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造浙江港口“航母” 宁波舟山两港携手(论文文献综述)
李兴湖[1](2021)在《国内外港口整合实践与福建港口一体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福建港口资源丰富,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科学推进港口资源整合,实现区域港口一体化高效运营,对福建省港口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具有重要意义。梳理总结国内外港口整合的经验和做法,基于当前福建港口发展的现状,提出推进福建港口一体化改革,以及推进闽台港口融合发展、打造海峡港口群的设想。
靳书君[2](2021)在《向海经济重要命题形成的实践基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向海经济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战略的总体性和方向性命题。在沿海省市担任领导期间,习近平先后领导发展山海经济、江海经济、海上经济、海洋经济,直至党的十八大以后向海经济重要命题成熟定型,是围绕沿海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从点题、解题、答题、破题,最后形成合题的实践创造和理论创新的过程。向海经济是以海洋经济为基础、陆域经济为依托,通过海陆间通道、产业和资源衔接融合,建成向海通道网络,构建向海产业体系,形成向海城市集群,释放海洋引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潜力的战略方向。发展向海经济要求打造港城一体、海铁联运、陆海统筹、内外循环的向海格局,走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向海之路。
宋长利[3](2019)在《中国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世界港口大国,我国港口规模连续多年来稳居世界第一。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发展过程中,全球港口呈集聚化发展趋势。我国沿海港口为了提升在全球竞争范围中的整体实力,逐渐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东南沿海、珠三角和西南沿海五大港口群。由于港口群形成优势互补、合作互动的港口环境,从而使得港口产生出巨大的聚集经济辐射效应,推动腹地经济不断向港口群四周及内陆扩展。聚集经济效应不仅推动了港口群自身的发展,而且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在我国港口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如港口群区域内港口之间的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等问题。因此,分析港口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进行实证分析,对于建设一个高效有序的港口群整体,发挥港口群聚集经济效应,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本研究首先结合国内外关于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研究的经验,总结沿海港口群经济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论述了中国五大沿海港口群发展现状,并分析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其次,对影响我国沿海港口群发展的国际、国内因素进行分析,对我国沿海港口群发展的效应进行分析。然后,基于2008年至2017年十年间各沿海港口群主要港口的港口吞吐量等生产数据和相关经济数据,分别对各沿海港口群进行实证分析:基于超效率DEA方法对港口进行产业技术效率评价;对港口产业技术效率进行影响因素协方差分析;利用区位熵指标、空间基尼系数和赫芬达尔指数对港口群港口进行产业集聚水平评价;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利用Geoda软件计算对港口群内各港口间空间经济影响进行分析。最后,本研究结合当前的形势,对各沿海港口群未来经济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并提出针对港口群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本研究的总体目的是总结当前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的经验,分析我国沿海港口群发展现状和问题,应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各沿海港口群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该研究结果有利于明确我国沿海港口群发展现状、为我国沿海港口群制定未来的发展规划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
贺向阳[4](2019)在《建设港本位型国际航运中心——宁波港城融合发展的高质量之路》文中指出浙江省宁波市作为"一带一路"枢纽城市,港口开放是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和成功经验。如何进一步发挥好宁波舟山港的核心作用,深化港城融合,建设好新时代国际港口名城,对于促进浙江大湾区发展和"一带一路"大通道开放具有积极的作用。一、宁波港城融合现状的三点判断1.产业转型升级,网络覆盖面广从浙江省港口网络看,宁波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波舟山港")初步实现了工业运输港向贸易物流港转型,在浙江省的核心作用和开放效用日益凸现。2017年宁波舟山港对外财报显示:装卸及相关业务占
潘文达[5](2019)在《港口组合与港口企业组合的差异化分析》文中指出为推动区域港口健康协同发展,运用城市公共产品理论与组合港原理,比较分析国内外组合港形成的相似与差异之处,探讨组合港发展的体制保障、产权保障、资源共享、竞争互补等驱动机制,并提出明晰港口资源资产权益、不能简单以港口企业组合代替港口组合、加快港口管理机构建设和职能改革、加快《港口法》的修订完善、创新组合港发展模式等中国组合港发展策略。
张宝清[6](2019)在《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组合港竞争力评价与提升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港口作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枢纽点和快速交通网络的连接点,在优化交通网络空间布局、联动城市群发展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但近年来,受国际贸易摩擦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影响,我国港口行业暴露出需求增速放缓、产能过剩、竞争加剧等问题,港口同质化、无序化、过剩化现象严重,为避免恶性竞争、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区域港口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跨区域资源整合增多,伴随着组合港发展新的区域性竞争力开始涌现。基于此,本文站在供给侧改革视角展开对组合港竞争力评价与提升路径研究,旨在明晰组合港自身竞争地位和薄弱环节,提升港口企业经营效率和质量。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第一部分为核心理论及建模基础。阐述了组合港演进动态和表现特征,明晰了组合港竞争力耦合特性和层级特性,梳理了供给侧改革与组合港竞争力的级联关系和拮抗关系,基于钻石模型识别关键影响因素,并进行层次划分;从外部支持环境、内部运营机制两个层次构建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分模块主成分检验、分析和提取,初步分析组合港竞争力。(2)第二部分为组合港竞争力评价数理模型及实证研究。提出一种基于PCABP神经网络的组合港竞争力评价方法,根据BP神经网络原理进行结构和算法设计,以主成分提取值作为神经网络输入;依附于港口实获数据从外部支持环境层、内部运营机制层分别得到组合港竞争力评价的神经网络,并与传统的BP神经网络模型评价结果作对比,实证了模型的适用性和先进性。(3)第三部分为组合港竞争力提升数理模型及实证研究。结合系统动力学理论和方法,分析系统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构建系统流图和模型方程;以广州-东莞港组合港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在模型检验的基础上进行仿真模拟,通过设计、比选不同参数方案探析组合港竞争力提升路径;最后提出紧抓一个核心、明确两个作用、调整三个结构、把握四个关键的组合港竞争力提升策略。基于以上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定性研究了组合港竞争力耦合特性、层级特性以及与供给侧改革的级联关系和拮抗关系,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多层次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可对组合港竞争力进行有效测度;2)从外部支持环境和内部运营机制两个层次构建了基于PCA-BP神经网络的组合港竞争力评价方法,探究了模型的适用性与先进性,提供了一种评价组合港竞争力的有效方法;3)构建了以提升组合港竞争力为目的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提出相关策略建议。
黄建锋[7](2019)在《宁波舟山港:以海为媒 港通天下》文中研究指明40多年前,这里还只是一个深处内河的地方小港,年货物吞吐量仅214万吨,没有万吨级泊位,能靠泊的最大船舶不过3000吨……40多年后,这里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大港,年货物吞吐量超10亿吨,拥有170余座万吨级以上大型泊位,40万吨巨轮频繁挂靠……向海而生,依港而兴,这就是宁波舟山港。搭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这座港口一路披荆斩棘、砥砺前行,谱写了一篇篇奋进励志的精彩华章,创造了一个个世界港口发展史上的奇迹。
励正[8](2018)在《凝聚新闻力量 奏响时代强音——以2017年12月27日《宁波新闻》节目编排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取材于"宁波舟山港年货物吞吐量全球首破10亿吨"的一档电视新闻节目编排为例,提出要创作无愧于新时代的新闻精品,必须最大程度地凝聚"新闻的力量",包括"事实的力量""思想的力量""团队的力量"和"创新的力量"。如果把一档节目编排的生产过程比作是烹制一桌大餐,那么新闻事实就是"食材",指导思想就是"菜谱",主创团队就是"厨师",表现形式就是"厨艺"。文章对这档节目编排的策划、实施过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事实的剖析、主题的提炼,到节目板块的设置、表现形态的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万祥春[9](2018)在《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鸦片战争以来,旧中国在近现代历史上落后挨打,饱受列强的反复侵略,其中绝大多数侵略都来自于海洋。中国人民对这些海洋侵略深恶疼绝,对海洋安全的渴求十分强烈,无数仁人志士在反对海洋侵略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提出了各种海洋安全观,但这些探索受到种种制约,最后都失败了。自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布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发生了一系列海洋争端,要实现海洋安全,就必须用海洋安全观来指导海洋安全实践,并在海洋安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更好地促进海洋安全目标的实现。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海洋安全观是总体国家安全观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的实践、发展和完善,不仅有利于实现国家海洋安全,更有利于促进国家总体安全。本论文的研究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概念部分,为论文的研究奠定了概念基础,由第一章构成。安全是指主观和客观上没有威胁、事物保持平稳发展的状态。安全观是指安全主体对自身所面临的客观安全状况和环境的理性认识,是人们关于安全的信念、理想、追求、认识和评价的系统性认知。海洋安全观,是海岛国家和沿海国家对自身所面临的海洋安全状况和环境的理性认识,是涉海人们关于海洋安全的信念、理想、追求、认识和评价的系统性认知。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以海洋共同安全观为核心,由互利共赢的海洋经济安全观、共同责任的海洋政治安全观、共同竞合的海洋军事安全观、共同繁荣的海洋文化安全观和共同家园的海洋生态安全观五个子体系构成。第二部分是理论部分,由第二章构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批判了西方列强的弱肉强食的海洋争霸安全思想,强调其他国家要获得海洋安全,就必须学习西方一切先进的海洋文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主张中国的海洋安全观以反对西方海洋霸权为主要任务,倡导建立新的海洋安全观。马克思主义海洋安全思想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本研究的理论指南。第三部分是外延体系部分,由第三、四、五、六章和第七章构成。第三章论述了中国积极倡导共同责任的海洋政治安全观,愿意同世界有关海洋国家一起提供海洋公共安全产品,共同担负起维护世界海洋安全的共同责任,并把中国塑造成负责任的海洋政治大国。第四章阐述了互利共赢的海洋经济安全观是指,在海洋经济贸易活动中,中国把既坚决维护我国的海洋经济利益,又能促进各国各地区共同发展,作为处理与各国各地区海洋经贸关系的基本准则和观念。第五章阐释了奉行共同竞合的海洋军事安全观是指在海洋军事安全竞争合作力求双赢,在海洋军事竞争中努力谋求合作;在海洋军事合作中也不完全放弃竞争,通过有限度的海洋军事竞争促进本国海军的健康发展。第六章论述了共同繁荣的海洋文化安全观是指在海洋世纪,中华民族既宣传弘扬民族传统海洋文化,同时,也要不断学习和吸收外国的先进海洋文化,推动海洋文化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和融合创新,努力促进世界各国各地海洋文化的共同繁荣发展。第七章论述了全球海洋是一个大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一处地方遭到破坏,必然会影响到全世界其他地方。所以,建设共同家园的海洋生态安全观就是全世界国家和人民要团结一致,认识到海洋生态系统是全人类的共同的蓝色家园,我们要像对待自己的家庭一样,共同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把海洋建设成为人类共同的美丽家园。地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球,各国共有一个海洋。本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海洋安全思想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运用多学科研究的方法,对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世界海洋安全注入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提倡“中国海洋安全方案”,同世界各国共享海洋安全,具有一定的现实理论和指导意义。
陈钰[10](2017)在《舟山港港口集疏运系统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当今世界,各国在港口方面的竞争十分激烈,思考如何发挥港口优势、调整港口发展战略是各国面临的重要问题。其中,港口集疏运系统作为港口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力保障,对各国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舟山港是长三角地区综合运输网络的关键节点,近年来发生了一系列改头换面的新变化:舟山跨海大桥通车、国务院批准设立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等。本文首先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港口集疏运系统进行概念界定。然后文章研究青岛港、鹿特丹港等国内外典型港口的集疏运系统发展模式,借鉴其优秀的发展经验,诸如建设全自动码头以及港口数据通信系统等。文章重点介绍舟山港集疏运系统的发展现状,并进一步通过组合预测法预测舟山港未来货物吞吐量的增长情况,基于预测结果阐述了优化舟山港集疏运系统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接下来运用SWOT战略分析法对舟山港集疏运系统发展战略进行分析,认为舟山港集疏运系统尚不完善,过分依赖公路运输,需适当“弃陆走水”,但总的来说发展机遇大于挑战。作者从资源配置、体制创新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例如建设自动化港口等。这些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舟山港集疏运系统,为其贸易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打造浙江港口“航母” 宁波舟山两港携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打造浙江港口“航母” 宁波舟山两港携手(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外港口整合实践与福建港口一体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际港口整合的实践和经验 |
二、中国主要港口整合模式及其做法 |
(一)国内港口整合实践 |
(二)国内港口整合经验 |
1. 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是推进区域港口一体化的先导环节。 |
2. 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是推进区域港口一体化的基本原则。 |
3. 加强统筹兼顾和调动地方积极性是推进区域港口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前提。 |
4. 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是推进区域港口一体化的有效路径。 |
三、福建港口发展现状和推进整合存在的问题 |
(一)福建港口发展现状 |
(二)推进港口整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
1. 港口企业整合的速度慢于港口行政改革的速度,港口整合成效不明显。 |
2. 各港口没有错位发展,重复建设现象突出,不利于打造核心大港。 |
3. 港口投资主体过度多元,恶性竞争激烈,港口集中度不足,企业经营效益不佳。 |
四、推进福建港口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
(2)向海经济重要命题形成的实践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一、山海经济:沿海带动山区的陆海统筹经济 |
(一)发挥山海资源优势,打造现代特色产业 |
(二)实施沿海发展战略,沿海带动山区 |
(三)实施山海协作工程,推进区域经济联合 |
二、江海经济:沿江向海发展的区域经济圈 |
(一)建设海上福州,把海洋产业做成支柱产业 |
(二)优化经济环境,大力引进侨资台资外资 |
(三)沿江向海东进南下,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 |
三、海上经济:依托滨海城市区港联动的开放型经济 |
(一)探索自由港型经济特区建设,促进区港联动 |
(二)提出“提升本岛、跨岛发展”,拓展开放腹地 |
四、海洋经济:海洋产业为核心的港城陆海一体化经济 |
(一)把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
(二)推进港城一体和海陆联通设施建设 |
五、向海经济:海洋引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向 |
(一)陆海、江海、山海、边海联动释放海洋潜力的战略方向 |
(二)港城一体、海铁联运、陆海统筹、内外循环的向海格局 |
(三)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向海之路 |
(3)中国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理论意义 |
1.1.2 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
1.4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
第2章 港口群经济发展相关理论与方法 |
2.1 港口群发展相关理论 |
2.1.1 港口群经济 |
2.1.2 规模经济 |
2.1.3 产业聚集与扩散 |
2.1.4 区域经济一体化 |
2.2 港口群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2.3 港口群经济研究相关方法 |
2.3.1 DEA绩效评价理论 |
2.3.2 聚集度评价 |
2.3.3 空间计量经济 |
第3章 我国港口群发展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 |
3.1 历史沿革 |
3.1.1 起步阶段(1950-1970 年代) |
3.1.2 恢复建设(1970-1980 年代末) |
3.1.3 快速发展(1980 年代末至1990 年代末) |
3.1.4 形成港口群(2000 年至今) |
3.2 发展现状 |
3.2.1 环渤海港口群 |
3.2.2 长三角港口群 |
3.2.3 东南沿海港口群 |
3.2.4 珠三角港口群 |
3.2.5 西南沿海港口群 |
3.3 我国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
3.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2 主要成因 |
第4章 港口群发展的经济效应分析 |
4.1 国民经济效应 |
4.1.1 港口群发展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
4.1.2 港口经济效益 |
4.1.3 加强港口群发展对经济促进作用的机制建设 |
4.2 联动发展效应 |
4.2.1 港口群经济对腹地经济的促进作用 |
4.2.2 腹地经济对港口群经济的促进作用 |
4.3 创新发展效应 |
4.4 开放发展效应 |
4.5 技术创新效应 |
第5章 沿海港口群技术效率、产业集聚水平与空间经济分析 |
5.1 我国沿海港口群技术效率评价 |
5.1.1 港口技术效率评价意义 |
5.1.2 基于超效率DEA的港口产业技术效率评价模型 |
5.1.3 港口产业技术效率影响因素协方差分析 |
5.1.4 我国沿海港口群港口产业技术效率实证分析 |
5.2 我国沿海港口群港口产业集聚水平评价 |
5.2.1 环渤海港口群 |
5.2.2 长三角港口群 |
5.2.3 东南沿海港口群 |
5.2.4 珠三角港口群 |
5.2.5 西南沿海港口群 |
5.2.6 我国港口群港口产业集聚水平总体分析 |
5.3 我国沿海港口群空间经济分析 |
5.3.1 港口群港口间空间经济影响模型建立 |
5.3.2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
第6章 我国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6.1 国际贸易环境 |
6.1.1 国际贸易分工 |
6.1.2 国际贸易变化 |
6.2 “一带一路”倡议 |
6.2.1 “一带一路”规划的实施 |
6.2.2 “一带一路”下我国的贸易发展 |
6.2.3 “一带一路”下中俄贸易合作发展 |
6.3 贸易协定影响 |
6.3.1 中美贸易协议 |
6.3.2 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 |
6.3.3 中国—欧盟自由贸易协定 |
6.3.4 TTIP贸易协定 |
6.4 亚太自贸组织 |
6.5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
6.6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
第7章 对策建议与发展展望 |
7.1 对策建议 |
7.1.1 明确战略定位 |
7.1.2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
7.1.3 完善公平透明的宏观政策 |
7.1.4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
7.1.5 明确评价与激励机制 |
7.1.6 推动港口群基础设施高效衔接 |
7.1.7 构建一体化运输体制 |
7.1.8 推进智慧港口建设 |
7.2 中国沿海港口群发展展望 |
7.2.1 环渤海港口群——新时代东北振兴、京津冀一体化 |
7.2.2 长三角港口群——长江经济带 |
7.2.3 东南沿海港口群——扩大两岸合作交流 |
7.2.4 珠三角港口群——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
7.2.5 西南沿海港口群——一带一路、东盟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4)建设港本位型国际航运中心——宁波港城融合发展的高质量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宁波港城融合现状的三点判断 |
1. 产业转型升级, 网络覆盖面广 |
2. 区域集聚效应显现, 产业体系完善 |
3. 创造增加值动能停滞, 环保任务艰巨 |
二、宁波港城融合的目标:“航本位”VS“港本位”国际航运中心 |
1.“航本位”国际航运中心模式不合宁波市 |
2.“港本位”国际航运中心符合浙江省和宁波市共同利益 |
三、“港本位”国际航运中心要求港口从货物枢纽转型到要素平台 |
1. 集聚港口多式联运资源, 打造“一站式”集装箱物流电商平台 |
2. 聚焦港口特色优势货类, 打造“长板型”国际贸易服务平台 |
3. 整合港口和口岸信息资源, 打造“交互式”口岸信息开放平台 |
4. 创新企业信用和风险监控, 打造“护航型”物流金融保障平台 |
5. 聚力发展认证服务贸易, 打造“品牌化”检验检测服务平台 |
6. 激发国有和民营资本活力, 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 |
7. 深化浙江自贸区改革, 改善宁波口岸营商环境 |
(5)港口组合与港口企业组合的差异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外组合港发展的相似之处 |
(一) 政府驱动港口产权合并 |
(二) 需要港口资源资产共享 |
(三) 市场腹地范围高度重合 |
(四) 遇到强大外部竞争对手 |
(五) 互补性强合作效益明显 |
(六) 企业驱动港航联盟发展 |
二、中外组合港发展的差异之处 |
(一) 港口企业组合与港口组合差异 |
(二) 单一资源资产组合与全部资源资产组合差异 |
(三) 行政统一管理与代理人统一管理差异 |
(四) 市场垄断与企业竞争差异 |
三、中国组合港发展的相应之策 |
(一) 明晰港口资源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 |
(二) 港口组合不能简单地用港口企业组合代替 |
(三) 加快港口管理机构建设和职能改革 |
(四) 加快《港口法》的修订完善 |
(五) 创新组合港发展模式 |
(6)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组合港竞争力评价与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内容 |
1.3.4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组合港竞争力特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
2.1 组合港 |
2.1.1 概念界定 |
2.1.2 演进动态 |
2.1.3 表现特征 |
2.2 组合港竞争力 |
2.2.1 概念界定 |
2.2.2 耦合特性 |
2.2.3 层级特性 |
2.3 港口供给侧改革 |
2.3.1 内涵界定 |
2.3.2 级联关系 |
2.3.3 拮抗关系 |
2.4 基于钻石模型的组合港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2.4.1 关键影响因素识别 |
2.4.2 影响因素层次划分 |
2.4.3 外部支持环境因素 |
2.4.4 内部运营机制因素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组合港竞争力评价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
3.1 多层次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1 指标体系定立原则 |
3.1.2 指标体系定立基础 |
3.1.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2 评价指标筛选方法 |
3.2.1 筛选原理及步骤 |
3.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3.3 评价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
3.3.1 外部支持环境层指标 |
3.3.2 内部运营机制层指标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PCA-BP神经网络的组合港竞争力评价方法 |
4.1 评价方法 |
4.1.1 评价方法比选 |
4.1.2 评价方法思路 |
4.2 模型构建 |
4.2.1 BP神经网络操作流程 |
4.2.2 BP神经网络结构设计 |
4.2.3 BP神经网络算法设计 |
4.3 实证研究 |
4.3.1 评价指标体系主成分分析 |
4.3.2 外部支持环境层指标评价 |
4.3.3 内部运营机制层指标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组合港竞争力提升路径 |
5.1 系统动力学基础 |
5.1.1 建模步骤 |
5.1.2 适用分析 |
5.2 系统动力学建模 |
5.2.1 系统分析 |
5.2.2 因果关系 |
5.2.3 系统流图 |
5.2.4 模型方程 |
5.3 广州-东莞港组合港竞争力提升实证研究 |
5.3.1 实证对象 |
5.3.2 参数界定 |
5.3.3 模型检验 |
5.3.4 政策模拟 |
5.4 方案设计与讨论 |
5.4.1 改变单一参数方案 |
5.4.2 改变多个参数方案 |
5.4.3 结果讨论 |
5.4.4 理论贡献 |
5.5 提升策略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专家打分调查问卷 |
附录 B 系统动力学方程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宁波舟山港:以海为媒 港通天下(论文提纲范文)
从河埠码头走向港通天下 |
“实质性一体化”为两港发展开启美好蓝图 |
“一体化”成为港口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
全力打造“一带一路”最佳结合点 |
小洋山全域一体化开发迈出重要一步 |
加快打造世界级港口集群 |
(8)凝聚新闻力量 奏响时代强音——以2017年12月27日《宁波新闻》节目编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事实的力量 |
二、思想的力量 |
三、团队的力量 |
四、创新的力量 |
1. 新形态: |
2. 新技术: |
3. 新媒体: |
(9)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由 |
二、研究方法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四、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五、论文研究逻辑框架 |
第一章 安全与安全观概论 |
第一节 安全相关概念与安全类型 |
一、安全的概念与重要性 |
二、安全化与安全困境 |
三、永久和平——安全的理想状态 |
四、安全类型 |
五、实现安全的实力途径 |
第二节 安全观及其类型 |
一、安全观的含义 |
二、安全观的类型 |
三、海洋安全观、陆地安全观、天空安全观 |
四、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的含义和建构原则 |
五、海洋共同安全观——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的核心思想 |
六、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的外延体系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海洋安全观及其中国化 |
第一节 海洋经济思想的持续发展 |
一、海洋新航线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加速器 |
二、对外开放的海洋经济政策 |
三、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海洋开放战略 |
四、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科技 |
第二节 海洋政治思想的不断深化 |
一、和平利用黑海海峡,争取国际和平环境 |
二、反对美国干涉西太平洋的海洋外交政策 |
三、经济优先,“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外交政策 |
四、和谐海洋思想 |
第三节 海洋军事思想的连续演进 |
一、机器大工业实力是海洋暴力的本质 |
二、海军建设必须服从经济建设 |
三、建设一支强大海军的不懈追求 |
第四节 海洋文化思想的不断深化 |
一、对中国大陆文化的深刻剖析和前景展望 |
二、反对海洋殖民文化,倡导新民主义文化 |
三、海洋文化交流中打赢没有硝烟的战争 |
四、倡导海洋文化多样化,维护文化安全 |
第五节 海洋生态文明思想的不断提升 |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中蕴含的海洋生态思想 |
二、绿化海岸线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思想 |
三、依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
四、保护海洋环境的力度不断加大 |
五、建设美好海洋家园 |
第三章 塑造共同责任的海洋政治安全观 |
第一节 海洋政治安全是海洋安全观的集中体现 |
一、优良海洋政治政策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
二、海洋政治确立了中国海洋安全的目标 |
三、海洋政治影响海洋文化的发展 |
第二节 中国海洋政治安全面临的错综复杂形势 |
一、海洋世纪带来的安全冲击 |
二、错综复杂的海洋划界争端 |
三、激烈交锋的海洋政治安全观 |
第三节 构建共同责任的海洋政治安全体系 |
一、构建海峡两岸政治安全共同体 |
二、近睦远交的海洋安全外交观 |
三、倡导亚洲海洋新安全观 |
四、构建海洋政治共同安全机制 |
五、以海洋法公约为基础共同维护各方海洋权益 |
第四章 构建互利共赢的海洋经济安全观 |
第一节 海洋经济是海洋安全的基础 |
一、海洋经济是海权的推进器 |
二、海洋经济是海洋政治议题的推动器 |
第二节 中国海洋经济安全的现状 |
一、中国经济对海外资源的依赖不断上升 |
二、海洋航线成为中国经济的生命线 |
三、大而不强的海洋经济 |
第三节 积极实施互利共赢海洋经济策略 |
一、建设互利互惠的蓝色粮仓 |
二、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互利共赢的基础 |
三、构建互利共赢的海洋贸易体制 |
四、发展互利合作的南北极海洋事业 |
五、共同开发新能源科技解决海洋能源运输安全问题 |
六、一带一路倡议是互利共赢海洋安全观的集中体现 |
第五章 奉行共同竞合的海洋军事安全观 |
第一节 海军是海洋安全的战略保障 |
一、海军是海外经济利益的坚强保障 |
二、海洋军事外交是外交的有效形式 |
三、海军是保护黄金海岸的移动钢铁长城 |
第二节 中国海洋军事安全面临的挑战 |
一、陆缓海急的总体安全形势 |
二、中国海军建设面临的不足 |
第三节 建设共同竞合的强大海军 |
一、世界海洋安全的共同维护者——中国海军的世界定位 |
二、近海防御、远洋防卫的战略 |
三、海军高新技术是维护共同海洋安全的第一战斗力 |
四、海军人才是实现共同竞合安全观的第一资源 |
五、战训合一的训练体制是共同竞合安全观的强大保障 |
第六章 倡导共同繁荣的海洋文化安全观 |
第一节 海洋文化是海洋安全观的软实力 |
一、海洋文化是海洋强国的重要标志 |
二、海洋文化是海洋军事安全的导航灯 |
三、海洋文化是海洋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
第二节 中国海洋文化面临的挑战 |
一、陆主海从的传统文化特征 |
二、海洋文化历史虚无主义的冲击 |
三、西方海洋文化冲击的威胁 |
第三节 促进海洋文化共同繁荣的新举措 |
一、用海洋传统文化增强海洋文化吸引力 |
二、以海洋文化自强推动海洋文化共同繁荣 |
三、积极实施共同繁荣的海洋文化开放战略 |
第七章 建设共同家园的海洋生态安全观 |
第一节 海洋是人类未来的宝藏 |
一、海洋是人类未来的重要富源 |
二、海洋是全球气候调节器 |
三、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
第二节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安全现状 |
一、近岸海域污染严重,海水水质恶化 |
二、部分珊瑚礁面临灭绝危机 |
三、近海生物多样性减少,海岸侵蚀状况严重 |
第三节 共同保护和建设美丽海洋家园 |
一、坚持依法治海、规划用海 |
二、实施海洋生态修复工程 |
三、划定并严守海洋生态红线 |
四、建设海洋生态命运共同体 |
五、建立严格的海洋生态政治制度 |
结语: 海洋安全观为海洋强国保驾护航 |
参考文献 |
附录: 海洋意识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10)舟山港港口集疏运系统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集疏运概念界定 |
1.4 论文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国内外典型港口集疏运系统分析 |
2.1 国内典型港口集疏运发展状况 |
2.1.1 青岛港集疏运系统发展状况 |
2.1.2 上海港集疏运系统发展状况 |
2.2 国外典型港口集疏运系统分析 |
2.2.1 鹿特丹港集疏运系统发展状况 |
2.2.2 汉堡港集疏运系统发展状况 |
2.2.3 釜山港集疏运系统发展状况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舟山港港口集疏运系统发展现状 |
3.1 舟山港概况 |
3.2 舟山港港口集疏运系统现状 |
3.3 舟山港港口集疏运系统问题 |
3.4 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对舟山港集疏运影响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舟山港货物吞吐量预测 |
4.1 货物吞吐量预测常用方法 |
4.1.1 指数平滑预测法 |
4.1.2 灰色系统预测模型GM(1,1) |
4.1.3 组合预测法 |
4.2 舟山港港口货物吞吐量预测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舟山市港口集疏运系统发展的SWOT分析 |
5.1 舟山港集疏运系统发展的优势 |
5.1.1 自然资源及区域位置优势 |
5.1.2 繁荣的物流市场 |
5.1.3 自贸试验区 |
5.2 舟山港集疏运系统发展的劣势 |
5.3 舟山港集疏运系统发展的机遇 |
5.3.1 一体化机遇 |
5.3.2“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机遇 |
5.3.3 江海联运中心机遇 |
5.4 舟山港集疏运系统发展的挑战 |
5.5 战略分析 |
5.5.1 优势与机遇分析 |
5.5.2 劣势与机遇分析 |
5.5.3 优势与挑战分析 |
5.5.4 劣势与挑战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发展舟山港集疏运系统对策分析 |
6.1 发展“互联网+”模式 |
6.1.1“互联网+金融”模式 |
6.1.2“互联网+大数据”模式 |
6.1.3“互联网+电子商务”模式 |
6.2 推进自动化码头建设 |
6.3 推进港口资源合理配置 |
6.4 推进港口集疏运方式多元化发展 |
6.5 政府规划与政策措施 |
6.5.1 创新体制与完善政策 |
6.5.2 政企合作下完善空港集疏运交通建设 |
6.5.3 调整集疏运交通建设规划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四、打造浙江港口“航母” 宁波舟山两港携手(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外港口整合实践与福建港口一体化发展研究[J]. 李兴湖. 亚太经济, 2021(03)
- [2]向海经济重要命题形成的实践基础[J]. 靳书君.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21(03)
- [3]中国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研究[D]. 宋长利. 辽宁大学, 2019(11)
- [4]建设港本位型国际航运中心——宁波港城融合发展的高质量之路[J]. 贺向阳. 交通企业管理, 2019(04)
- [5]港口组合与港口企业组合的差异化分析[J]. 潘文达.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 [6]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组合港竞争力评价与提升路径研究[D]. 张宝清.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7]宁波舟山港:以海为媒 港通天下[J]. 黄建锋. 宁波通讯, 2019(06)
- [8]凝聚新闻力量 奏响时代强音——以2017年12月27日《宁波新闻》节目编排为例[J]. 励正.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8(05)
- [9]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研究[D]. 万祥春.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7)
- [10]舟山港港口集疏运系统发展研究[D]. 陈钰. 浙江海洋大学,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