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雷管药高的检测方法——摄影测量法(论文文献综述)
夏峰[1](2020)在《基于无人机图像处理的爆堆粒度特征分布研究》文中提出爆堆矿石粒度特征是衡量爆破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矿石粒度分布合理不仅可以降低二次破碎工作量,减少采矿成本,而且还能够提高开采效率。通常爆堆粒度分析方法有筛分法、二次爆破岩块统计、爆堆直接测量等人工测定方法,这些方法耗时长,精度有限,效率低,不能满足工程需要,因此,有必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无人机快速采集采场爆堆图像信息,开发快速精准的矿石粒度辨识算法,为露天矿生产爆破提供决策依据。本文在研究国内外爆堆矿石粒度分布的文献和矿山实际处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无人机爆堆数据采集的矿石粒度辨识模型和算法:首先,通过无人机进行爆堆图像数据采集以及爆堆图像数据空间校准;第二,借助二维经验小波进行降噪处理和图像纹理增强,第三,利用亲和度图方法对爆堆图像进行辨识和分割,得到矿石颗粒准确边缘分割图;第四,对标记的矿石颗粒图像计算其粒径、周长和面积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基于无人机图像处理技术的爆堆矿石粒度辨识模型和算法,有效克服了传统测量的不足,能够经济、有效地统计出爆堆粒度的整体分布情况,准确性达到94%以上。论文中提出的爆堆矿石粒度分布辨识方法为快速有效评价爆堆爆破效果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王金绪[2](2018)在《台阶爆破岩体块度及爆堆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水利水电堆石坝料场开挖获取级配料的过程中,提高开挖质量,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扰动破坏,对于料场附近的环境保护意义深远。料场爆破开挖获取级配料的过程中,如何获得良好上坝级配料成为关键性技术难题,而基于此的岩体爆破块度分布情况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与实用价值。本文针对水工堆石坝级配料这一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LS/DYNA-DDA耦合数值模拟以及现场实测相佐证的办法,对基于应变率-块度筛分拟合的预测模型和台阶爆破破碎过程的耦合数值模拟进行了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基于台阶爆破的破岩机理及过程,对台阶要素和主要参数的选取方法作进行集中阐述;将岩石爆破块度预测模型分为分布函数模型、应力波模型、能量模型和分形模型四大类,对其分析比较;对影响爆堆形态的影响因素及渣堆块度的测定方法作了研究。(2)探讨了小块度料的产生机理与理论确定方法,确定了影响粉碎区半径的因素;提出了基于应变率-块度筛分拟合模型的细粒料爆破数值模拟方法,以两河口和长河坝水电工程为例进行应用验证,并结合其现场筛分结果将该仿真方法与KUS模型比对,验证了新预测方法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小块度料形成的岩体结构面、岩石弹性模量以及装药不耦合系数等因素作了分析。(3)采用DDA模拟不同爆破排距作用条件下的台阶爆破,确定了前后排炮孔之间的合理距离,验证了炮孔底部增加起爆药量的必要性。建立DDA台阶爆破弹道理论抛掷模型,将模型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对比;并对块体落地后最终静止距离作了补充,同时说明在DDA模型中对块体赋予初速度值是可行的。分别预置反倾向与顺倾向岩体结构面,将其与无结构面模型对比,表明平行于前排抵抗线的反倾向结构面不利于工程爆破。(4)将岩体台阶爆破区域分为近区、中远区两部分,针对不同区域块度分布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粒径小于5mm的块度料多出现在爆破近区,而中远区的块体大小多为大于5mm的粒径;在探究数值模拟方法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在台阶爆破获取筑坝级配料时采用LS-DYNA模拟近区的破坏过程,利用DDA对中远区的块体破裂、抛掷、形成爆堆进行模拟。提取近区LS-DYNA模型粉碎区外边界的速度峰值输入中远区DDA模型,建立起基于LS/DYNA-DDA耦合的台阶爆破全过程精细化数值模型并验证,同时分析了爆堆形成的演化过程。
曹东磊[3](2015)在《爆破震动荷载下金堆城钼矿排土场安全稳定性研究》文中指出由于各种原因,金堆城钼矿排土场存在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给企业和社会造成重大的压力。地质处置及控制灾害措施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本论文针对金堆城露天矿南牛坡、北沟、甘江沟、马路沟等排土场的堆排稳定性,从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本论文在金堆城露天矿排土场岩土物理力学性能分析的基础上,对金堆城露天矿采场爆破影响排土场边坡稳定性行了振动监测,基于爆破震动监测和实验室测试数据,采用静力、动力计算分析方法,依据实测数据,分析总结出适合金堆城露天矿排土场的堆排高程影响的爆破振动衰减规律。测试结果证明,排土场的稳定性与日常采矿的爆破震动震距有定向关系。论文研究中采用Geo-studio岩土分析软件,利用SLOPE/W模块进行了排土场边坡稳定性分析,利用QUAKE/W模块进行了爆破震动动态分析,采用软件中Ordinary法、Bishop法、Janbu法和Morgenstern-Price法完成了安全系数计算,对排土场多个断面进行了有限元计算,通过数值模拟的理论分析,归纳了各种因素作用下的应力场分布的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南牛坡排土场有些断面存在滑坡的可能性,局部可能存在泥石流;而北沟排土场不存在滑坡的条件,但局部存在形成泥石流的可能性。最后,利用刚体极限平衡法对排土场的多个断面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并采用数值模拟法计算了各个断面可能破坏的概率,计算结果表明南牛坡基本处于极限平衡状态,不论在自然状态下或在爆破震动中都处于基本的稳定状态,并做出了减灾防灾的安全预案。
刘博[4](2014)在《水炮泥堵塞作用机理模型试验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摘要:金属矿山井下开采多采用爆破法,炮孔堵塞是保证爆破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凡口铅锌矿井下爆破为工程背景,基于水炮泥堵塞的模型试验,通过理论探讨、试验验证、建模计算和指标评判等手段对不同堵塞方式下模型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试验结论,并应用于工程实践。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与结论如下:(1)采用长度合理的水炮泥堵塞炮孔时可有效取代河砂的堵塞效果,且具有较好的降尘效果,爆炸能量利用率和爆破效果也更好。(2)采用水炮泥在河砂之上的复式结构堵塞炮孔时,堵塞操作性较好,并可获得满意的爆破效果。(3)根据Griffith理论和损伤力学理论,建立了合理堵塞长度计算模型和裂纹扩展长度计算模型。计算得到模型爆破合理堵塞长度为7.75cm水炮泥或5.3cm河砂或5.1cm水炮泥+3.4cm河砂的复式结构,计算模型爆破主裂纹平均扩展长度为25.18cm。将堵塞长度和裂纹扩展长度作为爆炸能量利用的评判指标,用FM-AHP综合评判试验结果,得到较好的堵塞方式为8cm水炮泥和复式结构Ⅰ。(4)利用基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MATLAB(GUI)爆破块度分析系统处理试验结果,绘制块度分布曲线,并输出块体尺寸统计表,由此计算合理的块度尺寸为4.7cm,根据分形理论,计算合理的块度分布指数(分形维数)为1.3。将块度尺寸和块度分布指数作为爆破效果的评判指标,用FM-AHP综合评判试验结果,得到较好的堵塞方式为复式结构Ⅰ和8cm水炮泥。(5)根据试验结论,确定矿山爆破孔堵塞方案,在某矿山采场予以应用。结果表明应用效果良好,且工程效果与试验结论相互验证。
赵海,吴为民[5](2010)在《工业雷管装药自动检测方法》文中认为介绍目前国内研究设计的工业雷管装药自动检测主要使用的6种方法,并对其结构原理、工作原理以及优缺点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今后雷管检测方案的发展方向,为进一步改善雷管产品的性能以及降低生产的危险性提供方案。
祁银红,段智敏,龚民[6](2004)在《一种雷管药高的检测方法——摄影测量法》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一种摄影测量方法来检测群模生产中雷管药高的新方法,通过计算机所采集的图像中测杆的尺寸,根据三角测量原理,计算测杆高度.从而间接测量装药高度.
二、一种雷管药高的检测方法——摄影测量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雷管药高的检测方法——摄影测量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无人机图像处理的爆堆粒度特征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爆堆粒度辨识方法 |
1.2.2 基于图像处理的爆堆粒度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 |
2.1 爆堆图像预处理 |
2.1.1 爆堆图像降噪 |
2.1.2 爆堆图像增强 |
2.1.3 爆堆图像矿石边缘分割 |
2.2 数学形态学 |
2.2.1 灰度形态学的运算 |
2.2.2 形态学重建 |
2.3 爆堆粒度特征提取 |
2.3.1 粒度提取原理 |
2.3.2 粒度特征参数提取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无人机图像的爆堆粒度辨识模型与算法 |
3.1 图像校正 |
3.1.1 无人机图像采集 |
3.1.2 图像失真检测 |
3.1.3 图像校正 |
3.2 无人机图像降噪 |
3.2.1 降噪原理 |
3.2.2 爆堆图像噪声检测 |
3.2.3 爆堆图像降噪处理 |
3.3 无人机图像增强 |
3.3.1 爆堆图像增强模型构建 |
3.3.2 爆堆图像的增强参数 |
3.3.3 无人机图像增强处理 |
3.4 矿石的分割及标注 |
3.4.1 矿石边缘检测 |
3.4.2 爆堆图像分割 |
3.4.3 矿石标注 |
3.5 图像粒度特征分布统计 |
3.5.1 爆堆粒度分布统计 |
3.5.2 效果评价 |
3.6 本章小结 |
4 采场爆堆粒度特征分布实证研究 |
4.1 无人机采场爆堆图像采集 |
4.1.1 无人机参数设置 |
4.1.2 无人机爆堆图像采集 |
4.2 采场爆堆的无人机图像处理 |
4.2.1 采场爆堆无人机图像降噪 |
4.2.2 采场爆堆图像增强 |
4.2.3 采场爆堆图像分割 |
4.3 矿石粒度分布统计与评价 |
4.3.1 采场爆堆特征参数提取 |
4.3.2 粒度特征分布 |
4.3.3 效果评价与改进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2)台阶爆破岩体块度及爆堆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岩石爆破破碎机理研究现状 |
1.2.2 岩石爆破块度预测理论研究现状 |
1.2.3 岩石爆破块度测量识别技术研究现状 |
1.2.4 数值模拟在岩石爆破领域应用研究现状 |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台阶爆破基本原理研究 |
2.1 岩石台阶爆破破岩机理及参数 |
2.1.1 台阶爆破破岩过程 |
2.1.2 台阶要素及主要参数 |
2.2 岩石爆破块度预测模型的研究 |
2.2.1 分布函数模型 |
2.2.2 应力波模型 |
2.2.3 能量模型 |
2.2.4 分形模型 |
2.3 爆堆形态预测的研究 |
2.3.1 抛掷弹道理论 |
2.3.2 休止角 |
2.3.3 爆堆形态 |
2.3.4 块度测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台阶爆破小块度料的产生机理及数值模拟 |
3.1 爆破小块度料的产生机理与理论确定方法 |
3.1.1 计算前提条件 |
3.1.2 爆破分区计算过程 |
3.1.3 粉碎区范围影响因素 |
3.2 基于应变率-块度筛分拟合的爆破小块度料预测模型 |
3.2.1 计算方法 |
3.2.2 技术路线 |
3.3 爆破小块度料的数值仿真方法与验证 |
3.3.1 工程简介 |
3.3.2 模型建立 |
3.3.3 爆破振动衰减规律拟合 |
3.3.4 爆破块度筛分结果拟合 |
3.3.5 预测模型比较与分析 |
3.4 深孔台阶爆破小块度料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1 结构面的影响 |
3.4.2 弹性模量的影响 |
3.4.3 不耦合系数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台阶爆破块体运动过程数值模拟 |
4.1 不同爆破排距作用条件下的岩石抛掷过程模拟 |
4.1.1 建立数值模型 |
4.1.2 抛掷过程模拟与分析 |
4.2 DDA数值模拟验证岩石抛掷弹道理论及完善 |
4.2.1 建立数值模型 |
4.2.2 抛掷过程模拟与分析 |
4.3 不同岩体结构面条件下的岩石抛掷过程模拟 |
4.3.1 建立数值模型 |
4.3.2 抛掷过程模拟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台阶爆破全过程的LS/DYNA-DDA耦合模拟 |
5.1 岩体爆破不同区域块度分布的模拟方法分析 |
5.1.1 块度粒径小于5mm数值仿真分析 |
5.1.2 块度粒径大于5mm数值仿真分析 |
5.1.3 爆破块度分布的LS/DYNA-DDA耦合仿真计算方法 |
5.2 台阶爆破全过程精细化数值模型及验证 |
5.2.1 模型建立 |
5.2.2 LS/DYNA-DDA耦合过程 |
5.2.3 爆堆形态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爆破震动荷载下金堆城钼矿排土场安全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稳定性研究现状 |
1.2.1 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
1.2.2 土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技术方案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技术方案 |
1.3.3 采取的技术措施 |
2.排土场地质条件与结构分析 |
2.1 排土场概况 |
2.1.1 排土场与爆区空间位置 |
2.1.2 自然地理与气候条件 |
2.1.3 排土场地质条件 |
2.1.4 排土场现状 |
2.1.5 矿山生产爆破参数 |
2.2 排土场结构分析 |
3.排土场现场数据测试及分析 |
3.1 测试系统及测点布置 |
3.2 传感器的安装 |
3.3 爆破振速测试及回归分析 |
3.4 排土场的动态响应 |
4.排土场稳定性分析及动态响应研究 |
4.1 参数分析及取值 |
4.2 排土场稳定性分析 |
4.2.1 静力分析排土场的稳定性 |
4.2.2 动力分析排土场的稳定性 |
4.3 排土场稳定性预测 |
4.4 数值模拟分析排土场的终了状态稳定性 |
4.4.1 排土场终了静力稳定性分析 |
4.4.2 排土场终了动力稳定性分析 |
4.5 动态响应研究 |
5.管理措施与监测预案 |
5.1 生产爆破管理措施 |
5.2 排土场防灾减灾安全预案 |
5.2.1 爆破参数优化选取措施 |
5.2.2 实时在线变形监测排土场的措施 |
5.2.3 排土场区域地质雷达探测措施 |
5.3 排土场边坡护坡和顶部绿化措施 |
6.爆破振动控制技术措施与建议 |
6.1 爆破振动控制技术措施 |
6.1.1 起爆网路时间间隔合理选择措施 |
6.1.2 爆破震动安全预测预报措施 |
6.2 建议 |
7.结论 |
作者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现场测试数据 |
附表1 各排土场测点布置坐标一览表 |
附表2 各排土场部分爆破震动监测数据一览表 |
附表3 各排土场动态位移一览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水炮泥堵塞作用机理模型试验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与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炮孔内堵塞研究现状 |
1.2.2 爆炸裂纹扩展研究现状 |
1.2.3 岩体爆破块度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2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
2 水炮泥堵塞作用机理理论研究 |
2.1 影响炮孔堵塞的因素 |
2.2 孔内堵塞材料的选取 |
2.3 水炮泥堵塞作用机理 |
2.4 水炮泥孔内运动规律 |
2.4.1 水炮泥运动分析假设 |
2.4.2 水炮泥运动时间 |
2.5 不同堵塞方式堵塞效果分析 |
2.5.1 不同堵塞物的堵塞效果对比 |
2.5.2 水炮泥复式结构堵塞效果对比 |
2.5.3 复式堵塞结构中水炮泥合理位置 |
2.6 本章小结 |
3 爆破荷载作用下水炮泥堵塞模型试验 |
3.1 试验模型设计 |
3.1.1 试验相似原则 |
3.1.2 模型设计 |
3.2 试验方案设计 |
3.2.1 试验目的 |
3.2.2 试验方案拟定 |
3.2.3 试验准备 |
3.3 定量性试验 |
3.3.1 药卷导爆索长度试验 |
3.3.2 模型爆破孔数试验 |
3.4 水炮泥堵塞长度试验 |
3.4.1 试验过程 |
3.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5 水炮泥堵塞性能试验 |
3.5.1 试验过程 |
3.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6 水炮泥堵塞位置试验 |
3.6.1 试验过程 |
3.6.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不同堵塞方式下爆破裂纹扩展研究 |
4.1 引言 |
4.2 裂纹扩展理论分析 |
4.2.1 基于断裂力学的裂纹扩展分析 |
4.2.2 基于损伤力学的裂纹扩展分析 |
4.2.3 裂纹扩展判据 |
4.3 模型试验的裂纹扩展分析 |
4.3.1 裂纹扩展参数数据 |
4.3.2 裂纹扩展参数分析 |
4.4 基于裂纹扩展的堵塞方式优选 |
4.4.1 基于裂纹扩展速度计算堵塞长度 |
4.4.2 裂纹扩展长度分析计算 |
4.4.3 堵塞方式优选 |
4.5 本章小结 |
5 不同堵塞方式下模型爆破块度研究 |
5.1 爆破块度分析方法 |
5.1.1 爆破块度测量方法概述 |
5.1.2 试验爆破块度测量方法 |
5.2 基于图像处理的爆破块度分析 |
5.2.1 爆破块度分析系统介绍 |
5.2.2 爆破块度图像处理技术 |
5.2.3 爆破块度分析系统处理流程 |
5.2.4 爆破块度分布测量结果 |
5.3 基于分形理论的爆破块度研究 |
5.3.1 分形理论简介 |
5.3.2 爆破块度的分形研究 |
5.3.3 爆破块度分维数计算 |
5.4 基于爆破块度分析的堵塞方式优选 |
5.4.1 不同堵塞方式下爆破块度分布参数 |
5.4.2 堵塞方式优选 |
5.5 本章小结 |
6 工程应用 |
6.1 采场回采爆破作业介绍 |
6.1.1 矿山采矿方法介绍 |
6.1.2 掏槽爆破介绍 |
6.2 试验模型与工程实际的相似关系 |
6.3 工程实例 |
6.3.1 爆破孔堵塞方案 |
6.3.2 采场爆破作业实例 |
6.3.3 爆破效果评价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结论 |
7.2 工作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工业雷管装药自动检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业雷管生产线发展概况 |
2 自动检测方法 |
2.1 光栅法[2] |
2.2 摄影测量法[3] |
2.3 光纤位移传感器法[4] |
2.4 直线导电塑料电位器法[5] |
2.5 红外传感器法[6] |
2.6 超声波检测法[7] |
3 发展方向 |
(6)一种雷管药高的检测方法——摄影测量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测量原理 |
2 计算机检测系统组成 |
2.1 图像采集、取存 |
2.2 摄像机定标[3] (标定) |
2.3 图像测量 |
2.3.1 图像的预处理 |
2.3.2 图像的畸变校正 |
2.3.3 hough变换提取元素坐标 |
2.3.4 提取上端面圆心坐标 |
2.3.5 物方尺寸H1的计算 |
2.4 图像输出和显示 |
3 实验结果及结论 |
四、一种雷管药高的检测方法——摄影测量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无人机图像处理的爆堆粒度特征分布研究[D]. 夏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2]台阶爆破岩体块度及爆堆数值模拟研究[D]. 王金绪. 长江科学院, 2018(08)
- [3]爆破震动荷载下金堆城钼矿排土场安全稳定性研究[D]. 曹东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2)
- [4]水炮泥堵塞作用机理模型试验及应用研究[D]. 刘博. 中南大学, 2014(03)
- [5]工业雷管装药自动检测方法[J]. 赵海,吴为民. 自动化应用, 2010(09)
- [6]一种雷管药高的检测方法——摄影测量法[J]. 祁银红,段智敏,龚民. 沈阳工业学院学报, 2004(04)
标签:数值模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