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坑开挖地表沉陷分析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赵呈[1](2020)在《复杂周边环境下的深基坑开挖性状模型试验及数值分析》文中认为支撑局部失效使得支护结构整体刚度降低,位移增加,使得邻近内支撑的支撑荷载增大,往往引发支撑连续失效,造成基坑失稳垮塌;桩后局部地基土渗漏,坑外土体迅速滑塌破坏,一方面,桩后土压力因砂土流失而减小,产生卸荷效应;另一方面,局部地基土渗漏破坏引起土体应力重分布并形成水平土拱,从而产生加荷效应。大量研究表明,基坑失稳破坏往往由局部破坏引起,而目前关于局部破坏对基坑支护结构影响的研究较少,复杂周边环境因素对其影响的研究也鲜见报道。本文通过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对基坑局部破坏、桩锚支护的黄土场地深基坑开挖开展了相应研究。本文首先通过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了支撑局部失效及坑外局部土体渗漏对基坑支护结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支撑局部失效,部分荷载通过围檩传递到邻近支撑,可引发邻近支撑失效破坏;支撑连续失效,未失效支撑的支撑荷载增大幅度明显提高,可引发支撑进一步失效破坏;当基坑周围有建筑物时,支撑失效后未失效支撑的支撑荷载增量显着大于基坑周围无建筑物工况,更易引发支撑连续失效。桩后局部土体渗漏破坏后,土体由近及远呈圆锥形滑裂面破坏,并引起土体应力重分布形成水平土拱,产生加荷效应,使邻近支护桩向坑内的正位移增大,桩身弯矩亦有所增大;局部桩后土体渗漏引起地基应力重分布,建筑物附近土体向上小幅隆起。然后建立了某黄土场地基坑开挖桩锚支护三维有限元模型,考虑了围护结构与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基坑分步开挖的全过程性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黄土基坑开挖过程中围护结构的变形、墙后不同深度土体的沉降、坑底以下不同深度土体的回弹及深基坑开挖的空间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墙后土体沉降呈现出凹槽形,最大沉降位于地表,最大沉降曲线位于基坑中心对称面上,且坑角部位的沉降量及影响范围远小于基坑中部,坑角效应使得基坑沿与坑边平行的方向也形成了“沉降凹槽”。最后,通过数值方法进一步分析了基坑周边邻近建筑物长度、建筑物与基坑边缘的距离,道路荷载大小对基坑开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邻近建筑物的存在减小了矩形基坑的空间效应系数,基坑与邻近建筑物的距离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最大沉降量随邻近道路荷载的增大而增大;邻近建筑物作用下,坑角效应影响范围增大,但随着建筑长度的增大,其影响范围变化较小;随着邻近荷载与坑边距离的增大,坑角效应影响范围减小;随着道路荷载的增大,坑角效应影响范围增大。
赵永[2](2020)在《砂卵石地层深基坑支护参数设计 ——以云南省勐腊县南腊河调蓄池基坑支护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城市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例如公共交通、地下商业街、高层住宅等工程建设不断推进。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土地资源愈发紧张,城市空间的发展注意力也逐渐转变至发展地下空间,形成一个立体化的城市。目前出现越来越多的开挖面积大,深度大的基坑,但基坑开挖也出现了一些惨痛的案例,如何保证基坑开挖过程中稳定,不会造成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和地表沉降就显得尤为重要。深基坑支护是一个及其复杂的工程,牵涉到土力学、结构力学和材料力学等复杂的学科,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对基坑支护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在砂卵石地层基坑建设中如何正确合理的选择基坑支护类型却存在疑问,因此,文章以云南省勐腊县南腊河调蓄池基坑支护项目为工程背景,通过实地考察、地勘资料分析、支护结构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等手段,对砂卵石地层基坑支护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南腊河调蓄池基坑支护类型的选择及不同工况下的类型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南腊河调蓄池基坑选址处的主要地层构成为:砾砂、卵石及残坡积层覆盖。易造成基坑支护支挡结构发生变形和周围地表沉降,其产生原因均是支护结构支撑力不足。同时应考虑基坑所在地质条件对设计、施工进行良好把控优化设计参数;(2)整理并分析基坑支护方案的比选方法,并分析各方法的适用性。对云南省勐腊县南腊河调蓄池基坑支护项目工程概况及水文地质条件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指出基坑位于砂卵石地层且基坑深度达到10m。分析得出适用于云南省勐腊县南腊河调蓄池基坑的支护方案为桩锚支护方案;(3)基坑在开挖过程中,侧壁向基坑开挖侧产生位移,基坑顶部侧移量较小,随着埋深的增加侧移量增加;坑外土体的沉降呈“倒三角”型,在基坑边发生最大沉降量,影响范围主要在距基坑10米处;在基坑开挖过程中支护结构变形规律为:随着基坑开挖的推进,桩身应力逐渐增大的同时最大应力点逐渐发生下移,故在实际施工中要加强对基坑底部桩基的支护和监测频率;在基坑开挖过程中,施加锚杆可以减小基坑侧壁的侧移量值,上排锚杆的受力明显大于下排锚杆且在卵石地层中采用预应力锚杆支护效果不明显;改变桩身嵌固深度对基坑位移的控制效果最佳,增加桩身强度控制效果次之。
张思源[3](2020)在《常州地铁深基坑开挖变形规律及围护结构优化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为解决城市地上空间拥挤、交通拥堵等问题,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力度越来越大,地铁建设如火如荼,使得深基坑工程得到了快速发展。常州地铁1、2号线深基坑工程是常州建设史上技术含量最高、施工难度和风险最大的工程,对基坑变形控制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此,在常州地铁工程建设之初,开展基坑设计及施工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研究工作,得到常州典型地层条件下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的变形规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依托常州地铁1、2号线的工程建设,利用现场监测数据统计分析和数值模拟计算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对常州地铁车站基坑开挖的变形规律和围护结构参数的优化设计进行了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总结了常州地区典型地层分布,绘制了常州地铁1、2号线沿线的工程地质剖面图,对车站基坑类型进行了划分,并统计了车站基坑围护结构主要的设计参数。(2)收集了常州地铁1、2号线38座车站基坑的现场监测数据,通过数据统计分析,重点研究了常州地铁车站深基坑的开挖变形规律。围护结构最大侧向变形介于0.09%~0.37%H,深度位置主要集中在0.8H附近;坑外最大地表沉降介于0.04%~0.24%H,大多数呈凹槽形分布;立柱与墙顶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均表现为回弹;第一道混凝土支撑受力偏大,其余各道钢支撑轴力发挥效果不好。(3)利用ABAQUS数值计算软件对典型车站基坑开挖受力变形的一般规律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了设计、施工参数对基坑受力变形的影响,探讨了围护结构优化设计的可行性。常州地铁车站基坑围护结构插入比的合理范围为0.7~0.8;800mm墙体厚度广泛适用于常州地铁车站基坑,若地质条件简单、周边环境空旷,可以尝试使用600mm厚度墙体,对变形控制要求较高的车站基坑可以选用1000mm、1200mm等厚度更大的墙体;钻孔咬合桩、SMW工法桩在常州地区地质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以作为地下连续墙的替代方案尝试使用;刚性接头较柔性接头有更好的抗剪、抗弯性能,施工中产生的变形更小,可以更好的预防大面积渗漏水情况的出现;基坑开挖应在深度范围内进行合理分层,在平面上进行合理分区,并确定好各区域开挖的先后顺序,以及避免土方超挖现象的出现。
夏庆春[4](2019)在《深基坑降水支护的应力-渗流耦合变形机理研究 ——以成都地铁6#线金府站深基坑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步伐日益加快,交通拥堵问题逐渐显现,国家为解决城市化引起的交通拥堵问题,将许多城市的地铁的建设项目提上议事日程,并随之出现一系列的地铁深基坑问题。与常规商业、住宅等民用建筑基坑不同,地铁基坑具有纵向平面尺寸远大于横向尺寸的典型特点。本文借助成都地铁6#线的金府站深基坑,选用岩土工程数值仿真软件Midas GTS NX,分析了基坑降水支护应力渗流耦合变形机理,并通过现场实际监测控制数据,对基坑降水支护渗流应力相互作用过程中,基坑围护结构及周边地层的变形演化机理做了详细的研究,具体如下:(1)选择修正莫尔-库伦(Modified Mohr-Coulomb)本构模型,阐述了基坑开挖过程中地下连续墙的应变演化机理,可以精确地反映到基坑开挖过程中,以及土体卸载应力引起的基坑临近土体变形力学原理。(2)针对基坑开挖施工过程,详细分析了地下连续墙的位移、地面沉陷、支撑受力、围檩弯矩、格构柱受力以及基坑底部抗拔桩的力学行为。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地下连续墙的移动变形模式由原来的悬臂模式逐渐转变为“弓形”,且地下连续墙最大的位移值出现在基坑施工面附近,表现出纵向尺寸远大于横向尺寸的地铁深基坑,其基坑纵向与横向的最大位移主要取决于基坑纵横向的刚度。(3)在基坑施工过程中,支撑主要提供侧向刚度,支撑之间存在轴力的相互协调性,以保证基坑施工的安全稳定性。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逐渐加大,地下连续墙后面地表沉降的分布模式由“倒三角形”逐渐转变为“凹槽形”,最大竖向位移位置位于地下围护墙(0.40.5)倍开挖深度,且不随开挖的深度而产生变化。随着基坑开挖深度逐步加大,底部土体隆起值表现为中间大而两边小的弹性隆起模式。(4)通过分析现场实测数据,得到在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围护桩的深层水平偏移最大值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逐渐下降,最大值出现在开挖面附近,围护桩深层水平位移变化形式表现为“大肚状”,说明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其围护桩的侧向位移主要在于基坑纵横向地下围护桩的相对约束刚度。
古兴康[5](2019)在《大连地铁5号线盾构法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地铁建设的蓬勃发展,地铁盾构法施工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地铁隧道施工的复杂性、影响因素的多样性、事故后果的严重性等特点,导致地铁工程建设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因其特殊的地质特点,使得隧道盾构法施工面临的安全风险问题更为严峻,对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为了研究影响地铁盾构施工的安全问题,确保地铁项目安全、高效的完成,本文依托大连地铁5号线泉前区间隧道盾构法施工工程,开展了有关安全风险评价的研究工作,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地铁盾构法施工的特点,针对不同的施工阶段运用WBS工作结构分解法将其分解成盾构前准备及附属设施施工阶段、盾构机安装阶段、盾构始发阶段、盾构掘进阶段、盾构到达阶段、盾构穿越特殊地段等6个阶段;运用RBS风险分解法将风险因素分解成人员、材料、机械、工艺、地质、气候、水文以及周边建(构)筑物等8各方面;构建“WBS-RBS”耦合矩阵,并判别出120项风险因素,形成初始风险因素清单。(2)在初始风险因素清单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各项风险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评分,通过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验证和调整,并运用SPSS23.0程序主成分分析,对风险因素进行筛选、重组、简化,筛选出22项关键性风险指标,形成最终风险清单,为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奠定了基础。(3)根据关键性风险指标,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基于主成分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风险评价模型。采用风险矩阵法,确定各指标的风险等级;最终提取出影响地铁盾构施工安全的6项重大风险指标,并做出风险决策,为大连地铁5号线泉前区段盾构施工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孔庆礼[6](2019)在《富水直槽明挖深基坑变形规律及其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地下空间工程开发规模日益增大,深基坑工程的数量急剧增加,深基坑变形破坏问题日益严重。通过理论计算分析、数值计算模拟、现场监控量测,结合新建城际铁路联络线北京新机场段土建预留工程现场施工,研究富水直槽明挖深基坑变形规律,对比分析理论计算结果、模拟计算结果和监控量测计算结果,确定导致深基坑变形的影响因素,根据其变形规律及影响因素提出变形控制措施,得出结论:(1)通过分析富水深基坑整体变形机理,从深基坑地下水位、围护结构顶部水平及竖向位移、围护结构深层水平位移、坑底隆起变化量、支撑轴力变化量、周边土体沉降量等方面进行机理的计算方法分析,分析了富水深基坑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最终确定深基坑变形计算方法。(2)运用“理正深基坑”数值模拟软件,分工况模拟计算了深基坑开挖全过程的深基坑变形,从围护结构、钢支撑轴力、坑底隆起、周边地表沉降等方面模拟了深基坑变形。通过对比理论与模拟计算结果,得出理论计算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规律变化趋势相同。围护结构位移量、钢支撑轴力、坑底隆起量随着基坑的开挖其变形是不断变大的。地表沉降量随着基坑的不断开挖也是不断增大的,但周围地表沉降随着深基坑开挖边距的增大,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3)基于新建城际铁路联络线北京新机场段土建预留工程,从监测仪器、监测方法及监测点位进行了详细研究,选取围护结构、深基坑地下水位、钢支撑轴力、深基坑坑底隆起、深基坑周边地表沉降等监测项目做研究,通过对深基坑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了围护结构、深基坑地下水位、钢支撑轴力、深基坑坑底隆起、深基坑周边地表沉降等变形量,将监控量测值对比理论计算值、模拟计算值,验证了理论分析及模拟计算的合理性,并分析造成现场监控量测与理论、模拟数值部分差异性的原因,总结了富水深基坑变形规律。(4)结合新建城际铁路联络线北京新机场段土建预留工程,通过研究富水深基坑变形控制措施,根据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所得富水深基坑变形规律,从围护结构及支撑参数、基坑降水等方面提出了控制措施,为类似基础工程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王仕元[7](2019)在《地铁车站深基坑开挖过程施工监测及数值模拟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诸如武汉这样的大中城市地上空间已成为最稀缺的资源。因此大中城市都在全力建设地下轨道交通工程,相应的也会出现大批岩土工程技术问题。在施工过程中,准确地预测和有效地控制较大基坑变形,排除重大安全隐患,已成为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中具有很重要工程意义的一项课题。本文以武汉市轨道交通8号线中南医院地铁车站深基坑为背景,讨论了深基坑工程施工现场变形监测规律,探讨了基坑开挖过程中内支撑体系对基坑变形的影响。本文中首先分析了基坑施工监测数据,结果表明:随着深基坑工程的不断开挖,围护结构水平位移整体呈“弓”形分布,两头小、中间大;地表沉降变形随着距离基坑边缘位置增大,整体呈下凹形分布;基坑底部隆起最大值出现在基坑底部中间;钢支撑轴力在增大的同时,呈一种波动的状态;基坑邻近建筑物的沉降,整体上也在不断增大,到基坑开挖完毕才逐渐趋于稳定。在论文验证了FLAC3D软件模拟基坑变形的基础上,讨论了内支撑对基坑变形的影响。计算表明:采用刚度大的内支撑、减少内支撑间距和增加内支撑道数等都能有效的抑制基坑变形,保证基坑开挖施工的安全和稳定。
王中[8](2018)在《地铁车站基坑降水开挖地表沉降规律及其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地铁的建设不仅能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还能拉动就业,创造产值,提升城市活力。近年来,随着国内中西部城市的快速发展,符合兴建地铁的城市也越来越多,为了缓解运力问题,多数城市都把兴建地铁作为首选方式[29]。太原作为六朝古都,中西部较为发达的城市,兴建地铁是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如今随着太原地铁二号线的建设,太原市即将迎来首条地铁线,这对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虽然兴建地铁有着拓展城市地下空间,缓解地面交通堵塞的优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兴建地铁也可能对地铁车站及线路周围的建筑和其他浅埋设施造成破坏。尤其是没有修建过地铁的城市,其相关方面的研究不足,工程案例不多,经验欠缺,因此,研究太原地铁车站基坑开挖对地表沉陷的影响十分必要。本文以太原地铁2号线化章街站为工程背景,通过搜集资料、工程勘察、室外抽水和室内土工试验,了解区域内的水文地质条件并确定研究区域内的各项参数的物理力学指标。运用所得数据,考虑渗流的影响,运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三维的数值模型,对不同工况下基坑开挖对地表沉陷的影响及控制方法做数值模拟分析。通过数值模拟得出不同土体参数对基坑降水开挖的地表沉陷的影响规律,对控制地表沉陷的不同方法进行探究,得出以下结论:(1)汾河漫滩地区水文地质条件比较特殊,地下水较为丰富,容易对基坑施工造成影响。实测数据表明化章街站基坑地表沉陷已经超过控制值,应该采取办法控制地表沉降。(2)土体参数的变化确实会对地表沉陷产生影响。不同的土体参数变化的范围不同,每种参数的变化应该根据这种参数的实际情况做实际分析。直接采用土工试验的出的土体参数明显要偏离实际,应该通过实验确定土体参数的变化范围。针对化章街站,通过计算给出了车站周围土体参数的调整范围,模拟地表沉陷的结果基本接近实测。每种参数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其中渗透系数与其他参数相反,渗透系数越大,地表沉陷值越大。表4-2得出的土参调整范围可以为太原地区以后的类似工程问题提供借鉴。(3)降水井的深度越深,地表沉陷值越小。随着深度的增加,地表沉陷值减小的幅度越来越小。降水井井间距越大,地表沉陷值越小。同等降水时间下,地表水下降的幅度变慢,同等标高的水位孔压较大。止水帷幕的渗透系数对地表沉陷的影响并不显着,尤其是止水帷幕的渗透系数越来越小,其对地表沉陷的影响几乎不变。止水帷幕的深度对地表沉陷的影响是显着的,如果止水帷幕太浅,会造成地下水渗流效应越发明显,地表沉陷值增大,但是止水帷幕超过一定深度对止水的效果影响也不大。回灌井的数量总体上对地表沉陷的影响不大。地表沉陷值随着抽水回灌比的增大而变小,但地表沉陷符合控制值后不应再回灌,否则坑外灌坑内抽,会造成工程成本的增加。(4)针对化章街站,当抽水井井深24m、抽水井井距10m、止水帷幕的深度28m、止水帷幕的渗透系数为10-9cm×s-1,对地表沉降控制效果最好。论文成果对化章街站地铁基坑施工具有建设性意义,为太原市同类型的基坑工程地表沉陷控制提供参考。
胡家锋[9](2017)在《地铁基坑明挖法开挖地表沉陷拟合分析》文中提出结合南京地铁某基坑工程,对周边的沉陷数据进行监测。使用MATLAB软件将监测得到的数据进行曲线拟合,并将预测值与实际值对比,验证了利用有限点的沉降信息结合数学方法及软件拟合基坑周围的沉降曲面的可信度。
汪廷安[10](2017)在《采煤沉陷区桥梁基坑开挖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采煤沉陷区,地下煤层开采导致上部地基土产生的扰动和沉陷变形对地表桥梁基坑工程开挖稳定性有着严重影响,本文以淮南矿区组合箱型框架桥梁基坑工程及淮南地区工程地质条件为研究背景。根据该地区桥梁基坑工程的工程实际,通过FLAC3D数值模拟、理论推导分析及工程应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地研究了采煤沉陷区桥梁基坑工程开挖稳定性,分析了地基土发生剩余沉降对桥梁基坑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特性,并将计算结果应用于工程实际,对不满足稳定性要求的桥梁基坑提出合理的加固方案。论文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1)采用FLAC3D数值模拟的方法计算后期煤层开采引起地表某处发生的剩余沉降变形值及其一定深度范围内的地基土的位移值,以此作为后章节研究采煤沉陷区桥梁基坑开挖稳定性模型的边界条件。(2)运用数值分析的方法,系统地分析了剩余沉降对桥梁基坑开挖稳定性的影响,详细分析了剩余沉降引起地基土扰动后力学参数变化及地基土沉陷变形对桥梁基坑开挖稳定性的影响,并根据不同组数值模型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得出了剩余沉降与桥梁基坑稳定安全系数之间的关系。据此,提出了沉陷区剩余沉降影响下桥梁基坑开挖时的合理基坑边坡坡度。(3)基于几种常见的极限平衡条分法的基本计算原理,根据沉陷区地基土变形形式首次推导出沉陷区边坡稳定安全系数的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计算实例中边坡的安全系数,并将计算结果与FLAC3D的数值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上述计算方法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4)结合工程实际,分析了现有的桥梁基坑在地基土剩余沉降影响下的稳定性,对不满足稳定性要求的采煤沉陷区桥梁基坑提出了合理的加固措施,对以后采煤沉陷区桥梁基坑工程的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基坑开挖地表沉陷分析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坑开挖地表沉陷分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复杂周边环境下的深基坑开挖性状模型试验及数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工程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现场试验研究 |
1.2.2 模型试验研究 |
1.2.3 有限元数值分析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支撑局部失效及渗漏对基坑支护结构影响的模型试验 |
2.1 概述 |
2.2 试验设计 |
2.2.1 几何相似比 |
2.2.2 模型试验装置 |
2.2.3 模型试验材料 |
2.2.4 模型试验方案 |
2.2.5 模型试验步骤 |
2.3 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
2.3.1 支撑轴力的变化 |
2.3.2 桩顶水平位移的变化 |
2.3.3 桩身弯矩的变化 |
2.3.4 坑外土体沉降 |
2.4 本章小结 |
3 考虑坑外建筑物影响的基坑开挖模型试验 |
3.1 概述 |
3.2 坑外建筑物的模拟 |
3.3 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
3.3.1 支撑轴力的变化 |
3.3.2 桩顶水平位移的变化 |
3.3.3 桩身弯矩的变化 |
3.3.4 坑外土体沉降 |
3.4 本章小结 |
4 桩锚支护的基坑开挖三维有限元分析 |
4.1 概述 |
4.2 有限元软件ABAQUS简介 |
4.3 地层分布与土层参数 |
4.3.1 西安某工程黄土场地地层分布 |
4.3.2 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
4.4 三维有限元分析 |
4.4.1 几何模型 |
4.4.2 土体的模拟及计算参数的确定 |
4.4.3 排桩及锚杆预应力的有限元模拟 |
4.4.4 连续墙与土体的接触算法 |
4.5 有限元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
4.5.1 围护结构的变形 |
4.5.2 墙后土体的变形 |
4.5.3 坑底土体隆起变形 |
4.6 本章小结 |
5 考虑邻近荷载的基坑开挖三维有限元分析 |
5.1 概述 |
5.2 工程背景 |
5.3 方案设计及建模 |
5.4 有限元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
5.4.1 围护结构的变形 |
5.4.2 墙后土体的变形 |
5.4.3 坑底土体隆起变形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本人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和专利 |
(2)砂卵石地层深基坑支护参数设计 ——以云南省勐腊县南腊河调蓄池基坑支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坑支护形式理论研究现状 |
1.2.2 砂卵石分布规律的研究现状 |
1.2.3 砂卵石地层深基坑支护研究现状 |
1.2.4 砂卵石地层深基坑稳定性研究现状 |
1.3 目前存在问题 |
1.3.1 研究手段与主要内容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砂卵石地层深基坑变形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
2.1 砂卵石地层特征 |
2.1.1 地质构造 |
2.1.2 工程特性 |
2.2 深基坑开挖主要变形及机理分析 |
2.2.1 支护支挡结构变形机理分析 |
2.2.2 基坑开挖周边地表沉降机理分析 |
2.3 基坑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
2.3.1 设计因素 |
2.3.2 工程地质条件 |
2.3.3 施工因素 |
2.4 深基坑变形控制措施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砂卵石地层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理论研究 |
3.1 砂卵石地层常用支护结构类型及其适用性分析 |
3.1.1 土钉墙支护结构 |
3.1.2 排桩支护 |
3.1.3 地下连续墙支护 |
3.1.4 排桩+内支撑支护 |
3.2 深基坑支护结构的选择原则及依据 |
3.3 基坑支护计算方法及方案优选理论概述 |
3.3.1 土压力理论 |
3.3.2 基坑支护结构的计算理论 |
3.3.3 支护结构初优选考虑的因素 |
3.3.4 基坑支护方案优选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依托工程对深基坑支护形式的分析及初选 |
4.1 工程概况 |
4.1.1 工程基本概况 |
4.1.2 气象与水文条件 |
4.1.3 地形地貌 |
4.1.4 区域地层及地质构造 |
4.1.5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
4.2 深基坑支护方案对比分析 |
4.2.1 地下连续墙支护 |
4.2.2 桩锚支护 |
4.2.3 深基坑支护对比分析 |
4.3 桩锚支护介绍 |
4.3.1 支护特点 |
4.3.2 使用范围 |
4.3.3 支护工艺原理及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深基坑支护结构变形及内力数值分析 |
5.1 ABAQUS软件介绍及采用本构模型 |
5.1.1 有限元分析原理 |
5.1.2 ABAQUS软件介绍 |
5.1.3 ABAQUS提供的本构模型 |
5.2 参数选取及计算模型的建立 |
5.2.1 计算基本假定 |
5.2.2 数值模型参数选取 |
5.2.3 模型的建立及边界条件 |
5.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5.3.1 不同支护桩刚度影响分析 |
5.3.2 不同支护桩嵌入深度影响分析 |
5.3.3 不同开挖深度结构分析 |
5.3.4 不同锚杆直径结构分析 |
5.3.5 不同锚杆类型结构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常州地铁深基坑开挖变形规律及围护结构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现状 |
1.1.2 常州地铁1、2 号线基坑工程特点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深基坑工程支护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基坑变形分析方法的研究 |
1.2.3 围护结构变形 |
1.2.4 坑外土体变形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常州地层及地铁车站基坑设计概况 |
2.1 常州地区地质地貌特征 |
2.2 常州地铁沿线典型地层分布 |
2.3 常州地铁车站基坑类型划分 |
2.4 常州地铁基坑设计参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常州地铁基坑开挖变形规律研究 |
3.1 常州地铁基坑开挖实测数据的收集 |
3.2 围护结构侧向变形规律分析 |
3.2.1 围护结构侧向位移实测数据分析 |
3.2.2 围护结构的最大侧向变形 |
3.2.3 围护结构最大侧向变形的深度 |
3.2.4 插入比(墙体入土深度)对围护结构侧向变形的影响 |
3.2.5 软弱土层厚度对围护结构变形的影响 |
3.2.6 首道支撑位置对围护结构变形的影响 |
3.3 坑外地表沉降变形规律分析 |
3.3.1 坑外地表沉降实测数据分析 |
3.3.2 坑外地表最大沉降 |
3.3.3 坑外最大地表沉降与围护结构最大侧向变形的关系 |
3.3.4 坑外地表沉降影响范围 |
3.3.5 地表沉降分布情况 |
3.3.6 软土厚度对地表最大沉降的影响 |
3.4 立柱与墙顶竖向位移 |
3.4.1 立柱竖向位移 |
3.4.2 墙顶竖向位移 |
3.5 支撑轴力变化规律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常州地铁典型车站基坑围护结构参数优化分析 |
4.1 有限单元法基本原理 |
4.1.1 土体本构模型的选择 |
4.1.2 修正剑桥模型参数确定 |
4.2 五角场站工程概况 |
4.2.1 工程简介 |
4.2.2 工程地质条件 |
4.2.3 水文地质条件 |
4.2.4 基坑设计、施工概况 |
4.3 数值模拟计算模型 |
4.3.1 基本假定 |
4.3.2 参数选取 |
4.3.3 模型尺寸 |
4.3.4 边界条件 |
4.3.5 分析工况 |
4.4 基坑开挖变形性状分析 |
4.4.1 数值模型校验 |
4.4.2 围护结构侧向变形分析 |
4.4.3 坑外地表沉降分析 |
4.4.4 支撑轴力分析 |
4.5 围护结构参数优化分析 |
4.5.1 插入比(围护结构入土深度) |
4.5.2 围护墙体厚度 |
4.5.3 围护结构型式 |
4.5.4 地下连续墙接头型式 |
4.5.5 土方超挖 |
4.5.6 基坑开挖方式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深基坑降水支护的应力-渗流耦合变形机理研究 ——以成都地铁6#线金府站深基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坑工程建设研究现状 |
1.2.2 深基坑处理时空效应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1 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地层位移计算理论 |
1.3.2 深基坑降水支护应力-渗流耦合分析方法 |
1.3.3 深基坑现场形变监测分析 |
第2章 基坑开挖的变形理论基础 |
2.1 基坑变形理论 |
2.2 基坑的变形和破坏现象 |
2.2.1 基坑变形现象 |
2.2.2 基坑破坏现象 |
2.3 开挖基坑全过程中临近地层受力移动机理 |
2.4 基坑连续墙侧面偏移和墙后地面下沉计算方法 |
2.4.1 经验估算法 |
2.4.2 有限单元法 |
2.4.3 地层损失法 |
2.4.4 稳定安全系数法 |
2.5 基坑底部隆起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工程概况和有限元分析基础 |
3.1 工程概况 |
3.2 场地岩土工程特征及参数综合性分析 |
3.2.1 场地地形地貌 |
3.2.2 水文地质状况 |
3.3 Midas/GTS软件简介 |
3.3.1 三维建模快速直观 |
3.3.2 自动生成网格功能 |
3.3.3 岩土工程数据分析方法 |
3.4 本构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深基坑降水支护和应力-渗流相互作用 |
4.1 概述 |
4.2 三维数值分析模型 |
4.2.1 边界条件 |
4.2.2 本构模型 |
4.3 基坑开挖降水研究 |
4.3.1 模拟方式和荷载简化 |
4.3.2 分析工况 |
4.4 计算结果及分析 |
4.4.1 初始渗流场分析 |
4.4.2 初始地应力测算 |
4.4.3 地下连续墙施做引起的场地偏移变化 |
4.4.4 地下连续墙偏移变化 |
4.4.5 支撑受力分析 |
4.4.6 围檩弯矩受力分析 |
4.4.7 格构柱受力分析 |
4.4.8 地表沉降 |
4.4.9 基坑底部隆起值 |
4.4.10 基坑底部抗拔桩受力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金府站深基坑变形监测 |
5.1 概述 |
5.2 基坑施工现场概况 |
5.3 监测内容 |
5.3.1 监测项目 |
5.3.2 监测周期和频率 |
5.3.3 控制值和报警值 |
5.4 围护结构监测 |
5.4.1 围护结构竖向及水平位移监测 |
5.4.2 围护结构深层水平位移的监测 |
5.4.3 支撑轴力监测 |
5.4.4 地面沉降监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 C 金府站监测点平面布置示意图 |
(5)大连地铁5号线盾构法施工安全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铁施工风险识别理论研究现状 |
1.2.2 地铁施工风险评估理论研究现状 |
1.2.3 地铁施工风险应对措施研究现状 |
1.3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大连地铁5号线盾构施工风险基本理论 |
2.1 地铁盾构施工概述 |
2.1.1 盾构的发展 |
2.1.2 盾构法的施工类型 |
2.1.3 盾构法施工流程 |
2.2 工程概况 |
2.2.1 工程简介 |
2.2.2 地质条件 |
2.2.3 水文条件 |
2.3 地铁盾构施工风险管理理论 |
2.3.1 地铁盾构施下风险的定义 |
2.3.2 全国地铁施工风险事故统计分析 |
2.3.3 地铁盾构法施工的风险类别 |
2.3.4 地铁盾构法施工风险管理特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连地铁5号线泉前区段盾构法施工风险识别 |
3.1 风险识别简介及流程介绍 |
3.1.1 风险识别 |
3.1.2 风险识别流程 |
3.2 风险识别方法 |
3.2.1 建立地铁盾构施工WBS工作分解树 |
3.2.2 建立地铁盾构施工RBS风险分解树 |
3.2.3 建立地铁盾构施工WBS-RBS风险矩阵 |
3.3 识别初始风险因素清单 |
3.3.1 大连地铁5号线盾构施工风险因素提取 |
3.3.2 大连地铁5号线泉前区段盾构施工初始风险清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连地铁5号线泉前区段盾构法施工风险分析 |
4.1 地铁盾构法施工风险因素的筛选 |
4.1.1 问卷设计与调查 |
4.1.2 问卷信度检验 |
4.1.3 问卷效度检验 |
4.2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风险分析 |
4.2.1 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4.2.2 基于主成分法分析法盾构施工安全风险分析过程 |
4.2.3 基于主成分法分析法盾构施工安全风险分析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连地铁5号线泉前区段风险评价和决策 |
5.1 大连地铁5号线地铁盾构施工安全风险评价 |
5.1.1 大连地铁5号线盾构施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5.1.2 大连地铁5号线盾构施工项目风险评价方法 |
5.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地铁盾构施工风险评价流程 |
5.2.1 确定指标权重 |
5.2.2 确定评语级A和隶属度矩阵B |
5.2.3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矩阵P和C的建立 |
5.3 风险等级确定 |
5.3.1 风险发生概率水平等级评定标准 |
5.3.2 风险损失程度的等级标准 |
5.3.3 风险等级标准 |
5.3.4 风险接受准则 |
5.4 风险应对措施 |
5.4.1 溶洞的处理措施 |
5.4.2 盾构掘进注浆和管片质量控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6)富水直槽明挖深基坑变形规律及其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2 富水直槽明挖隧道深基坑变形理论分析 |
2.1 富水明挖深基坑变形机理 |
2.2 深基坑地下水位变化机理分析 |
2.3 深基坑围护结构变形机理分析 |
2.4 深基坑坑底隆起机理分析 |
2.5 深基坑支撑轴力变化机理分析 |
2.6 深基坑周边土体沉降机理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3 富水直槽明挖隧道深基坑变形模拟研究 |
3.1 数值模拟软件 |
3.2 深基坑模型构建 |
3.3 深基坑变形规律模拟计算结果 |
3.4 深基坑变形规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富水直槽明挖隧道深基坑变形监测研究 |
4.1 现场监测方案 |
4.2 围护结构变形监测 |
4.3 深基坑地下水位监测 |
4.4 深基坑钢支撑轴力监测 |
4.5 深基坑坑底隆起监测 |
4.6 深基坑周边地表沉降监测 |
4.7 深基坑变形监测结果及变形规律分析 |
4.8 监控量测、数值模拟与理论计算值变形规律对比分析 |
4.9 本章小结 |
5 富水直槽明挖隧道深基坑变形控制研究 |
5.1 围护结构及支撑参数控制技术 |
5.2 基坑降水控制 |
5.3 坑底隆起变形控制技术 |
5.4 深基坑周围地表沉降控制措施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地铁车站深基坑开挖过程施工监测及数值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2 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概况 |
2.1 基坑工程概况 |
2.2 基坑监测方案 |
2.3 本章小结 |
3 基坑监测结果变形规律分析 |
3.1 深基坑测点布设及开挖情况 |
3.2 桩体水平位移变形规律 |
3.3 支撑轴力变化规律 |
3.4 邻近建筑物沉降变形规律 |
3.5 本章小结 |
4 FLAC3D数值模拟分析 |
4.1 FLAC3D简介 |
4.2 数值模型建立 |
4.3 模拟结果及分析 |
4.4 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内支撑对基坑变形的影响 |
5.1 内支撑形式对基坑变形的影响 |
5.2 内支撑水平间距对基坑变形的影响 |
5.3 内支撑道数对基坑变形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地铁车站基坑降水开挖地表沉降规律及其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基坑降水开挖引起地表沉降研究的必要性 |
1.2.1 降水引发地表沉降成因 |
1.2.2 地表沉降的研究现状 |
1.2.3 地表沉降及其控制因素的研究 |
1.2.4 地表沉降研究的不足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的基本内容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渗流的基本理论与地表沉陷的计算方法 |
2.1 渗流的基本理论 |
2.1.1 太沙基固结理论 |
2.1.2 比奥固结理论 |
2.1.3 应力场方程 |
2.1.4 渗流场方程 |
2.1.5 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关系 |
2.2 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的计算方法 |
2.2.1 经典的沉降计算方法 |
2.2.2 数值模拟计算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降水开挖的数值模拟分析 |
3.1 FLAC概述 |
3.1.1 FLAC简介 |
3.1.2 FLAC的计算特征和优势 |
3.1.3 FLAC~(3D)软件处理流固耦合的方法 |
3.1.4 基坑降水开挖流固耦合模拟技术要点 |
3.2 工程概况 |
3.2.1 工程背景 |
3.2.2 工程地质条件 |
3.2.3 水文地质条件 |
3.3 监测方案及监测数据 |
3.3.1 车站施工监测方案 |
3.3.2 监测数据分析 |
3.4 数值模型的建立及计算结果分析 |
3.4.1 数值模型的简化 |
3.4.2 各步骤与计算参数 |
3.4.3 计算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土体参数变化对坑外地表沉降的影响 |
4.1 土体参数变化对坑外地表沉降的影响 |
4.1.1 土体弹性模量对地表沉降的影晌 |
4.1.2 土体粘聚力对沉降的影响 |
4.1.3 土体内摩擦角对沉降的影响 |
4.1.4 土体的渗透系数对沉降的影响 |
4.1.5 静止土压力系数对沉降的影响 |
4.1.6 土体的剪胀角对沉降的影响 |
4.2 土体参数调整方案 |
4.2.1 土体参数调整方案的确定 |
4.2.2 土体参数调整后的基坑地表沉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坑外地表沉降控制方法研究 |
5.1 降水井对地表沉陷的影响 |
5.1.1 降水井深度不同对地表沉陷的影响 |
5.1.2 降水井间距不同对地表沉陷的影响 |
5.2 止水帷幕参数对地表沉降的影响 |
5.2.1 止水帷幕深度对地表沉陷的影响 |
5.2.2 不同渗透系数止水帷幕下基坑内降水对地表沉降的影响 |
5.3 回灌作用对基坑地表沉陷的影响 |
5.3.1 回灌井数量对地表沉陷的影响 |
5.3.2 不同抽水回灌比对地表沉陷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B: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及报告 |
(9)地铁基坑明挖法开挖地表沉陷拟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际工况 |
2 已有数据的软件自动拟合展示 |
3 适用性评述及验证 |
4 结语 |
(10)采煤沉陷区桥梁基坑开挖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2 采煤沉陷区地基土“剩余沉降”变形特性研究 |
2.1 “剩余沉降”的定义 |
2.2 数值分析及模拟工具选择 |
2.3 计算模型及计算方案 |
2.4 计算结果及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采煤沉陷区桥梁基坑开挖稳定性数值分析 |
3.1 引言 |
3.2 影响采煤沉陷区桥梁基坑开挖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
3.3 桥梁基坑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
3.4 基坑边坡失稳判据 |
3.5 剩余沉降对桥梁基坑开挖稳定性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4 采煤沉陷区桥梁基坑边坡稳定性极限平衡条分法 |
4.1 概述 |
4.2 极限平衡条分法 |
4.3 采动变形下边坡稳定性的极限平衡条分法 |
4.4 采煤沉陷区基坑边坡稳定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工程应用 |
5.1 工程实例 |
5.2 基坑边坡加固方案 |
5.3 设计与计算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基坑开挖地表沉陷分析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杂周边环境下的深基坑开挖性状模型试验及数值分析[D]. 赵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2]砂卵石地层深基坑支护参数设计 ——以云南省勐腊县南腊河调蓄池基坑支护为例[D]. 赵永.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3]常州地铁深基坑开挖变形规律及围护结构优化设计研究[D]. 张思源. 东南大学, 2020(01)
- [4]深基坑降水支护的应力-渗流耦合变形机理研究 ——以成都地铁6#线金府站深基坑为例[D]. 夏庆春. 兰州理工大学, 2019(02)
- [5]大连地铁5号线盾构法施工安全风险评估[D]. 古兴康. 大连交通大学, 2019(08)
- [6]富水直槽明挖深基坑变形规律及其控制技术研究[D]. 孔庆礼.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7]地铁车站深基坑开挖过程施工监测及数值模拟分析[D]. 王仕元.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8]地铁车站基坑降水开挖地表沉降规律及其控制方法研究[D]. 王中. 太原理工大学, 2018(10)
- [9]地铁基坑明挖法开挖地表沉陷拟合分析[J]. 胡家锋. 山西建筑, 2017(29)
- [10]采煤沉陷区桥梁基坑开挖稳定性研究[D]. 汪廷安. 中国矿业大学,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