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满语口头文学文本中保存的满语

当代满语口头文学文本中保存的满语

一、当代满族口头文学文本中保留的满语(论文文献综述)

陈娟[1](2021)在《萨满与傩:祭祀文化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萨满和傩就其文化形态来说,是产生于早期氏族社会的原始信仰,其实质是远古人类生存意识的反映。这种生存意识主要反映在对自然的未知、生命逝去的恐惧以及为了生存下去而进行的抗争。任何文化都有它根植的现实土壤,所处地域的不同、民族文化和历史的差异等因素必然会对两种文化形态产生影响,使其在祭祀文化方面呈现各自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无论是萨满祭祀还是傩祭祀中,都有着庞大的神灵体系,按照信仰对象和功能角度进行划分,可以将萨满教和傩的神灵分为自然神、动物神、祖先神、创世神、治世神和生殖神。人们在千百年的祭祀中形成了很多固定的程式,是被传统固定下来的、规范化了的行为方式,概括出“请神—降神—跳神—送神”这样规范的敬神模式,其中巫师、神器、祭词、神歌、舞蹈都是必不可少的要素。祭词是祭祀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璀璨的民间文学,这也就决定了它的叙事性质有着口头性、集体性和变异性的特点,通过富有民族特色的叙事为我们还原了千百年之前先民曾经生活的画面。本文将呈碎片化状态的文献重新梳理,用比较研究法从祭祀文化角度将二者进行综合分类比较,通过多学科交叉的方式解读萨满文化和傩文化,系统地分析二者作为南北原始宗教信仰文化的异同,更清晰地认识到它们在民俗学、文化史、社会学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提出在萨满和傩的文化传承逐渐式微的情况下,应该将目光多着眼于年轻的一代,利用现代数字化影像技术对萨满文化和傩文化进行记录和传播,建立完整的资源数据库;对萨满文化和傩文化进行合理的艺术改编;适当的民俗旅游开发等可实施性措施,使萨满文化和傩文化在新阶段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古宏韬[2](2021)在《明清祭文研究》文中认为祭文是礼仪活动中人与鬼神互动的告祝文本,在历史发展中逐渐以表达情感或思想主张见长,兼具礼仪功能和文学价值。论文以明清时期的祭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明清祭文的文本整理、分析,深入到礼仪文化与各社会阶层的历史和内涵之中。在传统文学研究基础之上,侧重发掘明清祭文所具备的社会、思想价值。根据祭文的功能与对应的社会领域,划分出国家礼仪祭文、儒家士人祭文、民间祭文等类型,主要探讨明清时期祭文所反映的社会思潮或历史趋势等问题。最后,对明清祭文的总体特征得出一些结论。明清祭文的体例和文风基本继承唐宋,而文学创作水平有所停滞。但与此同时,明清祭文比较突出地展现了一些人文主义关怀和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反映出当时人对社会现实以及人类幸福的关注。全文内容如下:第一章对明清之前中国祭文历史作简要回顾。祭文产生于上古“祝”的传统,在先秦和秦汉时期是国家礼文化的组成部分。而在魏晋南北朝后,抒发情感的哀祭文兴起,并在唐宋发展成熟。祭文在礼仪功能和文学形式上的丰富,为此后时代的这类文本创作打下了基础。第二章梳理明清国家礼典中常见的祭文,包括对其功能、种类的分析。国家礼典、礼书保存了多种礼仪文本,其中就包含了各种礼仪场合中使用的祭文。在天地、社稷、宗庙、孔子以及各种神只的祭祀礼仪中,祭文反映了礼制或政治事件的变迁。明朝建国初期、嘉靖时期“大礼议”对祭文制度的建立和改造,乃至清代满人对祭文的利用方式等,均是加强国家祭文与政治联系的重要节点。第三章在国家礼典祭文的基础上,讨论明清皇权与祭文书写之间的关系。明清时期是中国帝制时代一个高峰,专制权力对国家、臣民的生活产生重大作用。祭文作为权力叙事的工具,反映了多种历史事件的走向。清代满人祭文还与多民族事务的处理方式存在关系。通过一系列清代祭文的制度规定和实施手段,清人多民族视域下的政治权威得以展现。祭文在这些国家权力的层面体现出较强的实用、功利性。第四章关注对象为儒家士人阶层,涉及包括哀祭与祷神在内的多种祭文形式和体裁。士人祭文主要含有文学史、思想史等方面的信息。明清士人祭文的文学特征及其与唐宋以来文风的关系,是探索明清祭文之文学价值的核心。明清士人祭文还反映了一些思想史的现象,例如理学、阳明学、乾嘉汉学崛起、三教会通等风潮,以及政治上的“学统”和民族矛盾等问题。与此同时,明清中国文化与欧洲文明发生互动,“礼仪之争”里中国士人围绕祭文的往来争论,使中国文化重视人世、排斥鬼神迷信的价值观得到重新阐释。此外,明清士人的祭文中,具有较多的对个体生死的关怀,这些方面都是展现人文精神价值的重要内容。第五章谈明清祭文在民间社会的下移、传播。祭文在民间社会的传播和发展,是儒家主流的礼文化发生下移的过程。通过考察儒者在民间的礼文实践,以及日用书籍、大众文学等知识载体中的祭文信息等,将有效揭示民间文化在世俗化上的发展方向。民众在祭文中寄托的现世追求,同样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体现。

夏远东[3](2021)在《赫哲族伊玛堪传承问题研究 ——以传承人视角》文中认为赫哲族是中国黑龙江省的一个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伊玛堪作为赫哲族独特的曲艺形式,虽然没有伴奏,但是其通过叙述和诵唱两种方式的结合对赫哲族的民间故事进行了传神的演绎。伊玛堪包括赫哲族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以及民间音乐等内容,研究伊玛堪对研究赫哲族文化和团结赫哲族群众有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赫哲族的人口急剧下降,赫哲族语言面临消亡风险,如今没有人能够演唱完整的伊玛堪故事,伊玛堪的传承也危在旦夕。即使目前伊玛堪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非遗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保护,政府在此基础上采取了开设传习所、培养传承人等一系列相关举措,但伊玛堪在传承方面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知名度低、传习所生源不足、学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个人功利主义倾向以及所遭受的负面言论等问题。本文立足于伊玛堪传承人视角,对伊玛堪传承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在此基础上从三个角度出发提出相关建议。首先,从传承人角度出发,要以传承文化为根本任务、提高传承人文化修养、结合现代传媒宣传伊玛堪;其次,从政府政策活动角度出发,应深入群众宣传伊玛堪、提高市民对本地民俗文化认知、加强城市民俗文化建设、合理开发区域民俗文化资源、加强非遗保护交流合作;最后,从时代创新角度出发,要推动赫哲族元素与现代元素的结合,对伊玛堪的表演形式与表演内容进行创新,从而提高其在年轻群体中的知名度,为伊玛堪传承注入新鲜血液。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其它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经验与思路。

钟焓[4](2020)在《非汉文材料所见清代内亚人群的北京观——对“承德内亚首都论”的批评与反思》文中研究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国外清史学界开始流行一种貌似新颖时髦的观点,并渐渐影响到国内。这种观点强调在清朝或清帝国的统治区域内,实际上存在着不止一座都城,其中北京作为首都的意义和功能只适用于内地及汉人,而对于其他那些内陆亚洲民族或人群来说,坐落在长城以外的承德(热河)才是他们心目中具有政治意义的首都。换言之,有清一代,北京和承德各自承担起对于内地和边疆的统治中心的政治作用。下面我们先来简要梳理该学说的具体形成过程。

郭靖宣[5](2020)在《“三少民族”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且少数民族文学始终以其独特的风格盘踞重地,并自成体系。新中国的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文学创作及文学研究获得了长足发展。我国北方三个较为独特的民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习惯称“三少民族”)的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都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即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草原文化研究在学术界的异军突起,作为草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三少民族”文学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突破性、开创性的研究成果。本论文分为三章,第一章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下的“三少民族”文学研究,对我国七十年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进行了梳理,同时对“三少民族”文学的整体发展进行了总括;第二章“三少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对三个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第三部分是第三章“三少民族”作家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对这三个少数民族的作家文学研究成果进行了述介;最后一部分是结语,重在“三少民族”文学研究整体概况的总结和问题查摆。

吴越[6](2020)在《《尼山萨满》叙事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尼山萨满》是广泛流传于东北亚的神话传说,其传播主体是久居此地的满族及赫哲族、鄂温克族等民族。作为满族原生文学,以说部等形式广为传唱。本文试在结构主义理论方法的框架下,关注满族经典神话《尼山萨满》文本的叙事特征,以口传诗学规则解释《尼山萨满》的版本分化问题,总结用韵规律、篇章形态特征等。并用结构主义文本分析方法来解读《尼山萨满》的叙事时间、叙事句法等结构主义叙事学范畴。全文共三章。其中,第一章对流传的诸多版本进行简要比对,从《尼山萨满》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走向、口头传播形式等方面归纳总结其史诗性。论证运用口传诗学理论等史诗学理论框架分析《尼山萨满》文本的可行性。第二章,专注运用口传诗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尼山萨满》的口头程式词和传统结构程式等内容,从功能层面分析程式化特征与传唱者进行叙事文本演绎创编的交互关系。第三章运用普罗普等人的叙事学理论对《尼山萨满》叙事学特征进行分析。引入托多洛夫的叙事句法理论意在厘清叙事文本中一系列动作内在的逻辑顺序。转化是实现叙事序列内部逻辑顺序环环相扣的主要手段。

王京[7](2020)在《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作为专题数据研究对象,分析了信息技术日趋普及大背景下对以多民族人文始祖神话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数据研究的意义,并通过数据学方法、文献分析方法、模型分析法及多重证据等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对该神话专题数据的建设、开发与应用进行全面研究。积极尝试大数据方法在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乃至社科领域中研究方法的创新。本论文分为绪论和五章。首先,在绪论中,本文重点阐释了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专题数据的选题依据、对其进行数据研究的可行性以及国内外对该专题的研究现状等一系列问题。认为伏羲女娲神话是中国多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中国文学包括当下人文社会科学许多学科学术研究中都对伏羲女娲神话体现出很高的关注度,并且大数据技术在人文社会学科的全面推进,也为伏羲女娲神话专题数据研究提供了学术需求与技术支持,无论是在该专题数据的采集与呈现方面,还是数据的分析与应用方面,都具有相应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第一章阐释了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几个基本问题。重点梳理了从人类早期记忆到信息背景下人文数据建设的发展历程,分析论证了将各民族伏羲女娲神话作为专题数据进行系统研究的客观性和必要性。以此为前提,对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研究中的有关概念、基本内容等进行规范和厘定,并对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丰富性、客观性、主观性和独立性等一系列特征做出阐释。第二章论述了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选择与生成。在伏羲女娲神话数据选择对象方面提出以叙事主体为神话分类的数据选择、以语言类型为参照的数据选择和以不同载体为神话分类的数据选择等几大类型,重点对古文献文本、现当代民间口头文本、图像中的伏羲女娲和民俗中的伏羲女娲神话数据选择的原则和具体方法进行了阐释。在神话数据生成方式探讨方面,重点对都柏林数据结构核心元素集进行了必要的扩充和细分,并制定出基于神话文本元素属性、结构信息和相关数据信息的基本标准,同时,对后期数据的鉴别和验证、增值和清洗问题也做出相应的说明。第三章阐释了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数据结构。利用神话理论对伏羲女娲神话的叙事结构作出不同分类,并重点从母题角度、民族角度和地理空间角度对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结构进行阐释。本文在论述母题视角下的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结构时,以1000余篇女娲神话文本为对象,提取出2160条母题,划分出10大类型和6个层级,并对母题结构层级关系及结构作出系统描述,搭建起一个逻辑清晰、关联明确、体系开放的女娲神话母题结构体系,实现神话文本资源与大数据处理之间的有效沟通,突出了母题数据结构应具有的完整性、开放性和关联性等特点。在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地理结构分析中,论述了伏羲女娲神话地理分布的特征以及地理结构设置的方法,阐释了以民族聚居情况为参照的地理区域类型划分、以国家现行行政区划为背景的地理划分和以通行片区划分为背景的地理划分等情况,并以特定区域为例对此作出分析与验证。第四章重点阐述了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关联性。本文认为数据的关联性是数据建设的核心内容,首先提出了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时间关联、空间关联、作品与研究成果关联等基本关联模式。在阐释伏羲女娲神话在民族间的关联时,重点强调了神话与民族历史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及关联中的民族认同问题,特别以广泛流传于苗、瑶、羌、仫佬、毛南、布依等民族中的“洪水后伏羲女娲兄妹婚再生人类”神话文本为案例,论证了这种民族间的关联性。同时,重点阐释了伏羲女娲神话的母题关联问题,认为母题关联兼具神话叙事结构关联与语义关联两个维度,通过母题类型与层级的设置可以考察多类型神话数据的关联与结构,并以壮族伏羲女娲神话为例,多角度验证了通过母题的关联实现从专题数据到综合数据、从小数据到大数据的关联性建构。第五章重点探讨了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当今实践与应用问题。本章首先分析了伏羲女娲专题数据研究在知识服务、知识图谱、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及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及发展前景,并重点分析了该类数据研究在神话学学科发展中的应用,提出了数据分析在中国神话创作与叙事特征研究、传承现状及规律研究等方面的学术实践。在论述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创造性转化中,强调了神话数据转化的多样性,并对新媒体中及文化旅游产业中的神话数据开发与运用提出了一些方法论方面的意见与建议。

王丽伟[8](2019)在《近代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文中提出有关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与文化的研究,已引起学界的关注,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对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与文化的研究还十分薄弱。本文发挥笔者专业知识结构特长与地域文献资源的优势,运用历史学与音乐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方法与视角,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与尝试,较系统、全面、深入地探究近代东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以利于东北区域社会文化史的研究。本论文内容如下:一、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与东北社会环境。主要阐述近代东北社会环境对东北边疆民族与民间音乐文化的影响,包括民族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民族构成与分布,分析东北区域社会环境与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影响成因,以对近代东北区域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形态及特征进行理论阐释,对主体内容加以客观把握。二、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历史考察。运用长时段的研究方法,考察东北古代与东北近代民族民间音乐。有关东北古代民族民间音乐,即古代东北的肃慎、挹娄、勿吉音乐;渤海国的靺鞨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及“渤海乐”在后世的流传;金代女真音乐、金代民间音乐。自清代以来,随着东北民族的发展,与各民族间的文化相互渗透、各民族杂居的地区风俗互染,形成了蒙古族草原音乐文化、满族的萨满音乐文化、朝鲜族的音乐文化等等,将东北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呈现出来。三、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种类。包括东北民族民间歌曲;东北民族民间歌舞音乐;东北说唱音乐(曲艺音乐);宗教信仰与民族音乐:东北民族民间戏剧音乐(戏曲音乐);东北民族民间器乐。阐释与分析各类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内在艺术形式、音乐本源艺术特色、多元文化特徵,以及艺术中的意蕴之美、审美情趣与追求;通过列举个案,再现其旋律音乐中的“吟、柔”之美;通过对东北边疆民族与民间音乐丰富的内涵情感及客观性分析与描述,展现东北区域本土的音乐文化,在东北各民族社会生活中的不可割舍的情感与审美表达,以及思想与文化相互间的联系。四、东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艺术特征。较深入探究了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地方性、共性与特殊性,世界历史性,以及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韵味。地方性,体现东北历史悠久,各民族间相互吸收融合文化的精华,形成地方特色的东北民歌、东北秧歌、东北二人转等民族民间音乐。共性或普遍性,即是指东北民族音乐艺术之“族性”与“个性”之诸多交叉圆圈之“叠合域”、审美意象之“共识区”、理想与进步的“大方向”。特殊性,是指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多态性、多样性艺术,以及艺术的个性、艺术差异性。世界性,体现“跨界民族”俄罗斯、朝鲜等境外民间歌舞音乐文化的影响,形成中国俄罗斯族、朝鲜族音乐等艺术特色;日本以日本音乐为“介质”,将日本所接收的西方音乐传入中国。东北民族音乐之美独具特色,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之中。五、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族音乐与民间文化,满族音乐与萨满文化,重点考察萨满神歌的“音乐特征”和“文学特色”,萨满乐器的依姆钦、西沙、嚓拉器、托力、单鼓、同肯等;蒙古族音乐与游牧文化,经历了森林文化、草原文化、草原文化与农业文化并存三个时期的音乐文化。其分布形成为五个色彩区域。蒙古族民族音乐包括蒙族民歌、乐器与乐曲、民间歌舞、歌舞音乐等;朝鲜族音乐与农耕文化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宫廷音乐文化、民间音乐文化、宗教音乐文化。鄂伦春族、赫哲族音乐与渔猎文化,以民歌为主,大体分为“柬达仁”、“吕日格仁”、“萨满调”三类。通过历史“事实叙述和问题分析”,体现出东北各民族民间音乐与文化的融合、各民族民间音乐域内、域外之间交流关系,以及东北民族独特音乐风格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六、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东北民族民间音乐遗存——即诸多少数民族各类民间歌舞音乐、民歌说唱、民间民谣、戏曲剧种、民族史诗、民间曲艺及民间乐器等等,笔者将多次深入民族聚居地进行田野考察和走访调研。本研究论文选择东北区域音乐文化中,比较典型个案中的两类:东北地方性民间戏曲剧种——吉林农安黄龙戏、朝鲜族说唱艺术“盘索里”等民族文化艺术进行探究,希望在详实、客观的理论依据和史料文献基础上,能够再逐步将具有东北地域民族文化艺术特色之瑰宝,不断深入发掘、研究和整理,以此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地方性剧种、曲种等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艺术之体系建设并加以保护和弘扬中国东北边疆民族与民间音乐文化。

高荷红[9](2019)在《“满族说部”概念之反思》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新兴文类,满族说部为学术界及民众所知不足40年,其概念所指不一。2018年8月,三批满族说部已全部出版,在整理出版过程中,满族说部出现名实不一致、文本被质疑等问题。要想正确理解、判断满族说部,需要我们对其概念、分类、文本及其范畴等问题进行反思。

王贺[10](2019)在《“满族说部”中的民族心理特质及其文化成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满族说部历时久远,除了民间神话外,也包括了众多的民间叙事、民间寓言、生活故事、童话等多种形式,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宗教信仰、世界观、价值观等内容,是一种古老而又波澜壮阔的民间叙事、民族历史叙述的载体,更是一本部落记事,一种编年史。纵观目前对满族说部文本进行的学术研究,大多集中在传承与保护研究、以“窝车库乌勒本”为主的文本研究以及历史与文化的研究,主要论述满族说部的活态传承和具体文本的解析。本文通过对满族说部文本折射出的满族民族心理特质及其文化成因进行具体的探索,加深对满族说部文本的理解,从而认识到满族说部文本研究的价值和必要性。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归纳法、总结法和比较法,运用民俗学、神话学、集体无意识等研究方法对满族说部文本进行有目的性的分析。满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成员,满族说部所折射出来的民族心理,为研究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样,满族说部为总结和塑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有益的学术依据。以满族说部文本为基础,进行满族民族认同意识及民族性格等方面的具体探究,发掘满族说部文本中所折射的满族心理特质及其文化成因,这不仅对满族说部文本的研究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更是丰富了东北文化的研究。

二、当代满族口头文学文本中保留的满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代满族口头文学文本中保留的满语(论文提纲范文)

(1)萨满与傩:祭祀文化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内涵
    二、萨满与傩:祭祀文化的研究现状
        (一)起源和发展研究
        (二)祭祀仪式相关的研究
        (三)多元比较研究
        (四)传承与保护研究
    三、本论题的意义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萨满与傩:祭祀文化的起源发展比较
    一、源于远古人类的生存意识
        (一)对自然的未知与顶礼膜拜
        (二)生命的恐惧与灵魂再世
        (三)生存的抗争与驱邪禳灾
    二、起源和发展的差异性比较
        (一)地域的不同
        (二)民族文化的不同
        (三)历史发展的差异
第二章 萨满与傩:祭祀文化的神灵分类比较
    一、按信仰对象的不同划分比较
        (一)自然神
        (二)动物神
        (三)祖先神
    二、按功能的不同划分比较
        (一)创世神
        (二)治世神
        (三)生殖神
第三章 萨满与傩:祭祀文化的仪式比较
    一、人神间的“使者”:巫师
        (一)巫师称谓的多样性
        (二)巫师的职能
    二、巫师与神灵沟通的形式:动与静的结合
        (一)神器—与神灵沟通的媒介
        (二)祭词—与神灵沟通的口头语言
        (三)神歌—与神灵沟通的口头吟唱
        (四)舞蹈—与神灵沟通的体态语言
    三、程式:敬神的模式化表达
        (一)请神
        (二)降神
        (三)跳神
        (四)送神
第四章 萨满与傩:祭祀文化的叙事艺术比较
    一、叙事语言:诗化与俗化的两端
        (一)诗化的语言:庄重
        (二)俗化的语言:诙谐
    二、叙事内容:多元的文化内涵
        (一)对神灵的刻画
        (二)古老祭祀典礼的描绘
        (三)族源的追述和民族迁徙的历史记忆
    三、叙事性质:口头性、集体性与变异性
        (一) “口头第一义”
        (二)集体性:众人的智慧
        (三)变异性:变化中的个性叙事
第五章 萨满文化和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一、萨满文化和傩文化的传承价值
        (一)民俗学价值
        (二)文化史价值
        (三)社会学价值
    二、非遗视域下的传承与保护
        (一)传承面临的困境
        (二)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2)明清祭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祭文的定义和范畴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选题思路、意义与展望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明以前的中国祭文历史回顾
    第一节 先秦至秦汉的祭文概况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至唐代的祭文概况
    第三节 宋元时期的祭文概况
    第四节 明以前祭文史小结
第二章 明清祭文与国家礼典
    第一节 国家祀典的祭文书写与收录概况
    第二节 吉礼祭文
        一、祭天的祭文
        二、祭地与社稷的祭文
        三、祭祀宗庙先祖的祭文
        四、日月星辰的祭文
        五、内殿节日祭先的祭文
        六、劝农之礼的祭文
        七、岳镇海渎山川的祭文
        八、动物神的祭文
        九、城隍神与祭厉的祭文
        十、历代帝王与三皇的祭文
        十一、关羽神祀祭文
        十二、孔圣的祭文
        十三、祭祀功臣亲信的祭文
    第三节 凶礼祭文
        一、皇室的丧葬祭文
        二、品官士庶的祭文
    第四节 嘉礼祭文
    第五节 满族朝廷礼仪中的祭文
第三章 明清祭文与专制皇权
    第一节 谕祭文的频繁化和权威化
    第二节 宗教化的祭文:青词、道士与政治权力
    第三节 祭文与封神运动
    第四节 祭文与满人政权的威信
第四章 明清士人的祭文世界
    第一节 明清士人祭文的文学创作
        一、明清士人祭文的常见书写形式
        二、明清士人祭文的文学史特点
        (一)明代祭文的文学史流变
        (二)清代祭文的文学史流变
    第二节 思想史视野下的明清士人祭文
        一、明清祭文的学术共同体意识建构
        (一)祭文与理学的“学统”“道统”意识
        (二)以阳明学为中心的祭文与思想传承情况
        (三)清代乾嘉学术氛围中的士人祭文
        二、祭文与儒学面临的挑战:“学禁”和三教会通
        三、明清之际天主教与中国士人的祭文解读
    第三节 士人祭文中的政治生涯图景
        一、明清儒家祭文中的节义现象
        二、祭文中的士人从政生涯
        (一)军旅事务
        (二)荒政与灾患的祈祷
        (三)治河
        (四)左迁与流放
    第四节 士人祭文与生死观念
        一、自祭文与士人的生死观
        二、士人祭文与贞烈女性塑造
第五章 民间祭文与礼制下移
    第一节 士人阶层与民间祭文的关系
        一、民间祭文用典及其内在精神
        二、士人引导下的民间祭文
        三、祭文与士人的负面形象:以“错死人”笑话为例
    第二节 民间日用书籍所见祭文及其礼仪
        一、日用类书所见民间祭文的类型和特点
        二、民间日用祭文的礼仪损益
        (一)祭文中祭品称谓的统一简化
        (二)祭文与宗族祭祀
        (三)世俗趣味的墓祭文
    第三节 祭文与民间俗文化
        一、祭文的社会节庆风俗
        二、礼文学的雅俗分合
        三、祭文与地方社会的信仰
        四、通俗文学中的祭文:从“歌祭文”引发的思考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3)赫哲族伊玛堪传承问题研究 ——以传承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对伊玛堪的研究
    三、国外研究综述
    四、论文的研究框架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伊玛堪概述
    第一节 伊玛堪的类型及其主题
        一、伊玛堪的含义
        二、伊玛堪的内容
    第二节 伊玛堪的表演和传承
        一、伊玛堪的表演
        二、伊玛堪玛法的传承方式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伊玛堪的现代价值:伊玛堪传承的必要性
    第一节 伊玛堪的生活文化研究价值
        一、伊玛堪中关于赫哲族饮食的内容
        二、伊玛堪中关于赫哲族出行的内容
        三、伊玛堪中关于赫哲族居住的内容
    第二节 伊玛堪的宗教信仰研究价值
        一、伊玛堪中萨满的形象和能力
        二、伊玛堪中的神灵崇拜
        三、伊玛堪中的神灵祭祀方式
    第三节 伊玛堪的语言学和音乐研究的价值
        一、伊玛堪的语言学价值
        二、伊玛堪的音乐研究价值
    第四节 伊玛堪的社会文化价值
        一、增强赫哲族的民族身份认同
        二、打造特色文化名片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政府主导下的伊玛堪现代传承
    第一节 伊玛堪传承现状及其成因
        一、伊玛堪传承濒危
        二、导致伊玛堪濒危的原因
    第二节 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的伊玛堪
        一、中国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缔约国
        二、伊玛堪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政府对伊玛堪的保护工作
    第三节 政府行为下的伊玛堪传承
        一、树立和培养伊玛堪传承人
        二、成立伊玛堪传习所
        三、学校开设赫哲族语言课程
        四、运用媒体平台进行传习活动
        五、赫哲族的展演活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伊玛堪传承中出现的困境
    第一节 传承人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赫哲族人思想保守,功利心强
        二、部分赫哲族人学习态度消极
    第二节 传习所的问题
        一、伊玛堪教材存在的问题
        二、教学程式化问题
        三、伊玛堪传习所地点不明
        四、学员少且差别大
        五、大部分学员无法坚持学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对伊玛堪传承的建议
    第一节 对传承人的建议
        一、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二、增强传承伊玛堪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节 对政府保护伊玛堪工作的建议
        一、增强宣传力度
        二、丰富伊玛堪传承方式和方法
        三、调动群众学习伊玛堪的积极性
    第三节 伊玛堪的创新性发展
        一、赫哲族元素和现代元素的结合
        二、采取多种方式演绎伊玛堪
        三、伊玛堪表演上的创新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5)“三少民族”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达斡尔族文学研究
    二、鄂温克族文学研究
    三、鄂伦春族文学研究
第一章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下的“三少民族”文学研究
    第一节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政治背景与社会基础
    第二节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起点秩序与最初框架
    第三节 “少数民族文学”名称的确立与文学史书写
    第四节 “三少民族”文学整理与创作
第二章 “三少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达斡尔族民间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
        一、达斡尔族民间文学研究的萌芽蓄力期
        二、达斡尔族民间文学研究的转型多元期
    第二节 鄂温克族民间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
        一、鄂温克族民间文学研究的草创期
        二、鄂温克族民间文学研究的过渡期
        三、鄂温克族民间文学研究的繁荣期
    第三节 鄂伦春族民间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
        一、鄂伦春族民间文学研究的草创期
        二、鄂伦春族民间文学研究的冰冻期
        三、鄂伦春族民间文学研究的回暖期
第三章 “三少民族”作家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达斡尔族作家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
        一、达斡尔族作家文学研究的始创期
        二、达斡尔族作家文学研究的生长期
        三、达斡尔族作家文学研究的平稳期
    第二节 鄂伦春族作家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
        一、鄂伦春族作家文学研究的初创期
        二、鄂伦春族作家文学研究的发展期
    第三节 鄂温克族作家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
        一、鄂温克族作家文学研究的准备期
        二、鄂温克族作家文学研究的成熟期
        三、鄂温克族作家文学研究的多元期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6)《尼山萨满》叙事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方法与相关说明
第一章 《尼山萨满》与史诗性
    第一节 《尼山萨满》的简述
    第二节 《尼山萨满》的口传史诗探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程式理论与文本分析
    第一节 程式理论的建立
    第二节 《尼山萨满》的音韵特征
    第三节 《尼山萨满》的数词与场景特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结构主义叙事学的把握
    第一节 结构主义叙事学的沿革
    第二节 《尼山萨满》的结构框架
    第三节 《尼山萨满》叙事句法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选题的依据
    二、伏羲女娲神话专题数据研究的可行性
    三、伏羲女娲神话专题研究及数据研究的状况
    四、本文研究方法
第一章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信息背景下的人文数据建设与研究
        一、从人类早期记忆到数据研究发展历程回顾
        二、人文数据研究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三、选择伏羲女娲神话作为数据研究的设想
    第二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界定
        一、神话的界定与特征
        二、伏羲女娲神话的界定与基本内容
        三、伏羲女娲神话专题数据研究的客观基础
    第三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特征
        一、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丰富性
        二、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客观性
        三、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主观性
        四、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独立性
第二章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选择与生成
    第一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选择的基本问题
        一、神话文本数据选择的目的
        二、伏羲女娲神话资料选择的原则
        三、伏羲女娲神话文本数据选择的方法
    第二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来源的几种类型
        一、以叙事主体为神话分类的数据选择
        二、以不同载体为神话分类的数据选择
        三、以语言类型为参照的数据选择
    第三节 伏羲女娲神话文本数据的生成
        一、神话文本数据提取与呈现的理论依据与标准
        二、神话文本数据的基本构成与分解
        三、神话文本数据的清洗与增值
第三章 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数据结构
    第一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结构的理论与定位
        一、关于叙事结构的相关理论探讨
        二、伏羲女娲神话结构分析中的几种常见定位
    第二节 母题视角下的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结构
        一、伏羲女娲神话母题的界定、特征与类型
        二、伏羲女娲神话母题体系的基本结构
        三、伏羲女娲神话母题结构的层级与描述
        四、伏羲女娲神话母题结构体系的特点
    第三节 民族与地理视角下的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结构
        一、民族与地理概念在伏羲女娲神话结构分析中的意义
        二、伏羲女娲神话的地理分布与地理结构设置
        三、以中原地区为例考察伏羲女娲神话的地理分布
第四章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关联性
    第一节 伏羲女娲神话的几种基本关联模式
        一、国内外关于人文学科知识关联的研究与实践
        二、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时间关联
        三、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空间关联
        四、伏羲女娲神话文本与研究成果的关联
    第二节 伏羲女娲神话在民族间的关联
        一、伏羲女娲神话形象在各民族的传播符合史实
        二、伏羲女娲神话关联中的民族认同
        三、伏羲女娲神话民族间关联的案例分析
    第三节 伏羲女娲神话的母题关联
        一、伏羲女娲神话母题关联性质的确定
        二、伏羲女娲神话母题的类型与层级
        三、以壮族伏羲女娲神话为例看母题关联的实现
第五章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应用
    第一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应用价值
        一、专题数据建设与研究的应用价值
        二、专题数据知识图谱的应用与前景
        三、伏羲女娲神话数据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研究中的运用
    第二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助力神话学学科发展
        一、通过数据分析服务中国神话学学科发展
        二、通过神话数据分析中国神话的创作与叙事特征
        三、通过神话数据分析中国神话的传承现状及规律
        四、伏羲女娲神话数据在学科发展中的其他应用
    第三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创造性转化
        一、通过神话数据研究探讨神话转化的多样性
        二、伏羲女娲神话数据在新媒体中的开发与应用
        三、伏羲女娲神话数据在文化旅游产业中的案例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8)近代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资料的收集
    四、论文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与东北的社会环境
    一、东北民族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东北民族生存的经济环境
    三、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社会文化环境
    四、东北民族的构成与分布
第二章 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历史回顾
    一、东北古代民族民间音乐
    二、东北近代边疆民族与民间音乐
第三章 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种类
    一、东北民族民间歌曲
    二、东北民族民间歌舞音乐
    三、说唱音乐(曲艺音乐)
    四、东北民族民间器乐
    五、东北民间戏剧音乐(戏曲音乐)
    六、宗教信仰与民族音乐
第四章 东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民族性的艺术特征
    一、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地方性
    二、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共性与特殊性
    三、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国际性
    四、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韵味
第五章 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一、汉族、朝鲜族音乐与农耕文化
    二、满族音乐与萨满文化
    三、蒙古族音乐与草原游牧文化
    四、朝鲜族音乐与农耕文化
    五、鄂伦春族、赫哲族音乐与渔猎文化
第六章 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
    一、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与文化传承
    二、东北地方性剧种黄龙戏
    三、朝鲜族说唱艺术“盘索里”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后记

(9)“满族说部”概念之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多维度解读满族说部概念
    (一)满族长篇叙事传统的记录者———金启孮
    (二)概念的多重界定
    (三)满语、汉语交错使用的概念
    (四)官方话语体系中的满族说部
    (五)“满族说部”与“乌勒本”
    (六)概念的接受
    (七)满族说部是否为传统
二满族说部文本的类属
    (一)广义和狭义的满族说部
    (二)分类法之别
    (四)其他文本
三被质疑的满族说部
四满族说部概念范畴

(10)“满族说部”中的民族心理特质及其文化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第一章 口耳相传的“满族说部”
    第一节 满族说部是满族及其先民的伟大创造
        一、满族说部的历史踪迹
        二、满族说部的当代记忆
        三、满族说部:满族民族心理的折射
    第二节 满族说部文本与现实的区别
        一、文本补充现实
        二、虚构与真实交织
第二章 “满族说部”中的民族心理特质分析
    第一节 民族心理特质一:民族认同意识分析
        一、创世女神范型神话的认同
        二、共同生产生活方式及规律的认同
    第二节 满族心理特质二:民族性格分析
        一、组织本位意识
        二、自信与自卑相互纠结
        三、倡导多元,喜爱学习
第三章 “满族说部”中民族心理特质的文化成因探析
    第一节 宇宙观与萨满信仰
        一、“三界九层”的萨满教宇宙观
        二、“万物有灵”崇拜观
    第二节 制度文化及价值观
        一、社会“约定俗成”的文化制度
        二、朴素的价值取向
    第三节 传统及思维方式
        一、“讲古”传统
        二、求真务实的思维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四、当代满族口头文学文本中保留的满语(论文参考文献)

  • [1]萨满与傩:祭祀文化的比较研究[D]. 陈娟.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明清祭文研究[D]. 古宏韬. 武汉大学, 2021
  • [3]赫哲族伊玛堪传承问题研究 ——以传承人视角[D]. 夏远东.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4]非汉文材料所见清代内亚人群的北京观——对“承德内亚首都论”的批评与反思[J]. 钟焓. 新史学, 2020(02)
  • [5]“三少民族”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D]. 郭靖宣.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6]《尼山萨满》叙事结构研究[D]. 吴越.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7]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研究[D]. 王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8]近代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研究[D]. 王丽伟. 吉林大学, 2019(06)
  • [9]“满族说部”概念之反思[J]. 高荷红. 民族文学研究, 2019(04)
  • [10]“满族说部”中的民族心理特质及其文化成因研究[D]. 王贺. 吉林师范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当代满语口头文学文本中保存的满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