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 建立企业信用监管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李鹤[1](2021)在《甘肃省甘州区市场监管局企业信用监管体系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商事制度改革以来,政府自上而下推行“放管服”改革,改革带来了各类市场主体的大幅度增加,有效的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但随之而来还有对市场主体监管压力的增大。对加强登记后的事中事后的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以查代管”的监管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国家“宽进严管”的监管需要,为此国务院提出了企业信用监管的新监管方式。国务院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原国家工商总局)通过《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及规章制度的出台对企业信用监管工作进行的设计规划。对事中、事后的监管职能进行了强化,在六年多的监管实践中,暴露出一些在监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监管效果与预期设想也存在一些差距。本文是在商事制度改革背景下,在明确了“企业信用”、“企业信用监管”相关概念后,以协同治理理论和公共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将甘肃省甘州区市场监管局企业信用监管体系现状为研究内容,展开优化研究。通过走访甘州区市场监管局了解当前甘州区市场监管局企业信用监管体系现状,向甘州区企业负责人或管理者、甘州区市场监管局从事企业信用监管工作人员发放调查问卷及进行深度访谈等方式了解经营者和企业信用监管工作者对企业信用监管认知和监管效果评价的一手资料,从监管主体、监管手段、监管制度、监管效果四个维度对甘州区市场监管局企业信用监管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同时从监管主体、监管手段、监管制度、监管外部环境四个角度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发达地区企业信用监管先进经验借鉴,提出了甘州区市场监管局企业信用监管体系优化对策。希望本研究结论能积极推动甘州区市场监管局企业信用监管体系满足当前甘州区商事制度改革后的监管需要,为全区企业信用监管献力。
张兰欣[2](2021)在《地方市场监管部门“角色重塑”机制研究 ——以S市P区市场监管机构改革为例》文中提出协调有序的市场秩序,健康发展的国民经济和高品质的百姓生活都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市场监管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十九届三中全会要求改革和理顺市场监管体制,整合监管职能,加强监管协同,形成市场监管合力;2018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设立。这一系列改革措施都有利于形成一个让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氛围,创建让消费者放心的市场机制,对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也有重要的意义。而在实际的市场监管机构中仍存在事前零散无序的监管和多部门的重复执法导致了监管的“错位”“缺位”等问题,抑制了市场活力。为解决以上问题,建立科学高效的市场监管机制,需要进一步的探究。为探索科学合理的地方市场监管机制,本研究首先梳理了我国中央和地方市场监管机构改革的政策沿革、背景、目标、改革成果和地方有代表性的市场监管改革模式,为构建地方市场监管机制提供了启示意义。其次选取了S市P区市场监管机构改革实践为个案。S市P区市场监管机构改革先行先试,2014年成立P区市场监管局,进行了“三合一”的整改,整合了原三局的所有职能。市场监管的职能经过整合后得到极大强化,监管重心也从“市场准入”转变到“事中事后监管”,放低了准入门槛,打破了分段监管流程,实现了全程管理;同时依托监管具体措施的创新提升监管效率,促进了P区市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六年来,该局创新制定了120余项监管措施,且大多都已被S市乃至全国学习借鉴。基于此,选取行政生态理论、角色理论和无缝隙政府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市场监管部门“角色重塑”的理论分析框架。依托该理论框架分析S市P区市场监管机构改革实践概况,市场监管部门如何通过机构设置、职能转变、监管措施创新等方式来适应外部行政生态环境,并实现“角色重塑”。本研究通过深度调研提炼出地方市场监管部门“角色重塑”机制,该机制包括四个层面:角色领悟机制、角色定位机制、角色自律机制、方式创新机制。首先是角色领悟机制,地方市场监管部门从外部生态环境中的政策环境、经济发展、社会整体需求等层面领悟生态环境对于市场监管的期望;其次是角色定位机制,地方市场监管部门根据外部生态环境精准定位自身监管角色:市场准入的引导者、市场运行的监管者、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市场权益的服务者;最后是角色自律机制和方式创新机制,为扮演好角色地方市场监管部门从机构配置、人员的融合加强自身角色自律建设和从革新监管理念、再造监管流程、创新监管手段三个层面创新监管方式,共同促进地方市场监管部门实现“角色重塑”。通过该机制的研究以期为我国其他地区市场监管部门从根本上理顺市场职能,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能等方面提供有意义的借鉴和参考。
程凤娇[3](2020)在《长春市个体工商户制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初期,个体工商户承载着底层人民解决温饱、发家致富的愿景应运而生。作为时代的产物,个体工商户制度在形成过程中不仅伴随着历史动因的推动,更受到主流观念不断发展的深刻影响,在路径依赖的作用下,这项制度得以不断自我巩固和发展,个体工商户也随之成为我国规模最占优势的私营经济之代表。但是,由于制度在初始设计上缺乏稳定、明确的定义作为支撑,导致与其他市场主体在概念上出现含混、边界不清的状况,而制度本身的诸多缺陷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中愈发凸显,这一切为个体工商户制度带来了“断裂”的危机。在理论界,逐渐出现了有关个体工商户制度去与留的各种讨论。长春市个体工商户的体量很大,承担着当地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底层经济和基础经营,是市民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发展力量。同所有改革的启动方式一样,长春市的个体工商户制度改革具备内涵丰富的动力来源:个体工商户这一群体对于利益的追求以及意识的发展为制度改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新技术的适时融入也对改革起到一定推动作用;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因素给改革带来决定性的外部动力和积极的驱动力。在多元化动力的推动下,长春市的个体工商户制度经历了积极的改革历程,其中比较具备代表性的改革事项包括验照制度改革、“先照后证”改革、“两证整合”改革、“个转企”改革、全程电子化登记制度改革以及经营场所申报承诺制度改革等,这些改革事项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监管难度增大、行政成本提高、制度功能失灵等等,改革的实际效用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针对长春市个体工商户制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成因:首先,是制度本身的问题:一些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明显的瑕疵,而这些不足在执行层面并不能很好的规避,更应当从制度本身寻找完善空间;其次,是意识的问题:无论从执法者或是从经营者角度来看,部分观念的发展水平要落后于改革较高的要求,使其无法成为改革的有力行动者;再次,是配套制度的问题:针对个体工商户改革的各项配套制度未发育成熟,改革的执行环境不够完善,在改革行为的密集推进下,机制体制中存在的漏洞则愈加明显;最后,是干预过度的问题:地方政府没有摆正自身位置,对于改革问题过度干预,导致改革事项在执行中发生变异,反而妨碍了个体工商户制度自我调节的自由空间。本文通过分析,提出了长春市个体工商户制度改革的探索方向。首先,要明确保留个体工商户制度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推进构建自愿备案与分层登记相结合的登记模式。本文提出了可豁免登记经营项目的划分标准,并提出,在豁免登记的同时实行自愿备案制度,让具备登记意愿的经营者找到出路。在监管制度方面,本文提出三个改革方向:第一,不再设置强制自行公示的项目,取消“年报制度”,改为“官方公示”,并扩大公示内容的涉及方面,同时保留自愿按需公示环节;第二,推进行业协会制度改革,培育社会组织以行业自律的角度维护市场秩序,减轻行政部门的监管压力,加强服务水平;第三,进行信用监管制度改革,从法规建设、平台建设两方面为协同信用监管做好保障,通过多种方式加大信用监管力度,同时培育第三方社会监管力量,打通社会信用信息与政府信用信息之间的壁垒,更好的适应信用监管体制的需求,最终构成针对个体工商户的各个部门、各个方位的监管合力。
张维娜[4](2020)在《青岛市运用大数据推进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发展,“互联网+”模式遍地开花,大数据在多领域运用已成常态。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市场主体数量呈现井喷式发展,对市场主体实施更加专业化、全程化、精细化的监督管理,是市场监管部门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着力点。本文认为,运用大数据加强市场监管是新经济时代市场监管部门监管服务的必然趋势和发展方向,能够有效应对商事制度改革带来的监管压力,提升服务经济发展的新效能。本文运用博弈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采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等方法,对青岛市运用大数据推进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首先,从大数据的内涵、特征及机构改革后青岛市市场监管面临的困境出发,运用博弈理论和成本交易理论,分析运用大数据推进市场监管的可行性,构建分析的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分析青岛市运用大数据推进市场监管体系的构建,指出运用大数据推进市场监管存在的不足,包括数据来源比较单一,数据真实性难以保证,数据采集形式单一,大数据预判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跨部门信息化平台兼容性差,信用监管体系和“双随机、一公开”机制不健全。最后通过借鉴北京区块链技术、江苏省大数据实践经验和美国互联网金融公司ZestFinance大数据征信经验,从中得到启发,提出进一步运用大数据推进市场监管的意见建议:一是完善顶层设计,包括整合数据平台,实现数据互通,建立制度规范;二是强化大数据归集运用,包括加强信息采集,强化数据分析,服务社会公众;三是规范体系建设,包括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市场风险监管体系,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四是夯实基础保障,包括树立大数据思维,防范大数据安全,培养大数据人才。
高慧杰[5](2020)在《大数据背景下锡林浩特企业信用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大数据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在互联网浪潮下,大数据应用于公共信用监管方面相关研究,各国均针对大数据提出了发展规划或构想,并在政策、法律上予以倾斜。商事制度改革后,市场主体数量激增后,事中事后监管出现了一些问题。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能否将“大数据”的乘数效应和“互联网+”的增量效应作为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驱动力量,产生巨大的化学效应值得研究。本文将大数据背景和企业信用监管紧密结合,通过对公共治理理论、协同治理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后,采用比较分析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进行分析,一是描述大数据背景下锡林浩特地区企业信用监管现状,二是总结锡林浩特地区企业信用监管存在的具体问题,三是分析锡林浩特市企业信用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四是借鉴国内外信用监管的先进经验后提出在大数据背景下完善锡林浩特地区企业信用监管体系的对策。最后得出通过大数据的支撑,企业信用监管告别了传统模式,可以实现动态监管、协同监管、风险预判,向着精细化、网络化、协同化、共治化、预见型方向发展。
杨杰锋[6](2020)在《我国地方药品监管体系改革的研究 ——以佛山市顺德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药品产业也不断壮大,产业链条得到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无论是药品种类还是药品数量,都实现了飞速增长。与此同时药品监管任务也日益艰巨,“毒胶囊”、“毒疫苗”等接踵而来的药品安全事件都凸显出我国地方政府药品监管能力的不足。虽然我国在行政体制上每五年都会对药品监管部门进行一次自上而下的机构改革,但在药品监管形势日益复杂的今天,单纯依靠行政体制改革已经难以满足药品安全监管的要求,特别是地方政府作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政策执行落实到位的“最后一公里”1,对构建全面完善的地方药品监管体系2至关重要。本文以一名在地方药品监管部门的一线工作人员视角,研究地方药品监管体系的要素组成和改革问题,对当前的地方药品监管模式查找不足,寻找药品监管体系改革的出路,对构建完备的地方药品监管体系上下求索。本文以佛山市顺德区为例,分析现阶段药品监管体系改革的现状、问题和背后的原因,具体可以从四个体系来进行分析。在药品监管行政体系方面,存在监管机构改革多年来频繁变动、监管机构职能设置不合理和药品监管部门资源配置不足等问题;在技术支撑体系方面,存在药品检验机构职能定位不清、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不受重视和药品监管信息化技术落后等问题;在人力资源体系方面,存在药品监管人员结构配置不合理、药品监管人员配备力量薄弱和药品监管人员缺乏激励机制等问题;在信用体系方面,存在药品监管信用体系的建立缺乏多元化主体和社会共治、信用等级的评价与公开方式科学性不足、药品信用奖惩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案例分析法,列举西方国家和我国部分县区的药品监管体系在行政机构、技术支撑、人力资源和信用体系等几个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比当前我国改革普遍滞后的地方药品监管体系的差距,把握改革的重点和方向。在完善顺德区地方药品监管体系的对策方面,从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第一,在行政机构和体制改革方面,提出:⑴加强药品监管机构自身建设;⑵健全基层药品监管组织结构;⑶转变药品监管方式;⑷着力提高事中事后监管有效性。第二,在技术支撑体系改革方面,提出:⑴转变药品检验所职能定位;⑵加强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和建立风险预警机制;⑶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智慧监管。第三,在人才战略方面,提出:⑴建立职业化专业化检查员队伍;⑵调整优化监管人员结构和发展机制;⑶做好政策制度和技术职务序列等激励机制保障。第四,在信用体系改革方面,提出:⑴构建药品信用体系多元化监管主体;⑵重视动态信用监管机制;⑶完善信用奖惩制度。
庞海明[7](2020)在《基于新公共管理理念的商事制度改革研究 ——以广东省茂名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商事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对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和重新定义,意在建成公正、健康、安全、透明的商事管理体系。目前,我国的商事制度改革历程已逾五年,各级政府机关坚持以“放”、“管”、“服”为核心思路,一定程度提高了企业经营的便利性、规范性以及政府工作的服务性,使我国市场监督管理的风貌焕然一新。因此,商事制度改革作为国家战略发展的一大重要举措,应当本着一往无前的态度做到紧密与时代接轨、与发展现状接轨、与地方特色接轨。然而,现阶段在推进“放”、“管”、“服”三方面的改革进程中,逐渐暴露出政府干预过多、监管力度不够、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进一步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以广东省茂名市商事制度改革为例,以国内外相关文献为基础,以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企业自主经营理念、管理效益至上理念、政府服务为本理念三个要素为理论依据,在对我国商事制度改革进行整体性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茂名改革的实际经验,从“放”、“管”、“服”三大改革核心分析茂名市商事制度改革推进落实的情况,并对“社会大众”、“企业管理人员”、“政府相关从业人员”进行三方调查,较为全面地针对茂名商改的发展历程、现状、问题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并提出了以合理定位政府职能为核心,加强制度衔接性执法、完善配套体系落实和结合时代新技术的商事管理体系,从而为茂名和广东各大城市提供了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发展的方案参考,为我国商事制度改革能够向着人民满意的方向发展提供了可行性案例。研究表明,茂名要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要着重从企业自主经营理念、管理效益至上理念、政府服务为本理念三方面优化政府工作,从而进一步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茂名加快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动力。
刘文青[8](2020)在《基于协同治理的商事制度改革后续市场监管研究》文中指出2013年伊始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完成了改革开放以来商事登记制度领域内的一场剧变,开创了商事登记制度的新纪元。伴随着人民群众创业热情的高涨以及我国越来越活跃的市场经济主体,监管问题日益成为各部门关注的焦点。从实践来看,目前的商事改革后续监管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未形成一套具体的方法、技术和评价标准,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也较少。需要结合实践,系统研究商事改革后续监管问题,找出对策并加以解决。广东省是较早展开商事制度改革的地区。肇庆市紧跟全省商事制度改革步伐,于2015年11月颁布施行了《肇庆市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管理办法》,在宽进严管,尤其是简化登记手续,进一步放宽企业登记条件,致力于在带动就业带动经济发展,以及激发大众创业热情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从2018年底开始,网上办理企业设立登记逐步推广,商事等级制度改革逐步步入完善阶段;2019年1月,印发了《肇庆市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行动方案》,进一步在以政府为主导的思想架构上明确了商事制度改革的目标和工作任务,并明确了改革的未来趋势和目的方向。本文结合商事登记改革相关政策文件,简述了政策跟踪商事改革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目的,根据国内和国外相关政策以及商事制度改革后续监管的研究文献,结合肇庆市Z区政策,分析商事制度改革后续监管的背景及Z区的应用情况,全景呈现Z区商事改革后续监管工作现状,在访谈的基础上,分析了后续监管目前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从协同监管视角探讨改善后续监管问题的相关建议:一是构建诚实守信的市场经济环境;二是构建协同高效的协同监管体系;三是探索“互联网+”监管模式,提升协同监管精度。
杜文静[9](2020)在《枣庄市S区市场信用监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商事制度改革后市场准入门槛降低,市场主体数量激增,传统的监管方式已经跟不上市场的发展,无法对信用交易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监管和查处。如果监管不及时,市场中就有可能发生失信行为,不利于诚实守信经营者和新的市场主体发展,更会严重阻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因此要探索新型监管模式,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突出信用在市场监管中的主要作用,使信用成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如何实现有效的信用监管成了研究的重点。为了对这一问题进行重点分析,本文选取枣庄市S区市场信用监管进行案例分析。通过搜集整理国内外在市场信用监管方面的研究文献,归集学习与市场信用监管有关的资料,并进行分类总结,逐步理清研究思路。以S区市场信用监管为例,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访谈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并综合运用政府干预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及有限政府理论,对S区市场信用监管基本情况、具体做法以及取得的成效进行分析,找出市场信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借鉴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及国内上海浦东新区、浙江杭州等地方部门信用监管的优秀经验,为本区市场信用监管提供一定参考。通过实证研究,主要从以下三点提出完善信用监管的措施:一是要完善体制建设。制度是完善信用监管的根本保障,完善制度首先要完善法律体系,再对信用监管制度进行加强构建。二是要加强队伍建设。从队伍的能力、手段及部门协调入手提高队伍的监管水平。三是促进社会共治。监管不是政府部门的“单打独斗”,还需要社会的共同配合。
王鸿博[10](2020)在《县域综合性市场监管改革研究 ——以滨州市某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在2013年开始进行的市场监管体制改革,是近年来规模最大也是争议最多的,并且未能完全突破市场监管体制机制改革的瓶颈,政府职能转变还未完全实现。纵观西方发达国家与地区的政府机构改革,可以看出市场监管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是整合监管力量,构建多元化监管,平衡权利、责任、义务。本文是在市场监管体制改革领域内,分析综合性市场监管改革中的商事制度改革、市场监管方式改革和市场机构改革的现状,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进一步增强改革成效的意见建议。首先是对市场监管相关概念阐述与界定;其次,对在山东省市场监管制度改革背景下的滨州市某县近年来市场监管体制改革的做法进行阐述,并分析滨州市某县市场监管体制改革中存在的现实困境,如市场准入由事前转变为事中事后的监管难、以及行政执法中面对新时代的市场主体运用信用监管等情况,以及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如基层市场监管环境不够优化、违法成本较低、市场监管主客体未适应新监管模式等;最后结合滨州市某县市场监管体制改革的具体情况级产生现实困境的原因,提出建议及对策,如加强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加快修订完善市场监管法律法规、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主体责任落实等。希望本文就此做出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总结能给接下来的市场监管体制改革提供实质意义上的帮助。
二、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 建立企业信用监管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 建立企业信用监管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甘肃省甘州区市场监管局企业信用监管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信用 |
1.2.2 企业信用监管 |
1.2.3 市场监管局企业信用监管 |
1.2.4 综合评述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企业信用 |
2.1.2 信用监管 |
2.1.3 企业信用监管体系 |
2.2 相关理论依据 |
2.2.1 协同治理理论 |
2.2.2 公共治理理论 |
第三章 甘州区市场监管局企业信用监管体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甘州区市场监管局现状 |
3.2 甘州区市场监管局企业信用监管体系现状 |
3.2.1 监管主体 |
3.2.2 监管手段 |
3.2.3 监管制度 |
3.2.4 监管效果 |
3.3 甘州区市场监管局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 |
3.3.1 参与主体与治理需求不匹配 |
3.3.2 监管平台使用不畅 |
3.3.3 多元主体参与制度落实不到位 |
3.3.4 缺乏良好的协同监管环境 |
3.4 甘州区市场监管局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从参与主体角度 |
3.4.2 从监管信息化角度 |
3.4.3 从监管制度角度 |
3.4.4 从监管外部环境角度 |
第四章 国内发达地区企业信用监管的经验借鉴 |
4.1 国内发达城市企业信用监管经验借鉴 |
4.1.1 上海市企业信用监管先进经验 |
4.1.2 浙江省企业信用监管先进经验 |
4.1.3 河北省企业信用监管先进经验 |
4.2 国内发达城市信用监管启示 |
4.2.1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
4.2.2 发挥市场运用作用 |
4.2.3 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 |
第五章 甘州区市场监管局企业信用监管体系优化对策 |
5.1 优化目标和原则 |
5.1.1 优化目标 |
5.1.2 优化原则 |
5.2 优化对策 |
5.2.1 转变信用监管理念 |
5.2.2 积极培育多元治理主体 |
5.2.3 提升信息化手段运用水平 |
5.2.4 完善信用监管各项配套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调查问卷 |
附录 B 深度访谈 |
致谢 |
(2)地方市场监管部门“角色重塑”机制研究 ——以S市P区市场监管机构改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内文献综述 |
1.3.2 国外文献综述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市场监管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市场监管 |
2.1.2 市场监管职能 |
2.1.3 市场监管机制 |
2.2 理论基础 |
2.2.1 行政生态:市场监管部门角色重塑的依据 |
2.2.2 角色理论:市场监管部门角色重塑机制的理论基础 |
2.2.3 无缝隙政府:市场监管部门角色期望的本质 |
2.3 市场监管部门角色重塑的分析框架 |
第三章 新时期我国市场监管机构改革现状考察 |
3.1 我国市场监管机构改革现状分析 |
3.1.1 近年我国市场监管机构改革的政策发展沿革回顾 |
3.1.2 我国市场监管机构改革的背景 |
3.1.3 我国市场监管机构改革的目标 |
3.1.4 我国市场监管机构改革的现状 |
3.2 我国市场监管机构改革模式分析 |
3.2.1 深圳“纺锤体”模式 |
3.2.2 天津“圆柱型”模式 |
3.2.3 杭州“倒金字塔”模式 |
3.3 我国市场监管机构改革的经验启示 |
第四章 S市P区市场监管机构改革的案例分析 |
4.1 S市P区市场监管机构改革外部生态 |
4.1.1 政治环境:国家支持下创新的结果 |
4.1.2 经济环境: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
4.1.3 社会环境:社会的复杂和不确定性 |
4.2 S市P区市场监管机构改革的案例选取依据 |
4.2.1 P区行政体制改革先行先试 |
4.2.2 P区监管改革经验可复制可推广 |
4.3 S市P区市场监管机构改革的概况 |
4.3.1 S市P区市场监管机构“三合一”的机构设置 |
4.3.2 S市P区市场监管机构“三合一”的主要职责 |
4.3.3 S市P区市场监管机构的措施创新 |
4.3.3.1 推出市场准入便利化“双十条” |
4.3.3.2 构建“六个双”监管闭环机制 |
4.3.3.3 构建“一体化”诉求处置机制 |
4.3.3.4 开办“一网通办”服务平台 |
4.4 S市P区市场监管机构改革的成效 |
4.4.1 放宽市场准入,激发市场活力 |
4.4.2 破除分段监管,实现全过程监管 |
4.4.3 创新服务方式,维护消费权益 |
第五章 地方市场监管部门“角色重塑”机制的构建 |
5.1 角色领悟机制 |
5.1.1 政策环境保障 |
5.1.2 市场经济发展 |
5.1.3 社会整体需求 |
5.2 角色定位机制 |
5.2.1 市场准入的引导者 |
5.2.2 市场运行的监管者 |
5.2.3 市场秩序的维护者 |
5.2.4 市场权益的服务者 |
5.3 角色自律机制 |
5.3.1 融合监管机构 |
5.3.2 建设监管队伍 |
5.4 方式创新机制 |
5.4.1 创新监管理念 |
5.4.2 再造监管流程 |
5.4.3 创新监管手段 |
第六章 地方市场监管部门“角色重塑”机制的应用价值 |
6.1 个性与共性分析 |
6.1.1 P区市场监管部门的个性分析 |
6.1.2 地方市场监管部门的共性分析 |
6.2 地方市场监管部门“角色重塑”机制的应用价值 |
6.2.1 揭示地方市场监管部门角色变化的原因 |
6.2.2 促进地方市场监管部门准确定位角色 |
6.2.3 督促地方市场监管部门扮演好角色 |
第七章 结论与思考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访谈提纲 |
P区市场监管局的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
P区企业的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
附录 B P区市场监管机构改革办事群众的感受度调查问卷 |
附录 C 访谈记录节选 |
编号:FT20191108 |
编号:FT20200809 |
编号:FT20200909 |
编号:FT20200910 |
编号:FT20200914 |
编号:FT20200927 |
编号:FT20201012 |
编号:FT20201016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长春市个体工商户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二)国外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理论研究法 |
(三)比较分析法 |
(四)数据分析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个体工商户制度概述及理论基础 |
一、个体工商户制度概述 |
(一)个体工商户相关概念 |
(二)个体工商户制度的由来及演变 |
二、理论基础 |
(一)历史制度主义:路径依赖理论 |
(二)历史制度主义的“意识观” |
(三)历史制度主义:制度变迁理论 |
第二章 长春市个体工商户制度实施与改革历程 |
一、长春市个体工商户发展现状 |
(一)登记情况 |
(二)变化情况 |
二、长春市个体工商户制度改革动力 |
(一)内部动力 |
(二)外部动力 |
三、长春市个体工商户制度改革历程(2013年至2019年) |
(一)年报制度 |
(二)“先照后证”制度 |
(三)“两证整合”制度 |
(四)“个转企”制度 |
(五)全程电子化登记制度 |
(六)经营场所申报承诺制度 |
第三章 长春市个体工商户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一、长春市个体工商户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
(一)年报制度改革的问题 |
(二)“先照后证”制度改革的问题 |
(三)“两证整合”制度改革的问题 |
(四)“个转企”制度改革的问题 |
(五)全程电子化登记制度改革的问题 |
(六)经营场所申报承诺制度改革的问题 |
二、长春市个体工商户制度改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制度存在完善空间 |
(二)意识与改革要求不协调 |
(三)配套制度不健全 |
(四)政府干预过度 |
第四章 长春市个体工商户制度改革的探索 |
一、长春市个体工商户制度“存”与“废”的探索 |
(一)个体工商户制度的“存”“废”之争 |
(二)国外做法的借鉴 |
(三)长春市保留个体工商户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
二、长春市个体工商户豁免登记的探索 |
(一)国内做法的借鉴 |
(二)相关观点的提出 |
(三)构建自愿备案与分层登记相结合的登记模式 |
三、长春市个体工商户监管制度改革的探索 |
(一)个体工商户年报制度改革 |
(二)个体工商户行业协会监管制度改革 |
(三)个体工商户信用监管制度改革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青岛市运用大数据推进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0.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0.2 文献综述 |
0.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0.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1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监管困境 |
1.1 市场监管和大数据的含义 |
1.1.1 市场监管的含义 |
1.1.2 大数据的含义和特征 |
1.2 理论基础 |
1.2.1 博弈理论 |
1.2.2 交易成本理论 |
1.3 青岛市市场监管面临的监管困境 |
1.3.1 监管力量与监管任务矛盾凸显 |
1.3.2 市场监管执法任务繁重头绪多 |
1.3.3 市场监管人员编制复杂执法效率低 |
1.3.4 市场监管能力和要求有差距 |
1.3.5 监管手段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发展 |
1.4 运用大数据推进市场监管的可行性 |
2 青岛市运用大数据推进市场监管的实施情况、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
2.1 青岛市运用大数据推进市场监管的实施情况 |
2.1.1 政策层面 |
2.1.2 构建大数据监管平台 |
2.2 青岛市运用大数据推进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 |
2.2.1 数据来源比较单一 |
2.2.2 数据真实性难以保证 |
2.2.3 数据采集形式单一 |
2.2.4 大数据的风险预判功能未充分发挥 |
2.2.5 信用监管体系不够健全 |
2.2.6 跨部门信息化工作平台兼容性差 |
2.2.7 “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不够完善 |
2.3 博弈论视角下大数据市场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2.3.1 主观意识和传统观念束缚 |
2.3.2 数据采集分析机制不健全 |
2.3.3 政府部门间存在体制壁垒 |
2.3.4 信用约束的违法成本不高 |
2.3.5 专业人才严重匮乏 |
3 运用大数据推进市场监管的经验借鉴 |
3.1 北京海淀区区块链技术在市场监管的应用 |
3.2 江苏省大数据市场监管先进经验 |
3.3 美国互联网金融公司ZestFinance大数据征信应用 |
3.4 运用大数据推进市场监管的经验启示 |
4 青岛市进一步完善运用大数据推进市场监管的对策 |
4.1 完善顶层设计 |
4.1.1 整合数据平台 |
4.1.2 实现数据互通 |
4.1.3 建立制度规范 |
4.2 强化数据归集运用 |
4.2.1 加强信息采集 |
4.2.2 强化数据分析 |
4.2.3 服务社会公众 |
4.3 规范体系建设 |
4.3.1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
4.3.2 完善市场风险监管体系 |
4.3.3 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 |
4.4 夯实基础保障 |
4.4.1 树立大数据思维 |
4.4.2 防范大数据安全 |
4.4.3 培养大数据人才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大数据背景下锡林浩特企业信用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1.3.4 研究内容 |
1.4 创新及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 |
1.4.2 本文的不足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大数据 |
2.1.2 互联网+ |
2.1.3 信用监管 |
2.1.4 企业信用监管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治理理论 |
2.2.2 协同治理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锡林浩特市企业信用监管现状及分析 |
3.1 锡林浩特市企业信用监管现状 |
3.1.1 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市场主体数量多 |
3.1.2 信用“红名单”企业数量少 |
3.1.3 协同监管平台使用不均衡 |
3.1.4 企业违法信息公示情况变化不明显 |
3.1.5 “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开展频次低 |
3.2 大数据运用于企业信用监管现状分析 |
3.2.1 通过数据平台推进市场准入信用体系建设 |
3.2.2 多种监管方式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
3.2.3 应用大数据推进企业信用监管的行政执法体系 |
3.2.4 通过12315专网推进企业信用监管建设 |
第4章 企业信用监管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锡林浩特市企业信用监管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1 大数据准入系统智能检测功能缺乏 |
4.1.2 协同监管平台信息置换效果有限 |
4.1.3 僵尸及死户企业存量大、清理难 |
4.1.4 企业经营异常后移出制度及程序没有统一标准 |
4.1.5 “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制度自身局限 |
4.1.6 失信联合惩戒制度落实效果不佳 |
4.1.7 “冒用身份”撤销登记认定执行难 |
4.2 企业信用监管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市场监管部门自身的不足与困境 |
4.2.2 企业信用监管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 |
4.2.3 涉企信息归集尚未达到要求 |
4.2.4 信用信息结果运用不强 |
4.2.5 政府各职能部门职责界限不明晰 |
4.2.6 工作职责监督和工作人员保护机制不完善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数据背景下企业信用监管的经验借鉴 |
5.1 国外政府部门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信用监管的借鉴 |
5.1.1 纽约市企业信用监管 |
5.1.2 以伦敦为代表的欧盟企业信用监管模式 |
5.1.3 日本“会员制”监管模式 |
5.2 国内地区对信用监管的创新做法和借鉴 |
5.2.1 东莞市监管打造网格化、信息化的监管体系 |
5.2.2 温州市监管建立健全完善信用档案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大数据背景下完善企业信用监管对策 |
6.1 加强企业信用监管顶层设计策略 |
6.1.1 明确企业信用监管各部门职责 |
6.1.2 推进各部门企业信用监管与机构改革 |
6.1.3 多角度完善企业信用监管相应立法 |
6.2 加强企业信用监管信息化策略 |
6.2.1 依托互联网实现“一张网”建设 |
6.2.2 加强协同治理,保证信息更新准确、及时 |
6.2.3 强化联合惩戒后果应用 |
6.2.4 完善基层人员激励成长机制 |
6.2.5 大数据背景下理想的运行架构及其优越性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我国地方药品监管体系改革的研究 ——以佛山市顺德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比较分析法 |
(三)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案例分析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我国药品监管体系概况 |
一、药品安全、药品监管体系的概况 |
(一)药品安全 |
(二)药品监管体系 |
二、我国药品监管体系的纵向分类 |
(一)国家级监管体系 |
(二)省级监管体系 |
(三)地市级监管体系 |
(四)县区级监管体系 |
(五)乡镇级监管体系 |
三、我国药品监管体系的横向分类 |
(一)药品监管行政组织体系 |
(二)药品监管技术支撑体系 |
(三)药品监管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
(四)药品监管信用体系 |
第二章 顺德区药品监管体系改革的现状 |
一、顺德区药品监管体系的历史沿革 |
(一)顺德区药品监管体系在大部制改革之前的状况 |
(二)大部制改革对顺德区药品监管体系的影响 |
二、顺德区药品监管体系改革的现状 |
(一)药品监管行政组织现状 |
(二)药品监管技术支撑现状 |
(三)药品监管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
(四)药品监管信用体系现状 |
第三章 顺德区药品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药品监管行政组织机构改革的问题 |
(一)药品监管行政机构改革反复轮回 |
(二)药品监管机构职能设置不合理 |
(三)药品监管部门资源配置不足 |
二、药品监管技术支撑体系的问题 |
(一)药品检验机构职能定位观念落后 |
(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不被重视 |
(三)药品监管信息化技术薄弱 |
三、药品监管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 |
(一)药品监管人员结构配置不合理 |
(二)药品监管人员配备力量相对薄弱 |
(三)药品监管人员缺乏激励机制 |
四、药品监管信用体系存在的问题 |
(一)药品监管信用体系的建立缺乏多元化主体 |
(二)信用等级的评价与公开方式科学性不足 |
(三)药品信用奖惩制度仍不完善 |
第四章 国外以及国内其他地方药品监管经验借鉴 |
一、欧美国家等 |
(一)美国FDA监管体系 |
(二)加拿大药品监管经验 |
(三)英国药品监管模式 |
二、国内其他地方 |
(一)青岛市黄岛区改革模式 |
(二)广州市天河区“积分制”信用量化监管模式 |
(三)辽宁省抚顺县行业协会模式 |
(四)台州市椒江区“强基层”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模式 |
第五章 完善顺德区地方药品监管体系的对策 |
一、药品监管行政机构和体制改革 |
(一)加强药品监管机构自身建设 |
(二)健全基层药品监管组织结构 |
(三)转变药品监管方式 |
(四)着力提高事中事后监管有效性 |
二、改革药品监管技术支撑体系 |
(一)转变药品检验所职能定位 |
(二)加强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和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
(三)利用信息技术真正实现药品智慧监管 |
三、实施药品监管人才战略 |
(一)建立职业化专业化检查员队伍 |
(二)合理调整优化监管人员结构和发展机制 |
(三)做好政策制度和技术职务序列等激励机制保障 |
四、药品监管信用体系的改革 |
(一)多元化监管主体 |
(二)重视动态信用监管机制 |
(三)完善药品信用奖惩制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新公共管理理念的商事制度改革研究 ——以广东省茂名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新公共管理理念与商事制度改革概述 |
2.1 商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概念界定 |
2.1.1 商事登记制度的内涵及功能 |
2.1.2 商事制度的概念 |
2.2 我国商事制度改革历程与趋向 |
2.2.1 我国商事制度改革历程 |
2.2.2 我国商事制度改革趋向 |
2.3 新公共管理理念与我国商事制度改革的意义 |
2.3.1 新公共管理理念对我国商事制度改革的启示 |
2.3.2 我国商事制度改革的现实意义 |
第3章 广东省茂名市商事制度改革状况分析 |
3.1 广东省茂名市经济发展概况 |
3.1.1 经济增长速度较快 |
3.1.2 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高 |
3.1.3 商事制度建设和服务质量稳步提升 |
3.2 茂名市商事制度改革措施及其成效 |
3.2.1 推行项目清单制度,放宽市场准入 |
3.2.2 加强部门协同,强化事中事后商事监督 |
3.2.3 强化服务简化流程,提升行政效率 |
3.3 茂名市商事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
3.3.1 政府干预过多,企业自主经营受影响 |
3.3.2 部门监管力度不够,管理效益低下 |
3.3.3 政府协同水平低,服务能力待提高 |
3.4 茂名市商事制度改革现存问题形成的原因 |
3.4.1 粗放扩大准入,重数量轻质量 |
3.4.2 配套制度不协调,管理重“条目”轻“效益” |
3.4.3 服务优化侧重链条管理,轻视技术融入 |
第4章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
4.1 合理定位政府职能,扩大企业自主经营 |
4.1.1 充分发挥政府掌舵与服务功能,塑造良好营商环境 |
4.1.2 完善信用体系,有效约束企业经营的“自由” |
4.2 加快建设商事制度配套体系,提升市场监管效率 |
4.2.1 提升商事信用信息评价和公示的实效性 |
4.2.2 适时适度推进责任人并罚制度 |
4.2.3 明确部门职能,强化协同治理 |
4.3 强化技术应用支撑,提升政府商事服务水平 |
4.3.1 加快推进全方位、全流程的电子化申请 |
4.3.2 完善网络身份认证功能 |
4.3.3 设计开发移动智能终端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茂名市商事制度改革社会和企业意见调查问卷 |
附录B 图表清单 |
(8)基于协同治理的商事制度改革后续市场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3.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商事登记改革的相关概念 |
2.1.2 市场监管的相关概念 |
2.1.3 协同监管的相关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市场失灵理论 |
2.2.2 政府失灵理论 |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4 治理理论 |
第三章 肇庆市Z区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现状 |
3.1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背景 |
3.2 肇庆市Z区商事登记改革现状 |
3.3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目的诉求 |
3.3.1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
3.3.2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目的诉求 |
第四章 肇庆市Z区商事制度改革后续监管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肇庆市Z区商事制度改革后续监管面临的问题 |
4.1.1 监管方式滞后,缺乏企业诚信自治 |
4.1.2 部门间信息沟通不畅,缺乏部门协同共治 |
4.1.3 行业协会监管乏力,缺乏社会组织协同监管 |
4.2 后续监管难的原因分析 |
4.2.1 协同监管理念缺失 |
4.2.2 监管工作机制尚未形成 |
4.2.3 监管手段滞后未形成协同效应 |
第五章 国内外市场监管经验及借鉴 |
5.1 美国市场监管的做法与经验启示 |
5.1.1 美国市场监管的做法与经验 |
5.1.2 美国市场监管的启示 |
5.2 贵州省商事登记改革后续监管的经验及启示 |
5.2.1 贵州省市场监管的做法与经验 |
5.2.2 贵州省市场监管的启示 |
第六章 协同治理视角下商事登记改革后续监管的对策分析 |
6.1 构建诚实守信的市场经济环境 |
6.2 构建协同高效的协同监管体系 |
6.3 探索“互联网+”监管模式,提升协同监管精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答辩委员签名的答辩决议书 |
(9)枣庄市S区市场信用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
1.4.1 论文的创新点 |
1.4.2 论文的不足 |
第2章 概念阐述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阐述 |
2.1.1 信用 |
2.1.2 市场信用监管 |
2.2 理论基础 |
2.2.1 政府干预理论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3 有限政府理论 |
第3章 枣庄市S区市场信用监管现状分析 |
3.1 枣庄市S区市场信用监管原则及主体 |
3.1.1 监管原则 |
3.1.2 监管主体 |
3.2 枣庄市S区市场信用监管具体措施 |
3.2.1 市场主体主动申报制 |
3.2.2 市场主体抽查制 |
3.2.3 跨部门联合惩戒 |
3.3 枣庄市S区市场信用监管的成效 |
3.3.1 提高了市场监管效率 |
3.3.2 加强了市场主体的自律能力 |
3.3.3 提升了市场监管部门的服务水平 |
3.3.4 巩固了商事制度改革成果 |
第4章 枣庄市S区市场信用监管问题分析 |
4.1 存在的问题 |
4.1.1 市场信用信息归集能力欠缺 |
4.1.2 信用信息公示制度不完善 |
4.1.3 市场主体分类监管措施不到位 |
4.1.4 缺乏严格的失信惩戒措施 |
4.1.5 外部监管力量不足 |
4.2 问题产生的原因 |
4.2.1 信用监管立法滞后 |
4.2.2 大数据手段应用不到位 |
4.2.3 信用监管部门能力缺失 |
4.2.4 市场信用意识匮乏 |
第5章 市场信用监管的国内外经验借鉴 |
5.1 国外市场信用监管经验借鉴 |
5.1.1 美国:市场主导型监管模式 |
5.1.2 德国:政府主导型监管模式 |
5.2 国内市场信用监管经验借鉴 |
5.2.1 上海浦东新区:“互联网+”监管模式 |
5.2.2 浙江杭州:大数据型监管模式 |
5.3 国内外市场信用监管经验启示 |
5.3.1 信用监管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支持 |
5.3.2 信用监管需要政府发挥主要作用 |
5.3.3 信用监管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 |
第6章 完善枣庄市S区市场信用监管的对策分析 |
6.1 健全完善配套机制制度 |
6.1.1 建立健全市场信用监管法律体系 |
6.1.2 完善市场信用信息系统 |
6.1.3 完善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 |
6.1.4 完善失信惩戒机制 |
6.2 优化提升监管机构建设 |
6.2.1 加强部门间的协同与配合 |
6.2.2 提高队伍监管水平 |
6.2.3 加强大数据手段运用 |
6.3 构建社会共治良好局面 |
6.3.1 培育市场主体守信意识 |
6.3.2 发挥行业协会的巨大作用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10)县域综合性市场监管改革研究 ——以滨州市某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1.5.1 论文的创新之处 |
1.5.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市场监管和综合性市场监管概念 |
2.1.1 市场监管的主体和客体概述 |
2.1.2 市场监管的内在张力 |
2.2 市场失灵 |
2.2.1 政府纠正市场失灵的优势 |
2.2.2 政府纠正市场失灵的局限性 |
2.3 理论基础 |
2.3.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3.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3章 综合性市场监管的商事制度改革 |
3.1 商事制度改革步入“宽进严管” |
3.2 注册登记制度简化 |
3.3 市场主体实现“多证合一” |
3.4 推行“先照后证”改革 |
3.5 完善市场主体退出机制 |
第4章 综合性市场监管的监管方式改革 |
4.1 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监管方式 |
4.2 建立市场主体年报制度 |
4.3 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 |
4.4 建成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全国一张网” |
4.5 推动信息共享与协同监管 |
第5章 滨州市某县综合性市场监管的机构改革 |
5.1 市场监管机构改革的背景 |
5.1.1 市场监管职能机构历史发展 |
5.1.2 新形势对市场监督管理体制提出新要求 |
5.1.3 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硬性需求 |
5.2 “多合一”市场监管主体机构改革 |
5.3 滨州市某县市场监管机构改革 |
5.3.1 县域市场监管机构的监管内容及特点 |
5.3.2 滨州市某县市场监管机构改革现状 |
第6章 滨州市某县综合市场监管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6.1 存在的问题 |
6.1.1 基层行政执法力量薄弱 |
6.1.2 市场主体准入虚假登记增多 |
6.1.3 事中事后监管难度加大 |
6.1.4 查处无照经营难度大 |
6.1.5 网络交易中市场监管作用不明显 |
6.1.6 “年报率”存在数据泡沫 |
6.2 问题的原因 |
6.2.1 基层市场监管环境不够优化 |
6.2.2 经营主体违法成本低 |
6.2.3 网络交易监管手段落后 |
6.2.4 片面追求考核数据 |
6.2.5 市场监管方式依然较为传统 |
6.2.6 市场监管主客体未适应新的监管模式 |
第7章 县域综合性市场监管改革的建议及对策 |
7.1 加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 |
7.2 修订完善市场监管法律法规 |
7.3 加强部门间数据联动与共享 |
7.4 构建多元共治的事中事后监管格局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 建立企业信用监管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肃省甘州区市场监管局企业信用监管体系优化研究[D]. 李鹤. 兰州大学, 2021(02)
- [2]地方市场监管部门“角色重塑”机制研究 ——以S市P区市场监管机构改革为例[D]. 张兰欣.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长春市个体工商户制度改革研究[D]. 程凤娇. 吉林大学, 2020(04)
- [4]青岛市运用大数据推进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张维娜.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5]大数据背景下锡林浩特企业信用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D]. 高慧杰.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6]我国地方药品监管体系改革的研究 ——以佛山市顺德区为例[D]. 杨杰锋.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7]基于新公共管理理念的商事制度改革研究 ——以广东省茂名市为例[D]. 庞海明. 南昌大学, 2020(02)
- [8]基于协同治理的商事制度改革后续市场监管研究[D]. 刘文青.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枣庄市S区市场信用监管研究[D]. 杜文静.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10]县域综合性市场监管改革研究 ——以滨州市某县为例[D]. 王鸿博.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