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晚古生代气候标志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新疆晚古生代气候标志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一、新疆晚古生代气候征及影响的主要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唐勇,宋永,何文军,赵龙,杨海波,赵长永,郑孟林,孙帅,费李莹[1](2022)在《准噶尔叠合盆地复式油气成藏规律》文中认为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含油气叠合盆地,近50年来的油气勘探开发不断取得突破,是叠合盆地复式油气成藏的一个典型实例。基于准噶尔盆地最新勘探发现和已有研究认识,文章总结了油气成藏规律,分析了重大勘探领域,以此为勘探战略选区提供依据,丰富和发展陆相石油地质理论。结果表明,准噶尔多期盆地类型叠加演化过程中,纵向上形成了"三层楼"成藏组合;横向上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隆、坳构造格局相互叠置,多期叠合的改造形式和强度,形成了不同地区不同的地质结构,决定了油气聚集与分布具有地区差异性。油气富集规律表现为烃源岩对油气分布具有首要控制作用;盖层、断裂、古构造、不整合以及沉积相对油气的分布具有次级控制作用。盆地富烃凹陷斜坡区中深层-深层、南缘冲断带、陆梁隆起石炭系以及中-下二叠统页岩油(气)等领域是未来风险勘探部署有望获得战略突破的现实领域。准噶尔叠合盆地多旋回构造演化的性质,决定了这类盆地勘探的长期性和油气发现的多阶段性。

熊加贝,何登发[2](2022)在《全球碳酸盐岩地层-岩性大油气田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碳酸盐岩地层-岩性大油气田是一种重要的油气田类型,勘探已经证实其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大量的油气资源及油气产量。通过对全球94个碳酸盐岩地层-岩性大油气田的区域展布、层系分布、圈闭类型、储层埋深及储量规模等参数的分析,探讨了其分布的主控因素。这类油气田主要分布于北美、中东和中亚地区,其中北美含油气域的油气最为富集,主要富集层系为奥陶系、石炭系、古近系和新近系。圈闭类型主要为生物礁类、颗粒滩类、成岩圈闭和不整合与风化壳型;埋深一般小于5 000 m,埋深超过5 000 m的油气田仅占6.4%。本文重点探讨了以下5个关键因素对碳酸盐岩地层-岩性大油气田的形成与分布:(1)稳定局限的浅水环境、中低纬度有利于有机质的生成和保存;(2)构造运动不但会产生大量断裂和裂缝带而增加储层的储集空间,而且会促进油气的运聚(往往与生烃期相匹配),也为古岩溶作用提供有利背景;(3)古岩溶等成岩作用改善了储集性能;(4)蒸发岩起到了良好的封盖油气作用;(5)圈闭定型时间与烃源岩的生、排烃时间需在时空上达到良好的匹配关系。

刘松欣,辛存林,王晶菁,狄国芸,焦志鹏,赵涵,王志韬[3](2021)在《甘肃宝积山盆地中侏罗世植物群特征及古生态、古气候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甘肃宝积山盆地窑街组植物大化石进行了系统研究,经鉴定共有19属50种,结合已有的宝积山盆地中侏罗世植物化石资料,发现甘肃宝积山盆地中侏罗世植物群由27属73种组成。其中,银杏类植物10属30种,真蕨类植物5属26种,松柏类植物5属6种,楔叶类植物3属5种,苏铁类植物2属4种,裸子植物球果和种子化石2属2种。基于当前植物群组成特征,对植物化石埋藏学特性进行分析,确定植物化石主要为原地埋藏或亚原地埋藏,少数属种为异地埋藏,并通过对化石类群古生态特征进行分析,结合现生植物的生存环境,初步重建了宝积山盆地中侏罗世植物群落,划分为四个植物群落:岸边—湿地楔叶类植物群落、低地蕨类—苏铁类植物群落、坡地银杏类植物群落和高地松柏类植物群落。通过对植物群组成特征和植物化石叶相特征的统计分析,并与其他气候带植物群特征进行对比,推断中侏罗世时期甘肃宝积山盆地为温暖潮湿的暖温带气候。

薛颖瑜,刘海洋,孙卫东[4](2021)在《锂的地球化学性质与富集机理》文中认为在地球化学性质上,锂表现为中度不相容元素的特征,因此在地壳中较为富集。由于锂易富集于流体中,在岩浆演化晚期,随着挥发分的增加,锂可以通过热液强烈富集,并形成伟晶岩型(花岗岩型)锂矿。在板块俯冲过程中,锂可以被多硅白云母、绿辉石等矿物带至深部。多硅白云母的分解释放出Li和F等助熔元素,可以诱发部分熔融,形成富锂岩浆岩。在地表风化过程中,锂易于进入水体,在封闭盆地内可以得到保存,进而形成大型的卤水型锂矿床。在碰撞带的腹地,岩浆岩通常富锂,而且由于造山带的阻隔,在背海面形成干旱气候区,这些干旱地区的盆地可以储存碰撞后岩浆岩风化的产物,进而形成卤水型锂矿床,因此板块俯冲是形成锂矿床的关键因素。我国华南地区存在大量的中生代高分异锂-氟花岗岩,该类花岗岩具有高的Li含量(9×10-6~5200×10-6)和高的Li/MgO值(13×10-4~130000×10-4),是卤水型锂矿的重要物源,因此该类花岗岩附近的中生代红层盆地是寻找大型卤水型锂矿床的重要靶区。作为新兴的示踪工具, Li同位素在硬岩型锂矿床中得到了初步应用,并表现出一定的示踪潜力。

申博恒,沈树忠,侯章帅,吴琼,张水昌,张斌,张以春,袁东勋[5](2021)在《中国二叠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叠系是古生界最后一个系,自下而上包括乌拉尔统、瓜德鲁普统和乐平统,进一步划分为9个阶。中国各块体都发育有很好的二叠纪地层,本文依据最新研究成果与已有地层资料,系统整理了中国二叠纪岩石地层区划、主要剖面地层划分和对比框架,包括5个地层区、22个地层分区和59条综合岩石地层剖面。以生物地层学和地质年代学为约束因素,本文厘定并更新了中国二叠纪不同块体间岩石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方案。北部边缘地层区二叠系发育不完整,地层层序和各岩石地层单位的时代缺乏系统研究,整体为陆相碎屑岩夹火山岩沉积,海相地层主要发育在乌拉尔统—瓜德鲁普统,从西向东海水逐渐退出。塔里木地层区二叠系海相地层主要发育乌拉尔统,瓜德鲁普统—乐平统则为陆相地层且不完整。华北地层区的二叠系层序相对清楚,但最新研究表明很可能缺失瓜德鲁普统,海相地层主要在乌拉尔统底部发育,并含有重要煤层,乌拉尔统上部至乐平统则发育陆相地层,并随着气候逐渐干旱化出现越来越多的红层。喜马拉雅地层区二叠系在各个块体差异明显,其中藏南分区的喜马拉雅特提斯带缺乏瓜德鲁普统沉积,含冈瓦纳冷水型生物群,而拉萨地块和南羌塘地块的二叠系均发育有较为完整的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在乌拉尔统上部生物群逐渐向暖水型过渡。华南地层区的二叠系最为完整,整体为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层序清晰,所含各门类化石丰富,是重要的国际对比标准。中国二叠系是煤炭、油气、铝土矿等重要矿产资源的富集层位。精细的岩石地层划分和时代对比对于阐明重要矿产资源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以及指导资源勘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意义。

童金南,楚道亮,缪雪,舒文超,郭文伟,吴玉样,苏岳,吴奎,纪开宣,俞映月[6](2021)在《中国三叠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的三叠系海、陆相同时发育,沉积类型齐全,分布广泛,但其分布和发育很不均衡,总体呈现为"南海北陆、东简西杂、下全上缺"的格局。中国南方(包括青藏高原)海相三叠系的基本生物-年代地层框架中,下三叠统直到上三叠统卡尼阶具有区域对比意义,部分标志甚至具有全球对比意义。中国陆相生物-年代地层框架可作为区域陆相地层对比的参照系。在童金南等(2019)对中国三叠纪年代地层、生物地层、磁性地层和化学地层等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本文对中国三叠纪各区域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进行系统的补充和完善。中国三叠纪地层分区显着受控于区域构造古地理格局和沉积古地理分异,前者可作为地层区的划分标志,后者着重作为地层分区界线的参考。据此,本文将中国的三叠系划分为10个地层区和若干地层分区,以各地层分区代表性岩石地层序列为基础,借助各地层区综合生物-年代等地层对比标志,结合区域岩相和沉积相演变趋势的关系,建立各地区岩石地层对比关系。本文的地层-岩相-沉积相对比表,不仅完好地表达了印支运动在中国南、北地块间的演变历程,而且也示踪了青藏高原各构造活动带及其间夹的一系列小地块在三叠纪时期的构造活动状态。最后,论文就三叠纪岩石地层对比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岩石地层也应重视其生物-年代属性。

杨少梅[7](2021)在《帕米尔东北缘与南天山新生代对接过程:基于构造特征与沉积记录》文中提出新生代印度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和持续汇聚作用使得帕米尔弧形构造带向北强烈突进,也使得南天山造山带再度复活并发生陆内造山作用。伴随着大规模的地壳增厚和隆升剥露,帕米尔造山带和南天山造山带分别向北、向南生长扩展,两者相向汇聚,进而导致帕米尔北缘冲断系统和南天山冲断系统发生了强烈的交互变形;同时,在帕米尔-南天山对接带所在的塔西南地区发生强烈沉降,沉积了厚达十千米以上的新生代地层。对接带的构造变形特征和巨厚的新生代沉积物直接记录着帕米尔-南天山造山带新生代演化和持续汇聚历史。因此,开展帕米尔-南天山对接带的变形时间、变形量时空分布研究,以及沉积演化和沉积物物源分析,有助于理解帕米尔弧形构造带的扩展历史和帕米尔-南天山的对接过程。通过对帕米尔东北缘-南天山对接带的区域性地震剖面的解释分析和平衡恢复,结合乌泊尔背驮盆地生长地层的沉积演化过程和帕米尔东北缘-南天山对接带恰特背斜北翼剖面以及乌恰1井的物源分析,本文揭示了帕米尔东北缘与南天山新生代对接过程,主要得出了以下认识:一、通过野外实测、地震剖面解析、平衡剖面恢复和生长地层研究,本文认为:(1)对接带构造变形在空间上由西向东可分为西、中、东三段。(2)西段为叠置构造带,表现为帕米尔北缘冲断系统叠置在南天山冲断系统之上;中段为对接构造带,帕米尔北缘冲断系统与南天山冲断系统发生对接,并未发生冲断系统的叠置;东段为对冲构造带,帕米尔北缘冲断系统向北逆冲,南天山冲断系统向南逆冲,中间被喀什凹陷分割。(3)对接带中明尧勒背斜与目什背斜均属于帕米尔北缘冲断系统。(4)帕米尔北缘冲断系统现保留的变形的初始时间为晚中新世,南天山冲断系统的初始变形大约在中中新世。两者的交互对接时间为晚中新世至早上新世,两者彼此汇聚,发生大规模的挤压缩短。二、乌泊尔背驮盆地记录了帕米尔弧形构造带东北缘晚新生代扩展以及与南天山的对接过程。通过对乌泊尔背驮盆地生长地层发育特征研究及厚度分析表明:(1)乌泊尔背驮盆地内部发育了两个不整合,分别对应于阿图什组与下伏中新世沉积的区域不整合和第四系与下伏阿图什组之间的不整合。(2)乌泊尔背驮盆地内部可以划分为6组生长地层(G1~G6),G1~G3对应于阿图什组,G4~G6对应于第四系,背驮盆地沉积开始于晚中新世至早上新世(~5.8-4.5Ma)。(3)G1和G2沉积时,盆地发育三个独立的沉积中心,与帕米尔前缘断裂(PFT)的分段性有关;在G3沉积时,盆地西北部的两个沉积中心开始彼此迁移汇聚;在G4沉积时,盆地西北部的两个沉积中心变成一个近北东东走向展布的沉积中心;在G5沉积和G6沉积时,汇聚为一个沉积中心,并向东迁移。(4)上新世晚期到第四纪以来,帕米尔弧形构造带与南天山造山带在乌泊尔背驮盆地的西侧已经发生对接,对接导致了西侧强烈隆升,变形向东扩展,使得沉积中心向东迁移。三、通过对恰特背斜北翼剖面帕卡布拉克组以及乌恰1井克孜洛依组的碎屑锆石物源分析表明,恰特背斜北翼剖面的4个碎屑锆石样品的锆石U-Pb年龄范围为~161~2983 Ma,主要年龄峰为~274-301 Ma和~425.6-470 Ma,次要年龄峰为~812-890 Ma,样品中还出现了极少量的~217-250 Ma的三叠纪年龄的锆石。乌恰1井克孜洛依组的2个碎屑锆石样品的锆石U-Pb年龄与恰特背斜北翼剖面样品相似。这表明南天山物源区是恰特背斜北翼剖面与乌恰1井从中新世(22.1Ma)沉积以来的主要沉积物源区,附近的乌拉根古隆起也为其提供了少量物源,而北帕米尔的物源虽然也可以抵达该地区,但影响极其有限。结合前人在吾合沙鲁剖面的碎屑锆石物源分析结果,本文认为:(1)在早中新世,来自帕米尔的水系和沉积碎屑随着帕米尔北缘冲断系统的活动,可以到达南天山山前;来自南天山的水系和沉积碎屑随着南天山冲断系统的活动,也可以到达帕米尔山前,来自南北的沉积充填记录已经发生对接。(2)在晚中新世至上新世,对接带西部发生了强烈的抬升作用,南北走向水系很可能改道并统一汇入单一向东水系,来自帕米尔的碎屑无法再到达南天山山前,帕米尔山前来自南天山的碎屑也快速减少。通过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了帕米尔东北缘和南天山的新生代对接过程:(1)晚中新世至早上新世,帕米尔北缘冲断系统与南天山冲断系统经历了从沉积充填对接到构造变形对接的演化过程;(2)自上新世开始,帕米尔东北缘与南天山之间构造变形的对接使得对接带西侧发生强烈抬升,导致乌泊尔背驮盆地的沉积中心向东迁移;(3)第四纪以来,帕米尔北缘冲断系统向东北逆冲,控制了帕米尔前缘断裂以北的目什背斜和明尧勒背斜的形成,而南天山冲断系统向南逆冲,控制了冲断体系南缘的阿图什褶皱冲断带形成。

熊维莉,曹艺钟,杨新峰,曹菁[8](2021)在《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与资源潜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具有十分丰富的油气资源,近年来油气勘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总体上来说其地质情况复杂、研究程度较低。文章通过文献调研和勘探进展跟踪,就前陆盆地的概念、分类和分布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结合构造、圈闭、烃源岩、储层、保存、运移、配套、成藏等油气地质特征分析,探讨了塔里木库车、柴西南、川西、准南缘、塔西南等8个重点前陆盆地生储盖等成藏地质条件的差异。以中石油第四次油气资源评价成果为基础,对中国中西部8个重点前陆盆地(冲断带)的资源量、探明储量和资源丰度等数据开展分析,揭示了中西部前陆盆地巨大的资源潜力,对今后前陆盆地的勘探研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张成勇,夏菲,严兆彬,邓薇,聂逢君,张鹏飞,文振宇,刘波,戴明建,封志兵[9](2021)在《巴音戈壁盆地塔木素铀矿床含矿砂岩成岩作用类型、演化序列及其对铀成矿的约束》文中研究表明勘查和研究发现部分砂岩型铀矿床中不仅有表生氧化流体作用还存在深部流体的参与,这类砂岩型铀矿床蚀变类型多样且成因复杂。塔木素砂岩型铀矿表生流体和深部流体活动都很明显,砂岩普遍固结且后生蚀变类型独特,因此,恢复成岩成矿事件及其演化过程,对揭示铀沉淀富集机理至关重要。本文通过镜下鉴定、电子探针、扫描电镜分析等,系统研究了塔木素矿床含矿砂岩成岩作用特征与后生蚀变矿物生成序列,重塑了成岩成矿事件的演化过程。研究结果显示,塔木素矿床砂岩中压实作用较弱而胶结作用很强,重结晶作用普遍,是造成目的层致密的主要原因,赤铁矿、褐铁矿化、碳酸盐化、石膏化是该地区主要的胶结类型。将该地区的成岩演化划分为沉积-早成岩阶段、早期氧化流体作用阶段、热流体改造阶段和晚期氧化流体弱改造阶段。成岩环境由弱碱性向酸性环境转变的过程中的氧化还原过渡部位是造成铀沉淀的关键,大规模的氧化作用是矿床形成的基础,后期热流体活动对早期形成的低品位铀矿石进行叠加改造,是成矿的关键环节。

邢智峰,付玉鑫,郑伟,李妲,李素萍,刘云龙,齐永安,李婉颖,许欣,吴盼盼,张湘赟[10](2021)在《豫西宜阳上二叠统孙家沟组孢粉组合及其地质意义》文中研究说明豫西宜阳上二叠统孙家沟组为一套陆相碎屑岩,在该组中部土门段砂泥互层中发现大量的植物化石碎片和孢粉化石。文中依据孙家沟组沉积特征及孢粉组合区域对比,厘定了土门段的地质时代,并依据孢粉化石的亲缘植物关系和信息函数,结合微量元素Sr/Cu值指标,定性和半定量分析了宜阳地区的古气候特征。结果显示:土门段共发现52属孢粉化石,以裸子植物花粉占优势,与华北地区晚二叠世孢粉组合特征有很大的相似性,推测其地质时代相当于晚二叠世长兴期。孢粉化石属种的植物亲缘关系与欧美镁灰岩统植物成分类似,表明整体上为较炎热的半干旱古气候。该成果可为华北地区晚二叠世晚期的陆相沉积环境、古植物背景以及古气候演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二、新疆晚古生代气候征及影响的主要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晚古生代气候征及影响的主要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准噶尔叠合盆地复式油气成藏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复式油气成藏基本要素与条件
    2.1 烃源岩条件
    2.2 储集层与盖层特征
    2.3 复式输导体系特征
    2.4 多期成藏与复杂油气相态
    2.5 多类型油气藏与复式成藏模式
3 油气富集规律
    3.1 3类盆地叠合形成3套主力源岩决定油气的平面分布
    3.2 多类型有利沉积相带中规模优质储层提供油气聚集的场所
    3.3 立体输导网格对油气横、纵向分布具有调节作用
    3.4 古构造决定油气的最终归属地
4 勘探实践与展望
    4.1 富烃凹陷油气发现是储量增长主体,立足烃源灶迎烃面谋求盆地级领域发现
    4.2 源岩层系常规-非常规油气有序共生,揭示油气综合勘探重大新领域
    4.3 深层具备油气规模高效勘探潜力,坚定信心打开油、气并举新局面
5 结论

(2)全球碳酸盐岩地层-岩性大油气田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碳酸盐岩地层-岩性大油气田分布
    1.1 地理分布
    1.2 层系分布
    1.3 碳酸盐岩储层规模
2 碳酸盐岩地层-岩性油气田储层岩石特征及埋深分布
3 碳酸盐岩地层-岩性大油气田圈闭类型
    3.1 生物礁类
    3.2 颗粒滩类
    3.3 成岩圈闭
    3.4 不整合与风化壳类
4 控制碳酸盐岩地层-岩性大油气田分布的主要因素
    4.1 构造演化及古纬度、古气候等沉积环境共同控制烃源岩的生成和碳酸盐岩的发育
    4.2 沉积成岩作用控制碳酸盐岩地层-岩性大油气田的储集性能
    4.3 生储盖组合的密切配合是碳酸盐岩地层-岩性大油气田形成的关键
    4.4 成藏因素在时空上的有机结合
5 结论

(3)甘肃宝积山盆地中侏罗世植物群特征及古生态、古气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植物群组成特征
    2.1 植物化石组成
    2.2 植物群的特征
3 植物群古生态研究
    3.1 化石埋藏学分析
    3.2 植物群落划分及其特征
        3.2.1 岸边—湿地楔叶类植物群落
        3.2.2 低地蕨类—苏铁类植物群落
        3.2.3 坡地银杏类植物群落
        3.2.4 高地松柏类植物群落
4 植物群古气候
    4.1 植物群组成特征指示的古气候特征
    4.2 叶相学证据
        4.2.1 叶级分析
        4.2.2 叶缘分析
        4.2.3 叶型分析
5 讨论与分析
    5.1 古气候的形成因素分析
    5.2 与相关植物群的特征比较
6 结论

(4)锂的地球化学性质与富集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锂的地球化学性质及富集过程
2 锂矿床类型及成因
    2.1 卤水型锂矿床
    2.2 花岗伟晶岩型(花岗岩型)锂矿床
    2.3 黏土型锂矿床
    2.4 锂沸石型锂矿床
3 Li同位素对“伟晶岩型”锂矿床的成因约束
4 结语

(5)中国二叠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二叠纪年代地层划分标准
2 中国二叠纪生物带
3 中国二叠纪地层区划、代表剖面和划分对比
    3.1 北部边缘地层区(I)
        3.1.1 北疆地层分区(I1)
        3.1.2 北山地层分区(I2)
        3.1.3 内蒙古—松江地层分区(I3)
    3.2 塔里木地层区(II)
        3.2.1 柯坪地层分区(II1)
        3.2.2 塔西南地层分区(II2)
        3.2.3 柴达木地层分区(II3)
        3.2.4 南祁连地层分区(II4)
    3.3 华北地层区(III)
        3.3.1 北祁连地层分区(III1)
        3.3.2 大青山地层分区(III2)
        3.3.3 晋冀鲁地层分区(III3)
        3.3.4 黄淮地层分区(III4)
    3.4 喜马拉雅地层区(IV)
        3.4.1 滇西地层分区(IV1)
        3.4.2 喀喇昆仑地层分区(IV2)
        3.4.3 冈底斯地层分区(IV3)
        3.4.4 雅鲁藏布地层分区(IV4)
        3.4.5 藏南地层分区(IV5)
    3.5 华南地层区(V)
        3.5.1 唐古拉—横断山脉地层分区(V1)
        3.5.2 泰康滇地层分区(V2)
        3.5.3 扬子地层分区(V3)
        3.5.4 江南地层分区(V4)
        3.5.5 东南地层分区(V5)
        3.5.6 滨太平洋地层分区(V6)
4 总结和讨论

(6)中国三叠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三叠系的发育和分布特点
2 中国三叠纪生物-年代地层框架
3 中国三叠纪地层分区及岩石地层对比
    3.1 北疆—兴安地层区(I)
        3.1.1 阿尔泰地层分区(I1)
        3.1.2东西准噶尔地层分区(I2)
        3.1.3准噶尔—吐哈地层分区(I3)
        3.1.4 伊宁—中天山地层分区(I4)
        3.1.5 北山地层分区(I5)
        3.1.6 内蒙—大兴安岭地层分区(I6)
        3.1.7 松辽地层分区(I7)
        3.1.8 小兴安岭—南楼山地层分区(I8)
        3.1.9 鸡西—延吉地层分区(I9)
    3.2 塔里木地层区(II)
        3.2.1 塔北地层分区(II1)
        3.2.2 塔中—敦煌地层分区(II2)
        3.2.3 塔西南地层分区(II3)
    3.3 那丹哈达岭地层区(III)
    3.4 华北地层区(IV)
        3.4.1 北祁连—阿拉善地层分区(IV1)
        3.4.2 鄂尔多斯地层分区(IV2)
        3.4.3 晋—豫西地层分区(IV3)
        3.4.4 阴山—辽西地层分区(IV4)
        3.4.5 辽东吉南地层分区(IV5)
        3.4.6 冀鲁皖地层分区(IV6)
        3.4.7 北秦岭—南召地层分区(IV7)
    3.5 昆仑—秦岭—川西地层区(V)
        3.5.1 喀喇昆仑地层分区(V1)
        3.5.2 南祁连地层分区(V2)
        3.5.3 东昆仑—西秦岭地层分区(V3)
        3.5.4 南秦岭—大别山地层分区(V4)
        3.5.5 可可西里—巴颜喀拉—马尔康地层分区(V5)
        3.5.6 义敦—中甸地层分区(V6)
    3.6 扬子地层区(VI)
        3.6.1 盐源—丽江地层分区(VI1)
        3.6.2 攀枝花—楚雄地层分区(VI2)
        3.6.3 康滇地层分区(VI3)
        3.6.4 上扬子南缘地层分区(VI4)
        3.6.5 南盘江—右江地层分区(VI5)
        3.6.6 十万大山地层分区(VI6)
        3.6.7 上—中扬子地层分区(VI7)
        3.6.8 下扬子地层分区(VI8)
    3.7 东南地层区(VII)
        3.7.1 湘粤赣地层分区(VII1)
        3.7.2 浙闽粤地层分区(VII2)
        3.7.3 台湾地层分区(VII3)
        3.7.4 海南地层分区(VII4)
    3.8 台东—南海地层区(VIII)
    3.9 西藏—滇西地层区(IX)
        3.9.1 羌北—昌都—思茅地层分区(IX1)
        3.9.2 羌南—保山地层分区(IX2)
        3.9.3 冈底斯—腾冲地层分区(IX3)
    3.1 0 喜马拉雅地层区(X)
        3.1 0. 1 北喜马拉雅地层分区(X1)
        3.1 0. 2 高喜马拉雅地层分区(X2)
4 关于三叠纪岩石地层对比的几个问题讨论
    4.1 关于岩石地层对比
    4.2 关于岩石地层单位的生物-年代属性
    4.3 关于岩石地层名称的选用(同物异名)问题

(7)帕米尔东北缘与南天山新生代对接过程:基于构造特征与沉积记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对接带深部结构
        1.2.2 帕米尔、南天山新生代构造活动研究
        1.2.3 帕米尔-南天山构造变形特征研究
        1.2.4 帕米尔-南天山对接带物源演化研究
    1.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5 论文工作量
    1.6 创新性认识
2.区域地质概况
    2.1 对接带主要构造单元及特征
        2.1.1 帕米尔
        2.1.2 南天山
    2.2 研究区地层概述
    2.3 新生代地层年代限定
3 帕米尔东北缘-南天山对接带构造变形特征分析
    3.1 对接带地表构造特征
        3.1.1 巴什布拉克构造带
        3.1.2 克拉托构造带
        3.1.3 阿图什构造带
    3.2 对接带地震剖面结构分析
    3.3 对接带地震剖面平衡恢复
    3.4 小结
4 乌泊尔背驮盆地生长地层厚度的空间迁移规律及对对接过程的指示
    4.1 乌泊尔背驮盆地地质背景
    4.2 乌泊尔背驮盆地所在区域剖面结构
    4.3 乌泊尔背驮盆地生长地层划分
    4.4 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分析
    4.5 讨论
        4.5.1 乌泊尔背驮盆地的形成时间
        4.5.2 沉积中心迁移
    4.6 小结
5 对接带晚新生代沉积物物源演变及对对接过程的制约
    5.1 碎屑锆石沉积物源分析方法
    5.2 采样及测试
    5.3 恰特背斜北翼剖面碎屑锆石U-Pb年龄数据分析
    5.4 乌恰1 井岩芯锆石年龄数据分析
    5.5 物源对比分析
        5.5.1 新生代地层样品与潜在物源区对比分析
        5.5.2 恰特背斜北翼剖面与吾合沙鲁剖面样品对比分析
    5.6 小结
6 讨论
    6.1 帕米尔东北缘-南天山对接边界分析
    6.2 帕米尔东北缘-南天山对接时间厘定
    6.3 帕米尔东北缘-南天山对接带演化模式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8)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与资源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陆盆地复杂构造综述
    1.1前陆盆地的概念
    1.2前陆盆地的分类
        1.2.1前陆盆地的基本类型
        1.2.2中西部前陆盆地的分类
    1.3前陆盆地的分布
二、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三、油气勘探潜力、前景及勘探方向
四、结论

(9)巴音戈壁盆地塔木素铀矿床含矿砂岩成岩作用类型、演化序列及其对铀成矿的约束(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与矿床地质
    1.1 区域地质
    1.2 矿床地质
2 分析测试方法
3 成岩作用类型
    3.1 压实作用
    3.2 胶结作用
    3.3 溶蚀作用
    3.4 交代作用
    3.5 重结晶作用
4 矿物生产序列与成岩演化
    4.1 矿物生成顺序的判定依据
    4.2 成岩序列与成岩事件演化
5 讨论
    5.1 成岩成矿环境恢复与演化
    5.2 成矿环境变化对铀沉淀富集的约束
6 结论

(10)豫西宜阳上二叠统孙家沟组孢粉组合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宜阳大雨淋剖面地层特征和沉积环境
    2.1 地层特征
    2.2 沉积环境
3 孢粉样品采集和分析
    3.1 孢粉样品采集
    3.2 孢粉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孢粉化石埋藏特征
    4.2 植物群特征
        4.2.1 古生态特征
        4.2.2 莲座蕨目
        4.2.3 盾籽目
        4.2.4 开通目
    4.3 地质时代厘定
    4.4 古气候特征
        4.4.1 孢粉植物群类型指示的古气候
        4.4.2 孢粉化石信息函数指示的古气候
        4.4.3 古气候演化
5 结论

四、新疆晚古生代气候征及影响的主要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准噶尔叠合盆地复式油气成藏规律[J]. 唐勇,宋永,何文军,赵龙,杨海波,赵长永,郑孟林,孙帅,费李莹.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2
  • [2]全球碳酸盐岩地层-岩性大油气田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 熊加贝,何登发. 岩性油气藏, 2022(01)
  • [3]甘肃宝积山盆地中侏罗世植物群特征及古生态、古气候研究[J]. 刘松欣,辛存林,王晶菁,狄国芸,焦志鹏,赵涵,王志韬. 地质学报, 2021
  • [4]锂的地球化学性质与富集机理[J]. 薛颖瑜,刘海洋,孙卫东.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21
  • [5]中国二叠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J]. 申博恒,沈树忠,侯章帅,吴琼,张水昌,张斌,张以春,袁东勋. 地层学杂志, 2021
  • [6]中国三叠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J]. 童金南,楚道亮,缪雪,舒文超,郭文伟,吴玉样,苏岳,吴奎,纪开宣,俞映月. 地层学杂志, 2021
  • [7]帕米尔东北缘与南天山新生代对接过程:基于构造特征与沉积记录[D]. 杨少梅. 浙江大学, 2021
  • [8]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与资源潜力[A]. 熊维莉,曹艺钟,杨新峰,曹菁. 2021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论文集(上册), 2021
  • [9]巴音戈壁盆地塔木素铀矿床含矿砂岩成岩作用类型、演化序列及其对铀成矿的约束[J]. 张成勇,夏菲,严兆彬,邓薇,聂逢君,张鹏飞,文振宇,刘波,戴明建,封志兵. 地球学报, 2021
  • [10]豫西宜阳上二叠统孙家沟组孢粉组合及其地质意义[J]. 邢智峰,付玉鑫,郑伟,李妲,李素萍,刘云龙,齐永安,李婉颖,许欣,吴盼盼,张湘赟. 古地理学报, 2021(05)

标签:;  ;  ;  ;  ;  

新疆晚古生代气候标志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