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桥青萝卜栽培技术简介

八里桥青萝卜栽培技术简介

一、八里桥绿萝卜栽培技术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赵伟[1](2021)在《李宜显《燕行杂识》两种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李宜显是朝鲜后期的重要文臣,在康熙五十九年(1720)和雍正十年(1732)两次以正使的身份出使清廷,并记录下了《庚子燕行杂识》和《壬子燕行杂识》(下称《燕行杂识》两种)两种出行记录。康雍时期是中朝外交的重要阶段,李宜显的《燕行杂识》两种为我们研究此时期中朝双方各方面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文本。其记录内容丰富,以他者的视角详细记录了清朝康雍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俗、地理等各个方面内容,这也体现出《燕行杂识》两种多方面的文献价值,可作为我国相关史料研究补充资料。因此笔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李宜显《燕行杂识》两种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整理和研究。首先对《燕行杂识》两种进行整理和点校,并对李宜显生平及出使时代背景进行阐述,为理解、分析文本内容奠定基础。其次,介绍版本情况,论述校勘中出现的问题,如异体字使用情况、错讹字产生情况。再次,分析研究《燕行杂识》的文本内容。其一,介绍文本中所反映的出使情况,如出使原因、团队规划、往返路线与时间安排、主要活动,并对两次出使进行对比。其二,分别从使者、文人、游客的角度分析李宜显所见所闻,体现出《燕行杂识》独特的学术价值。最后,阐述李宜显《燕行杂识》两种的史料价值,较为系统而全面地展现其在地理、民俗、文学、历史史料等方面的文献价值。李宜显《燕行杂识》两种虽然对于清朝的记录有详有略,但其中不乏对清朝的政治军事、社会民生、山川地貌、建筑人文等方面的细致描述,体现了作者独到的见解,这是与其他使行作品的不同之处。从《燕行杂识》两种中,可鲜明地看到中朝关系变化、中朝各方面差别以及康雍时期清朝的社会现状,为了解此阶段的中朝情况提供了文献资料。

马进伟,张世德[2](2021)在《青海“八里桥”绿萝卜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文中提出"八里桥"绿萝卜常见病虫害可以分为:侵染性病害(霜霉病、黑斑病、黑腐病、病毒病)、生理性病害(抽薹、糠心、裂根)、虫害(蚜虫、菜青虫、蛴螬),对其防治方法进行研究而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马进伟,马本霞,李顺莲[3](2019)在《青海八里桥绿萝卜品种提纯复壮技术》文中研究指明为解决八里桥绿萝卜由于长期种植导致部分地区品种退化的问题,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采用原种提纯复壮、良种生产、栽培管理等综合技术,实现了品种的提纯复壮,对维持青海八里桥绿萝卜品种的特殊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纳莺萍[4](2016)在《麦哈穆德和他的糖萝卜》文中认为题记: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泰戈尔麦哈穆德降生在旧中国宁夏永宁县纳家户,归真于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中期,终年八十岁。他是新中国培养的回族知识分子,官名儿纳殿帮,回族的经名儿麦哈穆德。他一生起伏跌宕,但是临终却说:我是幸福和

王怀凤[5](2015)在《西藏大萝卜大株成活率提高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大萝卜育种过程中,亲本的提纯复壮和繁殖原原种主要依靠大株采种。大株采种从播种到最后收获种子,须历时10个月左右。在这个过程中,因肉质根腐烂导致大株死亡率较高,严重影响种子产量。该文主要对前藏拉萨大株采种法进行初步研究,同时与后藏日喀则大株采种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前藏拉萨采种法大株成活率相对较高,且最好采用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繁种,可为提高萝卜大株种子产量打下基础。

刘丽红[6](2015)在《北京市蔬菜价格形成机制及调控政策研究》文中认为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是农业经济领域最重要的研究议题。从微观的角度看,价格过度波动会严重影响农户收益和消费者福利;从宏观角度看,市场价格扭曲常被当作行政介入干预的理由,因此市场价格波动也是很重要的宏观管理议题。本论文针对北京市蔬菜价格传导机制以及调控方式进行深入研究,梳理了北京市蔬菜产业现状、刻画了北京市蔬菜价格波动特征,并描述了北京市蔬菜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经济学理论构建了北京市蔬菜价格形成机制,并对价格形成机制的成本加成机制、价格领涨机制、需求决定机制、相互替代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进一步,本文对北京市蔬菜价格调控政策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并基于价格形成机制形成了北京市蔬菜价格调控政策体系及政策建议。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首次全面对北京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得出北京市蔬菜产业基本状况与特征为:1)消费量方面,北京市每天蔬菜消费量约为2.1148万吨,全年蔬菜消费量约为771.9020万吨;2)年中消费趋势方面,北京近五年每年中2月的蔬菜消费量最小,3-8月的消费量较大,9月的消费量再次降低,并在10月以后保持回升但会在12月继续下降直到来年2月降至最低;3)消费品种方面:北京市蔬菜消费排名前十的品种为:土豆、大白菜、葱头、圆白菜、大葱、冬瓜、胡萝卜、西红柿、黄瓜、白萝卜;4)城乡差别方面,城镇居民在蔬菜消费方面的支出较多、农村居民在蔬菜消费方面的支出增幅较大、蔬菜消费在食物支出中的比重上升;5)蔬菜自给率方面:北京周年蔬菜自给率不足34%;6)外埠蔬菜保障方面:山东、河北、东三省、海南、云南、广东、广西、甘肃、湖北、内蒙、天津等省市对北京蔬菜保障起到了重要作用。2.基于近10年北京市16个区县的25种常见蔬菜对北京市蔬菜价格的波动特征进行研究。采用时间序列分解法和H-P滤波方法,将蔬菜价格波动具体分解为季节波动、随机波动、周期波动和长期趋势等四个部分,并结合2006-2015年北京市蔬菜市场运行的一般情况和特殊事件,对蔬菜价格波动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1)季节性方面:蔬菜价格季节性特征非常明显,且蔬菜季节性波动振幅正逐年加大;2)周期性方面:蔬菜价格周期波动大致可以划分为(2006-2007)、(2007-2009)、(2010-2013)、(2013-2015)四个周期,一级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的蔬菜价格周期长度并不完全一致;3)随机性方面;蔬菜价格在2010年与2012年的异动较为频繁、剧烈,与实际市场情况相吻合;4)趋势性方面:蔬菜价格长期趋势拐点出现在2013年,之前的北京蔬菜平均批发价格一路攀升,但之后价格有一定下降趋势。3.从理论角度构建了北京市蔬菜价格形成机制。从价格均衡机制与价格调整机制两方面对北京市蔬菜价格形成机制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在此基础上,将蔬菜价格形成机制分为供给方面的价格形成机制和需求方面的价格形成机制。并进行了进一步细分:1)将供给方面的价格形成机制细分为成本加成机制和价格引领机制,2)将需求方面的价格形成机制细分为需求决定机制和相互替代机制。最终发现流通过程中的各项收费、损耗是源头价格低、末端价格高的成本加成原因;供小于求是导致蔬菜价格上涨的需求决定原因;而从一级批发市场传导至农贸市场以及超市过程中的价格引领与相互替代则加剧了蔬菜价格的波动程度。4.对成本加成机制开展了实证研究。本文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和ECM误差修正模型的计量方法,得出大白菜地头价格形成的成本加成机制主要由上升的人力成本带动;北京市大白菜超市价格与一级批发市场价格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同时超市需要把经营蔬菜的固定成本与人力成本分摊进蔬菜价格;北京市大白菜农贸市场价格与一级批发市场价格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同时农贸市场的摊位费、经营人员的收益等应在农贸市场蔬菜价格中占有固定比例。5.对价格引领机制开展了实证研究。本文采用链合模型的计量方法,得出方差较小的蔬菜价格显着受到方差较大的蔬菜价格变化引领,说明蔬菜品种之间确实存在价格引领现象。同时发现:1)方差较大的蔬菜价格对方差较小的蔬菜价格的波动信息贡献度较大,表明方差较大的蔬菜吸收的市场信息更多,在整体蔬菜价格发现中起到的作用更大;2)方差较大的蔬菜价格变化对方差较小的蔬菜价格影响时间也更为长久;3)方差较小的蔬菜价格对方差较大的蔬菜价格变化反应更为迅速。6.对需求决定机制开展了实证研究。本文对北京1978年-2013年的蔬菜总需求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得出:1)1978-2002年期间,尽管北京市常住人口数缓慢增加,蔬菜种植面积也在不断增加,但总体供给与需求是匹配的,整体涨幅基本与常住人口数增长幅度一致,范围可控;2)2003-2013年期间,蔬菜种植面积急剧下降,而全市常住人口数却较之前有较大幅度的上升;3)需求在迅速上升而供给却急剧下降,因此二者背离直接导致蔬菜价格进入高企阶段,需求在蔬菜价格形成机制中起到了主要决定作用。7.对相互替代机制开展了实证研究。本文采用非参数统计与LA-AIDS模型,得出蔬菜两两之间、不同菜种之间均存在替代关系。支出弹性从大到小的蔬菜大类是:叶菜类(1.442)、葱蒜类(1.140)、根菜类(1.140)、薯芋类(1.009)、茄果类(0.974)、瓜类(0.915)、芽苗类(0.880)、豆类(0.718)、甘蓝类(0.641)、白菜类(0.473)、菌类(0.310)。这些判断均与客观现实较为吻合。8.对北京现有蔬菜调控政策开展了评价研究。通过梳理、分析北京市现有蔬菜价格调控政策,得出北京市蔬菜流通的税费设计倾向于高费低税,而且,现行政策中,仅有建设外埠蔬菜保障首都蔬菜安全的措施是积极举措,能够改善蔬菜价格形成过程中的需求决定机制,其他举措对北京市蔬菜过多的流通环节、垄断的经销商大户没有较大的作用。此外,还总结得出北京市蔬菜产业最大的问题是需求不断攀升,而供给问题重重。这些问题的根结在于现行流通环节过多造成的高菜价与低效率。9.构建了北京市蔬菜价格调控政策体系并提出了具体政策建议。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和政策动向,确立了北京市蔬菜价格调控预期目标是在区分众多影响北京市蔬菜价格上涨与波动因素中的合理成分和不合理成分基础上,兼顾菜农和市民两方面利益,促进蔬菜供给,保障都市民生。基于前文研究结果,本文从调控基本思路切入,针对北京市蔬菜需求特点,从蔬菜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存储领域三方面构建了基于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政策体系。最后针对北京市急需建立健全的价格调控措施提出了具体政策建议,包括提升蔬菜种植组织化程度、合理引导农户种植蔬菜、全面规划蔬菜市场布局、大力发展新型流通模式、完善蔬菜行业信息服务、健全蔬菜价格波动补贴、完善农业保险和补贴体系等。

王富盛[7](2015)在《竹枝词的社会史解读 ——以近代北京为例》文中提出清中叶始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北京城市近代化起步,城市建设的开展改变了北京市民传统的物质生活结构,冲击和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均被纳入了近代先进生活方式的轨道。北京竹枝词里有着众多关于清至民国首都民众日常生活的真实记载,描述了北京的风土人情,同时也记录了古老中国的都城从传统落后一步一步走向现代文明的艰难历程,其社会史内涵丰富而深邃。北京竹枝词缘起于元代,发展于明代,因近代特有的政治格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当时的思想革新而鼎盛于清末民初。涵盖自然景观、怀古咏史、时政与制度、日常社会生活图景和民风民俗等内容题材,同时具备京味儿十足和大量使用典故等文艺特征。竹枝词里近代北京市民的日常饮食品种齐全优质,节日食俗丰富多彩,饮食生活则苦乐参半;饮食市场综合与专业饮食店愈加鲜明,饮食摊点和商贩更加机动灵活,茶馆和酒肆则遍布北京城。呈现出多地区聚集、多民族杂糅和中西餐并立的文化地域性。此历史时期北京城市交通工具则经历了传统马车等畜力拉车向火车、汽车等现代方式的转变,道路建设也由尘土漫天的土路向洁净绿化的新式马路过渡,市民交通法规意识从匮乏到逐步的建立。娱乐生活层面,一定程度上可谓北京市民促成了京剧的形成,北京人不管是普通市民、文人雅士还是贵胄官员,不管是喜庆大事、节令假日还是社交宴会,均前往专门戏园、茶楼茶园和宫廷堂会等场所观戏,而京剧也以其丰富多彩回馈了晚清民国的北京市民。

肖景林,刘丽,刘兵,何海福,赵静[8](2012)在《青海省海东地区富硒土壤区富硒农产品开发研究现状》文中提出二十世纪50年代前,人们研究的是硒的毒性,世界卫生组织(WH0)于1973年宣布硒是动物必需微量元素以后,硒在生物和医学中的应用与研究不断进步,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硒是微量元素研究中进入分子水

冯尕才[9](2012)在《民国时期西北地区森林变迁及林业建设研究》文中认为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认为,历史是由一系列文明和环境之间的挑战与应战构成的。历史时期,西北森林资源比较丰富,但是因为其地处内陆的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人类活动作用的结果,森林大量退化或消失,到了民国时期森林资源已经相当贫乏。在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的森林仍然发生着巨大的变迁。变迁的主要特征是民国前期局部地区森林有恢复和增长趋势,但就整个民国时期来说,森林资源却呈急剧流失的态势。森林资源减少的原因,是民间和军队燃料消耗、各类用材消耗、毁林开荒、军事消耗、自然灾害等,其社会背景则是西北地区文化、教育、经济的落后。森林资源的极度流失,导致燃料和用材短缺、水土流失加剧、荒漠化扩大、气候恶化、自然风景资源消失、经济文化衰落等一系列后果,严重制约着西北地区社会的进步,构成对西北各族人民生存和发展的极大挑战。与此同时,中日战争爆发,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西北地区又面临着支持抗战和建设大后方的挑战。对此种种挑战,西北各省奋起回应,在政治家、林学家、农学家、当地民众以及其他各界人士的关注和推动下,积极采取措施,实施天然林保护,开展植树造林,发展林业教育,进行林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等工作,推进了西北地区的林业建设,揭开了西北地区生态建设的序幕,同时也承担起了支持抗战和建设国家坚固大后方基地的重任。论文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以历史学研究方法为主,区域研究法和田野调查法为辅的多种研究方法,分引言、上篇、下篇三个部分,对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的森林变迁和林业建设的各个方面做了比较系统研究。引言阐述了“民国时期西北森林变迁及林业建设”这个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总结了目前学术界在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确定了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并对一些概念作了界定。上篇“挑战——民国时期西北森林资源的流失及其后果”分为三章。第一章探讨了民国时期西北森林的分布和变迁,第二章论述了森林资源的流失形态,第三章总结了西北地区森林资源流失的后果,分析了民国时期西北森林资源流失严重的社会背景。前三章主要论述了由于民国时期西北地区森林资源的流失导致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对西北各族人民的生存和社会发展构成了挑战,也在日本侵略、民族危亡的关头西北地区能否有力地支持抗战提出了挑战。下篇“应战——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的林业建设”,共分七章。阐述了在上述挑战下,西北地区各省所采取的种种应战措施。第四章阐述了在民国各届政府的推动下,西北各省林业管理机构的成立,为林业建设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基础。第五章论述了林业机关、团体和个人对西北地区森林资源进行考察,进行本地区林业建设规划。第六章探索了西北地区政府和民间都采取措施,在艰难环境中开展天然林保护工作。第七章介绍了西北各省区为了大规模开展植树造林,纷纷开辟苗圃,进行苗木培育工作。植树造林是改善西北生态环境的核心举措,第八章探讨了西北地区各省植树造林工作开展情况,并对其得失进行了总结和评价。第九章通过对西北地区林业教育发展情况的探讨,指出民国时期是西北地区林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第十章论述了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的树木引种、杂交育种、林木抚育、森林经理等林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等工作。第十一章论述了国内着名林学家在科学救国思想的指引下,在西北地区进行艰苦的林业建设工作,为西北地区人民树立了榜样,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第十二章为“结论和展望”,对全文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归纳了民国时期西北地区森林变迁的经验教训和林业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今后林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周晴[10](2011)在《河网、湿地与蚕桑 ——嘉湖平原生态史研究(9-17世纪)》文中提出嘉湖平原区北濒太湖,大面积的平原地区是汉唐以后通过围垦太湖南缘低地而形成。本文以嘉湖地区位于太湖南部的低洼平原为中心,解析9到17世纪嘉湖平原从湖沼湿地生态系统向以蚕桑为主要特征的农业生态系统转变的动态历史过程。论文内容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考证了今太湖水域完全形成之时,嘉湖平原存在一条沟通古长江水与钱塘江的河流,并且直到3—8世纪,嘉湖平原仍是以湖沼地貌为主。论文分析了9—12世纪太湖南岸圆弧形湖岸、太湖南部平原的浅碟型地貌特点及其形成的历史过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平原区中水利工程建设特点、水环境特征、横塘纵溇式水系结构形成的历史,论文还对太湖南部江南运河水网的基本形态进行了复原;论文第二部分分析了宋至明末清初嘉湖平原湿地农业开发的大致过程,探讨了平原区在积水环境下的不同开发模式。论文以桑基鱼塘与桑基稻田为中心,考察了嘉湖平原中两种不同的农业生态模式,同时分析了人类农业活动如何对平原微地貌进行改造的历史过程。论文分析了湿地中形成的村庄特点,以及人们通过筑坝处理水流,兴建市镇聚居的过程,论文以菱湖镇为中心分析了嘉湖地区沼泽湿地中市镇兴起的历史地理过程;论文第三部分以湿地生物为中心,对晋以降嘉湖平原的主要水生动、植物群落进行了分析,论文分析了湿地中人们如何利用菱等水生植物进行农业开发的技术,在此基础上,解析了明清时期蚕丝业于嘉湖地区沼泽湿地中兴起的原因;论文第四部分主要以植桑业为中心,对明清时期嘉湖平原与桑树种植有关的农业生态问题进行分析。论文通过对本地区内一些特有的农业技术如湖桑育苗、湖桑种植、湖羊饲养等技术细节及其农业生态背景进行分析,讨论了农业生产技术与农业生态之间的关系。

二、八里桥绿萝卜栽培技术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八里桥绿萝卜栽培技术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李宜显《燕行杂识》两种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难点及创新之处
第二章 李宜显生平及出使背景
    2.1 李宜显的生平
        2.1.1 李宜显求学经历及着作
        2.1.2 李宜显仕历
    2.2 李宜显两次出使时的时代背景
        2.2.1 康熙朝--雍正朝
        2.2.2 景宗朝--英祖朝
第三章 《燕行杂识》两种的版本及校勘
    3.1 《燕行杂识》两种的成书情况
    3.2 《燕行杂识》两种的版本
    3.3 《燕行杂识》两种的校勘
        3.3.1 俗体字
        3.3.2 异体字
        3.3.3 错别字
第四章 《燕行杂识》两种文本研究
    4.1 反映的出使情况
        4.1.1 两次出使的原因及规模
        4.1.2 两次出使往返路线及时间
        4.1.3 两次出使主要活动及意义
    4.2 作为使者的所见所闻所思
        4.2.1 使行朝觐仪程
        4.2.2 两国文书
        4.2.3 搜集情报
    4.3 作为文人的所见所闻所思
        4.3.1 关于书画作品的记录
        4.3.2 关于诗文的记录
        4.3.3 关于碑刻文字的记录
    4.4 作为游客的所见所闻所思
        4.4.1 山水景物
        4.4.2 人文建筑
        4.4.3 人物形象
        4.4.4 民生民俗
第五章 《燕行杂识》两种文献价值
    5.1 地理文献价值
    5.2 民俗文化价值
    5.3 文学文献价值
    5.4 历史史料价值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燕行杂识》校注
        《燕行杂识》校注凡例
        庚子燕行杂识上
        庚子燕行杂识下
        壬子燕行杂识
致谢

(2)青海“八里桥”绿萝卜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侵染性病害及防治
    1.1 “八里桥”绿萝卜霜霉病
        1.1.1 危害症状。
        1.1.2 防治方法:
    1.2 “八里桥”绿萝卜黑斑病
        1.2.1 危害症状。
        1.2.2 防治方法:
    1.3 “八里桥”绿萝卜黑腐病
        1.3.1 危害症状。
        1.3.2 防治方法:
    1.4 “八里桥”绿萝卜病毒病
        1.4.1 危害症状。
        1.4.2 防治方法。
2 生理性病害及防治
    2.1 抽薹
        2.1.1 症状。
        2.1.2 防治方法。
    2.2 糠心
        2.2.1 症状。
        2.2.2 防治方法。
    2.3 裂根
        2.3.1 症状。
        2.3.2 防治方法。
3 虫害及其防治
    3.1 “八里桥”绿萝卜蚜虫
        3.1.1 症状。
        3.1.2 防治方法。
    3.2 菜青虫
        3.2.1 症状。
        3.2.2 防治方法。
    3.3 蛴螬
        3.3.1 症状。
        3.3.2 防治方法。

(3)青海八里桥绿萝卜品种提纯复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原种提纯复壮
    1.1 单株选择
    1.2 株系比较
    1.3 原种繁育
2 良种生产
3 栽培要点
    3.1 选地
    3.2 播种
    3.3 苗期管理
    3.4 浇水追肥
    3.5 花期管理
    3.6 花后管理
    3.7 病害防治
    3.8 籽粒采收

(5)西藏大萝卜大株成活率提高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前藏拉萨采种法和后藏日喀则采种法的比较
    2.2 前藏拉萨采种法大株成活率与不同萝卜材料的相关性
    2.3 前藏拉萨采种法大株成活率与定植栽培方式相关性
    2.4 大株成活率与定植时是否切口的相关性
    2.5 大株成活率与田间肥水管理的相关性
3 结论与讨论

(6)北京市蔬菜价格形成机制及调控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民生角度:北京市蔬菜价格形成机制及调控机理研究,优化菜农收益和消费者福利的有益举措
        1.1.2 产业经济角度:北京市蔬菜价格形成机制及调控机理研究,是保障首都蔬菜产业平稳发展的战略行为
        1.1.3 政府管理角度:北京市蔬菜价格形成机制及调控机理研究,是现阶段政府部门关注的热点与焦点
        1.1.4 理论探索角度:北京市蔬菜价格形成机制及调控机理研究,是建立蔬菜价格传导理论体系的有益探索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农产品价格形成研究现状
        1.2.2 农产品价格传导研究现状
        1.2.3 农产品价格调控研究现状
        1.2.4 蔬菜价格形成研究现状
        1.2.5 蔬菜价格传导研究现状
        1.2.6 蔬菜价格调控研究现状
        1.2.7 文献述评
    1.3 目的意义与研究方法
        1.3.1 目的意义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方案
        1.4.1 基本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
    2.1 价格形成理论
        2.1.1 劳动价值理论
        2.1.2 效用价值理论
        2.1.3 生产费用理论
        2.1.4 边际效用价值理论
        2.1.5 供需决定理论
        2.1.6 均衡价格理论
    2.2 价格调控理论
第三章 北京市蔬菜产业现状研究
    3.1 北京市蔬菜产业概述
        3.1.1 北京市蔬菜消费情况
        3.1.2 北京市蔬菜生产情况
        3.1.3 外埠蔬菜进京情况
        3.1.4 北京市蔬菜流通模式
    3.2 北京市蔬菜价格波动情况
        3.2.1 数据来源及方法说明
        3.2.2 北京市蔬菜价格波动实证过程
        3.2.3 北京市蔬菜价格波动实证结果
    3.3 北京市蔬菜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3.3.1 供给方面的影响因素
        3.3.2 流通方面的影响因素
        3.3.3 需求方面的影响因素
        3.3.4 政策方面的影响因素
        3.3.5 经济方面的影响因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北京市蔬菜价格形成机制分析
    4.1 北京市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经济学分析
        4.1.1 价格均衡机制分析
        4.1.2 价格调整机制分析
        4.1.3 基于均衡与调整的价格形成机制分析
    4.2 北京市自产蔬菜价格形成机制分析
    4.3 北京市蔬菜批发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分析
        4.3.1 北京市周边产地批发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分析
        4.3.2 北京市一级批发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分析
    4.4 北京市农贸市场蔬菜价格形成机制分析
    4.5 北京市超市蔬菜价格形成机制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北京市蔬菜价格形成机制实证研究
    5.1 成本加成机制实证分析
        5.1.1 数据来源
        5.1.2 研究方法
        5.1.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2 价格引领机制实证分析
        5.2.1 数据来源
        5.2.2 研究方法
        5.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 需求决定机制实证分析
        5.3.1 北京市城镇化发展历程
        5.3.2 北京市蔬菜供给水平下降
        5.3.3 北京市蔬菜需求水平上升
        5.3.4 北京市蔬菜消费价格定基指数变化
    5.4 相互替代机制实证分析
        5.4.1 数据来源
        5.4.2 研究方法
        5.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北京市蔬菜价格调控政策分析与评价
    6.1 北京市蔬菜价格调控政策梳理
    6.2 北京市蔬菜价格调控政策分析
    6.3 调控政策效应评价——以“新发地市场入场费减免”为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价格形成机制的蔬菜价格调控建议
    7.1 确立北京市蔬菜价格调控目标
    7.2 基于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政策体系构建
        7.2.1 调控指导思想
        7.2.2 生产领域调控政策体系
        7.2.3 流通领域调控政策体系
        7.2.4 存储领域调控政策体系
    7.3 北京市蔬菜价格调控具体政策建议
        7.3.1 提升蔬菜种植组织化程度
        7.3.2 合理引导农户种植蔬菜
        7.3.3 全面规划蔬菜市场布局
        7.3.4 大力发展新型流通模式
        7.3.5 完善蔬菜行业信息服务
        7.3.6 健全蔬菜价格波动补贴
        7.3.7 完善农业保险和补贴体系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竹枝词的社会史解读 ——以近代北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1.选题缘起
        2.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1.时间界定
        2.空间界定
    (三)相关研究综述
        1.竹枝词研究现状
        2.竹枝词研究的基本趋势与展望
        3.北京竹枝词研究综述
    (四)基本结构与思路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北京竹枝词的文献类析
    (一)作品概况
        1.群聚的时段分布
        2.鲜明的文艺特征
        3.丰富的内容题材
        4.多元化的创作群
    (二)清末民初北京竹枝词创作繁盛的原因
        1.独有的政治素材
        2.深厚的文化积淀
        3.适时的思想革新
    (三)北京竹枝词文本编撰考述
        1.《中华竹枝词全编(北京卷)》纠缪
        2.《中华竹枝词全编(北京卷)》补遗
二、竹枝词的社会史解读之一:北京市民饮食生活结构及其文化特色
    (一)家居饮食结构
        1.“迸齿泥沙老米香”:日常饮食质优类全
        2.“咬春萝卜咬秋瓜”:节日食俗丰富多彩
        3.“三分味苦七分甜”:饮食生活苦乐参半
    (二)饮食市场结构
        1.“何处卖茶兼卖酒”:综合与专业饮食店分明
        2.“沿街卖遍货声扬”:饮食摊点商贩机动灵活
        3.“茶楼酒肆近倡寮”:茶馆酒肆盛行北京城乡
    (三)饮食文化特色
        1.“各处全开狍鹿棚”:多地区聚集
        2.“哈尔巴同打辣酥”:多民族杂糅
        3.“两洋风味一家开”:中西餐并立
三、竹枝词的社会史解读之二:北京城市交通的近代转型
    (一)交通工具
        1.“四轮飙举马如飞”:传统代步工具的沿革
        2.“天外飞来风鹤声”: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
        3.“行驶如飞似虎狼”:市民的抉择与适应期
    (二)道路建设
        1.“黄沙如粉满街飞”:传统马路的弊病
        2.“新修马路平如砥”:现代道路的修筑
        3.“绿杨垂柳马缨花”:道路美化与养护
    (三)交通法规
        1.“香车宝马乱如麻”:交通法规意识的匮乏
        2.“条条路线分明甚”:现代交通法规的建立
        3.“市巷通衢自指挥”:交通管理机构与群体
四、竹枝词的社会史解读之三:京剧与北京市民娱乐生活
    (一)北京市民与京剧的形成
        1.“年年岁岁出新编”:促成花雅竞艳
        2.“都下传闻数十年”:推动徽班成长
        3.“二奎今日已沦亡”:驱使徽汉合流
    (二)北京市民观戏时间分布
        1.“执事排来异样新”:喜庆大事
        2.“广场百戏上元齐”:节令假日
        3.“寿筵公宴不时开”:社交宴会
    (三)北京市民观戏空间分布
        1.“到处戏园人坐满”:专门戏园
        2.“且听小戏上茶楼”:茶楼茶园
        3.“畅音阁里趁新装”:宫廷堂会
    (四)观戏人身份考略
        1.“典衣看戏是京师”:普通市民
        2.“学士神驰小月香”:文人雅士
        3.“宦款游来气焰熏”:贵胄官员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主要获奖情况

(8)青海省海东地区富硒土壤区富硒农产品开发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不同作物吸收硒的能力不同
2 在植物叶片喷施氨基酸、维生素、辅酶、矿物盐混合液可显着提高作物富硒能力
4 作物生长的不同时期, 硒的吸收能力不同
5 土壤中的硒在碱性条件下, 可溶解在水分里的能力强
6 富硒土壤面积大
7 完成了《无公害农产品富硒马铃薯》、《无公害农产品富硒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两个地方标准
8 生产富硒农产品的技术和深加工研究已开展
    8.1 青海省海东地区富硒土壤区多在干旱山区
    8.2 结合青海省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全膜双垄栽培技术”, 大力选育特早熟玉米品种

(9)民国时期西北地区森林变迁及林业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0.引言
    0.1. 研究目的和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范围与方法
        0.3.1. 研究范围
        0.3.2. 研究方法
上篇 挑战——民国时期西北森林资源的流失及其后果
    1.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的森林资源概况和森林变迁
        1.1. 陕西省森林资源概况及森林变迁
        1.1.1. 森林分布及面积
        1.1.2. 森林权属
        1.1.3. 森林变迁
        1.2. 甘肃森林资源概况及森林变迁
        1.2.1. 森林分布及面积
        1.2.2. 森林权属
        1.2.3. 森林变迁
        1.3. 宁夏省森林资源概况及森林变迁
        1.3.1. 森林面积及分布
        1.3.2. 森林权属
        1.3.3. 森林变迁
        1.4. 青海森林资源概况及森林变迁
        1.4.1. 森林面积及分布
        1.4.2. 森林权属
        1.4.3. 森林变迁
        1.5. 新疆森林资源概况及森林变迁
        1.5.1. 森林面积及分布
        1.5.2. 森林权属
        1.5.3. 森林变迁
        1.6. 本章小结
    2. 民国时期西北森林资源流失形态
        2.1 燃料消耗
        2.1.1. 民间柴炭消耗
        2.1.2. 军队柴炭消耗
        2.1.3. 工矿业、手工业燃料
        2.2. 房屋建筑用材消耗
        2.2.1. 战争破坏
        2.2.2. 灾害破坏
        2.2.3. 重建与扩建
        2.3. 开荒毁林
        2.3.1. 政府开荒政策
        2.3.2. 山区垦荒
        2.3.3. 烧荒
        2.4. 交通设施消耗
        2.5. 邮电设施消耗
        2.6. 加工制造业消耗
        2.7. 军事消耗
        2.8. 掠夺式砍伐方式
        2.9. 木材利用方式落后
        2.10. 本章小结
    3. 西北森林资源流失后果
        3.1. 木材短缺
        3.2. 燃料缺乏
        3.3. 林产品减少
        3.4. 物种减少
        3.5. 水土流失的加剧
        3.5.1. 水土流失对山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3.5.2. 水土流失造对下游地区的危害
        3.6. 泥石流、滑坡频发
        3.7. 沙漠化严重
        3.7.1. 河西走廊的沙漠化
        3.7.2. 陕西、宁夏北部的沙漠化
        3.8. 旱灾频仍
        3.9. 风景资源的消失
        3.9.1. 白龙江林区风景
        3.9.2. 洮河、大夏河林区风景
        3.9.3. 天山林区风景
        3.9.4. 居延海荒漠地带风景
        3.10. 社会的衰落
        3.11. 本章小结
下篇 应战——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的林业建设
    4.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林业机构的设立
        4.1. 陕西省林业机构
        4.2. 甘肃省林业机构
        4.3. 青海省林业机构
        4.4. 宁夏省林业机构
        4.5. 新疆省林业机构
        4.6. 陕甘宁边区林业机构
        4.7. 本章小结
    5.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森林资源考察
        5.1. 西方人在西北地区与森林有关的考察
        5.2. 国内的西北森林考察
        5.2.1 西部森林调查
        5.2.2. 西北水土保持考察
        5.2.3. 小陇山森林调查及其报告
        5.2.4. 陕甘宁边区森林考察及其报告
        5.2.5. 甘肃南部森林调查
        5.2.6. 其他森林调查
        5.3. 本章小结
    6.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的森林保护
        6.1. 政府的森林保护措施
        6.1.1. 陕西省的森林保护
        6.1.2. 甘肃省的森林保护
        6.1.3. 宁夏省的森林保护
        6.1.4. 青海省的森林保护
        6.1.5. 新疆省的森林保护
        6.1.6. 陕甘宁边区的森林保护
        6.2. 民间森林保护
        6.2.1. 祁连山森林保护
        6.2.2. 宗教森林保护
        6.3. 本章小结
    7.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的苗圃建设和育苗工作
        7.1. 陕西省苗圃建设和育苗
        7.2. 甘肃省苗圃建设和育苗
        7.3. 宁夏省苗圃建设和育苗
        7.3.1. 县苗圃建设和育苗
        7.3.2. 各林场建设和育苗
        7.4. 青海省苗圃建设和育苗
        7.5. 新疆省苗圃建设和育苗
        7.6. 本章小结
    8.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的植树造林
        8.1. 陕西省的植树造林
        8.2. 甘肃省的植树造林
        8.2.1. 兰州中山林植树
        8.2.2. 水土保持林
        8.2.3. 治沙造林
        8.2.4. 对甘肃省植树造林的评价
        8.3. 宁夏省的植树造林
        8.3.1. 宁夏植树方法
        8.3.2. 抗战前宁夏的植树造林
        8.3.3. 抗战开始后宁夏的植树造林
        8.3.4. 对宁夏省植树造林的评价
        8.4. 青海省的植树造林
        8.4.1. 关于植树造林的规定
        8.4.2. 各界造林成绩
        8.4.3. 造林所用的树苗
        8.4.4. 植树地点和树种
        8.4.5. 关于青海省植树造林的评价
        8.5. 新疆省的植树造林
        8.5.1 民国前期新疆省的植树造林
        8.5.2. 抗战前后新疆省的植树造林
        8.5.3. 关于新疆省植树造林的评价
        8.6. 陕甘宁边区的植树造林
        8.7. 本章小结
    9.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的林业教育
        9.1. 陕西省的林业教育
        9.1.1. 初等林业教育
        9.1.2. 高等林业教育
        9.2. 甘肃省的林业教育
        9.2.1. 甘肃的初、中等林业教育
        9.2.2. 甘肃的高等林业教育
        9.3. 宁夏省的林业教育
        9.4. 青海省的林业教育
        9.5. 新疆省的林业教育
        9.6. 陕甘宁边区的林业教育
        9.7. 本章小结
    10.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的林业科学研究
        10.1. 树木引种
        10.2. 杂交育种
        10.3. 林木抚育
        10.4. 森林经理科学技术
        10.5. 建造水土保持林的探索
        10.6. 树木学研究
        10.7. 本章小结
    11.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林业工作者的精神
        11.1.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救国思想
        11.1.1. 完成林业科学本土化的历史使命
        11.1.2. 担负抗战建国重任,振兴大后方林业
        11.1.3. 生产国防用材,支持抗战事业
        11.2. 艰苦卓绝的开拓精神
        11.3. 严谨的科研态度和认真的工作作风
        11.4. 民国时期在西北地区工作过的林业工作者
        11.5. 本章小结
    12. 结论和展望
        12.1. 发展和振兴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是西北地区的客观要求
        12.2. 发展和振兴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是世界潮流
        12.3. 发展和振兴林业,是中华民族和西北人民的优秀传统
        12.4. 发展和振兴林业,要重视挖掘和继承历史上先进的林业思想和方法
        12.5. 发展和振兴林业,在西北地区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10)河网、湿地与蚕桑 ——嘉湖平原生态史研究(9-17世纪)(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关于开发模式的探讨
    二. 农史与水利史
    三. 历史地理与古地理学
    四. 地质地理背景与古河道
    五. 3—8世纪嘉湖平原的湖沼地貌
第一章 水利与平原人工水系
    第一节:水流与塘路
        一. 东、西苕溪
        二. 筑塘与农田开发
        三. 沼泽地中的水环境
        四. 湖州城附近的水流
    第二节:横塘纵溇
        一. 浅碟型地形的塑造
        二. 横塘和苕溪七十二溇
        三. 溇港区的开发
    第三节:太湖南部的江南运河水网
        一. 湖杭通道
        二. 太湖南部的运河水网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水环境与沼泽湿地开发
    第一节:9—13世纪的水环境与围田开发
        一. 积水环境与围田
        二. 缓流与围垦的加剧
        三. 围田的生态背景
        四. 茭草的种植与养马
        五. 小结
    第二节:14—17世纪的圩田开发
        一. 圩田与圩荡
        二. 桑基鱼塘
        三. 桑基稻田
        四. 小结
    第三节:稻作生态
        一. 秧田
        二. 田间管理
        三. 芦苇与麻类作物
    第四节:湿地中的乡村与市镇
        一. 圩田与村居
        二. 乡村与市镇
    本章小结
第三章:湿地水生动、植物
    第一节:湿地水网中的动物
        一. 鱼和蟹
        二. 湿地珍稀动物
    第二节:原生湿地植物
        一. 水松与银杏
        二. 蓴与荇
        三. 荻与橘
    第三节:菱
        一. 野菱
        二. 折腰菱
        三. 无角菱与水面利用
        四. 菱与水产
        五. 菱与堤岸
        六. 菱的种植与水质
    本章小结
第四章:植桑与农业生态
    第一节:湖桑的种植
        一. 品种
        二. 树型养成
        三. 拳桑养成的技术
    第二节:桑叶采收与利用
        一. 头叶收获与春蚕饲养
        二. 匀二叶
        三. 匀采技术
        四. 桑叶与湖羊饲养
    第三节:桑树种植的专业化与生态经济环境
        一. 桑园土壤分布的基本规律
        二. 专业化桑园的形成
        三. 湖桑专业苗区形成的技术与环境背景
        四. 桑园的经营与生态经济
        五. 桑争稻田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八里桥绿萝卜栽培技术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李宜显《燕行杂识》两种整理与研究[D]. 赵伟. 河北大学, 2021(02)
  • [2]青海“八里桥”绿萝卜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J]. 马进伟,张世德. 青海农林科技, 2021(01)
  • [3]青海八里桥绿萝卜品种提纯复壮技术[J]. 马进伟,马本霞,李顺莲. 蔬菜, 2019(04)
  • [4]麦哈穆德和他的糖萝卜[J]. 纳莺萍. 民族文学, 2016(05)
  • [5]西藏大萝卜大株成活率提高措施研究[J]. 王怀凤. 现代农业科技, 2015(24)
  • [6]北京市蔬菜价格形成机制及调控政策研究[D]. 刘丽红.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12)
  • [7]竹枝词的社会史解读 ——以近代北京为例[D]. 王富盛. 安徽师范大学, 2015(06)
  • [8]青海省海东地区富硒土壤区富硒农产品开发研究现状[J]. 肖景林,刘丽,刘兵,何海福,赵静. 青海农技推广, 2012(03)
  • [9]民国时期西北地区森林变迁及林业建设研究[D]. 冯尕才.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8)
  • [10]河网、湿地与蚕桑 ——嘉湖平原生态史研究(9-17世纪)[D]. 周晴. 复旦大学, 2011(08)

标签:;  ;  ;  ;  ;  

八里桥青萝卜栽培技术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