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会计电算化教育的思考

高校会计电算化教育的思考

一、关于高校会计电算化教育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杨璐[1](2019)在《民办高校中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专业课程,该课程是基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的基础上开展的,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随着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变动,会计电算化考试科目也随之取消,但在实际工作和应用中,对会计电算化的要求却越来越高。然而在民办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文章的研究重点便是民办高校中关于会计电算化课程中教学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确保民办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与措施。

胡安洪[2](2019)在《ERP环境下会计电算化继续教育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具有高度集成化和自动化特点的ERP系统应运而生,引发了会计行业的一场变革。在ERP环境下,会计不再是一门简单的核算工作,而是逐步向多元化的管理阶段发展,从而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在此背景下,高校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社会对现代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需求,加强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分析了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现状,提出了应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继续教育工作独具的针对性、适应性和灵活性强的特点,不断完善ERP环境下会计电算化继续教育教学策略,以期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区婉雯[3](2019)在《广东省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高新科技的高速发展,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大加重,并持续推动中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从2000年到2018年国家教育部下发的多份关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文件中都不同程度地提出对学生开展学业评价的重要性,以及对实行学业评价工作提出相关的指导意见,但至今仍未出台一套标准的中职学校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然而,上海市、江苏省、福建省和山东省教育厅对中职学校开展学生学业评价工作较为重视,且都纷纷出台了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但广东省对此也仍是欠缺。近年来,职业教育界已有部分研究者开展了针对中职学校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但基于发展性评价视角下并针对会计专业对此方面研究仍处于空白。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广东省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详细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清晰界定相关概念,深入分析发展性评价视角,结合现行国家中职教育的政策法规与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聚焦中小企业对中职会计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以及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性质特征,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分析、层次分析、访谈等研究方法,针对广东省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存在的实际问题,构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调查数据的数理统计分析和层次分析,对标准体系作进一步验证、筛选以及优化。本文构建的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包含职业思想素质、学业水平、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学习7项一级指标,以及20项二级指标及72项三级指标与评价指标内涵。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在发展性评价的视角下构建广东省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可明确和完善广东省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的评价制度,为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评价等提供可操作化的具体参考依据,引导鼓励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不断进步,发展向前,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水平,成为符合社会发展和中小企业用人要求的中职会计技能型人才。

田家玮[4](2018)在《应用型高校转型背景下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国务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求高校结合经济转型的背景,培养符合时代特色的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后备人才。会计电算化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对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符合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及观察法对应用型高校转型背景下现阶段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为应用型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开设提供参考。

郝梓秀[5](2018)在《“互联网+”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应用的背景下,互联网开始被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中,致使各个领域开始新的变革及发展。“互联网+”作为高速发展的互联网与各经济领域深度融合的产物,已成为全球发展的趋势,在此背景下,“互联网+会计”应运而生。“互联网+会计”在给会计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会计工作流程、会计核算人员职责及与会计工作相关的软硬件建设等均产生巨大冲击。本文仅以高校为研究对象,探寻“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旨在改进传统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完善与会计工作相关的软硬件体系,规范各岗位人员职责及会计核算流程,提高会计核算工作效率,促进高校财务工作健康发展。本文首先以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高校会计信息化、“互联网+”高校会计、会计信息化理论、业务再造流程理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以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的历史沿革为切入点,对手工会计核算与会计电算化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的内容、优点及缺点进行探析,进而探析“互联网+”对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的影响。其次,对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主要从调查问卷设计目的与设计原则、内容设计、数据搜集、信度、效度及现状分析,进而从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的管理现状、技术水平、会计核算人员自身发展意愿、会计核算人员业务水平、流程共5个方面来分析存在的问题。然后,作为本文研究的重点,针对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建立“互联网+”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主要包括软件及硬件建设、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中的岗位员工设置、流程设计、流程模块设计4个方面。其中,流程模块主要包括个人报销模块、报销审批模块、财务收单模块、财务审核(包括财务稽核与财务复核两个模块)、无现金支付共5个模块。并在此基础上,单独针对电子发票在“互联网+”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中的应用作补充说明。最后,以S高校为具体研究对象作案例分析,既可检验构建的“互联网+”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也可优化S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并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互联网+”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建设。

王旭辉[6](2017)在《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研究 ——基于“专业”层面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教育和其他任何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一样存在着供给与需求问题。一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绕不开供求关系。与一般商品或劳务有所不同的是,高等教育连接着两座桥,一座通往个体求学者及其家庭,另一座通往社会用人部门和国家。从而高等教育客观上存在着两类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供给和需求,它们分别是个体对高等教育服务的需求和与之对应的教育机会供给、社会对高等教育“产品”的需求和与之对应的人力资源供给。两类供求关系分别发生于高等教育的“入口”和“出口”环节,共同影响着一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本文分别把高等教育“入口”和“出口”所涉及的供求关系称为第一类供求关系和第二类供求关系。在我国特殊的高等教育制度环境下,高等教育的第二类供给无论在总量上还是结构上很大程度都取决于第一类供给,招多少人、招生的专业结构如何往往决定了毕业多少人、毕业生的专业结构如何。这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实际上具有“一元供给”和“二元需求”的基本特征,三者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供求三角关系。在这个三角关系中,高等教育的两类需求由于目标上的不一致很可能存在着一定范围的结构性错位,它们分别对高等教育产生了不对称的拉力。这将使高等教育的办学陷入两难困境。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的实证和理论研究就显得很有学术意义。遗憾的是,当前大量文献往往只局限于对其中的某一类供给和需求进行探讨,把两种供求问题串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讨论的文献十分罕见。这恰恰就是本文要面对的一项综合性工作。本文的研究主要针对高等教育的专业层面,讨论的是供求关系中的结构性问题,具体研究分为事实分析和规范研讨两个部分。在事实分析中,首先分别对我国高校的分专业供给分布和我国高校的分专业学生需求现状进行了描述性统计,让读者对我国高等教育第一类供给和第一类需求的分专业表现有一个相对关系的概念。我们分别以招生规模和平均生源指数作为衡量不同专业第一类供给和第一类需求的参数。数据显示,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生源条件,专业间的差异均十分显着,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然而,“招生大户”并不必然等同于“热门专业”。为了考察不同专业第一类供给和第一类需求的匹配性,或者说结构协调性,就需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的第一类供求关系存在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相应地,本文也利用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就业数据评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第二类供求关系,发现结构性矛盾同样存在,但似乎较前者要乐观一些。事实上,之所以我国高等教育在前后两头都存在供求矛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两类需求本身的矛盾。在这般现实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必然面临着两难选择。要么提高学生的专业满足率以平衡第一类供求关系,要么提高专业结构的社会适应性以平衡第二类供求关系,要么采取折衷方案以兼顾两头。每一种政策取向都有舍有得,难以做到十全十美。更重要的是,数据本身只告诉我们“现状是什么”,却无法为我们提供“理想是什么”和“如何构建理想”的信息。这要求本文必须从事实研究转向学理研究,从规范意义上进行价值分析和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理由陈述、逻辑推理和哲学批判。在这一过程中,本文提出并论证了两个有利于化解矛盾的关键性见解:首先要以市场性供给取代高等教育中的“配给式”供给,这是调节高等教育供求矛盾的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供求均衡模式,这是一种具有综合协调功能的矛盾调节策略。两个主张分别是促使我国高等教育双重结构性供求矛盾朝着有利方向移动的“通解”和“特解”。当明确了何为理想和构建理想的基本思路后,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构建理想模式的现实途径,提出了八条政策创新方向。它们分别是关于如何构建我们想要的均衡模式和如何让这一模式发挥最佳功效的若干政策思路。在文章的最后,指出了八种方案必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和政策组合,以互补的方式参与到构建理想模式的政策实践中,而不宜割裂地运用。只有这样,高等教育专业层面的双重供求矛盾才能在长效机制下走向综合协调意义上的动态平衡。这就达到了“治本”的目标,跳出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狭隘思维,避免了只根据数据上的诊断直接为不同专业如何调整供给提出具体的、静态的标准答案。这正是本文将事实研究和价值研究有机结合的奥妙所在。

张云希,乔鹭鹭[7](2017)在《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对培养艺术院校大学生适应文化市场能力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功能入手,着重分析了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对艺术院校大学生适应文化市场能力的培养作用,探索了加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促进艺术院校大学生适应文化市场能力的培养原则和培养策略。

刘璐[8](2017)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业务创新层出不穷,会计信息化也成为当下的热点社会问题。特别是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关系到整个会计行业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会计电算化是一门高度综合的学科与课程,当前在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条件下,电算化课程教学迎来了新的巨大挑战和机遇。当前高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正面临着许多问题,应当尽快实施教学改革,使先进的技术理念融合到课程教学当中,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本文通过介绍高等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问题及现状,针对目前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提出若干建议,希望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师生的知识系统,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以满足新时期社会和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黄怡婕[9](2017)在《试论民办高校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改革》文中研究表明现阶段,由于企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各部门对财务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及要求,尤其是对实践环节的要求更为严格。因此,民办高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实践性教育也早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该作笔者针对民办高校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的基本特点、出现的问题和漏洞以及对应的解决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论述,旨在为今后我国民办高校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教学提供参考性的建议。

杜君[10](2016)在《基于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文中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在会计业务处理工作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亦应与时俱进。如何通过教学改革有效地提升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质量以利于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当前高校会计专业教改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会计电算化人才为出发点,思考高校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二、关于高校会计电算化教育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高校会计电算化教育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民办高校中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教学工具较少
    (二)教学课时不够
    (三)教学形式单一
    (四)教师专业能力较低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影响因素
    (一)教材的选用
    (二)教学知识分工不明确
    (三)教学对象质量不高
    (四)教学师资队伍年轻化
三、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建议
    (一)改变课程教学模式
    (二)定期开展课程交流
    (三)组织技能大赛活动
    (四)完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材建设
    (五)完善会计电算化软件配套设施

(2)ERP环境下会计电算化继续教育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ERP与会计电算化
    (一)ERP与会计电算化
    (二)ERP对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影响
二、高校会计电算化普通学历教育教学的现状
    (一)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二)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
    (三)教学目标模糊
    (四)教学条件简陋
三、ERP环境中会计电算化在继续教育教学中的完善策略研究
    (一)明确教学目标
    (二)健全课程体系
    (三)规范教学内容
    (四)丰富教学方法
    (五)完善教学设施
    (六)加强师资建设

(3)广东省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三节 研究特色与创新
        一、选题研究具有独创性
        二、研究视角具有创新性
        三、研究方法具有突破性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外关于学业评价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国内关于学业评价的研究现状
        一、学业评价的相关研究
        二、不同视角下学业评价的研究
        三、学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
第三章 广东省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概念界定与视角分析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中职学校
        二、学业评价
    第二节 发展性评价视角分析
        一、发展性评价的历史发展
        二、发展性评价的界定
        三、发展性评价的特点
        四、发展性评价的理论基础
        五、视角总结
第四章 广东省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初步构建
    第一节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的构建依据
        一、基于国家政策的要求
        二、依据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根据中小企业对中职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
        四、立足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特征
    第二节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二、发展性原则
        三、可操作性原则
    第三节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制定与修正
        一、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制定
        二、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修正
第五章 广东省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问卷调研基本情况
        一、问卷设计
        二、调研组织方式
        三、调研样本分布情况
    第二节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现状调研与分析
        一、现状调查问题分析
        二、现状调查结果总结
    第三节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调研分析
        一、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调查统计分析
        二、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调查结果总结
第六章 广东省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实证研究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可靠性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二、调查问卷的单样本T检验
    第二节 评价指标的因子分析
        一、KMO与巴特利特球度检验
        二、因子分析
    第三节 评价指标的层次分析
        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二、构造指标比较矩阵
        三、矩阵核算与一致性检验
        四、指标权重分析与层次总排序
第七章 广东省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修正与确定
    第一节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制与确定流程
    第二节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的修正与验证
        一、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二、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内涵的解析
    第二节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一、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的进一步验证
        二、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的最终确定
第八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件四
附录五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4)应用型高校转型背景下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应用型转型背景下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目标不明
    (二) 教法单一
    (三) 应用型不明显
    (四) 学生计算机基础层次不齐
二、应用型转型背景下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建议
    (一) 加强师资建设
    (二) 课程融合
    (三) 加强应用
    (四) 编写教材
三、结语

(5)“互联网+”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1.4 方法及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基础
    本章小结
3 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的历史变革
    3.1 高校手工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分析
    3.2 高校会计电算化流程及相关机制分析
    3.3 “互联网+”对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的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4 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现状调查与分析
    4.1 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调查问卷设计的目的与原则
    4.2 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调查问卷的设计
    4.3 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调查问卷的数据搜集与分析
    4.4 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存在问题分析
    本章小结
5 高校“互联网+”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构建
    5.1 高校“互联网+”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影响因素分析
    5.2 高校“互联网+”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设计的目标
    5.3 高校“互联网+”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设计的基本原则
    5.4 高校“互联网+”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的总体框架设计
    5.5 高校“互联网+”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协调机理
    本章小结
6 S高校“互联网+”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分析
    6.1 S高校概况
    6.2 S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的历史沿革
    6.3 S高校“互联网+”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现状分析
    6.4 S高校“互联网+”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改进建议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作者学习经历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6)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研究 ——基于“专业”层面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理解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
    1.2 问题提出
    1.3 文献回顾
        1.3.1 对高等教育供求话题的一般分析或整体讨论
        1.3.2 对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高校专业设置的研究
        1.3.3 关于学生专业选择方面的研究
        1.3.4 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研究
        1.3.5 文献简评
    1.4 研究思路和本研究的学术意义
    1.5 本文的内容与结构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说明
        1.6.1 研究方法
        1.6.2 变量说明
        1.6.3 样本和数据说明
第二章 高校招生(供给)的专业/科类分布的描述性统计——基于样本高校面向浙江省理工类招生的数据
    2.1 宏观层面:高校招生的学科门类/专业大类分布
        2.1.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2.1.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2.2 中观层面:高校招生的专业类别分布
        2.2.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2.2.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2.3 微观层面:高校招生的专业分布
        2.3.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2.3.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第三章 不同专业/科类的第一类需求表现的描述性统计——基于样本高校面向浙江省理工类招生的数据
    3.1 宏观层面:不同学科门类/专业大类生源条件对比
        3.1.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3.1.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3.2 中观层面:不同专业类别生源条件对比
        3.2.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3.2.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3.3 微观层面:不同专业生源条件对比
        3.3.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3.3.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第四章 高等教育的两类供求矛盾评估
    4.1 第一类供求矛盾分析
        4.1.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4.1.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4.2 第二类供求矛盾分析
        4.2.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4.2.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4.3 事实评估小结
第五章 高等教育供求问题中的若干现象剖析
    5.1 大类招生受学生欢迎吗?
    5.2 专业越来越不重要了吗?——基于专业“好坏”维度的讨论
    5.3 专业也和学校一样有层次性吗?
    5.4 第一类需求中的“超额需求”和“差异化需求”
第六章 处理高等教育双重供求矛盾的规范研讨
    6.1 研究逻辑的价值转向
        6.1.1 非正规逻辑和后实证主义
        6.1.2 把事实和价值结合起来
    6.2 从“配给式”供给走向市场性供给是调节矛盾的必要条件
        6.2.1 以市场为导向是走向任何供求平衡的基本前提
        6.2.2 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层面的供给管理中存在的两个典型问题
        6.2.3 改进的思路
    6.3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供求均衡模式是化解矛盾的最佳策略
        6.3.1 现实中高等教育供求均衡的三种模式
        6.3.2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供求均衡模式最具综合合理性
        6.3.3 以学生为中心的均衡模式的理论根据及其超越
第七章 构建理想:在向学生需求的倾斜中走向综合协调
    7.1 从三个“不矛盾”看以学生为中心的均衡模式的综合合理性
    7.2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均衡模式在高等教育专业层面的政策创新
    7.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本科样本院校名单
附录二: 高职高专样本院校名单
附录三: 合并后的50个本科专业类别名单
附录四: 合并后的40个高职高专专业类别名单
附录五: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
后记
研究生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后面加*号)

(7)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对培养艺术院校大学生适应文化市场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功能
    1.1 基本技能训练
    1.2 项目设计
    1.3 毕业设计
    1.4 社会服务功能
2.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对艺术院校大学生适应文化市场能力的培养作用
    2.1 培养艺术院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2.2 培养艺术院校大学生审美能力
    2.3 培养艺术院校大学生的思维能力
    2.4 培养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
    2.5 培养艺术院校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2.6 培养艺术院校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3. 加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强促进艺术院校大学生适应文化市场能力培养的原则
    3.1 合作原则
    3.2 效益原则
4. 加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促进艺术院校大学生适应文化市场能力培养的策略
    4.1 提高重视程度
    4.2 调动政府、高校和企业的积极性

(8)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现状与主要问题
    (一) 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二) 教学模式单一滞后
    (三) 未能与其它科目形成必要联系
    (四) 师资队伍素质较低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与措施
    (一) 定位教学目标, 优化课程结构
    (二) 革新课程教学内容, 加强业务技能培训
    (三) 整合会计实训课程资源, 构建现代信息化网络课堂
    (四) 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
    (五) 完善与优化会计电算化教学配套设施
三、结语

(9)试论民办高校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民办高校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的基本特征
    1.1 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1.2 具有宽广的知识面
    1.3 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2 民办高校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环节出现的问题
    2.1 教学目标比较模糊,不够清晰
    2.2 教材及教学软件不足
    2.3 实践教学的形式过于单调,教学内容设置不科学
    2.4 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
3 民办高校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
    3.1 制定更适宜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规划
    3.2 科学地设计教学内容
    3.3 加快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更新
    3.4 构建一支专业水平及专业素养更高的师资队伍
4 结束语

(10)基于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定位和培养目标
二、日常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 教学课时有限,实践基础薄弱
    2. 教学方法单一,创新性不足
    3. 教学内容有限,不够丰富
    4. 课程考核方式重期末、轻平时,考核方法单一
    5. 教师综合素质不足,实践技能有待提升
三、《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1. 增加实验课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2. 引进或开拓网络学习空间,促使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3. 重视会计专业实验室建设,实验室适当对学生进行开放
    4. 重视过程性考核,安装无纸化测评系统
    5. 引进与培养人才相结合,提高师资综合素质

四、关于高校会计电算化教育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办高校中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J]. 杨璐.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19(07)
  • [2]ERP环境下会计电算化继续教育教学策略研究[J]. 胡安洪. 中国成人教育, 2019(12)
  • [3]广东省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区婉雯.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2)
  • [4]应用型高校转型背景下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思考[J]. 田家玮. 纳税, 2018(29)
  • [5]“互联网+”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研究[D]. 郝梓秀.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6]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研究 ——基于“专业”层面的探讨[D]. 王旭辉. 厦门大学, 2017(01)
  • [7]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对培养艺术院校大学生适应文化市场能力的研究[J]. 张云希,乔鹭鹭. 课程教育研究, 2017(17)
  • [8]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 刘璐. 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 2017(06)
  • [9]试论民办高校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改革[J]. 黄怡婕.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7(01)
  • [10]基于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 杜君. 现代经济信息, 2016(21)

标签:;  ;  ;  ;  ;  

高校会计电算化教育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