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结构调整:中国2004年经济工作重头戏(论文文献综述)
李金春[1](2021)在《《中国青年报》(2015-2020)“两会”新闻语言研究》文中指出新闻语言是用于表述、传播新闻事实的规范化语言。《中国青年报》肩负“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之重任,在发布和传递全国“两会”新闻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特定的群体受众倾向,其新闻语言作为重要的媒介符号,连接了国家、社会和青年。本文从新闻文本研究的角度出发,重点分析《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的组合运用。语料选取自《中国青年报》2015—2020年的全国“两会”新闻,全文共计五章。第一章明确研究对象并对其做简要概述;第二章、第三章分别研究新闻语言生成中所使用到的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综合运用文本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和描写阐释法等,深入研究该报所刊“两会”新闻语言的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的具体使用,包括词汇、句式的运用及特点,以及修辞、语篇的运用及特点;第四章分析“两会”新闻语言的语境,探讨语境因素对其生成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的影响;第五章基于前文研究,结合问卷分析当前《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现状,并结合语言学和新闻传播学的相关知识,对新闻语言的生成和建构进行更全面的思考。《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以客观、准确为基础,以直观、通俗为原则。在语言手段运用方面,名词、动词为主要的语言连接要素,词的选用准确、客观,缩略语的使用让语言简洁、精练;句子方面,以长单句为主,冗长、信息量大是其句型最大的特点,“某某表示”的是其“两会”新闻语言句式的最大特色,同时使用了符合语言经济原则的主语隐现句,句类运用以陈述句为主疑问句为辅。在非语言手段运用方面,语篇以连接、照应、省略以及词汇手段实现语篇衔接,构成顺承型、因果型、转折型的语篇结构;表层修辞为主,深层修辞为辅的辞格运用,使得“两会”新闻语言少了些严肃多了些生动。“两会”新闻语言的生成与传播实现了言内语境与言外语境高度契合。可以说,《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在保留新闻语言正式、严谨的基础上,正尝试更加灵活的语言运用手段,贴合当下传播的语境,实现“两会”新闻语言的有效传播。
聂世坤[2](2021)在《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遭受的全球范围内“双反”,即“反倾销”“反补贴”贸易摩擦频次与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呈同方向变化,故而国内学界将以规避双反调查、绕开贸易壁垒为代表的市场寻求视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第一大动机。不过,近年来对外投资的出口替代效应正在悄然变化。2016年以来美国不断加大对华“双反”调查力度,导致我国对美主要产品出口虽在总量上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相较之前大幅下滑。可以预见,受美方“双反”调查频频光顾的某些产业未来对美出口形势不容乐观,甚至有可能出现负增长。值得关注的是,出口受阻并没有像2007~2010年那般推动赴美投资的增加,相反,近三年我国对美直接投资骤降62.16%。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除对美以外的对其他国家的直接投资也在持续萎缩。国内学界对这一现象给出的解释是,对美投资的减少是因为特朗普以“公平贸易”为由发起对华贸易战,导致对美投资风险激增,抑制了我国企业赴美实施跨国并购的动机。而对非美国家直接投资的减少,主要是因中国政府加大投资真实性、合规性审查力度所致。问题是,我国政府选择在这一敏感时间收紧审批权限,遏制非理性投资,未尝没有对中美关系未来走向的考量。中美贸易摩擦是否抑制了国内企业国际化经营步伐?倘若存在负面影响,这其中的作用机制又是什么?显然,主流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没法给出有效的解释。为此,参考已有文献,借鉴国际政治经济学有关理论,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本文构建了一个包括“体系——国家——企业”三个层次的整合性理论框架,用以阐释霸权国与崛起国的战略博弈会使第三国对崛起国的引资政策表现出特定的政治倾向,进而影响企业跨国投资行为。其次,以该理论框架为指导,依据提取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与中美贸易摩擦的特征事实,在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模型的基础上,力图通过引入金融契约和企业异质性对企业对外投资行为的差异化表现给出合理解释。进一步,通过引入中美贸易摩擦变量将政治风险内生化后,在微观层次上诠释中美贸易博弈对我国企业跨国投资活动的影响。再次,针对理论模型所得结论,论文以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在控制了个体效应与时间效应的基础上进行了检验。针对实证检验中存在的内生性问题与样本选择偏差,论文以系统GMM模型及Heckman两阶段模型进行复验,以此提升检验结论的稳健性。最后,论文从时间异质性及国家异质性两个视角检验了中美战略博弈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差异化表现。本文研究所得主要结论如下:第一,中美贸易摩擦的基本性质是霸权国为维护自身霸权对崛起国进行战略遏制,迟滞其崛起时间;而崛起国为获得更大发展空间被迫采取反制措施,由此引发两大国战略博弈甚至对抗。第二,鉴于中美两国特殊的政治身份以及两国经济体量巨大,其战略博弈必然对整个国际政治经济体系构成实质性影响,导致我国对外投资过程中存在“第三国”效应,即东道国对华引资政策因美国的影响而表现出特定的政治倾向。第三,尽管中美贸易摩擦会影响到我国直接投资的总体发展,但这种影响因东道国不同而有异,因企业不同而有别。原因之一是国家异质性,即东道国对华经济政策既受到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影响,亦会受到国内利益集团政治活动的影响,两相作用下东道国对华引资政策不一定表现出负面的政治态度。另一个原因是企业异质性,即中美贸易摩擦对国内企业跨国投资的影响,会因企业较强的政治风险管控、政府公关、外事宣传等政治活动能力而被削弱。第四,中美贸易摩擦影响我国企业跨国投资活动的机制是,两国战略博弈通过中国与东道国的双边政治关系及东道国对华引资政策的双重中介,影响经营者对投资项目未来预期收益及风险的评价,进而调节经营者投资动机及优势,介入其对外投资策略的选择。第五,除制度寻求型投资外,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其他类型直接投资所表现出的是一种调节企业经营者投资动机及优势的间接的负面影响。换言之,经营者跨国投资动机及优势存在与否,根本上并不由中美战略博弈所决定,但会受其调节而受到抑制。一旦未来局势明朗,两国关系缓和,国内企业对外投资,包括对美投资,仍然将会向好发展。第六,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由于中美贸易摩擦与中美双边政治关系的联动性增强,导致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负面影响显着增强。第七,中美战略博弈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负面影响在不同的国家样本组上表现不一,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中等收入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且这种影响的路径在中高收入国家与中低收入国家上也有差别。根据以上结论,论文提出旨在服务我国政府的五点建议:其一,高度重视中美战略博弈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影响;其二,加强与发达经济体的政治经济合作;其三,采用经济手段化解与中高收入国家之间的分歧,协调彼此利益,消解争端;其四,重视与中低收入国家的双边政治关系建设,尤其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双边合作;其五,加强外交保护,为国内企业跨国投资提供政治风险对冲工具。针对有意走出国门的内地企业,论文提出三点建议:第一,重视国别风险差异,选择适宜投资策略,充分发挥第三方力量;第二,积极开展企业外交,加强政府公关、外事宣传等政治活动能力建设;第三,加大研发力度,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努力提高自身所有权优势。
孙晓美[3](2020)在《曲阜孔子文化节研究(1984-2004)》文中认为纪念孔子,不仅仅是一种活动,更多地承载了对孔子和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改革开放以后,在曲阜举办的“孔子文化节”,更赋予纪念孔子以现代价值和意义,它是在传统的孔子诞辰纪念活动基础上的变革和升华,在纪念先哲,弘扬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成为加强国际间文化交流的一个载体。曲阜孔庙的祭孔活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国之要典”,曲阜孔庙的祭孔活动持续到1948年。1984年以孔子像复原揭幕为契机,于农历八月二十七日举行孔子诞辰纪念活动。此后,这种活动成为定制。2004年政府举行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公祭孔子的纪念活动,是从国家层面对孔子及儒家文化的认同,被称为是“祭孔大典”,孔庙祭典活动逐渐成型,但这并不意味着成熟。新时期孔庙祭典的内涵已经发生变化,仪式也大大简化,在仪式展演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加强文化认同与交流。依托孔庙祭典活动的悠久历史而举办的“孔子文化节”,以纪念先哲为核心,同时将学术研讨、文化旅游、经贸合作融于一体。文化节期间,孔子诞辰纪念与学术讨论会以及孔子学术会堂的开展,大大推动儒学研究的进程。一方面,学者们对儒家思想及儒学史的研究不断深化,研究的范围也趋向于多元化;另一方面,学者们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关于儒学现代价值的思考方面,从政治、经济、文明对话、道德伦理、生态、教育等多个方面阐释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以及在建设现代文明中的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时代又赋予孔子文化节新的使命“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政府在举办文化节的同时,营造招商引资的氛围,搭建经贸合作的桥梁,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商品的展销、贸易的洽谈成为文化节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文化节每年都会举办经贸洽谈会及各种推介会、论证会等。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活动主题的凸显,经贸活动取得显着成果,政府也逐步引入市场机制,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孔子文化节作为招商引资的平台与媒介,有效地带动曲阜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经济的发展。
王心怡[4](2020)在《新一轮减税政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减税降费”作为近年来财税改革的重头戏,在2016年正式提出,新一轮减税降费正式拉开帷幕。2017年全年减税降费约1万亿元,2018年全国企业和个人的减税降费规模约为1.3万亿元,2019年全国减轻企业所得税及社会保险费负担约2.3万亿元。新一轮减税政策的目标之一是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调整税收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与优化升级。如何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继续落实减税政策,新一轮减税政策落实情况如何,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上市公司是一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确认识新一轮减税政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能够对评价本次减税政策的效果、进一步完善各项减税政策及进一步刺激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道路提供参考。本文在此背景下,深入探究新一轮减税政策影响企业绩效的效应。本文通过对现有研究文献的观点和结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阐述减税政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通过对上市公司新一轮减税政策实施前后年度的税负进行比较,最终找出新一轮减税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各章节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导论,首先阐述文章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阅读和梳理了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吸取其优秀的研究方法,再结合自己研究的具体内容,经过深思熟虑后总结自己的观点,并不断改进。第二部分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在阅读借鉴已有文献的基础上首先界定了新一轮减税政策的概念和分类、企业绩效的概念及核算方式,其次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减税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为实证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实证研究,本文的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选取了新一轮减税政策实施前后即20142018年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数据作为样本一,再提出部分样本量较少的行业,选取样本量较多八个行业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数据作为样本二,利用这些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表数据对其进行新一轮减税政策实施前后的税负比较,运用描述性统计和多元回归分析法验证了新一轮减税政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从而获得以下四点较为合理的结论。首先,减税政策能够提升企业绩效,并且非国有企业的绩效提升更明显。其次,“营改增”并没有提高公司绩效水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不利于公司绩效。再者,减税政策对不同行业的发展起到的作用存在异质性。最后,流转税和所得税均对企业绩效起到阻碍作用,并且流转税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规模的阻碍作用更显着,而所得税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阻碍作用更显着。第四部分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减税政策可能存在税费政策设计不完善、“营改增”配套措施不完善、国有企业缺乏对减税政策的积极应对和减税政策的落实力度不到位等问题。第五部分政策建议,根据本文的研究主要从政府角度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基于上述可能存在的问题,本文建议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进:进一步优化税费设计、完善营改增配套措施、提升国有企业对减税政策敏感度及进一步加强减税政策的落实力度。
周梦[5](2020)在《论产业协调发展与我国经济波动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协调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中的重要一环,是破解中国经济发展结构性失衡的核心措施,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载体,产业协调是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模式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推动三大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和产业内部协调发展,对于熨平经济波动、保持经济长期健康稳定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梳理了产业协调和经济波动的相关文献,利用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和两大部类框架,分析了产业协调缓解经济波动的理论逻辑,总结了产业协调发展在熨平经济波动中的内在机制。一方面,在横向上分析了一、二、三产业、一、二产业以及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对于熨平经济波动的机理;另一方面,分析了生活资料生产部门和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纵向产业协调对于缓解经济波动的机理。在此基础上,本文以一、二、三产业产值和就业人数比重来计算各产业之间的生产率差异程度,以此代表我国产业结构偏离度,并就产业结构偏离度和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协整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研究结论表明:1978-2018年,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较为剧烈的经济波动,产业协调发展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呈现阶段性,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增加,即产业结构协调化水平的降低,我国的经济波动幅度加大,而随着产业结构协调水平的提升,经济波动幅度也会减小。脉冲响应分析的结果表明:当产业结构偏离对经济增长产生一个冲击后,三年后影响达到最强,大约六年之后本期的产业结构偏离对经济波动趋于基本无影响。最后,本文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发展现代化农业;促进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服务业结构,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质量;推动要素在不同行业之间有序流动;提高就业者素质,消除就业结构中不协调的因素。
伊娜(NELIUBINA INNA)[6](2019)在《俄罗斯产业结构演变研究》文中提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有直接关系。产业结构发展的正确政策推动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分析产业结构的历史与现状及政府针对这种产业结构状况实施的经济政策,有利于探讨对产业结构的基本影响因素,从而为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奠定基础。因此,研究产业结构的历史与发展对我国良好的产业结构演变具有重要实践及借鉴意义。产业转型之后,俄罗斯经历了长期的经济衰退历程,但自1999年起俄罗斯一反衰退颓势,经济开始表现出迅速增长的发展态势。然而,有些专家对于其发展前景不太乐观,对俄罗斯发展前景的质疑更多来自基础经济层面,其中经济原料化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另一方面俄罗斯的经济表现与人民期待的结果有一些差异,与其在原料、能源方面的巨大潜力很不相称。本文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主要包括所要研究的问题,剖析关于产业结构的国内外文献现状,阐明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然后讲述本文的内容与笔者在调查中应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最后描述文章的基本创新点;第二章在现有的文献综述基础上研究与产业结构有关的理论,本部分通过配第—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法则、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赤松要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演变阶段理论及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进行定性分析。依据这些理论基础,提出了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诸如需求与供给因素、国际因素、制度经济学分析;第三章为叶利钦时期俄罗斯产业结构的变化(1992-1999),本章阐述苏联经济模式的优点与缺点,经济政策,对未来俄罗斯产业结构发展的结果,此外,本文通过叶利钦时期提出了俄罗斯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第四章为普京时期俄罗斯产业结构的变化(2000-2018),本部分研究2000-2018年之间的俄罗斯产业结构的特点,然后通过普京时期产业结构的深入分析对俄罗斯三次产业的相互关系,明确俄罗斯经济结构的现状;第五章分析了俄罗斯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及未来趋势;第六章对上述内容进行总结,提出调整措施及相关建议,期待进一步的研究。虽然俄罗斯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但发展过程依然存在着许多困难与挑战,所以需要继续在实践中研究本课题。
徐淑云[7](2019)在《卫兴华经济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卫兴华是中国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杰出代表、是我国着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国内经济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卫兴华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60多年来,不断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进行发展和创新,提出了许多有创建的观点。卫兴华还结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实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进行系统性研究,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研究与构建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卫兴华经济思想包含的许多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理论依据,对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本文以卫兴华经济思想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卫兴华提出的主要经济理论观点为研究对象,力求对卫兴华的主要经济思想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总结。本文研究所涉及的卫兴华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卫兴华对《资本论》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研究;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研究;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卫兴华对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卫兴华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思考等。论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多角度阐释卫兴华的经济思想,在对卫兴华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卫兴华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较为全面和系统的总结、概况和评析,并总结了卫兴华经济思想的特点,提出卫兴华经济思想对我国当前经济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结论:第一,卫兴华教授是我国着名的经济学家,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重要奠基者,对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二,改革开放以来,卫兴华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行研究、创新与发展,在经济理论和经济改革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和创新独到的政策建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第三,卫兴华对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第四,卫兴华教授始终强调的“严谨的治学精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不唯上、不唯书、不唯风”的研究学风,力守“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论证、严谨的学风”的“四严”治学格言,为后来的经济学工作者的培养产生重要影响。
徐宪红[8](2016)在《税收及其变动对我国居民收入影响的统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我国的收入分配机制从单一的按劳分配逐步演变为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混合机制,居民收入来源渠道增多,收入水平提高。同时,由于社会资源配置等问题带来的社会财富集中,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加大。另一方面,税收作为收入分配的调节工具,其对居民收入调节的有效性也逐渐成为学术界和政府关注的重点。本文针对学术界和政府关注的焦点,结合税收调节居民收入的功能,在税收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的有效融合的框架下,研究税收及其变动对收入分配过程居民收入的影响,构建税收及其变动对居民收入影响的统计指标体系,分析税收及其变动对居民收入的贡献,并通过讨论税收及其变动对居民收入影响的灵敏度,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具体如下:(1)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梳理了税收变动对我国居民收入影响的统计研究相关文献,给出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线路、拟解决的问题及拟采用的方法,指出了本论文的研究特色及创新点。(2)在详细探讨收入分配理论和税收理论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税收及其变动对居民收入影响机理;依据统计指标设计思路,详细说明了本文统计指标体系构建过程及各个指标的含义;并详细说明所采用的数据来源及其调整过程。(3)聚焦收入分配过程,界定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阶段居民收入的不同内涵,分别梳理出间接税和直接税对居民收入影响的传导机制,指出了居民是间接税和直接税的主要承担者。然后,运用资金交易量表和财政税收表历年相关数据,依次分析了 1992-2013年间接税及其变动对居民收入影响、直接税及其变动对我国居民收入的影响趋势;运用商品税占GDP比重和所得税占GDP比重两个指标,分别比较探讨了不同收入国家的间接税对初次分配影响和直接税对再分配影响差异。(4)以税收对居民收入的贡献为视角,分别探讨了直接税、间接税对我国居民收入影响差异,给出了税收及其变动对我国居民收入影响的经济学解释:间接税及其变动对居民收入的贡献在于其调节初次分配过程中由于自然资源分布不均所形成的各部门间的初始收入的不公;直接税及其变动对居民收入的贡献在于其调节再分配过程中由于调节资源配置差异所引起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5)运用弹性理论,给出了税收及其变动对居民收入影响的灵敏度指标;依据历年数据,分别研究了 1992-2013年间接税、直接税和税收结构及其变动对我国居民收入影响灵敏度变化趋势,指出我国间接税对居民收入调节的灵敏度过于强势,从而削弱了直接税对居民收入调节的灵敏度。(6)在探讨税收及其变动对我国居民收入影响的基础上,梳理1992-2013年我国的税制结构及其变化情况及调整路径,给出了“进一步完善间接税征收机制税制,加大降低间接税比重的力度”、“调整所得税税制结构,持续不断提高直接税比重”、“整体调整税制结构,转变我国的以间接税为主的税收征收模式”的政策建议。
宋清辉[9](2015)在《2015年中国经济全面新常态 招投标行业准备好了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出现的一些趋势性变化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少现实的困难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要主动高度重视、妥善应对和"主动适应新常态"。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中有进的主基调,预计2015年经济增长目标下调至7%左右,同时财税改革、国企改革、价格改革、土地改革等是2015年大刀阔斧式改革的重头戏。企业作为中国经济的微观基础,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就要求企业加大转型升级力度,主动适应新的市场环境。从政府层面来看,应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把市场环境尽快完善起来,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那么,作为企业来讲,如何把握未来的投资环境,适应这种新常态?着名经济学家宋清辉为我们解读。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10](2013)在《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文中研究说明
二、结构调整:中国2004年经济工作重头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结构调整:中国2004年经济工作重头戏(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青年报》(2015-2020)“两会”新闻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研究的缘由 |
二、学术界研究综述 |
三、选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四、选题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
五、选题研究的范围及语料 |
第一章 《中国青年报》与“两会”新闻 |
第一节 《中国青年报》概述 |
一、 《中国青年报》的创刊历程 |
二、 《中国青年报》的办刊特色 |
三、 《中国青年报》的社会影响 |
第二节 “两会”新闻概述 |
一、会议新闻 |
二、《中国青年报》的“两会”新闻 |
第二章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的语言手段及特点 |
第一节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的词汇运用 |
一、词类的运用 |
二、缩略语的运用 |
第二节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的句子运用 |
一、《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句型 |
二、《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句式 |
三、《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句类 |
第三章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的非语言手段及特点 |
第一节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辞格运用 |
一、《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表层辞格 |
二、《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深层辞格 |
第二节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语篇运用 |
一、《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的语篇衔接 |
二、《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的语篇结构 |
第四章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语境分析 |
第一节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主观语境分析 |
一、新闻语言信息传播主体因素 |
二、新闻语言信息接受主体因素 |
第二节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客观语境分析 |
一、新闻语言传播的时空语境 |
二、新闻语言传播的背景语境 |
第五章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传播 |
第一节 从语言传播看《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功能 |
一、《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传播的基础功能 |
二、《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传播的派生功能 |
第二节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传播现状及对策 |
一、《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传播现状 |
二、《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传播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贸易摩擦与对外直接投资 |
1.3.2 双边政治关系与对外直接投资 |
1.3.3 中美经贸关系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 |
1.3.4 文献评述 |
1.4 论文结构 |
1.5 研究方法 |
1.6 创新之处 |
1.7 研究不足 |
第2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 |
2.1 早期经济学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认识 |
2.2 当代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演变 |
2.2.1 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理论 |
2.2.2 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理论 |
2.2.3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
2.3 主流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缺陷 |
2.4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走向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国博弈下崛起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机理:一个整合性理论框架 |
3.1 理论视角:国际政治经济学 |
3.1.1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 |
3.1.2 对外投资政策的选择与国家实力的提升 |
3.1.3 国际体系结构与战略性贸易摩擦 |
3.1.4 层次分析法 |
3.2 体系层次:霸权国与崛起国的战略博弈及其国际政治风险的溢出 |
3.2.1 霸权国与国际体系的稳定 |
3.2.2 霸权衰落与国际体系的失序 |
3.2.3 国际机制与霸权之后的国际治理 |
3.2.4 霸权国与崛起国的战略博弈 |
3.2.5 双边政治关系与崛起国对外直接投资 |
3.3 国家层次:外资政策选择的双层博弈机制 |
3.3.1 外资政策博弈的两个层次:国际与国内 |
3.3.2 国内利益集团对政府外资政策选择的影响:从集团利益到国家利益的整合 |
3.3.3 第三国外资政策对霸权国及崛起国的政治倾向生成机制 |
3.4 企业层次:崛起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机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
4.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
4.1.1 起步探索阶段(1979~1991 年) |
4.1.2 规范调整阶段(1992~2004 年) |
4.1.3 快速发展阶段(2005~2013 年) |
4.2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态势与特征表现 |
4.2.1 高质量发展阶段(2014~2016 年) |
4.2.2 理性回归阶段(2017~2018 年) |
4.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分析 |
4.3.1 动机分类 |
4.3.2 市场寻求型 |
4.3.3 避税地投资 |
4.3.4 政策激励型 |
4.3.5 制度寻求型 |
4.3.6 战略投资型 |
4.3.7 要素寻求型 |
4.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 |
4.4.1 政策优势 |
4.4.2 资本优势 |
4.4.3 技术优势 |
4.4.4 货币优势 |
4.4.5 国家优势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美贸易摩擦及其性质 |
5.1 中美贸易摩擦的发展历程 |
5.1.1 经济性摩擦阶段(1979~1989) |
5.1.2 政治性摩擦阶段(1990~2001) |
5.1.3 制度性摩擦阶段(2002~2007) |
5.1.4 战略性摩擦阶段(2008~至今) |
5.2 特朗普执政以来的中美贸易摩擦 |
5.2.1 限流入之发起贸易调查 |
5.2.2 减逆差之发动贸易战 |
5.2.3 遏中国之强化技术封锁 |
5.3 中美贸易摩擦的性质:基于四份301 清单的比较分析 |
5.3.1 整体情况比较 |
5.3.2 产品结构比较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模型化分析 |
6.1 基本设定与经济环境刻画 |
6.1.1 模型的一般假设 |
6.1.2 资本的分配 |
6.1.3 人力资本的设定 |
6.1.4 技术部门的知识生产 |
6.1.5 最终生产函数形式的设定 |
6.1.6 经营者个体经济行为的刻画 |
6.1.7 对金融合约的刻画 |
6.1.8 职业选择、市场壁垒与部门边界 |
6.2 模型扩展:开放经济条件下 |
6.2.1 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 |
6.2.2 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 |
6.3 模型的现实意义解析 |
6.3.1 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 |
6.3.2 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 |
6.4 模型对国际政治风险影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解释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中美贸易摩擦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检验 |
7.1 研究假设:理论与现实 |
7.2 变量选择与基准回归方程 |
7.2.1 被解释变量的确定 |
7.2.2 核心解释变量的确定 |
7.2.3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说明 |
7.2.4 基准回归方程的建立 |
7.2.5 样本国家(地区)说明 |
7.2.6 控制变量的选择 |
7.3 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跨国直接投资的影响效应检验 |
7.3.1 计量方法的选择 |
7.3.2 简化模型估计结果 |
7.3.3 加入控制变量后的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 |
7.3.4 控制时间效应后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 |
7.3.5 考虑解释变量滞后项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 |
7.4 稳健性检验 |
7.4.1 关于内生性问题 |
7.4.2 关于样本选择偏差问题 |
7.5 异质性检验 |
7.5.1 时间异质性 |
7.5.2 国家异质性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主要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3)曲阜孔子文化节研究(1984-200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创新之处 |
一、曲阜孔子文化节的“来龙去脉” |
(一)曲阜孔子文化节的兴起 |
1.时代背景与文化土壤 |
2.政府支持与旅游开发 |
3.历史遗迹与区域资源 |
(二)曲阜孔子文化节的发展 |
1.文化节起步 |
2.节庆成规模 |
二、曲阜孔子文化节中的祭典活动 |
(一)历史上的曲阜孔庙祭典活动 |
1.曲阜孔庙的建立及动能 |
2.历史上的曲阜孔庙对孔子的祭典活动 |
(二)新时期曲阜孔子文化节祭典活动的举办 |
1.孔子文化节祭典活动的探索 |
2.孔子文化节祭典活动的丰富与发展 |
(三)文化展演的表达 |
1.祭典内涵的转变 |
2.文化认同与交流 |
三、曲阜孔子文化节中的学术交流活动 |
(一)孔子诞辰纪念与学术讨论会 |
1.儒家思想及儒学史研究 |
2.儒学的现代价值思考 |
3.儒学在未来社会的前景 |
(二)孔子学术会堂的举办 |
1.主讲人群体考察 |
2.孔子与儒家思想剖析及价值 |
四、曲阜孔子文化节中的旅游与经济活动 |
(一)营造招商氛围与环境 |
1.旅游资源的盘活 |
2.基础设施的完善 |
3.经贸平台的打造 |
(二)经济活动的发展 |
1.发展环境分析 |
2.经济主题的凸显 |
3.市场机制的注入 |
(三)招商引资的文化节 |
1.搭建合作桥梁与洽谈交流平台 |
2.文化旅游深探与旅游效益显着 |
3.产业结构调整与相关产业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新一轮减税政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税负和税收优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
1.2.2 “营改增”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
1.2.3 结构性减税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1.4.1 主要创新 |
1.4.2 不足之处 |
2 减税政策的理论分析与新一轮减税政策的主要内容 |
2.1 减税政策的概念及分类 |
2.2 企业绩效的相关概念及核算 |
2.2.1 企业绩效的含义及特点 |
2.2.2 企业绩效的评价指标及方法 |
2.3 减税政策影响企业绩效的传导机制 |
2.3.1 减免所得税对企业绩效的传导机制 |
2.3.2 减免流转税对企业绩效的传导机制 |
2.4 新一轮减税政策的主要内容 |
2.4.1 企业所得税的减税政策 |
2.4.2 流转税的减税政策 |
3 新一轮减税政策影响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 |
3.1 研究假设 |
3.2 变量设计 |
3.3 模型建立 |
3.4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3.4.1 样本选取 |
3.4.2 数据来源 |
3.5 描述性统计分析 |
3.5.1 企业税负的描述性统计 |
3.5.2 企业绩效的描述性统计 |
3.5.3 总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3.6 多元回归分析 |
3.6.1 企业总体税负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3.6.2 分行业税负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3.7 研究结论 |
3.7.1 描述性统计研究结论 |
3.7.2 多元回归研究结论 |
4 减税政策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税费政策设计不完善 |
4.1.1 惠企减负政策密集出台但企业获得感不强 |
4.1.2 企业存在不规范收费 |
4.2 “营改增”的配套措施不完善 |
4.3 国有企业缺乏对减税政策的积极应对 |
4.4 减税政策的落实力度不够 |
5 完善我国新一轮减税政策的措施与建议 |
5.1 优化税费政策设计 |
5.1.1 继续规范增值税 |
5.1.2 继续深化所得税改革 |
5.1.3 规范企业收费 |
5.2 完善营改增的配套措施 |
5.3 提升国有企业对减税政策的敏感度 |
5.4 加大减税政策的落实力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论产业协调发展与我国经济波动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内容和可能创新之处与不足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可能创新之处和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经济波动和产业协调的理论概述 |
2.1.1 经济波动的相关研究 |
2.1.2 产业协调发展的研究 |
2.2 关于产业协调与经济波动关系的研究文献 |
2.3 产业协调发展影响经济波动的机理 |
2.4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产业协调发展影响经济波动的理论分析 |
3.1 关于产业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 |
3.1.1 产业协调发展的概念界定 |
3.1.2 产业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
3.2 产业协调发展影响经济波动的内在机理 |
3.2.1 横向产业协调发展影响经济波动的内在机理 |
3.2.2 纵向产业协调发展影响经济波动的内在机理 |
3.3 小结 |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协调发展与经济波动的现状及特点 |
4.1 我国产业协调发展的调整及历程 |
4.2 我国经济波动特点分析 |
4.3 小结 |
第五章 产业协调发展与我国经济波动关系的实证分析 |
5.1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
5.1.1 变量选取和模型设定 |
5.1.2 数据说明 |
5.2 产业协调发展与经济波动关系的实证检验 |
5.2.1 平稳性检验 |
5.2.2 协整检验 |
5.2.3 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建立 |
5.2.4 脉冲响应 |
5.3 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6)俄罗斯产业结构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
2.1.1 配第—克拉克定理 |
2.1.2 库兹涅茨法则 |
2.1.3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
2.1.4 赤松要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演变阶段理论 |
2.1.5 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 |
2.2 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 |
2.2.1 供给与需求因素 |
2.2.2 国际因素 |
第三章 叶利钦时期俄罗斯产业结构的变化(1991-1999) |
3.1 叶利钦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 |
3.2 叶利钦时期产业结构的演变 |
3.2.1 叶利钦时期的政策措施 |
3.2.2 三大产业结构变化 |
3.2.3 工业内部结构变化 |
3.3 叶利钦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 |
3.3.1 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的积极影响 |
3.3.2 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的消极影响 |
第四章 普京时期俄罗斯产业结构的变化(2000-2018) |
4.1 普京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 |
4.2 普京时期产业结构的演变 |
4.2.1 普京时期的政策措施 |
4.2.2 三大产业结构变化 |
4.2.3 普京时期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 |
4.2.4 工业内部结构变化 |
4.3 普京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 |
4.3.1 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的积极影响 |
4.3.2 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的消极影响 |
第五章 俄罗斯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及未来趋势 |
5.1 俄罗斯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 |
5.1.1 供给因素 |
5.1.2 需求因素 |
5.1.3 国际贸易因素 |
5.2 俄罗斯产业结构演变的未来趋势 |
5.2.1 创新工业及聚焦第二产业内部 |
5.2.2 俄罗斯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的具体表现 |
5.2.3 俄罗斯未来产业结构调整中将面临的挑战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相关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卫兴华经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第一节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形成 |
一、家庭背景对卫兴华经济思想的熏陶 |
二、抗日战争年代曲折求学经历 |
三、建国初期走进经济学殿堂 |
四、任教初期对经济学理论的探索 |
第二节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发展 |
一、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坚持与发展 |
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研究 |
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与创新 |
第三节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深化 |
一、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的理解 |
二、关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认识 |
三、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内涵 |
第二章 卫兴华对《资本论》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 |
第一节 卫兴华对劳动及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及贡献 |
一、对马克思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阐发 |
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深化与发展 |
三、在争鸣中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 |
四、对马克思价值论和财富论的关系探索 |
五、对生产劳动论的理解 |
第二节 卫兴华对生产力理论及再生产理论的认识与探索 |
一、对生产力理论的探索与创新 |
二、对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认识 |
第三节 卫兴华对《资本论》其他理论问题的研究 |
一、对《资本论》研究对象的探究 |
二、对马克思货币理论的认识 |
三、对马克思股份制理论的认识 |
四、对《资本论》当代价值的研究 |
第三章 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探索与创新 |
第一节 卫兴华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 |
一、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 |
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客观必然性的分析 |
三、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的把握 |
第二节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研究 |
一、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科学性 |
二、阐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
第三节 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探究 |
一、对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与实践成就的分析 |
二、阐明实行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 |
三、对公有制存在形式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辨析 |
四、对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的认识 |
五、主张应扭转公有制为主体向私有制为主体演变的趋势 |
第四章 卫兴华对收入分配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 |
第一节 关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的研究 |
一、强调马克思按劳分配思想的基础作用 |
二、对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形成与实践的探索 |
三、对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探讨 |
四、对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认识 |
第二节 对贫富分化与共同富裕问题的探索 |
一、关于共同富裕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
二、对贫富分化产生的原因考察 |
三、提出消除贫富分化,实现公平分配的对策 |
第三节 对分配过程中公平与效率关系的研究 |
一、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阐释 |
二、对公平和效率提法演变的考察 |
三、主张效率与公平并重和统一 |
四、对效率与公平问题不同意见的评析 |
第五章 卫兴华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 |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研究 |
一、对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正确认识 |
二、阐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统一的理论依据 |
三、对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关系的认识与辨析 |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过程的总结和评析 |
一、准确把握邓小平市场经济思想发展的曲折历程 |
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确立和发展过程的探索 |
三、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曲折原由的探析 |
第三节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研究 |
一、从资源配置视角阐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二、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变 |
三、对新时代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构 |
第四节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法治建设的研究 |
一、阐释了市场经济与法治的内在关联 |
二、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离不开法治保障 |
三、强调宪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根本框架 |
四、主张以法治引领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 |
第六章 卫兴华其他方面的经济思想 |
第一节 关于国有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
一、强调国有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 |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是党的执政基础的观点 |
三、主张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
第二节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的研究 |
一、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
二、对贬公扬私、妖魔化国企、主张“国退民进”等观点的辩驳 |
三、新时期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要重点把握的问题 |
四、强调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加强管理的重要性 |
五、落实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是国企改革的重要环节 |
第三节 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理解 |
一、从生产力和价值标准相统一的视角把握经济发展问题 |
二、强调创新驱动和体制转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
三、重视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全问题 |
第七章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特征 |
第一节 坚守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阵地 |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现实经济问题 |
三、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
四、从系统性和整体性方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第二节 勇于对重大经济理论是非问题进行辨析 |
一、对错解、误解马克思经济思想的观点的批驳 |
二、对错解、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观点的辨析 |
三、对经济概念的混淆和误解进行澄清 |
第三节 紧密联系经济发展实践来探索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
一、关注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课题 |
二、紧扣经济发展实践,把握时代脉搏 |
第四节 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研究 |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是非问题 |
第八章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现实意义 |
第一节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
一、注重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与生产力的关系研究 |
二、提出创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
三、厘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系 |
第二节 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与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
一、卫兴华提出的许多经济理论观点与中央决策精神相吻合 |
二、卫兴华对改革开放实践进行科学评价 |
第三节 对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
一、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
二、教材的编写是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关键 |
三、关注政治经济学学科研究的进展 |
四、对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支持 |
第四节 卫兴华治学精神对后来理论工作者的启示 |
一、严谨的治学方法和严格的治学态度 |
二、把教书和育人相结合,传递马克思主义信仰 |
三、心系祖国和人民,关注国家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现实课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税收及其变动对我国居民收入影响的统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对研究现状的评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线路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主要技术线路 |
1.4 拟解决问题、拟采用方法及研究特色 |
1.4.1 拟解决问题 |
1.4.2 拟采用方法 |
1.4.3 研究特色 |
2 理论基础及指标体系设计 |
2.1 理论基础研究 |
2.1.1 税收理论 |
2.1.2 收入分配理论 |
2.1.3 税收对收入分配调节机理 |
2.1.4 税收及其变动对居民收入影响机理 |
2.2 统计指标体系设计 |
2.2.1 统计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2.2.2 统计指标体系设计方法 |
2.2.3 统计指标体系传导机制 |
2.3 方法研究 |
2.3.1 文献综述及查找法 |
2.3.2 描述统计分析法 |
2.3.3 统计指标及指标体系法 |
2.4 数据来源及其调整 |
2.4.1 税收数据来源 |
2.4.2 居民收入数据来源 |
2.4.3 国际比较数据来源 |
2.4.4 数据调整 |
2.5 本章小结 |
3 间接税对初次分配影响研究 |
3.1 间接税对我国居民收入影响分析 |
3.1.1 间接税对居民收入影响传导机制 |
3.1.2 增值税对我国居民收入影响分析 |
3.1.3 消费税对我国居民收入影响分析 |
3.1.4 营业税对我国居民收入影响分析 |
3.1.5 “营改增”对我国居民收入影响分析 |
3.2 企业生产税对我国居民收入影响分析 |
3.2.1 企业生产税对居民收入影响传导机制 |
3.2.2 企业生产税对我国居民收入影响分析 |
3.3 政府生产税对我国居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
3.3.1 政府生产税对居民收入影响机理 |
3.3.2 政府生产税对居民收入影响传导机制 |
3.3.3 政府生产税对我国居民收入影响分析 |
3.4 间接税对初次分配影响国际比较 |
3.4.1 间接税对高收入国家初次分配影响分析 |
3.4.2 间接税对中等收入国家初次分配影响分析 |
3.4.3 间接税对低收入国家初次分配影响分析 |
3.4.4 间接税对不同收入国家初次分配影响差异 |
3.5 本章小结 |
4 直接税对再分配影响研究 |
4.1 直接税对再分配影响分析 |
4.1.1 直接税对再分配影响传导机制 |
4.1.2 个人所得税对我国居民收入影响分析 |
4.1.3 个人所得税对我国企业收入影响分析 |
4.1.4 企业所得税对我国企业收入影响分析 |
4.1.5 企业所得税对我国居民收入影响分析 |
4.1.6 直接税对我国居民收入调节趋势分析 |
4.2 直接税对我国其他分配项目影响分析 |
4.2.1 直接税对我国居民社保缴款影响分析 |
4.2.2 直接税对我国社会福利影响趋势分析 |
4.2.3 直接税和社会补助对我国居民收入影响效果比较 |
4.2.4 直接税对我国经常转移影响回归分析 |
4.3 直接税对再分配影响的国际比较 |
4.3.1 直接税对高收入国家再分配影响分析 |
4.3.2 直接税对中等收入国家再分配影响分析 |
4.3.3 直接税对低收入国家再分配影响分析 |
4.3.4 直接税对不同收入国家再分配影响差异比较 |
4.4 本章小结 |
5 税收及其变动对我国居民收入贡献研究 |
5.1 税收对我国居民收入贡献研究 |
5.1.1 间接税对我国居民收入贡献分析 |
5.1.2 直接税对我国居民收入贡献分析 |
5.1.3 不同税收对我国居民收入贡献差异比较 |
5.2 税种变动对我国居民收入贡献研究 |
5.2.1 间接税税种变动对我国居民收入贡献 |
5.2.2 直接税税种变动对我国居民收入贡献 |
5.2.3 税收结构变动对我居民收入贡献差异比较 |
5.3 税收调节居民收入贡献经济学解释 |
5.3.1 间接税调节居民收入贡献经济学解释 |
5.3.2 直接税调节居民收入贡献经济学解释 |
5.4 本章小结 |
6 税收及其变动对我国居民收入影响灵敏度研究及政策建议 |
6.1 税收及其变动对我国居民收入影响灵敏度研究 |
6.1.1 间接税及其变动对我国居民收入影响灵敏度 |
6.1.2 直接税及其变动对我国居民收入影响灵敏度 |
6.1.3 税收结构对我国居民收入影响灵敏度差异比较 |
6.2 政策建议 |
6.2.1 完善营改增,提高消费税比重 |
6.2.2 优化企业所得税,提高个人所得税比重 |
6.2.3 提高直接税比重,降低间接税比重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结论及创新点 |
7.1.1 本文结论 |
7.1.2 本文创新点 |
7.2 今后研究思路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一览表 |
(9)2015年中国经济全面新常态 招投标行业准备好了吗?(论文提纲范文)
未来经济主要靠创新驱动 |
2015年中国将继续货币宽松政策 |
中国将真正成为世界经济发动机 |
(10)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美国经济金融 |
(1) 最恐怖就业图表——美国终于有望爬出深坑 |
(2) 花旗外汇技术研究团队:物极必反?多图解读美国的经济周期 |
(3) 美国增长之路的障碍:财政紧缩令消费者捂紧钱包 |
欧洲经济金融 |
(1) 贝氏党派酝酿大规模辞职逼宫, 意大利政府面临倒台危局 |
(2) 外媒:德银“小而不美” |
(3) 欧洲大银行用减少现金来满足监管要求 |
日本经济金融 |
(1) 日本各界对TPP谈判抱有不安与期待 |
(2) 日本三大钢铁企业2013年度的粗钢产量或达三年内最高水平 |
(3) 日本政府预计提高消费税将拉低GDP增速 |
中国经济金融 |
(1) 中国哪个城市首先步底特律后尘? |
(2) 国务院:加快船舶工业结构调整, 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 |
(3) 中国水泥企业信用评级及展望遭调降 |
(4) 李克强:营改增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 |
全球五大央行观察 |
(1) 美国经济数据好坏不一, 或使美联储对缩减QE更加谨慎 |
(2) 德拉吉称下行风险占上风欧央行前瞻指引受关注 |
(3) 英国央行或推出政策指引恐对经济前景有害无益 |
(4) 消息人士:日本央行考虑敦促安倍晋三按计划上调销售税 |
(5) 中国央行提出将增强政策调控的针对性和协调性 |
人民币国际化态势 |
(1) 人民币国际化前应先处理债务问题 |
(2) PMI影响人民币未来走势 |
(3) 过度押注人民币贬值非明智之举 |
四、结构调整:中国2004年经济工作重头戏(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青年报》(2015-2020)“两会”新闻语言研究[D]. 李金春.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D]. 聂世坤. 辽宁大学, 2021(02)
- [3]曲阜孔子文化节研究(1984-2004)[D]. 孙晓美.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新一轮减税政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D]. 王心怡.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5]论产业协调发展与我国经济波动的关系[D]. 周梦. 南京财经大学, 2020(08)
- [6]俄罗斯产业结构演变研究[D]. 伊娜(NELIUBINA INNA). 西安石油大学, 2019(01)
- [7]卫兴华经济思想研究[D]. 徐淑云.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8]税收及其变动对我国居民收入影响的统计研究[D]. 徐宪红.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6(09)
- [9]2015年中国经济全面新常态 招投标行业准备好了吗?[J]. 宋清辉. 中国招标, 2015(05)
- [10]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A].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 2013年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