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思考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南[1](2021)在《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塑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1)进入新时代并非实现新时代,新时代的达成,“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2),它需要以大学生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广大青年勇担时代重任。新时代对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学识,更为重要的是必须“人格要正”。育人者先育己,高校辅导员作为型塑大学生人格的重要力量,其职业人格状况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人格发展。虽然绝大多数高校辅导员都以时代新要求为指导在职业人格塑造方面不懈努力,但部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人格存在问题和困境的现实也不容忽视。所以,面对育人育才的实际需要,研究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塑造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逻辑和历史相统一、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当前部分辅导员的职业人格现实无法有效满足新时代要求的强烈问题意识为导向,以新时代对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的新要求为逻辑起点,思考怎样实证分析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现状,综合把握辅导员职业人格状况实然与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应然之间的差距,全方位探寻差距存在的原因,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始终围绕“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脉络,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塑造展开系统研究。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人格与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概述,重点回应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是什么的问题。该部分首先对人格进行了概念界定,内涵阐释及特征描述。其次,聚焦高校辅导员这一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学界对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的研究成果,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指导,借鉴人格心理学、高等教育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在厘清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结构的基础上,深入挖掘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的一般性内涵、特殊性内涵,以及作用机制。第二部分新时代对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的新要求,重点回应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结构规范是什么的问题。该回应的前提是明晰新时代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职业人格结构,在此基础上才能准确解析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职业人格结构规范。根据新时代对大学生精神面貌的新要求,结合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特性,有针对性地提出新时代对高校辅导员角色的新要求,在此基础上力图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结构进行建构与验证。确立职业人格结构模型后,将实证研究进行理论升华,总结归纳为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理想、职业能力五大人格结构,阐述了其具体职业人格表象和特性,进而提出了系统的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结构规范。第三部分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现状调查,重点回应怎样实证分析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现状的问题。本研究主要采用实证研究法,通过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测评问卷对14个省市38所高校的525名辅导员和1481名大学生进行了实证调查,使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24.0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专业处理,分别从辅导员的视角和大学生的视角对辅导员职业人格的总体状况和人口变量学上的特征进行分析,最终分别围绕辅导员群体和大学生群体对辅导员职业人格评价进行了总体情况分析和差异性比较,以此来达到把握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现状的目的。第四部分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重点回应怎样辩证把握职业人格现状与存因的问题。对待现状要辩证地看待,既要肯定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表现好的方面,也要实事求是地展现问题。通过调研发现,虽然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状况主流是好的,但是部分辅导员的职业人格状况跟新时代的要求并不相符,在坚定职业理想、完善职业能力、深化职业认知、培育职业情感和锤炼职业意志等方面仍有一定的进步空间。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剖析其问题产生的原因,从国家、社会、高校、个人、家庭、朋辈、学生等与辅导员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七个主要方面分析其原因,从而为精准施策作铺垫。第五部分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塑造的策略探析,重点回应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如何塑造的问题。对策的提出总是建立在一定的前期积淀和特定环境之下,通过对新时代为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塑造提供的相关支持梳理,精准问题靶向,从产生问题的七个主要方面更精准、更系统地提出相应的策略,最终回归到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实现五大人格结构规范,确保提出的策略能够落地落实,精准有效。
邓晶艳[2](2021)在《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定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位。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任务与新要求,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探索新思路、新路径与新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以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以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面集成与广泛应用,人类逐步迈入大规模数据挖掘、运用与创新的“大数据时代”。在此时代背景下,如何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加强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之富有时代性、增强针对性、彰显实效性,是新时期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现实的课题。作为当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大数据广域的信息资源、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以及全新的思维范式,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即时性、精准性、前瞻性与个性化等创新发展的新动力与新空间。将大数据思维、技术与方法全方位嵌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各环节与全过程,促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革新思维、优化供给、改进方法、重构范式,建构科学化、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向“精准思政”“智慧思政”转型升级,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其进一步提质增效、焕发新机的重要生长点与强劲推动力。阐释大数据内涵、价值、特征与功能,阐释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并且辨析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探讨两者的深度融合。基于此,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概念得以提出。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资源、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技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思维三个维度全面阐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内涵与外延,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论析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生成逻辑、发展动因、方法论基础与价值取向,可以明确大数据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契合点,理清大数据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理。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任务与新要求,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仍然面临一些困境、存在一些短板和弱环。运用文献资料法、大数据文本挖掘方法与访谈调研法审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总结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并作原因剖析,同时探讨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指出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以及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教育内容体系以及教育工作的主体转型,有利于为新时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创新提供现实依据。通过分析大数据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技术优势以及可能性,进一步探讨大数据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精准画像”“规律探寻”与“超前感知”三个应用呈现。以之为基础,基于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理念滞后、模式粗放、知行脱节、供需错位等难题,提出利用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由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由普适教育向个性化培育、由认知培育向实践养成、由需求侧适应向供给侧发力四大发展转向并详细阐述四大发展转向的实现路径。基于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遵循学科规律、注重理论深化,还要坚持实践导向,致力推动大数据应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转化。由之,宏观上,探索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与存储、数据挖掘与分析、数据应用与可视化、数据解释与反馈五大工作模块与应用流程;微观上,对大数据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典型场域中的“数据画像”“精准资助”“失联告警”三个应用进行数据模型构建,从而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大数据提供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大数据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大数据还存在观念性、路径性与机制性瓶颈,同时,大数据是一柄双刃剑,对数据的不当应用会带来诸如“数据垄断”“数据滥用”“数据侵害”“数据冰冷”等一些可能的风险与挑战。高校尚须在思维理念、技术开发、政策支持、制度完善、机制建设、校园环境建设等方面对大数据应用作出回应与调试。不仅如此,在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要注重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始终坚持数字技术与人文精神、数据智能与教育智慧相结合。
汪磊磊[3](2021)在《高校辅导员工作时间及分配研究 ——一种社会时间观的视角》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也逐渐感受到时间的宝贵和稀缺。对于专门培养高等人才的高校来说,早已经不是昔日人们印象中的象牙塔形象。不管是高校的学生还是工作人员,都有着同样的感受,尤其是高校里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群体——高校辅导员来说更甚。工作时间长、工作忙是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常态。研究具体现状并打破辅导员的时间困境,对于新时代辅导员队伍建设来说有着重要性和必要性。本研究从社会时间观的角度,以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时间长度、时间分配和工作感受作为切入点,重点探讨在社会时间视角下,高校辅导员的时间困境以及成因和对应的改善策略。社会时间观不只是从量化的角度去看待时间,更注重时间内在质性的意义。因此,以社会时间观研究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境况,能够更深层地凸显本质问题。本研究综合文献法、问卷法和访谈法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境况进行调查。问卷研究发现,从工作时间的长度上看,高校辅导员工作时间高于法定标准工时,常常扩展到本为正常的家庭时间以及休闲时间之中。从工作时间的分配上看,辅导员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分配在学生的服务和管理工作中,个人发展时间明显不足。访谈研究发现,高校辅导员普遍产生的“时间不够用”、“工作时间过长”的感受一部分原因是在工作时间的量上确实比法定工作时间长,另一方面从工作时间的质上来看,工作时间密度过大、互动时间难以主宰、自我时间的稀缺、制度时间的浪费、文化时间的固化等都会影响辅导员的时间感受。从辅导员自身角度分析,辅导员时间管理现状、工作习惯、职业对象都会产生影响;从高校组织层面分析,学校的分工安排、评价机制、保障机制也有一定影响。最后,关于改善高校辅导员目前的工作时间过长的现状,从社会时间的量的度量上看,辅导员个人层面应当做到的包括:适当地学习时间管理的技巧和知识,提高自身的软硬件能力;学校层面应当完善辅导员的评价机制、提供合理的保障、加强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教育部门应当不止于制定政策,更要跟踪推进政策的落实。从提高工作时间的质上来看,高校辅导员自身要保持积极心态,善于从繁琐的工作中学习;从学校层面来说,要开始合理摈弃部分制度时间、保障辅导员的个性化时间需求,以及保障辅导员的收入。
吴琦[4](2021)在《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文中提出高校是培养青年成长成才的主阵地,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决定性环节。高校辅导员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主体力量,肩负着新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但现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还存在着问题,而这些问题需要通过不断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来解决。只有把这支队伍建设好,才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利的组织保障。本文立足于新时代背景,旨在不断完善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围绕高校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内涵、基本标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建设对策等方面展开。本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阐释了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选题背景、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梳理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为本文的写作提供思路。第二部分是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相关概念的系统阐述,主要包括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基本标准以及重要意义。第三部分是对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的分析。第四部分是针对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对策,分别从国家、社会、高校、个人四个维度进行探索,不断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水平。
曾亚纯[5](2021)在《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力量,辅导员队伍建设在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有效促进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建设和质量提升。走进新时代,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对辅导员职业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辅导员职业认同和职业能力,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形势下,探索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借鉴人职匹配理论和学生工作者职业发展阶段理论,对东中西地区7省(自治区)15所高职院校的1062名辅导员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运用因子分子、多元回归分析、结构方程等计量方法,从国家政策、学校、学院、个体等维度探讨了影响辅导员职业能力的主要因素,并对辅导员职业认同的中介效应和影响路径进行分析。在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从学校政策支持、学院组织环境营造、个体能力提升等方面提出了提升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对策建议。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主要探讨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并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第二章主要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和探讨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构成、影响因素、提升策略,以及与本科辅导员异同;第三章主要介绍本研究的研究设计,第四章主要探讨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界定与测量,并使用因子分析分析法进行探索;第五章主要对样本进行描述统计分析,从个体和组织层面对样本进行描述,对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进行统计及差异分析;第六章主要分析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在多元回归的基础进一步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和分析职业认同的中介效应,以及薪酬满意度和离职倾向的调节效应;第七章提出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本研究结论主要有:一是国家政策的落实程度对辅导员职业认同和职业能力提升有积极影响。辅导员职业认同、职业能力随着落实辅导员队伍建设国家政策的程度提升而增高,即高校落实辅导员队伍建设国家政策越好,辅导员职业认同、职业能力越高。二是不同的人口背景和组织特征对辅导员职业认同、职业能力有显着影响。不同人口背景和组织特征的辅导员,如性别、学历、用工方式、所带学生数等,在职业认同和职业能力存在显着差异。但无论是高级职称或无职称的辅导员,其职业能力没有显着差异。三是学校因素、学院因素和个体因素对辅导员职业认同、职业能力有显着影响。学校的培训和激励等行为、学院团队环境和沟通机制等行为、个体理论学习和职业培训等行为对辅导员的职业认同、职业能力均产生了显着影响。其中,个体因素影响最大,其次为学院因素、学校因素。四是辅导员职业认同在学校因素和职业能力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职业意志和职业情感均对基础能力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为工作能力、专业能力。加入职业认同为中介变量后,辅导员职业能力有较大提升,表明职业认同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五是薪酬满意度在职业认同和职业能力中发挥调节作用。职业认同与薪酬满意度的交互项呈现出显着性,且薪酬满意度作为调节变量处于不同水平时,影响幅度具有显着差异。低职业认同时,低薪酬满意度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略高于高薪酬满意度辅导员;高职业认同时,高薪酬满意度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略高于低薪酬满意度的辅导员。但无论低薪酬满意度还是高薪酬满意度,职业能力差异不会太大。六是离职倾向在职业认同和职业能力中发挥调节作用。职业认同与离职倾向的交互项呈现出显着性,且离职倾向作为调节变量处于不同水平时,影响幅度具有显着性差异。低职业认同时,低离职倾向的辅导员职业能力高于高离职倾向职业能力;高职业认同时,低离职倾向和高离职倾向的辅导员职业能力接近。离职倾向在辅导员职业能力中起调节作用。职业认同度高时,高离职倾向和低离职倾向辅导员职业能力总体相差不大。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为促进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推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建设,本研究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一是提高辅导员政策实施有效性,加强辅导员国家政策制定的精确性,加强政策落实的监督与评估;二是提高辅导员人职匹配度,包括重视辅导员的科学招聘、师生比配置、性别的职业互补性以及专业延展性;三是扩宽辅导员职业发展通道,重视辅导员的用工机制、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重视辅导员的双线晋升;四是强化辅导员全过程培养,重视辅导员的专业素质培训、各阶段培养,重视提升辅导员职业认同,重视职业培训和激励的有效作用;五是优化辅导员成长组织环境,实施多样化措施引领和促进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综上,本研究通过对国家政策、学校、学院和个体四个层面对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做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进一步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推动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的途径,切实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整体质量和建设水平。
关丛[6](2021)在《黑龙江省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辅导员职业是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而产生的,承担着履行国家意志的崇高使命。高校辅导员是学校政工队伍的骨干力量,身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双重责任,始终与大学生保持着紧密联系,对引领学生成长成才、塑造健康人格、充盈学生精神世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年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为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从职业生涯发展的视角出发,分析研判黑龙江省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在黑龙江省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将经典理论引入实践,为推进黑龙江省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对策,这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落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提升黑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由绪论、理论基础、现状分析、推进对策四个部分组成。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实证研究法、数理统计法等手段,对黑龙江省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情况进行实证调查,在借鉴以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发展等文献研究基础上,从理论层面、实践层面研究黑龙江省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命题,查找问题及成因,以破解问题、探讨对策为导向,对影响现阶段黑龙江省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环境因素、组织因素、个体因素等进行剖析,从理论框架、实践应用、外部环境等维度提出推进黑龙江省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对策。本研究概述了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概念、特征和理论基础,通过实证分析,对黑龙江省高校辅导员在队伍规模、队伍结构、政策环境、培训培养、激励制度等方面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总结归纳,从环境层面、组织层面、个体层面探究现阶段黑龙江省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存在的问题,对标三个层面的问题,分别从环境因素、组织因素、个体因素三个维度对问题成因进行分析,最终从优化职业发展环境、加强培育监督及充分发挥辅导员主体性三个维度提出推进黑龙江省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对策。
汪青林[7](2021)在《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的核心能力提升研究》文中指出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辅导员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高校辅导员育人成效的重要指标和考核标准。高校辅导员以立德树人理念为指导不断夯实、提高自身核心能力,既能保证高校辅导员实现立育人之德的目标,又能为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持。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与问卷调查等方法,研究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的核心能力提升的困境、路径及对策等。本研究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的核心能力提升的研究背景、意义、现状、内容、方法、创新点以及不足等。第二部分,阐述立德树人的内涵及辩证关系,分析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即参照“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培育出时代新人。第三部分,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论述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核心能力的基本内容。第四部分,基于对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的核心能力及提升的调查,总结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核心能力的积极态势,剖析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核心能力提升过程中的困境及归因。第五部分,从端正辅导员职业认识、提高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完善辅导员体制机制以及构建辅导员学习共同体这四方面思考对策,以帮助高校辅导员全面提升立德树人核心能力。
路冰[8](2020)在《高校辅导员应对校园危机事件职责履行研究 ——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高校校园危机事件就是严重威胁高校或高校师生的自身利益和正常发展状态,并可能带来破坏性后果的不确定性情境或事件。高校辅导员作为应对校园危机事件的重要力量,积极应对校园危机事件,既是提高辅导员校园危机事件应对工作效能的应有之义,也是维护高校稳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的调查研究发现,高校辅导员应对校园危机事件取得了一定成就,主要包括思想上高度重视危机事件的应对;态度上十分认同危机预案的积极作用;行动上快速反应能力显着提高;意识上危机反思有所加强。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基本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尚有许多不足;参与危机预案编制与危机演练的程度不够;校园危机事件的处理能力存在明显不足;危机事件善后环节的应对尚不到位。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辅导员工作职能被严重泛化,职责边界不清;辅导员对应对工作的偏差性理解,专业水平不高;辅导员工作队伍整体年轻化,普遍缺乏相关经验;校园危机事件的复杂性和突发性,加大了应对难度。针对这些问题及原因,改进高校辅导员应对校园危机事件的措施建议包括:牢固树立管理服务意识,科学定位危机事件应对职责;扎实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强化学生的危机预防意识;积极参与危机预案编制与演练,做实危机信息收集与上报工作;增强危机事件处置的本领,锻炼和提高心理素质;重视危机善后环节,做好恢复与总结工作;积极参加危机应对知识培训学习,主动开展危机应对理论研究。
陈宇[9](2020)在《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成效、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贵州高校为例》文中指出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何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对高校辅导员的根本要求。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出台了许多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和文件,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推动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但是也面临许多困难困惑,离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坚持问题导向,深入、系统地分析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遇到的困境及归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新时代党和国家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精神新要求,进一步深化和拓展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相关理论研究,回应和解决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难点问题,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在研究中,以新时代为研究视角,以贵州高校为研究范畴,以贵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的成效及面临的困境为切入点,从职业环境、职业地位和职业理想三个维度,深入探究辅导员队伍建设深层次问题及归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从培树崇高职业理想、加强职业能力建设、拓展职业发展空间、完善队伍建设机制等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激发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生机活力,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研究中,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取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综合分析法等进行综合研究。不足之处在于论文的学术性还有待提升。
鄢汇琳[10](2020)在《大理大学辅导员队伍职业能力提升研究》文中认为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队伍,是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领路人,在高校育人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辅导员队伍职业能力,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必然要求,是有效开展学生工作的必然要求,是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是学校统筹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必然要求。加强辅导员队伍职业能力建设,有利于为培养合格人才提供有效保障,有利于学校更好地管理和服务学生,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稳定持续发展。所以,研究探讨辅导员队伍职业能力提升问题,其意义从理论上讲,可以促进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可以进一步明确辅导员队伍的工作职责。从现实讲,可以为高校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参考借鉴,也可以促进辅导员自身认清职业生涯进程中的努力方向。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是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是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过程当中,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成人成才所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本文以大理大学为例研究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问题,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依据,对大理大学辅导员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研究九个方面的能力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分析。由于建设时间短,专职队伍不稳定,队伍职业能力总体偏低,体现出的特点:(1)辅导员队伍职业能力高低参差不齐;(2)辅导员队伍科研能力总体水平不高;(3)辅导员队伍相关工作理论较弱;(4)兼职辅导员队伍职业能力较差。影响因素主要有:(1)辅导员所学专业的局限;(2)学校工作任务的繁重;(3)工作实践缺乏总结;(4)校内外交流不广泛;(5)培训机会较少、层次低;(6)考核与职业能力不匹配等。为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从总体上提高辅导员队伍职业能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1)进一步把好辅导员队伍的入口关;(2)科学安排工作任务,认真落实相关待遇;(3)围绕辅导员职业能力加强考核;(4)积极参加不同层次的校内外培训;(5)加强学习总结,注重在工作中提升自己。总之,加强对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能力提升的研究,对于促进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对于培养有责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对于两个百年目标的完成,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理论水平有限,由于缺乏实际工作的经历,由于调查研究视野的局限,本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还显得十分不足,存在诸多问题,都还可以在今后作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思考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思考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塑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依据和研究目的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目的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评价 |
三、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人格与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概述 |
一、人格概述 |
(一)中西方关于人格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
(二)人格的一般性内涵体系 |
(三)人格的特征 |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概述 |
(一)高校辅导员和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的概念 |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的发展历史研究 |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的多维结构状态 |
(四)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的一般性内涵和特殊性内涵 |
(五)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作用机制 |
三、研究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塑造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 |
(二)马克思的人格健康化思想及理想人格观 |
四、研究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塑造的知识借鉴 |
(一)人格心理学 |
(二)高等教育学素质结构理论 |
(三)职业人格理论 |
第二章 新时代对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的新要求 |
一、新时代对高校辅导员的新要求 |
(一)新时代对大学生精神面貌的新要求 |
(二)新时代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角色的新要求 |
二、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结构的建构与验证 |
(一)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结构的研究成果 |
(二)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特征词提取及模型初构 |
(三)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结构的实证探索与验证 |
(四)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结构模型的确立 |
三、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职业人格结构规范 |
(一)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要有理性透彻的职业认知 |
(二)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要有仁爱无私的职业情感 |
(三)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要有坚韧自律的职业意志 |
(四)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要有坚定崇高的职业理想 |
(五)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要有专业扎实的职业能力 |
第三章 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现状调查 |
一、辅导员群体对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的自我认知 |
(一)职业人格测评问卷与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二)辅导员视角下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的总体状况 |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在人口学变量上的特征 |
二、大学生群体对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的总体评价 |
(一)职业人格测评问卷与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二)大学生视角下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的总体状况 |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在人口学变量上的特征 |
三、总体情况分析与差异性分析 |
(一)辅导员对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评价的总体情况分析 |
(二)辅导员对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评价的差异性分析 |
(三)大学生对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评价的总体情况分析 |
(四)大学生对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评价的差异性分析 |
(五)两群体对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评价的差异性比较 |
第四章 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表现良好的肯定性总结 |
(一)高校辅导员道德品质高尚 |
(二)高校辅导员爱岗敬业尽责 |
(三)高校辅导员关心关爱学生 |
(四)高校辅导员坚定乐观严谨 |
(五)高校辅导员保持乐学态度 |
(六)高校辅导员气质风度优雅 |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存在的突出问题 |
(一)职业认知懵懂,有待进一步深化 |
(二)职业情感弱化,有待进一步培育 |
(三)职业意志消减,有待进一步锤炼 |
(四)职业理想淡漠,有待进一步坚定 |
(五)职业能力欠缺,有待进一步完善 |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存在突出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国家层面的部分特殊情况 |
(二)社会层面的负面环境影响 |
(三)高校层面的管理培养失衡 |
(四)个人层面的认知认同偏差 |
(五)家庭层面的角色矛盾冲突 |
(六)同辈层面的错位角色期待 |
(七)学生层面的接纳认可弱化 |
第五章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塑造的策略探析 |
一、新时代为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塑造提供的相关支持 |
(一)后盾支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格外重视 |
(二)底气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重大成就 |
(三)政策支持:相关配套文件的陆续出台 |
(四)手段支持:多方位关怀举措的持续发布 |
二、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塑造的对策建议 |
(一)推动制度改革学科建设 |
(二)优化社会主义价值导向 |
(三)健全职业发展保障系统 |
(四)强化意识自觉行动自觉 |
(五)化解家庭工作矛盾冲突 |
(六)建立共赢有效朋辈支持 |
(七)构建和谐共进师生关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调查初始问卷 |
附录2: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测评正式问卷(辅导员版) |
附录3: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测评正式问卷(学生版)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大数据让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大数据与教育交叉研究综述 |
三、研究评析 |
第三节 逻辑结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内容框架 |
第四节 重点、难点及预期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解读 |
一、大数据 |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 |
第二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审视 |
一、感性对象性活动之数据生成逻辑 |
二、实践的社会历史性之数据发展动因 |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数据应用的方法论基础 |
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之数据应用的价值取向 |
第三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自组织系统阐释 |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复杂自组织系统特征 |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之数据转化 |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之数据转换 |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数据工作机制 |
第二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依据 |
第一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 |
一、基于大数据文本挖掘方法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困境分析 |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者访谈 |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
第二节 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 |
一、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
二、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与原则 |
三、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内容体系 |
四、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转型 |
第三节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优势 |
一、大数据关键技术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应用 |
二、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数据交互 |
三、教育管理平台载体的数据智能 |
四、教育管理实践数据的跨域应用 |
第四节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可能性分析 |
一、基于数据技术的效率提升 |
二、基于证据的日常教育管理 |
三、基于数据评价的工作改进 |
第三章 基于大数据促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转向 |
第一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应用呈现 |
一、精准画像:大数据精确反映学生行为状态 |
二、规律探寻:大数据有效呈现学生活动规律 |
三、超前感知:大数据准确研判学生活动趋向 |
第二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转变 |
一、线性思维 |
二、系统思维 |
三、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转变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
第三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普适教育向个性化培育转变 |
一、普适教育 |
二、个性化培育 |
三、普适教育向个性化培育转变的适应性与有效性 |
第四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认知培育向实践养成转变 |
一、认知培育 |
二、实践养成 |
三、认知培育向实践养成转变的实效性与长效性 |
第五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需求侧适应向供给侧发力转变 |
一、需求侧适应 |
二、供给侧发力 |
三、需求侧适应向供给侧发力转变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
第四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 |
第一节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
一、以人为本原则 |
二、守正创新原则 |
三、趋利避害原则 |
四、循序渐进原则 |
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
第二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资源库建设与运行 |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采集 |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预处理与存储 |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挖掘与建模分析 |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可视化与应用 |
五、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解释与反馈 |
第三节 利用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应用 |
一、数据画像 |
二、精准资助 |
三、异常告警 |
第五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保障 |
第一节 个体主观条件 |
一、培育大数据意识与大数据思维 |
二、掌握大数据知识与大数据技能 |
三、提升大数据伦理与管理理性 |
四、把握大数据应用的价值导向 |
第二节 技术条件保障 |
一、开发和搭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技术平台 |
二、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核心技术团队 |
第三节 组织与制度保障 |
一、加强组织领导 |
二、推进教育政策实施与制度建设 |
三、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
第四节 文化环境保障 |
一、优化校园网络环境 |
二、培育校园数据文化 |
三、优化校园人文环境 |
结语:数据智能与教育智慧结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高校辅导员工作时间及分配研究 ——一种社会时间观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缘起 |
1.1.1 时间的魅力 |
1.1.2 时代的要求 |
1.1.3 实践的困境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核心概念 |
1.4.1 高校辅导员 |
1.4.2 工作时间 |
1.4.3 时间分配 |
1.5 研究方法 |
1.5.1 问卷法 |
1.5.2 访谈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关于高校教师工作时间及分配的研究 |
2.1.2 关于高校辅导员工作时间及分配的研究 |
2.1.3 文献评述 |
2.2 时间内涵的发展 |
2.3 社会时间 |
2.4 社会时间结构 |
2.4.1 个体的—自我时间 |
2.4.2 群体的—互动时间和制度时间 |
2.4.3 文化的—循环时间 |
第3章 高校辅导员工作时间长度与分配的现状及特征 |
3.1 研究的设计 |
3.1.1 问卷编制及说明 |
3.1.2 问卷信度检验 |
3.1.3 研究假设 |
3.2 问卷的收集与样本分析 |
3.3 高校辅导员工作时间长度的现状与特征 |
3.3.1 高校辅导员工作时间长度现状描述 |
3.3.2 高校辅导员工作时间长度的总体特征 |
3.3.4 高校辅导员工作时间长度的人口学特征 |
3.4 高校辅导员工作时间分配现状与特征 |
3.4.1 高校辅导员工作时间分配的内涵 |
3.4.2 高校辅导员工作时间分配的现状 |
3.4.3 高校辅导员工作时间分配的特点 |
3.5 小结 |
第4章 社会时间视角下高校辅导员工作时间的困境分析 |
4.1 高校辅导员工作日的一天 |
4.1.1 围绕学生的一天 |
4.1.2 思政教育的一天 |
4.1.3 计划性极强的一天 |
4.1.4 不慌不忙的一天 |
4.1.5 工作生活兼顾的一天 |
4.1.6 小结 |
4.2 社会时间结构视角下高校辅导员的时间困境 |
4.2.1 量上极度稀缺的自我时间 |
4.2.2 质上难以专注的自我时间 |
4.2.3 无法主宰的互动时间 |
4.2.4 不合理的制度时间 |
4.2.5 固化的文化时间 |
4.3 小结 |
第5章 时间的质和量——高校辅导员时间困境的破解 |
5.1 高校辅导员工作时间量的合理化 |
5.1.1 辅导员自身层面 |
5.1.2 学校组织层面 |
5.2 高校辅导员工作时间质的优化 |
5.2.1 辅导员自身层面 |
5.2.2 高校组织层面 |
第6章 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校辅导员工作时间及分配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B 高校辅导员工作时间及分配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
(一)研究内容 |
(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相关理论阐释 |
一、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内涵 |
(一)辅导员的基本内涵与工作职责 |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内涵 |
二、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基本标准 |
(一)突出的思想理论教育与价值引领能力 |
(二)高效的学生事务管理能力 |
(三)良好的学生发展指导能力 |
(四)可持续的学习与科研能力 |
三、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意义 |
(一)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需要 |
(二)新时代高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需要 |
(三)高校辅导员克服自身发展局限的迫切需要 |
(四)培养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基本需要 |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存在问题 |
(一)专业归属不清晰 |
(二)角色定位不明确 |
(三)高校专业化培养培训体系不健全 |
(四)个体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扎实 |
二、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国家关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政策设计不系统 |
(二)社会对于高校辅导员职业角色的认知不正确 |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机制不完善 |
(四)辅导员自身发展存在局限性 |
第四章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对策 |
一、优化国家关于辅导员政策的顶层设计 |
(一)理论保障:构建专业学科支撑体系 |
(二)资格保障:实行执业资格认证制度 |
(三)身份保障:落实辅导员专业身份 |
二、提升辅导员职业角色的社会声誉 |
(一)提高社会公众对于辅导员群体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
(二)加强辅导员的职业价值媒体舆论宣传 |
(三)营造氛围浓厚的辅导员职业文化 |
三、健全高校关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机制 |
(一)明确严格的选聘与配备机制 |
(二)建立专业的管理与考核机制 |
(三)构建科学的培养与培训机制 |
(四)形成完善的激励与发展机制 |
四、提高辅导员自身专业化发展能力 |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提升自身业务能力 |
(二)明确个人能力定位,确定专业化发展方向 |
(三)树立科研意识,培养科研创新能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高职教育规模扩大引发人才培养质量关注 |
二、全球化、信息化发展催生高校思政工作新挑战 |
三、新时代思政工作要求完善辅导员职业发展建设 |
四、辅导员数量增长亟需加强队伍建设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高职辅导员 |
二、职业能力 |
三、职业认同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辅导员职业角色研究 |
一、人职匹配与职业角色研究 |
二、学生事务工作者角色研究 |
三、辅导员职业阶段研究 |
第二节 辅导员职业能力构成研究 |
一、学生事务工作者能力构成研究 |
二、辅导员职业能力构成 |
第三节 辅导员职业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
一、辅导员职业能力相关影响因素 |
二、辅导员职业认同对职业能力的影响 |
三、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
第四节 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辅导员差异研究 |
一、人才培养模式差异研究 |
二、学生特点差异研究 |
三、辅导员队伍建设差异研究 |
第五节 研究述评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研究范式 |
二、方法选择 |
第三节 研究模型与变量 |
一、模型框架 |
二、变量选择 |
三、数据分析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技术路线 |
第四章 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界定与测量 |
第一节 职业能力界定与测量 |
一、职业能力界定 |
二、职业能力测量 |
第二节 职业能力影响因素界定与测量 |
一、职业认同界定与测量 |
二、影响因素界定与测量 |
第三节 职业能力因子分析 |
一、探索性因子分析 |
二、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现状描述 |
第一节 样本描述 |
一、个体层面 |
二、组织层面 |
第二节 职业能力描述统计及差异分析 |
一、描述统计 |
二、差异分析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
第一节 职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描述统计 |
二、回归结果 |
第二节 职业认同对职业能力的中介效应检验 |
一、描述统计 |
二、回归分析 |
三、中介效应检验 |
第三节 职业认同对职业能力的中介效应路径分析 |
一、无中介模型 |
二、完全中介模型 |
三、部分中介模型 |
四、三类模型比较 |
五、调节效应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辅导员政策有效落实能促进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 |
二、学校因素影响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 |
三、学院因素是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一环 |
四、个体因素显着影响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 |
五、增强职业认同能有效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 |
第二节、对策建议 |
一、提高辅导员政策实施有效性 |
二、提高辅导员人职匹配度 |
三、拓宽辅导员职业发展通道 |
四、强化辅导员全过程培养 |
五、优化辅导员成长组织环境 |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不足 |
附录 |
附录一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与职业能力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黑龙江省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2 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高校辅导员 |
2.1.2 职业及职业生涯 |
2.1.3 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 |
2.2 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特征 |
2.2.1 岗位特殊性决定受政策影响较大 |
2.2.2 内外职业生涯始终持续动态发展 |
2.2.3 职业生涯发展具有特定周期规律 |
2.3 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理论基础 |
2.3.1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3.2 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 |
2.3.3 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2.3.4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黑龙江省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现状分析 |
3.1 调查总体概况 |
3.1.1 调查设计 |
3.1.2 调查对象 |
3.1.3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2 黑龙江省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取得的成效 |
3.2.1 队伍规模适度增长 |
3.2.2 队伍结构日趋合理 |
3.2.3 政策环境有所优化 |
3.2.4 培训培养框架搭建 |
3.2.5 激励制度基本建立 |
3.3 黑龙江省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存在的问题 |
3.3.1 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环境仍有待优化 |
3.3.2 制度和组织上对辅导员支持力度较弱 |
3.3.3 辅导员个体职业理念和行为不够坚定 |
3.4 黑龙江省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问题成因 |
3.4.1 黑龙江地缘劣势与职业人文氛围不浓 |
3.4.2 督查指导不到位与政策制度不健全 |
3.4.3 职业理念不坚定与自我教育有缺失 |
3.5 本章小结 |
4 推进黑龙江省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对策 |
4.1 持续优化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环境 |
4.1.1 建立辅导员价值观念和目标体系 |
4.1.2 有效提升辅导员物质保障条件 |
4.1.3 创设良好的辅导员职业文化氛围 |
4.1.4 促进辅导员个人与学校协同发展 |
4.2 加强黑龙江省高校辅导员培育监督 |
4.2.1 强化政策督导和政策完善 |
4.2.2 严格执行辅导员准入制度 |
4.2.3 优化管理模式和考评体系 |
4.2.4 持续拓宽辅导员晋升渠道 |
4.2.5 加强辅导员知识更新培训 |
4.3 充分发挥职业生涯发展主体性作用 |
4.3.1 深化职业道德培养 |
4.3.2 持续开展自我教育 |
4.3.3 加强职业能力培养 |
4.3.4 增强职业规划能力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7)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的核心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创新点、不足之处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2 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的相关概述 |
2.1 立德树人的内涵 |
2.1.1 立德 |
2.1.2 树人 |
2.1.3 立德与树人的辩证关系 |
2.2 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
2.2.1 坚定理想信念,树有理想、情怀深的时代新人 |
2.2.2 拥有道德情操,树有道德、人格正的时代新人 |
2.2.3 怀有仁爱之心,树有爱心、明善恶的时代新人 |
2.2.4 具备扎实学识,树有本领、勇担当的时代新人 |
3 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核心能力的基本内容 |
3.1 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核心能力的内涵 |
3.2 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的核心能力 |
3.2.1 思想教育与价值引领能力 |
3.2.2 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
3.2.3 校园危机应对能力 |
3.2.4 学生行为教导能力 |
3.2.5 理论学习与研究能力 |
4 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核心能力提升现状分析 |
4.1 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核心能力提升的积极态势 |
4.1.1 各级各类主体重视辅导员提升立德树人核心能力 |
4.1.2 部分核心能力的提升效果较为显着 |
4.1.3 辅导员立德树人核心能力提升后育人趋势向好 |
4.2 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核心能力提升的困境 |
4.2.1 辅导员核心能力的提升缺乏整体意识 |
4.2.2 辅导员培训学习的内容与方式相对单一 |
4.2.3 辅导员自我提升的实践行动力较为缺乏 |
4.3 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核心能力提升存在困境的归因 |
4.3.1 辅导员事务性工作相对繁杂 |
4.3.2 辅导员对于自身职业的认同感较低 |
4.3.3 辅导员提升立德树人核心能力的体制机制不完善 |
4.3.4 辅导员立德树人核心能力的提升难易交织 |
5 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核心能力提升的对策思考 |
5.1 端正职业认识,促使辅导员全面把握核心能力 |
5.1.1 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认识辅导员职业 |
5.1.2 树立整体意识,科学把握立德树人核心能力 |
5.2 提高职业认同感,促进辅导员自主提升核心能力 |
5.2.1 加强思想引领,坚定辅导员职业初心 |
5.2.2 增强内驱动力,促进辅导员能力提升 |
5.3 完善体制机制,推动辅导员持续提升核心能力 |
5.3.1 加强物质保障,鼓励学习实践 |
5.3.2 健全培训机制,优化方式内容 |
5.3.3 加大监督力度,确保持续提升 |
5.4 构建学习共同体,实现辅导员全面提升核心能力 |
5.4.1 聚焦全面提升核心能力目标,增强共同体吸引力 |
5.4.2 建立线上线下学习平台,实现学习资源共享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核心能力提升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核心能力提升现状访谈题纲 |
附录3: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核心能力提升现状访谈记录 |
致谢 |
(8)高校辅导员应对校园危机事件职责履行研究 ——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文献评析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2 高校辅导员应对校园危机事件职责问题的提出 |
2.1 高校校园危机事件的概念与类型 |
2.2 高校辅导员应对校园危机事件的必要性和作用 |
2.3 分析高校辅导员应对校园危机事件的理论基础 |
2.4 高校辅导员应对校园危机事件的职责界定 |
3 高校辅导员应对校园危机事件职责履行现状分析 |
3.1 高校辅导员应对校园危机事件职责履行现状调查 |
3.2 高校辅导员应对校园危机事件职责履行的基本成就 |
3.3 高校辅导员应对校园危机事件职责履行存在的问题 |
3.4 高校辅导员应对校园危机事件职责履行问题的成因 |
4 改进高校辅导员应对校园危机事件的对策建议 |
4.1 牢固树立管理服务意识科学定位危机事件应对职责 |
4.2 扎实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强化学生的危机预防意识 |
4.3 积极参与危机预案编制与演练做实危机信息收集与上报工作 |
4.4 增强危机事件处置的本领锻炼和提高心理素质 |
4.5 重视危机善后环节 做好恢复与总结工作 |
4.6 积极参加危机应对知识培训学习主动开展危机应对理论研究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高校辅导员校园危机事件应对现状调查问卷(辅导员卷) |
附录2 高校辅导员校园危机事件应对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3 高校辅导员校园危机事件应对工作访谈提纲 |
附录4 高校辅导员校园危机事件应对工作访谈记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成效、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贵州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思路和特色 |
(一)研究的思路 |
(二)研究的特色 |
第一章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般概述 |
第一节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历程 |
一、初步创建期(1950-1966年) |
二、曲折发展期(1966-1978年) |
三、恢复重建期(1978-2004年) |
四、改革创新期(2004-2012年) |
五、全新发展期(2012年至今) |
第二节 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职业能力 |
一、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
二、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 |
第三节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要求 |
一、根本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二、能力要求:全面提升辅导员职业胜任力 |
三、选拔要求:更加适应思想政治工作需要 |
第二章 关于新时代贵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成效及困境的实证调查 |
第一节 贵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问卷调查分析 |
一、问卷调查设计 |
二、问卷调查过程 |
三、问卷调查结果 |
第二节 新时代贵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的成效 |
一、以制度建设推动顶层设计 |
二、以学习培训提升职业素养 |
三、以科研活动助推能力提升 |
四、以选树典型点亮职业理想 |
第三节 新时代贵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 |
一、神圣使命感与职业成就感的错位 |
二、双重身份定位与繁琐事务的困惑 |
三、职业发展期许与现实选择的纠结 |
四、国家宏观政策与具体执行的落差 |
五、队伍建设要求与数量结构的矛盾 |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困境的归因分析 |
第一节 职业环境因素的影响 |
一、外界对辅导员职业认同不够 |
二、政策执行过程缺乏有效联动 |
三、职业发展现实空间较为狭隘 |
第二节 职业地位因素的影响 |
一、宽口径学科背景导致非专业性 |
二、权责边界不清导致工作琐碎性 |
三、评价机制不完善导致成就感低 |
第三节 职业理想因素的影响 |
一、对肩负使命认识不足 |
二、对职业发展缺乏规划 |
三、对职业能力提升不够 |
第四章 加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培树崇高职业理想 |
一、充分认识立德树人工作的价值所在 |
二、立志勇担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 |
三、切实肩负职业理想培树的主体责任 |
第二节 加强职业能力建设 |
一、以学习培训提升职业能力 |
二、以职业规划增强职业认同 |
三、以职业大赛提升职业素养 |
四、以学术研究提高工作水平 |
第三节 拓展职业发展空间 |
一、落实辅导员职务职级“双线”晋升要求 |
二、落实辅导员职务职称“三单”评聘要求 |
三、单列辅导员科研项目申报与评审办法 |
四、单列辅导员教学课程与教学内容设置 |
第四节 完善队伍建设机制 |
一、规范辅导员准入选聘机制 |
二、严格辅导员教育培训机制 |
三、优化辅导员队伍管理机制 |
四、完善辅导员考核评价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贵州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贵州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个别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10)大理大学辅导员队伍职业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创新之处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评述 |
第一章 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能力提升理论概述 |
一、职业能力的含义 |
(一)基本职业能力 |
(二)专业能力 |
(三)综合能力 |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 |
(一)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
(二)党团和班级建设能力 |
(三)学风建设能力 |
(四)日常事务管理能力 |
(五)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能力 |
(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运用能力 |
(七)危机事件处理能力 |
(八)职业规划和创业就业指导能力 |
(九)理论和实践研究能力 |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能力提升的理论依据 |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理论 |
(二)职业能力的理论 |
(三)辅导员专业化理论 |
四、提升辅导员队伍职业能力的必要性 |
(一)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必然要求 |
(二)有效开展学生工作的必然要求 |
(三)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
(四)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必然要求 |
五、辅导员队伍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 |
(一)有利于为培养合格人才提供有效保障 |
(二)有利于学校更好地管理和服务学生 |
(三)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稳定持续发展 |
第二章 大理大学辅导员队伍职业能力调查分析 |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内容 |
(四)调查方法 |
(五)调查过程 |
二、大理大学辅导员队伍职业能力现状 |
(一)调查数据分析 |
(二)辅导员队伍职业能力的优势 |
(三)辅导员队伍职业能力现存问题 |
三、影响大理大学辅导员队伍职业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
(一)原有专业的局限 |
(二)工作任务的繁重 |
(三)实践中缺乏总结 |
(四)辅导员校际之间的交流不广泛 |
(五)辅导员的培训机会较少、层次低 |
(六)兼职辅导员的考核与职业能力不匹配 |
第三章 全面提升大理大学辅导员队伍职业能力的对策 |
一、进一步把好辅导员队伍的入口关 |
(一)选聘辅导员队伍注重考察综合能力 |
(二)完善与优化辅导员队伍聘用制度 |
(三)促使辅导员队伍明确其职业目的 |
二、科学安排工作任务,认真落实相关待遇 |
(一)明确辅导员队伍工作内容 |
(二)避免辅导员兼职过多繁杂任务 |
(三)落实辅导员队伍薪资待遇 |
三、围绕辅导员队伍职业能力加强考核 |
(一)健全辅导员队伍相关考核制度 |
(二)围绕辅导员队伍工作职责着重考核其育人能力 |
(三)完善辅导员队伍考核的路径方法 |
四、积极参加不同层次的校内外培训 |
(一)积极参加学校开设的辅导员学习沙龙 |
(二)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交流研讨会 |
(三)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 |
五、加强学习总结,注重在工作中提升自己 |
(一)创新工作思路,提升专业能力 |
(二)增强工作责任心,提高职业道德 |
(三)合理分配时间,规划好学习和工作时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思考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塑造研究[D]. 李南.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2]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 邓晶艳.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3]高校辅导员工作时间及分配研究 ——一种社会时间观的视角[D]. 汪磊磊.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D]. 吴琦.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2)
- [5]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 曾亚纯.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6]黑龙江省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研究[D]. 关丛.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7]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的核心能力提升研究[D]. 汪青林.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8]高校辅导员应对校园危机事件职责履行研究 ——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D]. 路冰.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4)
- [9]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成效、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贵州高校为例[D]. 陈宇.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10]大理大学辅导员队伍职业能力提升研究[D]. 鄢汇琳. 大理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