葎草水土保持效益研究

葎草水土保持效益研究

一、葎草的水土保持效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缓[1](2021)在《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带土壤理化性质及枯落物持水特征研究》文中认为植被恢复有效改善了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研究植被恢复对近地表特征的影响对准确评估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的生态成效具有重要意义。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地带性分布明显,从森林带过渡到草原带,由于气候、水分条件的限制导致植被的生长模式及地上特征出现显着差异。本研究以不同植被带(森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为调查样点,以不同立地条件下(阳坡中部、阳坡下部、坡顶、阴坡中部、阴坡下部)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对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土壤理化性质及枯落物状况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共调查记录物种35科87属116种。超过一半的物种由禾本科、豆科、蔷薇科、菊科组成,共占物种总数的56.9%,其余43.1%的物种隶属31科41属。植物群落生长型和生活型均为森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生长型以多年生草本为主,生活型均以半隐芽植物为主。物种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为森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Simpson优势度指数为草原带>森林草原带>森林带,Pielou均匀度指数在3个植被带无显着差异。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均为森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坡位、坡向对盖度和生物量影响显着。盖度均为阴坡>坡顶>阳坡,森林带为沟坡>梁坡,森林草原带为阴坡中部最高,阳坡上部最低,草原带为梁坡>沟坡,不同立地条件下无显着差异;地上生物量均为阴坡>阳坡>坡顶,森林带为梁坡>沟坡,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为沟坡>梁坡。(2)土壤结构和养分状况受植被群落类型、坡向及坡位的影响。>0.25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整体表现为森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森林带为阴坡下部最大,阳坡下部最小,森林草原带为阴坡下部最大,坡顶最小,草原带为阴坡中部最大,坡顶最小,不同立地条件下差异显着。土壤有机碳含量整体表现为森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森林带为8.80-12.71g/kg,阴坡>坡顶>阳坡;森林草原带为6.31-11.84g/kg,阳坡>阴坡>坡顶;草原带为3.89-8.03g/kg,阳坡下部最高,阴坡中部最低;土壤全氮含量的分布为森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森林带为0.68-1.22g/kg,阴坡下部最高,阳坡下部最低;森林草原带为0.56-1.58g/kg,阳坡>阴坡>坡顶;草原带为0.22-0.59g/kg,阳坡>坡顶>阴坡,不同立地条件下差异显着(P<0.05);土壤全磷含量的分布为森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森林带介于0.48-0.68g/kg,森林草原带介于0.56-0.62g/kg,草原带介于0.30-0.46g/kg,均表现为阳坡>阴坡>坡顶。(3)不同植被带枯落物蓄积量分布和持水特征存在明显差异。蓄积量为森林带(154.25-392.95g/m2)>森林草原带(151.27-287.58g/m2)>草原带(109.24-174.81g/m2)。不同立地条件下枯落物自然含水率、最大持水量、最大吸湿比均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森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自然含水率分别为28-54.5%,26.8-41%和20.7-31.3%,且不同立地条件下差异显着(P<0.05);最大持水量分别为自身的3.26-3.64,2.94-3.2,1.63-1.92倍,最大吸湿比分别为3.26-3.64,2.94-3.21,2.63-2.92。枯落物有效拦蓄量为森林带(219.86-787.09g/m2)>森林草原带(188.15-437.7g/m2)>草原带(99.89-181.22g/m2),不同立地条件下枯落物持水量和浸水时间存在显着对数函数关系:Y=alnt+b(R2>0.91),吸水速率和浸泡时间存在幂函数关系:V=ktn(R2>0.99),两者均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

黄曦叶[2](2021)在《雌雄葎草对低温胁迫响应能力和应对策略的差异》文中认为针对受损生境修复、边坡治理等问题,选择雌雄异株攀援草本植物葎草(Humulus scandens(Lour.)Merr.)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不同低温处理种子和幼苗的室内试验,及低温胁迫不同支持物下葎草的室外试验,测定葎草种子萌发的相关指标、幼苗的构件性状、生物量结构、生理反应等指标。结合低温对不同支持物下葎草雌雄株影响的差异情况,分析低温对葎草雌雄株的性别响应,通过研究低温对萌发特性的影响,以及幼苗和成苗长势、生理反应和生存策略的差异。探究低温对不同支持物下雌雄葎草的影响,以期为低温下生态治理提供优质材料,为葎草选育抗寒品种、种植管理以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低温对葎草种子的萌发特性有极显着影响(P<0.01)。葎草种子在6℃时始发芽天数最短,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和发芽指数最高,3℃和9℃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低温处理下萌发特性都显着高于室温对照组。说明低温对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2)低温对葎草幼苗的根、茎、叶以及生物量分配有极显着的影响(P<0.01)。随着温度降低,葎草幼苗的叶长、叶宽、单叶面积和总叶面积降低。葎草幼苗均通过降低株高,缩小茎粗来应对低温胁迫,低温处理对茎性状和根性状的影响顺序为:基茎直径>株高>根长。说明葎草幼苗在低温下构件性状表现差异显着。温度越低,叶生物量分配比越低,茎和根的生物量分配比越高,总生物量越低。(3)低温下葎草幼苗的Chla、Chlb、Chl(a+b)和Chla/Chlb等指标均有极显着影响(P<0.01),说明低温会影响幼苗体内Chl的合成。低温对于抗氧化酶系统和渗透调节机制有显着影响(P<0.05),随着温度的降低酶活性升高。活性代谢与膜伤害的影响顺序为:SOD>POD>MDA>CAT;渗透调节机制的影响顺序为:SS>SP>Pro。(4)低温对不同支持物下的葎草叶性状和茎性状有极显着影响(P<0.01),支持物异质对葎草雌雄株叶厚、单叶面积、枯叶率及节间长均有显着影响(P<0.05),对次生分枝叶厚、单叶面积、茎长均有极显着影响(P<0.01),对雌雄株和次生分枝的花性状均有显着影响(P<0.05)。支持物减少了雄性植株的花穗数量,雄性次生分枝的花穗轴长与花穗柄长增长,植株通过构件性状改变来加大花粉数量,也为花粉范围扩散提供了更优物质条件。葎草植株生物量分配受不同支持物的影响表现出显着的性别差异,葎草雌株的茎和花分配量显着高于雄株(P<0.05)。(5)低温对不同支持物下SOD、POD活性差异显着(P<0.05),但是CAT活性无明显差异(P>0.05),葎草总处理对SOD、POD活性有极显着影响(P<0.01),但CAT活性间无明显差异(P>0.05)。低温对支持物下葎草酶活性影响顺序为:POD>SOD>CAT。在不同支持物下葎草雌雄株SOD有明显差异(P<0.05),POD酶活性性别间有显着差异(P<0.05)。支持物和性别对MDA、Pro、SP、SS等膜伤害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有着极显着差异(P<0.01)。性别对MDA含量有极显着差异(P<0.01),葎草雄株的MDA含量显着高于雌株(P<0.05),雄株MDA含量在乔木支持下达到顶峰。性别对Pro含量有显着影响(P<0.05),葎草雄株的Pro含量显着大于雌株(P<0.05),对照处理下雄株Pro达到最大值。(6)低温对不同支持物下葎草雌雄株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均存在极显着影响(P<0.01),Chla和Chlb含量在支持物下影响非常显着,平地无支持下的Chla和Chlb含量显着大于灌木和乔木支持下的含量(P<0.05)。葎草净光合速率(Pn)、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在不同支持物下存在差异十分显着(P<0.05),通过增加支持物的高度,使Pn、Gs、Tr的值均先降低后升高,Ci则先升高后降低,在平地无支持时Pn、Gs、Tr达到最大值,在灌木支持时Ci达到最大值。综上所述,低温对于葎草种子的萌发,幼苗构件性状及生理反应,支持物异质条件下葎草雌雄株的生长发育和生理反应影响明显,并且在雌雄两性之间存在的性别差异显着。低温下葎草通过调节其形态可塑性,以及改变生物量配置方式,调控光合色素和光合参数来应对,并改变生理代谢速度,抵御低温要激活抗氧化酶系统以及增加渗透性物质。本试验中,葎草雌株从构件性状,光合特性、抗氧化酶系统及渗透物质等各个方面,表现出比雄株更强的抗寒性形态以及生理基础。故在选育生态修复品种、固土护坡、制定绿化措施时,应在抗寒性性别差异方面多加考虑,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与引起生态风险。

陈皓[3](2020)在《抚顺西露天矿区植物群落与土壤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煤炭的开采已经引发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了解矿区植被和土壤的恢复规律以及土壤与植被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矿区生态恢复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本文以抚顺西露天矿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矿区4个端帮和1个对照样地的植物群落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在解释植物群落演替规律和土壤理化性质恢复规律的基础上,采用冗余分析(RDA)和相关性分析,揭示矿区植物群落与土壤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为矿区生态恢复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样方调查,研究区共有植物69种,矿区自然植被以草本为主,其中菊科植物优势程度最为明显,其次是蓼科,此外还分布有大量的豆科、禾本科等植物。按照生活型分类,共有草本植物63种,占样方全部物种数的91.30%;灌木有3种,占样方全部物种数的4.35%;乔木有3种,占样方全部物种数的4.35%。(2)榆(Ulmus pumila)、火炬树(Rhus typhina)、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金银忍冬(Lonicera maackii)、接骨木(Sambucus williamsii)、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三裂叶豚草(Ambrosia trifida)、葎草(Humulus scandens)、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以及狗尾草(Setaria viridis)在矿区大量出现,优势程度较高。(3)对照样地与其他四个样地相比优势种的主导作用更为突出,并且在植被恢复过程中物种存在竞争淘汰关系。矿区4个样地南帮与北帮植物群落相似程度明显,并且只有南帮和北帮植物群落更接近自然水平。(4)在垂直方向上,矿区4个样地土壤容重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升高,土壤孔隙度和含水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对照样地与之相反。矿区样地的土壤质地属于沙质土,对照样地的土壤质地属于沙壤土。(5)研究区土壤p H呈中性至弱碱性,并且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呈现降低的趋势。由于受采煤活动的影响,矿区土壤有机质、氮素和磷素与对照样地相比均有下降。矿区土壤有机质、全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较为丰富,土壤全氮、有效氮和有效磷比较缺乏。(6)除磷素在土壤中游离性较大与恢复时间无明显规律,其他养分指标总体上随恢复年限的增加逐渐升高。在垂直方向上,研究区土壤各养分指标均有较高的相似性,具体表现在表层土壤养分含量高于底层,呈现出明显的表聚性。此外,受到采煤活动的影响,矿区存在一定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其中Cd元素和Cu元素污染较明显。(7)土壤有机质和重金属Cd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最为明显,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容重对植被盖度的影响最为明显。不同土壤因子对植物群落的影响不同,土壤化学性质对群落多样性的影响高于土壤物理性质;与土壤化学性质相比,土壤物理性质对植被盖度的影响更大。

叶鑫,余飞燕,周润惠,王坤悦,王敏,董洪君,郝建锋[4](2020)在《金马河温江段河岸带不同生境草本植物多样性和土壤抗冲性差异》文中研究表明为明确河岸带不同草本植物群落特征及其护岸效益差异,在金马河温江段河岸带选取5种不同生境类型,即河滩地、砾石地、芦苇地、斑茅地和沙坑地,对其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采用原状土冲刷水槽法对土壤抗冲性进行测定,并对物种多样性和土壤抗冲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河岸带草本植物共39科94属136种,以禾本科(Poaceae)、菊科(Compositae)为主,各生境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sw)变化规律相似,最大值都出现在距离河流最近的砾石地,最小值出现在地势最高的芦苇地;对于丰富度指数(D),沙坑地最大,斑茅地最小。2)随着冲刷过程的进行,各生境类型土壤抗冲性不断增强,土壤抗冲指数(IAS)表现为芦苇地>河滩地>斑茅地>砾石地>沙坑地。3)相关性分析表明,IAS值与H值、H’值、Jsw值呈显着负相关,由此推出物种多样性好的类型土壤抗冲性差。综上,沙坑地和砾石地物种多样性水平较高,芦苇地、河滩地和斑茅地土壤抗冲性较强,芦苇、白茅和斑茅作为芦苇地、河滩地和斑茅地的优势物种,具有增强土壤抗冲性、固土护岸的作用,可在河岸植被恢复时作为良好的物种选择。

徐恩凯,陈延永,胡永歌,王艺琳,田国行[5](2020)在《商登高速公路边坡植物群落恢复过程中动态变化研究》文中提出以商登高速公路航空港区段边坡的土壤和植被为研究对象,调查群落特征并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群落动态变化特征,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同一路段4种具有代表性的群落综合评价得分的基础上,对其恢复现状进行比较,以期为高速公路边坡群落配置和养护提供理论依据.

丁月萍[6](2020)在《桂林市叠彩区湿地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采用常规群落学调查方法对桂林市叠彩区湿地植物群落生态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通过大量的野外调查,主要分析叠彩区湿地植被的种类组成、区系特征、分类系统、主要类型的群落学特征、分布特点、生物量组成、物种多样性等,同时结合叠彩区湿地保护现状,对湿地植被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提出了对策。研究结果如下:1.叠彩区湿地植被组成种类计有71科167属251种,其中苔藓植物有1科1属1种,蕨类植物有5科7属8种,裸子植物有1科2属2种,双子叶植物有51科98属148种,单子叶植物有13科59属92种,以双子叶植物种类为主。优势科为禾本科和莎草科,分别包含有31属36种和9属27种。栽培种有14种,入侵种有26种。区系组成中,蕨类植物的世界分布科有3科,热带分布科和温带分布科各有1科;世界分布属有4属,热带分布属有2属。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可划分为6个类型和1个亚型,其中世界分布科有33科;热带分布科有18科,占总科数的72%;温带分布科有7科,占总科数的28%。属的分布区类型可划分为12个类型和8个亚型,其中世界分布属有42属;热带分布属有73属,占总属数的70.18%;温带分布属有28属,占27.87%;中国特有属有血水草属(Eomecon)和虾须草属(Sheareria)2属,占1.92%。总体上,叠彩区湿地植被区系组成的特点为热带亚热带性质明显、特有科属匮乏。2.叠彩区湿地植被类型可划分为针叶林湿地植被型组、阔叶林湿地植被型组、灌丛湿地植被型组、草丛湿地植被型组4个植被型组,落叶针叶林湿地植被型、落叶阔叶林湿地植被型、落叶阔叶灌丛湿地植被型、莎草型草丛湿地植被型、禾草型草丛湿地植被型、杂草型草丛湿地植被型、挺水草丛湿地植被型、浮叶草丛湿地植被型、漂浮草丛湿地植被型、沉水草丛湿地植被型10个植被型和82个群系类型。3.叠彩区湿地植被主要分布在漓江叠彩区段的浅水区域、河漫滩、江心洲、河岸以及水田、田间沼泽等。整个叠彩区湿地以杂草型草丛和挺水草丛为主;河漫滩、江心洲以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灌丛、禾草型草丛和杂草型草丛为主,主要类型有垂柳群系(Form.Salix babylonica)、腺柳群系(Form.Salix chaenomeloides)、枫杨群系(Form.Pterocarya stenoptera)、细叶水团花群系(Form.Adina rubella)、青葙群系(Form.Celosia argentea)、狗牙根群系(Form.Cynodon dactylon)、头花蓼群系(Form.Polygonum capitatum)等;沉水草丛、挺水草丛、漂浮草丛、浮叶草丛主要分布在漓江叠彩区段浅水区域以及水田、池塘等,主要类型有五刺金鱼藻群系(Form.Ceratophyllum platyacanthum subsp.oryzetorum)、水蕴草群系(Form.Egeria densa)、黑藻群系(Form.Halophial verticillata)、莲群系(Form.Nelumbo nucifera)、水烛群系(Form.Typha angustifolia)等。叠彩区湿地植被多为单优种群落,群落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水平不高。4.叠彩区湿地植被水分梯度生态系列河流呈现“沉水植物群落→漂浮植物群落→湿生植物群落→半湿生植物群落”,自然池塘呈现“沉水植物群落、漂浮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湿生植物群落”,田间沼泽呈现“挺水植物群落→湿生植物群落”。5.叠彩区湿地植被不同群落类型的生物量差别比较大。在漂浮植物群落中,以凤眼蓝(Eichhornia crassipes)群落的生物量最大,为479.62 g·dw/m2;在挺水植物群落中,以华克拉莎(Cladium jamacence subsp.chinense)群落生物量最大,为3471.7 g·dw/m2;在沉水植物群落中,以石龙尾(Limnophila sessiliflora)群落的生物量最大,为407.1g·dw/m2;在湿生植物群落中,以芦竹(Arundo donax)群落的生物量最大,为1169.41g·dw/m2。影响湿地植被生物量大小的主要因素为种类组成、季节、水深等。6.叠彩区湿地植被物种多样性水平不高,不同群落类型的Simpson指数、Shannon-Wei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化幅度较大,说明不同群落在种类组成、层次结构、生境条件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7.叠彩区湿地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河流枯季缺水严重、湿地面积不断减少、湿地植被资源过度利用、外来入侵种危害比较大。为此,针对湿地植被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提出如下的建议:(1)进一步完善湿地保护法律法规;(2)加强湿地植被重要性的宣传与教育;(3)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控制湿地植被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4)加强研究,建立湿地植被资源动态监测体系;(5)加强退化湿地植被的恢复与重建。

郭书娟[7](2020)在《黄土高原退耕地典型人工林对不同降雨条件的适应策略》文中研究指明在植被恢复过程中,退耕植物在长期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能够响应外部环境变化、并对生态系统有一定影响的植物性状,探明退耕过程中植物的适应与响应机制是改良和修复脆弱生态环境的核心问题。本研究在退耕还林工程背景下,以黄土高原不同降雨梯度下人工林刺槐和油松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干旱条件下刺槐和油松林下群落结构、叶片的外部形态特征、内部解剖特征以及生理特征的变化,阐明影响刺槐和油松林下群落结构、叶片的外部形态特征、内部解剖特征以及生理特征变化的驱动因素,揭示刺槐和油松在不同降雨条件下的适应策略和适应能力,为农林复合系统中林分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降雨量与造林树种对人工林的林下群落组成和结构产生影响。刺槐在所有的取样范围内有56种植物共2548株/从,隶属于25个科51属,而油松有62种植物共1281株/从,分别隶属于27个科57属。随降雨量的减少,人工刺槐和油松林下群落物种种类和数量逐渐减少,刺槐林下优势物种由耐旱性相对较差的蔷薇科向耐旱性较好的禾本科菊科过渡,而油松林下物种主要以耐旱性耐瘠薄能力较好的菊科、禾本科和豆科为主。(2)降雨量的改变影响造林树种叶片形态解剖结构,并且不同树种通过不同形态解剖结构的改变抵御胁迫。随降雨量的减少,刺槐叶片主要通过增加干物质含量、叶片厚度、上表皮和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和组织紧密度,减少比叶面积、组织疏松度来抵御干旱胁迫对自身的伤害。而油松叶片通过增加干物质含量、叶片横截面积、表皮层面积、树脂道面积和传输组织面积,减少比叶面积来抵御干旱对自身的伤害。(3)降雨量的改变显着影响造林树种叶片生理特征,并且不同树种通过不同生理特征的改变响应环境的变化。随降雨量的减少,刺槐和油松植物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整体呈递减的趋势,并且刺槐的叶绿素含量变化幅度明显大于油松;脯氨酸、可溶性蛋白整体呈上升的趋势,并且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刺槐的脯氨酸含量显着高于油松,约为油松含量的2倍,而刺槐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低于油松;刺槐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三种酶的活性和油松过氧化物酶活性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在452mm年均降雨量(MAP)达到最大值,而油松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刺槐和油松丙二醛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超氧阴离子含量呈上升的趋势;刺槐和油松叶片碳含量变化不显着,氮、磷及氮磷比值变化趋势不明显。在所选区域刺槐叶片氮含量/磷含量(LN/LP)值大于16,油松叶片LN/LP值小于14,说明在该区域刺槐可能受到磷元素的限制,而油松可能受到氮的限制。(4)土壤特性和气候因子显着影响人工林群落特征、叶片形态解剖结构和植物生理特征。随立地条件的改变,影响刺槐林下植物群落特征、叶片形态解剖结构和植物生理特征变化的主导因素分别为容重(BD)、MAP和年均温度(MAT)。影响油松林下植物群落特征、叶片形态解剖结构和植物生理特征变化的主导因素分别为MAT、BD和全氮(TN)。同时刺槐主要通过林下植物群落特征中属和种,叶片形态解剖结构中栅栏组织和植物生理特征中超氧阴离子(O-)的变化来响应环境的改变。油松主要通过林下植物群落特征中科、属和种,叶片形态解剖结构中横截面积和植物生理特征中O-的变化来响应环境的改变。通过对植物形态解剖特征和生理特征的综合隶属函数值分析发现,刺槐主要通过调节渗透物质、调整自身的外部形态特征以及保护组织结构来增强自身的抗逆性,而油松来主要通过调整自身的外部形态特征、保护组织结构以及维管组织来增强自身的抗逆性。(5)干旱胁迫对人工植被群落稳定性产生影响,并且不同造林树种通过不同适应策略响应环境变化。刺槐和油松群落稳定性随降雨量的减少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随降雨量的减少,刺槐整体适应性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分别在MAP为507 mm和365 mm时达到最小值和最大值,油松随整体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分别在MAP为600 mm和452 mm时达到最小值和最大值。并且在MAP为365 mm时,刺槐的综合隶属函数值大于油松,而在其他三个区域刺槐的灰色面积小于油松,说明刺槐在MAP小于452 mm受干旱胁迫影响大于油松。综合植物系统稳定性和植物适应性分析得出相较与刺槐,油松更有利于在MAP小于452 mm生长,而刺槐更适应与MAP较高的条件下。

苟蓉[8](2020)在《干旱对构树幼苗生长发育及生理代谢影响的性别差异》文中研究指明针对亚热带地区裸露边坡植被修复和边坡绿化缺乏木本材料的问题,选择乡土雌雄异株植物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的扦插雌雄幼苗为材料,通过设计轻、中、重干旱处理60 d后,测定幼苗构件性状、生物量结构、光合作用、代谢物质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渗透性物质含量等指标。结合4个地形导致土壤含水显着差异的野生构树幼树种群,分析构树雌雄幼苗对干旱胁迫响应的性别差异,研究干旱胁迫强度对雌雄幼苗生长速度、生理反应和生存策略影响差异,探究干旱对自然种群密度、种群性比及年龄结构等特征参数的影响,以期为干旱边坡植被修复提供可选材料,为构树品种选育、栽培养护、开发利用及资源保护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干旱对构树幼苗根、茎、叶等构件数量和质量性状影响有显着性别差异(P<0.05)。构树幼苗通过降低叶片数、叶长、叶宽、单叶面积和总叶面积,增加叶厚应对干旱胁迫。干旱下雌株叶片数低于雄株,而叶长、叶宽、叶厚及叶面积大于雄株(P<0.05)。雌雄株均通过降低株高、增加茎粗应对干旱胁迫且无性别差异。雌株通过增加根长、降低根体积应对干旱,雄株根长增加大于雌株的同时,通过增加根体积应对干旱。雌雄株叶性状和根性状应对干旱胁迫表现出显着性别差异。(2)干旱对构树幼苗生物量累积及分配策略影响有显着的性别差异(P<0.05)。随干旱度加重植株总生物量降低(P<0.05),幼苗通过增加根生物量分配比,降低叶分配比应对干旱胁迫。干旱降低了茎分配比,但干旱度间、性别间均无差异。雌株总生物量低于雄株(P<0.05),干旱下叶分配比下降幅度大于雄株,而根分配下降幅度比小于雄株。但雌株叶分配比均大于雄株,而根分配比小于雄株。(3)干旱对构树幼苗叶片中光合色素的含量均有显着影响(P<0.05),随干旱度增加Chla、Chlb、Chla+b含量均先增后减(P<0.05),Caro含量和Chla/b则不断增加(P<0.05),幼苗通过改变光合色素含量与比例应对干旱胁迫。随干旱增加雌株Chla与Chla+b含量越来越大于雄株,Chlb、Caro含量和Chla/b则无性别差异。干旱度间光合色素差异大小为Caro>Chla+b>Chla>Chlb>Chla/b,性别间雌株Chla与Chla+b显着大于雄株。(4)干旱对光合参数有显着影响(P<0.05),随干旱度增大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显着逐步降低,蒸腾速率(Tr)与胞间CO2浓度(Ci)显着先增后减。轻度干旱Pn和Gs达最大值,中度干旱Tr与Ci达最大值,重度干旱抑制了光合参数。水分充足下光合参数低于轻中度干旱,说明构树为耐旱植物。干旱对光合参数有极显着影响(P<0.05),影响大小Tr>Pn>Ci>Gs。性别对Pn、Gs、Tr和Ci有显着影响(P<0.05),影响大小Pn>Gs>Tr>Ci。重度干旱伤害了光合系统,降低了潜在光合速率。轻中度干旱与CK间,潜在光合速率无差异。雄株表现光合参数大于雌株,但潜在光合速率小于雌株。(5)干旱对生理代谢影响有显着性别差异(P<0.05),随干旱度增加可溶性糖(SS)含量和硝酸还原酶(NR)活性显着增加又降低,蔗糖(SU)和淀粉(ST)含量显着逐步降低,丙酮酸(PA)含量则显着增加。轻度干旱SU和ST含量最大,中度干旱SS含量和NR活性最大,重度干旱PA含量最大。干旱下雌株糖代谢和氮代谢大于雄株,雄株糖分含量和NR活性大于雌株,而PA含量小于雌株。干旱度对代谢物质影响为ST>SU>PA>NR>SS,性别间影响为ST>PA>NR>SU>SS,干旱影响大于性别。(6)干旱对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性物质含量影响有显着性别差异(P<0.05),随干旱度增加SOD、POD和CAT活性及MDA和SP含量均显着增加。雌株3种酶活性和MDA及SP含量均高于雄株,雌株SOD和POD活性及MDA含量对干旱响应快于雄株。干旱间和性别间3种酶活性均有极显着差异顺序均为SOD>POD>CAT。干旱对MDA影响大于性别,对SP则小于性别。(7)自然生境中,随土壤保水能力和含水量降低,种群面积、种群密度显着降低,年龄结构由增长型转为衰退型,各龄植株株高和地径降低。干旱生境使种群性比降低,雌株死亡率显着高于雄株。生境水分越高,龄1、龄2和龄3构树越呈集群分布。随树龄增加构树种群分布系数逐步下降,由龄1的集群分布逐步变为龄4的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综上所述,干旱对构树幼苗构件性状、生物量结构、光合作用、生理代谢、抗氧化酶活性及渗透性物质含量均有显着影响,且雌雄幼苗间表现出显着的性别差异。雌雄幼苗通过调整根、茎、叶性状,通过改变生物量分配策略,通过光合色素含量与比例变化应对干旱,通过调整生理代谢速率和激活抗氧化酶系统抵抗干旱,通过提高渗透性物质含量降低干旱造成的伤害。本试验中,轻度干旱比水分充足更利于构树幼苗生长,构树有较强的抗旱性。雄株从根系性状、光合速率、抗氧化酶系统及渗透性物质含量等方面,表现出优于雌株的抗旱形态和生理基础。幼苗抗旱基础的性别差异对种群密度、种群结构、种群性比及空间布局均有显着影响,故选育构树品种、建立构树种群、制定栽培措施及开发构树产品时,应注意抗旱性性别差异可能造成的影响。

刘航江[9](2020)在《基质对葎草扦插苗构件性状及生理代谢影响的性别差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过渡性气候带废弃矿山植被修复、建筑垃圾处理、退化生境重建及断面边坡绿化时,缺乏生长快速、拓展能力、覆盖能力、繁殖能力与适应能力强的垂直绿化植物的问题。试验以具有极强适应性和抗逆性的乡土雌雄异株草本攀援植物葎草(Humulus scandens(Lour.)Merr)为材料,模拟需修复与重建场地常见土壤条件,分析雌雄幼苗对基质适应性的性别差异。因种子繁殖幼苗难以识别性别,试验以扦插雌雄幼苗为材料,设置粗沙土、紫色土、石质土、建渣土等4种土壤基质,通过测定插穗成活率、幼苗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的差异,分析不同基质对葎草扦插成活率及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研究基质对雌雄个体构件形成和生理生化影响的性别差异。研究结果拟为受损生境修复重建及边坡绿化提供借鉴,为乡土植物开发利用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成活率:基质对插穗成活率影响有显着性别差异(P<0.05),对插穗生根率无显着差异(P>0.05)。基质对插穗发芽率和成活率有显着影响(P<0.05),利于葎草成活的基质顺序为紫色土>石质土>建渣土>粗沙土,石质土和紫色土的成活率和发芽率均显着高于其他基质(P<0.05)。性别对插穗生根率、发芽率和成活率均有极显着影响(P<0.01),雌株显着易于雄株扦插成活(P<0.05)。性别对成活率的影响大于基质。(2)构件性状:基质对构件性状影响有显着性别差异(P<0.05),基质对根性状影响大小为单株总根长>单株根数>最长根长;对茎性状影响为主茎长>总茎长>茎直径>节间长。石质土上的叶数、叶长、叶宽和叶柄长显着大于其他基质。性别对叶性状和茎性状有显着影响(P<0.05),雌株的叶长、叶宽、单叶面积和总叶面积显着大于雄株(P<0.05),而茎性状显着小于雄株(P<0.05),葎草可通过调节构件性状适应基质。(3)生物量结构:基质对构件水分含量、生物量累积及分配影响均有显着影响(P<0.05)。基质对叶、茎和根生物量累积和分配有显着影响(P<0.05),紫色土上茎和根生物量最高,建渣土上叶生物量最高,粗沙土上根生物量分配和根冠比显着大于其他基质(P<0.05)。性别对构件生物量累积和分配有显着影响(P<0.05),雄株叶分配比和根含水量显着高于雌株(P<0.05),雌株总生物量和茎分配比大于雄株(P<0.05)。葎草通过形态可塑性形成与基质相适应的构件性状和生物量结构。(4)抗氧化酶活性:基质对抗氧化酶活性影响均有显着性别差异(P<0.05)。基质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顺序为POD>CAT>SOD,建渣土上幼苗的POD活性最高,石质土上SOD和CAT活性显着高于其他基质(P<0.05)。性别对抗氧化酶活性影响为POD>SOD>CAT,雌株SOD酶活性显着大于雄株(P<0.05),雄株的POD、CAT酶活性显着大于雌株(P<0.01)。基质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显着大于性别(P<0.05)。葎草可通过增强抗氧化酶活性,形成与基质相适应的抗性基础。(5)渗透调节物质:基质对渗透调节物质影响有显着性别差异(P<0.01)。基质对幼苗渗透调节物质影响大小为Pro>MDA>SP>SS,紫色土上幼苗的MDA、SP和SS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基质(P<0.05),粗沙土和紫色土上PRO含量较高。性别间渗透调节物质差异为SP>Pro>MDA>SS。性别对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大于基质,雌株MDA和Pro含量显着大于雄株(P<0.01)。基质对葎草细胞膜伤害和渗透调节机制有显着性别差异。(6)光合色素:基质对光合色素含量影响有显着性别差异(P<0.01)。基质显着影响幼苗Chla、Chlb含量和Chla/b比值(P<0.05),石质土和紫色土上Chla和Chlb含量最高,建渣土上Chla/b含量最高。性别间Chlb含量和Chla/b有显着差异(P<0.05),雄株Chlb含量和Chla/b显着高于雌株(P<0.05)。基质对光合色素影响大于性别。综上,基质对扦插成活率、幼苗构件性状和生物量结构影响有显着性别差异,使不同基质上幼苗外观形态有显着差异。同时基质对幼苗光合色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影响有显着性别差异,使不同基质上幼苗的光合能力、抗逆能力及生长潜力不同。葎草幼苗具有较强的形态可塑性和生理应激能力,可依据基质种类形成相适应的生长策略。总之,石质土和紫色土利于葎草生长,雄株比雌株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抗性潜力。

魏洋[10](2019)在《宁波市北仑区湿地植物资源调查和保护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湿地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和国土资源,其独具的资源潜力和环境调节功能,对人类生存环境、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受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群众生产生活等因素影响,湿地资源在分布面积、生态状况、威胁因素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但相关调查还有所欠缺。湿地植物是发挥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基础和前提,维持湿地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湿地植物资源是湿地重要的资源之一。本文通过对宁波市北仑区的湿地及植物资源现状进行实地调查,收集整理海量一手资料,分析了湿地和湿地植物的类型、面积与分布情况,阐明了湿地资源受威胁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保护管理对策,主要结论如下。1)北仑区湿地资源主要包括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和人工湿地,近海与海岸湿地为北仑区天然湿地的主体,河流湿地面积次之。2)北仑区湿地内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湿地植物种类繁多,湿地资源多样,湿地景观旅游资源优势独特。天然湿地占比大,但天然湿地面积正日趋减少,湿地健康受到威胁。3)由于北仑区近年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滩涂围垦开发等人为因素,天然湿地正日趋减少,湿地健康受到威胁,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与湿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河流湿地水体滞留问题严重,有害生物呈现不断增长,湿地保护管理机制不畅,政府和群众保护湿地生态功能的意识不强,湿地保护研究和措施相对薄弱等问题。4)针对北仑区湿地植物资源现状和问题情况,需要实施保护植物资源健康、稳定森林覆盖率、控制外来入侵植物及制定有效的湿地植物管理方案等一系列措施。5)针对北仑区湿地资源现状和保护情况存在的问题,从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污染控制管理、土地和水域利用管理、湿地恢复管理和可持续利用示范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加强湿地保护和避免过度开发的对策。

二、葎草的水土保持效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葎草的水土保持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带土壤理化性质及枯落物持水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研究
        1.2.2 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1.2.3 枯落物蓄积量和持水特征研究
    1.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选择与调查
        2.2.2 数据测定与分析
        2.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分析
    3.1 植物群落的科属组成
    3.2 植物群落的生态组成
        3.2.1 植物群落的物种生长型组成
        3.2.2 植物群落的物种生活型组成
    3.3 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3.3.1 不同植被带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
        3.3.2 不同立地条件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
    3.4 植物群落盖度和地上生物量
        3.4.1 不同植被带群落盖度和地上生物量
        3.4.2 不同立地条件下群落盖度和地上生物量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植被带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4.1 土壤物理性质
        4.1.1 土壤机械组成
        4.1.2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
    4.2 土壤化学性质
        4.2.1 土壤有机碳含量
        4.2.2 土壤全氮含量
        4.2.3 土壤全磷含量
        4.2.4 不同植被带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枯落物蓄积量及持水特征研究
    5.1 枯落物蓄积量分布特征
        5.1.1 不同植被带枯落物蓄积量
        5.1.2 不同立地条件下枯落物蓄积量
        5.1.3 枯落物蓄积量和厚度的关系
    5.2 枯落物持水性能
        5.2.1 枯落物自然含水率
        5.2.2 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和最大吸湿比
        5.2.3 枯落物持水过程
        5.2.4 枯落物拦蓄能力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2)雌雄葎草对低温胁迫响应能力和应对策略的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1.1 受损边坡生态治理遇到的问题
    1.2 葎草的研究进展
        1.2.1 葎草的生物学特性
        1.2.2 葎草的生态价值
        1.2.3 葎草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3 低温对植物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的研究进展
        1.3.1 低温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1.3.2 低温对幼苗构件性状及生理反应的影响
        1.3.3 低温对不同支持物下植物生长策略的影响
        1.3.4 低温对不同支持物下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
        1.3.5 光合生理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域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3.1 低温对发芽的影响
        2.3.2 低温对幼苗的影响
        2.3.3 低温对成苗的影响
    2.4 测定内容
        2.4.1 萌发指标
        2.4.2 形态指标
        2.4.3 生理指标
    2.5 研究内容
    2.6 技术路线
    2.7 数据处理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低温对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3.2 低温对幼苗性状及生理的影响
        3.2.1 叶性状
        3.2.2 茎和根性状
        3.2.3 生物量结构
        3.2.4 叶绿素
        3.2.5 活性代谢与膜伤害
        3.2.6 渗透调节机制
    3.3 低温对不同支持物成苗构件及生理的影响
        3.3.1 2019 年冬季温度情况
        3.3.2 构件性状
        3.3.3 成苗生物量分配
        3.3.4 成苗抗氧化酶系统
        3.3.5 成苗抗性物质
        3.3.6 成苗叶绿素
        3.3.7 成苗光合参数
第4章 讨论与结论
    4.1 低温对萌发特性的影响差异
    4.2 低温对葎草幼苗的影响差异
        4.2.1 形态结构
        4.2.2 生物量分配
        4.2.3 叶绿素
        4.2.4 生理生化
    4.3 低温胁迫下不同支持物对葎草成苗的性别差异
        4.3.1 形态特征
        4.3.2 生物量分配
        4.3.3 抗氧化酶系统
        4.3.4 细胞伤害和渗透调节物质
        4.3.5 光合生理
第5章 小结与展望
    5.1 小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3)抚顺西露天矿区植物群落与土壤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矿区生态修复历史沿革
        1.2.2 矿区植被恢复研究
    1.3 矿区土壤—植被关系研究
        1.3.1 植被恢复对矿区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3.2 植被恢复对矿区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1.3.3 植物修复对矿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与水文
        2.1.3 地形地貌
        2.1.4 土壤状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植物群落调查
        2.2.1.1 重要值计算
        2.2.1.2 α多样性计算
        2.2.1.3 群落相似性系数计算
    2.3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2.3.1 土壤样品的采集
        2.3.2 土壤样品的测定
        2.3.2.1 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
        2.3.2.2 土壤化学性质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矿区植物群落特征研究
        3.1.1 矿区总物种组成
        3.1.2 研究区植被盖度
        3.1.3 不同样地主要物种组成及其重要值
        3.1.4 群落α多样性特征
        3.1.5 群落相似性
    3.2 矿区土壤特征研究
        3.2.1 土壤物理性质
        3.2.1.1 土壤容重的变化
        3.2.1.2 土壤总孔隙度的变化
        3.2.1.3 土壤自然含水量的变化
        3.2.1.4 土壤颗粒组成
        3.2.2 土壤化学性质
        3.2.2.1 土壤pH的变化
        3.2.2.2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
        3.2.2.3 土壤氮素含量的变化
        3.2.2.4 土壤磷素含量的变化
        3.2.2.5 土壤钾素含量的变化
        3.2.2.6 土壤重金属含量
    3.3 植物群落与土壤因子相关研究
        3.3.1 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
        3.3.2 植被盖度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4.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商登高速公路边坡植物群落恢复过程中动态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群落动态观测
        1.2.1 样地设置
        1.2.2 植物群落测定指标及测定方法
    1.3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变化
    2.2 植物群落物种重要值变化
        2.2.1 草本层物种重要值变化
        2.2.2 灌木层重要值变化
        2.2.3 乔木层重要值变化
    2.3 植物群落多样性变化
    2.4 植物群落土壤理化性质评价分析
    2.5 植物群落恢复质量综合评价结果
        2.5.1 准则层评价结果
        2.5.2 指标层评价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6)桂林市叠彩区湿地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湿地的研究进展
        1.1.1 湿地的定义
        1.1.2 湿地的分类
        1.1.3 湿地植物的定义
        1.1.4 湿地植物群落的研究进展
    1.2 广西湿地研究进展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叠彩区湿地自然概况
    2.1 自然概况
    2.2 湿地的类型
        2.2.1 永久性河流
        2.2.2 河流泛洪湿地
        2.2.3 草本沼泽
        2.2.4 农用池糖
        2.2.5 淡水养殖场
        2.2.6 稻田/冬水田
        2.2.7 城市人工景观水面和娱乐水面
第3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群落调查方法
        3.2.2 生态系列图的绘制
        3.2.3 植物群落生物量的调查方法
        3.2.4 数据分析方法
第4章 叠彩区湿地植被种类组成及区系特征
    4.1 种类组成
        4.1.1 优势科
        4.1.2 外来入侵种与栽培种
    4.2 区系组成特征
        4.2.1 科的区系成分
        4.2.2 属的区系成分
    4.3 小结
第5章 叠彩区湿地植被的分类系统
    5.1 湿地植被分类原则和依据
    5.2 湿地植被分类单位
        5.2.1 植被型组
        5.2.2 植被型
        5.2.3 群系
    5.3 湿地植被分类系统
第6章 叠彩区湿地植被主要类型的群落学特征
    6.1 落叶针叶林湿地植被型
    6.2 落叶阔叶林湿地植被型
    6.3 落叶阔叶灌丛湿地植被型
    6.4 莎草型草丛湿地植被型
    6.5 禾草型草丛湿地植被型
    6.6 杂草型草丛湿地植被型
    6.7 挺水草丛湿地植被型
    6.8 浮叶草丛湿地植被型
    6.9 漂浮草丛湿地植被型
    6.10 沉水草丛湿地植被型
    6.11 小结
第7章 叠彩区湿地植被分布特点
    7.1 主要湿地植被生境特点
        7.1.1 两栖植物群落
        7.1.2 半湿生植物群落
        7.1.3 湿生植物群落
        7.1.4 挺水植物群落
        7.1.5 浮叶植物群落
        7.1.6 漂浮植物群落
        7.1.7 沉水植物群落
    7.2 湿地植被生态系列
        7.2.1 河流湿地植被生态系列
        7.2.2 自然池塘湿地植被生态系列
        7.2.3 田间沼泽湿地植被生态系列
    7.3 小结
第8章 叠彩区湿地植物群落生物量
    8.1 漂浮植物群落生物量
    8.2 挺水植物群落生物量
    8.3 沉水植物群落生物量
    8.4 湿生植物群落生物量
    8.5 小结
第9章 叠彩区湿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
    9.1 沉水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
    9.2 漂浮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
    9.3 挺水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
    9.4 小结
第10章 叠彩区湿地植被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保护管理
    10.1 叠彩区湿地植被资源的开发利用
        10.1.1 叠彩区湿地植被资源类型
        10.1.2 叠彩区湿地植被资源的利用现状
    10.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0.3 叠彩区湿地植被保护管理对策
第11章 结论与展望
    11.1 结论
    11.2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叠彩区湿地群落植物名录
课题来源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黄土高原退耕地典型人工林对不同降雨条件的适应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态恢复工程实施概况及研究进展
        1.2.2 人工林环境适应性的研究
        1.2.3 人工林适应性评价的研究
    1.3 亟待解决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样地选择
    2.3 研究方法
        2.3.1 群落调查与分析
        2.3.2 植物叶片的采集与分析
        2.3.3 土壤的采集与分析
        2.3.4 人工林综合适应性分析
    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不同降雨梯度下人工林林下群落特征
    3.1 植物林下植物群落物种组成
        3.1.1 刺槐林下植物群落物种组成
        3.1.2 油松林下植物群落物种组成
    3.2 植物林下植物群落多样性
        3.2.1 刺槐林下植物群落多样性
        3.2.2 油松林下植物群落多样性
    3.3 植物林下植物物种特征值
        3.3.1 刺槐林下植物物种特征值
        3.3.2 油松林下植物物种特征值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不同降雨梯度下人工林叶片形态解剖结构特征
    4.1 叶片形态特征
        4.1.1 刺槐叶片外部形态特征
        4.1.2 油松叶片外部形态特征
    4.2 叶片保护组织解剖特征
        4.2.1 刺槐叶片保护组织解剖特征
        4.2.2 油松叶片保护组织解剖特征
    4.3 叶片叶肉组织解剖特征
        4.3.1 刺槐叶片叶肉组织解剖特征
        4.3.2 油松叶片叶肉组织解剖特征
    4.4 叶片维管组织解剖特征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不同降雨梯度下人工林叶片生理特征的变化
    5.1 叶片光合特性
    5.2 叶片渗透调节
    5.3 叶片抗氧化酶活性
    5.4 叶片化学计量特征
    5.5 叶片伤害程度
    5.6 讨论
    5.7 小结
第六章 黄土高原典型人工林演变的关键驱动因子及作用机制
    6.1 人工林演变的驱动因子特征
    6.2 人工林林下植物群落对环境因素的响应
        6.2.1 刺槐林下植物群落对环境因素的响应
        6.2.2 油松林下植物群落对环境因素的响应
    6.3 人工林叶片形态解剖特征对环境因素的响应
        6.3.1 刺槐叶片形态解剖特征对环境因素的响应
        6.3.2 油松叶片形态解剖特征对环境因素的响应
    6.4 人工林叶片生理特征对环境因素的响应
        6.4.1 刺槐叶片生理特征对环境因素的响应
        6.4.2 油松叶片生理特征对环境因素的响应
    6.5 讨论
    6.6 小结
第七章 黄土高原典型人工林适应性评价
    7.1 人工林系统稳定性分析
    7.2 人工林叶片形态特征环境适应性分析
    7.3 人工林叶片生理特征环境适应性分析
    7.4 人工林环境适应性综合分析
    7.5 讨论
    7.6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干旱对构树幼苗生长发育及生理代谢影响的性别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1.1 构树开发利用价值研究进展
        1.1.1 生物学特性
        1.1.2 经济价值
        1.1.3 生态价值
    1.2 雌雄异株植物对干旱胁迫响应的研究进展
        1.2.1 生长发育
        1.2.2 光合作用
        1.2.3 抗氧化酶系统
        1.2.4 渗透物质
    1.3 构树抗旱性研究进展
        1.3.1 构树抗旱结构特点
        1.3.2 构树抗旱的生理生化响应
        1.3.3 构树抗旱的分子机制
    1.4 研究意义与目的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域概况
    2.2 野外调查
        2.2.1 样地选择
        2.2.2 测定项目
    2.3 室内试验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1 构件性状
        2.4.2 生物量结构
        2.4.3 光合指标测定
        2.4.4 代谢指标测定
        2.4.5 抗性指标测定
        2.4.6 受伤害指标测定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干旱对构树幼苗构件性状影响的性别差异
        3.1.1 叶性状
        3.1.2 茎性状与根性状
    3.2 干旱对构树幼苗生物量结构影响的性别差异
    3.3 干旱对构树幼苗光合作用影响的性别差异
        3.3.1 光合色素
        3.3.2 光和参数
    3.4 干旱对生理代谢物质含量影响的性别差异
        3.4.1 可溶性糖(SS)、蔗糖(SU)和淀粉(ST)含量
        3.4.2 丙酮酸含量
        3.4.3 硝酸还原酶活性
    3.5 干旱度对不同叶龄叶片生理代谢影响的性别差异
        3.5.1 重度干旱
        3.5.2 轻度干旱
        3.5.3 水分充足
    3.6 干旱对抗氧化酶活性影响的性别差异
    3.7 干旱对渗透性物质含量影响的性别差异
    3.8 干旱对幼树种群特征的影响
        3.8.1 种群土壤含水量
        3.8.2 种群面积与种群密度
        3.8.3 年龄结构
        3.8.4 个体大小
        3.8.5 性比
        3.8.6 分布系数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干旱对幼苗形态影响的性别差异
    4.2 干旱对幼苗光合作用影响的性别差异
    4.3 干旱对幼苗生理代谢影响的性别差异
    4.4 干旱对幼苗抗性系统影响的性别差异
    4.5 干旱对构树幼树种群特征的影响
第五章 小结与展望
    5.1 小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9)基质对葎草扦插苗构件性状及生理代谢影响的性别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1.1 葎草的价值应用研究进展
        1.1.1 葎草的生物学特性
        1.1.2 葎草的经济价值
        1.1.3 葎草的园林生态应用
    1.2 基质对植物生长发育和生理代谢影响研究进展
        1.2.1 基质对植物扦插成活率的影响
        1.2.2 基质对植物生长发育及生物量结构的影响
        1.2.3 基质对植物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1.2.4 基质对植物细胞膜伤害和渗透物质的影响
        1.2.5 基质对植物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1.3 研究意义与目的
第2章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区域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方法
    2.4 测定内容
        2.4.1 插穗成活率
        2.4.2 生长性状
        2.4.3 生理指标
        2.4.3.1 抗氧化酶活性相关指标
        2.4.3.2 细胞膜伤害和渗透调节物质相关指标
        2.4.3.3 光合色素指标
    2.5 研究内容
    2.6 技术路线
    2.7 数据处理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基质对葎草扦插成活率和构件性状影响的性别差异
        3.1.1 扦插成活率
        3.1.2 构件性状
        3.1.2.1 叶性状
        3.1.2.2 茎性状
        3.1.2.3 根性状
        3.1.3 生物量结构
        3.1.3.1 水分分配
        3.1.3.2 生物量累积
        3.1.3.3 生物量分配
    3.2 基质对葎草生理代谢影响的性别差异
        3.2.1 基质对抗氧化酶活性影响的性别差异
        3.2.1.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3.2.1.2 过氧化物酶(POD)
        3.2.1.3 过氧化氢酶(CAT)
        3.2.2 基质对细胞膜伤害和渗透调节物质影响的性别差异
        3.2.2.1 丙二醛(MDA)
        3.2.2.2 游离脯氨酸(Pro)
        3.2.2.3 可溶性蛋白(SP)
        3.2.2.4 可溶性糖(SS)
        3.2.3 基质对光合色素含量影响的性别差异
第4章 结论与讨论
    4.1 基质对葎草成活率、构件形态影响的性别差异
        4.1.1 扦插成活率
        4.1.2 构件性状
        4.1.3 生物量结构
    4.2 基质对葎草生理代谢影响的性别差异
        4.2.1 抗氧化酶活性
        4.2.2 细胞膜伤害和渗透调节物质
        4.2.3 光合色素
第5章 小结与展望
    5.1 小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10)宁波市北仑区湿地植物资源调查和保护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湿地概述
        1.1.1 湿地的定义和特征
        1.1.2 湿地的分类
        1.1.3 湿地的主要功能作用
    1.2 湿地植物概述
        1.2.1 湿地植物的定义
        1.2.2 湿地植物的特征
        1.2.3 湿地植物的主要功能作用
    1.3 湿地领域的发展概况
        1.3.1 国外湿地领域的发展概况
        1.3.2 我国湿地领域的发展概况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的目的
        1.4.2 研究的意义
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现状情况
        2.1.2 查找分析问题
        2.1.3 提出解决问题对策
    2.2 研究方法
        2.2.1 查阅资料
        2.2.2 湿地植物调查
        2.2.3 问卷调查
        2.2.4 分析总结
3 北仑区湿地资源现状调查和保护
    3.1 北仑区的背景
    3.2 北仑区湿地植物现状调查与分析
        3.2.1 北仑区湿地现状情况
        3.2.2 北仑区湿地植物现状调查情况
        3.2.3 北仑区湿地植物种类分析
        3.2.4 北仑区湿地植物分布情况分析
        3.2.5 北仑区湿地植物群落特征
        3.2.6 北仑区湿地植物多样性水平分析
    3.3 问卷调查结果和分析
        3.3.1 问卷调查结果
        3.3.2 问卷调查分析
4 北仑区湿地保护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北仑区湿地的健康面临威胁
        4.1.1 有害生物呈不断增长趋势
        4.1.2 滩涂围垦与湿地保护矛盾突出
    4.2 社会保护湿地资源的意识不强
    4.3 湿地的保护研究和措施相对薄弱
    4.4 湿地保护管理机制不畅
5 北仑区湿地发展和保护的建议和对策
    5.1 提高湿地资源的健康
        5.1.1 保护湿地资源
        5.1.2 保护植物资源,稳定森林覆盖率
        5.1.3 治理城镇工业生活污水源
        5.1.4 加强湿地恢复建设
        5.1.5 外来入侵植物的控制措施
        5.1.6 湿地植物管理措施
    5.2 建立健全湿地保护管理机制
        5.2.1 建立湿地管护组织机构和协调机构
        5.2.2 完善湿地保护与利用的政策和措施
    5.3 开展湿地保护宣传和鼓励公众参与湿地保护
    5.4 加强湿地的保护研究和保护措施
        5.4.1 加强湿地动态监测管理
        5.4.2 实施湿地生态影响评价制度
        5.4.3 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5.4.4 加强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
        5.4.5 开展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5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广开募资渠道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宁波市北仑区湿地植物主要调查照片
    附录 B 宁波市北仑区湿地植被分类及其分布名录
    附录 C 宁波市北仑区湿地植物名录
    附录 D 宁波市北仑区湿地及其植物资源调查登记表
个人简历
致谢

四、葎草的水土保持效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带土壤理化性质及枯落物持水特征研究[D]. 张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2]雌雄葎草对低温胁迫响应能力和应对策略的差异[D]. 黄曦叶. 西华师范大学, 2021(12)
  • [3]抚顺西露天矿区植物群落与土壤特征研究[D]. 陈皓.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4)
  • [4]金马河温江段河岸带不同生境草本植物多样性和土壤抗冲性差异[J]. 叶鑫,余飞燕,周润惠,王坤悦,王敏,董洪君,郝建锋.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20(05)
  • [5]商登高速公路边坡植物群落恢复过程中动态变化研究[J]. 徐恩凯,陈延永,胡永歌,王艺琳,田国行. 河南科学, 2020(07)
  • [6]桂林市叠彩区湿地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D]. 丁月萍. 广西师范大学, 2020
  • [7]黄土高原退耕地典型人工林对不同降雨条件的适应策略[D]. 郭书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8]干旱对构树幼苗生长发育及生理代谢影响的性别差异[D]. 苟蓉. 西华师范大学, 2020(12)
  • [9]基质对葎草扦插苗构件性状及生理代谢影响的性别差异[D]. 刘航江. 西华师范大学, 2020(12)
  • [10]宁波市北仑区湿地植物资源调查和保护对策研究[D]. 魏洋.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葎草水土保持效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