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探矿权采矿权评估方法指南》的若干修改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肖畅[1](2019)在《基于期限结构模型的政策性矿业权退出补偿研究》文中指出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我国政府已发布一系列政策要求清退涉及自然保护区和落后产能的矿业权。随着各地矿产资源权益金制度改革方案的陆续出台,矿业权退出补偿数额及实现方式的确定已经成为制度主管部门和矿山企业关注的焦点。由于主要矿产品在国内外都有成熟的上市期货合约,论文以上海期货交易所和伦敦金属交易所的矿产品期货价格期限结构数据展开矿业权补偿数额评估研究,通过引入期限结构模型、选取长期性因子的方式改进传统的折现现金流量方法。基于期限结构模型,论文具体研究矿业权退出补偿模型构建、矿业权退出实现方式的提出及模型比较、补偿数额范围模型构建以及矿业权退出非直接补偿方案研究4项内容。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性成果如下:(1)确定适用于评估政策性矿业权退出补偿的模型和实现方式。基于期限结构模型改进现有折现现金流量法(DCF法),论文构建了适合于采矿权的退出补偿模型。论文使用长期现货价格收益率作为三因子期限结构模型的长期性因子,使用矿产品的期货价格来估计未来矿产品的销售价格,从而构建了修正折现现金流量法(mDCF法)。与传统DCF法使用矿产品历史价格均值作为未来销售价格相比,使用期货价格期限结构模型评估未来矿产品销售价格能将市场交易者对于未来矿产品的期望价格引入补偿评估过程。该方法在论文分类阐述7种矿业权退出补偿实现形式中被应用于采矿权补偿评估过程。此外,将上述三因子模型引入实物期权方法用于校正参数,在将采矿权视为欧式买方商品互换期权的前提下,可以起到计算采矿权退出补偿谈判范围上限的作用。由于论文使用期货价格期限结构进行研究,因此mDCF法只适用于解决有对应期货合约矿种的矿业权退出补偿评估问题。(2)构建矿业权退出补偿谈判范围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mDCF法的假设条件与现实情况存在差异,而且其评估结果是单一数值,并未留下调整的余地。为利于矿业权人和政府部门达成更易于双方接受的补偿数额,论文探讨了建立矿业权退出补偿谈判范围的方法。论文通过实物期权模型和套期保值比率等方法、指标构建了矿业权退出补偿谈判范围模型,基于某铜矿采矿权的补偿范围进行实证研究,阐明该方法确实有助于矿业权人和地方政府的补偿谈判工作。(3)研究非直接补偿方案,提出全国统筹、省内转移支付、省际差额结算的政策性矿业权退出补偿分期抵扣税费模型。由于到直接以现金补偿矿业权人将给地方政府带来较大的筹资压力,论文研究了矿业权退出非直接补偿方案,即不直接以现金补偿矿业权人的补偿方案。国外已经实践的非直接补偿方案主要是矿业权置换补偿,该方案基于矿业权评估结果把矿业权人位于保护区内的矿业权置换为区外矿业权(资金多退少补),从而实现矿业权退出。我国双鸭山市和湖南省的相关部门也有相关探索。论文还构建了矿业权退出补偿分期抵扣税费模型并阐述了其优缺点,经测算,在全国统筹、省内转移支付、省际差额结算的前提下,该方法确实能够起到降低地方政府筹资压力的效果。论文从相关法律法规、地方政府文件以及现行矿业权退出补偿存在的问题出发,基于mDCF法评估采矿权和详查、勘探探矿权的退出补偿数额,基于地质要素评序法评估预查和普查探矿权的退出补偿数额,分别阐述与7类矿业权退出相适应的实现方案,同时研究了推进矿业权退出顺利进行相关的矿业权退出补偿谈判范围模型和非直接补偿方案,为政策性矿业权退出补偿的实际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性建议。
张军[2](2015)在《矿业权价款处置对象类型及分割方法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矿业权价款评估规范中缺少相关价款分割方法,导致在同一个价款评估体系、出让制度下相似矿业权处置结果存在较大差异,致使公众对矿业权评估机构及协会出具报告的公平、公正、合理性产生了疑惑,也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公信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研究矿业权价款分割方法能促进矿业权价款评估健康有序的发展。由于我国矿业权价款征收制度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的一项特殊制度,国外尚无可供借鉴的成熟经验,只能在我国特殊国情下加以研究完善;故而本篇论文是在我国现行矿业权价款评估体系及价款征收制度之下,对课题进行研究的。笔者通过分析业内对矿业权价款分割实践做法,初步将我国矿业权价款处置对象类型划分为:新增资源储量类,扩大矿界范围类,整合类,扩大生产规模类(特指原矿证年限大于30年),涉及国家出资的预、普查探矿权等5类;绘制出对应类型示意图,便于直观界定价款处置对象及范围。对当前矿业权价款分割中惯用的“矿产资源储量比例法”、“重置成本比例法”方法原理、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进行了归纳。通过研究“阿勒泰市铁米尔特多金属矿采矿权”、“云南省弥渡县东村铜铅锌矿详查探矿权”两个评估案例,明确了我国现行矿业权价款分割的经济内涵,对现行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良方法及建议。具体研究成果及结论列示如下:1、矿业权价款分割,其内涵为区分国家和矿业权人的出资权益,将矿业权内占用国家出资部分以货币量表现出来,并发表专业意见的行为。2、提出新的矿业权价款分割方法“销售收入比例法”、推导出分割公式;采用案例数据对其进行验证,解决了原方法在采矿、选矿环节因分割区矿体与其余矿体间采矿回采率及选矿回收率差异造成的影响;提高了矿业权价款分割方法的精度。3、研究了“重置成本比例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比例系数中需考虑效用系数、调整系数等参数,用来衡量勘查工作量对探矿权整体价值的贡献度,突出有效性原则。本论文是笔者就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硕士期间完成的毕业论文,受工作及时间关系限制,因此研究课题中无论在全面性、广泛性上均存在一定不足,有待进一步收集大量案例进行统计研究,对当前的研究成果进行补充和完善。
秦子弦[3](2014)在《建设项目线性压覆矿产资源的补偿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家基础建设及大型建设项目开展迅速,尤其是建设项目线性压覆矿产资源的事务越来越多。建设项目的实施导致矿产资源不能开发利用的,我们称之为压覆矿产资源。继国土资源部2000年颁布的386号文之后,2010年又颁布了137号文对建设项目压覆矿产资源的管理工作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然而,在压覆矿产资源的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针对建设项目压覆矿产资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基于自己一年多的矿业权评估实习经历,本论文以矿产资源价值理论、矿业权评估理论,资产评估理论为指导,结合《物权法》和《侵权责任法》,依据国土资源部和各省厅国土部门出台的相关文件,主要做了以下研究工作:1.分析了建设项目线性压覆的特点,根据《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等,为确保建设项目的安全施工和运行,提出了线性压覆区应在征地边界外推300~1000米。整体压覆或核心压覆时,压覆补偿评估范围为整个矿区范围;部分压覆时,压覆补偿评估范围为压覆区与矿区的重叠部分。2.依据国土资源部门出台的文件通知,结合法律法规,对压覆补偿的原则进行了讨论:无偿取得的矿权,只补偿直接损失;有偿取得的矿权,压覆补偿包括当前市场条件下的价款补偿和直接损失补偿,对间接损失不补偿。3.讨论了《中国矿业权评估准则》中5种适合建设项目线性压覆矿业权补偿评估方法;针对还未投入任何地质工作的新购探矿权,提出了重置成本法;被整体压覆或核心压覆的勘查区或矿区,矿业权补偿评估的范围就是整个勘查区或矿区的范围,压覆涉及的矿业权补偿评估方法采用一般的价款评估方法;部分压覆的矿产资源,根据压覆面积或压覆储量占整个勘查区或矿区面积或储量的比例进行分割计算,考虑到压覆影响范围和压覆矿产资源储量分布的差异性,分割公式中引用了补偿评估差异性调整系数进行调整。4.以山东省××普查探矿权被山西省××铁路建设压覆补偿评估为案例,结合论文所述的内容,进行实例讨论分析。希望可以为矿业权人和建设单位顺利达成补偿协议提供参考依据,为矿业权评估机构开展压覆矿产资源涉及的矿业权补偿评估业务提供参考性意见。
刘正伟[4](2014)在《煤炭资源采矿权价值评估及风险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运用矿业经济学、期权理论、资产评估学、统计学、风险理论等知识对我国煤炭矿业权的价值评估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论文详细分析了我国煤炭矿业权发展的现状,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采矿权评估方法存在着局限性;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煤炭矿业权价值,指出生态价值是煤炭矿业权价值的一部分,利用剩余收益比例分配法计算煤炭资源价值;以山西省晋城市的煤矿为例,提出了煤炭采矿权价值影响因素体系;在考虑环境和红利因素下,用期权评估采矿权的方法对矿业权评估进行了改进,以南河煤矿为案例对煤炭采矿权价值进行评估;以风险理论为基础,对煤炭采矿权评估风险进行了分析。
张吉楠[5](2013)在《采矿权抵押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法律制度处于不断的完善过程中。法律制度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有时会与社会发展不想适应,凸显一些问题。采矿权抵押法律制度问题就是如此。目前,我国的采矿权抵押法律规范不完善,法律位阶较低,法律效力较小;采矿权评估法律制度不健全,评估机制存在一定的缺陷;采矿权抵押登记机关不统一,给当事人带来不便。由于采矿权抵押法律制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2],为此本文以采矿权抵押为视角,进行相关的理论和制度研究。本文分四部分论述采矿权抵押法律制度问题。首先,以基础理论的形式对采矿权和采矿权抵押[3]进行简单的介绍,同时,对外国采矿权抵押的法律制度进行概括介绍。其次,对采矿权抵押的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展开具体论述,采矿权抵押的实质要件主要是指采矿权抵押的主体,客体和内容;采矿权抵押的形式要件包括采矿权抵押合同和采矿权抵押登记。再次,提出我国采矿权抵押存在的法律问题。最后一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和落脚点,主要是根据采矿权抵押存在的法律问题提出制度完善措施。笔者希望通过自己论文写作,能为国家正在进行的矿产资源法律的修订尽一份微薄的力量,以期我国矿业权流转市场尤其是采矿权抵押市场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
董通生[6](2011)在《压覆矿产资源涉及的矿业权评估方法与参数研究》文中指出建设项目实施后导致矿产资源不能开发利用,称为压覆矿产资源。建设项目压覆了矿产资源,建设项目业主(建设方)应当按照法律的规定,对所涉及的矿业权人给予补偿。压覆矿产资源涉及的矿业权评估是为建设项目业主(建设方)与压覆矿产资源涉及的矿业权人,提供因建设项目压覆矿产资源涉及的矿业权补偿价值参考依据而开展的专业评估。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颁布的评估准则所推荐的成本途径评估方法中的勘查成本效用法、地质要素评序法和收益途径评估方法中的折现现金流量法、收入权益法,比较适合用于压覆矿产资源涉及的矿业权评估。此外,本论文针在遵循评估原则的前提下,对压覆矿产资源涉及的低勘查程度的探矿权评估,提出可以采用重置成本法评估探矿权补偿价值。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颁布的《矿业权评估参数确定指导意见》推荐了28个一级参数,它们可以被归入税费类参数和包含矿产品市场价格在内的技术经济类参数两大类。税费类参数包括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附加费、企业所得税、安全费用、维简费、矿产资源补偿费、资源税、保证金和基金、存贷款利率等10个。在云南省开展矿业权评估增加一个矿产资源有偿使用费参数。包含矿产品市场价格在内的技术经济类参数包括产品方案、矿产品市场价格、矿山生产能力、评估计算年限、后续地质勘查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残(余)值、固定资产更新投资、流动资金、土地使用权及土地费用、总成本费用、销售收入、采选(冶)技术指标、采矿权权益系数、矿产开发地质风险系数、效用系数和调整系数、投资收益率与投资利润率、折现率等18个在前述一级参数下还有二级参数、三级参数,…,构成矿业权评估参数体系。在这个评估参数体系中,资源储量、地质工程实物工程量虽然处于二级参数的地位,但他们是矿业权评估的基础。针对压覆矿产资源涉及的矿业权评估中经常出现的将矿业权划分为不同部位的特点,本论文提出了两个专门用于此类评估的参数——探矿权取得成本和压覆位置差异性调整系数。探矿权取得成本一般应包括探矿权价款、探矿权出让金、探矿权使用费和申请登记探矿权所发生的费用。通过二级市场取得的探矿权,则取得成本中还应包括探矿权转让金。压覆位置差异是指压覆区域在被压覆矿业权范围中的位置差异。在评估实务中将压覆位置分为重要位置、次要位置和一般位置。矿业权评估师应根据压覆位置的差异性选取调整系数。前述用于低勘查程度探矿权评估的重置成本法,以及取得成本和压覆位置差异性调整系数两个参数是本论文针对压覆矿产资源涉及的矿业权评估的特点提出的,填补了现行评估准则的空白,应用于评估实务中,可以使评估结论能更公允地反映评估对象的价值。压覆矿产资源涉及的矿业权评估能有效地化解建设方与矿业权人双方因建设项目压覆矿产资源而引发的争纷,促进社会和谐;可以加快建设项目征用地办理速度,促进国民经济建设。
张律[7](2010)在《我国矿业权出让评估及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矿业权有偿出让制度是我国矿产资源管理制度的重心,而征收矿业权价款则又是我国矿业权有偿出让制度的核心。然而由于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并未明确矿业权价款的具体经济内涵,近些年来,评估公司和管理机关对矿业权价款的经济内涵认识模糊,另外矿业权评估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对评估公司缺乏约束和激励机制,在这种情况下,矿业权出让评估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评估方法使用不当、参数选取不当等,不能真正体现资源所有者和受让投资者的权益,不利于增加矿山企业成本意识从而合理有效利用资源。追究问题的根源一方面在于受让人因为利益关系,提供虚假资料,干扰评估结果的公正性,而评估公司迫于压力或自己的利益,对评估参数进行目的性的调整,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作为矿产资源的管理机关,由于对矿业权价款的经济性质认识模糊,在矿业权出让评估方面管理意识淡薄,对评估价格的确认缺乏有效的监管。以上两方面因素导致了国家征收的矿业权价款存在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矿业权市场的建设和矿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开展矿业权出让评估及管理研究,让矿业权出让评估管理制度在维护国家利益,促进矿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矿业权出让评估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论述,从而找出矿业权出让评估结果与矿业权价款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回顾我国矿业权出让评估管理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列出了目前我国矿业权出让评估管理体系,对目前我国矿业权出让评估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运用矿产资源禀赋理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地租理论分析出矿业权价值应是矿业权的各项投资+矿业权投资收益+资源所有者权益;而矿业权价款的经济内涵应是国家出资勘查投入+国家出资勘查投入收益+资源所有者权益,进而指出矿业权价值与矿业权价款的区别。通过对我国矿业权评估依据、国内外评估方法、我国矿业权出让特点及适合于我国矿业权出让评估的方法进行梳理。对目前矿业权出让评估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指出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我国矿业权出让评估管理制度不完善。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矿业权出让评估及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评估公司及矿业权出让评估的行业主管部门对矿业权价款经济内涵认识不清,认可的评估方法所计算出的矿业权价值与国家界定的矿业权价款不符;(2)现行的矿业权公开委托评估机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斩断评估公司与矿业权使用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有待进一步完善;(3)矿业权出让评估的行业主管部门对评估机构的管理缺乏有效的激励监督机制,不能保证评估结果的公正性;(4)矿业权出让信息公开程度底,未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影响评估结果的公正、透明。通过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借鉴国外评估行业管理经验,提出改进我国现行矿业权出让评估管理的建议及具体实施方法。本文提出的矿业权出让评估管理的改进建议是:(1)修改完善我国矿业权出让评估的相关法律法规,研究完善评估规则及方法;(2)进一步完善矿业权公开委托评估机制;(3)在矿业权出让评估管理方面建立激励监督机制;(4)提高我国矿业权出让评估信息化管理程度,建立各类型矿种市场销售价格数据库和矿权出让基准价格数据库。(5)建立矿业权评估报告专家审查机制。最后通过案例分析论证上述观点。本文的主要贡献是从矿业权出让管理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矿业权价款的经济内涵,指出了目前我国矿业权出让评估及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和实施方法。我国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矿业权价款经济内涵和对矿业权评估方法的研究上,而关于矿业权出让评估管理的研究极少,本文研究的题目和角度较为新颖和独特,为提高我国矿业权出让评估管理水平,促进矿政管理提供了参考建议。由于时间、资料、篇幅等限制,本文还存在以下的不足:1、在收集资料时,因了解到国外的矿业权有偿使用制度构成是以权利金制度(是采矿权人因开采了非他所有的不可再生资源而向资源所有者的付费)为主体,包括红利、矿业权租金等。权利金按规定的费率进行征收,无需评估,与中国国情不同。故未进一步研究国外矿业权有偿出让评估制度及在本文中进行相关论述。2、本文在研究广度和深度方面还需完善。
蔡鑫磊[8](2010)在《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我国矿业权市场研究》文中指出矿产资源是自然界赋予人类宝贵而有限的财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来源,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基础作用。因此,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这些有限的矿产资源为人类更好地服务一直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在目前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尤为重要。矿业权市场的建立和完善是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关键环节。如何创新性地解决矿业权市场建设中的诸多问题,核心问题在于如何解决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益冲突。因此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出发,来研究矿业权市场的建立与发展正中要害。本文从促进和完善我国矿业权市场发展的目标出发,通过分析比较,发现矿业权市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不平衡是制约我国矿业权市场发展的根本原因。由此,本文首先研究了利益冲突各方的情况,剖析了几个主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进而发现矿业权市场的各类利益相关者的冲突和矛盾都源白市场分配方式与行政分配方式之间的冲突。据此,在重构市场管理体系以解决两种利益分配方式的根本性冲突和矛盾的同时,重新确定了政府之间、政企之间、政府与属地社区之间的利益分配方式。这样就从市场体制、管理机制和分配方式三个方面解决了我国矿业权市场的基本问题。之后,本文进一步提出了矿业权市场改进或完善的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利益分配的视角出发,通过与国外情况的比较,指出我国矿业权市场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市场模式的利益分配方式与行政指导下的利益分配方式的冲突和不协调;二是将利益相关者理论运用到我国矿业权市场的研究中,并通过实证分析确定了我国矿业权市场的主要利益相关者的构成、特点等相关问题;三是重新确定了矿业权市场中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实际利益分配方式;四是重构我国矿业权交易市场体系,在切断了市场管理权和收益分配权之间联系的同时,也完善了我国矿业权市场发展的基础。总之,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政府及主管部门认识和了解矿业权市场内在运行机制的不足,熟悉和理解市场体系分配原则和方式的重要性,加深对市场经济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特别对于完善我国矿业权市场建设,促进矿业权市场的健康发展都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和尝试。
朱灏[9](2010)在《矿业权价值评估的竞争分析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矿业权评估价值系统性偏低于拍卖成交价款的事实说明,矿业权价值评估的现有方法可能有缺陷的,评估判据可能有问题的。2005年以来澳大利亚铁矿石出口价格逐年上涨71.5%、19%、16.5%和88.92%,2008年与2004年的比价为5.81:1,这一案例甚至动摇了人们对公平市场价值准则的信念。此外,矿山经营的长期性、矿产品价格的波动性,都不支持矿业权价值评估的现有规范要求。增强评估的客观性、合理性、公正性、科学性和准确性,需要直面问题并弥补理论缺陷。针对暴露出来的评估问题,论文没有沿着参数修正等途径,去改善现有矿业权价值评估方法,而是直接探寻造成系统性评估偏差的原因,并据此设计新的评估方案。研究的重点也不停留于传统的个体评估,而转向对矿业权价值的总体评估。超越评估业务7项目的,论文研究的新方法主要服务于矿业的战略经营。论文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矿业权价值评估。在分析矿产资源价值构成、形成和确认中,以规范研究方法为主;在研究矿产品价格波动、评估偏差等问题时,则主要采用实证方法。根据总体分析的需要,论文在实证研究中主要采用统计工具。除了遵循矿业经济学常规理论外,论文研究的理论根基是利润平均化理论、产业竞争分析和经济循环理论。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提出一套矿业权价值总体评估的方法。除了评估结果不准确外,现有矿业权价值评估未考虑矿业周期的影响,也未清楚表明投资目的。可是,矿产品价格却有长度为28年的周期,并且波幅大,各矿种的周期同步性显着。为了反映资本趋利特性和矿业经营特征,本文以马克思的利润平均化理论为基础,提出依据资本收益率趋同准则评估矿业权价值的新方法。这一方法通过产业竞争分析的途径来推算资本收益指标值,以期望价格来反映矿山长期经营的特征,消除矿产品时序波动对矿业权价值评估产生的系统性偏差、反映矿山长期经营的实际。以铁矿石为计算案例,按照资本收益率趋同准则的评估,可以甄别市场价格过高、过低的异常情况,能够界定合理的价格范围。这从一个侧面验证了采用资本收益率趋同准则来进行矿业权价值评估的合理性。把产业竞争分析方法应用于矿业权价值评估中。根据波特的产业竞争理论,相关产业之间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竞争优势的显着标志是获利能力大小。本文据此用相关产业的资本收益指标值来确定评估对象的资本收益指标值范围,根据产业内部竞争强度,分别给出乐观、折中、谨慎的评估计算式,计算程序和参照选择,把产业竞争分析方法应用到矿业权价值评估中。这样的做法,尽管少了些数值计算精确,却更符合评估的实际,所以案例评估的结果置信度更高。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矿业周期长28年,价格波动幅度大。实证得知,原油和铁矿石都有长为28年的价格周期,并且两者的相关系数为90.25%。原油在一个周期内的年度平均价格的下探幅度为70%、上探幅度为58%;一个年度内的原油价格波动幅度在16%到70%之间,近10年平均波幅为35.7%。铁矿石在一个周期内的年度平均价格的下探幅度为37%、上探幅度为245%。铁矿石偏离期望价格10%以上的时间概率达60%,从而证明传统规范评估是测不准矿业权价值的。另外从计算知,2004/2005年间,合理预期价格下新方法评估价值是铁矿权评估价值的1.335倍到5.917倍,此测算结果与根据公开拍卖数据整理的事实基本一致,这说明新方法具有一定的解释力,是有参考意义的。同时,叙述归纳了矿山的经营特征。作者认为,研究不是就事论事的活动,研究的逻辑起点不是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而是从现状中归结出来特征特性。以往人们似乎不够关注矿业经营的特征,论文对此做了些弥补。矿业的主要经营特性有长期性、周期性、价格波幅大、投资规模大、滞后于经济周期、寡头垄断竞争格局、不可逆性、可延迟性、不确定性、环境依存性等。
刘征[10](2009)在《基于修正折现现金流量法的安泰煤矿采矿权价值评估》文中认为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矿业权理论基础深厚,估价方法比较成熟。在国内,矿业权流转问题是近年矿业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与其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已逐步建立和完善。但是,就其技术性和可操作性而言,还存在诸多问题。笔者从事矿业经济研究、矿业权评估多年,发现折现现金流量法在我国的矿业权评估应用十分广泛,但是在评估中遇到的问题也是最多,理论上仍有众多问题需在实际工作中改进。文章首先概述了我国矿业权评估从无到有的发展简史,分析了矿业权价款评估中主要方法—折现现金流量法的原理及经济内涵,对比了国内外评估运用的折现现金流量法的区别;然后,通过安泰煤矿采矿权价值评估,指出由于目前国内实行的折现现金流量法在参数选取时存在的问题,致使评估结果过高,给矿业权评估、矿业权管理工作带来的矛盾,并重点分析了这几个参数,提出了折现现金流量法新的计算模型公式;最后,通过对安泰煤矿采矿权评估实例进行了折现现金流量法修正前后的对比。
二、对《探矿权采矿权评估方法指南》的若干修改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探矿权采矿权评估方法指南》的若干修改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期限结构模型的政策性矿业权退出补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政策性矿业权退出要求 |
1.1.2 矿产资源权益金制度改革 |
1.1.3 期限结构模型的发展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科学问题与创新点 |
1.4.1 科学问题 |
1.4.2 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矿业权退出补偿研究现状 |
2.1.1 矿业权退出补偿法律法规依据 |
2.1.2 矿业权退出补偿研究进展 |
2.1.3 各地矿业权退出补偿相关文件 |
2.2 现行矿业权评估方法 |
2.2.1 采矿权评估方法 |
2.2.2 探矿权评估方法 |
2.2.3 其他矿业权评估方法 |
2.3 实物期权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
2.3.1 实物期权评估模型研究现状 |
2.3.2 实物期权嵌入式与整体式评估研究现状 |
2.4 期限结构理论研究现状 |
2.4.1 多因子期限结构理论研究现状 |
2.4.2 其他类型的期限结构理论研究现状 |
2.5 文献评述 |
第3章 矿业权退出补偿模型构建 |
3.1 期限结构模型 |
3.1.1 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 |
3.1.2 期限结构 |
3.1.3 三因子期限结构模型及调整 |
3.2 采矿权退出补偿评估模型 |
3.3 探矿权退出补偿评估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矿业权退出补偿实证研究及模型比较 |
4.1 实证数据研究准备 |
4.1.1 实证数据概述 |
4.1.2 铜矿探矿权资料 |
4.1.3 铜矿采矿权资料 |
4.1.4 实证数据清洗与预处理 |
4.2 矿业权退出状态分类原则与分类结构 |
4.3 未转采探矿权退出补偿实现方式 |
4.3.1 未完成交易探矿权 |
4.3.2 已完成交易最终到期探矿权 |
4.3.3 已完成交易未最终到期探矿权 |
4.4 转采探矿权退出补偿实现方式 |
4.5 采矿权退出补偿实现方式 |
4.5.1 未完成交易采矿权 |
4.5.2 到期采矿权 |
4.5.3 建设及生产中采矿权 |
4.6 矿业权退出补偿模型比较 |
4.6.1 其他矿业权退出补偿模型 |
4.6.2 模型评估结果比较 |
4.6.3 基于纳什均衡的DCF法和mDCF法比较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矿业权退出补偿谈判范围分析 |
5.1 构建矿业权退出补偿范围模型的原因分析 |
5.2 矿业权退出补偿上限分析 |
5.2.1 匹配矿业权对应的期权类型 |
5.2.2 非固定波动率实物期权模型 |
5.3 矿业权退出补偿下限分析 |
5.3.1 折价因素1:套期保值比率 |
5.3.2 折价因素2:机会成本因素 |
5.4 矿业权退出补偿谈判范围模型的实证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矿业权退出非直接补偿方案分析 |
6.1 矿业权置换补偿方案分析 |
6.2 矿业权退出补偿分期抵扣税费模型构建及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教育背景 |
研究方向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博士期间参与撰写专着 |
博士期间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博士期间学术活动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得的奖励 |
(2)矿业权价款处置对象类型及分割方法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2 我国矿业权价款制度 |
2.1 我国矿业权价款制度的由来 |
2.2 我国矿业权价款制度的发展历程 |
2.3 我国矿业权价款的经济内涵 |
2.4 我国矿业权价款制度确立及意义 |
3 矿业权价款评估理论及方法研究 |
3.1 矿业权评估的发展阶段 |
3.2 矿业权价款评估相关概念 |
3.2.1 矿业权 |
3.2.2 矿业权价款 |
3.2.3 矿业权价款评估 |
3.2.4 矿业权价款分割 |
3.2.5 国家出资 |
3.3 矿业权价款评估的核心原则—社会平均生产力水平 |
3.3.1 社会平均生产力水平的内涵 |
3.3.2 社会平均生产力水平的意义 |
3.4 常用矿业权价款评估方法综述 |
3.4.1 折现现金流量法 |
3.4.2 收入权益法 |
3.4.3 地质要素评序法 |
3.5 评估结果的主要影响因素 |
4 矿业权价款处置对象类型及分割方法 |
4.1 矿业权价款处置对象类型 |
4.1.1 新增资源储量类 |
4.1.2 扩大矿界范围类 |
4.1.3 整合类 |
4.1.4 扩大生产规模类(特指原矿证年限大于30年) |
4.1.5 涉及部分国家出资的预、普查探矿权类 |
4.2 常用矿业权价款分割方法概述 |
4.2.1 矿产资源储量比例法 |
4.2.2 重置成本比例法 |
5 矿业权价款分割案例研究 |
5.1 矿产资源储量比例法案例分析(案例 1—收益途径) |
5.1.1 项目概况 |
5.1.2 技术参数的选取和计算概述 |
5.1.3 评估结果 |
5.1.4 价款处置对象类型及分割方法 |
5.2 重置成本比例法案例分析(案例 2—成本途径) |
5.2.1 项目概况 |
5.2.2 技术参数的选取和计算概述 |
5.2.3 评估结果 |
5.2.4 价款处置对象类型及分割方法 |
5.3 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
5.3.1 收益途径 |
5.3.2 成本途径 |
6 结论及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6.3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建设项目线性压覆矿产资源的补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选择依据及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工作量 |
1.5 预期研究成果与进展 |
第2章 理论综述 |
2.1 矿业权评估理论 |
2.1.1 矿业权的概念 |
2.1.2 矿业权价值的含义 |
2.1.3 矿业权价款的内涵 |
2.1.4 矿业权评估及其分类 |
2.2 矿产资源储量理论 |
2.3 资产评估理论 |
2.3.1 资产价值形成理论 |
2.3.2 资产评估的假设 |
2.3.3 资产评估的方法 |
2.4 建设项目压覆矿产资源 |
2.5 压覆矿产资源涉及的矿业权补偿评估 |
第3章 建设项目线性压覆矿产资源补偿评估的特点和补偿评估范围 |
3.1 特点 |
3.1.1 建设项目的差异性 |
3.1.2 压覆位置的差异性 |
3.1.3 压覆矿产资源矿业权人权益减损的差异性 |
3.1.4 压覆补偿评估范围的差异性 |
3.2 线性建设项目压覆区的确定 |
3.3 线性压覆补偿评估范围的确定 |
第4章 建设项目线性压覆的补偿原则 |
4.1 压覆补偿的法律法规 |
4.2 压覆补偿原则分析 |
第5章 建设项目线性压覆矿业权的补偿评估方法研究 |
5.1 线性压覆矿产资源涉及的矿业权补偿评估方法 |
5.1.1 线性压覆探矿权的补偿评估方法 |
5.1.2 线性压覆采矿权的补偿评估方法 |
5.2 不同压覆位置的矿业权补偿评估方法 |
5.2.1 整体压覆或核心区域压覆的矿业权补偿评估 |
5.2.2 部分压覆的矿业权补偿评估 |
第6章 案例分析 |
6.1 补偿评估区概况 |
6.1.1 压覆补偿评估范围 |
6.1.2 价款缴纳情况 |
6.1.3 位置及交通 |
6.1.4 自然地理及经济情况 |
6.1.5 地质概况 |
6.1.6 矿产资源情况 |
6.1.7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
6.2 评估依据 |
6.2.1 法规依据 |
6.2.2 行为、产权和取价依据 |
6.3 评估方法 |
6.4 评估基准日 |
6.5 评估参数的确定 |
6.5.1 压覆储量参数的确定 |
6.5.2 生产规模 |
6.5.3 开采方式 |
6.5.4 产品方案 |
6.5.5 矿产服务年限 |
6.5.6 销售收入估算 |
6.5.7 固定投资估算 |
6.5.8 成本费用 |
6.5.9 销售税金及附加 |
6.5.10 企业所得税 |
6.5.11 补偿评估的折现率 |
6.6 压覆补偿评估区基础价值 |
6.7 矿产开发地质风险系数的确定(R) |
6.8 补偿评估区价款计算 |
6.9 评估结论 |
6.10 案例分析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一 |
附表二 |
(4)煤炭资源采矿权价值评估及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详细摘要 |
Detailed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煤炭在世界能源中的地位 |
1.1.2 煤炭在中国能源中的地位 |
1.1.3 国外煤炭矿业权管理状况 |
1.1.4 我国煤炭矿业权管理现状 |
1.1.5 国外经验借鉴及问题的解决建议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矿业权评估研究 |
1.2.2 国内矿业权评估研究 |
1.2.3 期权方法应用现状研究 |
1.3 采矿权价值评估理论的发展 |
1.3.1 采矿权价值评估的需求拉动 |
1.3.2 采矿权价值评估中的问题和评估规范化 |
1.3.3 相关学科领域的激发 |
1.4 论文研究意义、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意义 |
1.4.2 论文的内容、思路和架构 |
1.4.3 论文的研究方法 |
2 理论与方法基础 |
2.1 矿业权理论 |
2.1.1 矿业权与矿业权评估 |
2.1.2 探矿权与探矿权评估 |
2.1.3 采矿权与采矿权评估 |
2.1.4 探矿权与采矿权的联系与区别 |
2.2 实物期权理论和实物期权特性分析 |
2.2.1 期权理论 |
2.2.2 实物期权理论 |
2.2.3 实物期权与金融期权的比较研究 |
2.2.4 煤矿实物期权的特性分析 |
2.2.5 实物期权的风险理论 |
2.3 传统评估方法 |
2.3.1 贴现现金流量法 |
2.3.2 收益法 |
2.3.3 收益权益法 |
2.3.4 可比销售法 |
2.4 经济剧烈波动下传统方法的局限性分析 |
2.4.1 经济发展历程回顾 |
2.4.2 经济剧烈波动对贴现现金流量法的影响 |
2.4.3 经济剧烈波动对收益法的影响 |
2.4.4 经济剧烈波动对销售法的影响 |
3 煤炭资源矿业权价值研究 |
3.1 煤炭资源价值 |
3.1.1 矿产资源的价值 |
3.1.2 煤炭资源的价值 |
3.2 煤炭资源的矿业权价值 |
3.3 基于剩余收益比例分配法的煤炭矿业权价值估算 |
3.3.1 剩余收益比例分配法 |
3.3.2 计算公式 |
3.4 生态环境成本的估算 |
3.4.1 费用效益法估算 |
3.4.2 煤矿环境成本 |
3.5 煤炭资源矿业权的生态环境价值 |
3.5.1 煤炭资源的生态环境价值 |
3.5.2 基于生态环境的煤炭矿业权价值的计量 |
4 煤炭资源采矿权价值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采矿权评估的基本原则 |
4.2 采矿权价值影响的因素 |
4.2.1 影响因素分析 |
4.2.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3 效用函数的确定 |
4.3 煤炭采矿权价值影响因素的案例研究 |
4.3.1 晋城资源概况 |
4.3.2 晋城煤矿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研究 |
4.3.3 晋城市采矿权价值评估 |
4.4 煤炭资源采矿权价值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4.4.1 敏感性分析方法 |
4.4.2 敏感性分析的过程 |
4.4.3 敏感性分析-以南河煤矿为例 |
5 考虑环境影响的采矿权评估模型 |
5.1 考虑环境影响的采矿权评估研究 |
5.2 案例分析 |
5.2.1 煤矿概况 |
5.2.2 盈亏平衡分析 |
5.2.3 采矿权价值评估 |
6 基于期权的采矿权评估的风险分析 |
6.1 风险值模型的建立 |
6.1.1 风险分析的意义 |
6.1.2 采矿权风险值模型的建立 |
6.2 案例分析 |
7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主要工作 |
7.1.1 主要结论 |
7.1.2 创新点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5)采矿权抵押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实践意义 |
(三)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一、 采矿权及采矿权抵押的概述 |
(一) 采矿权的基础理论 |
1. 采矿权的概念 |
2. 采矿权的性质 |
3. 采矿权的相关法律规定 |
(二) 采矿权抵押的基础理论 |
1. 采矿权抵押的概念 |
2. 采矿权抵押的特征 |
3. 采矿权抵押的价值 |
4. 采矿权抵押的法律规定 |
(三) 外国关于采矿权抵押的法律规定 |
1. 巴西采矿权抵押的法律规定 |
2. 加拿大采矿权抵押的法律规定 |
3. 澳大利亚采矿权抵押的法律规定 |
4. 日本采矿权抵押的法律规定 |
二、 采矿权抵押的主体、客体、内容 |
(一) 采矿权抵押的主体 |
1. 采矿权抵押人的条件 |
2. 采矿权抵押权人的条件 |
(二) 采矿权抵押的客体 |
(三) 采矿权抵押的内容 |
1. 采矿权抵押权人的权利义务 |
2. 采矿权抵押人的权利义务 |
(四) 采矿权抵押的形式要件 |
1. 采矿权抵押合同 |
2. 采矿权抵押审批登记制度 |
三、 我国采矿权抵押存在的法律问题 |
(一) 采矿权抵押的法律规范不完善 |
1. 采矿权抵押的法律位阶较低,法律效力小 |
2. 法律、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关于采矿权抵押规定存在冲突 |
(二) 采矿权的评估机制存在一定的缺陷 |
1. 采矿权评估法律制度不健全 |
2. 采矿权的评估机构基于经济利益而存在固有缺陷 |
3. 采矿权评估理论技术有待完善和提高 |
(三) 采矿权抵押审批登记问题 |
1. 采矿权抵押登记机关不统一 |
2. 采矿权抵押实行两级审批制,给当事人带来不便 |
3. 采矿权抵押登记错误的归责原则—过错责任制 |
(四) 采矿权抵押信息的公示存在问题 |
四、 我国采矿权抵押法律制度的完善 |
(一) 完善采矿权抵押法律制度 |
1. 进行采矿权抵押立法,提高采矿权抵押的法律效力 |
2. 采矿权抵押的相关法律规范进行清理,消除法律冲突 |
3. 各地方应以法律为基础,结合本地实际,制定采矿权抵押法规和规章 |
(二) 完善采矿权评估机制 |
1. 制定采矿权评估法律制度 |
2. 采矿权评估技术和评估方法要科学合理,具有现实性 |
3. 建立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采矿权评估机构 |
4. 采矿权评估机构要加强自律管理,成立采矿权评估协会 |
(三) 完善采矿权抵押审批登记制度 |
1. 统一采矿权抵押登记机关 |
2. 采矿权抵押审批环节设置要灵活 |
3. 采矿权抵押登记责任赔偿实行过错责任为主,过错责任推定为辅的制度 |
(四) 建立采矿权抵押信息公开公示机制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1. 理论着作类 |
2. 期刊论文类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压覆矿产资源涉及的矿业权评估方法与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2 矿业权评估理论综述 |
2.1 关键词阐释 |
2.2 资产评估理论 |
2.3 地质找矿理论 |
2.4 矿业权评估理论 |
3 矿业权评估的服务对象及其特点 |
3.1 矿业权一级市场的服务对象及特点 |
3.2 矿业权二级市场的服务对象及特点 |
3.3 其他矿业权评估的服务对象及特点 |
4 压覆矿产资源涉及的矿业权评估的特点 |
4.1 建设项目的差异性分析 |
4.2 被压覆矿产资源的差异性分析 |
4.3 矿产勘查出资主体的差异性分析 |
4.4 压覆矿产资源涉及的矿业权的差异性分析 |
4.5 压覆位置的差异性分析 |
4.6 对矿业权补偿价值认识的差异性分析 |
5 压覆矿产资源涉及的矿业权评估的方法 |
5.1 矿业权评估准则推荐的矿业权评估方法介绍 |
5.2 压覆矿产资源涉及的矿业权评估的方法选择 |
6 压覆矿产资源涉及的矿业权评估的参数 |
6.1 矿业权评估参数的含义 |
6.2 确定和选取矿业权评估参数的原则 |
6.3 矿业权评估参数的种类 |
6.4 压覆矿产资源涉及的矿业权评估的参数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8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我国矿业权出让评估及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思路 |
1.3 论文的框架内容 |
1.4 论文的主要贡献与不足 |
第二章 我国矿业权出让评估及管理概述 |
2.1 矿业权 |
2.2 矿业权出让 |
2.3 矿业权出让评估 |
2.4 我国矿业权出让评估管理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
2.5 我国矿业权出让评估管理体系 |
2.6 目前我国矿业权出让评估管理问题分析 |
第三章 我国矿业权价款的经济内涵探讨 |
3.1 矿业权价值和价格的理论分析 |
3.2 对矿业权价值的理解 |
3.3 对我国矿业权价款经济内涵的理解 |
3.4 矿业权价值与矿业权价款的区别 |
第四章 我国矿业权出让评估依据、方法及问题 |
4.1 矿业权出让评估依据 |
4.2 矿业权评估方法概述 |
4.3 目前我国矿业权出让评估的方法分析 |
4.4 我国矿业权出让评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完善我国矿业权出让评估及管理的对策 |
5.1 国外评估管理制度及借鉴意义 |
5.2 完善矿业权出让评估管理的对策 |
第六章 案例分析 |
6.1 项目概况及主要参数 |
6.2 目前评估公司通行的评估方法 |
6.3 建议采用的评估方法 |
6.4 案例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我国矿业权市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
1.1.2 资源需求不断增长 |
1.1.3 矿权理论研究滞后 |
1.1.4 矿权市场不断深化 |
1.2 研究意义 |
1.2.1 现实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论文框架 |
1.5 本文主要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 |
2.1.1 矿业权研究的起源 |
2.1.2 矿业权的社会性研究 |
2.1.3 矿业权的评估研究 |
2.2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 |
2.2.1 矿业权市场的整体性分析 |
2.2.2 矿业权制度体系研究 |
2.2.3 矿业权评估体系研究 |
2.2.4 矿业权市场发展经验研究 |
2.2.5 其他方面的研究 |
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第三章 国外矿业权市场建设与发展研究 |
3.1 国外矿业权管理体系研究 |
3.1.1 国外矿业权管理的概述 |
3.1.2 主要国家的矿业权管理研究 |
3.2 国外矿业环境立法体系研究 |
3.2.1 国外矿业环境立法的基本概况 |
3.2.2 国外矿山环境法律体系的框架 |
3.2.3 国外矿山环境立法中的主要特点 |
3.3 国外矿业税费体系研究 |
3.3.1 一般纳税人性质税费 |
3.3.2 资源租金性质税费 |
3.3.3 其他国家矿业税费体系的研究 |
3.4 国外矿业权市场建设与发展简要评述与经验借鉴 |
3.4.1 国外矿业权市场建设与发展简要评述 |
3.4.2 国外探矿权市场建设的经验 |
第四章 我国矿业权市场发展研究 |
4.1 我国矿业权管理体制发展历程概论 |
4.2 我国矿业权市场概念、特征及结构 |
4.2.1 矿业权市场的概念 |
4.2.2 矿业权市场的特征 |
4.2.3 矿业权市场的结构 |
4.3 我国矿业权市场交易情况现状研究 |
4.4 我国矿业权市场中介现状研究 |
4.5 我国矿业权市场制度建设研究 |
4.5.1 我国矿业权立法体系 |
4.5.2 我国矿业权管理制度 |
4.5.3 我国矿业税费体系 |
4.6 我国矿业权市场存在的问题 |
4.7 我国矿业权市场现存问题成因研究 |
4.7.1 主要诱因 |
4.7.2 根本原因 |
第五章 我国矿业权市场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 |
5.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5.1.1 利益相关者的基本概念 |
5.1.2 利益相关者的分类方法 |
5.2 我国矿业权市场的利益相关者 |
5.2.1 基本概念界定 |
5.2.2 相关研究设计 |
5.2.3 我国矿业权市场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
5.3 我国矿业权市场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确认 |
第六章 我国矿业权市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与平衡 |
6.1 我国矿业权市场利益相关者的政治和经济关系 |
6.1.1 我国矿业权市场利益相关者间的政治关系 |
6.1.2 我国矿业权市场利益相关者间的经济关系 |
6.2 我国矿业权市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 |
6.2.1 市场转让下的利益冲突 |
6.2.2 行政审批下的利益冲突 |
6.3 我国矿业权市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博弈研究 |
6.4 我国矿业权市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平衡研究 |
6.4.1 我国矿业权市场利益相关者平衡的必要性 |
6.4.2 我国矿业权市场利益相关者平衡的基本思路 |
6.4.3 我国矿业权市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平衡具体方案 |
第七章 基于利益平衡的矿业权市场改进研究 |
7.1 基于利益平衡的我国矿业权市场收益分配原则 |
7.2 基于利益平衡的我国矿业权市场改进思路 |
7.3 基于利益平衡的我国矿业权市场中政府与企业的定位 |
7.3.1 矿业权市场中政府的重新定位 |
7.3.2 矿业权市场中地勘单位的重新定位 |
7.3.3 属地社区的重新定位 |
7.4 基于利益平衡的全国性矿业权市场体系的建设 |
第八章 利益平衡后我国矿业权市场各要素的实施策略研究 |
8.1 政府职能和定位的实施策略 |
8.2 地勘单位的改革及市场参与策略 |
8.2.1 地勘单位的改革面临的问题 |
8.2.2 地勘单位成为矿业权市场交易主体的途径 |
8.3 我国矿业权市场其他要素的改进策略 |
8.3.1 税费体系的改进 |
8.3.2 法律体系的完善 |
8.3.3 中介服务的完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矿业权价值评估的竞争分析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矿业权价值评估的研究概述 |
1.2.1 西方国家的矿业权价值评估 |
1.2.2 我国矿业权价值评估的状况 |
1.2.3 矿业权价值评估研究的新趋势 |
1.3 矿业权价值评估理论的发展动力 |
1.3.1 矿业权评估的需求拉动 |
1.3.2 评估实践中的问题和规范化 |
1.3.3 相关学科领域的激发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内容安排 |
1.4.1 论文的研究定位 |
1.4.2 论文研究的内容安排 |
1.4.3 论文研究方法和工具 |
1.4.4 论文研究思路和难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矿业权价值评估的概念 |
2.1 矿业权价值评估的涵义和特点 |
2.1.1 矿业权评估的主要相关概念 |
2.1.2 矿业权评估的一些特点 |
2.2 矿业权评估的依据和目的 |
2.2.1 矿业权评估的依据 |
2.2.2 矿业权评估目的 |
2.3 矿业权评估的原则和规范 |
2.3.1 矿业权评估的原则 |
2.3.2 矿业权评估工作的基本准则 |
2.3.3 矿业权评估的基本要求 |
2.3.4 评估中的折现计算 |
2.4 矿业权评估的途径和影响因素 |
2.4.1 矿业权评估主要途径 |
2.4.2 选择评估途径的影响因素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收益途径的矿业权价值评估方法 |
3.1 贴现现金流量法 |
3.1.1 现金流量法的原理及特点 |
3.1.2 现金流量法的财务模型及计算公式 |
3.1.3 现金流量法的参数、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
3.1.4 现金流量法的其它计算形式 |
3.2 收益法 |
3.2.1 收益法 |
3.2.2 收益法的其它计算形式——净利润收益现值法 |
3.3 收益权益法 |
3.3.1 收益权益法的原理及特点 |
3.3.2 收益权益法的财务模型及计算公式 |
3.3.3 收益权益法的参数、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 |
3.4 现金流风险系数调整法 |
3.4.1 现金流量风险系数调整法的基本原理 |
3.4.2 现金流量风险系数调整法的计算方法 |
3.4.3 基础资料需求、参数选取、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 |
3.4.4 约当投资-贴现现金流量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非收益途径的矿业权价值评估方法 |
4.1 成本途径的矿业权价值评估方法 |
4.1.1 重置成本法 |
4.1.2 勘查成本效用法 |
4.1.3 地质要素评序法 |
4.1.4 其它方法 |
4.2 市场途径的矿业权价值评估方法 |
4.2.1 可比销售法 |
4.2.2 单位面积探矿权价值评判法 |
4.2.3 资源品级探矿权价值估算法 |
4.2.4 市场法 |
4.3 经营策略途径的矿业权价值评估方法 |
4.3.1 矿业权的期权特征 |
4.3.2 随机条件下无期权价值评估 |
4.3.3 矿业权价值评估的Blaek-Scholes模型 |
4.3.4 随机条件下期权价值评估 |
4.4 其它途径的矿业权价值评估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矿业权价值评估方法的理论依据 |
5.1 矿业权价值评估的前提和准则 |
5.1.1 矿业权价值评估的前提条件 |
5.1.2 矿业权价值评估的公平市场价值准则 |
5.2 矿业权价值的构成及来源 |
5.2.1 矿产资源的自身价值 |
5.2.2 矿产资源开采利用价值 |
5.2.3 矿产资源的社会经济价值 |
5.3 矿业权价值的影响因素 |
5.3.1 矿业发展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
5.3.2 矿业的外部经济性 |
5.3.3 矿产外部性的分析与计算 |
5.3.4 矿业经营的主要影响因素 |
5.4 矿业权价值的形成和确认 |
5.4.1 矿业权的价值和确认 |
5.4.2 矿业权的形成与确认之间的关系 |
5.4.3 矿业权价值与外围经济的关系 |
5.4.4 矿业权价值与矿业权价格的差异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矿业经营的长期特征实证案例分析 |
6.1 矿业经济的一些显着特征 |
6.1.1 矿山投资的一些技术经济数字特征 |
6.1.2 矿业经营的其它基本特征及成因 |
6.2 矿产品价格的长期时序宽幅波动特征 |
6.2.1 1970年以来石油价格的时序波动图 |
6.2.2 1970年以来进口铁矿石价格的时序宽幅波动特征 |
6.3 矿业周期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 |
6.3.1 经济周期的成因理论 |
6.3.2 经济周期的长短类型 |
6.3.3 矿业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关系 |
6.4 矿业权价值评估与长期经营的矛盾 |
6.4.1 现有矿业权价值评估无战略经营目的 |
6.4.2 矿业权价值评估需要服务于战略经营目的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矿业权价值的产业竞争分析方法 |
7.1 基于战略经营矿业权价值评估的依据 |
7.1.1 马克思的利润平均化理论 |
7.1.2 产业竞争优势理论 |
7.1.3 经济循环理论 |
7.1.4 采矿业的市场供给特征 |
7.2 采矿业的产业竞争结构分析模式 |
7.2.1 矿业与相关产业之间的竞争关系 |
7.2.2 同一矿种矿业内部的竞争关系 |
7.2.3 不同矿种之间矿业内部的竞争关系 |
7.2.4 产业竞争结构下的评估参照选择 |
7.3 矿业权价值评估的竞争分析方法 |
7.3.1 原理与特点 |
7.3.2 评估计算步骤与计算公式 |
7.3.3 参数、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矿业权价值评估的竞争分析法案例 |
8.1 铁矿业与钢铁业之间的产业竞争关系 |
8.1.1 铁矿石采矿业的产业竞争结构 |
8.1.2 铁矿供给方高度垄断且利益动机强 |
8.1.3 铁矿需求方分散并且利益取向不明 |
8.1.4 铁矿石的市场供需特征 |
8.1.5 铁矿业对钢铁业具有竞争优势 |
8.2 我国钢铁业与用钢业之间的竞争关系 |
8.2.1 我国钢铁业具显着的销售竞争优势 |
8.2.2 我国钢铁业具有国际钢铁市场空间 |
8.2.3 我国钢铁业内部竞争强度不足 |
8.2.4 我国钢铁业对用钢业具有竞争优势 |
8.3 国际铁矿石市场的现行价格与生产成本 |
8.3.1 铁矿的国际采矿成本趋于下降 |
8.3.2 国际铁矿石近年市场价格涨升无度 |
8.3.3 铁矿石市场价格形成的现实机制 |
8.4 用产业竞争法对铁矿价值的评估 |
8.4.1 国际铁矿石的长期不变价格确定 |
8.4.2 用不变价格评估矿业权价值 |
8.4.4 三种竞争状态下的铁矿石价格估计 |
8.4.5 对铁矿石市场价格的长期预测 |
8.4.6 我国工业主要行业的一些效益指标 |
8.5 本章总结 |
第9章 技术进步对矿业权价值评估的影响 |
9.1 尾矿再利用的价值增量 |
9.1.1 尾矿贮存总量及其它技术规律 |
9.1.2 尾矿造成的社会经济成本 |
9.1.3 尾矿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 |
9.1.4 对矿业权价值评估的修正 |
9.2 共生伴生矿分离的价值增量 |
9.3 技术进步对采矿权价值的其它影响 |
9.4 通过战略经营提高矿业权价值 |
9.5 本章总结 |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
10.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
10.2 论文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10)基于修正折现现金流量法的安泰煤矿采矿权价值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矿业权评估的历史背景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矿业权及矿业权评估理论概述 |
2.1 矿业权的概念 |
2.2 国内外矿业权的划分方式简介 |
2.3 矿业权评估的理论基础 |
2.4 矿业权评估 |
第3章 折现现金流量法在矿业权评估中的运用分析 |
3.1 折现现金流量法简述 |
3.2 目前矿业权评估时折现现金流量法运用时的弊端 |
3.3 造成评估值偏差的主要参数 |
3.4 折现现金流量法运用时产生的矛盾 |
第4章 折现现金流量法的修正 |
4.1 评估参数的修正 |
4.2 折现现金流量法计算公式的修正 |
第5章 安泰煤矿采用折现现金流量法修正前后比较 |
5.1 安泰煤矿矿区概况 |
5.2 安泰煤矿的主要经济参数与评估指标 |
5.3 按现行的折现现金流量法评估安泰煤矿采矿权价值 |
5.4 按修正后的折现现金流量法评估安泰煤矿采矿权价值 |
5.5 折现现金流量法修正前后评估结果价值比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对《探矿权采矿权评估方法指南》的若干修改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期限结构模型的政策性矿业权退出补偿研究[D]. 肖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2]矿业权价款处置对象类型及分割方法应用研究[D]. 张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01)
- [3]建设项目线性压覆矿产资源的补偿研究[D]. 秦子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3)
- [4]煤炭资源采矿权价值评估及风险分析[D]. 刘正伟.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4(06)
- [5]采矿权抵押法律制度研究[D]. 张吉楠. 山东师范大学, 2013(09)
- [6]压覆矿产资源涉及的矿业权评估方法与参数研究[D]. 董通生. 云南大学, 2011(06)
- [7]我国矿业权出让评估及管理研究[D]. 张律.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8)
- [8]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我国矿业权市场研究[D]. 蔡鑫磊. 西北大学, 2010(09)
- [9]矿业权价值评估的竞争分析法研究[D]. 朱灏. 中南大学, 2010(11)
- [10]基于修正折现现金流量法的安泰煤矿采矿权价值评估[D]. 刘征. 中南大学, 200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