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道浮力难题的多种解法(论文文献综述)
曾剑锋[1](2020)在《海域环境盾构同步注浆浆液物理力学性质及优化配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交通网络延申至海域的情况越来越常见,采用盾构法修建跨海域交通隧道的案例也逐渐增多。由于海域环境复杂多变以及海水的腐蚀作用等因素的影响,在海域环境中修建盾构隧道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同步注浆作为盾构隧道施工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原本在陆域淡水环境使用的注浆材料,在面临海水环境时,其物理力学性质也会有所改变,而且同步注浆所处环境的水压一般也比较高,当前盾构隧道同步注浆材料相关的研究主要还是更多地关注淡水域或者陆域的使用场景,少有考虑到海域环境对同步注浆的影响。本文采用室内试验和流体仿真分析(CFD)的方法对海域环境中盾构同步注浆浆液物理力学性质以及浆液流变参数对水下盾构同步注浆充填扩散的影响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以苏埃通道工程所使用的一种高浓度单液惰性浆(厚浆)配比为对象,采用室内对比试验以及人工配置海水的方法,全面地分析了海水对浆液塌落度、稠度、保水性、凝结时间、抗剪切屈服强度、结石体强度以及收缩率的影响规律。(2)以苏埃通道工程所使用的高浓度单液惰性浆配比为基础,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研究在海水条件下盾构同步注浆高浓度浆液的各组分含量变化对浆液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规律。(3)在海水对浆液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以及正交试验的结果的基础上,采用基于极差分析综合平衡法和基于回归分析的多目标规划法对浆液的配比进行优化,得到适用于苏埃通道工程以及类似工程的浆液最优性能配合比为:砂4.44kg,粉煤灰0.7kg,膨润土0.2kg,熟石灰0.53kg,水泥0.11kg,水1kg。(4)针对处于一定水压环境下的盾构同步注浆过程,采用CFD软件Fluent进行了流体动力学仿真分析,分析了处于一定压力环境的水下注浆充填扩散规律和分布模式以及浆液压力的变化规律。并针对不同的浆液流变性能参数和注浆孔数进行了流体动力学仿真分析,研究浆液流变性能参数和注浆孔对同步注浆充填扩散效果的影响。
黄婷[2](2020)在《问题驱动下的合作学习培养初中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探索》文中指出问题驱动教学和合作学习法在教学中被广泛应用来培养学生达成知识性和非知识性的目标。同时,社会要求、课程需要和学生发展需求都表明培养具有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学生是必须的。于是我们试图在整合两种教学法的基础上对其培养初中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作用进行实践探索。首先,笔者对问题驱动教学、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三者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文献综述。在广泛的搜集材料和阅读文献后,结合初中物理学科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对物理问题解决能力和指向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问题驱动下合作学习模式进行了概念界定。并尝试完善了该模式的理论研究,包括其在物理教学中实施的一般步骤和特点,并提出了实施该模式的七个原则和适合该模式的课程内容的四个特点。其次,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重庆市某中学初二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师生对问题驱动下合作学习模式的态度进行调研。结果显示,(1)该校初二学生对物理比较感兴趣,但延展性较弱;(2)学生合作意识强烈,生生合作较多,师生合作较少;(3)教师培养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意识较强,但落到实处还不够;(4)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较弱,在理解、识别、物理表征问题上较强,在数学计算、批判质疑等方面较弱;(5)多数师生对该模式表支持态度。最后,结合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现状,笔者根据提出的原则和实施内容的特点,设计了相应的教学,并应用于教学实验中。实验结束后,用原始物理问题组成的初二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测试卷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后测,试卷的批改基于评分标准的四个维度,包括理解、识别、表达和解决物理问题。结合后测成绩、学生访谈、物理合作学习评价表对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问题意识、学习兴趣等方面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1)该模式对初中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作用,但其作用效果分层,其中对中等生和学困生的影响较大,优等生的影响略小。(2)该模式在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问题意识、合作能力、交流表达能力等方面发挥一定积极作用。但我们知道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的,还需要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此外,该模式除了应用于课堂教学外,还可以拓展至课前预习、实验教学、课后复习、课外拓展等方面。因此,该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期待在未来继续完善。
蒋雪茹[3](2020)在《利用物理开放性习题培养初中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课程标准要求要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并且培养创新型人才也是我国目前的迫切需求。学生在解决开放性物理习题的过程中需要对记忆中的知识经验进行筛选,然后将筛选出的信息进行整合,形成新的整体,这个过程就是运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开放性物理习题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研究过程中,笔者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整理开放性物理习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相关知识,并总结开放性物理习题存在的意义,接着以成都某中学初三学生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学生解决物理开放性习题的能力与其创造性思维能力之间的关系,调查以笔试的方式进行,分为两部分:开放性物理习题和威廉斯创造性思维倾向表,其中开放性物理习题的评分标准采用“SOLO”(SOLO意为可观察的学习结果的结构)分类评价理论对问题解决进行评分设计,并运用教育与心理统计软件SPSS进行数据处理,调查结果表明学生解决开放性物理习题的能力与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相关性为显着相关。然后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习题教学要以学生反馈为基础,设问要以破除学生在解决开放性习题的过程中的思维障碍为目的,并给出了运用开放性习题培养初中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四个基本步骤:(1)分析解题所需要用到的思维形式;(2)通过学生的反馈找出学生可能出现的思维障碍;(3)问题分解;(4)采用问题链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破除思维障碍。最后在文章的第五章中,利用不同类型的物理开放性习题进行了举例说明,详细地描述了教师利用物理开放性习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
叶阳[4](2020)在《全国物理竞赛(预赛)与上海市高三物理竞赛试题比较研究(2014-2018)》文中研究说明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是高中阶段物理学习重要的学习评价项目,为物理研究领域发掘人才。上海市高三物理竞赛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推动大学与中学的物理教学改革的衔接。这两类竞赛考试的评价标准直接关系到实践教育目标和学生的终身发展。由于竞赛对于基础教学工作的重要指导意义,关于这两类考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它们所关注的方向都需要基础教育工作者予以充分重视。本文以2014-2018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第31届至第35届)试题和上海市高三物理竞赛(第九届至第十三届)试题为研究对象,首先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入手,简要分析近五年全国竞赛试卷与上海市竞赛的十套试卷真题的解题思路,从中可以了解这两类考试在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要求,然后再从试题的考试大纲、实验题的设计以及应用性等三个方面比较它们各自的题型特点,找到相关的知识和联系。比较研究的第二个层面是从认知发展结构的角度解构试题的复杂性、认知度以及对物理知识、规律的不同层次要求。具体的步骤是将两类竞赛试题依据SOLO分类评价理论进行分类解析,从中发现试题设计与认知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试题考查的不同侧重点。研究结果表明,全国竞赛和上海市竞赛试题有以下几个特点:1.全国竞赛和上海市竞赛在考查内容方面的差别并不明显,力学和电学的所占的比重较大,且难度上都要高于光学、热学以及近代物理的要求。光学、热学以及近代物理的题目更加侧重于基础的概念、基本的性质,较少涉及复杂的推导和计算,但是这方面的内容经常与物理前沿发展密切相关。2.从两类竞赛解题思路的分析上看,全国竞赛试题中的物理模型比较新颖,具体计算相对复杂,注重考查物理知识、方法的综合与拓展。而上海竞赛试题中大部分题型偏向基础,较少的试题解题过程步骤多,难度大,上海竞赛更倾向于考查物理基本概念、规律的掌握和运用。3.从SOLO分类的结构层次上,全国竞赛试题分布则主要在多因素结构层次和关联结构层次,少部分内容属于单一因素结构层次。上海市竞赛的试题主要分布在单一因素结构层次和多因素结构层次,少量有难度的题会出现在关联结构层次。全国竞赛试卷的难度整体上要高于上海市竞赛的难度,更加着重于考查学生在复杂情形下运用多方面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两类物理竞赛试题进行对比研究,能让更多的学生和教师深入了解物理竞赛的相关内容,能让师生把握竞赛试题的特点及命题规律的考查情况,能为实际教学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助力竞赛教学与备考。
李俊灵[5](2020)在《高一学生物理学习的数学关联及表征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俗话说“数物不分家”。在物理学中,数学的作用如同德·阿塔德和格雷卡所描述的,在历史上经历了三阶段的演变:从“一种描述现实世界中的实物和理想世界中的结构之间的近似”,到“一种语言或一种描述现实的方便工具”,再到“新物理知识的主要驱动力”。直到现在,物理与数学之间早已不是单向的影响,而是逐渐变成了双向的相互作用。不仅在学科的研究中,在初高中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数学与物理的方法也具有极大的相关性,无论是物理概念建立,还是物理规律的模型构建与推演,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的支撑。然而,为了解决好物理问题,仅仅有数学知识是不够的。大量的研究表明,除开学生的数学知识之外,学生的问题表征能力也极大影响着问题的解决。问题表征可分为:文字表征、朴素表征、物理表征、数学表征。其中数学表征与问题的公式、符号及其相关运算有密切联系。因此,本文一方面对高一学生在物理学习方面所需要的数学知识进行了分析,另一方面对高一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数学表征运用的特点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定性与定量结合、个案访谈等四大研究方法。首先从课标的要求出发,收集整理初中数学知识点及相关数学模型,并基于典型案例,分析了高一学生物理学习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以及相关数学方法。然后,笔者采用了一套自行改编的测试问卷,对武汉市的部分中学的高一学生实施了问卷调查,之后使用SPSS 24.0、Excell等软件对其进行数据分析,旨在研究现阶段高一各个水平层次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过程中数学表征能力的实际情况。随后,笔者有针对性地选取各层次的学生进行访谈,让其通过口语报告法汇报实时解题思维,通过转译转码后,研究学生在应对数学表征环节出现的困难;通过这一系列的方式,分析总结学生在处理表征转换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数学困难。最后,论文总结出了七大主要结论并给出了相关教学建议。
邹愉[6](2020)在《基于微信订阅号的初中物理辅助教学平台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来临,教学模式应主动适应“互联网+”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教育者应积极探索线上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结合途径,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数字化生存能力。微信作为一款广泛普及的社交软件,其公众平台中的订阅号支持一对多交流模式,具有添加方便,实时性强,灵活的互动模式的特点,可用于搭建网络教学互动平台,促进师生交流,及时提供教学反馈,提升学生物理素养,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辅助学习,为中学物理教学的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分析了在微信广泛普及,订阅号关注度越来越高的背景下,我们可以利用订阅号搭建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弥补传统教学中师生交流时间有限、效率低下,学生获得拓展教学资源的途径太少,教学反馈不及时,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等不足。通过比较现有社交软件应用教学的研究,确定微信订阅号具有用户群体大、操作简单、实时性强、多维交流模式、良好的扩展性能、强大的管理系统等优势,是理想的辅助教学平台。研究发现目前已有不少将订阅号应用于高等教学的研究,但在义务教育阶段,缺少微信订阅号与具体学科结合的技术示范,缺少对订阅号在促进教学效果的具体分析。文献分析为订阅号的推广提供理论基础,但在面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未成年人,订阅号是否具有推广的基础,需要建立怎样的订阅号,需要对初中学生及其家长、老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学生、家长使用微信的硬件和软件条件,了解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的问题,为订阅号的应用提供方向。被试学校学生普遍拥有智能手机,且在课后有充足的使用微信订阅号的时间,家长对微信订阅号的接受度较高,具备推广微信订阅号的基础。老师希望改善师生交流不及时,无课外知识补充,无法落实学生个性化学习等问题。为此提供订阅号设计思路,应在常用功能的基础上,从创建师生交流途径,提供补充教学资源等角度辅助教学。明确订阅号的设计思路后,为在辅助教学上起到实际效果,需要进一步研究订阅号的常用功能,及其具体操作方法,并通过实例,将其与物理实际教学相结合。利用群发功能老师可根据教学进度,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重难点、课外知识、实验视频等内容,编辑成有趣的图文信息推送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了课堂上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菜单功能有助于帮助学生架构物理知识体系,根据教学知识结构体系设计简洁的自定义菜单,让学生在每次进入订阅号,都能在完整系统的框架中查找所需知识。巧用后台数据反馈学情,利用图文分析了解学生对该知识点的需求度、掌握度,分析视频点击量,找到学生学习薄弱点,实现精准教学。利用菜单分析,查找学生学习的薄弱板块,有针对性加强练习。利用用户分析了解订阅号的被学生接受认可程度。另外投票功能能够物理教学中起到调查学情,辅助班级管理,练习物理习题的作用。消息管理功能可以很好解决师生交流时间少,交流不及时,学生害怕与老师当面交流的问题。合理利用素材管理储存功能可以帮助学校建立校本网络资源库。在掌握订阅号的设计思路和与教学结合的具体方式后,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检验订阅号的实际应用效果,将微信公众订阅号与初中物理教学过程结合,研究订阅号的具体应用效果。课前利用订阅号进行预习,课后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在订阅号上进行自学,老师收集平台信息反馈教学。最后采用对比实验法、调查问卷法、教学案例分析法,对比使用订阅号前后,实验班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升,对知识掌握更牢固,在提升优等生,及中等偏上学生成绩方面有有较明显作用。同时订阅号促进师生交流,增强了学校教研氛围。当然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如订阅号背后资源库建立的系统性,与校本资源的结合;微信订阅号后台反馈数据值得进一步挖掘,应用于实际教学;微信公众号在与学生交流互动功能上的进一步开发等。
洪卓霞[7](2020)在《新疆伊犁州中考物理试卷分析与教学建议》文中指出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能够通过命制一份优质的中考预测试卷直接体现出来。因此,为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应将中考预测试卷的命制工作制定为教师的发展计划中。现阶段,新疆伊犁州中考物理试卷分析研究的不足之处我总结如下两点:一是试卷分析研究的专业性、系统性不充分;二是试卷分析研究目的的局限性、片面性。笔者基于为促进伊犁州教育教学水平,减小其与其他地区的差距,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目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分析,并提出对日常教学落实创设情境的中肯建议。本研究主要为基于试卷分析的教学建议,首先要明确物理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才能够沿符合高质量课堂教学评价的方向提出好的教学建议。物理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为: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成长和以学论教。而要对一份试卷做出科学的评价,需要从平均分、标准差、分数段人数、难度、区分度、信度和效度等统计指标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笔者认为中考预测试卷命制的工作机制应该如下操作:第一,明确中考物理预测试卷命制的指导思想,试卷命制结合新疆中考现状,以课程标准、物理中考考试说明和初中物理人教版教材为依据;第二,明确新疆物理中考的内容范围,结合中考考查对该知识点内容掌握程度分为了解、认识、理解、应用四个层面的要求;第三,明确新疆物理中考的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第四,编制命题细目表,能够更精准的把握预测试卷考察的知识点范围及考察重难点,也能够更好的明确预测试卷的难度;第五,科学规范命制试题。在试卷命制中,把握清楚各类题型的要求是提高试卷质量的重要工作,因此对选择、填空、作图、实验和计算五种题型在预测试卷中的命题要求都依次做出了明确的说明。依照以上制定的编制要求,笔者同教研组合作进行了中考预测试卷《2020学年新疆伊犁州物理中考预测试卷》的编制,提供新疆伊犁州六校联盟初三学生进行测试。然后对测试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工作供伊犁州全体教师作为参考,为今后的教学提出指导性的建议。从考试结果的数据分析上,一方面对该试卷进行了题型、知识点、分值、能力要求等考查的分析,另一方面提高了该地区教师命制试卷能力水平。通过抽样分析学生各题得分率与典型试题分析,不难看出学生欠缺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产生活相联系的能力。为了研究有无创设情境的教学对学生运用能力培养的差别,笔者利用两个班级共100名学生采取教学实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并通过测试分析结果。通过上课实践对比,检验分析成果,建议教师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
余康[8](2019)在《荆江-洞庭湖系统水动力特征与鱼卵漂流规律模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江中游荆江-洞庭湖系统水流复杂且江湖关系十分重要。三峡初期蓄水运用后下游江湖动力条件和特征及荆江四大家鱼种质资源都受到影响。随着三峡调节江湖关系和开展家鱼产卵生态调度,在认识江湖关系和鱼类保护及生态措施效果评价等现实需求驱动下,论文将揭示江湖系统重要水动力特征与鱼卵漂流水动力机理及输运分布规律结合起来,开展了模拟研究。针对荆江-洞庭湖系统,建立并自主研制了面向大型复杂河网-湖泊系统的一-二维耦合水动力模型。对模型耦合内边界提出一种数值性能优越的改进水位预测-校正法,在原基础上有更优的稳定性和约8%的收敛效率提升。对一、二维隐式耦合连接时两者时间步长的协调问题,构建二维子模型的大时间步长解法将整体时间步长增大了1~5倍,大幅提升了耦合模型计算效率。理论分析和对江湖系统的模拟验证均证实了所建模型和方法模拟江湖系统耦合水流的可靠性、实用性和计算优越性。通过长序列模拟,定量分析了三峡初期运用后荆江-洞庭湖系统的重要水动力特征及三峡可能的影响和作用,包括枯季三口及河系断流、洞庭湖水面萎缩,江湖通道全年流量分配、流动特性,江湖年内水量交换、汇流关系等;建立了荆江-三口分流流量响应关系、三口口门水位-分流量关系以及洞庭湖三湖区平均水位-水量关系;各关系良好的相关性和单值变化规律表明,其在实用方面能为江湖系统模拟和江湖关系研究提供边界条件和定量依据。基于对荆江水流特性的分析,结合水动力和粒子追踪建立了能反映河道地形和水动力特性等关键因素影响和作用的天然河流鱼卵漂流准三维模拟模型,并收到两个水槽鱼卵试验和一次野外河流示踪漂流试验的良好验证。通过模拟揭示了荆江河道内家鱼卵漂流散布的动态规律、分布特性及水动力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定量分析了三峡不同生态泄量下荆江鱼卵孵化江段的位置范围、左右岸分布、表底层数量等,10000 m3/s以上流量有利于80%以上鱼卵悬浮于相对水深0.9以内。研究了河道断面鱼卵分布不均的重要特性及其对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规模估算的影响,指出并讨论了传统估算方法的误差缺陷及采用模型校正的效果,结果表明校正后鱼卵总量估算误差可减小一半。模型的良好验证和应用效果表明,论文为长江中游复杂江湖关系和鱼卵资源研究保护及生态措施效果评价提供了有力的研究工具和参考依据。
曹继纲[9](2017)在《例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讲题策略》文中研究说明讲题是教师教会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学会解题、取得好成绩的途径,也是教师必备的教学能力之一.讲题是既要讲明题意,讲清思路、解法和变化,又要分析学生的思维障碍、出错的原因、总结归纳解题方法,还需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教师通过讲题,可将学生领出"题海",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胡小勇[10](2005)在《问题化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变革》文中认为本论文构建信息技术支持的问题化教学设计理论,并进行了相关实证。文常主要分为理论解析、模式阐释、教学实证三部分: 在理论解析部分,本文首先针对课程改革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种种教学需求和实践现状,分析了各种关注问题的教学设计理论的主要特性、研究异同和局限性,以及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变革,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误区和不足,从而提出构建一种新型问题化教学模式的必然性。接着,文章对关注问题的课程范式迁移趋势、面向单元的中观教学设计、体现半结构化的支架教学策略,以及信息技术支持作用等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从而论证了构建新型问题化教学模式的可能性。由此,文章进一步对信息技术支持的问题化教学作出界定,并提出了实现问题化教学设计的系统框架和流程框架。 在模式阐释部分,文章根据问题化教学的系统框架和流程框架,分五方面来进行阐述:(1) 文章首先从主题单元的选择组织入手,分析了问题化教学的内容组织方法和教学目标表述;并接着对问题化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域、不同类型教学问题的特性进行分析,从而构建了促进设计优质教学问题的设计支架,以及检验教学问题设计质量的一系列有效性特征。(2) 在环境设计章节,文章在提出问题化教学环境的全空间连续体设计理念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了将信息化教学环境作为实现全空间理念缩影的理论意义,并指出问题化教学环境设计的最终核心聚焦在于创设问题情境和问题知情权。(3) 在过程设计章节,文章论述了问题化教学过程设计的重要性,并从教学投入性、教学任务、教学活动、助学支架等方面进行了具体深入的分析阐述:(4) 在资源设计章节,文章论述了问题化教学中的资源分布特性,以及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各种作用,并提出和论述了问题化教学资源的主要应用策略;(5) 对于评价设计,文章提出应该从发展性视角来看待问题化教学评价的意义和倾向,并分析和提出了问题教学评价的设计原则和实施策略。 在教学实践部分,论文依据“模式阐释”部分所构建的问题化教学设计模式,讲解和阐述了如何依托教师专业发展和行动研究策略所展开的一系列教学实证工作,并对实证过程中所取得的数据、案例和经验进行了分析说明。 最后,论文对问题化教学设计研究作出了简要小结。
二、一道浮力难题的多种解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道浮力难题的多种解法(论文提纲范文)
(1)海域环境盾构同步注浆浆液物理力学性质及优化配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概述 |
1.1.2 海域盾构隧道 |
1.1.3 盾构隧道同步注浆技术简介 |
1.1.4 问题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浆液材料研究现状 |
1.2.2 注浆参数研究现状 |
1.2.3 浆液扩散与固结机理研究现状 |
1.2.4 注浆效果评估研究现状 |
1.2.5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海水对同步注浆浆液性能影响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方案 |
2.2.1 试验内容 |
2.2.2 试验仪器和方法 |
2.3 试验材料 |
2.3.1 浆液原材料 |
2.3.2 试验用海水 |
2.4 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2.4.1 坍落度试验 |
2.4.2 稠度试验 |
2.4.3 保水性试验 |
2.4.4 凝结时间试验 |
2.4.5 抗剪切屈服强度试验 |
2.4.6 结石体强度与收缩率试验 |
2.5 本章小结 |
3 海水条件下同步注浆浆液配比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浆液配比正交试验方案 |
3.2.1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简介 |
3.2.2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
3.3 浆液配比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3.3.1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方法 |
3.3.2 抗剪切屈服强度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
3.3.3 塌落度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
3.3.4 稠度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
3.3.5 泌水率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
3.3.6 凝结时间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
3.4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4.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简介 |
3.4.2 浆液抗剪切屈服强度回归分析 |
3.4.3 浆液塌落度回归分析 |
3.4.4 浆液稠度回归分析 |
3.4.5 浆液泌水率回归分析 |
3.4.6 浆液凝结时间回归分析 |
3.5 配比优化 |
3.5.1 基于综合平衡法浆液配比优化 |
3.5.2 基于多目标规划的浆液配比优化 |
3.5.3 配合比优化结果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4 水下盾构同步注浆充填扩散过程模拟研究 |
4.1 引言 |
4.2 计算流体动力学简介 |
4.3 盾构同步注浆充填扩散过程模型建立 |
4.3.1 模型与边界条件 |
4.3.2 多相流模型 |
4.3.3 宾汉流体模型 |
4.3.4 多孔介质模型 |
4.3.5 求解器离散算法的选择与初始化 |
4.4 同步注浆充填扩散模拟结果与分析 |
4.4.1 浆液充填扩散规律与分布模式 |
4.4.2 浆液压力变化规律 |
4.5 浆液充填扩散影响因素分析 |
4.5.1 浆液材料参数对注浆充填效果的影响 |
4.5.2 注浆孔布置对注浆充填扩散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问题驱动下的合作学习培养初中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的要求 |
1.1.2 课程的需要 |
1.1.3 学生发展的需求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1 问题的提出 |
1.2.2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问题驱动教学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2 合作学习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问题解决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3 核心概念界定 |
3.1 问题驱动下的合作学习模式 |
3.1.1 问题驱动下的合作学习模式的定义 |
3.1.2 问题驱动下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原则 |
3.1.3 问题驱动下的合作学习模式的适用范围特点 |
3.2 物理问题解决能力 |
3.2.1 物理问题解决能力 |
3.2.2 原始物理问题 |
4 初二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现状调查 |
4.1 调查目的 |
4.2 调查对象 |
4.3 问卷的编制 |
4.4 结果分析 |
4.4.1 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
4.4.2 学生学习物理时的合作情况 |
4.4.3 教师对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情况 |
4.4.4 初二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基本情况 |
4.4.5 学生对问题驱动下合作学习模式的态度 |
4.4.6 教师对问题驱动下合作学习模式的态度 |
4.5 小结 |
5问题驱动下的合作学习模式培养初中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实验 |
5.1 实验设计 |
5.1.1 研究目的 |
5.1.2 研究方法 |
5.1.3 研究样本 |
5.1.4 工具 |
5.2 实验流程 |
5.2.1 小组设置 |
5.2.2 小组培训 |
5.2.3 实施教学 |
5.2.4 实施测验 |
5.3 教学案例 |
5.4 结果分析 |
5.4.1 后测问卷结果分析 |
5.4.2 访谈分析 |
5.4.3 问题驱动下物理合作学习评价量表分析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教学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3.1 研究不足 |
6.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初二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教师访谈纲要 |
附录三 问题驱动下物理合作学习评价表 |
附录四 教学案例片段 |
附录五 初中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测试卷 |
附录六 测试卷评分标准 |
附录七 实验班和对照班后测成绩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3)利用物理开放性习题培养初中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开放性问题的研究现状 |
1.3.2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可行性 |
2 初中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理论探索 |
2.1 创造性思维概念界定 |
2.2 创造性思维能力有何作用 |
2.3 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
2.3.1 如何培养联想思维 |
2.3.2 如何培养发散思维 |
2.3.3 如何培养收敛思维 |
2.3.4 如何培养逆向思维 |
2.3.5 如何培养灵感思维 |
3 物理开放性习题的理论探索 |
3.1 开放性习题概念界定 |
3.2 物理开放性习题 |
3.2.1 方法开放性习题 |
3.2.2 条件开放性习题 |
3.2.3 结果开放性习题 |
3.3 物理开放性习题存在的意义 |
3.3.1 培养筛选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
3.3.2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
3.3.3 难度逐步递增,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 |
3.3.4 连续性检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
4 学生解决物理开放性试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系 |
4.1 物理开放性试题 |
4.1.1 物理开放性试题的选择原则 |
4.1.2 试题的选择 |
4.1.3 试题的评分标准及得分细目表 |
4.2 创造性思维的测量 |
4.3 研究过程 |
4.3.1 研究对象 |
4.3.2 研究方法 |
4.3.3 研究过程 |
4.4 数据分析 |
4.5 研究结果 |
5 开放性习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
5.1 方法开放性习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
5.2 条件开放性习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
5.3 答案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
5.3.1 信息开放题 |
5.3.2 设想开放题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4)全国物理竞赛(预赛)与上海市高三物理竞赛试题比较研究(2014-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的开展与推广情况 |
1.1.2 上海市高三物理竞赛的开展与推广情况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内容分析法 |
1.3.3 SOLO分类评价法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分类标准 |
2.1 文献综述 |
2.1.1 解题方法和技巧型 |
2.1.2 题型归纳与分析型 |
2.1.3 知识模块分类型 |
2.1.4 单套试卷评述型 |
2.2 SOLO分类理论基础 |
第3章 学科知识体系分析比较 |
3.1 试卷解析 |
3.1.1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试题分析 |
3.1.2 上海市高三物理竞赛试题分析 |
3.1.3 试题分析总结 |
3.2 试题对比研究 |
3.2.1 考试大纲 |
3.2.2 实验题 |
3.2.3 应用性 |
第4章 SOLO分类分析比较 |
4.1 试题的SOLO分类及示例 |
4.1.1 扩展抽象结构层次 |
4.1.2 关联结构层次 |
4.1.3 多因素结构层次 |
4.1.4 单一因素结构层次 |
4.2 试题的SOLO分类层次统计 |
4.2.1 全国竞赛试卷SOLO层次分类统计 |
4.2.2 上海市竞赛试卷SOLO层次分类统计 |
4.3 试题的SOLO层次变化趋势分析 |
4.3.1 全国竞赛试卷SOLO层次变化趋势分析 |
4.3.2 上海市竞赛试卷SOLO层次变化趋势分析 |
4.3.3 综合对比分析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1.1 学科知识体系上 |
5.1.2 认知发展结构上 |
5.2 研究启示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致谢 |
(5)高一学生物理学习的数学关联及表征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 |
1.1.1 数学与物理之间的关系 |
1.1.2 教学中数学与物理关联 |
1.1.3 数学表征的重要性及选题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2. 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表征 |
2.1.2 数学表征 |
2.2 理论基础 |
2.2.1 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 |
2.2.2 教育心理学的迁移理论 |
2.2.3 建构主义理论 |
3. 高一学生物理学习的数学关联分析 |
3.1 高一学生数学基础状况研究 |
3.1.1 初中毕业生具备的数学知识 |
3.1.2 高一学生具备的数学知识 |
3.2 数学方法在高一物理教学中的典型应用研究 |
3.2.1 向量法 |
3.2.2 数列法 |
3.2.3 函数法 |
3.3 本章小结 |
4. 高一学生物理学习的数学表征能力研究 |
4.1 高一学生物理中数学表征能力问卷调查 |
4.1.1 问卷调查的目的及对象选取 |
4.1.2 问卷调查的编制及修订 |
4.1.3 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
4.1.4 问卷调查的总体情况与数据分析 |
4.1.4.1 问卷调查的对象构成情况 |
4.1.4.2 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 |
4.2 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数学表征应用个案访谈与研究 |
4.2.1 访谈对象的选取及访谈提纲的设计 |
4.2.2 过程实施 |
4.2.3 访谈实录整理(节选) |
4.2.4 问卷调查结论及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教学建议 |
5.2.1 课内加强学科渗透教学 |
5.2.2 多表征方式教学,引导学生理解与选择 |
5.2.3 重视数学与物理学科教研组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
5.3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一维运动学背景下数学表征转换问卷测试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6)基于微信订阅号的初中物理辅助教学平台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 |
1.1.2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 |
1.1.3 微信订阅号的普及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现状 |
1.4.1 利用社交软件构建教学平台现状 |
1.4.2 微信订阅号在教学中应用现状 |
第二章 微信订阅号应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前期调查 |
2.1 调查目的 |
2.2 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学习物理情况调查 |
2.3 家长使用微信订阅号情况调查 |
2.4 在物理教学中使用微信订阅号意见访谈 |
2.5 小结与建议 |
第三章 微信订阅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践应用 |
3.1 微信订阅号功能概述 |
3.1.1 微信订阅号简介 |
3.1.2 微信订阅号功能介绍 |
3.2 群发功能在延伸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3.2.1 群发内容分类 |
3.2.2 群发设计原则 |
3.2.3 群发操作方法 |
3.2.4 群发视频信息应用物理教学案例 |
3.2.5 群发图文信息应用物理教学举例 |
3.3 菜单功能在架构物理知识体系中的应用研究 |
3.3.1 菜单设置原则 |
3.3.2 菜单设置操作方法 |
3.3.3 菜单设置与物理知识体系结合举例 |
3.4 后台数据在物理教学反馈中的应用研究 |
3.4.1 后台数据与物理教学效果的对应规律 |
3.4.2 后台数据提取方式 |
3.4.3 群发视频信息后台数据应用物理教学反馈实践举例 |
3.4.4 群发图文信息后台数据应用物理教学反馈实践举例 |
3.4.5 自定义菜单后台数据应用物理教学反馈实践举例 |
3.5 其他功能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
3.5.1 投票功能在物理学情调查、信息收集、物理习题设计的应用 |
3.5.2 消息管理在师生交流中的应用 |
3.5.3 素材管理功能在建立物理校本教学资源中的应用 |
第四章 微信订阅号在物理教学中应用效果的实验分析 |
4.1 实验研究对象 |
4.2 实验方法设计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1 微信订阅号的影响力 |
4.3.2 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增强 |
4.3.3 物理知识的掌握更牢固 |
4.3.4 提升物理成绩的积极影响 |
4.3.5 相关物理教学的其他积极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7)新疆伊犁州中考物理试卷分析与教学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现状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2. 中考试卷分析评价的基本理论 |
2.1 试卷分析的统计指标 |
2.2 物理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 |
3. 新疆中考物理预测试卷命题的研究 |
3.1 中考物理预测试卷的编制步骤 |
3.2 中考物理预测试卷的各类题型及命题要求 |
4. 新疆中考物理预测试卷命题的实践 |
4.1 中考物理预测试卷的编制 |
4.2 中考物理预测试卷考试结果的数据分析 |
4.3 基于试卷分析的教学建议和教学实践 |
5. 中考物理预测试卷命制工作的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荆江-洞庭湖系统水动力特征与鱼卵漂流规律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河网湖泊系统水动力模型研究进展 |
1.2.1 河网一维模型研究进展 |
1.2.2 河湖系统一-二维耦合模型研究进展 |
1.3 鱼卵漂流输运模型研究进展 |
1.4 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规模估算研究现状 |
1.5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工作 |
第2章 荆江-洞庭湖系统水动力模型 |
2.1 概述 |
2.2 控制方程 |
2.2.1 一维圣维南方程 |
2.2.2 二维浅水方程 |
2.3 初始和边界条件 |
2.3.1 外边界条件 |
2.3.2 内边界条件 |
2.4 数值解法 |
2.4.1 一维子模型 |
2.4.2 二维子模型 |
2.5 子模型耦合 |
2.5.1 基本思路 |
2.5.2 改进水位预测-校正法 |
2.5.3 收敛分析 |
2.6 干湿处理 |
2.7 耦合模型验证 |
2.7.1 计算区域和条件 |
2.7.2 模拟结果验证 |
2.7.3 耦合方法改进效果 |
2.7.4 耦合模型时间步长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荆江-洞庭湖系统水动力特征模拟分析 |
3.1 概述及计算条件 |
3.2 三口及河网流量年内过程 |
3.2.1 三口分流及断流 |
3.2.2 河网流量分配及断流 |
3.3 荆江-洞庭湖水动力年内变化 |
3.3.1 江湖流速年内变化 |
3.3.2 江湖水位年内变化 |
3.3.3 湖区水深分布变化 |
3.4 江湖系统水动力特征 |
3.4.1 荆江三口分流关系 |
3.4.2 江湖水量交换关系 |
3.4.3 江湖汇流区水力关系 |
3.4.4 荆江家鱼卵苗汛期水动力特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水动力的河流鱼卵漂流模型 |
4.1 概述 |
4.2 数学模型 |
4.2.1 水流模型 |
4.2.2 鱼卵运动模型 |
4.2.3 初始和边界条件 |
4.2.4 鱼卵生长模型 |
4.3 模型验证 |
4.3.1 鱼卵垂向浓度分布 |
4.3.2 鱼卵运动特性 |
4.3.3 鱼卵漂流规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荆江家鱼卵漂流规律模拟分析 |
5.1 概述 |
5.2 计算条件与工况设置 |
5.2.1 计算区域和模型概况 |
5.2.2 模拟工况和参数设置 |
5.2.3 初始和边界条件 |
5.3 荆江家鱼卵漂流规律分析 |
5.3.1 水动力模拟结果验证 |
5.3.2 鱼卵输运动态过程 |
5.3.3 鱼卵漂流散布规律 |
5.4 荆江来流条件对鱼卵漂流的影响 |
5.4.1 鱼卵在河道内的分布 |
5.4.2 鱼卵悬浮孵化程度 |
5.5 产漂流性卵鱼类鱼卵资源量估算 |
5.5.1 传统估算方法及其误差 |
5.5.2 数学模型校正及其验证 |
5.5.3 三峡生态调度与荆江家鱼产卵规模估算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例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讲题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讲明题意, 找准考点 |
2 讲清思路, 注重分析 |
2.1 一题多解, 展示思路 |
2.2 分析法解题 |
2.3 从“根儿”上分析 |
3 总结归纳, 提升能力 |
3.1 知识点相同 |
3.2 解题方法相同 |
3.3 一题多变 |
4 选择方式, 锻炼思维 |
(10)问题化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表目录 |
图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问题与技术:课改实践中的现状与需求 |
第一节 课改实践中的“问题”关注需求 |
第二节 问题化相关教学理论述评及反思 |
第三节 技术促进教学变革的倾向与现状 |
第四节 构建新型问题化教学设计模式的必然 |
第二章 问题化教学设计框架 |
第一节 问题化教学设计理论基础 |
第二节 信息技术支持的问题化教学界定 |
第三章 从主题单元到问题设计 |
第一节 主题单元设计:选题与组织 |
第二节 问题设计:教学问题的域分析 |
第三节 问题设计:问题特性梳理 |
第四节 问题设计:优质设问支架 |
第五节 问题设计:有效性分析 |
第六节 问题设计:从设问到生成 |
第四章 问题化教学环境设计 |
第一节 问题化教学环境创设理论概述 |
第二节 全空间:问题化教学环境设计取向 |
第三节 问题情境:问题化教学环境设计核心聚焦 |
第五章 问题化教学过程设计 |
第一节 问题化教学过程综述 |
第二节 问题化教学过程投入性设计 |
第四节 问题化教学过程的任务设计 |
第五节 问题化教学过程的活动设计 |
第六节 问题化教学过程的支架设计 |
第六章 问题化教学资源设计 |
第一节 教学资源概述 |
第二节 问题化教学中的信息化资源 |
第三节 问题化教学资源应用策略 |
第七章 问题化教学评价设计 |
第一节 问题化视角的教学评价综述 |
第二节 问题化教学评价设计原则 |
第三节 问题化教学评价的实施策略 |
第八章 问题化教学实证研究 |
第一节 问题化教学实践流程简述 |
第二节 实践效果分析 |
第三节 问题化教学实践案例评析 |
第四节 教学实证的结论及反思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简评《窦娥冤》教案再设计 |
附录2 教学问题设计实例 |
附录3 促进认知的图形组织器实例 |
附录4 问题化教学高级研修方案 |
附录5 教学问题设计支架的演化历程(以文科为例) |
附录6 教师问题化教学研修反思日志实例 |
附录7 《科学与艺术》问题化教学设计及实录点评 |
附录8 《浮力》问题化教学设计及实录点评 |
后记 |
四、一道浮力难题的多种解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域环境盾构同步注浆浆液物理力学性质及优化配比研究[D]. 曾剑锋.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2]问题驱动下的合作学习培养初中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探索[D]. 黄婷.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3]利用物理开放性习题培养初中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D]. 蒋雪茹.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4]全国物理竞赛(预赛)与上海市高三物理竞赛试题比较研究(2014-2018)[D]. 叶阳.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高一学生物理学习的数学关联及表征应用研究[D]. 李俊灵.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6]基于微信订阅号的初中物理辅助教学平台实践研究[D]. 邹愉. 西南大学, 2020(01)
- [7]新疆伊犁州中考物理试卷分析与教学建议[D]. 洪卓霞. 西南大学, 2020(01)
- [8]荆江-洞庭湖系统水动力特征与鱼卵漂流规律模拟[D]. 余康. 清华大学, 2019(02)
- [9]例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讲题策略[J]. 曹继纲. 中学物理, 2017(20)
- [10]问题化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变革[D]. 胡小勇. 华东师范大学,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