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SP安全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马鹏淘[1](2021)在《煤机装备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开发》文中研究指明煤炭能源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之一,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发展环境,需要进行产品的创新设计来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推动煤炭产业数字化发展。采煤机、掘进机、提升机和刮板输送机作为煤机装备主要设备,从设备的设计到最终的维护全生命周期产生了海量有价值的数据,由于这些数据零散化分布在企业及主要设计人员手中,阻碍了数据流通,造成了数据孤岛和数据浪费等问题,难以发挥数据潜在的科学价值。因此,实现数据共享是煤机领域创新发展的主要趋势,有助于促进煤机企业智能化和数字化发展。煤机装备科学数据是指煤机装备在全生命周期中产生的多源异构数据,主要包括产品参数、CAD模型、CAE分析结果、虚拟装配模型、文献、专利等科学数据。针对煤机装备数据孤岛、数据封闭的现状,分析数据的输入-处理-输出的“数据循环”体系,运用ASP.NET技术、Ajax技术和元数据技术,以.NET为开发平台、SQL server 2008为存储数据库,构建集数据汇交、专题数据和应用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煤机装备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共享服务平台包含四大主要煤机装备(采煤机、掘进机、提升机和刮板输送机)的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系统,每个共享服务系统由数据汇交、专题数据和应用服务三大模块组成,将煤机装备科学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汇交整合,为煤机企业及领域专业人员提供数据基础,促进煤机装备科学数据规范汇交和高效共享。提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汇交方式,采用数据传输和权限控制和配置文件加密技术,构建集汇交注册、汇交申请、汇交审核和汇交入库为一体的数据汇交模块,为用户提供元数据和实体数据汇交途径,丰富专题数据库内容,实现煤机装备科学数据的安全规范汇交。提出构建煤机装备特色专题数据库方案,通过对煤机装备科学数据的深度挖掘和整理,以分布式存储方式存储在数据库中,形成多样化的专题数据库,包含计算资源库、CAD模型库、虚拟装配库、监测运行库、可靠性信息库、企业产品信息库和文献库等,为用户提供在线浏览、查询和下载等服务,促进煤机领域数据的高效共享。构建煤机装备综合性应用服务模块,在原有参数化建模子系统、CAE分析子系统、优化设计子系统、虚拟装配子系统等基础上完善概念设计子系统和参数化建模子系统并集成到共享服务平台,使应用服务系统功能更加全面,为煤机装备产品数字化设计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面向煤机装备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设计过程,通过数据汇交、专题数据、应用服务三大模块可实现煤机领域数据安全规范汇交、专题数据分级分类共享和高效设计、分析与优化,为煤机装备企业及有需求的公众提供科研、设计、制造、运维等数据支撑与服务。经应用测试,共享服务平台运行稳定,安全可靠。
何涛[2](2021)在《基于AUTOSAR规范的E2E通信安全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汽车与通信、信息等多领域的跨界融合迎来了汽车行业的智能网联化时代。智能联网的加入不仅提高了驾驶员的驾驶体验感,减缓了驾驶员的驾驶疲劳,同时也降低了汽车事故的发生。但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遇到ECU被攻击时,则可能面临部分ECU失控影响驾乘人员安全,或在停车时被控制解锁造成车主财物损失等诸多问题。目前,引导汽车电子软件发展的AUTOSAR组织通过E2E(ECU to ECU)通信防护的方法来解决ECU所面临的网络通信威胁,进而确保汽车可以安全正常使用。本文以E2E通信策略为研究对象,用AUTOSAR规范作为理论依据,通过Linux嵌入式进行ECU开发,并在此基础上对E2E的通信安全进行研究,以期为实现ECU安全防护确保汽车通信安全。具体研究及成果如下:1、从AUTOSAR架构进行研究,对其模块化开发、模块化集成、模块化功能进行了分析,理解模块化思路去研究嵌入式开发。明确了其E2E通信安全策略的流程及Linux嵌入式方式开发的可行性。2、对嵌入式系统TOPPERS进行分析目标嵌入式系统TOPPERS/ASP3内核的功能规范,了解并分析该目标嵌入式内核的基本功能和AUTOSAR OS的区别。明确了内核和AUTOSAR OS的联系及如何进行相应的开发方式。3、根据AUTOSAR OS规范进行模块函数化设计对应的系统功能,并在硬件上集成运用,通过在硬件上的嵌入式系统加入对应的E2E通信中间件,并对相应的抽象接口进行配置设计,使之功能可以满足进行E2E通信的安全标准。实现了本设计的最终目的,在嵌入式中完善了其E2E功能,并可进行E2E策略的运行。4、通过在CANoe仿真环境中搭建虚拟模拟环境,进行节点的网络测试来验证实验成果所设计的ECU能够达到ECU之间通信的安全防护。以期为当研究者在没有足够的软件设备的情况下去开发ECU并实现其通信安全功能保证汽车安全时,可以选择通过Linux嵌入式的方法去开发实现其安全防御功能,从而为后续在通信安全的开发方式提供参考。
谢峰[3](2021)在《某电力公司电网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一强三优”的现代化企业建设和精益化管理的要求,电网工程项目的施工安全、建设质量、进度计划等过程需要严格的监控和管理,造成工作量和数据信息呈倍增加。因此,探索一种新颖的电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制一套具有规范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等特点的电网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才能适应于电网公司的数字化转型战略目标。首先,详细阐述了国内外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电网工程项目信息管理和电网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并提出电网公司工程项目采取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迫切性与必要性,探讨了电网公司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涉及的理论、开发手段和关键技术等。然后,对电网公司内部的基建部门与工程项目管理部门之间关于项目信息共享和人员交流的模式,电网公司的工程项目管理部门与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及施工单位等协作单位的信息交流手段等进行需求分析,得到了系统功能性和非功能性需求,并对电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总体功能和总体网络进行了全面设计,总体功能具体包括基础信息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物资管理、综合信息查询与统计管理和系统管理。其次,为保障电网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通用性和实用性,本文采用最流行的B/S软件结构模式和ASP.NET三层体系结构来研发软件,采用编程C++语言实现了电网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界面和数据库。最后,为验证所研制的电网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正确性,搭建了一套仿真测试平台,对系统的功能、性能等进行了详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软件测试的目的基本达到,影响系统功能使用的漏洞已修复,系统核心功能完全满足现场使用要求,达到了本文的预期目标。
邓力[4](2021)在《零件物流信息跟踪系统设计和实现》文中提出随着航空企业的发展,企业级的OA、PDM、ERP、HR等信息系统逐步建立,信息化在企业经营管理、协同研发、生产制造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飞公司MES系统现已经从零件加工到装配制造全覆盖,但对复合材料加工厂内部物流管控还存在一定的盲区。因此需要对物流过程进行信息化管理,借助信息化手段,达到摆脱传统的人工模式信息不能及时上传下达的弊端,使专业厂领导能够快速的了解各类信息,提高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本文通过零件物流信息跟踪管理系统的建设,实现复材内部零件转运过程管理的信息化,包括零件的接收、派工、移交、交付、完成以及故障零件处理等业务,通过与mes系统及在制品等功能集成实现零件加工制造及转运过程一体化管理,提升零件周转的效率,提升各工段组的工作效率,方便物流组人员和其他工段人员了解零件的具体状态和位置,并且为调度组人员管控零件提供基础数据。系统应用ASP.NET技术,采用B/S的三层体系结构来构建企业的生产业务解决方案,以便重用业务逻辑,为企业提供灵活部署的能力。数据库采用Oracle数据库,并基于Web应用,提高标准网际网络的浏览查询和远程资料索取。信息流上采用目前成熟的二维码技术,实现零件的准确定位和监控。系统运行结果表明,本项目开发的零件物流信息跟踪系统在零件物流周转、生产效率,以及系统的易用性、可用性、可持续性等方面均达到使用要求。本系统已成功在专业厂内推广应用,并可进一步推广到行业内使用。
刘昕林,邓巍[5](2021)在《对ASP的安全漏洞与网络信息安全防护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于ASP在网络应用开发以及信息管理常见的三种问题进行简要阐述,然后结合业界学者们的研究结果,对基于ASP的安全漏洞网络信息安全防护设计进行细致分析,以期通过系统的实现来增强网络安全防护功能,实现信息保密性、可控性、完整性的提升。
李静鹏[6](2020)在《基于高分子取向及复水机理研究的面条酶法挤压工艺创建》文中研究表明面条制作工艺简单,食用方便,营养丰富,既可主食又可快餐,深受世界人民喜爱。当前,面条消费市场巨大,预计2020年年底面条终端市场规模将达1800亿元。无论是以筋道口感着称的拉面、意大利面还是以速煮性能着称的方便面,典型面条生产技术都已高度成熟,面条加工领域长期没有大的变化和发展,非技术革新难有重大技术进步。螺杆挤压技术集混合、搅拌、破碎、加热、蒸煮、杀菌及成型为一体,高效节能、经济实用,在面条加工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鉴于此,本研究引入高分子物理相关概念和原理,基于激光传输法建立挤压面条(Extruded Noodles,EN)取向度测定方法,构建取向度高阶响应优化模型,探索面筋蛋白-淀粉网络复合结构挤压取向形成机理,进而结合Ca2+调控的α-淀粉酶挤压技术制备EN,兼顾质构品质和复水品质,多角度深入剖析EN品质提升的机理,从而为EN的工业化生产创建技术路线,摸清技术脉络,建立研究方法,探索关键机理。各章节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根据激光传输原理构建取向度定量、无损测定方法:借助自主设计、搭建的激光传输系统采集激光散射图像,编制MATLAB程序进行图像分析得到表征取向度的B值。图像采集参数如下:相机曝光时间1/1600 s,激光入射角度45°,激光传输方向平行于取向方向。此法测得中筋面粉挤压面条(PF-EN),低筋面粉挤压面条(CF-EN)和市售面条(PN)的取向度B值分别为1.525,1.435和1.127,数据差异显着。该方法可以稳定、可靠、无损测定取向度,定量判断肉眼看不到的各种面条内部组织方向,还可以进一步应用于各类食品内部组织结构的方向性测定,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2)EN取向度越高,口感越筋道,因此充分利用已构建的取向度测定方法优化挤压工艺。首先,宽幅调节各个挤压操作参数(机筒温度90–130°C,螺杆转速80–120 r/min,加水量47–56%,喂料速度7–11 kg/h)得到面条取向度的基本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构建面条取向优化高阶响应模型。所得模型F值极显着,失拟不显着,信噪比高,拟合度好,可解释94.51%的响应值变化,预测得到取向效果优良的EN最优挤压操作参数如下:机筒温度121.47°C,螺杆转速102.20 r/min,加水量50.42%,喂料速度8.26 kg/h。在此条件下测得EN平均取向度为1.531,与模型预测值仅差0.39%。(3)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将高聚物力学状态和流动行为等高分子物理原理应用于面条取向变化规律研究,推测面筋蛋白-淀粉网络复合结构取向机理如下:玻璃态面粉蛋白质、淀粉组分在机筒内随环境温度、压力、剪切力的升高而迅速吸水,发生“低水糊化”。这一阶段,麦醇溶蛋白、麦谷蛋白相互交联、聚合,部分非共价键断裂,游离巯基和半胱氨酸减少,α-螺旋、无规则卷曲、β-折叠含量降低,初步形成具有弹性的面筋蛋白链段;与此同时,淀粉颗粒层状晶体结构被破坏,双螺旋链段打开与面筋蛋白链段缠绕交联,形成高弹态面筋蛋白-淀粉共混物。共混物到达机筒末段熔融区时,面筋蛋白链段柔顺性增加,二硫键、β-转角含量升高,主要化学交联键形式转变为二硫键与非共价键的交互作用,淀粉分子各个双螺旋间的结构有序程度降低,链长分布向低聚合度(DP)方向偏移,物料力学状态由高弹态转变为黏流态,表现出粘性流动特征。受螺杆剪切法向应力作用,面筋蛋白包裹着淀粉发生韦森堡效应而不断取向。已初步取向的聚合物进入具有收缩状流道的模头,受模头壁剪切、拉伸作用沿流动方向进一步取向。最后聚合物到达模头定型段温度开始下降,挤出模孔瞬间压力骤降,剪切力消失,水分急剧蒸发,物料温度迅速降低,具有取向的面筋蛋白-淀粉网络复合结构被瞬间“冻结”。开展的蛋白质、淀粉性质与结构研究支持了上述机理推测。(4)采用酶法挤压技术进一步调控、提升EN的质构品质和复水品质。高温、中温α-淀粉酶(TS-αA和MS-αA)对面条关键品质的影响机理分析表明,酶法挤压过程中小部分淀粉分子被降解为水溶性低聚糖和糊精。水溶性成分在复水过程中快速溶出赋予面条良好的蜂窝状多孔结构,大大加快复水时的热质传递速度,显着改善EN的复水品质。经α-淀粉酶修饰后的淀粉分子链长度和强度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淀粉高分子链取向效果,起到侧面调整和修饰面条整体质构品质的作用。少量TS-αA或MS-αA可以促进淀粉糊化,而过量的α-淀粉酶则会覆盖或粘附在颗粒表面抑制淀粉糊化。经0.8‰TS-αA和1.6‰MS-αA修饰后的EN整体品质特性明显优于未加酶EN。其中,添加有1.6‰MS-αA的EN复水时间短(5.40 min)、蒸煮损失小(6.14%)、质量保留率高(3.67g/g),质构品质整体可接受性最好。(5)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兼顾质构品质和复水品质构建Ca2+调控的酶法EN工艺多目标优化模型,掌握关键技术参数。在EN中添加少量Ca2+显着提高了MS-αA的相对酶活,酶促反应效率的变化显着影响EN的复水时间。最终选择0.08%的Ca2+协同0.12‰MS-αA制备Ca2+调控的酶法EN,构建取向度B值、复水时间与挤压操作参数(机筒温度、螺杆转速及加水量)之间的多目标响应模型。当目标函数权重系数均为0.5时得到最佳挤压条件如下:机筒温度105.78°C,螺杆转速102.48 r/min,加水量51.89%,所得EN平均取向度1.506,复水时间5.30 min。该优化工艺制备的EN质构品质接近于拉面,复水品质类似并优于挂面,说明本论文提出的EN品质提升工艺存在技术和工程可行性,所做研究工作为EN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方法和理论基础。(6)更进一步,采用分子动力学(MD)模拟技术探索金属离子调控α-淀粉酶相对酶活的作用机理,为解释CA(Ca2+)的引入降低了MS-αA添加量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CA与α-淀粉酶的稳定结合是淀粉酶二级结构、构象在高温环境下保持基本稳定,相对酶活显着提高的关键原因。特别是结合在CA-NA-CA金属三联体相应位点的CA或NA,对提高α-淀粉酶对热稳定性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与α-淀粉酶稳定结合的金属离子结合位点附近包含大量带负电荷的Asp、Glu,其次是带有强极性羧基的His以及空间位阻较小的Ala。金属离子与其配位基相结合的主要作用力来源于强极性羧基氧原子、羰基氧原子、酰胺基氧原子以及甲硫基硫原子与金属离子之间的静电引力。此外,高温环境和过量金属离子的扰动会导致部分α-淀粉酶侧链运动模式转变,关键残基相对位置迁移,分子内部动力学改变,因此试验中测得过量CA的添加反而导致α-淀粉酶相对酶活降低。
陈思红[7](2020)在《采煤机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系统》文中认为目前,煤炭能源仍然是我国的主体能源,面对煤炭长期可持续开发与利用等问题,明确高效的煤炭开采技术与先进的配套装备是解决该问题的主要方法。采煤机作为现代化机械开采的重要设备之一,在设计过程中产生大量数据,由于这些数据分散于采煤机各信息化平台,造成了技术流失和知识共享困难等问题。因此,实现数据驱动的创新设计是采煤机现代设计的主要内容,有助于促进企业集数据资源整合、数据应用、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为一体的协同化发展。面向数据驱动的采煤机创新设计发展趋势,针对采煤机数据分散、共享程度低等现状,围绕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系统的需求,运用ASP.NET技术、Ajax异步技术、Web Service技术及先进的数据库技术,以Visual Studio、SQL server 2008为系统开发工具,构建一个集专题数据、应用服务、数据汇交为一体的基于数据共享的采煤机服务系统。共享服务系统包括专题服务子系统、应用服务子系统、汇交服务子系统和其他辅助子系统,有效地将分散于采煤机各数字化平台数据资源整合和汇聚,为设计人员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数据资源,促进采煤机数据资源的应用与共享。本研究提出采煤机科学数据专题数据服务子系统解决方案,通过对采煤机数据深度挖掘、分析处理,构建具有专项特点的专题数据库,包括设计资源库、零件库、CAD模型库及CAE分析库等专题库,满足用户对数据资源的浏览、检索、下载等功能。通过对概念设计、参数化建模和CAE分析技术的研究,构建在线概念设计、CAD参数化建模、CAE分析等功能模块,完成采煤机应用服务子系统的集成,通过实例分析初步验证应用服务子系统,满足用户在线对采煤机的选型设计、关键零部件的CAD参数化建模和CAE参数化分析,为采煤机数字化设计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对采煤机科学数据特征分析,设计采煤机设计数据汇交体系和功能框架,提出“以专家审核为主、数据管理员为辅”的汇交审核方案,构建比较完整的采煤机设计数据汇交服务子系统,满足用户对数据产品的元数据和数据实体的汇交需求,不断丰富采煤机数据中心数据资源,初步实现采煤机制造企业数据的高效汇交。根据用户实际使用需求,确定系统测试方案,完成系统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性测试、兼容性等测试,通过对各个子系统运行实例验证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该系统将数字化设计贯穿于采煤机设计流程中,收集整合大量具有设计意义的数据资源,设计并开发供用户共享数据的汇交平台,为用户提供集数据资源、数字化设计、数据汇交等服务为一体的数据应用共享服务模式,促进数据资源的共享应用,实现数据资源的科学管理,减少数据资源的浪费,对煤机装备的资源集成化、设计数字化、运行网络化、管理信息化和服务智能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江锐[8](2020)在《基于云计算的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物联网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桥梁结构在长期运营中存在结构损伤、功能退化等现象,建立科学的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可为桥梁安全管理提供可靠支持。传统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主要针对于单体式工程,存在建设成本高、分析能力弱、信息共享水平低等问题。随着物联网技术高速发展和应用,建立基于云计算的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物联网系统,可以大幅降低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建设成本,提升海量监测数据智能化分析能力,并提高结构健康监测信息的共享水平,为区域级桥梁结构安全评估及决策提供在线支持。本文融合物联网与云计算的优势,开展了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物联网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阐述了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物联网与云计算的研究现状,论述了结构健康监测物联网特征及应用前景。(2)从信息获取和信息利用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物联网系统的总体架构。基于系统信息流分析,提出了以关系型云数据库进行信息管理的技术方案。制定了结构健康监测云平台的各个功能模块,为模块化设计打下基础。(3)开展了结构健康监测云平台数据采控、存储、分析及可视化关键技术研究。提出了云平台的数据采控策略,实现了远程平台化的数据采集控制。采用信息同构存储策略,构建了云数据库结构,实现了监测信息可靠高效的存储和管理。基于ASP.NET与MATLAB混合编程技术开展了分析算法的开发研究,实现了数据分析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基于Power BI开展了数据可视化研究,实现了监测信息的直观展示。(4)开展了结构健康监测云平台建设的实验研究。基于本文所研究的结构健康监测云平台关键技术,开发了结构健康监测云平台,验证了各关键技术衔接的有效性,为结构健康监测云平台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5)开展了新光大桥健康监测云平台的工程实例研究。建立了结构健康监测物联网系统,实现了新光大桥健康监测云平台的数据采控、存储、分析以及可视化。由于该平台是基于云计算实现的,因而易于更新维护,安全性和可扩展性较好。该工程实例为区域级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物联网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参考。
陈瑾[9](2020)在《胆碱氨基酸离子液体系微观结构对淀粉热致相变及分子链聚集行为调控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利用离子液体的独特理化性质尤其是其结构的高度可设计性,作为新型绿色溶剂调控淀粉的相变,促进淀粉的改性和赋予其更优良的应用性质已成为淀粉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本论文在考察国内外有关离子液体在淀粉领域的应用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相关科学问题的基础上,基于食品安全的要求,提出将由天然来源原料所构建的绿色安全胆碱氨基酸([Cho][AA])离子液体引入淀粉领域应用。通过从分子水平上探究[Cho][AA]离子液体系微观结构演变对淀粉热致相变和分子链聚集行为的调控作用和机制,建立利用离子液体氨基酸阴离子及其协同水分子诱导淀粉分子链聚集行为演变继而调控淀粉相变行为及溶液性能的方法体系,为[Cho][AA]离子液体真正成为绿色安全高效的淀粉溶剂以及促进淀粉的高值化利用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支撑。具体研究及结论如下:选择中性甘氨酸(Gly)和丝氨酸(Ser),碱性精氨酸(Arg)和赖氨酸(Lys)及酸性天冬氨酸(Asp)和谷氨酸(Glu)作为阴离子,与氢氧化胆碱通过中和反应构建了6种纯度较高的[Cho][AA]离子液体。利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揭示阴离子侧链链长及官能团对离子液体微观结构及阴阳离子相互作用方式和强弱的影响,显示二聚体离子对的相互作用结果能更好地反映离子液体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不同阴离子[Cho][AA]离子液体的热分解温度、玻璃化转变温度、粘度及离子对间的相互作用强弱遵循酸性氨基酸阴离子[Cho][AA]离子液体>碱性氨基酸阴离子[Cho][AA]离子液体>中性氨基酸阴离子[Cho][AA]离子液体的规律。多种现代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水溶剂,酸性氨基酸阴离子的离子液体溶剂抑制淀粉的热致相变,而中性和碱性氨基酸为阴离子的离子液体溶剂既可以促进也可以抑制淀粉的热致相变;[Cho][AA]离子液体不是通过降解或衍生化作用,而是利用阴阳离子与淀粉分子链间的氢键作用破坏淀粉分子原有氢键结构及抑制淀粉分子链的相互缠绕来影响淀粉的热致相变和分子链聚集行为、溶液体系的结构和流变性能。不同氨基酸阴离子的影响作用各不相同,酸性氨基酸阴离子的离子液体溶剂的高粘度会削弱阴阳离子的抑制作用,使淀粉分子链的聚集和缠绕程度较高,溶液体系的相关长度最小,粘度最大,而碱性氨基酸阴离子的离子液体溶剂的强碱性可以协同阻碍淀粉分子链的聚集和缠绕,降低溶液的粘度和假塑性,使体系亚微观结构更加均匀。研究还发现,水/离子液体比例同样显着影响淀粉的热致相变和分子链聚集行为。随着体系离子液体比例的增加,中性和碱性氨基酸阴离子的[Cho][AA]离子液体-水溶剂体系对淀粉热致相变行为表现出“抑制-促进-抑制”的规律,而酸性氨基酸阴离子的[Cho][AA]离子液体-水溶剂则始终表现出抑制行为。以水分子与淀粉分子相互作用为主的w:IL-9:1和w:IL-7:3溶剂体系中,离子液体比例的增加会促进淀粉分子链聚集,使淀粉溶液体系的假塑性增强,流变模量增大,表现为弹性凝胶结构;以阴阳离子与水分子协同作用的w:IL-5:5和w:IL-4:6溶剂体系中,离子液体比例增加会抑制淀粉分子链聚集,使淀粉溶液由凝胶结构逐渐转变为溶胶结构;而在以阴阳离子与淀粉分子相互作用为主的w:IL-2:8溶液体系中,淀粉的相变方式由吸热糊化相变转变为放热溶解相变,淀粉颗粒不经过溶胀直接缓慢溶解。将红外光谱二阶导数方法和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应用于研究不同水/离子液体比例的[Cho][AA]离子液体-水二元体系微观结构的演变,以及淀粉-[Cho][AA]离子液体-水三元体系中离子与分子间相互作用方式和强弱的差异,并构建了水/离子液体比例及阴离子结构调控淀粉热致相变及分子链聚集行为的相关物理模型。研究结果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随着体系水分的增加,离子液体-水二元体系中的阴阳离子对经过三维网络结构-离子团簇-紧密离子对-水分子分割离子对-溶剂化自由阴阳离子的微观结构动态变化过程,而紧密离子对和水分子分割离子对的形成是离子液体有效促进淀粉相变的保证。同时也明晰了酸性氨基酸阴离子离子液体阴阳离子间的强相互作用及其周围水分子结构的有序化会削弱其与淀粉分子间的氢键作用抑制淀粉相变,而中性和碱性氨基酸阴离子离子液体阴阳离子与淀粉分子间的强氢键作用促进了淀粉的相变,氢键作用越强,促进作用越大。本论文围绕胆碱氨基酸离子液体应用于调控淀粉热致相变及分子链聚集行为相关的基础科学问题首次展开较深入的研究,所获得的研究结果具有良好的创新性、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可为推动绿色安全的胆碱氨基酸离子液体在淀粉领域中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为具有调控淀粉满足不同应用要求的相变行为的胆碱氨基酸离子液体溶剂体系的设计提供技术支撑和基础数据,为淀粉的高值化利用提供新途径。
李健[10](2019)在《基于WEB的煤矿井下瓦斯网络监测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能源组成中,煤炭作为一个重要来源,其生产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信息孤岛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各煤矿生产现场与监测管理方已形成紧密联系,由煤监局对各种煤矿数据进行统一管理,这一领域在安全生产中有重要的导向。本人在进一步研究煤矿行业中瓦斯监测情况后,针对当前煤矿井下的瓦斯监测问题,根据现有的互联网技术,提出了一种关于WEB服务的监测煤矿井下瓦斯的网络系统,在远程浏览器指导下,实现了一个远程实时监测平台,其模式是与C/S+B/S架构相关的,从而实现了煤矿生产现场瓦斯数据的实时监管。其系统主要组成有中间层、客户端和现场。实现了收集煤矿井下安全收据,远程监测、查询、共享等功能。本文中所设计瓦斯网络监测系统在相关的煤矿已经完成了实地测试,在远程访问的情况下,系统中的监测数据均得到获取,现场展示中,系统展示了理想的可靠性,易操性,良好扩展能力,以及稳定的性能,有着良好的借鉴价值。
二、ASP安全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SP安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煤机装备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科学数据共享 |
1.2.2 数据共享技术研究 |
1.2.3 煤机装备数据库与应用系统 |
1.2.4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煤机装备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总体设计 |
2.1 引言 |
2.2 煤机装备科学数据资源 |
2.3 平台设计原则与需求分析 |
2.3.1 设计原则 |
2.3.2 功能模块 |
2.3.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2.3.4 可行性分析 |
2.4 体系架构与功能设计 |
2.4.1 体系架构 |
2.4.2 功能设计 |
2.4.3 数据共享模式 |
2.5 平台实现关键技术 |
2.5.1 ASP.NET技术 |
2.5.2 Ajax技术 |
2.5.3 元数据技术 |
2.6 平台开发环境 |
2.6.1 平台架构 |
2.6.2 平台硬件开发环境 |
2.6.3 平台软件开发环境 |
2.7 小结 |
第3章 平台数据汇交模块设计与实现 |
3.1 引言 |
3.2 数据汇交需求分析 |
3.2.1 汇交数据特征 |
3.2.2 存在的问题 |
3.3 功能设计 |
3.3.1 汇交注册 |
3.3.2 汇交申请 |
3.3.3 汇交审核 |
3.3.4 汇交入库 |
3.4 关键技术 |
3.4.1 权限控制与加密技术 |
3.4.2 数据传输 |
3.5 汇交实现 |
3.5.1 汇交流程 |
3.5.2 数据库设计 |
3.5.3 元数据注册界面设计 |
3.6 小结 |
第4章 平台专题数据模块设计与实现 |
4.1 引言 |
4.2 煤机装备专题数据资源 |
4.2.1 数据资源概述 |
4.2.2 数据库构建原则 |
4.2.3 专题数据子数据库 |
4.3 模块开发 |
4.3.1 界面设计 |
4.3.2 数据库设计 |
4.3.3 数据查询设计 |
4.4 小结 |
第5章 平台应用服务模块设计与实现 |
5.1 引言 |
5.2 应用服务功能模块 |
5.3 参数化建模子系统 |
5.3.1 系统功能框架与功能设计 |
5.3.2 参数化建模基本原理与方法 |
5.3.3 子系统实现 |
5.4 概念设计子系统 |
5.4.1 系统功能框架与功能设计 |
5.4.2 概念设计基本原理与方法 |
5.4.3 子系统实现 |
5.5 小结 |
第6章 平台测试与应用 |
6.1 引言 |
6.2 平台测试 |
6.2.1 测试目的与原则 |
6.2.2 测试内容 |
6.2.3 测试方法与步骤 |
6.2.4 测试环境 |
6.2.5 测试结果 |
6.3 应用实例 |
6.3.1 数据汇交模块 |
6.3.2 专题数据模块 |
6.3.3 应用服务模块 |
6.4 平台实际应用情况 |
6.5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AUTOSAR规范的E2E通信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2 AUTOSAR架构分析 |
2.1 AUTOSAR软件架构 |
2.1.1 应用程序软件组件层 |
2.1.2 运行时环境 |
2.1.3 基础软件层 |
2.1.4 应用程序接口 |
2.2 AUTOSAR OS规范 |
2.2.1 AUTOSAR OS的基本特征 |
2.2.2 通信机制 |
2.2.3 保护机制 |
2.3 多种汽车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 |
2.4 小结 |
3 嵌入式实时内核研究 |
3.1 任务管理 |
3.1.1 任务状态 |
3.1.2 任务队列 |
3.2 同步与通信 |
3.3 任务结束功能 |
3.4 内存管理 |
3.5 时间管理 |
3.6 系统状态管理 |
3.7 任务内存管理 |
3.8 中断管理 |
3.9 保护域管理 |
3.10 系统配置 |
3.11 本章小结 |
4 实时内核核心模块设计 |
4.1 任务管理模块 |
4.2 事件管理模块 |
4.3 资源管理模块 |
4.4 警报管理模块 |
4.5 本章小结 |
5 嵌入式平台硬件的移植研究 |
5.1 嵌入式Linux实时操作系统开发环境的搭建 |
5.1.1 嵌入式Linux开发环境搭建 |
5.1.2 ARM交叉工具链的安装 |
5.2 U-Boot的移植 |
5.2.1 Boot Loader启动流程 |
5.2.2 U-Boot的移植实现 |
5.3 实验环境 |
5.3.1 目标系统硬件平台 |
5.3.2 目标系统运行环境 |
5.3.3 调试环境 |
5.4 移植实现 |
5.5 CAN通信模块移植 |
5.5.1 A-COMSTACK |
5.5.2 A-COMSTACK移植 |
5.6 本章小结 |
6 测试实验 |
6.1 ECU to ECU通信实验 |
6.1.1 硬件平台 |
6.1.2 配置环境 |
6.1.3 测试实验 |
6.2 构建模拟测试环境 |
6.3 搭建仿真模型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某电力公司电网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工程项目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电网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目前存在问题 |
1.4 论文大纲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系统研发的相关理论与关键技术 |
2.1 引言 |
2.2 软件开发相关理论 |
2.2.1 基于B/S与C/S的软件架构 |
2.2.2 Microsoft.NET Framework架构 |
2.3 关键技术 |
2.3.1 HTML技术 |
2.3.2 VPN网络访问技术 |
2.3.3 ASP.NET技术 |
2.3.4 数据库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
3.1 引言 |
3.2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1 系统总体业务需求 |
3.2.2 系统网络结构需求 |
3.2.3 系统总体功能需求 |
3.3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1 可行性需求分析 |
3.3.2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网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 |
4.1 引言 |
4.2 工程信息管理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4.2.1 系统的总体功能设计 |
4.2.2 系统总体网络拓扑设计 |
4.3 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功能模块设计 |
4.3.1 基础信息管理模块设计 |
4.3.2 工程项目管理模块设计 |
4.3.3 物资管理模块设计 |
4.3.4 综合信息查询与统计管理模块 |
4.3.5 系统管理模块 |
4.4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4.1 数据库E-R图 |
4.4.2 数据表结构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网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
5.1 引言 |
5.2 电网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 |
5.2.1 系统软件开发环境 |
5.2.2 系统登录模块的实现 |
5.2.3 系统基础信息管理模块的实现 |
5.2.4 系统工程项目管理模块的实现 |
5.2.5 系统物资管理模块的实现 |
5.2.6 综合信息查询与统计管理模块的实现 |
5.2.7 系统管理模块的实现 |
5.3 软件测试 |
5.3.1 测试环境 |
5.3.2 软件功能测试 |
5.3.3 软件性能测试 |
5.3.4 测试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未来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零件物流信息跟踪系统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关键技术概述 |
2.1 数据库技术 |
2.1.1 数据库模型 |
2.1.2 数据模型的组成要素 |
2.1.3 数据模型的分类 |
2.1.4 概念数据模型 |
2.2 二维码技术 |
2.2.1 QR图码的基本概念 |
2.2.2 格式 |
2.2.3 技术特性 |
2.2.4 存储 |
2.2.5 主要应用项目 |
2.2.6 读取方式 |
2.3 ASP.NET技术 |
2.3.1 ASP.NET处理架构 |
2.3.2 部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需求概述 |
3.2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1 人员职责维护模块 |
3.2.2 零件周转模块 |
3.2.3 筛选查询模块 |
3.2.4 故障提交模块 |
3.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1 可扩展性需求 |
3.3.2 安全性需求 |
3.3.3 界面需求 |
3.4 可行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1.1 系统设计原则 |
4.1.2 系统架构设计 |
4.1.3 系统功能设计 |
4.2 系统访问及备份设计 |
4.2.1 系统登录控制 |
4.2.2 密码保护 |
4.2.3 数据定时备份 |
4.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3.1 数据库分析 |
4.3.2 概念模型设计 |
4.3.3 数据表设计 |
4.4 接口设计 |
4.4.1 用户接口 |
4.4.2 外部接口 |
4.5 系统出错处理设计 |
4.5.1 出错信息 |
4.5.2 补救措施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开发环境 |
5.2 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 |
5.2.1 系统登录模块 |
5.2.2 人员职责维护模块 |
5.2.3 零件周转模块 |
5.2.4 筛选查询模块 |
5.2.5 故障提交模块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需求 |
6.2 测试方法 |
6.2.1 模块测试 |
6.2.2 组合测试 |
6.2.3 确认及整体测试 |
6.3 系统测试 |
6.3.1 功能测试 |
6.3.2 用户界面测试 |
6.4 测试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未来计划 |
7.1 总结 |
7.2 未来计划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对ASP的安全漏洞与网络信息安全防护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ASP的常见安全漏洞类型 |
1.1 ASP源代码安全隐患 |
1.2 ASP木马安全隐患 |
1.3 密码验证漏洞隐患 |
2 基于ASP的安全漏洞网络信息安全防护设计 |
2.1 网络信息安全防护系统需求 |
2.2 静态评估加固 |
2.2.1 信息安全防护框架 |
2.2.2 安全评估 |
2.2.3 网络安全加固 |
2.3 动态安全防护 |
2.3.1 动态安全防护框架 |
2.3.2 主动动态防护 |
2.3.3 被动动态防护 |
3 网络信息安全防护系统的实现 |
4 结论 |
(6)基于高分子取向及复水机理研究的面条酶法挤压工艺创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写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面条的产业概况及技术背景 |
1.1.1 面条的产业概况 |
1.1.2 面条的技术背景 |
1.2 挤压技术及其在面条生产中的应用 |
1.2.1 挤压技术的原理及优势 |
1.2.2 挤压技术在面条生产中的应用现状 |
1.2.3 挤压面条的关键品质 |
1.3 挤压面条质构品质调控及其机理探索 |
1.3.1 筋道口感调控方法的探索 |
1.3.2 挤压取向的产生 |
1.3.3 取向度测定方法的探索 |
1.3.4 挤压取向形成机理的研究现状 |
1.4 挤压面条复水品质酶法调控及其机理探索 |
1.4.1 速煮性能调控方法的探索 |
1.4.2 酶法挤压技术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现状 |
1.4.3 金属离子对α-淀粉酶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现状 |
1.4.4 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及其在含酶体系中的应用现状 |
1.5 立题背景和意义 |
1.6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挤压面条取向度测定的激光传输法构建及验证 |
2.1 前言 |
2.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激光传输系统的设计和构建 |
2.3.2 取向度B值的计算方法 |
2.3.3 激光散射图像分析系统的构建 |
2.3.4 挤压取向面条样品的制备 |
2.3.5 最优激光散射图像获取参数的选择 |
2.3.6 取向度测定方法稳定性的验证 |
2.3.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图像获取参数对面条取向度的影响 |
2.4.2 取向度测定方法稳定性验证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取向度的面条挤压参数高阶响应优化模型构建 |
3.1 前言 |
3.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3.3.1 取向度B值的测定 |
3.3.2 单因素试验设计 |
3.3.3 Box-Benhnken试验设计 |
3.3.4 取向度B值优化高阶响应模型设计 |
3.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3.4.2 Box-Benhnken数据分析 |
3.4.3 方差分析及回归方程 |
3.4.4 模型数据稳定性诊断 |
3.4.5 3D曲面及等高线分析 |
3.4.6 模型优化结果与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筋蛋白-淀粉网络复合结构挤压取向形成机理研究 |
4.1 前言 |
4.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设备 |
4.3 试验方法 |
4.3.1 取向面条样品的制备 |
4.3.2 取向面条网络复合结构关键组分的提取 |
4.3.3 挤压取向对蛋白质性质与结构的影响 |
4.3.4 挤压取向对淀粉性质与结构的影响 |
4.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挤压取向对蛋白质分子量及亚基分布的影响 |
4.4.2 挤压取向对蛋白质溶解度和化学交联键的影响 |
4.4.3 挤压取向对蛋白质游离巯基及半胱氨酸含量的影响 |
4.4.4 挤压取向对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影响 |
4.4.5 挤压取向对淀粉有序结构的影响 |
4.4.6 挤压取向对淀粉链长分布的影响 |
4.4.7 基于高分子物理原理分析面条取向机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α-淀粉酶调控面条质构品质和复水品质的作用及机理 |
5.1 前言 |
5.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5.2.1 试验材料 |
5.2.2 试验设备 |
5.3 试验方法 |
5.3.1 酶法挤压面条的制备 |
5.3.2 淀粉样品的提取 |
5.3.3 淀粉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
5.3.4 淀粉X射线衍射峰的测定 |
5.3.5 淀粉热糊化参数的测定 |
5.3.6 面条表面微观结构表征 |
5.3.7 面条蒸煮参数的测定 |
5.3.8 面条感官评价方法 |
5.3.9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淀粉分子量分布特征 |
5.4.2 淀粉衍射峰及晶型变化分析 |
5.4.3 淀粉热糊化特征分析 |
5.4.4 面条表面微观结构 |
5.4.5 面条蒸煮品质变化规律 |
5.4.6 复水面条的感官评价分数 |
5.4.7 传统挤压和酶法挤压作用机理的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Ca~(2+)调控的酶法挤压面条工艺多目标响应模型的构建 |
6.1 前言 |
6.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6.2.1 试验材料 |
6.2.2 试验设备 |
6.3 试验方法 |
6.3.1 Ca~(2+)调控的酶法EN制备 |
6.3.2 Ca~(2+)调控的α-淀粉酶相对酶活的测定 |
6.3.3 Ca~(2+)调控的酶法EN复水时间的测定 |
6.3.4 Ca~(2+)调控的酶法EN取向度B值的测定 |
6.3.5 Box-Benhnken试验设计 |
6.3.6 多目标响应模型的构建 |
6.3.7 复水面条质构参数的测定 |
6.3.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Ca~(2+)对淀粉酶相对酶活的影响 |
6.4.2 Box-Benhnken数据分析 |
6.4.3 方差分析及回归方程 |
6.4.4 模型数据稳定性诊断 |
6.4.5 3D曲面及等高线分析 |
6.4.6 多目标响应模型优化与验证 |
6.4.7 挤压面条与市售面条关键品质特性对比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金属离子调控α-淀粉酶结构构象的分子动力学机理研究 |
7.1 前言 |
7.2 试验设备 |
7.2.1 硬件设备 |
7.2.2 软件设备 |
7.3 试验方法 |
7.3.1 模拟初始结构的确定及研究体系的构建 |
7.3.2 MD模拟研究方法概述 |
7.3.3 模拟轨迹提取及数据处理 |
7.4 结果与讨论 |
7.4.1 α-淀粉酶蛋白质骨架的稳定性 |
7.4.2 α-淀粉酶氨基酸残基的灵活性 |
7.4.3 金属离子与氨基酸残基原子间最短距离 |
7.4.4 金属离子配位基及质心距离实时变化规律 |
7.4.5 骨架重叠性较差的α-淀粉酶侧链稳定性分析 |
7.4.6 金属离子结合位点空间结构分析 |
7.4.7 α-淀粉酶骨架原子运动相关性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7)采煤机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科学数据共享 |
1.2.2 数据共享技术研究 |
1.2.3 采煤机数据库共享与知识库系统 |
1.2.4 存在的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采煤机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2.1 引言 |
2.2 采煤机科学数据资源 |
2.3 系统需求分析 |
2.3.1 功能需求分析 |
2.3.2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2.4 系统体系架构与功能设计 |
2.4.1 设计原则 |
2.4.2 体系架构 |
2.4.3 功能设计 |
2.5 系统实现关键技术 |
2.5.1 ASP.NET |
2.5.2 Ajax技术 |
2.5.3 Web Service技术 |
2.6 系统开发环境 |
2.6.1 系统架构 |
2.6.2 系统硬件开发环境 |
2.6.3 系统软件开发环境 |
2.7 系统可行性分析 |
2.8 小结 |
第三章 采煤机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系统模块集成 |
3.1 引言 |
3.2 专题数据服务子系统 |
3.2.1 采煤机专题数据资源 |
3.2.2 功能结构设计 |
3.2.3 数据库设计 |
3.3 应用服务子系统 |
3.3.1 概念设计功能 |
3.3.2 CAD参数化建模功能 |
3.3.3 CAE参数化分析功能 |
3.4 下载中心子系统 |
3.4.1 功能设计 |
3.4.2 功能实现 |
3.5 用户管理子系统 |
3.5.1 用户权限分析 |
3.5.2 用户管理功能实现 |
3.6 系统帮助子系统 |
3.6.1 联系我们 |
3.6.2 问题反馈 |
3.7 小结 |
第四章 采煤机设计数据汇交服务子系统 |
4.1 引言 |
4.2 汇交子系统需求分析 |
4.2.1 采煤机设计数据特征 |
4.2.2 采煤机设计数据汇交面临的问题 |
4.3 汇交体系 |
4.3.1 汇交体系结构 |
4.3.2 汇交技术流程 |
4.3.3 汇交工作流程 |
4.4 功能设计 |
4.4.1 汇交注册 |
4.4.2 数据汇交 |
4.4.3 汇交审核 |
4.4.4 数据管理 |
4.5 功能实现技术研究 |
4.5.1 元数据汇交 |
4.5.2 数据传输 |
4.5.3 专家审核 |
4.6 数据库设计 |
4.7 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应用 |
5.1 引言 |
5.2 系统集成 |
5.3 系统测试 |
5.3.1 测试目的与原则 |
5.3.2 测试内容 |
5.3.3 测试方法与步骤 |
5.3.4 测试结果 |
5.4 应用实例 |
5.4.1 专题数据服务子系统 |
5.4.2 应用服务子系统 |
5.4.3 汇交服务子系统 |
5.4.4 下载中心子系统 |
5.4.5 用户管理子系统 |
5.4.6 系统帮助子系统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基于云计算的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物联网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研究现状 |
1.2.2 物联网与云计算研究现状 |
1.3 结构健康监测物联网特征及应用前景 |
1.3.1 结构健康监测物联网特征 |
1.3.2 结构健康监测物联网应用前景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桥梁健康监测物联网系统总体设计 |
2.1 概述 |
2.2 系统设计目标与原则 |
2.2.1 系统设计目标 |
2.2.2 系统设计原则 |
2.3 系统需求分析 |
2.3.1 性能需求 |
2.3.2 功能需求 |
2.4 桥梁结构监测物联网系统总体架构 |
2.4.1 桥梁健康监测系统与物联网系统对应关系 |
2.4.2 系统总体架构 |
2.5 信息流与数据库 |
2.5.1 系统信息流 |
2.5.2 系统数据库 |
2.6 模块化设计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结构健康监测云平台关键技术研究 |
3.1 概述 |
3.2 关键问题分析 |
3.2.1 云计算的应用 |
3.2.2 ASP.NET开发技术 |
3.2.3 关键技术的实现思路 |
3.3 平台化的数据采控策略 |
3.4 监测云平台的数据存储 |
3.4.1 系统信息存储策略 |
3.4.2 云数据库设计 |
3.4.3 基于云数据库的监测数据管理 |
3.5 ASP.NET与 MATLAB混合编程在数据分析的应用 |
3.5.1 桥梁结构健康监测数据分析方法 |
3.5.2 ASP.NET与 MATLAB混合编程技术 |
3.5.3 基于混合编程的监测数据分析研究 |
3.6 Power BI在数据可视化的应用 |
3.6.1 ASP.NET的可视化设计 |
3.6.2 Power BI简介 |
3.6.3 基于Power BI的监测数据可视化研究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构健康监测云平台实验研究 |
4.1 概述 |
4.2 实验配置及方案 |
4.2.1 实验配置 |
4.2.2 实验方案 |
4.3 实验过程 |
4.3.1 加速度数据的获取 |
4.3.2 云平台网页的数据采控 |
4.3.3 云数据库的数据存储 |
4.3.4 云平台的数据分析 |
4.3.5 云平台网页的可视化报表 |
4.4 实验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程实例——新光大桥健康监测云平台开发 |
5.1 概述 |
5.2 工程背景 |
5.3 监测信息的获取 |
5.4 结构健康监测云平台的开发 |
5.4.1 云计算部署方式的选择 |
5.4.2 各关键技术的应用 |
5.5 新光大桥健康监测云平台的实现 |
5.6 监测云平台的实用性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胆碱氨基酸离子液体系微观结构对淀粉热致相变及分子链聚集行为调控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淀粉结构与分子链运动行为 |
1.1.1 淀粉结构特征 |
1.1.2 改性加工过程中淀粉分子链的运动行为 |
1.2 溶剂在淀粉加工中的作用 |
1.2.1 水体系 |
1.2.2 碱溶液体系 |
1.2.3 有机介质 |
1.3 离子液体 |
1.3.1 离子液体体系 |
1.3.2 离子液体-水二元体系 |
1.3.3 安全及绿色离子液体的设计 |
1.4 离子液体在淀粉领域中的应用 |
1.4.1 作为反应介质和催化剂 |
1.4.2 作为溶解介质 |
1.5 研究意义、目的和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二章 基于胆碱氨基酸离子液体构建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2.1.1 主要实验材料 |
2.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Cho][AA]离子液体的设计 |
2.2.2 [Cho][AA]离子液体的水分测定 |
2.2.3 [Cho][AA]离子液体的结构研究 |
2.2.4 [Cho][AA]离子液体的性质研究 |
2.2.5 离子液体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方法 |
2.2.6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Cho][AA]离子液体的设计 |
2.3.2 [Cho][AA]离子液体的结构表征 |
2.3.3 [Cho][AA]离子液体的性能 |
2.3.4 [Cho][AA]离子液体结构与性质之间关系的探讨 |
2.4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不同阴离子对离子液体溶剂中淀粉热致相变影响的研究 |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3.1.1 主要实验材料 |
3.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不同阴离子胆碱氨基酸([Cho][AA])离子液体溶剂的配置 |
3.2.2 不同阴离子对离子液体溶剂体系pH值和粘度的影响 |
3.2.3 不同阴离子对淀粉分子热致相变行为的影响 |
3.2.4 不同阴离子对热致相变中淀粉流变行为的影响 |
3.2.5 不同阴离子对热致相变中淀粉颗粒形貌及结晶结构的影响 |
3.2.6 淀粉-离子液体溶液体系的构建 |
3.2.7 不同阴离子对淀粉-离子液体溶液体系结构的影响 |
3.2.8 不同阴离子对淀粉-离子液体溶液体系流变行为的影响 |
3.2.9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淀粉在[Cho][AA]离子液体中的溶解性 |
3.3.2 不同阴离子对离子液体溶剂体系pH值和粘度的影响 |
3.3.3 不同阴离子对淀粉分子热致相变行为的影响 |
3.3.4 不同阴离子对热致相变中淀粉流变行为的影响 |
3.3.5 不同阴离子对热致相变过程中淀粉颗粒形貌及结晶结构的影响 |
3.3.6 不同阴离子的淀粉-离子液体溶液体系结构的研究 |
3.3.7 不同阴离子的淀粉-离子液体溶液体系流变性能的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离子液体比例对淀粉热致相变影响的研究 |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4.1.1 主要实验材料 |
4.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不同比例胆碱氨基酸([Cho][AA])离子液体-水溶剂体系的配置 |
4.2.2 水/离子液体比例对离子液体-水溶剂体系pH值和粘度的影响 |
4.2.3 不同比例离子液体-水溶剂体系对淀粉分子热致相变行为的影响 |
4.2.4 不同比例离子液体-水溶剂体系对热致相变中淀粉流变行为的影响 |
4.2.5 不同比例离子液体-水溶剂体系对热致相变中淀粉颗粒形貌及结晶结构的影响 |
4.2.6 淀粉-[Cho][AA]离子液体-水溶液体系的构建 |
4.2.7 水/离子液体比例对淀粉-[Cho][AA]离子液体-水溶液体系结构和流变行为的影响 |
4.2.8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水/离子液体比例对离子液体-水溶剂体系pH值和粘度的影响 |
4.3.2 不同比例离子液体-水溶剂对淀粉分子热致相变行为的影响 |
4.3.3 不同比例[Cho][AA]离子液体-水溶剂对热致相变中淀粉流变行为影响 |
4.3.4 不同比例离子液体-水溶剂对热致相变中淀粉颗粒形貌及结晶结构的影响 |
4.3.5 水/离子液体比例对淀粉-离子液体-水溶液体系结构和流变行为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Cho][AA]离子液体-水溶剂体系调控淀粉相变及分子链聚集的机制探讨 |
5.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5.1.1 主要实验材料 |
5.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 |
5.2 实验方法 |
5.2.1 [Cho][AA]离子液体-水二元体系的配制 |
5.2.2 [Cho][AA]离子液体-水二元体系的微观结构及离子与分子间相互作用 |
5.2.3 淀粉-[Cho][AA]离子液体-水-三元体系的离子与分子间相互作用 |
5.2.4 数据分析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Cho][AA]离子液体-水二元体系中水分子的红外光谱分析 |
5.3.2 [Cho][AA]离子液体-水二元体系中离子液体的红外光谱分析 |
5.3.3 [Cho][AA]离子液体-水二元体系的微观结构及离子与分子间相互作用 |
5.3.4 淀粉-[Cho][AA]离子液体-水三元体系的红外光谱解析 |
5.3.5 淀粉-[Cho][AA]离子液体-水三元体系中离子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
5.3.6 离子液体-水溶剂体系调控淀粉相变及分子链聚集的机制探讨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创新之处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基于WEB的煤矿井下瓦斯网络监测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煤矿远程监测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现状概述 |
1.2.2 我国发展的煤矿安全监测技术 |
1.2.3 我国发展的煤矿安全监测技术趋势 |
1.3 当前的问题 |
1.4 本课题的主要安排和内容概括 |
2 WEB关键技术的研究 |
2.1 WEB技术的介绍 |
2.1.1 WEB技术工作原理 |
2.1.2 WEB协议 |
2.2 WEB应用程序架构 |
2.2.1 概述 |
2.2.2 应用服务器 |
2.3 数据库访问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WEB的煤矿井下瓦斯网络监测体系结构 |
3.1 煤矿瓦斯远程监测的网络模式 |
3.1.1 C/S模式 |
3.1.2 B/S模式 |
3.1.3 远程监测的网络模式 |
3.2 煤矿井下瓦斯网络监测的WEB体系结构 |
3.2.1 WEB应用系统组成 |
3.2.2 WEB应用的工作机制 |
3.3 本章小结 |
4 对位于煤矿井下的瓦斯网络的监测系统设计 |
4.1 检测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4.2 基于WEB的应用结构设计 |
4.3 系统接入标准与数据流 |
4.3.1 系统接入标准 |
4.3.2 数据流向 |
4.4 实时数据引擎的设计 |
4.4.1 监控主机伴侣的设计 |
4.4.2 远程监测数据引擎的设计 |
4.4.3 socket通信 |
4.5 WEB服务器的设计 |
4.5.1 WEB服务器环境 |
4.5.2 COM组件的使用 |
4.5.3 基于ASP.NET动态页面的建立 |
4.6 数据库服务器的设计 |
4.6.1 关系数据库的选择 |
4.6.2 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
4.6.3 数据库安全管理 |
4.6.4 实时内存数据库 |
4.7 本章小结 |
5 基于WEB的煤矿井下瓦斯网络监测系统的调试 |
5.1 开发平台与运行环境 |
5.1.1 系统开发平台 |
5.1.2 系统运行环境 |
5.2 系统数据测试 |
5.2.1 煤矿安全监控主机伴侣系统功能测试 |
5.2.2 煤矿安全实时数据引擎系统功能测试 |
5.3 客户端监测界面的实现 |
5.3.1 登录界面 |
5.3.2 监测主界面 |
5.3.3 模拟量历史曲线 |
5.3.4 报表界面 |
5.3.5 系统管理界面 |
5.3.6 系统其他监测模块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ASP安全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煤机装备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开发[D]. 马鹏淘. 太原理工大学, 2021
- [2]基于AUTOSAR规范的E2E通信安全研究[D]. 何涛. 重庆理工大学, 2021(02)
- [3]某电力公司电网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谢峰.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零件物流信息跟踪系统设计和实现[D]. 邓力.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对ASP的安全漏洞与网络信息安全防护的分析[J]. 刘昕林,邓巍.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21(01)
- [6]基于高分子取向及复水机理研究的面条酶法挤压工艺创建[D]. 李静鹏. 江南大学, 2020(01)
- [7]采煤机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系统[D]. 陈思红. 太原理工大学, 2020
- [8]基于云计算的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物联网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D]. 江锐.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胆碱氨基酸离子液体系微观结构对淀粉热致相变及分子链聚集行为调控机制的研究[D]. 陈瑾.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10]基于WEB的煤矿井下瓦斯网络监测系统的研究[D]. 李健. 西安科技大学, 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