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加入世贸组织调整财产保险结构

论加入世贸组织调整财产保险结构

一、论加入WTO与产险险种结构调整(论文文献综述)

毛勤晶[1](2020)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及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文中提出出口是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口信用保险在国际贸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伯尔尼协会的数据,仅2018年出口信用保险就支持了全球2.5万亿美元的出口和投资,占全球跨境贸易和服务金额13%。我国是全世界的生产制造大国和贸易大国,出口对于我国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同样意义重大。从1988年中国恢复出口信用保险制度以来,高速发展,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的出口。30年间该制度直接支持出口贸易金额从1989年的1.05亿美元增长至2019年的6098亿美元1。根据我国2019年17.23万亿的出口额计算,出口信用保险占出口额比重达24.8%,远超国际平均水平。在我国的实践发展中,政府高度重视。从2009年开始至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先后八次、连续五年提及出口信用保险。希望运用这一政策性工具,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促进外贸稳中提质,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2020年2月抗击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三次不同的中央会议上,提及出口信用保险,并指出要用“出口信用保险等合规的外贸政策工具”,“稳住外贸外资的基本盘”。然而不同国家对于出口信用保险的制度安排均有所差异。上世纪末欧盟内部还出现过出口信用保险部分业务私有化的现象,形成了三大商业保险机构:Coface、Autradius、Euler Hermes。在伯尔尼协会中,商业性机构一度占据85%的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市场份额(Morel,2010)。作为政策属性的重要载体,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在各国的具体模式也不完全相同。国外学者对于该制度的政策性和商业化的选择、模式安排及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上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和讨论(如:Funatsu,1986;Koning et al,2003;Turguttopbas,2013;Pamela,2016;Koen,2019)。在我国,虽然采用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方式,体现出了较强的政策性特点,但同样有商业保险机构涉足相应领域的经营。国内学者对于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属性问题也展开了争鸣和探索(如:赵慧萍、王国军,2006;唐金成等,2010;周玉坤,2019)。前期的研究多聚焦于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系统研究相对较少。加上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经济体量、制度环境等多方面的差异,部分研究假设、研究结论在我国并不完全适用。那么,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属性内在成因是什么?具体作用机制是什么?在中国,政策属性如何实现其促进出口贸易的政策性目标?当前我国正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内外部的国际贸易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回答这些问题,研究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对服务于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围绕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问题,通过规范研究,采用政策性金融理论,分析了其属性、功能等特征事实,探讨了出口信用保险的供需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然后构建演化博弈模型、立足我国二元特征的出口贸易,围绕政策性目标的实现,对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展开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了相关的作用机制。最后结合当前国际贸易的新格局和风险变化,对于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调整提出发展建议。本文的具体内容分为7章,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梳理了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及其对出口贸易影响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包括第一章的导论和第二章概念范畴界定和政策性成因的理论探讨。第一章,导论。通过实践和理论背景介绍,提出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属性与其促进出口贸易的政策目标关系的问题。梳理了既有研究的文献,阐述了研究的目的、意义,介绍了本文研究所采用的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总结了创新和不足。第二章,概念范畴界定和政策性理论基础。对于研究的关键范畴予以界定。梳理中外学者研究成果,对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成因的主要理论展开讨论,如市场缺陷理论、风险感知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等等,研究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及其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探讨政策性理论基础。第二部分,研究问题。对于出口信用保险展开理论和实证的全面研究,探讨其政策属性、功能等特征事实,以及实现促进出口贸易的政策性目标的作用机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出口信用保险的实际情况,聚焦该制度的关键政策性目标——促进出口贸易,对于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供需均衡的展开探讨,做出理论分析,构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第三章重点探讨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特征事实,第四章至第六章解决政策性作用机制问题。第三章,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特征事实及演变。梳理了出口信用保险在中国和全球发展历史,分析在特定贸易环境和发展阶段下,该制度政策性属性的变迁和调整,研究其反映的内在规律。全面梳理总结了出口信用保险的基础功能、核心功能、扩展功能,研究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作用于外贸出口的内在机理。结合全球主要国家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具体模式,进行了特征事实的对比分析,对于不同模式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展开了讨论。第四章,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基础:基于供需视角分析。从市场均衡角度入手,分析出口信用保险对于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提出出口信用保险的市场均衡悖论,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分析该险种市场均衡的经济学特点。无政府介入的情况下,出口信用保险市场会出现低需求和低供给的均衡状况,无法有效支持出口贸易。从而提出政府介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研究其政策属性在市场上的作用机制。第五章,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演化博弈模型。考虑到国际贸易的风险特殊性,结合前景理论,以政策性目标为导向,构建了一个包括政府、保险公司、出口企业、海外买方在内的国际贸易演化博弈模型。企业在出口贸易中存在风险及风险感知的特殊性。通过模型推导,分析政府、政策性保险公司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为政策目标,通过出口信用保险机制,影响国际贸易买卖双方的交易均衡、推动出口贸易发展。第六章,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以中国为例的实证分析。立足我国出口贸易的二元特征事实,对比在不同贸易模式下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机制差异,提出研究假设并构建模型。验证出口信用保险对于对于不同贸易模式影响差异,研究该险种在中国发挥政策性价值的特殊性。同时结合当前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特殊环境,探讨出口信用保险对于贸易结构优化的价值和作用。第三部分作为最终的政策建议和展望,回答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调整和发展的问题。第七章,国际贸易新格局下的风险变化与政策性调整。结合当前国际贸易新格局的变化,对于国际贸易中风险变化及企业基于风险需求做了分析,对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模式问题和变革展开讨论,结合其政策性和金融性特征,对于中国的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做了分析,提出了政策建议,同时提出对未来研究的改进方向。根据以上的研究思路和框架,经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本文得出主要结论有:1、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是和其承担的风险和功能相关的。出口信用保险具备促进出口贸易的功能,进而能推动一国经济发展、就业增加、国际收支平衡。因此从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制度建立,政策属性贯穿于发展始终。政策性发挥程度则与不同时期全球的宏观风险和不同国家自身的状况高度相关。逆周期调节作用是其政策性体现的关键领域。2、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功能可以分为基础功能、核心功能、扩展功能。政策性体现最关键的是促进出口贸易的核心功能。该功能同时作用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并通过基础功能的实现,达成特定的政策目标。3、出口信用保险没有政府介入时会出现市场均衡悖论,不利于实现对于出口促进的政策目标。通过演化博弈模型说明,要更好的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与海外买方达成贸易均衡,需要保险机构同时提高赔偿水平和降低保险费率。政府的必要参与才能更好实现促进出口的政策性目标。4、中国出口贸易具有二元特征,出口信用保险的促进出口贸易的政策性目标在一般贸易下体现更加明显。在样本期间,通过省级面板数据验证,出口信用保险保费每增加1亿元,平均将影响各省一般贸易出口增长12.1%,影响各省总出口额增长8.3%,而影响加工贸易出口增长仅6.4%而且并不显着。说明如果准确区分贸易模式,出口信用保险的边际影响会上升45.6%。同时这种影响具有的门槛效应特征。发挥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功能有利于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本文以问题导向和实证分析为基础,开展了具有一定探索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并得出了一些具有一定理论创新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结论。本文主要的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1、运用政策性金融理论、风险感知理论,系统性地分析了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问题。前人的研究侧重于出口信用保险的某一方面,且较少涉及其政策属性问题。当前研究的主线围绕政策属性,从政策性成因、属性、功能、作用机制和目标实现不同角度,对于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展开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研究聚焦于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两个关键问题:风险的特殊性和功能的特殊性。对于风险层面,研究了出口贸易中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特殊属性,及其带来的出口企业风险感知问题,阐述了出口信用保险的特殊需求。对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功能进行了系统梳理,分宏观、微观两个层次,将功能分为基础功能、核心功能、扩展功能三类。结合成因,进一步研究了作用机制和政策性成效。从促进出口贸易和出口贸易结构优化两个领域,探讨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作用。在内容的系统性上有一定的创新。2、用风险感知理论和演化博弈方法,分析了出口信用保险对于国际贸易均衡的改善作用。首次将风险感知理论和演化博弈方法引入到出口信用保险研究中。构建了政府、保险公司参与下,出口企业和海外买方国际贸易均衡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出口企业国际贸易中的风险感知情况,探讨了海外买方的违约对于贸易达成的影响。研究了基于促进出口贸易的政策性目标,出口信用保险对国际贸易演化均衡的作用机制和影响路径。3、结合中国出口贸易中二元特征,拓展了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的研究领域,区分不同贸易模式内在作用机制,展开了实证分析。本文在讨论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拉动作用时,首次区分了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从理论和经验分析两个方面探讨了出口信用保险对于不同贸易模式传导作用机制的差异问题,拓展了研究领域。并基于中国的实践,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出口信用保险推动贸易结构优化提供了新的有力证据。相关研究同样为政府制定外贸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提供了依据,有助于更好发挥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金融工具的价值,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本文的不足之处主要有:1、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研究涉及政策性金融、国际贸易等多个领域。本文做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由于作者自身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水平有限,对于出口信用保险与国际贸易理论结合和研究仍不够深入。2、本文虽然尝试了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对一般贸易的影响做了实证分析,借鉴了国内外已有研究的成果,但在变量选取、模型构建方面,受到数据来源制约仍不够深入,缺乏跨国对比,科学性和完备性仍需要进一步提升。相信随着未来数据的进一步完善,研究结果将更为准确,解释能力和参考价值将进一步提高。

李书音[2](2020)在《财产保险公司险种结构优化策略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财产保险公司及其业务是保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财产保险公司的主要业务之一就是承保业务即保险业务。财产保险险种繁多,承保范围非常广泛,可为各类主体生产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多种风险提供风险管理和保险保障服务。虽然我国财产保险业已有多年发展,但相当一部分财产保险机构的保险业务结构即险种结构仍存在某些不平衡、不合理之处,这种结构失衡影响着产险公司经营管理效率和效益的提升,阻碍着整个产险业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其服务于社会的风险管理等功能的发挥。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积极推动占比较低的非车险业务发展,发挥其社会风险管理功能,提高社会主体通过保险产品转移风险的保险意识。该意见对我国财产保险行业险种结构优化起到了良好的政策引导作用。同时受市场环境变化和产险公司结构调整的共同影响,我国财产保险行业险种结构失衡问题得到了一定改善,但如何进一步优化产险险种结构仍是财产保险公司应长期重视的问题。本文首先对财产保险及险种结构的定义做出解释,明确本文所讨论险种结构是指财产保险公司承保业务端的业务结构,具体以各险种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之比来衡量公司险种结构的状况;其次对产险公司险种结构形成与变动过程中会对其产生影响的内外部因素进行分析,探究险种结构优化过程中可利用的内外部资源;再次对我国财产保险行业险种结构发展现状和不同险种发展状况进行了论述,并讨论了结构失衡引起的两大问题:险种结构与市场结构不匹配和险种规模与效益不对称;然后选取了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和泰山财产保险公司两家较有代表性的产险公司进行案例分析,对其公司经营管理条件、险种发展状况和和承保业务效益进行分析,得出险种结构优化启示:科学配置公司资源、积极培育社会主体投保意识、险种类别与公司规模相匹配、差别经营细分险种和解决公司经营管理问题。最后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险种结构优化要保持责任保险高速发展态势、推动信用保证保险的良好发展、推动信用保证保险的良好发展、提高货物运输保险险种占比和积极推进财产损失保险业务发展等建议。

吴双[3](2019)在《中国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经营风险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我国保险业“十一五”规划到“十三五”规划,财险市场业务结构优化问题一直是我国保险市场改革与发展的重点。中资财险公司对车险业务的过度依赖,不仅不利于其自身经营风险的分散,降低了行业整体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而且也无法满足不断发展的经济社会对风险转移的需求。而外资财险公司则由于最初的经营限制,使其在车险市场上无法施展抱负,转而在非车险业务经营中崭露头角。近年来,随着保险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财险公司面临的外部环境不断变化。2012年5月,我国“交强险”市场正式对外开放,给外资财险公司的经营管理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金融危机过后,银保监会遵循着“防风险、调结构、稳增长”的总体工作思路,针对财险市场中市场份额最大、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车险业务的一系列改革增加了财险公司车险业务经营管理的难度。2018年车险业务“报行合一”以及2015年第二轮商业车险费率市场化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逐渐落地,有利于车险市场规范、有序发展,但同时也意味着长期以来以车险业务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中资财险公司在车险市场中获取超额利润的难度增大,尤其是小型中资财险公司在车险市场上的价格优势进一步丧失,其单一化业务结构的发展遭遇瓶颈。与此同时,保险业“新国十条”、农险补贴、“一带一路”等有关政策和倡议的推动为我国财险市场中责任险、农业险、巨灾险、出口信用险等非车险业务的发展释放出了前所未有的政策红利,为财险公司的业务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可能。201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我国保险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和时间表,这是保险业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政策,意义重大。2019年2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针对“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指出:要提高开放条件下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风险能力,提高参与国际金融治理能力。基于以上现实背景,本文从中外资财险公司比较研究的视角,探讨中外资财险公司差异化的业务结构对其经营风险的影响,有利于中外资财险公司根据自身特点,制定适宜的业务结构与业务发展战略,增强经营的稳健性,同时互相取长补短,进而完善我国财产保险市场的发展。为此,本文共分为八个部分对我国财险公司业务结构与经营风险的关系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为导论,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现实分析、中间四章为实证研究,第八部分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第一部分为导论。首先介绍了我国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经营风险影响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其次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与评述,指出了本文的边际贡献;最后对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之处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是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影响经营风险的理论分析。首先,对本文所研究的财险公司业务结构与经营风险进行概念界定。其次,对协同效应理论、共同保险效应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等重要理论的进行概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本文的理论模型,具体分析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影响经营风险的作用机制。第三部分是财险公司业务结构与经营风险的现实分析。首先,分析我国财险市场的发展现状,认清我国财险公司业务经营的市场环境。其次,对我国中外资财险公司业务结构的变化进行比较研究,把握中外资财险公司业务结构的特征。最后,从收入风险、赔付风险、财务稳定性以及偿付能力四个角度分析我国中外资财险公司经营风险的变化,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现实依据。第四、五部分是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影响收入风险和赔付风险的实证研究。分别实证检验中外资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收入风险和赔付风险的影响。同时,考察不同规模财险公司以及“交强险”市场对外开放前后,业务结构对收入风险和赔付风险影响的差异性。进一步地,基于风险传导路径对中外资财险公司的收入波动性和赔付波动性以及相关性进行二阶段分析,发现中外资财险公司收入风险和赔付风险变化的原因。第六部分是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影响财务稳定性的实证研究。首先,实证检验中外资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财务稳定性的影响;其次,对大型和小型中资财险公司进行分样本实证研究;最后,基于保险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时代背景,探讨财险市场竞争程度的变化,在财险公司业务结构与财务稳定性关系中的调节效应。第七部分是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影响偿付能力的实证研究。首先,实证检验中外资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偿付能力的影响,并对大型和小型中资财险公司进行分样本实证研究;其次,通过逐步回归法实证检验盈利能力和再保险行为在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偿付能力影响中的中介效应。最后,基于Bootstrap对盈利能力和再保险行为的中介效应及其影响程度进行估计。第八部分为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阐述,并基于保险业进一步对外开放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针对我国中资财险公司业务结构优化与风险防范、外资财险公司在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战略选择以及保险监管提出本文政策建议。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本文得出以下几点主要结论:第一,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收入风险的影响存在公司间差异。对中资公司,不论是大型公司还是小型公司,提高业务结构中非车险业务占比,对其收入风险的分散效果并不显着;而外资公司增加非车险业务占比,会降低了其收入风险。此外,小型中资公司和外资公司非车险业务占比对收入风险的影响在“交强险”市场开放前后有别。小型中资公司非车险业务占比的提高对收入风险的影响在“交强险”市场开放以后负向显着,但是在“交强险”市场开放前并不显着,外资公司也是如此。第二,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赔付风险的影响存在公司间差异。外资公司增加车险业务占比对其赔付风险的影响并不显着,而中资公司非车险业务占比的提高对赔付风险的影响因公司规模不同而有别。非车险业务占比的提高会显着降低小型中资公司赔付风险,但是对大型中资公司的影响并不显着。此外,大型和小型中资公司非车险业务占比对赔付风险的影响在“交强险”市场开放前后有别。2013年以后,大型中资公司非车险业务占比的提高对其赔付风险的正向影响开始显着;小型中资公司非车险业务对赔付风险的影响在2013年以前负向显着,而2013年以后则并不显着。第三,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财务稳定性的影响因公司所有权性质以及公司规模的不同而有别。非车险业务占比对小型中资公司和外资公司财务稳定性的正向影响显着,但是对大型中资公司的影响并不显着。此外,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会增强小型中资公司发展非车险业务对财务稳定性的正向作用,但是对于外资财险公司没有显着影响。第四,不同所有权性质、不同规模的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偿付能力的影响存在差异。非车险业务占比的提高能显着增强小型中资公司和外资公司偿付能力,但是对大型中资公司的影响并不显着。此外,不论是对小型中资公司还是外资公司,盈利能力在业务结构与偿付能力关系之间的中介效应都不存在,而再保险行为的中介效应存在,且具有公司间差异。对小型中资公司,再保险行为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2.36%,为部分中介效应;而对于外资公司,再保险行为的中介效应为完全中介效应。与已有的研究文献相比,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选题方面的创新。有关银行和上市公司业务结构对经营风险影响的研究较多,但是鲜有文献以我国财险公司为研究对象。本文将该问题引入到我国财险市场中,不仅拓展了该领域的研究,同时也丰富了对财险公司业务结构的相关研究。二是研究视角的创新。本文基于保险公司这一特殊经营单位构建理论模型,从中外资财险公司,不同规模财险公司以及“交强险”市场开放前后比较等多个视角,研究业务结构对收入风险和赔付风险的影响。在研究业务结构与财务稳定性关系时,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财险市场竞争的调节效应。此外,本文从中介效应的视角分析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影响偿付能力的理论机制,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相关机制。三是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不拘泥于保险学术界的现有研究方法,借鉴心理学、管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如逐步回归法及Bootstrap等,首次实现了上述研究方法在本文所研究问题上的应用。

何娇[4](2013)在《中国财产保险各险种市场结构测度 ——基于分险种数据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本文深入研究了我国产险业各个险种的市场结构,有别于现有文献就整个产险市场分析其市场结构。在市场结构测度指标选择上,本文选取了市场份额和四个市场集中度指标:市场集中率CR4、赫芬达尔指数HHI、熵指数E和秩-规模函数中b的估计值;在数据选择上,本文选取了各产险公司分险种的保费收入数据为原始数据。本文还对各市场集中度指标对市场测度的有效性进行了比较,以市场集中率CRa、赫芬达尔指数HHI和熵指数E度量的市场集中度无论在市场结构定性还是其市场集中程度在各个险种中的排序都基本一致,而秩-规模函数得出的结论则与前三个指标有所偏差。相对于其他三个指标来说,公司数量对b指数的影响较为显着,而CR4指标、HHI指数和E指数则更偏重于从市场中各公司的市场份额占比出发来度量市场集中度。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产险市场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各险种第一大寡头地位稳固;二是,各险种都属于寡占型市场结构,市场集中度高;三是,各险种市场集中度趋于下降,多险种市场集中度近年略有上升。而外资财产保险则无论是在各险种市场份额第一公司和市场集中度水平上都与整体市场差异较大。但由于外资产险市场份额在整体市场中占比很小,因此剔除掉外资财产保险对整体市场结构影响后,我国内资产险市场各险种的市场结构与产险市场整体的市场结构是很类似的。这说明我国不仅产险市场整体中各大公司控制了市场份额的绝大部分,使市场处于高寡占的市场结构,而且各大公司在各个险种细分市场以及内资产险细分市场都占有了相当高的市场份额,使各细分市场也体现出整体市场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本文还对我国产险市场结构进行了成因分析,笔者认为我国产险市场高度集中的现状源于财产保险发展早期政府的行政计划控制,而后期市场集中度受前期市场集中度影响显着的特点又使得市场维持着这种高度集中的市场结构,而我国各个险种的发展都受此影响,因此各个险种的市场集中度都较高;笔者认为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社会生产生活对财产保险的需求增加,而随着财产保险市场的扩容,行业中市场主体数量增加,财产保险市场集中度趋于下降;国家行政政策的倾斜使得部分险种发展迅速,因此各个险种市场集中度降低的程度有所不一;居于寡头垄断地位的产险公司具有维持其垄断地位的动机和能力,而中小产险公司尚不具备与其争锋的实力,因此我国产险市场寡头公司的寡头垄断地位比较稳固,并且在一些近年发展较快的险种市场,如农业保险、信用保证保险等险种市场甚至扩充着其市场势力,使其市场地位愈发稳固。由于数据所限,本文在分析我国财产保险业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的影响时没有进行市场绩效和市场效率的实证分析,这是本文的一个不足。笔者着重分析了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下的产险市场竞争,笔者认为我国财产保险市场上,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并没有遏制市场竞争,相反市场上存在一些由过度竞争导致的非规范、非理性竞争行为,但笔者认为这些行为并不全由寡头垄断市场结构所导致,应理性看待寡头垄断的这种负面效应;同时笔者认为寡头垄断下的产险市场我国产险市场三寡头的市场绩效高于市场平均值,体现出了一定的规模优势;财产保险产品、服务、技术、渠道等的开发与创新,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同时还要承担巨大的开发风险,这些是中小公司难以应付和承担的,相反信誉良好、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有强烈的动机和能力来进行产品、服务、技术、渠道等的创新,因此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影响了保险创新的格局;而寡头垄断市场中,大公司占据了市场较大份额,其发生危机时对市场的潜在震荡较大,对产险市场秩序有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其在财务方面的稳定性提高了整个市场的稳定性,而大公司的示范作用和更方便被监管的特点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产险市场秩序更加稳定。在前文的分析基础之上,笔者给出了继续推进大型产险集团公司建设,鼓励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特色化道路,对内对外开放、发展外资产险公司,稳妥增加市场主体数量,区别发展各个险种,优化产险的险种结构以及要强偿付能力的监管,放松对产险费率的管制,推动产险费率市场化改革等政策建议。

蔡伟斌[5](2010)在《平安产险险种结构调整与承保利润增长关系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后,国内财产保险业务恢复以来,保费收入以年均25.3%的速度[1]快速增长,在我国经济建设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国的财产保险业在市场结构持续高度集中和保费规模高增长率的条件下,不但没有出现高的利润增长,反而承保利润持续下滑的奇特现象。对于规模经济显着且市场集中度高的中国财险市场,出现了高增长与低发展相背离的现象,深层次原因是结构性的问题,是结构性危机的表现[16]。这在市场中表现为:当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分的时候,开发的险种不足,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造成保险资源浪费。而当偿付能力不足时,保险公司又冒着巨大经营风险推出险种同样造成保险资源的浪费。结构性危机导致承保利润的缺失,已逐渐成为一大行业难题。针对这个难题,行业人仕纷纷给出意见,最主要的一种思维就是“调结构”。这种思维主要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目前占据财险市场保费总量70%的车险业务盈利能力差,所以行内人仕认为各险企应尽量远离拼杀激烈的车险市场,而转向其它更具盈利能力的险种。本文在参照近几年有关保险业务结构、保险市场需要、承保利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平安产险自身业务发展状况,在保证企业短期目标的前提下,提出具体针对调整险种结构、促进长期业务盈利能力增长的策略与措施。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论文研究背景、意义、研究方法及相关文献。第二部分:阐述保险、险种结构、承保利润的相关理论。并重点介绍险种生命周期理论和承保利润的推算过程。第三部分:通过对平安产险险种结构与承保利润状况研究,得出平安产险的险种存在结构性问题,影响了承保利润的增长。第四部分:对平安财险各险种生命周期进行分析,为实施险种结构调整策略作基础。第五部分:在险种结构调整与承保利润增长之间寻找平衡点,对实施结构调整,提升承保利润提出具体思路和策略。

何浩[6](2009)在《外资进入对中国保险市场结构的影响及其监管》文中提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业的跨国公司尤其是跨国保险公司在我国的直接投资活动,成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一个新动向。这一现象与我国金融业尤其是保险业的改革开放密切相关,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跨国保险公司对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影响也与日俱增。外资保险公司进入我国保险市场为我国保险业发展带来多少影响,对中国保险业的市场结构产生怎样的影响,中国保险业市场及监管当局该如何应对挑战,成为我国保险业内的热门话题。本文首先界定了外商直接投资、市场结构及市场集中等概念,对FDI影响东道国市场结构及FDI影响中国保险业市场结构的文献进行了综述,指出了现有研究的局限性。接着,从理论角度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及市场结构,界定了市场结构的测度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方式的对外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市场结构的影响,揭示了其理论背景和现实表现。第三章主要是分析中国保险业市场结构的初始状态,先介绍了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历程,再从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和产品差异化等角度分析中国保险业的市场结构,并将中国保险业市场结构与国际主要保险市场结构进行对比,指出中国保险业初始市场结构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在第四章中,主要是从博弈角度分析外资保险公司如何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研究了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方式、与监管部门的博弈、与中资公司的竞争方式。在第五章中,首先分析中国保险业市场结构的变化;接着分析了外资保险公司进入对中国保险业市场产品差异化程度的影响;并以友邦保险的进入为例,分析了中国保险业市场行为的变化;最后引进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保险业的市场绩效,并在此基础上将之与中国保险业市场结构的变化进行回归分析。在第六章中先分析本文的研究结论,接着指出中国保险业市场结构变化的问题及成因,并在此基础上,从改进对外开放策略、完善保险业监管和提高市场绩效的角度提出政策建议。最后,对论文研究作出总结,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邵全权[7](2008)在《中国产险公司市场结构、竞争模式与绩效关系研究——基于2001~2005年非平衡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本文采用2001~2005年中国产险公司的数据,通过非平衡面板数据的方法从微观领域研究中国产险公司市场结构、竞争模式、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及入世对上述关系的影响。我们采用基于super efficiency方法计算得到的产险公司相对效率值作为市场绩效的测度,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提取产险公司重要经营指标浓缩后的主成分作为控制变量。实证结果说明,我国产险公司市场份额对不同竞争模式的影响并不一致,市场份额与经营绩效正相关,而不同竞争模式对绩效的影响各不相同。

周延[8](2007)在《中国保险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20余年来,中国保险业一直保持着强劲增张势头,保费年均增长率近30%,近五年保险业总资产的年均增长速度也高达35%。中国保险业的快速成长引起了世界各国保险业的高度关注,中国保险市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市场正在迅速崛起。但是,中国保险业的市场竞争极不充分,整体经营绩效低下,无序、恶性竞争屡禁不止,严重削弱了保险业整体竞争力。究其原因,根源在于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带着对中国保险产业发展的深深忧虑和极度关切,论文运用产业组织理论SCP的分析框架,以市场结构的规范研究为起点,对中国保险产业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探求导致中国保险业市场结构动态变迁、市场行为不规范、市场绩效低下的深层原因,并提出合理可行的对策建议,以便为优化中国保险市场结构、规范市场行为、提高市场绩效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从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角度出发,市场结构作为循环的逻辑起点固然重要,它决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但市场结构、行为、绩效之间是双向互动的关系。市场竞争不充分导致的市场行为的不规范、市场绩效的低下,又决定了我国保险业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短时间内不会骤然改变,其将会随着全球金融保险业的跨国并购、金融“航母”的不断涌现而持续相当一段时间。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具有双重效应,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与中国保险业国情具有一定的适应性。然而,开放条件下的中国保险市场正处在强劲动态演化之中,中国保险业的长期目标模式应为大中小公司共生、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垄断竞争型市场结构。但是,这种演变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无法顺利实现,需佐以合理有效的产业组织政策。中国保险产业组织政策应随产业组织动态变迁的进程作同步调整,以达到二者之间的匹配与均衡。论文最后指出了中国保险产业组织政策的选择调整方向。对中国保险市场“结构—行为—绩效”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既可以为保险公司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提供决策参考,也可以为中国政府制定保险产业组织政策,把握中国保险市场发展趋势提供参考依据。论文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和DEA数据包络分析法为分析工具,实证检验我国原保险市场内各产业主体之间的关系。论文将产业组织理论和保险学理论的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二者进行一种理论上的补充和丰富,以期建立符合中国保险市场发展的理论框架和分析预测保险市场发展趋向的基本方法。论文尝试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内容创新:一是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与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具有适应性,但其市场效果是双重的。应扬其利,抑其弊,这关乎中国保险业发展之大局。与现有文献更注重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之弊端的研究成果相比较,具有一定的开拓性。二是首次结合我国新《企业破产法》,阐述我国现行保险市场退出机制存在的制度性缺陷,并就完善保险市场退出机制,建立科学的保险保障基金制度提出了合理可行的方案。三是提出开放条件下中国保险市场目标模式的选择,应立足于中国保险业现实,根据保险业发展实际状况,从动态角度、分层次定位的主导思想,并阐述了这种主导思想定位之原因。与目前学界关于中国保险市场目标模式非寡头垄断即垄断竞争的两种截然不同观点相比,具有现实性,亦有创新性。论文在综述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对保险市场进行界定,指出本文所研究的保险市场仅指直接保险市场,不包括再保险市场和保险中介市场。全文共有六章,从内容上看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是对中国保险市场结构进行规范和实证研究。第一章首先从市场结构的理论分析框架出发,通过对中国保险业市场结构的动态变迁过程进行考察,将影响市场结构的各种因素,如市场集中度、产品服务的差异化程度、进入与退出壁垒、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市场的开放程度、技术创新以及制度约束等作为函数的自变量,将市场结构作为因变量,通过函数表达式,构建分析保险市场结构的理论分析框架,并逐一分析这些因素对中国保险市场结构的影响。最后得出一个初步判断,即目前我国保险市场属于典型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第二章通过对市场集中度、赫芬达尔指数、市场的进退壁垒和产品服务差异化水平、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等衡量市场结构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实证检验中国保险市场的寡头垄断性质,以验证第一章的结论,并阐述了其形成原因。第二部分即第三章,本部分分析了中国保险产业的几种主要市场行为。中国保险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价格扭曲和价格战,保险产品、服务的同构现象严重以及保险市场创新动力不足、速度缓慢等,从深层次原因分析来看,可以说均缘于有效竞争不足,而有效竞争不足的根本原因又在于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所以,市场结构对我国保险市场行为产生了严重影响,反过来,市场行为的不规范性又进一步导致市场结构不合理。如何规范市场行为,本部分提出了放松费率管制、推动费率市场化改革;实施保险产品差异化战略以及突破保险创新瓶颈的相关措施,但最根本、有力的措施还在于优化保险业市场结构,调整保险产业政策。第三部分即第四章,主要对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下的中国保险业市场绩效进行实证分析。本章从考量市场绩效的主要财务指标着手,综合考察我国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后,发现中国保险业整体获利能力低下。继而以DEA数据包络分析法测度我国主要产、寿险公司的经营绩效,得出DEA的相对有效性与保险公司的规模、经营时间及其所占市场份额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的结论。但是,本章在以计量经济学方法,选择五家时间序列样本空间较大的样本公司进行回归分析后发现,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与其经营绩效正相关,这似乎符合贝恩的“结构—绩效”理论,也与DEA分析结果一致。然而,对这一分析结果的真实性或产生的原因,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因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高市场份额占有率的形成具有很强的历史背景和政策因素,并非市场自发作用的结果,其市场集中度无法通过统计检验也说明了这一问题,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巨大的规模并非是由规模收益长期累积转化而来的。即中国保险业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的形成主要是缘于行政政策因素,而非市场自由竞争的结果,其规模经济效益是低水平的,无法与国际保险巨头相媲美。因此,提高市场绩效的根本措施同样也在于优化市场结构,促进市场有效竞争。第四部分包括第五章和第六章,首先指出开放条件下中国保险业市场结构目标模式的选择,继而指出优化市场结构、调整保险产业组织政策是实现这一目标模式的先决条件。通过以上规范和实证两方面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优化保险市场结构,调整保险产业政策是规范市场行为、提高市场绩效的重要举措。但是,开放条件下中国保险市场目标模式的选择,应立足于中国保险业现实,从动态角度、分层次定位,即短期目标模式应为寡头主导,大中小企业共存的动态网络型市场结构;长期目标模式应为大中小公司共生、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垄断竞争型市场结构。而短期目标模式向长期目标模式的迈进,需佐以合理、有效的保险产业组织政策,并且保险产业组织政策作为弥补市场缺陷、克服市场失灵的重要措施,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的,应随保险产业组织变迁的进程不断进行动态调整。如不断优化市场结构,建立良好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进一步深化保险业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坚持集团化和专业化并重的原则实现保险产业规模经济,鼓励中小保险公司走专业化道路;统筹空间布局,促进中国保险产业区域协调发展以及调整监管思路,改变监管重点,建立多层次保险监管体系等都是十分必要的。

高秀昆[9](2007)在《PICC沈阳市分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世界保险业的迅速发展,使保险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竞争的白热化和联系的网络化的出现,中国保险业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作为沈阳市财险业主渠道的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PICC)沈阳市分公司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于多方面的挑战,要继续保持已有的市场份额与竞争优势,就必须在发展思路、目标定位、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步骤上进行重大调整,重新确立新的发展战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扬长避短,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大力开拓国内、国际财产保险市场,再塑PICC沈阳分公司的新辉煌。本文以PICC沈阳市分公司为研究对象,采取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运用综合战略管理模型、波特的行业竞争力分析模型、行业生命周期理论、SWOT矩阵等理论方法对PICC沈阳分公司的经营环境进行系统分析,同时运用战略管理的理论知识,提出公司的由稳定型向发展型转变的总体发展战略和职能战略模式,并根据公司的内部实际情况从产品、服务、人力资源、营销、管理等多方面提出发展战略的实施对策,最终使PICC沈阳分公司尽快适应公司重组上市后在经营环境、决策机制、内部管理制度等各方面的新变化,按照股份公司新体制、新机制的要求,加快思想转型与行为转型,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实现公司价值和股东价值最大化,推动公司实现全面、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毕姝晨[10](2004)在《中国保险业适度管制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真正意义上的、适度的保险管制模式的形成是我国保险业不断走向成熟和理性的重要标志。文中围绕适度的保险管制模式论及了五个问题:保险管制一般分析,中国保险管制模式创新的理论基础,中国保险管制模式的演进历程,中国保险管制的适度性考察,中国保险业适度管制模式的构建。文章从研究保险业适度管制模式的需要出发,首先对管制、保险管制和保险管制模式等范畴进行一般性分析。政府管制是指在不完全竞争和信息不对称的领域,为了防止发生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确保利用者的公平使用,由政府和社会公共机构运用法律权限通过许可和认可等手段,以对企业的进入和退出、价格、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投资、财务会计等有关行为加以规范与制约。一般认为,管制理论的发展经历公共利益论、管制的俘获论、可竞争市场理论以及激励性规制理论等不同的发展阶段,而这些不同的理论相应地构成了实施管制、放松管制和实施再管制的理论基础。从本质上讲,保险管制是弥补保险市场缺陷的一种替代制度,是一般经济管制在保险业这一特定领域的体现,是国家对某些重要的保险活动、保险业务实行的强制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分业经营、市场准入、保险费率、资金运用的严格限制等。保险管制实行严厉的、“一刀切”式的直接控制,对保险公司是一种外在的强制约束。保险管制模式则是研究在既定的成本约束条件下为达到保险管制的某种预期目标而做出的管制行为的选择方式。<WP=215>管制模式的初始选择取决于保险管制初始的目标函数和约束函数的限制。由于各国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不同,政府的作用都不一样,因此政府的保险管制模式也就不同。而且即使是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对保险管制程度也有不同的要求。也就是说,这种保险管制的强弱程度,实际上是与一个国家特定历史时期的保险产业成长状况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也随着保险市场竞争强度、交易规模和产业结构的动态发展而不断做出适时调整。本文所分析的保险管制模式不是指保险管制模式类型,而是指所列国家各自保险管制的具体模式,以及同一国家不同时期保险管制的具体模式。从经济思想演变的角度来看,历来有自由主义和政府干预主义之争。这些思潮的交替变换,或多或少地体现在有关保险管制的一般理论探讨之中。20世纪初,保险业管制的普遍确立,实际上就是主张国家干预的经济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时期的产物。20世纪30至70年代,是国家干预主义盛行的年代,也是保险业政府管制最为严格的时期。而反对保险管制,主张放松保险管制,则是70年代后期自由主义思潮兴起的直接反映。保险管制的公共利益论从一般管制理论出发,阐述了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保险业作为一个特定的产业部门也会由于垄断、过度竞争和外部效应等原因发生市场失灵,因而政府实行以防止保险公司过度竞争,保证保险公司的健全性,提高保险市场运行的内在稳定性,以及保护被保险人利益为主要目标的保险管制措施便具有了相应的理由。而信息不对称理论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补充和扩展了这种分析。他们同样认为,保险管制是源于市场失灵。但这种市场失灵显然已不仅仅局限于保险业本身的稳定性特征,他们更多地关注保险市场的信息不完全对市场机制的影响,并对这种影响的内在机制做出了详细的分析。公共利益论的分析启示我们,在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中,随着保险业风险因素的日益显性化,应该重视维护保险市<WP=216>场体系稳定性和健全性的管制。信息不对称论启示我们,在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仍有必要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直接的保险管制手段,以克服由信息不完备或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市场失灵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而保险管制放松论的分析思路与上述二种分析思路有明显的区别。其一,它的分析背景是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初现端倪的20世纪70~80年代,随着竞争的加剧,直接管制的成本变大了,管制在促进稳定的同时也降低了市场效率。这样,放松管制的理论就为现实中的管制失灵提供了理论解释。其二,它的着重点在于分析保险管制手段,尤其是那些为实现既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管制手段所可能产生的负面效果。这一点使它对于分析我国当前的保险管制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它提示我们,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保险管制同样也可能失灵,因而必须注重对保险管制效果的实证考察。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即使保险管制带来了很多的负面效果,但在全面的放松管制或不要管制可能造成更多负面效果的情况下,管制仍有作为“次优选择”而存在的现实合理性。许多国家事实上对保险领域的管制仍然很有力度,有些甚至还有加强趋势。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由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曲折历程,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我国的保险管制模式也发生相应的变革,以1993年为界,我们可以这种变革大致划分为两个时期:集中统一的行政型管制和现代市场型管制两个时期,而每一个时期又由若干个具体的发展阶段组成。在集中统一的行政型的保险管制模式下,保险管制是被纳入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之内的,保险资源完全通过计划机制配置;资本市场几乎不存在,保险

二、论加入WTO与产险险种结构调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加入WTO与产险险种结构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及对出口贸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1.1.1 出口信用保险与全球国际贸易发展
        1.1.2 出口信用保险与中国国际贸易发展
        1.1.3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2 研究路线与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
        1.4.2 不足
    1.5 本章小结
2.概念范畴界定和政策性理论基础
    2.1 重要概念界定
        2.1.1 出口贸易中的风险
        2.1.2 出口信用保险的概念、特点
        2.1.3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概念
        2.1.4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属性特征
        2.1.5 政策性与商业性出口信用保险的辨析
    2.2 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成因的理论
        2.2.1 市场缺陷理论
        2.2.2 风险感知理论
        2.2.3 公共产品理论
        2.2.4 政策工具理论
        2.2.5 出口补贴合法化理论
    2.3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影响的理论
        2.3.1 新要素禀赋理论
        2.3.2 异质性企业理论
        2.3.3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2.3.4 贸易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2.4 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的理论综合分析
        2.4.1 风险的特殊性阻碍出口贸易的发展
        2.4.2 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属性体现为支持出口贸易
        2.4.3 国际规则是政策性方式的制度保障和财务约束
    2.5 本章小结
3.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特征事实及演变
    3.1 全球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与政策性演进
        3.1.1 萌芽期:商业化经营,金融属性明显
        3.1.2 起步期:政府积极参与,政策属性凸显
        3.1.3 发展期:政策属性与金融属性有机融合
        3.1.4 调整期:全球金融危机后政策属性强化
    3.2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展与政策性演进
        3.2.1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演进
        3.2.2 我国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履职成效
        3.2.3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展的政策性特征
    3.3 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演进的趋势特点
        3.3.1 政策性贯穿信用保险发展各个阶段
        3.3.2 政策性发挥与风险状况高度相关
        3.3.3 逆周期调节机制是政策性体现的关键领域
    3.4 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功能与促进出口的政策性目标
        3.4.1 政策性金融视角的功能分析
        3.4.2 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功能分析
        3.4.3 促进出口的政策性目标与功能框架
        3.4.4 空间逆向调节机制和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拓展
    3.5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经营模式的国际比较
        3.5.1 经营模式的国际比较
        3.5.2 不同模式下的政府角色
        3.5.3 伯尔尼协会成员对出口贸易影响
        3.5.4 国际信用保证保险协会成员对出口贸易影响
    3.6 政策性模式选择的结论与启示
        3.6.1 经营模式选择与政策目标实现
        3.6.2 经营模式选择与国家国情
        3.6.3 欧盟商业化模式的特殊成因
    3.7 本章小结
4.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基础:基于供需视角分析
    4.1 出口贸易中的风险感知与出口信用保险需求
        4.1.1 风险感知与保险需求
        4.1.2 企业的保险需求
        4.1.3 认知偏差与企业保险需求
        4.1.4 出口贸易中的企业风险感知与出口信用保险需求
    4.2 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的供给
        4.2.1 风险评估与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供给
        4.2.2 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供给的目标
        4.2.3 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供给的产品及服务
        4.2.4 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供给的特点
        4.2.5 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供给的规模经济
    4.3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供求与出口贸易的经济视角
        4.3.1 出口信用保险的市场均衡悖论和政策价值
        4.3.2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外部性与国际贸易发展分析
        4.3.3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4.3.4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影响的福利分析
    4.4 本章小结
5.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演化博弈视角
    5.1 政策性目标和模型选择、假设
        5.1.1 政策性目标和模型选择
        5.1.2 模型假设
    5.2 模型构建和分析
        5.2.1 模型构建
        5.2.2 模型求解
        5.2.3 模型结果
    5.3 实现政策性目标的建议
        5.3.1 政府的角色
        5.3.2 政策性保险机构的应对
        5.3.3 企业的风险应对
    5.4 本章小结
6.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以中国为例的实证
    6.1 政策性目标和中国特点
        6.1.1 我国政策性目标的特殊性
        6.1.2 中国二元贸易结构特征的研究
    6.2 假设、变量与模型构建
        6.2.1 政策性功能的作用机制和假设
        6.2.2 变量选取
        6.2.3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6.2.4 计量模型构建
    6.3 实证检验及分析
        6.3.1 基本模型和考虑内生性以后的模型
        6.3.2 门槛效应模型:保费作为门槛
        6.3.3 门槛效应模型:赔付率作为门槛
        6.3.4 实现政策性目标的建议
    6.4 本章小结
7.国际贸易新格局下的风险变化与政策性调整
    7.1 国际贸易的新格局
        7.1.1 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强化
        7.1.2 反全球化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7.1.3 全球贸易的规则面临冲击和挑战
    7.2 国际贸易的风险变化
        7.2.1 政治、金融风险的贸易传导加速
        7.2.2 战争风险威胁仍然较大
        7.2.3 突发事件影响国际贸易风险
        7.2.4 风险源众多,风险网状交织传导
        7.2.5 企业的风险感知变化和风险管理需求
    7.3 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模式的问题和变革
        7.3.1 政策性模式的问题
        7.3.2 政策性与商业性模式的关系
        7.3.3 政策性模式的变革
    7.4 中国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机遇与发展建议
        7.4.1 政策性与金融性的协调平衡
        7.4.2 中国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机遇
        7.4.3 中国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建议
    7.5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财产保险公司险种结构优化策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单一险种占比过高,险种结构失衡的研究
        1.2.2 关于财产保险险种结构存在问题的研究
        1.2.3 产险险种结构优化的方向及建议
    1.3 创新与不足
    1.4 研究方法
2 财产保险险种结构的界定与形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财产保险公司险种结构形成及变动
        2.2.1 外部因素
        2.2.2 内部因素
3 我国财产保险公司险种结构优化必要性
    3.1 我国财产保险险种结构发展现状
        3.1.1 机动车辆保险增速放缓,承保利润率下降
        3.1.2 责任保险增长动力强劲
        3.1.3 信用保证保险取得快速发展
        3.1.4 非车财产损失类保险发展空间大
    3.2 结构失衡引起的问题
        3.2.1 险种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3.2.2 险种规模与效益不对称
4 财产保险公司险种结构案例分析
    4.1 人保财险险种结构研究
        4.1.1 人保财险公司简介
        4.1.2 人保财险经营管理条件分析
        4.1.3 人保财险险种结构分析
        4.1.4 人保财险经营效益分析
        4.1.5 人保财险险种结构总结
    4.2 泰山财险险种结构研究
        4.2.1 泰山财险公司基本状况
        4.2.2 公司险种结构研究
        4.2.3 公司经营效益分析
        4.2.4 泰山财险险种结构研究总结
    4.3 对险种结构优化的启示
        4.3.1 科学配置公司资源
        4.3.2 积极培育社会主体保险意识
        4.3.3 险种类别与公司规模相匹配
        4.3.4 差别经营细分险种
        4.3.5 解决公司经营管理问题
5 险种结构优化目标与原则
    5.1 险种结构优化目标
    5.2 险种结构优化原则
6 险种结构优化策略
    6.1 保持责任保险高速发展态势
    6.2 推动信用保证保险的良好发展
    6.3 提高货物运输保险险种占比
    6.4 积极推进财产损失保险业务发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中国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经营风险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第一章 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影响经营风险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财险公司业务结构与经营风险的界定
        一、财险公司业务结构的界定
        二、财险公司经营风险的界定
    第二节 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影响经营风险的理论基础
        一、协同效应理论
        二、共同保险效应理论
        三、委托代理理论
    第三节 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影响经营风险的作用机制
        一、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收入风险的影响机制
        二、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赔付风险的影响机制
        三、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财务稳定性的影响机制
        四、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偿付能力的影响机制
第二章 我国财险公司业务结构与经营风险的现实分析
    第一节 我国财险公司业务结构的经营现状
        一、我国财产保险市场的发展现状
        二、我国财产保险市场业务结构现状
        三、中外资财险公司业务结构比较分析
    第二节 我国财险公司经营风险的变化分析
        一、中外资财险公司收入风险和赔付风险的变化分析
        二、中外资财险公司财务稳定性和偿付能力的变化分析
第三章 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影响收入风险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分析
        二、研究假设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二、主要变量定义及说明
        三、模型构建
    第三节 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中外资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影响收入风险的基础结果分析
        三、不同规模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收入风险的影响
        四、“交强险”市场开放前后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收入风险的影响
        五、稳健性检验
    第四节 拓展性研究:财险公司收入波动性和相关性分析
        一、中资财险公司保费收入波动性和相关性分析
        二、外资财险公司保费收入波动性和相关性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影响赔付风险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分析
        二、研究假设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二、主要变量定义及说明
        三、模型构建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中外资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影响赔付风险的基础结果分析
        三、不同规模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赔付风险的影响
        四、“交强险”市场开放前后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赔付风险的影响
        五、稳健性检验
    第四节 拓展性研究:财险公司赔付波动性和相关性分析
        一、中资财险公司赔付波动性和相关性分析
        二、外资财险公司赔付波动性和相关性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影响财务稳定性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财务稳定性的影响
        二、市场竞争在业务结构与财务稳定性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二、主要变量定义及说明
        三、模型构建
    第三节 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中外资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影响财务稳定性的基础结果分析
        三、不同规模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财务稳定性的影响
        四、市场竞争在财险公司业务结构与财务稳定性关系中的调节效应
        五、稳健性检验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影响偿付能力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财险公司业务结构通过影响其盈利能力进而影响偿付能力
        二、财险公司业务结构通过影响其再保险行为进而影响偿付能力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二、主要变量定义及说明
        三、模型构建
    第三节 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影响偿付能力的基础结果分析
        三、基于逐步回归法的盈利能力与再保险行为的中介效应检验
        四、基于Bootstrap法的盈利能力与再保险行为的多重中介效应
        五、稳健性检验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收入风险的影响
        二、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赔付风险的影响
        三、业务结构对财务稳定性影响存在公司间差异且受市场竞争调节
        四、再保险在业务结构与偿付能力之间的中介效应存在公司间差异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开放背景下中资财险公司业务结构优化与经营风险管理
        二、外资财险公司在中国保险市场的业务发展战略选择
        三、保险监管机构在推动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中国财产保险各险种市场结构测度 ——基于分险种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1.3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创新与不足
        1.3.1 本文的可能的创新之处
        1.3.2 本文的不足之处
2. 市场结构及其度量
    2.1 市场结构含义
    2.2 市场结构的度量—指标选择
        2.2.1 市场份额
        2.2.2 市场集中度指标
    2.3 市场结构的度量—数据选择
    2.4 小结
3. 各险种市场结构的对比分析
    3.1 各险种市场份额的对比分析
    3.2 各险种市场集中度对比分析
        3.2.1 基于各市场集中度度量指标的分险种市场结构分类
        3.2.2 产险市场集中度指标间对比分析
        3.2.3 各指标度量的市场集中度变动的对比分析
    3.3 小结
4. 分险种的市场结构测度分析
    4.1 机动车辆保险
        4.1.1 市场份额的分析
        4.1.2 市场集中度分析
        4.1.3 机动车辆和非机动车辆保险市场集中度对比分析
    4.2 企业财产保险
        4.2.1 市场份额的分析
        4.2.2 市场集中度的分析
    4.3 货物运输保险
        4.3.1 市场份额的分析
        4.3.2 市场集中度分析
    4.4 责任保险
        4.4.1 市场份额的分析
        4.4.2 市场集中度分析
    4.5 农业保险
        4.5.1 市场份额的分析
        4.5.2 市场集中度分析
    4.6 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
        4.6.1 市场份额的分析
        4.6.2 市场集中度分析
    4.7 短期健康险
        4.7.1 市场份额的分析
        4.7.2 市场集中度分析
    4.8 意外伤害保险
        4.8.1 市场份额的分析
        4.8.2 市场集中度分析
    4.9 其他主要险种
        4.9.1 市场份额的分析
        4.9.2 市场集中度分析
    4.10 小结
5. 内外资产险各险种市场结构的对比分析
    5.1 内资产险市场各险种的市场集中度分析
    5.2 外资产险市场各险种的市场集中度分析
    5.3 各险种在内资和外资产险市场集中度对比分析
    5.4 小结
6. 我国产险市场结构的成因分析
    6.1 市场结构路径依赖维持较高市场集中度
    6.2 经济环境变化促使市场集中度趋于降低
    6.3 行政政策影响部分险种市场结构变化
    6.4 垄断动机和能力使寡头公司地位稳固
    6.5 小结
7. 我国产险市场结构的影响分析
    7.1 寡头垄断影响市场竞争
        7.1.1 对内部市场竞争的影响
        7.1.2 对内外资公司之间竞争的影响
        7.1.3 对外部竞争的影响
    7.2 寡头垄断具有的规模优势
    7.3 寡头垄断对保险创新的影响
    7.4 寡头垄断对市场秩序的影响
    7.5 小结
8. 政策建议
    8.1 继续推进大型财产保险集团公司建设
    8.2 鼓励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特色化道路
    8.3 差异化发展各险种,优化产险险种结构
    8.4 继续对内对外开放,发展外资产险公司
    8.5 加强偿付能力监管,放松产险费率管制
9.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5)平安产险险种结构调整与承保利润增长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文献综述
        1.4.2 国内文献综述
第二章 险种结构与承保利润理论基础
    2.1 险种结构理论
        2.1.1 保险
        2.1.2 财产保险公司险种
        2.1.3 险种生命周期理论
        2.1.4 财险公司险种生命周期阶段的判定
        2.1.5 各险种生命周期阶段的营销策略
    2.2 利润理论
        2.2.1 承保利润理论
        2.2.2 承保利润的核算过程
        2.2.3 与承保利润相关的指标
第三章 平安产险险种结构与承保利润状况分析
    3.1 平安产险险种结构与承保利润现状分析
        3.1.1 平安产险简介
        3.1.2 平安产险险种结构现状分析
        3.1.3 平安产险承保利润现状分析
    3.2 我国财险市场险种结构及承保质量现状分析
        3.2.1 险种保费收入状况
        3.2.2 险种承保质量
    3.3 四大财险公司险种结构与承保利润比较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平安产险险种生命周期分析
    4.1 机动车辆保险
    4.2 企业财产险
    4.3 责任保险
    4.4 货物运输保险
    4.5 信用保证保险
    4.6 短期健康险和意外伤害保险
    4.7 农业保险
    4.8 小结
第五章 平安产险基于结构调整提升承保利润策略实施
    5.1 业务结构调整的意义
    5.2 结构调整的思路及方向
    5.3 结构调整的营销策略实施
        5.3.1 投入期险种营销策略实施
        5.3.2 成长期险种的营销策略实施
        5.3.3 成熟期险种营销策略实施
        5.3.4 农业保险营销策略实施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外资进入对中国保险市场结构的影响及其监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研究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范围和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研究范围界定
        1.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 文献综述
        1.3.1 FDI 对东道国市场结构影响的研究
        1.3.2 FDI 对东道国保险业市场结构影响的研究
    1.4 研究思路、角度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角度
        1.4.3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对外直接投资对市场结构影响的理论分析
    2.1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1.1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1.2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对保险业跨国直接投资的解释
    2.2 市场结构
        2.2.1 市场结构的理论分析
        2.2.2 市场结构的测度指标
    2.3 对外直接投资影响东道国市场结构的理论分析
        2.3.1 对外直接投资影响东道国市场结构的理论基础
        2.3.2 对外直接投资影响东道国市场结构的表现形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保险业初始市场结构
    3.1 中国保险市场发展的历史进程
    3.2 中国保险业初始市场结构
        3.2.1 市场份额
        3.2.2 市场集中度
        3.2.3 产品差异化
    3.3 中国保险业与国际保险业市场结构比较
        3.3.1 国际保险业市场结构分类
        3.3.2 国际保险业的市场结构
        3.3.3 比较及结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外资进入影响中国保险业市场结构的博弈分析
    4.1 外资保险公司选择进入方式的博弈分析
        4.1.1 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博弈分析
        4.1.2 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博弈分析
    4.2 外资保险公司违规与监管的博弈分析
        4.2.1 模型的假设与支付矩阵
        4.2.2 外资保险公司与监管者博弈的均衡分析
    4.3 外资保险公司与中资保险公司的博弈分析
        4.3.1 市场进入与阻挠的博弈
        4.3.2 创新的非合作博弈
        4.3.3 创新的合作博弈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外资进入对中国保险业市场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中国保险业市场集中度变化的实证分析
        5.1.1 市场主体的变化
        5.1.2 市场份额
        5.1.3 市场集中度
    5.2 中国保险业产品差异化变化的实证分析
        5.2.1 外资进入对我国财险市场产品差异化的影响
        5.2.2 外资进入对我国寿险市场产品差异化的影响
        5.2.3 外资进入对上海保险市场产品差异化的影响
    5.3 中国保险业市场行为变化的分析——以友邦保险为例
        5.3.1 管理思维国际化
        5.3.2 经营策略本土化
        5.3.3 价格行为理性化
        5.3.4 服务竞争差异化
    5.4 中国保险业市场绩效变化的实证分析
        5.4.1 中国保险业经营效益分析
        5.4.2 对中国保险业市场绩效的综合分析――因子分析法
        5.4.3 外资进入对中国保险业市场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国内保险业市场结构演进中的问题及成因
        6.2.1 充分利用股东优势,外资保险形成局部垄断态势
        6.2.2 外国资本隐性控制中国保险业的风险逐渐显露
        6.2.3 在东部中心城市外资保险对中资公司的稀释效应明显
        6.2.4 部分外资保险公司存在违法违规、侵害合资伙伴的现象
        6.2.5 地下保单销售以及代出单等违规风险仍然存在
    6.3 完善外资进入条件下国内保险业的市场结构
        6.3.1 改进对外开放策略,完善中国保险市场结构
        6.3.2 完善中国的保险监管
        6.3.3 提高中国保险业的市场绩效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中国产险公司市场结构、竞争模式与绩效关系研究——基于2001~2005年非平衡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一、文献综述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说明
    1.模型与主要变量
    2.采用因子分析设置控制变量
    3.应用效率值突破“1”的super efficiency计算绩效
三、实证结果及解释
    1.我国财险公司产业组织的运行规律
    2.不同类型产险公司的竞争模式
    3.入世对我国产险公司产业组织的影响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8)中国保险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0. 导论
    0.1 问题的提出
    0.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0.3 研究范围界定
    0.4 研究视角和方法
    0.5 选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0.6 论文的基本思路和框架结构
    0.7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 中国保险业市场结构的规范研究
    1.1 保险市场的界定
    1.2 市场结构的理论分析框架
    1.3 中国保险业市场结构的动态变迁分析
    1.4 中国保险业市场结构的特征
    1.5 本章小结
2. 中国保险业市场结构实证分析
    2.1 中国保险市场集中度研究
    2.2 中国保险市场的进入和退出壁垒
    2.3 中国保险市场产品差异化分析
    2.4 中国保险市场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2.5 本章小结
3. 中国保险业市场行为研究
    3.1 保险公司的价格行为
    3.2 保险市场产品差异化行为
    3.3 保险市场的创新行为
    3.4 本章小结
4. 中国保险业市场绩效实证分析
    4.1 保险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4.2 保险公司经营绩效的DEA有效性分析
    4.3 保险业市场绩效与市场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
    4.4 中国保险业市场绩效的总体评价及提高对策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保险业市场结构的目标模式选择与优化
    5.1 开放条件下中国保险业市场结构的目标模式
    5.2 完善中国保险市场的进入和退出机制
    5.3 中国保险市场结构调整优化的其他措施
    5.4 本章小结
6. 中国保险业产业组织政策分析
    6.1 保险产业组织政策的内容和作用
    6.2 中国保险业产业组织变迁与产业组织政策
    6.3 保险监管与保险产业组织政策
    6.4 保险产业组织政策的调整
    6.5 本章小结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PICC沈阳市分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概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发展战略的研究阶段
    2.2 发展战略研究趋势
    2.3 几种主要的战略理论
        2.3.1 经典战略理论
        2.3.2 企业发展战略理论
        2.3.3 核心竞争力理论
3 PICC 沈阳分公司发展的现状分析
    3.1 PICC 沈阳分公司基本概况
        3.1.1 PICC 总体概况
        3.1.2 PICC 沈阳分公司概况
    3.2 PICC 沈阳分公司发展现状
    3.3 PICC 沈阳市分公司发展评价
        3.3.1 公司发展的纵向评价
        3.3.2 公司发展的横向评价
4 PICC 沈阳市分公司外部环境分析与评价
    4.1 发展的宏观环境分析
        4.1.1 经济环境分析
        4.1.2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4.1.3 政策环境分析
        4.1.4 技术环境分析
    4.2 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4.3 保险市场供求状况分析
        4.3.1 市场需求分析
        4.3.2 市场供给分析
    4.4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4.5 PICC 沈阳分公司外部环境综合评价
        4.5.1 公司所面临的机会
        4.5.2 公司所面临的威胁
        4.5.3 企业的机会与威胁比较
5 PICC 沈阳市分公司内部条件分析与评价
    5.1 组织与员工队伍状况
    5.2 企业的产品线与客户资源
    5.3 企业的品牌、形象方面
    5.4 技术平台与销售渠道方面
    5.5 公司经营能力状况
    5.6 核心竞争力状况
    5.7 内部条件综合评价
        5.7.1 公司所具有的优势
        5.7.2 公司所存在的劣势
        5.7.3 企业优劣势比较分析
6 PICC 沈阳市分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6.1 公司现行发展战略评价
    6.2 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确定
    6.3 公司可选择发展战略产生分析
        6.3.1 可选择发展战略产生思路
        6.3.2 可选择发展战略产生
    6.4 公司总体发展战略评价与选择
        6.4.1 公司发展战略定性评价
        6.4.2 公司发展战略定量评价
    6.5 公司职能战略的具体内容
        6.5.1 营销战略
        6.5.2 产品创新及业务扩张战略
        6.5.3 人力资源战略
        6.5.4 技术战略
7 发展战略的实施对策
    7.1 强化组织领导,完善管理制度
        7.1.1 转变观念、创新思路、高度重视
        7.1.2 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
    7.2 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加速战略的推广
        7.2.1 建立高效快速的决策反应机制
        7.2.2 建立强有力的执行机制
        7.2.3 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
        7.2.4 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用人机制
    7.3 加强监督保障,促进战略实施
        7.3.1 继续完善三个中心的建设
        7.3.2 加强内部控制和监督,防范经营风险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10)中国保险业适度管制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 言
第1章 保险管制一般
    1.1 管制的纷争--管制的定义及其理论发展
        1.1.1 经济学家眼中的政府管制
        1.1.2 政府管制的理论基础
    1.2 保险管制的概念和范围
        1.2.1 保险管制与保险监管辨析
        1.2.2 保险管制的具体内容
    1.3 保险管制模式
        1.3.1 保险管制的目标函数与约束函数
        1.3.2 保险管制的具体模式
        1.3.3 确立适度保险管制模式的必要性及意义
第2章 中国保险管制模式创新的理论基础
    2.1 对保险性质的重新认识
        2.1.1 马克思主义保险理论
        2.1.2 亚当.斯密的主要观点
        2.1.3 现代经济学的保险理论评析
    2.2 保险管制理论解释的传统视角--公共利益论
        2.2.1 从自由走向管制的历史溯源
        2.2.2 公共利益假定下保险管制的理论依据
        2.2.3 “公共利益论”保险管制的具体指向
    2.3 部门利益论:保险管制放松的理论
        2.3.1 部门利益论产生的背景
        2.3.2 保险管制放松的理论主张
    2.4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保险管制
        2.4.1 理论分析的起点:知情者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2.4.2 另一种信息不对称:被保险人角度的信息劣势
        2.4.3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保险管制
    2.5 上述解释思路对研究我国保险管制模式的适用性评价
第3章 中国保险管制模式变迁的历史分析
    3.1 集中统一的行政型管制模式的特征和效应
        3.1.1 社会主义保险管制实现的起点:保险业国有化
        3.1.2 行政型管制推动下的保险业恢复与发展
    3.2 保险管制放松与保险管制模式转换
        3.2.1 现代市场型保险管制模式的初步建立
        3.2.2 保险管制放松及其发展趋势
        3.2.3 从《保险法》修订看保险管制改革的深化
    3.3 我国保险管制模式演变轨迹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3.3.1 我国保险管制模式演变轨迹的一般规律性
        3.3.2 我国保险管制模式演变的特殊性
第4章 中国保险管制的适度性考察
    4.1 适度的保险管制及其量化
        4.1.1 对适度保险管制的进一步理解
        4.1.2 保险管制适度性的量化指标
        4.1.3 适度的保险管制的量的规定性
    4.2 中国保险管制适度性的检验结果
        4.2.1 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度过低
        4.2.2 政府的直接参与程度依然较高
        4.2.3 原保险市场高度垄断
        4.2.4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
    4.3 中国保险管制非适度性所反映的深层次矛盾
        4.3.1 非适度性的基本问题是保险业不充足的获利能力
        4.3.2 偿付能力管制目标与保留偿付能力需要之间存在矛盾
        4.3.3 可获得性和可支付性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冲突
    4.4 保险管制过度的倾向及其风险分析
        4.4.1 保险管制过度的模型解释
        4.4.2 保险业的过度管制倾向
        4.4.3 保险管制过度的风险
第5章 中国保险业适度管制模式的构建
    5.1 主要保险管制模式的比较、评价与借鉴
        5.1.1 发达国家保险管制模式的转变
        5.1.2 美、英、日保险管制模式的比较分析
        5.1.3 保险管制模式比较的结论及借鉴意义
    5.2 中国保险业适度管制的目标模式
        5.2.1 统一管制是必然选择
        5.2.2 以偿付能力管制为主
        5.2.3 从静态管制机制逐步转向动态管制机制
    5.3 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保险管制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5.3.1 加入WTO 对中国保险业的影响
        5.3.2 充分利用WTO 规则,保护民族保险业的发展
        5.3.3 提高保险业管制水平,迎接“入世”挑战
    5.4 构建中国保险业适度管制模式的路径选择
        5.4.1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5.4.2 实现放松管制与加强监管的统一
        5.4.3 推动市场力量与政府力量的动态均衡
    5.5 构建适度管制模式的对策建议
        5.5.1 稳步提高我国保险投资证券化程度
        5.5.2 完善国有控股保险公司治理机制
        5.5.3 积极调整保险市场结构
        5.5.4 加强事后安全网的建设
        5.5.5 探索混业和兼业经营的有效途径
        5.5.6 深入推动保险费率市场化改革
结 语
参 考 文 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论 文 摘 要 (中 文)
论 文 摘 要 (英 文)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原创声明

四、论加入WTO与产险险种结构调整(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及对出口贸易的影响[D]. 毛勤晶.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2]财产保险公司险种结构优化策略问题研究[D]. 李书音.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3]中国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经营风险的影响研究[D]. 吴双.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4]中国财产保险各险种市场结构测度 ——基于分险种数据的实证分析[D]. 何娇. 西南财经大学, 2013(04)
  • [5]平安产险险种结构调整与承保利润增长关系研究[D]. 蔡伟斌.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3)
  • [6]外资进入对中国保险市场结构的影响及其监管[D]. 何浩. 天津大学, 2009(12)
  • [7]中国产险公司市场结构、竞争模式与绩效关系研究——基于2001~2005年非平衡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邵全权.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8(08)
  • [8]中国保险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研究[D]. 周延. 山东大学, 2007(03)
  • [9]PICC沈阳市分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高秀昆. 西安理工大学, 2007(02)
  • [10]中国保险业适度管制模式研究[D]. 毕姝晨. 吉林大学, 2004(04)

标签:;  ;  ;  ;  ;  

论加入世贸组织调整财产保险结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