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和心理治疗的伦理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珊珊[1](2021)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扩展模型的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路径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编制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问卷和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行为执行意向问卷并进行信效度检验,以期了解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现状,并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指导,增加执行意向、自我效能和社会支持变量,形成计划行为理论扩展模型,探讨基于该模型的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路径。方法1.通过国内外文献检索、德尔菲专家函询、小样本预测试形成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问卷,于2019年10月至12月选取232例脑卒中患者,通过项目分析、信效度检验、验证性因素分析对问卷进行检验。2.通过查阅文献、德尔菲专家函询、小样本预测试形成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行为执行意向问卷,于2019年10月至12月选取234例脑卒中患者,采用项目分析、信效度检验、验证性因素分析对问卷进行检验。3.2020年1月至8月便利选取273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问卷、计划行为理论量表、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行为执行意向问卷、中文版脑卒中康复自我效能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对患者的康复锻炼自我管理、康复锻炼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执行意向、自我效能、社会支持情况进行调查。采用SPSS 22.0和AMOS 22.0处理数据。采用频数、构成比描述计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计量资料;一般人口学资料对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执行意向、自我效能、社会支持与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之间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执行意向、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对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路径分析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1.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问卷共提取3个公因子,分别命名为目标与方法管理、内容管理、环境与监测管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8.412%,总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74,各因子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961、0.974、0.976,总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921,各因子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853、0.864、0.839;问卷的内容效度为0.969,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为:c2/df=1.755,RMSEA=0.053,GFI=0.914,NFI=0.963,IFI=0.984,TLI=0.980,CFI=0.983。2.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行为执行意向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问卷共提取2个公因子,分别命名为行动计划和应对计划,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5.973%,总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80,各因子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982、0.979,总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884,各因子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885、0.856;问卷的内容效度为0.947,校标关联效度为0.713,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为:c2/df=1.960,RMSEA=0.059,GFI=0.886,NFI=0.959,IFI=0.979,TLI=0.976,CFI=0.979。3.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的得分为(63.40±16.06)分;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得分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目前工作状态、个人月收入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与康复锻炼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执行意向、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均存在正相关(P<0.05)。4.结构方程模型显示,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执行意向、自我效能、社会支持解释了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变异量的74%。行为意向对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的直接效应值为0.278,加入执行意向、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变量后,行为意向对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的效应值达到0.674,其中,行为意向通过执行意向、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对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的间接效应值为0.396。康复锻炼态度、主观规范通过行为意向对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的效应值分别为0.073、0.279。知觉行为控制可以通过行为意向影响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也可以直接影响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直接效应值为0.139,间接效应值为0.319,总效应值为0.458。结论1.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问卷的信效度较好,可用于评估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2.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行为执行意向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适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行为执行意向的评估。3.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处于中等水平,影响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目前工作状态、个人月收入。4.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行为意向可以直接影响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也可以通过执行意向、自我效能和社会支持间接影响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知觉行为控制可以直接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康复锻炼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可以通过行为意向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
刘佳雨[2](2021)在《丰富康复护理对改善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及其机制探讨》文中指出目的:1.观测丰富康复护理对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2.探讨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在丰富环境改善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1.本研究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康复科治疗的脑卒中患者,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康复护理组和丰富康复护理组。常规康复护理组给予神经科常规的脑卒中认知障碍康复护理,丰富康复护理组给予结合了丰富环境概念的综合性康复护理,干预频率为每天1次,一周干预6天,连续12周。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数字广度测试(Digit Span Test,DST)、斯特鲁色词测验(Stroop Color-Word Test,SCWT)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12周后的认知功能进行测评。2.选用美国癌症研究所(Institute of Cancer Research,ICR)清洁级雄性小鼠,利用光栓法制作小鼠脑卒中模型,通过Y迷宫与假手术组小鼠进行对比,将认知障碍的实验小鼠予以筛选。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进行分组,即假手术标准环境组(Sham+SE组)、卒中后认知障碍标准环境组(PSCI+SE组)和卒中后认知障碍丰富环境组(PSCI+EE组)。对这些小鼠进行饲养2周后,利用Y迷宫、新物体识别对它们的记忆能力进行评价和测试,利用RT-PCR对实验对象的额叶和海马内代谢型谷氨酸受体的基因转录情况及时观察与记录,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额叶和海马内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乙酰化的组蛋白H3(Acetylated histone H3,Ac-H3)、磷酸化的 CREB 蛋白(CAMP Response Binding Protein,CREB)表达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在干预前,一般资料情况以及MoCA得分、数字广度测试得分和Stroop测验得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12周后,两组MoCA得分、数字广度测试得分和Stroop测验得分均改善(p<0.05),丰富康复护理组的效果优于常规康复护理组(p<0.05)。2.(1)通过实验之后发现,相比于Sham+SE组,PSCI+SE组的实验对象的自发交替率存在明显不足(p<0.001),而且新物体探索率也下降显着(p<0.001),额叶及海马相关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2)PSCI+EE组小鼠自发交替率、新物体探索率、额叶及海马的谷氨酸基因转录等变化与PSCI+SE组相比较为明显(p<0.05),但相比于Sham+SE组而言,仍然有差异(p<0.05)。结论:1.经丰富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水平。2.通过对小鼠进行试验之后发现,采用丰富环境的手段,能让其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功能进一步恢复,整体认知能力进一步提升,而在这一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原理机制是:即通过提高CREB的磷酸化、改善乙酰化内稳态失衡、增加mGluR2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最终改善认知功能。
钱茜[3](2021)在《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在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早期康复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探讨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在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早期康复中的作用,同时还探讨该训练对脑出血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住院周期以及出院后锻炼依从性的影响,以期为今后的临床康复护理实践提供指导和依据。研究方法:根据文献调研及专家咨询,结合脑出血患者的实际运动情况,最终形成运动结合认知训练方案。选取76例湖州市某医院2020年01月至2021年01月收治的神经外科脑出血患者。研究对象按照SPSS形成的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肢体康复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认知训练,发病24h后开始干预,干预周期为2周,1次/天,45分钟/次。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住院总时长和锻炼依从性得分。将数据录入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研究结束后,共有73例患者完成了全部资料的收集,失访3例。干预2周后两组比较结果如下:(1)肢体运动功能情况:两组研究对象的FMA得分及等级比较均有显着差异。试验组FMA总分明显提高至72.19±8.29分,对照组总分提高至66.11±11.71分;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由重到轻可分为Ⅰ级到Ⅳ级,试验组Ⅰ级的占比低于对照组,Ⅱ级和Ⅲ级的占比高于对照组(试验组Ⅰ级0.0%、Ⅱ级94.6%、Ⅲ级5.4%;对照组Ⅰ级13.9%、Ⅱ级86.1%、Ⅲ级0.0%)。(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情况:两组研究对象的MBI得分及等级比较均有显着差异。试验组明显提高至70.03±17.61分,对照组提高至60.03±20.14分;试验组日常生活明显依赖和需要帮助的占比低于对照组,基本自理的占比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明显依赖8.1%、需要帮助18.9%、基本自理73.0%;对照组明显依赖27.8%、需要帮助25.0%、基本自理47.2%)。(3)住院周期情况:试验组患者住院总天数少于对照组患者(试验组15.84±2.14天;对照组17.97±3.10天)。(4)锻炼依从性情况:出院2周后试验组患者锻炼依从性得分高于对照组患者(试验组40.16±2.19分;对照组36.25±1.52分);试验组患者锻炼依从率高于对照组患者(试验组71.72±3.92%;对照组64.73±2.71%)。研究结论: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应用于脑出血患者的肢体功能康复是有效的、安全可行的。该训练能够显着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还可以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长,同时适当提高了患者出院后的锻炼依从性,值得在脑出血早期康复护理中应用推广。
何慧鑫[4](2021)在《基于内尔·诺丁斯关怀理论的护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安全隐患防范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内尔·诺丁斯关怀理论制定预防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安全隐患的干预方案,以期降低患者居家安全隐患,评价本研究所制定的干预方案在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安全隐患中的效果,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居家跌倒不良事件发生率,增加患者家庭关怀能力。方法:本研究为类实验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在吉林市北华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首发老年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出院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将2019年12月—2020年9月期间经过知情同意后纳入的35例患者作为干预组,将2020年10月—2021年1月期间经过知情同意后纳入的3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干预组患者在常规健康指导的基础上运用内尔·诺丁斯关怀理论制定有针对性地干预措施。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健康指导。干预周期时间为3个月,应用一般资料调查量表、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安全隐患调查表、巴氏指数评定量表、居家跌倒因素筛查量表、家庭关怀指数问卷对干预前后患者一般资料情况、居家安全隐患、日常生活能力、居家跌倒因素、家庭关怀指数进行评估。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双人核对录入数据,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进行比较,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变量采用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两独立样本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居家安全量表得分在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干预前干预组总分为70.75±7.03,对照组总分为73.91±5.32;干预后干预组总分为84.50±3.01;对照组总分为75.79±5.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巴氏指数量表得分在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进行组间比较,干预组干预前总分为79.53±11.87,干预后总分为88.28±7.89;对照组干预前总分为74.26±18.96,干预后总分为71.32±22.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居家跌倒量表得分在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进行组间比较,干预组干预前总分为17.03±3.10,干预后总分为20.19±1.82;对照组干预前总分为16.82±4.48,干预后总分为17.18±5.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家庭关怀度量表得分在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进行组间比较,干预组干预前总分为6.50±1.05,干预后总分为8.16±0.95;对照组干预前总分为6.18±1.80,干预后总分为6.35±1.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内尔·诺丁斯关怀理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安全隐患的干预研究有效降低了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安全隐患,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可减少居家跌倒的发生率,可提高患者及家属的关怀能力。
杨彦楠[5](2021)在《个案管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过程中的运用 ——以南京市R医院神经内科病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工作专业的不断发展,本土社会工作也尝试在不同领域探索适应本土文化和环境的服务模式。笔者通过在医院的实习,思考了社会工作如何为具有复杂需求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提供服务,基于此,开展医务社会工作运用个案管理模式的专业的方法来介入老年患者的康复治疗,希望能够满足患者的多层次需求,帮助案主连结可利用的资源,为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提供有效的服务,因此笔者最终尝试以个案管理模式进行介入。本研究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分析,从而确立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理论基础及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然后,通过自评量表筛查和访谈对案主康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需求的资料进行收集,同时也采用参与式观察法对偏瘫患者的康复过程进行了解,再以生-心-社的模式为指导,根据所收集资料分析脑卒中患者的共性问题和需求。在此基础上建立个案管理团队,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多层次需求制定服务计划进行服务。首先,以理性情绪疗法为指导,运用访谈的方式解决案主的心理压力问题,其次联合多学科的个案管理团队运用社会支持理论,为不同案主提供多层次的其他需求,最后对个案管理团队介入偏瘫患者康复的整个服务过程进行评估、反思,最终对整个研究进行总结。总之,笔者希望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联合团队其他角色减缓案主的心理压力,发挥案主的优势,帮助案主解决问题,从而探讨个案管理模式对偏瘫患者康复的运用,希望能对以后的相关研究产生一定的参考价值。
朱晓萍[6](2021)在《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基于行动地当前脑卒中患者健康管理问题日趋凸显,而医院-社区-家庭的连续性照护方案尚不完善的现状,运用行动研究方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计划、实施计划、方案评价等五个阶段,从多角度探索行动地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并在临床应用中不断修正和优化,探讨该模式实施后的效果,为规范脑卒中护理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框架,按照行动研究“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反思”的螺旋循环过程以两轮行动循环的方式,优化并修订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一阶段,诊断阶段:通过临床实践现状调查了解脑卒中患者疾病照护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了解患者及照顾者的疾病照护需求。第二阶段,计划阶段:研究者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研究、行动研究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三阶段,行动阶段:研究者选择脑卒中中心及神经内科实施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采用参与式观察法、焦点小组访谈方法收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意见和建议,结合研究者以及行动小组的反思、讨论共同对方案进行优化和修订;第四阶段,评价阶段: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11月~12月实施修订后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与2017年11月~12月未实施该个案管理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进行前后对比,通过对患者层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健康教育知晓率、出院满意度等)、照顾者层面(照顾者照护能力评价指标、生活质量评价指标)、医护层面(医师、护士、社区护士满意度、对个案管理模式的认知与接受度)以及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层面(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相关数据的前后对比,采用描述性统计、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方法比较干预前后1、3、6个月数据的差异性,评价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对患者、照顾者、医护以及医疗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并为第二轮行动循环的开展提出建议和意见。第五阶段,反思阶段,回顾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研究,通过对行动小组成员、个案管理师及参与本阶段研究的脑卒中患者进行访谈,从患者、家庭照顾者、医护实践者、护理专业及卫生资源利用层面反思行动研究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第二轮行动循环则根据第一轮行动循环的研究结果进行第二轮的计划、实施、评价和反思。【研究结果】1、第一轮行动研究结果:临床现状调研发现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存在较高照顾需求,包括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需求、连续性照护管理需求、社会支持需求;医院脑卒中患者连续性照护管理目前仅局限于院外随访阶段,阻滞因素多而复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脑卒中患者的连续性照护管理认知欠缺,医院社区的联动、引导是重要解决途径。文献回顾发现脑卒中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欠佳、早期康复训练缺乏规范性、家庭照护者照护压力较大、院外连续性照护存在脱节现象、以护理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等保障机制不健全、对个案管理模式中关键要素与环节质量把控有待提升;基于理论研究、文献研究以及行动小组头脑风暴,依据指导照护模式,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通过初步实施以及评价阶段不断优化方案,最终形成由专职个案管理师主导、兼职个案管理师辅助,包含医师、康复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药剂师等多重角色的学科协作团队,实施包括评估、监测、支持、提供教育、自我管理、沟通与协调的从入院到出院,再到社区、家庭等全程疾病照护管理流程。脑卒中个案管理实施后,在患者层面,显着改善患者疾病照护结局,患者的疾病康复指标,如血压、血脂、血糖控制等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等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照顾者层面,显着提高照顾者照顾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干预组照顾者照顾能力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远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亦优于对照组(p<0.01),同时其生活质量测评指标总体健康状况(GHQ-28)亦显着改善,干预组GHQ-28各维度以及总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除严重抑郁维度外亦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护层面,干预组医院医护对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及满意度皆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方面,干预组患者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2、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针对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反思之处,如患者渴望上门医疗服务、纸质版宣教材料略显不足、护士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及技能不足、护理人力资源的短缺以及社区参与管理不足等维度进行优化和整改,形成最终版的脑卒中个案管理模式,着重于卒中宣教材料《脑卒中防治ABC》制定、增加社区上门服务、增加Hcy疾病指标收集、护士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及人力资源激励政策等方面的修订。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与第一轮行动研究相比,社区参与力度提高,社区医生、护士对个案管理模式的满意度、认知程度及接受程度皆显着提升(p<0.05)。社区上门医疗服务给患者及照顾者带来便捷,使其从中体验到更多关怀和照顾,个案管理护士专科水平和社会认可度亦大幅提升。【研究结论】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及其照顾者对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连续性照护管理及社会支持等方面存在持续需求;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是以个案管理护士为主导的脑卒中多学科照护模式,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连续性的疾病照护和管理,使患者及其照顾者及时获取疾病诊疗及照护信息、有效促进患者各项功能的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疾病康复过程及结局,促进脑卒中患者的整体康复;在照顾者层面提高其照顾能力、改善其健康状况,亦起到积极作用;在医疗卫生系统层面可有效改善医患、护患关系、减轻医疗负担、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完善健康服务体系,优化卫生服务模式;在护理专业层面使护士深刻感受到自身责任感和价值感、促进其专业学习和提升,最终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拓展脑卒中护理服务范围,使连续性护理服务有效延伸,为脑卒中患者持续、动态的治疗、护理和康复提供可靠专业支持和照护,丰富临床护理实践范畴。
李敏[7](2021)在《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了解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现况、脑卒中患者及家属的关怀需求、一线护理人员的临床人文护理举措,为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提供相关策略及依据。(2)构建适用于卒中病房的人文护理实践指引,以期为我国专科人文护理实践提供参考。方法(1)通过现象学研究法,在文献研究、课题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半结构式访谈提纲,采用目的抽样法,对来自13个市的18位卒中专科人员(医生、护士、康复技师)进行质性访谈,了解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现况,通过Colaizzi主题聚类分析数据。(2)通过现象学研究法,运用半结构式质性访谈,分别对21名脑卒中患者和21名家属进行调查,深度挖掘其关怀需求。(3)通过横断面调查,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来自全国24个城市65所医疗机构的100名卒中专科临床护士为调查对象,运用自制问卷,了解其在照护脑卒中患者过程中的人文护理举措,并用词频分析和主题聚类分析处理数据。(4)通过专题研讨会,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20名卒中专科临床护士,以圆桌讨论形式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方案构建草案修改讨论,形成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初稿。(5)通过横断面调查,以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初稿为内容制定调查问卷,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全国卒中平台二、三级综合医院卒中病房的265名护士和250名患者进行调查,了解护士和患者对该指引具体内容的重要性认知情况,并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护患双方重要性认知差异。(6)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以目的抽样,采用函询问卷的形式对来自全国15家医疗机构及科研院校的25名专家进行2轮的咨询,以最终确立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方案。结果(1)医、护、技的质性访谈共提取出4个主题,12个亚主题。具体为:(1)卒中病房工作人员对卒中患者的关怀行为逐步提升(卒中救治理念发生改变、关注解决患者的现存问题、主动营造关怀氛围)、(2)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者的关怀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自身职业价值感不强、主动关怀行为落实不够、全程康复欠重视)、(3)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中的主要困难和矛盾(医疗机构现行管理与需求有差距、康复条件与需求存在差距)、(4)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中工作人员的迫切需求(增设专职岗位、有效的人文关怀培训、构建更为和谐的医患关系)。(2)脑卒中患者与患者家属的质性访谈共提取出6个主题,14个亚主题。具体为:(1)生理关怀、(2)安全关怀(专业操守、应答及时)、(3)情感关怀(服务意识、正性激励、同理心、有效沟通、提供交流平台、个性化关怀)、(4)尊重权利、(5)康复关怀(康复计划、专业指导、康复配置、延续服务)、(6)家属关怀(身心支持、照护指导)。(3)共计收到610条临床人文护理举措,经主题归纳,内容主要集中在生理、安全、情感、尊重、康复五大方面。排名前20的高频词组分别聚焦在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卒中康复、环境改造、出院随访等方面,其中:(1)健康教育主要集中在具体项目开展和不同指导形式;(2)心理护理多体现在言语沟通和服务态度;(3)康复多为提供辅助器具和开展早期康复;(4)环境改造多为增设保护性安全措施;(5)出院随访集中在居家访视和居家改装,调查对象一致认为该部分是关怀中的短板。(4)专题研讨会共收到86条文字性建议,涉及45个条目。根据讨论意见,意见归类、主题分析,经课题组讨论决定,合并指标20项,修改语言描述36项,删除指标49项,初步形成了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初案,其中包含5个维度(生命关怀、安全关怀、情感关怀、尊严关怀、康复关怀),共46个条目。(5)在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中,护患双方各条目得分分别为(4.75±0.32)分和(4.50±0.35)分,在B2(安全管理方案)、B6(安全设置)、B7(辅具性能良好)、C4(认知障碍管理)、C6(亲属陪伴)、D2(知情告知)、D3(参与决策)、D6(不敬言行)、D7(满足需求)、E8(专业指导)等10个条目无统计学差异,余36个条目均有显着差异(P<0.05)。(6)2轮专家咨询的问卷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1,实践条目重要性和实用性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12、0.10和0.09、0.11。2轮的修改建议分别为95和42条,分别修改条目36条和21条。2轮咨询后,所有指标赋值均在4.5分以上、变异系数在0~0.17之间。最终确立了以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为结构框架的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方案,包含5个维度,共46条目。结论(1)人文关怀实践已在我国广泛开展,但医务人员视角下的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现况并不乐观,脑卒中患者及家属的需求亦无法满足,临床护士眼中的人文护理多集中对患者的常规指导和日常护理操作,缺乏对患者全面而有针对性的关怀措施、对人文护理实质内容的全面理解、对关怀实践的整体概念,建立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迫在眉睫。(2)构建了包含生理关怀、安全关怀、情感关怀、尊严关怀、康复关怀5个维度、46个条目的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专家积极系数及权威系数等主要结果均体现出专家意见的一致性高、可靠性强,表明本研究方案有较高科学性,可规范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内容,为我国专科人文护理实践提供借鉴。
田伶玉[8](2021)在《脑卒中患者疾病接受度及其干预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估脑卒中患者疾病接受水平,并分析影响脑卒中患者疾病接受度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构建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疾病接受度的干预方案,并验证其干预效果;为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本研究共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线调查,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9月~2020年11月在河北省承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康复科选取180例脑卒中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领悟社会支持、医学应对方式、康复自我效能、健康认知评价方式和疾病接受水平进行问卷调查,从而确定脑卒中患者的疾病接受水平,并分析影响其疾病接受度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第二部分为干预研究,选取164例脑卒中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82例)和实验组(8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心理护理干预,分别在干预前、后,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脑卒中康复自我效能量表、健康认知评价量表和疾病接受度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运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1.脑卒中患者疾病接受度得分为(19.99±5.21)分;领悟社会支持总分为(48.32±7.83)分;医学应对方式各维度得分分别为:面对(18.64±4.55)分、回避(18.40±4.56)分、屈服(12.01±2.79)分;康复自我效能总分为(63.80±16.33)分;健康认知评价各维度得分分别为:威胁(14.85±3.66)分,挑战(18.40±4.61)分,有害/失去(25.51±6.83)分,有益/不相关(11.33±3.36)分;2.不同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月收入、费用支付方式、是否手术、病程的患者疾病接受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婚姻状况、居住地、疾病类型的患者,疾病接受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脑卒中患者的领悟社会支持、面对应对、康复自我效能、挑战和有益/不相关与疾病接受度呈正相关(r=0.624、0.675、0.696、0.379、0.370,P<0.01),回避应对、屈服应对、威胁和有害/失去与疾病接受度呈负相关(r=-0.647、-0.669、-0.435、-0.688,P<0.01);4.领悟社会支持、屈服应对、康复自我效能和有害/失去的认知评价方式是脑卒中患者疾病接受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联合解释了总变异的61.9%。5.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疾病接受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85,P=0.280)。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疾病接受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00,P<0.001);6.干预前,两组患者的领悟社会支持、医学应对方式、康复自我效能、健康认知评价的得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t=0.013~1.921,均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领悟社会支持、医学应对方式、康复自我效能、健康认知评价的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99~10.069,均P<0.05);7.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疾病接受度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对照组干预前、后,在领悟社会支持、屈服应对、康复自我效能、威胁和有害/失去得分上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8~4.785,均P<0.05);实验组在各量表及其维度得分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670~20.044,均P<0.001)。结论:1.脑卒中患者疾病接受度处于中低水平;2.领悟社会支持水平、屈服应对方式、康复自我效能、有害/失去的认知评价方式是影响脑卒中患者疾病接受度的主要因素;3.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心理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患者的疾病接受水平、领悟社会支持水平和康复自我效能,因此引导患者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增加积极正性的认知评价,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康复。
张鸿鑫[9](2020)在《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肺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等的影响,以期为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肺功能减退提供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康复护理方法。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来自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晋江中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的符合入选标准76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治疗护理和早期肢体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六字诀训练,30min/次,1次/d,5d/周,共训练12周。两组分别于干预前、后进行指标评价,评价内容:(1)肺功能:采用便携式肺功能仪评价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FEVl)、峰值呼气流速(peak expiratory flow,PEF)、最大自主通气量(maximal voluntary ventilation,MVV);(2)主观劳累程度:采用Borg量表评估试验组患者试验前后的主观劳累程度;(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4)生活质量:采用脑卒中影响量表(Stroke Impact Scale,SIS);(5)肺部感染。结果1.共纳入合格对象76例,完成整个试验共73例,脱落病例3例(试验组1例,对照组2例)。2.基线比较:试验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文化程度、病程、住院天数、吸烟情况、偏瘫侧、偏瘫侧肌力、Brunnstrom分期、FAC分级、House-brackmann分级、洼田饮水试验分级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试验前,两组患者FVC、FEVl、PEF、MVV、MBI、SI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肺功能:试验后,两组患者的FVC、FEVl、PEF、MVV均较试验前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试验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6、0.035、0.039、0.003)。4.主观劳累程度:试验后,试验组患者的Borg评分较试验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试验后,两组患者的MBI评分均较试验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试验组较对照组增加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6.生活质量:试验后,两组患者的SIS各维度及总分,除情绪维度外,均较试验前有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后组间比较,试验组SIS在力气、情绪、交流、参与维度及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2、0.034、0.040、0.040、0.026),而在记忆/思维、日常活动、移动能力、患侧手功能维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64、0.858、0.683、0.117)。7.肺部感染:试验随访期间,试验组和对照组发生肺部感染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4)。结论1.六字诀呼吸训练可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肺功能。2.六字诀呼吸训练有助于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3.六字诀呼吸训练有助于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付秀云[10](2020)在《基于时机理论的干预对脑卒中照顾者照顾负担和生活质量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建立基于时机理论的脑卒中照顾者干预模式。研究基于时机理论的干预模式在不同时间对脑卒中照顾者照顾负担、抑郁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对脑卒中患者疾病复发率的影响,为护理服务延伸到家庭和社区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5月在青岛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02名脑卒中患者的照顾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健康教育和出院随访,干预组在神经内科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给予基于时机理论的干预。根据时机理论将脑卒中照顾者的照顾过程分为5个阶段,包括诊断期(入院后1~3天)、稳定期(入院后4~10天)、出院准备期(出院前1~2天)、调整期(出院后3个月内)和适应期(出院后3个月到6个月)。干预人员结合《TIR健康教育手册》,在不同阶段给予照顾者相应的健康教育。前三个阶段的干预在院内完成:包括每日一次的面对面授课、技能培训和情感沟通。后两个阶段的干预在院外进行:包括定期电话随访、面访、健康大讲堂以及多种形式健康信息的推送。收集不同时间(入院时、出院前、出院后3个月及6个月)Zarit照顾者负担量表(ZBI)、抑郁自评量表(SDS)、SF-36简明健康调查量表数据以及脑卒中患者卒中后6个月复发率的数据。使用统计软件SPSS 21.0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采用描述性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分析基于时机理论的干预对脑卒中照顾者照顾负担、抑郁水平、生活质量以及脑卒中患者卒中后6个月复发率的影响。结果1.两组照顾者在干预前的人口社会学信息、照顾负担、抑郁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照顾者照顾负担(ZBI)总分及各维度得分:(1)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照顾负担总分、个人负担维度得分和责任负担维度得分的时间效应、干预效应以及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时间因素对照顾负担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有影响,且得分随干预时间的增长而下降;干预因素对得分有影响,且在不同时间点,干预组得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因素和干预因素有交互作用,两组照顾者在不同时间点的得分趋势不同。(2)出院后6个月,两组照顾者的照顾负担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照顾者SDS抑郁评分:(1)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SDS抑郁评分的时间效应、干预效应和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时间因素对SDS抑郁评分有影响,且得分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干预因素对得分有影响,且在干预的不同时间段,干预组较对照组SDS抑郁评分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因素和干预因素有交互作用,两组照顾者在不同时间点的得分趋势不同。(2)到出院后6个月,两组照顾者的抑郁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照顾者SF-36得分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1)两组照顾者PCS总分、MCS总分及RP、VT、SF、RE和MH维度得分的时间效应、干预效应和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时间因素对各得分有影响,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各得分有上升的趋势;干预因素对各得分有影响,在不同时间点,干预组得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因素与时间因素的交互效应显着(P<0.05),说明在不同时间点,两组照顾者得分变化趋势不同。(2)PF、BP和GH维度得分仅时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进一步分析发现,两组照顾者得分随时间的延长而上升。5.干预结束后,干预组脑卒中患者6个月卒中复发率显着低于对照组(χ2=4.358,P<0.05)。结论1.基于时机理论的干预模式能显着降低脑卒中照顾者的照顾负担和抑郁水平,有效提高生活质量,但对生理机能及一般健康状况影响较小。2.基于时机理论的干预模式能显着降低脑卒中患者卒中后6个月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二、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和心理治疗的伦理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和心理治疗的伦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扩展模型的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路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3 相关概念界定 |
4 理论依据 |
5 技术路线图 |
第一部分 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形成条目池 |
2 专家函询 |
3 小样本预试验 |
4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5 验证性因素分析 |
6 资料收集 |
7 统计学方法 |
8 质量控制 |
结果 |
1 专家函询 |
2 小样本预试验 |
3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4 验证性因素分析 |
讨论 |
1 问卷编制的必要性 |
2 问卷编制的过程科学合理 |
3 专家函询结果可靠 |
4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第二部分 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行为执行意向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形成条目池 |
2 专家函询 |
3 小样本预试验 |
4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5 验证性因素分析 |
6 资料收集 |
7 统计学方法 |
8 质量控制 |
结果 |
1 专家函询 |
2 小样本预试验 |
3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4 验证性因素分析 |
讨论 |
1 问卷编制的重要性 |
2 问卷编制的科学性 |
3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第三部分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扩展模型的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路径分析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工具 |
3 资料收集 |
4 统计学分析 |
5 质量控制 |
6 伦理原则 |
结果 |
1 脑卒中患者的一般资料描述 |
2 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及其各变量的描述 |
3 不同特征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对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的影响 |
4 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与各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
5 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的路径分析 |
讨论 |
1 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的现状 |
2 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的现状 |
3 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行为执行意向、自我效能、社会支持的现状 |
4 不同一般人口学资料对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的影响 |
5 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的模型解释 |
结论 |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附录 |
致谢 |
(2)丰富康复护理对改善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及其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丰富康复护理对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的疗效观察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资料收集 |
1.4 质量控制 |
1.5 伦理原则 |
1.6 数据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
2.2 干预前后认知功能比较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丰富环境对卒中后认知障碍小鼠谷氨酸受体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和器械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试剂配置 |
2 方法和步骤 |
2.1 脑卒中模型制备 |
2.2 模型鉴定 |
2.3 样本量计算 |
2.4 实验分组 |
2.5 丰富环境的设计及实验干预 |
2.6 指标检测及方法 |
3 结果 |
3.1 实验动物数量分析 |
3.2 行为学检测结果 |
3.3 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 |
1 引言 |
2 脑卒中认知障碍康复护理的现实意义 |
3 卒中后认知障碍康复护理的时机 |
4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康复护理的方法 |
4.1 心理护理 |
4.2 记忆功能训练 |
4.3 注意力和定向力训练 |
4.4 运动疗法 |
4.5 音乐疗法 |
4.6 远程护理 |
4.7 虚拟现实技术 |
5 不足与展望 |
5.1 不足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在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早期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早期康复的理论机制 |
1.3 运动结合认知训练的理论机制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早期康复 |
1.4.2 运动结合认知训练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前期准备 |
2.1.1 文献检索及回顾 |
2.1.2 成立研究团队 |
2.1.3 初步形成干预方案 |
2.1.4 预试验 |
2.2 研究对象 |
2.2.1 病例选择 |
2.2.2 纳入标准 |
2.2.3 排除标准 |
2.2.4 剔除标准 |
2.3 研究方法 |
2.3.1 样本量计算 |
2.3.2 随机分组方法 |
2.3.3 干预方案 |
2.4 伦理原则 |
2.5 研究工具 |
2.5.1 一般情况调查表 |
2.5.2 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
2.5.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表 |
2.5.4 脑卒中功能锻炼依从性量表 |
2.5.5 认知干预用物 |
2.6 方案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2.7 资料收集与统计 |
2.8 技术路线 |
2.9 质量控制 |
2.9.1 课题实施前 |
2.9.2 课题实施阶段 |
2.9.3 数据处理阶段 |
3 结果 |
3.1 样本流失情况 |
3.2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分析 |
3.3 干预效果的评价 |
3.3.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FMA情况 |
3.3.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MBI情况 |
3.3.3 干预后住院总天数 |
3.3.4 干预后两组患者出院2 周后锻炼依从性情况 |
4 讨论 |
4.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分析 |
4.2 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在临床护理中实施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
4.3 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 |
4.4 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可以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4.5 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可以缩短患者的住院周期 |
4.6 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可以提高患者出院后的锻炼依从性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性 |
5.3 不足及展望 |
5.3.1 不足 |
5.3.2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出血患者早期康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4)基于内尔·诺丁斯关怀理论的护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安全隐患防范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绪论 |
第1章 研究现状 |
1.1 脑卒中流行病学 |
1.2 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安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老年脑卒中居家安全发展趋势 |
1.4 内尔·诺丁斯关怀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章 基于内尔·诺丁斯关怀理论为指导的护理干预方案的制定 |
2.1 干预方案制定小组 |
2.1.1 以内尔·诺丁斯关怀理论为指导的护理干预初步方案 |
2.1.2 制定函询问卷 |
2.1.3 专家可靠性分析 |
2.1.4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
2.1.5 质量控制 |
2.2 结果 |
2.2.1 专家一般情况 |
2.2.2 专家可靠性分析 |
2.3 讨论 |
2.3.1 以内尔·诺丁斯关怀理论为指导的护理干预方案的科学性 |
2.3.2 以内尔·诺丁斯关怀理论为指导的护理干预方案的实用性 |
第3章 基于内尔·诺丁斯关怀理论护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安全隐患防范的效果评价 |
3.1 研究对象 |
3.1.1 纳入标准 |
3.1.2 排除标准 |
3.1.3 样本量的确定 |
3.2 研究方法 |
3.2.1 研究工具 |
3.2.2 试验分组 |
3.2.3 资料收集 |
3.2.4 数据分析 |
3.2.5 伦理原则 |
3.2.6 质量控制 |
3.2.7 研究技术路线 |
3.3 研究结果 |
3.3.1 老年脑卒中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结果 |
3.3.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居家安全隐患得分情况 |
3.3.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巴氏指数)得分情况 |
3.3.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居家跌倒风险得分情况 |
3.3.5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家庭关怀指数得分情况 |
3.4 讨论 |
3.4.1 老年脑卒中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3.4.2 以内尔·诺丁斯关怀理论为指导的干预方案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安全隐患的影响 |
3.4.3 以内尔·诺丁斯关怀理论为指导的干预方案对老年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巴氏指数)的影响 |
3.4.4 以内尔·诺丁斯关怀理论为指导的干预方案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跌倒风险的影响 |
3.4.5 以内尔·诺丁斯关怀理论为指导的干预方案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家庭关怀指数的影响 |
3.5 创新性 |
3.6 局限性 |
3.7 研究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知情同意书 |
附录 B 一般资料调查表 |
附录 C 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安全隐患调查表 |
附录 D 巴氏指数评定量表(Barthel Index) |
附录 E 居家跌倒风险筛查量表 |
附录 F 家庭关怀指数问卷 |
附录 G 以内尔·诺丁斯关怀理论为指导的护理干预初步方案专家咨询(第一轮) |
附录 H 以内尔·诺丁斯关怀理论为指导的护理干预初步方案专家咨询(第二轮) |
附录 I 干预组用药安全干预内容(终稿)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个案管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过程中的运用 ——以南京市R医院神经内科病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文献述评 |
四、理论基础 |
(一)理性情绪疗法 |
(二)社会支持理论 |
五、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框架 |
六、概念界定 |
(一)个案管理 |
(二)脑卒中偏瘫患者 |
第二章 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过程中的问题评估 |
一、研究对象的确立 |
二、研究对象问题的评估 |
(一)心理压力问题 |
(二)社会支持问题 |
(三)康复障碍问题 |
第三章 个案管理运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实务过程 |
一、准备阶段 |
(一)制定目标 |
(二)建立个案管理团队 |
(三)制定服务计划 |
(四)分析可利用的资源 |
二、实施阶段 |
(一)心理压力缓解 |
(二)帮助建立社会支持 |
(三)协助康复训练 |
三、结束阶段 |
(一)服务成效的评估 |
(二)结案 |
第四章 个案管理运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研究总结 |
一、总结 |
二、反思 |
(一)服务成效受到多重因素影响 |
(二)团队协作能力有待加强 |
三、对个案管理模式运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展望 |
(一)促进个案管理团队角色的连结 |
(二)推动个案管理模式的发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6)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动因与背景 |
(一)脑卒中防治是慢病管理系统突出的公共健康问题 |
(二)临床实践凸显脑卒中照护模式变革需求 |
(三)个案管理是实现脑卒中连续性照护服务的可行模式 |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二章 研究方案与设计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理论依据---指导照护模式 |
三、研究目的 |
四、方法的选择---行动研究 |
(一)行动研究的起源与概述 |
(二)行动研究的概念与应用 |
(三)行动研究的步骤 |
(四)本研究与行动研究的契合性分析 |
(五)行动研究场所的选择 |
五、研究内容 |
六、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
(一)资料收集方法 |
(二)资料分析方法 |
七、质量控制措施 |
八、人权保护措施 |
九、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 |
一、诊断阶段---问题的确认 |
(一)田野研究---行动地临床现状调研 |
(二)患者及家庭照顾者的居家照护体验 |
(三)医护人员的知情者访谈 |
(四)讨论 |
(五)小结 |
二、计划阶段---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
(一)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构建原则 |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文献回顾 |
(三)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构建的理论转化 |
(四)成立行动研究小组 |
(五)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
三、行动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实施与修订 |
(一)制定行动计划 |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实施与修订 |
四、评价阶段---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评价指标与工具 |
(四)干预措施 |
(五)资料收集方法 |
(六)资料分析方法 |
(七)质量控制措施 |
(八)研究结果 |
(九)讨论 |
(十)小结 |
五、反思阶段---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
(五)研究结果 |
(六)讨论 |
(七)小结 |
第四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 |
一、计划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完善与修订 |
(一)制定行动计划 |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讨论修订 |
二、行动阶段---修订版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结果 |
(五)小结 |
三、评价阶段---第二轮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
(五)质量控制措施 |
(六)研究结果 |
(七)讨论 |
(八)小结 |
四、反思阶段---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
(五)研究结果 |
(六)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成果 |
二、研究结论 |
三、研究的创新性 |
四、研究的局限性 |
五、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附录 |
综述 积极老龄化视阈下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7)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3 相关理论阐述 |
1.4 文献回顾 |
1.4.1 人文护理的含义 |
1.4.2 人文护理实践的相关理论 |
1.4.3 人文护理实践的学者研究倾向 |
1.4.4 人文护理实践的相关模式、标准、指引 |
1.4.5 卒中专科人文护理实践 |
1.4.6 小结 |
1.5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初步制定 |
2.1 医、护、技对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体验的质性研究 |
2.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2 结果 |
2.1.3 讨论 |
2.1.4 小结 |
2.2 脑卒中患者及家属关怀需求的质性研究 |
2.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2.2 结果 |
2.2.3 讨论 |
2.2.4 小结 |
2.3 临床人文护理举措调查 |
2.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3.2 结果 |
2.3.3 讨论 |
2.3.4 小结 |
2.4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构建研讨会 |
2.4.1 参会对象 |
2.4.2 实施过程 |
2.4.3 结果 |
2.4.4 讨论 |
2.4.5 小结 |
第三章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 |
3.1 对象与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样本量计算 |
3.1.3 研究工具 |
3.1.4 研究过程 |
3.1.5 质量控制 |
3.1.6 统计方法 |
3.2 结果 |
3.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3.2.2 护、患双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得分情况 |
3.2.3 护、患双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得分前后5 位的条目 |
3.2.4 Cronbach'sα系数 |
3.3 讨论 |
3.3.1 护、患双方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认同度高 |
3.3.2 护、患双方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存在差异 |
3.3.3 对卒中病房人文护理实践的启示 |
3.4 小结 |
第四章 运用德尔菲法确立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 |
4.1 研究过程 |
4.1.1 形成函询问卷 |
4.1.2 专家遴选 |
4.1.3 调查方法 |
4.2 数据分析 |
4.3 结果 |
4.3.1 专家基本情况 |
4.3.2 积极系数和意见权威程度 |
4.3.3 意见集中与协调程度 |
4.3.4 数据汇总分析 |
4.4 讨论 |
4.4.1 函询结果的可靠性 |
4.4.2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方案的科学性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的创新点 |
5.3 研究的局限性 |
5.4 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人文护理实践在脑卒中患者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同意书(医护版) |
附录2 访谈同意书(患者及家属版) |
附录3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举措调查问卷 |
附录4 专题研讨会知情同意书 |
附录5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调查(护士版) |
附录6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调查(患者版) |
附录7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专家咨询问卷(第 1 轮) |
附录8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专家咨询问卷(第 2 轮) |
附录9 |
附录10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脑卒中患者疾病接受度及其干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
1 脑卒中疾病接受度的相关研究 |
2 生活危机及个人成长模型的相关研究 |
3 SFBT的相关研究 |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假设 |
3 研究内容 |
4 研究意义 |
第三部分 研究一:脑卒中患者疾病接受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对象与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伦理原则 |
5 结果 |
6 讨论 |
第四部分 研究二: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疾病接受度的干预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对象与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伦理原则 |
5 结果 |
6 讨论 |
第五部分 结论 |
1 主要研究结论 |
2 创新点 |
3 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慢性病疾病接受度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肺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理论基础 |
1 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肺功能障碍的认识 |
1.1 从中医学角度分析 |
1.2 从西医学角度分析 |
2 脑卒中患者呼吸训练研究现状 |
2.1 胸式、腹式呼吸训练 |
2.2 胸廓扩张训练 |
2.3 呼吸肌训练 |
2.4 传统呼吸功法训练 |
3 六字诀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理论依据 |
3.1 六字诀的发展及特点 |
3.2 从中医学角度分析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作用 |
3.3 从西医学角度分析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作用 |
3.4 六字诀康复训练现状及效果 |
4 研究假设 |
5 研究意义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脱落标准、中止标准 |
2 样本量的计算和随机分组 |
2.1 样本量的计算 |
2.2 分组 |
2.3 分配隐藏 |
3 干预方法 |
3.1 常规治疗护理 |
3.2 康复训练 |
3.3 六字诀训练 |
4 评价指标 |
4.1 一般资料 |
4.2 观察指标 |
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5.1 基线比较 |
5.2 干预效果评价 |
6 质量控制 |
6.1 患者入组的质量控制 |
6.2 随机分组的质量控制 |
6.3 盲法的质量控制 |
6.4 干预过程的质量控制 |
6.5 患者依从性的质量控制 |
6.6 结局指标评价的质量控制 |
6.7 数据录入的质量控制 |
6.8 统计分析的质量控制 |
7 伦理考虑 |
8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患者完成试验情况 |
2 试验前基线评估 |
2.1 一般资料 |
2.2 肺功能 |
2.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2.4 生活质量 |
3 干预效果评价 |
3.1 肺功能 |
3.2 主观劳累程度 |
3.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3.4 生活质量 |
3.5 肺部感染 |
讨论 |
1 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
2 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主观劳累程度的影响 |
3 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
4 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5 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基于时机理论的干预对脑卒中照顾者照顾负担和生活质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工具 |
4 资料收集 |
5 质量控制 |
6 统计学方法 |
7 伦理原则 |
8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两组研究对象基线资料比较 |
2 两组照顾者不同时间干预效果评价 |
3 干预结束后两组患者脑卒中复发率比较 |
讨论 |
1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分析 |
2 基于时机理论的干预模式对脑卒中照顾者照顾负担的效果分析 |
3 基于时机理论的干预模式对脑卒中照顾者抑郁水平的效果分析 |
4 基于时机理论的干预模式对脑卒中照顾者生活质量的效果分析 |
5 基于时机理论的干预模式对脑卒中患者复发率的效果分析 |
结论 |
研究局限性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附录 |
致谢 |
四、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和心理治疗的伦理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扩展模型的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路径分析[D]. 张珊珊. 青岛大学, 2021(02)
- [2]丰富康复护理对改善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及其机制探讨[D]. 刘佳雨. 扬州大学, 2021
- [3]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在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早期康复中的应用研究[D]. 钱茜.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4]基于内尔·诺丁斯关怀理论的护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安全隐患防范的效果研究[D]. 何慧鑫. 北华大学, 2021(12)
- [5]个案管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过程中的运用 ——以南京市R医院神经内科病人为例[D]. 杨彦楠.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6]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D]. 朱晓萍.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
- [7]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D]. 李敏. 广东药科大学, 2021
- [8]脑卒中患者疾病接受度及其干预的研究[D]. 田伶玉.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9]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肺功能的影响[D]. 张鸿鑫.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基于时机理论的干预对脑卒中照顾者照顾负担和生活质量的研究[D]. 付秀云. 青岛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