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脱口秀的灵魂

参与:脱口秀的灵魂

一、参与:谈话类节目灵魂所在(论文文献综述)

李鹊会[1](2021)在《仪式观视角下《圆桌派》的“和文化”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旨在以文化类网络综艺节目《圆桌派》为例,探索新媒体时代“和文化”传播的优化路径。不同于我们熟悉的从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效果等方面基于“传播的传递观”展开的传播研究,本文的传播研究是基于“传播的仪式观”视角下展开的,探析在《圆桌派》节目中“和文化”共享文化空间的具体建构过程。具体来讲,本文在理清“和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价值导向与传播现状的前提下,将詹姆斯·凯瑞提出的“传播的仪式观”作为理论背景,结合丹尼斯·鲁克与罗森布尔的仪式相关观点,分别从仪式剧本、仪式角色、仪式空间以及仪式程式四个方面具体解读“和文化”在《圆桌派》中是如何进行传播的,明晰《圆桌派》节目中“和文化”传播所产生的意义以及不足,并从中得出一些实践启示,以期为未来“和文化”传播实践活动提供些许参考。研究发现,《圆桌派》一方面弥补了“和文化”传播在过去以“传递观”为主导下存在的诸多传播缺憾,如丰富了缺失人文关怀的“和文化”传播、完善了缺乏文化涵化的“和文化”传播、开拓了缺少新媒体形式的“和文化”传播。但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仪式元素“商业化”,销蚀了意义建构功能;仪式人物“精英化”,弱化了公众参与程度;仪式过程“散乱化”,阻碍了文化意义展演。结合本文的分析与思考,笔者就新媒体时代“和文化”传播实践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加强文化内涵的表达,将“和文化”与仪式进行有机结合;第二,重视公众平等参与,构建与民意密切关联的媒介事件;第三,避免商业元素过度侵入,保证文化意义的完整展演。以期推动“和文化”在新媒体时代进行更好的传播,让“和文化”传播充满生机与活力,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郑广鑫[2](2021)在《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语用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网络节目的蓬勃发展,“互动”成为网络视听内容的内核,多版本和衍生类网络访谈节目随之增加。网络访谈节目深受大众喜爱,在网络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究其原因,与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的独特风格与语言策略密不可分,节目主持人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从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语言出发,运用语用学中的语用策略等理论,以近三年受关注的网络访谈节目为研究语料,探究角色新特征背景下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语用策略模式以及使用成因,并对其能力提升提出建议。研究发现,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通常会承担多重角色,角色新特征影响下语用策略丰富、立体、多样,灵活且富有变化。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语用策略不仅增强了主持人语言的个性化表达,还强化了节目整体的传播效果。全文共分为6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讨论了研究缘起、国内外电视访谈节目主持和网络访谈节目主持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思路以及创新之处。本文以近三年网络上关注度高的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分析、对比研究的方法,研究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语用策略。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研究对象新、研究角度新。第二部分通过梳理网络访谈节目的发展历程,对网络访谈节目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的概念、特点以及语用策略特征。第三部分从角色新特征视角入手,分析了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语用策略。作为网络访谈节目的传播主体,主持人在节目中担当讲述者、引导者、探询者、倾听者、调控者多重角色。本章以此为基础,立足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角色新特征,讨论了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陈晓楠、窦文涛、高晓松、姜思达等人在不同角色定位下使用的语用策略。第四部分从言外环境和言内环境两个层面入手,分析了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语用策略的使用成因。这里既有宏观的社会语境、中观的媒介语境、微观的节目语境,同时也有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语言语境,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因素的分析。第五部分根据前文的研究,从外部媒介环境和内部发展空间两个方面对网络访谈主持人语用策略能力提升提出合理化建议。第六部分是结语。本文从语用策略视角分析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的交际语言,深入研究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不同角色定位下的言语策略使用,既可以比较充分地探究在节目中主持人的语言使用问题,又可以更好地提升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效率。

马赫[3](2020)在《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 ——以流行文化中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流行文化已经全方位的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明星效应和明星偶像崇拜作为流行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与载体,使得流行文化在传播和大众化上得以可能,是流行文化不可或缺的生命力。人是文化的载体,也意味着文化对人具有形塑的功能,而偶像崇拜作为青少年时期的一种过渡性行为,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青少年主要以明星偶像作为自身崇拜与追捧的对象。近年来,由于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中的失范行为带来的文化讨论与社会问题也逐渐成为大众舆论与学术界的讨论热点与研究焦点之一。如私生粉跟踪偷拍与隐私侵犯、职业黑粉拉踩与谣言散布、打投流量购买与言论控评、恶意举报与网络暴力、过度迷恋以至于情感带入等粉丝负面事件屡见不鲜,“饭圈女孩”、“跪族男孩”等青少年粉丝群体的失范行为往往成为网络社交媒体的热点新闻。因此研究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现象、失范及其社会效应具有重要的社会学与文化学意义。当前,关于偶像崇拜的研究已经从大众文化研究领域拓展到心理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教育学等人文学科的多个学科与研究领域,对明星偶像崇拜的研究也从单一的理论转变为多元的分析,而且更加关注明星偶像崇拜群体的内部运行规律和心理活动,探索流行文化与偶像崇拜的价值与意义。我国学术界在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上侧重对现象进行调查,如描述偶像崇拜的特征、原因,强调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之间的关系,注重对我国青少年榜样教育问题提供指导性策略,总体缺少对明星偶像崇拜失范问题的详细解读与重构路径的具体剖析。本研究首先梳理了流行文化与偶像崇拜的历史演变,描述了社会变迁下偶像崇拜尤其是明星偶像崇拜的发展与变化,总结出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的流行文化背景及时代转变过程。中国偶像崇拜文化经历了从单一化到多元化、从精英化到大众化、从政治到文化的转变过程,中国偶像则经历了英雄偶像,明星偶像,选秀、草根偶像,流量、养成偶像的发展历程。其次,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等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比较与阐释了我国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现状与明星偶像崇拜新特征。当前我国青少年偶像崇现呈现出泛化与较高卷入度,崇拜对象以明星偶像为主流、二次元偶像彰显出时代的特征,在崇拜活动中科技使用与消费行为成为常态,并在自我认知上表现出主动性,而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负功能有待进一步分析。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则显示出了消费需求与粉丝经济、技术进步与推动、明星偶像的养成与低龄化、偶像制造的麦当劳化、粉丝类型的多元化、粉丝群体的组织化等新特征。明星偶像崇拜文化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其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大众本身所具有的正功能不容忽视。但是,近年来由于粉丝对明星的过度崇拜与迷恋所导致的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行为带来了超出理智的后果与社会问题。再次,结合当代中国社会中多样化的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行为进行访谈分别从粉丝的文本生产符号异化、消费与拜金主义、自我的丧失、狭隘性、非道德化、娱乐极端化等方面,解析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具体失范现象与行为,呈现其作为一个社会问题的普遍性以及对其予以重构的意义。通过文化与认同、个体与组织、制度与科技等维度分析了明星偶像崇拜失范产生的原因,并从网络社会流行下生活态度与价值取向、社会化主体间的影响与作用、基于亚文化视阈的探讨等视角对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偏差行为进行了学理性思考。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现象代表着网络社会下青少年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的形成,是当代青少年价值取向的体现。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不利于青少年的自身成长、社会稳定与发展,体现了社会化主体与青少年之间的矛盾性,也体现了社会化主体之间的统一性。青少年偶像崇拜亚文化反映出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已经不再是单一的个人问题或者心理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的实践,体现了亚文化在发生、发展过程中自身风格化的展现以及与主文化的对立与融合。最后,在研究基础上探究了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在价值、规范和行为的社会系统中路径重构的可能性,提出发挥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的合力正确引导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观念与行为。对于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行为不能置之不理,但主流文化不应是单一的否定与阻隔的状态,而是通过积极的引导策略与调适形式,在放任恣意发展与合理监督引导之间形成一种适度的张力,为明星偶像崇拜亚文化的构建和青少年失范提供价值与行为等方向指引。总之,当今中国流行文化下的明星偶像崇拜现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青少年粉丝及其诸多言行也常常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虽然学术界围绕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但对于流行文化中当代青少年粉丝的偶像崇拜特点与失范问题研究仍有缺憾。因此,本研究意图通过对我国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研究来推动相关领域的进展,并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偶像观与价值观有所裨益。

张雪奇[4](2020)在《日本深夜档电视综艺节目研究 ——以《月曜夜未央》与《可以跟你去你家吗?》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日本电视传播事业的不断繁荣发展,日本深夜档电视综艺节目逐渐发展成熟,其受众群体与影响力也逐渐扩大。多年的创新与实践使其在节目内容模式、创新性思维和后期制作上都有许多成功范例,作为日本电视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并承载着一定的社会文化价值,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试图通过对日本深夜档电视综艺节目特点及发展动因的深入分析,从国内对其一贯“低俗、无下限”的刻板印象评价中跳脱出来,探究其在日本社会发展潮流中所承载的特殊价值体现。进而为我国综艺节目的制作模式、内容创新以及深夜档节目的发展等方面提供一些新的思路。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二章对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日本深夜档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以及几大基本类型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梳理。第三、第四章以两档不同类型的深夜档案例节目《月曜夜未央》和《可以跟你去你家吗?》为切入口,比较分析两档节目在内容模式、后期制作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异同点,进而以窥探日本深夜档电视综艺节目整体的基本特征。第五章则是基于前文分析下,从不同视域探讨其具有以上特征的根本原因。最后一章基于中日两国综艺市场环境具有一定相似性,分析日本深夜档电视综艺节目能给我国综艺节目发展带来的启示和借鉴意义。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如今的日本深夜档电视综艺经过长阶段的摸索与修正,早期突出的恶俗特征已逐步被摒弃、呈现规范化发展。其低成本、小制作的原生特性催使优秀的深夜档综艺往往具备以下特征:独特的原创性题材和新颖形式、丰富有趣的综艺元素以及为满足受众需求而呈现出的高度包容性、开放性。日本深夜档电视综艺的基本特征也折射出当今日本社会突出的消费主义文化以及对多元价值观的包容,社会发展的时代特点和受众需要也证明了深夜档电视综艺在当今社会存在的合理性,在拥有相似文化土壤的我国,其也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

倪婕[5](2020)在《复调与狂欢 ——观察类综艺节目《我家那…》系列的亲子对话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将观察与真人秀相结合的观察类综艺节目受到了广大受众的欢迎。相比于以往单一的真人秀或谈话类节目,以《我家那……》系列为代表的观察类综艺节目更加注重以对话为主要呈现方式,现实议题与嘉宾讨论成为节目亮点。在此类综艺节目中,对话的本质就是思想的交流,由真人秀引发的“演播室对话”实则展现了不同人物在节目主题下产生的思想碰撞,“对话”比“演绎”更具有价值性,产生于对话的意识内容则是节目精神内核得到丰富的关键因素,而其中的对话思想与创新方式也对国内综艺节目的未来发展具有一定启迪性。巴赫金对于对话核心与意义的研究为学界众多领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他抽取了人类对话的本质及其重要性,使对话过程中各要素及环节的意义都具体分明。在此基础上,针对观察类综艺节目中的对话形式结合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能够清楚地展现出综艺节目中对话具有的功能性。在巴赫金对话理论中,对话关系的必然性与开放性是思想交流的前提,个体唯一性决定了对话的必要性,同时,对话关系为观点的呈现与延伸提供了重要条件,对话未完成性则促使思想持续碰撞与更新,这也是分析观察类综艺节目对话交流的入手点,对人类意义的交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对话理论提出的复调与狂欢化思想同样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多种声音产生与共存的形态被巴赫金描述为对话中的复调形式,平等性与自由性也是当下观察类综艺节目中的对话特征。将复调形式中的内涵与狂欢化思想所结合,探究节目中的复调形式以及背后衍生的狂欢精神,对综艺节目的发展具有广泛意义。

刘婧[6](2020)在《国内文博节目的嬗变与传播 ——以《国家宝藏》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中国文博节目在漫长的发展时间里,经历了数次历史性的关键变革,从而对节目的整体形态、传播策略产生重要影响。2017年12月3日,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播出的《国家宝藏》,将文博节目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陆续播出的文博节目以良好的口碑和收视率,以及对传承中华文化所作的贡献,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从此在国内的电视节目中占据一席之地。这种延续多季并持续更新的现象级文博节目,使众多电视学者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目前,学界对文博节目出现原因、概念界定、类型归属、发展脉络的研究尚不充足,尤其是对扛鼎之作《国家宝藏》传播内容、编排设计、视听风格、传播渠道及效果开展的研究较少。本文主要从经济支撑、政策支持、文化底蕴、社会援助这些大环境因素分析文博节目产生的必然性,并对其进行基本概念的界定、类型归属的划分,之后从发展脉络中探寻文博节目发展的三个阶段,并对创新期做典型性的归类。在传播内容方面,《国家宝藏》以全新的节目形态走进大众的视野,综艺+纪录的创新模式集结了综艺的多元形态和纪录的真实客观。从建馆历史、藏品数量、创新发展、评估报告探究包罗万象的博物馆;从年代历史、传播历史角度分析独具魅力的国宝文物,这些传播内容凸显了节目在前期规划时的慎重与严谨。在编排设计方面,《国家宝藏》以与众不同的传播方式让节目深入人心,从总结式、说明式、辅助式三个角度凸显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从讲解员、守护人的选择研究参与节目的人员;从主要环节、辅助环节研究创新多元的环节设置,这些整体编排与环节设计在节目播出后得到大众的认同。在视听风格方面,《国家宝藏》室内演播厅呈现出美轮美奂的效果,带给观众一场视听语言的饕餮盛宴,从而感受画面的冲击震撼与声音的扣人心弦。从图形设计、特效片头和立柱环幕分析节目精致画面带给观众视觉的享受;从程式化的原声音乐、情节化的背景音乐和故事化的原创歌曲探析节目古风音乐对受众听觉的渲染,从多种精选的角度构建了一场声画交融的感官体验。视听层面的画面和声音,呈现出文博节目独特的审美意象,构建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意境世界。在传播渠道及效果方面,《国家宝藏》借助现代媒介,挖掘微信公众号传播的深度、铺开新浪官方微博传播的广度、新设哔哩哔哩视频网站官方账号,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采用新手段、新方式、新方法精准定位,使三方协同联合,并驾齐驱,共同创新传播方式,扩大覆盖范围,使传播效果更上一层楼。从整体看,传播者将文物与博物馆作为传播内容,对节目的表现形式进行编排与设计,融合独特的视听风格,选择微信、微博、哔哩哔哩视频网站这三个传播渠道,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将《国家宝藏》所包含的传统文化与精神价值传达给受传者。

余惠颖[7](2020)在《网络谈话类节目谈话场的建构研究 ——以《圆桌派》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视听节目已经成为我国网民消费的主要形态之一,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内容。其中谈话节目已经不止局限于电视传统媒体,而是登入网络平台,以其即时、互动、自主、真实等鲜明个性,赢得了更广阔的一个发展平台,并迅速发展成为一种备受网民们关注和喜爱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努力推出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这就需要我们“努力打造优质的网络视听作品”。对于网络谈话类节目来说,构建一个优质的谈话场,则成为网络谈话类节目提升传播效果,更好地影响人、感染人、吸引人的关键所在。本文以勒温的场论为切入点,以《圆桌派》为个案,对网络谈话类节目谈话场的建构问题进行探究。全文共分八章,首先,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本人提出谈话场是由主持人营造和引导、嘉宾及现场参与者积极融入其中,在一定的访谈语境下思想情感沟通交流所形成的语言互动的环境与氛围的概念。因此,在谈话场的要素构成中将其分为空间、时间、人物、话题、心理五方面;其次,以优酷平台所推出的网络谈话类节目《圆桌派》为案例,分别从空间建构、时间建构、人物建构、话题建构、心理建构对其第一季至第三季的节目文本展开具体分析,研究发现,在《圆桌派》谈话场的整体建构中,着重突显了空间建构中场景的日常化与仪式感、时间建构中节目过程的自然性与节奏感、人物建构中人物的亲民性与平等性、话题建构中的时效性与生活性、心理建构中的心理沉浸与情感慰藉,这些建构的要素特征形成了圆桌派的特色谈话场,体现了一个系统性的谈话场建构方式,也为其他谈话类节目谈话场的建构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第三,本文通过研究网络谈话节目还发现存在谈话空间的有限性、时间的约束性、谈话者的单一性、内容的重复化以及谈话心理的单一性以上问题,根据自己的思考及理论分析,提出了人物应多样化发展、扩展话题的深度与广度、营造具有人文关怀的谈话心理、增加场景的多元性以及保持自然轻松的谈话节奏这些方面的建议,以期为网络谈话类节目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方向,使节目“谈话场”变得更加鲜活有力。

丁晖[8](2020)在《文化类综艺节目仪式建构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一种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电视始终影响着受众的认知、价值观等方方面面。近几年,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电视媒体的“娱乐性”功能越来越被强化,而“喉舌性”功能被逐渐弱化,电视节目市场充斥着各种快餐式文化商品。它们依靠夸张、猎奇等手段吸引受众的眼球,满足了受众的感官刺激,却忽视了节目本身的文化内涵,大众传媒呈现出日益明显的消费主义趋向。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文化类综艺节目回归大众视野,它们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精神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文化背后渗透的人文情感为依托,摆脱了浅层的感官娱乐,直击受众的内心诉求,在“浮躁”的真人秀节目市场中犹如一股清流,使受众得到情感的滋养与文化的浸润。文化类综艺节目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对于大众文化涵养的提高以及良好社会风气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的文化类节目带给人的印象总是专业性与知识性较强,被打上“精英文化”的烙印,因此收视率一直不高。而近两年,在传播媒介多样化、内容泛娱乐化的文化生态环境中,《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国家宝藏》等文化类综艺节目获得如此强烈的关注与好评,与节目的仪式化要素以及电视媒介的仪式化传播不无关系。仪式通过创造一个具有共同的经验、期待与行为的空间,使不同个体之间建立起一致的信仰,这对凝聚族群的情感与力量,建立民族文化共同体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以近几年热播的现象级文化类综艺节目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詹姆斯·凯瑞的“传播的仪式观”理论,以及涂尔干、特纳、柯林斯等人的社会学仪式理论等为主要理论依据,采用文献研究、个案研究等方法,从仪式的视角对文化类综艺节目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此类节目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如何营造仪式空间、打造仪式环节,从而建构起仪式意义与价值,实现文化情感的交流与共享,将对未来相关电视节目的创作与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将分为五个章节对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仪式建构进行研究。第一章首先探讨了仪式的概念内涵及其特点。早在上古时代,仪式就进入了人类生活,学界对仪式的研究也历经数个阶段,并随着社会的发展演变,不断拓展着仪式的研究领域,它的包容性非常大。然后梳理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概念及发展历程。自2017年起,文化类综艺节目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因此对其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最后对文化类综艺节目与仪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在众学者仪式传播的相关理论下,得出了“媒介本身就是一场文化共享的仪式”这一结论,而文化类综艺节目已成为电视媒介仪式的重要力量。第二章从宏观角度探究了文化类综艺节目在仪式观观照下的意义与价值。首先分析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仪式传播意义,传受双方的交流互动打破了传播活动中受众一直处于被动接收位置的传统观念,使人们意识到他们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主体作用。在此基础上,探析了文化类综艺节目如何建构起仪式的社会意义与文化意义。从社会层面来看,文化类综艺节目可以促进共同信仰的建立,可以在当代叙事语境之下,重塑民族的集体记忆,并通过弘扬主流价值观,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文化层面来看,文化类综艺节目建构了民族的文化记忆,唤醒了受众内心真实的文化与情感,并增强了大众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第三章从结构方面着手,探讨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仪式建构。首先分析了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存在的阈限过渡阶段。从文化类综艺节目这一整体结构来看,它作为现代媒介仪式的产物,同其他仪式一样,会使人产生从世俗世界到神圣世界的过渡,从其内部结构来看,其环节流程的过渡也会产生的不同意义。它们为主持人、嘉宾、受众等节目仪式参与者提供了一个身份转换的阈限时空,并在这种转换中实现了个体的自我超越与升华。然后分析了在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存在的禁忌。禁忌为各神圣事物打上了不可侵犯的烙印,通过禁忌,节目建立起公认的价值体系,而节目的仪式价值也正是在传播时间、空间、规则制度等特定的禁忌约束中得以生成。最后分析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秩序,它是仪式具有权威性、庄严性的基本所在,也是仪式履行、信仰崇拜的制度性基础。第四章从具体内容方面着手,探讨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仪式建构。文化类综艺节目与过去相比,吸引力或者说观赏度大大增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节目注入了仪式的元素内容,因此本章就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视听场景、象征符号元素、仪式化的语言以及仪式化的表演四个方面,分析了节目如何借助这些的仪式化的手段,建构起节目的内容意义。它们是使之区别于真人秀等展现日常化内容的节目的一大特色,也正是这些仪式化的要素,受众的观感体验也存在差别。仪式营造的神圣感与威严性使受众以一种更加虔诚、更加沉浸式的心境参与到节目的仪式体验中,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必然增强了受众的文化认同,有利于共同信仰与价值的建立,节目能够获得广泛的认可离不开它们的存在。探讨文化类综艺节目在仪式传播、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建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将其更好地应用于节目中,以期为文化类综艺节目及相关电视节目的创作发展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因此第五章在仪式观视角下,对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作与发展作出了展望,并得出以下结论:在多元文化影响下的今天,应平衡好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使电视生态良好稳定地发展,而充分发挥仪式符号的象征表意功能,可以避免消费时代下符号的意义缺失与虚拟化;此外,互动作为仪式传播中尤为重要的一环,启发我们应注重充分发挥受众的主体力量,通过信息双向度的交流,提高受众的参与度,只有这样,节目才能永葆生命力;最后,充分利用仪式行为比日常行为在建构共同价值观、共同信仰等方面的优势,打造仪式化传播场域,凝聚受众的情感力量,是节目创作的明智之举,而如何合理适度地利用这些仪式要素,也是节目需要反思的地方。

李云舒[9](2020)在《《非你莫属》互动言语行为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天津卫视大型求职真人秀节目《非你莫属》的互动言语行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语用学相关理论,对话语结构的总体结构和局部结构、话语角色的转换及功能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出《非你莫属》中互动言语行为的交际价值。第一章,主要介绍了选题依据和意义,以及有关互动言语行为、电视访谈节目中的互动言语行为,以及《非你莫属》的研究现状;第二章,对《非你莫属》的基本概况进行分析。通过对节目的特点和热播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出了节目由于其自身特点所产生的现实意义,为电视访谈节目的发展及其产生的现实影响起到推动作用。第三章,对《非你莫属》的话语结构进行分析。从节目的整体结构看,节目开端和结尾遵循着固定模式,主体由四部分局部结构构成,每一个局部结构相对于自身而言又是一个小的整体结构,局部结构中,通过对话轮、相邻语对、反馈项目和修正机制的分析,体现出会话应遵循的言语交际规范。第四章,运用语用学理论对话语角色的定义、转换和功能进行分析,并且结合节目中的会话语料为论据,分别分析主持人和求职嘉宾话语角色随着节目流程推进时的主要功能。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互动言语行为理论出发,将研究视角转移到了电视访谈节目中,尤其是由于《非你莫属》节目有着多重话语角色的特殊性质,研究的角度更加丰富,不仅为日常言语交际提供了指导价值,还为电视访谈节目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厉彦汝[10](2020)在《传播仪式观视角下电视综艺《朗读者》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应运而生,该类节目以文化内涵和娱乐元素的适度结合为前提,创造了“文化+”的特色组合模式,成为当下人们热议和关注的新型电视综艺类型。《朗读者》作为文化类电视综艺发展中的头部节目,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真实的情感展露和高度的仪式表达,满足了现代人重温经典、寻根忆往的文化诉求。本文借用詹姆斯·凯瑞(James W.carey)的传播的仪式观理论对《朗读者》节目的仪式化表达、参与者的强化作用以及利用媒介技术增强文化共享等进行具体分析,总结节目在仪式观的视角下取得的成功经验和价值意义,反思和修正节目在发展过程中的欠缺与不足,为其他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制作和传播运作提供有效的研究借鉴。本论文分五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梳理了传播仪式观理论的知识要点和《朗读者》的相关资料概述。对传播仪式观理论内涵、起源、构成要素进行概括总结;对电视综艺《朗读者》节目的产生背景、内容模式和社会影响进行介绍阐述,并对《朗读者》作为文化类综艺的典范进行分析,通过对其理论的理解和对节目相关信息的整合和深入,进而更好的从传播仪式观理论的观照下进一步分析《朗读者》节目。第二章从传播仪式观理论出发,将《朗读者》节目中的传播仪式的特征呈现作为研究要点,分析了传统读书节目中的一般性的仪式特征;对《朗读者》节目呈现出特殊的仪式化表征作重点表述,并通过这些特殊的仪式表征来展现节目所传达的深刻文化内涵。第三章主要以节目的参与者为主体对象,分析《朗读者》节目中参与者的类型以及作用表述。通过对节目主持人访谈、名人朗读以及台下观众在镜头前的细节表现和解读,给予受众一个更加清晰和深入的理解空间,强化参与者对节目的仪式建构,使节目传播仪式的效果和影响达到最大化。第四章探讨了节目借助媒介技术手段聚集人们进行共享文化。本论文选择了《朗读者》中创新独特和个性化的媒介传播方式,通过电视媒体、新媒体以及朗读亭创设等手段推动受众能够更好地融入文化仪式的共享氛围中,同时也探究了电视媒介的传播与新媒体传播渠道的技术观之间的思维差别和共同意图。第五章分析了《朗读者》在传播仪式观的影响下产生的经验启示与反思。《朗读者》节目目前已经播出两季,它作为一档颇受高评,甚至是家喻户晓的现象级文化类综艺节目,笔者对仪式观影响下节目中取得巨大成功的经验元素以及存在的不足作出分析和总结,并对节目本身的制作和传播仪式的应用进行权衡与反思,期以对未来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制作具有参考意义。

二、参与:谈话类节目灵魂所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参与:谈话类节目灵魂所在(论文提纲范文)

(1)仪式观视角下《圆桌派》的“和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和文化”历史渊源及其研究现状
        (二)“传播的仪式观”理论梳理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仪式”理论的梳理与界定
        (四)文化类综艺节目和《圆桌派》节目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新媒体时代“和文化”的传播现状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和文化”传播背景
        一、个体心灵的不和:消费主义盛行下个体焦虑的蔓延
        二、群体间的不和:信息茧房加快群体极化的发酵
        三、人与社会的不和:社会转型期网络激进主义的暗涌
    第二节 “和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导向
        一、“和文化”的内涵
        二、“和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价值导向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和文化”传播所面临的问题
        一、传播内容泛化,文化内涵表达缺位
        二、传播形式僵化,忽视公众参与过程
        三、传播语境变革,现代化传播受阻
    第四节 “和文化”传播的成功尝试——《圆桌派》
第二章 “和文化”在《圆桌派》中仪式剧本的选择
    第一节 话题剧本:包罗万象、贴近生活的话题设置
        一、个体感受困境类话题
        二、人际关系与群际关系类话题
        三、社会争议现象类话题
        四、多元文化类话题
    第二节 表达剧本: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观点表达
        一、对话开端:“执两用中”的话题解读
        二、对话过程:“持中有度”的观点交流
        三、对话结尾:“多元共存”的开放结尾
第三章 “和文化”在《圆桌派》中仪式角色的演绎
    第一节 主持人:谦和诚朴的“大祭司”
    第二节 嘉宾:中正平和的“表演者”
    第三节 观众:围观仪式的“参与者”
第四章 “和文化”在《圆桌派》中仪式空间的建构
    第一节 仪式的场所选择:“和敬廉美”的文化渲染
    第二节 仪式的道具安排:“谐和适度”的文化意象
        一、香
        二、茶
        三、圆桌
    第三节 仪式的影像表达:“中庸有节”的声画特征
        一、均衡持中的画面构图
        二、谐和素雅的色彩意象
        三、张弛有度的声音运用
第五章 “和文化”在《圆桌派》中仪式程式的设置
    第一节 节目固定化程式的展演
    第二节 节目系列化程式的打造
    第三节 节目循环化程式的设置
第六章 仪式观视角下“和文化”在《圆桌派》中传播意义与反思
    第一节 仪式观视角下“和文化”在《圆桌派》中传播的意义
        一、丰富缺失人文关怀的“和文化”传播
        二、完善缺乏文化涵化的“和文化”传播
        三、开拓缺少新媒体形式的“和文化”传播
    第二节 仪式观视角下“和文化”在《圆桌派》中传播的反思
        一、仪式元素“商业化”,销蚀意义建构功能
        二、仪式人物“精英化”,弱化公众参与程度
        三、仪式过程“散乱化”,阻碍文化意义展演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和文化”传播的实践启示
        一、加强文化内涵的表达,将“和文化”与仪式进行有机结合
        二、重视公众平等参与,构建与民意密切关联的媒介事件
        三、避免商业元素过度侵入,保证文化意义的完整展演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圆桌派》第一季至第四季话题列表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2)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语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访谈节目主持研究综述
        二、国内电视访谈节目主持研究综述
        三、国内网络访谈节目主持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概述
    第一节 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界定
        一、网络访谈节目概念界定
        二、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概念界定
    第二节 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语用策略特征
        一、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语用策略界定
        二、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语用策略特征分析
第二章 角色新特征背景下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语用策略分析
    第一节 个性“讲述者”:纪录片样态下的新呈现形式
        一、闲聊式:即兴开场,语言简洁轻松
        二、抒情式:叙述传情,表达真挚生动
        三、总结式:归纳概括,巩固深化主题
        四、消解式:结尾解构,引发观众深思
    第二节 积极“引导者”:多元化场景中的新互动模式
        一、氛围营造:洞察现场,合理运用环境
        二、语境顺应:专注对话,善用交谈语境
        三、循循善诱:循序渐进,话题逐步探索
        四、概括引导:抓住重点,突出语言核心
    第三节 智慧“探询者”:故事化背景下的新叙事方式
        一、直接式:开门见山,话题正面直击
        二、委婉式:幽默先行,提问迂回婉转
        三、螺旋式:边讲边问,话题环环相扣
        四、假设式:寓问于谈,启发嘉宾思考
    第四节 专注“倾听者”:平民化交谈中的新角色关系
        一、共情式:感同身受,保持理性与适度感性
        二、语空式:适当沉默,引发同情同理及同频
        三、肯定式:充分理解,及时对嘉宾进行反馈
        四、评析式:总结重点,对嘉宾话语给予分析
    第五节 适时“调控者”:主人翁意识下的新调度方法
        一、制造热点:引发争论,活跃现场氛围
        二、控制话轮转换:把持话轮,驾驭进程
        三、适时打断:即性应变,掌控现场节奏
        四、善用非语言符号:合理运用传递情感
第三章 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语用策略成因分析
    第一节 言外语境:传播环境更新催生话语策略变革
        一、社会语境:聚焦时代发展,话题设置多元化
        二、媒介语境:关注网络媒体,话语焦点差异化
        三、节目语境:突破空间壁垒,话语内容灵活化
    第二节 言内语境:网络语言环境助推语用策略转变
        一、语音:强调表达含义,激发观众兴趣
        二、词汇:突破用词习惯,扩大访谈效果
        三、语法:句式简洁多样,便于观众接受
第四章 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语用策略提升路径
    第一节 外部提升机制:塑造主持人业务发展的媒介生态环境
        一、构建主持人立体化成长环境
        二、拓宽主持人多平台发展渠道
        三、重塑主持人跨媒介评价体系
    第二节 内部提升机制:打造主持人自我修养的内部发展空间
        一、树立品牌意识,提升社会竞争力
        二、加强理性思考,提高舆论传播力
        三、强化网络意识,增强话语影响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近五年具有代表性的网络访谈节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3)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 ——以流行文化中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
        1.4.1 流行文化
        1.4.2 明星偶像
        1.4.3 偶像崇拜
        1.4.4 青少年
        1.4.5 失范
    1.5 文献综述
        1.5.1 国外文献综述
        1.5.2 国内文献综述
        1.5.3 评述
    1.6 研究理论依据
        1.6.1 功能论
        1.6.2 结构分析
        1.6.3 亚文化理论
    1.7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7.1 研究方法
        1.7.2 研究框架
        1.7.3 文章结构
第2章 中国流行文化与偶像崇拜现象的历史演变
    2.1 中国流行文化发展历程
        2.1.1 建国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
        2.1.2 改革开放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1978年-1992年)
        2.1.3 “南方谈话”和十四大至二十世纪末(1992年至1999年)
        2.1.4 二十一世纪至十八大(2000年-2012年)
        2.1.5 十八大至新时代(2012至今)
    2.2 中国偶像崇拜现象的历史变迁
        2.2.1 英雄偶像的时代
        2.2.2 明星偶像的主流化
        2.2.3 选秀、草根偶像的崛起
        2.2.4 流量、养成偶像的到来
    2.3 小结
        2.3.1 影响中国流行文化的主要因素
        2.3.2 中国偶像崇拜的嬗变
第3章 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
    3.1 青少年偶像崇拜基本现状
        3.1.1 偶像崇拜的泛化与较高卷入度
        3.1.2 明星偶像与二次元偶像
        3.1.3 崇拜中的科技使用与消费行为
        3.1.4 自我认知上的主动性
        3.1.5 失范的负功能有待进一步分析
    3.2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比较研究
        3.2.1 问卷调查的比较
        3.2.2 网络调查的比较
    3.3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新特征
        3.3.1 消费需求与粉丝经济
        3.3.2 技术进步与推动
        3.3.3 明星偶像的养成与低龄化
        3.3.4 偶像制造的麦当劳化
        3.3.5 粉丝类型的多元化
        3.3.6 粉丝群体的组织化程度
        3.3.7 明星偶像崇拜的正功能
        3.3.8 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显现
第4章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表征
    4.1 符号异化、消费与拜金主义
        4.1.1 偶像符号异化与消费主义
        4.1.2 粉丝消费
        4.1.3 奢侈生活、虚假需求与拜金主义
    4.2 自我的丧失
        4.2.1 象征性权力的偶像崇拜与权力分层
        4.2.2 泛偶像化下的假偶像与精英主义
        4.2.3 自我认同的偏差——社会化的障碍
    4.3 狭隘性
        4.3.1 新媒体与传播技术下的盲区
        4.3.2 明星偶像崇拜的文化趋同现象
        4.3.3 价值观的偏差与替代
    4.4 非道德化
        4.4.1 非理性的偶像崇拜
        4.4.2 偶像崇拜的非道德化
        4.4.3 暴力化的蔓延(语言、行为等)
    4.5 娱乐极端化
        4.5.1 日常生活化的娱乐至死
        4.5.2 肤浅化与浮动性
第5章 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原因与解析
    5.1 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原因
        5.1.1 文化与认同
        5.1.2 个体与组织
        5.1.3 制度与科技
    5.2 明星偶像崇拜及失范的解析
        5.2.1 网络社会流行下生活态度与价值取向
        5.2.2 社会化主体间的影响与作用
        5.2.3 基于亚文化视阈的探讨
第6章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重构路径
    6.1 政府层面
        6.1.1 价值:社会文化的建设
        6.1.2 规范:制度的建设
        6.1.3 行为:政府的监管
    6.2 多元社会层面
        6.2.1 学校教育的引导与创新
        6.2.2 大众传播媒介的导向
        6.2.3 明星公司、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
        6.2.4 粉丝社群的管理
    6.3 个人层面
        6.3.1 家长与家庭的角色
        6.3.2 偶像的角色
        6.3.3 传媒者的角色
        6.3.4 青少年粉丝的角色
第7章 结语
    7.1 回视偶像崇拜
    7.2 本研究的结论
    7.3 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的相关学术成果
致谢

(4)日本深夜档电视综艺节目研究 ——以《月曜夜未央》与《可以跟你去你家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界定
    1.3 文献综述
        1.3.1 日本对其本土电视综艺节目的研究综述
        1.3.2 国内对日本电视综艺节目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对日本深夜档电视综艺节目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日本电视综艺节目发展概述
    2.1 日本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2.1.1 日本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历史
        2.1.2 日本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现状
    2.2 日本深夜档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
        2.2.1 1960至1980年代中期的萌芽摸索期
        2.2.2 198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快速发展、多样类型涌现
        2.2.3 二十一世纪初至今各成体系、逐渐规范化的稳步发展
    2.3 日本深夜档电视综艺节目的基本分类
        2.3.1 谈话类脱口秀节目
        2.3.2 纪行类真人秀节目
        2.3.3 整人恶搞类搞笑节目
        2.3.4 偶像团综类节目
第三章 日本深夜档电视综艺的节目特征分析
    3.1 案例选取依据
        3.1.1 选取《月曜夜未央》的依据
        3.1.2 选取《可以跟你去你家吗?》的依据
    3.2 《月曜夜未央》节目特征分析
        3.2.1 《月曜夜未央》节目基本概述
        3.2.2 《月曜夜未央》的内容设计
        3.2.3 《月曜夜未央》的主体人物
    3.3 《可以跟你去你家吗?》节目特征分析
        3.3.1 《可以跟你去你家吗?》节目基本概述
        3.3.2 《可以跟你去你家吗?》的主题呈现
        3.3.3 《可以跟你去你家吗?》的主体人物
第四章 《月曜夜未央》和《可以跟你去你家吗?》的异同点比较
    4.1 表现形式上的差异性比较
        4.1.1 场景呈现上的差异性
        4.1.2 视觉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性
        4.1.3 听觉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性
    4.2 价值导向上的趋同性分析
        4.2.1 自由包容传递多元价值,平等话语弱化“说教”色彩
        4.2.2 议题内容关注边缘群体,平民视角显示人文关怀
        4.2.3 悲观表象反衬积极内涵,百态人生传递正能量
第五章 日本深夜档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动因探析
    5.1 消费文化视域下日本深夜档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动因探析
        5.1.1 电视娱乐节目的文化商品本质
        5.1.2 深夜档电视综艺中的符号建构与消费
        5.1.3 收视率至上原则刺激深夜档低俗内容滋生
    5.2 传播学视域下日本深夜档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动因探析
        5.2.1 受众的扩大化及其情感需要的满足
        5.2.2 传播内容的多元化呈现迎合受众需求
    5.3 文化社会学视域下日本深夜档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动因探析
        5.3.1 后情感主义思潮泛起的推波助澜
        5.3.2 社会文化诉求促其承载社会文化价值
第六章 日本深夜档电视综艺对我国的启示及借鉴意义
    6.1 发展深夜档综艺节目的现实意义
        6.1.1 市场竞争格局变动,深夜受众群体增多
        6.1.2 补充延伸其他时段,丰富综艺节目类型
        6.1.3 对夜间经济消费的刺激与促进
    6.2 我国发展深夜档综艺节目的可行性
    6.3 我国对日本深夜档电视综艺的借鉴策略
        6.3.1 关注观众心理需求,精确定位目标群体
        6.3.2 摆脱题材形式同质化、提高开发制作水准
        6.3.3 注重节目价值观构建,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复调与狂欢 ——观察类综艺节目《我家那…》系列的亲子对话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对话理论研究现状
        1.2.2 观察类综艺节目研究现状
    1.3 相关理论
        1.3.1 巴赫金与对话理论
        1.3.2 复调与狂欢化思想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第2章 观察类综艺节目概况
    2.1 观察类综艺节目概念及特点
        2.1.1 观察类综艺节目概念
        2.1.2 观察类综艺节目特点
    2.2 国内观察类综艺节目发展与现状
第3章 对话理论框架下观察类综艺节目的对话关系
    3.1 对语交际模式中的对话者
        3.1.1 对话中的参与者
        3.1.2 节目具有多元身份的对话主体
    3.2 平等对立的对话关系
        3.2.1 存在即对话:无处不在的对话
        3.2.2 “超视”与“外位”:平等对立的主体
    3.3 对话性的语言交流
        3.3.1 对话理论中的对话性
        3.3.2 具有对话性的应答语言
第4章 复调与狂欢思想下的对话交流
    4.1 话题属性激发对话欲望
    4.2 复调式对话中的主体建构
        4.2.1 自我意识的增强
        4.2.2 主体间性的确立
    4.3 大型对话中的观点流动
        4.3.1 观点表达背后的对位关系
        4.3.2 多元化的对话形式
        4.3.3 讨论升温中的未完成性
    4.4 对话空间下的观点狂欢
        4.4.1 对话形式展现狂欢特性
        4.4.2 受众参与打造狂欢广场
第5章 对话思想对国内综艺节目生产的启示
    5.1 以受众为立场坚守节目初心
    5.2 以主体性为核心塑造节目灵魂
    5.3 以多样化为方向创新节目内容
    5.4 以文化独立性为主旨发展综艺节目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国内文博节目的嬗变与传播 ——以《国家宝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依据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综述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文博节目的出现、定位、发展及创新
    第一节 文博节目的出现原因
        一、经济上强势的支撑
        二、政策上莫大的支持
        三、文化上底蕴的深厚
        四、社会上无私的援助
    第二节 文博节目的概念界定与类型归属
        一、文博节目的概念界定
        二、文博节目的类型归属
    第三节 文博节目的发展脉络与创新类型
        一、诞生:考古直播揭开文博面纱(1968 年——至今)
        二、过渡:传统形式对文博的涉猎(2001 年——至今)
        三、创新:文博与综艺结秦晋之好(2017 年——至今)
第二章 《国家宝藏》的传播内容
    第一节 包罗万象的博物馆
        一、历史悠久馆藏丰富的大型博物馆
        二、创新发展评估较高的一级博物馆
    第二节 独具魅力的国宝文物
        一、从年代历史角度看文物
        二、从传播历史角度看国宝
第三章 《国家宝藏》的编排设计
    第一节 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
        一、总结式的高度概括
        二、说明式的简要介绍
        三、辅助式的批注理解
    第二节 贴合国宝的人员安排
        一、老成持重的001号讲解员
        二、极具号召力的国宝守护人
        三、普通多样化的国宝讲述人
    第三节 创新多元的环节设置
        一、演讲式主要环节的传播
        二、全新式辅助环节的传播
第四章 《国家宝藏》的视听风格
    第一节 精致画面的视觉享受
        一、指引观看的图像设计
        二、震撼冲击的特效片头
        三、华丽绚烂的立柱环幕
    第二节 古风音乐的听觉渲染
        一、程式化原创配乐的使用
        二、情节化背景配乐的使用
        三、故事化原创歌曲的使用
第五章 《国家宝藏》的传播渠道及效果
    第一节 微信公众号挖深度
        一、按部就班的文章推送
        二、底栏链接的扩大影响
    第二节 新浪官博铺广度
        一、密集频繁的消息播报
        二、高度浓缩的宣传信息
    第三节 哔哩哔哩开先河
        一、首创视频的官方账号
        二、年轻观众的热衷平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国家宝藏》第一、二季博物馆(院)基本信息
附录 B
附录 C 《国家宝藏》两季选取文物在之前电视节目中出现的情况
附录 D
附录 E
附录 F 《国家宝藏》第二季第一期故宫博物院(20181209 期)配乐
附录 G 《国家宝藏》两季原创歌曲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网络谈话类节目谈话场的建构研究 ——以《圆桌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谈话类节目研究综述
        二、《圆桌派》节目研究综述
        三、谈话节目谈话场研究综述
        四、场论研究综述
        五、研究方法
        六、本文创新点
第一章 网络谈话类节目概述及其谈话场的构成
    第一节 网络谈话类节目的概述
        一、我国网络谈话节目的发展
        二、网络谈话节目的突破与传统谈话节目的局限
    第二节 网络谈话类节目的“场”式传播
    第三节 网络谈话类节目谈话场的构成
        一、空间建构:节目延伸参与的空间
        二、时间建构:开放节奏的自由交流
        三、人物建构:主持人与嘉宾的构成
        四、话题建构:话语主体的风格化
        五、心理建构:现场内外的心理延伸
第二章 《圆桌派》谈话场的空间建构
    第一节 节目形式制造的空间拟态场
        一、场景中的日常化元素
        二、场景中的声音元素
    第二节 节目的场景形式
        一、场景的仪式感
        二、场景的审美性
第三章 《圆桌派》谈话场的时间建构
    第一节 节目时间线构成
        一、开场白:构建轻松和谐的谈话场
        二、对话轮的艺术操控
        三、碰杯的开放式结局
    第二节 节目的时间场特征
        一、放下流程:闲谈中产生的思想融汇
        二、抓住时效:自然状态谈话的话题热点性
        三、放松节奏:轻松的言谈中寻求谈话兴趣点
第四章 《圆桌派》谈话场的人物建构
    第一节 《圆桌派》谈话场中的主导:主持人
        一、角色定位:亲民形象,知识渊博
        二、语言风格:口语表达,个性评论
        三、价值导向:引领正确价值观
    第二节 《圆桌派》谈话场中的主体:嘉宾
        一、具备意见领袖特质的嘉宾
        二、主持人与嘉宾的平等式互动
第五章 《圆桌派》谈话场的话题建构
    第一节 《圆桌派》话题的选择
        一、话题分类的特征
        二、话题的表现类型
    第二节 《圆桌派》话题建构特征
        一、层层深入式:问题推进聊天进程
        二、聊天互动式:增强互动畅快交流
        三、中心发散式:立场倾向性表达
第六章 《圆桌派》谈话场的心理建构
    第一节 《圆桌派》心理建构特征
        一、设置谈话语境
        二、谈话气氛的热度
        三、谈话结构的张力
    第二节 场内:纪实式表达与沉浸式访谈的无缝衔接
    第三节 场外:情感的慰藉和精神的满足
第七章 网络谈话类节目谈话场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第一节 网络谈话类节目谈话场存在的问题
        一、谈话空间的有限性
        二、谈话时间的约束性
        三、谈话人物的同质性
        四、谈话内容的重复性
        五、谈话心理的单一性
    第二节 网络谈话类节目谈话场的发展建议
        一、人物:多样化发展
        二、话题:扩展话题的广度与深度
        三、心理:营造平等宽容的氛围
        四、空间:增加环境的多元性
        五、时间:保持宽松自然的节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8)文化类综艺节目仪式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仪式”的相关理论研究
        (二)关于“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四、拟突破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仪式理论视域下文化类综艺节目解读
    第一节 仪式相关理论概述
        一、仪式的概念与内涵
        二、仪式的特点与意义
    第二节 文化类综艺节目概述
        一、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概念
        二、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与现状
    第三节 文化类综艺节目与仪式的关系解读
        一、媒介本身就是一场文化共享的仪式
        二、文化类综艺节目是电视媒介仪式的重要力量
第二章 仪式观观照下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意义
    第一节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仪式传播意义
        一、情感连带,凝聚共同仪式意义
        二、跨屏传播,扩展节目仪式体验
    第二节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社会意义
        一、建立共同信仰,获得身份认同
        二、利用当代叙事语境,重塑民族集体记忆
        三、弘扬主流价值观,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文化意义
        一、建构民族文化记忆
        二、唤醒受众内心真实情感
        三、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
第三章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仪式结构建构
    第一节 阈限:节目仪式过渡的关键
        一、节目环节流程的过渡
        二、节目参与者身份的转换
        三、个体自我超越与升华的实现
    第二节 禁忌:节目仪式价值的生成
        一、公认的价值体系,确立节目禁忌基础
        二、特定的规则制度,建构节目仪式世界
    第三节 秩序:节目仪式运行的标准
        一、相对固定的节目仪式时空
        二、层层递进的节目仪式进程
第四章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仪式内容建构
    第一节 场景:节目仪式场域的建构
        一、利用意象元素,设计丰富的舞台造型
        二、通过现代科技,打造沉浸式仪式场域
        三、结合音乐音响,营造多层次立体场景
    第二节 符号:节目象征意义的表达
        一、符号学相关理论阐释
        二、文化类综艺节目象征符号元素分析
    第三节 语言:节目仪式交流的媒介
        一、主持人话语的引导性
        二、语言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第四节 表演:节目文化情感的诠释
        一、身份赋予,履行仪式使命
        二、舞台演绎,传达仪式思想
第五章 仪式视角下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作与创新
    第一节 利用仪式革新符号表达,平衡电视多元文化
        一、消费时代需警惕符号被过度消费
        二、平衡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促使电视生态健康发展
    第二节 利用仪式启发互动传播,实现受众主体力量
        一、节目创作应重视仪式主体间的互动
        二、依靠互联网,保持节目线上活力
        三、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扩大节目影响力
    第三节 利用仪式建构信仰体系,实现共同价值输出
        一、利用仪式情感辐射效应,牵动观众情感情绪
        二、打造仪式化视听场景,营造节目仪式氛围
        三、设计仪式化行为环节,建构仪式共同信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非你莫属》互动言语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理论基础
    五、研究方法
    六、语料说明和转写符号说明
第二章 《非你莫属》的特点及热播原因
    第一节 《非你莫属》的特点
        一、节目形式以“相亲”模式展现求职过程
        二、节目内容展现新型招聘方式
        三、节目功能兼具服务性与娱乐性
    第二节 《非你莫属》热播的原因
        一、去“明星化”的嘉宾阵容
        二、与观众相通的情感共鸣
        三、为职场就业带来积极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非你莫属》的会话结构分析
    第一节 《非你莫属》的总体结构分析
        一、节目的开端——开场白
        二、节目的结尾——结束语
    第二节 《非你莫属》的局部结构分析
        一、话轮
        二、相邻语对
        三、反馈项目
        四、修正机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你莫属》的话语角色及其功能
    第一节 《非你莫属》的话语角色
        一、什么是话语角色
        二、话语角色的转换
        三、《非你莫属》中多重话语角色分析
    第二节《非你莫属》中主持人和嘉宾的主要话语角色功能
        一、什么是话语角色功能
        二、主持人和求职嘉宾的主要话语角色
        三、主持人和求职嘉宾的主要话语角色功能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传播仪式观视角下电视综艺《朗读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关于传播的仪式观的研究
        二、传播仪式观下的电视节目研究
        三、关于电视综艺《朗读者》的研究
        四、总结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传播仪式观理论概述以及《朗读者》节目概况
    第一节 传播的仪式观理论概述
        一、传播仪式观理论的提出
        二、传播仪式观的理论渊源与构成要素
        三、传播仪式观与电视媒介
    第二节 《朗读者》节目概况
        一、《朗读者》节目的出现及其背景
        二、《朗读者》的社会影响
        三、《朗读者》作为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典范
第二章 《朗读者》的传播仪式特征
    第一节 传统读书节目的传播仪式特征
    第二节 《朗读者》传播仪式的创新体现
        一、多层次仪式空间营造文化氛围
        二、完整化仪式流程凸显文化多元性
        三、多样性仪式主题深化文化意蕴
        四、规范性仪式话语体现语言之美
第三章 《朗读者》参与者共同强化仪式建构
    第一节 主持人访谈烘托仪式氛围
        一、主持人以听为主提升访谈品质
        二、访谈嘉宾聚集正向能量
        三、个性化访谈内容催生情感表达
    第二节 名人朗读经典引发情感共鸣
        一、利用名人效应制造关注焦点
        二、精选朗读文本沟通情感体验
        三、名人朗读文本促进参与互动
    第三节 受众共建仪式秩序
        一、现场受众真实性在场
        二、电视受众跨时空在场
        三、网络受众聚合性在场
第四章 《朗读者》媒介技术手段助力仪式共享
    第一节 电视媒体助力仪式时空共享
        一、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的共享
        二、神圣空间与日常空间的统一
    第二节 新媒体手段助力互动共享
        一、弹幕评论激发受众即时互动
        二、喜马拉雅FM提高用户圈层交流
        三、朗读者AR图书营造动态读书体验
    第三节 朗读亭创设助力文化共享
        一、公众走进朗读亭感受朗读乐趣
        二、线下多手段创造文化交流机会
第五章 《朗读者》传播仪式的启示与反思
    第一节 《朗读者》传播仪式的启示
        一、新型仪式特征满足受众心理需求
        二、群体性参与仪式助力文化传播
        三、网台媒介融合提高互动热度
        四、创新文化形态共享经典朗读
    第二节 《朗读者》传播仪式的反思
        一、善用仪式传播促进多元文化融合
        二、建立真正对话机制提升仪式互动效果
        三、借助新媒体形成全民性参与链
        四、权衡仪式营造与文化传达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四、参与:谈话类节目灵魂所在(论文参考文献)

  • [1]仪式观视角下《圆桌派》的“和文化”传播研究[D]. 李鹊会.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语用策略研究[D]. 郑广鑫.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 ——以流行文化中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为例[D]. 马赫. 吉林大学, 2020(01)
  • [4]日本深夜档电视综艺节目研究 ——以《月曜夜未央》与《可以跟你去你家吗?》为例[D]. 张雪奇. 广西大学, 2020(07)
  • [5]复调与狂欢 ——观察类综艺节目《我家那…》系列的亲子对话关系研究[D]. 倪婕. 南昌大学, 2020(01)
  • [6]国内文博节目的嬗变与传播 ——以《国家宝藏》为例[D]. 刘婧.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7]网络谈话类节目谈话场的建构研究 ——以《圆桌派》为例[D]. 余惠颖.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8]文化类综艺节目仪式建构研究[D]. 丁晖.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9]《非你莫属》互动言语行为研究[D]. 李云舒. 山东师范大学, 2020(10)
  • [10]传播仪式观视角下电视综艺《朗读者》研究[D]. 厉彦汝.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参与:脱口秀的灵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