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PLC组成的呼叫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1](2019)在《自动上下料机械手的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工业政策的宣贯普及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受到广泛的重视。对于许多中小企业来说,自动化生产水平的提高是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基础。冲压作业是生产过程中一道关键的工序,然而许多小型车间还采用人工方式完成上下料工作。冲压生产线环境恶劣,工人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因此,实现上下料的自动化对冲压工序来说尤为重要。为实现这一目标,对自动上下料机械手进行了研究与设计,它能代替人工完成上下料工作,大大提高了车间的无人化水平和生产效率。本文在对国内外机械手技术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某企业冲压生产线的实际需求,设计了一套自动上下料的机械手控制系统。系统由直角坐标式机械臂组装而成,采取天平式结构与电磁吸盘上下料方案,控制单元使用三菱FX3U-24MT PLC,控制步进电机完成动力输出。设计过程中,首先根据冲床的布局和工作参数,设计出机械后整体的结构方案。然后使用SolidWorks完成三维建模,并借助ANSYS Workbench里的Shape Optimization模块对端拾器结构进行了形状优化设计。随后使用ANSYS Workbench对端拾器结构进行静力学仿真分析。在完成系统硬件计算选型后,对机械手动作与控制流程进行分析,使用GX Works2完成PLC程序编写。最后,对整个系统进行样机实验测试,在100组上下料测试中,系统正常启动100组,物料成功转移100组,物料正确检测96组。对系统样机的测试情况分析后可知:未能正确检测的物料组主要是由于外界环境或其它与系统无关的原因造成的,因此系统本身具有较高稳定性。本文设计的自动上下料机械手采用天平结构,一次能转移两个物料,具有效率高、占地面积小、性价比高、拓展性强等特点,非常适合冲压生产线的自动化升级。不过,在精确度、控制优化和完全无人化等方面,系统依然存在改进空间。总的来说,对于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该系统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际参考价值。
王琪冰[2](2018)在《高磁式双驱动智能电梯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电梯在公共场所的普及使用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并推动了电梯产业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电梯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等问题也受到了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在提高电梯运行速度的同时,如何保证电梯的安全性、舒适性、稳定性、可靠性以及智能性成为电梯行业的研究热点,也成为我国电梯研发及制造策略的重大战略目标。电梯的核心部件主要包括曳引绳、制动器及安全钳等,国内电梯经过一定时期的运行后,其核心部件会出现疲劳、磨损等故障,导致电梯存在安全隐患。目前这类电梯故障处理和隐患排查的主要模式及存在的问题是:曳引绳的磨损状态还没有能够做到实时自动监控监测,还依赖于维护人员定期上门观察绳索状态,导致现有传统制动器、安全钳控制方案响应滞后,故障频发;电梯运行状态实时监控技术尚未广泛得到有效应用,对电梯的维护与管理仍采用定期上门或发生故障时电话维修等传统方式,使得电梯状态信息的实时性及对称性均不能得到保证。除此之外,电梯轿厢导轨的传统连接方式极易造成运行过程中的轿厢振动,影响乘客主观乘坐的舒适性。另外轿厢门防夹控制智能化水平也亟需提高。课题以高磁式双驱动类型的高速重载型曳引式电梯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存在的曳引绳磨损状态无法预知、轿厢减震方法被动、无法探测到电梯门内较细的异物、在小机房内不易安装等问题以及现有检测和监控方法的不足,研究电梯的安全可靠性、稳定舒适性、智能性等关键技术,使电梯技术更好地应用于电梯产业化中。课题首先研究了电梯安全可靠性这一最关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先进的故障实时监测方案,通过分析曳引绳寿命周期与状态模式,建立了曳引绳的故障树,利用光照微细毛刺产生衍射图像的物理机制,研发了基于高精度激光检测技术的曳引绳磨损断裂自动检测与报警系统,实现了曳引绳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与安全隐患的自动报警。其次针对轿厢升降过程的速度变化导致电梯振动不稳定而使乘客产生不舒适感的问题,课题提出了轿厢振动的智能抑制技术,通过在轿厢的底面和减振地板之间设置阻尼减振单元,以动态力实时补偿的方式抵消轿厢运动过程因速度变化所产生的不适感,实现最大幅度降低60%的减振效果。为了消除外部光源对于拍摄图像的影响,并避免光学器件由于电梯震荡造成图像质变的问题,课题研发了一种电梯门智能防夹系统,通过电梯门上方的高清摄像机获取电梯门边和门槛的实时漫反射图像,根据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智能划分图像区块,再经过对图像颜色的实时处理,可更加精准智能的判断电梯门内是否夹有异物,并可根据异物所在区块判定异物在电梯门的实际立体位置。为提升电梯的远程监控与实时服务能力,课题研发了智能电梯物联网与云计算服务平台,将云计算技术引入电梯运行与维护,在物联网的云端中心将信息资源整合,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大幅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检修维护成本,同时能够及时发现电梯故障并给予维修指令,使电梯事故大幅度减少。根据上述多项创新研究与设计,课题还探索了电梯企业技术创新的管理方法。针对目前国内电梯企业发展管理中存在的缺乏技术创新、高技术产品依赖国外市场、重大技术领域占比不足、智能化程度低、过分依赖人员劳动力等问题,提出了通过集中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研发优势,开展大量电梯基础性研究工作,形成产、学、研紧密合作模式,对企业当前所处阶段和面临问题做清晰的分析,并结合政府对高技术企业大力扶持的优待政策,明确各阶段的发展目标以确保创新战略目标能顺利到达的技术创新管理方法。最后课题将技术创新管理方法引入到电梯企业产业开发和产品化中。在对比国内外电梯产品性能优劣的基础上,根据电梯乘坐过程中乘客的核心需求,开展客用电梯关键技术的创新及管理研究,依托森赫电梯股份有限公司将相关研究成果在GRPS系列乘客电梯产品中进行产业化试点推广应用,实现工业产值3亿多元,并成功应用于吉林长春轨道交通、沪京高铁、中国兵器研究院、国家风景名胜区天平山、上海世博会等国家重要基础工程领域,以期大幅提高该系列相关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及市场竞争力。
董伟[3](2018)在《基于精益生产的A公司制造执行系统的分析与实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对急剧变化和日益残酷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信息化的应用对制造型企业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所起的作用变得尤为显着。A公司为一家长期从事铁路货车装备研究和制造的大中型生产企业,为解决交货期越来越短、订单任务频繁变化等问题,引入精益生产管理思想,在全公司范围内进行推广,对公司的整体管理提升起到积极促进用,收到了一定的效果。随着精益生产管理模式的深入推广,出现了新的管理问题,A公司期望通过利用制造执行系统(英文缩写为MES)来固化现有的精益生产管理模式,同时推动精益生产能够在公司不断深入应用,以提高公司的竞争优势。论文以基于精益生产的A公司制造执行系统的分析与实施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的方法,对精益生产理论、MES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对精益生产和MES两者相融合后所产生的作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该公司精益生产管理模式的分析,明确MES的设计需求目标,分析了实施基于精益生产的MES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A公司在精益生产管理模式下需要固化的主要业务流程进行了梳理,同时进行了用户、功能和数据的分析。基于ISA95标准设计了 MES系统的总体框架,开展了 MES系统业务场景的设计,并详细设计了 MES各功能模块和数据库,提出了 MES系统实施策略和实施方法。阐述了实施的过程管理和人员、资金、技术及执行等保障措施,并对MES系统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最终实现精益生产管理模式在A公司管理体系中固化,达到预期目标。本文旨在通过基于精益生产的MES的,为A公司的精益生产管理模式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其固化到公司管理体系中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实现精益化、实时化、可视化的新管理模式,避免出现“两张皮”现象,生产效率真正得到提升。同时为正在实施MES及正在实施精益生产的公司以提供管理理念和信息化相融合的相关参考,希望对此有所帮助。
刘清[4](2018)在《基于候梯时间最优算法的电梯群控系统研究》文中提出电梯作为建筑物内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伴随着新算法、新技术、新思路的出现而不断升级,给人们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服务。针对传统的电梯群控系统控制目标单一、自适应性差、节能效果不显着等问题,将多目标规划理论与不同智能控制算法相结合,实现电梯群控系统的节能优化调度。针对传统算法控制目标单一的缺陷,利用多目标规划理论综合时间、乘客满意度、能源消耗3个方面,提出一种多目标规划的电梯群控算法。以减小时间和降低能耗为主要目的,定义了4个评价指标,实现了多个评价指标的优化调度。针对电梯群控系统复杂、模糊变量多的特点,无法用数学方法精确地建立被控模型,提出一种基于模糊控制的电梯群控算法。建立由多个模糊变量构成的电梯群控系统模型,通过模糊推理建立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对应关系,解决了模糊变量无法精确建立数学模型的问题,通过比较评价函数值即电梯可信度的大小,实现电梯的调度运行。针对交通环境一直在变化而模糊规则有限的问题,提出一种模糊神经网络电梯群控算法。利用模糊控制建立电梯群控系统的被控模型,利用BP神经网络建立输入和输出之间的非线性关系,通过神经网络自学习不断调整权值,不断优化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对应关系,提高了电梯群控系统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以缩短时间和降低能耗为主要目的,利用3种算法实现电梯群控系统调度,均不同程度上降低了乘客的长时间候梯率以及电梯的停靠次数,解决了传统控制算法控制目标单一和耗能多的问题,实现了电梯群控系统的节能优化。
韩洋,吕腾飞,翁逸亭,关鹏[5](2016)在《智能、高效、节能的新型电梯控制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主要叙述了当前电梯业的发展状况和传统的PLC电梯控制系统的不足之处,并且针对其不足,提出了其解决此问题的可行方法。本发明提出的解决方法是针对当前控制系统中的轿厢内外控制系统进行重新设计。通过重新设计此控制系统,使得轿厢内外控制系统能够有条件的分离控制或者共同控制,从而实现电梯控制系统的更加智能、高效、节能。
李蒙[6](2016)在《船舶机舱监测报警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船舶机舱监测报警系统作为自动化无人机舱的核心部分,对于船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衡量船舶先进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对比分析了单元组合式、微机控制式以及网络式三种不同类型的机舱监测报警系统,基于上述分析确定了以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为核心控制单元的设计方案,并根据某在建船舶相关资料,设计了一套满足于应用需求的机舱监测报警系统。本文分析对比了国内外不同类型的机舱监测报警系统的网络结构与控制方式,并依据中国船级社对该系统的规范要求,选择了一种适合于中小型船舶的网络结构和监测报警控制方式,从而确立整个监测报警系统的设计方案,根据上述设计方案绘制了该系统的网络结构图和监测点明细表。根据确立的设计方案,以西门子S7-300PLC作为核心控制单元,运用STEP7对下位机PLC进行程序设计,实现下位机PLC的数据采集处理及各项控制功能。此外,采用西门子组态软件WinCC设计了上位机的人机交互界面,通过全局脚本的编写来实现界面的各项功能。通过S7-PLCSIM仿真软件对PLC和WinCC进行了联合仿真调试,验证PLC程序的正确性以及人机交互界面的功能性。最后,本文通过SOL Server建立了机舱监测报警数据库,搭建了机舱监测报警数据服务器,方便整个系统数据的查看及实时共享。通过仿真验证,本文设计的船舶机舱监测报警系统满足机舱监测报警系统各项功能要求,符合新的船舶机舱监测报警系统的发展要求。
唐友亮,杨雪,高晓威[7](2016)在《基于PLC的小型冷库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计算机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市场对冷库的控制系统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将PLC(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应用于冷库的控制系统,取代继电器,不仅运行可靠、性价比高,还降低了劳动强度和运行成本,实现了冷库对自动化高效运行的需求。
谢鹏[8](2016)在《地铁内燃机车电器控制系统优化升级改造》文中研究说明内燃机车在地铁行业中具有普遍的运用,其主要承担电客车的救援、线路施工货物的运输、运营正线的施工,在整个地铁大专业中,是不可缺少的设备设施。地铁内燃机车的应用与管理,区别于铁路、钢铁与石化行业,整体来说,其大修与使用年限均会适当延长,为保证地铁早期采购的内燃机车的使用持续性与日后可维修性,电器控制系统必须进行改造升级。PLC专为工业环境设计,其功能性、方便性、稳定性、通用性,使其在内燃机车上得到普遍的使用。论文以地铁早期采购的内燃机车电器控制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内燃机基本结构和控制原理,及PLC工作原理,确定内燃机车电器控制系统的改进方案,由卡板式单片机改进为PLC电器控制系统。论文对内燃机车的板卡式单片机的功能进行分析,在确保旧系统原有功能保留的基础上,同时完成柴油机启动检测保护,柴油机调速改造与简化,人机互交换性,制动系统的安全保护,双机重联,及机车紧急制动时动力自动切断的新增功能的分析研究,并设计PLC电器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完成系统规划。在硬件设计方面,首先确定和定义PLC的I/O点,完成PLC与主要硬件的型号选型,并完成硬件的核定。以PLC电器控制系统为基准,进行了新硬件与旧硬件之间,新硬件与新硬件之间的接线设计,完成硬件设计。在程序设计方面,以内燃机车的功能划分,完成机车主要功能程序梯形图的绘制。另本文还重点突出了内燃机车故障诊断的设计原理,在保障机车原有功能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机车的安全性操作。对于双机重联的设计,通过两台PLC的并行链接设置,实现两台机车之间的输出共享,达到两台内燃机车重联的操作目的。人机界面设计,通过组态编辑软件来完成界面的绘制,并在显示屏中显示故障信息。本次内燃机车的PLC升级改造,其研究的对象属广州地铁早期采购的产品,是一种尝试,在解决实际困难的同时,也为地铁采用传统继电器电路内燃机车的升级改造,积累了经验,并提供标准流程与理论依据。
乔小兵[9](2015)在《M公司现场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5S现场管理是一种现场管理方法,是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众多企业成功推行5S现场管理的实践表明,通过实施5S能够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准时交货、安全生产、提高员工素质,创造舒适的工作现场等。它是实施精益生产、追求持续改进的基础所在。本文结合一家M公司的实际情况,运用5S现场管理的相关理论对该企业的试验室的现场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改进措施。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介绍了5S现场管理理论的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回顾了5S现场管理的发展和相关理论,阐述了5S现场管理的思想方法和特点。2)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自己在M公司的工作经历,构建了一套5S现场管理应用的总体方案,提出了具有一定先进性和可操作性的推行步骤PDCA循环法,给出了5S现场管理应用的具体方法(红牌作战、定置管理、目视管理等)、常用检查表单,建立了一个针对5S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的综合评价模型。3)根据M公司的发展目标,结合M公司的管理现状和特点,建立了M公司实施5S现场管理的具体方案,同时将本文所给出的5S现场管理应用的方法和解决方案应用于M公司的的具体改善:将PDCA循环法运用于5S现场管理的推进,以确保5S现场管理的持续推进;将红牌作战运用于“整理”阶段,减少生产现场的非必须品,确保宽松的生产现场;将定置管理、目视管理及设施布置优化应用于“整顿”阶段,使生产现场的所有物品都处于合理的位置并被有效地标志,减少工人的寻找时间和体力耗损;给出了“清扫”、“清洁”、“素养”的具体推行步骤及相关注意事项。研究表明,5S现场管理确实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企业的非必需品,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营造清爽的环境。5S现场管理是一项理论上比较浅显而实际操作上又非常注重技巧的现场管理方法,希望本文的研究能给企业的基层管理人员在5S现场管理及现场改善方面提供借鉴和帮助。本文重点论述了5S与中国企业实践进行结合的关键环节与应用环境,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万柯[10](2015)在《活塞衬环自动剪断装置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非标自动化设备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得越来越广泛,自动化设备的主要作用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节约劳动成本,使企业的发展从粗犷型转向集约型,是实现工业自动化不可缺少的力量。做好非标自动化设备的创新设计,有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胜利。活塞环在汽车发动机中的应用十分广泛,而活塞衬环是活塞环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动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活塞衬环在剪断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由于企业目前完全依靠人工来完成剪断工作,效率低,无法满足公司日益增长的订单要求,因此,急需设计一台机械自动化装置来代替人工完成剪断工作,满足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有:1.介绍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课题来源以及研究的主要内容。2.对活塞衬环自动剪断装置的总体方案进行分析,包括:一般装置设计的相关要求;活塞衬环的制造工艺;剪断装置的传动原理分析。3.介绍活塞衬环自动剪断装置的组成,应用Solidworks软件,完成了整台装置的三维装配模型及运动仿真,应用AutoCAD软件完成关键零件的精度设计。4.运用单片机和光电开关技术,完成了活塞衬环自动剪断装置的控制系统中的通用计数器设计,实现对活塞衬环波数的计数;通过对单片机控制系统动作流程的分析,完成对整个系统控制的设计。
二、用PLC组成的呼叫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PLC组成的呼叫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自动上下料机械手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机械手发展现状及其分类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2.3 机械手的分类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机械手总体设计方案 |
2.1 机械手的工作环境与基本要求 |
2.1.1 冲压机床与工艺分析 |
2.1.2 机械手的基本要求 |
2.2 机械手结构设计方案 |
2.2.1 自由度与动作设计 |
2.2.2 总体结构设计 |
2.2.3 电机类型的选择 |
2.2.4 传动方式 |
2.2.5 吸盘拾取方式 |
2.3 机械手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
2.3.1 常用控制器比较 |
2.3.2 控制方案总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结构建模、优化与静力学分析 |
3.1 机械手结构的三维建模 |
3.1.1 X轴机械臂 |
3.1.2 Z轴机械臂 |
3.1.3 端拾器与支撑横杆总体结构 |
3.1.4 机械臂的组装 |
3.2 端拾结构优化 |
3.2.1 优化设计的理论基础 |
3.2.2 端拾器结构优化方案 |
3.3 关键组件的选型与静力学分析 |
3.3.1 同步带的选型分析 |
3.3.2 滚轴丝杆的安装计算 |
3.3.3 端拾结构的静力学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硬件方案设计 |
4.1 硬件选型方案 |
4.1.1 步进电机选型计算 |
4.1.2 步进电机驱动器 |
4.1.3 继电器 |
4.1.4 光电限位开关 |
4.1.5 PLC |
4.1.6 激光传感器 |
4.1.7 电磁吸盘 |
4.2 接线方案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1 通信参数设置 |
5.2 运动过程分析 |
5.3 控制程序设计 |
5.3.1 步进顺序控制指令 |
5.3.2 步进脉冲定位指令 |
5.3.3 归位程序 |
5.3.4 主运行程序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
6.1 系统测试 |
6.1.1 上下料实验设计 |
6.1.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6.2 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及展望 |
7.1 总结 |
7.1.1 研究内容总结 |
7.1.2 课题特点 |
7.1.3 研究存在的不足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2)高磁式双驱动智能电梯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字母注释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电梯应用存在的问题 |
1.3 高磁式双驱动智能电梯研究动态 |
1.3.1 曳引系统结构 |
1.3.2 曳引绳及其安全检测 |
1.3.3 轿厢组成及其振动抑制 |
1.3.4 电梯智能化运行系统 |
1.4 主要创新点和研究内容 |
1.4.1 主要研究创新点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高磁式双驱动智能电梯结构及关键部件动力学特性 |
2.1 高磁式双驱动智能电梯结构 |
2.2 高磁式双驱动智能电梯关键部件动力学特性 |
2.2.1 曳引驱动系统的动力学特性 |
2.2.2 电梯轿厢部件的动力学特性 |
2.2.3 轿厢横向振动的仿真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梯安全性与舒适性及结构优化研究 |
3.1 电梯安全性研究 |
3.1.1 曳引机及其制动限速器结构优化 |
3.1.2 曳引绳的安全检测 |
3.1.3 曳引系统可靠性的测试和分析 |
3.2 电梯舒适性研究 |
3.2.1 轿厢减振系统设计与优化 |
3.2.2 轿厢智能减震系统设计 |
3.2.3 轿厢门智能防夹系统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电梯云服务研究 |
4.1 电梯物联网系统结构 |
4.1.1 物联网概念 |
4.1.2 云计算 |
4.1.3 电梯物联网及其关键技术 |
4.1.4 电梯云计算架构 |
4.1.5 电梯联网监控系统 |
4.2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电梯远程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
4.2.1 分布式电梯关键数据采集 |
4.2.2 电梯运行状态数据远程传输与云端监控 |
4.2.3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电梯故障智能预警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磁双驱动智能电梯产业化管理模式研究 |
5.1 电梯产业化技术创新管理方法 |
5.1.1 技术创新环境分析 |
5.1.2 技术创新战略选择和类型 |
5.1.3 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依据 |
5.1.4 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技术创新战略选择 |
5.2 实例分析--浙江省CS电梯企业技术创新 |
5.2.1 企业概况 |
5.2.2 企业发展的SWOT分析 |
5.2.3 产业的技术创新战略 |
5.3 企业先进制造技术的基本情况 |
5.3.1 先进制造技术的基本情况 |
5.3.2 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 |
5.3.3 应用先进的制造技术 |
5.4 技术创新产品 |
5.4.1 面临问题和研发内容 |
5.4.2 主要技术创新点 |
5.4.3 与当前国内外同类技术主要参数、效益、市场竞争力的比较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获得科研成果情况说明 |
致谢 |
(3)基于精益生产的A公司制造执行系统的分析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调研分析法 |
1.4 论文的结构及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相关理论概述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概述 |
2.1.1 精益生产理论概述 |
2.1.2 制造执行系统理论概述 |
2.2 文献综述 |
2.2.1 精益生产理论研究 |
2.2.2 制造执行系统研究 |
2.2.3 精益生产与信息系统的相关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精益生产的制造执行系统需求分析 |
3.1 A公司精益生产管理模式分析 |
3.1.1 精益生产实施现状与取得的成效 |
3.1.2 精益生产管理模式下存在的问题 |
3.2 基于精益生产的制造执行系统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3.2.1 基于精益生产的制造执行系统实施的必要性分析 |
3.2.2 基于精益生产的制造执行系统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
3.3 基于精益生产的制造执行系统的实现目标 |
3.4 基于精益生产的A公司制造执行系统的典型业务流程分析 |
3.5 基于精益生产的制造执行系统的用户分析 |
3.6 基于精益生产的制造执行系统的功能分析 |
3.6.1 系统功能总体用例分析 |
3.6.2 系统部分功能用例分析 |
3.7 基于精益生产的制造执行系统的数据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4 基于精益生产的制造执行系统的设计 |
4.1 基于精益生产的制造执行系统的设计原则 |
4.2 基于精益生产的制造执行系统的业务场景 |
4.3 基于精益生产的制造执行系统的总体框架设计 |
4.4 基于精益生产的制造执行系统的功能结构设计 |
4.5 基于精益生产的制造执行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
4.5.1 基础建模管理模块 |
4.5.2 生产过程管理模块 |
4.5.3 生产质量检验管理模块 |
4.5.4 生产异常事件模块 |
4.5.5 数字化看板管理模块 |
4.5.6 设备资源管理 |
4.5.7 综合统计分析模块 |
4.6 基于精益生产的制造执行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5 基于精益生产的制造执行系统实施 |
5.1 基于精益生产的制造执行系统的实施策略 |
5.2 基于精益生产的制造执行系统的实施方法 |
5.3 基于精益生产的制造执行系统的实施过程管理 |
5.3.1 重视组织保证,把握四个阶段 |
5.3.2 立足业务流程优化,明确业务蓝图并最终实现 |
5.3.3 有效辨识风险,认真研究并有效应对 |
5.4 基于精益生产的制造执行系统的实施保障措施 |
5.4.1 人员保障 |
5.4.2 资金保障 |
5.4.3 技术保障 |
5.4.4 执行保障 |
5.5 基于精益生产的制造执行系统的实施效果 |
5.5.1 基于精益生产的制造执行系统典型运行界面 |
5.5.2 基于精益生产的制造执行系统应用效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基于候梯时间最优算法的电梯群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电梯群控系统概述 |
1.2.1 电梯群控系统的发展状况 |
1.2.2 几种常见的电梯群控控制算法 |
1.3 国内外电梯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国内外电梯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2 电梯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电梯群控系统理论分析 |
2.1 电梯群控系统的基本结构 |
2.2 电梯群控系统的特点 |
2.2.1 电梯群控系统的多目标性 |
2.2.2 电梯群控系统的不确定性 |
2.2.3 电梯群控系统的扰动性 |
2.2.4 电梯群控系统的不完备性 |
2.3 影响电梯群控系统的因素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多目标规划的电梯群控系统 |
3.1 电梯群控系统交通模式分析 |
3.1.1 客流交通模式 |
3.1.2 交通模式识别 |
3.1.3 交通模式及调度分析 |
3.2 群控电梯系统的多目标规划建模 |
3.3 最小乘梯时间算法 |
3.4 Matlab仿真 |
3.4.1 第1种情况的仿真 |
3.4.2 第2种情况的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模糊控制的电梯群控算法 |
4.1 模糊控制系统基本结构 |
4.2 评价函数的确定 |
4.3 模糊控制算法设计 |
4.3.1 输入变量的计算 |
4.3.2 输入变量的模糊化 |
4.3.3 模糊推理 |
4.4 仿真及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电梯群控算法 |
5.1 电梯群控系统数学模型 |
5.1.1 群控系统评价函数的确定 |
5.1.2 群控系统输入变量的确定 |
5.2 基于模糊BP神经网络的电梯群控系统 |
5.2.1 电梯群控系统BP神经网络设计 |
5.2.2 电梯群控系统BP神经网络训练与测试 |
5.3 电梯群控系统调度派梯 |
5.4 仿真实验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企业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智能、高效、节能的新型电梯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本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 |
1.1 本设计的特点 |
1.2 拟采取的措施 |
1.3 本设计运行控制要求 |
2 结论 |
(6)船舶机舱监测报警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机舱监测报警系统的发展及现状 |
1.3 机舱监测报警系统的发展类型及特征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不同类型机舱监测报警系统的研究 |
2.1 单元组合式监测报警系统 |
2.1.1 报警控制单元的组成原理及功能 |
2.1.2 集成电路式的监测报警控制单元 |
2.2 微机控制的监测报警系统 |
2.2.1 模拟量输入 |
2.2.2 开关量输入 |
2.2.3 数字量输出 |
2.3 网络型监测报警系统 |
2.3.1 DC C20监测报警系统 |
2.3.2 K-Chief 500监测报警系统 |
2.4 对比总结 |
第3章 机舱监测报警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
3.1 系统的总体规范和要求 |
3.2 总体设计方案 |
3.2.1 系统层次关系 |
3.2.2 系统网络结构 |
3.2.3 监测点明细表的绘制 |
3.3 系统的硬件选型 |
3.3.1 机舱常用传感器选型 |
3.3.2 主控模块PLC的选型 |
3.3.3 上位机的选型 |
3.4 系统网络组态 |
3.4.1 MPI通信 |
3.4.2 PROFIBUS现场总线 |
第4章 机舱监测报警系统下位机设计 |
4.1 PLC编程软件STEP7简介 |
4.1.1 STEP7标准软件包 |
4.1.2 编辑与创建项目 |
4.2 PLC程序设计 |
4.2.1 PLC硬件组态 |
4.2.2 程序设计语言 |
4.2.3 符号表的编辑 |
4.2.4 程序编写设计 |
4.3 程序的仿真调试 |
第5章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5.1 人机界面的设计原则及步骤 |
5.2 WINCC介绍 |
5.3 项目组态 |
5.3.1 创建项目 |
5.3.2 建立通讯 |
5.3.3 定义变量 |
5.3.4 组态人机界面 |
5.4 报警功能的实现 |
5.4.1 声音报警功能的实现 |
5.4.2 灯光报警功能的实现 |
5.5 人机交互界面联合调试 |
第6章 系统数据库的设计及服务器的建立 |
6.1 后台数据库的设计 |
6.2 数据库的功能实现 |
6.3 机舱数据服务器的构建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监测点明细表 |
附录B 部分程序清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基于PLC的小型冷库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小型冷库控制系统结构 |
2 小型冷库控制要求 |
3 冷库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 |
3.1 小型冷库电气主电路要求 |
3.2 PLC的选型 |
3.3 PLC的编程与调试 |
4 结束语 |
(8)地铁内燃机车电器控制系统优化升级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二章 内燃机车与PLC原理分析 |
2.1 内燃机车基本结构与控制原理 |
2.1.1 柴油机的启动原理 |
2.1.2 柴油机的调速原理 |
2.1.3 柴油机的废气涡轮增压原理 |
2.1.4 液力传动箱自动控制原理 |
2.1.5 空气制动机原理 |
2.1.6 电器控制系统原理 |
2.2 PLC技术原理 |
2.2.1 PLC的分类与特点 |
2.2.2 PLC的基本结构 |
2.2.3 PLC的工作原理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内燃机车PLC升级改造总体方案 |
3.1 内燃机车PLC升级改造具体顺序 |
3.2 内燃机车电器控制系统PLC的初步选型 |
3.3 内燃机车板卡式单片机系统分析及改造 |
3.3.1 电源板功能分析及改造 |
3.3.2 电子保护板功能分析及改造 |
3.3.3 自动换挡板功能分析及改造 |
3.3.4 接口电路与里程表电路板功能分析及改造 |
3.3.5 单片机控制板功能分析及改造 |
3.3.6 功率驱动板功能分析及改造 |
3.4 内燃机车新增功能分析 |
3.4.1 柴油机启动检测保护功能分析 |
3.4.2 柴油机调速简化改造分析 |
3.4.3 人机交互性功能分析 |
3.4.4 制动系统的安全保护 |
3.4.5 双机重联功能分析 |
3.4.6 机车紧急制动时动力自动切断功能分析 |
3.5 PLC电器控制系统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内燃机车PLC升级改造的硬件设计 |
4.1 PLC的I/O点数确定 |
4.2 主要硬件选型 |
4.2.1 PLC型号的确定 |
4.2.2 其余主要硬件选择 |
4.3 PLC控制系统硬件核定 |
4.3.1 输入输出点数核实 |
4.3.2 电源容量与连接特殊模块台数的核实 |
4.4 I/O回路设计 |
4.5 特殊模块接线设计 |
4.6 机车走行电磁阀回路设计 |
4.7 显示屏与PLC连接设计 |
4.8 重联电路设计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内燃机车电器控制系统PLC升级改造程序设计 |
5.1 柴油机启动检测程序设计 |
5.2 柴油机调速程序设计 |
5.3 内燃机车走行程序设计 |
5.3.1 转速传感器信号收集计算 |
5.3.2 柴油机小时数与机车公里数累计计算 |
5.3.3 方向继电器与档位继电器控制 |
5.4 低恒速程序设计 |
5.5 双机重联程序设计 |
5.6 故障诊断程序设计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人机界面设计与改造后机车试验验证 |
6.1 机车状态界面设计 |
6.2 操作提示界面设计 |
6.3 报警信息界面设计 |
6.4 内燃机车改造后试验验证 |
6.4.1 内燃机车静态调试 |
6.4.2 内燃机车走行调试 |
6.4.3 故障报警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9)M公司现场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国外现场管理的发展和现状 |
1.2 国内现场管理的发展和现状 |
1.3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4 研究框架及思路 |
1.5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现场管理相关理论和方法 |
2.1 现场管理相关概念及其特点 |
2.1.1 现场管理的含义 |
2.1.2 现场管理的特点 |
2.2 5S 现场管理的基础 |
2.3 5S 和 5S 现场管理的概念 |
2.4 5S 现场管理内容 |
2.4.1 整理 |
2.4.2 整顿 |
2.4.3 清扫 |
2.4.4 清洁 |
2.4.5 素养 |
2.5 5S 现场管理工具 |
2.5.1 红牌作战 |
2.5.2 看板管理 |
2.5.3 信号灯或者异常信号灯 |
2.5.4 其他工具 |
2.6 5S 现场管理与其他管理活动的关系 |
第3章 M 公司现场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M 公司简介 |
3.2 M 公司 5S 现场管理的背景研究 |
3.3 M 公司现场问题描述 |
3.4 M 公司 5S 现场问题分析 |
第4章 M 公司现场 5S 现场管理实施 |
4.1 5S 现场管理实施的预期目标 |
4.2 5S 现场管理实施的具体方案 |
4.2.1 成立现场 5S 改善小组 |
4.2.2 明确 5S 改善指导原则 |
4.3 5S 现场管理推行的效果 |
4.3.1 夹具—5S 改善效果 |
4.3.2 样品—5S 改善效果 |
4.3.3 设备—5S 改善效果 |
4.3.4 区域/场地—5S 改善效果 |
4.3.5 现场安全—5S 改善效果 |
4.3.6 文化建设—5S 改善效果 |
4.3.7 改善成果验证 |
第5章 总结及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活塞衬环自动剪断装置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活塞衬环自动剪断装置总体方案分析 |
2.1 一般装置设计的相关要求 |
2.2 活塞衬环制造工艺的分析 |
2.3 传动原理分析 |
2.4 装置自动剪断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活塞衬环自动剪断装置结构的设计 |
3.1 活塞衬环自动剪断装置的结构组成 |
3.2 机械设计相关软件工具 |
3.2.1 三维设计相关软件工具 |
3.2.2 二维工程图设计的相关软件 |
3.3 步进电机线性模组的选取 |
3.3.1 线性模组的作用 |
3.3.2 线性模组的组成及选取 |
3.4 旋转部件的设计 |
3.4.1 旋转套筒的设计 |
3.4.2 旋转部件中联轴器的选取 |
3.4.3 旋转模块中步进电机及驱动器的选取 |
3.4.4 步进电机固定结构的设计 |
3.5 螺旋槽的设计 |
3.5.1 螺旋槽的功能 |
3.5.2 螺旋槽的结构设计 |
3.6 微型步进电机推动机构的设计 |
3.7 光电传感器的选取 |
3.8 主要零件的精度设计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Solidworks的剪断装置装配及运动仿真 |
4.1 剪断装置的作用 |
4.2 剪断装置的装配 |
4.3 剪断装置的运动仿真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活塞衬环自动剪断装置控制系统的设计 |
5.1 控制系统的相关软件工具 |
5.2 PLC技术与单片机技术的优缺点分析 |
5.2.1 PLC相关技术 |
5.2.2 单片机相关技术 |
5.2.3 PLC技术与单片机技术区别和优缺点 |
5.3 基于单片机和光电开关的通用计数器设计 |
5.3.1 系统硬件设计 |
5.3.2 系统软件设计 |
5.3.3 控制系统Proteus仿真 |
5.4 活塞衬环波数的计数 |
5.5 51单片机驱动步进电机 |
5.5.1 PWM技术 |
5.5.2 51单片机控制步进电机 |
5.6 控制系统流程实现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
致谢 |
附录 |
四、用PLC组成的呼叫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自动上下料机械手的设计研究[D]. 李佳. 北京邮电大学, 2019(08)
- [2]高磁式双驱动智能电梯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D]. 王琪冰. 天津大学, 2018(06)
- [3]基于精益生产的A公司制造执行系统的分析与实施[D]. 董伟. 北京交通大学, 2018(12)
- [4]基于候梯时间最优算法的电梯群控系统研究[D]. 刘清. 华北理工大学, 2018(01)
- [5]智能、高效、节能的新型电梯控制系统[J]. 韩洋,吕腾飞,翁逸亭,关鹏. 电子世界, 2016(16)
- [6]船舶机舱监测报警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李蒙. 大连海事大学, 2016(06)
- [7]基于PLC的小型冷库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及应用[J]. 唐友亮,杨雪,高晓威. 科技视界, 2016(12)
- [8]地铁内燃机车电器控制系统优化升级改造[D]. 谢鹏.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9]M公司现场管理研究[D]. 乔小兵. 吉林大学, 2015(08)
- [10]活塞衬环自动剪断装置的研制[D]. 万柯. 广东工业大学, 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