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户型联保贷款业务发展浅析

小户型联保贷款业务发展浅析

一、开展小户联保贷款业务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那颂[1](2021)在《林农贷款担保困境影响因素及破解机制研究 ——基于黑龙江省调查数据》文中研究说明“十四五”时期碳达峰绝对指标和碳中和远景规划下,碳达峰、碳中和推动绿色生活、生产,实现全社会绿色发展,正在引发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中国的林业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巨变。林业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目前在农村金融市场,林农信贷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林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困扰着政府有关部门,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而与林业金融支持密切相关的外部环境也存在“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尽管政府一直不懈努力,但问题仍然未得到有效解决。林权抵押贷款作为我国目前农村市场林农信贷担保最主要的贷款类型,虽盘活了森林资源,也为林业发展提供融通资金,但发展后劲不足。农村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积极性不高,大多数林农由于达不到银行设置的担保条件要求,林农贷款普遍面临“担保困境”,并因此导致农村地区林农经常遭受金融机构的“信贷约束”,如果农村信贷市场林业金融支持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这不仅不利于林农增收、林业发展、扩大林业再生产,也不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是围绕如何破解林农贷款担保困境来开展研究,探索构建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破解机制来缓解农村市场林农融资难题,促进解决农村地区信贷资金供求失衡问题。本文的研究拓宽了担保理论在林业金融领域的应用范围,丰富了林业信贷担保理论体系,也为集体林权改革实践中关于探索林业金融支持有效路径提供理论研究参考资料,对黑龙江省林区等国有林为主区域的集体林业发展和解决林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本文遵循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和制度框架设计的应用经济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以信贷担保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机制设计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梳理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借鉴担保理论、社会资本理论、机制设计理论等最新研究成果,以构建符合当前实际并能促进解决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的破解机制为研究目标,提出本文研究的逻辑思想。首先,通过数理演绎解释担保条件对林农贷款供求的影响,在多方博弈视角下研究林农、银行、担保机构三方经济主体间信任再造策略。然后,基于黑龙江省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多维度、多层次深入分析,识别林农贷款担保困境;对林农贷款担保困境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找出影响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的显着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分析林农贷款担保困境对林农产出的影响效应,从福利经济学角度研究林农贷款担保困境对林农生活福利水平的影响。其次,在前面几章研究的基础上,探索构建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的破解机制框架体系,并对机制运行保障模式做出设计。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破解机制有效运行的政策建议。通过研究,本文认为:担保制度的设计本应成为林农贷款需求与金融机构信贷供给的重要纽带,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制约,金融机构为了降低信贷风险而设置的严苛担保条件已成为阻碍林农融资的重要因素,这是制度的缺陷,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林农贷款担保破解机制,会使得林农、银行、担保各方主体的个体福利水平提高,同时有效的机制设计,也会使得社会整体福利水平提高,即存在显着的帕累托改进。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鼓励担保机构积极参与并合理分担信贷风险是银行、林农、担保机构各方合作信任再造的关键,最终实现多方主体互利共赢。另外,非正规金融在农村金融体系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有效补充了正规金融的缺位,非正规金融的存在也能促使正规金融转变经营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对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加强积极引导,给予准确定位,通过制度完善,将其有效纳入监管之下,有利于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交易水平,改善农村林农家庭的生活福利。

陈文梅[2](2019)在《甘肃省农民合作社发展中的利益博弈与目标异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内外关于发展及研究合作社的经验表明,农民合作社不仅符合多数国家推动农业发展的历史趋势,也是提高农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引导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有效路径。截至2018年年底,甘肃省农民合作社已发展至10.01万家。然而,这类合作社大多由强者牵头成立,而由小户自发组建的合作社少之又少,合作社面临着民主化管理程度低、带农增收效果不明显等背离合作社发展初衷的问题,具有显着差异性的合作社利益相关群体如何在利益博弈中发掘自身的“生存之道”?合作社本身承担着什么目标期许?如何从合作社利益相关者“合作博弈”的视角下,阐释农民合作社发展目标的异化逻辑?基于此,该研究在总结合作社相关研究理论,收集及整理甘肃省农民合作社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将研究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在整体把握甘肃省农民合作社发展现状、发展问题的基础上,研究发现:甘肃省农民合作社发展规模扩大化、合作形式多元化、组建类型多样化特征明显,且普遍存在内部管理不规范、组织化程度较低、品牌建设较为滞后、整体盈利能力不强、利益联结相对松散、带动效益不明显等问题。其次,基于外部环境变化与内部制度变迁两个角度阐释中国农民合作社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变化,根据农户资源禀赋差异,将异质性成员分为大户、小户两类主体,综合运用博弈论方法,分类解读弱者联合型合作社发展极易陷入困境的原因、强弱互惠型合作社发展势头良好的条件、地方政府与核心社员相互依存的行为逻辑,从而得出由强者牵头、联合弱者,与地方政府相互依存的合作形式是实现多主体“合作共赢”的有效路径,也是现阶段大多数合作社选择强者牵头的理论解释。且这种在均衡条件下形成的极不平衡的互动关系在经济理性条件下又极易衍生出合作社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生存智慧”:普通社员倾向于“搭便车”行为,核心社员倾向于选择“利益合谋”,而地方政府为完成经济考核任务、实现政绩发展而倾向于与合作社相互依存,基于此,从不同主体视角,构建代表合作社利益相关者寻租行为等级量表。再次,根据已有研究理论,结合国家政策导向,以及农民合作社发展初衷,考察及界定农民合作社的发展目标;并结合实际调查数据,从集体受益、社会服务、民主管理及促农发展方面,通过指标赋值,结合熵值法综合测算农民合作社目标异化程度,经测算:甘肃省农民合作社异化程度集中于50%-80%区间内的占比高达84.26%,其中目标异化程度在60%-70%区间内的占比最大,达32.46%,甘肃省农民合作社目标异化程度较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甘肃省农民合作社的目标异化的具体表现。第四,为厘清合作社“博弈均衡”条件下利益相关者寻租行为与合作社目标异化的发展逻辑,该研究首先搭建合作社利益相关者寻租行为与合作社目标异化的理论框架,并运用SEM模型实证分析地方政府、监事会、核心社员、普通社员利益博弈下的寻租行为与集体受益、社会服务、民主管理及促农发展目标异化各潜变量之间的内在作用机理,研究认为,合作社利益相关者利益博弈下的寻租行为对合作社目标异化具有显着影响,具体表现为:合作社监事会、核心社员与地方政府相互之间存在明显的“利益合谋”关系,政府寻租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促农发展、集体受益目标异化;监事会寻租行为是导致合作社民主管理目标异化的主要原因,但对于社会服务目标异化的影响较弱;核心社员寻租行为是导致合作社促农发展、集体受益、社会服务目标异化的主要原因;普通社员寻租行为对于合作社民主管理目标异化有一定影响。最后,基于以上研究,为优化合作社外部环境、规范社员参与行为、提升发展效果,从重视社员教育与培训,培养社员参与意识;严格规范成员参与义务,明确合作社主体地位;坚持民主管理原则,打破核心社员“利益合谋”格局;完善政府政绩考核机制,规范合作社建设方向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向培[3](2019)在《普惠金融支持云南省农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云南省农业发展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农村经营主体,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越来越多;各类金融供给主体在农业领域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云南省政府发布多个政策文件提出了打高原牌、走特色路的决定。这些都为云南省农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但是金融资源对于农业主体的供给则呈现倒金字塔形,少部分农业龙头企业占据着大部分农村金融资源,而中小微企业和农户虽群体庞大,获取金融资源的难度却很大,金融供给严重不足,制约着农业的快速发展。云南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普惠金融解决各类农业主体金融需求问题。本文通过对普惠金融支持云南农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剖析,阐述了云南省农业发展基本概况以及打造高原特色农业的新格局,并分析云南省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从储蓄、信贷、保险方面来分析普惠金融需求现状;用覆盖广度指标、覆盖深度指标、完整性指标来衡量普惠金融供给现状。在探索与发现普惠金融支持云南省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中,深入分析了金融服务可得性问题;商业可持续性问题;金融风险问题;金融创新与金融能力问题;信用制度与金融监管问题五个方面,这些都导致了云南省农业发展金融资源投入不足。通过借鉴国内主要省份普惠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经验,最后得出普惠金融支持云南省农业发展的对策。认为,云南省普惠金融支持农业发展要从解决金融服务可得性和可持续性问题出发,分散金融风险,提高普惠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提高农业主体的金融能力,建立健全的信用体系,完善金融监管。

姜晓春[4](2019)在《SL村镇银行信贷产品改进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7年末,全国小微企业法人约2800万户,个体工商户超过6500万户,合计占全部市场主体的比重超过90%。小微企业贡献了我国60%以上的GDP、50%以上的税收以及80%的就业岗位,完成了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每户小微企业能带动7到8人就业,一户个体工商户带动2.9人就业。小微企业对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抗风险能力弱,管理不规范、抵押资产不足等多方面自身不利因素,导致小微企业融资贵、融资难的现象持续存在,且越来越受到经济社会的广泛重视。村镇银行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的主力军,是以服务农村小微企业,支持三农经济发展为宗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开通小微企业融资业务,改进小微企业信贷产品,不断提高小微企业支持力度,不仅可以优化自身业务结构,增强盈利能力,同时也是作为农村金融机构需要承担的自身社会责任。SL村镇银行成立于2011年12月,成立之初,全部信贷业务基本沿用国有银行的传统信贷制度。然而在实际业务拓展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发展缓慢。2014年初,随着不断深入开展市场调研,逐步理清了本地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信贷风险点与传统信贷产品的不足之处,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逐步改进信贷产品,使其能够适应本地金融市场的发展需求,并取得了金融机构支持农村经济,支持小微企业的突破性进展。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选题的背景、研究意义,简要描述了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主要研究了国内外小微企业信贷产品创新研究的理论和成果,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总结综述,并列举了相关的理论基础。第三章概括介绍了SL村镇银行初期信贷业务的发展难题,对传统信贷产品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具体分析。第四章针对已经发现的信贷产品问题,结合SL村镇银行SWOT分析,提出了SL村镇银行信贷产品改进策略,并确定了改进后新的信贷产品。第五章根据改进后新的信贷产品,针对具有突出特色的信贷产品进行了典型案例分析。第六章对全文进行概括总结,并提出可行性发展建议。

张照新,谭智心,高强,吴比[5](2018)在《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实践探索与发展思路》文中指出本文对农民合作社内部开展信用合作的内涵特征、运作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大样本数据对其效果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合作社内部开展信用合作的功能定位、风险控制、法律规定及社区协同发展等问题,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思路和政策建议。

毛德敏[6](2017)在《目标价格试点背景下新疆棉花种植业信贷支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4年新疆实施棉花目标价格试点后,棉农资金回流期限加长,植棉风险增大,面对棉花价格下降和棉花种植成本上升,棉农意识到只有改变棉花种植生产方式才能提高植棉收益。然而生产方式的改变离不开信贷资金的支持,因此,棉花目标价格试点后金融机构如何满足棉农不断上升的植棉资金需求?金融机构能为棉花种植提供哪些支持?金融机构如何适应棉花种植业对资金需求的变化,并对其服务模式和支棉政策做出调整?这是目前新疆棉花种植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本研究以棉花种植主体和涉农金融机构为研究对象,以推动信贷支持棉花种植业为目的,以完善金融服务模式为重点,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探索棉花目标价格试点背景下信贷支持新疆棉花种植业发展路径与对策,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提高植棉收益的根本途径是通过规模化种植降低棉花生产成本。因此,改变棉花种植模式走规模化、产业化、机械化的生产之路是大势所趋。这需要信贷资金从棉花良种培育、节水灌溉、信息化田间管理、机械化采收、残膜处理等各个环节进行支持。第二,对新疆棉花种植业与信贷支持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信贷支持有利于新疆棉花种植业的发展,应该加大信贷支持棉花种植业的力度。第三,棉农信贷需求呈现借贷意愿强、借贷金额大额化、借贷需求多样化等特征。面对棉花价格下降和种植成本增加,传统信贷产品已不能满足棉农的信贷需求,需要金融机构及时创新信贷产品与服务。而棉农所在地区的金融环境特征对棉农借贷意愿影响最大,因此,金融机构有必要尽快改善农村金融环境。第四,信贷供给总量下降、信贷风险上升、信贷产品创新不足、农村资金外流严重是信贷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棉花目标价格试点后,涉农金融机构没有及时调整其对棉花种植业的信贷供给产品与服务,造成了棉花种植业信贷需求与信贷供给的错位。因此,为支持新疆棉花种植业可持续发展,涉农金融机构有必要对其金融服务模式进行调整,实现精准支持棉花种植业。第五,认为棉花种植模式的改变、高产棉田示范区建设、绿色农业生产的实现等离不开信贷支持。因此,从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三个层面提出适应于棉花目标价格试点的信贷服务模式。认为不同类型金融机构支持棉花种植业的服务模式应有所差异。第六,认为准确定位目标市场和服务对象、积极创新新产品,提供多方位服务、建立农业贷款担保基金和风险预警机制、合理制定信贷政策和加快农村金融立法建设是当前较为有效的政策。本研究深度分析了目标价格试点后棉农信贷变化和信贷供给变化,揭示了棉花种植业信贷需求和信贷供给错位的原因。从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角度,创造性地构建立体的信贷服务模式及其适用对象。提出了棉花信贷产品的创新方向,构造了农业贷款风险预警机制,为信贷支持棉花种植业提供改革路径。

吴越[7](2015)在《财政支持农村信贷担保研究》文中指出长期以来,“融资难和融资贵”一直困扰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导致农村信贷供给不足的核心问题在农村信贷担保体系的不完善和财政支持缺位。总结财政支持农村信贷担保的动因、必要性、方式和效果为我国财政支持农村信贷担保政策的制定与方式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财政支持农村信贷担保有助于提高农村信贷市场效率和农村信贷担保体系的形成。相比财政支持农村信贷,财政支持农村信贷担保更加符合财税改革和提高财政支农效率的大方向。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系统梳理财政支持农村信贷担保的理论基础,包括动因、必要性、方式和效果;二是分析我国农村信贷担保、财政支持农村信贷担保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三、总结国外财政支持农村信贷担保的成功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四、比较分析各种财政支持农村信贷担保方式的效果,并进行实证检验;五、针对我国财政支持农村信贷担保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改进建议。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与改进对策如下:(1)农村信贷市场失灵以及农村信贷担保的准公共物品性质、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是财政支持农村信贷担保的动因,市场失灵和恢复农村信贷市场效率使得财政支持农村信贷担保显得非常有必要。财政支持农村信贷担保的方式主要有直接参与和间接支持两种,即不同程度地参与农村信贷担保机构和农村信贷担保基金的设立、为平衡农村信贷担保机构的成本收益和降低经营风险而使用的各种财政手段。财政支持农村信贷担保的效果直接体现在增加农村信贷供给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上,间接体现在提高农村信贷市场效率和促进社会福利水平增加上。(2)目前我国财政支持农村信贷担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缺乏长期战略目标和全局规划、目标导向不清晰和各级财政存在严重冲突、资金总量小和补偿机制不完善、投入结构不合理、杠杆效应不强和配套机制不完善等。(3)国外财政支持农村信贷担保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主要如下:建立财政投入农村信贷担保的长效机制、协调好农村信贷担保机构与农村商业银行的关系、明确政策性和商业性农村信贷担保机构的市场定位、实现农村信贷担保机构的投资主体多元化以及建立完善的农村信贷担保配套体系。(4)相比财政出资设立农村信贷担保基金和农村信贷担保风险补偿基金,对农村信贷担保进行再担保的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最低。从提高农村信贷市场效率的角度来看,财政支持农村信贷担保应遵循以下“啄食次序”:如果政府干预信贷市场有效,应先通过信贷担保计划再通过信贷补贴计划来优化农村信贷资源配置。只有当信贷担保支持力度达到借款人用财政担保替代私人抵押担保时,政府才应启动信贷补贴计划。实证结果表明,政府财政支持对农村信贷担保机构担保效率的提高存在显着影响,证实了财政支持农村信贷担保的有效性。(5)“两主一辅”的农村信贷担保机构体系更加符合我国国情,即政策性和互助性农村信贷担保机构为主导,商业性农村信贷担保机构为辅助。搭建土地流转平台应作为财政支持农村信贷担保的重要环节。此外,我国应通过完善财政支持农村信贷担保的资金来源与运作方式、建立抵押品替代机制和完善配套制度与法律建设等来改进财政支持农村信贷担保的效果。

蔡惠花[8](2014)在《农村林业金融支持政策研究 ——基于制度供需的视角》文中指出我国现有林地面积43亿亩,其中集体林地面积25亿亩。如何通过集体林权改革和其他配套措施来发展占有国家林地“半壁江山”的集体林地,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中国农业信贷增加缓慢或下降,林业投融资来源单一,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我国林业的发展。探索和建立完善的林业金融支持制度成为目前集体林改配套改革的重中之重。基于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的分析框架,本文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在新集体林改背景下对林业金融支持政策的内容和绩效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林农、政府和金融机构等主体在林业金融支持政策实施场域内的参与行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着重运用定量方法分析福建等八省样本林农的林权抵押贷款、森林保险参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在深度访谈和体验观察的基础上分析林农主体如何参与林权和林业金融支持政策的制度建构。最后得出以下五个基本结论:一是新一轮集体林改主体改革绩效对林业金融支持政策有重要影响,主体改革也会通过当地经济环境、林农主体意识等因素影响林业金融支持政策的实施;二是各省林业金融支持政策实施取得成效的同时存在诸多问题,且省份之间差异较大;三是林农主体参与林权抵押贷款和森林保险受到多种因素的显着影响,也与林农运用社会技能参与林权或林业金融制度建构的行动有关;四是国家和省级政府在林业金融支持政策中扮演者发展型的角色,基层林业部门是地方林业场域制度建构的重要主体,或建立起可信的制度,或建立起“空制度”;五是金融机构由于没有足够的信任不愿进行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办理,影响了林业金融支持政策的有效实施和林业经营者的参与积极性。基于文章的分析与结论,本文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引导建构令需求主体可信的制度是林业金融支持政策有效实施的保证。林农是否信赖这种产权制度会影响到他们在林业金融政策实施中的积极性。为解决林农主体在林业金融支持政策中的“缺场”或“缺席”的问题,就要引导建构可信的产权制度和其他相关制度。二是,全面发展制度需求主体的社会技能是最重要的手段和目标。要发挥国家在市场中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全面发展底层制度需求主体的社会技能是最重要的目标,也是唯一的手段。相比较以往研究,本文的创新之处和研究意义在于:首先,对林业金融支持政策的梳理和解读以及相应政策实施的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有助于提高对林业金融支持体系的认识;其次,社会学理论可以为林业金融支持的林业分类经营理论等林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提供重要的补充,提供独特的社会学视角;再次,从林业金融支持政策实施场域中的供需两类参与主体视野来阐释政策实践,为林业制度制定者提供更为符合社会基本事实的知识,进而为林业产业的政策制定以及金融创新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

高杨[9](2014)在《山东省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运行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自实施扶贫开发战略以来,我国财政扶贫资金一直采用自上而下的供给机制,扶贫项目的实际决策与控制权掌握在基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手中,这种扶贫机制使得一方面亟待被扶持的贫困农户的真实需求得不到有效表达,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也难以实现对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的有效监督。在此背景下,借鉴国际和国内民间组织信贷扶贫模式,2006年以来,国务院和财政部联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1(以下全文除标题外简称为“互助社”),并在几年内得以快速发展。然而,由于该项目目前仍处在试点阶段,其蓬勃发展的同时伴有乱象杂呈,引发纷纷公议。诚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互助社,与其他社会组织一样,在实践中必然呈现异质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它们只有在发展中才有可能逐步规范。本文首先在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之上,构建了相对完善的互助社理论框架,借鉴国外类似公益性小额信贷运作的成功经验,回顾中国互助社试点运行七年来的经验和成效;然后,以山东省作为样本研究区域,运用问卷调查法、PROBIT计量模型、动态博弈分析等方法对互助社的总体情况及具体的筹资、管理、运营、风险监管、贫困瞄准五个方面的运作机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实证分析。研究内容与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互助社是在特定贫困区域,为缓解农村金融发展滞后、金融产品不足、农户生产资金缺乏,特别是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突出矛盾,而采取的一种特殊的公益性小贷机构。它与农村合作基金会在组织性质、产权治理结构、资金来源、内控能力、分配机制方面都有本质不同。同时,就金融服务、社区性、合作性而言,互助社与农村资金互助社有明显相似性,但二者的定位和运行机制存在较大差异。从社会资本相关理论出发,发现社会资本对于互助社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影响,既体现在正式的制度层面,也体现在社会规范、民间准则、文化习俗等非正式规则层面。从合作金融相关理论出发,通过讨论认定了互助社属于合作金融的范畴,同时亦为小贷机构的一种特殊形式。筹资、管理、运营、风险监管、贫困瞄准运作机制构成了互助社运行机制的基本环节和主要内容,这五方面彼此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2)国外小额信贷典型模式的成功实践可为中国互助社运行机制的优化提供重要的经验。即在尊重我国国情的前提下,互助社的运行机制应体现出准确的市场定位、灵活的产品设计、市场化的利率、科学的风险控制,才有可能实现机构的财务可持续性和对贫困人口的有效覆盖。通过对互助社在中国试点七年来的实践回顾,可以发现从互助社的早期探索到初步试点,直到目前的大规模推广,无论是从覆盖范围还是从发展速度来看,在中国财政扶贫史上的确是都是前所未有的。但通过分析互助社的特点、优势以及作用,不难发现正是由于互助社较符合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底层金融服务缺失的需求特征,才使得这种前所未有的状况具有其历史必然性。总结我国互助社实践经验的启示,即应当:①遵循民主原则的治理理念;②倾向目标群体的治理路径;③强调产权意识的治理原则;④发展灵活多样的治理手段;⑤政府的有效引导和监管。同时应避免的机构的产权不清、政府的过度干预和低利率的产品设计。(3)山东省的总体经济状况、贫困人口分布和互助社发展规范性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一定代表性,因此较适宜作为中国互助社的样本研究区域。分析发现山东省境内的互助社发展状况总体呈现以下特点:总体发展迅速但区域间规模差异大;益贫效果良好且发展空间广阔;农户名义参与水平高,但贫困户实际参与水平低;财政拨付逐年递增且居主导地位,但与贫困人口分布不匹配;试点村的经济水平差异显着,试点村与互助社数量比例趋于稳定。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社员和管理人员对于互助社的作用基本持肯定态度,对互助社信息透明度也较为满意,但在资金供给、决策形成和利率设置等方面互助社仍无法满足社员自身发展的需求。(4)由于处在试点阶段,互助社的筹资机制在全国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具体对山东省互助社筹资机制进行分析,发现筹资各主体地位较为明确,财政拨款占主导地位且趋于稳定,社会捐助资金占比较低。尽管部分互助社也已经开始尝试创新融资模式,与金融机构开展金融联结,省级财政部门也不断在进行以奖代补的增资和调资,但由于法律框架内互助社不允许吸储,目前大部分互助资金来源仍然渠道仍较为单一,资金总量有限,且对外界的资金依赖性较大。要解决以上问题,一方面可通过“商业银行+财政+民间资金”模式,从而拓宽融资渠道,形成“大扶贫”格局;另一方面政府也应当考虑将农发行作为互助社的扶助银行,为其提供农业政策性贷款流动性融资支持,以及资金存放和结算的优惠支持。从山东省互助社的产权界定方式来看,目前主要有股份合作、共同共有、与专业合作社合营三种形式,界定方式都较为明晰。由此强化了产权主体的行为特征及组织绩效,也印证了社会资本力量立足于农村社区时产生的强大约束性;然而互助社在产权的转移和出让方面界定模糊,甚至互助资金的所有权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双重持有,互助社与村两委之间的复杂关系也在影响着互助社民主管理的有效实现。在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逐步过渡的转轨经济条件下,保留互助资金的集体所有的产权结构是较为可取的方案,但同时应当强化股权制度设计,方有可能实现互助社的福利最大化。(5)从山东省互助社的外部管理框架来看,民政部门和扶贫部门对互助社的双重管理如何进行职责划分与权力实现,互助社的法律身份何时可得确立、互助社分级制度如何普及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从互助社的内部治理结构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内部规制欠完善、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和激励机制缺失、信息化管理难以推广。政府应从加强外部制度供给、实行“社财乡管、管而不代”的托管模式、通过内培外引激发互助社内生动力几方面来解决这些问题。(6)从借款状况来看,目前山东省互助社的借款额度普遍难以满足农户需求,借款占用费率参差不一,部分互助社的费率设计难以体现对贫困户的有效瞄准,借款用途的限制致使农民面临的消费压力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互助社与专业合作社联合运营可以同时提升经济和社会效益,但也具有一定风险性。通过对还款方式的分析可以发现,互助社的资金周转效率与还款方式密切相关,但还款方式的选择除了考虑资金效率也应当考虑其实际可操作性;目前互助社的还款率普遍较高,但理应注意到潜在的拖欠风险;小组联保作为国际公认的小额信贷典型技术手段,其在中国互助社运营中的环境适应性值得质疑,也不利于从根本上维护农户尊严;互助社的收益结余分配基本规范,但政府强行取消社员农户入股分红这一做法是否值得支持仍存在讨论空间,因为互助社是合作金融性质的组织,其组织成员既是所有者和管理者,又是客户,持有股份的确理应是互助社成员身份的重要标志,也是成员行使民主权利的基础。当然,过于强调股份和分红的作用,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可小视。针对以上问题,可以考虑的优化途径有:拓宽借款用途、探索和推广“资金互助+专业合作”模式、设置阶梯借款占用费率、淡化联保、灵活担保和设置借款期限。(7)在厘清互助社对扶贫对象的界定和识别、分析贫困户扶持政策、扶持效果及效果差强人意原因的基础上,利用从山东省泗水县17个互助社得到的533份问卷,使用PROBIT计量模型对微观层面影响贫困户借款意愿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决策者性别、决策者文化程度、家庭供养比、家庭现金和银行存款、决策者对借款相关流程的了解程度、决策者对互助社财务信息公开程度的满意状况六个因素对于贫困户对互助社借款意愿影响显着;同时,通过访谈得知贫困户借款不积极的原因主要是认为没有好的产业可以发展,获得资金支持对于他们来说固然可贵,但同时他们更需要投资的机会与能力。因此,地方政府应从建立健全贫困户有效识别机制、给予贫困户充分的产业引导和扶持、设计特惠于贫困户的互助社制度、推广扶贫小额保险等方面入手予以改进。(8)通过分析山东省互助社面对的主要风险的表现形式及产生的原因、外部和内部风险监管的组织结构和行为,发现互助社的外部风险监管缺乏具有专业技能的监管人员和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再通过一个动态博弈框架对互助社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当前存在于二者之间的混合策略博弈呈现出一种与客观效果相悖的激励陷阱。优化外部风险监管的具体途径有:改进对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强化外部监督审计、根据风险贷款比例(PAR)完善风险准备金备付制度等。对于内部风险监管机制的完善,可考虑加强对内部风险监管人员的能力建设、完善互助社内部风险监管规制和根据PAR来具体制定基层互助社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等这些方法。因此,对互助社内部风险监管和外部风险监管,应该根据各自不同特点,明确不同的监管职责,建立协调一致的监管体系,发挥对互助资助组织指导、服务、监督和纠偏的作用,实现应有的监管效果。(9)采用案例分析法,对一个成功案例--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王家泉村互助社和一个失败案例--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青云社进行个案分析。发现前者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的主要因素在于其具有乡村精英在管理方面给予的强大支持,并能够很好地处理互助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关系,且通过与正规金融机构合作扩大了互助资金规模,满足了贫困村村民不断增长的借款需求。但是,也必须看到,并非所有试点村都适合将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互助社合并运营,只有当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主业差异性足够明显、社员规模足够大、核心成员管理能力足够强大时这种合并运营才有可能取得成功。青云社的失败证明尽管联体型互助社在方便管理、降低运行成本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方面确实存在一定优势,但由于抛弃了社会资本优势,这种组织模式在组建机制、民主管理、风险控制、服务质量、贫困瞄准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或者隐患。

郎波[10](2013)在《农村金融与担保机制研究 ——基于专业农牧担保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农村金融是世界难题,主要困扰来自于农村金融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的特点和商业化运作要求实现可持续之间的矛盾。为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一直都在积极探索适合各国特点的本土化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尽管各个国家通过扩张农村金融网点、建立政策银行、提供财政补贴、进行利率管制、发放政策性贷款等一系列方式,试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并且也确实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总体来看,农村金融抑制仍然十分严重,金融对“三农”排斥现象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仍然是困扰“三农”发展主要的问题。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金融更是中国的难题,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金融服务尤其是信贷服务的缺乏已经成为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逐渐加深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影响也正逐渐显现出来,大量的农民工失业返乡,对于创业资金的需求更加凸显了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矛盾。而我国扩大内需、实现外需型经济结果的转型,其落脚点,还是要在我国庞大的农村市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能否解决“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战略转型能否实现的关键。不可否认,农民贷款难有客观原因。一方面,农民数量大,高度分散,经营规模小;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周期长,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农民收入水平远低于城市,缺乏合格的抵押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交通通讯条件差,信用环境欠佳,等等,这些因素决定了对农民的信贷服务往往具有高成本、低收益和高风险的特点。另一方面,农民贷款难也与缺乏相应的制度安排有很大关系。现有的制度安排既没有落实金融机构服务农民的义务和责任,也没有形成有利于金融机构服务农民的政策环境。因此,各家金融机构直接服务农民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即使是以服务农民为主的金融机构,为增强盈利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客户层次。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不足,已被公认为制约“三农”发展的一大瓶烦。笔者认为,在贷款市场上,银行和农户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为了缓解银农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针对农村普遍缺乏抵押品的现状1,如何发展抵押品替代机制,通过产业链支持,提高投资者的可保证收入,增强单个农户的融资可得性和有效性,是农村融资机制设计的关键。借助现代农村转型中的组织化资源,通过农民自组织(合作化)以及他组织(中介化),利用农村各类金融资本(或新型金融机构)和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在资本提供、监督或技术咨询和担保上的优势,可以设计出有效的融资监督结构来改善农民融资条件,尤其是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利用其产业链优势设立的专业农牧担保公司是农村有效融资监督结构和帮助农户持续增产的突破口。本文从新希望专业农牧担保公司多年的实践出发,以真实宝贵的一线数据为研究基础,分析论证了在有专业农牧担保公司做担保授信的关系型贷款技术融资模式2下,银行通过担保公司,产业链龙头公司获得定性信息,而这种信息本身在组织内部和组织间无法传递,是银行难以获得的“软信息”3,从而解决银农信息不对称,农户融资难、农业产业无法获得金融支持发展等综合性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文章的导论部分,主要包括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内容结构安排、主要贡献与创新以及论文不足之处及其他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二部分研究了国内外农村金融体系模式,文章首先分析了国外农村金融体系的模式,其中主要包括美国-复合信用型农村金融制度、德国-合作金融组织模式、法国-国家控制式的金融模式、日本-合作金融和政府金融并存的模式、印度-挂钩制度和政府参与的模式和孟加拉-农村微型金融组织;其次分析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市场体系、监管体系及其他面临的风险;最后文章总结了从国外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借鉴经验,一是支农政策的基本目标要明确,二是要加大政策性金融的建设力度,三是要发挥农村合作金融左右,四是要有完善的农村金融法律制度,五是要建立健全的农业保险制度,六是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完善我国农村金融的金融产品体系。第三部分解析了中国农村转型阶段:农村新型经济组织与融资结构。文章首先对我国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农业产业化主要经营组织形式-“公司+农户”模式、农村经济组织作用和当前我国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存在的缺陷进行了阐述;其次文章论述了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的主要供给模式、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促进融资方面的特点以及影响农村金融信贷供给的主要因素;最后文章提出了一种新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融资结构,考虑事后道德风险和由监督者提供担保时的融资结构。第四部分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破题:担保品与监督(中介)功能的实现。文章首先介绍了一些基本概念及逻辑关系,主要包括信息不对称理论简介以及信息不对称在金融领域主要表现、担保品概念以及我国农村主要抵押品资产及其现状和监督及其类型;其次文章分析了最低抵押品要求和基于三种基本监督方式下的融资;最后文章阐述了不同监督方式向的融资与融资条件。第五部分为文章的主要部分-基于监督机制下的担保中介模式的实证研究。首先文章对研究背景进行了回顾,其主要包括对相关研究文献的回顾以及我国农业担保公司的产生和发展;其次文章对龙头企业担保融资模式的效率进行了分析,主要是从无担保和有担保的两种情况来分析说明的;再次是文章的实证部分,分析了基于担保授信的农户供应链融资实证分析,主要包括相关理论及假说、供应链治理下的博弈分析和担保授信模式下农户信用水平检验;最后介绍了在产业链背景下农牧担保公司的相关案例,主要分析了新希望农牧担保公司-“八位一体”模式和通威担保模式。第六部分为相关政策讨论。本文认为一是要健全我国农村信用体系,二是引导国家完善农业补贴的方向和对象,实现补贴的价值和意义,三是要完善我国农村信用环境,四是要完善农村土地政策,推动农村土地资源进入资本市场,五是要加强农业担保公司担保能力建设,六是要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健全风险控制和分散机制。第七部分是主要结论及政策含义,最后为参考文献。通过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分析,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1)借助现代农村转型中的组织化资源,通过农民自组织(合作化)以及他组织(中介化),利用农村各类金融资本(或新型金融机构)和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在资本提供、监督或技术咨询和担保上的优势,可以设计出有效的融资监督结构来解决银农信息不对称的技术难题,将原来本应由银行生产制造的信息渠道及手段,改由担保公司和产业链龙头企业提供,从而解决因农户无法提供抵质押等硬担保措施而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以农业龙头公司利用其产业链优势设立的专业农牧担保公司是农村有效融资监督结构的突破口。(2)从融资效率来看,在有龙头企业作担保时可以使得银行的信贷交易规模扩大,提高银行利润,而且能够解决贷款过程中出现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降低项目成本和催还贷款困难等,同时有助于扩大龙头企业生产规模,降低农户合作经济门槛,从而能让龙头企业和农户获得更多期望利润。(3)基于产业链背景下的供应链融资能够将上下游的交易关系所产生的动态信用转化为银行信用,由此可以提高主体信用等级。尽管农户会受到自身条件限制存在融资困难,但在供应链网络背景下可以通过授信准入、信用捆绑等授信管理机制以及相关的负债履约机制等将主体之间的动态信用转化为银行信用,从而提高信用评级,达到授信额度提高的目标。(4)在有专业农牧担保公司担保授信农户供应链融资模式明显提高了农户的授信水平。与无担保的授信模式相比,在有担保授信的情况下,借款主体的授信额度和信用能力都有显着性的提高,同时信用风险下降显着。本文在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破解我国农村金融短板进行了研究,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分析验证了基于产业链背景下担保授信融资模式的可行性以及应用效果,本文可能在下述几个方面对相关研究作出了贡献:(1)从选题上来看,目前国内关于产业链背景下担保融资研究文献较少,特别是对于龙头企业所设专业担保公司的研究更是很少涉及。文章从新希望集团在农牧担保方面的实践出发,以农业龙头公司利用其产业链优势设立的专业农牧担保公司作为农村有效融资监督结构的突破口,提供了崭新的渠道为银行提供其难以获得的信息,从而为解决农村“授信难,贷款难”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2)目前国内对于龙头企业担保融资研究较少,而随着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家开始不断重视。2012年国家农业部在原温总理的指示下,联系七部委专门下发了如何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升级发展的文件,因此客观上要求学术界加大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本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龙头企业担保融资的相关理论,在政策上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政府对产业链背景下担保融资相关问题的重视。(3)从研究思路上看,文章认为借助现代农村转型中的组织化资源,通过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在资本提供、监督或技术咨询和担保上的优势,设计出有效的融资监督结构来改善农民融资条件。因此,文章以农业龙头公司利用其产业链优势设立的专业农牧担保公司出发,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并结合相关案例分析论证了农业龙头企业所设的专业农牧担保公司有助于破解农村金融短板问题。(4)文章认为在产业链背景下的供应链视角可以有效解决农户借贷中的激励相容问题,在产业链背景下,供应链的网络治理机制能够代替农户的自我约束,同时也可以把产业链中的交易伙伴的动态信用转化成银行信用,再加之有担保公司参与的情况下,从而能够显着地增加银行信贷配给并降低贷款风险。(5)从文章所选取资料来看,相关数据资料皆来自于新希望集团农牧担保公司的第一手资料,而问卷调查数据来自于专业农牧担保公司及银行等的相关人员,数据有效性和可靠性都能够得到保证。

二、开展小户联保贷款业务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展小户联保贷款业务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林农贷款担保困境影响因素及破解机制研究 ——基于黑龙江省调查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林农贷款担保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林农
        2.1.2 林农贷款担保
        2.1.3 信贷约束
        2.1.4 担保困境
        2.1.5 破解机制
    2.2 理论基础
        2.2.1 信贷担保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机制设计理论
        2.2.4 社会资本理论
        2.2.5 福利经济学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林农贷款供求及担保功效分析
    3.1 林农信贷需求
        3.1.1 林农信贷需求特征
        3.1.2 林农经济行为分析
    3.2 银行贷款供给
        3.2.1 银行贷款供给现状
        3.2.2 银行发放林农贷款存在的风险
        3.2.3 林农贷款风险特征
        3.2.4 林农贷款风险传导路径
    3.3 担保机构担保功效
        3.3.1 担保类型
        3.3.2 担保特征
        3.3.3 担保的功效分析
    3.4 林农、银行和担保机构三方主体信任再造策略演化博弈分析
        3.4.1 基本假设
        3.4.2 模型构建
        3.4.3 动态博弈过程分析
        3.4.4 演化策略稳定性分析
        3.4.5 博弈分析结论
    3.5 本章小结
4 林农贷款担保困境调查分析与担保困境识别
    4.1 调查区域选取
        4.1.1 样本主要分布区域
        4.1.2 调查主体
        4.1.3 调查时间
        4.1.4 调查内容
        4.1.5 调查方法
    4.2 问卷检验
        4.2.1 区分度分析
        4.2.2 信度检验
        4.2.3 效度检验
    4.3 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的调查分析
        4.3.1 林农样本特征描述性分析
        4.3.2 银行样本特征描述性分析
        4.3.3 担保机构样本特征描述性分析
        4.3.4 调查分析结果
    4.4 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的识别和界定
        4.4.1 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的识别
        4.4.2 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的界定
    4.5 本章小结
5 林农贷款担保困境影响因素分析
    5.1 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5.1.1 林农自身情况
        5.1.2 林农家庭收入和家庭资产情况
        5.1.3 林农所在地金融机构服务情况
        5.1.4 林农所在地区金融生态环境
    5.2 模型构建
        5.2.1 研究方法及模型设定
        5.2.2 影响因素的选择与描述
    5.3 相关性检验
    5.4 实证结果分析
        5.4.1 影响因素通过假设检验原因分析
        5.4.2 影响因素未通过假设检验原因分析
    5.5 建议
        5.5.1 运用政策性担保体系解决林农贷款担保难题
        5.5.2 扩大森林保险覆盖面
        5.5.3 完善林权流转配套服务体系
    5.6 本章小结
6 林农贷款担保困境对林农福利水平的影响分析
    6.1 贷款担保困境对林农产出的影响效应
        6.1.1 林农贷款担保困境强度的界定
        6.1.2 研究假设
        6.1.3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6.1.4 模型检验
        6.1.5 实证结果分析
        6.1.6 结论
    6.2 担保困境对林农生活福利的影响
        6.2.1 模型构建
        6.2.2 变量选取
        6.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2.4 结论与建议
    6.3 本章小结
7 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的破解机制框架体系
    7.1 构建依据
    7.2 构建原则
    7.3 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破解机制
        7.3.1 担保品扩展替代机制
        7.3.2 金融机构信贷改进机制
        7.3.3 担保人扩展机制
        7.3.4 风险分担机制
        7.3.5 信用环境促进机制
        7.3.6 政府扶持机制
        7.3.7 林权流转配套服务机制
    7.4 林农信贷担保运行模式
        7.4.1 政策性运行模式
        7.4.2 市场化运行模式
        7.4.3 商业化运行模式
        7.4.4 互助合作型运行模式
    7.5 本章小结
8 林农贷款担保困境破解机制运行保障政策建议
    8.1 长期稳定林地承包政策,依法保护权益不受侵犯
    8.2 规范商品林流转秩序,加快流转市场建设
    8.3 完善林权配套改革服务体系,加快社会中介机构建设
    8.4 金融机构强化金融服务意识,积极创新林业金融信贷产品
    8.5 金融监管部门适度建立激励机制,营造金融支持良好环境
    8.6 建立多元化人才支撑体系,加快建设现代营销体系
    8.7 试点先行,成熟推广
    8.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2)甘肃省农民合作社发展中的利益博弈与目标异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4 技术路线图
    1.5 创新点和不足
        1.5.1 主要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2 甘肃省农民合作社发展现状
    2.1 甘肃省农民合作社发展现状
        2.1.1 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2.1.2 合作形式多元化
        2.1.3 组建类型多样化
    2.2 甘肃省农民合作社面临的主要问题
        2.2.1 内部管理不规范,民主化程度较低
        2.2.2 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社会服务效果整体较弱
        2.2.3 品牌建设较为滞后,盈利能力普遍不强
        2.2.4 利益联结相对松散,农户带动率有待提高
        2.2.5 合作社资金缺口较大,融资渠道相对狭窄
3 农民合作社发展中的利益博弈与寻租行为
    3.1 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环境变化
        3.1.1 外部环境变化
        3.1.2 内部制度变迁
    3.2 农民合作社发展中的利益博弈
        3.2.1 弱者联合型合作社陷入合作困境的原因分析
        3.2.2 强弱互惠型合作社发展势头良好的基础条件
        3.2.3 地方政府与合作社相互依存的行为逻辑
        3.2.4 利益博弈下合作社的发展趋势分析
    3.3 博弈均衡条件下合作社利益相关者寻租行为
        3.3.1 博弈均衡条件下普通社员寻租行为
        3.3.2 博弈均衡条件下核心社员寻租行为
        3.3.3 博弈均衡条件下地方政府寻租行为
    3.4 利益相关者寻租行为指标体系构建
    3.5 研究小结
4 甘肃省农民合作社目标异化及其测度
    4.1 农民合作社发展目标及异化
    4.2 甘肃省农民合作社异化的具体体现
        4.2.1 产权结构失衡,民主管理无据可依
        4.2.2 成员关系异化,社会服务效果不显着
        4.2.3 盈余分配不当,集体受益作用不明显
        4.2.4 政府扶持移位,促农发展目标不理想
    4.3 甘肃省农民合作社目标异化测度
        4.3.1 变量选取及描述性统计
        4.3.2 模型选取
        4.3.3 模型结果与分析
5 农民合作社寻租行为与目标异化的实证分析
    5.1 理论框架及研究假设
    5.2 模型选取
    5.3 模型拟合结果分析
        5.3.1 信度与效度检验
        5.3.2 模型拟合
        5.3.3 模型修正
        5.3.4 模型结果分析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促进甘肃省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6.2.1 重视社员教育与培训,培养社员参与意识
        6.2.2 严格规范成员参与义务,明确合作社主体地位
        6.2.3 坚持民主管理原则,提升合作社经营能力
        6.2.4 加强监事会有效监督,打破核心社员“利益合谋”格局
        6.2.5 完善政府政绩考核机制,规范合作社发展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A 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附件

(3)普惠金融支持云南省农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普惠金融
        二、数字普惠金融
        三、“最后一公里”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金融抑制理论
        二、金融创新理论
        三、农业信贷补贴论
        四、农村金融市场论
        五、微笑曲线理论
第三章 普惠金融支持云南省农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 云南省农业发展基本状况
        一、云南省农业发展条件
        二、云南省农业发展基本概况
        三、云南省农业发展新格局
        四、云南省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云南省农业普惠金融需求现状
        一、储蓄需求
        二、信贷需求
        三、保险需求
    第三节 云南省农业普惠金融供给现状
        一、覆盖广度指标
        二、覆盖深度指标
        三、完整性指标
第四章 普惠金融支持云南省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金融服务可得性问题
        一、普惠金融组织职能不完善
        二、信贷资金供给不足
    第二节 金融服务可持续性问题
        一、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较高
        二、普惠金融的性质与金融机构的盈利性存在矛盾
    第三节 金融风险分散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
        二、农业保险发展相对滞后
    第四节 金融创新与金融能力问题
        一、普惠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不够
        二、农业经营主体金融能力不高
    第五节 信用制度建设与政策和金融监管问题
        一、农村信用制度建设不健全
        二、政策与监管不到位
第五章 国内主要省份普惠金融支持农业发展实践与启示
    第一节 国内主要省份普惠金融支持农业发展实践
        一、甘肃省“双联”贷款模式对农业的支持
        二、河北省资金互助社模式对农业的支持
        三、安徽省互联网金融组织模式对农业的支持
    第二节 国内主要省份普惠金融支持农业发展启示
        一、建立健全的担保机制
        二、创新信贷融资模式
        三、重视互联网金融对农业的支持
第六章 普惠金融支持云南省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第一节 完善普惠金融机构职能与增加普惠金融供给
        一、完善普惠金融机构职能
        二、增加普惠金融供给
    第二节 降低融资成本与运营成本
        一、降低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
        二、降低普惠金融机构运营成本
    第三节 探索抵押担保方式与建立农业保险机制
        一、探索抵押担保方式
        二、加快农业保险发展
    第四节 加快金融创新与提升金融能力
        一、推进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
        二、提升农业经营主体金融能力
    第五节 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与完善相关政策和监管
        一、建立健全的普惠金融信用体系
        二、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与完善普惠金融监管
参考文献
致谢

(4)SL村镇银行信贷产品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理论基础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信贷配给理论
        2.2.3 博弈理论
第3章 SL村镇银行初期信贷业务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SL村镇银行初期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3.1.1 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3.1.2 个人农户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3.1.3 SL村镇银行贷款总体结构分析
    3.2 SL村镇银行初期信贷产品存在的问题
        3.2.1 小微企业贷款风险预警及信贷产品存在的问题
        3.2.2 个人农户贷款风险预警及信贷产品存在的问题
    3.3 SL村镇银行信贷产品问题背后的原因分析
        3.3.1 小微企业信贷产品问题的原因分析
        3.3.2 个人农户信贷产品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4章 SL村镇银行信贷产品改进策略分析
    4.1 涉农行业市场特点分析
        4.1.1 农业市场特点分析
        4.1.2 畜牧业市场特点分析
    4.2 SL村镇银行SWOT分析
        4.2.1 优势分析
        4.2.2 劣势分析
        4.2.3 机会分析
        4.2.4 威胁分析
    4.3 信贷产品改进策略
        4.3.1 针对小微企业信贷产品问题的改进策略
        4.3.2 针对农户信贷产品问题的改进策略
    4.4 改进后的信贷产品流程及其取得的成果
        4.4.1 改进后的信贷产品流程
        4.4.2 改进后信贷产品取得的成果
第5章 SL村镇银行改进后信贷产品典型案例
    5.1 公司类保证+存货监管组合贷款典型案例
        5.1.1 BJ粮油公司信贷业务背景
        5.1.2 BJ粮油公司原信贷产品发展情况
        5.1.3 改进后信贷产品的实施流程
        5.1.4 改进后信贷产品取得的成果
    5.2 下游公司+合作社+种植农户贷款典型案例
        5.2.1 YF米业公司信贷业务背景
        5.2.2 YF米业公司+合作社+农户贷款实施流程
        5.2.3 YF米业公司+合作社+农户贷款取得的成果
    5.3 下游公司+养殖农户贷款
        5.3.1 BF牧业公司信贷业务背景
        5.3.2 BF牧业公司+养殖农户贷款实施流程
        5.3.3 BF牧业公司+养殖农户贷款取得的成果
    5.4 对改进后信贷产品的评价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发展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小微企业纳税前200名企业名单
致谢

(6)目标价格试点背景下新疆棉花种植业信贷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思路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之处
    1.5 相关说明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现代金融发展理论
        2.1.1 金融深化理论
        2.1.2 金融约束理论
    2.2 农村金融理论
        2.2.1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2.2.2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2.2.3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第3章 新疆棉花种植业与信贷支持关系分析
    3.1 新疆棉花种植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3.1.1 棉花种植面积
        3.1.2 棉花产量
        3.1.3 棉花种植主体
        3.1.4 棉花种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3.2 新疆棉花种植业面临的困境
        3.2.1 成本困境
        3.2.2 品质困境
        3.2.3 资金困境
        3.2.4 政策困境
        3.2.5 信息困境
    3.3 棉花种植与信贷支持关系分析
        3.3.1 时间序列分析
        3.3.2 面板数据分析
第4章 目标价格试点背景下棉农信贷需求及分析
    4.1 临时收储政策与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分析
        4.1.1 临时收储政策
        4.1.2 目标价格补贴政策
        4.1.3 临时收储政策与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比较分析
    4.2 目标价格政策对棉花种植业信贷需求的影响
        4.2.1 棉花种植成本变化对信贷需求的影响
        4.2.2 棉花种植收益变化对信贷需求的影响
        4.2.3 棉花种植风险变化对信贷需求的影响
    4.3 棉农信贷需求及特征
        4.3.1 棉农基本情况分析
        4.3.2 棉农信贷需求的一般分析
        4.3.3 棉农信贷需求基本特征
    4.4 棉农信贷需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4.1 模型构建及指标选取
        4.4.2 理论假设
        4.4.3 影响棉农借贷意愿的交叉列联表分析
        4.4.4 实证分析
第5章 目标价格试点背景下棉花种植业信贷供给及分析
    5.1 棉花种植业信贷供给主体分析
        5.1.1 商业性金融机构
        5.1.2 政策性金融机构
        5.1.3 合作性金融机构
    5.2 棉花种植业信贷供给产品分析
        5.2.1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5.2.2 农户保证贷款
        5.2.3 农户抵押贷款
        5.2.4 六个棉花主产区棉花贷款供给情况
    5.3 棉花种植业金融服务分析
        5.3.1 信贷服务
        5.3.2 支付结算服务
        5.3.3 其他服务
    5.4 目标价格试点后棉花种植业信贷供给变化及分析
        5.4.1 信贷供给总量的变化
        5.4.2 信贷供给风险的变化
        5.4.3 信贷供给产品的变化
        5.4.4 信贷供给服务的变化
        5.4.5 信贷供给政策的变化
    5.5 棉花种植业信贷供给不足原因分析
        5.5.1 信贷供给不足的直接原因
        5.5.2 信贷供给不足的间接原因
        5.5.3 信贷供给不足的根本原因
第6章 目标价格试点背景下的信贷服务模式探析
    6.1 信贷支持棉花种植业的主要方向
        6.1.1 优良棉花新品种选育需要信贷支持
        6.1.2 棉花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需要信贷支持
        6.1.3 棉花种植模式的改变需要信贷支持
        6.1.4 高产棉田示范区建设需要信贷支持
        6.1.5 绿色农业生产的实现需要信贷支持
    6.2 信贷服务模式探析
        6.2.1 商业性金融服务模式
        6.2.2 政策性金融服务模式
        6.2.3 合作性金融服务模式
第7章 信贷支持新疆棉花种植业发展路径与对策
    7.1 国外信贷支持农业发展经验与启示
        7.1.1 美国信贷支持农业发展的经验
        7.1.2 印度信贷支持农业发展的经验
        7.1.3 巴西信贷支持农业发展的经验
    7.2 信贷支持棉花种植业发展路径与对策
        7.2.1 明确市场定位,建立优势互补的农村信贷服务体系
        7.2.2 积极创新新产品,提供多方位服务
        7.2.3 建立农业贷款担保基金和农业贷款风险预警机制
        7.2.4 合理制定信贷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入
        7.2.5 加快农村金融立法建设,促进农村金融健康发展
第8章 主要研究结论及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金融(信贷)支持棉花种植业的调查问卷
附录2:玛纳斯、呼图壁调研纪实
附录3:阿克苏、巴州地区调研纪实
附录4:农户调研纪实
案例1:阿瓦提县丰收三场”鲁泰”模式
案例2:尉犁县众望棉花合作社
致谢
作者简历

(7)财政支持农村信贷担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文献综述
        1.3.1 农村信贷配给与财政支持农村信贷担保的必要性
        1.3.2 财政支持农村信贷担保的方式选择
        1.3.3 财政支持农村信贷担保的效果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财政支持农村信贷担保的理论基础
    2.1 农村信贷担保概述
        2.1.1 农村信贷担保的界定
        2.1.2 农村信贷担保的作用
        2.1.3 农村信贷担保的要素
        2.1.4 农村信贷担保的实施
    2.2 财政支持农村信贷担保的动因和必要性
        2.2.1 财政支持农村信贷担保的动因
        2.2.2 财政支持农村信贷担保的必要性
    2.3 财政支持农村信贷担保的方式
        2.3.1 直接参与
        2.3.2 间接支持
        2.3.3 各种财政支持方式的比较
    2.4 财政支持农村信贷担保的效果
        2.4.1 财政支持农村信贷担保的直接效果
        2.4.2 财政支持农村信贷担保的间接效果
3. 财政支持农村信贷担保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中国农村信贷的供需现状及担保特征分析
        3.1.1 农村信贷需求的满足情况
        3.1.2 农村信贷供给现状
        3.1.3 农村信贷担保特征
    3.2 财政支持农村信贷担保的现状
        3.2.1 农村信贷担保机构的现状
        3.2.2 财政支持农村信贷担保机构体系建设的现状
        3.2.3 财政支持农村信贷担保方式的现状
    3.3 财政支持农村信贷担保存在的问题
        3.3.1 缺乏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建设的长期战略目标和全局规划
        3.3.2 目标导向不清晰和各级财政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
        3.3.3 财政资金来源单一和补偿机制不完善
        3.3.4 财政资金的投入结构不合理
        3.3.5 财政支持的杠杆效应和放大倍数不够
        3.3.6 财政支持农村信贷担保的配套机制不完善
4. 财政支持农村信贷担保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
    4.1 发达国家农村信贷担保的运行特征与财政支持特征
        4.1.1 美国
        4.1.2 法国
        4.1.3 日本
    4.2 发展中国家农村信贷担保的运行特征与财政支持特征
        4.2.1 印度
        4.2.2 孟加拉国
        4.2.3 巴西
    4.3 国外财政支持农村信贷担保的经验与启示
        4.3.1 国外财政支持农村信贷担保的经验
        4.4.2 国外财政支持农村信贷担保的启示
5. 财政支持农村信贷担保的效果分析
    5.1 不同财政支持方式的比较分析
        5.1.1 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5.1.2 信贷市场效率
    5.2 财政支持农村信贷担保效果的实证分析
        5.2.1 实证模型
        5.2.2 研究样本、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5.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 财政支持农村信贷担保的对策
    6.1 构建“两主一辅”的农村信贷担保机构体系
        6.1.1 财政支持政策性农村信贷担保机构的运作模式
        6.1.2 财政支持农村新型互助性担保机构的运作模式
        6.1.3 财政支持商业性农村信贷担保机构的运作模式
    6.2 完善财政支持农村信贷担保的资金来源与运作方式
        6.2.1 农村信贷担保体系的财政资金来源多元化
        6.2.2 农村信贷担保体系的资金运作方式
    6.3 财政支持搭建土地产权流转平台
        6.3.1 财政支持农村土地产权抵押担保的机制分析
        6.3.2 财政手段在支持农村土地产权流转平台中的运用
    6.4 财政支持建立和完善抵押品替代机制
        6.4.1 通过财政贴息来减少农村信贷担保品
        6.4.2 通过农户联保提高农村信贷担保品抵押率
        6.4.3 用财政补贴担保替代农户财产的抵押担保
    6.5 完善农村信贷担保的配套制度与法律建设
        6.5.1 扩宽农村信贷担保物范围和创新农村信贷担保方式
        6.5.2 加快建设农村信用担保体系
        6.5.3 健全农村信贷担保的法律体系
        6.5.4 完善农村信贷担保的配套制度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农村林业金融支持政策研究 ——基于制度供需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现实意义
        1.1.3 理论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方法
        1.3.2 核心概念
        1.3.3 研究思路
        1.3.4 内容安排
2 新集体林改与林业金融支持政策的相关理论
    2.1 产权、场域与金融支持制度
    2.2 国家、市场与林业经济增长
        2.2.1 国家的角色
        2.2.2 发展的视角
    2.3 本章小结
3 林业金融支持政策的实施背景、内容及其绩效
    3.1 新集体林权改革实施及其绩效分析
        3.1.1 林权主体改革的正面绩效:以屯昌县为例
        3.1.2 林权主体改革的负面绩效:以X和J为例
    3.2 全国改革先行的省份:福建省的实践与结果
        3.2.1 福建省林业及集体林改情况
        3.2.2 福建省林权抵押贷款实施情况
        3.2.3 福建省政策性森林保险实施情况
        3.2.4 福建省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实施情况
        3.2.5 关于福建省林业金融支持政策绩效的思考
    3.3 改革绩效突出的省份:云南省的实践与结果
        3.3.1 云南省林业及集体林改情况
        3.3.2 云南省林权抵押贷款实施情况
        3.3.3 云南省政策性森林保险实施情况
        3.3.4 云南省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实施情况
        3.3.5 关于云南省林业金融支持政策绩效的思考
    3.4 以小户林农贷款为主的省份:浙江省的实践与结果
        3.4.1 浙江省林业及集体林改情况
        3.4.2 浙江省林权抵押贷款实施情况
        3.4.3 浙江省政策性森林保险实施情况
        3.4.4 浙江省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实施情况
        3.4.5 关于浙江省林业金融支持政策绩效的思考
    3.5 以林业大户贷款为主的省份:江西省的实践与结果
        3.5.1 江西省林业及集体林改情况
        3.5.2 江西省林权抵押贷款实施情况
        3.5.3 江西省政策性森林保险实施情况
        3.5.4 江西省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实施情况
        3.5.5 关于江西省林业金融支持政策绩效的思考
    3.6 本章小结
        3.6.1 林权主体改革影响林业金融支持政策的实施效果
        3.6.2 林权抵押贷款政策存在诸多问题
        3.6.3 森林保险政策存在连续性问题
4 国家、省级和基层林业部门及金融机构的行动分析
    4.1 国家角色与省级政府的行动
        4.1.1 林业场域中的发展型政府与监管型政府
        4.1.2 省级政府主导下的林业产业发展
    4.2 基层政府或利益集团的制度建构
        4.2.1 基层政府建构“可信的制度”
        4.2.2 基层利益集团的“空制度”
    4.3 金融机构的信任缺失与参与意愿
    4.4 本章小结
5 林农参与林业金融支持政策的行动分析
    5.1 林农参与林业金融支持政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5.1.1 研究假设与操作定义
        5.1.2 变量统计与因素描述
        5.1.3 林农参与林权抵押贷款回归模型分析
        5.1.4 林农参与政策森林保险回归模型分析
    5.2 林农参与林权与金融支持制度建构及其影响
        5.2.1 参与林权制度的建构
        5.2.2 参与林业金融支持制度的建构
        5.2.3 产权残缺与“林业弱者”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基本结论
        6.1.1 主体改革绩效突出的同时对林业金融支持政策有重要影响
        6.1.2 各省林业金融支持政策实施取得成效的同时存在诸多问题
        6.1.3 林农参与林权抵押贷款和政策性保险的行动及其影响因素
        6.1.4 国家、省级政府的发展型角色与基层政府的制度建构作用
        6.1.5 金融机构的参与意愿与市场主体之间信任机制的建立问题
    6.2 理论建议
        6.2.1 引导建构可信的制度是林业金融支持政策有效实施的保证
        6.2.2 全面发展制度需求主体的社会技能是最重要的手段和目标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调查问卷
附录3 附表
致谢

(9)山东省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2. 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运行机制相关概念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辨析
    2.2 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运行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
    2.3 小结
3. 国内外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的实践及其启示
    3.1 国外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的实践及其启示
    3.2 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在中国的相关实践及其启示
    3.3 小结
4. 山东省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发展的实证分析
    4.1 选择山东作为研究样本区域的原因
    4.2 调研数据的来源、抽样方法和样本说明
    4.3 山东省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总体发展状况及其特点
    4.4 社员和管理人员对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的看法及期望
    4.5 小结
5. 山东省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筹资机制及产权制度的分析与优化
    5.1 山东省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筹资机制分析
    5.2 山东省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产权制度分析
    5.3 山东省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筹资机制及产权制度的优化
    5.4 小结
6. 山东省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管理机制的分析与优化
    6.1 外部管理机制分析
    6.2 内部管理机制
    6.3 山东省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管理机制的优化
    6.4 小结
7. 山东省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运营机制的分析与优化
    7.1 借款状况分析
    7.2 还款状况分析
    7.3 小组联保状况分析
    7.4 收益分配状况分析
    7.5 山东省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运营机制的优化
    7.6 小结
8. 山东省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贫困瞄准机制的分析与优化
    8.1 扶贫对象的界定与识别
    8.2 贫困户扶持政策分析
    8.3 贫困户参与度分析
    8.4 贫困户借款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8.5 山东省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贫困瞄准机制的优化
    8.6 小结
9. 山东省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风险监管机制分析
    9.1 山东省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面临主要风险及产生的原因
    9.2 风险监管的定义和目标
    9.3 风险监管体系分析
    9.4 外部风险监管的组织行为分析: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
    9.5 风险监管机制的优化
    9.6 小结
10. 个案研究
    10.1 成功案例--“王家泉模式”分析
    10.2 失败案例—“青云模式”分析
11. 研究结论及研究展望
    11.1 研究结论
    11.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1 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负责人调查问卷
附件 2 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社员调查问卷
附件 3 贫困户借款意愿调查问卷
附件 4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10)农村金融与担保机制研究 ——基于专业农牧担保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2.1 文献综述
        1.2.2 研究对象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结构安排
        1.3.1 研究思路
        1.3.2 内容结构安排
    1.4 主要贡献与创新
    1.5 论文不足之处及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 国内外农村金融体系模式
    2.1 国外农村金融体系的模式
        2.1.1 美国——复合信用型农村金融制度
        2.1.2 德国——合作金融组织模式
        2.1.3 法国——国家控制式的金融模式
        2.1.4 日本——合作金融和政府金融并存
        2.1.5 印度—挂钩制度和政府参与的模式
        2.1.6 孟加拉——农村微型金融组织
    2.2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2.1 历史沿革
        2.2.2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总体概述
        2.2.3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存在的缺陷
        2.2.4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存在的缺陷
        2.2.5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缺陷
        2.2.6 农村金融的风险
    2.3 国外农村金融体系的借鉴经验
        2.3.1 支农政策的基本目标明确
        2.3.2 加大政策性金融的建设力度
        2.3.3 发挥农村合作金融作用
        2.3.4 完善的农村金融法律制度
        2.3.5 建立健全的农业保险制度
        2.3.6 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完善农村金融的金融产品体系
3. 解析中国农村转型阶段:农村新型经济组织与融资结构
    3.1 农村经济组织概述
        3.1.1 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
        3.1.2 农业产业化主要经营组织形式——公司+农户模式
        3.1.3 农村经济组织作用
        3.1.4 当前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存在的缺陷
    3.2 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主要供给模式及特点
        3.2.1 主要供给模式
        3.2.2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促进融资方面的特点
        3.2.3 当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金融信贷供给的主要影响因素
    3.3 一种新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融资结构
        3.3.1 监督、提议与融资结构比较
        3.3.2 考虑事后道德风险时的融资结构
        3.3.3 由监督者提供担保时的融资结构
4. 我国农村金融破题:担保品与监督(中介)功能的实现
    4.1 引言:基本概念及逻辑关系
        4.1.1 信息不对称理论简介以及信息不对称在金融领域主要表现
        4.1.2 担保品概念以及我国农村主要抵押品资产及其现状
        4.1.3 监督机制及其类型
    4.2 最低抵押担保品要求和基于监督方式下的融资机制
        4.2.1 最低抵押品要求(投资者无监督时的情况)
        4.2.2 三种基本监督方式下的融资
        4.2.3 监督中存在代理问题和合谋问题
    4.3 不同监督方式下的组织化与融资条件
5. 基于监督机制下的担保中介模式实证研究
    5.1 研究背景
        5.1.1 文献回顾
        5.1.2 农业担保公司的产生和发展
    5.2 龙头企业担保模式效率分析
        5.2.1 假设及运作模式
        5.2.2 无担保时的融资效率分析
        5.2.3 有担保时的融资效率分析
        5.2.4 结论
    5.3 基于担保授信的农户供应链融资实证分析
        5.3.1 相关理论及假说
        5.3.2 供应链治理下的博弈分析
        5.3.3 担保授信模式下农户信用水平检验
    5.4 相关案例分析
        5.4.1 新希望农牧担保公司——“八位一体”模式
        5.4.2 通威担保模式
6. 相关政策讨论
    6.1 健全我国农村信用担保体系
        6.1.1 目前我国关于农村信贷担保机构的相关文件
        6.1.2 建立我国农村信用担保体系
        6.1.3 改变补贴方式,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扶持力度
    6.2 完善我国农村信用环境
        6.2.1 加快征信立法进程,提供征信法律保障
        6.2.2 加强我国农村信用环境建设
    6.3 完善农村土地政策,推动土地资源进入资本市场
        6.3.1 明晰农村土地产权职能,确认农村土地经营权物权属性
        6.3.2 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为土地融资提供良好融资环境
        6.3.3 积极推动土地资源进入资本市场
    6.4 加强农业担保公司担保能力建设
        6.4.1 扩大担保公司资金规模,提高可担保金额
        6.4.2 加强反担保方式的创新,扩大反担保资产范畴
        6.4.3 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6.5 加大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6.5.1 进一步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
        6.5.2 大力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
        6.5.3 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6.6 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健全风险控制和分散机制
        6.6.1 逐步完善担保公司担保风险内部控制制度
        6.6.2 健全担保风险转移机制
7. 主要结论及政策含义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含义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四、开展小户联保贷款业务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林农贷款担保困境影响因素及破解机制研究 ——基于黑龙江省调查数据[D]. 那颂.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2]甘肃省农民合作社发展中的利益博弈与目标异化研究[D]. 陈文梅. 甘肃农业大学, 2019(01)
  • [3]普惠金融支持云南省农业发展问题研究[D]. 向培.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1)
  • [4]SL村镇银行信贷产品改进策略研究[D]. 姜晓春. 吉林大学, 2019(12)
  • [5]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实践探索与发展思路[J]. 张照新,谭智心,高强,吴比. 中国合作经济评论, 2018(01)
  • [6]目标价格试点背景下新疆棉花种植业信贷支持研究[D]. 毛德敏. 新疆农业大学, 2017
  • [7]财政支持农村信贷担保研究[D]. 吴越. 武汉大学, 2015(07)
  • [8]农村林业金融支持政策研究 ——基于制度供需的视角[D]. 蔡惠花. 厦门大学, 2014(05)
  • [9]山东省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运行机制研究[D]. 高杨. 山东农业大学, 2014(11)
  • [10]农村金融与担保机制研究 ——基于专业农牧担保的实证分析[D]. 郎波. 西南财经大学, 2013(01)

标签:;  ;  ;  ;  ;  

小户型联保贷款业务发展浅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