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一、真抓实干 忘我奉献(论文文献综述)

刘大可,庄恒恺,陈佳[1](2021)在《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精神的福建篇章》文中认为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福建篇章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理论滋养和实践淬炼两方面分析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福建篇章形成的历史条件,梳理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福建篇章的14种精神,并进行类型归纳与内涵阐释。同时,从7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福建篇章的时代价值。

黄凌[2](2021)在《感悟思想伟力 凝聚奋进力量》文中提出在昨日下午召开的福州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理论研讨会上,来自市委党校、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市委讲师团等部门的9位专家学者,围绕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各自研究领域和工作岗位作了交流发言。本报现节选各

马红梅[3](2021)在《坚定理想信念 汲取奋进力量》文中研究说明贵州各级党组织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将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通过对党史的学习,我更深刻地了解了我们党百年奋斗历程的艰辛,给了我克服困难的勇气,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学习革命先辈忘我奉献的精神,敢于担当奋勇前进。"到红色革命基地学习归来后,贵州师范学院组织部党支部组织委员单霜深有感触地说。

李卓雯[4](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劳模精神是我国广大劳动群众、工人阶级高尚品格的彰显,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时代精神的拓展,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劳模精神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激励着我国一代又一代劳动者坚守信念,踏实肯干,追求梦想,勇攀高峰,无疑是提升国民劳动素养和推动社会进步最具感召力和影响力的精神力量。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迎来了“十四五”的新阶段,圆梦的接力棒已经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手中。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时代重任。因此,加强新时代大学劳模精神培育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在帮助大学生塑造劳动人格,重构劳动认同,提升劳动热情,激发创造潜能等方面能够起到积极作用,助力大学生在新时代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续奋斗。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阐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对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概括了新时代大学生的主要特征和劳模精神的核心内容。第三章为劳模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和价值旨归,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国共产党人的相关论述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相关劳动思想的整理,进一步分析了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的时代价值。第四章为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的现状及成因,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得出近年来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呈积极态势但仍面临困境并从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分析了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困境的成因。第五章提出了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的基本路径。一是营造浓厚劳模文化育人氛围,二是优化劳模精神培育课程体系,三是细化劳模精神培育考评机制,四是强化劳模精神实践教育环节。第六章为结论。

王福军[5](2021)在《黑龙江优秀精神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一种崇高的文化思想,是黑龙江人民在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精神产物。它体现了黑龙江人民坚定的理想信念、优良的政治品格、优秀的文化传承、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执着的价值追求,是一系列优秀精神的整体体现和智慧结晶。包括黑龙江人民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所形成的东北抗联精神,在开发建设北大荒苦难而壮丽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北大荒精神,在大庆油田大会战艰难险阻的条件下创造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在黑龙江革命、开发、建设等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闯关东精神、东北小延安精神、大兴安岭精神、马恒昌小组精神、马永顺精神、哈尔滨城市精神、抗疫精神等共同构成了具有黑龙江地域特色的精神资源体系。这些精神在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慢慢的成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成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精神产物。当前,我国已开启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新征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首要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指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方向。为此,加强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研究,充分认识和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总结和提炼基本特征和时代价值,探索弘扬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路径和方法,对于构筑中国精神、汇聚中国力量、展现中国价值,推动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奋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一共分为六章内容。第一章主要讲的是课题研究的背景,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研究现状,阐述相关核心概念,概括相关研究内容,阐明课题研究的方法、思路和创新之处;第二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论述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形成基础,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溯源进行梳理总结;第三章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具体体现作了深刻阐释。在此基础上凝练和升华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科学内涵;第四章系统分析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精准把握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为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第五章通过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的论述,强化黑龙江优秀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引领;第六章通过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分析,全面论证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刻阐明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原则,在借鉴他人成果的基础上,深入阐述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路径。文章试图从新的内容、新的思路、新的视角对黑龙江优秀精神产生、发展和弘扬进行必要研究,目的是将黑龙江优秀精神理论研究不断深化,为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策略。将黑龙江优秀精神内化为龙江振兴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于瑶[6](2020)在《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国无德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问题可谓是时代所需、现实所急、党之所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员领导干部的政德观及其培育问题,强调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新时代只有切实做好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工作,才能不断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境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锻造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党员领导干部队伍。本文针对新时代如何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问题,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进路,在思想基础研究、历史经验反思和现实境遇关照的基础上,从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三个层面系统勾勒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实践理路,给新时代如何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问题以积极的理论回应和现实回应。第一章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基本问题。主要内容包括政德及政德观的涵义,政德观培育的要素及特征,政德观培育的现实意义等。本文认为,对政德的涵义,可以从三个维度加以把握:从主体维度看,政德是“从政之德”;从内容维度看,政德是“为政之德”;从功能维度看,政德是“用权之德”。政德以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价值取向,主要功能在于规范公权力的行使。政德观是对政德的态度和看法,它由一定的政治信仰统摄,通过从政行为表现出来,体现了党员领导干部对一定政德规范认同、遵循和践履的自觉性。从应然层面看,党员领导干部应当树立以“为公”为价值方向的政德观。政德观培育是一种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将应然层面的、以“为公”为价值方向的政德观转化为党员领导干部实然的政德观的实践活动。政德观培育包含培育主体、培育内容、培育方式、培育保障和培育环境等要素,具有意识形态性、人民性、时代性和系统性等特征。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有助于锻造德才兼备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形成讲政德立政德的党风政风,引领崇德向善的社会文明风尚。第二章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基础。本文认为,思想基础分为“灵魂”、“根基”和“源流”三个层次。新时代培育政德观,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又要有民族风格和发展眼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纲领,新时代培育政德观,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思想为灵魂。中国优秀传统官德文化和官德培育思想是中国古代先贤政治智慧的结晶,在传承中积淀成为党员领导干部从政心理结构的一部分,是新时代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根基。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用中国话语体系解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承继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丰富着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是新时代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源流。第三章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经验借鉴。主要梳理了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期间政德观培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过渡时期的良好开端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曲折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政德观培育逐渐向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经验主要有: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主导作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方向,将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发挥制度的激励和约束作用,重视环境对政德观的塑造作用。第四章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积极举措与现实挑战。进入新时代,政德观培育在一系列积极举措下取得了很多阶段性成果,主要表现在:其一,培育主体重视程度增强;其二,培育内容愈加广泛深入;其三,培育方式趋于多样化;其四,培育保障制度不断更新;其五,培育环境在调适中得以改善。但是,仍然存在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其一,政德观培育诸要素尚未并轨,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和明确的负责部门,存在整体合力不足问题。其二,培育内容缺乏针对性设计,尚未对政德教育或者政德观培育的具体内容作出明确的规范和说明,理论界也没有形成共识。其三,培育方式存在路径依赖下的低效性弊端问题,单向教条式的灌输难以对党员领导干部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口号式”的提要求往往让政德教育流于形式。其四,培育保障制度实施机制不健全,选择执行、片面执行、变通执行,甚至不执行等制度执行不力问题依然突出。其五,外部场域环境存在干扰因素,“四风”问题、官僚主义问题、新形式主义问题仍旧存在,各种社会思潮错杂交织,滋生出不少干扰性、对抗性、破坏性因素。第五章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逻辑遵循与目标原则。本文认为,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有其内在的逻辑遵循,这种逻辑从理论、现实、实践三个向度展开,表现为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德观培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培养高素质党员领导干部、以实现政德观培育诸要素的同频共振为方法论要求三个方面,三者分别构成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的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和实践逻辑。理论逻辑明确指导思想,现实逻辑定位目标方向,实践逻辑解锁原则要求,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应当以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目标,遵循主体维度的组织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内容维度的时代性内容与继承性内容相融合、方式维度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淬炼相统合、保障维度的教育引导与制度约束相耦合、环境维度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整合等原则,以实现政德观培育的高质量发展。第六章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实践路径。本文认为,可以从五个方面对新时代的政德观培育进行加强和优化。第一,整合政德观培育主体,实现主体间良性互动。一方面是培育实施者之间的互动,要求党组织加强集中统一领导,从顶层设计入手,将政德观要求嵌入干部教育、选任、监督、考核、惩处等各个环节,引导各要素协同向政德观培育聚集。另一方面是培育实施者与培育对象之间的互动,尊重党员领导干部的主体性,调动党员领导干部主动修养政德的积极性。第二,优化政德观培育内容,契合新时代培育目标。培育内容要兼顾“政”和“德”两方面的个性,既要讲求政治性,也不能脱离人文性,本文认为,可以从政治观、权力观和修身观三个维度构建政德观培育内容体系,分别契合新时代“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政德观培育目标。其中,政治观反映了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政德观培育的主导性内容;权力观反映了权力行使的基本要求,是政德观培育的主体性内容;修身观反映了个人品德的基本要求,是政德观培育的基础性内容。培育政治观,要重点抓好政治理想教育、政治理论教育、政治忠诚教育、政治担当教育、政治纪律教育。培育权力观,重点要抓好宗旨意识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实干意识教育、法治意识教育、廉洁意识教育。培育修身观,应当重点抓好集体主义道德观教育、传统修身文化教育、艰苦奋斗优良传统教育、人文精神教育、清廉家风教育。第三,创新政德观培育方式,提升政德教育实效。可采取的措施有:一是丰富理论教育形式以充分透彻说理,二是强化政德实践锻炼以力促知行合一,三是加强网络平台建设以发展线上教育,四是发挥榜样示范效应以消解情感困惑。第四,加强政德观培育保障,健全政德赏罚机制。通过落实“以德为先”的选拔任用制度、细化“奖优扬善”的考评激励制度、完善“失德必查”的监督问责制度,将“以德为先”的干部评价标准贯穿从“入口”到“出口”的全过程,形成政德观培育制度保障的闭环,实现政德观培育与赏罚回报之间的良性互动。第五,澄清政德观培育环境,注入场域动力支持。通过淬炼端正严明的党风政风,多措并举繁荣发展政德文化,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全社会价值观共识,提高全社会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不断防范、过滤、削减政德观培育环境中的干扰性、破坏性、对抗性因素,以持续净化的政治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为政德观培育注入场域动力支持。总之,本文认为,政德观培育是一个多要素、复杂的系统工程,系统整体功能的优化有赖于各环节的整体推进和诸要素的协同发展。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实现培育主体、培育内容、培育方式、培育保障、培育环境等各要素的同向而行。

白学佼[7](2020)在《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宝贵历史资源,具有重要的资政育人价值。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红色文化资源是内含红色遗迹、彰显革命精神的育人资源,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载体。甘肃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形成的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重要的思想价值和历史意义。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同时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弘扬也需要新的发展契机。因此,就必须将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二者的协同共生。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既有以革命理想、革命信念、革命思想为代表的精神形态红色文化资源,又有以红色遗址遗迹、红色文化产品为代表的物质形态红色文化资源,具有表现形态的丰富性、分布的广泛性和独特的本土性等特点。深入研究和挖掘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容,论述了以会宁会师为代表的红军长征红色文化资源、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资源、以红西路军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资源,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莫高精神、防沙治沙精神、铁人精神和庄浪梯田精神,分析了蕴含其中的精神形态和物质形态。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国共产党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提供的学理基础,另一方面有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迫切需要,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可行性。随着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在融入教材、融入教学、融入实践等方面存在问题,究其原因则是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研究深度不足、个人对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的认识不到位,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方式单一以及整合利用力度不够等。破解新时代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就要在育人全过程中发挥主阵地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关键课程定位、在实践过程中明确实践育人目标、在校园建设中营造环境育人氛围,让甘肃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落细落实。

王浩业[8](2019)在《人生价值实现视阈下的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阶段性奋斗目标,以形象化、大众化的口吻描绘了是中华民族的百年夙愿,成为响亮的奋进口号,得到了中华儿女的热烈响应和拥护。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全体全国人民,尤其是一代代青年人的不懈努力。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奋斗历程和中国梦的实现过程高度切合。从人生价值实现的视角出发,中国梦是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的引领和支撑,为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提供平台和环境,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唯有在中国梦的建设中充分实现。也正是在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中汇集起实现中国梦的推动力量。关注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就能将中国梦和大学生的奋斗、成长密切结合在一起,找到中国梦教育的切入点和发力点。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中国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党的奋斗目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能够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助力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以及文献分析的方法得出,目前大学生中国梦教育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组成部分,得到一定的重视,较为普遍的开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还存在教育内容不系统、教育方法相对简单、教育形式偏于传统的问题,导致教育对象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位,教育效果有待深化。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中国梦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对教育内容的把握不很到位,对教育对象的关切不够深入,教育的合力和氛围还未充分形成。从切合教育对象的需求出发,把中国梦教育放到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的视阈下,为大学生中国梦教育找寻新途径,提供新方法,追求最佳效果。为此,在大学生中国梦教育中,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方向性、主体性、层次性、渗透性、一致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基本教育原则,做到互相呼应、并行发力、共同作用;创新教育理念,紧扣中国梦的梦想特性和理想信念本质,落实大学生人生价值关切;优化基本方法,提高教育方法的实效性和创新性;强化教育过程,做到贯穿始终,贴切入微;转变教育方式,突出时代特性和针对性;完善工作机制,实现全覆盖,做到坚强有力;使中国梦的概念、由来、意义、内涵、指引和实现途径等内容入脑入心,激发大学生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热情和信心,作为人生价值实现的必然,深化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不竭动力。

王海亮[9](2019)在《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劳模是我国成千上万先进模范人物的杰出代表,是我国亿万劳动人民的模范群体。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批又一批的劳模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和带领下,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铸就了伟大的劳模精神。肯定劳模作用、弘扬劳模精神,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弘扬中国精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凝聚中国力量,进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研究的理论基础出发,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相关哲学思想观点和列宁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中的相关观点为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研究的理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其理论支撑,中国共产党人的相关理论成果为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本文深入研究了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内涵,具有的民族性与时代性、政治性与群众性、客观性与能动性、先进性与曲折性、实践性与发展性等特征,以及具有的导向与凝聚、教育与感召、激励与引领等强大功能;阐述了当代中国劳模精神在萌芽期、雏形期和发展期分别体现出“革命型”、“老黄牛型”、“创新型”的时代特色。中国劳模精神的形成发展史就是近现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劳动人民的奋斗史,是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进程史,是劳模群体爱国奉献、艰苦奋斗、勤劳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史,为在新时代继承弘扬中国劳模精神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启示。本文批判了针对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错误论调,分析了影响当代中国劳模精神认同感和影响力下降的原因,进而提出了弘扬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路径。即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贯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树立科学的思想价值理念,做好劳模精神的理论研究,激发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内生动力;加强党和政府对劳模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积极作用,强化劳模自我提高的意识,让劳模进一步彰显劳模精神的榜样力量;以重大庆祝活动为契机,把握重要时间节点,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宣传作用,推动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让弘扬当代中国劳模精神常态化;将弘扬劳模精神纳入德智体美劳教育体系,纳入中国特色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融入创新创业时代洪流,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将弘扬劳模精神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与培育中国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发展劳模文化产业等紧密结合、融合发展,让劳模精神成为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

汤素娥[10](2019)在《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研究》文中提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辉煌的历史;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高度上审视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明确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归根到底要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赋予了劳动更多首创性、生动性、科学性的时代内涵、美好展望、切实要求,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如何深入研究和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捋顺其生成源流、廓清其内容构件、探究其理论品格、查摆其现实挑战、审思其实践要求,这对党中央在新时代团结带领广大劳动人民向劳动要精神力量、向劳动要社会实践、向劳动要文明素质、向劳动要生产力、向劳动要核心价值观,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蕴和实践价值。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生成源深流长。从理论渊源上看,得益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劳动学说的涵养;从价值传承上看,是对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劳动论述的赓续;从文化涵育上看,深受中华优秀传统劳动伦理、中国共产党劳动文化、红色革命家庭美德的影响。从实践养成上看,离不开习近平自身在知青岁月、地方从政、治国理政等不同时期工作岗位的劳动锻造。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内容博大恢弘。其中,劳动价值论,阐述了劳动创造人类文明、劳动铸就“中国梦”、劳动成就人的价值。劳动精神论,披述了目标层面的科学劳动、体面劳动、幸福劳动的理想状态;理念层面的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德性态度;行为层面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实践道义。劳动主体论,沥述了扞守劳动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扬劳动群众的精神引领、助力劳动群众的全面发展。劳动关系论,陈述了和谐劳动关系意义深远、着力化解劳动关系纠纷、全面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理论品格鲜明。其内容架构的严谨性与逻辑关涉的指向性表现在:劳动价值论阐述立论旨趣并回答“何为劳动”、劳动精神论披述价值遵循并回答“何以劳动”、劳动主体论沥述力量依托并回答“何人劳动”、劳动关系论陈述实践照应并回答“何从劳动”。其外显特征的鲜明性与内隐特质的立体性表现在:时代性与人民性的高度融汇、科学性与革命性的有机统一、传承性与超越性的紧密结合、系统性与针对性有效贯通。其现实地位的重要性与理论贡献的深远性表现在: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成为民众共识、艰苦奋斗成为主流风尚的社会底色、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成为国家旋律、劳动浇筑命运共同体成为世界追求。当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面临多方面的现实挑战。现实挑战的问题表现在,劳动价值认知异化偏向、劳动群众地位被边缘化、弘扬劳动精神知易行难、劳动关系纠纷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成因在于,正面引导乏力与负面止损迟滞、逐利本性膨胀与调解组织疲软、家庭教育流俗与全面教育脱节、认知判断犹疑与实践定力不足。其危害在于,一定程度消解民族复兴的资源投入、妨碍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加大用人单位的成本开支、弱化劳动者自由全面发展。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要遵循科学的实践要求。首要任务是加强劳动教育引导,发挥家庭教育的育人功能、提升学校教育的育人质量、改进继续教育的育人效能、激活自我教育的内化作用。基本要求是筑造健康劳动环境,营造劳动至上的社会环境、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创造催人奋进的工作环境。必备保障是构建科学管用的劳动机制,建立健全劳动责权清晰的工作机制、劳动实践规范的奖惩机制、劳动权益维护的监督机制。

二、真抓实干 忘我奉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真抓实干 忘我奉献(论文提纲范文)

(1)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精神的福建篇章(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福建篇章形成的历史条件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重滋养
    (二)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人的生动实践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福建人民的艰苦奋斗的灵魂淬炼
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福建篇章的类型与内涵
    1.古田会议精神
    2.才溪乡调查精神
    3.苏区精神
    4.长征精神
    5.谷文昌精神
    6.三钢精神
    7.龙江精神
    8.向东渠精神
    9.晋江精神
    10.闽东精神
    11.“马真”精神
    12.厦门精神
    13.木兰溪治理精神
    14.廖俊波精神
三、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福建篇章的时代价值

(3)坚定理想信念 汲取奋进力量(论文提纲范文)

鼓舞斗志激情满怀奋进新征程
以学促干各级党组织坚强有力
坚定信念广大党员干部真抓实干

(4)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概述
    2.1 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的相关概念
        2.1.1 劳模精神
        2.1.2 新时代大学生
        2.1.3 劳模精神培育
    2.2 新时代劳模精神的核心内涵
        2.2.1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责任意识
        2.2.2 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拼搏精神
        2.2.3 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崇高品质
第3章 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及价值旨归
    3.1 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
        3.1.1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相关理论
        3.1.2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劳模精神的相关论述
        3.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劳动思想
    3.2 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的价值旨归
        3.2.1 劳模精神培育为大学生助力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3.2.2 劳模精神培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3.2.3 劳模精神培育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情感认同
第4章 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的现状分析
    4.1 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取得的成绩
        4.1.1 教育者对劳模精神培育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4.1.2 劳模精神在大学生群体中认同度不断增强
    4.2 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面临的困境
        4.2.1 部分大学生对劳模精神认知不足
        4.2.2 部分大学生劳动意识有待强化
        4.2.3 部分大学生劳动价值取向偏功利化
        4.2.4 部分大学生尚未养成良好劳动习惯
    4.3 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4.3.1 弘扬劳模精神整体氛围不够浓厚
        4.3.2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4.3.3 劳模精神培育评价机制尚未健全
        4.3.4 劳模精神培育过程实践环节薄弱
第5章 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的基本路径
    5.1 营造浓厚劳模文化育人氛围
        5.1.1 塑造劳动光荣优良传统家风
        5.1.2 加强劳模主题校园文化建设
        5.1.3 积极优化劳模故事宣传策略
    5.2 优化劳模精神培育课程体系
        5.2.1 将劳模精神融入思政课堂提升教学系统性
        5.2.2 将劳模精神融入专业教育提升教学针对性
        5.2.3 将劳模精神融入实践教育提升教学实效性
    5.3 细化劳模精神培育考评机制
        5.3.1 科学建设大学生劳动课程考核体系提高劳动素养
        5.3.2 将劳模精神纳入教师评价机制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5.4 强化劳模精神实践教育环节
        5.4.1 家庭转变教育观念为大学生提供劳动机会
        5.4.2 高校创新方式方法积极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5.4.3 社会整合劳模精神教育资源丰富实践载体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5)黑龙江优秀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相关概念
        1.4.1 优秀精神
        1.4.2 中国精神
        1.4.3 区域精神
        1.4.4 黑龙江优秀精神
    1.5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创新之处
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形成基础
    2.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思想来源
        2.1.2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支撑
        2.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时代引领
        2.1.4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文化根基
    2.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实践基础
        2.2.1 救国图强的革命运动
        2.2.2 开疆拓土的生产实践
        2.2.3 艰苦卓绝的支援建设
        2.2.4 先进人物的示范引领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集中体现和科学内涵
    3.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集中体现
        3.1.1 东北抗联精神
        3.1.2 北大荒精神
        3.1.3 大庆精神
        3.1.4 铁人精神
        3.1.5 大兴安岭精神
        3.1.6 闯关东精神
        3.1.7 其它黑龙江优秀精神
    3.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科学内涵
        3.2.1 忠贞报国、勇于献身的爱国奋斗精神
        3.2.2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
        3.2.3 尊重科学、讲究实效的求真务实精神
        3.2.4 自强不息、一往无前的开拓进取精神
        3.2.5 胸怀全局、富国强民的顾全大局精神
        3.2.6 淡泊名利、忘我工作的无私奉献精神
    3.3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
    4.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特征
        4.1.1 鲜明的地域性
        4.1.2 广泛的包容性
        4.1.3 艰苦的开拓性
        4.1.4 奉献的无私性
        4.1.5 优秀的传承性
        4.1.6 先进的时代性
    4.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主要功能
        4.2.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凝聚功能
        4.2.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激励功能
        4.2.3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整合功能
        4.2.4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育人功能
        4.2.5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导向功能
    4.3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
    5.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历史地位
        5.1.1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5.1.2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历史发展
        5.1.3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繁荣龙江文化的内在动力
        5.1.4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促进龙江振兴的重要支撑
    5.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时代价值
        5.2.1 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5.2.2 丰富和发展中国精神的时代要求
        5.2.3 当代人民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路标
        5.2.4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使命担当
        5.2.5 鼓舞人民建设新龙江的精神动力
    5.3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6.1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6.1.1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必要性
        6.1.2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紧迫性
    6.2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原则
        6.2.1 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6.2.2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6.2.3 全局性与区域性相结合
    6.3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路径
        6.3.1 推进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研究与阐释
        6.3.2 聚焦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塑造与实践
        6.3.3 建立黑龙江优秀精神弘扬培育机制
        6.3.4 纳入各层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6)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基本问题
    一、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相关概念
        (一) 党员领导干部
        (二) 政德与政德观
        (三) 政德观培育
    二、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要素
        (一) 培育主体
        (二) 培育内容
        (三) 培育方式
        (四) 培育保障
        (五) 培育环境
    三、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特征
        (一) 意识形态性
        (二) 人民性
        (三) 时代性
        (四) 系统性
    四、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现实意义
        (一) 锻造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队伍
        (二) 形成讲政德立政德的党风政风
        (三) 引领崇德向善的社会文明风尚
第二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基础
    一、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灵魂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思想
        (二) 列宁的相关思想
    二、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根基
        (一) 中国古代官德的主要内容
        (二) 中国古代官德培育的方法
        (三) 中国古代官德培育的保障
    三、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源流
        (一) 毛泽东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二) 邓小平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三) 江泽民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四) 胡锦涛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五) 习近平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第三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经验借鉴(1949-2012)
    一、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
        (一)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良好开端
        (二)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曲折探索
        (三) “左”倾思想影响下的迂回波折
    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大的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
        (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届四中全会时期的恢复发展
        (二)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时期的积极推进
        (三) 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时期的继续发展
    三、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历史经验
        (一) 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主导作用
        (二)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方向
        (三) 将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四) 发挥制度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五) 重视环境对政德观的塑造作用
第四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积极举措与现实挑战
    一、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积极举措
        (一) 培育主体重视程度增强
        (二) 培育内容愈加广泛深入
        (三) 培育方式趋于多样化
        (四) 培育保障制度不断更新
        (五) 培育环境在调适中改善
    二、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现实挑战
        (一) 政德观培育诸要素尚未并轨
        (二) 培育内容缺乏针对性设计
        (三) 培育方式存在低效性弊端
        (四) 培育保障制度实施机制不健全
        (五) 外部场域环境存在干扰因素
第五章 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逻辑遵循与目标原则
    一、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逻辑遵循
        (一) 理论逻辑: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德观培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
        (二) 现实逻辑: 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培养高素质党员领导干部
        (三) 实践逻辑: 以实现政德观培育诸要素的同频共振为方法论要求
    二、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目标
        (一) 国家层面的目标——明大德
        (二) 社会层面的目标——守公德
        (三) 个体层面的目标——严私德
    三、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原则
        (一) 主体维度: 组织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二) 内容维度: 时代性内容与继承性内容相融合
        (三) 方式维度: 理论教育与实践淬炼相统合
        (四) 保障维度: 教育引导与制度约束相耦合
        (五) 环境维度: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整合
第六章 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实践路径
    一、整合政德观培育主体,实现主体间良性互动
        (一) 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主导作用
        (二) 重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主体作用
        (三) 建立政德观培育的联动协作机制
    二、优化政德观培育内容,契合新时代培育目标
        (一) 培育政治观,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明大德”
        (二) 培育权力观,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守公德”
        (三) 培育修身观,引导党员领导干部“严私德”
    三、创新政德观培育方式,提升政德教育实效
        (一) 丰富理论教育形式,充分透彻说理
        (二) 强化政德实践锻炼,力促知行合一
        (三) 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发展线上教育
        (四) 发挥榜样示范效应,消解情感困惑
    四、加强政德观培育保障,健全政德赏罚机制
        (一) 落实“以德为先”的选拔任用制度
        (二) 细化“奖优扬善”的考评激励制度
        (三) 完善“失德必查”的监督问责制度
    五、澄清政德观培育环境,注入场域动力支持
        (一)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
        (二) 建设健康积极的社会文化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当前S省领导干部政德状况问卷调查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评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简要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
    一、红色文化资源相关概念界定
        (一)文化
        (二)资源
        (三)红色文化
        (四)红色文化资源
    二、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的表现形态
        (一)精神形态的甘肃红色文化资源
        (二)物质形态的甘肃红色文化资源
    三、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的特征
        (一)表现形态的丰富性
        (二)分布的广泛性
        (三)独特的本土性
第二章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类型
    一、以会宁会师为代表的长征精神
        (一)长征精神的内涵
        (二)长征精神的价值
        (三)长征精神的物质表现
    二、以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为代表的南梁精神
        (一)南梁精神的内涵
        (二)南梁精神的价值
        (三)南梁精神的物质表现
    三、红西路军精神
        (一)红西路军精神的内涵
        (二)红西路军精神的价值
        (三)红西路军精神的物质表现
    四、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的创新创造精神
        (一)莫高精神
        (二)防沙治沙精神
        (三)铁人精神
        (四)庄浪梯田精神
第三章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供理论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人注入新的内涵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奠定学科基石
    二、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经济社会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破除时代困境的新需要
        (三)甘肃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促进的需要
    三、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
        (一)甘肃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彰显的价值统一
        (二)甘肃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的方法相通
        (三)甘肃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现的原则一致
第四章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揭示
    一、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
        (一)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
        (二)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问题
        (三)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问题
    二、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研究深度不足
        (二)对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认识不到位
        (三)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方式单一
        (四)甘肃红色文化资源整合利用力度不够
第五章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在育人过程中发挥主体能动作用
        (一)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
        (二)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导作用
        (三)调动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
    二、在教学过程中突出红色育人内容
        (一)推进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进教材、进课堂”
        (二)运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
        (三)搭建移动化红色交流载体
    三、在实践过程中明确红色育人目标
        (一)建立高校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基地
        (二)广泛开展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活动
        (三)支持引导红色文化社团开展活动
    四、在校园环境中营造红色育人氛围
        (一)融入校园红色景观设计
        (二)充实校园红色精神文化
        (三)健全校园红色网络平台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人生价值实现视阈下的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选题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及重点难点
2 人生价值实现基本理论
    2.1 人生价值的基本内涵
        2.1.1 价值
        2.1.2 人生价值
        2.1.3 人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2.2 人生价值的实现
        2.2.1 人生价值实现的内涵
        2.2.2 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2.2.3 人生价值实现的途径
        2.2.4 人生价值实现的评价
    2.3 人生价值理论
        2.3.1 马克思人生价值理论
        2.3.2 毛泽东人生价值观
        2.3.3 邓小平关于人生价值论述
        2.3.4 江泽民关于人生价值论述
        2.3.5 胡锦涛关于人生价值论述
        2.3.6 习近平关于人生价值论述
    2.4 大学生人生价值
        2.4.1 大学生人生价值观
        2.4.2 大学生人生价值追求
        2.4.3 大学生人生价值追求的影响因素
3 中国梦的缘起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3.1 中国梦理论概述
        3.1.1 中国梦的源起
        3.1.2 中国梦的内涵
        3.1.3 中国梦的意义
        3.1.4 中国梦的实现
    3.2 中国梦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3.2.1 中国梦创造大学生成长新环境
        3.2.2 中国梦提供大学生成长新动力
        3.2.3 中国梦开辟大学生理想信念新境界
    3.3 中国梦与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的关系
        3.3.1 中国梦当然也是大学生的梦
        3.3.2 中国梦引领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
        3.3.3 大学生人生价值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实现
        3.3.4 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过程中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推动力量
4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基本要求
    4.1 开展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重要意义
        4.1.1 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需要
        4.1.2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4.1.3 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4.1.4 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需要
    4.2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目标
        4.2.1 树立实现中国梦的信心
        4.2.2 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4.2.3 确立共产主义理想
        4.2.4 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
    4.3 开展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基本原则
        4.3.1 方向性原则
        4.3.2 主体性原则
        4.3.3 层次性原则
        4.3.4 渗透性原则
        4.3.5 一致性原则
        4.3.6 开放性原则
        4.3.7 实践性原则
    4.4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主要内容
        4.4.1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4.4.2 实现中国梦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4.4.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国梦的总指引
        4.4.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
        4.4.5 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大学生的时代责任
5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5.1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现状
        5.1.1 教育基本实现全覆盖
        5.1.2 教育体系比较完备
        5.1.3 教育效果初步显现
    5.2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存在的问题
        5.2.1 教育内容不够系统
        5.2.2 教育方法相对简单
        5.2.3 教育形式偏于传统
        5.2.4 教育效果有待深化
    5.3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5.3.1 对开展中国梦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5.3.2 对中国梦教育的内容认识不深刻
        5.3.3 对大学生自身关注不够
        5.3.4 开展大学生中国梦教育没有形成合力
        5.3.5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校园氛围不浓厚
6 基于人生价值实现视阈的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方法、路径和机制
    6.1 创新教育理念
        6.1.1 紧扣梦想特性
        6.1.2 紧扣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关切
        6.1.3 紧扣远大理想信念
    6.2 优化基本方法
        6.2.1 理论教育法
        6.2.2 实践锻炼法
        6.2.3 榜样示范法
        6.2.4 比较鉴别法
        6.2.5 自我教育法
    6.3 强化教育过程
        6.3.1 贯穿大学生在校期间
        6.3.2 制定不同阶段教育目标
        6.3.3 激发大学生主体意识
        6.3.4 深入细致综合施教
        6.3.5 及时排除负面干扰
    6.4 转变教育方式
        6.4.1 突出课堂主阵地
        6.4.2 开展社会实践
        6.4.3 利用网络平台
        6.4.4 抓住关键时点
        6.4.5 发挥社团作用
        6.4.6 结合职业规划
        6.4.7 做好深度辅导
        6.4.8 融入养成教育
    6.5 完善工作机制
        6.5.1 强化组织领导
        6.5.2 纳入重要议程
        6.5.3 建强工作队伍
        6.5.4 完善规章制度
        6.5.5 营造良好氛围
        6.5.6 实施过程监控
        6.5.7 做好服务保障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研究的理论基础、支撑与依据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理论为理论基础
        2.1.1 劳动创造价值
        2.1.2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2.1.3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1.4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
        2.1.5 用“榜样的力量”教育人引导人
    2.2 中华民族相关传统美德为理论支撑
        2.2.1 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
        2.2.2 重义轻利的道德准则
        2.2.3 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相关论述为理论依据
        2.3.1 坚持以人民为主体
        2.3.2 重视劳动和劳动者创造
        2.3.3 坚持向人民群众学习和教育群众相统一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内涵、特征与功能
    3.1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内涵
        3.1.1 爱岗敬业是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基础
        3.1.2 争创一流是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灵魂
        3.1.3 艰苦奋斗是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本色
        3.1.4 勇于创新是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核心
        3.1.5 淡泊名利是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境界
        3.1.6 甘于奉献是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底色
    3.2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主要特征
        3.2.1 民族性与时代性
        3.2.2 政治性与群众性
        3.2.3 客观性与能动性
        3.2.4 先进性与曲折性
        3.2.5 实践性与发展性
    3.3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功能
        3.3.1 国家政治层面的导向与凝聚功能
        3.3.2 社会治理层面的教育与感召功能
        3.3.3 个人发展层面的激励与引领功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劳模精神的历史嬗变与经验启示
    4.1 中国劳模精神的萌芽期(20 世纪30—40 年代)
        4.1.1 劳模的产生发展:劳动英雄的树立与表彰
        4.1.2 “能手加英雄”:中国劳模精神的萌芽
    4.2 中国劳模精神的雏形期(20 世纪50—70 年代)
        4.2.1 劳模队伍的壮大:九次劳模表彰的概况与特点
        4.2.2 “苦干加实干”:中国劳模精神的雏形
    4.3 中国劳模精神的发展期(20 世纪80 年代—现今)
        4.3.1 劳模的与时俱进:劳模表彰的规范与灵活
        4.3.2 “科技加创新”:中国劳模精神的发展
    4.4 中国劳模精神生成发展的经验启示
        4.4.1 党和国家的大力培育与倡导
        4.4.2 主流媒体的大力宣传与塑造
        4.4.3 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与践行
        4.4.4 社会团体的积极组织与倡导
        4.4.5 劳模群体的自我管理与提升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现实审视
    5.1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承载主体范畴厘定
        5.1.1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承载主体是“劳模”
        5.1.2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承载主体范围分析
        5.1.3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承载主体界定原则
    5.2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谬论批判
        5.2.1 劳模精神“无用论”与“失灵论”
        5.2.2 劳模精神“过时论”与“特例论”
        5.2.3 劳模精神“政治论”与“英雄论”
        5.2.4 劳模精神“固化论”与“泛化论”
        5.2.5 劳模精神“吃亏论”与“功利论”
    5.3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认同感与影响力弱化原因分析
        5.3.1 对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理解不深
        5.3.2 部分当代中国劳模榜样意识不强
        5.3.3 劳模精神宣传做得不够足不够实
        5.3.4 劳动教育实践在学校家庭中缺失
        5.3.5 劳模管理保障制度机制不够健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弘扬的路径
    6.1 统一思想激发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内生动力
        6.1.1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
        6.1.2 坚持“四个尊重”的重大方针
        6.1.3 加强相关理论的研究与阐发
        6.1.4 树立科学的劳动理念
        6.1.5 培植正确的价值取向
    6.2 优化服务让劳模更加彰显劳模精神的榜样力量
        6.2.1 加强党对劳模工作的领导
        6.2.2 加强各级政府对劳模工作的支持
        6.2.3 加强群团组织对劳模工作的推动
        6.2.4 提升劳模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6.3 丰富载体使弘扬当代中国劳模精神常态化
        6.3.1 在贯彻理论的实践中弘扬当代中国劳模精神
        6.3.2 以纪念庆祝活动为契机弘扬当代中国劳模精神
        6.3.3 推进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弘扬当代中国劳模精神
        6.3.4 发挥主流媒体的应有作用弘扬当代中国劳模精神
    6.4 统筹布局让劳模精神成为永不褪色的旗帜
        6.4.1 纳入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6.4.2 纳入中国特色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
        6.4.3 融入新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洪流
        6.4.4 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3.3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生成源流
    2.1 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劳动学说的涵养
        2.1.1 根植马克思劳动学说的沃土
        2.1.2 汲取恩格斯劳动学说的精粹
        2.1.3 吸收列宁劳动学说的精华
        2.1.4 承袭斯大林劳动学说的精髓
    2.2 价值传承: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劳动论述的赓续
        2.2.1 坚持毛泽东劳动论述的价值底色
        2.2.2 延续邓小平劳动论述的价值取向
        2.2.3 拓深江泽民劳动论述的价值内涵
        2.2.4 丰富胡锦涛劳动论述的价值要义
    2.3 文化涵育:中国优秀劳动理念的影响
        2.3.1 中华优秀传统劳动伦理的规范
        2.3.2 中国共产党劳动文化的浸润
        2.3.3 红色革命家庭美德的习礼
    2.4 实践养成:自身成长经历的劳动锻造
        2.4.1 萌芽阶段:知青岁月时期的劳动锤炼
        2.4.2 发展阶段:地方从政时期的为民服务
        2.4.3 完善阶段:治国理政时期的运筹帷幄
第3章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内容构件
    3.1 劳动价值论
        3.1.1 劳动创造人类文明
        3.1.2 劳动托起“中国梦”
        3.1.3 劳动成就人的价值
    3.2 劳动精神论
        3.2.1 目标层面:劳动的理想状态
        3.2.2 理念层面:劳动的德性态度
        3.2.3 行为层面:劳动的实践道义
    3.3 劳动主体论
        3.3.1 扞守劳动群众的主体地位
        3.3.2 发扬劳动群众的精神引领
        3.3.3 助力劳动群众的全面发展
    3.4 劳动关系论
        3.4.1 和谐劳动关系意义深远
        3.4.2 着力化解劳动关系纠纷
        3.4.3 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
第4章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理论品格
    4.1 内容架构的严谨性与逻辑关涉的指向性
        4.1.1 劳动价值论阐述立论旨趣并回答“何为劳动”
        4.1.2 劳动精神论披述价值遵循并回答“何以劳动”
        4.1.3 劳动主体论沥述力量依托并回答“何人劳动”
        4.1.4 劳动关系论陈述实践照应并回答“何从劳动”
    4.2 外显特征的鲜明性与内隐特质的立体性
        4.2.1 时代性与人民性高度融汇
        4.2.2 科学性与革命性有机统一
        4.2.3 传承性与超越性紧密结合
        4.2.4 系统性与针对性有效贯通
    4.3 现实地位的重要性与理论贡献的深远性
        4.3.1 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成为民众共识
        4.3.2 艰苦奋斗成为主流风尚的社会底色
        4.3.3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成为国家旋律
        4.3.4 劳动浇筑命运共同体成为世界追求
第5章 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现实挑战
    5.1 现实挑战的问题表现
        5.1.1 劳动价值认知异化偏向
        5.1.2 劳动群众地位被边缘化
        5.1.3 弘扬劳动精神知易行难
        5.1.4 劳动关系纠纷时有发生
    5.2 现实挑战的成因剖析
        5.2.1 国家层面:正面引导乏力与负面止损迟滞
        5.2.2 社会层面:逐利本性膨胀与调解组织疲软
        5.2.3 家校层面:家庭教育流俗与全面教育脱节
        5.2.4 个人层面:认知判断犹疑与实践定力不足
    5.3 现实挑战的主要危害
        5.3.1 消解民族复兴的资源投入
        5.3.2 妨碍和谐社会的有序构建
        5.3.3 加大用人单位的成本开支
        5.3.4 弱化劳动者自由全面发展
第6章 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实践要求
    6.1 首要任务:着力加强劳动教育引导
        6.1.1 发挥家庭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
        6.1.2 提升学校劳动教育的育人质量
        6.1.3 改进继续劳动教育的育人效能
        6.1.4 激活自我劳动教育的内化作用
    6.2 基本要求:全面筑造健康劳动环境
        6.2.1 营造劳动至上的社会环境
        6.2.2 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6.2.3 创造催人奋进的工作环境
    6.3 必备保障:构建科学管用劳动机制
        6.3.1 建立健全劳动责权清晰的工作机制
        6.3.2 建立健全劳动实践规范的奖惩机制
        6.3.3 建立健全落实劳动理念的监督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四、真抓实干 忘我奉献(论文参考文献)

  • [1]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精神的福建篇章[J]. 刘大可,庄恒恺,陈佳.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2021(05)
  • [2]感悟思想伟力 凝聚奋进力量[N]. 黄凌. 福州日报, 2021
  • [3]坚定理想信念 汲取奋进力量[J]. 马红梅. 当代贵州, 2021(30)
  • [4]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研究[D]. 李卓雯.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5]黑龙江优秀精神研究[D]. 王福军.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6]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研究[D]. 于瑶. 山东大学, 2020(12)
  • [7]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白学佼. 兰州大学, 2020(12)
  • [8]人生价值实现视阈下的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研究[D]. 王浩业.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3)
  • [9]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研究[D]. 王海亮.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9(08)
  • [10]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研究[D]. 汤素娥. 湖南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