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露天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抗变形设计

矿山露天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抗变形设计

一、矿山地表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抗变形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张江堤[1](2021)在《地表变形对框架结构作用效应的等效施加方法研究》文中指出

秦艳芬[2](2020)在《缓倾斜煤层采动地表全盆地残余移动变形理论及方法》文中认为地下煤层采出后,上部岩体由于失去支撑而塌陷,岩体的沉陷会持续发展到地表,并在地表形成下沉盆地。采矿规范认为地表连续6个月的下沉值不超过30mm后,地表变形达到相对稳定状态。但研究发现,当开采煤层作业面上方岩体在地震、地下水、地表附加荷载等外界因素影响下,地表又产生残余移动变形。残余移动变形关系到地表建筑的地基稳定性问题,属于现行规程没有考虑到的。相关学者研究发现,部分矿区残余移动变形在开采结束50年后才发生。所以对残余移动变形的进一步研究,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模拟方面,都是备受国内外关注的热门课题。本论文通过分析地表残余变形出现前采动煤层作业面及上部岩体存在的状态,发现采动作业面边界由于岩梁的存在使得四周都存在空洞。因此在研究地表全沉陷盆地残余变形数学模型时,不可以和研究主断面一样只考虑两侧的空洞影响,而要全面考虑四周的空洞影响。对此,本研究把采动煤层作业面分成四周的空洞区和中间的未充分压实区5个片段,来研究全沉陷盆地残余移动变形数学模型。通过把采动煤层上部岩体假设为随机介质理论模型,把岩体塌陷后岩层间存在的离层、裂隙和空洞等价为一定厚度的开采煤块,运用概率积分法中的叠加原理分别计算5个片段残余变形,然后叠加求和,首次完整地构造了缓倾斜煤层采动地表全盆地残余移动变形理论体系,包括残余下沉、残余倾斜变形、残余曲率变形、残余扭曲变形、残余水平移动、残余水平变形数学模型。采用Visual Basic与Matrix VB混合编程,把推导出的残余变形系列公式编写为程序,并把实际工程开采岩移参数输入预测程序,得到残余变形三维曲面图和二维曲线图。通过把程序预测结果和实际观测结果对比,验证了本论文所建数学模型的准确性。以实际地质资料为依据建立了FLAC3D数值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定性分析,验证了本论文在分析残余变形机理时岩体变形形态的正确性。通过实例验证和数值模拟分析,表明本论文预测理论和所编程序可以定量分析实际工程问题,且具有较强的可推广性。

鲁明星[3](2019)在《开采沉陷区残余变形时空演化规律及其对地面建筑影响》文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矿业城市开采沉陷区高效利用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在开采沉陷区利用中首先要掌握岩层移动与地表位移规律,特别是稳沉之后残余变形的时空演化规律及其对地面建筑影响机制。以现场监测资料案例分析为基础,采用相似材料试验、理论研究、数值模拟以及实测验证等研究方法对开采沉陷区残余变形机理、残余变形与建筑物相互作用以及残余变形引起的建筑物附加内力分析及控制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1)开采沉陷区稳沉后的残余变形包括常规移动变形的延续和受扰动变形,通过相似材料试验与工程现象揭示了开采沉陷区在稳沉后存在残余变形持续演化规律,揭示了开采沉陷区残余变形与岩层移动及地表位移之间的时空相关关系;(2)通过对现有的研究理论和工程现象总结剖析了残余变形存在的机理及影响因素,探索性提出了开采沉陷区主剖面变形呈现出“元宝曲线”,残余变形垂直位移与时间存在负指数相关性;(3)以唐山矿塌陷区上世园会D5门为例,依据开采条件和地质条件利用概率积分法预测了该区域残余变形,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残余变形与建筑物上部结构相互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建筑物上部结构受残余变形影响较大,应增加地基刚度与建筑物刚度;(4)通过数值模拟和理论计算分析了开采沉陷区残余变形对地基及上部结构的影响,考虑p-A效应,修正了半刚性结构框架内力、侧移公式。得出了竖向、水平载荷下半刚性结构的内力以及位移,并分析了p-△效应下半刚性结构的变形效应。采用特征值屈曲进行稳定性分析,获得了固支、铰支和销支边界约束条件下的地表变形特征;(5)针对世园会D5门建筑结构特点,在残余变形影响下对D5门进行设计验算,提出了增加结构刚度和设置橡胶支座等措施。建成后对项目区地表、建筑物基础、建筑物上部结构进行变形监测,实践证明论文所提出措施可以实现开采沉陷区残余变形对大跨度钢结构影响的有效控制。

曹兴砚,李亮,孙杰[4](2018)在《采动区框架结构建筑物变形特征分析》文中指出为了分析在煤炭开采影响下框架结构建筑变形情况并且与建筑物周围地表变形进行比较,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在真实坐标系中获取了受到开采影响的安居三中教学楼及其周边地物的点云,提取了建筑物及其周边地表的特征区域数据,分析对比了建筑物及地表的变形特征变化情况。通过与开采沉陷预测软件获得的地表移动变形值进行比对,获取的建筑物与地表变形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刘立忠[5](2018)在《松散砂层煤矿采动区抗变形建筑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陕西华电榆横煤电有限责任公司小纪汗煤矿拟解决村庄压煤影响生产接续的问题,决定在采前就地重建抗变形民房。为了保证新建民房在采动影响下不受损坏,在首采盘区的11205工作面上方地表建设试验建筑物进行采动区影响试验。在宏观上分析采动区地表进行建筑活动可行性的基础上,对试验建筑物附近地表变形、试验建筑物本身变形等进行了分析。1)在综合考虑地表拟变形程度、建筑物选址的基础上,从地基加固处理、基础抗变形、上部结构抗变形等方面进行了试验建筑物抗变形设计。2)在计算采动覆岩破坏裂缝带高度和建筑荷载影响深度的基础上,分析了采动区地基稳定性和建筑可行性,结果表明,新建建筑物不会破坏采空区的稳定性,地表不会再次发生较大不均匀下沉,新建建筑物是可行的。3)对试验建筑物附近地表变形进行周期性观测,对观测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分析表明,地表经历了相当剧烈的变形过程,变形程度达到了IV级,试验建筑物保持完好,说明该建筑物可以抵抗相应的地表变形影响。4)对试验建筑物的墙壁点和地表点进行周期性观测,对观测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分析表明,建筑物本身经历了剧烈的变形后保持完好,说明该建筑物可以抵抗相应的建筑物变形影响。试验建筑物经历了地表移动变形初始期、活跃期和稳沉期三个完整时期,基本保持完好,该抗变形试验取得了初步成功,此次抗变形试验的成果可由11205工作面推广至首采盘区乃至整个井田以达到不搬迁开采的目的。

张玉娟[6](2017)在《老沉陷区残余变形对建筑物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矿产资源的大量开采,地表沉陷区越来越多,建筑用地的急剧减少使得地表沉陷区的建筑复垦再利用变得非常重要。由于沉陷区地表存在残余变形,所以既要保证地基的稳定性,又要求建筑物有足够强的抗变形能力。因此,研究老沉陷区的建筑复垦,对沉陷区的再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工程应用价值。抚顺市老虎台矿属巨厚煤层,开采至今100多年,其采空区上方形成一个近三十平方公里的沉陷盆地。结合老虎台矿实际开采情况,根据工程地质资料以及工程实践,利用上部结构与基础及地基共同作用属性,应用理论与实际工程相结合方法对沉陷区中新建筑工程建设的可行性与安全措施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总结国内外沉陷区复垦研究的现状;根据老虎台矿区实际开采状况,系统分析了地表沉降及其对矿区周边建筑物的破坏影响特点;研究得到老沉陷区地表残余变形规律与地表移动期移动规律相同,预测了地表残余变形量,评估得到煤层开采后地表建筑允许工程建设的最短时间为采后13年;(2)采用煤矸石对沉陷盆地进行回填,施工中采用分层分幅强夯法进行压实,依据现场试验方法确定煤矸石回填地基的承载力大小为220KN;根据计算,建筑附加荷载影响深度和三带破坏高度共223m,小于煤层最小开采深度670m,据此评估回填地基的稳定性,并确定地基建筑复垦利用的可行性,适合建造六层建筑物。(3)工程设计采用六层框架结构,空间对称,采用梁板式筏基。在沉陷区地表选取三个不同工程位置,通过数值模拟分析方法,对相应的不同地表位置上的建筑结构的沉降、倾斜变形、水平变形及曲率变形等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建筑结构的应力与应变,计算了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得出在沉陷区中心区域和工作面外拉伸区域建筑物处于稳定状态,工作面内压缩区域只能兴建不高于3层的建筑物;根据模拟分析,采沉区建筑物间的最小前后间距为最高楼高的1.4倍,最小左右间距为楼高的0.5倍。(4)对不能保证建筑物安全的区域进行地基处理,主要采用CFG桩复合地基来协调地基、基础及上部结构间的变形,根据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得到复合地基应用于此沉陷区作用效果显着;同时对采沉区建筑结构提出了合理的抗变形保护措施。

路振花[7](2017)在《采动区新型自伸长支座的研发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地下资源的大规模开采以及各种地下工程的兴建等,地表变形对上部建筑结构的危害不容忽视,传统的抗变形保护措施采用提高整体结构刚度或者被动保护措施等,不经济且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地表变形,因此提出新型建筑结构的抗变形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故本文研发了一种新型自伸长支座装置抵抗竖向不均匀沉降变形,通过试验研究和有限元模拟的方法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对支座装置的设计和使用提出了改进意见,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研发了新型自伸长支座装置。引用摩擦自锁原理,研发的支座装置由外套筒、楔形块、内筒组成,外套筒和基础连接,内筒与框架柱脚相连,该装置可以感应到地表不均匀沉降,发生自伸长,使上部结构处于同一水平面,有效减少地基不均匀沉降的破坏作用,增强结构可靠性。根据实际工程资料设计了支座尺寸,并加工、制作了该支座装置。通过力学试验研究了新型自伸长支座装置的自伸长特性和承载能力。试验表明:其自伸长特性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即基础和外套筒向下的重力大于外套筒所受的向上的摩擦力,向下运动伸长,而且支座装置伸长自锁后也能满足承载力要求。支座装置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可以满足设计要求,破坏状态为延性破坏。为提高支座的承载力和刚度,提出加厚外套筒内壁的建议。对新型自伸长支座装置进行了ABAQUS有限元建模与分析。分析了支座在垂直偏心荷载作用下的承载性能、各个部件的受力状况与工作原理,并将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探讨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该支座工作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支座的各个部件设置合理;破坏均体现在外套筒内壁屈服和混凝土拉裂,两者整体趋势非常吻合;表明可以采用有限元模拟的方法对新型自伸长支座装置的性能进行分析。采用SAP2000有限元分析了支座装置与钢框架协同作用性能。建立了带支座钢框架和普通钢框架有限元模型,进行了竖向正、负曲率,倾斜变形三种导致基础不均匀沉降的模拟。支座模型简化为缝单元,模拟支座在结构中受力特性。通过对两类框架在竖向地表变形下,柱、基础沉降差变化和结构上部附加内力的变化规律的对比,得出支座在地表不均匀沉降中具有优良的自伸长机械性能,及减弱上部结构不利内力的良好效果。本文研究验证了自伸长支座装置是新型的、便捷的、有效的一种建筑物抗变形保护装置。因此论文最后对上述研究内容和成果做了简单的总结,并展望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需要进行的工作,希望以后可以完善支座装置并且能够运用到实际当中。

侯亚芳[8](2016)在《塌陷区建筑设计研究 ——以唐山市塌陷区建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源型城市因资源开采形成的塌陷区面积较大,且广泛存在。一方面,生产活动及其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等严重污染了周边环境;另一方面,塌陷区破坏了地质、地表形态,同时导致基础设施受损被毁,生态环境和建筑环境逐步恶化。随着塌陷区环境的日益恶劣,塌陷区的规划建设问题引起学术界高度重视,促进了塌陷区的规划建设和土地再利用,更大大推动了塌陷区建筑设计研究。本文首先针对我国当前建设环境中塌陷区建筑设计现状进行综合分析,以唐山为例,分析塌陷区的形成和影响范围,总结塌陷区在近40年内的规划建设和建筑形式演变过程,并通过实际矿业塌陷区新建的不同类型建筑的功能形式进行剖析,归纳了不同类型建筑设计趋势。其次,总结塌陷区建筑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塌陷区在整个城市宏观规划中的定位,探索建筑场地对建筑设计的中观限制因素,以及建筑自身空间形态和形式的适应性。进而总结塌陷区出现景观化和群落化的设计趋势,分析塌陷区与周围环境相结合的建筑规划选址与布局要点,针对不同类型建筑和功能区的拓展变化分析与特征总结,提出塌陷区建筑在宏观规划、中观场地、微观设计中的导向与策略。并探索在“建筑即场所”这种承载集体记忆的建筑设计动线组织,通过与功能相适宜的空间形态研究和多样化空间组织方式,提升空间中的环境体验互动。从建筑与场所接触的外环境中通过顺应塌陷区的环境形态等方面延续塌陷区景观环境。在建筑形式和结构的表达中,突出对塌陷区环境的契合及对地域文脉的传承,以及对高技、低技建筑造型的反思。最后,通过实际建筑案例分析讨论塌陷区建筑设计策略,对不同类型建筑的建筑形式的分析,总结实际建设后的使用效果和经验,分析建设后的不足和改进措施,提出优化策略。通过以上对塌陷区建筑特征和发展趋势的论述、分析、总结,以唐山市塌陷区建筑为例进行详细分析,探索出一条通过理论研究引导建筑设计,在满足不同类型建筑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强化其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展示游憩的综合功能,充分发挥塌陷区建筑对城市历史、自然、社会环境的重要作用的道路。在其他矿业城市塌陷区遇到同样问题时能够得到有效的理论支撑和借鉴。

郭佩[9](2016)在《沉陷区恢复建设对框架构筑物安全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矿山地下开采产生了大量的地表沉陷变形区,而地表沉陷变形区的开发利用非常重要,当残余变形比较小时,在其上建设柔性结构、抗变形能力强的建筑是未来土地开发利用的方向之一。因此,在采沉区进行恢复建设研究对开采沉陷区的再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抚顺矿区历经了百年煤炭开采历史,并形成大面积地表沉陷盆地。本文结合该矿区的实际开采情况,在沉陷区模拟建设建筑物,通过对该矿区的开采情况以及地质构成等基础资料分析,分别对矿区开采和上部结构—基础—地基共同作用进行了耦合模拟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根据老虎台矿区的实际开采情况,利用FLAC3D软件建立模型,对已形成的采空区地表变形规律及地表变形特征进行了系统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各个分层开采上覆岩体位移依次增大,且断裂带的存在破坏了岩体变形的连续性。(2)系统研究了采空区地表变形持续时间、确定可以进行建设的时间,并选择两处不同变形区位置对建筑安全影响进行对比分析。依据夯前与夯后的静力载荷试验数据资料,结合待建场地的动力触探试验结果,确定待建场地煤矸石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3)沉陷区建筑结构设计采用框架结构、梁板式筏板基础;通过设计计算及校核表明建筑结构设计满足要求,并对待建区域地基稳定性进行评价,确定建筑物荷载不会对采空区产生二次“活化”(4)应用ANSYS软件对不同选址条件下上部结构与基础的共同作用建立对比分析模型,分别进行整体受力状态与变形分析,确定了沉陷区中对建筑物安全影响最小位置;研究了不同影响因素下筏板基础的受力状态及其变形特点;分析非均匀沉降对上部结构及筏板基础变形和应力的影响。

魏晓刚,麻凤海,刘书贤[10](2015)在《煤矿采动建筑地震动力灾变与防控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说明针对煤矿采空区地面建筑地震动力灾变及抗震性能劣化研究不足的问题,通过分析国内外关于煤矿采动区建筑物保护的相关研究成果,分别从煤矿采动的次生灾害、煤矿采动建筑安全研究的紧迫性与严峻性、煤矿采动建筑安全性研究的不足、煤矿采动损害与地震灾害联合作用的致灾机制以及煤矿采动建筑地震动力灾变现有的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进行了重点探讨,在分析煤矿采动建筑地震动力灾变机制的基础上指出了煤矿采动建筑地震动力灾变与防控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学术问题,初步阐述了技术难题,为煤矿采动建筑的地震动力响应与灾变演化过程的防控提供参考借鉴。

二、矿山地表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抗变形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矿山地表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抗变形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2)缓倾斜煤层采动地表全盆地残余移动变形理论及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开采沉陷研究
        1.2.2 残余移动变形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2章 有限开采地表全盆地残余下沉原理
    2.1 地表残余移动变形机理
    2.2 概率积分法
        2.2.1 概率积分法原理
        2.2.2 概率积分法基本公式
    2.3 地表任意点下沉基本原理
        2.3.1 单元开采沉陷盆地主断面下沉
        2.3.2 有限开采沉陷盆地主断面下沉
        2.3.3 有限开采沉陷盆地任意点下沉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有限开采地表全盆地残余变形预测理论
    3.1 地表全盆地残余下沉预测模型
    3.2 地表全盆地残余倾斜变形预测模型
    3.3 地表全盆地残余曲率变形预测模型
    3.4 地表全盆地残余扭曲变形预测模型
    3.5 地表全盆地残余水平移动预测模型
    3.6 地表全盆地残余水平变形预测模型
    3.7 计算参数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程序编写及软件开发
    4.1 程序编写
    4.2 软件开发
    4.3 软件界面及操作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例验证及数值模拟
    5.1 实例验证
        5.1.1 实例验证一
        5.1.2 实例验证二
        5.1.3 实例验证三
    5.2 FLAC3D数值模拟验证
        5.2.1 基本假设
        5.2.2 几何模型
        5.2.3 计算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开采沉陷区残余变形时空演化规律及其对地面建筑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开采沉陷区残余变形时空特性及机理研究
        1.2.2 开采沉陷区残余变形与建筑物相互作用研究
        1.2.3 残余变形影响下的建筑物附加应力计算研究
        1.2.4 开采沉陷区建筑抗变形措施研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开采引起的岩层移动和地表位移时空变化规律
    2.1 矿石开采后岩层移动特征
        2.1.1 采场采动期间覆岩岩层移动特征
        2.1.2 开采沉陷区稳沉后岩层移动特征
    2.2 开采沉陷区地表位移空间变化特征
        2.2.1 开采沉陷区稳沉前地表位移特征
        2.2.2 开采沉陷区稳沉后地表位移特征
    2.3 开采沉陷区地表位移随时间变化分析
    2.4 稳沉后岩层移动及地表位移相似材料试验
        2.4.1 模型与试验方法
        2.4.2 稳沉后地表移动和变形规律
        2.4.3 地表达到稳沉条件前后地表移动随时间变化规律
    2.5 开采沉陷区地表位移稳定后继续变形的存在案例
    2.6 小结
3 开采沉陷区残余变形机理及影响因素
    3.1 开采沉陷区残余变形与存在机理
        3.1.1 残余变形的微观机理
        3.1.2 残余变形的宏观机理
    3.2 开采沉陷区残余变形的影响因素
    3.3 各影响因素对开采沉陷区残余变形影响规律
        3.3.1 荷载变化对开采沉陷区残余变形影响
        3.3.2 水位变化对开采沉陷区残余变形影响规律
        3.3.3 振动对开采沉陷区残余变形影响规律
        3.3.4 时间对开采沉陷区残余变形影响规律
    3.4 开采沉陷区残余变形影响范围与持续时间
        3.4.1 开采沉陷区残余变形影响范围
        3.4.2 残余变形持续时间
        3.4.3 残余变形随时间变化规律
    3.5 基于概率积分法的开采沉陷区残余预测模型
        3.5.1 计算方法选择依据
        3.5.2 基本数学模型
        3.5.3 计算参数选择
    3.6 D5门区拟建区域残余变形预测分析
        3.6.1 地表移动时间分析
        3.6.2 地表移动与变形预计方法选择
        3.6.3 预计参数选定
        3.6.4 预计结果
        3.6.5 残余变形预计结果对建(构)筑物影响分析
    3.7 小结
4 残余变形与建筑物相互作用数值模拟研究与分析
    4.1 残余变形影响下地表移动对建筑物影响规律
    4.2 项目区地质采矿条件
        4.2.1 煤系地层
        4.2.2 开采煤层及顶底板条件
        4.2.3 建筑物位于采区空间位置关系
    4.3 数学模型的建立
        4.3.1 建筑物概况及建模分析
        4.3.2 影响应力的主要因素
        4.3.3 基于主要因素建立模型
    4.4 数值模拟与分析
        4.4.1 不考虑开采沉陷残余变形影响分析
        4.4.2 残余变形影响下模拟与分析
        4.4.3 地基刚度增加的影响分析
        4.4.4 建筑物刚度增加影响分析
        4.4.5 实验验证
    4.5 小结
5 残余变形引起的建筑物附加内力分析及控制
    5.1 地表不均匀沉降引起的附加内力分析
        5.1.1 模型的建立
        5.1.2 半刚性钢框架的近似计算
        5.1.3 稳定性分析
    5.2 数值模拟模型的修正与完善
        5.2.1 地面建筑物结构保护措施对模型的影响
        5.2.2 地表下沉对地基的影响
        5.2.3 物理力学参数
    5.3 地表变形量合理性分析
    5.4 地表曲率合理性分析
    5.5 建筑物抗变形设计中的支座约束分析
    5.6 小结
6 残余变形影响下的大跨度钢结构设计优化与效果
    6.1 项目区残余变形预测D5门抗变形设计要求
    6.2 2016年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D5门概况
    6.3 计算模型
        6.3.1 主结构
        6.3.2 顶面与立面次结构
    6.4 荷载与作用
        6.4.1 设计使用年限与安全等级
        6.4.2 荷载与组合
        6.4.3 内力计算结果
        6.4.4 位移计算结果
    6.5 结构分析与设计
    6.6 开采沉陷区大跨度钢结构抗变形措施
    6.7 开采沉陷区大跨度钢结构变形监测
        6.7.1 D5大门基础及钢结构网架的变形监测
        6.7.2 残余变形地表点沉降观测结果
        6.7.3 D5大门变形监测分析
    6.8 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采动区框架结构建筑物变形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煤炭开采沉陷区对框架结构建筑的影响
2 安居三中及采区情况介绍
3 数据采集与数据处理
    3.1 数据采集
    3.2 特征区域选择与数据处理
        3.2.1 特征区域选择
        3.2.2 数据处理
4 可靠性分析
    4.1 建筑物变形可靠性分析
    4.2 地表变形可靠性分析
5 结束语

(5)松散砂层煤矿采动区抗变形建筑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建筑物抗变形设计
    2.1 项目区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气象
        2.1.2 地形地貌
    2.2 开采煤层与开采现状
        2.2.1 开采煤层
        2.2.2 开采现状
    2.3 建筑物设计
        2.3.1 建筑物设计依据
        2.3.2 建筑物基本指标
        2.3.3 建筑物抗变形设计
        2.3.4 建筑物选址分析
    2.4 变形观测设计
        2.4.1 地表变形观测设计
        2.4.2 建筑物变形观测设计
第3章 采动地基稳定性分析
    3.1 建筑荷载影响深度计算
    3.2 采动覆岩破坏高度计算
    3.3 地基稳定性综合评价
第4章 地表变形观测与分析
    4.1 地表变形观测方法
    4.2 地表变形观测数据预处理
    4.3 地表下沉
    4.4 地表倾斜
    4.5 地表曲率
    4.6 地表水平移动
    4.7 地表水平变形
    4.8 地表动态变形过程
        4.8.1 地表动态变形过程参数
        4.8.2 地表沉陷预测模型与参数
        4.8.3 地表动态变形形态
第5章 建筑物变形观测与分析
    5.1 建筑物变形观测结果
    5.2 建筑物下沉
    5.3 建筑物下沉速度
    5.4 建筑物倾斜
    5.5 建筑物水平变形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企业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6)老沉陷区残余变形对建筑物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矿区开采沉陷的危害
        1.2.2 开采沉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沉陷区上方建筑设计发展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巨厚煤层开采下残余变形规律研究
    2.1 工程地质条件
        2.1.1 地质构造
        2.1.2 地层条件
    2.2 开采沉陷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
        2.2.1 矿区周边建筑物破坏情况研究
        2.2.2 采沉区周边监测情况
        2.2.3 灾害原因分析
    2.3 巨厚煤层采区地表残余变形规律
        2.3.1 垮落带
        2.3.2 裂隙带
        2.3.3 弯曲带
        2.3.4 老虎台矿地表残余变形规律研究
    2.4 巨厚煤层采沉区地表建筑复垦可行性预测
        2.4.1 开采沉陷残余变形预计
        2.4.2 老沉陷区允许建设时间的评价方法研究
    2.5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基于采沉区地表残余变形的建筑设计
    3.1 沉陷区建筑地基的回填再造方法
        3.1.1 老虎台矿区煤矸石特性
        3.1.2 回填地基承载力测定
        3.1.3 煤矸石回填沉陷区设计
    3.2 沉陷区地表残余变形的建筑设计方案
        3.2.1 框架结构建筑的设计原则
        3.2.2 沉陷区残余变形地表建筑结构设计
    3.3 煤矸石地基稳定性分析
        3.3.1 建筑附加荷载对地基扰动深度
        3.3.2 三带破坏高度计算
        3.3.3 建筑物荷载作用下地表稳定性分析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沉陷区残余变形地表建筑物的优化设计
    4.1 沉陷区中建筑工程位置的选取与优化分析
        4.1.1 地表变形对建筑物的影响
        4.1.2 建筑工程位置选取
    4.2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4.2.1 算例概况
        4.2.2 模型设计
    4.3 不同工程位置建筑物变形特点
        4.3.1 上部结构、地基土体整体变形特点
        4.3.2 不同工况下上部结构内力对比分析
        4.3.3 同一位置处不同荷载大小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
        4.3.4 地基稳定性评价
    4.4 老采区建筑物间距对其稳定性的影响
        4.4.1 不同前后间距对建筑物稳定性的影响
        4.4.2 不同左右间距对建筑物稳定性的影响
    4.5 本章总结
第五章 巨厚煤层采空区上部建筑物防控技术优化
    5.1 沉陷区不良地基处理的发展
    5.2 CFG桩复合地基加固法处理沉陷区
        5.2.1 CFG桩的作用机理
        5.2.2 CFG桩复合地基处理模拟分析
    5.3 上部结构加固防护措施
    5.4 本章总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采动区新型自伸长支座的研发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存在问题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新型自伸长支座的研发
    2.1 新型自伸长支座的设计理念
    2.2 新型自伸长支座设计原理
    2.3 新型自伸长支座的构造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新型自伸长支座的力学性能研究
    3.1 试验目的及内容
    3.2 材性试验
    3.3 新型自伸长支座的自伸长特性试验
    3.4 新型自伸长支座的承载力试验
    3.5 本章小结
4 新型自伸长支座数值建模与验证
    4.1 ABAQUS软件简介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3 数值模拟分析与试验结果对比
    4.4 新型自伸长支座承压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带新型支座钢框架整体结构抗变形分析
    5.1 SAP2000结构分析设计软件概述
    5.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3 支座在钢框架中抗竖向地表变形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塌陷区建筑设计研究 ——以唐山市塌陷区建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1.1.1 塌陷区规模及现状
        1.1.2 塌陷区政策及条件
        1.1.3 塌陷区再生与制约
        1.1.4 唐山塌陷区修复与实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3.1 研究范围
        1.3.2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重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论文创新点
    1.5 研究内容与思路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现状与成果
        1.7.1 国外研究现状
        1.7.2 国内研究现状
    1.8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唐山市塌陷区的成因及现状
    2.1 塌陷区的成因
        2.1.1 塌陷区的形成
        2.1.2 塌陷区的范围边界
    2.2 塌陷区的建筑现状
        2.2.1 塌陷区用地形式演变
        2.2.2 塌陷区用地分区演变
        2.2.3 塌陷区建筑形式演变
    2.3 塌陷区建筑之SWOT分析
        2.3.1 优势(Strengths)
        2.3.2 劣势(Weaknesses)
        2.3.3 机遇(Opportunities)
        2.3.4 威胁(Threats)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影响塌陷区建筑设计的因素
    3.1 影响建筑设计宏观层面的因素
        3.1.1 土地利用规划
        3.1.2 空间管制规划
        3.1.3 用地布局与结构规划
        3.1.4 基础设施规划
    3.2 影响建筑设计中观层面的因素
        3.2.1 建筑规划与选址
        3.2.2 建筑规模与空间布局
        3.2.3 场地与环境
    3.3 影响建筑设计微观层面的因素
        3.3.1 建筑空间
        3.3.2 建筑结构
        3.3.3 建筑功能
        3.3.4 建筑材料
        3.3.5 建筑语言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塌陷区建筑设计原则与策略
    4.1 塌陷区建筑设计原则
        4.1.1 建筑与场地互动协调原则
        4.1.2 建筑与文化互动融合原则
        4.1.3 建筑与自然互动渗透原则
        4.1.4 建筑与技术互动结合原则
    4.2 建筑设计宏观层面的策略
        4.2.1 土地利用规划
        4.2.2 空间管制规划
        4.2.3 用地布局与结构规划
        4.2.4 基础设施规划
    4.3 建筑设计中观层面的策略
        4.3.1 建筑规划与选址
        4.3.2 建筑规模与空间布局
        4.3.3 场所精神表达
    4.4 建筑设计微观层面的策略
        4.4.1 建筑空间表达
        4.4.2 建筑结构选型
        4.4.3 建筑功能构成
        4.4.4 建筑材料利用
        4.4.5 建筑语言提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塌陷区建筑设计实践及优化策略
    5.1 塌陷区建筑设计案例分析
        5.1.1 唐山1970南湖影视基地
        5.1.2 唐山市图书馆新馆
        5.1.3 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
    5.2 塌陷区建筑设计优化策略
        5.2.1 构建地质评价体系
        5.2.2 设置优化约束条件
        5.2.3 建立建筑设计模型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9)沉陷区恢复建设对框架构筑物安全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2.1 开采沉陷的危害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沉陷区建筑地基稳定性国内外发展现状
        1.2.3 建筑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问题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地下开采诱发地表移动特征分析
    2.1 老虎台煤矿水文地质条件
        2.1.1 井田交通地理
        2.1.2 煤矿地质构造
        2.1.3 老虎台井田地层构成
    2.2 开采模型的建立
        2.2.1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2.2.2 岩石力学参数的选取
    2.3 地下各采区开采后上覆岩体破坏特点的数值模拟分析
        2.3.1 原岩应力场及第一步开采后上覆岩体应力场分布特点模拟分析
        2.3.2 各采区诱发开采上覆岩体破坏属性
    2.4 采空区上覆岩体移动规律的综合分析
    2.5 本章总结
第三章 采沉区地表进行工程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3.1 采沉区地表达到稳性状态的评估
        3.1.1 采煤方法对地基长期稳定的影响
        3.1.2 采沉区允许建设建筑物时间评价方法的研究
        3.1.3 建筑物位置的选择
    3.2 采沉区煤矸石回填地基
        3.2.1 煤矸石物理性质
        3.2.2 煤矸石地基承载力确定
        3.2.3 采沉区地表煤矸石回填地基处理措施
    3.3 本章总结
第四章 采沉区地表新建建筑的设计
    4.1 框架结构住宅楼结构抗变形设计分析
        4.1.1 框架结构抗变形设计方法及要点
        4.1.2 抗变形框架结构基础形式的选择
    4.2 采沉区上部地表住宅楼设计实例
        4.2.1 上部结构设计
        4.2.2 基础设计
        4.2.3 地基承载力修正
    4.3 地基稳定性评价
        4.3.1 新建建筑物荷载诱发附加应力的扰动深度
        4.3.2 上覆岩体破坏高度计算
    4.4 本章总结
第五章 建筑结构与地基基础安全影响数值模拟分析
    5.1 模型的建立
        5.1.1 基本假定
        5.1.2 边界条件设定
        5.1.3 对比模型的建立
    5.2 共同作用计算模型结果分析
        5.2.1 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相互作用机理
        5.2.2 采沉区地表不同区域结构与地基基础协同作用的分析
    5.4 上部结构和板厚对筏板基础的影响分析
        5.4.1 上部结构的影响
        5.4.2 筏板厚度的影响
    5.5 非均匀沉降诱发上部结构和筏板基础的变形和受力分析
        5.5.1 非均匀沉降对上部结构的影响
        5.5.2 非均匀沉降对筏板的影响
    5.6 不均匀沉降的防治措施
    5.7 本章总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煤矿采动建筑地震动力灾变与防控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煤矿采动建筑安全研究的紧迫性与严峻性
2煤矿采动建筑安全性的研究现状
    2. 1煤矿采动建筑安全性研究的不足
    2. 2煤矿采动损害影响下的建筑物灾变分析
        ( 1) 地表下沉对地面建筑的损伤破坏
        ( 2) 地表倾斜对地面建筑的损伤破坏
        ( 3) 地表曲率变形对地面建筑的损伤破坏
        ( 4) 地表水平变形、剪切变形以及扭转变形对地面建筑的损伤破坏
    2. 3煤矿采动区建筑保护的研究进展
    2. 4煤矿采动区土—结构相互作用研究的不足
3煤矿采动损伤建筑物的地震灾变分析
    3. 1煤矿采动与地震对建筑物的成灾机制探讨
    3. 2煤矿采动区建筑物地震动力灾变的研究现状
4煤矿采动区建筑物地震动力灾变防控亟待解决的学术问题
5煤矿采动建筑地震动力灾变与防控研究的发展趋势
    ( 1) 煤矿采动区工程场地的静力稳定性及地震动力稳定性研究
    ( 2) 煤矿采空区既有建筑结构的全生命周期抗震性能评估及安全控制的理论与方法
    ( 3) 研究煤矿采动区复杂地质环境下对建筑物抗震抗变形控制装置力学性能的劣化影响规律。

四、矿山地表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抗变形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地表变形对框架结构作用效应的等效施加方法研究[D]. 张江堤.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缓倾斜煤层采动地表全盆地残余移动变形理论及方法[D]. 秦艳芬. 沈阳大学, 2020(06)
  • [3]开采沉陷区残余变形时空演化规律及其对地面建筑影响[D]. 鲁明星. 北京科技大学, 2019(07)
  • [4]采动区框架结构建筑物变形特征分析[J]. 曹兴砚,李亮,孙杰. 煤矿开采, 2018(04)
  • [5]松散砂层煤矿采动区抗变形建筑试验研究[D]. 刘立忠. 华北理工大学, 2018(01)
  • [6]老沉陷区残余变形对建筑物影响的研究[D]. 张玉娟. 北方工业大学, 2017(07)
  • [7]采动区新型自伸长支座的研发及应用研究[D]. 路振花. 中国矿业大学, 2017(02)
  • [8]塌陷区建筑设计研究 ——以唐山市塌陷区建筑为例[D]. 侯亚芳. 河北工业大学, 2016(02)
  • [9]沉陷区恢复建设对框架构筑物安全影响的研究[D]. 郭佩. 北方工业大学, 2016(08)
  • [10]煤矿采动建筑地震动力灾变与防控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 魏晓刚,麻凤海,刘书贤. 地震研究, 2015(04)

标签:;  ;  ;  ;  ;  

矿山露天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抗变形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