作为国家体育总局备战2020东京奥运会短跑组科技攻关服务项目课题组成员,可充分利用先进仪器设备与分析系统,为本研究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与理论保障。采用文献资料法、影像解析与三维立体摄像解析法、Kistler动力学起跑器测试法、Optojump数字跑道测试法、肌电测试法、实验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将首都体育学院12名大学生男子短跑运动员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运用本人所设计的起跑阶段方法手段进行组合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训练,12周实验后对运动员专项运动素质指标与专项技术指标再进行实验测试,并得出以下结论:1.关于专项运动素质指标:经12周时间训练后,实验组运用本人设计的新型起跑阶段方法手段组合训练,在30米、立定跳远、蹬伸前抛球三个指标上实验前后差异性显着,且成绩提升幅度显着优于对照组。对照组在进行常规训练后,各专项运动素质指标均有一定幅度提升,但实验前后均无显着性差异。在头后前抛球与100米专项指标上,实验组与对照组成绩均有一定幅度提高,实验组提高幅度均优于对照组,但并未呈现出显着差异。2.关于运动学指标:经12周时间训练后,从时间参数上看,实验组运用本人设计的新型起跑阶段方法手段组合训练,在反应时、抵足板发力时长、单步步时、触地时间与腾空时间指标上,实验前后差异性显着,且成绩提升幅度显着优于对照组。对照组在进行常规训练后,在反应时与抵足板发力时长指标上并无显着差异,在单步时长、腾空时间与触地时间指标上存在显着差异,但提升幅度不及实验组;从起跑前三步步长与步频参数上看,实验组运用本人设计的新型起跑阶段方法手段组合训练,前三步步长与步频指标实验前后差异性显着,成绩提升幅度显着优于对照组。对照组在进行常规训练后,前三步步长与步频指标实验前后同样差异性显着,但提升幅度不及实验组;从起跑蹬离速度与前三步步速参数上看,实验组运用本人设计的新型起跑阶段方法手段组合训练,起跑蹬离速度与前三步步速指标实验前后差异性显着,成绩提升幅度显着优于对照组。对照组在进行常规训练后,起跑蹬离速度指标并无显着性差异,前三步步速指标差异性显着,但提升幅度不及实验组;从起跑加速节奏与30米全程节奏参数上看,实验组运用本人设计的新型起跑阶段方法手段组合训练,在前10米加速阶段时间与30米全程时间提升幅度显着优于对照组,保持步频稳定的情况下增加了步长,触地时间百分比减少,腾空时间百分比增加,触地与腾空时间比呈良性趋势发展。不但提高了起跑前三步能力,而且对加速衔接能力与30米全程跑起到促进作用。对照组进行常规训练后,起跑加速节奏与30米全程节奏参数均有一定幅度提高,但实验前后无显着性差异。3.关于动力学指标:经12周时间训练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运动员在起跑力值、力量增加速率、冲量及功率指标上大体呈提高趋势,实验组提高幅度略优于对照组;实验组运用本人设计的新型起跑阶段方法手段组合训练后,后脚动力学相关指标及水平方向动力学相关指标实验前后差异性显着,且提高幅度显着优于对照组。对照组在进行常规训练后无显着性差异。4.关于肌电指标:经12周时间训练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运动员第一步、第二步、及第三步每步中的触地阶段主要发力肌群积分肌电均呈上升趋势,辅助发力肌群积分肌电提升幅度不显着或略有下降且无显着性差异;实验组运用本人设计的新型起跑阶段方法手段组合训练后,第一步触地阶段支撑腿股直肌、臀大肌与摆动腿股直肌积分肌电实验前后差异性显着,且积分肌电提升幅度显着优于对照组。第二步触地阶段支撑腿股直肌与腹直肌积分肌电实验前后差异性显着,且积分肌电提升幅度显着优于对照组。第三步触地阶段支撑腿股直肌与腓肠肌积分肌电实验前后差异性显着,且积分肌电提升幅度显着优于对照组,实验后运动员反应出良好的支撑蹬伸效果;对照组在进行12周常规训练后,实验前后前三步触地阶段积分肌电均未表现出显着性差异。

鲍欣欣[6](2020)在《动态抗阻训练对短跑运动员途中跑运动学特征的影响》文中指出动态抗阻训练是指运动员通过拖拉自主研发的智能阻尼训练器进行阻力跑训练,是阻力跑的训练手段之一。本文从运动学的角度,通过测试三种不同阻尼负荷下阻力跑与平跑时短跑运动员途中跑技术的变化,探索该训练方法对短跑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期望能对短跑的抗阻训练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丰富短跑的抗阻训练手段。方法:通过文献资料法、实验法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选取16名国家二级以上高水平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MyoMotion三维运动采集分析系统对不同阻尼负荷条件下的短跑途中跑动作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随着阻尼负荷的增加,运动员的步长呈减小趋势,支撑时间增加,腾空时间减少,身体重心水平速度明显下降,步频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下肢缓冲阶段髋角和踝角由于阻尼负荷增加而显着下降,膝角则呈递增趋势,下肢后蹬阶段髋角、踝角和膝角随着阻尼负荷增加呈下降趋势,但男女有所不同。结论与建议:随着阻尼负荷的增加,运动员的步长和身体重心水平速度都显着下降,步频无显着性变化。10%BW、15%BW阻尼负荷对运动员途中跑阶段支撑、腾空时间均有显着影响。在途中跑下肢缓冲阶段,10%BW阻尼负荷、15%BW阻尼负荷对运动员髋关节角度、膝关节角度、踝关节角度均有显着影响。在途中跑下肢后蹬阶段,15%BW阻尼负荷对下肢各关节角度都有影响。教练员在制定具体训练计划时,应当避免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发生明显改变。在训练实践过程中,为了维持途中跑的专项技术动作,建议使用5%BW阻尼负荷。如果为了提升运动员途中跑的专项力量,建议使用10%BW阻尼负荷。

梁静[7](2019)在《8周拖阻力伞跑训练对短跑途中跑技术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通过8周拖阻力伞跑训练实验对短跑运动员身体素质和短跑途中跑中下肢三关节髋、膝、踝的运动学指标进行纵向比较,明确拖阻力伞跑训练对短跑技术和专项能力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训练实验法和运动生物力学测试分析法,对武汉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18级运动训练专业田径专选班1组12名学生进行为期8周,每周3次的拖阻力伞跑专项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实验前后的身体素质、相关运动学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8周拖阻力伞跑训练后,运动员的60m、100m、立定跳远和立定三级跳远成绩均有非常显着的提高。拖阻力伞跑训练能够有效改善短跑运动员的快速移动能力、协调用力能力、速度水平以及爆发力水平,从而使运动员的短跑成绩进一步提高。2.拖阻力伞跑对运动员途中跑单步运动学整体特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单步时间和腾空时间缩短,腾空距离增大,步长和步频显着增加,从而使身体重心水平速度显着的提高,促进人体快速前移,使单步技术结构趋向合理化。3.拖阻力伞跑训练对支撑阶段运动员下肢的一些运动学参数有着显着的优化作用:支撑阶段支撑腿伸髋幅度和摆动腿屈髋幅度增大,支撑腿的伸髋速度和摆动腿屈髋速度增大,使髋关节整体做功范围前移,也为摆动腿积极屈髋向前着地做好充足准备;支撑腿膝关节“刚度”增加,离地膝角趋向合理化,而摆动腿着地膝角和离地膝角均减小,使摆动腿膝关节折叠更紧以减小摆动惯量,进而加快摆动腿的前摆速度和膝点水平速度;支撑阶段支撑腿踝关节着地踝角降低有利于着地的积极着地,防止股后肌群主动不足,摆动腿平均踝角减小,这一趋势促使摆动腿前摆更加积极。4.拖阻力伞跑训练由于在跑的过程中阻力伞受到空气阻力产生不稳定性,所以组织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风向并强调尽量保持身体平衡,沿着直线跑动。拖阻力伞跑训练作为短跑专项力量训练中一种简单有效的训练手段,在长时间的重复训练中容易使学生产生疲惫以致于不能尽力训练,建议拖阻力伞跑要与其他专项训练手段结合实施。

陶淑玲[8](2019)在《8周小腿负重跑对短跑途中跑技术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运动员进行8周的小腿负重跑训练实验,纵向的分析训练前后运动员身体素质和途中跑技术指标的变化,探索小腿负重跑的训练效应以及其在训练中的应用方法,为短跑的科学训练与教学提供借鉴。方法:采用高速摄像及运动学解析、数理统计等方法,对8周训练前后短跑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指标和途中跑技术运动学指标进行系统对比,深入分析小腿负重训练后短跑途中跑中髋、膝、踝三关节运动学的变化规律。结论如下:1.通过8周的小腿负重跑训练,运动员30米、60米、100米成绩和立定跳远成绩显着性提高,立定三级跳成绩无明显变化。就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整体效应而言,途中跑加速与保持速度能力、速度力量水平和下肢爆发力都得到提高,但对身体协调用力的改善作用不大。2.8周小腿负重跑训练使短跑运动员的单步整体运动学参数系统优化:前支撑时间和腾空时间减少,单步时间减少,支撑距离和腾空距离呈增加趋势,步长增加,步频加快,重心水平速度获得明显提高,推动人体快速前移。3.8周小腿负重跑训练使短跑运动员支撑阶段摆动腿的膝角、踝角更小,摆动腿屈髋前摆的速度更快,屈髋前摆的幅度更大,摆动腿的大小腿折叠前摆工作效率更高,因此,小腿负重训练对于改善摆动腿的动作模式与技术,发展摆动腿快速折叠前摆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4.尽管8周小腿负重跑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支撑腿支撑阶段伸髋速度,进而提高两大腿的剪绞速度,但也造成髋的工作范围后移,也就是说两大腿更多地在额状面以后运动,以及支撑腿膝的高位支撑状态,使支撑腿的动作模式向不利于最优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在训练实践中应用该练习时,应该慎重选择并采用相应的训练手段减少负面影响。

李胜利[9](2019)在《短跑加速跑支撑摆动技术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短跑加速跑支撑摆动技术进行分析,以更深入的了解加速跑技术不同阶段的变化过程,以及不同水平运动员加速跑技术产生差异的原因,从而进一步完善加速跑技术理论,并为初学者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方法:本文主要采用高速摄像和图像解析法,对武汉体育学院田径专选班20名同学进行测试,实验通过对比运动员运动学相关指标参数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整体运动学指标的研究中,加速跑阶段优秀组运动员表现为步长较长、步频较慢、支撑时间较短而支撑距离较长,从而使优秀组运动员的重心水平速度较快;随着距离的增加步频在逐渐减小而步长、支撑距离和支撑时间都在逐渐增大,进而重心水平速度也在逐渐增大。2.在不同水平运动员各环节运动学指标的研究中:优秀组运动员有着较快的伸髋、屈髋角速度和幅度;较小的着地膝角、离地膝角以及平均膝角使得膝关节折叠更紧,在整个支撑过程更加平稳而快速;较小的着地踝角和离地踝角,使得着地的缓冲和离地的蹬伸更加完全。3.在不同跑段各环节运动学指标的研究中:支撑阶段支撑腿髋关节角度呈逐渐增大的趋势,摆动腿则与其相反,随着距离的增加,髋关节角度逐渐增大,躯干的逐渐抬起;而支撑腿和摆动腿膝关节角度的变化却是呈先变小后变大的趋势,垂直缓冲时达到最小,随着距离的增加,膝关节折叠更紧,转动半径更小,前摆速度更快;踝关节角度变化趋势也是先变小后变大,随着跑速的增加,踝关节逐渐伸展。4.在下肢各环节运动学整体特征的研究中,优秀运动员在加速跑支撑阶段身体重心较低,是在更加蜷曲的状态下工作的;支撑腿表现为更早的结束缓冲,增加身体的向前性;摆动腿表现为转动半径较小,有着较快的前摆速度,减小着地时的制动带动人体快速向前。

孟蕊[10](2019)在《我国14-17岁部分少年男子100米运动员短跑途中跑技术运动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短跑技术作为影响短跑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对短跑成绩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众多实例无不在证明短跑技术对于青少年运动员极为重要是其攀登成绩高峰的基石。本文在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基础上主要应用录像和视频解析法,以我国14-17岁部分少年男子100米运动员短跑途中跑技术运动学分析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我国14-17岁少年男子100米运动员的全程速度节奏及途中跑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归纳总结出该年龄段运动员的全程速度节奏特点及途中跑技术特点,并以成绩为分组方式对比分析不同组别运动员短跑技术的差异性进而为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训练工作提供参考。研究得出:(1)通过对我国14-17岁少年男子100米运动员的全程速度节奏研究发现,该年龄段全程速度节奏特点表现“单峰式”,即:起跑后前20m的加速中加速急剧,在50m处达到了最大速度而后速度开始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我国14-17岁少年男子100米运动员与我国成年优秀男子运动员的全程速度节奏特点相同但是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相比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应引起我国100米运动员和教练员的重视。(2)通过对我国14-17岁少年男子100米运动员途中跑技术的研究发现,影响百米速度的原因与训练因素有关而与年龄无关,造成14-17岁不同水平少年男子100米运动员途中跑速度存在差异的主要原是单步时间中的支撑时间,在单步技术方面表现为二级组较三级组支撑腿下压扒地更加迅速并且在缓冲时具备更好的刚性,摆动腿折叠更加紧凑同时积极的摆动,上肢摆动更加积极。(3)通过对我国14-17岁少年男子100米二级组运动员途中跑单步支撑时不同时相相关参数与步速关联度的研究发现,该年龄段二级组运动员在着地时刻对步速起最重要作用的是着地角,其次是支撑腿踝角、髋角、膝角和摆动腿踝角等;垂直缓冲时刻对步速起最重要作用的是支撑腿踝角和支撑腿膝角;后蹬离地瞬间对步速起最重要作用的是支撑腿踝角和支撑腿膝角。

二、对短跑途中跑髋关节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短跑途中跑髋关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短跑技术特征与短跑短期理论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2 研究分析与讨论
    2.1 前人关于动作阶段划分的理论基础
    2.2 途中跑支撑阶段人体总重心的真实变化规律
    2.3 途中跑支撑阶段的主要任务与肌肉用力规律
    2.4 途中跑支撑阶段运动学与动力学总特征
3 结论

(2)核心力量训练手段的融入对提高短跑教学效果的研究 ——以扬州大学19级体教普修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教学与短跑教学
        2.1.2 教学效果
        2.1.3 核心力量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国内有关核心力量对短跑运动作用方面的研究
        2.2.2 国内有关短跑教学方面的研究
        2.2.3 有关核心力量训练手段的研究
    2.3 国外研究现状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测试法
        3.2.5 教育实验法
        3.2.6 比较法
        3.2.7 数理统计法
第4章 核心力量训练手段的融入对提高短跑教学效果的讨论分析
    4.1 核心力量训练手段融入方案
    4.2 教学效果分析
        4.2.1 从技能指标对比分析
        4.2.2 从教学满意度情况分析
        4.2.3 从短跑专项素质情况分析
    4.3 核心力量手段的融入对提高短跑教学效果的影响
        4.3.1 对短跑技能的影响
        4.3.2 对短跑教学满意度的影响
        4.3.3 对短跑专项素质的影响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2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3 问卷效度检验
附录4
附录5
致谢

(3)12周跨步跳训练对100m运动员成绩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2 文献综述
    2.1 短跑专项力量的相关研究
        2.1.1 短跑专项力量的概念界定
        2.1.2 短跑专项力量训练的重要性
        2.1.3 百米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2.2 短跑途中跑运动学研究
        2.2.1 途中跑技术整体运动学参数研究
        2.2.2 途中跑肢体环节运动学参数研究
    2.3 跨步跳的相关研究
        2.3.1 跨步跳的定义
        2.3.2 国内外关于跨步跳技术的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验法
        3.2.3 运动学测试分析法
        3.2.4 数据标准化处理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
    4.1 跨步跳训练对运动员基本步长、步频的影响
        4.1.1 跨步跳训练前后实验对象的步长比较
        4.1.2 跨步跳训练前后实验对象的步频比较
    4.2 跨步跳训练对运动员基本运动素质的影响
        4.2.1 跨步跳训练对运动员30m、60m、100m的影响
        4.2.2 跨步跳训练对运动员立定跳远、立定三级跳远运动的影响
    4.3 训练前后100M整体运动学测试的影响
        4.3.1 跨步跳训练前后实验对象的单步时间的比较
        4.3.2 跨步跳训练前后实验对象的单步空间的比较
    4.4 训练前后肢体运动学测试的影响
        4.4.1 跨步跳训练前后实验对象的支撑腿膝角比较
        4.4.2 跨步跳训练前后实验对象的支撑腿平均伸髋角比较
        4.4.3 跨步跳训练前后实验对象的伸髋角速度比较
        4.4.4 跨步跳训练前后实验对象的支撑腿膝角速度比较
        4.4.5 跨步跳训练前后实验对象的踝角比较
    4.5 分析与讨论
        4.5.1 跨步跳训练对运动员基本步长、步频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4.5.2 跨步跳训练对运动员基本运动素质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4.5.3 实验前后100m整体运动学测试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4.5.4 实验前后肢体运动学测试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弹力带抗阻训练对青少年百米途中跑部分运动学指标的影响研究 ——以牛栏山一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关于青少年短跑技术的研究
        1.4.3 关于弹力带抗阻训练的研究
        1.4.4 关于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的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实验法
        2.2.5 影像解析法
        2.2.6 对比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弹力带抗阻训练对途中跑部分运动学指标干预前后对比与分析
        3.1.1 途中跑肘关节干预前后角度对比与数据分析
        3.1.2 途中跑躯干前倾干预前后角度对比与数据分析
        3.1.3 途中跑腾空阶段两大腿夹角干预前后角度对比与数据分析
        3.1.4 途中跑膝关节干预前后角度对比与数据分析
        3.1.5 途中跑踝关节干预前后角度对比与数据分析
    3.2 .弹力带抗阻训练对途中跑部分运动学指标干预前后增幅对比与分析
    3.3 运动员干预前后专项成绩统计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4.1.2
        4.1.3
    4.2 建议
        4.2.1
        4.2.2
        4.2.3
致谢
附件

(5)短跑运动员起跑阶段训练方法手段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短跑起跑发展概述
        1.4.2 短跑起跑阶段重要意义概述
        1.4.3 短跑起跑阶段要素概述
        1.4.4 短跑起跑阶段训练重点及常见训练法手段概述
        1.4.5 短跑项目运动学、动力学、肌电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研究样本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样本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影像解析与三维立体摄像解析法
        2.2.3 Kistler动力学起跑器测试法
        2.2.4 Optojump数字跑道测试法
        2.2.5 肌电测试法
        2.2.6 实验法
        2.2.7 数理统计法
    2.3 研究利弊条件分析
        2.3.1 有利条件分析
        2.3.2 困难与解决办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测试短跑运动员基本情况分析
        3.1.1 测试短跑运动员身体形态分析
        3.1.2 测试短跑运动员的年龄情况分析
    3.2 专项运动素质指标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实验前各专项运动素质指标测试结果与分析
        3.2.2 实验前后各专项运动素质指标结果与对比分析
        3.2.3 专项运动素质指标实验结果影响因素分析
    3.3 专项技术指标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起跑阶段相关时刻界定、阶段划分及重要参数释义
        3.3.2 起跑阶段运动学指标结果与分析
        3.3.3 起跑阶段动力学指标结果与分析
        3.3.4 起跑阶段肌电指标结果与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附件1:实验训练方案
    附件2:实验训练计划
    附件3:实验测试现场情况

(6)动态抗阻训练对短跑运动员途中跑运动学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1.3.1 研究的重难点
        1.3.2 研究的创新点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关于百米全程速度节奏的研究
        2.1.2 关于短跑途中跑的研究
        2.1.3 关于短跑途中跑运动学的研究
        2.1.4 关于阻力跑训练的研究
    2.2 国外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路线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验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3 技术路线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阻尼负荷对运动员步长、步频的影响分析
        4.1.1 男性运动员步长、步频变化情况
        4.1.2 女性运动员步长、步频变化情况
    4.2 不同阻尼负荷对运动员身体重心水平速度的影响分析
        4.2.1 男性运动员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变化情况
        4.2.2 女性运动员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变化情况
    4.3 不同阻尼负荷对运动员支撑时间、腾空时间的影响分析
        4.3.1 男性运动员支撑时间、腾空时间变化情况
        4.3.2 女性运动员支撑时间、腾空时间变化情况
    4.4 不同阻尼负荷对运动员下肢缓冲阶段影响的运动学分析
        4.4.1 男性运动员下肢缓冲阶段支撑腿髋、膝、踝角运动学分析
        4.4.2 女性运动员下肢缓冲阶段支撑腿髋、膝、踝角运动学分析
    4.5 不同阻尼负荷对运动员下肢后蹬阶段影响的运动学分析
        4.5.1 男性运动员下肢后蹬阶段支撑腿髋、膝、踝角运动学分析
        4.5.2 女性运动员下肢后蹬阶段支撑腿髋、膝、踝角运动学分析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知情同意书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8周拖阻力伞跑训练对短跑途中跑技术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专项力量训练手段的落后是我国短跑运动水平落后的原因之一
        1.1.2 专项力量训练手段的训练效应亟待明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假设和内容
    1.4 本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
        1.4.1 本研究的重难点
        1.4.2 本研究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短跑专项力量特征和专项力量训练手段研究
        2.1.1 短跑专项力量特征研究
        2.1.2 短跑专项力量训练手段
        2.1.3 拖阻力伞跑训练的研究
    2.2 短跑途中跑技术运动学研究
        2.2.1 途中跑技术整体运动学参数研究
        2.2.2 途中跑技术肢体运动学参数研究
    2.3 小结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研究对象
        3.1.2 实验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训练实验法
        3.2.3 高速摄像及图像解析法
        3.2.4 数据标准化处理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拖阻力伞跑训练对短跑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影响
    4.2 拖阻力伞跑训练对短跑途中跑整体运动学参数的影响
    4.3 拖阻力伞跑训练对短跑途中跑肢体运动学参数的影响
        4.3.1 拖阻力伞跑训练对短跑支撑阶段髋关节运动学参数的影响
        4.3.2 拖阻力伞跑训练对短跑支撑阶段膝关节运动学参数的影响
        4.3.3 拖阻力伞跑训练对短跑支撑阶段踝关节运动学参数的影响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8周小腿负重跑对短跑途中跑技术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假设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创新点
2.文献综述
    2.1 短跑专项力量的相关研究
        2.1.1 短跑专项力量的概念
        2.1.2 短跑专项力量训练的重要性
        2.1.3 短跑专项力量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2.2 短跑途中跑运动学研究
        2.2.1 途中跑技术整体运动学参数研究
        2.2.2 途中跑肢体环节运动学参数
    2.3 阻力跑的相关研究
        2.3.1 阻力跑训练的概念
        2.3.2 阻力跑与速度、力量及技术之间关系的研究
        2.3.3 小腿负重跑的研究
3.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及实验对象
        3.1.1 研究对象
        3.1.2 实验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验法
        3.2.3 运动学测试分析法
        3.2.4 数据标准化处理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前后实验对象身体素质比较
    4.2 实验前后整体运动学特征比较
    4.3 实验前后髋关节运动学特征比较
    4.4 实验前后膝关节运动学参数比较
    4.5 实验前后踝关节运动学特征比较
5.结论与不足
    5.1 结论
    5.2 本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短跑加速跑支撑摆动技术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假设与研究内容
    1.4 本研究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起跑技术研究
    2.2 加速跑技术研究
        2.2.1 加速跑技术整体运动学参数研究
        2.2.2 加速跑技术相关肢体运动学参数研究
    2.3 途中跑技术研究
        2.3.1 途中跑技术整体运动学参数研究
        2.3.2 途中跑技术下肢运动学参数研究
    2.4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研究对象
        3.1.2 实验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高速摄像与图像解析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数据标准化处理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加速跑支撑摆动技术整体运动学参数比较分析
        4.1.1 步长和步频的比较分析
        4.1.2 时间特征的比较分析
        4.1.3 空间特征的比较分析
    4.2 加速跑支撑摆动技术肢体运动学参数比较分析
        4.2.1 髋关节运动学参数比较分析
        4.2.2 膝关节运动学参数比较分析
        4.2.3 踝关节运动学参数比较分析
        4.2.4 下肢各环节整体运动学特征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我国14-17岁部分少年男子100米运动员短跑途中跑技术运动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的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文献综述述评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1.3 技术路线
        3.1.4 研究的相关界定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3.2.1 研究重点
        3.2.2 研究难点
        3.2.3 研究创新点
4 研究过程与分析
    4.1 我国14-17 岁少年男子100 米运动员全程速度节奏特点研究
    4.2 我国14-17 岁少年男子100 米运动员途中跑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4.2.1 我国14-17 岁少年男子100 米运动员途中跑单步步长、步频特点的研究.
        4.2.2 我国14-17 岁少年男子100 米运动员途中跑单步时间特征的研究
    4.3 我国14-17 岁少年男子100 米运动员途中跑单步下肢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4.3.1 我国14-17 岁少年男子100 米运动员途中跑单步支撑腿着地瞬间的运动学分析
        4.3.2 我国14-17 岁少年男子100 米运动员途中跑单步支撑腿不同时相髋、膝、踝角度的运动学分析
        4.3.3 我国14-17 岁少年男子100 米运动员途中跑单步支撑腿后蹬离地瞬间的运动学分析
        4.3.4 我国14-17 岁少年男子100 米运动员途中跑单步摆动腿不同时相角度变化特点的运动学分析
        4.3.5 我国14-17 岁少年男子100 米运动员途中跑单步摆动腿速度的运动学分析
    4.4 我国14-17 岁少年男子100 米运动员途中跑单步上肢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4.5 我国14-17 岁少年男子100 米二级组运动员途中跑单步不同时刻相关参数与步速关联度的研究
        4.5.1 途中跑前着地时刻参数与步速的关联度研究
        4.5.2 途中跑垂直缓冲时刻参数与步速的关联度研究
        4.5.3 途中跑后蹬离地时刻参数与步速的关联度研究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对短跑途中跑髋关节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短跑技术特征与短跑短期理论探索[J]. 施宝兴.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21(01)
  • [2]核心力量训练手段的融入对提高短跑教学效果的研究 ——以扬州大学19级体教普修班为例[D]. 王萍. 扬州大学, 2020(05)
  • [3]12周跨步跳训练对100m运动员成绩的影响研究[D]. 吴超群.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 [4]弹力带抗阻训练对青少年百米途中跑部分运动学指标的影响研究 ——以牛栏山一中为例[D]. 李然. 首都体育学院, 2020(01)
  • [5]短跑运动员起跑阶段训练方法手段的实验研究[D]. 李子豪. 首都体育学院, 2020(01)
  • [6]动态抗阻训练对短跑运动员途中跑运动学特征的影响[D]. 鲍欣欣.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7]8周拖阻力伞跑训练对短跑途中跑技术影响的研究[D]. 梁静.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8]8周小腿负重跑对短跑途中跑技术的影响研究[D]. 陶淑玲.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9]短跑加速跑支撑摆动技术的比较研究[D]. 李胜利.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10]我国14-17岁部分少年男子100米运动员短跑途中跑技术运动学分析[D]. 孟蕊.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8)

标签:;  ;  

短跑时髋关节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