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刘克忠伤科用药经验(论文文献综述)
毛和荣[1](2021)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源流及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系统梳理,总结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地域特征、历史影响、历史地位及发展规律;通过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各历史发展阶段的梳理及传播学分析,以及中国-阿尔及利亚中医中心(中阿中医中心)建设过程回顾及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实践分析,揭示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历史规律,为构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体系提供有益参考,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更好“走出去”,为“一带一路”建设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方法1.通过查阅地方志、卫生志、文化志、医学史、学术论着、政策文件等文献资料,并通过实地考察蕲春、荆州、神农架等地,对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源流、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及现状进行系统的梳理与考证。2.通过深度访谈荆楚中医药文化专家、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工作人员、医疗援外项目负责人、医疗援外翻译、医生等,获取荆楚中医药文化发展、对外交流传播的第一手数据、信息,弥补纯文献资料的不足,为提出有针对性论点和建议提供参考。3.通过河南、江西、荆楚等地域性中医药文化的比较研究及荆楚本地各次区域中医药文化发展历史与发展现状的对比,归纳总结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地域特色、历史地位及发展规律,为地域性中医药文化发展与对外交流传播提供借鉴。4.通过中阿中医中心这个重要平台建设的过程回顾与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案例分析,透视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的历史规律,剖析“一带一路”战略与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逻辑关联。5.通过将预设的理论与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实践相结合,剖析相关理论对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实践的指导意义,为当下及未来中医药文化传播提供有益的思考。结果1.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经历了孕育发展期(远古时代-商朝)、发展定型期(西周-秦朝)、快速发展期(西汉-南北朝)、继承发展期(隋朝-元朝)、发展高峰期(明朝-清朝)、发展徘徊期(民国-解放前)、恢复发展期(解放后-20世纪末)、全面发展期(21世纪以来)。荆楚中医药文化在每个时期都产生了较重要的历史影响。2.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经历了孕育发展期(明朝以前)、黄金发展期(明清时期)、发展滞缓期(民国-改革开放前)、全面发展期(改革开放以来)。每个阶段都留有较明显的时代特征和传播学特征。3.“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了中阿中医中心的建设进程。中阿中医中心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但面临体制不畅、缺乏长远规划、存在潜在传播风险等现实困境。从传播学视角看,基于中阿中医中心的荆楚中医药文化传播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反馈与评价体系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4.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是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五大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五大要素又自成体系,构成了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完整体系。结论1.荆楚文化和传统中医药文化为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分,荆楚中医药文化反过来也为荆楚文化和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荆楚中医药文化呈现出较明显的地域特色,集中体现为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汇通南北、开拓创新、内涵丰富等特征,同时存在地域、科目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荆楚中医药文化的未来发展应对相关问题给予关切和处理,以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的良性和全面发展。2.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时代与科技的发展进步、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对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日益融入世界,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日益频繁。在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史上,李时珍中医药文化特别是《本草纲目》一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以自发为主。随着文化软实力重要性的日益提高,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越来越紧密地与国家外交战略和国家利益结合在一起。3.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的历史证明,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效果不仅与文化自身的影响力有关,而且与国家的战略规划、政策支持,特别是中医药临床疗效等因素息息相关。4.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五大要素自成体系,五大要素体系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建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完整体系对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意义。5.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还取决于各级政府在相关事务上的顶层设计,取决于荆楚中医药文化自身内涵尤其是其普适价值的挖掘和现代话语体系的构建。另外,培养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提升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在中医药学、外语、跨文化交际、国际政治、当地法律、传播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亦显得尤为重要。
叶洁,雷一鸣,许金海,马俊明,莫文,施杞[2](2016)在《芍红健腰颗粒治疗急性腰扭伤的随机阳性药对照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中芍红健腰颗粒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44例急性腰扭伤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每组各72人,治疗组患者给予芍红健腰颗粒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云南白药胶囊治疗。记录并统计分析患者初诊、治疗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及3个月后的VAS评分、腰椎活动度、ODI评分,同时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评价综合治疗的安全性。结果: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天,两组患者的腰椎活动度明显改善,VAS、ODI均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治疗效果要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7天后,两组患者的VAS、ODI指数下降,两者差异较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14天,两组患者的VAS、ODI指数进一步下降,腰椎活动度继续上升,两组间VA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3月后,两组患者的VAS、ODI指数稍有下降,腰椎活动度稍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4例治疗期间接受针灸推拿、低频康复治疗,7例失访,1例服用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对照组有5例接受针灸推拿治疗、中药定向透药仪器治疗,7例失访,1例服用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结论:芍红健腰颗粒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云南白药,它能更快速、也更有效的减轻患者腰扭伤后的腰部疼痛程度,有效增加患者的腰椎活动度,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等起到更快速、更有效的改善,其近期和远期疗效均值得肯定。
商淑娟[3](2014)在《平乐正骨医术传承与发展中人才培养特色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平乐骨伤科相关文献的学习,明确继承平乐骨科医学的发展,重点分析影响平乐骨科技术人才培养理念的形成因素,在不同时期,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以及独特的人才培养计划对于平乐骨科的下一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方法:1、文献检索法:收集那些古今文献资料涉及到平乐骨科技术作为理论分析的基础;2、文献研究方法:利用图书馆,档案馆,学术会议,以及个人的沟通渠道,收集这些记录,理解,阅读相关与法平乐骨科技术材料;3、文学排序方法:分类所有文件和材料,归纳分析,形成观点。结果:1、平乐骨科技师人才培养理念的形成和区域文化,以及他们对骨科相关热爱的事业;2、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选择不同的继承措施,与时俱进的培训模式,它的关键是获得在人才培养取得巨大成功,独特的人才培养方法,使平乐骨科成为优秀人才的摇篮。技术创新,卓有成效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社会的认可并扩大医疗规模
黎立[4](2009)在《当代中医骨伤科流派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与实地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求中医骨伤科流派在手法整复与方药治疗等方面的诊治规律与特点。本课题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从中医骨伤科流派入手研究当代中医骨伤科流派的沿革、发展,在运用中医文献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研究,对历代中医骨伤科文献资料、尤其是运用手法与方药治疗等方面的特色和经验进行分类、梳理、总结、概括,整理出当代中医骨伤科流派的框架,挖掘中医骨伤科手法诊治的基本观点、原理和方法以及临床用药特色,通过系统研究,得出客观、科学的结论,从而为中医临床和科研提供可靠的文献依据,并进一步更好地为临床实践服务。
曾一[5](2009)在《消瘀止痛膏治疗闭合性软组织损伤77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类中药治疗闭合性软组织挫伤的疗效。方法:采用消瘀止痛膏(五倍子、五加皮、骨碎补等)外敷治疗本病77例。结果:总有效率100%。结论:本方法对本病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的功效。
陈洪波[6](2003)在《刘克忠中医骨伤科学术思想探折》文中研究表明
陈洪波[7](2000)在《刘克忠伤科用药经验》文中指出
丁继华[8](1991)在《平乐郭氏正骨》文中研究指明 河南省洛阳平乐郭氏正骨起源于清·嘉庆初,迄今已有200多年。根据(《郭氏家训》所记,其正骨医术之起源,为里中同姓道人益元君传授,所以郭家所开药店曾命名为“益元堂”。另一说是有一贫病交加的云游喇嘛,途经平乐村时,被郭家收留养病,因感谢郭家真挚相待,遂将其正骨秘术传授于郭家。第三种说法是郭氏正骨医术系继承于洛阳正骨名医祝尧民。据《洛阳县志》记载,祝尧民因感伤明(朝)亡,故“弃举业为医”,“得仙传疡医……或有断胫折臂者,医治无不效,时人比之华佗。”平乐郭氏正骨的创始人是平乐郭氏家族第17代人郭祥泰(字申玉),他受业于名医,经过长期医疗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创始了平乐郭氏正骨。
二、刘克忠伤科用药经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刘克忠伤科用药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绪论 |
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1.1 选题缘起 |
1.1.1 中医药文化的当代价值凸显 |
1.1.2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受到各方重视 |
1.1.3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
1.1.4 地域性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助推“一带一路”倡议 |
1.2 研究意义 |
1.2.1 有助于推动地域性中医药文化的深入研究 |
1.2.2 有助于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 |
1.2.3 有助于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 |
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
2.1 研究对象 |
2.2 概念界定 |
2.2.1 荆楚文化 |
2.2.2 中医药文化 |
2.2.3 荆楚中医药文化 |
2.2.4 “一带一路” |
2.2.5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
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思路 |
3.2 研究方法 |
4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
4.1 研究内容 |
4.2 基本框架 |
5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
5.1 研究重点 |
5.2 研究难点 |
5.3 创新之处 |
第二部分 荆楚中医药文化发展历史与发展特征 |
1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源流 |
2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阶段与历史影响 |
2.1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孕育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
2.1.1 孕育发展期(远古-商朝) |
2.1.2 本阶段历史影响 |
2.2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定型期与历史影响 |
2.2.1 发展定型期(西周-秦朝) |
2.2.2 本阶段历史影响 |
2.3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快速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
2.3.1 快速发展期(西汉-南北朝) |
2.3.2 本阶段历史影响 |
2.4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继承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
2.4.1 继承发展期(隋朝-元朝) |
2.4.2 本阶段历史影响 |
2.5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高峰期与历史影响 |
2.5.1 发展高峰期(明朝-清朝) |
2.5.2 本阶段历史影响 |
2.6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徘徊期与历史影响 |
2.6.1 发展徘徊期(1912 年-1949 年) |
2.6.2 本阶段历史影响 |
2.7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恢复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
2.7.1 恢复发展期(1949 年-20 世纪末) |
2.7.2 本阶段历史影响 |
2.8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全面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
2.8.1 全面发展期(21 世纪以来) |
2.8.2 本阶段历史影响 |
3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特征与发展规律 |
3.1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特征 |
3.2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规律 |
4 本章小结 |
第三部分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理论基础 |
1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论 |
1.1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论的提出 |
1.2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论渊源 |
1.3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内涵要义 |
1.4 中医药文化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 |
2 文化对外传播理论 |
2.1 文化对外传播的内涵要义 |
2.2 文化对外传播的时代价值 |
2.3 文化对外传播与“一带一路” |
2.4 文化对外传播理论与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
第四部分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与启示 |
1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发展阶段与传播学分析 |
1.1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孕育发展期与传播学分析 |
1.1.1 孕育发展期(明朝以前) |
1.1.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
1.2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黄金发展期与传播学分析 |
1.2.1 黄金发展期(明清时期) |
1.2.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
1.3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发展滞缓期与传播学分析 |
1.3.1 发展滞缓期(1912 年-1978 年) |
1.3.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
1.4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全面发展期与传播学分析 |
1.4.1 全面发展期(1978 年以来) |
1.4.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
2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经验启示 |
3 本章小结 |
第五部分 案例分析:中阿中医中心与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
1 中阿中医中心建立背景 |
1.1 历史基础 |
1.1.1 中医药医疗实践基础 |
1.1.2 中医药文化传播基础 |
1.2 现实因素 |
1.2.1 阿尔及利亚人民不断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 |
1.2.2 中医药作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 |
2 中阿中医中心建设概况 |
2.1 建设过程 |
2.2 建设模式 |
2.3 建设成效 |
2.4 建设困境 |
3 基于中阿中医中心的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实践分析 |
3.1 传播主体分析 |
3.2 传播内容分析 |
3.3 传播媒介分析 |
3.4 传播受众分析 |
3.5 传播效果分析 |
4 基于中阿中医中心的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反思 |
5 本章小结 |
第六部分 构建“一带一路”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体系 |
1 “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时代意义 |
1.1 坚定荆楚中医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彰显荆楚中医药文化独特魅力 |
1.2 增强荆楚中医药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
1.3 服务“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助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 |
2 构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对策建议 |
2.1 加强顶层设计,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与“一带一路”建设有机对接 |
2.2 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挖掘荆楚中医药文化的普适价值 |
2.3 增强多元传播要素的协同效应,构建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体系 |
3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荆楚中医药文化发展大事记 |
附录三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大事记 |
附录四 专家官员访谈录 |
4-1 温长路教授访谈录(节选) |
4-2 吕文亮教授访谈录(节选) |
4-3 巴元明教授访谈录(节选) |
4-4 周仲瑜教授访谈录(节选) |
4-5 胡峰队长访谈录(节选) |
4-6 王莎主任电话访谈录(节选) |
4-7 胡海涛老师访谈录(节选) |
附录五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编(译)着作 |
致谢 |
(3)平乐正骨医术传承与发展中人才培养特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部分 人才培养理念的形成 |
1 人才培养理念形成的文化地域影响因素 |
2 人才培养理念形成的自身因素 |
第二部分 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 |
1 清朝到民国时期间 |
2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 |
3 改革开放至今 |
第三部分 人才培养效益 |
1 正骨技术发扬光大,名医大家层出不穷 |
2 不断创新,医疗科研成果丰硕 |
3 树立品牌形象,社会广泛认 |
4 医疗规模日益扩大,影响力不断提升 |
第四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当代中医骨伤科流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学术流派与中医骨伤科学术流派 |
一、关于流派 |
二、学术流派与中医骨伤科学术流派 |
第二章 中医骨伤科起源与发展 |
一、骨伤科的萌芽(远古-公元前476 年) |
二、中医骨伤科基础理论的形成(公元前476-公元220 年) |
三、中医骨伤科诊疗技术的进步(公元220-960 年) |
四、中医骨伤科的发展(公元960-1368) |
五、中医骨伤科的兴盛(公元1368-1840) |
六、中医骨伤科的新发展(1949-) |
第三章 古代中医骨伤科流派 |
一、对中医骨伤科流派形成有重要影响的医家 |
(一) 蔺道人 |
1. 以气血学说为立论依据 |
2. 治伤重内外用药 |
3. 治伤经验 |
(二) 薛己 |
1. 强调整体观点 |
2. 以气血立论,强调元气、脾胃、肝肾作用 |
3. 肿痛辨证论治特色 |
4. 治伤经验 |
二、少林伤科学术流派 |
(一) 诊断辨伤特点 |
(二) 正骨治伤特点 |
(三) 药物治疗特点 |
三、道家(武当)伤科学术流派 |
(一) 道家伤科的学术思想 |
(二) 道家伤科外治疗法 |
(三) 炼丹术 |
(四) 点穴疗法 |
(五) 中药内治法 |
第四章 当代中医骨伤科流派概述 |
一、北方流派 |
(一) 河南 |
(二) 天津 |
(三) 北京 |
(四) 吉林 |
(五) 辽宁 |
(六) 黑龙江 |
(七) 河北 |
(八) 山东 |
二、南方流派 |
(一) 上海 |
(二) 广东 |
(三) 闽南三老 |
(四) 蜀中三杰 |
(五) 湖北李氏伤科 |
(六) 江西程氏伤科 |
第五章 当代中医骨伤科主要流派 |
一、河南郭氏正骨流派 |
二、上海石氏伤科流派 |
三、上海魏氏伤科流派 |
四、上海王氏伤科流派 |
五、广东李氏伤科流派 |
六、哈尔滨陈氏正骨流派 |
七、福建林氏正骨流派 |
八、江西程氏伤科流派 |
九、四川杜氏正骨流派 |
十、天津苏氏正骨流派 |
十一、北京刘氏正骨流派 |
十二、北京罗氏正骨流派 |
十三、山东梁氏正骨流派 |
第六章 当代中医骨伤科流派的学术思想比较 |
一、当代中医骨伤科流派的学术思想共同点 |
(一) 整体观念,气血并重 |
(二) 骨折损伤,三期辨证 |
(三) 筋骨并重,内外兼顾 |
(四) 动静结合,重视练功 |
二、当代中医骨伤科流派不同学术特色 |
(一) 融合薛己、少林学派为一体——河南郭氏、北京罗氏 |
(二) 取法少林,习武治伤——上海王氏、四川杜氏、福建林氏、广东李氏 |
(三) 源于皇家,精武治伤——北京刘氏 |
(四) 十三科一理贯之——上海石氏 |
(五) 注重手法,中西合璧——上海魏氏、天津苏氏 |
(六) 源于武当,精武疗伤——江西程氏 |
(七) 祖传手法,特色固定——哈尔滨陈氏 |
(八) 学宗薛己,平和治伤——山东梁氏 |
第七章 当代中医骨伤科流派方药证治特点 |
一、中医骨伤科方药的历史衍变 |
(一) 从对症用药到组方论治 |
(二) 创伤内外用药的进步 |
(三) 蔺氏七步治伤方药的形成 |
(四) 创伤三大治则的确立 |
(五) 创伤分阶段用药的确立 |
二、中医骨伤科流派遣方用药思想 |
(一) 骨伤初期方药 |
(二) 骨伤中期方药 |
(三) 骨伤后期方药 |
三、中医骨伤科流派用药的统计学分析 |
第八章 当代中医骨伤科流派手法应用的规律性研究 |
一、中医骨伤科手法的形成与演变 |
(一) 源起与应用 |
(二) 兴起与成形 |
(三) 丰富与兴盛 |
(四) 继承与发扬 |
二、古代中医骨伤科流派手法分析 |
三、当代中医骨伤科流派手法分析 |
(一) 正骨手法及其衍化 |
(二) 理筋手法及其衍化 |
四、当代中医骨伤科手法力学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详细摘要 |
四、刘克忠伤科用药经验(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D]. 毛和荣.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芍红健腰颗粒治疗急性腰扭伤的随机阳性药对照临床研究[J]. 叶洁,雷一鸣,许金海,马俊明,莫文,施杞.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03)
- [3]平乐正骨医术传承与发展中人才培养特色的研究[D]. 商淑娟.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4(09)
- [4]当代中医骨伤科流派研究[D]. 黎立.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07)
- [5]消瘀止痛膏治疗闭合性软组织损伤77例[J]. 曾一. 陕西中医, 2009(04)
- [6]刘克忠中医骨伤科学术思想探折[J]. 陈洪波. 湖北中医杂志, 2003(07)
- [7]刘克忠伤科用药经验[J]. 陈洪波. 湖北中医杂志, 2000(01)
- [8]平乐郭氏正骨[J]. 丁继华. 中医正骨, 1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