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范院校器械体操教学中学生恐惧心理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杰[1](2021)在《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及其组合教学对五年级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学习兴趣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体操》一直是小学体育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体育课程从内容到呈现方式差异最大的项目之一。本文通过小学体操常见教学内容对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学习兴趣影响的研究,旨在进一步探究《体操》课程内容教学的合理呈现方式及其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价值,为体操在小学体育课程内容体系中找到合理的定位,为广大体育教师科学规划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提供参考依据,并对正在不断推进的体育课程改革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研究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抽取宿迁市某城镇小学五年级的4个班共24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1组(技巧教学)男生33人,女生28人;实验2组(支撑跳跃教学)男生32人,女生28人;实验3组(技巧和支撑跳跃组合教学)男生34人,女生30人;对照组(常规体育教学)男生31人,女生26人。实验组运动干预持续时间12周,3次/周,每次累计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对照组不进行强度控制。采用《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评价量表》,分别在实验前1周和第13周以班级团体方式对被试学生进行量表测量。研究结果:(1)12周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及其组合教学后,五年级学生身体素质在速度、耐力、柔韧、灵敏、力量、平衡素质上均存在时间、组别以及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P<0.05);对照组实验后比实验前效果好,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2周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及其组合教学后,五年级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在运动参与程度以及体育学习兴趣总分上均存在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P<0.05);在体育学习消极兴趣上存在时间的主效应(P<0.05);对照组实验后比实验前效果好,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小学五年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速度素质(r=0.388)、耐力素质(r=0.232)、柔韧素质(r=0.206)、灵敏素质(r=0.169)、力量素质(r=0.228)、平衡素质(r=0.211)均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研究结论:(1)技巧教学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柔韧素质、力量素质改善均有促进作用。(2)支撑跳跃教学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速度素质、灵敏素质改善均有促进作用。(3)技巧和支撑跳跃组合教学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学习兴趣提高具有促进作用,且组合教学对柔韧素质、力量素质效果优于技巧教学,对速度素质、灵敏素质效果优于跳跃教学。(4)体育学习兴趣与身体素质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即体育学习兴趣越高,身体素质越好。
仇梦霄[2](2021)在《课程思政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中的融合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为贯彻落实课程思政教育方针指明了方向,依据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教学环节中的具体要求,结合体操课自身的特点,挖掘出体操课程中思政元素,按照“思政元素贯穿教学全过程”的要求,充分运用隐性教育“润物无声”的作用,实现思政元素合理地融入到教学大纲中去。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全国10所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的教学大纲进行分析研究,探寻“课程思政”与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的契合点,挖掘体操中的思政元素,完成将思政元素融合在体操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中的设计。最后通过调查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通过整理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的任务及特点,以及对10所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教学大纲的对比、分析,挖掘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的思政元素,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是符合当前国家提倡的教育理念,符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符合当前高校课程改革的要求。2.将课程思政在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中融合,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中挖掘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的思政元素,通过教学方法及改进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思政元素的教学设计,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体操普修课教学的全过程中,充分发挥课程教学中的双重育人目标。3.通过课程思政在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中的融合与设计的实施,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到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体操普修课中能够获得思政元素,并且能够应用在日常生活、学习及工作过程中。通过访谈法了解到教师在实际应用中发现教学设计的内容不够全面,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深入的弊端和不足。4.“课程思政”目前还处于探索的阶段,还未完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同时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对课程思政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中的思政元素挖掘还不够深入和全面,在教学设计上仍存在弊端和不足,今后需进一步加强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思政元素在体操普修课中的教学设计。
周小雨[3](2020)在《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体操微课设计与开发研究》文中指出202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推动课堂革命,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促进育人方式转变,支撑构建“互联网+教育”新生态。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选取体操教学内容中垫上技巧的肩肘倒立、单杠的骑撑后倒挂膝上、双杠的分腿坐慢起肩倒立和跳跃的分腿腾越这四个技术动作,共制作了四节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体操微课。微课的实施以“雨课堂”为枢纽,实现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实验班学生成绩评定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的方式。通过对实验后学生学习反馈和最终体操成绩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精炼性、学生为主体和趣味情境性为设计原则,设计出包含技术动作讲解、重难点、学法过程的体操微课。2、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体操微课在传统教学步骤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增加精彩视频环节、模仿练习环节、体验完整动作环节、规范动作细节环节、编制顺口溜环节和课后习题等环节,扩展课程内容,锻炼学生思维。3、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体操微课通过“雨课堂”方式的实施,延长了学生自我学习时间和空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果。4、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体操微课的实施后,学生体操课程成绩未出现显着提高但有进步;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较高;学生对体操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查阅资料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能力均得到有效提高。
刘世磊[4](2019)在《我国近现代学校体操教学演变特征及其当代启示 ——价值取向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首要和直接途径。本文以体操教学为研究对象,以“历史法研究现实问题”为研究范式,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逻辑分析法、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对价值主体的行为具有导向和指引作用的价值取向为视角,梳理我国近现代学校体操教学的发展脉络与演变特征,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然后对接现实,提出目前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价值取向下的学校体操教学改革思路,以期促进我国学校体操教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的基本思路为历史法的现实问题研究,即以现存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采用历史法研究现实问题。首先,说明过去、解释现在和预测未来:梳理我国近现代学校体操教学的发展脉络,总结其演变特征,获取有益的启示;其次,审视当今、把握现状:深入研究我国目前的学校体操教学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为改革提供依据;最后,以史为鉴、对接现实、解决问题:吸取历史教训,立足国情,借鉴范例,探索新形势下我国学校体操教学出路。基于上述研究思路展开研究,所得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一)体操具有独特的动作结构和功能属性,对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培养终身体育习惯、促进全面发展、培育健全人格等具有独特的功能价值,是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中其他运动项目不可替代的。而价值主体的价值取向对人们的价值活动起到定向、引导、规范等作用,体操作为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一部分,深受学校体操教学价值取向的影响。体操教学价值取向的形成与价值主体的需要、价值客体的功能、价值主体的意识密切相关。体操教学价值取向作为体育课程(教学)、学校体育、学校教育等价值取向的下位概念,与其上位层级的价值取向具有一致性。(二)价值取向视角下的百余年学校体操教学展演特征为:价值取向对学校体操教学的“强制约性”;价值取向影响下体操教学地位的“W”型发展;体操教学功能价值与体操教学价值取向的“对应性”;价值取向的偏颇造成了体操教学内容选择的“片面性”;师资水平决定体操教学既定价值的实现;物质环境是体操教学价值实现的保障。(三)价值取向下的体操教学演变特征给予我们的经验与启示:价值取向立本求实;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师资队伍提质增量;教学地位名位相符;物质环境改善优化。(四)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我国目前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和体操教学的价值取向。体操教学独特的功能价值使其能够承担一定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能够为发展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做出独特的个性化贡献。而目前的学校体操教学现状令人堪忧,这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极为不利。教学内容开展缺乏全面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安全问题、场地器材、师资状况是制约体操教学的主要因素。(五)国内外学校体操教学的典型经验为改革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其中国内:“育人为本”“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体操教学价值取向;学校领导重视保障了体操教学各因素的有效落实;举办学生家长知识讲座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配合;“体操版的大课间”很好地补充了体操教学。国外:在培养适应现在与未来社会发展的人的总目标下,以“终身体育”“健康生活方式”“社会化”等为价值取向开展体操教学;体操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时约为体育课时的1/4);器械体操/竞技体操(垫上运动、单杠、双杠、支撑跳跃、平衡木等)为主的体操教学内容。(六)我国学校体操教学的改革建议:确立“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学校体操教学价值取向;构建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技巧运动和器械体操为主的体操教学内容体系;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双管齐下,建设适应“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的体操师资队伍;健全完善“四位一体”、满足“体育学科核心素养”需求的体操教学器材设施;创新适合“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和具有地方特色的“课堂教学+体操大课间”“课堂教学+体育俱乐部”“课堂教学+体育俱乐部+体操大课间”“课堂教学+体校训练”“课堂教学+体校训练+体操大课间”等体操教学发展模式。
梁虎[5](2019)在《徐州市铜山区高中生余暇时间使用单双杠现状的调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双休制度实施以来,我国中学生的余暇时间客观上有所增加,而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也就要求我们对学生余暇时间的安排利用应给予足够的关注与重视。学校体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相对薄弱的环节,尤其是中小学,虽然体育课及课外活动开设的不少,但是在内容和强度的安排上多以小运动量为主,基本没有对抗,学生的体质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锻炼,所以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断下滑,中小学体育明显发力不足。在应试教育这种客观背景下,曾经风靡校园的单双杠一度渐难寻觅,与升学考试相关的体育加试项目俨然已经成为中学体育课及课外活动课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中学生的余暇体育锻炼时间变的更是微乎其微,或者已经根本不存在了。研究旨在为单双杠传统项目在受到新兴项目和电子产品的冲击下如何回归和创新发展以及如何推广提出参考意见,同时为徐州市铜山区高中教育技术装备标准提供依据,为教育行政部门更好的检查、督导、评估、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提供一定参考。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等形式对徐州市铜山区8所高中学生余暇时间对单双杠使用现状做出具体调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徐州市铜山区高中生在余暇时间参与体育活动时倾向于跑步和散步,其次是球类,尤其女生更倾向于前者,体育特长生则倾向于后者和单双杠项目。(2)徐州市铜山区高中生大部分同学会出于缓解压力和增强体质而在余暇时间选择使用单双杠锻炼,且多数在本校或免费公共场所,但他们使用频次低且时间短。(3)徐州市铜山区高中生中,男生和体育生更多认为余暇时间单双杠锻炼是最实用的锻炼方式之一,但是与球类相比人数较少。(4)时间因素是影响徐州市铜山区高中生余暇时间里使用单双杠锻炼的最主要因素,缺乏新颖器材、指导老师、学生缺乏兴趣和对安全问题的担忧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毛妤[6](2018)在《浅谈艺术体操教学中恐惧心理的形成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颁布之后,各院校在体育方面也十分的重视,在学校艺术体操教学中笔者发现虽然很多同学都表现出很强的积极性,但是依旧有些同学对于艺术体操有较强的恐惧心理、抗拒心理、排斥心理等。恐惧心理是指对某些事物或特殊情境产生比较强烈的害怕情绪,而为了能够进一步保障艺术体操教学效果,本文则就青少年儿童艺术体操教学中恐惧心理的形成及对策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万玉玲[7](2018)在《翻转课堂在体育院校体操普修课程中的教学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体操作为我国优秀传统竞技性项目,在奥运会比赛中屡获佳绩,它早已作为学校课程中的一部分,也是各体育性院校的主干课程,被大家所认可。经过调查发现,各体育院校虽然都有开设体操课程,但是各学校体操课时数的安排都有所不同。一般是根据本学校课程设置来安排体操课时数,有些学校由于增加了其他课程,而减少了体操教学的课时数。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时数,教师课堂中需要讲解示范的时间增加,从而学生练习密度减小,要想提高学生练习密度可以通过丰富教学方法来实现。翻转课堂做为一个新兴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在课前将教学内容以视频方式通过教学平台传送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情况自行练习,碰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及时向老师进行咨询,在课中教师只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总结讲解,增加了学生的练习密度课后再将学习情况反馈给教师,通过平台可以得到多方面的评价。希望通过本研究可以使体操教学方法更加丰富,更有利于体操项目的发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翻转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翻转课堂的实施进行了研究与设计;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身体素质、对体操知识的了解等进行了研究,以此保证了实验的有效性与可实施性;采用了实验法把翻转课堂应用到体操教学中,并与传统教学法进行比较进行教学研究。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现在高校体操教学中,有些高校的现实问题是课时过少,教学内容较多,学生与教师压力较大,学生学习质量不容乐观,将翻转课堂应用到体操教学中可改善其状况。(2)翻转课堂应用于体操教学后,降低了动作学习的难度,清晰呈现出技术动作整体的时间与空间,解决了学生单纯模仿动作,运动表象与理论知识模糊的问题。(3)体操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法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与传统教学法差别不大,想要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还需要专门性的身体训练。(4)翻转课堂应用于体操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动机从而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水平与动作技能水平的提高。(5)在体操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减少教师讲解示范的时间,学生练习密度增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利于因材施教的实施。
王建军,李庆,蔡鸿儒[8](2018)在《体操普修课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与对策——以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为例》文中指出本文针对体操课堂上学生心理障碍这一现象的产生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办法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山西师范大学学生进行随机抽样,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0份,有效问卷96.7%。本文从我校体操课上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具体表现出发,分析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容易形成恐惧心理障碍的具体原因,发现在体操教学中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有许多,最主要的是恐惧心理、身体素质太差和保护与帮助不到位引起的。教师在体操教学中应当把教学内容与身体素质练习结合起来;师生合作,加强保护与帮助消除恐惧心理。
孙莹[9](2017)在《小议中小学生器械体操教学中恐惧心理消除的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器械体操教学中,中小学生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就是恐惧心理,受其影响,不但练习时会出现错误动作,影响教学效果,而且极有可能会因恐惧导致运动伤害事故发生。因此,如何消除中小学生的恐惧心理是器械体操教学中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理应引起体育教师的高度重视。
曹丽蕊[10](2017)在《北京市海淀区初中器械体操教学保护与帮助运用情况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体操教学是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培养正确的身体姿态塑造健美身形以及培养团结互助、磨练意志和进行美育的主要内容,其独特的教育和健身效果是其它项目无法代替的。然而有些中学因为器械体操课具有危险性而被取缔,追溯其原因,除了因为场地设施受限制、家长对体操认识的片面性和排斥心理、以及体操教师短缺的问题之外,不能保证学生的安全是阻碍体操课进行的最重要因素。体操项目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便是保护与帮助,科学而又合理的保护与帮助的运用是器械体操课程顺利进行的前提保证。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北京市海淀区开展器械体操课并具有代表性的7所初中进行了调查,针对体操课程的开展情况、保护与帮助的运用情况、实施与效果、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得出:1、各个学校器械体操的开展情况一般,学校对器械体操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同学校开展器械体操的内容相对较简单,保护与帮助运用的重视程度不够。2、男女教师比例略微失衡,男教师人数相对较多,而女教师人数偏少;体操教师所占比例太低,在所调查的7所学校中体操教师仅为3.1%,严重不足。3、教师对保护与帮助的认知程度相对较好,但是掌握情况不容乐观。4、学生对器械体操的兴趣大多数持中立态度,对器械体操中保护与帮助的运用的掌握情况不好,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与教授。5、教师运用保护与帮助的方法手段相对传统保守,有待创新与加强,以便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6、学生对器械体操各项目希望得到教师保护与帮助的程度由深及浅依次为:单杠>双杠>支撑跳跃>垫上技巧。教师需加强单杠和双杠两项的保护与帮助力度,引导学生们熟练掌握器械体操保护与帮助的技术要领。7、学生在器械体操课各项目的学习中都希望得到老师的保护与帮助,对同伴的保护与帮助比较信任;其中大部分女生对异性老师的保护与帮助比较介意。因此,需要纠正学校、家长、师生对器械体操的偏见并加强三者的重视程度;调整男女教师比例;加大体操专项教师在体育教师中的比例;加强器械体操保护与帮助理论与实践课培训的广度和深度;研发出更多具有创新性的适合初中生进行保护与帮助的方法与手段。这将有利于器械体操课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们合理地运用保护与帮助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有利于提高器械体操教学效果;有利于器械体操在海淀区的顺利开展。
二、师范院校器械体操教学中学生恐惧心理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师范院校器械体操教学中学生恐惧心理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及其组合教学对五年级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学习兴趣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对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视 |
1.1.2 课程改革中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引导 |
1.1.3 小学体育教学中《体操》课程价值功能的再认识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的界定 |
2.1.1 体操 |
2.1.2 技巧 |
2.1.3 支撑跳跃 |
2.1.4 身体素质 |
2.1.5 体育学习兴趣 |
2.2 学校体操的研究 |
2.2.1 国外学校体操的研究 |
2.2.2 国内学校体操的研究 |
2.3 身体素质的研究 |
2.3.1 国外有关学生身体素质的研究 |
2.3.2 国内有关学生身体素质的研究 |
2.4 体育学习兴趣的研究 |
2.4.1 国外有关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研究 |
2.4.2 国内有关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研究 |
2.5 体育学习兴趣与身体素质之间的关系研究 |
2.6 小结 |
第3章 实验研究 |
3.1 研究假设 |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2.1 研究对象与分组 |
3.2.2 研究方法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4.1 不同组别人口统计学变量描述的差异 |
4.2 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及其组合教学对五年级学生身体素质影响 |
4.2.1 实验前五年级学生身体素质的描述性统计 |
4.2.2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身体素质水平同质性检验 |
4.2.3 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及其组合教学对五年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
4.3 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及其组合教学对五年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 |
4.3.1 实验前五年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描述性统计 |
4.3.2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体育学习兴趣水平同质性检验 |
4.3.3 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及其组合教学对五年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 |
4.4 小学五年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身体素质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课程思政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中的融合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相关概念界定 |
1.2.2 国内研究 |
1.2.3 国外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对比分析法 |
2.2.4 专家访谈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2.2.6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的任务与特点 |
3.1.1 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的任务 |
3.1.2 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的特点 |
3.2 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教学大纲分析 |
3.2.1 教学课时分布情况 |
3.2.2 课程与教学目标 |
3.2.3 教学内容设置 |
3.2.4 教学课程考核评价设置 |
3.3 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特点 |
3.3.1 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 |
3.3.2 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
3.4 思政元素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中的价值与契合 |
3.4.1 思政元素融入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的价值 |
3.4.2 思政元素与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的契合 |
3.5 课程思政在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中的教学设计与应用 |
3.5.1 课程思政在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中的教学设计 |
3.5.2 教学设计在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中的应用 |
3.6 课程思政在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教学设计及应用的反馈 |
3.6.1 专家对课程思政在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教学设计的反馈 |
3.6.2 教师对课程思政在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教学应用的反馈 |
3.6.3 学生对课程思政在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教学应用的反馈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课程思政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中教学设计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
附录2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3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4 《“课程思政”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中的融合与设计》教师访谈表 |
附录5 《课程思政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中教学设计效果评价表》设计效果专家评价量表 |
致谢 |
(3)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体操微课设计与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2 关于微课设计与开发研究 |
1.3.3 有关微课在教学中的研究 |
1.3.4 关于建构主义在教学中运用的研究 |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实验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2.2.6 逻辑分析法 |
3、体操微课设计与开发的理论基础和设计原则 |
3.1 体操微课设计与开发的理论基础 |
3.2 基于建构主义体操微课的设计原则 |
3.2.1 精炼性原则 |
3.2.2 学生主体性原则 |
3.2.3 趣味情境性原则 |
4、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操微课的教学设计 |
4.1 基于建构主义体操微课的分析 |
4.1.1 教材分析 |
4.1.2 学生学情分析 |
4.1.3 教学环境分析 |
4.1.4 教学目标分析 |
4.1.5 教学内容分析 |
4.1.6 教学方法分析 |
4.1.7 教学评价分析 |
4.2 基于建构主义体操微课的设计 |
4.2.1 课程目标 |
4.2.2 微课实施 |
4.2.3 课程反馈与评价 |
4.2.4 微元素设计 |
4.2.5 视频脚本设计 |
4.3 线上线下混合式体操教学设计 |
4.4 基于建构主义体操微课的开发 |
4.4.1 体操微课拍摄前准备 |
4.4.2 体操微课视频的拍摄 |
4.4.3 体操微课的制作 |
4.4.4 “雨课堂”的制作 |
4.5 基于建构主义体操微课的实施 |
4.5.1 课前线上预习情况 |
4.5.2 线下学习情况 |
4.5.3 线上复习及反馈情况情况 |
4.5.4 体操微课的实施结果 |
4.6 基于建构主义体操微课的评价 |
4.6.1 学生对体操微课的评价 |
4.6.2 授课教师对体操微课的评价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附件4 |
附件5 |
(4)我国近现代学校体操教学演变特征及其当代启示 ——价值取向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相关问题说明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研究范围界定 |
三、研究视角界定 |
第四节 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和思路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主要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思路 |
第一章 体操价值及体操教学价值取向辨析 |
第一节 体操及其结构、功能和价值 |
一、体操及其结构、功能 |
二、体操价值 |
第二节 体操教学价值取向辨析 |
一、主体需要与体操教学价值取向 |
二、客体功能与体操教学价值取向 |
三、主体意识与体操教学价值取向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近代价值取向下的学校体操教学演变 |
第一节 “军国民”体操教学价值取向下的学校体操教学 |
一、“军国民”体操(体育)价值取向形成与体操课程的引入 |
二、“军国民”体操教学价值取向下的学校体操教学发展状况 |
第二节 “自然主义”体操教学价值取向下的学校体操教学 |
一、“自然主义”体操教学价值取向的形成 |
二、“自然主义”体操教学价值取向下学校体操教学发展状况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现代价值取向下的学校体操教学演变 |
第一节 “主智主义”体操教学价值取向下的学校体操教学 |
一、“主智主义”体操教学价值取向形成与苏联体操模式引入 |
二、“主智主义”体操教学价值取向下学校体操教学发展状况 |
第二节 “健康第一”体操教学价值取向下的学校体操教学 |
一、“健康第一”体操教学价值取向的形成 |
二、“健康第一”体操教学价值取向下学校体操教学发展状况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近现代学校体操教学的演变特征 |
一、价值取向对学校体操教学的“强制约性” |
二、价值取向影响下体操教学地位的“W”型发展 |
三、体操教学功能价值与体操教学价值取向的“对应性” |
四、价值取向的偏颇造成了体操教学内容选择的“片面性” |
五、师资水平决定体操教学既定价值的实现 |
六、物质环境是体操教学价值实现的保障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近现代学校体操教学当代启示与改革探索 |
第一节 我国近现代学校体操教学演变的当代启示 |
一、价值取向立本求实 |
二、教学内容科学合理 |
三、师资队伍提质增量 |
四、教学地位名位相符 |
五、物质环境改善优化 |
第二节 目前我国学校体操教学价值取向及体操教学应然贡献 |
一、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及学校体操教学价值取向 |
二、体操教学对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应然贡献 |
第三节 我国学校体操教学对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实然状态 |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
二、调查结论 |
第四节 学科核心素养价值取向下我国学校体操教学改革探索 |
一、我国学校体操教学的典型案例分析 |
二、国外部分教育发达国家学校体操教学成功经验 |
三、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我国学校体操教学改革思路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一、主要结果与结论 |
二、主要创新点 |
三、研究局限性及今后努力方向 |
附录1 访谈/咨询专家名单统计表 |
附录2 我国小学体操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
附录3 我国初中体操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索引 |
个人简历 |
(5)徐州市铜山区高中生余暇时间使用单双杠现状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学校体育的功利性、学生体质不断下降 |
1.1.2 单双杠在中学校园开展现状 |
1.1.3 单双杠对人体发展的必要性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余暇时间的概念 |
2.2 中学生余暇体育的概念 |
2.3 高中生余暇时间使用单双杠锻炼的研究现状 |
2.3.1 国内相关研究 |
2.3.2 国外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徐州市铜山区8所高中学生在余暇时间使用单双杠锻炼的调查结果 |
4.1.1 高中生每周余暇时间总时长 |
4.1.2 高中生余暇时间安排对比 |
4.1.3 高中生余暇时间最常参与的体育活动分布(1-2项) |
4.1.4 高中生每周余暇时间使用单双杠锻炼时长和其他锻炼形式时长对比 |
4.1.5 高中生余暇时间使用单双杠锻炼的目的 |
4.1.6 高中生余暇时间使用单双杠锻炼的动机 |
4.1.7 高中生余暇时间使用单双杠锻炼的影响因素 |
4.1.8 高中生余暇时间使用单双杠锻炼的形式 |
4.1.9 高中生每周余暇时间使用单双杠锻炼的频率 |
4.1.10 高中生余暇时间使用单双杠锻炼的场所选择 |
4.1.11 高中生余暇时间使用单双杠锻炼时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处理措施 |
4.1.12 高中生认为余暇时间使用单双杠锻炼锻炼是最有用的方式之一 |
4.1.13 高中生余暇时间使用单双杠锻炼的效果 |
4.2 分析与讨论 |
4.2.1 高中生余暇时间使用单双杠锻炼的性别差异性分析 |
4.2.2 高中生余暇时间使用单双杠锻炼的年级差异性分析 |
4.2.3 高中生余暇时间使用单双杠锻炼的家庭情况差异性分析 |
4.2.4 高中生余暇时间使用单双杠锻炼的是否体育特长生差异性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走出教室,走向操场,增加单双杠使用时间 |
5.2.2 更新单双杠设施,满足学生对现代化健身器材的需求 |
5.2.3 共同创设良好单双杠锻炼氛围,培养兴趣养成终身锻炼习惯 |
5.2.4 实施奖励措施,加大对单双杠项目的政策鼓励与引导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浅谈艺术体操教学中恐惧心理的形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艺术体操教学中学生恐惧反应及表现 |
2 艺术体操教学中学生恐惧心理形成的原因 |
2.1 主观原因 |
2.2 客观原因 |
3 艺术体操教学中学生恐惧心理缓解对策 |
3.1 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
3.2 指导学生正确对待恐惧心理 |
3.3 做好动作要领讲解 |
3.4 做好身体素质训练 |
4 结语 |
(7)翻转课堂在体育院校体操普修课程中的教学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翻转课堂的发展 |
1.1.2 翻转课堂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翻转课堂 |
2.1.2 体育传统教学法 |
2.1.3 体操教学法 |
2.1.4 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法的不同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3 国内研究现状 |
2.3.1 翻转课堂的基本内涵 |
2.3.2 翻转课堂教学方式的研究 |
2.3.3 翻转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 |
2.3.4 我国高校体操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教学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翻转课堂应用于体操教学的理论基础 |
4.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4.1.2 自主学习理论 |
4.1.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4.2 翻转课堂应用于体操教学的可行性 |
4.2.1 体操课程教学特点 |
4.2.2 学生需求 |
4.2.3 条件支持 |
4.3 高校体操教学现状与分析 |
4.4 实验前后的对比结果与分析 |
4.4.1 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对比与分析 |
4.4.2 在自信心方面的对比与分析 |
4.4.3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习体操动机对比分析 |
4.4.4 实验组与对照组技术水平对比分析 |
4.4.5 理论知识的对比分析 |
4.5 对体操教学效果的评价 |
4.5.1 对体操教学方法的评价 |
4.5.2 对课堂学习效率的评价 |
4.5.3 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 |
4.6 翻转课堂在体操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
4.7 翻转课堂应用在体操教学的注意事项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结束语 |
7 致谢 |
8 参考文献 |
附件A 专家访谈提纲 |
附件B 实验问卷(一) |
附件C 实验问卷(二) |
附录D 学生自信心测验表 |
附录E 学生学习动机调查表 |
附录F 评分标准 |
附录G 身体素质筛选表 |
附录H 效度检验专家评价表 |
附录I 教学内容周期安排表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体操普修课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与对策——以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访谈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体操课上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具体表现 |
3.2 不同体操项目对学生心理障碍形成的影响 |
3.3 体操课上其他易导致学生心理障碍的因素 |
3.4 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9)小议中小学生器械体操教学中恐惧心理消除的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
2 中小学生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 |
2.1 中小学生恐惧心理产生的内部原因 |
2.1.1 身体素质差或体形特异 |
2.1.2 缺乏积极学习的心理动机 |
2.1.3 缺乏自信的自卑心理 |
2.1.4 失败场景的再现 |
2.2 中小学生恐惧心理产生的外部原因 |
2.2.1 受学校体育设施条件的制约 |
2.2.2 教师教学方法枯燥, 练习手段单一 |
2.2.3 学生体操知识贫乏 |
3 中小学生恐惧心理消除的策略 |
3.1 注重思想引导 |
3.2 激发练习的兴趣 |
3.3 重视身体素质练习 |
3.4 加强帮助与保护措施 |
3.5 合理利用心理学手段 |
3.6 合理布置体育场地和器材 |
4 结语 |
(10)北京市海淀区初中器械体操教学保护与帮助运用情况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有关器械体操教学中保护与帮助的概念界定 |
2.1.1 器械体操 |
2.1.2 器械体操教学中保护的概念 |
2.1.3 器械体操教学中帮助的概念 |
2.1.4 保护与帮助的分类及方法手段 |
2.1.5 保护与帮助在教学运用中的影响因素 |
2.1.6 器械体操教学中保护与帮助的关系 |
2.2 有关器械体操教学中保护与帮助运用及要求的研究 |
2.3 有关器械体操教学中保护与帮助运用的价值和意义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实地观察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3.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学校器械体操教学中各个项目保护与帮助的运用情况 |
4.1.1 初中器械体操课程所学项目和内容的调查分析 |
4.1.2 垫上技巧教学中保护与帮助的运用情况分析 |
4.1.3 支撑跳跃教学中保护与帮助的运用情况分析 |
4.1.4 单杠教学中保护与帮助的运用情况分析 |
4.1.5 双杠教学中保护与帮助的运用情况分析 |
4.2 器械体操保护与帮助运用情况的教学效果分析 |
4.2.1 体操教师对器械体操教学中保护与帮助运用掌握情况的分析 |
4.2.2 学生对器械体操各项目保护与帮助运用的掌握情况分析 |
4.2.3 器械体操保护与帮助的运用对学生身心的影响 |
4.3 影响器械体操教学中保护与帮助运用的因素 |
4.3.1 体育教师对器械体操教学中保护与帮助运用的态度 |
4.3.2 教师在器械体操教学中保护与帮助运用的组织形式 |
4.3.3 学生对器械体操教学中保护与帮助运用的态度 |
4.3.4 器械体操课程的开展情况 |
4.3.5 师资情况对器械体操教学中保护与帮助运用的影响 |
4.3.6 器械体操器材、场地的基本情况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附件四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师范院校器械体操教学中学生恐惧心理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及其组合教学对五年级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学习兴趣影响的实验研究[D]. 张文杰. 扬州大学, 2021(09)
- [2]课程思政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中的融合与设计[D]. 仇梦霄. 天津体育学院, 2021
- [3]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体操微课设计与开发研究[D]. 周小雨.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4]我国近现代学校体操教学演变特征及其当代启示 ——价值取向的视角[D]. 刘世磊. 福建师范大学, 2019
- [5]徐州市铜山区高中生余暇时间使用单双杠现状的调查分析[D]. 梁虎.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2)
- [6]浅谈艺术体操教学中恐惧心理的形成及对策[J]. 毛妤. 当代体育科技, 2018(23)
- [7]翻转课堂在体育院校体操普修课程中的教学实验研究[D]. 万玉玲. 广州体育学院, 2018(04)
- [8]体操普修课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与对策——以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为例[J]. 王建军,李庆,蔡鸿儒.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8(03)
- [9]小议中小学生器械体操教学中恐惧心理消除的策略[J]. 孙莹. 运动, 2017(14)
- [10]北京市海淀区初中器械体操教学保护与帮助运用情况的调查研究[D]. 曹丽蕊. 北京体育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