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外用内服治疗带状疱疹30例临床报告

中药外用内服治疗带状疱疹30例临床报告

一、中药外敷内服治疗带状疱疹30例临床报道(论文文献综述)

马秀芝[1](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对近20年现代临床医家运用中药内服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用药特点及组方规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新思路和有效依据。资料与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作为方法,检索200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发表在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知网(CNKI)中,关于口服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相关文献,选出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相关文献,搜寻其中的合格处方,通过双人互查校对,将结果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中。使用数据挖掘方法如:关联分析、频数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等,对输入平台内的合格处方中的中药进行分析,梳理用药频次、性味归经和常见配伍,挖掘其中的关联规则、核心药物和新处方,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口服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组方规律。结果:最终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共计246篇,其中共涉及252个完整处方、187味中药,累计使用药物频次为2814次,数据挖掘结果如下:1.用药频次排名前十位的中药有:当归、甘草、红花、桃仁、川芎、延胡索、柴胡、赤芍、白芍、黄芪。临床上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中药以温性药物最多,其次为寒性药物;五味以苦味、辛味、甘味为主;主要归肝经、心经、脾经。对使用频次≥5次的74味药物进行分析,发现其使用总频次为2602次,占总用药频率的92.47%,按照功效对其主要分为12类:活血化瘀药(915次)、补虚药(632次)、清热药(359次)、平肝熄风药(193次)、理气药(166次)、解表药(163次)、利水渗湿药(61次)、化痰止咳平喘药(36次)、祛风湿药(32次)、安神药(20次)、泻下药(15次)、止血药(10次)。2.依托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调整支持度为0.9,调整支持个数为60,调整置信度为90%,得到39条关联规则、59组药物、11味核心药物(赤芍、红花、桃仁、川芎、黄芪、当归、甘草、白芍、生地黄、柴胡、延胡索)。其中出现频次前十的药物组合为:红花,桃仁;红花,当归;桃仁,当归;甘草,当归;红花,桃仁,当归;川芎,当归;红花,川芎;川芎,桃仁;红花,川芎,桃仁;红花,川芎,当归。3.当相关度设置为8、惩罚度设置为2时,在此次研究中药内服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相关文献中,对被纳入的252首处方进行基于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的分析挖掘,得到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新处方10首。新方1:连翘、蒲公英、金银花、紫花地丁。新方2:麦冬、枸杞子、玄参、北沙参、天冬。新方3:乳香、麦冬、没药、五灵脂、香附、羌活。新方4:蜈蚣、全蝎、五味子、马齿苋、附子。新方5:党参、黄芪、白术、牡蛎、龙骨。新方6:生地黄、大黄、穿山甲、枳壳、牛膝、桔梗。新方7:川芎、桃仁、栀子、当归、红花。新方8:合欢皮、天麻、僵蚕、莴苣子。新方9:木香、鸡血藤、陈皮、鬼箭羽、三棱。新方10:牡蛎、代赭石、珍珠母、磁石、龙骨、北沙参。结论:1.现代医家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用药以温性、寒性为主,五味以苦味、辛味、甘味为主,归经主要以肝经、心经、脾经为主。2.临床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主要治疗原则为扶正补虚,祛邪泻实。核心药物有:赤芍、红花、桃仁、川芎、黄芪、当归、甘草、白芍、生地黄、柴胡、延胡索。3.新方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平肝熄风、通络止痛;补虚;清热,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了新的选方用药思路。

王慧娴,罗晓蕾,高慧[2](2020)在《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带状疱疹是一类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沿体表神经分布的成簇、带状水疱,且常伴受累神经所支配部位的疼痛及局部淋巴结肿大。西医治疗带状疱疹以抗病毒、止痛、消炎为主要原则,治疗药物多选用伐昔洛韦、维生素等,但易遗留后遗神经痛。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的主要方法有中药内服、外敷、针刺、刺络放血、火针等,其疗效显着且能有效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现综述中医药在带状疱疹治疗中的临床运用,以期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吕松谕[3](2020)在《腹针结合局部艾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旨在对比腹针结合局部艾灸疗法与口服西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为腹针治疗该病提供参考依据,丰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手段。方法:本研究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30例。治疗组运用腹针结合局部艾灸的方法,每日1次,连续5次为一个疗程。对照组予连续口服卡马西平片15天,一次一片,一天两次。最高剂量每日不超过1.2g。用药期间可根据患者疼痛评分的变化、不良反应及时调整剂量。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忌食辛辣及发物。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表(V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治疗后疼痛减轻30%所需时间。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VAS评分、PSQ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效果:(1)VAS评分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疗程结束后,两组VAS评分均较前减低,治疗前后两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说明腹针结合局部艾灸、卡马西平均能减轻患者疼痛,但腹针结合局部艾灸止痛效果更好;(2)在疼痛减轻30%所需天数上,治疗组较对照组的时间更短,经统计学检验,P<0.01,表明腹针结合艾灸疗法的起效时间更快;(3)PSQI评分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PSQ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疗程结束后,两组PSQI评分均较前减低,治疗前后两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PSQI评分较对照组低,说明腹针结合局部艾灸、卡马西平均能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但腹针结合局部艾灸效果更好;(4)治疗组30例患者中,痊愈16例,显效7例,有效5例,无效2例,显愈率76.67%,有效率93.33%。对照组30例患者中,痊愈6例,显效8例,有效11例,无效5例,显愈率46.7%,有效率83.4%。经统计学检验,P<0.01,说明腹针结合局部艾灸临床疗效更优。结论:1.腹针结合局部艾灸疗法能有效减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疼痛,并能改善睡眠质量,疗效确切,效果优于卡马西平。2.腹针结合艾灸疗法疼痛减轻30%所需时间较卡马西平短,说明腹针结合艾灸疗法起效时间更快。3.治疗过程中腹针结合局部艾灸组未出现不良反应,说明腹针结合艾灸疗法安全、有效,能避免口服药物可能引起的胃肠道反应、嗜睡、疲劳等副作用。

黄敏敏[4](2020)在《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病程长短、疼痛缓解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后期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生活质量及补体C3、C4水平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入组75例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n=37例)和对照组(n=38例),治疗组予口服柴瓜蝎汤治疗,对照组予口服盐酸伐昔洛韦胶囊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7天,均在治疗开始与结束行外周血补体C3、C4水平的检测及相关常规检查;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疼痛评分;于研究开始及结束3个月后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分;在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的治疗病程长短、治愈率及总有效率的高低;研究结束3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有无遗留神经痛及计算其发生率;试验期间及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及评估其安全性,从而综合评价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结果:(1)本研究共脱落及失访5例病例,最终纳入70例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基线一致。(2)疼痛评分对比:治疗后,两组的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的疼痛评分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更能有效缓解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程度。(3)治疗病程对比:治疗后,治疗组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及止痛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更能缩短病程。(4)临床疗效评价: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57%,高于对照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提高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5)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治疗后,两组的DLQI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比对照组,治疗组改善较为明显,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检测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者共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对照组共有3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7)补体C3、C4水平比较结果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补体C3、C4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但治疗组升高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对比:结束治疗3个月后电话随访,治疗组发生后遗神经痛者4例,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11.43%,对照组发生后遗神经痛者15例,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42.86%。治疗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柴瓜蝎汤在缓解患者疼痛程度、缩短治疗病程、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血清补体C3、C4水平及降低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方面效果要优于盐酸伐昔洛韦胶囊。(2)柴瓜蝎汤与盐酸伐昔洛韦胶囊在用药安全性及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效果相当。(3)柴瓜蝎汤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带状疱疹患者外周血补体C3、C4等免疫系统相关。

刘士民[5](2019)在《蒙药消肿九味散和通脉祛浊汤分别对GA模型大鼠ICAM-1、VCAM-1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蒙药消肿九味散外敷、通脉祛浊汤灌胃干预大鼠痛风性关节炎的实验,探讨两复方对踝关节滑膜ICAM-1、VCAM-1的各自作用。方法:本论文实验涉及两部分,第一部分:1.对正常组,扶他林组,云南白药组,蒙药消肿九味散组共40只昆明小鼠分别予以热板实验、扭体实验、二甲苯致耳肿胀实验、以此来发现和比较蒙药消肿九味散的抗炎镇痛效果。2.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扶他林组,云南白药组和蒙药消肿九味散组,随后建立高脂血高尿酸并发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各治疗组予以相应药物外用2周后实验结束,检测所有大鼠血清UA值、TC值、TG值、LDL值、HDL值及滑膜组织ICAM-1,VCAM-1含量,并取病变踝关节作组织切片,据实验结果分析外敷蒙药消肿九味散对大鼠滑膜ICAM-1,VCAM-1及血脂的影响。第二部分:3.将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痛风定组,立加利仙组,通脉祛浊汤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建立高脂血高尿酸并发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后,各治疗组予以相应中药灌胃4周,实验结束,用相应试剂盒检测各组大鼠血清UA值、TC值、TG值、LDL值、HDL值,ELISA法检测滑膜组织ICAM-1、VCAM-1含量,据实验结果分析通脉祛浊汤对ICAM-1,VCAM-1及血脂的影响。结果:第一部分:1.相对于正常组,扶他林组、云南白药组、蒙药消肿九味散组小鼠的痛阈值明显提高(P<0.05),扭体次数显着减少(P<0.05),右耳肿胀程度较轻(P<0.05);相对于扶他林组和云南白药组,蒙药消肿九味散组耳肿胀值最小(P<0.05);2.相对于模型组,扶他林组、云南白药组、蒙药消肿九味散组大鼠血清UA值,ICAM-1值,VCAM-1值明显降低(P<0.05);相对于扶他林组和云南白药组,蒙药消肿九味散组尿酸值最低(P<0.05),滑膜炎性细胞的浸润数量明显减少;就TC,TG,LDL,HDL值而言,扶他林组、云南白药组、蒙药消肿九味散组无明显差异(P>0.05)。第二部分:3.相对于模型组,痛风定组、立加利仙组、通脉祛浊汤各剂量组UA值,TC值,TG值,LDL值和滑膜组织ICAM-1,VCAM-1含量明显下降(P<0.05),其中痛风定组,立加利仙组和通脉祛浊汤低剂量组UA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通脉祛浊汤低剂量组对TC的降低程度强于痛风定(P<0.05)、对LDL的降低程度则优于立加利仙(P<0.05),而在通脉祛浊汤三个剂量组中,高剂量组对于UA,TG,LDL的改善效果最好(P<0.05)。结论:1.蒙药消肿九味散具有抗炎镇痛效果。2.外敷蒙药消肿九散对大鼠痛风性关节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能降低血尿酸水平,可以抑制炎性期滑膜ICAM-1和VCAM-1的表达。3.通脉祛浊汤能改善血脂紊乱,对滑膜炎性病变时增高的ICAM-1和VCAM-1具有抑制作用,同时还能控制尿酸,对于痛风性关节炎合并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的模型大鼠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刘帆[6](2018)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蛇串疮医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使用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结合中医药理论知识,探析蛇串疮疾病辨治经验及规律。方法:数据挖掘结合医学统计。结果:共收集蛇串疮临床医案235份,运用数据挖掘软件SPSS 22.0及SPSS Modeler,使用频数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得到数据挖掘结果:1患者一般情况挖掘结果:蛇串疮患者发病年龄多集中在4079岁阶段,共计177人,占医案总数的75.96%。蛇串疮患者按其性别划分,男性患者129名,女性患者104名,男性发病比率略高于女性。蛇串疮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季为其发病高峰期。2临床症状挖掘结果:通过对其症状的挖掘,得到蛇串疮疾病中高频出现的15个症状,分别为:舌红、脉弦、胸胁、疼痛、皮损鲜红、苔黄、腰背、灼热、带状分布、刺痛、大便秘结、数脉、苔腻、失眠、薄苔。通过对其发病部位挖掘,蛇串疮多发于胸胁部(60.43%),其次可见于腰背部、头面四肢及腹阴部等。3医案证候挖掘结果:根据《蛇串疮诊疗指南(2014年修订版)》规定,蛇串疮临床证型辨为肝经郁热、脾虚湿蕴及气滞血瘀三型。根据临床医案统计,蛇串疮还可见气虚血瘀、气阴两伤证型。故书目结合医家医案,一并统计。临床最为常见肝经郁热型蛇串疮(122例),之后为气滞血瘀型(51例),脾虚湿蕴(49例),气虚血瘀(32例),气阴两伤(31例)。将证候进行分解,发病部位多为肝、胆,脾、心、肾三脏也可引发疾病;病理因素以湿、热为主,同时并见气滞、血瘀、气虚、风邪、阴虚、血虚、阳虚。4用药规律挖掘结果:采用频数分析方法,得到诊疗药物237味,最为常用的15味中药依次为:甘草、黄芩、延胡索、柴胡、当归、龙胆草、生地、栀子、赤芍、板蓝根、川芎、丹参、金银花、车前子、红花。将237味中药进行归类,得到药物19大类,清热药使用次数最多(1055),活血化瘀药其次(512),补益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理气药、平肝熄风药等药物在蛇串疮治疗中亦起到重要作用。采用关联分析方法,得到临床药对45对,如乳香、没药;红花、桃仁;龙胆草、车前子;黄芩、泽泻;当归、桃仁;板蓝根、紫草;甘草、白芍;柴胡、郁金等。三味药物关联,如龙胆草、木通、栀子;红花、桃仁、川芎;黄芩、泽泻、柴胡等。四味药物关联,如龙胆草、车前子、柴胡、黄芩;柴胡、生地、当归、黄芩;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等。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得到聚类方5个:C1: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C2:白术、茯苓、枳壳;C3:土茯苓、黄柏、苍术、防风;C4:鸡血藤、珍珠母、麦冬、太子参、玄参、香附;C5:桃仁、红花、黄芪、川芎。结论:以中医蛇串疮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其患者一般情况来看:中老年人为蛇串疮疾病发生的主要人群,概因此阶段为人体生理衰老期,正气逐渐衰败,气血逐步耗散,则病邪易扰,疾病易成。从其发病部位来看:蛇串疮水疱多聚集于胸胁,与肝经密切相关,概肝经循行两胁,脏腑不遂,泛溢肌肤。从证型分布来看:疾病前期,毒邪炽盛,实证为主;疾病后期,余毒未尽,气滞血瘀,气津两伤,虚实夹杂。肝脾为其主要发病部位;湿、热、瘀、虚为其发病机理。从用药规律来看:临床上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补益药、利水渗湿药等常相互配伍,治疗疾病,概因蛇串疮常湿热瘀虚相互蕴结,合而发病。

黄秋燕,覃聪慧,邱泉[7](2016)在《中药治疗带状疱疹临床应用概况》文中指出带状疱疹(AHZ)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R)引起的以较剧烈疼痛为特征的皮肤病,中医称为"蛇串疮"、"缠腰火丹"。祖国医学认为,带状疱疹主要是情志内伤、肝经气郁而致肝胆火盛或脾湿郁久、湿热内蕴、外感毒邪而发,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目前带状疱疹尚无特殊疗法,西医主要是对症治疗,包括抗病毒、增强免疫、抗菌、消炎、镇痛及局部治疗等常规疗法,虽然常规疗法也可治愈,但是疗程长且易遗留后遗神经痛。大量研究发现,应用中药治疗该病能

刘佳[8](2009)在《铺棉灸疗法治疗带状疱疹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疗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综合评价铺棉灸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制定铺棉灸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的诊疗和操作标准,促进该法的临床推广应用。并通过该试验的设计和实施,对本次针灸临床试验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讨论。方法:采用中央随机方法,由国家药品临床研究中心(成都中医药大学GCP中心)承担分配隐藏、中央随机和数据管理。成都、广州、武汉三个城市共九个研究中心承担研究任务。本次试验采用了来自成都、武汉共六个研究中心的部分数据。病例收集时间为为2008年1月4日~2008年12月31日。共纳入167例病例,脱落6例,剔除3例,无中止病例。治疗1组采用铺棉灸疗法(n=61),治疗2组采用叩刺拔罐法(n=55),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疗法(n=51)。采用综合疗效评分、疱疹指标、疼痛指标、安全性指标和耐受性指标等对三组进行疗效评价,以综合评定铺棉灸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应用。结果:基线情况比较:三组基线状况良好,分组均衡,具有可比性(P>0.05)。综合疗效比较:铺棉灸疗法治疗带状疱疹有显着疗效,总有效率91.7%,但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铺棉灸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综合疗效评分有显着改善,但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疱疹指标比较:铺棉灸组结痂时间比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短(P<0.05);止疱时间及脱痂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指标比较:①铺棉灸组治疗前后疼痛明显减轻,组间比较治疗后疼痛程度铺棉灸组低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P<0.05)。铺棉灸组疼痛持续时间短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P<0.05)。②在镇痛即刻效应方面,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铺棉灸组镇痛起效时间随之缩短,而镇痛维持时间随之增长。③三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较,第30、60天随访铺棉灸组低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P<0.05)。第90天铺棉灸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低于西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指标连续动态观察比较:①铺棉灸组第8-11天和第22天随访,铺棉灸组疼痛强度低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P<0.05)。②三组疼痛缓解程度前7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第8-11天及第22、30天随访;铺棉灸组疼痛缓解程度大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第60、90天随访,三组间疼痛缓解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综合疗效评分单项指标的连续观测上,“局部痛”在第8-11天,铺棉灸组优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3天,铺棉灸组“烧灼感”大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疱数目”在治疗第8、9天,铺棉灸组优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丘疹”在第7、8、10、11天,铺棉灸组疗效不如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O.05)。其余单项指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指标比较:三组治疗方法临床安全性均较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耐受性指标比较:三组耐受性评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铺棉灸疗法在治疗带状疱疹中具有良好疗效,不差于叩刺拔罐疗法及常规西药疗法(口服伐昔洛韦为主)。在促进带状疱疹结痂时间、降低疼痛强度、减少疼痛持续时间、减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方面优于叩刺拔罐组和对照组。铺棉灸疗法临床操作可行性好、安全性高、患者接受度好,具有良好的临床前景。

杨瑾[9](2007)在《蛇串疮中西医治疗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蛇串疮,西医又名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疱疹性、炎症性皮肤病。本病西医治疗常用抗病毒药、免疫调节剂,神经营养剂,糖皮质激素和镇静止痛药等;激光,窄谱紫外线局部照射,神经阻滞,微波,脉冲短波加脉冲电磁场与高电位疗法联合等物理治疗对后遗神经痛有一定疗效。但价格相对昂贵,而且糖皮质激素有较严重的副作用,对于一些合并有其他病症的特殊患者(如合并糖尿病)不宜使用。中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蛇串疮总有效率均在80%以上,尤其在缩短病程、缓解疼痛及减少后遗神经痛等方面明显优于纯西医治疗,且费用较为便宜,易于被患者接受。对头面部重症带状疱疹和坏疽性带状疱疹的治疗具有显着优势。中医治疗本病有很大优势,疗法各具特色又相得益彰,突出了祖国医学的特色;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蛇串疮中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值得临床推广。但蛇串疮中医内治法的规范化及标准化,中药高效复方的筛选以及益气法和补气药在该病治疗中的运用均需要进一步研究。通过近10年相关治疗文献的回顾和复习,以及对中医基础理论和本病临床治疗的学习,作者对于中医内治法治疗本病提出以下两点设想:一是在辨证治疗中引入三焦辨证的方法;二是有明显归经走向的古方如川芎茶调散,瓜蒌散,柴胡疏肝散和二妙散等用于不同神经节段的蛇串疮,这些思路均有待进一步探讨及完善。

于丽伟[10](2021)在《中药内服联合针灸序贯疗法治疗蛇串疮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运用除湿胃苓汤为主方中药内服联合针灸序贯疗法治疗脾虚湿蕴型蛇串疮临床疗效,以寻找一种可以治疗带状疱疹的方案,且该方案安全、可靠、显效的运用于临床,为带状疱疹病人的临床诊疗提供一种可作为参考的思路。方法:选取从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于武汉市中医院皮肤科汉口汉阳两个院区门诊就诊的脾虚湿蕴型蛇串疮患者,纳入符合本研究设定的临床病证诊断标准及排除标准病例70例,随机地平均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脱落6例最终收集64例。对照组(n=32)采用中药内服治疗,以除湿胃苓汤为主方随症加减,每日一剂,早晚饭后半个小时各200ml口服;治疗组(n=32)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针灸序贯疗法(疱疹期火针治疗每天一次,止疱后毫针围刺治疗每周两次);两组均予盐酸泛昔洛韦片(口服,每日3次,每次0.25g,连服7天)、阿昔洛韦乳膏(外涂于皮损处,每日4次,用至皮损痂皮完全脱落为止)抗病毒基础治疗。两组均以四周为一个治疗周期。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脾虚湿蕴型蛇串疮患者有关性别、年龄大小、病程长短以及疱疹部位等基线数据表现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期间随访患者,观察记录并统计出是否出现不良反应情况以评估安全性。随访观察记录治疗四周的临床效果,统计治疗前后疼痛强度、疱疹情况、睡眠质量积分、疱疹恢复时间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中药内服的对照组与中药内服配合针灸序贯疗法的治疗组的治疗效果,并比较两组之间的临床疗效是否存在显着差异。结果:1.经过了四周治疗,中药内服联合针灸序贯疗法治疗组总有效率是96.875%,中药内服治疗对照组总有效率是90.625%,总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且p值(p<0.05)说明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后联合针灸序贯疗法在缩短疱疹恢复(止疱、结痂、止痛)时间的效果更明显,两组疱疹恢复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四周随访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情况,治疗组发生2例(6.25%)、对照组发生8例(25.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治疗后两组三项(疼痛强度、疱疹情况、睡眠质量)积分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联合针灸序贯疗法有助于减轻疼痛强度、改善疱疹情况及睡眠质量。治疗两周两组疼痛强度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四周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两周、四周两组疱疹情况积分均差异明显(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睡眠质量积分差异明显(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治疗全过程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组1例患者火针治疗后搔抓致皮肤感染、对照组1例患者冷天未加热口服中药感胃脘部不适,对症处理后均缓解,两组各轻微不良反应1例(3.12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后两组患者三项积分(疼痛强度、疱疹情况、睡眠质量)均得到明显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缩短疱疹恢复时间、降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情况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经统计治疗组总有效率更高,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内服联合针灸序贯疗法对带状疱疹临床疗效的提高有确切且明显的效果。

二、中药外敷内服治疗带状疱疹30例临床报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外敷内服治疗带状疱疹30例临床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挖掘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疗法
    1.1 中药内服
    1.2 中药外敷
    1.3 中药内服联合中药外敷
2 刺络放血疗法
3 针刺疗法
    3.1 单纯针刺疗法
    3.2 针刺联合拔罐疗法
    3.3 针刺联合中药疗法
4 火针疗法
    4.1 单纯火针点刺疗法
    4.2 火针联合其他疗法
5 灸法
6 穴位注射
7 小结

(3)腹针结合局部艾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认识
        1.1 古代医家
        1.2 现代医家
        1.3 中医治疗
    2 现代医学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认识
        2.1 发病机制
        2.2 流行病学
        2.3 相关危险因素
        2.4 临床表现
        2.5 西医治疗
    3 腹针的认识
        3.1 腹部的两个经络系统
        3.2 腹部的全息图(神龟图)
        3.3 腹针和经络的联系
        3.4 腹部八廓定位
        3.5 腹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前期基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疗效观察
        2.4 疗效评定
        2.5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组内及相互比较
        3.3 疼痛减轻30%所需时间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评分组内及相互比较
        3.5 治疗效果评价
        3.6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选择腹针疗法的依据
        1.1 腹针的特色
        1.2 腹针疗法治疗PHN的选穴依据及机理探讨
        1.3 腹针针刺的深度
    2 选择艾灸的依据
    3 选择卡马西平片对比的依据
    4 研究结果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研究生的科研经历

(4)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组
    2.3 对照组
    2.4 生活调摄
    2.5 治疗疗程
    2.6 观察指标及评定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脱落病例
    4.2 一般基线资料分析
    4.3 疼痛评分
    4.4 治疗病程对比
    4.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4.6 生活质量评分
    4.7 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
    4.8 补体C3、C4的检测
    4.9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5 讨论
    5.1 中医对带状疱疹的研究
    5.2 西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5.3 导师对于带状疱疹的中医认识
6 研究结果分析
    6.1 疼痛评分
    6.2 治疗病程对比
    6.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6.4 生活质量评分
    6.5 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
    6.6 补体C3、C4水平比较结果分析
    6.7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7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教育经历
    科研及工作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蒙药消肿九味散和通脉祛浊汤分别对GA模型大鼠ICAM-1、VCAM-1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表
前言
实验第一部分
    1 关于蒙药消肿九味散镇痛抗炎功效的实验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分组与剂量设计
        1.3 实验方法与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1.5 实验结果
    2 外敷蒙药消肿九味散治疗大鼠痛风性关节炎的实验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处理
        2.4 实验结果
        2.5 蒙药消肿九味散对于实验结果的影响
        2.6 讨论
        2.7 小结
    附录 :关节HE染色
实验第二部分
    3 通脉祛浊汤灌胃治疗大鼠痛风性关节炎的实验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统计学处理
        3.4 实验结果
        3.5 通脉祛浊汤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6 讨论
        3.7 小结
    4 结论
    附录:关节HE染色结果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蒙中医药外用剂的相关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介
致谢

(6)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蛇串疮医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古代中医对蛇串疮的研究
        1.1 病名源流
        1.2 古代病因病机认识
        1.3 古代治疗方法
    2 现代中医对蛇串疮的研究
第二部分 数据挖掘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医案检索与收集
        2.2 医案纳入、排除及筛选
        2.3 数据预处理
        2.4 数据挖掘
    3 挖掘结果
        3.1 蛇串疮患者个人一般情况
        3.2 蛇串疮患者症状分析
        3.3 蛇串疮患者证候分析
        3.4 蛇串疮患者用药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蛇串疮流行病学分析
        1.1 蛇串疮发病与年龄的关系
        1.2 蛇串疮发病与季节的关系
    2 蛇串疮发病与人体经络
    3 蛇串疮发病病因病机分析
    4 蛇串疮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分析
        4.1 蛇串疮用药特点
        4.2 蛇串疮用药配伍规律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药治疗带状疱疹临床应用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内治法
    1.1 中草药的应用
    1.2 中成药的应用
2 外治法
    2.1 中草药的应用
3 内外兼治
    3.1 中草药的应用
    3.2 中成药的应用
4 结语

(8)铺棉灸疗法治疗带状疱疹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英文缩略语表 引言
1 课题来源
2 研究背景
3 关于铺棉灸疗法 临床研究
1 临床试验设计
    1.1 研究设计类型
    1.2 样本量及其计算的依据
    1.3 随机方法
    1.4 盲法设计及实施
    1.5 对照
2 研究人群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及脱落处理
    2.5 研究中止原则
3 试验方法
    3.1 中央随机分组
    3.2 治疗方案
    3.3 随访
    3.4 合并用药
    3.5 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3.6 研究人员资质情况
4 观察指标
    4.1 一般观察项目
    4.2 一般体格检查
    4.3 安全性观察
    4.4 疗效观察指标
    4.5 其他指标
5 试验指标评价
    5.1 可比性评价
    5.2 疗效评价
    5.3 安全性评价
    5.4 其他指标评价
6 统计分析
    6.1 统计分析计划书
    6.2 数据录入与提取
7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7.1 试验方案的优化
    7.2 研究影响因素的控制
    7.3 实验室指标的质量控制
    7.4 研究培训
    7.5 保障受试者依从性的措施
    7.6 质量控制体系
8 伦理学审查
    8.1 伦理审查体系
    8.2 受益与风险
    8.3 知情同意
    8.4 受试者的医疗与保护
9 临床研究流程图
10 试验结果
    10.1 受试者入选情况
    10.2 可比性分析
    10.3 疗效评价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祖国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2.1 病名来源
    2.2 病因病机
    2.3 辩证论治
3 关于治疗方法的讨论
    3.1 配穴组方的确定
    3.2 配穴分析
4 关于特色疗法—铺棉灸疗法的讨论
    4.1 概述
    4.2 铺棉灸治病机制
    4.3 铺棉灸法的临床应用
    4.4 选择铺棉灸法的意义
    4.5 铺棉灸操作的注意事项
    4.6 关于形成铺棉灸疗法操作标准的讨论
5 关于试验结果的讨论
    5.1 受试者入选情况
    5.2 可比性分析
    5.3 疗效分析
6 关于本次针灸临床试验设计讨论
    6.1 循证医学对针灸临床试验的指导意义
    6.2 临床研究的设计思路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文献综述
综述一 带状疱疹现代研究进展
    1 带状疱疹流行病学研究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2.1 病因学研究
    
2.2 发病机制
    
2.3 诱发因素
    
2.4 特殊部位的带状疱疹
    3 治疗
    
3.1 物理疗法
    
3.2 药物治疗
    
3.3 神经节阻滞疗法
    
3.4 中西医结合疗法
    
3.5 其他疗法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研究进展
    1 中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2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
    
2.1 毫针针刺
    
2.2 叩刺拔罐
    
2.3 围刺
    
2.4 火针
    
2.5 穴位注射
    
2.6 电针
    
2.7 耳穴
    
2.8 灸法
    
2.9 综合疗法
    
2.10 铺棉灸疗法
    
2.11 特色疗法
    3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3.1 毫针针刺
    
3.2 电针
    
3.3 叩刺拔罐
    
3.4 火针
    
3.5 穴位注射
    
3.6 综合疗法
    
3.7 特色疗法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铺棉灸疗法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1 皮肤疾病
    1.1 带状疱疹
    1.2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1.3 神经性皮炎
    1.4 银屑病
    1.5 其他皮肤疾病
2 神经系统疾病
3 其它疾病
4 名家经验介绍
5 小结
参考文献 附件2:临床评价量表
带状疱疹综合疗效评分 附件3:典型病例
典型病例1
典型病例2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9)蛇串疮中西医治疗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综述一 蛇串疮中医治疗现状
    1、中医文献论述
    2、病因病机
    3、中医诊断依据
    4、中医内治法
    5、中医外治法
    6、针灸治疗
    7、穴位注射
    8、综合治疗
综述二 蛇串疮西医治疗现状
    1化学药物治疗
    2物理治疗
    3局部治疗
    4心理治疗
综述三 蛇串疮中西医结合治疗
    1中药口服联合西药治疗
    2中药口服联合物理治疗
    3中西药联合物理治疗
病案举例
    病例一
    病例二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中药内服联合针灸序贯疗法治疗蛇串疮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3 临床资料
    3.1 病例来源
    3.2 诊断标准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3.5 脱离或终止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治疗方案
        4.1.1 抗病毒基础治疗
        4.1.2 对照组
        4.1.3 治疗组
    4.2 观察内容
        4.2.1 疼痛强度(详见附录 1)
        4.2.2 疱疹情况(详见附录 2)
        4.2.3 疱疹恢复时间
        4.2.4 睡眠质量(详见附录 5)
        4.2.5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PHN%)
        4.2.6 综合疗效观察
    4.3 统计学分析
5 研究结果
    5.1 基线情况
    5.2 两组疼痛积分比较
    5.3 两组疱疹积分比较
    5.4 两组疱疹恢复时间比较
    5.5 两组睡眠质量积分比较
    5.6 两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较
    5.7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5.8 不良反应情况及安全性评估
讨论
    1.立题依据
    2.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2.1 祖国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3 处方依据与原则
        3.1 中药处方
        3.1.1 处方依据
        3.1.2 处方原则
        3.2 针灸序贯疗法
        3.2.1 火针选择依据
        3.2.2 毫针围刺选择依据
    4 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疼痛强度积分量化表(VAS评分法)
    附录2 .带状疱疹皮损评分量化表
    附录3 .疱疹恢复时间记录表
    附录4 .后遗神经痛及不良反应情况记录表
    附录5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r)表
    附录6 .PSQI评分标准
综述 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硕士学位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中药外敷内服治疗带状疱疹30例临床报道(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挖掘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规律研究[D]. 马秀芝.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的研究进展[J]. 王慧娴,罗晓蕾,高慧. 中国医药科学, 2020(13)
  • [3]腹针结合局部艾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D]. 吕松谕.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D]. 黄敏敏.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蒙药消肿九味散和通脉祛浊汤分别对GA模型大鼠ICAM-1、VCAM-1的影响[D]. 刘士民.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6]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蛇串疮医案研究[D]. 刘帆.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中药治疗带状疱疹临床应用概况[J]. 黄秋燕,覃聪慧,邱泉. 蛇志, 2016(01)
  • [8]铺棉灸疗法治疗带状疱疹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疗效评价[D]. 刘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02)
  • [9]蛇串疮中西医治疗现状[D]. 杨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10]中药内服联合针灸序贯疗法治疗蛇串疮疗效观察[D]. 于丽伟.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中药外用内服治疗带状疱疹30例临床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