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挂牌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张静[1](2020)在《批判遗产理论视角下的非遗“制造”与保护 ——以云南丽江“纳西古乐”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运用批判遗产理论的代表性人物劳拉·史密斯(Laura Smith)的关键概念“权威话语”与“民间话语”为主要分析工具,分析纳西古乐的非遗“制造”与实践中的话语互动,进一步探索中国非遗制造过程中权威话语与民间话语互动的机制以及其中呈现的非遗标准,思考围绕这场非遗制造的各种社会文化活动背后蕴藏的更深层的文化逻辑。笔者所使用的“批判遗产理论”(Critical Heritage Studies)不同于传统的遗产研究所关注的“遗产如何被保护”,而是直指遗产本身,主张遗产不是名词,而是一个动词,是一种动态的社会文化过程,这一过程被围绕它的各种文化过程和活动建构,被带有不同诉求的群体赋予价值和意义。其中“权威话语”和“民间话语”是改理论的主要分析工具用来划分遗产中出现的不同群体,阐明不同非遗话语的实践特点。同时作者还在田野材料的基础上,发掘“中间人”的概念来阐述话语之间相互关系,进一步解释了遗产制造的机制与活力。本研究的第一章是绪论,第二章将探讨纳西古乐的非遗制造,从纳西古乐的概念制造与立法实践入手探索权威话语内部结构,组织方式和内在的关系。第三章则是从纳西古乐的非遗使用出发,呈现非遗作为一种资源如何为不同的民间群体所用,以纳西古乐使用群体的挂牌和运行以及非演奏群体的使用为主要内容,讨论呈现不同民间话语与非遗之间的关系,及其内部勾连所产生的张力。为进一步回应批判遗产理论中两种话语的二分对立的问题,第四章从田野实际出发,将以游走于权威话语与民间话语之间的关键领袖(笔者称之为中间人)为重点,从个体和机构两个方面来说明纳西古乐的个案中权威话语和民间话语的互动与对话形式,探究其间的张力在何处弥合,又如何被解决。第五章,笔者将对本研究的呈现的成果与问题进行讨论与总结。本研究笔者的结论是,非遗或遗产都是一种具有自在社会生命的社会文化过程,各种话语和力量都围绕各自的诉求对非遗赋予不同的价值和意义,在此过程中不同话语共同“制造”着非遗。我国的非遗语境中的确存在着“权威话语”与“民间话语”,但本研究案例中呈现的特点的确与批判遗产理论的初始定义不尽相同,具有向内的多元性与竞争性,向外的协调性和聚合性。同时,两种话语并非二元对立,更不是泾渭分明,话语之间游走的中间人正是权威话语与民间话语得以沟通的桥梁,更是当今非遗生命力和活力的来源。
张慧[2](2020)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及其实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创业教育是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和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创业教育组织在推进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外力推动下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数量快速增长,但组织数量的增长并没有带来质量的提升。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缺位是造成其质量难以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功能缺位致使组织目标模糊和零散,进一步导致组织行为低效和泛化,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与审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与价值。在异质性视阈下,探讨高职院校这个特殊场域中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及其实现问题是促进组织发展和功能优化的基本前提。基于功能主义分析范式,将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进一步分解为功能实现方式和实现机理,文章整体遵循“客观功能(是什么?)—功能实现方式(怎么样?)—功能实现机理(为什么?)—功能实现路径(如何做?)”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为了探究出更科学合理的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本研究将组织功能定位于客观展现出来的实际结果,而非主观逻辑推导出来赋予组织的结果。据此,本研究选择案例研究方法,在实地调研典型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基础上,具体运用三级编码、单案例分析和跨案例比较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梳理与分析。结合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ing Merton)的经验功能主义理论和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的结构化理论,构建了“客观功能—社会实践(组织行为)—行为机理”的理论分析框架,社会实践也就是组织的行为方式,它决定和反映组织的客观功能,行为机理体现组织行为的内在规律和作用关系。因此,首先从调研的实证数据中提炼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客观功能,以及实现这些功能的主要方式;在此基础上,探究与分析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的内在机理;最后,在厘清高职创业教育组织行动逻辑的基础上,分析由于组织行动逻辑偏差和实践障碍导致的现实困境,进而提出组织功能实现的优化路径。通过对调研数据的三级编码分析得出,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呈现出“决策实施功能”、“中介融通功能”、“类型强化功能”和“文化聚散功能”四项客观功能。其中,决策实施和中介融通是显功能,即组织有意安排而产生的作用;类型强化和文化聚散是潜功能,即组织无意安排,由组织行动间接、内隐地产生的作用。创业教育组织作为高职院校推动创业教育精细化发展的专门性组织,除了设计、实施和服务于创业教育发展;还要通过多种方式去破解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之间的壁垒,推动专创融合发展;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行动,无形中强化与凸显了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化教育的特征;同时在行动中逐渐形成浓厚的高职创业文化氛围,并成为创业文化的认同者和传承者。实现上述四项功能,高职创业教育组织主要采用“组织变革”、“融合策略选择”、“适应性联结”和“树立标志”的方式。从宏观层面的战略规划,到组织自身改革和具体的行为实践,再到创业教育文化孕育与认同的历程,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实践行动体现出从外围实践到专创融合的纵深推进过程、从局部试点到浸润体系的范围扩展、以及从具体实践到抽象升华的逻辑向度。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之所以能够实现,也就是组织选择采用上述行为方式的原因,内在地体现了“资源赋能机理”、“规则调适机理”和“互动整合机理”。在内外部环境作用下,创业教育组织行动始终处于“理性化”和“反思性监控”的过程中,组织通过反复的实践行动形成自身,并通过组织行动再生产出行动条件;再生产的过程包含着意义、规范性要素和权利的交织与互动。具体而言,其一,高职创业教育组织行动受到配置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的驱动与引导。我国高职创业教育组织行动是典型的外部驱动型,创业教育经费投入和大学生创业园建设推动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在短期内广泛实践;与此同时,组织行动受到行政权利和专家权利的共同影响。其二,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受到合法性秩序和表意性符码的规约与调适作用。政策导向是组织行动及其自我调控的风向标;高职创业教育理念和文化是组织行动及其行动调控的助力器。其三,高职创业教育组织行动是互动整合过程中的适应性行为和特色化选择。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在“同级组织之间”以及“组织和系统之间”的互动整合过程中,通过组织学习、联盟合作、互利共生等提升组织的适应性,而准确定位、组织竞争、文化认同等促进组织的特色化选择。基于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的内在机理,推演出组织功能实现的行动逻辑。也就是说,高职创业教育组织要想有效地发挥其功能,组织行动的驱动力应当由政府主导转变为外部动力和内生动力共同推动;在多元交互网络中组织应当找到自己的适切位置,明确自身的功能和价值,挖掘并培育组织的优势与特色;同时也应该认识到,“组织化”并非组织行动的目的,任何组织都是为了满足某种社会目的或需求,对于创业教育组织来说,创业教育理念逐渐融入高职教育系统的过程,正是组织功能得到全面、彻底实现的过程,组织本身则处于“去组织化”过程中。然而反观现实,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内生动力不足、互动整合过程中的路径依赖和模仿趋同现象、多元协同藩篱与组织行为异化等问题依然明显。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理念先行—以点带面—错位发展—多元联动”的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优化路径,以期为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李晴敏[3](2020)在《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科建设60年口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选题依托新中国成立、特别是1959年云南艺术学院挂牌成立以来,云南高等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全省文化事业发展的轨迹为背景,在国家宏观历史叙事与学院微观历史讲述相叠置的视野中,立足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科建设六十年筚路蓝缕的历程,特别是通过对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科几代开创者与承继者现有文本资料与口述的有机结合,力求通过口述方法论的立场,以求回望六十年岁月云艺音乐学科建设阶段性发展的过程,兼及专业建设的状况,通过“集体叙事”和带有个体温度的口述,“再现”几代云艺音乐人艰苦创业、砥砺前行的历史步履,记录一个甲子云艺音乐学科发展的历史样本,以此考察作为“工作母机”的云艺音乐学科对云南高等音乐教育事业产生的影响,或许可以说,本选题的重点不在“音乐本体”的研究,而是借音乐现象打开一扇透视历史与当下的窗户,这样的工作,对于刚刚过去的云南艺术学院六十年的校庆而言,是有时代意义的。由于历史的局限,云艺音乐学科六十年学科发展中都积累了哪些值得书写的经验、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对云南、乃至对全国音乐文化建设产生了哪些值得书写的成就,这方面的文本成果所见不多,甚至许多坊间记忆与仅有的历史记录并不相符,因此,通过口述的视角或许是获得确证的另一种途径。首先,作为一种微观的研究,文本的写作以历史时间为顺序,立足学科建设要素的指向,就学科发展中许多具体的人和事进行纵时性多角度、多层面口述的访谈,将口述的内容与有限的历史资料开展多方位的求证,特别是文献记载与口述记录相抵牾的内容,努力在“不对等”信息中进行客观的分析与思辨,在“多重对应”中以求拉近与历史真相的距离,因此,文本写作不求历史事实的唯一性、但求历史记录的参考性;其次,作为一种宏观的考察立场,文本写作更以时代空间为剖面,历时性地探讨“大历史”的社会整体变革中,作为一个社会单元的缩影,60年间云艺音乐学科建设“小历史”在社会变迁大潮中经历的曲折坎坷与顺势而为的成就,更记录云艺音乐学科建设六十年、特别是在举国上下迎来“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如何搭乘时代快车,依托国家利好政策与本土文化优势,书写区域高等音乐办学模式、推动地方文化建设的绚丽篇章,同时,作为一种学术反思或曰“问题意识”,作为后学,由此也思考云艺音乐学科建设在六十年办学历程中积累的学科优势和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对如何依托地方文化资源与主动吸纳前沿共性化学科观念的互动关系进行了钩沉,特别对六十年间与其发生关联众多的“人”进行的口述记录,由此获得了云艺音乐学科60年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进行的许多“富有温度”的第一手资料,无论对于文本的写作抑或历史的“定格”,都是一次难得的学术经历,从这个意义上讲,正是文本的写作过程,使笔者不单完成了学业的积累、更获得了对云南近现代音乐文化发展轨迹进行深入认知的一把钥匙,其为个人一笔宝贵的学术财富。全文的写作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依托文本史料与口述手段,通过整理,梳理了云艺音乐学科“前世”的经历及其口述者对“今生”的感悟,即,亲历者通过对云艺音乐学科建设逻辑历史背景的回溯及其社会生态基础的回顾,书写了过去时代云艺音乐学科筚路蓝缕的坎坷历程;第二章,回溯云艺音乐学科建设的历史记忆,即学科建设、团队建制的历时性梳理及标志性成果的取得,将学科的发展置于社会变迁的轨迹中进行了考察,更对其过程中“人”的历史性作用进行了描述,考察了历史与个人并行发展的互动关系;第三章,通过口述记录,回顾了云艺音乐学科的发展依托社会环境与物质条件,站在社会发展的格局中,考察了学科建设的制度保障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对社会发展拉动学术成就的取得进行了政策性的探讨;第四章,立足音乐学科当代办学观念变迁的大格局,讨论了云艺音乐学科60年的成就与不足,对学科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进行了学术期待的宏观判断,指出,人才建设与特色发展是学科未来发展的关键。结语,历时地进行考察,作为边疆地区的高等音乐办学机构,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科的历史沿革、办学历程,始终以捕捉本专业国内外最新学术发展动态为己任,努力将培养目标与云南社会发展的需求相结合,60年办学的历史,为云南乃至全国都输送了人才,同时,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科作为“工作母机”,也助推了整个云南高等音乐教育事业,并为全省文化建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步伐。因而,笔者认为,应既立足纵向的角度,更在共时考察的基础上,以理性的目光去审视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科走过的办学轨迹,以开放的心态顺应现代音乐教育发展的目标,特别是尊重多元文化存在、结合跨学科的视角,实现“以文化理解为目标的音乐教育”这种观念的转换。
雍元[4](2020)在《成都市新都区教育督导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教育督导是现代教育管理中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措施之一。我国教育督导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特别是十九大以来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正在逐步深化。教育系统相关行业从业者逐渐认识到教育督导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同时,也发现教育督导存在制度机构不健全、权威性不够、结果运用不充分等问题。教育督导发展与社会各阶层的期望,仍有较大差距。作者作为战斗在基层的一线教师,更为关注基层教育督导实施现状,为此本文以新都区教育督导实施现状为研究对象,在综合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的基础上,探究新都区教育督导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借鉴国外和国内试点城市教育督导成熟经验提出对策建议。本文将新都区教育督导存在的问题分为三个方面:(1)教育督导管理方式方面,包括督学人员定位偏行政化、督导职能偏督政、评估过程存在不足;(2)督学队伍建设方面,包括专兼职督学比例不协调、梯队建设意识不强、专业化水平不高;(3)督导结果效用方面,包括督导结果运用有限、社会参与度低、督学之间交流反馈少。进一步探究三方面问题产生的原因:(1)教育督导管理方式方面,主要是基层教育督导体制不健全,工作受传统理念影响深,评估过程自身存在一定缺陷;(2)督学队伍建设方面,主要是基层人民政府对教育督导重要性认识不够,督学队伍自身建设不完善,以及督学资格认证制度缺失;(3)督导结果效用方面,主要是评估反馈渠道不畅通,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和家长意识淡薄,社会群体监督不够。最后,基于新都区教育督导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本文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1)教育督导管理方式方面,包括健全基层教育督导工作机制体系,提升教育督导机构行政和专业权威性和强化基层人民政府在教育督导工作中的主导作用;(2)加强督学队伍建设,包括提升督学队伍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逐步扩大专职督学比例,健全督学资格认证工作,以及树立发展性教育督导理念,服务学校建设发展;(3)提升督导结果效用,包括基于不同级别学校的需求提升督导结果运用,提高教育督导的信息化、科学化水平,加强基层教育督导的创新改革,和提高教育督导专业化、创新化、科学化的水准。
杨丽娟[5](2019)在《利用太保山森林公园生物资源的校本课程对开展初中生物教学的促进》文中认为本研究以保山市隆阳区第一中学为例,在初中生已有的生物学基础上,进行“利用太保山森林公园生物资源的校本课程对开展初中生物教学的促进”的研究,尝试在初中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以期达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学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的目的。研究采用文献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保山市隆阳区第一中学全部初中生和六所代表性中学的生物教师进行调查研究,与同校生物教师多次沟通,确立了生物分类学为主的校本课程,并选择八年级249班和253班为实验班,运用讲授法、小组合作学法等教学方法实施本课程,最后根据比实验组和对照组前、后测成绩、学生课学堂表现情况等结果进行评价和反思。结果表明:学生通过太保山森林公园生物资源在初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达到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提升学生学习合作能力,普及生物学知识,提高生物学素养的目的。以身边的生物资源为媒介,让生物学知识鲜活起来。以课外实践活动为平台,让科学素质在学生身上得以体现。以小组合作学习为载体,让团队精神在学生身上得以彰显。情境教学为支点,让教学相长在师生身上得以展示。
胡仁东[6](2019)在《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督导:制度、经验与走向》文中指出教育督导的本质包括价值旨趣、管理范畴、实践基础和路径选择四个维度,其内在关系表现为:以提升教育品质作为自身价值旨趣,以传统教育管理范畴为基础强化其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职能,以对教育的督导指导活动为实践基础,以提供专业化服务为基本路径,推进教育发展。教育督导制度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通行的基本教育管理制度之一,其结构表现为范围界定、督导方式、督导内容三个方面。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教育督导政策并形成相关制度,先后经历了恢复阶段、规范阶段、深化阶段、创新阶段四个阶段。我国教育督导的基本经验是:突出教育督导行动的现实性、凸显教育督导体系的发展性、增强督导队伍的专业性、发挥教育督导实践的创新性等几个方面。新时代我国教育督导的走向将呈现如下趋势:以提升教育品质为价值旨趣、完善督导规则增强管理能力、强化督导问责提高工作实践、遵循督导逻辑提升公信力,推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熊羽琴[7](2019)在《快乐体操在北京市试点小学推广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启动“快乐体操”计划以来,与之相关的探索活动不断展开,试点小学作为推广形式之一对快乐体操进校园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市快乐体操试点小学自挂牌以来,其实际推广情况并无相应的跟踪调查及文献研究。要使快乐体操保持持久、鲜活的生命力,提高推广成效,探索快乐体操推广的可持续发展之道刻不容缓。北京市作为试点省市之一,其试点学校快乐体操推广研究对北京市其它学校乃至全国的快乐体操推广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收集快乐体操及推广相关的文献,了解我国快乐体操推广的背景;运用专家访谈法对快乐体操在试点小学推广的方案进行深入调研;运用问卷调查法分别对试点小学的学生、家长、任课教师、领导进行详细的调研,了解快乐体操在试点小学推广的执行情况;运用实地调查法对田华小学、十八里店小学、中关村四小、育才学校通州分校、双桥第二小学进行实地课堂观察,发现快乐体操在试点小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运用数理统计法对收集的材料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为试点小学快乐体操推广提供建议,为快乐体操进一步推广提供参考、借鉴和新的思路,研究结论如下:(1)快乐体操项目推广进行了项目内容、师资队伍、赛事体系、管理体系、媒体宣传、合作伙伴方面的建设工作,初步形成推广的燎原之势。在此背景下,北京市快乐体操试点小学经一系列征集工作后筛选产生。(2)快乐体操在北京市试点小学的推广已初步形成一套自上而下的组织结构体系和推广方案。后期由于决策层的更替及管理层督导不到位,使试点小学快乐体操推广不尽人意,未能达到预期目标。(3)北京市试点小学快乐体操推广的参考内容不统一,推广方法主要为学术研讨、课题研究、教学培训,媒体宣传,促进了快乐体操在校园的推广,但推广形式较为单一,并非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4)北京市试点小学快乐体操推广环境方面政治上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政策上的支持,但经济上缺乏体育和教育系统持续的经费支持;文化上民众运动育人的理念缺乏。(5)北京市试点小学执行主体快乐体操任课教师匮乏,资质有待提高:教师数量不足且均为外聘人员,流动性大;教师学历以本科为主,虽都参加过培训,但技能水平差异大;教师在执行方法的运用上较为单一。(6)北京市试点小学执行受体学生参与度不高。快乐体操执行内容实施情况不容乐观,表现为:教材缺乏,快乐体操课开设范围以低年级为主,开设项目3-4项,开展形式以社团、训练队、课外活动为主。(7)北京市试点小学执行环境得不到保障:经费筹集渠道单一,经费需求日益增大,但无相应的经费持续注入。快乐体操在试点小学推广的认知情感反馈情况较为乐观,得到了试点小学领导、家长、学生、教师的认可,但仅达到了推广的表层效果,与推广目标尚有差距。
吕永祥[8](2019)在《国家监察委员会的预防腐败职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当前全面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国家监察委员会面临着在腐败存量日益减少的情况下通过有效预防腐败来遏制腐败增量这一重要任务,国家监察委员会预防腐败研究是一个兼具理论前沿性和实践重要性的研究议题。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执政为民、秉公用权为目标的政党,她在使用公共权力维护社会秩序和增进社会公共福祉的同时,还必须同公权力腐败这种公权私用的现象作长期和坚决的斗争。预防腐败和惩治腐败是我国反腐败战略的两大支柱,随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国家政权对公权力腐败的成因和廉政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预防腐败在我国反腐败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成为我国反腐败的重要方针。预防腐败是比惩治腐败具有更高复杂性和前瞻性的反腐败战略,对反腐败机构的专业化水平和综合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原本分散的预防腐败机构及其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为国家监察委员会有效预防公权力腐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如何结合自己的机构属性和职能设置来有效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预防腐败战略,仍旧是摆在国家监察委员会这一新成立的国家反腐败机构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既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深化,也亟待从理论上加以研究和回应。国家监察委员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反腐败机构,预防公权力腐败是其一项重要任务。国家监察委员会预防公权力腐败的理论逻辑是,通过消除公权力腐败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构成要件来切断公权力腐败行为的发生机制。基于此,本文在厘清公权力腐败和预防腐败等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借鉴制度预防腐败理论等国内外廉政理论资源,从“公共权力—腐败动机—腐败机会→腐败行为”这一解释公权力腐败发生机理的主流范式出发,结合我国反腐败政策文件对预防腐败战略的相关规定以及国家监察委员会的职能设置,尝试性地构建“权力监督—廉政教育—制度建设→预防腐败”这一国家监察委员会预防腐败职能的理论分析框架。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改革,国家监察体制改革采取政策试点的改革方法,其政策运行过程先后经历国家监察委员会的政策试点、国家监察委员会试点的政策扩散和国家监察委员会制度正式形成三个发展阶段。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是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标志性成果,对我国提升预防腐败的有效性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对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之前和之后的两种国家监察机关乃至两种预防腐败体系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国家监察委员会的设立提升预防腐败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整合分散的预防腐败职能,构建集中统一的预防腐败体系,对于我国更加有效地预防权力腐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预防腐败实践的角度看,国家监察委员会作为一个兼具预防腐败职能和惩治腐败职能的综合性国家反腐败机构,是我国预防腐败战略的主要执行者。随着预防腐败局、行政监察机关等原预防腐败机构被整合至国家监察委员会之中,国家监察委员会在我国预防腐败体系中的重要性更为凸显。国家监察委员会在贯彻执行我国的教育、制度和监督并重的预防腐败战略的同时,结合《监察法》赋予的对公职人员开展权力监督、廉政教育和对监察对象所在单位廉政建设中的问题提出监察建议等监察职能,形成了权力监督、廉政教育和制度建设三管齐下的预防腐败模式。机构是履行职能的载体,国家监察委员会在履行权力监督、廉政教育和提出监察建议等监察职能都有相应的内设机构和外派机构作为支撑,意在通过开展预防性监督和发现性监督防范公共权力滥用,通过开展廉政教育抑制公职人员的腐败动机,通过制度建设减少公职人员的腐败机会,从而释放出国家监察委员会预防公权力腐败的治理效能。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承认国家监察委员会预防公权力腐败的实践工作取得显着成效的同时,还应客观地看到,随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国家监察委员会在预防公权力腐败时还会触及到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结合纪检监察机关的调研材料、相关统计数据等经验材料和理论分析来看,国家监察委员会在履行预防腐败职能的过程中亟需解决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监督有待强化、对公职人员的廉政教育效果不够理想和运用监察建议推动被监督单位加强廉政制度建设的有效性亟待提升等问题。当前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国家监察委员会要将其制度优势进一步转化为预防腐败的效能,就需要在借鉴中国香港等高度廉洁地区的预防腐败经验的基础上,对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和增强不想腐的自觉三大目标,从多措并举提升国家监察委员会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监督有效性、构建主体协调、分类施教和高度参与的精细化廉政教育模式和积极运用监察建议督促被监督单位提升廉政制度质量及其执行力三个方面入手,进一步提升预防腐败的有效性。虽然公权力腐败行为与国家监察委员会预防腐败战略之间的较量和博弈将是一个长期的和复杂的过程,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国家监察委员会在党和人大的领导之下,加强与其他预防腐败主体的协调配合,不断提升履行权力监督、廉政教育和监察建议三项预防腐败职能的有效性,综合运用预防腐败和惩治腐败之间的互补效应,就能够在公权力腐败和预防腐败行动之间的长期博弈中不断取得胜利。
林喆[9](2019)在《制度形式能否实现制度目标:县域学前教育督导制度研究 ——以广东省汕头市L区为例》文中指出学前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初始阶段,是儿童后天发展的重要基础。与人们对优质学前教育需求增长不相匹配的是,学前教育质量和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学前教育督导制度是保障教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加强监管、保障学前教育目标实现的运作机制。开展对县级政府学前教育督导制度及其运行过程的研究,不仅意在通过对学前教育督导制度的系统梳理,了解制度内部的运作形式和制度有效性,更希望在此基础上提升政府学前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推动学前教育向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具体来说,基本的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在对国内外教育督导、学前教育督导研究情况综述的基础上,提出县域学前教育督导制度研究问题。探讨了我国学前教育督导制度的发展演变,根据县域学前教育督导工作自身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做了相关研究。其次是以广东省汕头市L区为例对县域学前教育督导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从广东省汕头市L区幼儿园督导现状及问题着手,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访谈,对经常性督导、专项督导、综合督导三种制度形式进行系统梳理和具体分析。特别是从制度形式与制度目标的匹配度视角观察这三种制度形式的运行机制,结果显示L区的学前教育督导制度面临着督导任务与行政资源间、督导队伍与职能要求间以及统一政策与个性需求间的张力,由此影响制度有效性。最后提出了完善学前教育督导机构组织、加强学前教育督导队伍建设、实施分类督导等提升县域学前教育督导制度效能的建议,以期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县域学前教育督导工作的进一步完善、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能够有所助益。
裴立东[10](2018)在《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转化医学中心功能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医疗建筑作为医学行为和医疗活动的载体,其发展和演进最为直接的驱动因素是医学模式的转变。转化医学中心作为一种新型的医疗建筑分支类型,萌芽于2000年代末,其出现也是受到了近年兴起的转化医学模式的影响。建筑作为行为载体,其发展会滞后于所承载的职能活动,因此从转化医学模式的内在需求入手,揭示转化医学活动所适应的载体功能空间体系,成为了建筑学领域所应承担的课题。本研究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中关于转化医学中心建筑设计研究、转化医学中心承载内容的现行模式研究,以及与转化医学中心相关建筑设计研究的内容,明确了转化医学中心建筑设计理论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并据此确定了本研究的基本方向和着眼点,即转化医学中心的功能要素组成、功能关系判定和功能体系构建。上述三项内容既是独立的研究点,又存在由点及面的层层递进关系。同时,根据转化医学中心建筑本体的解析,挖掘出功能研究自身所具有的特征,并以此引入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构建出核心研究内容的理论模型,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理论基础。转化医学专家与转化医疗建筑设计专家的访谈与问卷,是本研究论据支撑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相关专家的行为体验、实践经验和设计感悟,寻求对转化医学中心建筑功能要素的有效把控,以及对要素之间衔接关系的总体判断。这在转化医学中心建筑兴建初期,设计理论尚无明确标准的情况下,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这些信息和数据,一方面能够对转化医学中心功能要素的采集和推导进行必要的修正和优化,另一方面可以生成灰色关联分析模型所需的原始数据序列,参与功能要素关联度的计算,为最终的转化医学中心功能体系构建提供量化参考。转化医学中心功能要素采集、功能关系判定和功能体系构建,是依次递进、环环相扣的研究过程,功能要素采集为功能关系判定提供基本因子,功能关系又成为功能体系构建的基础。首先,通过对转化医学中心建筑案例、转化医学模式的分析,采集、推导功能要素项,并以相关专家的评判对其进行修正和优化;同时根据后续功能关系研究的需求,确定影响功能要素关系的各项因素,形成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所需的因子序列。其次,将调研数据对应带入因子序列,生成原始数据序列集合,并选取适当的无量纲处理方法将数据序列无量纲化;进而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的模型公式计算出功能要素间的影响因素关联度,并带入初始的评分数值,得出功能要素在影响因素作用下的关联数值。最后,参考功能关系判定的综合关联值及其优先级划分,构建各类职能组团(相同职能组团、相近职能组团、不同职能组团以及特殊功能要素)的分项功能结构关系,并根据转化医学中心的建设理念,以及转化医学流程所包含的环节,具体划分出必需型功能要素、联合型功能要素和外延拓展型功能要素,构建出转化医学中心功能体系的简单模式、复合模式与全面模式,完善转化医学中心建筑设计理论,指导实际项目建设。
二、挂牌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挂牌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批判遗产理论视角下的非遗“制造”与保护 ——以云南丽江“纳西古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非遗相关研究动态 |
一、非遗学术脉络与非遗话语实证研究 |
1.非遗的学理争鸣 |
2.非遗的话语研究 |
3.非遗的社区参与 |
二、纳西古乐的相关研究动态 |
1.丽江洞经音乐 |
2.白沙细乐 |
3.东巴音乐 |
4.纳西古歌古调 |
第三节 研究问题和研究内容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内容 |
1.纳西古乐的非遗保护的背景研究 |
2.纳西古乐的概念制造与非遗化 |
3.纳西古乐的非遗使用 |
4.非遗“制造”与使用的中间人 |
第四节 理论框架与概念廓清 |
一、遗产 |
二、话语 |
1.权威话语 |
2.民间话语 |
第五节 田野选点、研究方法和访谈对象 |
一、田野选点 |
二、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参与观察、深度访谈 |
三、田野对象 |
第二章 遗产的“制造”: 纳西古乐概念制造及其非遗化 |
第一节 纳西古乐的概念“制造” |
一、五十年代诞生: 制造多元一体民族格局和悠久历史的认同感 |
二、1966年到1986年: 纳西古乐从濒危到复兴 |
三、1996年2004年: 纳西古乐人类口头文化遗产的破产 |
第二节 纳西古乐的非遗化 |
一、白沙细乐首碰壁: 权威话语中专家评审的局限性 |
二、幸运的热美蹉和奇怪的洞经音乐: 非遗的工具性和资源性 |
三、艰难通过的白沙细乐: 权威话语的内部分化与协商 |
第三章 纳西古乐的非遗使用 |
第一节 民间团体的挂牌: 话语间的协商与博弈 |
第二节 传承点的运行: 非遗资源的分配、争取与使用 |
一、经费的拨付管理与自主创收 |
二、培训班: 官方的教学与监督 |
三、纳西古乐比赛的竞争与创新 |
第三节 多元非遗: 非演奏群体的对纳西古乐的使用 |
一、胜利神仪式: 东巴音乐的文化再造 |
二、现代音乐中的纳西古乐 |
三、绘画与摄影中的纳西古乐 |
第四章 非遗“制造”和“使用”的中间人:沟通权威与民间话语的桥梁 |
第一节 作为桥梁的个体: 非遗工作者 |
一、非遗推手李之典 |
1.非遗制造: 名录进入与保护 |
2.非遗立法: “非遗进校园”的提案 |
二、基层媒介元晓斌 |
1.非遗使用: 一种民族美育的尝试 |
2.非遗思考: 政策适应和民间引导 |
第二节 作为桥梁的机构: 古城区纳西民间音乐协会 |
一、协会的上下辐射 |
二、与权威合作: 濒危曲目的抢救 |
三、自发传承: 道场仪式的恢复 |
第三节 中间人的尴尬: 新权威化的协会 |
第五章 结论与思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及其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外力推动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组织迅速兴起 |
二、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组织定位不清与行动低效 |
三、异质性视阈下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缺位 |
第二节 核心概念 |
一、创业教育 |
二、创业教育组织 |
三、功能及功能实现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述评 |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方法选择 |
一、研究目的 |
二、案例研究方法 |
第二节 分析框架设计与构建 |
一、经验功能主义理论及其分析范式 |
二、结构化理论之结构二重性原理 |
三、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 |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数据处理 |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
二、数据收集与方法 |
三、数据分析与流程 |
第四节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三章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客观功能 |
第一节 数据情况与编码过程 |
一、数据概述 |
二、三级编码过程 |
第二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客观功能阐释 |
一、决策实施功能:专人专事推动高职创业教育精细化发展 |
二、中介融通功能:打破高职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间的壁垒 |
三、类型强化功能:产教融合进程中技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
四、文化聚散功能:促进高职院校创业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承 |
第三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各功能的关系 |
一、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的综合表征 |
二、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的循环圈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的实现方式 |
第一节 数据分析过程 |
一、单案例分析 |
二、跨案例比较 |
第二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方式分析 |
一、组织变革:新建、转型与重构 |
二、融合策略选择:纽带牵引、另起炉灶、深度介入 |
三、适应性联结:移植与改造、淬炼与强化、嫁接与统整、转化与运用 |
四、树立标志:从“占有场域”到“质量取胜”,再到“文化认同” |
第三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方式间的关系 |
一、组织功能及其实现方式的对应关系 |
二、组织功能及其实现方式的层次关系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的实现机理 |
第一节 资源赋能机理:高职场域中的配置性资源与权威性资源协调 |
一、高职创业教育组织配置性资源供给 |
二、高职创业教育组织权威性资源供给 |
三、创业教育组织行为的资源驱动与引导作用 |
第二节 规则调适机理:合法性秩序与表意符码的双重作用 |
一、高职创业教育组织行为的合法性秩序 |
二、高职创业教育组织行为的表意符码 |
三、合法性秩序与表意符码对组织行为的双重作用 |
第三节 互动整合机理:组织同级之间及其与高职系统的作用关系 |
一、高职创业教育组织与同级组织间的互动整合 |
二、高职创业教育组织与高职系统间的互动整合 |
三、互动整合中组织的适应性行为与特色化选择 |
第四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机理的整合模型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的现实困境和优化路径 |
第一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的行动逻辑 |
一、从“政府引导”向“外推内生”的协同动力机制过渡 |
二、组织在多元交互网络中的“功能定位”与“特色生成” |
三、从“组织化”到“去组织化”的创业教育理念融入过程 |
第二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的困境分析 |
一、内生动力不足阻碍组织持续行动和功能扩展 |
二、互动整合过程中的路径依赖与模仿趋同现象 |
三、组织边界造成多元协同藩篱与组织行为异化 |
第三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的优化路径 |
一、理念先行:强化技术创新创业为核心的高职创业教育研究 |
二、以点带面:加快软件建设带动高职创业教育组织有效行动 |
三、错位发展: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适应性提升与特色培育 |
四、多元联动:构建政校行企协同互动的生态系统与治理格局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访谈提纲(教师卷) |
附录 B:访谈提纲(学生卷)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3)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科建设60年口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来源与依据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三、本课题的研究综述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五、研究创新与预期结果 |
第一章 云艺音乐学科的“前世”口述与“今生”感悟 |
第一节 云艺音乐学科建设的历史背景与口述记录 |
一、概念的呈现 |
二、听前辈讲那过去的故事 |
三、历史逻辑的顺应 |
第二节 云艺音乐学科建设的生态基础 |
一、多民族的文化构成 |
二、潜在的办学基础 |
第三节 云艺音乐学科的坎坷经历 |
一、社会前行步伐的产物 |
二、社会转折的投射 |
第二章 云艺音乐学科建设的历史记忆 |
第一节 音乐学科建设的历时梳理 |
一、“前麻园”时代的口述史(1959 年~1962 年) |
二、“后麻园”时代的口述史(改革开放后至2011 年) |
三、呈贡办学时代的口述表达与笔者的亲历感受 |
第二节 音乐学科团队建设的历时梳理 |
一、“前麻园”时代的团队构成 |
二、“麻园”时代的团队构成 |
三、呈贡办学时代的团队构成 |
第三节 标志性学科建设项目 |
一、省级重点学科“音乐学”的建设 |
二、国家级特色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的建设 |
三、特色专业“音乐学”(民族音乐理论)的建设 |
四、省级特色精品课程的建设 |
第三章 云艺音乐学科发展的基础条件 |
第一节 云艺音乐学科建设的制度保障 |
一、国家政策的扶持及顶层设计的制度保障 |
二、学科建设的价值定位 |
三、加强团队打造与规划的具体措施 |
第二节 云艺音乐学科人才培养的口述记忆 |
一、地方文化人才的培养与输出 |
二、特色人才培养的价值定位 |
三、研究生培养对学科建设的推动 |
第三节 云艺音乐学科学术成果举要 |
一、学术研究的肇始期 |
二、学术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
三、存在的短板与差距 |
第四章 云艺音乐学科60年的宿命与超越 |
第一节 嬗变历程的文化审思 |
一、转折期——充分发挥基础学科的模式化 |
二、稳步前行——学科建设特色化方向的逐渐明确 |
第二节 学科建构存在的机遇与挑战 |
一、面临的机遇 |
二、面临的挑战 |
第三节 人才建设是发展的关键 |
一、以人为核心的团队打造 |
二、依托地方文化资源拓展教学科研创作展演的价值定位 |
三、多学科相互融合的素养提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研期间学术成果 |
(4)成都市新都区教育督导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创新点 |
1.4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教育督导相关理论及发展演变 |
2.1 基本概念 |
2.1.1 教育督导和督学 |
2.1.2 教育督导机构 |
2.1.3 教育督导责任区 |
2.1.4 教育督导模式 |
2.1.5 教育督导职能 |
2.2 理论基础 |
2.2.1 主客体理论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3 发展性教育督导理论 |
2.3 教育督导的发展演变 |
第三章 成都市新都区教育督导实施现状 |
3.1 成都市新都区教育督导实施背景和数据来源 |
3.1.1 新都区教育督导实施背景 |
3.1.2 新都区教育督导数据来源 |
3.2 成都市新都区教育督导机构设置及队伍建设 |
3.2.1 新都区督导机构设置情况 |
3.2.2 新都区督学人员队伍建设情况 |
3.3 成都市新都区教育督导情况 |
3.3.1 新都区教育督导理念 |
3.3.2 新都区教育督导模式 |
3.3.3 新都区督学责任区划分 |
3.3.4 新都区教育督导工作流程 |
第四章 成都市新都区教育督导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4.1 教育督导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 |
4.1.1 督导人员定位行政化 |
4.1.2 督导职能偏督政 |
4.1.3 督导评估多样性不足 |
4.2 督学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
4.2.1 专职与兼职比例不协调 |
4.2.2 督学队伍梯队结构不协调 |
4.2.3 专业化程度不高 |
4.3 教育督导结果效用存在的问题 |
4.3.1 督导结果运用有限 |
4.3.2 社会参与程度较低 |
4.3.3 督学之间交流反馈少 |
第五章 成都市新都区教育督导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5.1 教育督导管理方式问题的成因分析 |
5.1.1 教育督导体制尚不健全 |
5.1.2 工作传统理念的影响 |
5.1.3 结果导向思维的影响 |
5.2 督学队伍建设问题的成因分析 |
5.2.1 对基层教育督导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
5.2.2 督学队伍建设不完善 |
5.2.3 督学资格认证制度缺失 |
5.3 教育督导结果效用问题的成因分析 |
5.3.1 评估反馈渠道不畅通 |
5.3.2 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
5.3.3 学生和家长意识淡薄 |
第六章 成都市新都区教育督导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探讨 |
6.1 教育督导管理方式问题的对策 |
6.1.1 完善基层教育督导工作机制体系 |
6.1.2 健全督导机构的行政性与专业性 |
6.1.3 强化基层政府在教育督导中的主导作用 |
6.2 教育督导队伍建设问题的对策 |
6.2.1 加强学习提升督学队伍专业素质 |
6.2.2 完善督学资格认证工作 |
6.2.3 树立发展性督导工作理念 |
6.3 教育督导结果效用问题的对策 |
6.3.1 基于学校需求增强督导结果效用 |
6.3.2 加强教育督导信息化建设 |
6.3.3 推进教育督导的创新改革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5)利用太保山森林公园生物资源的校本课程对开展初中生物教学的促进(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初中生物课程改革的需要 |
二、所研究学校课程建设的需要 |
三、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
四、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生物校本课程开发在理论上的意义 |
二、本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保山市生物教学的意义 |
三、促进形成学校特色校本课程 |
四、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调查研究法 |
三、访谈法 |
四、行动研究法 |
第二章 课题相关的理论综述 |
第一节 太保山森林公园概述 |
一、太保山森林公园 |
二、太保山森林公园的生物资源 |
三、太保山森林公园和学校的地理位置关系 |
第二节 相关概念概述 |
一、校本课程 |
二、校本课程开发 |
第三节 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我国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进展 |
第四节 理论依据 |
一、构建主义理论 |
二、STS教育 |
三、合作学习理论 |
四、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第三章 太保山森林公园生物资源在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建设中的环境分析 |
第一节 隆阳区校本课程研发的现状调查 |
一、学生问卷结果及分析 |
二、教师问卷结果及分析 |
第二节 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建设的环境分析 |
一、学校外部环境分析 |
二、学校内部环境分析 |
第三节 学生需求分析 |
第四章 太保山森林公园生物资源在初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建设过程 |
第一节 太保山森林公园生物资源在初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培养目标 |
第二节 太保山森林公园生物资源在初中生物校本课程的课程方案 |
一、太保山森林公园生物资源在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建设的课程理念 |
二、太保山森林公园生物资源在初中生物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 |
三、太保山森林公园生物资源在初中生物校本课程的课程内容 |
四、太保山森林公园生物资源在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实施的案例 |
第五章 太保山森林公园生物资源在初中生物校价本课程教学中应用的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校本课程评价概述 |
第二节 太保山森林公园生物资源在初中生物校本课程教学中应用的评价结果与分析 |
一、学校评审小组对校本课程方案的评价 |
二、对学生学业的评价 |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结论 |
一、以身边的生物资源为媒介,让生物学知识鲜活起来 |
二、以课外实践活动为平台,让科学素质在学生身上得以体现 |
三、以小组合作学习为载体,让团队精神在学生身上得以彰显 |
四、以情境教学为支点,让教学相长在师生身上得以展示 |
第二节 研究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反思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生物学科校本课程建设问卷调查(学生问卷) |
附录B 生物学科校本课程建设问卷调查(教师问卷) |
附录C 太保山森林公园生物资源在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问卷调查 |
附录D 动物观察记录表 |
附录E 隆阳区第一中学初中生物校本课程教材——讲义版 |
附录F 隆阳区一中初中生物校本课程课外实践活动方案 |
附录G 隆阳区第一中学校本课程方案评价表 |
附录H 保山市隆阳区“生态课堂”优课评价标准 |
附录I 隆阳区2017 年学生学业水平检测七年级生物试题卷成绩 |
附录J 隆阳区2018-2019 学年学生学业水平检测八年级上学期生物试题卷成绩 |
附录K 隆阳区一中校本课程学生课堂综合表现评价表 |
附录L 活动剪影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督导:制度、经验与走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育督导及其制度 |
(一)教育督导的考察维度 |
(二)教育督导制度 |
二、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督导制度的变迁 |
(一)教育督导相关文件的发布 |
(二)教育督导制度变迁的四个阶段 |
1.恢复阶段(1978—1990年):基本框架的确立 |
2.规范阶段(1991—1995年):法律地位的认可 |
3.深化阶段(1996—2009年):纵横维度的推进 |
4.创新阶段(2010年至今):精准体系的建立 |
(三)国家教育督导机构设置与调整 |
1.机构设置的变化 |
2.职责定位的变化 |
三、我国教育督导的基本经验 |
(一)突出教育督导行动的现实性 |
(二)凸显教育督导体系的发展性 |
(三)增强教育督导队伍的专业性 |
(四)发挥教育督导实践的创新性 |
四、新时代我国教育督导的走向 |
(一)在价值旨趣维度,增强督导职能以提升教育品质 |
(二)在管理范畴维度,完善督导规则以增强管理能力 |
(三)在实践基础维度,强化督导问责以提高工作实效 |
(四)在路径选择维度,遵循督导逻辑以提升公信力 |
(7)快乐体操在北京市试点小学推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快乐体操”概念 |
2.1.2 “推广”概念 |
2.2 关于快乐体操实施推广的研究 |
2.3 关于快乐体操进校园的研究 |
2.4 关于快乐体操开展现状的研究 |
2.5 关于其它体育项目推广的研究 |
2.6 文献综述述评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1.3 技术路线 |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3.2.1 研究重点 |
3.2.2 研究难点 |
3.2.3 研究创新点 |
4 研究过程与分析 |
4.1 北京市快乐体操试点小学产生的背景分析 |
4.1.1 项目内容建设 |
4.1.2 师资队伍建设 |
4.1.3 赛事体系建设 |
4.1.4 管理体系建设 |
4.1.5 宣传媒介建设 |
4.1.6 合作伙伴建设 |
4.1.7 北京市快乐体操试点小学的产生 |
4.2 快乐体操在北京市试点小学推广的方案分析 |
4.2.1 推广的组织结构体系 |
4.2.2 推广主体组成分析 |
4.2.3 推广受体申请试点的条件分析 |
4.2.4 推广目标梳理 |
4.2.5 推广内容解析 |
4.2.6 推广方法的选择 |
4.2.7 推广环境分析 |
4.3 快乐体操在北京市试点小学推广的执行情况分析 |
4.3.1 执行主体资质情况分析 |
4.3.2 执行受体参与、学习及参赛情况分析 |
4.3.3 执行目标贯彻情况分析 |
4.3.4 执行内容实施情况分析 |
4.3.5 执行方法运用情况分析 |
4.3.6 执行环境建设情况分析 |
4.3.7 执行效果反馈情况分析 |
4.4 快乐体操在北京市试点小学推广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
4.4.1 快乐体操在北京市试点小学推广中的问题 |
4.4.2 快乐体操在北京市试点小学推广的对策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建议 |
附录 |
附录A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B 任课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C 家长调查问卷 |
附录D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E 领导调查问卷 |
附录F 中关村四小教学计划 |
附录G 实地调研学校照片 |
附录H 田华小学教学参考资料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国家监察委员会的预防腐败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价值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家监察委员会相关研究 |
(二)预防腐败相关研究 |
(三)国家监察委员会与预防腐败交叉性研究 |
三、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一)研究方法 |
(二)论文结构 |
四、研究的可能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的可能创新 |
(二)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一、核心概念的厘定 |
(一)腐败与公权力腐败 |
(二)国家监察委员会与纪检监察机关合署办公 |
(三)预防腐败与惩治腐败 |
二、理论基础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察理论 |
(二)权力监督与制约理论 |
(三)制度预防腐败理论 |
三、理论分析框架 |
(一)切断公权力腐败发生链条:预防腐败的理论逻辑 |
(二)权力—动机—机会→腐败行为:公权力腐败发生机理 |
(三)监督—教育—制度→预防腐败:监察委员会预防腐败的分析框架 第二章 国家监察委员会的设立及其对预防腐败的积极作用 |
一、国家监察委员会的设立 |
(一)国家监察委员会的政策试点 |
(二)国家监察委员会试点的政策扩散 |
(三)国家监察委员会制度正式形成 |
二、国家监察委员会对预防腐败的积极作用 |
(一)提升预防腐败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
(二)整合分散的预防腐败职能 |
(三)构建集中统一的预防腐败体系 第三章 国家监察委员会预防腐败的职能设置 |
一、国家监察委员会预防腐败的监督职能 |
(一)监督是国家监察委员会的首要职能 |
(二)国家监察委员会监督职能的履职机构及其履职方式 |
(三)以事前监督防范公权力滥用:权力监督在预防腐败中的作用 |
二、国家监察委员会预防腐败的廉政教育职能 |
(一)廉政教育是国家监察委员会的一项重要职能 |
(二)国家监察委员会廉政教育职能的履职机构及其履职方式 |
(三)以廉政教育抑制腐败动机:廉政教育在预防腐败中的作用 |
三、国家监察委员会预防腐败的监察建议职能 |
(一)监察建议是国家监察委员会的一项重要职能 |
(二)国家监察委员会监察建议职能的履职机构及其履职方式 |
(三)以制度建设减少腐败机会:监察建议在预防腐败中的作用 第四章 国家监察委员会履行预防腐败职能亟需解决的问题 |
一、国家监察委员会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监督有待强化 |
(一)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监督有待强化的表现 |
(二)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监督有待强化的原因 |
二、国家监察委员会对公职人员的廉政教育效果不够理想 |
(一)对公职人员的廉政教育效果不够理想的表现 |
(二)对公职人员的廉政教育的效果不够理想的原因 |
三、国家监察委员会运用监察建议的有效性亟待提升 |
(一)运用监察建议的有效性亟待提升的表现 |
(二)运用监察建议的有效性亟待提升的原因 第五章 提升国家监察委员会预防腐败有效性的实践路径 |
一、多措并举提升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监督有效性 |
(一)提升国家监察委员会组成人员的提名和考察权限 |
(二)提高国家监察委员会财政经费供给的独立性 |
(三)保障国家监察委员会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 |
二、构建主体协调、分类施教与高度参与的精细化廉政教育模式 |
(一)加强对廉政教育主体的内部整合与外部协调 |
(二)对不同类型的廉政教育对象分类施教 |
(三)以创新廉政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对象的参与度 |
三、运用监察建议督促被监督单位提高廉政制度质量及其执行力 |
(一)以科学化的监察建议帮助监察对象所在单位弥补制度缺陷 |
(二)将制度执行不力作为提出监察建议的一种主要情形 |
(三)逐步运用监察建议开展制度廉洁性评估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
(9)制度形式能否实现制度目标:县域学前教育督导制度研究 ——以广东省汕头市L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 选题背景 |
2. 研究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1. 教育督导相关研究 |
2. 学前教育督导相关研究 |
3. 对已有研究文献的评析 |
(三) 研究内容 |
1. 研究问题 |
2. 核心概念界定 |
3. 研究方法 |
(四) 论文框架、创新及不足之处 |
1. 论文框架 |
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二、县域学前教育督导制度的沿革 |
(一) 古近代的教育督导制度雏形 |
(二) 建国后我国教育督导制度的重建与发展 |
1. 教育督导制度的恢复重建阶段(1977年-2012年) |
2. 学前教育督导制度的系统化发展(2012年至今) |
(三) 新时期学前教育督导制度的转型目标:从“督政”到“督学” |
三、汕头市L区的学前教育督导制度实施现状 |
(一) L区学前教育的基本情况 |
(二) L区实施学前教育督导制度的组织基础 |
1. 组织结构 |
2. 督学队伍 |
(三) L区学前教育督导制度的形式组成 |
1. 督导制度形式之一:经常性督导 |
2. 督导制度形式之二:专项督导 |
3. 督导制度形式之三:综合督导 |
四、制度形式与制度目标的匹配度——L区学前教育督导制度的运行情况分析 |
(一) 制度形式与制度目标如何匹配 |
1. 新制度主义理论 |
2. 制度形式与制度目标的关联性 |
(二) 厘清县域学前教育督导的制度目标 |
(三) L区学前教育督导不同制度形式的运行情况分析 |
1. 经常性督导运行情况分析 |
2. 专项督导运行情况分析 |
3. 综合督导运行情况分析 |
(四) 从制度形式与制度目标匹配度视角看L区学前教育督导制度 |
1. 督导任务与行政资源间的张力 |
2. 督导队伍与职能要求间的张力 |
3. 统一政策与个性需求间的张力 |
五、完善县域学前教育督导制度的政策建议 |
(一)完善学前教育督导机构组织 |
1. 健全机构明确职责 |
2. 实现“管办评”分离 |
(二) 加强学前教育督导队伍建设 |
1. 提高专职督学的比例,合理调整督学队伍结构 |
2. 加强学前教育督导人员的培训学习,倡导督导科研 |
3. 建立学前教育督导专家库 |
(三) 加强有针对性的分类督导 |
1. 推行成比例督导 |
2. 探索以发展需求为基础的创新督导形式 |
参考文献 |
附录1 L区学前教育督导实施现状访谈提纲(督导行政人员) |
附录2 L区学前教育督导实施现状访谈提纲(督学) |
附录3 L区学前教育督导调查问卷(园长) |
致谢 |
(10)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转化医学中心功能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社会需求与转化医学兴起 |
1.1.2 政府导向与建筑平台启建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转化医学中心 |
1.2.2 转化医学模式 |
1.2.3 相关医疗建筑 |
1.2.4 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概念界定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5 论文框架 |
第2章 研究基础解析与理论框架建构 |
2.1 转化医学中心解析 |
2.1.1 现状分析 |
2.1.2 组织特征 |
2.1.3 现存问题 |
2.1.4 桎梏反思 |
2.2 转化医学模式解读 |
2.2.1 医学研究模式 |
2.2.2 职能构成模式 |
2.2.3 人员构成模式 |
2.3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
2.3.1 上层理论 |
2.3.2 自身特性 |
2.3.3 计算步骤 |
2.3.4 模型公式 |
2.4 理论模型建构 |
2.4.1 研究内容的特征解析 |
2.4.2 理论方法适用性分析 |
2.4.3 理论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专家访谈与调查问卷框架设计 |
3.1 价值定位 |
3.1.1 访谈的价值与意义 |
3.1.2 问卷的价值与意义 |
3.2 对象选择 |
3.2.1 调研对象类型 |
3.2.2 调研对象素质 |
3.2.3 调研对象数量 |
3.3 调研内容 |
3.3.1 访谈提纲预设 |
3.3.2 问卷内容设计 |
3.4 结果处理 |
3.4.1 访谈结果的整理归类 |
3.4.2 问卷数据的信效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功能要素采集及影响因素确定 |
4.1 功能要素特性与灰色原理 |
4.1.1 功能要素差异明显 |
4.1.2 功能要素数量众多 |
4.1.3 功能要素关系复杂 |
4.2 功能要素采集与验证整合 |
4.2.1 功能要素的灰白定位 |
4.2.2 从典型建筑案例采集 |
4.2.3 由转化医学模式推导 |
4.2.4 据专家访谈结果修正 |
4.3 理想模式与单项影响因素 |
4.3.1 参考序列与目标序列的映射 |
4.3.2 理想模式的定位 |
4.3.3 影响因素的提取 |
4.3.4 影响因素的筛选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关联数值计算及结果层级处理 |
5.1 因子序列集合的生成 |
5.1.1 功能要素与影响因素代号指定 |
5.1.2 无关联要素的判定与数据剔除 |
5.1.3 示例要素选取与因子序列生成 |
5.2 功能要素关联值计算 |
5.2.1 数据无量纲处理 |
5.2.2 灰色关联度计算 |
5.2.3 综合关联值计算 |
5.3 综合关联值层级处理 |
5.3.1 关联数值整理归类 |
5.3.2 小占比数据段合并 |
5.3.3 各段数据分析定位 |
5.3.4 关联数值层级划分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功能分项结构及完整体系构建 |
6.1 相同职能功能结构构建 |
6.1.1 转化治疗与护理功能要素组群 |
6.1.2 基础研究与试验功能要素组群 |
6.1.3 其它少要素项的功能要素组群 |
6.2 相近职能功能结构构建 |
6.2.1 转化医疗功能要素组群 |
6.2.2 传统医疗功能要素组群 |
6.2.3 转化与传统医疗交叉功能要素组群 |
6.3 不同职能功能结构构建 |
6.3.1 医疗与非医疗交叉功能要素组群 |
6.3.2 各类型非医疗交叉功能要素组群 |
6.4 特殊要素功能结构构建 |
6.4.1 医疗服务向特殊功能要素组群 |
6.4.2 综合服务向特殊功能要素组群 |
6.5 功能体系整体模式构建 |
6.5.1 职能性质划分定位 |
6.5.2 功能体系简单模式 |
6.5.3 功能体系复合模式 |
6.5.4 功能体系全面模式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挂牌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批判遗产理论视角下的非遗“制造”与保护 ——以云南丽江“纳西古乐”为例[D]. 张静.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3)
- [2]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及其实现研究[D]. 张慧. 天津大学, 2020(01)
- [3]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科建设60年口述研究[D]. 李晴敏. 云南艺术学院, 2020(12)
- [4]成都市新都区教育督导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雍元.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5]利用太保山森林公园生物资源的校本课程对开展初中生物教学的促进[D]. 杨丽娟.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6)
- [6]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督导:制度、经验与走向[J]. 胡仁东.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19(03)
- [7]快乐体操在北京市试点小学推广的研究[D]. 熊羽琴.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1)
- [8]国家监察委员会的预防腐败职能研究[D]. 吕永祥. 吉林大学, 2019(10)
- [9]制度形式能否实现制度目标:县域学前教育督导制度研究 ——以广东省汕头市L区为例[D]. 林喆. 厦门大学, 2019(08)
- [10]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转化医学中心功能体系构建研究[D]. 裴立东.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