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痰祛瘀口服液的制备及质量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韩秀丽,王秀娟[1](2021)在《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文中提出介绍王秀娟主任医师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王师认为,本病病位在大肠,病因为痰、湿、瘀、毒,病机为湿困大肠,气滞络瘀,郁而化毒,早期治疗以荡积为主,通因通用,强调及早祛除痰、湿、瘀、毒,切勿见下利甚而妄用补涩之剂,以致关门留邪。王师运用调肺通肠、祛痰瘀毒之法,通过补肺、降肺、宣肺以调理肺气,恢复肺主治节之功,达通肠降浊祛邪之效。王师不拘经方时方,采众家之言,合多年临床经验,创补肺通肠汤、降肺通肠汤、宣肺通肠汤,疗效颇佳。
曲文白[2](2021)在《芪参丹芍颗粒对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慢性稳定性冠心病(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CAD)是冠心病的主要临床类型,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运动耐量是SCAD患者预后的最强预测因子,与患者心肌缺血情况及生存质量密切相关。本研究立足SCAD这一重大卫生问题,以运动耐量改善为切入点,心绞痛疗效、中医疗效及生存质量改善作为次要评价指标,开展气血理论指导下芪参丹芍颗粒(原名:益气活血方)改善SCAD患者运动耐量的非劣效随机对照试验及网络药理学机制研究。目的:1.基于非劣效随机对照试验评价芪参丹芍颗粒对SCAD患者运动耐量的疗效及安全性。2.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芪参丹芍颗粒提高SCAD患者运动耐量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试验部分采用前瞻性、随机、平行、阳性对照的非劣效性试验设计,选取曲美他嗪(trimetazidine,TMZ)作为阳性对照药。将纳排标准筛选后的SCAD受试者按1:1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在SCAD的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试验组加用芪参丹芍颗粒,每次1袋,每日2次,温水冲服;对照组加用盐酸曲美他嗪片,每次1片(20mg),每日3次,三餐时口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主要疗效指标为代谢当量提高值。次要疗效指标为心电图运动平板试验的其他指标[运动试验持续时间、运动试验阳性情况、运动诱发心绞痛情况、运动至ST段压低0.1mV的时间、运动中ST段下降最大幅度、最差ST段水平、Duke平板评分(Duke treadmill score,DTS)、最大心率、心率-收缩压乘积(rate pressure product,RPP)]、心绞痛相关指标(心绞痛疗效、心绞痛积分、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停减率)、中医证候及主要症状(证候疗效、症状疗效、证候积分)及生存质量评分[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eattle angina questionnaire,SAQ)和 SF-36 健康调查简表(the medical outcomes study 36-item short form survey,SF-36)]在治疗 4 周后较基线的变化。安全性指标包括生命体征、心电图、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肾功能(血肌酐、尿素氮、血糖)和尿常规]、不良事件等。设置远期随访(入组后6月和12月),关注指标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发生率。分别对全分析集(full analysis set,FAS)和符合方案分析集(per protocol set,PPS)进行意向性分析(intention-to-treat,ITT)和依从方案受试者分析(per-protocol,PP),对两个数据集分析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对主要疗效指标进行非劣效检验及多因素分析,其中非劣效检验为单侧检验。2.网络药理学研究部分从TCMSP数据库获取芪参丹芍颗粒9味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结合《中国药典》2020年版及相关实验文献补充活性化合物,通过TCMSP数据库及SwissTargetPrediction预测活性化合物的相应靶标。使用GeneCards、NCBI、CTD和TTD数据库分别获取SCAD和运动耐量的靶标。将中药活性化合物靶标与疾病靶标取交集,获得芪参丹芍颗粒提高SCAD患者运动耐量的潜在靶标。将中药与疾病的交集靶标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 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PPI),通过 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芪参丹芍颗粒提高SCAD患者运动耐量的全链网络,即药物-化合物-作用靶标-疾病网络。提取PPI网络与全链网络中度值高于均值的靶标作为核心靶标。通过R 3.6.3和clusterProfiler软件包,以P<0.01对核心靶标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合富集分析结果及SCAD&运动耐量与核心靶标的相关文献研究,构建芪参丹芍颗粒干预SCAD&运动耐量的潜在机制网络,并运用Pathway builder tool 2.0对其进行可视化处理。结果:1.临床试验部分①本研究共纳入受试者108例,试验组与对照组各54例。共脱落6例,试验组2例,对照组4例,对照组另有1例受试者已完成治疗,但拒绝接受心电图运动平板试验,未予纳入PPS集。②基线情况:ITT分析与PP分析均提示,组间在人口学资料和病史、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的使用情况、冠心病危险因素等基本临床特征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③组间比较:ITT分析及PP分析均提示,在主要疗效指标-代谢当量提高值方面,试验组不劣于对照组(P<0.05),ITT分析试验组提高1.33±1.88 METs,对照组提高1.05±1.73 METs,PP 分析中试验组提高 1.39±1.90 METs,对照组提高 1.16± 1.79 METs;在中医证候疗效、乏力症状疗效等中医相关指标和SAQ总分、躯体活动受限程度评分等生存质量指标的改善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运动试验持续时间、运动中ST段下降最大幅度、运动至ST段压低0.1mV的时间、最差ST段水平、最大心率、DTS、RPP、运动诱发心绞痛情况、运动试验阳性情况等运动耐量指标,心绞痛疗效、心绞痛症状积分、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停减率等心绞痛相关指标,中医症状疗效(胸痛、胸闷、气短、心悸、自汗)和SAQ心绞痛稳定状态评分、治疗满意程度评分、疾病认识程度评分、SF-36总分、躯体健康总分(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PCS)、精神健康总分(mental component summary,MCS)等生存质量指标的改善上,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组内比较:ITT分析与PP分析均提示,在代谢当量、运动试验持续时间、DTS等运动耐量指标,心绞痛症状积分、心绞痛发作次数等心绞痛相关指标,中医证候积分和SAQ总分、SAQ各子项评分、SF-36总分、MCS、PCS等生存质量指标的改善上,两组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敏感性分析结果:除了组间SAQ心绞痛发作情况评分的变化外,ITT分析与PP分析结果均一致,脱落病例对本研究结果无明显影响。⑥主要疗效指标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组别、静息心率等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代谢当量提高值与基线代谢当量呈负相关(P<0.05),如果放宽P值限制至0.2,则代谢当量提高值与基线CCS心绞痛分级呈负相关(P<0.2),与基线SAQ总分呈正相关(P<0.2)。⑦两组治疗期内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远期随访中对照组一年期随访发生MACE 3例,试验组无MACE发生。2.网络药理学研究部分①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芪参丹芍颗粒提高SCAD患者运动耐量的“药物-化合物-作用靶标-疾病”网络,涉及中药活性化合物167个,中药-疾病交集靶标126个,核心靶标62个。②核心活性化合物:槲皮素、山奈酚、木犀草素、豆甾醇、β-谷甾醇等化合物在整个网络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是芪参丹芍颗粒提高SCAD患者运动耐量的核心化合物。③核心靶标:IL6、VEGFA、CASP3、HIF1α、COX1等核心靶标在芪参丹芍颗粒提高SCAD患者运动耐量中发挥重要作用。④富集分析: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分子功能55个、细胞组分29个和生物过程835个(P<0.01)。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出98条信号通路(P<0.01),涉及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⑤构建获得芪参丹芍颗粒提高SCAD患者运动耐量的潜在机制网络。结论:1芪参丹芍颗粒能提高SCAD患者运动耐量,其疗效不劣于阳性对照药物TMZ,安全有效,远期预后良好。2在试验药物改善代谢当量方面可能存在以下规律:在控制组别、静息心率、RPP、β受体阻滞剂使用情况、中医证候积分等因素的情况下,基础代谢当量水平越低,治疗后代谢当量提高越明显;心绞痛状况越轻(CCS心绞痛分级越低,SAQ评分越高),治疗后代谢当量提高越明显。3芪参丹芍颗粒能改善SCAD患者心绞痛情况,其疗效与TMZ无明显差异。4芪参丹芍颗粒能改善SCAD患者中医证候及胸闷、胸痛、乏力、气短、自汗和心慌症状,且在改善中医证候及乏力症状方面的疗效优于TMZ。5芪参丹芍颗粒能改善SCAD患者生存质量,且在改善CHD相关生存质量(SAQ),特别是躯体活动受限程度(PL)方面的疗效优于TMZ。6芪参丹芍颗粒可能通过槲皮素、山奈酚、木犀草素、豆甾醇、β-谷甾醇等核心化合物作用于IL6、VEGFA、APOB、CASP3、HIF1α、COX1等核心靶标,调控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干预炎症、血流剪切力、脂质沉积、血管生成、细胞凋亡、自噬、氧化应激、血栓形成等生物过程,抗动脉粥样硬化、促进侧支循环形成及优化心肌能量代谢,综合改善SCAD患者心绞痛症状及运动耐量。
潘磊[3](2019)在《治疗肺癌方剂中风药的配伍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探讨“风”与肺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联系及风药治疗肺癌的内在机理;总结治疗肺癌方剂中风药的配伍应用方法与规律,为临床应用风药治疗肺癌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理论研究:(1)回顾历代医家对“风药”理念的认识,概述风药内涵,同时对本研究所纳入风药的范围进行界定;(2)对“风邪致癌”、“风药抗癌”的相关理论及临床研究进行总结,探讨“风药治疗肺癌”的理论基础及其内在机制。2.统计分析:对近30年来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伍用风药治疗肺癌的验案方剂、经验方等进行筛查收集,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24.0对不同病理类型、不同分期、不同西医治疗、不同转移范围、不同并发症中风药应用信息进行描述统计分析;使用Weka3.8.3对不同条件下方剂中使用的各风药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一共得到1076首现代方剂,共涉及454味中药,17个门类;总计18177味次,其中风药有164味(16类),共计6976味次(占所有药物味次综合的38.4%);以发散祛风药使用味数(19味)最多,其次是祛风解毒药(14味)和祛风除湿药(13味);风药类型以健脾息风药应用频次最高,总味次的18.1%,其次是祛风润燥药(13.8%)、祛风化痰药(11.1%)、养阴息风药(8.17%)、祛风解毒药(7.78%)、搜风通络药(5.91%)等,高频风药分别为黄芪、白术、半夏、薏苡仁、杏仁、地黄、桔梗、北沙参、神曲、蚤休、山药、露蜂房、蜈蚣、夏枯草、白芍、鳖甲、壁虎等。常见药对及药物组合有白术-黄芪,黄精-黄芪,黄精-白术-黄芪,白术-蚤休-黄芪,北沙参-鳖甲,淫羊藿-白术-黄芪,山药-薏苡仁-白术,蟾皮-黄芪,黄芪-南沙参-北沙参,升麻-黄芪,露蜂房-蚤休-黄芪,龙骨-牡蛎,天南星-半夏,桔梗-杏仁、蜈蚣-全蝎等;其它药物类型中药用频次由高到低排名依次为补虚药(14.35%)、清热药(12.24%,其中清热解毒药在所有清热药中的占比为67.10%)、化痰止咳平喘药(9.75%)等。结论:1.风药有广义狭义之分,从治风的角度考虑,应取其广义。2.风邪的致病特点与肺的生理病理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肺脏易受风邪外侵和内熏最终产生癌变的病理基础,且与肺癌的转移密切相关。不同病理类型肺癌可表现为不同的风邪夹杂症状;风药治疗肺癌所发挥功效的主要机制除风药本身所具有的功效外,还主要在于开通玄府。3.针对肺癌不同病理类型、不同分期、不同转移范围、不同并发症、不同西医治疗史及不同联合治疗方法等,常用风药类型及风药之间的配伍组合有一定差异,但皆以健脾息风、祛风润燥、祛风化痰、祛风解毒、养阴息风等风药类型为主。治疗肺癌方剂中风药之间最为常见的配伍类型为其它类型风药与扶正类风药之间的配伍,其次是相同类型风药之间的配伍以及各不同类型风药之间的配伍。4.风药应用贯穿肺癌治疗全程,还常配伍(药用频率从高到低)补虚药、清热解毒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等其它类型中药,以达协同抗癌之效。
张淼[4](2018)在《血脉宁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及对MI/RI大鼠IL-23/IL-17轴调控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通过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验证血脉宁对痰瘀互结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并通过检验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IL-23、IL-17A),探讨血脉宁治疗痰瘀互结型稳定型心绞痛的作用机制。2.通过研究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血清心肌损伤标记物(cTn-T、CK-MB、LDH)、心脏组织HE染色、血清IL-23/IL-17轴及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IL-23、IL-17A)、心肌组织中IL-23/IL-17轴及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IL-23、IL-23R、IL-17A)的变化,阐述血脉宁通过调控IL-23/IL-17轴的活化、抑制TNF-α、IL-1β、IL-6等炎性因子的表达发挥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材料与方法:临床部分:在辽宁省中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纳入老年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共计100例,按照就诊顺序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西药的基础治疗;治疗组给予常规的西药的基础治疗方案,同时给予血脉宁(水煎剂)口服,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治疗前及治疗后,观察临床症状、硝酸甘油用量、血脂、心绞痛疗效的总有效率、硝酸甘油的总停减率、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心电图的有效率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等指标。基础部分:SPF级雄性SD大鼠60只,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假手术组(10只);造模组(50只)。然后采用冠脉结扎法对造模组50只大鼠进行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复制,术后次日测定假手术组及造模组大鼠血清LDH、CK-MB、CTnT,行心脏HE染色。评价模型成功后,再将成功的动物模型随机分为3组:模型对照组;中药组;西药对照组。最终实验分为四组,即: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中药组;西药对照组。假手术组不作处理;模型对照组经口灌服生理盐水;中药组经口灌服血脉宁(水煎剂);西药对照组经口灌服硝酸甘油片悬液,每日一次,连续1周。实验结束时进行各组大鼠心脏组织HE染色、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cTn-T、CK-MB、LDH、TNF-α、IL-1β、IL-6、IL-23、IL-17A含量,WB及IHC法检测心肌组织中TNF-α、IL-1β、IL-6、IL-23、IL-23R、IL-17A的表达。结果:1.治疗后较治疗前心绞痛每周发作次数、每周硝酸甘油用量、每次心绞痛持续时间均有所减少(P<0.01);治疗组心绞痛每周发作次数、每周硝酸甘油用量、每次心绞痛持续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或0.01)。治疗组心绞痛疗效、硝酸甘油停减率、中医证候积分总有效率、西雅图量表积分、心电图疗效均显着优于对照组;2.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中CHOL、TG、LDL含量显着降低,HDL显着增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比较,治疗组血清中CHOL、TG、LDL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治疗组HDL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3.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23、IL-17A、IL-1β、IL-6、TNF-α含量显着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比较,治疗组血清中IL-23、IL-17A、IL-1β、IL-6、TNF-α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4.假手术组大鼠未见异常改变。模型对照大鼠在结扎点附近,出现大面积坏死灶。坏死区域周围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坏死心肌细胞核固缩,胞浆减少或消失,胞膜皱缩。中药组和西药对照组大鼠心肌病理改变明显较模型对照组减轻,坏死灶较局限,坏死灶边缘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5.与假手术组比较,其余三组大鼠血清中cTn-T、LDH含量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组和西药对照组大鼠血清中cTn-T、LDH的含量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四组的CK-MB水平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与假手术组比较,其余三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6、IL-1β、IL-17A、IL-23的含量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组和西药对照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6、IL-1β、IL-17A、IL-23含量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中药组比较,西药对照组大鼠血清中TNF-α和IL-1β显着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7.与假手术组比较,其余三组大鼠心肌组织中TNF-α、IL-6、IL-1β、IL-17A、IL-23、IL-23R的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组和西药对照组大鼠心肌组织中TNF-α、IL-6、IL-1β、IL-17A、IL-23、IL-23R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血脉宁能够显着改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调节血脂、减少硝酸甘油用量,提高心绞痛疗效的总有效率、硝酸甘油的总停减率、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心电图有效率,抑制慢性炎症等。2血脉宁通过显着降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外周血中IL-23/IL-17轴及炎性因子(IL-23、IL-17A、TNF-α、IL-1β、IL-6)的含量发挥抗炎作用,进而发挥治疗疾病的作用。3血脉宁可显着降低MI/RI大鼠血清cTn-T、LDH含量,有效减轻MI/RI大鼠心肌病理变化,尤以抗炎作用为主,减少炎性细胞浸润,发挥抗心肌缺血缺氧作用。4血脉宁通过下调MI/RI大鼠全身及心肌局部组织中过表达的促炎因子,而发挥抑制炎症反应、保护心肌的作用。5心肌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后,IL-23/IL-17轴活化,TNF-α、IL-1β、IL-6过表达,过表达的炎性因子正反馈促进IL-23/IL-17轴活化,介导了心肌局部组织及全身逐渐加重的炎症反应。6血脉宁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针对IL-23/IL-17轴、TNF-α、IL-1β、IL-6多靶点,通过调控IL-23/IL-17轴的活化、抑制TNF-α、IL-1β、IL-6等炎性因子的表达而发挥抗炎作用,进而发挥心肌保护作用。
谢乐[5](2017)在《白芍络石方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突触可塑性、BDNF/TrKB-KCC2信号通路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文献研究目的整理中风后痉挛古今中医文献的方药证治规律,探讨白芍络石方的制方病机理论。方法运用文献学方法,以《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为目录学参考,收集上至《黄帝内经》,下至民国的历代中医文献中关于中风后痉挛的方药,如《中华医典》(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2010年)等。现代文献搜集正式发表的中风后痉挛临床研究,如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建立文献卡片,将数据录入Epi Data 3.1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对历代及现代不同时间段的中风后痉挛证治规律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查阅中医古籍854本,其中含中风痉挛具体方药者78本(除重复者),纳入现代文献107篇。总结出中风后痉挛历代常见证型外邪为患、正虚邪中、正虚失养、虚实夹杂、实邪阻滞等5大类。现代文献研究结果提示血虚络瘀、血虚筋脉失养或气血亏虚、络脉瘀阻等是中风后痉挛的主要病机,木瓜、伸筋草、鸡血藤是中风后痉挛的主要对症治疗药物。中医对中风后痉挛血虚络瘀病机的认识是一个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到现代则认为是中风后痉挛的关键病机,导师周慎教授据此提出采用白芍络石方治疗本病,其中以白芍为君,养血敛阴柔肝,令肝气调达疏泄,以治其本,佐以络石藤通经活络,并引芍药以达四末,以治其标,是为白芍络石方制方理论源流。结论血虚络瘀是中风后痉挛的基本病机,据此提出白芍络石方治疗本病。二、临床研究目的观察白芍络石方对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符合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患者,按照随机方法分为中药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中药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白芍络石方干预,共4周。干预后第1、2、3、4周末分别采用Robert Lovett法评价肌力,MAS评分评价上肢肌张力,CSS评分评价下肢肌张力,NIHS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症状,MBI评分评价日常生活能力。结果结果显示白芍络石方能改善脑梗死后偏瘫肢体的肌力(P<0.05),缓解偏瘫上肢痉挛(P<0.05),但对下肢痉挛改善效果不明显(P>0.05),对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具有一定的作用,能显着改善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P<0.05),且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血脂等异常。结论白芍络石方能改善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运动能力,缓解偏瘫上肢的痉挛,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且安全可靠。三、实验研究目的基于突触可塑性及BDNF/Tr KB-KCC2信号通路观察白芍络石方对大鼠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模型的影响,阐释白芍络石方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SD大鼠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模型,随机分为白芍络石方高剂量组,白芍络石方低剂量组,巴氯芬组,模型组,假手术组,空白组,于造模后3天开始干预,共4周。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 N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良Ashworth评分(MAS)评价肌张力,尼氏染色观察尼氏小体变化,电子透射显微镜观察神经元以及突触超微结构,Western Blot(WB)检测梗死灶周围脑组织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BDNF、GAP43、p38、MAP2以及GABAA Rα1、GABAB1 R、GABAB2 R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梗死灶周围脑组织以及脑干部位BDNF、Tr KB、KCC2的表达。结果1.造模后大鼠体重急剧下降,这种情况持续到造模后10天左右,然后体重逐渐增加,白芍络石方高剂量组及低剂量组大鼠体重回升增加明显快于模型组及巴氯芬组(P<0.01)。2.mNSS评分显示白芍络石方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在干预后第2、3周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第1、4周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分显示白芍络石方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在干预后第1、2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第3、4周这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尼氏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与巴氯芬组尼氏小体含量明显减少(P<0.01),染色模糊不清。白芍络石方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尼氏小体含量减少相对较轻,与模型组比较显着增加,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5.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模型组及巴氯芬组可见受损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细胞质浓缩,线粒体肿胀,数量减少,大部分嵴模糊不清,可见嵴断裂、分离等现象,细胞核固缩、裂解等,细胞间突触相对较少。白芍络石方高剂量及低剂量组受损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相对较少,少量线粒体嵴模糊不清,嵴断裂、分离现象较模型组较少,细胞间突触较模型组明显增多。6.透射电镜观察Gray I型突触超微结构结果显示白芍络石方高剂量组、低剂量组能增加PSD厚度以及突触界面曲率(P<0.05),但对突触间隙宽度无明显影响(P>0.05)。WB结果显示白芍络石方高剂量组、低剂量组能显着提高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BDNF、GAP43、p38、MAP2的表达(P<0.01)。7.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白芍络石方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在各时间点均显着提高梗死病灶周围组织以及脑干部位BDNF、Tr KB、KCC2的表达(P<0.01)。8.WB结果显示白芍络石方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干预4周后对梗死灶周围脑组织GABAA Rα1、GABAB1 R、GABAB2 R的表达无明显影响(P>0.01)。上述实验结果显示白芍络石方能促进脑梗死大鼠体重的恢复,改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缓解大鼠偏瘫肢体的肌张力,保护受损神经细胞。并可以改善大鼠神经突触可塑性以及调节BDNF/Tr KB-KCC2信号通路。结论白芍络石方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可能与改善神经突触可塑性以及调节BDNF/Tr KB-KCC2信号通路相关。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6](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研究说明
玛依努尔·斯买拉洪[7](2012)在《沈宝藩教授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总结及痰瘀同治法对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当今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是他们的学术研究、临床实践与中医药理论、前人经验相结合的智慧结晶,是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的典范,代表着当前中医学术和临床发展的最高水平,是当代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是中医药学术特点、理论特质的集中体现。为整理、总结、挖掘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2008年国家人事部、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和实施了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经验继承工作。沈宝藩教授长期坚持中西医诊疗、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在中医内科疑难杂病,尤其对老年心脑血管疾病采取痰瘀同治法有其独到见解。多年来我在沈宝藩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一次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整理。研究目的:通过总结整理名老中医沈宝藩教授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以探索其临证规律及学术特色,挖掘其科学内涵,并加以升华和创新。以便于更好的继承老师的学术经验,应用于临床提高疗效弘扬和继承中医药事业。研究方法:1.通过每周跟师临证抄方2次,整理收集处方400份,撰写跟师笔记、临床病历、学习月记、定期听课学习,临诊中随时记录老师的处方用药经验,总结和整理了指导老师经验和技术专长。2.较为全面的收集学习关于沈宝藩教授及其弟子发表的反映其相关学术观点的论文共40余篇、着作5部,结合中医经典理论的学习,学习相关的文献和书籍120部,查阅清华同方文献680篇,这样有助于整理老师学术思想的渊源和临证经验。3.收集沈宝藩老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病历,并在临床实践中自己不断进行思辨、领悟,总结、分析、凝练其辩证、立法、处方及用药特点,同时加以挖掘、深化、升华。研究结果:整理了老师痰瘀同治法在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学术思想来指导临床提高临床疗效,总结整理了老师中西医结合在临床中如何辨病辩证相结合的经验,汇集中西之长,提高临床疗效。老师的学术观点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本人和前几期老师的学术继承人共同撰写了论着《沈宝藩临床经验辑要》和《沈宝藩临证检验集》几年来还撰写了《沈宝藩教授防治冠心病介入术后再狭窄经验述要》和《沈宝藩教授运用天麻钩藤饮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经验》,分别发表在《新疆中医药》杂志和《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杂志》中。
张蘩[8](2011)在《保肾解毒灌肠颗粒剂制剂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保肾解毒灌肠颗粒剂是一种由中药大黄和煅牡蛎组成的复方中药灌肠药,用于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具有利尿托毒的保肾解毒功能。本文是在中医药辩证论治理论指导下,通过对保肾解毒灌肠颗粒剂制备工艺路线、药品质量控制以及指纹图谱分析的评价,优选出较佳的制备工艺,研究并建立较为完善的质量控制和指纹图谱分析方法。为研制安全有效的保肾解毒灌肠颗粒剂提供新的实验和理论基础。方法:1、以总蒽醌含量为评价指标,对大黄的提取过程的几个因素包括酸解浓度、温度和时间,提取方法,提取溶剂等进行考察并通过正交试验优选出较佳的提取方法。运用制剂制备工艺理论,制备新型的保肾解毒灌肠颗粒剂。2、选择大黄中5种游离蒽醌为指标成分运用TLC及HPLC等现代分析手段测定蒽醌,并测定煅牡蛎中钙离子含量,对保肾解毒颗粒进行了全面的质量分析研究,制定出较全面的质量控制方法。3、保肾解毒颗粒是由大黄和煅牡蛎药材组成的复方中药制剂,有效成分相互协同发挥保肾解毒作用。对保肾解毒颗粒及原料药材进行了指纹图谱实验研究,以芦荟大黄素色谱峰为参照物峰,采用HPLC/PDA检测,探索出适用于保肾解毒灌肠颗粒剂的液相色谱指纹图谱色谱分析条件,建立了保肾解毒灌肠颗粒剂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质量分析方法。结果:1、取1.0g煅牡蛎用5 mL稀HCl溶解,过滤,得滤液。取10 g大黄干浸膏细粉溶解于100 mL乙醇中,将两种溶液混匀,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1.35(60℃测定)的稠膏,按浸膏与辅料1:1加入乳糖混合,制成软材,过4目药筛制粒,放入烘箱于45℃烘干1h,整粒(取通过2号筛但不能通过5号筛的颗粒作为成品),整粒后放入烘箱于55℃烘干,即得保肾解毒颗粒。2、通过薄层色谱鉴别试验,颗粒剂检查控制杂质限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5种游离蒽醌的含量等试验,建立并制定保肾解毒颗粒较为完善的质量控制方法。3、建立了保肾解毒颗粒及大黄药材的HPLC/PDA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结论: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制优选出复方中药制剂保肾解毒颗粒较佳制备工艺,制成颗粒剂后,使用方便、易于保存。为实现中药复方制剂的产业化、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建立保肾解毒颗粒鉴别、检查和测定5种游离蒽醌的定量分析方法;建立了保肾解毒颗粒的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制订出保肾解毒颗粒较全面的质量分析方法;为研究安全有效的保肾解毒颗粒提供了新的实验和理论基础。
曾斌芳[9](2009)在《脂肪性肝病病证、用方用药及其临床的一体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脂肪性肝病(FLD)包括酒精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两大类。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疾病,累及世界范围内大量人群,其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在总人群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患病率为20%左右。我国酒精作为肝硬化的病因约为5%~11%。90年代酒精性肝病(ALD)的发病率较80年代以前约增加了30倍。迄今为止西医对该病的病因、病理发展过程及临床预后的认识尚不十分清楚,临床上亦无疗效满意的药物。脂肪性肝病属于中医“积证”、“胁痛”等病证范畴。从传统医学中寻求治疗脂肪性肝病的有效方药,是临床热点问题之一。遵循中医理法方药一致性原则,全面总结中医防治脂肪性肝病的理论成果和临床经验,对脂肪性肝病的中医病证、用方用药及临床疗效一体化研究,探讨脂肪性肝病的病机病理,研究治疗新疆脂肪性肝病经验方药复方芪茵颗粒治疗脂肪性肝病的组方和机理。充实脂肪性肝病的中医基础和临床研究,开拓新疆脂肪性肝病防治新思路,为脂肪性肝病的新药研制奠定基础。方法:应用文献学的方法综合分析关于脂肪性肝病的中医现代研究文献,总结病名、临床分型、用药规律;通过中医证侯学调查,归纳新疆脂肪性肝病中医病证类型的特殊规律;通过对复方芪茵颗粒和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脂肪性肝病的临床对照研究,观察治疗前后血脂、肝功指标,腰围指数,体重指数及影像学的改变,探讨其临床疗效;施行复方芪茵颗粒进行药味、剂量加减的观察研究、分析其组方机理;施行复方芪茵颗粒对实验性脂肪性肝病大鼠生化指标和肝脏病理的影响的药效学研究,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脂肪性肝病中医病证的现代文献研究:现代医家对脂肪性肝病的中医名称趋同于胁痛、积聚;最常见证型为肝郁气滞、肝郁脾虚、痰瘀阻络、气滞血瘀;中医证型按病理因素分类,痰湿、肝郁、气滞、瘀血、脾虚、湿热为最主要因素;病证按所涉脏腑分类,以肝脾肾三脏为主;证型按虚实分类,虚实夹杂型最常见;最常用药物依次为丹参、泽泻、柴胡、山楂、首乌、茵陈、郁金、白术、决明子。新疆脂肪性肝病患者辨证分型特点研究:症状出现频次依次为:纳差脘胀,右胁下不舒,右胁下刺痛,体胖困重,腰酸耳鸣,大便溏泻,大便溏软,口干心烦,头晕肢乏。病症累及脏腑依次为:脾、肝、肾。证候所含主病机依次为:脾虚、肝郁、瘀血、湿浊。新疆脂肪性肝病患者中医证型依次为:肝瘀痰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中医证型分布与民族年龄饮酒情况等因素密切相关。汉族患者以肝郁脾虚型为主,维吾尔族患者以肝郁痰阻型为主。30至50岁年龄段明显高发。酒精性肝病发病明显较高。新疆脂肪性肝病特色方药——复方芪茵颗粒剂配伍研究:复方芪茵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对高脂饮食实验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血脂、肝功、肝脏组织学变化的影响,以高剂量组疗效最佳;复方芪茵颗粒分别减去不同功效的一组佐药,与全方组比较,作用以全方组最佳。临床研究:复方芪茵颗粒对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郁脾虚型)能改善临床症状、降低ALT、ALP和甘油三酯、胆固醇等试验指标,改善脂肪性肝病B超程度分级。治疗前后各项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与多烯磷脂酰胆碱组比较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方芪茵颗粒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郁脾虚型)中医证候疗效、肝脏B超、甘油三脂(TG)、体重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降低ALT、AST、CHOL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方芪茵颗粒剂作用机理研究:复方芪茵颗粒可明显降低高脂饲料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血清总胆固醇(CHOL)、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量、肝重和肝指数(P<0.05);甘油三酯(T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体重;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改善脂肪性肝病大鼠肝脏脂肪变(P<0.01)。低、中、高剂量组均可不同程度地降低NAFLD大鼠血清瘦素和胰岛含量,改素善胰岛素抵抗状态,与多烯磷脂酰胆碱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合组方药物的现代药理分析其作用机理。结论:总结脂肪性肝病的病证特点:中医病名属于“胁痛”、“积聚”,病位在肝,与脾、肾、胆等脏腑关系密切,其主要病机为脾虚、肝郁、肾虚等脏腑功能失调和痰浊、湿热、瘀血等浊邪滞留,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虚实夹杂证型,临床用药以肝脾肾经药物为主。新疆脂肪性肝病患者中医证候除符合虚实夹杂、“肝脾肾同病、痰瘀湿并存”的特点外还有其地域特点:中医证型分布与民族年龄饮酒情况等因素密切相关。汉族患者以肝郁脾虚型为主,维吾尔族患者以肝郁痰阻型为主。30至50岁年龄段明显高发。酒精性肝病发病明显较高。复方芪茵颗粒按君臣佐使理论加减不同组方药效学动物实验,提示原全方组在改善实验性脂肪性肝病大鼠的血脂、肝功等方面疗效最佳;临床疗效观察,提示复方芪茵颗粒在改善脂肪性肝病患者肝功、血脂、血清胰岛素、及体重指数、脂肪性肝病B超严重程度分级等方面疗效确切,在改善临床症候方面优于对照药物;治疗实验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的研究,部分揭示了复方芪茵颗粒的可能作用机理:调节脂质代谢;清除自由基,对抗氧应激与脂质过氧化;稳定与修复肝细胞正常结构等。
张建军[10](2005)在《清心安虑胶囊抗焦虑作用药效学研究和机理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障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 10 种造成社会最沉重负担的疾病中,精神疾病占了 4 种,精神医学正在逐步受到医学同行及社会的关注并被赋予新的认识。焦虑症状作为常见的精神障碍可见于各种疾病,是焦虑症、恐怖症等神经症的主要症状,也是抑郁、更年期精神障碍等多种精神疾病的常见症状。精神障碍不同于一般的内科疾病,90%左右的病例至今病因未明,这种现象给临床治疗以及药物研究带来一定的难度。精神障碍多数没有明显的体征和实验室指标的异常,诊断尚缺乏可靠的生物学指标,因此,精神障碍的症状是临床诊断的重要基础。用于精神障碍治疗的精神药物,按照对不同精神障碍症状的改善作用而进行相应的分类,抗焦虑药物为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抗躁狂药物、抗焦虑药物等四大精神药物之一。 焦虑症(anxiety disorder)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的神经症,主要表现为发作性或持续性的焦虑、紧张、惊恐不安等焦虑情绪,并伴有自主神经紊乱、肌肉紧张与运动不安等症状。是一种长期、慢性、反复发作的疾病,存在着心身两方面的异常。焦虑症的焦虑症状是原发的,而其他的由情绪因素所引起的,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伴有焦虑症状的疾病,则应属于心身疾病的内容,称为焦虑综合征。焦虑症由广泛性焦虑(GAD)和急性焦虑发作(PD)组成。本课题仅对广泛性焦虑进行研究。 1.文献研究 1.1 焦虑症的精神病学研究概况 全面查阅整理了国内外焦虑症的文献资料,从焦虑症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全面概括了焦虑症的精神病学研究进展。 1.2 焦虑症的中医药研究现状 (1)病名认识:中医学临床各科中没有焦虑症的病名,根据其发病原因和临床症状,可将其归属于情志病范围,与烦躁、心悸、惊悸、不寐、怔忡等病有关。(2)病因病机:本课题从中医学理论出发,首次对焦虑症的病因病机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是焦虑症产生的根本所在,而七情过极是引发焦虑症产生的主要诱因。其发病主要与心、肝、胆三者关系最为密切,基本病机多由肝失疏泄条达,气郁不散,化火生痰,痰火扰及心胆,气、痰、火蕴结日久,耗气伤阴,心胆两虚所致,虚实夹杂,病程缠绵不愈。(3)诊治总结:总结了焦虑症的临床辨证分型,治则治法,常用古方,相关成药,统计了单味药用药频率,归纳了用药类别主要为疏肝理气类和宁心安神类。 1.3 抗焦虑中药实验研究进展 综述了中药抗焦虑复方及单味药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并查阅整理了清心安虑方中各单味药的现代药学研究。 1.4 焦虑动物模型研究 整理了国内外现有的焦虑动物模型报道,将常用动物模型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动物非条件反射的模型,常用的有高架十字迷宫、明暗穿箱实验和群居接触模型等。另一类是基于传统学习模式(条件反射)的模型,包括2 清心安虑胶囊抗焦虑作用药效学研究和机理探讨操作性条件反射模型,如 Geller-Seifter 冲突模型、五甲烯四氮唑(PTZ)辨别刺激拮抗的试验等;以及非操作性条件反射模型,如 Vogel 饮水冲突实验。2.实验研究2.1 处方和药学研究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在导师指导下,确立了疏肝解郁,清火化痰,养心宁胆的组方原则,设计了抗焦虑中药科研新制剂清心安虑胶囊,旨在填补治疗焦虑症中成药的空白。实验一、二为药学研究。根据方中各药的功能主治、药理作用、化学成分及其理化性质设计了提取工艺路线,并对提取、精制条件进行了考察,确定了浓缩、干燥及成型工艺。进行了初步中试研究,对中试产品进行了质量检查和初步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制剂合格、稳定,为进一步药效和机理研究奠定了物质基础。2.2 药理毒理学研究2.2.1 药效学实验研究 实验三、四、五、六,通过小鼠高架十字迷宫实验(EPM)、明暗箱实验、自主活动实验以及抗戊四唑所致的惊厥实验对清心安虑胶囊(QX)进行了研究,初步表明 QX 在小鼠 EMP 实验中,从 4 倍量到 16 倍量随着剂量的增加,其 OE%和 OT%有上升的趋势,但是 32 倍量组作用不如 16 倍量组,表明 QX 在剂量为 1.2g/kg/d 时,具有较为显着的抗焦虑作用,但在更高剂量抗焦虑作用并未增加。明暗箱实验中 QX 升高小鼠穿箱次数,显示了相似的抗焦虑作用; QX 可明显降低致惊厥剂戊四唑引起的小鼠死亡率,但对惊厥发生的潜伏期影响不明显,说明其有缓和的抗惊厥作用,且可能与 GABA 能神经通路有一定关系。实验七、八、九采用大鼠 EPM 实验、Vogel 饮水冲突实验、五甲烯四氮唑(PTZ)辨别刺激拮抗实验评价了清心安虑胶囊的抗焦虑作用。大鼠 EPM 结果与小鼠实验基本一致,证明清心安虑胶囊在不提高动物活动性的前提下,有稳定可靠的抗焦虑作用。Vogel 饮水冲突实验采用地西泮和丁螺环酮两种阳性药,急性和慢性不同给药方式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QXⅡ组、Ⅲ组可显着增加电击情况下大鼠的饮水次数,且有显着差异(P<0.05)。PTZ 辨别刺激拮抗实验结果表明,QXⅡ组及 QXⅢ组大鼠辨别戊四唑反应的正确率有所下降,治疗的天数愈多,疗效愈好,并且 QXⅢ组下降的百分率大于 QXⅡ组,可见,剂量为 0.6g/Kg 和 1.2g/Kg 时清心安虑胶囊在 Vogel 饮水冲突实验和 PTZ 辨别刺激拮抗实验中表
二、导痰祛瘀口服液的制备及质量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导痰祛瘀口服液的制备及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肺与大肠相表里 |
1.1经脉络属 |
1.2生理配合 |
1.3病理相关 |
2 法——调肺通肠,祛痰瘀毒 |
2.1补肺通肠 |
2.2降肺通肠 |
2.3宣肺通肠 |
3 方药 |
3.1补肺通肠汤 |
3.2降肺通肠汤 |
3.3宣肺通肠汤 |
4 典型病案 |
(2)芪参丹芍颗粒对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西医治疗改善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的研究进展 |
1 冠心病心脏康复与运动耐量 |
2 运动耐量的检测方法 |
3 影响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的因素 |
4 西医治疗改善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的临床研究 |
5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治疗改善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的研究进展 |
1 冠心病运动耐量的相关古籍论述 |
2 中医治疗改善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的临床研究情况 |
3 中医治疗改善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的机制研究 |
4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基于非劣效性随机对照试验评价芪参丹芍颗粒对慢性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运动耐量的疗效及安全性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假设 |
3 研究设计 |
3.1 设计类型 |
3.2 对照 |
3.3 样本量估算 |
3.4 随机序列生成及分配隐藏 |
3.5 盲法 |
3.6 试验流程图 |
3.7 研究对象 |
3.8 治疗方案 |
3.9 观察指标及评价 |
3.10 数据记录、核查及管理 |
3.11 统计分析 |
3.12 临床试验质量控制 |
3.13 伦理审批与临床试验注册 |
3.14 知情同意 |
3.15 资料保存 |
3.16 经费资助 |
4 研究结果 |
4.1 试验完成情况 |
4.2 基线分析 |
4.3 疗效指标 |
4.4 安全性分析 |
4.5 远期预后-MACE发生情况 |
4.6 合并用药情况 |
4.7 服药依从性 |
5 讨论 |
5.1 研究设计 |
5.2 芪参丹芍颗粒改善SCAD患者运动耐量 |
5.3 芪参丹芍颗粒改善SCAD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 |
5.4 芪参丹芍颗粒改善SCAD患者中医证候与主要症状 |
5.5 芪参丹芍颗粒改善SCAD患者生存质量 |
5.6 芪参丹芍颗粒治疗的安全性与远期预后 |
5.7 芪参丹芍颗粒用于改善SCAD患者运动耐量的优势 |
5.8 对于曲美他嗪中医证候及主要症状疗效的思考 |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芪参丹芍颗粒提高SCAD患者运动耐量的机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结语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治疗肺癌方剂中风药的配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风药概述 |
1 风药的概念 |
2 风药的范围与分类 |
二、风药治疗肺癌的中医理论研究 |
1 风邪致肺癌产生的病因病机 |
1.1 基于风邪致病理论的肺脏生理病理 |
1.2 风邪致肺癌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 |
2 风邪在不同类型肺癌中的表现特点 |
2.1 风-寒-湿与肺腺癌相关 |
2.2 “风-热-毒”与肺鳞癌相关 |
2.3 “风-燥-热毒”与放射性肺损伤相关 |
3 风邪致病特点与肺癌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
3.1 肿瘤转移的“种子土壤”学说与“风为种子传播的媒介” |
3.2 肿瘤转移的潜伏性与“风气内伏” |
3.3 肿瘤的转移多变与“风善行而数变” |
3.4 常见转移部位与“风”的致病特点相关 |
4 风药治疗肺癌的作用机理 |
4.1 风药治疗肺癌作用机理的研讨现况 |
4.2 从“风-玄府”视角看风药治疗肺癌的机制 |
三、风药抗肺癌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 |
1 单味风药抗肺癌研究进展 |
2 风药主方抗肺癌研究与临床应用举隅 |
2.1 麻黄附子细辛汤 |
2.2 三生饮 |
2.3 阳和汤 |
2.4 桑菊饮 |
2.5 青蒿鳖甲汤 |
2.6 升阳益胃汤 |
2.7 独活寄生汤 |
2.8 血府逐瘀汤 |
2.9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
四、治疗肺癌方剂中风药的配伍应用研究 |
1 建立相关方剂数据库 |
1.1 方剂来源 |
1.2 纳排标准 |
1.3 规范处理 |
1.4 录入方法 |
1.5 录入说明 |
1.6 统计运算 |
2 结果 |
2.1 肺癌治疗常用方剂 |
2.2 肺癌治疗常用风药 |
2.3 不同病理分型风药应用 |
2.4 不同TNM分期风药应用 |
2.5 不同治疗方法风药应用 |
2.6 不同并发症风药应用 |
2.7 不同转移范围风药应用 |
2.8 其它配伍药物及类型 |
讨论 |
1 风药应用因不同病理类型而异 |
2 风药应用因不同TNM分期而异 |
3 风药应用因联合不同西医治法而异 |
4 风药应用因不同转移范围而异 |
5 风药应用因不同并发症而异 |
6 治疗肺癌方剂中常用风药的组合规律探讨 |
6.1 其它类型风药与扶正型风药的配伍组合 |
6.2 同类型风药之间的配伍组合 |
6.3 不同类型风药之间的配伍组合 |
结论 |
创新性与特色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治疗肺癌常用风药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4)血脉宁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及对MI/RI大鼠IL-23/IL-17轴调控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血脉宁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试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论文一 血脉宁对MI/RI模型大鼠心肌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血脉宁对MI/RI模型大鼠IL-23/IL-17 轴调控作用的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表 |
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通过调控炎性因子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研究进展 |
综述二 白介素-23/白介素-17 轴对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5)白芍络石方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突触可塑性、BDNF/TrKB-KCC2信号通路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方药分析及白芍络石方病机理论研究 |
1.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历代文献的方药分析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内容 |
1.2.1 研究对象 |
1.2.2 文献入选标准 |
1.2.3 文献排除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的采集 |
1.3.2 中药药名的规范 |
1.4 统计分析 |
1.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1.5.1 文献分布情况 |
1.5.2 历代时期方药分析 |
1.5.2.1 频数分析结果(高频率用药) |
1.5.2.2 因子分析 |
1.5.2.3 聚类分析 |
2.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现代文献的方药分析 |
2.1 资料来源 |
2.2 资料筛选标准 |
2.2.1 入选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研究方法 |
2.3.1 中药药名的规范 |
2.3.2 数据采集 |
2.4 统计分析 |
2.5 结果 |
2.5.1 频数分析结果(高频率用药) |
2.5.2 因子分析 |
2.5.3 聚类分析 |
3.白芍络石方制方理论分析 |
4.小结 |
5.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白芍络石方对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研究 |
1.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2.1 脑梗死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风病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分组方法 |
1.7 药物选择 |
1.8 治疗方案 |
1.9 观察指标 |
2.数据的录入与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 |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肌力、肌张力、MBI、NIHSS评分比较 |
3.3 两组患者治疗后肌力、肌张力、MBI、NIHSS评分比较 |
3.4 安全性观察 |
4.讨论 |
5.小结 |
6.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白芍络石方对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大鼠突触可塑性、BDNF/Tr KB-KCC2 信号通路影响的研究 |
第一节 白芍络石方特征图谱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1.1.2 实验方法 |
1.1.2.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
1.1.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1.1.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1.1.2.4 白芍络石方特征图谱的测定 |
1.2 结果 |
第二节 白芍络石方对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2 实验动物 |
2.1.3 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大鼠模型的建立 |
2.1.4 实验分组与给药 |
2.1.5 观察指标与方法 |
2.2 统计学处理 |
2.3 结果 |
2.3.1 各组大鼠体重变化比较 |
2.3.2 各组大鼠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比较 |
2.3.3 各组大鼠肌张力评分(改良Ashworth)比较 |
2.3.4 尼氏染色 |
2.3.5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超微结构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节 白芍络石方对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大鼠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1.2 主要溶液配制 |
3.1.3 实验动物 |
3.1.4 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大鼠模型的建立 |
3.1.5 实验分组与给药 |
3.1.6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突触超微结构 |
3.1.7 Western Blot方法 |
3.2 统计学处理 |
3.3 结果 |
3.3.1 白芍络石方对大鼠脑梗死病灶周围组织突触结构的影响 |
3.3.2 白芍络石方对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BNDF、GAP43、p38、MAP2 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节 白芍络石方对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大鼠BDNF/TrKB-KCC2 信号通路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4.1.2 实验动物 |
4.1.3 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大鼠模型的建立 |
4.1.4 实验分组与给药 |
4.1.5 免疫组化法检测BDNF/Tr KB-KCC2 蛋白的表达 |
4.2 统计学处理 |
4.3 结果 |
4.3.1 白芍络石方对大鼠脑梗死病灶周围组织BDNF、TrKB、KCC2 表达的影响 |
4.3.2 白芍络石方对大鼠脑干BDNF、Tr KB、KCC2 表达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节 白芍络石方对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大鼠 GABA_ARα1、GABA_(B1)R、GABA_(B2)R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5.1.2 实验动物 |
5.1.3 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大鼠模型的建立 |
5.1.4 实验分组与给药 |
5.1.5 Western Blot方法 |
5.2 统计学处理 |
5.3 结果 |
5.4 讨论 |
5.5 小结 |
6.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一 中风痉挛源流考 |
综述二 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病理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药物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Brunnstrom运动功能恢复6 级分期 |
附录 B 肌力分级法(Robert Lovett法) |
附录 C 改良Ashworth量表标准(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 |
附录 D 综合痉挛量表(Compopsite Spasticity Scale,CSS) |
附录 E 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 |
附录 F NIHSS评分 |
附录 G 不同时间点脑梗死病灶周围BDNF、TrKB、KCC2 的表达 |
附录 H 不同时间点脑干BDNF、TrKB、KCC2 的表达 |
博士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 |
致谢 |
(7)沈宝藩教授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总结及痰瘀同治法对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沈宝藩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渊源概述 |
参考文献 |
沈宝藩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整理与总结 |
1. 沈宝藩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可概况为以下几个方面 |
1.1 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证明老年心脑血管疾病当采用痰瘀同治法 |
1.2 沈师的中西医结合思想和临床实践 |
1.3 辨病和辨证相结合规范证型治疗 |
1.4 灵活应用古方治今病 |
1.5 沈师取用中医辩证和现代药理药效相结合的用药经验 |
1.6 教学思想与经验 |
2. 痰瘀同治法在老年心脑血管疾病诊治中特色举要 |
2.1 脑中风 |
2.2 老年痴呆 |
2.3 冠心病介入术后再狭窄 |
2.4 高血压病 |
2.5 高脂血症 |
3. 痰瘀同治法在其他疾病诊治中特色举要 |
3.1 痹症的诊治 |
3.2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简称病窦综合征)的诊治 |
沈宝藩教授痰瘀同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综述 近5年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概况 |
1. 病因病机 |
2. 辨证分型 |
2.1 气虚血瘀,痰浊阻滞 |
2.2 气阴两虚,痰瘀痹阻 |
2.3 心阳亏虚,痰瘀同病 |
2.4 痰热瘀血,阻滞心脉 |
2.5 诸脏腑功能失调,痰瘀互结 |
3. 治疗 |
3.1 活血化瘀 |
3.2 益气活血 |
3.3 理气化瘀 |
3.4 活血祛痰 |
3.5 益气温阳 |
3.6 益气养阴 |
4. 现代医学研究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病例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3. 病例纳入标准 |
4. 病例排除标准 |
5. 疗效评价标准 |
5.1 中医症状疗效判定 |
5.2 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 |
5.3 冠心病中医症候计分标准参照卫生部2002年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胸痹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 |
5.4 观测方法 |
6. 统计学处理 |
7. 质量控制手段 |
结果 |
结论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一 知情同意书 |
冠心病中医症候计分标准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保肾解毒灌肠颗粒剂制剂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第一节 课题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情况 |
第二部分 保肾解毒灌肠颗粒剂制备工艺研究 |
第一节 大黄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研究 |
第二节 总蒽醌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三节 保肾解毒灌肠颗粒剂制备工艺的建立 |
第三部分 保肾解毒灌肠颗粒剂质量分析 |
第一节 保肾解毒灌肠颗粒剂鉴别及杂质检查分析方法建立 |
第二节 保肾解毒灌肠颗粒剂中五种游离蒽醌的含量测定 |
第三节 大黄药材指纹图谱分析 |
第四节 大黄中间体指纹图谱分析 |
第五节 保肾解毒灌肠颗粒剂指纹图谱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9)脂肪性肝病病证、用方用药及其临床的一体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脂肪性肝病中医病证的现代文献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的确定 |
1.2 选入和排除标准 |
1.3 质量控制 |
1.4 频数分析 |
2 结果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新疆脂肪性肝病患者辨证分型特点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脂肪性肝病的中医分型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观察指标 |
1.8 质量控制 |
1.9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第三部分 新疆脂肪性肝病经验方药—复方芪茵颗粒加减配伍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第四部分 复方芪茵颗粒治疗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与排除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第五部分 复方芪茵颗粒的作用机理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于脂肪性肝病的认识 |
2 中医对于脂肪性肝病的认识 |
3 脂肪性肝病中医病证的现代文献研究及新疆脂肪性肝病患者辨证分型特点临床调查 |
4 关于复方芪茵颗粒 |
5 本课题研究指标、动物模型、对照药物的选择依据 |
6 复方芪茵颗粒主要组成药物相关的现代药理 |
7 复方芪茵颗粒治疗脂肪性肝病的可能作用机制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1 中医文献研究概况 |
综述2 脂肪性肝病的实验研究新进展 |
综述3 脂肪性肝病的中西临床研究近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10)清心安虑胶囊抗焦虑作用药效学研究和机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上篇 文献研究 |
综述一 焦虑症的精神病学研究概况 |
综述二 焦虑症的中医药研究现状 |
综述三 抗焦虑中药实验研究进展 |
综述四 抗焦虑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下篇 实验研究 |
第一部分 处方研究 |
第二部分 药学研究 |
实验一 初步工艺和质量研究 |
实验二 初步工艺、质量和稳定性研究 |
第三部分 药理毒理研究 |
第一节 清心安虑胶囊抗焦虑药效学研究—小鼠行为学实验 |
实验一 小鼠高架十字迷宫实验 |
实验二 小鼠明暗箱实验 |
实验三 小鼠自主活动实验 |
实验四 小鼠抗戊四唑致惊厥实验 |
第二节 清心安虑胶囊抗焦虑药效学研究—大鼠行为学实验 |
实验一 大鼠高架十字迷宫实验 |
实验二 大鼠 Vogel 饮水冲突实验 |
实验三 五甲烯四氮唑(PTZ)辨别刺激拮抗实验 |
第三节 清心安虑胶囊的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
第四部分 机理探讨 |
第一节 清心安虑胶囊对γ-氨基丁酸能神经通路的影响 |
实验一 清心安虑胶囊对 PTZ 辨别刺激大鼠脑组织 GABAA受体mRNA 表达的影响 |
实验二 清心安虑胶囊对急性应激大鼠脑组织安定结合抑制因子(DBI)的影响 |
实验三 清心安虑胶囊对 PTZ 辨别刺激大鼠血清和大脑皮层孕酮含量的影响 |
第二节 清心安虑胶囊对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
实验一 清心安虑胶囊对 EPM 大鼠海马和脑干单胺类递质的影响 |
实验二 清心安虑胶囊对 PTZ 辨别大鼠海马和脑干单胺类递质的影响 |
第三节 清心安虑胶囊对急性应激大鼠脑组织第三信使c-fos 表达的影响 |
结语 |
附录照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导痰祛瘀口服液的制备及质量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J]. 韩秀丽,王秀娟. 湖南中医杂志, 2021(12)
- [2]芪参丹芍颗粒对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D]. 曲文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治疗肺癌方剂中风药的配伍规律研究[D]. 潘磊.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4]血脉宁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及对MI/RI大鼠IL-23/IL-17轴调控的实验研究[D]. 张淼.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8(07)
- [5]白芍络石方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突触可塑性、BDNF/TrKB-KCC2信号通路影响的研究[D]. 谢乐.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7(06)
- [6]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7]沈宝藩教授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总结及痰瘀同治法对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观察[D]. 玛依努尔·斯买拉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9)
- [8]保肾解毒灌肠颗粒剂制剂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D]. 张蘩.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1(05)
- [9]脂肪性肝病病证、用方用药及其临床的一体化研究[D]. 曾斌芳. 新疆医科大学, 2009(11)
- [10]清心安虑胶囊抗焦虑作用药效学研究和机理探讨[D]. 张建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