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喀什地区旅游地形象设计若干问题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牛嘉仪[1](2020)在《新疆莎车县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旅游业作为连接沿线国家、城市的重要纽带之一,在拉动经济增长、加强区域间交流合作的同时,能够有效促进生态环境及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沿线旅游业迎来重要发展机遇。莎车县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城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厚的历史文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开发条件,旅游开发潜力巨大。但当前旅游业发展面临着资源开发程度低、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附加值不足等困境。如何将资源潜力转化为现实价值、将资发展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本县旅游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科学、有效地开发利用莎车县旅游资源,明确莎车县旅游业未来发展方向,本文从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入手,运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查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通过构建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对莎车旅游资源进行了定量评价,并以此为依据确定了本县旅游资源的品质等级结构及开发顺序;通过对莎车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分析,就区位交通、社会经济环境、政策环境、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客源市场进行了详尽分析。此外,针对县内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广阔的地理空间,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最邻近点分析、核密度分析、连接度分析、通达度分析、可达性分析等,对旅游资源的总体空间分布特征和旅游交通网络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综合以上分析结果,提出了空间布局、市场开发、营销策略、产品开发方面对策建议,为莎车县旅游业发展提供思路和方向。
李阿芳[2](2019)在《基于实验法的微博信息属性对旅游地形象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微博逐步成为人们获取旅游地信息的重要渠道和参与建构旅游地形象的重要力量。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通过微博平台塑造、维护旅游地形象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旅游地管理者管理网络信息的目的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通过正面信息进行旅游地营销;另外一方面,通过危机公关应对旅游地负面信息。现有文献多是从微博营销或者微博负面信息影响的角度进行研究。综合考虑正面和负面微博信息的属性对旅游地形象的影响,不仅可以深化微博信息对旅游地形象影响的研究内容,而且能够为旅游地形象管理提供理论指导。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旅游地形象研究历程,重点回顾旅游地形象形成过程中涉及的众多影响因素,进一步梳理媒介信息对旅游地形象影响的研究成果。在分析微博信息属性的基础上,提出微博博主类型、信息类型以及卷入度对旅游地形象影响的研究假设。文章试图从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进行创新,分别从正面信息、负面信息的角度,以大学生为被试者,通过组间因子实验,获取不同博主类型和信息类型组合刺激下的旅游地形象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进行假设检验,对比正负面微博信息的博主类型和信息类型对旅游地形象影响的异同,并探讨正负面信息条件下微博信息属性对旅游地形象的影响机理。主要研究结论有:(1)微博博主类型在一定条件下,对认知形象、整体形象影响显着。正面主观评价型条件下,博主类型对认知形象、整体形象影响显着。正面客观事实型条件下,博主类型对认知形象、整体形象影响显着。负面客观事实型条件下,博主类型对认知形象影响显着。(2)微博信息类型在一定条件下对认知形象、整体形象影响显着。正面知名旅游博主条件下,信息类型对认知形象影响显着。正面普通微博用户条件下,信息类型对整体形象影响显着。负面普通微博用户条件下,信息类型对认知形象影响显着。(3)信息卷入度高低在正面微博信息条件下对旅游地形象影响显着,在负面微博信息条件下对旅游地形象影响不显着。正面微博信息条件下,卷入度调节信息类型对旅游地形象的影响。负面微博信息条件下,卷入度在信息类型影响旅游地形象的过程中不具有调节作用。(4)从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和整体形象的均值来看,知名旅游博主的正面客观事实型微博、普通微博用户的正面主观评价型微博对旅游地形象的积极影响效果更好,知名旅游博主的负面主观评价型微博、普通微博用户的负面客观评价型微博对旅游地形象的消极影响更大。旅游地管理者在不同情况下需要重点关注不同类型的微博信息,以便更好地塑造、维护旅游地形象。
孙启超[3](2018)在《新疆疏附县旅游总体规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旅游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作用,大力实施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疏附县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县之一,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与富有特色的农业产品,但缺乏旅游资源整合与合理规划。通过合理的旅游总体规划策略研究,使疏附县旅游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促进当地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论文以疏附县旅游总体规划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踏勘研究法、文献分析法、统计分类法、案例研究法与归纳总结法,首先概括了县域、全域旅游、旅游资源、旅游规划的概念,总结了“旅游+”理论、协同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了相关案例的规划经验与成功之处,为提出疏附县旅游总体规划策略提供有利条件。其次,根据疏附县发展现状,对疏附县境内62处旅游资源单体进行调查与分类,梳理出疏附县详细的旅游资源单体类型与分布情况,确定了疏附县境内旅游资源类型共有主类8个、亚类14个、基本类型27个,并通过对每个旅游资源单体的打分评价,确定了疏附县境内共有一级旅游资源19个、二级旅游资源25个、三级旅游资源17个、四级旅游资源1个。再次,根据现场踏勘情况与分类评价结果,总结出了疏附县旅游现状存在旅游与特色产业融合度不够、旅游资源分布较为分散、旅游宣传深度不足等主要问题,并分析了疏附县旅游发展所存在的优势与劣势。最后,立足于规划原则与规划目标,根据分析结果,利用旅游资源类型的多样性提出相应的疏附县旅游总体规划策略。针对疏附县人文地理的特殊性,在深挖其各个旅游资源单体可利用价值的基础上,应加强旅游资源与农业产品的结合,强调旅游项目的特色性与经济性,利用不同农牧产品的特色,确定不同的旅游主题模式与发展方向,并利用文化特色提高当地的知名度。在促进疏附县旅游业稳定、健康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农业、旅游业、传统产业一体化发展,从而带动经济发展,实现旅游扶贫。
李露露[4](2018)在《网络负面舆情对丽江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与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旅游网络负面舆情事件频发,对旅游目的地城市的旅游形象与声誉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以丽江市为代表的旅游产业已成为经济支柱型产业的旅游城市,旅游形象关系着其旅游行业的长远发展,因此,相关研究十分迫切。在目前的研究中,国内外对于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虽已取得较大的突破,但基于旅游者视角,探讨网络负面舆情对旅游地形象感知的研究还较少。本研究在对相关文献与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丽江市网络游记与网络投诉内容进行深入解读,形成丽江市正面与负面旅游感知形象。而后,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对丽江市在网络负面舆情背景下旅游者对丽江市形象的感知结构进行探讨,重点分析了网络负面舆情对旅游地形象感知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首先,旅游者对丽江市旅游形象的正面感知主要集中在以特色文化为代表的旅游资源与旅游品牌方面;对丽江市旅游形象的负面感知主要集中在以导游、购物、市场秩序为代表旅游管理与旅游环境方面;其次,在网络负面舆情背景下,旅游地认知形象对旅游地意欲形象具有正向影响,其中旅游管理的影响最大,旅游品牌次之。第三,网络负面舆情对旅游地认知形象感知具有负向影响,其中政府应对的影响最大,其次为舆情传播与事件追因。再次,网络负面舆情对旅游地意欲形象感知具有负向影响,其中舆情传播的影响最大,事件追因次之,政府应对在对旅游地意欲形象的影响中不显着。最后,网络负面舆情对旅游地整体形象感知具有负向影响,其中舆情传播影响最大,政府应对与事件追因次之。
阿布拉·买买提艾力[5](2017)在《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出境旅游市场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在我国国民经济各个产业之中发展速度最快,成为我国市场发育较为成熟的产业之一。我国的旅游业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自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普遍提升以及带薪休假制度的实施。出境旅游最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发展起来。出境旅游是指本国居民跨国家或者地区的旅游。出境旅游的开启需要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做出相应的努力。尽管出境旅游在现阶段取得了重大的发展,但是仍然面临着出境旅游市场秩序不完善、出境旅游管理不完善的情况。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经过相应的研究。本文研究的目的就在于寻找到出境旅游问题的解决途径。本文对于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出境旅游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出境旅游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依据现实状况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出境旅游的发展。本文对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出境旅游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该地区少数民族居民的娱乐生活,更有助于提升地区出境旅游的竞争能力,推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本文在研究中做了一系列的工作,这些工作主要包括文献等相关资料的收集、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居民出境旅游及其意愿的调研以及报告的撰写。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结论。(1)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出境旅游规模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本结论经过回归方程的检验,证明出境旅游规模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具有高度的拟合关系;(2)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出境旅游选择方式存在意愿与现实的差异。经过研究,作者发现旅游目的地环境的陌生性以及文化的差别导致出境旅游游客在现实出境旅游中不得不选择旅行团的方式组织出境旅游;(3)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出境旅游的潜在动机除观光外,宗教朝圣的因素逐渐凸显。喀什地区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居民多数信奉伊斯兰教,这与中亚地区的信仰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因此,宗教文化交流是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出境旅游的动机之一。
范岳鋆[6](2013)在《梅山地区旅游形象建构研究》文中认为旅游活动从本质上来说,是人类对地理空间环境进行选择与体验的一种感知过程,近年来,随着旅游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在国内旅游地规划与发展中,“旅游形象”、“旅游项目设计”、“形象定位”等概念开始受到业界的重点关注。梅山地区拥有可以媲美张家界、衡山的富有特色的优质旅游资源,但其旅游形象的建构却相当落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本文拟将梅山文化旅游产业置于地理学、心理学、景观规划学及传播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视角中,试图运用TDIS模式建构梅山地区的旅游形象系统及旅游形象传播系统。实地调查发现,梅山地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文化内涵缺失、互动体验不足、无序发展、产品结构单一等,没有形成明晰、良好的旅游形象和旅游品牌。研究认为,梅山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重视旅游形象的建构。梅山地区旅游形象的构建,首先应对其正确定位,可采用领先定位、空隙定位、联合定位等多种方法,从大众旅游、空间差异等多角度进行定位。然后,通过人-地感知要素形象系统和人-人感知要素形象系统的设计,从整体上完成梅山地区旅游形象感知系统的建构。同时,梅山地区旅游形象的建构还应重视旅游形象的传播系统的设计,通过旅游新闻策划、旅游活动营销等传播策略的实施,从而打造出梅山旅游品牌形象。本文将梅山地区的旅游形象定位为“原始梅山、古韵梅山、风情梅山”,以期打造出“神秘的蚩尤故里,东方的秀丽梅山”的国际旅游品牌,这对促进梅山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健康、有序、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军[7](2012)在《喀什地区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交通的现代化、高新技术成果的运用,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旅游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经济部门。由于旅游业天然具备的地域空间特征,区域旅游成为当代旅游的重要主体,研究区域旅游竞争力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喀什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初具规模,但是近年来喀什地区的旅游业面临发展停滞的威胁,旅游景点的规划缺乏创意,传统市场份额逐年下降,新的客源市场开发又比较缓慢,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喀什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研究喀什乃至新疆的旅游竞争力大多是从城市入手,对新疆区域旅游竞争力的研究较少,本人试从一种新的视野出发,以借鉴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为基础,在总结归纳旅游竞争力理论的基础上,对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因素、评价模型进行了分析研究。以喀什地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由7个因素28项指标组成的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喀什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乌鲁木齐、吐鲁番、巴州、阿克苏、和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县、阿勒泰、哈密和喀什等地区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喀什地区在这些地区中的旅游综合竞争力的排名次序,根据排名的位置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研究,找到喀什地区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喀什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目标和形象定位。通过强化和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人才建设等手段来推动本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最后提出了提高喀什地区旅游竞争力的措施。
方建平[8](2012)在《我国城市旅游地形象主题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旅游目的地形象在近40年来成为国际旅游学术界最为流行的研究领域之一。当旅游文化在旅游业中所起的灵魂和支柱作用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而逐渐得到认可的同时,作为旅游地文化浓缩和旅游地形象构建的点睛之笔的旅游地形象主题词的设计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从来都不缺乏旅游文化精神的国度。旅游地形象主题词是通过精练的词组或句子对旅游地形象的主题概述和创意表达,其特殊的内涵和本质特征也是与城市形象表述词相区别的关键。概览我国119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所推出的旅游地形象主题词,从选取的主要项目指标、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名城数量及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名录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城市旅游地形象主题词在句式结构、创意角度和发展方面的特征。同时也揭示了旅游地形象主题词在自身层面存在的主题定位不明确、创意缺乏、专业性不足、与城市形象表述词混淆等问题,在推广层面存在的政府重视不够、宣传方式单一、缺乏相应的主题活动支撑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以目的地特征分析和市场分析为基础的旅游地形象主题定位,理想旅游地形象主题词打造,旅游地形象主题词内外部推广三方面提出完善优化的对策,并将“香港,乐在此·爱在此”旅游地形象主题词的成功推广案例作为借鉴。只有精雕细琢、千锤百炼才能打磨出旅游地形象主题词的至上精品,才能彰显旅游文化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灵魂支柱作用。
程金龙[9](2011)在《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研究 ——以郑、汴、洛为例》文中提出城市旅游形象是城市旅游发展的灵魂,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旅游者的购买决策,是城市形成旅游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城市旅游营销手段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以时间、金钱和精力的付出换来异质的空间移动、场所使用、景观审美和文化体验。然而,旅游体验的异地性、停留时间的短暂性决定了旅游者活动地域范围的狭小性,旅游者对城市旅游的感知不可能面面俱到。科学揭示旅游者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影响因素和机理,是确定城市旅游形象提升战略的基础和技术前提。由此可见,城市旅游形象感知作为城市旅游发展和旅游者旅游体验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日益变得更加重要。本文的研究思路为:首先,清晰梳理国内外城市旅游形象研究的脉络和内容,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述评,得出对本研究有益的启示点,进而界定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概念,确定以地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基本理论作为研究基础,得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其次,在实证归纳和演绎推理的基础上,力图廓清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机理,通过深入揭示城市旅游形象感知过程中人—地、主—客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则和原理,阐明城市旅游形象感知过程中普遍性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再次,以郑州、开封、洛阳三城市为实证研究区域,实施以问卷、访谈为主要形式的社会调查,并结合三城市问卷调查结果,对三城市旅游形象感知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政策背景和三城市实际,探讨城市旅游形象提升的个性措施和共性措施。最后,对本文的研究作结论性的总结,并指出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的努力方向。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1)城市旅游形象感知受旅游者因素、旅游地因素、信息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2)城市旅游形象感知机理具有复杂性,其动力源自推力和拉力因素,其角度为时间-空间-心理维度,其模式、层次和特性显示出鲜明的社会心理学特征;(3)城市旅游形象的提升取决于多层面的互动演化和升级。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城市旅游形象感知概念及内涵的界定和郑、汴、洛典型案例区的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城市旅游形象理论;(2)形成了对城市旅游形象感知机理的再认识;(3)深化了对城市旅游形象提升的认识。论文共包括八章内容。第一章是引论,介绍论文写作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阐述实证案例区域选取的依据;说明论文中用到的数据的来源及本文写作的技术路线;阐明文章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技术方法与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是旅游形象研究述评,在分别对国外、国内同领域研究进展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研究内容作出述评,并对中外研究从概念界定、研究角度、研究方法、成果指向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提出自己对同行已作出的相关研究的观点与看法及对本研究的启示。第三章是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界定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涵义,构建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研究的概念体系,陈述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研究的理论依据。第四章是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影响因素,从旅游者、旅游地、信息、环境四个层面揭示城市旅游形象感知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子,并分析这些影响因子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与态度的关联度。第五章是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机理,意在揭示旅游者对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内在工作方式以及诸要素在人—地、主—客环境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则和原理,分为动力、维度、模式、层次、特性五方面内容。第六章是城市旅游形象的提升,从提升依据、提升原则、提升内容三个层面进行了城市旅游形象提升的理论架构。第七章是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实证研究,该章利用四五六章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理论分析的结果,结合郑、汴、洛城市旅游形象状况,从城市旅游形象的调查、对比、提升三个层面展开内容。第八章是结论及展望,描述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及创新之处,指出论文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牙库提古丽·苏力旦[10](2010)在《喀什传统旅游目的地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喀什地区旅游业近几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旅游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旅游资源开发初具规模,旅游交通设施也基本改变,为促进当地的经济增长做出较大的贡献。但经历几十年发展的喀什传统旅游目的地,正处于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已经面临进入平稳与停滞期的威胁,多年一贯的产品形象,加上滞后的经营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使喀什传统旅游目的地面临着旅游地形象老化,旅游景点缺乏变化、缺乏新鲜感;旅游规划和项目策划总体水平低;受到新兴旅游目的地的强力挑战,传统市场所占份额下滑,新的客源市场开发速度缓慢,游客增长相对缓慢等一系列问题。从喀什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历程、在新疆旅游业中所占的地位以及它所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来看,喀什传统旅游目的地应重新认识自身优劣势,努力实现在新的竞争条件下的创新与发展。本文从旅游目的地入手,就传统旅游目的地及其创新理论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和阐述,以此为基础,以新疆发展旅游业较早的传统旅游目的地喀什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喀什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评价喀什旅游开发条件,指出喀什进行旅游创新开发的必要性。以创新开发理念为指导,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分别对具体方法和措施进行初步研究,提出喀什传统旅游目的地提升策略,即:确定创新开发目标,分析创新开发背景,以系统性、可持续性、科技创新开发理念为指导,形成以资源开发创新、产品设计创新、形象塑造创新、市场开拓创新、旅游管理创新为一体的开发模式。并尝试构建喀什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使喀什传统旅游目的地在创新中求得发展,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上拥有一席之地。
二、喀什地区旅游地形象设计若干问题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喀什地区旅游地形象设计若干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莎车县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目的 |
1.2.3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旅游资源 |
2.1.1 概念演变 |
2.1.2 分类基础 |
2.2 旅游资源评价 |
2.2.1 评价方法 |
2.2.2 研究领域 |
2.3 旅游资源开发 |
2.3.1 开发模式 |
2.3.2 开发路径 |
2.3.3 现实存在问题 |
2.4 相关理论基础 |
2.4.1 旅游区位论 |
2.4.2 增长极理论 |
2.4.3 网络化理论 |
3 莎车县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旅游资源基本情况 |
3.1.1 旅游资源调查 |
3.1.2 旅游资源分类 |
3.1.3 主要旅游资源情况 |
3.2 评价指标遴选 |
3.2.1 指标遴选思路 |
3.2.2 成熟指标模型借鉴 |
3.2.3 初选指标池构建 |
3.3 指标筛选及确定 |
3.3.1 指标筛选过程 |
3.3.2 指标及体系确定 |
3.4 指标权重 |
3.4.1 评价体系各层次权重确定 |
3.4.2 权重结果分析 |
3.5 指标评价及资源分级标准 |
3.5.1 指标评价标准 |
3.5.2 资源分级标准 |
4 莎车县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
4.1 莎车县旅游资源评价 |
4.1.1 定性分析 |
4.1.2 定量评价 |
4.1.3 评价小结 |
4.2 莎车县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
4.2.1 区位交通支持条件分析 |
4.2.2 社会经济支持条件分析 |
4.2.3 政策环境分析 |
4.2.4 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
4.2.5 客源市场条件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基于GIS的莎车县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 |
5.1 基础数据处理 |
5.1.1 旅游资源点位选取 |
5.1.2 数据资料来源及处理 |
5.2 莎车县旅游资源总体空间分布结构 |
5.2.1 空间分布类型 |
5.2.2 地形地貌分析 |
5.2.3 基于水系的缓冲区分析 |
5.3 连接度分析 |
5.3.1 α指数分析 |
5.3.2 β指数分析 |
5.3.3 γ指数分析 |
5.4 通达度分析 |
5.4.1 通达度指数 |
5.4.2 紧密度指数 |
5.5 可达性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莎车县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
6.1 开发思路 |
6.2 空间分区策略 |
6.3 市场开发策略 |
6.3.1 形象定位 |
6.3.2 目标市场 |
6.3.3 营销策略 |
6.4 产品开发策略 |
6.4.1 旅游产品开发 |
6.4.2 旅游线路开发 |
7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莎车县旅游资源评价指标调查表 |
附录二 莎车县旅游资源评价指标权重调查表 |
致谢 |
(2)基于实验法的微博信息属性对旅游地形象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旅游地发展进入形象主导阶段且竞争日趋激烈 |
1.1.2 社交媒体成为重要的旅游信息搜索渠道和形象推广途径 |
1.1.3 微博成为备受欢迎的开放型信息共享平台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3.3 研究述评 |
1.4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1.4.1 概念界定 |
1.4.2 理论基础 |
1.5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2 微博信息属性分析与研究假设 |
2.1 微博信息属性分析 |
2.1.1 微博博主类型分析 |
2.1.2 微博信息类型分析 |
2.2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
2.2.1 微博博主类型对旅游地形象影响的假设 |
2.2.2 微博信息类型对旅游地形象影响的假设 |
2.2.3 卷入度对旅游地形象影响的假设 |
2.2.4 研究模型构建 |
3 正面信息条件下微博信息属性对旅游地形象的影响 |
3.1 实验设计 |
3.1.1 正面微博信息刺激材料的选取 |
3.1.2 操控检验 |
3.1.3 问卷设计 |
3.1.4 预实验 |
3.2 实验过程 |
3.3 信度效度分析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
3.3.1 信度与效度分析 |
3.3.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3.4 假设检验 |
3.4.1 正面微博信息条件下博主类型对旅游地形象影响分析 |
3.4.2 正面微博信息条件下信息类型对旅游地形象影响分析 |
3.4.3 正面微博信息条件下卷入度对旅游地形象影响分析 |
3.4.4 正面微博信息条件下博主类型和信息类型的交互作用分析 |
3.4.5 正面微博信息条件下卷入度与博主类型、信息类型的交互作用分析 |
3.5 正面信息条件下微博信息属性对旅游地形象影响的假设检验结果 |
4 负面信息条件下微博信息属性对旅游地形象的影响 |
4.1 实验设计 |
4.1.1 负面微博信息刺激材料的选取 |
4.1.2 操控检验 |
4.1.3问卷设计及实验 |
4.2 信度效度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1 信度与效度分析 |
4.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 假设检验 |
4.3.1 负面微博信息条件下博主类型对旅游地形象影响分析 |
4.3.2 负面微博信息条件下信息类型对旅游地形象影响分析 |
4.3.3 负面微博信息条件下卷入度对旅游地形象影响分析 |
4.3.4 负面微博信息条件下博主类型与信息类型的交互作用分析 |
4.3.5 负面微博信息条件下卷入度与博主类型、信息类型的交互作用分析 |
4.4 负面信息条件下微博信息属性对旅游地形象影响的假设检验结果 |
5 微博信息属性对旅游地形象影响的机理分析 |
5.1 现有正面营销视角的微博相关研究 |
5.2 现有负面信息视角的微博相关研究 |
5.3 正负面信息条件下微博信息属性对旅游地形象影响机理分析 |
5.3.1 正负面信息条件下博主类型对旅游地形象影响分析 |
5.3.2 正负面信息条件下信息类型对旅游地形象影响分析 |
5.3.3 正负面信息条件下卷入度对旅游地形象的影响分析 |
5.3.4 正负面信息条件下微博信息属性对旅游地形象影响机理模型构建 |
6 结论与管理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管理建议 |
6.3 研究创新点 |
6.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新疆疏附县旅游总体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1.3 国内外研究历程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第2章 疏附县发展现状与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
2.1 研究方法 |
2.2 疏附县发展现状分析 |
2.3 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
2.4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
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
2.6 小结 |
第3章 疏附县旅游总体规划策略研究 |
3.1 旅游总体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
3.2 旅游规划策略研究 |
3.3 旅游形象塑造策略研究 |
3.4 旅游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
3.5 旅游交通路线规划策略研究 |
3.6 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策略研究 |
3.7 旅游客源市场开发策略研究 |
3.8 小结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网络负面舆情对丽江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城市旅游形象 |
1.2.2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 |
1.2.3 网络舆情对城市旅游形象的影响 |
1.2.4 小结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解决的主要问题与创新点 |
1.3.4 技术路线 |
2 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界定 |
2.1 理论基础 |
2.1.1 心理学感知理论 |
2.1.2 形象修复理论 |
2.1.3 恢复力理论 |
2.1.4 旅游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 核心概念界定 |
2.2.1 网络负面舆情、网络舆情危机 |
2.2.2 城市旅游形象、旅游目的地形象 |
2.2.3 旅游者、旅游者感知 |
3 丽江市旅游发展与负面舆情事件分析 |
3.1 丽江市旅游发展概况 |
3.1.1 丽江市概况 |
3.1.2 丽江市旅游发展情况 |
3.2 丽江市负面舆情分析 |
3.2.1 负面舆情事件梳理 |
3.2.2 网络负面舆情感知 |
4 丽江市旅游形象感知分析 |
4.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4.1.1 数据来源 |
4.1.2 研究方法 |
4.2 旅游正面形象感知分析 |
4.2.1 感知特征分析 |
4.2.2 影响因素分析 |
4.3 旅游负面形象感知分析 |
4.3.1 感知特征分析 |
4.3.2 影响因素分析 |
4.4 小结 |
5 问卷设计与数据分析 |
5.1 问卷设计与发放 |
5.1.1 问卷设计 |
5.1.2 问卷发放 |
5.2 问卷数据分析 |
5.2.1 样本描述 |
5.2.2 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
5.2.3 回归分析 |
5.2.4 假设检验 |
6 旅游地网络负面舆情应对策略 |
6.1 政府 |
6.1.1 舆情管理 |
6.1.2 目的地管理 |
6.2 媒体 |
6.3 旅游企业 |
6.4 行业组织 |
6.5 社会大众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出境旅游市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1.2.1 出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市场 |
1.2.2 旅游流理论 |
1.2.3 旅游需求理论 |
1.2.4 旅游系统理论 |
1.2.5 出境旅游的决策行为 |
1.3 国内外现状研究 |
1.3.1 国外现状研究 |
1.3.2 国内现状研究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数据和分析方法 |
第2章 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出境旅游的发展态势 |
2.1 喀什地区少数民族概况 |
2.2 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出境旅游发展现状 |
2.2.1 出境旅游人数连续增多 |
2.2.2 人均出境旅游消费额不断增加 |
2.2.3 出境旅游消费构成以食宿为主 |
2.3 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出境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分析 |
2.3.1 出境旅游市场秩序紊乱 |
2.3.2 出境旅游服务质量低 |
2.3.3 出境旅游企业实力不强 |
第3章 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出境旅游的客源分析 |
3.1 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出境旅游者的人群分析 |
3.1.1 喀什地区现实出境旅游问卷统计特征 |
3.1.2 喀什地区出境旅游者决策影响因素 |
3.1.3 旅游决策特征 |
3.1.4 出境旅游评价与出游意向分析 |
3.2 出境旅游客源市场和规模的特征分析 |
3.2.1 喀什地区出境旅游客源市场的特征分析 |
3.2.2 喀什地区出境旅游总体规模的特征分析 |
3.3 喀什地区居民潜在出境旅游的意向分析 |
3.3.1 游客对出境旅游的认知度 |
3.3.2 潜在出游动机 |
3.3.3 信息渠道与旅游企业的选择 |
3.3.4 组织方式偏好 |
3.3.5 意愿消费水平与构成分析 |
第4章 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出境旅游的目的地分析 |
4.1 喀什地区出境旅游出游目的地旅游资源特征 |
4.1.1 欧洲 |
4.1.2 中亚 |
4.1.3 中东 |
4.1.4 小结 |
4.2 喀什地区出境旅游产品特征 |
4.2.1 迪拜线路 |
4.2.2 欧洲线路 |
4.2.3 美洲线路 |
4.2.4 土耳其线路 |
4.2.5 台湾线路 |
4.2.6 日韩线路 |
4.3 影响少数民族出境目的地决策的因素分析 |
4.3.1 经济因素 |
4.3.2 政治因素 |
4.3.3 技术因素 |
第5章 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出境旅游的行为分析 |
5.1 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出境旅游的时空选择 |
5.2 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出境旅游的空间结构分析 |
5.3 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出境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 |
5.3.1 经济方面的因素 |
5.3.2 政治方面的因素 |
5.3.3 社会方面的因素 |
5.3.4 文化方面的因素 |
5.4 喀什地区居民潜在出境旅游能力的地区差异 |
5.4.1 潜在出境旅游能力因子 |
5.4.2 喀什地区居民潜在出境旅游能力的地区差异判断 |
第6章 促进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出境旅游市场发展的建议 |
6.1 促进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出境旅游市场的发展策略 |
6.1.1 推进出境旅游规模持续增长 |
6.1.2 持续改善出境旅游秩序管理 |
6.1.3 不断提升出境旅游服务质量 |
6.2 促进喀什地区出境旅游市场的保障措施 |
6.2.1 政府做好宏观调控和管理 |
6.2.2 旅游企业应适时实施跨国经营战略 |
6.2.3 创新出境旅游的产品和形式 |
6.2.4 完善出境旅游统计资料 |
6.2.5 提升出境旅游服务质量 |
6.2.6 科学设计出境旅游线路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出境旅游分析调查问卷 |
致谢 |
(6)梅山地区旅游形象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梅山地区旅游形象建构的依据 |
2.1 理论依据 |
2.1.1 区域旅游及其形象理论 |
2.1.2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 |
2.1.3 TDIS 旅游形象建构模式 |
2.2 现实依据 |
2.2.1 梅山地区旅游形象建构条件分析 |
2.2.2 梅山地区旅游形象建构实态分析 |
2.2.3 梅山地区旅游形象建构问题分析 |
2.3 政策依据 |
2.3.1 宏观政策 |
2.3.2 中观政策 |
2.3.3 微观政策 |
第3章 梅山地区旅游形象建构的定位 |
3.1 梅山地区旅游形象定位原则 |
3.1.1 个性化原则 |
3.1.2 针对性原则 |
3.1.3 动态性原则 |
3.2 梅山地区旅游形象定位角度 |
3.2.1 旅游者角度——大众旅游定位 |
3.2.2 旅游地角度——空间差异定位 |
3.3 梅山地区旅游形象定位方法 |
3.3.1 领先定位 |
3.3.2 空隙定位 |
3.3.3 联合定位 |
第4章 梅山地区旅游形象感知系统的建构 |
4.1 人-地感知要素形象系统 |
4.1.1 视觉景观形象 |
4.1.2 视觉符号形象 |
4.1.3 空间结构核心区域形象 |
4.2 人-人感知要素形象系统 |
4.2.1 旅游服务行为形象 |
4.2.2 当地居民形象 |
4.2.3 旅游企业形象 |
第5章 梅山地区旅游形象传播系统的建构 |
5.1 梅山地区旅游形象传播原则 |
5.1.1 针对性原则 |
5.1.2 艺术性原则 |
5.1.3 应变性原则 |
5.2 梅山地区旅游形象传播主体与客体 |
5.2.1 梅山地区旅游形象传播主体 |
5.2.2 梅山地区旅游形象传播客体 |
5.3 梅山地区旅游形象传播媒介 |
5.3.1 实物媒介 |
5.3.2 户外媒介 |
5.3.3 人际传播 |
5.3.4 大众传播媒介 |
5.4 梅山地区旅游形象传播策略 |
5.4.1 加强梅山旅游新闻策划 |
5.4.2 打造梅山旅游品牌形象 |
5.4.3 推进梅山旅游活动营销 |
5.4.4 运用新媒体技术构建立体传播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梅山地区旅游地旅游客源市场调查问卷》 |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7)喀什地区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 区域旅游竞争力的理论研究 |
2.1 竞争力理论 |
2.2 区域经济理论 |
2.3 区域旅游竞争力相关研究 |
3 喀什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
3.1 地理位置分析 |
3.2 旅游资源分析 |
3.3 客源市场分析 |
3.4 旅游环境分析 |
3.5 旅游企业分析 |
4 喀什地区与相关旅游地区竞争力比较研究 |
4.1 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4.2 评价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
4.3 样本的选择和数据来源 |
4.4 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
4.5 喀什地区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5 提升喀什地区旅游竞争力的对策 |
5.1 实施精品路线,整合资源优势 |
5.2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旅游交通网络 |
5.3 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提高地区影响力 |
5.4 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兴旅战略 |
5.5 树立战略联盟意识,加强区域旅游合作 |
5.6 喀什地区旅游业的开发构想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后记 |
(8)我国城市旅游地形象主题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2.3 文献研究述评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旅游地形象主题词概述 |
2.1 旅游地形象主题词的概念 |
2.2 旅游地形象主题词的特点 |
2.2.1 主题性 |
2.2.2 准确性 |
2.2.3 独特性 |
2.2.4 艺术性 |
2.2.5 创意性 |
2.3 旅游地形象主题词与城市形象表述词的比较 |
2.3.1 城市形象表述词的概念 |
2.3.2 旅游地形象主题词与城市形象表述词的联系 |
2.3.3 旅游地形象主题词和城市形象表述词的区别 |
第三章 我国城市旅游地形象主题词特征分析 |
3.1 我国城市旅游地形象主题词纵览 |
3.2 我国城市旅游地形象主题词统计分析 |
3.2.1 主要统计项目分析 |
3.2.2 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名城数量分析 |
3.2.3 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对比分析 |
3.3 各城市旅游地形象主题词所呈现出的特征 |
第四章 城市旅游地形象主题词存在的问题 |
4.1 旅游地形象主题词自身层面的问题 |
4.1.1 主题定位不明确 |
4.1.2 创意缺乏 |
4.1.3 专业性不足 |
4.1.4 旅游地形象主题词和城市形象表述词混淆 |
4.2 旅游地形象主题词推广层面的问题 |
4.2.1 政府的重视不够 |
4.2.2 宣传方式单一 |
4.2.3 缺乏相应的主题活动支撑 |
第五章 城市旅游地形象主题词完善优化的对策 |
5.1 旅游地形象主题定位 |
5.1.1 旅游目的地特征分析 |
5.1.2 旅游目的地市场分析 |
5.1.3 主题形象定位 |
5.2 旅游地形象主题词设计 |
5.3 旅游地形象主题词推广 |
5.3.1 内部推广 |
5.3.2 外部推广 |
5.4 案例评析 |
5.4.1 案例——“香港,乐在此·爱在此”形象主题词推广活动 |
5.4.2 案例评析及借鉴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附录 1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分批次公布名单 |
附录 2 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
附录 3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名录 |
(9)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研究 ——以郑、汴、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经济背景:体验经济背景下的旅游形象消费方式 |
1.1.2 产业背景:旅游产业发展的形象制胜趋势 |
1.1.3 实践背景:日益涌现的多元化形象宣传与促销 |
1.1.4 学科背景:走向互动的人文地理学与其它社会科学 |
1.1.5 时代背景:中原城市群旅游联动发展和河南旅游转型战略 |
1.1.6 个人背景:循序渐进的个人城市旅游形象研究体验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2.3 方法论意义 |
1.3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3.1 选取依据 |
1.3.2 城市概况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目标 |
1.4.3 技术路线 |
1.4.4 研究方法 |
1.4.5 所用技术 |
1.4.6 数据资料来源 |
1.5 研究重点与难点 |
1.5.1 研究重点 |
1.5.2 研究难点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1.6.1 研究框架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相关研究述评 |
2.1 研究的文献来源与历史回顾 |
2.1.1 国外研究的文献来源与历史回顾 |
2.1.2 国内研究的文献来源与历史回顾 |
2.2 国外研究的主要内容 |
2.2.1 旅游形象的概念研究 |
2.2.2 旅游形象的感知研究 |
2.2.3 旅游形象的形成研究 |
2.2.4 旅游形象的演变研究 |
2.2.5 旅游形象的营销研究 |
2.2.6 旅游形象的测量研究 |
2.3 国内研究的的主要内容 |
2.3.1 城市旅游形象的概念研究 |
2.3.2 城市旅游形象的感知研究 |
2.3.3 城市旅游形象的定位研究 |
2.3.4 城市旅游形象的测量研究 |
2.3.5 城市旅游形象的设计研究 |
2.3.6 城市旅游形象的营销研究 |
2.3.7 城市旅游形象的变化研究 |
2.4 国内外研究的评价 |
2.4.1 国内外研究的主要特点 |
2.4.2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对比 |
2.4.3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问题 |
2.5 郑汴洛旅游形象研究述评 |
2.5.1 郑州的旅游形象研究 |
2.5.2 开封的旅游形象研究 |
2.5.3 洛阳的旅游形象研究 |
2.6 对本研究的启示 |
2.6.1 拓宽研究内容和研究视野 |
2.6.2 扩大研究视角,注重学科联合 |
2.6.3 创新研究方法,定性定量并重 |
2.6.4 借鉴国外经验,注重动态分析 |
2.6.5 扩展研究尺度,加强对比分析 |
2.6.6 人地结合,探讨形象感知规律 |
第3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3.1 基本概念 |
3.1.1 形象的概念 |
3.1.2 感知的概念 |
3.1.3 旅游形象的概念 |
3.1.4 城市形象的概念 |
3.1.5 城市旅游形象的概念 |
3.2 核心概念 |
3.2.1 与旅游形象构成有关的概念 |
3.2.2 与旅游形象生成有关的概念 |
3.2.3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概念与内涵 |
3.3 理论基础 |
3.3.1 地理学理论 |
3.3.2 社会学理论 |
3.3.3 心理学理论 |
第4章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影响因素 |
4.1 旅游者因素 |
4.1.1 旅游者个体层面的因素 |
4.1.2 旅游者群体层面的因素 |
4.2 旅游地因素 |
4.2.1 旅游地自身的状况 |
4.2.2 旅游地之间的竞争 |
4.2.3 客源地与目的地间的距离 |
4.3 信息因素 |
4.3.1 个人信息 |
4.3.2 人际信息 |
4.3.3 商业信息 |
4.4 环境因素 |
4.4.1 自然环境因素 |
4.4.2 社会环境因素 |
第5章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机理 |
5.1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动力 |
5.1.1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动力系统 |
5.1.2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驱动力量 |
5.2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维度 |
5.2.1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空间维度 |
5.2.2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时间维度 |
5.2.3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心理维度 |
5.3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模式 |
5.3.1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对象 |
5.3.2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倾向 |
5.3.3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视角 |
5.3.4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效应 |
5.4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层次 |
5.4.1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主题层次 |
5.4.2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尺度层次 |
5.4.3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感官层次 |
5.4.4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审美层次 |
5.5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特性 |
5.5.1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时间特性 |
5.5.2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空间特性 |
5.5.3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心理特性 |
5.5.4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行为特性 |
第6章 城市旅游形象的提升 |
6.1 城市旅游形象的提升依据 |
6.1.1 旅游者层面的形象感知差距 |
6.1.2 旅游地层面的形象制约因素 |
6.2 城市旅游形象的提升原则 |
6.2.1 从形态角度,硬件形象与软件形象提升并重 |
6.2.2 从结构角度,整体形象与局部形象提升并重 |
6.2.3 从时间角度,历史、现实与未来形象提升并重 |
6.2.4 从对象角度,内部形象与外部形象提升并重 |
6.2.5 从效果角度,期望形象与实际形象提升并重 |
6.3 城市旅游形象的提升内容 |
6.3.1 要素层面的提升 |
6.3.2 整体层面的提升 |
第7章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实证研究 |
7.1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调查 |
7.1.1 郑汴洛旅游概况 |
7.1.2 调查内容与过程 |
7.1.3 样本特征的概述 |
7.2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对比 |
7.2.1 要素形象感知的对比 |
7.2.2 总体形象感知的对比 |
7.3 城市旅游形象的提升策略 |
7.3.1 城市旅游形象提升的个性策略 |
7.3.2 城市旅游形象提升的共性策略 |
第8章 结论及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1.1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受旅游者、旅游地、信息、环境因素的制约 |
8.1.2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机理呈现出鲜明的社会心理学特征 |
8.1.3 城市旅游形象的提升取决于多层面的互动演化和升级 |
8.2 本文创新之处 |
8.2.1 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城市旅游形象理论 |
8.2.2 形成了对城市旅游形象感知机理的再认识 |
8.2.3 深化了对城市旅游形象提升的认识 |
8.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8.3.1 研究的不足之处 |
8.3.2 有待深入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郑汴洛城市旅游形象感知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开展的科研工作 |
(10)喀什传统旅游目的地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文献综述 |
1.4 相关理论综述 |
2 新疆传统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发展概况 |
2.1 四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
2.2 四地区国际旅游业发展概况 |
2.3 四地区国内旅游业发展概况 |
3 喀什传统旅游目的地旅游创新开发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
3.1 喀什传统旅游目的地旅游创新开发的必要性分析 |
3.2 喀什传统旅游目的地旅游创新开发可行性分析 |
4 喀什传统旅游目的地提升策略 |
4.1 开发理念创新 |
4.2 旅游资源开发手段创新 |
4.3 旅游产品优化创新 |
4.4 塑造新的旅游形象 |
4.5 旅游市场拓展 |
4.6 改革旅游经营管理体制 |
5 喀什传统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发展的保障体系 |
5.1 旅游管理体制保障 |
5.2 投资保障 |
5.3 人力资源保障 |
5.4 旅游安全保障 |
5.5 科技保障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后记 |
四、喀什地区旅游地形象设计若干问题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莎车县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D]. 牛嘉仪.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2]基于实验法的微博信息属性对旅游地形象的影响研究[D]. 李阿芳. 郑州大学, 2019(08)
- [3]新疆疏附县旅游总体规划策略研究[D]. 孙启超.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4]网络负面舆情对丽江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影响研究[D]. 李露露. 云南大学, 2018(01)
- [5]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出境旅游市场分析[D]. 阿布拉·买买提艾力.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4)
- [6]梅山地区旅游形象建构研究[D]. 范岳鋆. 湖南大学, 2013(05)
- [7]喀什地区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D]. 王军. 新疆师范大学, 2012(03)
- [8]我国城市旅游地形象主题词研究[D]. 方建平. 广州大学, 2012(03)
- [9]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研究 ——以郑、汴、洛为例[D]. 程金龙. 河南大学, 2011(10)
- [10]喀什传统旅游目的地提升研究[D]. 牙库提古丽·苏力旦. 新疆师范大学,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