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对消费者低度参与(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锐[1](2020)在《国内户外用品市场消费者对探路者公司产品的态度与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户外用品产业在西方的发展已接近百年,而在中国的发展仅20年的时间,是全球公认的朝阳产业,整个行业仍然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受宏观经济环境下行压力、体育品牌跨界、时尚流行趋势变化、多项主要成本上涨等因素的影响,该行业在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有着适当的调整。而截止到现在,预计调整期已接近尾声,如何把握新的增长点,是当下面临的重要难题。本文从消费者行为学的角度为出发点,以民族品牌探路者产品为例,做了详细分析。为了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本人做了如下工作。对消费者行为学、市场营销、户外服装设计与开发、探路者公司上市后的年度报告摘要进行了资料搜集和重点学习,特别是消费者态度与行为方面,总体上不少于30篇文献、10本专着或教材,以上的研究为此论文的写作做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另外本人对消费者共计发放问卷298份,实际有效221份,回收率74.16%,此番工作为此论文的分析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支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户外用品市场现状、中国户外用品消费者状况、探路者公司在中国的发展状况的梳理,明晰了该行业和市场的特点。其次,对国际知名品牌北面和探路者的户外用品做了对比和自比分析发现:从整体上看,国内消费者在户外用品的选择上有着很多共性和差异性。最后,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出的户外用品探路者当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个人建议,主要从影响消费者态度的认知、情感、行为三大方面,以供该司进行参考。近些年来,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在我国已进入普及和应用阶段,而户外用品市场仍处在该行业的发展初期,目前国内关于两者结合的研究甚少,而本文却抓住此点进行了尝试,这也是本文的一大亮点。希望以上分析对类似企业在制定态度改变策略上有借鉴意义。
刘建军[2](2019)在《基于顾客参与的旅游产品差异化营销策略研究—预期目标与决策行为冲突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消费者对服务体验目标和服务体验参与程度具有差异化认知。消费者对于服务体验的感知是一种感性的情感体验,而对于服务体验参与度的感知则是一种理性的参与过程。在进行购买之前,消费者会由于存在这种心理上的认知冲突而对决策判断产生影响。服务体验参与度给消费者带来两个方面的感知,一是由于参与度的提升,消费者的体验感更强,但是感知的付出也会更高;二是参与度低,消费者感知的付出更少,在服务体验过程中比较轻松,但是感知的服务体验更弱。这就出现了消费者多重目标冲突的局面,需要参与度高的深度体验还是参与度低的轻松体验。旅游服务业就是典型的例子,消费者对于旅游服务体验存在双重的目标冲突。消费者对于旅游服务体验的目标首先体现在旅游吸引物的高峰体验上,另外也对支持高峰体验的一些事务有较高的要求。就是说,消费者想要有更深的高峰体验,但是又要付出更多精力在支持体验上;另一方面,消费者希望更轻松的旅游事务支持体验,但是由于参与度低而削弱高峰体验感。针对这种局面,旅游公司向消费者提供了针对性的旅游产品。一种是强调消费者更多参与的自由行旅游服务产品,另一个是强调消费者参与度低的跟团游旅行服务产品。自由行是以满足消费者深度旅游体验为目标,同时企业帮助解决部分的旅游事务,但旅行过程中需要消费者较多参与决策的一种旅游服务产品。跟团游是以满足消费者轻松旅游体验为目标,企业解决了旅行过程中几乎所有旅游事务,消费者随波逐流、参与度低,因此旅游的体验感不强。那么,对于两种不同目标诉求的旅游产品,企业应该怎么样进行广告宣传更能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呢?首先,消费者对于旅游服务体验的认知是否存在预期目标与决策行为冲突?如果存在冲突的情况下,消费者怎么取舍?进而在做决策时,消费者的决策思维是什么样的?当把这些问题弄清楚后,企业的营销策略模式才能更加具有针对性,从而更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产生良好的广告态度,甚至购买意愿。针对这些问题,以旅游服务业为研究视角,本文开展了两个研究。研究一主要探讨消费者是否存在预期目标与决策行为冲突以及如何来权衡或取舍?进而决策思维模式是什么?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探讨企业采取什么样的营销策略模式?研究一消费者预期目标和决策行为冲突性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第一,消费者对旅游服务体验存在预期目标-决策行为认知冲突的情况。消费者认为自由行旅游获得了更深的体验感,但付出更多精力;跟团游免除了旅游事务的烦恼,但旅游体验感不深。第二,针对这一冲突,根据启动目标动机、损失厌恶框架效应,消费者对自由行旅游更在乎深度体验感,而对于跟团游旅游消费者更在乎免除繁琐事务后的轻松旅游体验。第三,根据双加工理论模型,在旅行过程中,自由行消费者心理过程更加感性,跟团游消费者的心理过程更加理性。因此,在进行决策时,消费者选择自由行旅游产品时感性思维占主导,选择跟团游产品时理性思维占主导。研究二,消费者预期目标和决策行为冲突性企业营销模式的应对策略及机制。根据双加工理论系统信息匹配原则,企业营销策略匹配应用的原则是尽量弱化消费者预期目标和决策行为冲突性的影响,提高消费者处理流畅性。研究发现,第一,旅游产品类型和广告信息诉求类型的匹配效应。消费者对于自由行旅游产品采用情感型信息进行广告宣传的时候,消费者表现出比采用理性型信息宣传的广告更好的广告态度;消费者对于跟团游旅游产品采用理性型信息进行广告宣传的时候,消费者表现出比采用情感型信息宣传的广告更好的广告态度;第二,旅游产品类型和旅游目的地类型的匹配效应。根据以往研究,旅游目的地分为实用型和享乐型两个类别。本文研究发现,消费者对自由行旅游产品的目的地是享乐型时,比旅游目的地为实用型表现出更好的广告态度;消费者对跟团游旅游产品的目的地是实用型时,比旅游目的地为享乐型表现出更好的广告态度。第三,旅游产品类型、广告信息诉求类型和旅游目的地类型的匹配效应。对于自由行旅游产品,相比其他组合,自由行-情感型信息-享乐型旅游目的地的组合更能引起消费者更好的广告态度以及购买意愿;对于跟团游旅游产品,相比其他组合,跟团游-理性型信息-实用型旅游目的地的组合更能引起消费者更好的广告态度以及购买意愿。第四,处理流畅性的中介机制。本文引入处理流畅性理论,试图解释广告匹配度和广告态度以及购买意愿关系之间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处理流畅性在广告匹配度和消费者感知的旅游产品类型、广告信息诉求类型和旅游目的地类型匹配度越高,感知到的流畅性也越高,进而对广告产生更好的态度,以及更强烈的旅游产品购买意愿。最后,在完成了两个主体研究之后,本文对服务体验产品由于感知的参与度不同导致的体验目标和决策行为目标不一致性进行了理论和管理实践意义上的总结与归纳,并指出了本文的研究局限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
李永明[3](2019)在《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图书馆是社会文化服务中心,其服务随着社会的变革、信息技术的进步、用户需求和行为的变化,经历了从文献服务到信息服务再到知识服务的发展历程。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知识存储、生产、应用和创新活动的重要机构,需要进一步做好以知识为基础和内容的知识服务,促使其由知识宝库转变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基础设施。图书馆知识服务是信息服务的深化和拓展,是精细化和专业化的信息服务,是图书馆融入用户情境,充分发挥馆员的知识和智慧,支持或辅助用户问题解决的活动过程。图书馆知识服务离不开用户参与,用户参与是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核心要素。图书馆知识服务以用户为中心、融入用户情境、辅助或支持用户问题解决的这些特性,都要求用户参与到图书馆知识服务过程,以保证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顺利开展。已有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历史演变、研究历程、服务模式、实施对策等相关研究中,用户需求、用户情境、用户参与等用户因素被提及或被重视,但是缺乏系统的研究。国内外图书馆服务中有关用户参与的相关研究不断增多,但总体来看,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方面的研究甚少。为了促进图书馆积极吸引、鼓励、引导、协同用户参与知识服务,确保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顺利开展,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提升知识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本研究在文献梳理图书馆服务中用户参与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问题和研究内容,明确了研究主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工具、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进一步深入探索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拓展用户参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理论基础,以期为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分析典型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类型。本研究借助文献调研和网站调研分析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与开展情况,筛选典型图书馆知识服务项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的用户角色转变、用户价值转变和用户行为转变,细分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类型,结合图书馆知识服务流程,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项目与用户参与类型的映射,深入剖析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行为。结果表明,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类型可分为使用性参与、评估性参与和建设性参与;用户参与是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核心要素,已经逐步融入图书馆知识服务过程,但是用户参与的深度、广度和强度都有待提升;图书馆可以根据知识服务流程寻求用户参与切入点,鼓励用户参与知识服务。第二,解释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影响因素。探索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影响因素,可为图书馆制定政策吸引、引导、鼓励用户参与知识服务提供依据。设计爬虫采集开放式虚拟社区有关用户参与主题的问答数据,借助质性分析工具Nvivo识别用户参与的影响因素。结合文献调研,组织专家小组讨论,抽取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借助解释结构模型方法,通过建立邻接矩阵、计算可达矩阵、分解层级关系等一系列步骤,构建解释结构模型深入分析影响因素间的层级关系。综合上述分析,理清影响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因素间的相互关系,识别出各层级主次要因素,对于进一步研究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激励机制提供理论支撑。第三,研究用户参与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作用机理。综合相关理论,引入用户感知价值作为中介变量,构建用户参与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影响假设模型,并提出相关研究假设。设计问卷获取数据,利用SPSS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探索性分析,利用Amos验证假设模型,实证探索用户参与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影响路径和作用大小。研究结果表明,用户参与通过用户感知价值正向影响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用户参与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不仅确立了用户参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重要性和合理性,还丰富了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理论。第四,提出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机制。用户参与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作用机理是建立用户参与激励机制的前提和基础,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影响因素及其逻辑关系是构建面向知识服务绩效的用户参与激励机制的依据。针对上述研究结论及启示,提出了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激励框架,并从角色定位、方式选择、氛围营造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为图书馆吸引、鼓励、支持和引导用户参与知识服务提供参考。基于用户参与类型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作用机理,提出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激励对象定位,将用户融入知识服务过程。基于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促进用户参与的激励方式选择。鉴于情景因素对用户参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重要影响,营造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激励氛围,集多种资源、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促进用户参与图书馆知识服务。上述研究结论不仅有力地支持了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丰富了用户参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理论,还可以为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有利于促进图书馆正确鼓励、支持、引导用户参与知识服务。鉴于知识服务项目各有不同,本研究只是从整体情况考量,后续将关注不同知识服务项目中的用户参与,继续扩展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曾月婷[4](2019)在《移动短视频社交平台的互动仪式研究 ——以“抖音”为例》文中指出新媒体时代,智能终端的普及以及流量速度的大幅提升,7.88亿人都拥有自己的智能终端1,移动短视频应用凭借生产流程简单、制作门槛低、参与性强等特点应运而生,“短平快”的流量传播内容逐渐获得各大平台、粉丝和资本的青睐。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促使移动短视频社交平台与日常生活结合。用户渴望利用生活中碎片化的时间了解到生动立体的信息,短视频的特点能够较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更易于碎片化消费和社会化传播,无论是在互联网还是在日常的人际互动过程中,短视频所引发的话题也经常被当作交流的谈资,进一步增强了互动性。移动短视频与社交媒体的相结合,借助移动短视频搭建了一个新颖的社交平台,活络了用户之间的互动,改变了用户互动的方式,并且逐渐深入用户生活,已成为当前风头正劲的移动应用。但作为新媒体的代表,移动短视频社交平台受大众青睐的同时,也有一些负面信息的出现,为更加深入了解这一新媒体事物对大众的影响,以引导和管理在虚拟社交平台中大众的行为,对移动短视频社交平台的相关互动研究实属必要。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通过对移动短视频应用的在线观察,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探索“抖音”受大众青睐的原因,运用互动仪式理论探讨了以“抖音”为代表的移动短视频社交平台中的社会互动,并探究了自我互动、个体间互动及个体与典型群体间互动仪式的特点,最终分析了抖音平台中互动仪式市场、互动仪式链的形成与当前互动环境等问题。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思路,同时梳理前人对于互动仪式链以及移动短视频社交平台的研究成果,阐明出互动仪式链理论对于分析移动短视频社交平台互动仪式的可行性。第二部分对移动短视频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概述,梳理了移动短视频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移动短视频社交平台的特点。同时,对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抖音短视频进行介绍,梳理了抖音短视频的类型与主要互动功能。第三部分结合抖音短视频社交平台的互动功能,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的方法,分析出用户的互动行为,概括出用户主体三种不同的互动行为类型。第四部分对用户在抖音短视频平台的互动行为进行分析,认为用户通过登陆到抖音平台中接收不同的短视频,对观看的短视频产生共同关注,并且通过点赞、评论或转发的方式在抖音平台上进行情绪分享,这一过程中用户之间的互动行为属于一种互动仪式。归纳出抖音平台上用户互动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用户自我互动、用户个体与他者的互动以及用户与群体之间的互动。第五部分是对抖音平台上的互动仪式结果产出进行分析,每一次的短视频互动便是一次互动仪式。互动仪式因为成员之间的相互关注与情感分享,成员会获得情感能量,并赋予成员身份感,产生群体符号,以此产生对群体的道德感。情感能量与符号资本的累积便会促使下一次互动仪式的形成,这样一个过程便形成了互动仪式链,互动仪式链中会以情感能量和符号资本去衡量是否进行互动,同时形成了互动仪式市场。同时,抖音平台的互动环境良莠不齐,有正能量的传播,也有误导正确价值观树立的现象。移动短视频社交平台是目前新媒介的其中之一,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媒介会继续的更新迭代,重视不同媒介的社交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是新媒体时代必不可少的重要问题。
王敏[5](2018)在《学科服务平台用户参与机制研究 ——以LibGuides平台为例》文中指出当今图书馆事业正处于旧范式向新范式转型的时期,在这种新范式下,图书馆必须不断地自我调整适应用户需求和环境变化的挑战。学科服务引入中国多年却发展缓慢,图书馆与学科馆员的单边力量有限,迫切需要寻找工作的突破点。知识协同、服务创新以及深入实践的能力成为学科服务不断关注的热点问题。创新和转型是图书馆的重要概念,开放创新是增强吸引力的有效手段,用户参与是服务创新的重要驱动力。“用户”和“用户参与”作为已知概念深入人心,成为提高用户满意度和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普遍提法,深入研究用户参与机制可以为我们带来新的思考。本文针对上述研究问题对用户参与机制进一步探索,通过实验法、文献研究法、访谈研究法、观察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以S图书馆的LibGuides学科服务平台为例,着重展开以下研究:一是进行学科服务平台现状调研,了解学科服务平台在国内高校的建设和应用情况,了解用户参与现状;二是结合中层理论思想构建用户参与层次,基于文献调研界定用户参与概念,识别用户参与角色,实现对用户参与度以及用户参与维度的推导,为用户参与服务机制的揭示打下理论基础;三是探索用户参与服务机制,观察用户角色变化,采取相应激励措施推动用户从低度参与进阶到更高水平;四是根据研究的结果进行实证分析,讨论用户参与的不同水平对用户满意度和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差异化影响。本文针对S图书馆LibGuides学科服务平台进行了以实验法为主线的实证研究,于2017年11月底建立S图书馆LibGuides讨论小组,对实验对象的参与情况进行观察和调研,并开展了实地访谈,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层理论编制用户参与的测量量表。实验方案按照前期理论推导结果,通过三次实验逐步推进用户参与度(低、中、高)不同阶段的演化。实验过程中与用户积极交流,及时获取用户行为特征,同时利用观察法和访谈法作为扩展研究,为用户参与机制的构建,以及用户参与度与用户满意度关系的探究提供重要参考。本文在理论推演、实证研究以及具体实践的基础上得到以下结论:(1)用户参与维度的构建。用户参与主要有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测量方向,参与行为则由信息获取、信息共享、价值共创三个子维度来具体体现。不同的测量维度代表不同的参与水平。信息获取是用户的基本行为方式,是低度参与;信息共享体现了用户的主动行为,为中度参与;价值共创需要用户的身体力行或智力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服务的质量,属于高度参与。(2)学科服务平台用户参与机制的建立。图书馆围绕现有学科服务平台,推进用户从低度参与到高度参与的演化,实现内容服务到过程服务的过渡。整个过程,图书馆发挥了主动作用,从吸引用户产生服务认知,到引导用户获取信息,在即时反馈互动中促进用户共享信息,最后为用户提供创作机会,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价值共创。(3)用户满意度随着用户参与水平的上升而增高。通过均值比较,相关性分析以及相关样本差异检验,对三次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实验结果基本能够体现用户参与程度愈高满意度愈高的趋势。用户参与的基本理论研究和依托S图书馆LibGuides学科导航的实证研究为学科服务平台的策略设计提供了有力依据,用户满意度随着参与水平的提高而升高为推进学科服务增添了信心。
李媛[6](2017)在《顾客参与对服务结果的影响研究 ——基于互联网安装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服务经济时代,消费者主导着市场经济并从根本上控制着市场动态。随着顾客授权和顾客共同生产这些新兴服务形式的出现,顾客关系已经发生了转变——顾客不仅是服务的接收者,更是服务的参与者、创造者。顾客参与的定义、维度等方面一直是营销学界的关注热点,尤其是顾客参与对服务结果(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的影响机制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互联网安装情境中的顾客参与较为明显,然而这方面的研究非常少,因此本文以此情境中的顾客参与作为出发点,分析顾客参与对服务结果(顾客满意、服务质量)的影响机制。本文首先回顾了相关文献,对顾客参与等变量进行梳理,以组织认同理论、个体—环境匹配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引入顾客意愿(自我效能、感知价值、角色认同)作为调节变量,构建互联网安装情境下顾客参与对服务结果(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的影响模型,提出假设,并进行问卷调查,对所获得的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实证分析的结果基本上验证了本文的研究模型和相关假设。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顾客意愿(自我效能、感知价值和角色认同)在顾客参与对服务结果(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的影响中起到调节作用。即当顾客意愿较强时,随着参与水平的提高(仍在某一个范围内),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显着提高;反之,当顾客意愿较弱时,顾客参与对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的正向影响并不显着。(2)顾客参与对服务结果(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的影响呈现非单调性,受到参与水平的控制,当参与水平过高时,对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的正向影响减弱甚至出现负向影响,整体呈现出一种非单调性的变化。
张雨蒙[7](2016)在《虚拟品牌社区中顾客参与对产品创新性感知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利用顾客参与的好处,并且随着网络和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上虚拟品牌社区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顾客聚集于此。企业可以利用虚拟品牌社区,组织顾客参与产品开发。本文立足于消费者视角,研究企业组织虚拟品牌社区中的顾客参与产品开发对参与顾客感知产品创新性的影响。本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情景模拟实验法,对数据进行搜集。在数据分析中,采用SPSS软件作为分析工具,运用回归分析验证主要效应和中介效应,以及分组回归,层次回归验证调节效应,最后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验证了调节变量的交互作用。本文引入身份认同理论,构建了虚拟品牌社区顾客参与—身份认同—感知产品创新性的影响模型,认为虚拟品牌社区中顾客参与会影响参与顾客的身份认同,最终影响参与顾客对产品创新性的感知。最终,身份认同在这影响机制中,起着中介作用。其次本文研究了奖励机制和顾客知识对虚拟品牌社区顾客影响身份认同机制中的调节作用,以及奖励机制和顾客知识同时存在时,对顾客参与影响身份认同机制的调节效果。相对于奖励个人,奖励集体更能激励顾客的身份认同。相对于低知识顾客,高知识顾客在参与中,会对参与身份产生更多的认同。当参与程度高且顾客知识高时,相对于奖励集体,奖励个人能更有效促进参与顾客的身份认同;当参与程度低且顾客知识低时,相对于奖励个人,奖励集体能更有效促进参与顾客的身份认同;当参与程度高且顾客知识低时,奖励机制的调节作用不显着;当参与程度低且顾客知识高时,奖励机制的调节作用不显着。经过实验验证,调节效应假设得到了验证;针对上述的研究,本文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建议,即:进行产品开发时,尤其对于创新性的产品,企业应积极建设自己的品牌社区,利用网络的便利性,组织社区中的顾客参与到自己的产品开发中来;在进行奖励时,企业应采取奖励集体的措施;尤其对于复杂度较高的产品,企业需要进行一定的顾客知识培训,以提高顾客的相关知识;当社区顾客中参与程度和知识水平分化比较大时,需要采取不同激励方式。对于参与程度高和知识水平高的顾客,企业采用奖励个人措施;对于参与程度低和知识水平低的顾客,企业采用奖励集体措施;对于参与程度高且知识水平低的顾客,以及参与程度低且知识水平高的顾客,企业可以根据其他因素,选择相应的奖励机制。
张琳琳[8](2016)在《基于情境的复杂消费产品(CCPs)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复杂消费产品作为一种具有较高技术、高附加值和规模化生产的消费产品,在复杂技术产品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国保持创新活力、占有技术领先优势以及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中国提高制造业水平、实现技术和经济追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领域。近年来,在以汽车等为代表的复杂消费产品领域,中国虽然建立了自己的产业链条,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不仅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即使在本国市场也不具备竞争优势。但是,通过现实观察也发现,中国一些复杂消费产品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并快速发展起来,那么是什么因素促使这些企业形成优异的绩效表现?尤其是我国正处于追赶阶段,技术能力薄弱,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的逐步开放导致劳动力和政府在中国企业竞争优势获取方面的作用在逐渐减少。在这种条件下,如何摆脱技术困境从而成功识别和利用机会对于复杂消费产品企业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基于这一现实问题,本研究基于情境理论,采用访谈法、单案例研究和多案例研究,筛选代表性复杂消费产品企业,运用扎根理论同时结合Rost.CM内容分析软件,深入捕捉和追踪形成复杂消费产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情境要素,构建复杂消费产品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机制的概念模型,同时对不同核心竞争力维度的形成及演化机理进行了探索。研究在理论上的贡献与创新点主要体现为如下三点:1.探索出形成复杂消费产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三个关键情境要素情境理论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作为存在于组织内外部的现象和刺激因素,各种独特的情境不仅造成企业许多关键战略要素的区别,而且其他诸多的管理实践也不尽相同。现有研究中,虽然许多学者就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情境要素及其对企业绩效和创新等各种竞争表现的影响展开了广泛的研究,然而鲜有研究对特定产品(复杂消费产品)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过程中依靠何种情境要素提供充分的解释。基于此,论文采用访谈法,选取九家涵盖不同产品类型的复杂消费产品企业,通过扎根理论对形成复杂消费产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情境要素进行研究。提出敏捷供应链、快速学习和艰苦奋斗态度是形成复杂消费产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三个关键情境要素,其中,快速学习和艰苦奋斗态度是已有研究中尚未提出的两个关键情境要素。进而从新的视角(情境视角)打开了影响复杂消费产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黑箱”,为其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提供新的理论解释。2.构建了基于情境的复杂消费产品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机制模型由于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对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某一情境要素的探讨,对多个情境要素及其之间的作用关系尚未进行充分的探讨。因此,论文采用访谈法,针对特定产品(复杂消费产品)企业探讨其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机制。在提出三个不同层次情境要素的基础上,析出敏捷供应链、快速学习和艰苦奋斗态度三个不同层次情境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构建了情境要素对复杂消费产品企业核心竞争力作用的机制模型。本研究丰富了已有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情境要素(敏捷供应链)与新探索出的两个关键情境要素(快速学习和艰苦奋斗态度)之间的影响机理,同时有助于揭示不同情境要素在形成复杂消费产品企业核心竞争力过程中的深层作用机理。3.探索出复杂消费产品企业供应链敏捷性、快速学习和员工艰苦奋斗态度的形成与演化机理鉴于已有研究鲜有对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情境要素如何形成与演化机理的深入探讨。论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使用扎根理论的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式编码三个步骤并结合运用Rost.CM内容分析软件对多个来源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复杂消费产品企业供应链敏捷性和快速学习的形成与演化机理,以及艰苦奋斗态度的形成机理。从距离、协作丰富和交易规制三个方面,补充了复杂消费产品企业供应链敏捷性的独特’形成机理,探索出形成要素的不同作用,提出协作丰富性和交易规制是实现供应链敏捷性的焦点要素,同时打开复杂消费产品企业供应链形成敏捷性的过程中辅助和焦点要素的动态演化与供应链敏捷表现的“黑箱”;从不同知识的不同学习方面,丰富了快速学习的独特形成机理,识别出复杂消费产品企业形成快速学习的过程中,通用和核心等不同层面的知识与拿来主义、模仿学习和合作学习等三种学习形式的动态配置及演化;从艰苦奋斗基因方面揭示了艰苦奋斗态度的独特转化机理,同时将独立作为企业员工工作态度影响要素的组织支持和变革型领导相结合,进而系统的打开由单一要素无法解答的复杂消费产品企业员工艰苦奋斗态度的形成机理。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提出本文的研究背景、问题和意义,并介绍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以及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第二章,从复杂技术产品、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情境三个角度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和分析;第三章,提出形成复杂消费产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情境要素和机制模型以及各核心竞争力维度形成与演化机理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第四章,基于访谈法对形成复杂消费产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情境要素进行探索,构建机制模型以揭示敏捷供应链、快速学习和艰苦奋斗态度等不同层次的情境要素对复杂消费产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机理;第五章,运用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方法探讨复杂消费产品企业供应链敏捷性的形成机理,同时分析距离、协作丰富、承诺、适应性和交易规制等影响要素的不同作用及其在不同阶段的动态演化。第六章,采用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方法探讨复杂消费产品企业快速学习的形成机理,同时揭示各阶段通用和核心等不同层面的知识与拿来主义、模仿学习和合作学习等三种学习形式之间的动态配置与演化;第七章,采用归纳性多案例研究方法,探讨复杂消费产品企业员工艰苦奋斗态度的形成机理,分析组织支持、变革型领导和艰苦奋斗基因对艰苦奋斗态度形成的影响过程;第八章,论述本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提出研究的不足与未来展望。
黄正斌[9](2011)在《滴露品牌定位与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环境、时间的变化,品牌的定位也要不断发展,不可能一劳永逸,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当企业面对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文化、社会背景以及消费者的偏好发生变化,原来的品牌定位也可能变得不再适合,甚至成为企业成长的绊脚石。这时就需要通过品牌的重新定位,以便迎合新的市场需求。在市场中企业要面临来之行业追随者跟行业领导者的竞争压力,企业只有通过品牌重新定位才能避免落后挨打,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初次品牌定位并不可能是毫无瑕疵的,往往有一些缺点,或者是由于传播的问题,消费者不能接受企业的品牌定位,或者消费者部分接受了企业的品牌定位,但企业市场占有率和利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时我们就要评价品牌初次定位的效果,并考虑企业品牌的重新定位。所以,本文对品牌的重新定位具有很好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D公司的滴露的品牌分析,发现滴露的销量增长率、利润、市场占有率等指标都在下降。我们探求其原因,通过结合品牌定位与品牌传播的理论分析发现,滴露的品牌定位存在定位模糊、定位过宽、定位过时等问题。其传播渠道也存在着问题,主要表现在传播渠道没有准确的传递品牌定位信息、多个渠道传递了非一致的品牌定位信息等。最后我们对滴露进行了品牌再定位和传播策略的调整,建议滴露以消费者利益诉求为导向进行品牌再定位,实施多品牌战略,以及调整广告、公共关系、销售等传播渠道,希望对同类家化企业的品牌定位和传播提供借鉴。
穆星[10](2011)在《基于工业设计认知心理学的消费者购买决策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的是在消费者购买决策产生的过程中,设计因素作为一个独特的,能够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变量因素,是怎样针对购买过程发挥作用,影响消费者对商品的认知,以至于使消费者做出购买决定的。研究内容主要有消费者对商品的认知是怎样产生,加工,反馈,以及这些认知如何影响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行为,并且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内容,对特定的实际案例经行了分析,解构,继而将分析的结论运用到了设计案例当中,以图检验理论的切实可行性,并以此来考量设计将通过哪些方式来影响消费者的决策。本文的研究主要围绕梳理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过程中通过何种途径获取认知信息,如何加工认知信息,并通过信息的反射影响消费者对于商品的判断,最终做出购买决策来展开。在文章的实际案例中,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的工作特点和性质,着重研究汽车设计师是怎样通过运用自己的设计从认知方面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并从一个侧面展示设计是以何种工作原理吸引消费者,来引导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的。本文基于认知心理学和消费者行为决策的概念,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总结了在汽车设计当中某些特定的造型面趋势对消费者认知所产生影响的不同效果,并试图将这些规律性质的结论运用到实际的设计项目之中,试图通过设计趋势的不同走势,设计基本因素的不同处理方法去影响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认知,使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的时候能深刻感受到设计师所传达的设计意图,并且消费者的购买预期能够与设计师所传达的设计意图相吻合,促使消费者做出对该产品的购买决策,使商品的销售结果向着设计者与消费者双赢的方向发展。
二、面对消费者低度参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对消费者低度参与(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户外用品市场消费者对探路者公司产品的态度与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 |
2.1.1 个人心理因素 |
2.1.2 环境因素 |
2.2 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心理因素之一—态度 |
2.2.1 态度的定义和功能 |
2.2.2 态度的构成及其成分一致性和测量 |
2.2.3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
2.2.4 认知、情感与行为的关系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户外用品市场现状分析 |
3.1 国外户外用品市场的起步发展、现状 |
3.1.1 欧洲户外用品市场的起步发展与现状 |
3.1.2 美洲户外用品市场的现状 |
3.1.3 亚洲户外用品市场的现状 |
3.2 中国户外用品市场的起步发展、现状 |
3.2.1 中国户外用品市场的起步与发展 |
3.2.2 中国户外用品市场现状 |
3.2.3 中国户外用品市场趋势与展望 |
3.3 中国核心户外用品市场消费者概况 |
3.3.1 中国户外用品消费者基本属性 |
3.3.2 中国户外用品消费者的运动特性 |
3.3.3 中国户外用品消费者的消费偏向性 |
3.4 户外民族品牌探路者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
3.4.1 探路者公司概况 |
3.4.2 探路者户外用品中国市场营销PEST分析 |
3.4.3 探路者户外用品中国市场营销4P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户外用品消费者态度与行为数据分析 |
4.1 消费者调查研究 |
4.1.1 实验目的 |
4.1.2 分析思路 |
4.1.3 问卷设计 |
4.1.4 问卷发放及数据收集 |
4.2 调研数据及结果分析 |
4.2.1 不同品牌产品同一市场的态度比较分析 |
4.2.2 不同市场同一品牌产品的态度比较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对探路者消费者态度改变策略的建议 |
5.1 重塑消费者对探路者的认知成分(B) |
5.1.1 重塑消费者对探路者户外用品的属性权重 |
5.1.2 重塑消费者对探路者户外用品的信念 |
5.1.3 重塑消费者对探路者户外用品的产品理想点 |
5.2 重塑消费者对探路者的情感成分(E) |
5.2.1 积极通过载体使消费者对探路者产生条件反射 |
5.2.2 制造消费者与探路者更多接触的机会 |
5.3 重塑消费者对探路者的行为成分 |
5.3.1 积极通过载体使消费者对探路者产生工具条件反射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不足与后续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致谢 |
(2)基于顾客参与的旅游产品差异化营销策略研究—预期目标与决策行为冲突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2 文献综述 |
2.1 营销模式与消费者参与 |
2.1.1 服务及其特征 |
2.1.2 消费者参与 |
2.1.3 消费者参与的冲突性感知 |
2.2 双加工理论 |
2.2.1 双加工理论概述 |
2.2.2 启发式系统和分析式系统决策模式对比 |
2.2.3 双加工理论在消费研究领域的应用 |
2.2.4 双加工理论与服务参与 |
2.3 产品类型 |
2.3.1 产品类型分类及消费特征 |
2.3.2 享乐型和实用型产品类型的消费决策特征 |
2.3.3 服务类型及消费决策特征 |
2.4 处理流畅性 |
2.4.1 处理流畅性的内涵 |
2.4.2 处理流畅性积极影响 |
2.4.3 处理流畅性在消费者领域的应用 |
3 研究思路与设计 |
3.1 研究情景设置 |
3.1.1 旅游服务情景 |
3.1.2 消费者关于旅游的基本认知预调查 |
3.2 研究总体模型 |
3.2.1 研究设想 |
3.2.2 研究框架 |
3.2.3 研究方法设计 |
4 消费者预期目标和决策行为冲突性的内在机理 |
4.1 引言 |
4.2 理论推演和假设提出 |
4.2.1 消费者参与及消费冲突 |
4.2.2 旅游消费启动目标 |
4.2.3 消费者决策思维模式 |
4.3 数据与方法 |
4.3.1 预实验-参与度与思维模式 |
4.4 本章小结与讨论 |
4.4.1 理论意义 |
4.4.2 管理意义 |
4.4.3 下一章研究思路 |
5 消费者预期目标和决策行为冲突企业应对策略及机制 |
5.1 引言 |
5.2 理论推演和假设提出 |
5.2.1 旅游产品策略和信息策略匹配 |
5.2.2 旅游产品策略和目的地策略匹配 |
5.2.3 策略匹配及信息流畅性中介效应 |
5.3 数据与方法 |
5.3.1 预实验 |
5.3.2 实验 1-旅游产品和信息诉求类型的匹配策略 |
5.3.3 实验 2-旅游产品和旅游目的地类型的匹配策略 |
5.3.4 实验 3-企业策略匹配度及其中介机制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理论意义 |
5.4.2 管理意义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意义 |
6.2.1 理论意义 |
6.2.2 管理意义 |
6.3 研究局限和展望 |
中外文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3)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知识服务已经成为图书馆服务的发展趋势 |
1.1.2 用户参与已经引起了图书馆的重视 |
1.1.3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的用户参与有待探索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框架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与工具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图书馆服务中用户参与相关研究综述 |
2.1 图书馆用户参与研究综述 |
2.1.1 基本文献计量分析 |
2.1.2 图书馆用户参与相关研究 |
2.1.3 图书馆服务用户参与相关研究 |
2.2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研究述评 |
2.2.1 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述评 |
2.2.2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研究价值 |
第3章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行为分析 |
3.1 图书馆知识服务及用户参与的内涵 |
3.1.1 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内涵 |
3.1.2 用户参与的内涵 |
3.2 用户参与视角下的图书馆知识服务项目调查 |
3.2.1 图书馆服务项目概况 |
3.2.2 图书馆知识服务项目开展情况 |
3.2.3 图书馆知识服务项目筛选 |
3.3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价值分析 |
3.3.1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角色转变 |
3.3.2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行为转变 |
3.3.3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价值转变 |
3.4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行为类型 |
3.4.1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行为划分 |
3.4.2 知识服务项目与用户参与类型的交叉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 |
4.1 案例分析:来自知乎社区的用户参与影响因素启示 |
4.1.1 数据采集与分析工具选择 |
4.1.2 编码方式与过程 |
4.1.3 影响因素识别结果 |
4.2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影响因素确立 |
4.2.1 知乎社区与既有文献用户参与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
4.2.2 结合访谈的图书馆知识服务用户参与影响因素抽取 |
4.3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影响因素结构关系分析 |
4.3.1 方法选择 |
4.3.2 分析过程 |
4.3.3 解释模型 |
4.4 研究结论与启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用户参与行为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影响模型 |
5.1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5.1.1 理论模型 |
5.1.2 研究假设 |
5.2 实证分析 |
5.2.1 量表设计及数据采集 |
5.2.2 探索性分析 |
5.2.3 验证性分析 |
5.3 研究结论与启示 |
5.3.1 研究结论 |
5.3.2 研究启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面向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用户参与激励机制 |
6.1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机制构建 |
6.1.1 激励机制与知识服务绩效的关系 |
6.1.2 面向知识服务绩效的激励机制 |
6.2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对象定位 |
6.2.1 使用性参与角色定位 |
6.2.2 评估性参与角色定位 |
6.2.3 建设性参与角色定位 |
6.3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方式选择 |
6.3.1 面向认知的激励方式 |
6.3.2 面向情感的激励方式 |
6.3.3 面向动机的激励方式 |
6.4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氛围营造 |
6.4.1 用户参与的平台氛围营造 |
6.4.2 用户参与的互动氛围营造 |
6.4.3 用户参与的合作氛围营造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之处 |
7.3 研究局限 |
7.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图书馆知识服务认知调查问卷 |
附录2 用户参与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影响调查问卷 |
附录3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判别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 |
(4)移动短视频社交平台的互动仪式研究 ——以“抖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互动仪式链的由来 |
(二)关于移动短视频的研究现状 |
四、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移动短视频社交平台与抖音短视频 |
一、移动短视频 |
(一)移动短视频 |
(二)移动短视频发展历程 |
(三)移动短视频社交平台特点 |
二、抖音 |
(一)抖音的出现 |
(二)抖音短视频内容类型 |
(三)抖音的主要互动功能 |
第三章 抖音短视频中互动主体分析 |
一、抖音短视频中互动主体定量分析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二)抖音用户分析 |
(三)抖音用户互动偏好 |
二、抖音短视频中互动主体的定性分析 |
(一)访谈对象的选取 |
(二)访谈对象的梳理 |
第四章 抖音短视频中的互动仪式构成 |
一、抖音中的互动仪式要素 |
(一)平台:身体缺场与虚拟在场 |
(二)设限:相互认同设限局外人 |
(三)内容:共同关注产生焦点 |
(四)情感:情感体验共享升华 |
二、抖音中的自我互动——“主我”与“客我”的对话 |
(一)展现主我,记录生活 |
(二)美化客我,期望认同 |
(三)主我与客我对话 |
三、抖音中的个体与他者互动——情感分层呈现不同互动方式 |
(一)高端情感能量:二次创作 |
(二)中端情感能量:点赞常态 |
(三)低端情感能量:退出应用卸载抖音 |
四、抖音中个体与典型群体互动——弱化权力仪式 |
第五章 抖音短视频中的互动结果 |
一、抖音平台互动仪式的产出结果 |
(一)成员身份感 |
(二)个体的情感能量 |
(三)群体符号 |
(四)道德感 |
二、抖音平台互动仪式链的形成 |
(一)互动仪式市场的形成 |
(二)抖音互动仪式链的形成 |
三、抖音平台互动环境的良莠不齐 |
(一)抖音平台正能量传播新阵地 |
(二)抖音平台互动缺乏有力监管 |
结论与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学科服务平台用户参与机制研究 ——以LibGuides平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述评 |
1.3.1 国内学科服务发展历程 |
1.3.2 学科服务面临的困惑 |
1.3.3 基于用户视角的学科服务模式变化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国内学科服务平台应用现状 |
2.1 学科服务平台整体应用情况 |
2.2 案例分析——LibGuides平台应用情况 |
2.2.1 LibGuides基本简介 |
2.2.2 LibGuides发展概况 |
2.2.3 LibGuides应用现状 |
2.3 LibGuides应用问题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学科服务平台用户参与层次分析 |
3.1 用户参与概念 |
3.1.1 概念述评 |
3.1.2 词源分析 |
3.1.3 概念界定 |
3.2 用户参与角色分析 |
3.3 用户参与维度分析 |
3.3.1 用户参与度 |
3.3.2 用户参与维度 |
3.4 基于中层理论的用户参与层次模型构建 |
3.4.1 中层理论内涵 |
3.4.2 用户参与层次模型构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学科服务平台用户参与测评量表构建 |
4.1 测评思路的确定 |
4.2 测评题项的形成 |
4.2.1 感知介入量表 |
4.2.2 参与行为量表 |
4.2.3 结果变量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学科服务平台用户参与机制推演 |
5.1 实验法简介 |
5.2 实验流程 |
5.3 实验准备阶段 |
5.4 实验实施阶段 |
5.4.1 低度参与阶段 |
5.4.2 中度参与阶段 |
5.4.3 高度参与阶段 |
5.5 实验结果分析 |
5.5.1 量表编码 |
5.5.2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
5.5.3 可靠性分析 |
5.5.4 用户参与三个阶段描述性统计分析 |
5.5.5 用户参与三个阶段的相关性分析 |
5.5.6 用户参与三个阶段的相关样本差异检验 |
5.5.7 用户观察和访谈情况 |
5.6 用户参与机制构建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学科服务平台策略优化设计 |
6.1 丰富资源内容,加强基础建设 |
6.2 吸引用户关注,培养用户习惯 |
6.3 给予用户期望,积极交流反馈 |
6.4 提供用户机会,建立合作关系 |
第7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顾客参与对服务结果的影响研究 ——基于互联网安装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理论背景 |
1.1.2 实践背景 |
1.1.3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2.1 顾客参与 |
2.1.1 顾客参与的定义 |
2.1.2 顾客参与的维度 |
2.1.3 顾客参与的程度 |
2.1.4 顾客参与的情境 |
2.2 顾客参与的服务结果 |
2.2.1 顾客满意 |
2.2.2 服务质量 |
2.3 顾客参与对服务结果的影响 |
2.3.1 顾客参与对顾客满意的影响 |
2.3.2 顾客参与对服务质量的影响 |
2.4 顾客参与行为的理论基础 |
2.4.1 组织认同理论 |
2.4.2 个体-环境匹配理论 |
2.5 顾客意愿 |
2.5.1 自我效能 |
2.5.2 感知价值 |
2.5.3 角色认同 |
第三章 模型构建及研究方案设计 |
3.1 理论模型的构建 |
3.2 研究变量的定义与测量 |
3.2.1 顾客参与的定义与测量 |
3.2.2 顾客意愿的维度和测量 |
3.2.3 顾客满意的测量 |
3.2.4 服务质量的测量 |
3.3 研究假设 |
3.3.1 自我效能的调节作用 |
3.3.2 感知价值的调节作用 |
3.3.3 角色认同的调节作用 |
3.4 研究方案设计 |
3.4.1 问卷设计 |
3.4.2 数据收集 |
3.4.3 数据分析方法 |
第四章 基于互联网安装情境的实证分析 |
4.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 效度与信度检验 |
4.2.1 探索性因子分析 |
4.2.2 信度分析 |
4.3 方差分析——调节效应的检验 |
4.4 结果分析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研究的创新点 |
5.3 研究的局限及展望 |
5.3.1 研究的局限 |
5.3.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虚拟品牌社区中顾客参与对产品创新性感知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5 研究技术路线与主要内容 |
1.6 研究创新点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虚拟品牌社区 |
2.2 顾客参与研究概述 |
2.3 身份认同 |
2.4 产品创新性感知研究概述 |
3 虚拟品牌社区中顾客参与对产品创新性感知的影响机理分析与模型构建 |
3.1 研究假设的提出 |
3.2 研究概念模型形成 |
4 研究设计 |
4.1 研究变量的定义与测量 |
4.2 实验刺激物和样本的选择 |
4.3 实验设计 |
4.4 实验量表设计 |
4.5 问卷形成与预实验 |
4.6 数据获取 |
5 数据分析及假设检验 |
5.1 基本信息描述分析 |
5.2 控制变量检验 |
5.3 信度分析 |
5.4 效度分析 |
5.5 正态分布检验 |
5.6 实验假设验证 |
5.7 实验结果讨论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贡献 |
6.3 营销建议 |
6.4 研究局限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附录 4 |
附录 5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基于情境的复杂消费产品(CCPs)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5 主要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复杂技术产品概述 |
2.1.1 复杂技术产品相关概念 |
2.1.2 复杂技术产品范畴 |
2.1.3 复杂技术产品特性 |
2.1.4 复杂技术产品研究视角 |
2.2 企业核心竞争力概述 |
2.3 情境相关研究 |
2.3.1 情境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
2.3.2 情境分类 |
2.3.3 中国情境化研究现状 |
2.3.4 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情境因素 |
2.4 有研究总结与研究视角选择 |
2.4.1 有研究总结 |
2.4.2 研究视角与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框架 |
3.1.1 形成复杂消费产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情境要素和机制模型研究框架 |
3.1.2 复杂消费产品企业供应链敏捷性的形成与演化机理研究框架 |
3.1.3 复杂消费产品企业组织学习的形成与演化机理研究框架 |
3.1.4 复杂消费产品企业员工工作态度的形成机理研究框架 |
3.2 研究方法 |
3.2.1 访谈研究 |
3.2.2 案例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4 形成复杂消费产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情境要素及机制模型研究 |
4.1 研究方案 |
4.1.1 访谈资料分析 |
4.1.2 信度与效度检验 |
4.2 研究讨论 |
4.2.1 敏捷供应链、快速学习和艰苦奋斗态度是形成复杂消费产品企业核 |
4.2.2 情境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影响复杂消费产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4.3 本章小结 |
5 复杂消费产品企业供应链敏捷性的形成与演化机理研究 |
5.1 研究方案 |
5.1.1 数据分析 |
5.1.2 信度与效度检验 |
5.2 案例描述 |
5.2.1 “创业”阶段供应链的敏捷性 |
5.2.2 变革阶段供应链的敏捷性 |
5.2.3 发展阶段供应链的敏捷性 |
5.3 案例讨论 |
5.3.1 距离、承诺和适应性奠定了复杂消费产品企业供应链敏捷性的基础 |
5.3.2 协作丰富和交易规制是形成复杂消费产品企业供应链敏捷性的焦点要素 |
5.4 本章小结 |
6 复杂消费产品企业快速学习的形成与演化机理研究 |
6.1 研究方案 |
6.1.1 数据分析 |
6.1.2 信度与效度检验 |
6.2 案例描述 |
6.2.1 引进技术阶段的组织学习 |
6.2.2 技术吸收和创新阶段的组织学习 |
6.2.3 合作开发阶段的组织学习 |
6.3 案例讨论 |
6.3.1 拿来主义、模仿学习和合作学习奠定了复杂消费产品企业快速学习的基础 |
6.3.2 基于不同知识的不同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复杂消费产品企业学习的速度与有效性 |
6.4 本章小结 |
7 复杂消费产品企业员工艰苦奋斗态度的形成机理研究 |
7.1 研究方案 |
7.1.1 数据分析 |
7.1.2 信度与效度检验 |
7.2 案例描述 |
7.2.1 华晨汽车的案例描述 |
7.2.2 宇龙通讯的案例描述 |
7.2.3 海尔集团的案例描述 |
7.3 案例讨论 |
7.3.1 组织支持是形成复杂消费产品企业员工艰苦奋斗态度的保健要素 |
7.3.2 变革型领导是形成复杂消费产品企业员工艰苦奋斗态度的激励要素 |
7.3.3 艰苦奋斗基因是形成复杂消费产品企业员工艰苦奋斗态度的转化要素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8.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8.3 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滴露品牌定位与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品牌定位的理论回顾 |
1.3.2 品牌传播的理论回顾 |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第二章 D公司简介及行业概况 |
2.1 D公司简介 |
2.2 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
2.2.1 行业发展现状 |
2.2.2 行业发展趋势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滴露营销环境分析 |
3.1 行业竞争分析 |
3.2 市场环境分析 |
3.2.1 市场环境的变化 |
3.2.2 目标市场消费者 |
3.3 快速消费品消费行为分析 |
3.3.1 消费行为特点 |
3.3.2 消费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品牌定位与传播问题 |
4.1 目前的品牌定位 |
4.2 目前的品牌传播策略 |
4.3 滴露营销现状分析 |
4.4 品牌定位问题 |
4.5 品牌传播问题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品牌再定位与品牌传播策略调整 |
5.1 品牌再定位 |
5.1.1 消费者利益诉求导向的品牌再定位 |
5.1.2 实施多品牌战略 |
5.2 品牌传播策略的调整 |
5.2.1 确保多个渠道传播一致准确的品牌定位信息 |
5.2.2 广告传播策略的调整 |
5.2.3 公共关系传播策略的调整 |
5.2.4 销售传播策略的调整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基于工业设计认知心理学的消费者购买决策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研究思路及其结构 |
1.5.1 论文的研究思路 |
1.5.2 论文的研究结构 |
第2章 业设计认知心理学相关理论概述 |
2.1 认知心理学的起源 |
2.1.1 现代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
2.1.2 认知心理学出现的哲学基础 |
2.1.3 认知心理学的心理学基础 |
2.1.4 认知心理学的出现 |
2.2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2.2.1 研究目标 |
2.2.2 不同的研究方法 |
2.3 认知的信息加工模型 |
2.3.1 认知过程与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
2.3.2 一般化的信息加工模型 |
2.3.3 信息加工系统 |
2.3.4 人的差错 |
2.4 认知心理学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于现状 |
第3章 消费者认知与决策行为研究 |
3.1 消费者决策概述 |
3.1.1 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种类 |
3.1.2 消费者参与程度和决策 |
3.2 复杂决策 |
3.2.1 复杂决策的条件与模型 |
3.2.2 需求产生 |
3.2.3 消费者处理信息 |
3.2.4 品牌评估 |
3.2.5 购买和购后评估 |
3.2.6 选择商场 |
3.3 消费者个体的认知与经验过程 |
3.3.1 消费者感知 |
3.3.2 感知选择 |
3.3.3 感知的组织 |
3.3.4 感知的解释 |
3.4 消费者信息的获取和处理 |
3.4.1 消费者获取信息 |
3.4.2 消费者处理信息 |
3.5 影响消费者认知行为的刺激因素 |
3.5.1 视觉刺激 |
3.5.2 听觉刺激 |
3.5.3 触觉刺激 |
第4章 设计影响消费者认知行为 |
4.1 消费者认知行为的案例分析 |
4.1.1 需求产生 |
4.1.2 信息处理 |
4.1.3 品牌评估 |
4.2 设计影响认知的实例应用 |
4.2.1 目标对象分析 |
4.2.2 意向来源 |
4.2.3 方案展示 |
4.2.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面对消费者低度参与(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户外用品市场消费者对探路者公司产品的态度与行为研究[D]. 张晓锐. 东华大学, 2020(01)
- [2]基于顾客参与的旅游产品差异化营销策略研究—预期目标与决策行为冲突视角[D]. 刘建军. 武汉大学, 2019(06)
- [3]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机制研究[D]. 李永明.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4]移动短视频社交平台的互动仪式研究 ——以“抖音”为例[D]. 曾月婷. 西南大学, 2019(12)
- [5]学科服务平台用户参与机制研究 ——以LibGuides平台为例[D]. 王敏.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8)
- [6]顾客参与对服务结果的影响研究 ——基于互联网安装的实证研究[D]. 李媛. 长安大学, 2017(03)
- [7]虚拟品牌社区中顾客参与对产品创新性感知的影响[D]. 张雨蒙.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2)
- [8]基于情境的复杂消费产品(CCPs)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机制研究[D]. 张琳琳. 大连理工大学, 2016(03)
- [9]滴露品牌定位与传播研究[D]. 黄正斌. 华南理工大学, 2011(03)
- [10]基于工业设计认知心理学的消费者购买决策行为研究[D]. 穆星. 湖南大学,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