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和光公司成长历程及发展战略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梁成林[1](2021)在《基于价值链视角的珠光公司地产业务成本管理改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房地产行业历经三十多年高速增长,政策和市场红利都一去不复返。房地产企业利润的提升由土地资源和产品的竞争转向成本控制能力的竞争,成本管理的水平已成为制约当下房地产企业生存和利润提升的重要元素。广东珠光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珠光公司)作为一家老牌区域性房地产开发企业,与一线房地产企业相比,其成本管理的水平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对价值链认识不全面导致珠光公司成本管理水平提升乏力。因此,基于价值链视角,从地产业务的全局研究制定成本管理改进方案,对于珠光公司的发展意义重大。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一方面总结分析了珠光公司现行价值链成本管理现状;另一方面结合价值链成本管理的相关理论观点,从公司内部管理、纵向上下游、横向同行三个方面视角,开展中高层访谈、问卷调查以及抽样对历史项目成本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珠光公司在内部价值链成本管理上仍存在低价值活动与高价值活动投入错位、内部价值活动联系失调;纵向价值链上的供应商管理和顾客的需求导入整合不到位;横向价值链协同共创不足。其次,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从优化高低价值活动的资源配置以及调整内部价值链的联系;整合延伸纵向价值链,调整供应商管理方式,强调顾客参与;促进横向价值链协同共创三方面视角拟定的成本管理改进方案;最后,确定成本管理改进方案实施的步骤,并从组织、人员、财务三方面提出保障改进方案落地执行的措施。本研究认为,在房地产新形势下,珠光公司的成本管理变革应顺应行业趋势和公司的现实环境,立足于投入产出比最大化,改变传统成本管理只管内部不关注外部的狭窄理念,从站在地产业务全局的高度既关注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建设,也要正确做好公司在纵向价值链定位,恰当延伸成本管理触觉,合理借力横向价值链同行企业,从而更好实现价值提升和成本控制。本研究旨在为珠光公司的成本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解决方案。同时,希望能为其它同类房地产企业给予启示和借鉴,提升同类房地产企业成本控制能力和竞争力,推动房地产事业朝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王荷花[2](2021)在《西北之光公司电缆产品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品[3](2021)在《太时芯光公司LED芯片华南市场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我国LED芯片产业于2000年前后在国内兴起,在地方政府政策支持及各路资金密集投入下,得到了快速发展。2016年随着小间距显示屏的爆发,国内各大芯片厂纷纷扩产,LED芯片产能增速远大于LED行业需求增速,致使LED芯片供大于求,竞争激烈,LED芯片价格不断下滑。在这样的形势下,LED芯片厂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优化营销策略,提高营收,在动荡不安的行业环境中生存下去成为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马鞍山太时芯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时芯光公司)是一家已经成立了十年的高新企业,前期凭借核心技术及研发优势,在小功率红黄光LED芯片领域拥有优势。但随着企业的成长及环境的变化,须对当前华南市场的营销策略进行优化,提高营收,以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论文以太时芯光公司华南市场的营销现状作为研究对象。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LED华南芯片市场营销策略优化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内容、思路,以及本文所需要运用到的研究方法及工具;第二章的内容主要是本文所需运用到的一些相关理论,主要有市场营销相关理论及LED芯片行业的市场营销及相关研究;第三章对应4Ps营销理论,对太时芯光LED芯片华南区营销现状、问题及成因作出分析;第四章主要运用PEST对宏观环境做简要分析,同时运用SWOT分析工具对太时芯光公司LED芯片华南市场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问卷调查法对华南区客户特征及需求进行分析,以对营销策略的优化措施提供依据;第五章主要结合4Ps、4Cs营销理论,对华南区市场营销策略做出优化措施;第六章主要对华南区LED芯片市场营销优化策略计划实施的步骤、难点及保障措施进行具体分析;第七章主要是通过以上章节对本文所要解决问题的分析研究,得出本文的结论并对未来提出展望。本文主要通过对市场营销策略的相关理论研究,分析太时芯光公司LED芯片华南市场的营销问题,并提出针对LED芯片华南市场具体可行的营销策略优化措施,及相关保障措施,期望在该措施推进实施中,能够切实促进太时芯光公司LED芯片华南市场的业绩增长和突破,为企业在华南区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吴延嘉[4](2020)在《ST新光控股股东资金占用问题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日渐繁荣,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选择进入资本市场,以求获得更多的投资收益,但收益与风险是两个并存的要素,当前资本市场中控股股东资金占用问题频发,严重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影响了资本市场的运行秩序。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设置不合理,“一股独大”现象较为突出,这为控股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信息违规披露等因素的存在也阻碍了外界对控股股东资金占用问题的关注。缺少制衡和监督,控股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问题便得不到有效防治。所以,研究当前资本市场中出现的控股股东资金占用问题,并提出有效防治措施,对上市公司健康发展、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资本市场秩序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ST新光为例,通过研究有关参考文献,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控股股东资金占用问题进行了案例分析。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其中,控股股东资金占用的成因、造成的影响及防范措施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首先,通过案例分析,本文发现上市公司存在的控股股东一股独大、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内部控制失效、外部监督及保障机制不足等问题是造成ST新光控股股东资金占用的主要原因。其次,由于控股股东资金占用问题的存在,ST新光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影响了公司的持续经营;同时,公司股价持续下跌、前期借款及关联担保等事项造成的巨额债务逾期,损害了中小股东及债权人的利益;控股股东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扰乱了资本市场的秩序。最后,根据ST新光控股股东资金占用的成因及造成的影响,本文有针对性地从内部治理和外部监督两个层面分别提出防范控股股东资金占用的措施。内部治理层面主要包括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外部监督层面主要包括强化外部审计机构的监督作用、加大控股股东资金占用的处罚力度以及完善中小股东保护体系。通过加强公司的内外防治,最大程度上解决控股股东资金占用问题,保护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综上,本文通过对ST新光控股股东资金占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对应的防范措施,希望能为今后资本市场中出现的类似问题提供解决思路,为广大投资者提供监督上市公司、维护自身利益的有效方法。
刘磊[5](2020)在《我国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变脸”分析 ——以欧菲光为例》文中认为业绩预告制度自1998年颁布以来,对缓解投资者与上市公司间信息不对称程度、减小市场波动、提高市场透明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和公司内外部环境复杂化的日益加剧,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变脸”现象频繁上演,不仅损害广大投资者的权益还降低了业绩预告发挥的效力,对公司信誉和制度的严肃性带来冲击,而且不利于我国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地发展。因此,对存在于业绩预告“变脸”现象造成的影响及背后隐藏的原因进行研究,进而提出相关解决措施,以保障业绩制度效用的发挥是十分必要且非常紧迫的。本文以欧菲光2018年度业绩预告“变脸”事件为案例,通过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事件本身的影响和其产生原因进行深层次剖析,归纳和总结此事件对资本市场、公司投资者和上市公司形象造成的负面影响,立足于公司内外和制度本身来寻找隐藏在“变脸”背后的深层原因,以期对公司管理带来启发为业绩预告机制的完善总结建议。首先,界定了业绩预告相关概念,对研究中涉及的信息不对称理论、信号传导理论、委托代理理论进行分析,同时还对我国业绩预告制度的发展和现行规定进行阐述,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其次,对欧菲光业绩预告“变脸”事件的过程进行回顾,在公司2018年三季度报告和次年业绩快报中显示公司本年度将大幅盈利,但在随后的年度报告中由盈转亏,笔者分析发现该事件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是引起公司股价大幅下挫,使广大投资者切身利益受损严重;二是公司因此而受到市场监管部门处罚,对公司形象产生负面影响;三是导致资本市场稳定性受到冲击。再次,基于公司内外两个层面对发生业绩预告“变脸”的原因进行研究,在结合我国业绩预告制度特点和相关理论基础后进行多角度分析,从而发现公司内部治理及股权结构、行业市场风险特点和业绩预告制度本身都是都导致公司业绩预告“变脸”行为发生的因素。最后,通过前文对欧菲光业绩预告“变脸”造成的重大影响及原因的分析后,进而在公司和制度监管两个层面对规范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准确性方面提出相关建议,既在制度层面上完善制度披露的内容和增加对业绩预告“变脸”现象的惩罚力度,对公司而言,要优化产品结构、完善公司内部控制、提高财务能力、提高风险意识。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从案例公司所处行业、市场和时代背景出发,结合公司内外特点,总结业绩预告制度本身特点,对导致公司业绩预告“变脸”的主动和被动因素在双维度层面进行剖析,进而能够对上市公司提出有针对性地建议,为业绩预告机制的完善增加多元化研究案例,以期为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添砖加瓦。
林芷伊[6](2019)在《厦门泽光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力度。环保产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会,但同时环保企业之间的竞争强度也在不断增大。厦门泽光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来自厦门的环保服务企业,主要从事污水处理、污染源在线监测运维服务和烟气处理等业务,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已初具规模并有多个运营项目。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找准市场定位是企业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把握当下的发展机遇,为企业选择合适的发展战略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利用PEST分析法、波特五力模型和SWOT分析法对泽光公司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进而确定了公司的发展战略。根据外部环境的分析结果,公司面临的发展机会多于制约因素;根据内部环境的分析结果,公司承接的运营项目多、资源丰富,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公司也存在高级管理人才较少、营销能力较弱和资金实力不强的问题,因此泽光公司应选择扭转型战略,提高渗滤液处理和污水处理的市场份额,扩大污染源在线监控设备运维服务的业务规模,同时还要增强对环保设备采购环节的管控能力,提升环保服务能力和企业知名度。为了保障战略顺利实施,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包括:提升采购质量、加强营销能力建设、提高财务管理能力、加强环保安全管理、完善组织架构和人才培养机制。
许钤[7](2018)在《Y市建设投资集团战略管控体系研究》文中指出战略管控是如今现代化企业集团以公司长期的发展战略为目标,利用多元化技术,系统全面的把“组织-流程-制度-绩效”控制集为一体的现代化管理控制体系,从而以静态、动态两种管理方式来完成对母子公司的管控体系建设。把握好集团战略管控的要点主要是母子公司的组织管控、流程管控、制度管控以及绩效管控四个方面。因此集团战略管控是企业集团实现整体战略计划目标、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内控以及确保财务安全和预算目标的卓有成效的,系统化的解决方案与企业管理执行机制,是达到企业集团战略预期目标的集中体现。本文首先通过对Y市建设投资集团(以下简称建投集团)的介绍、并根据建投集团的历史发展进程以及利用SWOT方法和加以对如今建投集团战略管控的现状进行分析,得出了建投集团战略管控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应的原因。其次,本文对建投集团战略目的、原则进行了分析,并从组织、流程、制度以及绩效四个角度分析企业集团战略的结构要素,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如何建立和完善建投集团战略管控的措施。本次研究根据建投集团在新时期国有企业改革中出现诸如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缺乏明确的战略规划和实施措施,以及相关的战略管理保障手段的空白等问题,构建和设计出对建投集团战略的管控体系。通过研究发现企业集团战略管控的主要方面在于有效的发挥“组织管控、流程管控、制度管控以及绩效管控”在战略管控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重点突出法人治理及组织结构优化、战略管控流程规划和实施以及集团的信息体系建立,注重制度建设和审计体系建立,完善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以及关键节点的控制,并结合动态、静态管控来完成建投集团战略管控体系的建立。建投集团战略管控体系的建立将填补集团在战略管控中的空白,完善集团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组织架构,促进母子公司的协同性,定位集团的企业管理模式,提高企业集团运营效率,增加发展动力,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使集团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和快速的发展。此研究为建投集团管控体系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对于相类似的地方性国有企业集团的战略管理和企业发展提供参考借鉴和帮助。
王玉玲[8](2017)在《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逐渐步入后工业化社会,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成为这些国家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经济转型突出体现在:一方面服务业中以满足中间需求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崛起,且对制造业转型以及其他产业发展的战略支持和驱动作用愈加凸显;另一方面制造业服务化和智能化趋势增强,在制造业产品价值构成中生产性服务所创造的价值占比持续提高,经济服务化趋势明显。但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服务经济或"去工业化"过快的国家发出了警告——即缺乏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支撑,服务经济过快发展所形成的经济体系往往是不稳定的或脆弱的。在此背景下,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再工业化"、"制造业回归"或"重振制造业"等发展战略。在中国产业结构演变中,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起步较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特别是知识、信息和人力资本密集的高端生产性服务部门发展严重不足,且其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偏低,这严重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以及其他部门发展的战略支撑和驱动作用的发挥。同时,受传统发展观念的影响,制造业部门的发展方式仍存在较强的路径依赖,制造业的需求结构和需求层次不利于拉动以满足中间需求为主的生产性服务部门发展。鉴于中国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本文认为促进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推动和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形成融合发展的新局面,让生产性服务特别是高端生产性服务部门成为驱动制造业转型的"发动机和推进器";同时引导和促使制造业部门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让制造业部门将那些自身提供不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环节和服务部门由"内部化"转向"外部化",从而为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发展开拓出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借助规范分析、实证分析以及比较分析等方法,本文结合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特征事实和经验数据,深入剖析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内生动因、影响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和供给层面因素及其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的内在机理和实现路径。在理论和经验分析的基础上,探究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不高、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层次较低的深层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并对发达国家产业发展以及典型企业转型发展所积淀的国际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以便为提高我国产业互动和融合发展水平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理论和经验研究得到的结论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从理论层面的分析来看,作为制造业重要中间投入的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产品质量和生产组织效率提高的重要原因。因为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可以将更多的知识、信息和人力资本融入到制造业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从而降低企业的内置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组织效率和市场交易效率。同时,生产性服务分工越细化、种类越多、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越高,越有利于增强制造业企业产出的多样性和异质性、提高制造业企业的差别定价能力和获利能力,从而促进制造业升级。但通过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经验分析却发现由于受市场规模、专业化水平以及发展层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水平和发展效率的提升作用不甚明显,还不足以发挥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心脏和翅膀"作用。(2)通过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特征事实分析,发现长期以来"重生产、轻服务"的认识偏见致使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而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的管理观念和方法的延续亦严重抑制了制造业企业以及其他部门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另外,虽然制造业发展迅速,但长期以来粗放式的制造业发展模式导致产能过剩、原始创新能力不高,资源能源高消耗、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正在倒逼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发展。要改变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困境,一个现实路径就是清除二者联动发展的诸多有形或无形的障碍和壁垒,搭建必要的"平台"来促进二者的互动和融合发展。(3)理论分析表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融合是产业发展重要趋势,而国际经验也显示发达国家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融合程度愈加深化和拓展。但通过对1997年以来中国投入产出表分析,发现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和融合程度虽然有所提高,但是通过对体现产业互动和融合的相关指标计算,发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还没有形成显着的互动关系,二者非均衡融合程度依然较高,虽然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依赖程度比较高,但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的依赖度却较低,二者融合发展趋势还不明显。结合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教训以及中国大国经济特征来看,我们一方面要不断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逐步优化生产性服务业的结构,以便为制造业的转型发展注入更多的知识、信息和创新元素,推动制造业产品结构和品质升级,在适应市场需求结构和层次变动的同时创造出更多的新需求;另一方面还要积极鼓励和推动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开拓出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在市场秩序和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的条件下,借助合理的激励机制诱导市场主体在追逐利润中推动和实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和融合,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所在。
任永强[9](2016)在《中国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三十多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看,通过推进政企分开、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董事会试点、完善企业领导人员的聘任制度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国有企业逐步转换经营机制,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企治企,在市场竞争中发展成为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市场主体。国有企业的人才资源配置,特别是企业领导人员配置的市场化程度还未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队伍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结构不合理、能力不适应、活力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在国有企业国际化进程中高层次、国际化的人才相对短缺。中央企业作为国有企业的主力军,在行业内一般为领军企业,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中的中国企业85%为中央企业。中央企业面临的是更大的市场空间、更重的市场责任。中央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队伍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结构、“企业家精神”需要进一步有效激发。在实施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针对职业经理人的探索与试点也在不断的推进,不少国有企业与中央企业针对契约管理、市场化招聘等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站在国有企业新一轮改革的起点上,构建职业经理人制度将成为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推进董事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这是党中央着眼于发展壮大国有经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探索在国有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特别是在中央企业范围内针对性的探索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是深化国有资产及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大制度创新。论文围绕中央企业做强做优、世界一流的战略目标,深刻阐述了中央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重要意义;系统梳理了国外经济学、管理学领域相关理论成果,通过案例深入剖析了国外跨国公司的实践经验,总结提炼了职业经理人制度产生的条件和主要特点;梳理回顾了我国非公企业和国有企业探索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历程、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实证分析了中央企业经理人特征和范围,研究提出中央企业高层级经理人胜任力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中央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基本目标、总体要求、实现路径、主要举措和相关政策建议。论文综合采用了文献梳理、国际比较、历史比较、案例分析、实证分析、归纳演绎等研究方法。一、论文系统研究了与职业经理人制度相关的理论。在界定经营管理者与经营管理者制度、职业经理人与职业经理人制度等相关概念,介绍职业经理人的产生与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与职业经理人制度相关的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产权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公司治理理论。研究认为,职业经理人制度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在社会分工导致的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职业经理人制度的优势在于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及人力资本效能的发挥,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核心是建立以契约为根本遵循的责权利体系,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关键在于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与实践。二、论文研究了国外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国外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现状是:职业经理人层级与职能不断细化,选拔培养方式采用从企业内部为主,评价方式采用以出资人和市场相结合,建立以中长期激励为主的薪酬和激励制度,采用以内部监督和市场约束相结合的监督约束机制;具体条件了法国电力公司、新加坡淡马锡公司、美国国际商用机器有限公司、通用公司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实践;其启示是: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完善以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为支撑,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以良好的职业经理人文化为基础,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建设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和发展实际。三、论文比较分析了中国非公有制企业和地方改制型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和实践。具体分析了外资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历史、主要特点与存在困境,以联想集团、万科集团、国美集团、阿里巴巴集团为例分析了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实践;分析了地方改制型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历史、主要特点和改革方向;从职业经理人制度引入动机、职业经理人选拔与培养、职业经理人制度存在问题等方面对不同所有制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实践进行了比较分析。四、论文研究了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的特征和角色定位。研究指出,职业经理人具有契约关系、市场属性、领军地位、职业水准4项基本特质。一是契约关系,出资人或企业与职业经理人之间通过平等协商,明确权(权利范围)、责(责任边界)、利(义务与利益),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合同,两者是平等的法律主体。二是市场属性,他们的人力资本价值由其经营业绩决定,通过市场竞争实现,通过协议薪酬反映。三是领军地位,一般享有比较充分的经营权,处于企业经营管理团队的顶端。四是职业水准,把成功经营企业作为职业理想,具有忠实于出资人的职业操守和经营管理企业的职业能五、论文构建了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胜任力模型。研究认为,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的能力特征至少包含了信息敏感、智力能力、管理沟通、组织承诺、自我效能、挫折容忍、成就动机、自我控制及领导力几个维度;此外,政治素质是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特有素质。六、论文深入分析了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经验及问题。目前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模式主要有:完全竞争性企业的全面探索模式、集团新设子公司和新兴业务板块的“特区”模式、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双轨”模式和竞争性较低企业的零星试点模式。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在推进企业管理人员身份转变、探索完善职业经理人管理体制、推行职业经理人市场化选任、实行经营目标责任制和业绩合同管理、探索市场化薪酬分配和激励、加强职业经理人队伍培养开发、探索职业经理人市场化退出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论文以华润集团、宝钢集团和中粮集团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为例进行了分析。论文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官本位及行政化管理、党管干部原则实现形式、薪酬分配和激励市场化、“能上难下”“能进难出”、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等方面具体分析了中央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存在的问题。七、论文探索了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基本设计。论文在研究中央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改革路径的基础上,从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队伍的培养与开发、风险管理、退出机制、正确处理职业经理人制度与党管干部原则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探索构建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必须准确把握国有企业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创新党管干部原则的有效实现形式,以深化规范董事会建设为契机,以职业经理人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为主线,突出问题导向,抓好顶层设计,形成职业经理人制度体系,打造一支德才兼备、富有活力、业绩突出的职业经理人队伍,更好的发挥企业家作用,促进中央企业建立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和提升中央企业现代化的企业治理能力。总体要求是:把握方向、抓住主线,实事求是、改革创新,规范起步、试点先行,注重协同、统筹推进。企业可根据实际,择优选择增量改革模式、存量改革模式两条实现路径。增量改革模式是指,从市场上择优选聘部分职业经理人嵌入企业经营班子,实行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存量改革模式是指,推进现行经理层职业化,实现整体转身。职业经理人市场化选聘的关键是要在推行职业经理人聘任制、创新完善职业经理人管理体制、改进完善市场化选拔任用方式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上级组织探索建立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人才池”;要实行职业经理人契约化管理,需要牢牢把握建立职业经理人聘任协议制度、加强业绩合同管理、完善薪酬分配和激励机制、健全监督约束机制、推进市场化退出等重要环节,关键是以契约为基本遵循,依据聘任协议和业绩考核结果决定上下去留、能多能少。八、论文提出了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政策建议。着眼于完善市场化法制环境,从政策、环境、法律等层面全面推进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建议加快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调整优化相关国有企业人才管理政策,加快推进中央企业建设规范的董事会,研究制定国有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指导意见,选择部分中央企业开展职业经理人制度试点以及强化相关改革举措的协同配套。
钟雷[10](2015)在《美光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客户要素以及客户关系的质量己经成为众多企业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最为关键的资源之一,与之相关联的客户关系管理也日益引起企业的重视,客户关系管理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业绩。因此,如何合理的对企业资源进行配置,对重要客户进行有效管理,就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光公司正处于半导体存储芯片行业竞争异常激烈、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竞争加剧的环境之下,如何有效识别有价值的客户并进行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提高客户的忠诚度,获得持续的竞争能力与获利能力,已成为公司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首先查阅并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客户管理的基本理论,归纳了针对美光公司客户管理研究的理论基础,随后从半导体存储行业的现行环境出发,结合美光公司具体的发展情况,以公司客户关系管理实施过程中的一手资料为基础,深入分析了美光公司目前的客户关系管理现状,并从理念、实施、技术支持三个维度客观解析公司当前客户关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给出了改善意见与措施。这些措施对于解决美光公司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遇到的问题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可操作性。未来,随着美光公司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的不断加强,客户关系的质量也必将随之提升。
二、和光公司成长历程及发展战略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和光公司成长历程及发展战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价值链视角的珠光公司地产业务成本管理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珠光公司基本概况 |
1.2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工具与方法 |
1.3.1 研究工具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价值链 |
2.1.2 房地产项目成本 |
2.2 价值链成本管理理论 |
2.2.1 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内涵 |
2.2.2 企业价值链分析 |
2.2.3 价值链成本管理的程序 |
2.2.4 价值链成本管理研究综述 |
2.3 我国房地产成本管理实践应用历程 |
2.4 理论综述小结 |
第三章 珠光公司地产业务成本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 |
3.1 珠光公司地产项目成本构成 |
3.1.1 项目成本构成 |
3.1.2 成本控制影响因子雷达图 |
3.2 珠光公司地产业务成本管理现状 |
3.2.1 公司现行价值链构成 |
3.2.2 内部价值链成本管理现状 |
3.2.3 纵向价值链成本管理现状 |
3.2.4 横向价值链成本管理现状 |
3.3 珠光公司地产业务成本管理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
3.3.1 问题分析的方法 |
3.3.2 内部价值链成本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 |
3.3.3 纵向价值链成本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 |
3.3.4 横向价值链成本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 |
3.3.5 成本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价值链视角的珠光公司地产业务成本管理改进方案 |
4.1 成本管理改进原则和目标 |
4.1.1 主要原则 |
4.1.2 主要目标 |
4.2 基于内部价值链优化的成本管理改进方案 |
4.2.1 消除或减少低价值活动资源耗费 |
4.2.2 优化高价值活动的投入 |
4.2.3 调整内部价值链的衔接联系 |
4.3 基于纵向价值链延伸的成本管理改进方案 |
4.3.1 土地获取后移整合 |
4.3.2 完善内外部承包商融合机制 |
4.3.3 建立顾客与产品设计的联动机制 |
4.4 基于横向价值链协同的成本管理改进方案 |
4.4.1 以相关多元化助力地产主业 |
4.4.2 探索与横向同行合作共创 |
4.5 成本管理改进方案实施效果预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珠光公司地产业务成本管理改进方案的实施与保障 |
5.1 方案的实施 |
5.1.1 实施原则 |
5.1.2 实施步骤 |
5.2 保障措施 |
5.2.1 组织保障 |
5.2.2 人员保障 |
5.2.3 财务保障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访谈提纲 |
附录B 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太时芯光公司LED芯片华南市场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工具与方法 |
1.4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 |
2.1 相关营销理论综述和发展 |
2.1.1 4Ps营销组合理论 |
2.1.2 4Cs营销理论 |
2.1.3 目标市场选择营销理论 |
2.1.4 相关概念界定 |
2.2 国内外LED芯片行业的营销相关研究 |
2.2.1 国外LED芯片行业营销相关研究 |
2.2.2 国内LED芯片的相关营销研究 |
第三章 太时芯光LED芯片华南市场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太时芯光公司概况 |
3.1.1 太时芯光公司概况 |
3.1.2 太时芯光公司华南市场概况 |
3.2 太时芯光公司华南市场营销现状 |
3.2.1 芯片产品现状 |
3.2.2 芯片价格现状 |
3.2.3 营销渠道现状 |
3.2.4 营销推广现状 |
3.3 太时芯光公司华南市场营销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3.3.1 缺乏有效的市场信息调研不利于产品开发 |
3.3.2 对竞争者分析不足不利于有效定价 |
3.3.3 消费者需求特征把握不准不利于开展多渠道营销 |
3.3.4 过于侧重产品导向不利于促销推广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太时芯光公司LED芯片华南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LED行业政治环境分析 |
4.1.2 LED行业经济环境分析 |
4.1.3 LED行业社会环境分析 |
4.1.4 LED行业技术环境分析 |
4.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4.2.1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4.2.2 潜在竞争对手分析 |
4.2.3 替代产品分析 |
4.2.4 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
4.2.5 购买者议价能力分析 |
4.3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
4.3.1 企业资源分析 |
4.3.2 企业能力分析 |
4.4 太时芯光公司LED芯片华南市场的SWOT分析 |
4.4.1 太时芯光公司LED芯片华南市场的优势分析 |
4.4.2 太时芯光公司LED芯片华南市场的劣势分析 |
4.4.3 太时芯光公司LED芯片华南市场的外部机遇分析 |
4.4.4 太时芯光公司LED芯片华南市场的外部威胁分析 |
4.5 LED芯片华南市场的客户及需求特征分析 |
4.5.1 LED芯片华南市场的问卷设计与收集 |
4.5.2 LED芯片华南市场的客户分析 |
4.5.3 LED芯片华南市场的需求特征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太时芯光公司LED芯片华南市场营销策略的优化 |
5.1 太时芯光公司LED芯片华南市场营销目标及目标市场选择 |
5.1.1 华南市场营销目标 |
5.1.2 华南市场目标选择与定位 |
5.2 4P与4C营销组合策略优化 |
5.2.1 基于客户需求的产品策略优化 |
5.2.2 基于成本的价格策略优化 |
5.2.3 基于客户便利的渠道策略优化 |
5.2.4 基于沟通的推广促销策略优化 |
第六章 太时芯光公司LED芯片华南市场营销优化策略的实施及保障措施 |
6.1 市场营销优化策略的实施 |
6.1.1 市场营销优化策略实施的步骤 |
6.1.2 市场营销优化策略实施的难点 |
6.2 市场营销优化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2.1 组织架构方面 |
6.2.2 制度流程方面 |
6.2.3 人员团队方面 |
6.2.4 财务资金方面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太时芯光公司LED芯片华南市场营销策略优化调查问卷 |
致谢 |
(4)ST新光控股股东资金占用问题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控股股东资金占用成因的研究现状 |
1.2.2 控股股东资金占用手段的研究现状 |
1.2.3 控股股东资金占用后果及治理措施的研究现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2 控股股东资金占用问题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控股股东 |
2.1.2 控股股东资金占用 |
2.2 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公司治理理论 |
2.2.3 内部控制理论 |
2.2.4 控制权私人收益理论 |
3 ST新光控股股东资金占用案例背景 |
3.1 ST新光基本信息简介 |
3.1.1 ST新光发展历程及近五年经营情况 |
3.1.2 ST新光股权结构 |
3.1.3 ST新光治理结构 |
3.2 控股股东资金占用情况 |
4 ST新光控股股东资金占用案例分析 |
4.1 控股股东资金占用的方式 |
4.1.1 通过非经营性往来占用资金 |
4.1.2 利用关联担保占用资金 |
4.2 控股股东资金占用的影响 |
4.2.1 对ST新光的影响 |
4.2.2 对中小股东及债权人的影响 |
4.2.3 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
4.3 控股股东资金占用的成因 |
4.3.1 控股股东一股独大 |
4.3.2 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 |
4.3.3 内部控制失效 |
4.3.4 外部监督及保障机制不足 |
5 ST新光控股股东资金占用防范对策 |
5.1 优化当前股权结构 |
5.2 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 |
5.2.1 优化董事会和管理层成员结构 |
5.2.2 强化独立董事履责能力 |
5.2.3 发挥监事会的治理功能 |
5.3 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
5.4 完善外部监督及保障机制 |
5.4.1 强化外部审计机构的监督作用 |
5.4.2 加大控股股东资金占用的处罚力度 |
5.4.3 完善中小股东保护体系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我国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变脸”分析 ——以欧菲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国外文献综述 |
2.国内文献综述 |
3.文献述评 |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 |
二、业绩预告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1.业绩预告 |
2.业绩预告“变脸” |
(二)相关制度 |
1.我国业绩预告制度的发展 |
2.我国业绩预告与修正制度有关规定 |
(三)理论基础 |
1.信息不对称理论 |
2.信号传递理论 |
3.委托代理理论 |
三、欧菲光业绩预告“变脸”案例介绍 |
(一)欧菲光公司概况 |
1.公司基本情况 |
2.公司经营状况 |
(二)欧菲光业绩预告“变脸”过程回顾 |
1.欧菲光2018 年度业绩预告的首次披露 |
2.欧菲光2018 年度业绩预告的再次披露 |
3.欧菲光2018 年度业绩预告“变脸” |
(三)欧菲光业绩预告“变脸”的影响 |
1.股价大幅下挫,投资者利益受损 |
2.受到监管部门处罚,公司形象受损 |
3.损害资本市场稳定发展 |
四、欧菲光业绩预告“变脸”原因分析 |
(一)外部原因 |
1.行业市场风险大 |
2.客户群体市场集中度高 |
3.制度和监管不完善 |
(二)内部原因 |
1.股东制约失衡 |
2.内部控制失效 |
五、规范上市公司业绩预告的政策建议 |
(一)公司层面 |
1.优化产品结构,减小市场风险 |
2.完善内部控制,提高公司治理 |
3.提高财务能力,增强风险意识 |
(二)制度监管层面 |
1.完善业绩预告制度,遏制“变脸”事件 |
2.加大惩罚力度,提高违规成本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局限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含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6)厦门泽光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安排 |
1.4 本文特色与创新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工具 |
2.1 战略理论概述 |
2.1.1 战略与战略管理 |
2.1.2 主要发展阶段 |
2.2 战略管理的分析工具 |
2.2.1 PEST分析 |
2.2.2 波特五力模型 |
2.2.3 SWOT分析方法 |
2.3 竞争战略 |
第3章 泽光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PEST)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和文化因素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基于五力模型行业环境分析 |
3.2.1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3.2.2 替代品的威胁 |
3.2.3 购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 |
3.2.4 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
3.2.5 现有竞争对手分析 |
第4章 泽光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1 泽光公司发展概述 |
4.1.1 公司概况 |
4.1.2 业务构成情况 |
4.1.3 技术特点介绍 |
4.1.4 运营项目主要业绩 |
4.2 泽光公司企业资源分析 |
4.2.1 技术资源 |
4.2.2 人力资源 |
4.2.3 客户资源 |
4.2.4 财务资源 |
第5章 泽光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
5.1 泽光公司SWOT分析 |
5.2 战略匹配分析 |
5.3 总体发展战略选择 |
5.3.1 发展战略选择 |
5.3.2 企业愿景和发展目标 |
5.3.3 业务发展战略 |
5.4 发展战略实施方案 |
第6章 泽光公司发展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6.1 提升采购质量,完善供应商管理 |
6.2 加强营销能力建设 |
6.2.1 形成市场发展规划 |
6.2.2 制定营销发展策略 |
6.3 加强财务管理 |
6.3.1 加强应收账款管控 |
6.3.2 提高存货管理水平 |
6.3.3 完善成本控制体系 |
6.4 加强环保安全管理 |
6.5 完善组织架构及人才培养机制 |
6.5.1 完善公司组织架构 |
6.5.2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Y市建设投资集团战略管控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二、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三、文献简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路径 |
四、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企业集团 |
二、管理控制 |
三、企业集团管控 |
第二节 集团管控理论 |
一、集团管控模式 |
二、交易费用与企业边界理论 |
三、产权理论 |
第三节 集团管控体系 |
第三章 建投集团战略管控现状 |
第一节 建投集团介绍 |
一、集团概况 |
二、集团组织架构 |
三、集团业务及资质情况 |
第二节 建投集团战略管控优化的SWOT分析 |
一、集团内部优势(S)分析 |
二、集团内部劣势(W)分析 |
三、集团的外部机遇(O)分析 |
四、集团的外部挑战(T)分析 |
第三节 建投集团战略管控体系存在的问题 |
一、组织管控问题 |
二、流程管控问题 |
三、制度管控问题 |
四、绩效管控问题 |
第四节 建投集团战略管控问题的原因 |
一、战略定位不清晰 |
二、组织结构待优化 |
三、战略管控流程需要整合或重塑 |
四、历史遗留问题 |
第四章 建投集团战略管控体系构建 |
第一节 体系构建的目标和原则 |
一、基本目标 |
二、基本原则 |
第二节 体系构建的结构要素分析 |
一、组织控制要素 |
二、流程控制要素 |
三、制度控制要素 |
四、绩效控制要素 |
第三节 建投集团战略管控体系的总体构建 |
一、组织控制构建 |
二、流程控制构建 |
三、制度控制构建 |
四、绩效控制构建 |
第五章 结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主要问题和研究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中国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三) 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
二、论文主要观点、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
(一) 论文主要观点 |
(二) 论文研究思路 |
(三) 论文基本框架 |
三、研究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点 |
(一) 研究方法 |
(二) 本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生产性服务业概念及相关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基本特征及范围 |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
二、对生产性服务业范围的界定 |
三、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活动涉及的范围 |
四、从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ISIC)的演变看生产性服务业范围变化 |
第二节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系的发展演变 |
一、需求遵从论 |
二、供给主导论 |
三、产业互动论 |
四、产业融合论 |
第三节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的内生动因和现实路径 |
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的内在动因 |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的现实路径 |
三、相关实证分析及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对文献的评论 |
第三章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多重因素 |
一、社会分工的深化和细化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最深层动因 |
二、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生产效率可以直接促进自身供给能力的提高 |
三、信息技术持续变革为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
四、市场范围的扩大有助于生产性服务企业实现规模经济 |
五、服务外部化成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
六、需求结构的变化成为引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
七、来自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双重因素共同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
第二节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内生动因和制约因素的模型分析 |
一、劳动分工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
二、分工深化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模型化分析 |
三、交易成本是制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
第三节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特征事实 |
一、中国产业发展与结构变化 |
二、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特征事实 |
三、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是实现经济健康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 |
第四节 影响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实原因剖析 |
一、影响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因素 |
二、影响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供给面因素 |
三、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和供给因素简明图示 |
第五节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一、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经验研究选取的变量说明 |
二、模型设定 |
三、回归结果与经验分析 |
四、基本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困境及现实选择 |
第一节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新特征 |
一、改革开放前的思想观念和认识误区导致中国服务业畸形发展 |
二、改革开放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进程 |
三、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新特征 |
第二节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困境及现实出路 |
一、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二、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
三、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
四、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
五、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是突破困境、实现产业转型发展的现实选择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制造业效率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
第一节 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制造业效率的内在机制和实现路径 |
一、制造业发展中生产性服务业作用的演变 |
二、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制造业效率的内在机制 |
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制造业效率的实现路径 |
第二节 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制造业效率的理论模型 |
第三节 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制造业效率的实证分析 |
一、指标选取、计量模型和数据来源 |
二、地区层面的经验分析 |
三、行业层面的经验分析 |
四、基本结论和相应对策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的理论基础和经验事实 |
第一节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的理论基础及发展趋势 |
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的背景 |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的理论基础 |
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的表现和发展趋势 |
第二节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及其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的经验事实 |
一、产业关联的基本理论、分析工具、指标和数据 |
二、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结构及其服务投入率 |
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和融合程度 |
四、基本结论 |
第三节 抑制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的主要原因及相关政策建 |
一、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水平不高的深层次原因 |
二、推进和实现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的政策建议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的国际经验 |
第一节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联动的事实和经验 |
一、美国、英国及日本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状况 |
二、印度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特征事实 |
三、美国、英国、日本和印度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
四、对中国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启示 |
第二节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的路径和启示—基于典型企业的案例分析 |
一、典型案例的基本描述 |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的路径 |
三、经验和启示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主要结论和未来研究拓展 |
一、主要结论 |
二、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拓展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9)中国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一章 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经营管理者与经营管理者制度 |
二、职业经理人与职业经理人制度 |
第二节 职业经理人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
一、职业经理人制度的诞生及成长期(1841年—1925年) |
二、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快速发展期(1925年—20世纪60年代) |
三、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成熟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 |
第三节 契约理论与职业经理人制度 |
一、职业经理人与法律契约 |
二、职业经理人与企业契约治理 |
三、法人治理与职业经理人 |
四、社会心理契约治理 |
第四节 委托—代理理论与职业经理人制度 |
一、职业经理人与“委托-代理”成本 |
二、职业经理人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 |
三、委托代理理论与职业经理人激励约束制度设计 |
第五节 产权理论与职业经理人制度 |
一、职业经理人的控制权激励 |
二、职业经理人的控制权监督 |
第六节 人力资本理论与职业经理人制度 |
一、职业经理人的人力资源特征 |
二、职业经理人的人力资本分类 |
三、职业经理人的选聘 |
第七节 公司治理理论与职业经理人制度 |
一、企业发展初期的公司治理与职业经理人制度 |
二、现代股份制企业的公司治理与职业经理人制度 |
第八节 小结 |
一、职业经理人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
二、职业经理人制度的优势在于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及人力资本效能的发挥 |
三、职业经理人制度的缺陷在于委托—代理风险 |
四、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核心是建立以契约化为核心的责权利体系 |
五、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关键在于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与实践 |
第二章 国外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实践与启示 |
第一节 国外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现状 |
一、职业经理人层级与职能不断细化 |
二、采用从企业内部为主的选拔培养方式 |
三、采用以出资人和市场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
四、建立以中长期激励为主的薪酬和激励制度 |
五、采用以内部监督和市场约束相结合的监督约束机制 |
第二节 国外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具体实践 |
一、法国电力公司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实践 |
二、新加坡淡马锡公司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实践 |
三、美国国际商用机器有限公司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实践 |
四、通用公司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实践 |
第三节 启示与借鉴 |
一、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完善以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为支撑 |
二、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以良好的职业经理人文化为基础 |
三、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建设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和发展实际 |
第三章 中国非公有制企业和地方改制型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和实践 |
第一节 中国非公有制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与实践 |
一、外资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历史、主要特点与存在困境 |
二、家族型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历史、主要特点与存在困境 |
三、创业型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历史、主要特点与存在困境 |
四、中国非公有制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实践 |
第二节 地方改制型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探索 |
一、地方改制型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历史 |
二、地方改制型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典型案例 |
三、地方改制型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主要特点 |
四、地方改制型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改革方向 |
第三节 不同所有制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实践的比较 |
一、职业经理人制度引入动机的比较 |
二、职业经理人选拔与培养的比较 |
三、职业经理人制度存在问题的比较 |
第四章 职业经理人与中央企业发展 |
第一节 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制度的历史回顾 |
一、探索及过渡阶段 |
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经理)负责制 |
三、厂长负责制 |
四、法人治理结构改革 |
五、分级管理模式 |
第二节 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的范围、特征和角色定位 |
一、中央企业内涵界定 |
二、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的特征 |
三、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的范围及角色定位 |
第三节 职业经理人制度对中央企业发展的作用 |
一、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是推动中央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 |
二、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是加强中央企业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举措 |
三、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是推进中央企业市场化、国际化的现实需要 |
第五章 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经验及问题解析 |
第一节 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试点的模式和建设的经验 |
一、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模式 |
二、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经验 |
第二节 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案例分析 |
一、华润集团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实践经验 |
二、宝钢集团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实践经验 |
三、中粮集团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实践经验 |
第三节 中央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问题解析 |
一、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问题 |
二、官本位及行政化管理问题 |
三、党管干部原则实现形式问题 |
四、薪酬分配和激励市场化问题 |
五、“能上难下”、“能进难出”问题 |
六、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问题 |
第六章 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应用 |
第一节 胜任力及胜任力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 |
一、胜任力的定义 |
二、胜任力素质要素 |
三、经典胜任力模型 |
四、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方法及步骤 |
第二节 职业经理人胜任素质研究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第三节 中央企业高级经理人胜任模型构建 |
一、构建路径 |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
三、中央企业高级经理人胜任力模型 |
第四节 中央企业胜任力素质模型的应用 |
一、胜任力模型的应用 |
二、基于胜任力素质模型的中央企业经理人绩效评价体系设计 |
第七章 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基本设计 |
第一节 中央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总体要求 |
一、中央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总体思路及基本原则 |
二、中央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改革路径 |
第二节 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的市场化选聘 |
一、探索推行职业经理人聘任制 |
二、创新完善职业经理人管理体制 |
三、改进完善市场化选拔任用方式 |
第三节 职业经理人的契约化管理 |
一、建立职业经理人聘任协议制度 |
二、实行职业经理人业绩合同管理 |
三、完善薪酬分配和激励政策 |
第四节 职业经理人队伍的培养与开发 |
一、注重提高职业经理人的政治素质 |
二、着力提升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素养 |
三、探索实行总经理继任计划 |
四、大力营造职业经理人文化 |
第五节 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的风险管理 |
一、着眼于降低契约风险,强化契约约束 |
二、着眼于降低执业风险,完善内部监督 |
三、着眼于降低信用风险,引入社会监督 |
四、着眼于控制执业风险,引入“风险抵押金或执业风险金”及“信用披露”机制 |
第六节 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的退出机制 |
一、建立以契约为基本遵循的退出机制 |
二、探索建立履职行为“负面清单”制度 |
三、进一步完善职业经理人交流机制和职业发展通道 |
第七节 正确处理职业经理人制度与党管干部原则的关系 |
一、明确党管干部原则在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定位 |
二、创新党管干部原则的有效实现形式 |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推进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对研究结论的进一步说明 |
第二节 推进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政策建议 |
一、加快推进中央企业建设规范的董事会 |
二、强化相关改革举措的协同配套 |
三、加快研究制定薪酬激励及约束保障方面的政策 |
四、加强国有企业功能界定,有序推进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 |
五、推进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 |
六、完善优化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政策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美光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理论 |
2.1.1 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定义与内涵 |
2.1.2 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思想 |
2.2 客户细分理论 |
2.2.1 客户分类 |
2.2.2 大客户管理体系 |
第3章 美光公司运营环境分析 |
3.1 产业环境概述 |
3.1.1 全球半导体产业宏观环境 |
3.1.2 半导体存储器行业概况 |
3.2 美光公司发展历程与经营状况 |
3.2.1 公司发展历程 |
3.2.2 公司组织架构 |
3.2.3 公司经营状况 |
3.3 美光公司客户概况 |
3.3.1 公司客户分析 |
3.3.2 美光公司大客户管理现状——以华为公司为例 |
第4章 美光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现状分析 |
4.1 客户关系管理理念 |
4.1.1 客户关系管理目标 |
4.1.2 客户关系管理沟通渠道 |
4.1.3 客户关系管理理念存在的问题 |
4.2 客户关系管理实施环境 |
4.2.1 组织架构现状 |
4.2.2 业务流程现状 |
4.2.3 客户关系管理实施存在的问题 |
4.3 客户关系管理技术平台 |
4.3.1 客户关系管理软件系统应用 |
4.3.2 美光公司在推行Salesforce过程中解决的关键问题 |
4.3.3 客户关系管理技术平台存在的问题 |
第5章 美光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的优化途径 |
5.1 树立广义客户关系管理理念 |
5.1.1 强化以大客户为中心的理念 |
5.1.2 塑造基于客户关系管理的企业文化 |
5.1.3 重视组织内部满意度的提升 |
5.2 完善客户关系管理实施体系 |
5.2.1 发挥服务利润链的作用 |
5.2.2 理顺公司内部的协调机制 |
5.2.3 从产品营销转向数据库营销 |
5.3 优化CRM系统的技术支撑体系 |
5.3.1 充分认识CRM与 ERP的优缺点 |
5.3.2 选择恰当的系统信息共享方式 |
5.3.3 系统整合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其他问题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和光公司成长历程及发展战略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价值链视角的珠光公司地产业务成本管理改进研究[D]. 梁成林. 兰州大学, 2021
- [2]西北之光公司电缆产品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王荷花. 兰州大学, 2021
- [3]太时芯光公司LED芯片华南市场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李品. 兰州大学, 2021(12)
- [4]ST新光控股股东资金占用问题案例研究[D]. 吴延嘉. 贵州财经大学, 2020(12)
- [5]我国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变脸”分析 ——以欧菲光为例[D]. 刘磊.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厦门泽光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林芷伊. 华侨大学, 2019(01)
- [7]Y市建设投资集团战略管控体系研究[D]. 许钤.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2)
- [8]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D]. 王玉玲.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7(08)
- [9]中国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研究[D]. 任永强. 武汉大学, 2016(01)
- [10]美光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研究[D]. 钟雷.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