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例静脉滴注阿奇霉素致过敏反应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吴燕妮[1](2021)在《脐敷联合盐包热熨对儿童静滴阿奇霉素致胃肠道反应的效果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脐敷联合盐包热熨预防儿童静脉滴注阿奇霉素致胃肠道反应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6月长沙市某三甲医院静脉滴注阿奇霉素的患儿180例,在研究过程中共有6例被剔除或脱落。最终纳入本研究的病例数为1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脐敷组、脐敷联合盐熨组,每组58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饮食护理、调节滴速、控制浓度、病情观察),脐敷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中药穴位贴敷神阙穴,脐敷联合盐熨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中药穴位贴敷神阙穴,并用粗盐热奄包热熨神阙穴。收集患儿基本资料,观察并记录患儿静滴阿奇霉素期间胃肠道反应发生情况及症状评分,评分越高,胃肠道反应程度越严重。使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正态分布数据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数据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中Kruskal-Wallis检验。定性资料采用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百分率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多样本秩和检验。所有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的患儿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比较三组患儿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发生程度、发生形式、以及治疗依从性。结果(1)患儿静滴阿奇霉素发生胃肠道反应性别、年龄的比较。患儿静滴阿奇霉素发生胃肠道反应在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道反应的发生与年龄有密切关系,其中3-6岁患儿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为29.8%,7-12岁为17.7%,13-14岁为0%,年龄越小,胃肠道反应发生率越高(P<0.05)。(2)三组患儿胃肠道反应发生率的比较。脐敷联合盐熨组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为6.9%,明显低于对照组(39.7%)和脐敷组(25.9%)。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儿胃肠道反应程度的比较。脐敷联合盐熨组的胃肠道反应评分为1.50±0.58分,低于对照组评分(7.26±1.71)和脐敷组评分(4.53±1.12),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儿胃肠道反应表现形式的比较。脐敷组恶心、呕吐、腹泻症状的发生率为12.1%、10.3%、5.2%,均低于对照组恶心、呕吐、腹泻症状的发生率(31.0%、22.4%、12.1%),脐敷组恶心呕吐、腹泻症状的评分为2.38±0.92、2.00±1.00,均低于对照组恶心呕吐、腹泻症状的评分4.11±0.81、4.00±0.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脐敷组腹痛发生率(19.0%)和腹痛症状评分(3.91±0.83),与对照组的腹痛发生率(22.4%)和腹痛症状评分(4.69±0.63)比较,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脐敷联合盐熨组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的发生率(1.7%、1.7%、3.4%、0.0%)均低于对照组(31.0%、22.4%、22.4%、12.1%),和脐敷组(12.1%、10.3%、19.0%、5.2%),脐敷联合盐熨组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的症状评分(1.50±0.71、1.50±0.71、0.00±0.00)均低于对照组(4.11±0.81、4.69±0.63、4.00±0.58)和脐敷组(2.38±0.92、3.91±0.83、2.00±1.00),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依从性的比较:脐敷联合盐熨组的完全依从性率为93.1%,高于对照组(63.9%)和脐敷组(79.3%),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患儿年龄越小,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越高。(2)脐敷联合盐包热熨降低阿奇霉素导致的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且效果优于中药敷脐。(3)脐敷联合盐包热熨能降低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且效果优于中药敷脐。(4)脐敷联合盐包热熨能提高患儿治疗的依从性。
张传洲[2](2020)在《住院患儿药物不良反应调查预警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儿童药物不良反应医院集中监测,探讨引起的儿童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并集中监测患儿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所发生的不良反应,探究关于儿童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为保障儿童患者安全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参考根据。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儿童药物不良反应集中监测及预警。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某三甲医院儿童医学中心住院患儿作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对象,采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研究,统计分析监测期内不良反应涉及的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和累及器官或系统的情况。第二部分: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集中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对儿童医学中心使用过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及发生不良反应的患儿进行登记,统计分析患儿信息、用药情况、不良反应情况、临床检验指标等,探究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可能因素。研究结果:第一部分:共监测患儿4998例,发生不良反应288例。其中男童174例(占60.42%),女童114例(占39.58%)。引发不良反应的药物前三位为抗菌药物170例(53.80%)、中成药60例(18.99%)、抗肿瘤药物36例(11.39%),其中发生率最高的是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涉及的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最为常见(共168例,占58.33%),主要表现全身或局部皮疹、瘙痒、荨麻疹、红斑疹、皮炎等;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66例,占22.92%),主要表现为厌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第二部分:在研究期内共监测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患儿528例。其中男童310例,女童218例,年龄最小的30天,最大的14岁,平均年龄为5.40±3.30岁。有药物过敏史的患儿72例,占13.64%,其中有14例患儿对两种药物有过敏史情况。对用药频次进行分类,每日二次(bid)给药的有388例,占77.5%,每12小时一次(q12h)给药的有130例,占22.5%,每8小时一次(q8h)给药的有10例。用药疗程6天和7天的各为80例,与儿童肺炎标准化疗程相符合。330例(占60.61%)患儿为单独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198例(占39.39%)患儿为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与其他抗菌药合并用药。采用5%葡萄糖注射液作为溶媒的有316例,溶媒剂量大多为100m L(274例),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作为溶媒的有144例,溶媒剂量以100m L为主;136例用于肺部感染,以治疗支气管肺炎(小叶性肺炎)为主有358例。发生不良反应46例,不良反应率为8.68%。46例不良反应中,男童26人,女童20人。年龄最小的4个月,最大的12岁,平均年龄5.13±3.52岁。最短在用药后2min后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最长为4天。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36例、消化系统损害6例、全身颤抖及寒战4例。统计分析表明,患儿既往过敏史和治疗过程种合并用药是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论:1.住院患儿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6%。不良反应以静脉给药多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主要表现全身或局部皮疹、瘙痒、荨麻疹、红斑疹、皮炎等。2.引起儿童不良反应的药物以抗菌药物居多,占53.80%,其中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发生率最高。中成药及抗肿瘤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也有较大比重,分别为18.99%和11.39%。3.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发生不良反应与药物过敏史和合并用药相关,与性别、年龄、用法用量、溶媒、生化指标等相关性小。提示在儿童用药过程应加强患儿过敏史询问,减少合并用药数量。
陈志磊,孙玉红[3](2019)在《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患者导致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所导致的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到某院静脉滴注阿奇霉素进行疾病治疗的62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实施减速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治疗,对照组以标准速度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高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高于其他年龄层次;不良反应类型中,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数据差异显示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静脉滴注阿奇霉素进行疾病治疗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不良反应,通过合理控制阿奇霉素的滴注速度,能够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治疗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詹海燕[4](2018)在《儿童静脉滴注阿奇霉素致严重过敏反应9例报告》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儿童静脉滴注阿奇霉素致严重过敏反应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因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所致严重过敏反应的患儿临床资料。结果患儿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剧烈呛咳、胸闷、四肢寒冷、呕吐、呼吸困难等,经对症处理后好转9例、无效0例。结论患儿静滴阿奇霉素治疗原发疾病时应严密监测其生命体征,出现异常应立即停药并予以对症处理,从而有利于保障其预后及生命安全。
刘艳[5](2018)在《青岛地区545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分析与风险信号警示》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青岛地区545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综合分析,了解这一人群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发现导致儿童ADR的重要因素,开展儿童药品不良反应与药物关联研究,以期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为药监部门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保障儿童用药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545例儿童ADR报告(市北区与四方区2012年1月1日-2015年12月30日上报的0-14岁儿童ADR报告),采用描述性研究的方法,考察报告来源、上报人员职业;患儿一般情况、患儿的用药情况、ADR临床表现及累及的系统器官、不良反应评价、转归及影响。对报告中不合理用药及说明书儿童用药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使用比例报告比法(PRR)、报告比值比法(ROR)、综合标准法(MHRA)三种方法对545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数据进行信号数据挖掘。结果:1.6岁以下儿童为ADR/ADE高发人群(72.48%);涉及的可疑药品中抗感染药物最多(63.21%);给药方式主要以静脉滴注方式(82.14%),累及系统-器官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胃肠系统损害、全身性损害居多,占比分别是54.19%、17.73%、4.76%;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多在用药30分钟内(39.63%)。2.新的、严重的ADR/ADE79例(14.50%),严重报告比9.91%;6岁以下儿童为新的和严重的ADR/ADE高发人群(68.36%);给药方式静脉滴注最多(69.62%);涉及的药品种类以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中枢神经系统用药为主,占比分别为:35.44%、18.99%、12.66%;新的和严重的ADR/ADE多发生在3天内(68.35%)。累及系统-器官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胃肠系统损害居多,分别占比:22.33%、14.56%、10.68%。合并用药多为1-2种。3.对ADR/ADE报告中不合理用药进行统计:存在不合理用药报告占报告总数的24.03%,不合理用药类型涉及6个方面,以用量用法不适宜最多,占76.47%,不合理用药涉及药物类别分布中抗感染药物不合理应用最多占81.40%;对ADR/ADE报告中涉及药物说明书儿童用药信息缺项进行统计:说明书中儿童应用信息缺项涉及药品77种,占涉及药品总数的51.68%,以抗感染药和中枢神经系统用药品种最多,均为14种,对77种药物说明书儿童用药信息缺项标注信息分类,以无任何儿童用药信息最多。4.三种数据挖掘方法中PRR法检出可疑信号最多30条,通过ROR法、MHRA法检出的可疑信号在PRR法中都能检出;三种检测方法均能检出的可疑信号组合有13条。热毒宁-寒战、热毒宁-发热、脂溶性维生素(Ⅰ)-憋气为说明书未收载的新的可疑风险信号;本研究发表论文后,CFDA修改说明书将检出的脂溶性维生素(Ⅰ)-紫绀和脂溶性维生素(Ⅰ)-潮红两项风险信号增加为不良反应项。结论:1.医护人员应重点监测6岁以下儿童、用药30分钟内的药物不良反应,静脉滴注药物出现ADR比例高,提示临床谨慎应用静脉药物。2.严重的ADR/ADE上报率低,合并用药不容忽视。3.儿童不合理用药和儿童用药信息缺乏是导致儿童ADR发生的重要因素。4.热毒宁-寒战、热毒宁-发热、脂溶性维生素(Ⅰ)-憋气作为可疑风险信号应予以重视;三种方法均可用于儿童ADR信号检测,可综合应用多种的检测方法,以期达到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的目的。
邓华,刘小清[6](2017)在《阿奇霉素致患者死亡13例文献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阿奇霉素致患者死亡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医药数据库,下载阿奇霉素致死亡的病例报告,分析其致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共检索到阿奇霉素致死亡病例13例,其中8例患者死于过敏性休克;分析发现超适应证用药、用药人群选择不当、不适当的联合用药、安全用药的意识不强、基层医务人员处置药物不良反应的能力严重不足等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结论:阿奇霉素导致患者死亡的严重不良反应应引起医务人员与政府监管部门的重视。
安敏美[7](2017)在《常见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调查国内已发表文献中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病例报道,分析其所属类型、发生特点和影响因素,增强医护人员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安全保障。方法: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抗菌药物致ADR相关文献,以抗菌药物的名称和不良反应为检索词进行标题或主题检索,药物常用商品名为检索词补充检索。纳入详细记录抗菌药物使用过程和不良反应发生过程的文献,排除综述、重复发表及无法追溯病例具体情况的文献,并选择不良反应文献报告数量多于16份的药物为研究对象。运用Excel软件以每一个抗菌药物为统计单元,对原发病、患者信息、过敏史、给药方案以及不良反应症状等多方面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给药方案中的不合理用药因素,统计其数量并计算比例。归纳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类型及临床表现并计算各部分的比例。分析患者信息、过敏史、给药方案对不良反应的影响,总结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符合要求的文献报告745篇,ADR 868例。抗菌药物所致ADR,男女比例为1.06:1,无显着性差异。发生ADR的年龄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29.72%),其次是25岁至44岁(27.65%)。引起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24种,在报道的发生ADR的抗菌药物中,头孢地嗪钠的ADR例数最少,莫西沙星的ADR例数最多。抗菌药物所致ADR中,引起变态反应占52.76%,其次为神经系统毒性(18.66%)和肾脏毒性(7.37%)。β内酰胺类的变态反应发生率高于喹诺酮类和硝基咪唑类,(P<0.05)。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神经系统毒性的发生率高于莫西沙星(P<0.05)。发生神经系统毒性的数量随用药时间的增长而增多。抗菌药物严重ADR主要临床表现为过敏性休克(69.38%)。青霉素类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最高(42.5%)。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或器官主要是呼吸系统434例,占50%。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最多,占80.76%,其次是口服给药(14.75%)。给药时间方面,用药1h以内时ADR发生率最高(43.66%),之后发生率急剧减少,用药3d以上发生率又急剧上升。另外,有过敏史的患者再次使用药物时,发生变态反应的概率为64.58%。曾有用药史,但没有不良反应史的患者为25例(2.88%)。皮试方面,口服制剂过敏反应发生较多而皮试数量过少,头孢菌素类皮试率低(31.53%)且皮试结果假阴性率(84.38%)较高。使用拟用药物皮试结果假阴性率为81.19%,使用替代药物皮试结果假阴性率为88.57%。青霉素类口服给药只有1例进行皮试。不合理用药方面,头孢替安不合理用药的比例最高,占85%。剂量偏大是最常见的不合理用药现象,其次是日剂量正常但给药次数偏少,导致的单次剂量过大。结论:抗菌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变态反应,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研究发现患者的年龄、给药剂量、给药时间、给药次数、给药途径、过敏史、皮试结果判定和联合用药不当等因素,都能影响抗菌药物ADR的发生。因此,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适应症,合理给药,减少或者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段继云,范丽萍[8](2016)在《52例小儿静滴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预防小儿静滴阿奇霉素不良反应发生的护理对策,保证患儿用药安全。方法:选取在笔者所在科进行静脉滴注阿奇霉素的52例小儿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用药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临床护理,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52例静脉滴注阿奇霉素小儿患者中,1例出现过敏反应,8例出现轻度的肠胃不适,3例出现中度的肠胃不适,1例出现重度的肠胃不适,3例出现局部皮肤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8%,经相应处理后,不良反应消失。结论:加强患儿用药过程中不良反应的观察,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能最大限度的减轻或消除不良反应,提高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
李萍,周花仙[9](2016)在《阿奇霉素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观察与预防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阿奇霉素为新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应用范围广,特别对敏感菌所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效果显着,也是常用的治疗药物。随着其治疗效果优势的显现,在临床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不良反应也不时发生,涉及心、肝、肾、造血系统、神经系统、肌肉骨骼、心脏等多个系统[1]。最常见的是消化系统损害,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占总不良反应的28%43%[2]。这些不良反应的
刘彩云,张文娟[10](2015)在《门诊患者静脉滴注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的护理》文中研究说明总结了本院门诊1206例患者静脉滴注阿奇霉素引起不良反应的情况,主要包括阿奇霉素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和临床表现,提出临床应注意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笔者采取适当护理措施后,减少了药物不良反应并避免了严重后果的发生。
二、一例静脉滴注阿奇霉素致过敏反应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例静脉滴注阿奇霉素致过敏反应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脐敷联合盐包热熨对儿童静滴阿奇霉素致胃肠道反应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略缩词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类型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方法 |
2.4 质量控制 |
2.5 伦理原则 |
2.6 技术路线图 |
3 研究结果 |
3.1 三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不同性别患儿胃肠道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
3.3 不同年龄阶段患儿胃肠道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
3.4 三组患儿胃肠道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
3.5 三组患儿胃肠道反应程度的比较 |
3.6 三组患儿胃肠道反应表现形式的比较 |
3.7 三组患儿输液治疗依从性的比较 |
4 讨论 |
4.1 不同性别和年龄段对儿童发生胃肠道反应的影响 |
4.2 中药敷脐联合盐包热熨对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和发生程度的影响 |
4.3 中药敷脐联合盐包热熨对胃肠道反应表现形式的影响 |
4.4 中药敷脐联合盐包热熨对患儿静脉输液依从性的影响 |
4.5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
4.6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患儿临床资料登记表 |
综述 中医外治预防儿童静脉滴注阿奇霉素致胃肠道反应的临床观察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2)住院患儿药物不良反应调查预警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儿童药物不良反应集中监测及预警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年龄分段 |
1.5 排除标准 |
1.6 不良反应评定标准 |
1.7 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
1.8 其他 |
2 结果 |
2.1 住院患儿基本情况 |
2.2 发生不良反应患儿情况 |
2.2.1 年龄及性别分布情况 |
2.2.2 过敏史 |
2.2.3 原患疾病 |
2.2.4 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 |
2.2.5 引起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 |
2.2.6 药物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及临床表现 |
2.2.7 不良反应出现时间 |
2.2.8 不良反应发生与季节关系 |
2.2.9 不良反应的转归 |
3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集中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合理用药的判断标准 |
1.5 统计分析方法 |
1.6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1.1 性别及年龄 |
2.1.2 过敏史 |
2.2 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临床使用情况 |
2.2.1 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品规 |
2.2.2 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用法、用量情况 |
2.2.3 给药疗程 |
2.2.4 合用其他抗菌药物 |
2.2.5 溶媒及其容量 |
2.2.6 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前患儿体温 |
2.2.7 抗感染治疗效果评价 |
2.2.8 抗菌药物合理性分析 |
2.3 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监测结果 |
2.3.1 .发生不良反应一般资料 |
2.3.2 不良反应药物用法用量 |
2.3.3 不良反应发生时间 |
2.3.4 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 |
2.3.5 不良反应患儿用药原因分析 |
2.3.6 不良反应患儿合并用药分析 |
2.3.7 不良反应患儿过敏史分析 |
2.3.8 不良反应患儿体重分析 |
2.3.9 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级 |
2.3.10 不良反应处理结果及转归情况 |
2.4 单因素分析 |
2.4.1 一般因素与不良反应之间关系 |
2.4.2 药物因素与不良反应之间关系 |
2.4.3 临床指标与不良反应之间关系 |
2.5 多因素分析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或缩略词表 |
致谢 |
(3)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患者导致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阿奇霉素配置操作 |
1.2.2 静脉滴注相关操作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
2.2 年龄层次因素分析 |
2.3 不良反应类型对比 |
3 讨论 |
(4)儿童静脉滴注阿奇霉素致严重过敏反应9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患儿临床表现 |
1.3 处理干预措施 |
2 结果 |
3 讨论 |
(5)青岛地区545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分析与风险信号警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儿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描述统计分析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分析工具 |
2 结果 |
2.1 儿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基本情况描述统计 |
2.2 儿童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统计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药物风险信号检测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分析工具 |
1.4 数据的预处理 |
2 结果 |
2.1 PRR法检测结果 |
2.2 ROR法检测结果 |
2.3 MHRA法检测结果 |
2.4 三种方法检出的交叉重叠信号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导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药物因素分析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分析工具 |
2 结果 |
2.1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儿童不合理用药统计 |
2.2 说明书儿童用药信息缺项统计 |
3 讨论 |
3.1 ADR/ADE报告中不合理用药问题突出 |
3.2 说明书中儿童用药信息缺失分析 |
3.3 具体药物的ADR/ADE风险警示 |
第四部分 减少儿童ADR发生,完善儿童ADR监测的措施与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附录) |
致谢 |
(6)阿奇霉素致患者死亡13例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年龄与性别分布 |
2.2 原患疾病与过敏史 |
2.3 给药途径与剂量 |
2.4 联合用药 |
2.5 用药与ADRs发生时间以及死亡地点与时间 |
2.6 临床症状、体征与死亡诊断分析 |
3 讨论 |
3.1 阿奇霉素致死亡的相关因素分析 |
3.2 安全用药建议 |
(7)常见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1 抗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
2 抗菌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类型 |
2.1 毒性反应 |
2.2 变态反应 |
2.3 二重感染 |
3 我国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现状 |
4 本研究的切入点 |
第二章 研究内容 |
1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调查分析 |
2 总结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 |
2.1 年龄和性别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
2.2 原发病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
2.3 过敏史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
2.4 给药方案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
3 用药合理性分析 |
第三章 资料与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研究方法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1 青霉素类 |
1.1 阿莫西林不良反应 |
1.2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不良反应 |
1.3 青霉素不良反应 |
1.4 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不良反应 |
1.5 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 |
2 头孢菌素类 |
2.1 头孢曲松钠不良反应 |
2.2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 |
2.3 头孢吡肟不良反应 |
2.4 头孢拉定不良反应 |
2.5 头孢他啶不良反应 |
2.6 头孢地嗪钠不良反应 |
2.7 头孢呋辛钠不良反应 |
2.8 头孢替安不良反应 |
3 喹诺酮类 |
3.1 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 |
3.2 环丙沙星不良反应 |
3.3 莫西沙星不良反应 |
4 硝基咪唑类 |
4.1 奥硝唑不良反应 |
4.2 甲硝唑不良反应 |
4.3 替硝唑不良反应 |
5 大环内酯类 |
5.1 阿奇霉素不良反应 |
6 碳青酶烯类 |
6.1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不良反应 |
7 糖肽类 |
7.1 万古霉素不良反应 |
8 氨基糖苷类 |
8.1 庆大霉素不良反应 |
9 单环β —内酰胺类 |
9.1 氨曲南不良反应 |
第五章 讨论 |
1 常见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 |
1.1 变态反应 |
1.2 神经系统毒性 |
1.3 双硫仑样反应 |
2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 |
2.1 年龄、性别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
2.2 原发病及过敏史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
2.3 给药方案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
第六章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52例小儿静滴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治疗方法 |
1.2.2 护理方法 |
1.2.2. 1 加强健康宣教 |
1.2.2. 2 严格操作规程 |
1.2.2. 3 过敏反应护理 |
1.2.2. 4 胃肠道反应护理措施 |
1.2.2. 5 局部皮肤反应护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9)阿奇霉素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观察与预防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阿奇霉素的临床应用 |
1.1阿奇霉素的作用机制与特点 |
1.2阿奇霉素的临床应用范围 |
1.2.1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
1.2.2防治心血管疾病 |
1.2.3用于囊性纤维化的治疗 |
1.3阿奇霉素的临床应用途径、剂量和浓度 |
2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的观察及特点 |
2.1消化系统 |
2.1.1胃肠道反应[8] |
2.1.2肝功能损害 |
2.1.3肠套叠 |
2.2过敏反应 |
2.2.1过敏性休克 |
2.2.2皮疹 |
2.3呼吸系统 |
2.3.1支气管痉挛 |
2.3.2呼吸衰竭 |
2.4.静脉炎 |
2.5心血管系统 |
2.5.1频发室性期前收缩 |
2.5.2增加致命性心律失常 |
2.6其他 |
2.6.1泌尿系统 |
2.6.2血液系统 |
2.6.3骨骼肌肉系统 |
2.6.4神经系统 |
2.7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 |
2.7.1反应类型及临床表现多样化 |
2.7.2给药途径、年龄、时间和速度 |
3阿奇霉素常见不良反应的预防 |
3.1药物 |
3.1.1口服药物 |
3.1.2使用山莨菪碱[28] |
3.2进食[30] |
3.3控制滴速 |
3.3.1适宜的滴速 |
3.3.2年龄与滴速 |
3.3.3体重与滴速 |
3.3.4初始滴速 |
3.4控制浓度 |
3.5翻转针柄固定法 |
3.6热敷 |
3.7.按摩穴位 |
4小结 |
(10)门诊患者静脉滴注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药物和治疗方法 |
1.3 不良反应 |
1.4 结果 |
2 护理 |
2.1 护理原则 |
2.2 过敏反应的护理 |
2.3 消化道不良反应护理 |
2.4 注射局部疼痛的护理 |
3 小结 |
四、一例静脉滴注阿奇霉素致过敏反应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脐敷联合盐包热熨对儿童静滴阿奇霉素致胃肠道反应的效果观察[D]. 吴燕妮.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2]住院患儿药物不良反应调查预警及影响因素研究[D]. 张传洲. 青岛大学, 2020(01)
- [3]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患者导致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J]. 陈志磊,孙玉红.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9(12)
- [4]儿童静脉滴注阿奇霉素致严重过敏反应9例报告[J]. 詹海燕. 智慧健康, 2018(33)
- [5]青岛地区545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分析与风险信号警示[D]. 刘艳. 青岛大学, 2018(03)
- [6]阿奇霉素致患者死亡13例文献分析[J]. 邓华,刘小清. 抗感染药学, 2017(02)
- [7]常见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分析[D]. 安敏美. 山东大学, 2017(09)
- [8]52例小儿静滴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J]. 段继云,范丽萍. 中外医学研究, 2016(27)
- [9]阿奇霉素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观察与预防研究进展[J]. 李萍,周花仙. 上海护理, 2016(04)
- [10]门诊患者静脉滴注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的护理[J]. 刘彩云,张文娟.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5(07)
标签:阿奇霉素论文; 药物不良反应论文; 注射用阿奇霉素论文; 药物过敏反应论文;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