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不精确牛顿法块加权平均法计算潮流问题

用不精确牛顿法块加权平均法计算潮流问题

一、用分块加权平均的不精确Newton法计算潮流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邱亮[1](2018)在《求解区间非线性方程(组)的算法》文中研究表明1966年,美国数学家Moore开创了区间分析这一学科,它是数值分析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且在众多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区间迭代法是区间分析的一个重要应用,区间迭代法在误差的控制和判断解的存在性与唯一性上有着明显的优势.本文对区间非线性方程、区间非光滑方程和区间非线性方程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到了 一些重要的理论成果,本文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在预备知识中介绍了区间分析的一些重要定义和本文用到的一些重要理论结果,而且还介绍了区间牛顿法和区间Krawczyk方法及其重要性质.第二部分:研究了区间非线性方程的求解问题,基于单调分割技术改进了Nikas[25]提出的拓展的区间牛顿法,把非单调的区间分解成若干个单调的子区间,然后在单调的子区间内再结合拓展的区间牛顿法求解区间非线性方程的区间零解.在此基础之上,还提出了求解区间非线性方程组区间零解的高阶数值算法,同时证明了该方法的收敛性及收敛速度.通过数值算例验证了新方法在计算效率上有所提高.第三部分:研究了区间非光滑方程的求解问题,改进了 Lin[40]提出的利用区间斜率法求解区间非光滑方程的区间迭代法,对于区间非光滑方程中光滑的部分使用区间导数非光滑部分使用区间斜率再结合单调分割技术拓展了区间斜率法,并证明了该方法的收敛性及收敛速度.通过数值算例验证了新方法在计算效率上有所提高.第四部分:研究了区间非线性方程组的求解问题,改进了区间Krawczyk算子使其可以用于确定区间非线性方程组的精确解区域,将n维区间非线性方程组转化为2n个一般的n维非线性方程组进行求解,确定了解区域的顶点及边界,得到了相关的理论结果并通过数值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巨国峰[2](2018)在《基于聚类分区的理论线损优化计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网功率损耗(简称网损)是考核供电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理论线损优化计算与分析工作是制定降损方案、提高线损管理和电网运行水平的重要方法。随着电力系统规模越来越大,对计算分析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减小电网计算规模,提高计算速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聚类分区的理论线损优化计算方法,具体工作如下:首先,详细分析了聚类算法的数学定义以及工作原理和聚类过程,对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聚类方法以及每种聚类算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重点研究了不同应用背景下电网分区的原则和对电网分区的要求,并对目前常用的几种电网分区方法以及分区原理和目的进行解析;分析了模糊聚类算法在电网分区中的应用,对两种基于模糊聚类的电网分区方法进行了介绍。其次,针对理论线损并行优化计算问题,从线损计算角度出发,推导了线路线损率对节点功率的灵敏度计算公式,借用物理学上万有引力概念定义了引力距离概念来表示节点间的耦合关系,通过改进的模糊聚类算法实现对电网分区,并利用最佳分区数的判定方法确定最佳分区数目。提出了一种以理论线损并行优化计算为目的的改进模糊聚类电网分区方法。最后,以电网分区为基础,结合多代理技术与粒子群优化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多代理技术的理论线损并行优化计算框架。详细设计了各层代理内包含的模块的功能,管理代理和各个区域运行代理间的管理协调关系以及各子代理间的边界数据交换及协调机制。通过应用分区方法将大规模电网系统区域划分,把全网的线损优化计算问题分解为多个子网并行优化计算问题,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前提下,提高整体计算速度,减少计算时间。

肖旺[3](2016)在《求解非线性方程组的区间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60年代,美国数学家Moore开创了区间分析学科,它是数值分析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且具有多方面的应用,求解非线性方程组的区间迭代法是区间分析的重要应用之一.区间迭代法的每一步迭代均直接给出近似解的误差,同时还能判断解的存在性.本文对求解非线性方程组的区间迭代法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在此基础之上对传统的区间迭代法进行改进,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主要内容.预备知识简单讨论了区间分析的基本概念、区间牛顿法、区间Krawczyk迭代法、Magnitude算法.第二部分:基于求解非线性方程的多步区间迭代法建立了两种求解非线性方程组的多步区间迭代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的存在性判断条件并证明了收敛性.最后通过数值算例验证新提出的区间迭代法的有效性.第三部分:结合Hansen-Sengupta迭代法和求解区间参数线性方程组的Magnitude算法,提出了求解非线性方程组的Magnitude算法,证明了新迭代算法相比较Hansen-Sengupta迭代法的优越性,通过数值算例进一步验证了求解非线性方程组的Magnitude算法的有效性.第四部分:针对区间参数非线性方程组,改进了区间Krawczyk算子,提出了区间降阶法,在此基础上构建求解区间参数非线性方程组解区域的区间算法,数值算例表明该算法是可行的.

廖露[4](2015)在《机载SAR系统极化定标方法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极化合成孔径雷达技术能够通过获取地物在不同极化状态下的散射回波信号,为人类进一步了解自己生存的环境提供丰富的信息,并在地理国情监测、环境变化研究方面有过很好的应用。相较于星载SAR,机载SAR系统由于既可以独立执行对地观测任务,又可以作为星载SAR系统研究的基础和实验平台,在极化SAR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新型系统的不断涌现,海量数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受到了诸多挑战。由于天线系统自身所固有的缺陷和不足,使得极化数据质量受到影响,干扰了正确信息的获取。同时人们对更高质量数据的要求也与日俱增,这都让极化定标的研究显得愈发重要。极化定标所要解决的对象是极化畸变现象,它包括串扰和通道不平衡。针对这些极化畸变现象,早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相较于早期的研究工作,目前的极化研究要求更加稳定和精确的极化定标方法。一个完整的极化定标方法包括定标体使用方案和参数求解算法。对极化定标方法的优化研究,大致分为两个方向:一是细化定标体及其所含先验信息;二是优化参数求解的稳定性和精确性。本文分别对这两个方向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在实际的极化测量中,很多分布式目标往往可能由于非单站条件、法拉第旋转效应、非线性媒介作用等原因,不再满足互易性原理。而对定标体互易性的判别,尤其是对极化畸变干扰下目标互易性的判别缺乏足够的研究。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互易性先行检验并据此选择定标样本的优化方法。理论推导出极化畸变干扰情况下的互易夹角的表达方式和互易夹角的单调性特点。采用统计趋小,样本趋优的准则,参考部分样本的互易夹角观测值,先行对目标互易性作出判别。经过对初次判别的优秀样本进行合理滑动窗口下的相干性检验,最终选定用以定标的互易目标。随后深入分析该优化方法带来的后续影响。通过分析RGB影像上的弱散射地物、极化特征响应图的扭曲变形、互易夹角定标前后的变化,验证了方法优化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从交叉极化项能量的变化、聚类中心的变化到精度统计分析,都表明了目标互易性在对地物进行非监督分类时的重要性。(2)针对实际测量中受到地形坡度、飞行姿态影响的定标体极化方位角偏移现象,以及针对受此影响下极化测量值不再满足反射对称性的情况。提出一种顾及地形条件的、以数据融合方法求取先验反射非对称信息,并最终引入极化定标的优化方法。该优化方法首先利用数据融合的方法求得反射非对称信息,再在此基础上构建极化定标模型。其中,数据融合的基础是利用简单但可靠的地面控制点进行配准。在构建定标模型时,将几个关键子方程项进行假设,建立相关的非线性方程组。随后,简化子方程并将其分解为两个部分进行优化求解。其中可以简化串扰求解的非线性方程组部分,以此将其作为一种线性优化的数学表达。采用该优化方法与不同定标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证明了方法的优越性。在角反射器极化特征响应、分布式目标噪声评价等方面,证明了该优化方法的有效性。利用该优化方法,对系统进行了长期的周期性极化定标。最终通过对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数据进行定标实验,也证明了该优化方法的有效性和应用潜力。(3)现有极化定标参数求解算法存在不稳定性和低精确性的问题,其中稳定性是指算法能解决几乎所有的、具体的极化畸变状况,精确性是指定标参数求解的精确程度。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在欠定、正定和超定情况下构建有界约束条件的定标方程组,再利用常用的几种数学优化算法,建立相应的定标优化算法,设计出合理有效的算法流程。明确了定标体与方程组的关系后,给出极化定标优化的基本原则是尽量避免除式为0的子方程。提出一种稳定性和准确性均很优良的极化定标优化算法。该算法是基于最小二乘原理的Levenberg-Marquardt(LM)算法,它在解决欠定、正定和超定问题时的特点都有具体的实践意义。利用LM优化算法,可以将点目标定标需要的至少三个角反射器减少为两个。利用分布式目标定标的精度虽然不如点目标精度高,但仍然保证了算法的稳定性和一定程度的准确性。外场的定标实验,也证明了一个三面角加一个45。二面角使用LM优化算法定标的有效性。该优化算法的精度,明显优于利用三个角反射器的Whitt方法和其他系统。

陈飞[5](2014)在《大规模非线性方程组的几类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科学与工程计算中越来越多的领域涉及到求解大型非线性方程组的问题.例如天气预报,石油地质勘探,非线性有限元问题,弹塑性问题,非线性断裂问题,电力系统计算等都存在着大量的大规模非线性方程组问题,这些非线性问题的求解最终都可以转化为大型甚至特大型非线性方程组的数值求解.本文主要研究大规模非线性方程组的不精确雅可比牛顿法和不精确牛顿-莫泽法,具体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非线性方程组的概况,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预备知识讨论了非线性映射,迭代法,非线性方程组的牛顿法及一些改进牛顿法,同伦映射.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文的主要工作.第二章通过分析不精确雅可比牛顿法中不精确雅可比矩阵的构造,建立新的不精确雅可比矩阵构造策略,设计了求解大规模非线性方程组的新不精确雅可比求解方法,并给出了相关的收敛性证明,进一步拓广了原不精确雅可比牛顿法的使用范围.第三章基于传统的牛顿-莫泽法,通过引入不精确雅可比矩阵思想,构造了一种新的不精确牛顿-莫泽迭代法,定理证明了算法的R-线性收敛性.第四章利用同伦映象,构造出具有大范围收敛的不精确雅可比牛顿同伦算法.新建立的算法并不要求雅可比矩阵的可逆条件且适合解决大规模非线性方程组问题.论文的工作进一步丰富了对大规模非线性方程组问题求解的研究.第五章数值试验,对数值试验结果的分析表明,改进的不精确雅可比牛顿法与原算法具有相同的计算效率,而且在使用上更方便有效;新建立的不精确牛顿-莫泽法更适合求解大规模非线性方程组,同时新算法的建立也为不精确雅可比矩阵思想进行大规模非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提供了很好的验证.第六章对本文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一些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颜敏[6](2012)在《能力偏误、教育溢价与我国工资收入差异 ——基于微观计量方法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增长,中国工资收入差距在地区间、城乡间、行业间乃至家庭、个体间持续扩大成为一个日渐突出的问题。缩小收入差距特别是工资差距作为重振内需市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瓶颈、化解我国经济增长深层次矛盾的重要途径,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实现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也都明确提出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英国经济学家米德认为教育是影响个体收入的一种重要投资,它对收入分配具有深远的间接影响。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也指出,在走向平等的道路上,没有比教育更伟大的步骤。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受教育程度不同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十七大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把人才战略上升为国家重点战略。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截止2010年底,全国2856个县(市、区)全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2.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5%。城镇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但农村高中教育普及率2007年仅为50%左右。因而在我国各级教育快速发展的当代,在思考教育在我国工资收入差异中的作用机制时,我们不仅关注城镇个体是否接受了大学及其以上的教育程度,我们同时关注对于农村个体而言是否接受了高中阶段教育。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以《面向21世纪教育行动振兴计划》、《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政策为标志点,我国各级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迅速扩张。普通高等教育招生从1978年的40.2万人,增长到1998年108.4万人,年均增长速度8.5%,特别的,1999年本专科招生数一跃上升到159.7万人,较上年增长47.32%。之后以年均16.97%的速度高速增长,截止到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达661.7551万人,如果考虑网络、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数以及研究生招生数,2010年招生规模总计达1090.3642万人,在校生数总计高达3374.8176万人,占全国18-22周岁人口比为27.81%,中国进入世界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伴随高等教育的持续扩张,高等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的关系变得日益紧密:随着大学生供给急剧增长,劳动力中具有大学学位的比例逐渐增长,然而在全国失业人员中具有大学学位的比例在急剧增长,教育投资向工资收入溢价转化的路径存在扭曲。现象背后的根源可能在于:首先,伴随着高等教育扩张,高等教育资源匹配滞后以及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教育质量以及边际学生质量的下降,降低了教育投资的产出效率;其次,由于高等教育扩张以及国家助学贷款等金融政策的支持,使大学生的能力分布发生结构变化。我国自1999年6月开始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使得在扩张前能力较高但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扩张后进入大学了,同时也可能使相对于以前大学生能力较低的新大学生也上大学了,因此,在高等教育扩张前后,大学教育组和高中教育组的能力分布将发生改变,这样大学毕业生工资相对于高中毕业生的变化中有一部分是由于学生质量和能力解释的部分,而不能全部认为是溢价部分。最后,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离岸外包等技术变迁,导致大学生供给与需求发生结构性矛盾。本文正是在我国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各级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迅猛扩张的背景下,基于大学生供需结构变化和能力分布变化的视角,在试图控制能力偏误后准确测度城镇大学教育溢价以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溢价,深层挖掘溢价变动原因。因而本研究不仅对发展教育经济学、劳动经济学以及工资决定理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且为个体的教育选择、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政策设计提供扎实的理论指导;更为政府、教育部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本着“以问题为导向,让数据去说话,以前沿计量方法为工具,以政策服务为宗旨”的原则,本文共分八章,各章具体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如下:第一章:导论。详细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提出要研究的问题,阐述研究这一问题的理论意义及实际应用价值所在;对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范围、研究方法、论文结构、本文可能的创新和不足等一一进行总体说明。第二章:相关概念界定、与本文相关的理论基础以及相关文献综述。本章具体对本文涉及的关键概念:能力及能力偏误;教育与教育溢价以及工资及工资收入差异进行界定,阐明教育与工资决定的理论模型、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对本文的启示。第三章:高等教育对我国工资收入结构长期演变的贡献——基于泰尔指数测算及分解分析。本章基于CHNS (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系统测算了1989年至2009年20多年跨度时期,我国个体工资收入差异演变历程,基于泰尔指数分解技术详细描绘了我国工资差异在地区间、性别间、同生群间、职业间以及部门间差异现状及变动趋势,进而从上述群组再到大学学位的二阶段乃至多阶段分解,多角度、多维度地解析大学教育对形成我国工资差距扩大过程中的贡献以深刻理解大学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扩张的急迫性与必要性。第四章: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模型我国城镇大学教育溢价的测度。考虑到微观数据的测量误差、样本选择偏差、教育溢价的异质性以及基于泰尔指数分解技术的局限性,本章将运用先进的微观计量模型方法,基于反事实框架,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模型,运用CHIP (Chinese Household Income Project Survey)数据,对中国城镇大学教育溢价进行准确的度量。之所以选择该数据集,首先因为该时期对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幅扩张前,通过该数据我们可以测度高等教育扩张前我国大学教育溢价状况。更重要的是其包含丰富的家庭背景资料,便于控制家庭遗传因素以及家庭生存环境因素对个体能力差异的影响,进而可以更准确的构造工资的反事实,并且在具体匹配估计时,为了结果的稳健性,我们分别选择小时工资、日工资、月工资以及年工资作为结果变量,匹配方法综合考虑了核匹配估计、最近距离匹配以及不同半径匹配估计技术,通过不同指标设计不同方法匹配寻找我国大学教育溢价的准确估计。第五章:高等教育扩张对我国大学教育溢价的影响——基于干预-控制框架的实证研究。我国高等教育迅猛扩张发生在1999年,扩张后大学溢价演变规律如何?不同的工资分位数组大学教育溢价变动差异如何?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扩张后的而且含有丰富家庭背景资料的详实的微观数据集,CGSS (China general social survey)2006年的微观调查数据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可能。本章利用最新可用的2006年的数据,通过考虑不同的出生群,将高等教育扩张所引致的溢价冲击效应描绘出来。如果将1999年高等教育扩张看成覆盖全国的实验,本章将在干预-控制框架下基于双重差分模型(difference-in-differences model,简称DID)以及分位数估计技术挖掘这次实验带来的冲击影响,并且充分考虑到样本选择偏差以及教育变量的内生性,以相对准确的解析大学溢价随同生群、随时期变动方向及变动幅度。从大学生供给视角实证给出了大学溢价变化的证据。第六章:技能偏态、大学教育溢价:基于中国样本的实证研究。本章基于我国扩招后的宏观数据,从大学生需求视角挖掘大学教育溢价变动的原因。借鉴国际大学教育溢价和技术变迁的相关经验论证,重点回答我国目前国家层面的技术特征是否呈现技能偏态特性?并且充分考虑我国地区空间相关性,先从理论上阐明资本技术互补假设的内涵,运用总量二级CES生产函数,实施空间面板估计技术,分别估算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自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技能偏态性技术变迁的存在性,进而对我国大学教育溢价的上升从大学生需求视角找到了令人信服的证据。对于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失业率高的事实则从能力分布的角度进行了经济学解释。第七章:技能高中还是普通高中?—中国农村学生教育选择研究。考虑到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教育程度大多停留在初高中阶段,高中阶段教育将是实现农村进步的关键因素,具有高中阶段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将是中国农村发展的中坚力量。本章将目光聚焦于我国农村样本,同样基于CHIP数据在充分考虑在微观数据样本选择偏差和教育变量内生性基础上相对准确的测度了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溢价,并且分别估算技能高中、普通高中教育溢价,以期为中国农村学生教育选择提供切实的参考依据。第八章:研究结论、政策性建议及未来展望。本章总结了全文的研究结论,进而从大学教育、农村高中教育视角提出相应的关于缩小收入差异的政策建议,最后对本研究将来进一步可能深入的前景进行展望。

刘佳[7](2010)在《基于树形计算结构的电力系统潮流并行算法研究》文中认为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网络分割的电力系统并行计算是提高大规模电网仿真速度的有效方法,它打破了传统串行算法难以大幅度提高仿真速度的瓶颈。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树形计算结构的电力系统潮流分区并行算法。该算法以牛顿—拉夫逊潮流算法为基础,属于一种空间并行算法。在网络分割的基础上,各分区单独形成雅可比矩阵,降低了雅可比矩阵的维数,将高维稀疏线性方程组进行降维求解,大幅度降低了潮流计算中求解修正方程组的计算量。由于潮流计算时间大部分消于修正方程组的求解,因此该算法可以大幅度缩短潮流计算时间。树形计算结构的采用使位于同层不同结点的潮流计算可以独立进行,各分区并行对修正方程进行线性变换,形成各自的线性表达式,并送至根结点联立求解,由于线性变换过程没有任何近似处理,每次迭代结果与传统算法完全相同。该算法易于实现,且便于采用分布式计算,具有较强的模块性和扩展性,亦可扩展于电力系统仿真实现电力系统的实时甚至超实时仿真。应用C++语言编程,通过对新英格兰系统、山西电网和东北电网进行并行潮流计算和分析,并与采用Intel MKL 9.1求解核心的串行潮流计算程序相比较。结果表明,运用本文研究的基于树形计算结构的电力系统潮流并行算法不仅大幅度缩短了计算时间,而且其收敛性和准确性完全没有降低。

黄玲[8](2009)在《YBUS并行潮流算法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电力系统自动化的不断进展,大规模网络下的潮流计算成为需求。通过并行计算提高潮流计算的性能,将有利于大电网系统的实时分析计算。本文基于配电网YBUS算法,充分利用了并行计算方法的思想,分析了网络节点的收敛特性,按收敛特性作为网络分割的条件,在探索中提出了YBUS并行潮流算法。研究了主从网络异步迭代次数比例对网络收敛性的影响。该算法原理清楚,程序实现简单直观,计算速度快,不受R/X比值的影响,在配网算例中能可靠收敛。并在此基础上减少了潮流计算量,提高了收敛速度。应用该算法计算了IEEE等系统,并通过与YBUS算法比较证明了上述结论。以鞍山配网自动化项目为背景,提出了应用方案,并实现了对鞍山电网网络拓扑,潮流分析,远程监控和管理等功能工作。

韩宇,周奕,周丽华,张恒,庞博[9](2007)在《基于并行协调算法的电力系统状态估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研究基于支路切割的网络分块方法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通过切割支路将网络分块的算法。该算法是将切割支路的潮流以虚拟负荷的形式作为协调变量对子网络之间的耦合影响进行处理,并有效地将大规模电力系统状态估计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子网络的状态估计问题,是一种准并行算法。算例表明,该算法是有效可行的。

万黎,陈允平,徐箭[10](2007)在《基于节点迁移的电力系统并行计算优化分割策略》文中提出利用基于拉普拉斯谱划分的递归二分法将电力网络进行支路切割,然后将支路切割转换为节点撕裂。在转换过程中使用了一种优化的支路排序策略,以减小边界块,从而减小协调计算时间,提高并行效率。通过计算迁移节点目标函数,减小了分割的不平衡度。在IEEE标准网络上,用并行潮流算法对分割的网络进行测试计算。结果表明,该优化策略有效减小了边界块,适合电力系统并行计算。

二、用分块加权平均的不精确Newton法计算潮流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分块加权平均的不精确Newton法计算潮流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求解区间非线性方程(组)的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预备知识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2 求解区间非线性方程的高阶收敛方法
    2.1 拓展的区间牛顿法
    2.2 新的高阶收敛方法
    2.3 数值算例
    2.4 本章小结
3 求解区间非光滑方程的改进算法
    3.1 求解区间非光滑方程的区间斜率法(BIS)
    3.2 拓展的区间斜率法
    3.3 数值算例
    3.4 本章小结
4 求解区间非线性方程组的数值方法
    4.1 求解区间非线性方程组的改进的区间Krawczyk方法
    4.2 求解区间非线性方程组的数值算法
    4.3 数值算例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聚类分区的理论线损优化计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1.3 本文所做的工作
第2章 聚类分区方法分析
    2.1 聚类的基本概念
        2.1.1 聚类的定义和要求
        2.1.2 相似性和相异性度量
        2.1.3 聚类的基本过程
    2.2 常用聚类方法
    2.3 电网分区的基本概念
        2.3.1 电网分区的目的
        2.3.2 电网分区的原则
        2.3.3 电网分区方法
    2.4 聚类分区算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改进模糊聚类的电网分区方法
    3.1 线路线损率对节点功率灵敏度的推导
    3.2 引力距离概念及计算
    3.3 模糊聚类分区
        3.3.1 模糊聚类算法
        3.3.2 最佳分区数的判定
        3.3.3 分区算法流程
    3.4 算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多代理的理论线损并行优化计算研究
    4.1 多代理技术
        4.1.1 代理的定义
        4.1.2 多代理系统
    4.2 基于多代理的理论线损优化计算框架
        4.2.1 系统结构
        4.2.2 代理的分类和功能
    4.3 边界协调策略
    4.4 并行优化计算的实现步骤
    4.5 算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3)求解非线性方程组的区间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预备知识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2 求解非线性方程组的多步区间迭代法
    2.1 求解非线性方程组的多步区间迭代法的提出背景
    2.2 多步区间迭代法
    2.3 收敛性与误差分析
    2.4 求解非线性方程组的数值算例
    2.5 本章小结
3 求解非线性方程组的Magnitude迭代法
    3.1 求解非线性方程组的Hansen-Sengupta迭代法
    3.2 求解非线性方程组的Magnitude迭代法
    3.3 收敛性分析
    3.4 求解非线性方程组的数值算例
    3.5 本章小结
4 求解区间参数非线性方程组的数值方法
    4.1 区间参数非线性方程组简介
    4.2 求解区间参数非线性方程组改进的区间Krawczyk算子
    4.3 求解区间参数非线性方程组的数值算法
    4.4 求解区间参数非线性方程组的数值算例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机载SAR系统极化定标方法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极化定标研究现状
        1.2.1 定标体研究现状
        1.2.2 定标方法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章节安排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极化散射基本理论
    2.1 电磁波的极化特性
    2.2 极化电磁波及其表征
        2.2.1 完全极化波的表征
        2.2.2 部分极化波的表征
    2.3 目标极化特性的表征
        2.3.1 目标的定义与表征
        2.3.2 散射坐标系
        2.3.3 极化散射矩阵与散射矢量
        2.3.4 协方差矩阵与相干矩阵
        2.3.5 Mueller矩阵与Kennaugh矩阵
    2.4 极化合成与特征响应图
        2.4.1 基本理论
        2.4.2 典型目标的极化特征响应图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极化定标理论与方法
    3.1 极化定标的外延与内涵
    3.2 极化畸变的理论基础
        3.2.1 极化收发模式
        3.2.2 极化畸变原因
        3.2.3 极化畸变模型
        3.2.4 其他误差源
    3.3 极化定标的技术与方法
        3.3.1 极化定标的技术
        3.3.2 极化定标的方法
    文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目标互易性判别的定标体优化方法
    4.1 目标互易性判别的作用与意义
    4.2 目标非互易的成因
        4.2.1 非严格单站条件
        4.2.2 非互易传递媒质
    4.3 现有的互易性目标判别方法
    4.4 极化畸变干扰的互易性判别方法
        4.4.1 采用的极化畸变模型
        4.4.2 互易夹角及其改正
        4.4.3 相干性检测
        4.4.4 方法流程
    4.5 实验与分析
        4.5.1 方法的特点
        4.5.2 定标结果和评价
    文章小结
第五章 引入反射非对称性信息的定标方法
    5.1 反射非对称性信息的作用与意义
    5.2 反射非对称现象的成因
        5.2.1 地形因素
        5.2.2 飞行姿态
    5.3 现有的反射非对称信息处理方法
    5.4 引入地形非对称信息的极化定标
        5.4.1 反射非对称情况下的极化畸变模型
        5.4.2 使用极化方位角偏移的定标方法
        5.4.3 技术路线及其特点
    5.5 实验与分析
        5.5.1 方法的特点
        5.5.2 方法的实践应用
        5.5.3 对方法的评价
    文章小结
第六章 极化定标参数求解的优化算法
    6.1 极化定标参数解算的数学问题
        6.1.1 解算的核心问题
        6.1.2 解算的难点与现状
        6.1.3 两种参数表达式
    6.2 常用的优化解法
        6.2.1 基于最小二乘
        6.2.2 基于信赖域子问题
        6.2.3 基于遗传算法
    6.3 极化畸变模拟
    6.4 极化定标优化算法的流程
    6.5 优化算法的实验与分析
        6.5.1 点目标定标优化算法
        6.5.2 分布式目标定标的优化算法
        6.5.3 外场定标实验与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的创新点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5)大规模非线性方程组的几类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非线性方程组概况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内容
    1.5 预备知识
2 改进的不精确雅可比牛顿法
    2.1 不精确雅可比牛顿法
    2.2 不精确雅可比牛顿法的改进
    2.3 改进的不精确雅可比牛顿法的收敛性
    2.4 本章小结
3 不精确牛顿-莫泽法
    3.1 牛顿-莫泽法
    3.2 不精确牛顿-莫泽法
    3.3 不精确牛顿-莫泽法的半局部收敛性
    3.4 本章小结
4 不精确牛顿延拓法
    4.1 不精确牛顿延拓法
    4.2 本章小结
5 数值试验
    5.1 算法1与算法2的比较
    5.2 算法1与算法4的比较
    5.3 算法5与算法1,2的比较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能力偏误、教育溢价与我国工资收入差异 ——基于微观计量方法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已成为我国经济高增长过程中不争的事实
        1.1.2 我国各级教育发展迅速,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迅猛扩张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本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4 论文结构安排
    1.5 创新和不足
2 相关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能力和能力偏误
        2.1.2 教育与教育溢价
        2.1.3 工资收入和工资收入差距
    2.2 理论基础
        2.2.1 教育与工资决定的基本人力资本模型
        2.2.2 教育内部收益率模型
        2.2.3 明瑟收益率模型
        2.2.4 遗漏能力偏误
        2.2.5 基于供给-需求框架教育溢价变动机理分析
    2.3 关于教育溢价估计方法论问题探讨
        2.3.1 教育的内生性问题
        2.3.2 教育溢价异质性问题
        2.3.3 样本选择偏差
    2.4 国内外研究综述
        2.4.1 关于大学教育溢价研究综述
        2.4.2 关于高等教育扩张对大学教育溢价影响的文献综述
        2.4.3 关于技能偏态与大学教育溢价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2.4.4 关于农村教育回报的研究综述
3 高等教育对我国工资收入差距的贡献——基于泰尔指数测算及分解分析
    3.1 收入不平等相关指标述评
    3.2 我国工资不平等长期演变
        3.2.1 数据说明
        3.2.2 我国高中以上学历劳动力工资总体结构的统计分析
        3.2.3 我国工资结构的演变基于不同分组数据的泰尔指数及其分解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模型对我国城镇大学教育溢价的测度
    4.1 数据来源及变量描述
        4.1.1 数据来源
        4.1.2 变量描述
    4.2 估计方法
        4.2.1 倾向得分匹配估计思想
        4.2.2 倾向得分匹配估计前提假设
        4.2.3 倾向得分匹配估计程序
    4.3 变量的确定
        4.3.1 结果变量
        4.3.2 处理变量
        4.3.3 协变量
    4.4 大学教育溢价实证分析
        4.4.1 我国城镇大学教育溢价OLS估计结果
        4.4.2 我国城镇大学教育溢价工具变量估计
        4.4.3 我国大学教育溢价的PSM估计
    4.5 不同职业类型间大学教育溢价比较分析
    4.6 不同产业间大学教育溢价比较分析
    4.7 不同劳动力市场大学教育溢价比较
    4.8 本章小结
5 高等教育扩张对我国大学教育溢价的影响——基于干预-控制框架的实证研究
    5.1 模型方法、数据来源以及变量设定
        5.1.1 模型方法
        5.1.2 数据描述及处理
        5.1.3 变量设定
        5.1.4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5.2 大学教育溢价变动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分析
        5.2.1 基于Probit回归劳动参与选择实证结果
        5.2.2 矫正样本选择偏差、能力偏误的大学教育溢价变动的DID模型估计
        5.2.3 对估计结果的解释
        5.2.4 大学教育溢价变动基于分位数回归的解析
    5.3 本章小结
6 技能偏态、大学教育溢价:基于中国样本的实证研究
    6.1 理论模型
    6.2 空间面板模型估计技术
        6.2.1 空间面板模型介绍
        6.2.2 空间相关性检验与模型选择
        6.2.3 空间面板模型的估计
    6.3 实证分析
        6.3.1 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
        6.3.2 空间计量检验
        6.3.3 指标选择
        6.3.4 我国技能偏态存在性的实证检验
    6.4 技能偏态、大学教育溢价——一个经济学解释
    6.5 如何解释技能偏态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
    6.6 本章小结
7 技能高中还是普通高中?——中国农村学生的教育选择研究
    7.1 模型方法
    7.2 数据描述
        7.2.1 数据来源
        7.2.2 指标选取
        7.2.3 变量确认
        7.2.4 变量的统计描述
    7.3 实证结果及分析
        7.3.1 基于Probit回归劳动参与选择实证结果
        7.3.2 基于一阶段Heckman两步法工资方程估计结果
        7.3.3 教育变量内生性的检验
        7.3.4 基于二阶段Heckman两步法工资方程的估计
    7.4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政策性建议及未来工作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性建议
    8.3 未来工作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7)基于树形计算结构的电力系统潮流并行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介绍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电力系统并行仿真和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
    2.1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简介
        2.1.1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概述
        2.1.2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研究现状
    2.2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的数学模型
        2.2.1 直角坐标系下的节点功率方程
        2.2.2 节点的分类
    2.3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的牛顿—拉夫逊法
        2.3.1 牛顿—拉夫逊法的原理和方法
        2.3.2 直角坐标系的牛顿—拉夫逊潮流算法
        2.3.3 牛顿—拉夫逊法的特点
    2.4 小结
第三章 并行处理技术简介
    3.1 并行处理技术概述
    3.2 并行程序设计基础
        3.2.1 并行计算环境
        3.2.2 并行算法
        3.2.3 MPI并行程序介绍
    3.3 并行技术在电力系统领域的应用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树形计算结构的电力系统潮流并行算法
    4.1 电力系统网络分割原则
    4.2 电力系统计算树
        4.2.1 电力系统计算树的构成
        4.2.2 树形计算结构的基本思想
        4.2.3 树形计算结构特点
    4.3 基于树形计算结构的潮流并行算法
        4.3.1 计算原理
        4.3.2 算法特点
        4.3.3 计算步骤和程序流程
    4.4 小结
第五章 程序设计与算例分析
    5.1 程序设计
    5.2 山西电网算例分析
        5.2.1 算例说明
        5.2.2 结果分析
    5.3 东北电网算例分析
        5.3.1 算例说明
        5.3.2 结果分析
    5.4 计算时间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YBUS并行潮流算法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并行计算的发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其框架
第二章 电力系统潮流并行算法
    2.1 引言
    2.2 几种并行算法
        2.2.1 基于分块法的潮流并行算法
        2.2.2 基于多重因子化的潮流并行算法
        2.2.3 基于稀疏矢量技术的潮流并行算法
        2.2.4 基于逆矩阵计算的潮流并行算法
        2.2.5 电力系统潮流的异步并行计算
    2.3 小结
第三章 配电网Y_(BUS)高斯潮流算法
    3.1 引言
    3.2 高斯迭代法
    3.3 配电网Y_(BUS)高斯潮流算法基础
        3.3.1 PQ节点
        3.3.2 平衡节点的处理
    3.4 程序设计
    3.5 算法收敛原理
    3.6 小结
第四章 基于Y_(BUS)的网络分割并行潮流算法
    4.1 网络分割并行潮流计算模型
        4.1.1 分块降维算法
        4.1.2 协调变量求解
    4.2 网络分割异步并行潮流计算
        4.2.1 异步并行潮流计算新思想的提出
        4.2.2 程序设计
    4.3 算例分析
        4.3.1 3节点测试
        4.3.2 IEEE11节点测试
    4.4 收敛性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Y_(BUS)高斯潮流在鞍山配电网监测与管理系统的应用
    5.1 引言
    5.2 鞍山配电网监测与管理系统结构
        5.2.1 软件基本构造
        5.2.2 潮流计算模型
        5.2.3 基于WEB页面的配网分析子系统
        5.2.3.1 电网实时监测
        5.2.3.2 电网安全性、经济性分析与考核
        5.2.3.3 系统维护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附录1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9)基于并行协调算法的电力系统状态估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状态估计的并行协调算法原理
2 协调变量的计算
3 算法流程
4 算例仿真
    4.1 IEEE14节点系统算例
    4.2 IEEE30节点算例
5 结束语

(10)基于节点迁移的电力系统并行计算优化分割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基于网络分割的电力系统并行计算模型
2 节点迁移优化网络分块
    2.1 网络分割的2种类型
    2.2 基于拉普拉斯谱递归二分法的的网络分割
    2.3 节点撕裂分割转换
    2.4 分割优化的目标函数
    2.5 边界块的优化分割算法
3 算例分析
4 结论

四、用分块加权平均的不精确Newton法计算潮流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求解区间非线性方程(组)的算法[D]. 邱亮. 中国矿业大学, 2018(02)
  • [2]基于聚类分区的理论线损优化计算研究[D]. 巨国峰. 燕山大学, 2018(05)
  • [3]求解非线性方程组的区间算法研究[D]. 肖旺.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3)
  • [4]机载SAR系统极化定标方法的优化研究[D]. 廖露. 武汉大学, 2015(03)
  • [5]大规模非线性方程组的几类算法研究[D]. 陈飞. 中国矿业大学, 2014(02)
  • [6]能力偏误、教育溢价与我国工资收入差异 ——基于微观计量方法的实证研究[D]. 颜敏. 东北财经大学, 2012(06)
  • [7]基于树形计算结构的电力系统潮流并行算法研究[D]. 刘佳. 天津大学, 2010(03)
  • [8]YBUS并行潮流算法研究及应用[D]. 黄玲.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9(10)
  • [9]基于并行协调算法的电力系统状态估计[J]. 韩宇,周奕,周丽华,张恒,庞博. 江苏电机工程, 2007(06)
  • [10]基于节点迁移的电力系统并行计算优化分割策略[J]. 万黎,陈允平,徐箭. 电网技术, 2007(11)

标签:;  ;  ;  ;  ;  

用不精确牛顿法块加权平均法计算潮流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