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区甜玉米大斑病发生的初步调查

广州地区甜玉米大斑病发生的初步调查

一、广州地区甜玉米大斑病发生的初步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甘林,代玉立,卢学松,滕振勇,陈伟,杨秀娟[1](2021)在《闽南山区鲜食玉米叶斑病季节性流行动态及药剂防治》文中认为2018年和2019年,在田间条件下采用目测法系统调查研究了福建省南部山区鲜食玉米小斑病、大斑病和南方锈病3种重要叶斑病的季节性流行动态,测定了不同玉米品种的病情严重度及几种杀菌剂对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试验调查的4个玉米种植季节,3种叶斑病的病情指数随种植时间均呈"S"型曲线,至乳熟期(R3)病情指数达到最大值,大喇叭口期(V12)至籽粒建成期(R2)是病情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但不同年份、不同季节3种病害的时空流行趋势、植株不同叶位病级分布规律及其最终病情各不相同。当玉米生育期平均温度高于23.0℃时,有利于小斑病和南方锈病的发生,而平均温度低于23.0℃条件下则有利于大斑病的流行。供试的20个玉米品种对不同病害表现的抗性差异较大,其中对小斑病、大斑病和南方锈病表现为中感和感病的品种合计分别占65.0%、55.0%和25.0%。此外,从12种杀菌剂处理中,筛选出430 g/L戊唑醇悬浮剂、400 g/L氟硅唑乳油、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吡唑醚菌酯+戊唑醇混剂(商品剂量5∶8)对小斑病、大斑病和南方锈病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分别达70.0%、82.0%和85.0%以上。上述研究结果可为福建省鲜食玉米叶斑病的预测预报及合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金锐,张从合,朱全贵,苏法[2](2021)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玉米抗病和抗虫育种上的应用》文中指出在我国,玉米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超过水稻和小麦,成为第一大粮食作物。同时,玉米也是食品、饲料、化工原料等重要原材料。因此,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molecular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MAS)与常规育种相结合来获得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玉米品种具有重要的意义。概述了常用的分子标记技术以及MAS在玉米抗病和抗虫育种中的应用,同时分析了MAS的局限性,也展望了未来MAS的发展前景和优势,为我国种业企业服务或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李晨燕[3](2021)在《基于循环选系技术改良玉米大斑病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常玉明,张正坤,赵宇,刘宝权,李启云,陈光[4](2021)在《玉米大豆间作对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及其产量的影响》文中认为为明确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及其产量的影响,利用2017—2018年2年的田间小区试验及2019年的大田试验,在作物生长期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东方黏虫Mythimna seperata和玉米大斑病等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并于收获期对间作作物产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与单作玉米相比,以被害株率、百株蛀孔数和百株活虫数为指标,玉米大豆间作对1代亚洲玉米螟种群数量和为害程度无显着影响,但能够显着降低2代亚洲玉米螟虫口数量和为害程度;且玉米大豆间作对东方黏虫为害株率和百株活虫数以及玉米大斑病的病情指数均无显着影响。与单作玉米相比,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玉米百粒重虽然降低,但玉米单位面积产量能够提高9.95%以上。表明玉米大豆间作能够显着降低2代亚洲玉米螟为害,并提高单位面积玉米产量。

杨俊伟,王建军,赵变平,李彦良,贾鑫,王富荣[5](2020)在《山西省玉米新品种抗大斑病鉴定》文中指出于2016—2019年通过田间人工接种鉴定,对参加山西省品比试验的818个玉米杂交种进行了大斑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参加试验的玉米品种在大斑病抗性上整体水平较稳定,中抗以上材料占72.38%,高抗材料总体上相对匮乏,仅占0.37%,分别为Q9785、美硕816、周玉1。对不同熟期杂交种的抗病性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中晚熟品种的大斑病抗性明显高于早熟品种与特早熟品种。其中,中抗以上比例分别达76.75%、60.36%、50%。3种不同类型的玉米杂交种中,其抗性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普通玉米、糯玉米、甜玉米。

刘勇,周俗,张玉,王泽英,刘刚,道里刚,康晓慧,李世洪[6](2019)在《5种杀菌剂对青贮玉米3种病害的田间防治效果》文中提出为有效防治青贮玉米Zea mays Linn.锈病、小斑病和大斑病,筛选出低毒、无公害的高效防治杀菌剂,选用哈茨木霉水分散粒剂(1亿cfu/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 000亿孢子/g)、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和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种杀菌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亿cfu/g哈茨木霉WG对青贮玉米3种病害的田间防效最优,37%苯醚甲环唑WG对小斑病的防效最好,15%三唑酮WP对锈病的防效最理想,80%代森锰锌WP对大斑病的防效最优。

梁永亮[7](2018)在《四川人工牧草主推区牧草病害及饲用玉米大斑病和褐斑病致病机理研究》文中提出牧草病害是造成畜牧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牧草病害直接导致牧草品质下降,产量降低,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草地病害中最主要的是真菌病害,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甘肃、内蒙等少数人工牧草方面上,如苜蓿、沙打旺等。而对四川人工草地真菌病害的调查及研究很有限。因此,本文对四川以成都平原为中心,辐射川东、川西、川南、川北四个区域牧草真菌病害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调查研究,并且对饲用玉米大斑病和褐斑病病原菌毒素粗提液的致病机理进行研究。20162018年,对四川人工牧草主推区的牧草进行病害调查,并采集病株,进行了症状观察和病原菌鉴定。采用常规的分离鉴定方法对各种病害进行真菌分离培养鉴定,根据病原菌孢子的形态、结合寄主植物的种类和病害症状鉴定出锈病7种,黑粉病1种,白粉病4种,霜霉病2种,大斑病2种,小斑病1种,叶枯病5种,纹枯病2种,褐斑病2种,黄斑病1种,黑茎病1种,黄萎病1种,根腐病2种,黑斑病1种,紫斑病1种,叶斑病3种,红条病1种,香柱病1种,黑腐病1种,霉污病1种,菌核病1种,软腐病1种,赤斑病1种,以及病毒病3种。涉及草地植物4个科。本文对饲用玉米大斑病和褐斑病菌毒素粗提液的生物活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致病性及其对饲用玉米胚根防御酶活性的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结果如下:(1)饲用玉米大斑病和褐斑病菌毒素粗提液的生物活性测定和组分分析表明,毒素粗提液对饲用玉米种子萌发和胚根伸长有抑制作用;并且其对对饲用玉米种子萌发和胚根伸长的抑制作用随着毒素粗提液浓度的升高而加重。用考马斯亮蓝法和蒽酮比色法测得用玉米大斑病和褐斑病菌毒素粗提液的蛋白质含量分别为892.283μg·m L-1和233.587μg·m L-1,可溶性糖含量分别为333.333μg·m L-1和297.778μg·m L-1。(2)饲用玉米大斑病和褐斑病菌毒素粗提液的致病性测定表明,用饲用玉米大斑病、褐斑病菌毒素粗提液处理时间的长短对饲用玉米胚根相对电导率的影响显着。在相同毒素粗提液浓度条件下,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处理组电导率呈先降低后升高,而对照组中有一个小幅上升。在同一处理时间条件下,与对照相比,不同浓度毒素粗提液处理后,浸出液的相对电导率均有所增加,但各浓度的增加幅度有差异。随着毒素粗提液作用时间的延长,不同时间处理下的丙二醛(MDA)含量及变化幅度存在差异。处理组丙二醛(MDA)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对照组变化幅度较小,不同浓度的毒素粗提液处理饲用玉米种子2d后,胚根丙二醛(MDA)含量均明显提高;随毒素粗提液浓度的降低,胚根丙二醛(MDA)含量降低,含量提高率下降,处理间差异显着。饲用玉米叶片中叶绿素a、b的浓度及总叶绿素含量都明显下降,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各指标值差异显着,总叶绿素含量降低率分别为23.70%和49.78%,其中大斑病粗毒素处理后下降幅度最大的为叶绿素a,降低率为25.40%;褐斑病粗毒素处理后下降幅度最大的为叶绿素b,降低率为64.89%。由此可见,大斑病和褐斑病病原菌毒素粗提液侵染降低了植物叶片对光能的吸收。(3)饲用玉米胚根内防御酶活性的测定表明,相同浓度25%的饲用玉米两种病菌毒素粗提液处理1.5d、2d、3d、4d、5d后,随着两种毒素粗提液作用时间的延长,其胚根内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和过氧化氢酶(CAT)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前四种防御酶活性经毒素粗提液处理后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用50%、25%、12.5%、6.25%、3.125%五个不同浓度的两种病菌毒素粗提液处理2d后,其胚根内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随着毒素粗提液浓度的降低,酶活性主要呈现上升趋势,不同浓度处理结果间存在不同的显着关系。

杨秋苹[8](2016)在《甜玉米常见病害的抗性鉴定及防治》文中研究指明甜玉米是近年来在北方地区种植风险较低的农作物,可用来充当蔬菜或鲜食。甜玉米的常见病害有大叶斑病和弯孢菌叶斑病。这些病害制约着甜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本文简要介绍了玉米常见病害大斑病菌和弯孢菌叶斑病菌症状、抗性鉴定以及防治方法等,以期为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指导。

梁毅[9](2014)在《广东省鲜食玉米病害发生趋势及小斑病抗性遗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已超水稻和小麦,排行第一。在粮食增产计划中占有重要的份额和地位。近些年来,鲜食玉米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特别在广东省,鲜食玉米种植面积占全国的60%,世界的10%。玉米小斑病(Bipolarismaydis)是当前国内外玉米生产区普遍流行的一种病害。小斑病在玉米全生育期均可发生,植株抽雄后为病害发生高峰,叶片因布满病斑而枯死。感病品种在一般发病年份减产10%以上,重病年减产20%30%。近年来,玉米小斑病是我国玉米产区三大病害之一,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对玉米生产造成了极大危害。长期的实践证明,培育抗病品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最直接途径。目前国内外对玉米小斑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原、病原互作等方面,但是对其抗病遗传特性方面研究较少。本研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广东省玉米小斑病发病趋势,二是甜玉米小斑病抗性遗传模式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统计分析了广东省2008年2013年农作物病害情况的预报等各项相关数据,总结出近年来广东省鲜食玉米病害发生情况和趋势,总结广东省大、小斑病发病面积及分布。2008年2013年小斑病发生的面积呈增加趋势,发病率达30%以上。玉米小斑病是广东省鲜食玉米主要发生病害,危害严重。2.本研究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农学院玉米研究室的超甜玉米种质材料中筛选出高抗小斑病自交系PT01和感病自交系PT02作为亲本进行杂交,配制F1、F2、B1、B2,同P1、P2构成六世代材料,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进行抗病基因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甜玉米小斑病的遗传模型为E-1模型,即甜玉米小斑病抗性表现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甜玉米小斑病抗性受2对主基因控制,两对主基因都以加性效应为主。由此可见控制小斑病病斑数性状以主基因遗传为主。说明在人工接菌的病圃条件下,在早期分离世代进行选择可能获得较好的预期效果,连续选择抗病株有利提高玉米对小斑病的抗性。

浦子钢[10](2013)在《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先玉335与改良先玉335大斑病病情发展对比动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对玉米品种先玉335和改良先玉335及亲本进行玉米大斑病田间最大病斑平均面积和病情指数的动态模拟分析,得到病斑面积和病情指数的曲线图和逻辑斯蒂模型。结果表明,改良先玉335及其亲本在对玉米大斑病的抗性上优于先玉335及其亲本。根据逻辑斯蒂模型分析,先玉335在本地区种植防治玉米大斑病的最佳时期是7月27日前。

二、广州地区甜玉米大斑病发生的初步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州地区甜玉米大斑病发生的初步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闽南山区鲜食玉米叶斑病季节性流行动态及药剂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3种叶斑病田间流行动态监测
        1.2.2 不同玉米品种3种叶斑病病情调查及抗病性评价
        1.2.3 不同杀菌剂对3种叶斑病的田间防效测定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3种叶斑病的季节性流行动态
    2.2 3种叶斑病病情在玉米植株不同叶位上的空间分布
    2.3 3种叶斑病流行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2.4 不同玉米品种对3种叶斑病的抗病性
    2.5 不同杀菌剂对3种叶斑病的防治效果
3 讨论

(2)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玉米抗病和抗虫育种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DNA分子标记的种类和特点
    1.1 SCAR分子标记
    1.2 SSR分子标记
    1.3 SNP标记
2 MAS在玉米抗病育种上的应用
    2.1 MAS在南方锈病上的应用
    2.2 MAS在玉米大斑病上的应用
    2.3 MAS在玉米小斑病上的应用
    2.4 MAS在茎腐病上的应用
    2.5 MAS在玉米矮花叶病上的应用
    2.6 MAS在玉米丝黑穗病上的应用
3 MAS在抗虫育种上的应用
4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成的玉米品种
5 展望

(4)玉米大豆间作对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及其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
        1.2.2 亚洲玉米螟和东方黏虫的调查
        1.2.3 玉米大斑病的调查
        1.2.4 玉米产量的测定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区试验不同种植模式对亚洲玉米螟发生的影响
    2.2 小区试验种植模式对2代东方黏虫发生的影响
    2.3 小区试验种植模式对玉米大斑病发生的影响
    2.4 大田试验种植模式对玉米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2.5 小区试验种植模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3 讨论

(5)山西省玉米新品种抗大斑病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方法
    1.2 试验设计
    1.3 病情调查与抗性评价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2.1 鉴定结果
    2.2 不同熟期玉米杂交种对大斑病的抗性表现
    2.3 不同类型玉米杂交种对大斑病的抗性表型
3 结论与讨论

(6)5种杀菌剂对青贮玉米3种病害的田间防治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地概况
    1.3 试验设计
    1.4 调查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5种杀菌剂对青贮玉米锈病的田间药效
    2.2 5种杀菌剂对青贮玉米小斑病的田间药效
    2.3 5种杀菌剂对青贮玉米大斑病的田间药效
3 结论与讨论

(7)四川人工牧草主推区牧草病害及饲用玉米大斑病和褐斑病致病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人工草地资源
        1.1.1 人工草地的重要性
        1.1.2 人工草地的功能
        1.1.3 人工草地的所面临的困境
        1.1.4 人工草地病害研究现状
    1.2 四川人工牧草主推地区基本概况
        1.2.1 地理位置
        1.2.2 主推区气候状况
        1.2.3 主推区植被类型
        1.2.4 四川人工牧草病害研究现状
    1.3 饲用玉米大斑病和褐斑病概述
        1.3.1 饲用玉米大斑病和褐斑病的研究进展
        1.3.2 饲用玉米大斑病和褐斑病病害症状
        1.3.3 饲用玉米大斑病和褐斑病发生条件
        1.3.4 饲用玉米大斑病和褐斑病防治技术
    1.4 饲用玉米大斑病和褐斑病病原概述
        1.4.1 病原菌分类地位
        1.4.2 病原菌形态
        1.4.3 病原菌生物学特征
        1.4.4 病原菌侵染循环
        1.4.5 饲用玉米大斑病和褐斑病发病程度的分级标准
    1.5 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5.1 研究目的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2 四川主推牧草区牧草病害调查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调查时间和区域
        2.1.2 试剂与仪器
        2.1.3 调查方法
        2.1.4 牧草植物体病原菌分离方法
    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2.1 主推牧草病害种类
        2.2.2 非主推牧草病害种类
    2.3 讨论
    2.4 小结
3 饲用玉米大斑病、褐斑病病原菌毒素粗提液生物活性测定及组分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剂与仪器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饲用玉米大斑病、褐斑病病原菌毒素粗提液的生物活性测定
        3.2.2 饲用玉米大斑病、褐斑病病原菌毒素粗提液组分测定
    3.3 讨论
    3.4 小结
4 饲用玉米大斑病、褐斑病病原菌毒素粗提液的致病性测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剂与仪器
        4.1.3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饲用玉米大斑病、褐斑病病原菌毒素粗提液对饲用玉米胚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4.2.2 饲用玉米大斑病、褐斑病病原菌毒素粗提液对饲用玉米胚根MDA含量的影响
        4.2.3 饲用玉米大斑病、褐斑病病原菌毒素粗提液侵染饲用玉米叶片后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5 饲用玉米大斑病、褐斑病病原菌毒素粗提液对饲用玉米胚根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剂与仪器
        5.1.3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饲用玉米大斑病、褐斑病病原菌毒素粗提液对饲用玉米胚根SOD活性的影响
        5.2.2 饲用玉米大斑病和褐斑病病原菌毒素粗提液对饲用玉米胚根POD活性的影响
        5.2.3 饲用玉米大斑病和褐斑病病原菌毒素粗提液对饲用玉米胚根PPO活性的影响
        5.2.4 饲用玉米大斑病和褐斑病病原菌毒素粗提液对饲用玉米胚根PAL活性的影响
        5.2.5 饲用玉米大斑病和褐斑病病原菌毒素粗提液对饲用玉米胚根CAT活性的影响
    5.3 讨论
    5.4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甜玉米常见病害的抗性鉴定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玉米大斑病
    1.1 玉米大斑病的抗性鉴定
    1.2 症状表现
    1.3 防治方法
2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2.1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抗性鉴定
    2.2 症状表现
    2.3 防治方法

(9)广东省鲜食玉米病害发生趋势及小斑病抗性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鲜食玉米概况
        1.1 甜玉米概况与发展趋势
        1.2 糯玉米概况及发展趋势
        1.3 广东省鲜食玉米概况
        1.4 鲜食玉米主要病害情况
    2 玉米小斑病概况
        2.1 玉米小斑病分布与危害概况
        2.2 玉米小斑病病菌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征
        2.3 玉米小斑病防治方法
    3 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
    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广东省鲜食玉米病害发病趋势分析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2008 年至 2013 年广东省玉米病虫害发生情况统计分析
        3.2. 2008 年至 2013 年广东玉米大、小斑病发生面积统计分析
        3.3. 2011 年、2012 年广东鲜食玉米新品种对小斑病抗病性情况分析
    4 讨论
第三章 甜玉米小斑病抗性的遗传分析
    1 试验材料
        1.1 供试材料
        1.2 病原菌材料
    2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 六世代材料的配制
        2.2 抗性鉴定方法
        2.2.1 病原菌的准备
        2.2.2 接种方法与接种时间
    3 数据分析原理与统计方法
        3.1 遗传分析原理
        3.2 数据统计方法
        3.3 数据处理软件
    4 结果与分析
        4.1 杂交组合六个世代单位面积病斑数的分布
        4.2 杂交组合六个世代单位面积病斑数的遗传分析
    5 讨论
结论
    1 广东省鲜食玉米病害的发生趋势分析
    2 玉米小斑病的抗性遗传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10)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先玉335与改良先玉335大斑病病情发展对比动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主要性状的测定方法
    3.1 玉米大斑病最大病斑平均面积随时间增长动态分析
        3.1.1 亲本病斑扩展动态比较
        3.1.2 杂交种病斑扩展随时间增长的动态分析
    3.2 病情指数随时间增长的动态分析
4 结论
    4.1 不同品种玉米大斑病最大病斑平均面积随时间增长动态分析
        4.1.1 亲本最大病斑面积扩展比较
        4.1.2 杂交种最大病斑面积扩展比较
        4.1.3 逻辑斯蒂模型的建立
    4.2 不同品种玉米大斑病病情指数随时间增长动态分析
        4.2.1 病情指数逻辑斯蒂模型的建立
        4.2.2 逻辑斯蒂模型各时期的划分

四、广州地区甜玉米大斑病发生的初步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闽南山区鲜食玉米叶斑病季节性流行动态及药剂防治[J]. 甘林,代玉立,卢学松,滕振勇,陈伟,杨秀娟. 植物保护, 2021(06)
  • [2]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玉米抗病和抗虫育种上的应用[J]. 金锐,张从合,朱全贵,苏法. 安徽农业科学, 2021(16)
  • [3]基于循环选系技术改良玉米大斑病研究[D]. 李晨燕. 吉林农业大学, 2021
  • [4]玉米大豆间作对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及其产量的影响[J]. 常玉明,张正坤,赵宇,刘宝权,李启云,陈光. 植物保护学报, 2021(02)
  • [5]山西省玉米新品种抗大斑病鉴定[J]. 杨俊伟,王建军,赵变平,李彦良,贾鑫,王富荣. 中国植保导刊, 2020(07)
  • [6]5种杀菌剂对青贮玉米3种病害的田间防治效果[J]. 刘勇,周俗,张玉,王泽英,刘刚,道里刚,康晓慧,李世洪. 植物保护, 2019(05)
  • [7]四川人工牧草主推区牧草病害及饲用玉米大斑病和褐斑病致病机理研究[D]. 梁永亮. 西南科技大学, 2018(08)
  • [8]甜玉米常见病害的抗性鉴定及防治[J]. 杨秋苹. 中国果菜, 2016(09)
  • [9]广东省鲜食玉米病害发生趋势及小斑病抗性遗传分析[D]. 梁毅.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4(03)
  • [10]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先玉335与改良先玉335大斑病病情发展对比动态分析[J]. 浦子钢. 玉米科学, 2013(04)

标签:;  ;  ;  ;  

广州地区甜玉米大斑病发生的初步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