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SO 14000与物业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徐萍[1](2019)在《建筑工程品质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建筑业作为中国的支柱行业,其建筑品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人民生活品质和人身安全状况。在市场经济体制作用下,各级政府通过多种方式对建筑工程质量加强监管,使得我国建筑工程质量总体水平有了大幅改善,安全和质量事故率明显下降。但是,随着社会节奏加快、外来文化冲击以及新时代人民对更高生活品质的追求,建筑工程渐渐无法满足当代使用者的品质需求。用户对建筑工程品质投诉不断、施工现场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建筑观感和适用性差等频现弊端,严重阻碍了建筑工程品质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建筑业市场亟需一套完善的、普适的、覆盖建筑建设和运营双阶段的质量评比机制,使内在品质得以彰显,将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上升到城市发展的战略层面。本文通过定性分析、定量评价和经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建筑工程品质评价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首先,通过对建筑工程质量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深入了解国内外研究进展,将建筑工程品质概括为“质量”与“品位”的综合,并将品质评价分为建设阶段和运营阶段两个评价阶段,进而从目的、范围、主体、实施过程四个方面阐述了建筑工程品质评价的内涵。然后,基于已有文献和国内外现行建筑工程质量评价标准的分析总结,从结构工程、装饰工程、安装工程三个方面构建建设阶段初步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邻域粗糙集对指标体系进行约简,筛选出精度最高的指标集并计算指标权重,形成建筑工程建设阶段品质评价模型。基于文献分析及使用者访谈,选取建筑工程运营阶段品质初步评价指标,并运用因子分析和问卷调查法,确定了观感质量、适用性能、耐久性能、物业服务性能及环境性能等五个维度的评价指标,构建基于ANP法的建筑工程运营阶段品质评价模型。其次,结合专家意见将建筑工程建设阶段评价模型与运营阶段评价模型相结合,计算建筑工程品质评价最终评分。通过对新加坡和日本及我国现有建筑工程质量评价标准应用的分析,从评价机构、评价结果、评分应用构建建筑工程评价体系的应用框架。从完善法律政策体系、改善质量保修制度、加强社会监管等维度提出了我国建筑工程品质评价制度补偿的思路。最后,以南京市某房地产项目为研究案例,运用前文构建的建筑工程品质评价体系,邀请专业评价小组对项目建设阶段进行品质评分,并采用项目使用者对项目运营阶段的满意度进行品质评分,进而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王立峰[2](2019)在《YJ物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物业管理是基于各类房屋的管理。在中国大陆三十年来,物业管理行业伴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升和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市场规模得到了快速增长,管理和服务范围不但包括了传统的住宅、商业、写字楼、公共建筑、工业园区、学校,更逐渐深入到社会公共服务的各个领域,如社会综合治理、老旧小区、大型会议、展览管理等方面,在提供各类物业服务的同时,已成为了社会秩序、公共管理、人们生活所需的重要服务的提供方;特别是近年来,其因具有稳定、持续的现金流、良好的客户资源、可进一步深度挖掘的社区经营空间成为各类资本和外部企业追捧的对象。在资本的推动下,物业企业正在从传统物业管理服务为主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兼顾房屋资产管理并存的转变,同时向信息化、智能化、专业化、定制化方向转型升级,行业发展迎来了新机遇。而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行业的快速成长,我所在的物业公司和行业内众多企业一样面临着各种的挑战,如客户对物业管理的认知与行业、企业特性的错位,人口红利消失导致劳动力等成本快速上涨与物业服务费价格调整机制滞后乃至失调的矛盾,资本的逐利本性与现行情况下企业逐年可持续盈利能力的矛盾,现有行业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与新业务、新发展对各类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之间的矛盾,如何构建主营业务的商业模式来保证企业持续运营等,这些问题不只是关系到行业及从业者的发展,更是摆在政府及主管部门乃至全社会人们面前的现实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本文以所在的YJ物业公司为例,首先在引言部分对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以及方法、思路进行了整体概括。第二部对课题涉及的主要理论概念、文献资料、研究方法进行了整理。企业是否能真正发展取决于业务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容量,因此第三部分从企业所处大环境进行了分析,首先采用了“大环境(PESTLE)分析法”即从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方面对企业外部宏观环境加以分析,来判定行业发展的空间和条件,这是企业是否能够长远发展的基础;此后通过“波特五力”模型对行业的整体情况、行业内的竞争者、供应商、购买者即客户、潜在进入者、可替代者五方面进行了分析,确定了行业内的竞争环境,明晰本行业存在的优劣势;第四部分从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源、财务管理、技术条件和市场竞争状态等方面分析了企业的资源情况,从企业财务经营、业务管理运营、营销和市场拓展、团队建设和组织能力等方面对能力因素进行了分析,找到了企业的优势,进而通过SWOT分析组合法找出企业核心优势和能力,最终确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经过上述分析研究后,又与公司的高层领导进行了深入沟通,结合集团的战略导向,最终形成了第五部分的企业多元化战略定位,即:以客户服务能力为基础,大力发展物业管理业务主线,从管理规模、营业规模角度入手,不断提升持续盈利能力;同时主动出击,深度分析、挖掘客户需求,积极推进社区经营业务,扩大社区经营规模;利用集团内、外的协同资源,有效提升专业服务业务营业数量级,整合资源提升持续服务客户的能力。接下来制定了公司未来三年的阶段性发展战略目标,即:到2021年实现公司整体经营收入30亿,管理面积规模突破1亿平方米;社区经营收入占比达到18%,净利贡献40%,成为行业中效益领先的友好社区生活服务商,客户满意度得分达到85分。此后对整体战略进行了分解,分别确定和阐述了市场与业务组合战略、运营管理战略、组织管理及人力资源战略三方面的子战略。为保证战略的落实,第六部分对战略目标从营业收入、管理规模角度进行了三年计划分解,并划分、确定了业务整顿、业务发展二个实施阶段,在第一阶段主要重点工作主要为提升对客户的优质服务能力,快速扩张管理规模,加速信息化建设,打通各业务管理平台,具体从服务品质、客户满意、社区多种经营、垂直业务培育、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人才结构调整等方面进行重点工作分解与落地安排,;第二阶段主要为深化业务布局和业务模式,审视业务再发展为工作重点,核心目标(至2021年)为实现整体战略指标。此后,为保障结果的实现,从管理架构调整、管理制度完善、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给出了管理安排。通过以上的较为全面的、客观、严谨的论述和分析,最终展现出较为清晰、明确的结论,也符合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因此公司下一步发展按照确定的战略坚定的实施,达成目标便是可期。
王西水[3](2018)在《ZH公司QHSE综合管理体系改进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管理所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大,要素越来越多,为了把企业的各项管理元素纳为一体统一管理,QHSE综合管理体系应运而生。QHSE综合管理体系是把企业的四个方面,质量(Quality)、健康(Health)、安全(Safety)和环境(Environment)融合为一个有效整体的管理体系,旨在实现对企业系统协调统一管理。该系统有限实现了对企业各个方面的统一管理,对企业的高效运营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首先对QHSE综合管理体系的内容进行了阐述,然后回顾了 QHSE综合管理体系的形成过程,并对QHSE综合管理体系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归纳,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本文简单介绍了 ZH的公司背景,并以ZH公司QHSE综合管理体系的实施作为案例进行了研究,在充分了解ZH公司实施QHSE综合管理体系现状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 ZH公司QHSE综合管理体系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忽视环境保护、服务质量不佳、安全事故仍然存在、员工健康没有得到保障、环境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然后从公司对QHSE体系的重视不够、公司过于注重经济效益、QHSE体系配套制度不完善三方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PDCA循环理论是管理学中的重要理论。其核心思想在于通过计划、执行、检查、调整四步骤持续改进企业管理。本文基于PDCA循环理论的核心思想和QHSE体系的实施步骤,结合ZH公司实施QHSE综合管理体系中出现的问题,分别设计了质量管理PDCA流程,安全和职业健康管理PDCA流程,环境管理PDCA流程。并针对改进策略提出了公司应注重长远发展,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正确认识QHSE体系内涵,搭建合理组织架构;完善QHSE体系配套制度,为QHSE体系实施制定标准;公司注重自己的社会形象,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四方面的保障措施。本文虽然是针对ZH公司QHSE综合管理体系的实施进行研究,但是对其他实施QHSE综合管理体系的公司也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李安平[4](2016)在《浅谈企业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文中指出通过企业实施环境体系认证,研究探讨了当前企业环境保护的模式,对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王聪颖[5](2016)在《物业服务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工作在政府和社会的号召下,得到大力发展,但目前仍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差距。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求在社会各领域完善信用评价运行机制,加大奖惩力度。信用评价机制也为物业管理行业提供了发展的契机。一直以来,物业管理行业存在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展不匹配的矛盾。一方面,物业管理直接服务与广大业主或物业使用人,属于“民生工程”范畴,在吸收大量劳动力的同时能够便利百姓生活、增加公民福祉,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物业管理行业话语权不强、行业附加值不高。在我国法律法规建设较落后的现实情况下,非正式的法律制度对行业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正值社会主义信用建设的非常时期,国务院鼓励各行各业着手信用体系建设、加快行业出清。在此背景下,论文建立了物业服务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对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广泛的文献阅读和专家调研,建立了物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指标内容构成、权重计算和等级设置三部分,最后选取试点企业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剖析物业管理行业特点和已有的评价工作后,确定了行业服务性的突出特点。具体体现在一级指标除了包含企业客观情况、经营信用和社会责任三部分外,还增设了业主及相关方评价,充分考虑到服务对象和服务相关方的意见。然后通过文献阅读和专家问卷,进一步确定了24个二级指标和28个三级指标,保证指标的可行性和引导性。其次,权重计算遵循了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原则。物业管理实践性较强,专家意见应充分吸纳,同时也要遵循科学、合理的计算原则。本文采用专家打分法计算出的主观权重和熵权法计算出的客观权重相结合的权重计算方法。最后,参考国内、国际通行的做法设置了三等五级的信用评定等级,同时设置一票否决项,不符合底线标准的物业服务企业会被列入信用黑名单。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后,论文选取一家规模较大的企业做实证研究。最后,提出本指标体系的应用建议:(1)做好信用评价的宣传工作,行业协会应带头积极推进,保持好与第三方测评机构、街道、开发企业等的良好关系,方便评价工作;(2)将信用评价结果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便利挂钩,如减少投标保证金、部分税费或在招投标过程中予以加分,提高企业参与信用评价的积极性。
胡继东[6](2013)在《体育场馆运营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研究 ——以天津国际网球中心为例》文中认为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不仅带动了当地体育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体育基础设施和其它公共设施的建设与发展。体育场馆建成投入使用后,场馆的运营管理就成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本文将以天津国际网球中心为例,研究体育场馆运营持续质量改进问题。本文研究了国内外相关体育标准体系,及ISO9000、ISO14000在体育服务业的应用现状,并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体育场馆质量管理的有关流程与存在的问题,对质量管理体系需求进行分析,建立了有效支撑质量计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三部曲”以及质量螺旋等持续改进工具的体育场馆质量标准体系。这为体育场馆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基础,也为后续的持续质量改进提供了保障。在构建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本文基于六西格玛管理的思想,对其在体育场馆运营质量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六西格玛理论的体育场馆持续质量改进模式。最后,以六西格玛管理DMAIC(Define,Measure,Analyze,Improve,Control)流程为基础,以顾客满意度为导向,开展了体育场馆运营持续质量改进的研究,确定了体育场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体育场馆运营质量管理的相关建议。
颜成书[7](2007)在《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绿色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绿色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是21世纪新经济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管理理论。虽然绿色管理的思想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实践,但我国学者已经结合国情在国内展开研究。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属于粗放式增长,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牺牲了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造成了资源的巨大的浪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而绿色管理的实施可以有效缓解这种状况。由于工程建设会带来诸多的环境、资源问题,有资料显示全球50%的能量消耗于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而环境总体污染中与建筑业有关的环境污染占34%,因此建筑业实施绿色化成为必然。建筑业的绿色化包含两层意思:建筑产品的绿色化与管理过程的绿色化。本文从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对项目管理过程绿色化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提出在传统项目管理目标的基础上,增加环境、资源、人本的目标,同时借鉴工业企业施行绿色管理的经验,结合项目特点实行全过程、全面、全员的项目绿色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首先,在企业绿色管理的基础上,提出项目绿色管理的概念,并分析了其内涵;然后从项目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分析了绿色管理在各个阶段的具体措施、方法及保证手段;最后从宏观的角度对政府的激励与监管政策提出了可行建议。
张岳[8](2007)在《高校物业管理模式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的物业管理工作,目前从其管理模式来看,仍处于比较传统的管理阶段,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逐步深化,高校的物业管理开始由行政事业型管理模式向专业化的物业管理模式转变。转变后的高校物业管理要以后勤改革社会化为方向,坚持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原则,逐步提高物业管理水平,从而为高校师生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文明、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本文通过分析国内高校物业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和国内外高校物业管理的主要模式,并针对高校物业管理自身的特点,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即由高校组建自己的物业管理实体并进行ISO9000,ISO14000,ISO18000认证的新模式,实现与国际物业管理接轨,树立高校品牌服务。全文由七章主要内容组成。第一章,导论。本章介绍研究高校物业管理模式的目的、意义,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结构框架,归纳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高校物业管理相关理论。本章回顾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历程以及改革取得的突破,从专业角度分析我国高校物业管理和普通物业管理的联系与区别;从理论角度分析目前国内关于高校物业管理模式的研究现状,指出高校物业管理模式研究的重要作用。第三章,高校物业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章从实践角度,分析目前国内高校物业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章,我国高校物业管理的主要模式。本章通过对国内高校物业管理模式的分析,指出探索一条新的物业管理模式和路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五章,国外高校物业管理的主要模式。本章分析欧盟、美国等一些发达组织和国家的高校物业管理模式,通过对这些国家高校物业管理模式的分析和归纳,得出一些对我国高校物业管理有所裨益的启示。第六章,我国高校物业管理新模式。本章在第二、三、四、五章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我国高校物业管理的新模式。首先根据我国高校的特殊情况对物业管理新模式进行了定位,在此基础上,从七个方面阐述新模式的具体构建方法:1.成立独立法人实体;2.建立物业管理目标体系;3.建立物业管理职权体系;4.建立物业管理业务体系;5.建立物业管理考核激励体系;6.建立物业管理监督体系;7.建立物业管理收费体系。第七章,高校物业管理模式运行的政策保障。本章从我国政府对高校物业管理的有关税收制度的变更及其影响、可采取的财税政策、加强政府的财政支持、与物业管理相关的法制建设等四个方面分析说明,在现阶段,我国高校物业管理实体的发展除了自身建设之外还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扶植。最后是本文的结论。在结论部分,高校物业管理实体作为一个市场法人,应该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走规模化、专业化道路。
唐轶雄[9](2003)在《我国企业实施IS014000认证的难点和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认证对我国企业而言还是新鲜事物,但是随着世界贸易环境壁垒的日益强化,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和行为的逐渐普及,作为“绿色通行证”的ISO14000认证将成为企业突破环境壁垒、塑造绿色企业形象和获取消费者青睐的必不可少的工具。 目前,摆在我国企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如何获得“绿色通行证”。本文就企业在申请ISO14000认证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主要困难展开研究,针对难点,帮助企业和政府设计相应的对策。 笔者认为,认证的难点主要包括: 一是企业涉及的环境因素范围太广,难以做到完全涵盖;二是对环境因素的评估程度太深,鉴于我国企业环境管理水平不高,难以做到深入分析;三是企业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两个对立面间难以取得平衡;四是全员参与和持续改进的难度大;五是ISO14000与地区环境法规之间的一致性问题有待解决;六是认证费用昂贵且周期太长,等等。 企业克服困难、实施认证的策略主要有:监控清洁生产;合理定价;完善绿色渠道;实施绿色公关和借鉴ISO9000认证的经验。 政府则应积极配合企业认证,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企业的顺利认证解除顾虑并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经济环境。
叶天泉,柴保国,刘敏[10](2003)在《论物业管理品牌发展战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ISO 14000与物业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SO 14000与物业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建筑工程品质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案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建筑工程品质评价相关概念和内涵 |
2.1 品质的相关概念和内涵 |
2.1.1 品质的概念 |
2.1.2 品质的内涵 |
2.2 建筑工程品质的概念和内涵 |
2.2.1 建筑工程品质的概念 |
2.2.2 建筑工程品质的内涵 |
2.3 建筑工程品质评价的概念和内涵 |
2.3.1 建筑工程品质评价的概念 |
2.3.2 建筑工程品质评价的内涵 |
第3章 建筑工程建设阶段品质评价模型构建 |
3.1 建筑工程建设阶段品质评价指标的初步构建 |
3.1.1 发达国家和地区现行标准 |
3.1.2 大陆现行评价标准及其不足 |
3.1.3 初步评价指标体系 |
3.2 基于邻域粗糙集的评价指标优化 |
3.2.1 基于NRS的优化算法 |
3.2.2 数据采集 |
3.2.3 邻域半径计算 |
3.3 建筑工程建设阶段品质评价模型最终构建 |
3.3.1 建设阶段品质评价指标集约简 |
3.3.2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第4章 建筑工程运营阶段品质评价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 |
4.1 建筑工程运营阶段品质评价指标的选取 |
4.1.1 基于SLR的指标识别 |
4.1.2 基于深度访谈的评价指标识别 |
4.1.3 建筑工程使用者评价指标梳理 |
4.2 建筑工程运营阶段品质评价指标优化 |
4.2.1 调研目的、内容及对象选择 |
4.2.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2.3 建筑工程运营阶段品质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4.3 基于ANP的建筑工程运营阶段品质评价模型构建 |
4.3.1 建筑工程运营阶段品质评价模型的思路 |
4.3.2 建筑工程运营阶段品质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
第5章 建筑工程品质评价体系应用 |
5.1 建筑工程品质评价模型构建 |
5.2 国内外建筑工程品质评价体系应用研究 |
5.2.1 新加坡与日本建筑工程品质评价体系应用现状 |
5.2.2 国内建筑工程品质评价体系应用现状 |
5.2.3 国外建筑工程品质评价对我国的启示 |
5.3 建筑工程品质评价应用框架 |
5.3.1 建筑工程品质评价成果应用 |
5.3.2 建筑工程品质制度补偿内涵与思路 |
第6章 案例研究 |
6.1 工程基本概况 |
6.1.1 项目建设情况 |
6.1.2 项目运营情况 |
6.2 项目品质评价 |
6.2.1 项目建设阶段品质评价 |
6.2.2 项目运营阶段品质评价 |
6.3 项目评价结果分析与建议 |
6.3.1 建设阶段评价结果分析 |
6.3.2 运营阶段评价结果分析 |
6.3.3 项目综合评分分析与建议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与创新 |
7.1.1 研究结论 |
7.1.2 研究创新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建筑工程建设阶段品质初步评价指标 |
附录2 邻域粗糙集代码 |
附录3 访谈笔记 |
附录4 Nvivo生成的初始编码表 |
附录5 调研问卷1 |
附录6 调研问卷2 |
致谢 |
(2)YJ物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2 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物业管理的相关概念 |
2.1.1 物业的概念 |
2.1.2 物业管理的概念 |
2.1.3 物业管理的原则 |
2.2 战略管理相关概念 |
2.2.1 战略的概念 |
2.2.2 战略管理的概念 |
2.2.3 战略管理阶段 |
2.3 企业战略管理的相关概念 |
2.3.1 企业战略理论分类及发展阶段 |
2.3.2 企业发展战略 |
2.4 主要研究方法 |
2.4.1 PESTLE分析模型 |
2.4.2 波特五力模型 |
2.4.3 SWOT分析模型 |
3 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
3.1 中国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史 |
3.2 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
3.2.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3.2.2 经济环境分析 |
3.2.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2.4 技术环境分析 |
3.3 行业及市场环境分析 |
3.3.1 整体行业市场分析 |
3.3.2 行业竞争者分析 |
3.3.3 行业供应商分析 |
3.3.4 行业购买者即客户需求分析 |
3.3.5 行业潜在进入者分析 |
3.3.6 行业替代产品分析 |
4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1 企业情况介绍 |
4.1.1 公司简介 |
4.1.2 组织结构和业务分布 |
4.2 资源分析 |
4.2.1 人力资源分析 |
4.2.2 财务资源分析 |
4.2.3 设备和技术资源分析 |
4.2.4 市场资源分析 |
4.3 能力分析 |
4.3.1 经营盈利能力分析 |
4.3.2 运营管理能力分析 |
4.3.3 营销与市场拓展能力分析 |
4.3.4 团队与组织能力分析 |
5 公司战略选择与制定 |
5.1 SWOT战略研究分析 |
5.1.1 优势S(strengths)分析 |
5.1.2 劣势W(weaknesses)分析 |
5.1.3 机会O(opportunities)分析 |
5.1.4 威胁T(threats) |
5.1.5 SWOT矩阵与业务对应分析 |
5.1.6 公司核心竞争力确定 |
5.2 公司整体战略 |
5.2.1 现阶段战略定位 |
5.2.2 整体战略分解 |
5.2.3 市场与业务组合战略 |
5.2.4 运营管理战略 |
5.2.5 组织管理及人力资源战略 |
6 战略实施计划 |
6.1 战略定位和目标分解 |
6.1.1 总体战略定位和目标回顾 |
6.1.2 战略目标分解 |
6.2 战略目标推进实施阶段安排 |
6.2.1 实施阶段划分及重点工作安排 |
6.3 YJ物业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3.1 调整公司组织结构 |
6.3.2 完善公司管理制度 |
6.3.3 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附录内容名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ZH公司QHSE综合管理体系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章节安排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章节安排 |
2 QHSE体系及相关研究梳理 |
2.1 QHSE体系 |
2.1.1 QHSE体系的主要内容 |
2.1.2 QHSE体系设立的主要原则 |
2.1.3 QHSE体系的发展历程 |
2.2 QHSE体系的相关理论 |
2.2.1 系统论 |
2.2.2 PDCA循环 |
2.2.3 平衡记分卡 |
2.2.4 杜邦安全管理模式 |
2.3 相关研究梳理 |
2.3.1 QHSE综合管理体系的理论研究 |
2.3.2 QHSE综合管理体系的应用研究 |
2.3.3 研究评述 |
3 ZH公司QHSE体系的实施现状和存在问题 |
3.1 ZH公司简介 |
3.2 ZH公司QHSE体系的实施现状 |
3.3 ZH公司QHSE体系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3.3.1 重质量轻环境,没有形成一体化 |
3.3.2 餐品质量受困,物业服务待提高 |
3.3.3 安全隐患仍存,安全管理不完善 |
3.3.4 员工健康存疑,健康保障不完善 |
3.3.5 忽视环境保护,环保力度仍不够 |
3.4 问题成因分析 |
3.4.1 公司对QHSE体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
3.4.2 公司过于注重经济效益 |
3.4.3 QHSE体系配套架构和制度不完善 |
4 基于PDCA循环的ZH公司QHSE体系改进 |
4.1 ZH公司QHSE体系改进逻辑 |
4.1.1 PDCA循环理论 |
4.1.2 QHSE体系的实施步骤 |
4.2 质量管理PDCA流程设计 |
4.2.1 制定规划流程 |
4.2.2 执行规划流程 |
4.2.3 检验效果流程 |
4.2.4 改进规划流程 |
4.3 安全和职业健康管理PDCA流程设计 |
4.3.1 事前控制 |
4.3.2 事中控制 |
4.3.3 事后控制 |
4.4 环境管理PDCA流程设计 |
4.4.1 制定流程 |
4.4.2 流程执行 |
4.4.3 检查效果 |
4.4.4 流程改进 |
5 ZH公司QHSE体系改进的保障措施 |
5.1 公司高层注重长远发展,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5.2 正确认识QHSE体系内涵,搭建合理组织架构 |
5.3 完善QHSE体系配套制度,为QHSE体系实施制定标准 |
5.4 注重公司社会形象,履行社会责任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浅谈企业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对环境保护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ISO14000系列标准 |
三、实施ISO14000对企业环境保护的作用 |
1. ISO14000的实施,能够促使企业遵守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
2. ISO14000的实施,有助于企业控制污染,预防污染。 |
3. ISO14000的实施,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环保管理水平。 |
4. ISO14000的实施,有助于推动企业清洁生产。 |
5. ISO14000的实施,能够促使企业建立健全环境应急长效机制。 |
6. ISO14000的实施,有利于提高职工和相关方的环境保护意识。 |
四、结论 |
(5)物业服务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 |
1.3.1 关于社会信用体系的研究 |
1.3.2 关于信用评级机构的研究 |
1.3.3 关于信用评价方法的研究 |
1.3.4 关于物业服务企业信用评价的研究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确定指标内容的研究方法 |
1.4.2 确定指标权重的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物业服务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
2.1 物业服务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2.1.1 物业管理行业现行评价工作归纳 |
2.1.2 物业服务企业信用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2.2 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
2.2.1 专家打分法原理 |
2.2.2 熵权法原理 |
2.3 信用评价工作的组织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物业服务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1 物业服务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
3.1.1 调查问卷对象的专家组构成 |
3.1.2 专家调查问卷过程 |
3.2 物业服务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
3.2.1 企业客观情况 |
3.2.2 企业经营信用 |
3.2.3 企业社会责任 |
3.2.4 相关方的满意度 |
3.3 物业服务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物业服务企业信用评价模型 |
4.1 专家打分-熵权法权重计算模型 |
4.1.1 主观权重的计算 |
4.1.2 客观权重的计算 |
4.1.3 专家打分-熵权法计算复合权重 |
4.2 物业服务企业信用评价方法 |
4.2.1 企业客观情况的评价方法 |
4.2.2 企业社会责任信用评价方法 |
4.2.3 企业经营信用评价方法 |
4.2.4 业主及各方信用评价方法 |
4.3 一票否决项 |
4.4 信用等级的涵义 |
第5章 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 |
5.1 绿城物业的基本信息 |
5.2 绿城物业客观信用 |
5.3 绿城物业的经营信用 |
5.4 绿城物业的社会责任 |
5.5 绿城物业的相关方满意度 |
5.6 绿城物业的综合信用评价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论文主要工作和成果 |
6.2 研究中的不足及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物业服务企业信用评价主观权重表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体育场馆运营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研究 ——以天津国际网球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第二章 体育场馆运营模式及问题分析 |
2.1 概念界定 |
2.2 体育场馆运营现状分析 |
2.2.1 体育服务业的特点 |
2.2.2 体育场馆运营面临的问题 |
2.3 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相关文献研究 |
2.3.1 体育相关标准体系文献研究 |
2.3.2 精益六西格玛管理文献研究 |
2.4 小结 |
第三章 体育场馆运营质量管理标准体系的建立 |
3.1 体育相关标准比较分析 |
3.2 体育场馆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 |
3.2.1 体育场馆质量管理体系总体架构 |
3.2.2 组织机构 |
3.2.3 需求分析 |
3.2.4 关键业务流程识别 |
3.3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六西格玛管理的体育场馆持续质量改进模式研究 |
4.1 六西格玛理论 |
4.2 基于六西格玛管理的持续质量改进模式研究 |
4.2.1 基于六西格玛管理的持续质量改进模式 |
4.2.2 开展六西格玛管理的方法 |
4.3 体育场馆运营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研究 |
4.3.1 DMAIC流程 |
4.3.2 第一阶段:界定阶段 |
4.3.3 第二阶段:测量阶段 |
4.3.4 第三阶段:分析阶段 |
4.3.5 第四阶段:改进阶段 |
4.3.6 第五阶段:控制阶段 |
4.4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致谢 |
(7)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绿色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的内容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论文框架 |
2 工程项目与绿色管理 |
2.1 绿色管理理论 |
2.1.1 绿色管理的内涵 |
2.1.2 绿色管理的理论基础 |
2.1.3 绿色管理的实施程序 |
2.2 工程项目与绿色管理 |
2.2.1 项目绿色管理的内涵 |
2.2.2 项目绿色管理实施原则 |
2.2.3 项目绿色管理的目标 |
2.2.4 项目绿色管理与传统项目管理的比较 |
3 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绿色管理分析 |
3.1 实施项目全寿命周期的绿色管理 |
3.1.1 全寿命周期绿色管理的意义 |
3.1.2 管理班子的组织方式 |
3.2 设计阶段绿色管理分析 |
3.2.1 绿色设计的影响因素 |
3.2.2 绿色设计的原则与一般方法 |
3.3 施工阶段绿色管理分析 |
3.3.1 影响绿色施工的原因 |
3.3.2 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因素 |
3.3.3 实施绿色施工的具体措施 |
3.4 使用阶段绿色管理分析 |
3.4.1 物业绿色管理的现状 |
3.4.2 实施物业绿色管理的方法 |
3.5 拆除阶段绿色管理分析 |
3.5.1 合理选择拆除的方法 |
3.5.2 绿色拆除的控制内容 |
3.6 实行全寿命周期绿色管理的保证措施 |
3.6.1 积极进行15014000 环境管理评估 |
3.6.2 建立绿色管理的评价体系 |
4 政府宏观政策建议 |
4.1 政府宏观管理的原则 |
4.1.1 发展是第一要素 |
4.1.2 监督与激励相结合的管理政策 |
4.2 政府的管理措施 |
4.2.1 法律法规的保证 |
4.2.2 完善监督机制 |
4.2.3 建立激励政策 |
4.2.4 促进绿色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
4.3 政府的宣传教育政策 |
4.3.1 树立绿色建筑意识 |
4.3.2 积极培育绿色建筑市场主体 |
4.3.3 建立示范计划 |
4.3.4 完善信息建设 |
4.3.5 加强绿色教育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高校物业管理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综述 |
1.3.1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
1.3.2 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
1.3.3 简要评述 |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高校物业管理相关理论 |
2.1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历程及突破点 |
2.2 相关基本知识 |
2.2.1 物业 |
2.2.2 物业管理 |
2.2.3 高校物业管理 |
2.2.4 物业管理的市场结构分析 |
2.3 高校物业管理和普通物业管理的联系 |
2.4 高校物业管理和普通物业管理的区别 |
第三章 高校物业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我国高校物业管理的现状 |
3.1.1 高校后勤改革取得的成绩 |
3.1.2 高校物业管理现状 |
3.2 我国高校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我国高校物业管理的主要模式 |
4.1 校内乙方模式 |
4.2 独立乙方模式 |
4.3 混合乙方模式 |
4.4 社会服务模式 |
4.5 校际联合模” |
第五章 国外高校物业管理的主要模式 |
5.1 国外高校物业管理模式 |
5.1.1 学校直接参与型 |
5.1.2 专门机构负责型 |
5.1.3 高校与专门机构共同举办型 |
5.2 国外高校物业管理的特点 |
5.2.1 社会化普及程度高 |
5.2.2 企业化经营运作 |
5.2.3 建立监督机制,完善保障体系 |
5.2.4 服务意识明确,服务设施到位 |
5.3 国外高校物业管理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第六章 我国高校物业管理新模式 |
6.1 高校物业管理新模式的选定 |
6.1.1 新模式选定的原则 |
6.1.2 新模式的定位 |
6.2 高校物业管理新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
6.3 高校物业管理新模式的构建 |
6.3.1 成立独立法人实体 |
6.3.2 建立物业管理目标体系 |
6.3.3 建立物业管理职权体系 |
6.3.4 建立物业管理业务体系 |
6.3.5 建立物业管理考核激励体系 |
6.3.6 建立物业管理监督体系 |
6.3.7 建立物业管理收费体制 |
第七章 高校物业管理模式运行的政策保障 |
7.1 有关税收制度的变更及其影响 |
7.2 可采取的财税政策 |
7.3 加强政府的财政支持 |
7.4 加速法制化建设进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我国企业实施IS014000认证的难点和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论文研究的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ISO14000的产生背景 |
2.2 ISO14000系列标准的内容、意义和认证过程 |
2.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
2.3.1 国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
2.3.2 国内的研究现状分析 |
2.4 国内外的实施现状分析 |
2.4.1 国外政府和企业的实施现状分析 |
2.4.2 国内政府和企业的实施现状分析 |
第三章 我国企业实施ISO14000的难点分析 |
3.1 企业实施认证的难点 |
3.2 国内企业申请ISO14000进展缓慢的原因 |
第四章 企业克服难点、实施ISO14000标准的策略 |
4.1 监控清洁生产 |
4.1.1 清洁生产概述 |
4.1.2 建立废物最少化模型,监控企业清洁生产的实施 |
4.2 合理定价 |
4.2.1 ISO14000与环境成本内在化的一致性 |
4.2.2 环境成本内在化定价模型的建立 |
4.3 建立和完善绿色渠道 |
4.3.1 建立绿色回收渠道体系 |
4.3.2 建立健全的绿色信息渠道 |
4.4 实施绿色公关策略 |
4.5 在ISO9000基础上申请ISO14000认证 |
4.5.1 ISO9000与ISO14000标准的关系 |
4.5.2 两套标准一体化的可行性分析 |
第五章 政府配合企业认证的具体策略 |
5.1 规范自身行为,为企业认证扫除顾虑 |
5.2 完善环境法规,为企业认证创造制度环境 |
5.2.1 提高环境法律、法规文件的科学性和执行力度 |
5.2.2 政府应敦促企业建立环境报告制度 |
5.2.3 加强对外资环境监管的制度建设 |
5.3 制定经济政策,为企业认证创造经济环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四、ISO 14000与物业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建筑工程品质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徐萍. 东南大学, 2019(05)
- [2]YJ物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王立峰.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3]ZH公司QHSE综合管理体系改进研究[D]. 王西水. 西安理工大学, 2018(12)
- [4]浅谈企业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对环境保护的作用[J]. 李安平. 河北企业, 2016(09)
- [5]物业服务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王聪颖. 清华大学, 2016(04)
- [6]体育场馆运营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研究 ——以天津国际网球中心为例[D]. 胡继东. 天津大学, 2013(03)
- [7]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绿色管理研究[D]. 颜成书. 重庆大学, 2007(06)
- [8]高校物业管理模式探讨[D]. 张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9]我国企业实施IS014000认证的难点和策略研究[D]. 唐轶雄. 中南大学, 2003(04)
- [10]论物业管理品牌发展战略[J]. 叶天泉,柴保国,刘敏. 中国房地产, 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