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非营利性医院转换对我国医院性质转换的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陈振生[1](2021)在《基于新医改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一轮医疗体系改革启动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医疗资源极大丰富,医疗技术不断提高,为我国居民提供了较好的医疗服务。我国居民健康水平大幅度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不断下降。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医保等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率不断提高,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分级诊疗制度初步建立,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作为我国医疗服务的主要供应者,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公立医院公益性淡化、“看病难”“看病贵”等现象一直阻碍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事关居民的健康和切身利益。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是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2009年4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标志着新一轮医疗体系改革的开始,为我国公立医院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其中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是重要内容之一。本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博弈论,主要探讨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的相关内容,如医疗服务如何定价、财政补助的标准如何制定、医疗保险报销政策的起付线和自付比如何设置来平衡“保大病”和“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两个目标,当支付方式从后付制向预付制转换后,预付制支付标准如何确定等。具体如下:第一,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明确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在此基础上,利用因果关系图分析补偿机制改革实施前后公立医院的应对。研究发现,在资源投入数量不变的前提下,公立医院的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之间存在资源竞争关系;如果财政补助减少,公立医院会减少社会职能产出、增加人均医疗服务量或增加人均药费进行应对;考虑社会效益后,政府应增加对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助。第二,以按人头付费支付方式为例,估测预付制支付方式的支付标准。研究发现支付标准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分担的保留效用、患病的平均治疗成本和弥补医院亏损的风险成本。分担医院的保留效用具有一定的人数门槛,需要达到一定人数后达到规模经济,才能产生风险分担的作用。为有效实施按人头付费支付方式,提出了对患者、公立医院、医保机构的建议。第三,以消费者均衡为视角,基于共同代理模型,分析医疗服务价格标准、财政补贴标准及相应的医疗保险报销政策的制定。研究发现政府为了激励公立医院在社会职能上付出更多努力,对公立医院的经济职能进行了负向激励,即惩罚。这不仅导致患者获得医疗服务支付的成本超过了所获得的效用,导致“看病贵”,而且造成公立医院经济职能的供给减少,产生“看病难”。为了保证消费者均衡,医疗保险应对重症患者采用高起付线和低自付比,实现保大病;对轻症患者,应采用低起付线和高自付比,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第四,分析不同市场结构下,公立医院面对不同的竞争对手和竞争方式时的补偿标准。研究发现,当政府放松对医疗服务价格管制,由公立医院自主定价时,医疗保险的出现不仅会使医疗服务潜在的最高价格上升,而且会降低患者医疗服务的需求价格弹性。而需求价格弹性越大,医疗服务供给量越大;需求价格弹性越小,医疗服务供给量越小;在公立医院完全垄断市场供给条件下,公立医院存在改善医疗服务质量的可能。同时,医疗服务质量的改善并不必然导致医疗服务价格的提高,主要取决于改善质量的内容。如果改善质量对成本产生的净效应为负,则改善质量会降低医疗服务价格,而净效应为正,则会使医疗服务价格上升;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竞争可能不会提高质量、抑制价格上涨。在寡头市场——质量模型中,与公立寡头市场的均衡结果相比,混和寡头市场中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竞争使均衡结果出现四种可能情形,分别是:产量增加,质量投入增加,价格上涨;产量减少,质量投入减少,价格下降;产量增加、质量投入增加、价格下降;产量减少,质量投入减少,价格上涨。第五,利用DEA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公立医院效率进行分析。通过对比发现,在公立医院效率评价中,忽略公立医院社会职能产出会导致对公立医院效率的低估。在对公立医院2011-2018年生产效率评价中,发现改革效果不显着,且生产效率总体来说有小幅下降。在影响公立医院效率的因素中,财政补助对公立医院的效率变化影响不显着;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改革也未使公立医院效率得到改善;医疗服务价格对公立医院效率变化影响显着,但门诊服务价格和住院服务价格产生影响的方向相反。第六,为了消除环境因素和随机扰动对公立医院效率的影响,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对公立医院静态效率进行评价。消除环境因素和随机扰动的影响后,公立医院整体效率有改善,表明由于环境因素和随机扰动的存在,导致对公立医院效率的低估。降低门诊服务价格、提高住院服务价格、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需求,既有利于公立医院生产率提高,也有利于静态效率改善;但参保比例、财政补助和竞争对公立医院的生产率没有显着影响,而对公立医院静态效率既存在正向影响,又存在负向影响,最终结果是正负影响抵消,没有对公立医院效率产生显着影响。本研究有三点创新:首先,以医疗服务供给方的参与约束为条件,对按人头付费的支付标准进行测算;其次,以消费者均衡为视角进行分析,提出医疗服务定价机制,并形成与财政补助、起付线、自付比等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再次,将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产出变量共同纳入效率评价模型,对公立医院进行更准确的效率评测。
庞卫博[2](2020)在《青岛市市属公立医院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修改完善前期课题组构建的绩效考核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14家城市公立医院进行绩效评价,以科学公正客观的角度评价公立医院改革前后的变化情况,分析和总结评估结果,找出存在的不足,为青岛市的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和专家咨询法完善前期构建的绩效考核体系;借助青岛市公立医院综合绩效考核信息系统收集财务年报、国家卫生统计信息网络直报系统、网络直报财务月报表、医院HIS系统、EMR、合理用药监管等定量资料,通过医院端口收集部分定量数据和定性材料;采用描述性分析和统计学方法分析14家医院改革前后变化基本情况,运用综合评分法和Topsis综合评价法对14家公立医院各评价维度进行绩效评价。结果:通过对14家医院三年改革前后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发现,各医院在资源配置、医疗服务数量、总体收支、服务效率等方面均有显着改善;对14家医院2017-2018年综合绩效状况进行综合评分评价可知,综合性实力较强的医院得分整体上大于实力较弱的医院,各医院在医疗服务和可持续发展发面表现较弱且各医院有较大差异;由Topsis综合评价法对14家医院2016-2018年综合绩效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评价,每一年度各医院横向对比可知,综合性实力较强医院在社会效益、医疗服务、经济效率、可持续发展维度与综合维度整体上高于实力较弱医院,但仍有差异。从三年纵向对比可知,各医院整体上综合绩效排名为2018年>2017年>2016年。结论与建议:通过对14家公立医院综合绩效评价可以得出各医院社会效益明显增强,医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成本费用控制成效明显,医疗收支结构逐步优化,但也存在科研水平不高、财政投入不足、偿债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从整体评价结果来看,各医院三年综合绩效水平均有显着提升,下一步需要从优化资源配置、加大政府投入、强化绩效考核结果执行、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等措施继续提升医院综合绩效水平。
李璊媛[3](2020)在《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发展的制度条件与治理规范探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适格的民间资本进入医疗机构得到政策肯定。近年来,随着政策环境不断得到优化,愈来愈多的民间资本注入到医疗领域中,这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需求。但其中只有极少一部分民间资本注入到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中,原因在于民间资本具有天然逐利性,这与非营利性的宗旨,即所得不进行利润分配具有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从理论层面上看,经济法的法益保护目标是社会公益,同时需要兼顾对个体营利性的保护,以此实现社会效率与实质公平。因此找出刺激民间资本出资积极性但同时始终保证医疗机构公益性本质的解决出路尤为关键。但是经济法虽以社会利益为本位,面对民生需求,不可盲目为满足实践中的需要制定政策,在制度供给方面应切实符合法定原则,鼓励性政策不可脱离法律土壤,成为没有法律依据的空中楼阁。因此对于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来说,如何在我国现行法律语境下,优化法律制度,理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法律关系,从而更好地引导并规范民间资本流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已然成为新时代民间资本参与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命题。本文通过规范解释、历史分析、案例研究、文献研究、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将我国民间资本进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法律问题归纳为准入,法人治理与投资收益这三个相互勾稽,共同作用于解决个体营利性与社会公益性之间矛盾关系的法律问题。通过梳理现行法律规制情况,从民间资本需履行的准入程序、医疗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与机制的构建以及投资收益等问题中抽象法律规范制定、实施中的焦点问题,在进行法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建议。首先探讨准入制度的相关法律问题。医疗准入制度实施目的在于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结合各区域医疗力量分布,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并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由于市场自身无力克服信息不对称等的问题,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者,需要在不同程度上对市场运作进行干预,而准入就是主要的干预手段之一。笔者将准入的现存法律问题分为实体法问题和程序法问题。在实体法方面,准入条件缺乏具体性规定,标准不明导致实践中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某些优质且为公益目的的民间资本无法进入,而没有进入价值的民间资本反而没有被隔绝在准入门槛之外。在程序法方面,审批手续繁杂,监管机制不完善造成民间资本的时间成本过高,以及民间资本在准入后缺乏监管,从而破坏医院的公益性。因此结合实践,从实体法和程序法两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补充。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存在目的是弥补公立医院卫生资源不足,一定要强调实现其社会责任,以社会利益为本位。从表象上看,法人治理和社会责任是两个割裂开来的问题。然而,其实法人治理结构的内涵是合理分配组织中利益不交叉的各个中枢机构其相对的权力和责任,使之相互制衡,以此达到保障各个利益相关者,尤其是医疗服务对象,即人民群众的利益的效果,从而同时达到实现社会责任的效果。因此笔者尝试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共同治理理论对新兴发展的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法人治理进行优化,包括外部和内部的的法人治理结构及机制,保证公益性和社会责任的实现。具体而言,首先,探讨民间资本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决策治理是否具有权利基础;其次因医疗服务本身具有专业性与公益性的两大特征,探讨如何解决医疗机构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代理成本过高的问题;再次,尝试探讨采用理事会模式,通过对其结构的科学规范和对其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权力限制,进而防范投资人完全控制医疗机构以此暗中牟利,同时促进医疗机构决策的科学性与公益性。优化准入虽然能一定程度上节约民间资本的时间成本,减少其投资的不确定性。但究其根本,民间资本最主要的实际需求还是获得收益或回报。因此探讨医疗机构的投资者财产权益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不同于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出资者可基于股东身份依法享有利润分配请求权,《民法总则》与《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均规定,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是以非营利为经营目的,为公众提供医疗服务,从而设立和运营的医疗机构,出资者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投资不享有财产请求权。自2000年医疗改革之初开始,投资人因“回报难以预计”放弃投资的案例屡见不鲜。20年来,虽不断出台鼓励政策,但不涉及投资收益的鼓励政策无法解除民间资本的逐利性和医疗机构的公益性存在的天生桎梏;涉及投资收益的鼓励政策存在于法无据的嫌疑。笔者认为,当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作为出资人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时,由于其财产来源于税收,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法理逻辑,不应对接受医疗服务的公民再次征收费用,因此其不对非营利性组织的财产享有所有权。而民营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其向医院提供的资本具有时间成本。允许民间资本因其出资而获得一定的回报是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现行“一刀切”的规定对作为非营利性医院出资人的民间资本具有不公平性,且影响其投资积极性,不符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经济法原则。因此如何在不影响公益性目的的前提下对投资者做出适法的经济性激励是问题的关键。域外“捐赠无偿性的突破”理论为我们转变思路带来启发。本文将在不违背公益性以及我国立法精神的前提下,探讨“无偿性突破”在我国法律移植的可能性,以此提高民间资本投身医疗类社会公益类事业的积极性。
潘红梅[4](2020)在《民办康复机构运营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民办康复机构是我国康复医疗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公办康复机构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康复需求,因此加快发展民办康复机构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缺乏经验和规范化的运作体系,我国民办康复机构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存在运营模式混乱、发展受限等各种问题。研究民办康复机构的运营模式有利于民办康复机构找准自身定位,成为公办康复机构的有力补充,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论文以民办康复机构运营模式为研究对象,以公共物品理论、社会福利社会化理论和公共物品供给多元化理论作为理论框架,使用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方法对民办康复机构的运营模式展开分析研究。第一,结合相关理论对民办康复机构的功能定位、公益属性和市场属性进行分析,通过梳理民办康复机构的发展状况和政策需求对民办康复机构的发展定位进行介绍;第二,通过案例研究、查阅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的方法对我国民办康复机构的运营模式类型及特征进行梳理和对比分析;第三,结合调研和资料研究的结果对民办康复机构的运营困境进行归纳总结,并从理论角度分析困境产生的成因;第四,将实地访谈的内容进行量化分析,结合德尔菲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对现如今影响民办康复机构运营模式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到影响因素权重排序。第五,归纳总结国外发达地区康复机构的有效经营理念和经验特征,得出对我国民办康复机构发展的启示。第六,对我国民办康复机构运营模式的优化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论文研究最终获得以下结论:第一,我国民办康复机构数量占比多,但是提供服务的比例却远不如公办康复机构,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出台一些优惠政策扶持民办康复机构,提高民办康复机构服务率;第二,民办康复机构运营模式混乱,大多数存在定位不清、软硬件设施不够完善、对康复治疗师的再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需要加快培养优秀的康复专业型人才,明确民办康复机构的发展定位,不断对康复设备进行完善,加强对康复治疗师的培养再教育;第三,我国民众对于康复的认识还比较局限,康复的早期介入还很欠缺,相关部门和机构主体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康复知识的普及,增强民众对民办康复机构的认知。
陈美琼[5](2019)在《厦门市加强民营医院监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9年新医改启动以来,我国民营医院进入了快速发展期,至2015年民营医院数量首次超过公立医院。而在2013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就指出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要建立健全的医疗卫生事业,形成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格局。这就要求了政府需要对医疗事业进行全面规划(包含了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发展引导)、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完善政府监管职责。由于民营医院在我国起步较晚,尽管机构数量已经超过公立医院,但公立医院仍然承担80%以上的医疗服务量。民营医院自我调节呈现乏力状态,政府应及时加大管理力度、加强区域卫生规划、促进卫生环境公平、发挥职能强化专业指导以及完善监管体制,协助民营医院走上良性发展轨道,继而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本文以信息不对称理论、政府失灵理论及政府规制理论为基础,通过收集新医改实施以来厦门市民营医院的卫生统计数据以及厦门市统计局对民营医院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分析厦门市民营医院监管的成效与不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存在监管不足的根本原因:一是政府对民营医院定位不明确,二是监管缺乏独立性,三是监管机构内部机制不完善,四是政策制定参与机制不完善等。结合厦门市民营医院发展和监管问题以及原因的剖析,借鉴国内外的相关做法,探讨厦门市应如何加强民营医院监管:首先建议政府转变观念,正视民营医院的作用;其次建议政府协助提升民营医院社会认同感;再者改革医疗机构人事管理制度;最后建立公平竞争环境以及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孙丽娟[6](2019)在《基本医疗保险的发展程度与健康服务效率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用以大力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的发展,其目的是确保每个人包括弱势群体都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进一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从而可以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在影响健康产出的因素中,除了健康投入,健康服务效率也是重要因素,因此健康服务效率也是可以衡量人民健康水平的指标,所以很有必要研究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发展程度对我国健康服务效率的影响,来判定基本医疗保险的发展是否在“效率”方面发挥了作用,从而为我国制定下一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重点提供实证支持。本文利用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2007-2016年的数据,首先采用超效率DEA方法中的BCC-O模型测算健康服务效率,并分为东、中和西部地区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样本期内的全国的健康服务效率均值逐年增长,各省级行政区的健康服务效率每年都有所波动,但近年来都是大体都维持着增长的势头,中部地区的健康服务效率分数最高,其次是东部地区,最低是西部地区。接着建立Tobit面板回归模型,选择地区的健康服务效率作为被解释变量,选择基本医疗保险的发展程度作为解释变量,选择医院数量、医院级别、医院服务人员数量、居民财富水平、教育水平、保健支出作为控制变量,进行全国整体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全国整体的基本医疗保险的发展程度与全国整体的健康服务效率之间不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选择相同的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进一步研究不同地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发展程度与该地区的健康服务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只有中部地区的基本医疗保险的发展程度与该地区的健康服务效率之间存在显着的正向相关关系,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基本医疗保险的发展程度与该地区的健康服务效率之间病不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而且不同地区包括医院级别在内的控制变量对不同地区健康服务效率的影响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得出国家大力发展基本医疗保险在关注公平性的同时,对效率的关注也不能忽视,而且需要根据地区之间的差异制定适合该地区的基本医疗保险发展的政策。
许培婷[7](2019)在《美国纽约州图书馆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图书馆法是调整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其他组织之间以及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本文以纽约州图书馆法为个案进行研究,旨在认识、了解纽约州图书馆事业概况,探讨纽约州图书馆法律制度的历史沿革以及研究目前纽约州图书馆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与特点,以期为我国完善图书馆法律制度提供参考。纽约州图书馆法律制度主要由与图书馆相关的州宪法、州制定法、州行政规章、地方宪章、地方行政规章、图书馆特别法组成,可分为州级和州级以下地方两个层级的图书馆法律制度。纽约州图书馆法律分布于多部法律之中,基本法是《教育法·图书馆》。纽约州图书馆规章补充、细化了《教育法·图书馆》的内容。纽约州地方各县、市图书馆法律法律和规章分散在地方宪章、行政法典规章等法律文件当中。纽约州图书馆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州立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及学校图书馆的基本管理制度、图书馆系统制度、理事制度、经费支持制度、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图书馆标准制度等。纽约州级图书馆法律制度具有重视规范图书馆法律概念、规范对象涵盖多种类型图书馆、重视图书馆合作理念、完善的理事制度、多样化的经费支持制度、材料认证式的图书馆员资格认证制度等特点。纽约州县图书馆法律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各县图书馆立法差异较大,图书馆法相关内容较少。
杨莹[8](2019)在《社会组织经济贡献研究 ——基于北京市的数据分析》文中提出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治理新时代以来,政策顶层设计日益凸显善治思维,社会建设整套改革举措渐次落地,慈善公益法制进程迎来突破,社会组织发展制度环境更加优化。在系列政策红利的持续推动下,中国社会组织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进入了快速成长时期,组织数量、就业人数等指标持续稳步增长。社会组织不仅在政治参与和社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逐步成为第三产业乃至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供给者。然而,长期以来,社会组织的经济贡献却一直被忽视,政府、社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都十分模糊,甚至学术界也缺乏基本的关注和讨论。从政府统计的情况来看,反映社会组织经济贡献的统计数据十分不足,仅有的能够反映经济规模的增加值数据又因不断受到慈善界和学者关于数据准确性的质疑而停止发布。在此背景下,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深入分析社会组织的经济贡献是很有必要的,以经济学视角评价社会组织发展状况更是一个非常重要和崭新的研究维度,不仅能够客观地评估该部门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影响和长远意义,也能够为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的逻辑主线是“社会组织经济贡献被忽视——测量结果显示了值得重视的经济力量——应优化政策促进其经济发展”。首先提出了社会组织经济贡献长期被忽视的问题,政府和学界普遍缺乏对该类组织真实经济贡献的认识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社会经济理论、资源配置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作为研究视角和引导,阐述了社会组织推动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提出了社会组织经济贡献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比较分析了国际非营利部门经济核算做法,调研考察了中国社会组织经济核算存在的问题,提出本文进行社会组织经济指标测算和数据分析的必要性。随后,对北京市社会组织经济贡献指标体系进行测算和分析,获得结果主要包括:潜力巨大的经济规模、重要的就业部门、提供服务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劳动者报酬构成支出主体、增速超过整体经济以及劳动生产率有待提高等;基于时间序列数据和本测算研究获得的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社会组织是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最后,梳理和借鉴了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非营利部门的经济贡献情况及经验启示,深入分析了中国社会组织经济贡献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并在深化认识理念、构建核算体系、强化制度供给、提升自身能力等方面提出优化促进社会组织经济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任飞[9](2019)在《社会正义视阈下我国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构建与实现路径研究》文中指出正义是政治学研究的核心命题。古今中外的无数哲学家、伦理学家、政治学家都将社会正义作为理想社会的基本准则。当前,社会公平正义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价值追求,全面地嵌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卫生领域也不例外。政治学的正义研究与对生命健康的关注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正义理论的每一个重要成就都能够应用于生命健康领域。从历史经验来看,健康正义的实现依赖于国家对于全体社会成员健康保障的制度安排。而医疗服务作为健康保障的重要内容,国家对于医疗服务的制度安排是否符合正义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健康正义的实现程度。理想状态下,医疗服务是一种公共需要,应全部由国家通过制度安排予以保障。但现实中,当难以保障全部医疗服务时,国家通常是量力而行地选择部分医疗服务来向全民提供。而这部分医疗服务在国家制度安排下被赋予了公共物品的特性,可以称之为“基本医疗服务”。但不可忽视的是,基本医疗服务在使用时具有明显的竞争性和排他性。这就需要国家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来摒弃其私人物品属性,通过实现“规模效应”和提高“排他成本”来赋予其公共物品属性,才能体现健康正义。有鉴于此,政府遵循社会正义原则通过构建一定的制度安排来保障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公平地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实现权利平等、机会均等、过程平等和结果公平,便成为应有之义。这种正义的制度安排便是本文的研究对象——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从社会正义视阈对基本医疗服务体系进行研究,首先需要梳理相关的理论缘起。本文主要分析了社会正义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及差异性社会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重要价值。正义思想与人类历史一样悠久,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具有不同的内涵。罗尔斯的先验主义正义观和阿马蒂亚·森的社会现实主义正义观的理论养分的有机结合,为我国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实现路径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与切实的操作指导。公共物品理论的学者们则告诉我们:公共物品的特性决定了其供给的政府责任,同时提出了如何避免纯公共物品的“公共地悲剧”与准公共物品的“过度使用”和“拥挤效应”的思路。制度变迁理论对于原有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现象的深刻揭示,对于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公共选择理论通过对“集体行动逻辑”的阐释和政党、利益集团以及公共政策之间的传导作用分析,对于当前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具有直接的帮助。差异性社会理论对于我国社会的“利益分化”和“社会分层”现象的描述以及“差异的正义”的论述,更加坚定了对于基本医疗服务的正义分配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从第二章开始聚焦我国的医疗服务体系进行研究。从我国当前医疗服务体系来看,政府无力将全部医疗服务转化为公共物品,仅能聚焦于基本医疗服务。这种现状具有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现实考量。从历史变迁来看,改革开放前的那种“国家统揽的、广覆盖式的、较低水平的、较强公平性”的医疗服务体系随着深刻的社会变革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改革开放后,伴随着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革、政府和社会关系的重新定位以及社会结构的不断分化,我国医疗服务体系逐步走向了市场化改革道路。虽然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和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医疗服务公平性也出现了下降,导致了较为严重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同时在城乡、地区、收入差异的影响下,不同地区医疗服务的供给能力、不同群体的医疗服务需求和获得能力都存在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因制度安排的缺陷被不断强化,更加凸显出我国医疗服务的供给总量不足与分配不均等问题的严峻性。经过认真反思,理论界达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医疗服务需要重塑公益性。但局限于国家公共财政能力,我国并不宜实行英国式的全民免费医疗,只能选择保障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就医的机会均等和结果公平,让有限的医疗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社会正义,成为我国医改的重要努力方向。在此背景下,我国自2009年开始的新一轮医改拉开了帷幕,明确提出将“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作为基本原则,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健康公平”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党和政府也始终对全体人民的生命健康给予深切关注,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纳入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之中,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新医改无疑是合乎国情和符合正义原则的。但面对区域差异和强大的制度惯性,国家对于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改革显然难以一蹴而就。目前,新医改推行已十年,改革成效究竟如何?是否实现了改革目标?医疗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是否得到了有效解决?政府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是否符合正义原则?倘若不符合,如何改革才能推进正义?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分析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在第三章中,本文基于社会正义原则对我国当前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和改革实践进行分析发现,虽然新医改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在社会正义方面仍存在四大缺憾:首先,基本医疗服务权利的正义缺憾。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权利缺乏法律保障,不同群体在“个体差异、社会地位、经济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下,获得基本医疗服务的“可行能力”存在着显着差异,权利平等并未能完全实现。其次,基本医疗服务供给的正义缺憾。我国基本医疗服务供给体系仍存在医疗资源总量不充分、部分政策失灵和医疗资源配置失衡等问题,具体表现为:医疗服务供给者逐利的行为逻辑未根本转变、人均医疗费用增速仍高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利益集团吞噬了部分改革成效、地域和城乡之间资源配置失衡和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功能错位。再次,基本医疗服务分配的正义缺憾。分级诊疗消亡后重塑艰难,无序就医严重阻碍了基本医疗服务分配时的机会均等。重塑分级诊疗体系的努力,如多点执业、医联体等制度,仍面临着制度壁垒和实践困境。最后,基本医疗服务支付的正义缺憾。我国最能体现正义原则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仍存在着“非全国统筹的俱乐部壁垒、平等原则下的公平缺失和非强制筹资破坏机会平等”等问题。这四个方面的缺憾表明我国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仍未完全实现权利平等、机会均等、过程平等和结果公平。那么符合社会正义原则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应当如何构建呢?第四章从国外主要典型国家的医疗服务体系(英国的国家包办型、美国的市场主导型、德国的政府主导型、新加坡的公私功能互补性)中提炼出有助于推进基本医疗服务正义分配的合理要素,即权利平等、机会均等、分配公平、政府主导和尊重国情。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正义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应涵盖“权利正义、供给正义、秩序正义和保障正义”,即从法律上赋予人人公平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权利、以区域纵向医联体为单元重塑基本医疗服务供给体系、以强制性分级诊疗保证基本医疗服务分配公平、以逐步提高医保基金支付比例直至全额支付来保障结果公平。同时,通过对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可行性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执政党对人民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以及我国政府所具备的主导地位赋予了该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政治可行性,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公共财政能力的不断增强为加大基本医疗服务的财政投入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人民群众对于医保制度整合的期盼和改革风险的制度规避奠定了该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社会可行性。但正义缺憾的弥补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彻底实现“权利正义、供给正义、秩序正义和保障正义”,需要对所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有着清晰的认识,要坚持“改革和稳定的平衡”原则统筹推进:第一是加快立法进程,赋予人民公平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权利。第二是加快资源整合打造紧密型医联体,强化供给对需求的引导作用;第三是实行强制性分级诊疗,以合理的程序设定化解无序就医难题;第四是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体社会成员强制性参保,建立公平的医保筹资方式,同时逐步提高支付比例直至全额支付。面对资源整合时条块分割的路径依赖、差异性需求下的共识分裂、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潜规则引发的过度医疗风险和政策实施过程中特殊利益集团的渗透与绑架风险,实现基本医疗服务正义分配需要由中央政府进行顶层设计,由改革相关方共同参与改革方案设计增强制度共识,以制度理性破除资源整合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全国统筹增强基本医疗服务保障能力,依赖监管机制创新切断过度医疗的诱因传导,形成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错位发展格局,才能最终实现“人人公平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改革目标。
张丹丹[10](2018)在《健康中国背景下湖南省社会办医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健康中国”战略旨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以建立完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为主体,倡导供给方式的多样性,但与我国医疗资源配置结构的不平衡现状存在矛盾。社会办医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缓解供需矛盾、提高医疗服务绩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健康中国目标实现的重要责任。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大力鼓励社会办医参与提供医疗服务和兴办健康服务业,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近年来,中央和地方频繁颁布鼓励社会办医的利好政策,使得社会办医在医院数量、床位数和服务量等方面都发展迅速,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医疗卫生市场的活力,缓解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满足了民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健康需求。但当前仍有诸多因素困扰社会办医的发展,如政策的不公平对待、公立医院的行业垄断、公众的观念歧视和自身的人才匮乏等。如何在现有政策指导下,找到社会办医发展的正确道路,关系到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的构建、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健康中国的建设进程,迫切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因此,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增加医疗卫生资源,扩大服务供给,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对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界定,并论证了健康中国战略和社会办医的相互关系,指出社会办医发展的新要求;接着利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法对湖南省的医疗卫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社会办医的现状和问题,并从政府、行业、自身和公众四个方面深入剖析原因;然后应用案例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选取国内外四个不同案例进行研究,并得出对湖南省的经验借鉴;最后从做好顶层设计、规范行业管理、加强自身建设、深化人事改革、创新监督管理五个方面,给出在健康中国背景下推动社会办医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建议。
二、美国非营利性医院转换对我国医院性质转换的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非营利性医院转换对我国医院性质转换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新医改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2章 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公立医院 |
2.1.2 公益性 |
2.1.3 补偿机制 |
2.1.4 看病“贵” |
2.2 相关理论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3 市场失灵 |
2.2.4 委托代理理论 |
2.2.5 博弈论 |
2.3 国内补偿机制研究现状 |
2.3.1 政府财政补助 |
2.3.2 医疗服务价格 |
2.3.3 医保支付方式 |
2.4 国外补偿机制研究现状 |
第3章 国内外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与启示 |
3.1 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历程 |
3.2 我国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实践 |
3.2.1 江苏宿迁医改 |
3.2.2 陕西神木医改 |
3.2.3 福建三明医改 |
3.3 典型国家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与启示 |
3.3.1 公费医疗保障模式——英国 |
3.3.2 社会医疗保险模式——德国 |
3.3.3 自费医疗保险模式——美国 |
3.3.4 强制性医疗储蓄模式——新加坡 |
3.3.5 对我国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的启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利益相关者与改革 |
4.1 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利益相关者 |
4.1.1 政府与公立医院 |
4.1.2 社会公众与公立医院 |
4.1.3 患者与公立医院 |
4.1.4 医保机构与公立医院 |
4.1.5 医药企业与公立医院 |
4.2 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 |
4.3 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的因果关系 |
4.3.1 取消“药品加成”前公立医院补偿机制 |
4.3.2 财政补助收入减少后公立医院的对策 |
4.3.3 取消“药品加成”后公立医院补偿机制 |
4.3.4 考虑社会效益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 |
4.4 补偿机制改革建议 |
4.4.1 加大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助 |
4.4.2 加强政府对公立医院的监管 |
4.4.3 合理测算医疗成本,确定服务价格 |
4.4.4 系统思考,形成合力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公立医院补偿标准估测与模型 |
5.1 按人头付费支付标准估测 |
5.1.1 按人头付费方式支付标准研究现状 |
5.1.2 按人头付费支付标准估测 |
5.1.3 实施按人头付费方式的要求 |
5.2 共同代理与公立医院补偿标准 |
5.2.1 公立医院补偿标准现状 |
5.2.2 共同代理基本假设与模型 |
5.2.3 委托人非合作下的委托代理模型 |
5.2.4 委托人合作下的委托代理模型 |
5.2.5 研究结果与建议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市场结构与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关系 |
6.1 市场结构与补偿标准 |
6.2 市场结构与竞争方式的选择 |
6.2.1 市场结构的选择 |
6.2.2 竞争方式的选择 |
6.3 垄断市场与补偿标准 |
6.3.1 垄断市场——市场份额模型 |
6.3.2 垄断市场——质量模型 |
6.4 寡头市场与补偿标准 |
6.4.1 寡头市场——市场份额模型 |
6.4.2 寡头市场——质量模型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对效率的影响 |
7.1 我国公立医院补偿现状 |
7.2 补偿机制改革对公立医院生产效率的影响 |
7.2.1 相关文献回顾 |
7.2.2 研究方法、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7.2.3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估测 |
7.2.4 生产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7.2.5 结果及分析 |
7.3 基于三阶段DEA方法的公立医院静态效率评价 |
7.3.1 三阶段DEA方法 |
7.3.2 投入、产出指标及影响因素的选择 |
7.3.3 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 |
7.3.4 结果及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与建议 |
8.1.1 研究结论 |
8.1.2 政策建议 |
8.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三阶段DEA中第二阶段松弛变量值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青岛市市属公立医院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理论基础 |
2.3 国内外文献回顾 |
2.4 文献概览分析 |
第三章 绩效评价指标应用 |
3.1 考核指标的形成 |
3.2 指标应用 |
3.2.1 考核基本原则 |
3.2.2 考核主体与对象 |
3.2.3 考核方法与评分方法 |
3.2.4 考核内容 |
3.2.5 考核周期和程序 |
3.2.6 考核结果划分 |
3.2.7 考核结果运用 |
第四章 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绩效评价评价结果 |
4.1 市属公立医院基本情况 |
4.1.1 市属公立医院资源配置情况 |
4.1.2 市属公立医院医疗服务量情况 |
4.1.3 市属公立医院总体收支情况 |
4.1.4 市属公立医院运行效率情况 |
4.1.5 市属公立医院成本控制情况 |
4.1.6 市属公立医院资产负债情况 |
4.2 市属公立医院综合绩效评价 |
4.2.1 综合评分法 |
4.2.2 TOPSIS综合评价法 |
4.2.2.1 2016年TOPSIS绩效评价 |
4.2.2.2 2017年TOPSIS绩效评价 |
4.2.2.3 2018年TOPSIS绩效评价 |
4.2.2.4 2016-2018年TOPSIS综合绩效评价 |
第五章 结论 |
5.1 绩效考核引导成本费用有效控制,结构调整逐步优化 |
5.2 绩效考核呈现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效率提高 |
5.3 绩效考核导致药占比下降,药品零加成政策效果初现 |
5.4 绩效考核引导满意度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改善 |
5.5 科研产出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升 |
5.6 医疗服务效率有待提高,资源配置须进一步优化 |
5.7 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偿债能力有待提高 |
第六章 政策建议 |
6.1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提升医院偿债能力 |
6.2 提升医疗服务效率,降低医疗费用增长幅度 |
6.3 科学控制费用,优化收入结构 |
6.4 加强成本管控,不断提升服务效率 |
6.5 强化考核结果执行,建立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的奖惩措施 |
6.6 完善绩效考核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
6.7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医院综合监管的科学化、精细化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发展的制度条件与治理规范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五、论文结构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一章 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本质特征及经济法检视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本质特征审视 |
一、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公益性 |
二、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重要性 |
三、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专业性 |
第二节 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规制的经济法学理论基础 |
一、失灵理论 |
二、价值理论 |
三、信息理论 |
第三节 准入、治理与投资收益三者之间的法律逻辑 |
一、制定准入规范是法人治理的制度前提 |
二、投资收益与规范准入契合民间资本的实际需求 |
三、优化治理结构是投资收益存在意义的必要前提 |
第二章 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准入制度法理分析及完善进路 |
第一节 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准入程序概述 |
第二节 实体法角度下的准入问题及其对策 |
一、准入中的实体法问题 |
二、实体法准入问题的解决对策 |
第三节 程序法角度下的准入问题及其对策 |
一、准入中的程序法问题 |
二、程序法准入问题解决对策 |
第三章 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法人治理的法理分析及完善进路 |
第一节 法人治理的法律内涵之演变 |
一、法人治理的源流,理论与制度 |
二、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的变革与挑战 |
第二节 我国目前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治理现状 |
一、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治理现状 |
二、公立医院与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之比较 |
第三节 内部治理及其优化与对策 |
一、出资者法律地位的厘定 |
二、理事会模式的适用性探讨 |
三、理事会模式的结构性探讨 |
第四节 外部治理及其优化与对策 |
一、重构监管分类标准 |
二、改善制度政策环境 |
三、创立社会利益相关者监督途径 |
第四章 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中投资者财产收益的法理分析及完善进路 |
第一节 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发展困境成因分析 |
一、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发展困境成因 |
二、“逐利”与“非营利”之辩 |
第二节 我国立法对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中投资者的财产收益问题之态度分析以及相关概念厘定 |
一、相关法律概念在我国立法规范中的历史沿革 |
二、新晋基本法立法对相关法律概念的重新界定 |
第三节 域外法律移植可行性的探讨 |
一、域外关于“捐赠无偿性的突破”的立法调整 |
二、捐赠无偿性的突破制度在我国的适用与检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译着类 |
三、期刊类 |
四、学术论文类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一,论文类 |
后记 |
(4)民办康复机构运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康复医疗新要求 |
1.1.2 康复需求庞大 |
1.1.3 康复机构发展建设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民办医疗机构运营模式的研究综述 |
1.3.2 康复机构运营模式的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4.1 案例分析法 |
1.4.2 比较研究法 |
1.4.3 经验总结法 |
1.4.4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法 |
1.5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民办康复机构的功能属性及发展定位 |
2.1 核心概念阐释 |
2.1.1 民办 |
2.1.2 康复机构 |
2.1.3 民办康复机构 |
2.1.4 运营模式 |
2.2 理论分析框架 |
2.2.1 公共物品理论 |
2.2.2 社会福利社会化 |
2.2.3 公共物品供给多元化理论 |
2.3 民办康复机构的功能属性 |
2.3.1 民办康复机构功能定位 |
2.3.2 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的公益属性 |
2.3.3 基于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市场属性 |
2.4 民办康复机构的发展定位 |
2.4.1 民办康复机构的历史发展 |
2.4.2 民办康复机构发展的政策需求 |
2.4.3 民办康复机构的发展趋势 |
第三章 民办康复机构运营模式类型及特征 |
3.1 运营模式的分类依据 |
3.1.1 常见的服务机构运营模式分类 |
3.1.2 民办康复机构运营模式分类 |
3.2 民办康复中心运营模式 |
3.2.1 运营规模 |
3.2.2 运营功能 |
3.2.3 运营内容 |
3.2.4 典型案例 |
3.3 民办康复门诊运营模式 |
3.3.1 运营规模 |
3.3.2 运营功能 |
3.3.3 运营内容 |
3.3.4 典型案例 |
3.4 民办康复治疗工作室运营模式 |
3.4.1 运营规模 |
3.4.2 运营功能 |
3.4.3 运营内容 |
3.4.4 典型案例 |
3.5 三种运营模式比较 |
3.5.1 专业性对比 |
3.5.2 服务内容对比 |
第四章 民办康复机构运营困境及成因 |
4.1 民办康复机构的运营困境 |
4.1.1 民办康复机构服务总量占比低 |
4.1.2 机构整体专业性不足 |
4.1.3 民办康复机构认可度不高 |
4.1.4 资金短缺 |
4.2 基于公共物品供给多元化的运营困境成因 |
4.2.1 机构属性定位不清晰 |
4.2.2 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
4.2.3 机构分类管理体系不健全 |
4.2.4 康复资源向公办康复机构倾斜 |
第五章 民办康复机构运营模式的影响因素 |
5.1 民办康复机构运营模式影响因素筛选 |
5.1.1 影响因素指标筛选原则 |
5.1.2 影响因素指标的确定 |
5.1.3 模型的选择 |
5.2 民办康复机构运营模式影响因素权重确定 |
5.2.1 构建多层次评价模型 |
5.2.2 构造比较判断矩阵 |
5.2.3 指标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
5.2.4 结果分析 |
第六章 民办康复机构运营模式的国际比较 |
6.1 国外康复机构运营模式经验 |
6.1.1 运营理念 |
6.1.2 运营形式 |
6.1.3 人才培养 |
6.2 国外康复机构运营模式基本特征 |
6.2.1 结构清晰且功能明确 |
6.2.2 专业高效的服务流程 |
6.2.3 医保支付体系完善 |
6.3 国外康复机构运营模式的启示 |
6.3.1 完善康复医疗市场环境 |
6.3.2 提高民办康复机构康复治疗人性关怀 |
6.3.3 加强专业人才教育 |
6.3.4 明确各类民办康复机构的定位 |
第七章 优化民办康复机构运营模式的对策建议 |
7.1 构建民办康复机构的外部驱动机制 |
7.1.1 建立分类引导政策 |
7.1.2 发展康复医疗保险制度 |
7.1.3 创新“民办公助”的支持模式 |
7.1.4 平衡各地区康复资源供给 |
7.2 康复人才的扶持 |
7.2.1 加强高校康复人才培养 |
7.2.2 提高康复从业人员的薪资和福利水平 |
7.2.3 树立康复服务光荣的职业价值理念 |
7.3 创新民办康复机构运营发展形式 |
7.3.1 增强核心竞争力 |
7.3.2 创建康复服务供应链体系 |
7.3.3 建立集团化管理模式 |
7.4 坚持可持续发展 |
7.4.1 建立品牌形象 |
7.4.2 制定科学战略目标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5)厦门市加强民营医院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创新点及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点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民营医院 |
2.1.2 民营医院监管 |
2.2 理论基础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政府失灵理论 |
2.2.3 政府规制理论 |
3 厦门市民营医院监管现状 |
3.1 厦门市民营医院监管主体及监管内容 |
3.2 厦门市民营医院监管方式及手段 |
3.3 厦门市民营医院监管成效 |
3.3.1 政策扶持下社会资本办医成长速度快 |
3.3.2 医疗服务多样化 |
3.3.3 医疗服务品质不断优化 |
4 厦门市民营医院监管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厦门市民营医院监管问题 |
4.1.1 整体卫生规划有待加强 |
4.1.2 对民营医院发展缺乏有效引导 |
4.1.3 医疗领域人事管理制度缺陷 |
4.1.4 民营医院相关政策有失公平 |
4.1.5 政策落实度有待提高 |
4.2 厦门市民营医院监管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政府对民营医院定位不明确 |
4.2.2 监管机构缺乏独立性 |
4.2.3 政府监管机制不完善 |
4.2.4 政策制定参与机制不完善 |
5 国内外政府对民营医院的监管经验及启示 |
5.1 国外政府对民营医院的监管经验及启示 |
5.1.1 国外政府为民营医院发展提供立法保障 |
5.1.2 国外政府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
5.1.3 国外政府对民营医院监管的启示 |
5.2 国内政府对民营医院的监管经验及启示 |
5.2.1 东莞市对民营医院的监管经验 |
5.2.2 国内其他地市对民营医院的监管经验 |
5.2.3 国内政府对民营医院监管的启示 |
6 厦门市加强民营医院监管的政策建议 |
6.1 正视民营医院的作用 |
6.2 协助提升民营医院社会认同感 |
6.3 改革医疗机构人事管理制度 |
6.4 建立公平竞争环境 |
6.5 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致谢 |
(6)基本医疗保险的发展程度与健康服务效率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框架与思路 |
1.3 论文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健康服务效率宏观层面的研究 |
2.1.1 宏观层面健康服务效率测算的研究 |
2.1.2 宏观层面健康服务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 |
2.2 关于健康服务效率微观层面的研究 |
2.2.1 微观层面健康服务效率测算的研究 |
2.2.2 微观层面健康服务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三章 健康服务效率的测度 |
3.1 超效率DEA方法——BCC-O模型 |
3.2 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选择 |
3.3 数据说明和描述性统计 |
3.4 我国各地区健康服务效率的测算 |
第四章 基本医疗保险的发展程度对健康服务效率的影响 |
4.1 计量模型的设定 |
4.2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
4.2.1 变量选择 |
4.2.2 数据来源 |
4.3 实证检验前的变量分析 |
4.4 Tobit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
4.5 内生性检验 |
4.6 稳健性检验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2 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美国纽约州图书馆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选题及其研究意义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及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纽约州图书馆事业及图书馆法律制度概况 |
第一节 纽约州图书馆事业概况 |
一、纽约州图书馆的发展历程 |
二、纽约州图书馆事业发展现状 |
第二节 纽约州图书馆法律制度的历史与现状 |
一、纽约州图书馆法律制度的历史沿革 |
二、纽约州图书馆法律制度的现状 |
第二章 《教育法·图书馆》主要内容与特点 |
第一节 《教育法·图书馆》主要内容 |
一、纽约州立图书馆 |
二、公共图书馆的设立、转让和废止 |
三、图书馆服务 |
四、理事制度 |
五、图书馆系统 |
六、图书馆经费 |
七、学校图书馆 |
第二节 《教育法·图书馆》特点 |
一、广泛、多样的规范对象 |
二、协作性的图书馆发展理念 |
三、完善的理事制度 |
四、多样化的经费支持制度 |
第三章 《纽约州法典、规则和规章》图书馆条款主要内容与特点 |
第一节 《纽约州法典、规则和规章》图书馆条款主要内容 |
一、图书馆注册标准 |
二、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求 |
三、纽约州立图书馆的利用 |
四、学校图书馆规章要求 |
五、图书馆系统规章要求 |
第二节 《纽约州法典、规则和规章》图书馆条款特点 |
一、补充、细化图书馆法律的内容 |
二、重视规范图书馆法律具体概念 |
三、材料认证式的图书馆员资格认证制度 |
四、注重制定图书馆注册标准 |
五、规范州援助要求 |
第四章 纽约州县图书馆相关法律法规主要内容与特点 |
第一节 纽约州县图书馆相关法律主要内容 |
一、纽约市 |
二、伊利县 |
三、门罗县 |
四、汤普金斯县 |
五、布鲁姆县 |
六、苏福克县 |
七、肖托夸县 |
八、罗克兰县 |
九、蒙哥马利县 |
第二节 纽约州县图书馆相关法律法规主要特点 |
一、各县图书馆立法差异较大 |
二、要求设立专门图书馆 |
三、继续完善理事制度 |
第五章 纽约州图书馆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一、逐步建立、完善各类型图书馆的法律规章制度 |
二、通过立法加大经费支持图书馆协调合作 |
三、严格规定图书馆服务项目经费定向流通 |
四、建立完善的理事制度 |
五、建立完善的违规惩罚制度 |
结语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社会组织经济贡献研究 ——基于北京市的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问题提出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社会组织经济功能研究 |
二、社会组织经济效应实证研究 |
三、社会组织经济贡献核算研究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目标 |
第二章 社会组织经济贡献的理论分析和研究范畴 |
第一节 社会组织经济贡献的理论支持 |
一、社会经济理论的启示 |
二、资源配置理论的要义 |
三、交易成本理论的影响 |
四、社会资本理论的意义 |
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概念与范畴 |
一、政策文件的演变发展 |
二、学界研究的观点探讨 |
三、本研究的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社会组织经济贡献机制分析 |
一、社会组织直接经济贡献 |
二、社会组织间接经济影响 |
三、社会组织经济贡献评价指标体系 |
第三章 社会组织经济贡献核算的现状和问题 |
第一节 国外非营利部门经济核算的经验做法 |
一、SNA体系中的非营利部门经济核算 |
二、联合国《非营利机构手册》的倡议 |
三、非营利部门核算方法的持续改进 |
第二节 中国社会组织经济核算现状 |
一、国民经济核算总体情况 |
二、第三产业经济核算存在短板 |
三、社会组织经济核算仍在起步 |
四、社会组织经济核算评价 |
第四章 社会组织经济贡献的测算和结果分析 |
第一节 测算方法设计 |
一、测算思路和样本选择 |
二、数据采集和处理 |
三、测算指标说明及计算方法 |
四、测算方法的不足 |
第二节 社会组织经济贡献测算结果 |
一、潜力巨大的经济规模 |
二、重要的就业部门之一 |
三、富有特色的经济结构 |
四、较高的经济增速 |
五、有待提高的劳动生产率 |
第三节 社会组织经济贡献特点分析 |
一、主要优势 |
二、问题短板 |
第五章 社会组织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
第一节 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研究 |
一、变量选择和研究思路 |
二、实证分析 |
三、实证小结 |
第二节 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
一、变量选择和模型构建 |
二、实证分析 |
三、实证小结 |
第六章 国外非营利组织经济贡献情况 |
第一节 美国非营利部门经济图景 |
一、非营利组织经济贡献的美国特色 |
二、发展环境和影响因素 |
第二节 日本非营利组织经济面貌 |
一、非营利组织经济贡献的日本实践 |
二、发展环境和影响因素 |
第三节 德国非营利组织经济贡献 |
一、非营利组织经济贡献的德国模式 |
二、发展环境和影响因素 |
第四节 澳大利亚非营利组织经济影响 |
一、非营利组织经济贡献的澳大利亚特征 |
二、发展环境和影响因素 |
第五节 经验启示 |
一、公共部门的资金支持 |
二、市场化的发展方向 |
三、宽严并济的法律规制 |
四、卫星账户具有核算优势 |
第七章 社会组织经济贡献结论分析和思考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社会组织经济贡献的制约因素 |
一、政策制度因素 |
二、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因素 |
三、经济社会环境因素 |
第三节 促进社会组织经济发展的思考 |
一、深化社会组织经济贡献的认识理念 |
二、构建社会组织经济贡献核算体系 |
三、强化社会组织发展制度供给 |
四、提升社会组织自身发展能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9)社会正义视阈下我国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构建与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和研究价值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价值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简要评价 |
三、研究主要内容、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主要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主要概念的界定 |
(一)医疗服务 |
(二)基本医疗服务 |
(三)基本医疗服务体系 |
(四)基本医疗保障 |
五、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一章 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构建的理论研究基础 |
一、社会正义理论:构建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基本原则 |
(一)正义的理论溯源 |
(二)罗尔斯的先验制度主义正义观 |
(三)阿马蒂亚·森的社会现实主义正义观 |
二、公共物品理论:构建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政府责任 |
(一)公共物品的内涵与特征 |
(二)基本医疗服务的“公共物品”性质与政府主导的必然性 |
三、制度变迁理论:构建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路径分析 |
(一)制度变迁理论的基本内容 |
(二)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路径依赖” |
四、公共选择理论:构建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障碍分析 |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容 |
(二)集体行动的困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 |
(三)政治承诺、利益集团与公共政策的传导逻辑 |
五、差异性社会理论:基本医疗服务的正义与社会差异的弥合 |
(一)社会形态理论与差异性社会理论的提出 |
(二)差异性社会的基本特征与演化路径 |
(三)基本医疗服务的正义具有社会差异的弥合功能 |
第二章 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历史变迁 |
一、国家与社会同构一体时期的医疗服务体系 |
二、国家和社会有限分离过程中的医疗服务体系 |
(一)基本医疗服务供给的变革 |
(二)基本医疗服务分配的变革 |
(三)基本医疗服务支付的变革 |
第三章 我国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正义缺憾 |
一、基本医疗服务权利的正义缺憾:缺乏法律保障 |
二、基本医疗服务供给的正义缺憾:破坏机会均等 |
(一)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凸显正义诉求 |
(二)改革举措存在政府失灵 |
(三)医疗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
三、基本医疗服务分配的正义缺憾:破坏过程平等 |
(一)无序就医破坏程序正义 |
(二)分级诊疗体系重塑障碍重重 |
(三)医疗资源下沉陷入困境 |
四、基本医疗服务支付的正义缺憾:破坏结果公平 |
(一)基于身份的“二元”制度设计破坏公平性 |
(二)基本医疗保险的“平等”和“公平”困局 |
(三)信息不对称下医保支付方式的外部效应 |
第四章 国外医疗服务体系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借鉴 |
一、国外典型医疗服务体系 |
(一)英国:国家包办型医疗服务体系 |
(二)美国:市场主导型医疗服务体系 |
(三)德国:政府主导型医疗服务体系 |
(四)新加坡:公私功能互补型医疗服务体系 |
二、国外典型医疗服务体系的比较分析 |
三、国外典型医疗服务体系的正义要素 |
(一)权利公平:人人享有医疗服务的政治表达 |
(二)国家主导:医疗服务制度安排的政府责任 |
(三)有序就医:限制患者的自由选择权 |
(四)结果公平:医疗保障制度设计的价值导向 |
(五)尊重国情:借鉴国际经验的基本原则 |
第五章 社会正义导向型我国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构建 |
一、构建社会正义导向型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迫切性和重要意义 |
(一)差异性社会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制度诉求 |
(二)增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 |
(三)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
二、社会正义导向型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理论框架 |
(一)权利正义:从法律上赋予人民平等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权利 |
(二)供给正义:以区域纵向医联体为单元重塑基本医疗服务供给体系 |
(三)秩序正义:以强制性分级诊疗保证基本医疗服务分配公平 |
(四)保障正义:以支付方式改革为核心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
三、构建社会正义导向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
(一)政治可行性:执政党庄严的政治承诺与政府主导地位 |
(二)经济可行性:公共财政能力的增强与医疗费用的结构分析 |
(三)社会可行性:人民群众的接受度与公共物品的负外部效应 |
第六章 推进我国基本医疗服务体系走向正义的路径思考 |
一、我国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改革的推进步骤 |
(一)推进原则:改革和稳定的平衡 |
(二)推进步骤:供给、分配和支付改革协同推进 |
二、推进基本医疗服务体系走向正义的障碍分析 |
(一)资源整合障碍:条块分割的路径依赖 |
(二)差异性需求:共识分裂、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
(三)过度医疗风险:利益驱动下的潜规则 |
(四)政策实施风险:特殊利益集团的渗透与绑架 |
三、推进我国基本医疗服务体系走向正义的政策建议 |
(一)加强顶层设计:中央政府主导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改革 |
(二)增强社会参与:多方共同参与改革方案的细节设计 |
(三)强化制度理性:破除资源整合的体制机制障碍 |
(四)医保全国统筹:增强基本医疗服务保障能力 |
(五)创新监管机制:切断过度医疗的诱因传导 |
(六)转变发展定位: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错位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10)健康中国背景下湖南省社会办医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健康中国战略 |
2.1.2 社会办医 |
2.2 健康中国战略与社会办医的相互关系 |
2.2.1 健康中国战略是引领社会办医持续发展的行动指南 |
2.2.2 健康中国战略是推动社会办医有序运营的制度保障 |
2.2.3 社会办医是促进健康中国战略目标实现的内在要求 |
2.2.4 社会办医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落地落实的重要载体 |
2.3 社会办医的理论依据 |
2.3.1 委托代理理论 |
2.3.2 公共选择理论 |
2.3.3 公共产品理论 |
2.3.4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3章 湖南省社会办医的现状、问题及原因 |
3.1 湖南省医疗机构的总体概况 |
3.2 湖南省社会办医的现状 |
3.2.1 机构数量现状 |
3.2.2 服务量现状 |
3.2.3 机构运营现状 |
3.2.4 人力资本现状 |
3.3 湖南省社会办医存在的问题 |
3.3.1 政策层面:差别对待,执行不力 |
3.3.2 行业层面:行业垄断,准入限制 |
3.3.3 自身层面:管理不善,人才匮乏 |
3.3.4 公众层面:观念歧视,信任度低 |
3.4 湖南省社会办医存在问题的原因 |
3.4.1 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
3.4.2 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 |
3.4.3 经营管理制度不科学 |
3.4.4 公众观念转变不彻底 |
第4章 国内外社会办医的经验及启示 |
4.1 国外社会办医的经验 |
4.1.1 法国的公私合营模式 |
4.1.2 新加坡的医疗保障体系 |
4.2 国内社会办医的经验 |
4.2.1 浙江温州模式 |
4.2.2 江苏宿迁模式 |
4.3 国内外社会办医对湖南省的启示 |
4.3.1 法律法规的落实完善是根本的发展举措 |
4.3.2 税收优惠和医保放限是重要的发展动力 |
4.3.3 科学的人才队伍是优化服务的重要保障 |
4.3.4 切实有效的监管是竞争有序的必要支持 |
第5章 健康中国背景下湖南省社会办医的发展策略 |
5.1 做好顶层设计,培育开放共享的政策环境 |
5.1.1 实行管办分离,彻底转变政府职能 |
5.1.2 完善配套措施,落实同等政策待遇 |
5.1.3 优化资源配置,科学制定卫生规划 |
5.2 规范行业管理,营建公平多元的医疗市场 |
5.2.1 完善准入制度,保证办医平等 |
5.2.2 鼓励多方办医,打破行业垄断 |
5.2.3 优化退出机制,保障持续发展 |
5.3 加强自身建设,保持与时俱进的竞争能力 |
5.3.1 明确发展定位,突出特色专科 |
5.3.2 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社会声誉 |
5.3.3 严格依法执业,树立诚信品牌 |
5.4 深化人事改革,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战略 |
5.4.1 转变人员身份,改革人事管理制度 |
5.4.2 建立培训机制,充分做好人才储备 |
5.4.3 落实多点执业,促进卫生人才流动 |
5.5 创新监督管理,建立多方位复合监管体系 |
5.5.1 强化政府监管,压实主体责任 |
5.5.2 发挥法律作用,完善监管制度 |
5.5.3 倡导社会监督,保障信息公开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美国非营利性医院转换对我国医院性质转换的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新医改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研究[D]. 陈振生. 南昌大学, 2021
- [2]青岛市市属公立医院绩效评价研究[D]. 庞卫博. 青岛大学, 2020(02)
- [3]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发展的制度条件与治理规范探究[D]. 李璊媛.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4]民办康复机构运营模式研究[D]. 潘红梅.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5]厦门市加强民营医院监管研究[D]. 陈美琼.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5)
- [6]基本医疗保险的发展程度与健康服务效率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D]. 孙丽娟. 厦门大学, 2019(08)
- [7]美国纽约州图书馆法律制度研究[D]. 许培婷.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8]社会组织经济贡献研究 ——基于北京市的数据分析[D]. 杨莹.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9]社会正义视阈下我国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构建与实现路径研究[D]. 任飞. 苏州大学, 2019(06)
- [10]健康中国背景下湖南省社会办医发展策略研究[D]. 张丹丹. 南华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