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CREENING FOR MUTATIONS IN A NOVEL RETINA-SPECIFIC GENE AMONG CHINESE PATIENTS WITH RETINITIS PIGMENTOSA(论文文献综述)
李婉莹[1](2021)在《用于视网膜电刺激闭环反馈的响应分析方法》文中研究说明视觉是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最重要途径,视网膜退行性疾病会引起视觉功能的损伤甚至丧失,这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的正常生活。视网膜假体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方法,它利用人造装置来检测光能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随后将电信号传递到视网膜内神经元的未受影响区域,以唤起下游的视觉通路,从而帮患者恢复视觉感知。然而,视网膜假体的发展存在着分辨率低和非选择性激活视觉通路的问题。首先,由于电极工艺等条件限制,假体采用电极密度和数量较少,从而造成了假体的视觉分辨率低;其次,难以选择最优化的刺激策略激活神经节细胞,且参数优化过程复杂、时间效率低,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视网膜假体改善患者视力的性能。以上这些问题是目前视网膜假体临床推广的关键挑战。一、研究了不同策略下的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电刺激实验。针对视网膜假体视觉分辨率低的问题,采用了多电极阵列进行电刺激以及数据的记录。电刺激样本为6只C57BL/6J野生型小鼠和RD10视网膜光感受器病变小鼠。随后,通过一些手工操作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可视化,以初步探究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电响应特性。该研究建立了小鼠视网膜电响应数据库,为后面的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撑,并为尖峰分选以及电响应分析结果提供了参考标准。二、针对手工操作软件存在的操作繁琐、主观性强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客观、简便的尖峰分选算法。该方法基于平稳小波变换和非线性能量算子对神经信号进行尖峰检测,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检测到的尖峰进行特征提取,并使用高斯混合模型对特征进行单元聚类。通过与手工操作软件的结果比较,证明所提出的尖峰分选算法具有可靠性强、处理速度快以及泛化能力强等优势。该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尖峰分选的时间效率,降低高密度电极阵列记录信号的复杂性,为日后闭环刺激式视网膜假体的实时数据处理和参数优化提供有用指导。三、针对视网膜假体难以有选择性地激活神经节细胞的问题,研究了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电响应特性以及与电刺激策略之间的关系。基于上一研究中的尖峰分选结果,通过尖峰发放时间绘制的光栅以及时间直方图,统计分析了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电刺激后的响应状态以及每种状态的占比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电刺激参数与电响应特性之间的关系。该研究为电刺激参数的优化策略提供了指导,同时为提高视网膜假体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针对当前视网膜假体发展中存在的挑战,研究了与视网膜假体性能改善相关的科学问题。通过动物实验,建立了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电响应数据集;通过自适应尖峰分选算法,提高了电响应分析的效率;通过电响应分析和电刺激策略的关系曲线,提供了电刺激以及视网膜假体性能优化策略的理论指导。
冯梦龙[2](2021)在《广西地区非综合征性聋家系耳聋基因全外显子组测序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耳聋基因芯片检测结果为隐性遗传基因杂合突变或阴性的广西地区非综合征性聋家系成员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寻找罕见致聋基因或突变位点,甚至发现新的致聋基因或突变位点,为针对性地设计广西地区耳聋基因筛查方案提供更为详实的数据,提高耳聋基因检测效率,达到精准医疗的目的。方法:对2019年5月-2020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广西地区耳聋患者行病史分析、听力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十五项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收集10个耳聋患者基因芯片检测结果为隐性遗传基因杂合突变或阴性的广西地区非综合征性聋家系,对家系成员的DNA样本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并对所检测出的突变位点在家系成员中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1.家系1,耳聋患者均为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父母双方听力正常,家系成员耳聋基因芯片检测均为阴性,进一步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家系父母分别携带MYO15A基因c.4143-1G>A和c.7396-1G>A杂合突变,先证者和其弟弟均为MYO15A基因c.4143-1G>A/c.7396-1G>A复合杂合突变,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the Amerci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ACMG)制定的变异解读标准,上述突变均为致病突变,经查数据库和文献未见致病性报道。2.家系2,先证者为双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其弟弟为双耳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儿父母听力正常。家系成员耳聋基因芯片检测均为阴性,对家系成员行全外显子组测序研究,发现先证者父母分别携带TRIOBP基因c.5185-2A>G和c.3299C>A杂合突变,先证者和其弟弟均为TRIOBP基因c.5185-2A>G/c.3299C>A复合杂合突变,根据ACMG变异解读标准,TRIOBP基因c.5185-2A>G和c.3299C>A,分别为致病突变和可能致病突变,上述突变经查数据库和文献未见致病性报道。3.家系3,耳聋患者均为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父母双方听力正常。家系成员耳聋基因芯片检测均为阴性,对家系成员行全外显子组测序研究,发现先证者父母分别携带MYO15A基因c.5638G>A和c.6733G>A杂合突变,先证者和其妹妹、弟弟均为MYO15A基因c.5638G>A/c.6733G>A复合杂合突变,根据ACMG变异解读标准,MYO15A基因c.5638G>A和c.6733G>A均为可能致病突变,上述突变经查数据库和文献未见致病性报道。4.家系8/9/10,父母双方听力均正常,耳聋患者均为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家系成员耳聋基因芯片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进一步对家系成员行全外显子组测序研究,均未发现任何可疑致病突变位点。5.在8个耳聋基因芯片初筛结果为阴性的家系(共17名耳聋患者)中发现遗传性耳聋患者11名(64.7%,11/17),其中,遗传性耳聋患者中携带新发致病突变有7人(63.6%,7/11);3个家系(共6名耳聋患者)携带SLC26A4基因致病突变,其中,携带SLC26A4基因c.919-2A>G突变的患者4人(66.7%,4/6)。结论:1.MYO15A基因c.4143-1G>A、7396-1G>A、c.5638G>A和c.6733G>A均为新发致病突变位点,其突变是导致非综合征性聋的重要遗传病因。2.TRIOBP基因是罕见致聋基因,本研究新发现的c.5185-2A>G和c.3299C>A致病突变位点丰富了该基因的突变谱。3.在广西地区常见耳聋基因芯片初筛为阴性的非综合征性聋患者中,可能存在罕见基因或突变位点,甚至新的致病基因或突变位点。
李可芸[3](2021)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化疗期间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HCMV感染对ALL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018年纳入CCCG-ALL-2015方案治疗的6月-14岁ALL患儿共144例。按照HCMV病原学检查结果将ALL患儿分为HCMV感染组(53例)和未感染组(91例),对两组患儿的临床基本资料、HCMV感染现状、实验室指标、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 22.0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44名ALL患儿中HCMV感染率为36.8%。2.将HCMV感染检测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提示荧光定量PCR法与ELISA法结果一致性相对较差,荧光定量PCR方法HCMV感染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ELISA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LL患儿不同化疗阶段之间HCMV感染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维持治疗阶段感染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ALL患儿HCMV感染前后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的变化趋势为先降低后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单因素分析发现化疗阶段、年龄、最低PLT值、CD4+、CD8+、CD4+/CD8+对ALL患儿是否会发生HCMV感染均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CD4+、CD4+/CD8+是ALL患儿发生HCM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6.HCMV感染组患儿D19骨髓细胞学缓解的程度相对于未感染组较差,总化疗时间相对于未感染组延长,累积复发率相对于未感染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1.荧光定量PCR法与ELISA法检测结果一致性不高,荧光定量PCR法HCMV感染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ELISA法。2.ALL患儿不同化疗阶段HCMV感染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维持治疗阶段最易发生HCMV感染。3.年龄、CD4+、CD4+/CD8+是ALL患儿发生HCM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CD4+、CD4+/CD8+与HCMV感染之间呈负相关,年龄越小、CD4+值、CD4+/CD8+值越低,发生HCMV感染发生率越高。4.HCMV感染会对ALL患儿早期治疗反应、化疗时程、预后有影响。因而,监测ALL患儿HCMV感染情况对评估患儿疾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何岁勤[4](2020)在《决明子水溶性多糖通过调控PI3K/Akt和TLR4/NF-κB信号通路对MNU诱导大鼠视网膜色素变性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最具代表性的视网膜变性疾病,其特征是色素上皮发生结构和功能异常,引起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凋亡及坏死。主要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吞噬功能障碍和神经细胞进行性凋亡,以夜盲、进行性视野缺损、视网膜色素沉着、视盘蜡黄色萎缩等为主要临床特征,最终导致失明。N-甲基-N-亚硝基脲(N-methyl-N-nitrosourea,MNU)作为一种烷基化致癌物,可通过选择性损伤视网膜感光细胞,导致细胞死亡,诱发RP,并在RP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RP患者感光细胞凋亡,视网膜炎症因子上调,因此抗炎、抗凋亡是治疗RP的主要靶点。现阶段,RP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和药物干预。但是RP遗传方式复杂,等位基因过多,干细胞移植尚存在难解决的技术问题,使得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治疗应用受限。因此,通过药物筛选,寻找治疗RP的药物将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尤其是中药治疗是一种重要的可能方式,并得到广泛重视。决明子以其有明目之功而名之,是中医眼科治疗眼疾的重要药物,有研究表明,决明子具有抗凋亡、抗炎和抗氧化等的药理作用。决明子多糖(Semen cassiae polysaccharide,SCP)是从决明子中提取的水溶性多糖,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也是发挥明目作用的主要成分,可用于治疗白内障、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青光眼、结膜炎等眼病,但对RP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尚未得到研究。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是一种脂类激酶,具有磷脂酰肌醇激酶和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的双重活性。AKT又称为蛋白激酶B(PKB),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是PI3K下游典型的活性分子,可促进视锥细胞的增殖。研究发现,PI3K/Akt信号通路在多种眼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可抑制细胞凋亡,诱导细胞增殖,达到细胞保护作用。Toll样受体(TLRs)在炎症反应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TLR4水平升高可诱导炎性细胞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β(IL-1β)等。核转录因子kappa B(NF-κB)是一种与视网膜炎症反应相关的促炎症转录因子,TLR4受体激活后可通过信导激活NF-κB,发挥抗炎免疫调节的作用。因此,决明子水溶性多糖很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和TLR4/NF-κB信号通路对MNU诱导的的大鼠RP发挥抗凋亡抗炎作用,进而对RP起到治疗和保护作用。目的:1.探讨决明子水溶性多糖对大鼠RP的抗凋亡和抗炎作用,寻找并证实决明子水溶性多糖对RP具有保护作用。2.探讨决明子水溶性多糖治疗大鼠RP的抗凋亡和抗炎的可能机制。验证决明子水溶性多糖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和TLR4/NF-κB信号通路对MNU诱导的大鼠RP起到治疗和保护作用,为决明子水溶性多糖成为治疗RP的一种潜在的新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选取Sprague-Dawley(SD)大鼠,腹腔注射MNU诱导构建大鼠视网膜色素变性模型。诱导后的大鼠RP模型灌胃给予50mg/kg、100mg/kg、200 mg/kg决明子水溶性多糖,注射MNU后24h及5d对其进行检测,包括视网膜厚度、视网膜感光细胞凋亡,视网膜电图(ERG)等,验证决明子水溶性多糖的药效及其抗凋亡活性。应用Western blot检测Bax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ELISA试剂盒检测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Müller细胞作为体外模型细胞,给予50mg/kg、100mg/kg、200mg/kg决明子水溶性多糖72小时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Bax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ELISA试剂盒检测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2.MNU诱导后的大鼠RP模型给于50mg/kg、100mg/kg、200mg/kg决明子水溶性多糖,ELISA试剂盒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8(IL-18)表达水平。LPS诱导视网膜小胶质细胞作为体外模型细胞,并给予50mg/kg、100mg/kg、200mg/kg决明子水溶性多糖2小时和4小时后,用ELISA试剂盒检测TNF-α,IL-1β,IL-6和IL-18表达水平。3.运用基因芯片筛选相关凋亡和炎症基因,再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得出可能的相关信号通路。通过聚类分析,功能分析和动态网络分析等生物信息学方法,全面挖掘在决明子水溶性多糖调控MNU诱导的大鼠视网膜色素变性起关键作用的基因及其信号通路,并就筛选得到的关键基因的蛋白表达行进一步分析。然后,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量,明确决明子水溶性多糖调控MNU诱导的大鼠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分子机制。结果:1.决明子水溶性多糖(50mg/kg、100mg/kg和200mg/kg)能不同程度的抑制MNU注射后24h及5d所致的视网膜病理组织结构损伤,并且这种保护作用表现为剂量依赖性。决明子水溶性多糖(100mg/kg和200mg/kg)可以明显增加视网膜厚度。2.决明子水溶性多糖(100mg/kg和200mg/kg)可显着抑制注射MNU后24h及5d所致的感光细胞凋亡,并呈现剂量依赖性。3.MNU诱导的大鼠RP模型,ERG检测发现a波和b波振幅降低,决明子水溶性多糖(50mg/kg、100mg/kg和200mg/kg)能不同程度的提高MNU注射后24h及5d的ERG的a波和b波振幅。4.造模24小时和5天,决明子水溶性多糖通过调控Bax,Bcl-2,Caspase3,casepase9凋亡蛋白(Bax,Casepase-3表达减少,Bcl-2表达增加),参与减少视网膜感光细胞的凋亡。在体外研究中,决明子水溶性多糖同样通过调控Bax,Bcl-2,Caspase3凋亡蛋白,降低细胞凋亡率和细胞毒性(细胞外乳酸脱氢酶LDH的水平)。5.造模24小时和5天,决明子水溶性多糖减少视网膜组织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和IL-18水平,并呈现剂量依赖性;同时,在体外模型给予决明子水溶性多糖2h和4 h后,视网膜细胞中TNF-α,IL-1β,IL-6和IL-18水平降低,并也呈现剂量依赖性。6.运用基因芯片筛选相关凋亡和炎症基因,再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筛选得出可能的相关信号通路,PI3K/Akt和TLR4/NF-κB。在大鼠模型中,决明子水溶性多糖增加PI3K和p-Akt蛋白的表达,同时抑制TLR4和NF-κB蛋白表达,均呈现剂量依赖性;在细胞水平上,决明子水溶性多糖同样增加PI3K和p-Akt蛋白的表达和抑制TLR4/NF-κB蛋白表达,同样也呈现剂量依赖性。结论:1.决明子水溶性多糖对MNU诱导的RP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2.决明子水溶性多糖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通路,从而影响相关凋亡蛋白的表达,进而发挥抗凋亡作用,阻止大鼠RP的发生,并起到治疗作用。3.决明子水溶性多糖可能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从而降低TNF-α,IL-1β,IL-6和IL-18表达水平,减少视网膜组织和细胞炎症,进而发挥抗炎作用。4.本课题的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理解RP的发病机制,为临床应用决明子水溶性多糖预防和治疗RP提供了实验依据,使决明子水溶性多糖有望成为治疗RP的一种潜在的新药。
马聪[5](2020)在《石家庄及周边地区人群耳聋基因突变分析及靶向测序发现综合征型耳聋家系NOG新突变》文中提出第一章 石家庄及周边地区人群耳聋基因突变分析目的 分析调查石家庄及周边地区人群中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的情况,了解该地区常见遗传性耳聋的基因突变谱和频率,为本地区人群遗传性耳聋的预防及诊断奠定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2月就诊于河北省人民医院,自愿接受耳聋基因筛查的河北省石家庄及周边地区的非综合症耳聋患者51例以及听力正常者299例。对350例患者进行详细询问病史与查体,血液标本的采集,然后提取血标本中的基因组DNA,对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与耳聋基因芯片进行杂交以及洗涤,后对结果进行扫描判读与芯片结果的分析,对得到的数据运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NSHI患者共有51例,常见耳聋基因突变共检出17例,占33.33%,检出率由高到低为GJB2 SLC26A4 GJB3 mtDNA12SrRNA。其中GJB2基因,突变检出例数为8,占15.69%,235 delC检出6例,299-300 delAT合并235 delC的复合杂合突变检出2例。SLC26A4基因突变7例,检出率占13.73%,其中2168 A>G杂合突变检出1例,IVS7-2 A>G突变检出5例,IVS7-2 A>G合并1229 C>T的复合杂合突变检出1例。GJB3基因538C>T和mtDNA12SrRNA 1555A>G均质突变各检出1例,各占1.96%。299例听力正常组中检出突变共28例,占9.36%。其中GJB2基因突变检出8例,占2.68%,GJB2 235delC杂合突变检出5例,GJB2 299-300delAT杂合突变检出2例,GJB2 299-300delAT合并235 delC的复合杂合突变检出仅1例。SLC26A4基因突变检出共14例,占4.68%,2168A>G杂合突变检出有4例,SLC26A4IVS7-2A>G杂合突变检出6例,1229C>T杂合突变检出仅1例,SLC26A41174A>T杂合突变2例,SLC26A4 2168A>G合并IVS7-2A>G的复合杂合突变检出1例。GJB3基因538C>T杂合突变共检出6例,本组未检出mtDNA12SrRNA突变。将听力正常的人群分为耳聋基因突变高危组及非高危组,其中耳聋突变高危因素组共22例,检出突变7例,占31.82%。GJB2基因突变检出1例。SLC26A4基因突变检出4例。GJB3基因突变检出2例。mtDNA12SrRNA1555A>G突变0例。耳聋基因突变非高危组共277例,突变检出21例(7.58%)。其中SLC26A4突变检出10例,GJB2基因突变检出7例,GJB3基因突变检出有4例。将耳聋人群分为学语前耳聋和学语后耳聋,30例学语前耳聋患者基因突变检出10例(33.33%),学语后耳聋21例检出共7例(33.33%)。通过统计学分析,耳聋患者组及听力正常组的耳聋基因检出率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1)。正常听力人群中耳聋基因突变高危组及非高危组的耳聋基因检出率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1)。对学语前耳聋与学语后耳聋检出率进行对比,发现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1.GJB2基因和SLC26A4基因为石家庄及周边地区人口耳聋主要致病基因。2.正常听力人群中耳聋基因突变高危组比非高危组的检出率明显增高,具有高危因素的听力正常者仍是耳聋基因筛查的重点人群。3.学语前耳聋患者及学语后耳聋患者都建议行耳聋基因检测及遗传咨询。图[1]幅;表[5]个;参[27]篇。第二章 靶向测序发现综合征型耳聋家系NOG新突变目的 本研究运用遗传学方法对一近端指关节融合合并耳聋家系进行遗传致病基因及突变位点的分析,明确该家系的致病原因,并对第二个孩子进行产前诊断。方法 收集该家系的临床病历资料,绘制家族系谱图,抽取外周血标本,提取基因组DNA(genomic DNA,gDNA),同时对样本进行浓度和纯度分析检测,后进行靶向基因的捕获测序,经过dbSNP,1000G,ExAC,和GenomAD数据库过滤,获取致病突变位点。使用Sanger测序法进行共分离分析,在200例正常对照中筛查该突变位点出现的频率,并对蛋白质进行预测分析,包括结构功能等方面,明确该家系的致病突变位点,最后进行羊水穿刺检查确定第二个孩子是否携带该突变。结果 1.目标区域基因测序发现新的近端指关节融合合并耳聋家系致病基因为NOG基因位点c.690C>G(p.C230W);2.通过羊水细胞Sanger测序检测发现胎儿未携带致病基因。结论 近端指关节融合合并耳聋家系致病基因为NOG基因突变位点:c.690C>G(p.C230W),该突变位点为最新发现并首次报道。图[9]幅;表[2]个;参[15]篇。
翟斌涛[6](2020)在《莫能菌素对宿主细胞内弓形虫基因表达及代谢过程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弓形虫是一种专性寄生于温血脊椎动物有核细胞内的机会性原虫,中间宿主广泛,猫科动物是其唯一的终末宿主。弓形虫感染人后可引起孕妇流产、胎儿畸形,甚至死胎,一般患者多呈隐性感染状态。抗弓形虫疫苗目前还在研制中,目前也没有治疗弓形虫病的特效药。一般首选的抗弓形虫药是乙胺嘧啶配伍磺胺嘧啶,但是磺胺类药物的副作用不容忽视。因此筛选一种新型的、安全低毒、无副作用或者副作用小的药物成为当前的研究重点。莫能菌素是一种离子载体抗生素,用于治疗家禽和奶牛球虫病。有研究显示莫能菌素具有抗弓形虫活性,但其作用机制目前还不是很清楚,我们推测其可能是由于莫能菌素使弓形虫的代谢通路受到了影响。本研究首先通过弓形虫RH株速殖子在宿主体内和体外的感染实验,比较了莫能菌素钠、磺胺嘧啶和蒿甲醚的抗弓形虫效果。在体外实验中,我们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评价了上述3种不同浓度的药物对人包皮成纤维细胞(HFF)的毒性及增殖情况的影响。在体内实验中,我们用5×104个弓形虫RH株速殖子接种小鼠,4h后,3种药物分高、中、低三个剂量组进行灌胃,连续给药5d后停药,观察并记录小鼠每天死亡情况;且每天每组随机抽取1只小鼠,检查腹腔液中速殖子的数量及停药后是否复发,以此评价上述药物体内抗弓形虫效果。体外实验结果表明:莫能菌素钠可显着抑制细胞内弓形虫的增殖,效果优于蒿甲醚,而磺胺嘧啶的效果波动性较大。体内实验结果显示:莫能菌素钠能显着延长小鼠平均存活时间,磺胺嘧啶次之,蒿甲醚最次。体内和体外实验结果均显示出莫能菌素钠能显着抑制弓形虫速殖子增殖,延长小鼠存活时间。然后用弓形虫RH株速殖子感染猪肾细胞(PK-15 cells)后,通过高通量测序(RNA-seq)发现,弓形虫基因中有4,868个下调和3个上调,弓形虫大多数基因下调表明莫能菌素可以导致大多数弓形虫基因的表达被抑制。而宿主细胞有1,346个基因上调和827个基因下调,表明宿主基因也发生了显着的变化。莫能菌素处理似乎对弓形虫各种关键的代谢途径和细胞活动产生了不利影响,其中包括虫体内质网中的剪接体,核糖体和蛋白质代谢。另外,在此过程中,与宿主免疫系统相关的趋化因子信号传导途径、Fc-γ-R介导的吞噬作用和T细胞受体信号传导途径也被显着富集。进一步研究了莫能菌素作用于弓形虫后代谢组方面的情况,用弓形虫RH株速殖子感染猪肾细胞(PK-15 cells)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连用技术(LS-MS),发现正离子模式下,共鉴定到262个差异代谢物离子,其中在6 h鉴定到22个上调,15个下调;24 h共鉴定到192个上调,33个下调。负离子模式下,共鉴定到35个差异代谢物离子,其中在6 h鉴定到上调的6个,下调的5个;24 h时鉴定到上调19个,下调5个。大多数代谢差异物表达上调,这说明莫能菌素使大部分代谢物表达上调。KEGG分析显示,甘油磷脂代谢、亚油酸代谢途径和氨基酸合成的代谢通路被显着富集。樟脑在所有代谢物富集排名靠前,发现其与TRP通道介导的炎性介质通路和癌症通路有关外,还与弓形虫引起部分患者癫痫有关,可以作为其他病继发的弓形虫病感染诊断依据。最后通过转录组数据筛选了三个弓形虫基因,构建弓形虫基因缺失株及质粒。本实验首先利用CRISPR/Cas 9介导的同源重组技术,将乙胺嘧啶抗性基因片段插入 TGME49249650、TGME49287040 和 TGME49315310 基因的前端,终止这三个基因的转录和表达,进而实现基因敲除的目的。通过单克隆筛选以及PCR鉴定,最终成功构建了弓形虫TGME49287040和TGME49315310基因缺失株。上述研究不仅为后续抗弓形虫药物的研究以及临床用药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为弓形虫疫苗的前期开发奠定了基础。
张玉媛[7](2020)在《早发非肥胖糖尿病患者中线粒体突变基因的筛查及家系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早发非肥胖糖尿病患者进行线粒体基因检测,有效地筛查出携带突变基因的患者,并探究此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家系特点,为提高线粒体糖尿病的诊断率并及早给予正确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收集83例早发非肥胖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这些患者进行61个已知基因突变位点的筛查,筛选出携带突变基因的患者,比较携带突变基因患者与未携带基因突变患者的临床表型的差异,并对临床疑似线粒体糖尿病的患者行二代基因测序及其家系行基因检测进一步验证。结果:(1)应用一代测序技术对83例早发非肥胖糖尿病患者进行61个已知突变位点的筛查,共42例(51%)患者携带线粒体突变基因,其中29例(69%)携带T16189C突变,其余突变位点有G3243A、G3316A、T3394C、T4216C、A4917G、A12026G、A1438G、T14783C、C16213T、T14216C及A4833G突变。与未携带突变基因患者组相比,携带突变基因患者发病年龄较早,BMI值较低,发病后启用胰岛素治疗早,多具有母系遗传史,C肽水平较低,且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较早,部分患者除了糖尿病外,还可伴随听力受损、消化道症状等。(2)经基因检测及家系验证明确诊断携带G3243A突变基因的线粒体糖尿病患者6例,2例先证者母系亲属中共有4例携带G3243A突变基因,但尚未出现临床症状。6例先证者具有明显的母系遗传家族史,发病年龄较早,且发病后较早即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听力异常、便秘等。结论:在早发非肥胖糖尿病患者中,具有糖尿病确诊到启用胰岛素时间早、空腹C肽水平低、HOMA-IR低及较早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特点的患者,均应尽早行基因检测进行筛查。建议疑似线粒体糖尿病尤其是具有明显母系遗传史的患者直接行二代基因测序明确诊断,并对其母系亲属行一代基因测序进行筛查。对明确线粒体糖尿病的患者以及携带突变基因但尚未表现临床症状的人群应定期进行多系统的临床检查,包括心脏、肾脏、听力及眼科等相关检查,及早、正确地给予干预及治疗,并定期随访。
葛文亮[8](2019)在《基于高通量及多组学整合分析筛选隐睾风险的易感基因及NEK2基因部分功能的研究》文中提出隐睾(Cryptorchidism)是儿童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先天性疾病,是男性不育、睾丸肿瘤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隐睾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基因的改变对隐睾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大量研究证实隐睾症形成与基因的差异表达有关。因此,从转录组水平探索新的隐睾差异表达基因,研究隐睾患儿发生隐睾风险的易感基因,进一步挖掘此类易感基因与隐睾症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最终探讨隐睾症的发病机制,为隐睾症的研究提供新的指导与方向。第一部分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隐睾患儿转录组学初步研究转录组(transcriptome)是指所有转录产物的统称,从广义上讲,转录组是指在特定的生理条件下,某一物种中所有转录产物的总和。主要分为几个部分,即信使RNA、核糖体RNA、转运RNA以及非编码RNA。蛋白质的表达主要用于行使细胞功能,而蛋白质组是细胞功能与细胞状态两者最为直观的描述,近年来,转录组逐渐成为基因表达研究的最重要方式之一,转录组是基因组信息与蛋白质组两者相互转化的必经阶段,其调控水平的研究亦逐渐增多,转录组调控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调控方式。本研究中将隐睾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转录组测序,采用Illumina HiSeqTM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平台RNA-Seq技术对隐睾患儿的隐睾组织进行测序。RNA-seq即运用转录组测序技术,把mRNA,smallRNA,and NONcoding RNA等或者其中一部分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把它们的序列测出来,并反映出它们的表达水平。该项技术可以全面快速准确地获取隐睾患儿的转录组序列信息,通过人类全转录组测序比对揭示隐睾患儿的差异基因和特征,建立其转录组学研究的平台。本部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为了研究隐睾患儿的隐睾组织与正常对照睾丸组织中全基因组的转录谱,我们临床活检了6例隐睾患儿的隐睾组织作为实验组,和2例因睾丸外伤的患儿坏死组织边缘的少许正常睾丸组织以及活检了 1例嵌顿疝患儿的睾丸组织作为对照组。实验利用RNA-seq技术对9例睾丸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然后采用HISAT2软件对RNA-seq数据进行比对,Mapping结果统计显示转录组Mapping率0.957(0.956-0.959),与人类全转录组测序一致。我们将过滤后的Clean Reads进行Mapping和基因组结构的分析,分析结果显示9例睾丸组织基因组结构主要分布于编码区(CDS,Coding Sequence)和外显子(Exon,Expressed Region)。为了更好地研究表型相关的基因表达情况,我们需要了解隐睾组和正常对照组间差异基因的情况。差异筛选标准选用Log2FC>1或<-1,P<0.05,结果提示显着性差异表达mRNA有6145个,显着上调3815个,显着下调2330个。对于差异筛选的基因在不同样本中的差异情况,我们利用差异基因对不同样本进行聚类,以及不同基因进行聚类,帮助我们对于其生物学意义进行初步探究。接着我们采用Fisher对显着差异基因进行显着性功能注释和Pathway显着性分析(GO-Analysis),对其中的显着差异基因,构建其差异调控网络(GO-Term),分析结果发现显着性Pathway最终指向的网络中核心的Pathway,比如钙离子信号转导通路、细胞周期信号转导通路以及细胞代谢相关的信号通路。综上所述,本研究从基因转录组水平系统研究了隐睾患儿的隐睾组织与正常睾丸组织,筛选两者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对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通路分析及互作网络调控分析等。本研究为隐睾患儿组织转录组学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与材料,并且有助于提高对人类转录组遗传结构的认识和理解。第二部分 基于多组学整合分析筛选隐睾风险的易感基因生物信息学是一门将生命科学与计算机相结合的学科。随着高通量技术的兴起,生物信息学亦随之逐渐发展起来。生物信息学旨在通过运用计算机及统计方法去分析分子生物数据而解决生物学问题。生物信息学涉及生物研究众多领域中,对其中所涉及的原始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从中提取出有用的可靠结果,TCGA和GEO就是其中比较常用的综合数据库。基于GEO和TCGA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对挖掘的大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筛选感兴趣的数据集,寻找差异基因、通路及功能富集分析,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和模块分析,进一步筛选出关键基因(易感基因,hub gene),然后获取其中关键的分子以验证分子表型。生物信息学相对于传统生物实验是一条高效的方法途径,在提升实验效率的同时,能够节省人力与物力。本部分的主要结果如下:我们首先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数据库GEO进行挖掘,筛选出来源于睾丸的一组隐睾的基因表达芯片谱:GSE25518,此组基因表达谱数据来源于GPL570。该表达谱GSE25518由19个隐睾患者样本与4个正常样本构成。对测序结果与上述GSE25518微阵列数据集进行综合分析,测序结果中差异表达基因有6145个,GSE25518微阵列中差异表达基因有700个,最终经过绘制Venn图发现两者的共同差异表达基因为108个。将108个共同表达基因进行进一步分析,通过DAVID生物信息学分析,对其功能进行分类;使用STRING蛋白互作数据库,构建108个共同表达基因的蛋白互作网络,从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层面上得到了 OFD1、NEK2、AHI1、ALMS1、MZT2B5个Hubgenes,且均明显下调。将筛选出的易感基因在我们测序的9例正常对照与隐睾组织中的表达量进行比对,发现隐睾组织中MZT2B、NEK2表达下调,而AHI1、ALMS1与OFD1表达上调。人类蛋白质图谱分析结果表明AHI1、ALMS1、MZT2B与NEK2基因可能与隐睾的发生密切相关。而NEK2在mRNA和蛋白水平都有特异性表达,最后通过基因网站分析和功能预测,我们确定了 NEK2为候选基因,并试图进一步证实NEK2作为隐睾患儿发生隐睾风险的易感基因可能发生的表达及功能变化。综上所述,本课题为了获得与隐睾患儿发生隐睾风险的相关差异表达基因,我们利用多组学整合分析的方式,分别从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等方面开展数据挖掘和筛选工作,可以有效地避免不同人群,不同种族等因素对研究结果产生的影响,更加有利于最终寻找到与隐睾疾病相关的因素。本课题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大规模对综合数据库进行关键词检索和数据挖掘,得到与隐睾患儿发生隐睾风险的基因表达数据集,同时结合前期隐睾患儿标本的基因测序结果,合并筛选得到的所有数据集的基因数据,通过整合分析筛选出所有数据集的共同差异表达基因,对筛选出的基因表达进行进一步差异分析,最终筛选得到隐睾患儿发生隐睾风险的易感基因。第三部分 隐睾风险易感基因NEK2在小鼠隐睾模型中表达变化及其参与细胞凋亡的研究在第二部分内容,我们课题组从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层面上得到了 OFD1、NEK2、AHI1、ALMS1、MZT2B 5个Hub基因,而NEK2在mRNA和蛋白水平都有特异性表达,通过基因网站分析和功能预测,最后我们确定了 NEK2为候选基因,并试图进一步证实NEK2作为隐睾患儿发生隐睾风险的易感基因可能发生的表达及功能变化。本部分实验内容旨在观察小鼠隐睾模型隐睾组织中隐睾风险易感基因NEK2 mRNA的变化特点,NEK2蛋白表达定位及表达水平变化情况,初步探讨其在睾丸组织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本部分的研究结果如下:小鼠隐睾模型构建成功后在前6d睾丸大小变化不大,第6d开始,睾丸明显变小且随时间推移逐渐越来越小,15d时睾丸呈萎缩状态。结合形态学观察,HE染色结果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曲精小管内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损伤越严重。至15d时基本无正常精细胞,肌样细胞随时间推移损伤亦越严重,15d时很薄的基膜呈现增厚改变。Tunel检测结果显示细胞凋亡细胞数随着时间推移先上升后下降,前3d的凋亡细胞数目不多,从第6d起开始凋亡细胞数目急剧增加,至第9d时凋亡细胞到达最高峰后下降。RT-PCR的结果显示隐睾建模术后第6d NEK2 mRNA表达量逐渐上升,第6d表达量最高之后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第15d降至最低,并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正常睾丸组织及隐睾组织中,NEK2蛋白表达于细胞核及细胞质内,NEK2蛋白阳性表达随时间推移先上升后下降,前6d表达逐渐升高,第6d表达达到峰值,之后表达下降。综上所述,本课题利用多组学整合分析的方式开展数据挖掘和筛选工作,通过整合分析筛选出数据集的共同差异表达基因,最终差异分析筛选得到隐睾患儿发生隐睾风险的易感基因NEK2,小鼠隐睾模型发现NEK2的异常表达可能通过细胞凋亡作用导致隐睾症患者的不育。我们的研究为临床上隐睾症的治疗、预防不育及睾丸肿瘤等隐睾后遗症提供新的方向,并提出NEK2用作诊断隐睾和预后的标志物以及男性不育和生殖系统疾病的治疗靶点。
林珊[9](2019)在《结节性硬化症及轴索型腓骨肌萎缩症的基因诊断及表型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是一种以累及全身多器官系统的错构瘤样病变为特征的神经皮肤综合征,主要累及的器官组织可涉及颅脑、皮肤、心、肺、肾等。目前发现该病的致病基因为TSC1及TSC2基因,二者构成的复合物是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mTORC1)通路上游的关键分子,其功能缺失突变可引起下游mTORC1通路过度激活,从而引起下游异常的细胞生长、增殖与存活等功能代谢。其突变类型多样,可具有微小突变,拷贝数变异,嵌合体变异等,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该病的确诊主要依据2012年国际结节性硬化症共识会议提出的诊断标准。目前,基于中国人群的TSC患者基因型特征及临床表现的系统分析研究较少,研究多为个案报道或儿童患者队列。本研究对临床确诊或疑诊的TSC患者进行基因诊断并探讨患者基因型与表型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先应用Sanger测序对94例临床确诊或疑诊的结节性硬化症患者的TSC1和TSC2基因进行微小突变的筛查,筛查结果阴性患者再利用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对其进行拷贝数变异的筛查。对于微小突变及拷贝数变异结果均为阴性的患者,建议行嵌合体变异分析,阴性疑诊患者排除诊断或进行后续的全外显子或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在纳入的患者中,室管膜下结节(67%)、癫痫(65%)、面部血管纤维瘤(62%)、色素脱失斑(60%)为TSC患者最常见的几种症状及影像学所见,可见于50%以上的病例。此外,88.2%患者都有神经系统表现。本研究基因变异检出率为80.8%(76/94),确诊和疑诊患者的突变检出率分别为80.9%及80%。其中24例基因变异位点位于TSC1基因,且大部分为无义突变(9/24,37.5%)和移码突变(7/24,29.1%),其中基因突变多分布于8号外显子及15号外显子。52例患者检出TSC2基因变异,大部分为错义突变(16/46,32%),且突变多位于TSC2基因第34至40号外显子的GTP酶激活蛋白结构域(GAP)和雷帕霉素结合结构域。其中6例患者检出有大片段杂合缺失变异,占所有突变类型的7.9%。但仍有19.15%的患者分子遗传学诊断仍不明确。对患者的基因型与表型关系分析结果提示检出TSC2基因突变患者较TSC1基因突变患者更常见色素脱失斑及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结论:我们建立了94例结节性硬化症的队列,结合MLPA和Sanger测序检测基因变异,为TSC1/TSC2基因的检测提供初步筛选策略,突变检出率为80.8%,可以筛查出大部分临床确诊的TSC患者,为患者遗传咨询提供依据,确诊和疑诊患者的基因突变检出率无明显差异,疑诊TSC的患者也应纳入TSC相关致病基因检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及色素脱失斑更常见于TSC2基因突变的患者。通过分析基因型与表型相关性为该病的病情监测和控制,预后评估提供方向。背景: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CMT)是一种最常见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以双下肢远端为主的肌肉无力、萎缩伴或不伴有感觉减退、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手足畸形(如高弓足、足下垂、马蹄内翻足、关节挛缩畸形等)及步态姿势异常等周围神经受累症状。根据其肌电图的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可将其分为CMT1型(脱髓鞘型;MNCV<25m/s);ICMT型(中间型,25m/s<MNCV<45m/s)和CMT2型(轴索型;MNCV≥45m/s)。迄今为止,已有100余种CMT相关致病基因被发现,但仍有约75%的临床诊断CMT2的患者分子遗传学诊断仍不明确。该病的致病基因主要累及周围神经系统,轴索型的致病基因主要是编码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相关蛋白如MFN2,GDAP1等,以及与轴索运输相关的动力蛋白及轴索转运调节蛋白等如HSPB1,NEFL等。该病具有高度的临床和遗传异质性。在我们的前期研究中,脱髓鞘型患者结合拷贝数变异分析及全外显子测序,这部分患者的基因检出率高达90%以上,故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索轴索型患者优化的基因诊断流程及基因型表型的关系,并分析线粒体DNA拷贝数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我们收集35例临床诊断CMT2的患者,利用全外显子测序及Sanger测序技术对患者进行致病基因筛查及位点验证。同时利用数字PCR技术对患者及正常对照进行线粒体拷贝数的检测和分析。结果:本研究中大部分患者于青少年期起病(25/35)。病人首发症状多为双下肢远端无力(71.4%)。随着病程进程,大部分患者还可出现上肢无力(31.4%,11/35)、手足畸形(37.1%,13/35)、肌肉萎缩(54.3%,19/35)、腱反射减弱或消失(65.7%,23/35)、肢体感觉障碍(20%,7/35)等表现。此外,还有3例患者表现为听力下降,2例患者表现有神经性肌强直。CMT2患者基因突变检出率为60%(21/35),其中MFN2基因突变最常见,占所有患者42.9(15/35),有13个突变(86.6%)位于GTPase结构域。其余检出突变还包括HINT1,HSPB1,YARS,GARS,GDAP1。有2个位点为新发变异分别为p.205V>A(MFN2)及p.360P>Q(YARS)。2例有神经性肌强直表现的患者检出有HINT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此外,通过对患者及对照的线粒体DNA拷贝数(mitochondrial DNA,mt-DNA)分析提示正常对照组与CMT2患者或伴有MFN2和GDAP1突变的CMT2患者之间mt-DNA水平没有显着差异,但患者的CMTNS评分和线粒体DNA拷贝数水平存在负相关趋势。结论:我们建立优化的诊断流程,提高了患者的突变检出率。此外,HINT1基因突变的患者多伴有神经性肌强直。血液细胞中线粒体DNA拷贝数水平可能与CMT2严重程度相关,但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研究。
石娴静[10](2019)在《小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致听力受损的危险因素分析及临床干预疗效的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小婴儿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致听力受损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分析更昔洛韦为主的抗病毒方案治疗小婴儿CMV感染致听力受损的临床干预疗效。方法:(1)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新生儿科诊断为CMV感染且治疗前均完成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检查的153例3月龄内婴儿为研究对象,CMV感染诊断以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制定的诊断标准,遵照婴幼儿听力损伤诊断与干预指南为依据,按是否听力受损将患儿分为听力受损和听力正常两组,分析听力受损情况;(2)根据日龄和感染时间将听力受损患儿分别分为≤28天、>28~60天和>60~90天三亚组,先天性感染和围生期感染两亚组,记录并比较不同分组间听力受损情况;(3)分别对听力受损组和听力正常组一般情况、基础疾病、母亲孕期情况、入院时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及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来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对于CMV 感染小婴儿发生听力受损的临床预测价值。(4)对CMV感染予更昔洛韦为主抗病毒治疗的患儿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记录住院期间抗病毒治疗的结果。根据住院期间是否予更昔洛韦为主的治疗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神经节苷脂、鼠神经因子、保肝、光疗等辅助治疗,治疗期间每周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以监测不良反应发生。出院后门诊定期随访,治疗后6月龄时及12月龄行BAEP检查。比较两组住院期间治疗前后,治疗前与6月龄随访时BAEP检查结果,评估两组听力受损在住院期间治疗前后、6月龄及12月龄时的转归。结果(1)CMV感染致小婴儿听力受损情况:共有153例诊断CMV感染且完成BAEP检查的3月龄内患儿纳入本研究,有听力受损57例(37.25%),其中双侧受损43例(75.43%),单侧受损14例(24.56%)。轻度受损42例(73.68%),中度受损1 1 例(19.30%),重度受损 4 例(7.02%)。(2)不同日龄分组、不同感染时间分组听力受损情况的比较:≤28天、>28~60天、>60~90 天三亚组分别有 40 例(38.83%)、10 例(27.03%)、7 例(53.85%)听力受损,三亚组间听力异常发生率、双侧与单侧受损及不同受损程度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先天性感染组有53例(46.09%)听力受损,围生期感染组仅4例(10.53%),先天性CMV感染组听力异常发生率和双侧听力受损发生率显着高于围生期感染组(P<0.001;P=0.001)。两组在单侧受损以及不同受损程度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3)听力受损组与听力正常组临床比较:与听力正常组比较,听力受损组孕周(P=0.007)和出生体重(P=0.038)明显低,而住院时间显着延长(P<0.001),两组在性别、日龄、患儿基础疾病及母孕期一般情况方面无统计学意义。听力受损组实验室检查中血CMV-IgM阳性、血/尿CMV-DNA病毒高载量、血小板减少及头颅MRI异常发生率显着高于听力正常组(P<0.05)。临床表现及并发症中听力受损组在皮肤疲点瘀斑、胆汁淤积、脑发育迟缓、合并畸形的发生率上显着高于听力正常组(P<0.05)。(4)CMV感染致小婴儿听力受损高危因素分析: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听力受损组早产、低出生体重、住院时间长、血小板减少、血CMV-IgM 阳性、血/尿CMV-DNA病毒高载量、胆汁淤积、脑发育迟缓、头颅MRI异常、合并畸形发生率明显高于听力正常组(P<0.05)。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早产、低出生体重、血小板减少、血CMV-IgM阳性以及血/尿CMV-DNA病毒高载量是CMV感染致小婴儿听力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23,P=0.002,95%CI:1.078~1.388;OR=1.886,P=0.010,95%CI:1.167~3.048;OR=1.629,P=0.001,95%CI:1.082~2.837;OR=1.779,P=0.001,95%CI:1.135~3.026;OR=2.368,P=0.026,95%CI:1.628~3.391;OR=2.517,P=0.042,95%CI:1.931~3.886)。(5)ROC曲线分析各影响因素预测CMV感染小婴儿听力受损的临床价值:对上述CMV感染所致小婴儿听力受损的6个独立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尿CMV-DNA病毒载量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s,AUC)分别为0.802(95%CI:0.772~0.879)和 0.816(95%CI:0.787~0.886),其中尿 CMV-DNA 病毒载量的敏感性最好(85.96%),血CMV-DNA病毒载量的特异性最好(79.17%)。进一步将孕周、出生体重、血小板计数、血CMV-IgM值,血/尿CMV-DNA病毒高载量6个危险因素在二元Logistic回归中做多因素分析,得到联合概率绘制ROC曲线,显示联合预测CMV感染小婴儿致听力受损的AUC面积最高,为0.822(95%CI:0.752~0.893),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3.68%和80.21%。(6)临床干预治疗结果及随访:住院期间98例CMV感染患儿更昔洛韦治疗前后的比较显示血/尿CMV-DNA病毒载量、血清CMV-IgM值明显下降,血小板计数明显上升,肝功能损伤、胆汁淤积、黄疽、胃肠炎、皮肤瘀点瘀斑、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肺炎、心肌损伤的发生率明显减小,听力受损、生长发育迟缓、脑发育迟缓的发生率未见明显改善。干预组住院期间治疗后听阈升高和听阈升高伴波异常的发生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其他BAEP结果无明显变化;对照组住院期间BAEP检查结果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57例CMV感染并听力受损患儿在6月龄时有2例失访(3.51%)。与治疗前相比,6月龄时干预组听闽升高,Ⅰ、Ⅲ、Ⅴ波潜伏期延长,波形分化差,听阈升高伴波异常,听阈升高伴Ⅰ、Ⅲ、Ⅴ波潜伏期延长,听阈升高伴波形分化差,听阈升高伴波形分化差伴Ⅰ、Ⅲ、Ⅴ波潜伏期延长的发生率较前明显减小(P<0.05),听阈升高伴Ⅰ、Ⅲ、Ⅴ波消失的发生率无明显变化,而对照组均无明显改变。干预组治疗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住院期间54.77%vs.15.38%,P=0.042,6月龄时95.24%vs.30.77%,P<0.05)。干预组听力受损程度从治疗前到6月龄随访时逐步减轻(P<0.005),而对照组听力受损无明显改善。至12月龄时干预组听力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7)6月龄随访时相关实验室指标改变:CMV感染小婴儿听力受损危险因素中,血小板计数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血/尿CMV-DNA病毒载量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8)安全性监测:在更昔洛韦治疗过程中,9例(21.43%)出现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持续减低,6例(14.29%)出现谷丙转氨酶或谷草转氨酶升高,1例(2.38%)出现血小板轻度减少,均未停止更昔洛韦治疗,予以对症综合治疗后恢复正常。结论:CMV感染小婴儿致听力受损受多因素影响,早产、低出生体重、血小板减少、血CMV-IgM阳性以及血/尿CMV-DNA病毒高载量是听力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六个危险因素联合分析预测CMV感染小婴儿发生听力受损的临床价值最高。更昔洛韦治疗可有效改善CMV感染小婴儿的听力损害,药物安全性好。
二、SCREENING FOR MUTATIONS IN A NOVEL RETINA-SPECIFIC GENE AMONG CHINESE PATIENTS WITH RETINITIS PIGMENTOS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CREENING FOR MUTATIONS IN A NOVEL RETINA-SPECIFIC GENE AMONG CHINESE PATIENTS WITH RETINITIS PIGMENTOSA(论文提纲范文)
(1)用于视网膜电刺激闭环反馈的响应分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视网膜的视觉通路 |
1.1.1 视网膜生理结构 |
1.1.2 视网膜退行性疾病 |
1.2 视网膜假体 |
1.2.1 视网膜假体类型 |
1.2.2 视网膜假体存在的问题 |
1.2.3 解决方案 |
1.3 视网膜电刺激研究现状 |
1.3.1 电刺激策略研究 |
1.3.2 尖峰分选方法研究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第2章 实验方法 |
2.1 实验装置 |
2.1.1 电刺激系统 |
2.1.2 信号记录系统 |
2.1.3 多电极阵列 |
2.1.4 屏蔽系统 |
2.2 动物实验 |
2.2.1 小鼠视网膜平铺片 |
2.2.2 视网膜电刺激实验 |
2.3 实验数据分析 |
2.3.1 操作软件 |
2.3.2 数据格式 |
2.3.3 数据处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视网膜神经电信号的尖峰分选方法研究 |
3.1 信号预处理 |
3.2 尖峰检测 |
3.2.1 平稳小波变换 |
3.2.2 非线性能量算子 |
3.2.3 平滑窗口 |
3.2.4 阈值设定 |
3.3 特征提取 |
3.3.1 小波包分解 |
3.3.2 主成分分析 |
3.4 单元聚类 |
3.4.1 K-means聚类 |
3.4.2 高斯混合模型聚类 |
3.5 电信号处理过程 |
3.6 实验结果 |
3.6.1 尖峰检测结果 |
3.6.2 分选结果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电响应分析 |
4.1 基础知识 |
4.1.1 动作电位产生的离子原理 |
4.1.2 门控变量与动作电位 |
4.2 电响应状态分析 |
4.2.1 响应状态I |
4.2.2 响应状态II |
4.2.3 响应状态III |
4.2.4 响应状态判别标准 |
4.3 实验结果 |
4.3.1 电响应状态统计结果 |
4.3.2 电响应特性与刺激参数的关系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广西地区非综合征性聋家系耳聋基因全外显子组测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NSHL基因的概述 |
1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NSHL基因 |
1.1 GJB2基因 |
1.2 SLC26A4基因 |
1.3 MYO15A基因 |
1.4 OTOF基因 |
1.5 CDH23基因 |
1.6 TMC1基因 |
2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NSHL基因 |
2.1 WFS1基因 |
2.2 KCNQ4基因 |
2.3 COCH基因 |
3 X-连锁隐性遗传性NSHL基因 |
3.1 PRPS1基因 |
3.2 POU3F4基因 |
3.3 SMPX基因 |
3.4 AIFM1基因 |
3.5 COL4A6基因 |
第二部分 耳聋基因的常见检测技术概述 |
1基因芯片技术 |
2 一代测序技术 |
3 二代测序技术 |
4 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 |
第三部分 广西地区NSHL家系耳聋基因全外显子组测序研究的实验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3.1 诊断标准 |
3.2 入选标准 |
3.3 排除标准 |
3.4 病史采集方法 |
3.5 相关医学检查 |
4.实验方法 |
4.1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
4.2 主要实验试剂 |
4.3 HL基因芯片筛查 |
4.4 全外显子组测序及数据分析 |
4.5 Sanger测序 |
4.6 氨基酸保守性分析 |
4.7 ACMG制定的变异解读标准 |
5 研究结果 |
5.1 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
5.2基因检测结果 |
5.3 新发现病突变位点氨基酸保守性分析结果 |
5.4 HL家系基因突变情况分析 |
6 讨论 |
6.1 MYO15A基因突变与NSHL |
6.2 TRIOBP基因突变与NSHL |
6.3 广西地区HL基因突变情况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或索引 |
综述 非综合征性聋耳聋基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介 |
致谢 |
综述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中人巨细胞病毒的感染现状与进展 |
参考文献 |
(4)决明子水溶性多糖通过调控PI3K/Akt和TLR4/NF-κB信号通路对MNU诱导大鼠视网膜色素变性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决明子水溶性多糖对 MNU 诱导大鼠视网膜色素变性抗凋亡作用的研究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决明子水溶性多糖对MNU诱导大鼠视网膜色素变性抗炎作用的研究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决明子水溶性多糖对 MNU 诱导大鼠视网膜色素变性保护机制的研究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综述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诊疗进展和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5)石家庄及周边地区人群耳聋基因突变分析及靶向测序发现综合征型耳聋家系NOG新突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石家庄及周边地区人群耳聋基因突变分析 |
1.1 材料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主要设备 |
1.1.3 主要试剂 |
1.1.4 实验步骤 |
1.2 结果 |
1.2.1 非综合症型耳聋患者临床资料及耳聋基因突变检测结果 |
1.2.2 耳聋基因突变高危组及非高危组耳聋基因突变检测结果 |
1.2.3 听力正常就诊者耳聋基因芯片检测结果分析 |
1.3 讨论 |
1.3.1 GJB2基因突变 |
1.3.2 SLC26A4基因 |
1.3.3 GJB3基因 |
1.3.4 mtDNA基因 |
1.3.5 耳聋基因突变相关的遗传咨询 |
1.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靶向测序发现综合征型耳聋家系NOG新突变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3章 综述 遗传性耳聋基因学最新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6)莫能菌素对宿主细胞内弓形虫基因表达及代谢过程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引言 |
1 弓形虫及弓形虫病概述 |
1.1 病原体 |
1.2 弓形虫生活史 |
1.3 弓形虫病危害 |
1.4 弓形虫病诊断 |
1.5 弓形虫病防治 |
2 莫能菌素在弓形虫方面的研究进展 |
3 弓形虫相关组学研究 |
3.1 弓形虫转录组学方面的研究 |
3.2 弓形虫代谢组学方面的研究 |
4 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 9在弓形虫方面的应用 |
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实验研究 |
研究一 莫能菌素钠、磺胺嘧啶和蒿甲醚体内外抗弓形虫RH株速殖子效果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弓形虫RH株的复苏和培养 |
1.3 仪器和试剂 |
1.4 人包皮成纤维细胞的培养 |
1.5 细胞毒性测评 |
1.6 药物体外抗弓形虫实验 |
1.7 小鼠体内抗弓形虫实验 |
1.8 结果计算和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细胞毒性实验 |
2.2 药物体外抗弓形虫效果 |
2.3 药物在小鼠体内抗弓形虫增殖的效果 |
3 讨论与小结 |
3.1 讨论 |
3.2 小结 |
研究二 莫能菌素作用于弓形虫RH株速殖子后转录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细胞培养和弓形虫虫株复壮 |
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1.3 实验设计 |
1.4 细胞样品总RNA的提取和质量鉴定 |
1.5 差异基因的筛选和GO、KEGG分析 |
1.6 qPCR技术对RNA-seq的验证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测序数据分析 |
2.2 参考基因组的并库比对 |
2.3 新转录本预测和SNP&INDEL检测 |
2.4 差异剪接基因检测 |
2.5 样品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基因表达量分布分析 |
2.6 差异表达基因的检测(DEGs) |
2.7 转录组测序结果的qPCR验证 |
2.8 弓形虫差异表达基因的GO(Gene Ontology)分析 |
2.9 弓形虫差异表达基因KEGG分析 |
2.10 弓形虫差异基因转录因子及蛋白互作网络的预测 |
3 讨论与小结 |
3.1 讨论 |
3.2 小结 |
研究三 莫能菌素作用于弓形虫后代谢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PK-15细胞的培养和弓形虫RH株速殖子的复壮 |
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
1.3 实验设计 |
1.4 数据的预处理及质控分析 |
1.5 差异离子的统计分析 |
1.6 差异代谢物通路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样品质量控制分析 |
2.2 总离子数统计和鉴定结果 |
2.3 单变量和多变量统计结果分析 |
2.4 实验差异离子筛选及鉴定 |
2.5 差异代谢物通路分析 |
3 讨论与小结 |
3.1 讨论 |
3.2 小结 |
研究四 弓形虫三个基因缺失株及质粒的构建 |
1 材料与方法 |
1.1 RH虫株与HFF细胞 |
1.2 主要的试剂耗材 |
1.3 三个基因的CRISPR/Cas9质粒的构建 |
1.4 多片段同源重组连接 |
1.5 重组产物转化 |
1.6 重组产物鉴定 |
1.7 基因敲除株的构建 |
1.8 阳性单克隆虫株的筛选和鉴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弓形虫RH株三个基因质粒的构建 |
2.2 弓形虫RH株三个基因敲除虫株的构建 |
3 讨论与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7)早发非肥胖糖尿病患者中线粒体突变基因的筛查及家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资料的收集 |
2.2 标本的采集 |
2.3 线粒体DNA的提取 |
2.4 测序步骤 |
2.5 质量控制 |
3.统计学方法 |
4.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8)基于高通量及多组学整合分析筛选隐睾风险的易感基因及NEK2基因部分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隐睾患儿转录组学初步研究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测序结果mRNA数据分析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多组学整合分析筛选隐睾风险的易感基因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分析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隐睾风险易感基因NEK2在小鼠隐睾模型中表达变化及其参与细胞凋亡的研究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与展望 |
综述 隐睾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写词表 |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所获奖项及学会任职 |
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国内外会议及出国情况 |
D. 附件 |
致谢 |
(9)结节性硬化症及轴索型腓骨肌萎缩症的基因诊断及表型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结节性硬化症基因诊断及基因型表型相关性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轴索型腓骨肌萎缩症临床特点及基因分型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综述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小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致听力受损的危险因素分析及临床干预疗效的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与分组标准 |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4. 研究方法 |
5.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153例CMV感染患儿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听力损伤情况 |
2. 不同日龄组CMV感染患儿听力受损情况比较 |
3. 先天性感染组与围生期感染组2亚组间听力受损情况比较 |
4. 听力受损组与听力正常组CMV感染患儿临床比较 |
5. CMV感染致小婴儿听力受损单因素分析 |
6. CMV感染致小婴儿听力受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7. ROC曲线分析各影响因素预测CMV感染小婴儿听力受损的临床价值 |
8. 临床干预治疗结果及随访 |
9. 治疗前与6月龄随访时相关实验室指标比较 |
10. 安全性监测 |
讨论 |
一、BAEP检查在筛查小婴儿CMV感染后听力异常中的作用 |
二、引起小婴儿CMV感染致听力受损相关因素及致病机制 |
三、其他影响因素 |
四、小婴儿CMV感染致听力受损独立危险因素 |
五、小婴儿CMV感染致听力受损临床干预治疗 |
结论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致谢 |
四、SCREENING FOR MUTATIONS IN A NOVEL RETINA-SPECIFIC GENE AMONG CHINESE PATIENTS WITH RETINITIS PIGMENTOSA(论文参考文献)
- [1]用于视网膜电刺激闭环反馈的响应分析方法[D]. 李婉莹.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2021(08)
- [2]广西地区非综合征性聋家系耳聋基因全外显子组测序研究[D]. 冯梦龙.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D]. 李可芸.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决明子水溶性多糖通过调控PI3K/Akt和TLR4/NF-κB信号通路对MNU诱导大鼠视网膜色素变性保护作用的研究[D]. 何岁勤.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6)
- [5]石家庄及周边地区人群耳聋基因突变分析及靶向测序发现综合征型耳聋家系NOG新突变[D]. 马聪.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6]莫能菌素对宿主细胞内弓形虫基因表达及代谢过程影响的研究[D]. 翟斌涛.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
- [7]早发非肥胖糖尿病患者中线粒体突变基因的筛查及家系分析[D]. 张玉媛.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8]基于高通量及多组学整合分析筛选隐睾风险的易感基因及NEK2基因部分功能的研究[D]. 葛文亮. 苏州大学, 2019(06)
- [9]结节性硬化症及轴索型腓骨肌萎缩症的基因诊断及表型相关性研究[D]. 林珊.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10]小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致听力受损的危险因素分析及临床干预疗效的评估[D]. 石娴静. 苏州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