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分支——畲族文化座谈会述评

畲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分支——畲族文化座谈会述评

一、畲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一脉——畲族文化学术讨论会述评(论文文献综述)

郑斯妮[1](2020)在《海峡文化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对青年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就明确指出:“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海峡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厚的精神底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两岸人民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在福建地区,对高中生开展海峡文化教育,能够使高中生了解海峡文化,对两岸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最终促进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本文将海峡文化和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三《文化生活》教学相结合,探讨海峡文化融入《文化生活》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闽南地区九所中学在《文化生活》教学中开发与使用海峡文化教学资源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探讨其已取得的成效与不足,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对策。本文共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以及理论基础,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阐明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一章从选题出发,对“文化”、“海峡文化”等基本概念进行解释和界定,同时,对《文化生活》教材结构和教学目标等相关问题进行初步阐述。通过对二者的论述,为本文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强有力的认识基础。第二章分析海峡文化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首先,对海峡文化的主要内容进行阐述,了解其历史渊源和丰富内涵。其次,对《文化生活》教学中应用海峡文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为海峡文化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运用寻找实践依据。第三章调查并分析海峡文化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应用情况。通过对闽南地区九所中学进行调查研究,探讨《文化生活》教学在开发与使用海峡文化教学资源上已取得的成效和不足之处,并针对不足之处分析其原因。第四章是针对海峡文化在《文化生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对策。首先,从开发和利用两个方面提出对策,包括:全面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海峡文化素养;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不断加强融入的条件保障;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海峡文化内容与教材相契合;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海峡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开发校本课程全方位展示海峡文化的魅力;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做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等。其次,以《感受文化影响》框题为例,设计海峡文化在《文化生活》教学中具体应用的教学示例,从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环节设计和课后反思三个方面展示海峡文化融入《文化生活》教学的可行性。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语部分。本章再次强调,立足福建,在《文化生活》教学中渗透海峡文化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期待今后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过程中能有新发现,实现《文化生活》教学中应用海峡文化的新突破。

张萍[2](2019)在《畲族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福建省宁德市民族中学为案例》文中研究指明畲族是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的一员,畲族文化十分丰富。闽东是畲族的聚居地,拥有丰富的畲族文化资源。国家和地方政府十分重视畲族文化保护、抢救、挖掘、整理和弘扬工作。开发基于畲族文化的校本课程具有文化传承意义与教学实践价值。本文梳理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概念,在调查当下畲族文化校园传承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开发畲族文化校本课程的重要意义。对畲族文化传承中出现的现实困难做了详细分析,分别从畲族语言的丢失、畲族歌谣传承断层、畲族文化自觉迷失三个方面找出症结所在,为开发路径和策略探索指出方向。论文阐述了畲族文化校本课程“传承和弘扬畲族文化、增加学生的畲族民族认同感、加强学生文化选择力”的三大目标。在畲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内容设置部分,具体叙述了以“课程目标为导向,以学段为前提”的畲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内容构想,并从畲族文化校本课程的阅读教学内容和活动内容两个方面,进行详实的举例分析论证。从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学组织及教学策略等方面,较为深入地开发畲族文化校本课程的有效途径和具体方法。最后概述了畲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两个保障,即学校要建立民族特色的保障机制,学校要建立培养教师成长保障机制。本文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特别在畲族文化校本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设置上,以学生体验认同、弘扬传承来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觉。

殷方舟[3](2019)在《朝鲜族民族服饰变迁研究》文中认为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个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象征,也反映着民族的审美和文化。朝鲜族民族服饰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反映着朝鲜族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理念。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推进,当代中国正面临着社会改革和文化转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也要进行文化更新。在此过程中,少数民族地区也会面临着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改变。时至今日,朝鲜族民族服饰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不再是简单的麻衣白布,人造化纤等布料的引入使得朝鲜族民族服饰更有质感、立体感,弥补了原有棉麻材料的松散效果;色彩也更加多元化,造型上打破了传统的廓形而更加简便;现代服装工业设备取代了部分人工劳作,提高朝鲜族民族服饰制作效率的同时也冲击着传统的手工技艺。朝鲜族民族服饰,逐渐从日用品转变为市场经济中的商品,走向现代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然而,在朝鲜族民族服饰变迁的过程中,服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却面临着极大的挑战。随着改革开放和中韩建交,朝鲜族开始向国内沿海城市流动,甚至开始向国外流动,人口流动也引发朝鲜族文化传承主体的逐渐流失,这也使得朝鲜族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困境。为此,本文通过深入田野调查,利用民族学符号互动论、文化变迁理论、文化再生产理论,对朝鲜族民族服饰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内涵进行归纳,分析朝鲜族民族服饰的变迁过程,试图展现朝鲜族民族服饰在市场经济和韩流冲击下,逐步实现商品化、品牌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的发展过程,揭示朝鲜族民族服饰在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出现的生存空间受挤压、传承主体流失严重以及传承过程中的风波等问题。

李彩霞[4](2019)在《起寮筑景:浙闽畲族建筑当代设计表达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呈现出“共生”的和谐关系。少数民族建筑文化作为我国民族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畲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文化底蕴浓厚,其传统建筑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布局形式,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作为中国当代建筑创作的分支,当代民族建筑创作对于地域性建筑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在浙闽畲族地区的当代建筑设计中抒写畲族传统文化,使得本地区的现代建筑设计更具地域适应性,成为当下建筑师所关注的问题。论文将浙闽畲族传统造物文化与建筑艺术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研究,揭示了浙闽畲族传统建筑产生与发展的生态环境与文化背景,并深刻剖析浙闽畲族传统村落、民居、材料与细部等起寮筑景的建筑文化是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地理环境、宗教信仰、文化价值等综合因素产物。并借助田野调查、文献阅读、总结归纳等研究方法探究当代浙闽畲族建筑表达方式,从浙闽畲族传统环境观的现代演绎、场地的现代表达、空间形式的现代演变、材料与色彩的现代运用以及细部表达等方面加以详细描述,并结合笔者的畲族设计实践,对总结的设计表达方式进行实际运用。论文通过对浙闽地区畲族传统文化的适应性解读,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建筑文化属性,对现代建筑设计仍然适用。浙闽畲族当代建筑创作中,从宏观的城镇规划、中观的建筑单体设计到微观的材料与细部等现代表达方式中都依据畲族传统文化突显民族认同感。实践设计本身因地制宜,注重畲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结合现代功能与技术,达到与历史文化、经济技术、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李经来[5](2019)在《从“技”到“艺”:潮州工夫茶的当代演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研究了来自潮州的工夫茶究竟如何从一种地域性的饮茶习俗,演变成今日的中国茶文化的代表。这样的转变是与工夫茶在福建和潮汕地区向中国台湾地区及内地的流动密不可分的。在这一过程中,工夫茶从注重其实用性的“技”的一面向注重其审美性的“艺”的一面转变。但是,尽管现代茶艺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潮州工夫茶的冲泡方式,并且为中国大陆的许多茶人和游客所推崇,潮州当地人却对其不以为然,反而在潮州另外发展出一套与其相对的潮州工夫茶艺。工夫茶在潮州实现从“技”到“艺”的转换的因素包括地方政府的推动、民间组织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及大师的影响、茶艺馆在潮州的兴起以及茶艺培训机构和茶艺师个人的努力等等。而实现从“技”到“艺”这一转换最主要的现实价值,就是使工夫茶能够走出潮州,吸引更多的人前来潮州旅游、到茶艺馆中消费、购买潮州单丛茶和工夫茶具等等,从而使潮州百姓获得更多实在的利益。同时,也使得工夫茶的品饮者满足其对雅文化的追求。通过工夫茶这一媒介,追求一种更为高雅的生活方式,从而获得社会认同。然而,尽管这样的转变在经济上使潮州百姓获得实在的利益,在工夫茶文化的本真性方面却遭到潮州百姓的质疑。现代茶艺与潮州工夫茶艺的区别并不明显,然而这细微的差别背后,其实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潮州人所形成的独特的感官记忆和经验,这些感官记忆和经验就是潮州人的地方性知识,这些地方性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潮州人对于茶的认知,对于世界的认知,解释着潮州独特的地域文化。

雷鸣[6](2018)在《“延续”与“摇摆”:福建古田富达村畲族的历史境遇与文化调适》文中提出福建省是畲族的主要分布地,其中古田县富达村是全福建省人口最多的畲族村之一。在富达蓝氏的家族记忆中,其祖先于唐代迁入该村,经历长达千年的历史变迁延绵至今。富达蓝氏在长期与汉族的往来互动中,通过耕读传家、创造与地方名寺以及正统汉文化的连接象征等文化策略,在明代中叶发展成为一方着族,并逐渐淡化了畲族的传统与认同。在当代全国各少数民族地区迈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富达畲村也主动进入一个大市场以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并在村民、地方精英和政府的共同参与与合作下,开启了一个传统的复兴、认同的强化与经济的发展三者之间紧密互动的新进程。现今的富达,一方面呈现出复苏和重构的畲族文化符号、盛行的蓝氏祖先崇祀以及与汉族大同的生活习俗的交织并存;同时另一方面也顺利地在市场经济中找到了立足之地,成功地开辟出了既适宜当地生态环境又符合村民社会生活节律的支柱产业。由于富达蓝氏经历了长时期的畲族传统的弱化,当代的畲族文化重建,遭遇了与村民的现实生活脱节的问题,这一问题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代畲族人在对待传统文化上的现实主义态度。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畲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如何能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这是一个需要视不同情况而定的问题,不一定只有民族文化旅游这一条路。文化一旦脱离生活太久,重建文化是一个重新适应生活的艰难过程,所以选择文化重建有时不如顺势融入当地环境。福建古田富达村畲族的历史境遇与文化调适反映了当代畲族在文化重建过程中认同的延续与摇摆。

王文婷[7](2018)在《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园椅园凳设计研究 ——以福州市为例》文中提出景观园椅园凳是园林景观小品中的重要成员,是建设地域特色园林景观的重要细节载体,具有地域特色的园椅园凳越来越受到大众欢迎,景观园椅园凳的特色创新需要地域文化的多加助攻,那么如何创造既顺应时代潮流又展现地域特色的景观园椅园凳是当下设计师需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目前国内特色景观园椅园凳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地域文化视觉研究景观特色园椅园凳的设计。首先通过文献法对国内外景观园椅园凳的相关资料加以整理,并总结归纳国内外设计研究成果,归纳总结地域、文化、及地域文化的概念及存在的关系,园椅园凳相关的理论知识及景观设计与文化存在的相互联系,并将景观形态学理论、符号学、环境心理学理论、景观文化构成理论及人体工程学理论作为理论指导来整理归纳具有地域文化的景观园椅园凳存在的设计要求,所遵循的设计原则及设计表现手法,而设计表现手法主要从视觉层面表现手法(造型、图纹符号、色彩、材质)、内在层面表现手法(借代、抽象、简化、夸张、重构、创新)及核心层面表现手法(对比烘托、场景再现、隐喻诠释、民间传说)三个方面加以阐述,然后挖掘福州地域文化特色并将福州地域文化从自然环境资源和人文环境资源两大方面分门别类,通过对福州公园实地考察、照片处理、数据分析、对比总结的方法研究福州公园景观园椅园凳现状并结合福州地域文化特色分析判断得出福州公园特色景观座椅坐凳存在座椅坐凳地域文化元素运用不足,地域性座椅坐凳设计题材内容较窄,座椅坐凳地域色彩表达不全面,地域文化表现手法不丰富,座椅坐凳地域特色不典型等问题,因此,需要针对性地加以改进,而改进建议包括注重功能同时融入地域特色,加强地域文化类型的应用,加大地域色彩运用,丰富地域文化的表现手法和最大化应用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元素等,并在改进建议中融入相关的座椅坐凳设计以使理论知识具有实践性。最后通过系统性地研究总结发现,地域文化特色在园椅园凳中要较好地运用,则需做到充分挖掘福州地域文化资源,并以自然环境资源为依托,尊重地域民风民俗的同时注重地域历史文化的表达,且相关原则不可或缺,视觉层面的表现手法、共融的构建手法和深层意象的营造手法三个方面需多加表达,在满足人们的休憩功能同时园椅园凳的安全性和舒适度不可忽视,所选福州地域色彩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且不可忽视当地的自然气候以及特定的区域环境。

蔡少辉[8](2018)在《福建茶区茗茶信俗研究》文中提出茶区概念的形成除了地理的分异,还有诸如技术传统、生活历史、民众心理在内的、多层次的社区人文因素的影响。就福建而言,“尚巫信鬼”的民间信仰传统始终贯穿历史长河,并深刻影响着八闽大地,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样的传统也演变成为一种默会的地方知识,长存在民众脑海中,并以传说故事、生产技术及行业神崇拜等形式显现。本文以茶福建四大茶区各具特色的茶业信仰习俗,如传说故事、行业神崇拜、行业技术等方面入手,探讨这些民俗背后所反映的各茶区的社会人文景观,以及这些景观又是如何影响此类民俗文化。在此基础上,以神明信仰的复兴为切入点,选取了较为典型的个案对当今如火如茶的茶业经济转型进行了相关社会文化变迁的探析。

孟令法,马伊超[9](2017)在《现代乡贤与山居畲民的经济发展——以文成县黄坦镇培头畲族村为例》文中提出居住于发达省份的畲族却处于欠发达的山居环境,其经济发展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浙江培头畲族村的经济腾飞,是乡贤的主动引领的结果,但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管理与服务不相平衡的矛盾。作为国家基层发展的一种策略,现代乡贤的运作,需在制度改革中建立社区治理与服务乡村、组织制衡与配合基层的合理权利机制,并在改观传统乡贤认识的基础上找准自我,从而在发挥"主""客"能动性的过程中,为特定村落的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策略指导与资源扶助。

袁泽锐,陈晓毅[10](2016)在《畲族民间信仰研究综述》文中提出畲族民间信仰是畲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研究有助于揭示畲族社会运作机制。从信仰对象、信仰的地域性和信仰仪式及其功能等3个方面的畲族民间信仰研究进行综述,并对如何进一步推进畲族民间信仰研究进行反思。

二、畲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一脉——畲族文化学术讨论会述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畲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一脉——畲族文化学术讨论会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海峡文化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海峡文化和《文化生活》教学概述
    第一节 海峡文化的内涵及地位
        一、文化的定义及特点
        二、海峡文化的定义及相关概念辨析
        三、海峡文化的地位
    第二节 《文化生活》教学相关问题概述
        一、《文化生活》教材结构
        二、《文化生活》教学目标
    第三节 在《文化生活》教学中应用海峡文化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二、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对两岸文化的重要论述
第二章 海峡文化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第一节 海峡文化的主要内容
        一、海峡文化内容概况
        二、海峡文化的精神内涵
    第二节 在《文化生活》教学中应用海峡文化的必要性
        一、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需要
        二、贯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现实之举
        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
    第三节 在《文化生活》教学中应用海峡文化的可行性
        一、福建独特的地理位置为二者的结合提供了条件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与要求为二者的结合提供了可能性
        三、教师学科素养与能力的提升为二者的结合提供了保障
第三章 海峡文化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原因分析——以闽南地区为例
    第一节 海峡文化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应用成效
        一、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海峡文化的成效
        二、学生对海峡文化的认知、兴趣和认同度较高
    第二节 海峡文化在《文化生活》教学应用中存在的不足
        一、师资队伍有待加强
        二、学生对海峡文化的认知不足
    第三节 海峡文化在《文化生活》教学中存在不足的成因分析
        一、现有考核体系的限制
        二、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度不够
        三、海峡文化面临多元文化的冲击
第四章 提升海峡文化在《文化生活》教学应用中实效性的策略探究
    第一节 《文化生活》教学中海峡文化开发的基本途径
        一、全面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海峡文化素养
        二、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不断加强海峡文化融入的条件保障
    第二节 《文化生活》教学中海峡文化利用的基本途径
        一、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海峡文化内容与教材相契合
        二、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海峡文化教育的针对性
        三、开发校本课程全方位展示海峡文化的魅力
        四、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第三节 《文化生活》中应用海峡文化的教学设计——以“感受文化影响”为例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二、教学环节设计
        三、课后反思
第五章 结论
附录 关于在高中《文化生活》教学中渗透海峡文化情况的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畲族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福建省宁德市民族中学为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缘起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五、研究难点与创新
第一章 畲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和意义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二、畲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第二章 畲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困难
    一、畲族语言很大程度的丢失
    二、畲族歌谣的传承出现断层
    三、畲族的民族自觉濒临迷失
    四、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经验欠缺
    五、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可行性研究不够
第三章 畲族文化校本课程的目标设计
    一、传承和弘扬畲族文化
    二、增加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三、加强学生的文化选择力
第四章 畲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内容设计
    一、畲族文化校本课程内容设置的编列设想
    二、畲族文化校本课程的阅读教学内容
    三、畲族文化校本课程的活动教学内容
第五章 畲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机制
    一、学校建立鲜明民族特色的保障机制
    二、学校建立教师专业成长的保障机制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朝鲜族民族服饰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动态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朝鲜族民族服饰的传入
    2.1 朝鲜族民族服饰溯源
    2.2 朝鲜族民族服饰的分类
    2.3 朝鲜族民族服饰的内涵
第三章 朝鲜族民族服饰的改良
    3.1 材质: 从质朴棉麻到人造纤维
    3.2 色彩: 从自然素色到五彩斑斓
    3.3 款式: 从传统生活到现代审美
    3.4 工艺: 从手工制作到机械加工
第四章 朝鲜族民族服饰的发展
    4.1 商品化与民族文化体验
    4.2 市场化与民族品牌打造
    4.3 产业化与“互联网+”开拓
    4.4 标准化与传统文化弘扬
第五章 朝鲜族民族服饰的传承与困境
    5.1 非遗传承人的生产性保护
    5.2 非遗传承基地的支持和保障
    5.3 博物馆和民俗文化活动的宣传
    5.4 服饰传承面临的困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图片来源)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4)起寮筑景:浙闽畲族建筑当代设计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当代建筑创作分支—少数民族建筑现代性表达
        1.1.2 当代畲族建筑创作的发展需求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课题缘起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及内容
        1.3.1 相关概念梳理
        1.3.2 研究对象
    1.4 相关研究现状
        1.4.1 地域建筑研究现状
        1.4.2 当代少数民族建筑创作现状
        1.4.3 浙闽畲族建筑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框架
    1.6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浙闽畲族传统建筑文化适应性概述
    2.1 概述:从文化性到艺术性
        2.1.1 浙闽畲族传统文化性:生态性的民族造物
        2.1.2 浙闽畲族传统文化性:忠勇派的民族性格
        2.1.3 浙闽畲族建筑艺术性:单一性与多元化
        2.1.4 浙闽畲族建筑艺术性:世俗与神圣
        2.1.5 浙闽畲族建筑艺术性:开放与封闭
    2.2 适应地形环境—山地院落景观
        2.2.1 宗族文化“渗透型”的村落布局及空间形态
        2.2.2 融入“风水观念”的民居形式及空间组合
        2.2.3 本土化的建筑材料与细部表达
    2.3 适应人文观念—“天人合一”思想
        2.3.1 就地取材的建筑营造方式
        2.3.2 建筑空间形态的自我适应
    2.4 适应文化习俗—多样民族风情
        2.4.1 多元共存的宗教信仰
        2.4.2 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代浙闽畲族建筑创作表达方式
    3.1 当代浙闽畲族建筑自然环境设计的表达方式
        3.1.1 “用形”的气候回应
        3.1.2 “用意”的地形环境回应
    3.2 当代浙闽畲族建筑场地设计的表达方式
        3.2.1 基于传统“核心式”的当代“中心型”布局模式
        3.2.2 基于传统“聚居式”的当代“组团型”布局模式
    3.3 当代浙闽畲族建筑空间设计的表达方式
        3.3.1 外部空间:畲族传统建筑节点元素的再现
        3.3.2 内部空间:畲族传统建筑空间意向的重复
        3.3.3 过渡空间:畲族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转译
    3.4 当代浙闽畲族建筑材料与色彩设计的表达方式
        3.4.1 传统材料的现代运用
        3.4.2 现代材料的适应性表达
        3.4.3 色彩的现代性表达
    3.5 当代浙闽畲族建筑细部设计的表达方式
        3.5.1 民族性传统标志图纹的抽象运用
        3.5.2 民族性语言符号的原型再现
        3.5.3 民族性建造及形式的演绎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浙闽畲族建筑文化表达实践探索
    4.1 城市公共建筑福安市畲族文化中心设计实践
        4.1.1 项目概述
        4.1.2 环境观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
        4.1.3 空间及造型的延续与创新
        4.1.4 材料与色彩的现代运用
        4.1.5 建筑细部的现代演绎
    4.2 乡村公共建筑福安市牛山湾村文化中心设计实践
        4.2.1 项目概述
        4.2.2 场地设计:凤舞牛山,惊鸿一驻
        4.2.3 建筑设计:以开放空间为核心的布局形制
        4.2.4 细部设计:畲族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
    4.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校期间成果发表

(5)从“技”到“艺”:潮州工夫茶的当代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内容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茶的研究
        (二)关于工夫茶的研究
        (三)国家对于个人品味或口味的影响
        (四)地方对于个人品味或口味的影响
    三、主要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主要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1章 潮州工夫茶的地方性文化根基
    1.1 畲族与凤凰单丛
    1.2 “精细”的地域文化及儒家文人的影响
    1.3 侨乡文化
    小结
第2章 潮州人日常生活中的工夫茶
    2.1 工夫茶冲泡之“工夫”
    2.2 器为茶之父:潮州工夫茶“四宝”
    2.3 “三口为品”:潮州工夫茶的社交功能
    小结
第3章 当代茶艺与潮州工夫茶
    3.1 迂回的路线:“中国茶道”“日本茶道”与中华茶艺
    3.2 再造“工夫茶”:从闽粤、台湾地区到内地
    3.3 “泛工夫化”的当代茶艺
    小结
第4章 工夫茶在潮州的变迁
    4.1 “技”与“艺”的区别与联系:走向舞台的工夫茶
    4.2 从“技”到“艺”的社会因素
        4.2.1 地方政府的推动
        4.2.2 民间组织的作用
        4.2.3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师”的影响
        4.2.4 茶馆与职业茶艺师的助推作用
        4.2.5 茶艺培训机构的兴起及茶艺师个人的努力
    4.3 从“技”到“艺”的社会意义
    小结
结论
    一、从“华夏边缘”到中国茶文化的代表
    二、从“技”到“艺”对文化建构的意义与影响
    三、身体、地方感与潮州工夫茶
参考文献
致谢

(6)“延续”与“摇摆”:福建古田富达村畲族的历史境遇与文化调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选题意义
    第二节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相关学术史回顾
第二章 畲族历史文化及古田富达畲村概况
    第一节 “典范”的畲族历史与文化
    第二节 闽东畲族历史与现状概貌
    第三节 富达的行政区划、生态环境与人口构成
第三章 富达畲族的祖先记忆
    第一节 富达蓝氏的来源与迁徙
    第二节 富达蓝氏的祖先传说
    第三节 “紫阳过化”与富达蓝氏
第四章 富达蓝氏的家族文化
    第一节 祠堂:祖先崇拜与祖源记忆
    第二节 族谱与村志:血缘纽带与地缘纽带
    第三节 宫庙:家族先贤的神化与仪式
第五章 富达畲村的再造与畲族认同的重塑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富达畲村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
    第二节 当代富达畲族文化的保护与重建
    第三节 “畲汉一家亲”:认同的延续与摇摆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园椅园凳设计研究 ——以福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建设缺乏地域文化特色
        1.1.2 地域文化在园林小品中的应用载体单一
        1.1.3 园椅园凳地域特色表达不明显
    1.2 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1.4 课题研究所涵盖的主要内容
        1.4.1 课题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地域文化
        2.1.2 园椅园凳
        2.1.3 景观
    2.2 相关理论
        2.2.1 景观形态学理论
        2.2.2 符号学理论
        2.2.3 环境心理学理论
        2.2.4 景观文化构成理论
        2.2.5 人体工程学理论
第三章 特定地域文化的景观园椅园凳建设
    3.1 特定区域园椅园凳设计的文化内涵
        3.1.1 景观设计与文化的关系
        3.1.2 园椅园凳设计与地域文化的关联性
    3.2 表现地域文化的景观园椅园凳设计要求
        3.2.1 依托自然环境资源
        3.2.2 表达地域历史文化
        3.2.3 尊重地域民风民俗
    3.3 地域文化的景观座椅坐凳的设计原则
        3.3.1 安全性原则
        3.3.2 整体性原则
        3.3.3 艺术性原则
        3.3.4 人性化原则
        3.3.5 时代性原则
        3.3.6 可持续性原则
    3.4 地域文化的园椅园凳设计手法
        3.4.1 地域文化的园椅园凳视觉层面的表现手法
        3.4.2 地域文化的园椅园凳共融的构建手法
        3.4.3 地域文化的园椅园凳深层意向的营造方式
第四章 福州地域文化的挖掘与提取
    4.1 福州地域文化相关概论
        4.1.1 福州市区域概况
    4.2 福州地域文化的挖掘与提取
        4.2.1 自然资源
        4.2.2 人文资源
第五章 福州公园绿地地域文化园椅园凳设计表现因素分析
    5.1 调查内容与方法
        5.1.1 调查对象
        5.1.2 调查内容
        5.1.3 调查方法
    5.2 调查结果
        5.2.1 视觉层面分析
        5.2.2 深层意向分析
第六章 福州城市公园座椅坐凳地域文化表达出现的问题及设计策略
    6.1 福州城市公园园椅园凳地域文化表达出现的问题
        6.1.1 座椅坐凳地域文化元素运用不足
        6.1.2 地域性座椅坐凳设计题材内容较窄
        6.1.3 座椅坐凳地域色彩表达不全面
        6.1.4 地域文化表现手法不丰富
        6.1.5 座椅坐凳地域特色不典型
    6.2 福州市园椅园凳应用建议
        6.2.1 注重功能同时融入地域特色
        6.2.2 加强地域文化类型的应用
        6.2.3 加大地域色彩运用
        6.2.4 丰富地域文化的表现手法
        6.2.5 最大化应用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元素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
    7.1 结论
    7.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福建茶区茗茶信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理论
    三、相关学术回顾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五、区位的划分
第一章 闽北茶区茗茶信俗
    第一节 闽北地区人文地理环境
    第二节 大红袍传说故事及其山地文化隐喻
    第三节 茗茶采制信仰习俗
    第四节 茶行业神崇拜与地区茶业
第二章 闽东茶区茗茶信俗
    第一节 闽东地区人文地理环境
    第二节 茗茶起源的传说故事及其社会历史
    第三节 太姥崇拜与当地茶业
第三章 闽南茶区茗茶信俗
    第一节 闽南地区人文地理环境
    第二节 铁观音传说故事与魏、王两族
    第三节 茶行业神崇拜与当地茶业
第四章 闽西茶区茗茶信俗
    第一节 闽西地区人文地理环境
    第二节 漳平水仙的传说故事及当地茶业发展历史
    第三节 陆羽崇拜与当地茶业
第五章 个案分析——茶王公信俗与安溪感德镇茶业
    第一节 茶王公信俗与当地茶业传说
    第二节 感德地区谢枋得崇拜的变迁
    第三节 茶王公信俗活动与感德茶业转型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一) 专着
    (二) 论文
    (三) 田野资料、报纸、网络等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9)现代乡贤与山居畲民的经济发展——以文成县黄坦镇培头畲族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类比:乡贤文化与畲民经济的历时观照
二、坚守:乡贤智力与畲民经济的发展实践
三、持续:外在物质与内化精神的文化整合
四、制度:治理与服务、制衡与配合的共生

四、畲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一脉——畲族文化学术讨论会述评(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峡文化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郑斯妮.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2]畲族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福建省宁德市民族中学为案例[D]. 张萍.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3]朝鲜族民族服饰变迁研究[D]. 殷方舟. 延边大学, 2019(01)
  • [4]起寮筑景:浙闽畲族建筑当代设计表达研究[D]. 李彩霞. 厦门大学, 2019(08)
  • [5]从“技”到“艺”:潮州工夫茶的当代演变[D]. 李经来.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6]“延续”与“摇摆”:福建古田富达村畲族的历史境遇与文化调适[D]. 雷鸣. 厦门大学, 2018(07)
  • [7]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园椅园凳设计研究 ——以福州市为例[D]. 王文婷.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1)
  • [8]福建茶区茗茶信俗研究[D]. 蔡少辉.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9]现代乡贤与山居畲民的经济发展——以文成县黄坦镇培头畲族村为例[J]. 孟令法,马伊超.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3)
  • [10]畲族民间信仰研究综述[J]. 袁泽锐,陈晓毅. 丽水学院学报, 2016(04)

标签:;  ;  ;  ;  ;  

畲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分支——畲族文化座谈会述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