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新概念与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优势(论文文献综述)
刘伟伟[1](2016)在《论企业的人权责任》文中认为当今时代是个权利化时代,人们的权利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作为与人们权利息息相关的经济组织,企业责任的重要性开始凸显,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跨国企业数量的逐年增多以及其经营活动的跨国性决定了其影响的全球性。作为经济发展的产物,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扩大。作为其核心内容的企业人权责任的重要性也开始凸显。研究企业的人权责任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企业人权责任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从企业社会责任中独立出来的,故而,对企业人权责任的理解必须建立在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之上,在比较和分析中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当前,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均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限制着企业人权责任的实现。在理论层面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企业人权责任没有被提高到人权的高度予以重视;第二,立法实践和企业人权责任理论严重脱节;第三,企业、个人的人权意识缺乏。实践层面的困境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无论是硬法、软法、自律机制还是社会监督机制都存在一系列弊端需要改善;第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跨国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法律适用上的问题也凸显出来,新的规制路径成为迫切需要。对企业人权责任进行研究是对当前企业人权责任理论困境的一种回应,便于更好的定义企业的社会责任,认清企业社会责任中人权责任的属性,进而提高企业人权责任的规制高度,也是对当前人权责任主体范围的一种突破。研究企业人权责任有助于实现对人权的全方位保障,有利于企业人权文化氛围的营造和人权意识水平的提高,为规范企业人权责任开辟出新的路径。研究企业人权责任,有助于帮助我们界定企业人权责任的内容范围,督促企业承担人权责任,减少侵权现象的发生。在立法层面,研究和分析企业人权责任,有助于帮助我们解决立法中的实践难题,促进国际国内的相关立法,加快立法进程,为企业人权责任提供法律依据,并有效规制企业的侵权行为。在司法层面,有助于解决当前各国面临的司法争议难题,确保有法可依,实现公正司法,维护国际国内的社会秩序。本文主要包含四章内容:第一章是在对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人权责任的比较和分析的基础上对企业人权责任进行界定;第二章是论述企业人权责任的正当性;第三章是分析企业人权责任当前面临的理论难题和实践难题;第四章是为规范企业人权责任开辟出新的规制路径。
王四小[2](2012)在《当代中国所有制改革视角下非公经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所有制问题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社会主义改革不能回避,也无法绕开所有制改革问题。当前,所有制改革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在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促进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与协调两者之间关系。当代中国,所有制改革首先必须切实维护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以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本目标的所有制改革以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可以兼容为基础。这同样是所有制改革的基本内容,即按照市场经济的方式与方法来发展公有制,改革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改革是所有制改革的关键所在。概言之,当代中国,所有制改革就是调整所有制结构,使其由公有制一家独大的局面逐渐走向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过程。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具有统一性。当代中国的生产力水平与生产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所有制形式的多样性。这是两者具有统一性之根源所在。同时,两者同为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各种经济成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具有矛盾性。这种矛盾性首先体现在生产力水平与生产方式发展不同程度上。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矛盾性还体现在控股权与行业控制权的争夺上。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综合性研究视域下认识到两者存在矛盾性,并非要将两者对立起来。在“国进民退”争论情势下,认识到两者存在矛盾,一定意义上,是所有制改革的必要性之所在。总的来看,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密切关联,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发展共同构成当代中国所有制改革的基本内容。过分强调两者的矛盾性而否认统一性会使得所有制改革受到阻碍,会使得非公经济发展受到影响,会使得生产力的发展受阻。过分强调两者的统一性而否认矛盾性会使得我们忽视所有制改革的核心所在。所有制改革的有效推动是非公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基本前提。而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又推动所有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综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的所有制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经济发展路径及其启示→当代中国非公经济发展的境遇→所有制改革视角下非公经济发展的发展目标及其应然存在→当代中国所有制改革视角下非公经济发展困境之应对”进行所有制改革视角下非公经济发展研究。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完善是所有制改革视角下非公经济发展的国内境遇。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所有制改革视角下非公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经济全球化是所有制改革视角下非公经济发展的国际境遇。不管在价值上对其有何种认识,都无法否认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基本境遇。理性的认识是,必须清楚地厘定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寻找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准确的定位。一定意义上,经济全球化是垄断资本的全球化,是垄断资本超越国界寻求利益的过程。境遇在提供机遇的同时,形塑了非公经济发展的问题。当代中国,实现社会主义是所有制改革视角下非公经济发展根本指向。无视这种根本指向,所有制改革视角下非公经济发展必将走向歧途。践行科学发展观是所有制改革视角下非公经济发展的现实诉求。社会责任是所有制改革视角下非公经济发展的应然存在。当代中国所有制改革视角下非公经济发展,要坚持正确理解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理论意涵;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协调好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坚持以人为本。
高奎武[3](2012)在《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全面深化攀钢改革发展》文中认为面对着改革发展中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新特点,"十二五"时期,我国企业改革还有很多很重要的任务。正如有些学者所说:"企业改革发展将呈现‘十大趋势’,即企业集团化、股权多元化、决策科学化、治理规范化、营运流程化、财务信息化、资本证券化、人才市场化、监管动态化和考核价值化趋势。"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过程中,作为市场竞争主体——企业就必须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深化企业改革,推动企业发展。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所说:"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白锐[4](2012)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PPP模式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是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基本的保障。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有政府投资兴建,但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已不能够满足需要,需要加大建设力度,而政府财政资金不足以满足投资需要。引入PPP模式成为解决此难题的有效途径,既可以吸引社会投资又能利用私营企业的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随着PPP模式的应用实践不断深化,期望实现PPP模式国产化,将此模式真正在我国推广开来。第一、论文就PPP模式相关概念做了概述,重点研究PPP模式与BOT模式的区别,突出PPP模式的优势,并就成功运作PPP模式所需考虑的关键性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PPP模式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做了研究。第二、为公私合作(PPP)的管理模式在城市基础设施的应用找到理论依据,通过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引入PPP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旨在为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找到新的模式。第三、从管理的角度对如何在城市基础设施当中有效地采用公私合作的管理模式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公平的风险分担机制,基于风险分担的利益分配机制和项目后评价机制等,对利益分配模型做了创新通过引入公众满意度系数来平衡公私之间的利益分配。最后通过简单地案例分析PPP项目成功的因素和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PPP模式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给予一些建议和对策。
高奎武[5](2011)在《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 树立企业新概念》文中认为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作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体——企业,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树立企业新概念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孙斐[6](2010)在《演化范式下中国自主创新导向型公共科技管理制度及框架思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6年我国将自主创新正式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自主创新作为全新的命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演化经济学认为制度和国家对创新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强调发展中国家拥有制度后发优势,指出“赶超”不仅仅是技术范畴的概念,而且更应该与意识形态、制度相联系。因此,本文提出将自主创新置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进行研究。在分别比较研究了新古典范式和演化范式下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和制度的基础上,本文指出我国公共科技管理制度需要范式转换,即由新古典转向演化范式,提出自主创新导向型公共科技管理制度是创新和发展战略实现的必要条件,并基于演化视角对制度框架思路进行了研究。全文的主体分为五个部分:文献综述、意识形态理论比较、制度比较、自主创新导向型公共科技管理制度分析和框架思路研究。第一部分在回顾、梳理国内外学者对自主创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主创新作为一种国家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探讨了制度和国家作用与自主创新的内在联系;第二部分从意识形态的概念和内容、意识形态对经济系统的影响两个方面对演化范式与新古典范式下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比较分析;第三部分从制度内涵、制度观以及促进创新的制度三个方面对演化范式与新古典范式下的制度理论比较分析;第四部分在分析新古典框架下的公共科技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公共科技管理制度新范式,并探讨了改革开放30年我国公共科技管理制度的演变历程;第五部分提出了自主创新导向型公共科技管理制度框架思路。
张正君[7](2008)在《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湘西州工业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地处湖南西部,与鄂、渝、黔相邻,少数民族占该州人口72.9%,属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同时也是湖南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改革开放以来,湘西州工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企业,但当前湘西州工业企业现状不容乐观,发展速度缓慢、总量偏小、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力不强、技术落后、产业链短、污染严重、关联度差、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限制了湘西州工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通过对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湘西州工业企业的研究,以湘西州整个工业行业中的企业群体为对象来探讨湘西州工业企业的发展战略问题,即如何利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所提供的理论和方法,促成湘西州工业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并最终达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此项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是可实现湘西州工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矛盾;二是能充分利用新型工业化这一契机,实现工业兴州,最终达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本文首先对湘西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新型工业化是湘西州经济发展的可行选择这一结论。然后针对湘西州工业企业在新型工业化背景下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提出了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湘西州工业企业发展的战略方向、战略重点和战略目标。最后对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湘西州工业企业发展战略的支撑体系进行了论证,认为应该从资金保障体系、制度保障体系、科技与人才保障体系等方面提供支撑。
张康,张舒[8](2005)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劳工标准”问题》文中研究表明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实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已从流通领域的“反倾销”发展到生产领域的“‘劳工标准’市场禁入”。中国作为最典型的、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辨证地对待所谓国际通行的劳工标准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确保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李立清[9](2004)在《在中国企业实施SA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SA8000是1997年由总部设在美国的社会责任国际(Social Accountability International)(简称SAI)发起,联合欧美跨国公司和其他国际组织,起草并建立的一个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认证制度。2001年SAI发表了SA8000标准第一个修订版,即SA8000:2001,受到欧美国家工商界和消费者的普遍欢迎和支持。SA8000标准是全球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旨在通过有道德的采购活动改善全球工人的工作条件,最终达到公平而体面的工作条件。 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SA8000标准国内外研究动态。文章简要介绍了国外对SA8000标准研究的主要问题和主要观点,以及SA8000标准实施效果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国内有关SA8000标准研究的观点进行了高度概括,较详细地介绍并分析了对SA8000标准持肯定态度的“赞成说”和持否定态度的“反对说”的基本观点和论据。本文认为,受企业社会责任观念越来越为大众所接受的事实的影响,这两种意见相反的观点正在逐渐走向“融合”。 本文回顾了公司“巨型化”发展中权力膨胀引发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历史论争,企业“生产守则”运动与国际贸易“自由化”矛盾,SA8000标准与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最新发展成果的历史形成过程。论文简要介绍了SA8000标准在劳动保障、人权保障、管理系统及其运行模式等九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论文从改善我国企业劳工保护状况、减轻我国企业外贸冲击压力、增强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和优化我国企业治理结构等四个主要方面阐述了实施SA8000标准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文章分析了SA8000标准在我国企业实施现状后认为,我国企业实施SA8000标准主要存在着五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包括对SA8000标准的社会认知程度不高、企业对SA8000标准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不足、企业对SA8000标准的适应能力太弱、企业对实施SA8000标准的力度不够、目的不明确以及政府对企业实施SA8000标准的支持不够等。本文认为,我国企业实施SA8000标准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供求严重失衡、企业推动实施SA8000标准的内部原始动力不足、外部拉力不够、社会基础不牢和政府推动实施SA80OO标准的态度不明确等。文章根据我国企业实际,从立法机构、政府和企业三个层面,提出了尽快完善与SAS000标准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加强政府对企业实施SA80OO标准的科学引导和企业积极应对SA8000标准等一系列对策措施。 本文是作者攻读企业管理硕士期间的学位论文,全文约十一万字。论文参考了85种中文着作、论文或网站资料,25种英文相关着作或论文资料,全文引注196处,并以英文原版SA8000:2001社会责任国际标准(SOCIALAC伪UNTABILITY80005^l:200们为该标准的研究基础,在研究方法上具有两点创新,其一是运用科学发展观,认识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对“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原则以及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其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形成新的现代企业“哲学观”,始终抓住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众多企业“生产守则”与贸易“自由化”发展的内在矛盾运动,深入认识SA80OO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从而深化了对SAS000巨大意义的认识。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SA8000标准化研究多
田钊平[10](2004)在《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成本分析》文中提出国有企业改制之后应如何承担社会责任成本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文章在剖析企业社会责任成本构成的基础上 ,详细阐述了我国国企改制之后仍应履行社会责任 ,承担社会责任成本的必要性 ,并提出了营造国企承担社会责任成本环境的思路。
二、企业新概念与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优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新概念与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优势(论文提纲范文)
(1)论企业的人权责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第一章 企业社会责任中的人权责任 |
一、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界定 |
(一) 国内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 |
(二) 国外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 |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 |
三、企业社会责任形成的背景 |
(一) 企业规模化引发的社会问题 |
(二)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蓬勃开展 |
四、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人权责任 |
(一) 企业社会责任同企业人权责任的联系 |
(二) 企业人权责任同企业社会责任的区别 |
五、企业人权责任的发展历程 |
六、企业人权责任的内容及特征 |
(一) 企业人权责任的内容 |
(二) 企业人权责任的特征 |
第二章 企业人权责任的正当性 |
一、企业人权责任的理论基础 |
(一) 企业人权责任的多视角透视 |
(二) 人权的普遍性 |
(三)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
(四) 企业人权责任的价值意义 |
二、企业承担人权责任的现实必要性和可能性 |
三、企业人权责任的国际化趋势 |
四、企业人权责任的正当性限度 |
第三章 企业人权责任的理念及规制现状 |
一、企业人权责任的理论问题 |
(一) 对世界各国企业人权责任的考察 |
(二) 各个国家企业人权责任的理念缺陷 |
二、企业人权责任的规制机制及存在问题 |
(一) 企业人权责任规制机制 |
(二) 企业人权责任规制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规范企业人权责任的新路径 |
一、观念层面 |
(一) 企业人权责任的特殊化 |
(二) 建立完整的企业人权责任理论体系 |
(三) 提高全社会的人权意识水平 |
二、制度层面 |
(一) 企业人权责任规制方式的完善 |
(二) 企业人权责任国际化走向—TPP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当代中国所有制改革视角下非公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核心概念与研究思路、框架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核心概念与研究思路、框架 |
1.3.3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的所有制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所有制 |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所有制理论 |
2.1.2 列宁斯大林的所有制理论 |
2.1.3 毛泽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所有制理论 |
2.2 所有制之要义与历史变迁 |
2.2.1 所有制:含义、本质及实现形式 |
2.2.2 所有制的历史变迁 |
2.3 当代中国所有制的社会主义表现与非公经济发展 |
2.3.1 所有制的社会主义表现 |
2.3.2 非公经济:定义与作用 |
2.3.3 当代中国所有制改革视角下非公经济发展:基本内容及其分解 |
第3章 改革开放以来非公经济发展路径及其启示 |
3.1 所有制改革视角下非公经济发展的回顾 |
3.1.1 所有制结构初步调整与非公经济初步发展(1978-1991) |
3.1.2 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调整与非公经济进一步发展(1992-1997) |
3.1.3 所有制主体多元化与非公经济深入发展(1998-2001) |
3.1.4 所有制结构优化与非公经济调整发展(2002-) |
3.2 非公经济发展对思想解放与理论创新的启示 |
3.2.1 从实际出发,推进所有制理论发展 |
3.2.2 解放思想,探索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 |
3.2.3 促成对社会主义的全新认识 |
3.3 非公经济发展对所有制改革实践的启示 |
3.3.1 调整与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 |
3.3.2 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督和管理体制 |
3.3.3 保护私有财产,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发展 |
第4章 当代中国非公经济发展的境遇 |
4.1 非公经济发展的国内境遇 |
4.1.1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
4.1.2 社会主义改革、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完善:非公经济发展的国内境遇 |
4.2 非公经济发展的国际境遇 |
4.2.1 无法回避的经济全球化 |
4.2.2 经济全球化:非公经济发展的国际境遇 |
4.3 基于国内境遇与国际境遇的非公经济发展困境 |
4.3.1 公有制主体地位理论与实践上存在误区 |
4.3.2 非公经济发展空间存在限制 |
4.3.3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关系认识与处理上存在误区 |
4.3.4 非公经济发展与维护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挑战 |
4.3.5 所有制改革与非公经济发展中存在与以人为本相背离的地方 |
第5章 所有制改革视角下非公经济的发展目标及其应然存在 |
5.1 所有制改革视角下非公经济发展的根本指向 |
5.1.1 社会主义之必然性与非公经济发展 |
5.1.2 实现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革视角下非公经济发展的根本指向 |
5.2 所有制改革视角下非公经济发展的现实诉求 |
5.2.1 科学发展观与非公经济发展 |
5.2.2 践行科学发展观:所有制改革视角下非公经济发展的现实诉求 |
5.3 所有制改革视角下非公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 |
5.3.1 国有企业改革引起的社会性问题 |
5.3.2 非公经济发展的本质属性与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
第6章 当代中国所有制改革视角下非公经济发展困境之应对 |
6.1 正确理解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理论意涵 |
6.1.1 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所有制改革与非公经济发展 |
6.1.2 公有制与股份制的性质之争 |
6.1.3 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正确意涵 |
6.1.4 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推进所有制理论与时俱进 |
6.2 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6.2.1 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进一步调整国有经济布局 |
6.2.2 进一步加快建设与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
6.3 协调好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 |
6.3.1“国进民退”之争实质:准确定位国有企业 |
6.3.2 国有企业之进退与国有企业改革规则设定 |
6.3.3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同舟共进 |
6.4 加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 |
6.4.1 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社会主义视域下非公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 |
6.4.2 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经济全球化视域下非公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 |
6.4.3 维护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的基本任务 |
6.5 在坚持以人为本中推进所有制改革与非公经济发展 |
6.5.1 所有制改革与非公经济发展必须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统一 |
6.5.2 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 |
6.5.3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 |
6.5.4 坚持以劳动者为本,特别“懂得穷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PPP模式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目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新模式—PPP 模式 |
2.1 PPP 模式定义 |
2.2 PPP 模式概述 |
2.2.1 PPP 模式分类 |
2.2.2 PPP 模式的使用优势与适用范围 |
2.3 PPP 模式项目运作难点 |
2.4 PPP 模式应用前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PP 模式应用分析 |
3.1 PPP 模式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基础 |
3.1.1 公共选择理论 |
3.1.2 项目区分理论 |
3.1.3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
3.1.4 可竞争市场理论 |
3.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引入 PPP 模式的必要性 |
3.2.1 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现状 |
3.2.2 全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资金短缺 |
3.2.3 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困境 |
3.3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引入 PPP 模式的可行性 |
3.3.1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经济可行性 |
3.3.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可行性 |
3.3.3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上可行性 |
3.3.4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践上的可行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PP 模式公私合作机制研究 |
4.1 市场准入机制 |
4.2 项目风险分担机制 |
4.2.1 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 |
4.2.2 风险分担原则 |
4.2.3 风险分担方法 |
4.2.4 PPP 模式风险分担的模型建立 |
4.3 基于风险分担的利益分配机制 |
4.3.1 PPP 项目利益分配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2 基于风险分配的 PPP 项目利益分配模型的构建 |
4.3.3 基于层次分析的模糊数学评价求解分摊系数 |
4.4 政府投资激励约束机制 |
4.5 政府监管机制 |
4.6 PPP 项目后评价机制 |
4.6.1 投资项目后评价的基本概念 |
4.6.2 PPP 项目后评价的内容 |
4.6.3 PPP 项目后评价方法 |
4.6.4 后评价作用和意义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PPP 模式在我国应用案例分析及对策建议 |
5.1 PPP 模式在我国应用案例分析 |
5.1.1 案例分析 |
5.1.2 成功的因素分析 |
5.1.3 PPP 模式实施中存在的不足 |
5.2 推行 PPP 模式的对策建议 |
5.2.1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 |
5.2.2 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发展 |
5.2.3 创造条件,采用多种融资方式为城市基础设施服务 |
5.2.4 建立基于多方满意的 PPP 项目调价机制 |
5.2.5 加强人才培养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有待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6)演化范式下中国自主创新导向型公共科技管理制度及框架思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思路 |
(四) 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 |
二、文献综述 |
(一) 自主创新 |
(二) 自主创新战略的制度保障 |
(三) 国家在自主创新战略中的作用 |
三、演化范式与新古典范式意识形态理论的比较分析 |
(一) 意识形态的概念和内容 |
(二) 意识形态对经济系统的影响 |
四、演化与新古典范式下的制度比较分析 |
(一) 制度内涵 |
(二) 制度观 |
(三) 促进创新的制度 |
五、自主创新导向型公共科技管理制度 |
(一) 公共科技及公共科技管理内涵界定 |
(二) 新古典框架下的公共科技管理制度 |
(三) 超越市场失灵——公共科技管理制度新范式 |
(四)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公共科技管理制度的演变 |
六、框架思路研究 |
(一) 制度框架中的学习与调适 |
(二) 路径突破与累积优势转换的兼容性制度 |
(三) 产权激励与外溢促进的制度协同 |
(四) 增长政策与创新政策的系统性 |
(五) 供给与需求的系统性 |
(六) 多样性 |
(七) 赶超型的创新制度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湘西州工业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选题背景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3.1 新型工业化概念 |
3.2 西部地区或欠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 |
3.3 西部地区或欠发达地区工业企业发展 |
3.4 湘西州工业企业发展 |
4 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4.1 研究方法 |
4.2 本文的创新点 |
4.3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 |
1 企业战略理论 |
1.1 安德鲁斯企业战略设计理论 |
1.2 波特竞争战略理论 |
1.3 核心竞争力理论 |
2 比较优势理论 |
2.1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
2.2 资源禀赋理论 |
第三章 新型工业化是湘西州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
1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 |
2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 |
3 新型工业化是湘西州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
3.1 工业化对经济发展的必然性 |
3.2 湘西州工业化道路所面临的困境 |
3.3 新型工业化是湘西州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
第四章 湘西州工业企业在新型工业化背景下的SWOT分析 |
1 湘西州工业企业发展的优势 |
1.1 资源丰富 |
1.2 区位优势得到加强 |
2 湘西州工业企业发展的劣势 |
2.1 工业企业发展总体水平低,问题多 |
2.2 基础设施落后,与经济发展需求仍有较大差距 |
2.3 资金、技术、人才匮乏,严重制约工业企业的发展 |
2.4 信息化水平低,不能满足新型工业化的要求 |
3 湘西州工业企业发展的机遇 |
3.1 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为湘西州工业发展提供了良机 |
3.2 全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给湘西自治州带来了发展空间 |
3.3 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重点的调整为湘西自治州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
4 湘西州工业企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
4.1 发展速度面临全国工业化进程速度快的挑战 |
4.2 经济类型结构受国家工业改革改制的挑战 |
4.3 行业结构面临宏观政策变化的挑战 |
4.4 面临激烈市场竟争的挑战 |
第五章 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湘西州工业企业发展战略 |
1 战略方向 |
2 战略重点 |
2.1 利用矿产资源构建矿采业企业群体 |
2.2 依托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商品工业 |
2.3 依托特色生态资源做大做强“三带”企业群体 |
2.4 依托丰富山地资源做大做强中药材加工企业 |
3 战略目标 |
4 战略模式 |
4.1 品牌战略 |
4.2 企业集群战略 |
4.3 绿色企业战略 |
4.4 园区兴工战略 |
第六章 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湘西州工业企业发展战略的支撑体系 |
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2 加强信息化建设 |
3 加强服务制度保障体系建设 |
4 加强科技和人才保障体系建设 |
5 加强资金保障体系建设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劳工标准”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反倾销”到“劳工标准”, 中外贸易争端进入新阶段 |
二、发达国家质疑我国“劳工标准”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三、“劳工标准”问题要立足我国国情, 自主解决 |
(9)在中国企业实施SA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何谓企业社会责任 |
1.1.2 SA8000最终将成为一个国际标准化组织的重要成员 |
1.1.3 研究的主要问题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
1.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2 基本研究思路 |
1.2.3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1.2.4 文章的框架 |
2.SA8000标准国内外研究动态 |
2.1 国外研究动态 |
2.1.1 国外对SA8000标准研究的主要问题 |
2.1.2 国外对SA8000标准实施效果研究的主要观点 |
2.2 国内研究动态 |
2.2.1 国内研究SA8000的主要课题和重要学术活动 |
2.2.2 对SA8000标准持肯定态度的“赞成说” |
2.2.3 对SA8000标准持否定态度的“反对说” |
3.SA8000标准的起源、形成与基本内容 |
3.1 SA8000标准的起源及其形成过程 |
3.1.1 公司“巨型化”发展中权力膨胀引发企业“社会责任运动” |
3.1.2 企业“社会责任”的历史论争 |
3.1.3 企业“生产守则”运动与国际贸易“自由化”矛盾 |
3.1.4 SA8000标准是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的新发展 |
3.2 SA8000标准的基本内容 |
3.2.1 劳动保障方面 |
3.2.2 人权保障方面 |
3.2.3 管理系统方面 |
3.2.4、SA8000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 |
3.3 小结 |
4.我国企业实施SA8000标准的必要性 |
4.1 实施SA8000是改善我国企业劳工保护状况的迫切需要 |
4.1.1 工作环境较差,安全事故频发 |
4.1.2 企业员工合法权益受到较严重侵害 |
4.1.3 劳动争议案件增多并日趋复杂化 |
4.1.4 童工现象不绝,劳动力缺乏培训 |
4.2 实施SA8000标准是减轻我国企业外贸冲击压力的需要 |
4.2.1 我国企业对外贸易的依赖性不断增强 |
4.2.2 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不断加强 |
4.3 实施SA8000标准是增强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
4.3.1 中外不同的“人力资源观” |
4.3.2 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发挥的作用 |
4.3.3 实施SA8000人力资本目标可以促进企业实现国际竞争力战略转移 |
4.3.4 SA8000标准可以通过劳动关系法律调整促进企业强化人力资源管理 |
4.4 实施SA8000标准是优化我国企业治理结构的需要 |
4.4.1 公司治理理论是SA8000标准产生的理论基础 |
4.4.2 实施SA8000是保护企业利益相关者权益的有效的手段 |
4.4.3 实施SA8000是促进企业治理结构全面优化的“助推器” |
4.5 小结 |
5 我国企业实施SA8000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
5.1 SA8000标准在中国企业实施的现状 |
5.1.1 我国实施SA8000标准的企业越来越多企业 |
5.1.2 我国沿海地区企业积极应对SA8000标准认证活动 |
5.1.3 我国企业主动开展SA8000标准学习和达标整改活动 |
5.1.4 我国政府扶持和帮助企业应对SA8000标准 |
5.2 我国企业实施SA8000标准存在的问题 |
5.2.1 对SA8000标准的社会认知程度不高 |
5.2.2 对SA8000标准的价值认识不足 |
5.2.3 企业对SA8000标准的适应能力太弱 |
5.2.4 企业对实施SA8000标准的力度不够大、目的不明确 |
5.2.5 政府对企业实施SA8000标准的支持不够 |
5.3 我国企业实施SA8000标准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3.1 劳动力供求严重失衡是企业实施SA8000的根本障碍 |
5.3.2 推动实施SA8000标准的内部原始动力不足 |
5.3.3 推动企业实施SA8000标准的外部拉力不够 |
5.3.4 推动实施SA8000标准的社会基础不牢 |
5.3.5 政府推动实施SA8000标准的态度不明确 |
5.4 小结 |
6 我国企业实施SA8000标准的对策与措施 |
6.1.尽快完善与SA8000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 |
6.1.1 进一步完善我国《公司法》及其实施细则 |
6.1.2 加强我国《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
6.1.3 加大与SA8000相关的项法律法规执法力度 |
6.1.4 积极推动我国启动企业社会责任立法程序 |
6.2 政府要加强对企业实施SA8000标准的科学引导 |
6.2.1 采取科学的干预模式正确引导企业实施SA8000标准 |
6.2.2 制定科学的管理政策引导企业有序实施SA8000标准 |
6.2.3 提供系统优良的公共服务推动企业实施SA8000标准 |
6.2.4 开展理论研究为企业实施SA8000标准提供技术性支持 |
6.3 我国企业要以积极的态度应对SA8000标准 |
6.3.1 明确实施SA8000标准的战略方针 |
6.3.2 遵守劳动保护法律法规切实改善劳动环境 |
6.3.3 加强劳动者培训充分利用企业人力资源 |
6.3.4 打牢管理基础做好SA8000认证各项准备工作 |
6.3.5 积极接受SA8000认证审核,更多地参与国际经济竞争 |
6.4 小结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读研期间主要学术活动及成果 |
(10)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成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企业的社会责任成本的构成分析 |
1.企业作用的重新定位 |
2.企业的社会责任及社会责任成本构成 |
二、我国国企承担社会责任成本的必要性分析 |
三、营造国企承担社会责任成本环境的对策 |
四、企业新概念与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优势(论文参考文献)
- [1]论企业的人权责任[D]. 刘伟伟. 山东大学, 2016(12)
- [2]当代中国所有制改革视角下非公经济发展研究[D]. 王四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2(12)
- [3]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全面深化攀钢改革发展[J]. 高奎武.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20)
- [4]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PPP模式应用研究[D]. 白锐. 重庆交通大学, 2012(04)
- [5]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 树立企业新概念[J]. 高奎武. 教育教学论坛, 2011(21)
- [6]演化范式下中国自主创新导向型公共科技管理制度及框架思路研究[D]. 孙斐. 兰州大学, 2010(12)
- [7]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湘西州工业企业发展战略研究[D]. 张正君. 湖南农业大学, 2008(09)
- [8]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劳工标准”问题[J]. 张康,张舒. 前沿, 2005(07)
- [9]在中国企业实施SA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之研究[D]. 李立清. 湖南农业大学, 2004(02)
- [10]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成本分析[J]. 田钊平. 兰州学刊, 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