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大山地区下中泥盆统白云岩成岩层序地层研究

十万大山地区下中泥盆统白云岩成岩层序地层研究

一、十万大山地区下-中泥盆统白云岩成岩层序地层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小军[1](2020)在《滇东南富宁地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沉积特征及构造演化》文中认为本论文的研究工作重点为滇东南富宁地区的基础地质。在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充分收集整理基础上,以野外实测地层剖面为主要手段,研究滇东南富宁地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沉积特征及其纵横向展布规律。通过主干剖面和层序地层学研究,遵循“构造控盆、盆地控相”的原则,采用等时面优势相成图法编制了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及早石炭世共3幅岩相古地理图。以区内泥盆系中上统榴江组及石炭系顺甸河组层状硅质岩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硅质岩的主量元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判断硅质岩的成因和沉积环境,进而探究富宁地区泥盆纪与石炭纪之交的沉积环境变化过程。综合富宁地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碳酸盐岩碳、氧稳定同位素偏移特征,及古生物地层学、岩石地层学特征,探讨区内D/C界面特征及构造意义。通过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1.从岩石地层学角度重新认识了富宁地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地层横向展布规律、纵向变化特征,以及不同沉积环境地层间的相变关系及其所反映的古构造环境演化特征。2.综合前人研究成果,通过主干剖面和地层研究,进一步修正、细化了富宁地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岩相古地理特征,编制了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及早石炭世的岩相古地理图。3.硅质岩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泥盆系榴江组处于大陆边缘裂谷盆地环境,沉积物中硅主要来源于热液流体,顶部硅质来源于生物成因;石炭系顺甸河组具有大陆边缘裂谷盆地环境向远洋盆地发展的趋势,底部硅质来源于火山灰或硅质生物,而顶部来源于热液流体。两个不同时期硅质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Murray等(1992)划分的“大西洋型”相似,并且有向“太平洋型”过渡的趋势,与主量元素所指示的沉积环境一致。4.富宁地区D/C界线从碳酸盐岩孤立台地相区向斜坡-盆地相区方向延伸,表现出由平行不整合向整合接触关系过渡。碳酸盐岩碳、氧稳定同位素在界线处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负向偏移,与岩石学、层序地层学显示的古环境、古气候特征协调一致,可作为地层划分和对比的重要依据。

赖锦,王贵文,王迪,周正龙,冉冶,陈晶,王抒忱,张晓涛[2](2016)在《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成岩层序地层学特征》文中研究说明充分利用薄片分析以及X-衍射等资料,结合元素俘获(ECS)测井解释所获得的岩石矿物组合特征,从层序界面对成岩特征的控制以及不同基准面旋回内的成岩作用发育规律两个方面分别对川中须家河组层序地层格架内的成岩作用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须家河组可划分为2个超长期和5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须二段、须四段底部的层序界面之下碳酸盐胶结物含量普遍增加,而界面之上的砂体普遍见溶蚀现象,储层物性相对变好。须四段基准面上升半旋回时期形成的沉积物颗粒粒度较粗、泥质含量低、砂体厚度大、连通性好,在成岩过程中原生孔隙容易得到保存,再加上受到层序界面所控制的有机酸性水溶蚀作用的影响,有利于次生孔隙的产生。而基准面下降期,砂体的连通性变差、泥质夹层增多,在成岩过程中原生孔隙不易保留同时也不利于次生溶蚀孔隙的产生,因而物性最差。须二段总体也具此规律,但由于其埋藏更深,经历成岩作用更为复杂,因此并不如须四段明显。研究成果可为研究区优质储层追踪对比及预测提供依据,同时也能为成岩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提供借鉴。

杨恩林[3](2015)在《新疆库鲁克塔格—北山地区早寒武世黑色岩系沉积环境与成矿元素富集规律》文中提出新疆塔里木克拉通为我国出露早寒武世黑色岩系的地块之一,其与扬子克拉通在地层层序、岩性矿物组合、古生物学等方面有相似之处。扬子地台早寒武世黑色岩系的层序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岩石地层学、矿物学、古生态学、岩石地球化学、元素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矿床地球化学、成矿学和矿床学等方面的内容都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塔里木克拉通早寒武世黑色岩系的科研和矿产勘查成果主要出自于西北部的柯坪地区,矿产勘查成果主要出至于东部的北山地区,而中部的库鲁克塔格地区的科研以及矿产勘查成果都相对薄弱。本文从沉积学、古生物学和地球化学等方面,探讨库鲁克塔格—北山地区下寒武统底部西山布拉克组(双鹰山组)黑色岩系存储空间,成岩成矿物源(区),沉积时间,沉积古地理和气候环境,岩性矿物组合,钒元素赋存状态和富集规律等,取得如下认识:(1)研究区早寒武世黑色岩系物源(区):早寒武世塔里木盆地为由西向东和由北向南的海侵方向,区内新元古代地层沉积构造特征表明其沉积物质区位于北部;即研究区早寒武世黑色岩系物源区可能位于塔里木盆地西部的塔里木碳酸盐台地、北部的中天山台地和反帝山古陆。黑色岩系碎屑锆石同位素年代学表明,古元古代和新元古代中酸性、基(超)基性岩体也为黑色岩系的提供物源:元素及其特征值特征表明,且干布拉克和平台山地区的黑色岩系物源主要为该时期的长英质岩石,莫合尔山地区黑色岩系的物源为该时期的长英质和铁镁质组分岩石。当然也不能忽略洋盆隆起、海底喷流和海洋生物作为物源的作用。金属成矿元素主要来源于基(超)基性岩体的风化剥蚀和连通岩浆房的深大断裂带来的卤水化合物。(2)研究区早寒武世黑色岩系储存空间:太古代末塔里木克拉通古陆核破裂,形成较广阔拗陷隔绝环境;塔里木运动导致基底全面褶皱回返,形成复背斜构造的封闭环境,库鲁克塔格东北缘隆起带南北两侧以及内部的深断裂和陡倾斜基底断裂等隔绝封闭环境,这些隔绝封闭环境为黑色岩系形成提供了可能的古地理空间。同时,新元古代古亚洲洋的开启导致众多地质事件,如南天山洋、准噶尔洋和塔里木板块的俯冲导致局部地壳拉张,进而发育裂谷式断陷盆地的封闭环境:产生的弧后边缘盆地,以及一系列多岛洋和堑-垒相间的构造格局,围绕这些多岛洋的隔绝封闭环境;以及水下古隆起形成深水—半深水滞留断陷盆地等,这些古地理环境都有可能成为黑色岩系的储存空间。(3)早寒武世黑色岩系构造和古地理环境:西山布拉克组火山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区内早寒武世黑色岩系形成于大陆裂谷的构造环境。基于地层岩性、岩石、矿物、元素以及古生物学特征,库鲁克塔格东北缘隆起带位于从西到东,从北向南海水逐渐加深为特征的南天山—北天山洋盆之中。该套地层从老到新,硅、磷质成分减少,泥、灰质成分增加;从西到东硅质成分减少,泥质成分增多。库鲁克塔格到北山地区,沉积环境为陆棚相向盆地相逐渐过度。且干布拉克和平台山地区黑色岩系形成于大洋盆地的深水还原环境,莫合尔山和大平凉地区黑色岩系形成于大陆边缘的浅水环境,沉积时沉积物-海水界面处于氧化-还原界面附近。该套黑色岩系具有正常海水和热水沉积的双重特点。(4)早寒武世黑色岩系沉积时间:库鲁克塔格地区西山布拉克组底部黑色岩系夹层中的凝灰岩锆石U-Pb年龄为521.6±7Ma,以及该组底部磷块岩中发现有沉积时代相当于扬子克拉通梅树村阶第一个小壳化石带的小壳化石(Spherical fossil、Gen.et Sp.indet. B),即库鲁克塔格地区西山布拉克组沉积时代应为梅树村阶底界;北山地区双鹰山组发现有产于龙王庙下段的Bergeroniellus-Serrodiscus-Calodiscus-Subeia化石组合,即北山地区的早寒武世黑色岩系沉积时代相当龙王庙期的晚期。总之,研究区西山布拉克组或双鹰山组沉积时代应为早寒武世。(5)早寒武世黑色岩系岩性与矿物组合:基于样品的岩矿鉴定、X射线粉末衍射和扫描电镜等方法的分析;区内早寒武世黑色岩系岩石学特点为“下硅、磷和火山岩;上泥、砂和灰”,自下而上具有逆粒序,粒度逐渐变粗,颜色逐渐变浅,微细水平层理由极发育渐变成不发育。岩性组合主要为炭质粉砂岩,硅质岩(燧石岩),炭质板岩,深灰色泥岩,泥质粉砂岩,细砂岩,凝灰岩,石煤,磷块岩等。矿物组合主要为:石英、伊利石(云母)、黄铁矿、含钒白云母、钒电气石、钒榴石、磷灰石、锆石、榍石、重晶石、石膏、闪锌矿、方解石、钾长石、红柱石等。(6)早寒武世黑色岩系沉积建造及其有利含矿岩性、岩相结构:基于剖面岩性组合,元素及其组合分析:区内沉积建造为硅质页岩型建造中的含钒-银-钼-铀-磷亚建造(库鲁克塔格型)和含钒-锌-钻-钼-铀-磷亚建造(北山型)。有利的含矿岩性组合为:碳、硅、泥、磷质岩类最好,碳、泥质岩类次之。库鲁克塔格地区有利的含矿岩相结构为C和D岩相结构,即成对出现的薄层状硅质岩(炭质粉砂岩)夹水平层状黑色页岩(硅质岩)或两者互层的岩性组合,这种微相带出现频数越多,含矿性越好;北山地区有利的含矿岩相结构为B岩相结构,含矿炭质板岩厚度越大,矿石品位越好。(7)基于黑色岩系的碳氧同位素、孢粉化石、CIA分析,Gaskiers冰期盖帽碳酸盐岩—早寒武世黑色岩系沉积期,塔里木盆地的台地—斜坡—盆地相δ13C存在碳同位素梯度变化,从西向东和从下往上δ13C亏损。碳可能来源于海洋碳酸盐,深部和生物有机碳等,而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富含钒等多金属元素的菌藻类海洋浮游生物。柯坪-库鲁克塔格地区早寒武世黑色岩系形成于气候温暖、湿润条件下,而北山地区早寒武世黑色岩系形成的古气候条件为寒冷、干燥,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古气温特点。(8)黑色岩系生物标志化合物:在气相色谱图中正构烷烃的峰型为单驼峰型,碳数分布范围nC14-nC29,主峰碳数多为nC17、nC18。炭质页岩OEP均值为1.07, nC22-/nC23+均值为3.30,含钒炭质页岩OEP均值为1.17,nC22-/nC23+均值为4.30,无明显的奇偶碳数优势分布,显示轻烃组分占绝对优势,有机质主要来源于菌藻类等海洋浮游生物,有机质类型为腐泥型。炭质页岩R0=1.23(均值),含钒炭质页岩R0=0.87(均值),有机质为高成熟有机质,处于石油的主要生成带,高的成熟有机质不利于V的富集。炭质页岩Pr/Ph(均值)为0.85,含钒炭质页岩(均值)Pr/Ph为0.82,均表现出植烷优势,指示较强的还原环境。孢粉颜色为棕黄色~棕色,镜质体反射率(R0)0.84~1.26,该地层遭受过古温度为105~142℃,其远高于成岩古地温。(9)基于数理统计分析,黑色岩系中V与Si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表现出此消彼长的特征,表明硅质组分的大量存在不利于钒的富集。V与有机碳含量(TOC)聚为一类,说明有机质可能在钒的初始富集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研究区V主要赋存在钒云母、V-Fe氧化物和钒酸盐中,其中V在钒云母中以类质同象的形式存在,同时V也赋存于部分金属单矿物晶体晶格中。综上所述,太古代末塔里木古陆核的破裂和新元古代古亚洲洋的开启,为黑色岩系提供存储场所,同时也提供成矿物质来源。海水中存在大量V等金属元素,Gaskiers冰期过后,水体变暖,上升洋流频繁发生,海水营养物质丰富,藻类生物繁盛,其吸附了大量的金属元素,即钒等元素的初次富集。早寒武世全球海侵,海平面上升,处在浪基面之下的库鲁克塔格—北山地区,区域光合作用弱,大都处于缺氧环境,生物死亡,钒等元素协同生物遗体沉入海底,为钒的富集提供了充分条件。可见库鲁克塔格—北山地区早寒武世黑色岩系的形成既与区域的背景因素,又与生物爆发致使生物生产率的提高、有机质遭受细菌降解有关,还与海平面升降有关。

赖锦,王贵文,柴毓,冉冶,郑新华,信毅,周磊,吴庆宽[4](2015)在《库车坳陷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成岩层序地层特征》文中研究说明充分利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X-衍射和扫描电镜等资料,对库车坳陷克深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储层的岩石学、物性和储集空间等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元素俘获测井ECS等资料,对层序边界附近的成岩作用和成岩矿物组合特征进行了探讨,同时对比分析了巴二段湖侵体系域和巴一段高位体系域内的成岩作用进程的差异。结果表明,层序界面下薄片中普遍可见溶蚀现象,表现在界面附近长石岩屑含量减少,且靠近层序界面储层物性变好。最大湖泛面处由于沉积因素致其具有较高的黏土含量,而层序界面之下与溶蚀伴生的高岭石的成岩转化造就了层序界面之下也具有较高的黏土含量。总体上层序界面和体系域对碳酸盐岩胶结作用的控制并不明显,在层序的各个部位均可见较高或较低碳酸盐岩含量,主要与研究区的碱性成岩环境有关。研究成果有利于研究区有利储层的追踪对比和预测工作,在指导天然气勘探的同时也能促进成岩层序地层学理论的发展。

赖锦,王贵文,孟辰卿,陈敏,王迪,冉冶,张晓涛,李梅,蒋晨,罗官幸[5](2014)在《陆相湖盆碎屑岩层序地层对储层成岩作用的控制》文中研究说明现今岩性地层等隐蔽油气藏的勘探需要高精度和可预测性的成岩作用研究,通过深入探讨层序地层格架内层序边界和不同体系域对成岩作用类型及成岩演化的控制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可为油气储层的区域评价和预测提供新的思路。目前关于陆相湖盆碎屑岩层序地层对成岩作用控制的研究还较少。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分别就层序界面和不同体系域对成岩作用类型和强度、成岩矿物、成岩演化序列等的控制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探讨了成岩层序地层学学科的概念起源及其发展历程、主要研究内容、流程、应用前景和尚存在的问题,最后从自身方法理论完善、实验分析测试技术、学科交叉渗透3方面展望了未来研究发展方向。

陆鹿[6](2014)在《广西十万大山盆地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沉积环境与古地理研究》文中提出十万大山盆地是一个晚海西-印支-燕山期由于云开地块和扬子地块之间的钦州残余海盆关闭造山而形成的前陆盆地,其形成和发展与中、晚古生代钦州海槽在晚二叠世的褶皱回返历史和中生代的构造复活历史密切相关。因此,中生代沉积环境的研究对于认识盆地及临区的地质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十万大山盆地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沉积地层为研究对象,基于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沉积学、矿物岩石学、沉积地球化学、层序地层学、古地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主要获得以下成果:(1)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岩石组合整体以紫红色或褐红色的中-细砂岩、粉砂岩及泥岩为主,其次为中、粗砂岩,局部层位或局部位置发育细-中砾岩及含砾粗砂岩。从下部的晚三叠世平垌组到上部的早侏罗世百姓组,不同岩石地层单元在岩性组成上具有各自明显特征,其中扶隆坳组岩性组成在盆地西部和中东部位置具明显差异。(2)砂岩碎屑组分分析认为本区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发育的砂岩以岩屑石英砂岩最为常见,其次为岩屑砂岩及石英砂岩。石英和岩屑为最主要的碎屑组分,不见长石,其中岩屑以浅变质岩屑居多。碎屑组分物源区分析认为物源区构造背景基本上是再旋回造山带物源区,属于碰撞缝合线及褶皱-逆掩带。(3)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研究区以河流、湖泊沉积为主,其次为冲积扇沉积。河流沉积包括辫状河和低弯度曲流河,其中辫状河沉积为常见类型,低弯度曲流河仅出现在局部位置或沉积演化的个别阶段。平垌组、汪门组和百姓组均以滨浅湖相沉积为主,少量层段为低弯度曲流河沉积。扶隆坳组沉积相在盆地不同位置具明显差异,西部以河流沉积为主,尤其是大面积分布的辫状河沉积,而中东部则主要为冲积扇的扇中至扇端亚相沉积。从样品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可以看出,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研究区整体为陆相沉积,为一种总体偏氧化、局部偏还原性质的环境,沉积物来源具有统一物源。(4)在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地层中识别出两处层序界面,分别为汪门组底部的杂色泥岩和平垌组底部的灰色、灰黑色及灰绿色泥岩,并以此为基础将整套地层划分为2个层序。从整体来看,两个层序界面与两个区域稳定发育的深水浅湖泥岩段是相辅相成的。在此划分基础上,依据剖面中存在的成因地层单元类型及其组合在垂向上发生的变化、砂泥岩厚度旋回变化及地层叠置样式变化,将研究区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地层进一步划分为5个体系域。(5)以体系域为基本作图单元,采用优势相法编制不同时期岩相古地理图。所选取的体系域分别为第一层序的水进体系域(SQ1-TST)和第二层序的低位体系域(SQ2-LST)、水进体系域(SQ2-TST)、高位体系域(SQ2-HST)以及第二层序低位体系域内部的扶隆坳组第二段沉积期。SQ1-TST阶段,大致等同于平垌组底部沉积期,为湖盆扩张时期,该时段水体深度快速增大,湖水进侵超覆,占据整个研究区范围。SQ2-LST阶段,为湖盆收缩低水位时期,主要沉积为辫状河与冲积扇,而在第二段沉积期以及第四段顶部层段则以低弯度曲流河为主。SQ2-TST阶段,为湖盆再次扩张时期,研究区主体沉积为滨湖至浅湖沉积,沉积相带呈北东向展布。SQ2-HST阶段,为湖水达到最大深度之后开始沉积物充填的时期,主体为滨湖、浅湖及低弯度曲流河沉积,局部可能发育少量的冲积扇沉积。

杨怀宇[7](2014)在《湘桂地区泥盆纪岩相古地理重建》文中认为湘桂地区泥盆系构造上处于多种构造体系交切复合部位,发育了中国南方独特的"台—槽—丘—盆"沉积建造,泥盆系剥蚀改造严重,现今仅残留于湘中拗陷、桂中拗陷中部和西部、南盘江拗陷、黔西南拗陷以及十万山盆地等区域。通过残留地层的各种沉积相标志研究,在研究区识别出以海相环境为主的9种沉积相类型。通过沉积环境差异对比发现,南盘江拗陷与桂中拗陷以槽—台沉积体系为主,湘中拗陷以大面积碎屑潮坪—局限(开阔)台地体系为主,十万山盆地则主要发育欠补偿型盆地,总结出研究区的沉积模式表现为"槽围台,槽相连"的特征,研究区沉积演化的相分异程度与本区发育的构造和岩浆活动具有较好的沉积响应关系。

甄世民[8](2013)在《南岭地区泥盆系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成矿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南岭地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着名的钨锡铅锌矿产地,在泥盆系台地碳酸盐岩中发育着一批与岩浆成矿作用无明显联系的铅锌矿床。其成因与成矿规律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以凡口、泗顶、北山铅锌矿为典型研究矿床,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和室内分析研究,对南岭地区此类铅锌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成矿机制进行了探讨。结合凡口、泗顶、北山铅锌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3个矿床为代表的铅锌矿明显区别于SEDEX矿床和岩浆热液型铅锌矿床,可以与典型MVT铅锌矿进行类比。经过对凡口、泗顶、北山铅锌矿与典型MVT铅锌矿床的类比发现,3个矿床为代表的铅锌矿具有相关联的成因联系。凡口、泗顶、北山铅锌矿床的S、Pb同位素组成差异较大。硫同位素组成受地层影响,与成矿机制有关。Pb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上地壳,且凡口、泗顶、北山的铅同位素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暗示这些矿床矿石铅的来源相似。C、O同位素研究表明,C可能主要由海相沉积碳酸盐岩经溶解作用提供。Sr同位素研究表明,矿床的成矿流体可能是流体对碎屑岩选择性淋滤造成的。利用辉绿岩与矿体的穿插关系,通过SHRIMPU-Pb方法间接测定了凡口铅锌矿的成矿时代为晚白垩世。凡口铅锌矿的成矿时代为100 Ma土,与华南晚白垩世的红层,以及区内铀矿成矿年代大致对应。通过对红层盆地中的白垩系盐矿中沉积石膏的Sr同位素研究,石膏的Sr同位素范围为0.7135~0.713981,与区域和矿区白云岩、铅锌矿伴生的方解石和白云石,以及铀矿中萤石的Sr值具有较大的重叠,远高于同期海相沉积碳酸酸盐岩的Sr值,与现在盐湖中浓缩的卤水基本一致。这显示区域盆地卤水活动可能与红层盆地发育存在深层次的成因联系。首次提出了南岭地区MVT铅锌矿和白垩纪伸展环境下的富膏盐建造的红色盆地的成因联系。以全国1:20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为基础,通过几个典型地质地球化学剖面的研究,发现中泥盆统跳马涧组和棋梓桥组之间存在广泛区域盆地卤水作用的痕迹。在碳酸盐岩的底部发育大规模的区域白云石化,西至广西兴安、北至湖南衡阳、东至赣南、南至广东英德。在中泥盆统的紫色砂岩中,发育广泛的褪色蚀变。南岭地区的MVT铅锌矿床主要分布于该区域白云石化带的南部和西部地区,即区域白云石化的前锋地带。通过南岭地区该类铅锌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区域白云石化的研究,结合成矿元素基本地球化学特征,本文认为MVT铅锌矿床是两种流体的混合,受硅钙界面控制,同期发育的断裂构造为成矿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最后,对MVT铅锌矿的成矿机制进行了探讨,首次建立了南岭地区MVT铅锌矿床成矿地质体、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特征标志的“三位一体”地质找矿预测模型。

崔金栋[9](2013)在《黔中隆起及周缘构造演化的沉积响应》文中认为油气勘探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海相碳酸盐岩具有很大的勘探潜力,黔中隆起及周缘是我国南方勘探走出四川盆地的重要接替战场。前人对该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在层序地层对比、岩相古地理、构造分析和油气地质方面存在一些不足。本文以黔中隆起及周缘奥陶系、志留系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涉及中晚古生代地层,进行了层序地层、沉积体系、岩相古地理、断裂构造和构造演化方面的综合研究。借助野外露头、钻测井资料进行了层序地层详细研究,在奥陶系中识别出了10个三级层序边界,划分为9个三级层序,这些界面中OsB1、OSB3、OSB4、OSB5和OsB9为Ⅰ型层序边界,其它均为Ⅱ型层序边界。在志留系中识别出了5个三级层序边界,将其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SsB1、SsB2、SSB3、SSB4和SsB5为Ⅰ型层序边界。基于层序地层划分和地震剖面分析,对黔中隆起的形成时间进行了研究,发现黔中隆起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最早为奥陶纪桐梓期的水下隆起阶段,直至湄潭期早期才第一次隆出水面,其后又被海水淹没,湄潭期晚期再次隆出水面,直至奥陶纪五峰期晚期才最终抬升成陆。通过对断裂带的空间展布特征、运动学特征的研究,分析了黔中隆起周缘4条边界断裂对两侧沉积、岩相的控制作用。遵义断裂燕山期才开始活动,对两侧的奥陶系、志留系沉积没有控制作用,对黔中隆起的形成演化没有影响。垭都-紫云断裂在都匀运动期间开始活动,导致了滇黔桂古陆的解体,对黔中隆起的沉积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赫章-遵义断裂在奥陶纪对断裂带两侧的沉积岩相和古生物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志留纪对两侧的控制作用更加明显。镇远-贵阳断裂都匀运动时期对断裂两侧的沉积产生明显的控制作用,广西运动时期断裂基本上控制了黔中隆起南缘志留系的沉积边界。借助大量的野外露头剖面,辅以钻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在黔中隆起及周缘识别出了滨海、陆棚、碳酸盐台地、斜坡-盆地4种沉积体系,每一种沉积体系又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应用Dickinson三角投点图法并辅以重矿物进行了物源分析,发现黔北斜坡、武陵坳陷、黔南坳陷的物源来自研究区西侧的牛首山古陆,经黔中隆起运移而至,而黔南坳陷的物源同时受东南部的雪峰隆起的影响。选择品质较好的地震剖面对黔南坳陷的地震相进行了研究,在奥陶系中识别出了4种地震相,志留系识别出了3种地震相。在层序划分对比、沉积体系研究,沉积相连井对比、地震相研究的基础上,以露头层序地层学为指导,结合钻井、地震等资料,以三级层序体系域为时间单元,编制了黔中隆起及周缘奥陶系、志留系岩相古地理图。黔中地区在OsQ3TST时期的水体开始变浅,OSQ3HST时期初次露出水面,OSQ4HST、OSQ5HST时期黔中隆起两次露出水面,至OSQ8HST时期地理格局由北西高南东低演变为南高北低。OSQ9TST时期黔中地区已经完全隆升为陆,且与黔南连成一体,形成滇黔桂古陆。SSQ2TST时期海水侵入,导致了滇黔桂古陆的重新解体。黔中隆起开始于郁南运动,云开地块与黔桂-北越地块的碰撞使息烽-织金一带水体相对变浅,奥陶系桐梓组为大套白云岩沉积,为水下隆起阶段。都匀运动使研究区进一步抬升,至奥陶纪湄潭期沉积时期,黔中地区基本露出水面,成为陆上隆起,并且和由西部侵入的滇东古陆相连,晚奥陶世都匀运动进一步加强,并最终使黔中、黔南上升成陆,缺失晚奥陶世、早志留世沉积。广西运动使黔中隆起得到继承性加强,隆起范围进一步扩大,使黔中、黔南整体继续隆升,其上缺失上志留统-下泥盆统,甚至部分地区石炭系大塘组和奥陶系湄潭组直接接触。分析了黔中隆起及周缘的麻江古油藏、瓮安古油藏的生储盖特征、油气成藏与破坏规律和地质储量。发现烃源岩发育具有多层系性,寒武系牛蹄塘组、志留系龙马溪组为主要烃源岩,中泥盆统泥岩及泥灰岩、中石炭统泥岩、二叠系泥岩、灰岩及煤系为次要烃源岩。储层主要有下寒武统明心寺组顶部砂岩、奥陶系下统碳酸盐岩、志留系砂岩。发现黔中隆起及周缘有3套区域性盖层和2套局部盖层。3套区域盖层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金顶山组、金顶山组-清虚洞组和中下志留统上部,2套局部盖层分别为黔中隆起和黔北斜坡的寒武系中上统膏岩、黔南贵定-三都-黄平范围内残留的中奥陶统泥岩类。黔中隆起及周缘主要有3套生储盖组合。优选出了黔中隆起及周缘的有利油气勘探区,安顺凹陷为油气保存条件最佳区块。图233幅,表29个,参考文献148篇。

朱红涛,庄文娟,黄众,刘强虎[10](2012)在《地球化学资料定量识别层序地层单元技术综述》文中研究指明应用地球化学资料识别层序地层单元的方法包括:碳氧同位素法、黏土矿物法、胶结物含量法、微量元素法、稀土元素法、TOC识别法、镜质体反射率法等。上述方法识别层序地层单元具有识别准确和分辨率高等优点,缺点是容易受到样品采样不连续的限制和受成岩作用、岩浆作用、构造作用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多地球化学指标结合识别层序地层单元的基础上,还应结合测井、地震、古生物等资料开展层序地层单元综合识别。

二、十万大山地区下-中泥盆统白云岩成岩层序地层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十万大山地区下-中泥盆统白云岩成岩层序地层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滇东南富宁地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沉积特征及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右江盆地性质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现状
        1.2.3 右江盆地碳酸盐岩碳、氧稳定同位素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主要工作量
    1.4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1.1 寒武系
        2.1.2 奥陶系
        2.1.3 泥盆系
        2.1.4 石炭系
        2.1.5 二叠系
        2.1.6 三叠系
        2.1.7 古近系
        2.1.8 新近系
        2.1.9 第四系
    2.2 岩浆岩
        2.2.1 侵入岩
        2.2.2 喷出岩
    2.3 变质岩
    2.4 构造
        2.4.1 主要断裂特征
        2.4.2 主要褶皱特征
第三章 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沉积地质特征
    3.1 沉积特征
        3.1.1 主要剖面简述
        3.1.2 地层对比与讨论
    3.2 沉积相划分
        3.2.1 局限台地相
        3.2.2 开阔台地相
        3.2.3 半局限台地相
        3.2.4 台地边缘相
        3.2.5 台地前缘斜坡相
        3.2.6 盆地相
    3.3 岩相古地理特征
        3.3.1 晚泥盆世弗拉期岩相古地理
        3.3.2 晚泥盆世法门期岩相古地理
        3.3.3 早石炭世岩相古地理
第四章 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环境
    4.1 样品采集方法、处理和测试
    4.2 地球化学特征
        4.2.1 主量元素特征
        4.2.2 稀土元素特征
    4.3 讨论
        4.3.1 沉积环境
        4.3.2 硅的来源
        4.3.3 构造指示意义
第五章 泥盆系—石炭系界线特征
    5.1 D/C界线岩石、古生物学特征
        5.1.1 岩石学特征
        5.1.2 生物地层特征
    5.2 D/C界线碳、氧同位素地层学特征
        5.2.1 样品采集方法、处理和测试
        5.2.2 碳、氧同位素特征
        5.2.3 古海洋盐度
    5.3 小结
第六章 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构造演化
    6.1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6.2 富宁地区沉积-构造演化特征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认识与成果
    7.2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2)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成岩层序地层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须家河组研究概况
    1.1须家河组层序地层格架
    1.2须家河组储层特征
2层序界面对成岩作用的控制
    2.1超长期基准面旋回界面
    2.2长期基准面旋回界面
3基准面旋回对成岩作用的控制
    3.1基准面上升半旋回
    3.2基准面下降半旋回
4讨论:层序地层格架内砂体成岩演化模式
5结论

(3)新疆库鲁克塔格—北山地区早寒武世黑色岩系沉积环境与成矿元素富集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2 早寒武世黑色岩系研究现状
        1.2.1 黑色岩系研究进展
        1.2.2 工作区黑色岩系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及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认识及创新点
    §1.6 测试方法
        1.6.1 主微量元素
        1.6.2 同位素分析
        1.6.3 有机质分析
        1.6.4 古生物鉴定
        1.6.5 扫描电镜
        1.6.6 X射线衍射
第二章 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大地构造背景
    §2.3 区域地层
        2.3.1 库鲁克塔格地区地层
        2.3.2 北山地区地层
    §2.4 区域断裂
        2.4.1 地质构造单元划分
        2.4.2 区内主要断裂
    §2.5 区域岩浆岩
        2.5.1 火山岩
        2.5.2 火山岩微量元素特征
        2.5.3 侵入岩
        2.5.4 侵入岩微量元素特征
    §2.6 区域变质岩
    §2.7 区域黑色岩系型矿床(点)
    §2.8 地质构造演化
        2.8.1 前寒武纪—新疆古陆块的形成
        2.8.2 古生代—新疆古陆块的解体
        2.8.3 中新生代构造—岩浆—成矿作用
第三章 黑色岩系地层、沉积和岩石学
    §3.1 库鲁克塔格—北山地区寒武纪地层剖面
    §3.2 生物—年代地层
        3.2.1 年代地层学
        3.2.2 生物地层学
        3.2.3 塔里木与扬子克拉通的关系
    §3.3 库鲁克塔格-北山地区早寒武纪沉积学
        3.3.1 岩石学特征
        3.3.2 岩石矿物组合
        3.3.3 古地理环境
        3.3.4 沉积建造
第四章 黑色岩系地球化学
    §4.1 样品采集及分析测试
    §4.2 硅质岩岩石地球化学
        4.2.1 测试结果
        4.2.2 讨论
    §4.3 泥质岩和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
        4.3.1 测试结果
        4.3.2 讨论
    §4.4 有机地球化学及微古生物
        4.4.1 样品采集
        4.4.2 测试结果
        4.4.3 讨论
第五章 黑色岩系碳、氧、硫同位素
    §5.1 样品采集
    §5.2 测试结果
        5.2.1 碳、氧同位素
        5.2.2 有机碳同位素
        5.2.3 硫同位素
    §5.3 讨论
        5.3.1 碳同位素时空变化
        5.3.2 剖面海水深度
        5.3.3 碳的来源
        5.3.4 有机碳成岩作用
        5.3.5 古盐度
        5.3.6 黄铁矿成因
        5.3.7 重碳亏损
第六章 黑色岩系形成与元素富集规律
    §6.1 黑色岩系的形成
        6.1.1 物源分析
        6.1.2 储存空间
        6.1.3 黑色岩系的形成
    §6.2 黑色岩系元素富集规律
        6.2.1 元素来源
        6.2.2 元素富集微相带
        6.2.3 钒赋存状态
        6.2.4 元素相关性
        6.2.5 成矿(矿化)年龄
        6.2.6 钒等金属元素富集
        6.2.7 找矿方向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图版Ⅰ
图版Ⅱ
图版Ⅲ
图版Ⅳ
图版Ⅴ
参考文献

(4)库车坳陷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成岩层序地层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区域地质概况
    1.1巴什基奇克组层序地层格架
    1.2储层基本特征
2成岩层序地层学研究概况
    2.1概念起源及发展
    2.2研究内容及方法流程
3层序界面处成岩作用特征
    3.1溶蚀作用
    3.2压实和胶结作用
4不同体系域成岩作用差异
5结论

(5)陆相湖盆碎屑岩层序地层对储层成岩作用的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层序界面对成岩作用的控制
    1.1 层序界面的成岩作用特征
    1.2 微观成岩作用的差异识别与层序界面划分
2 不同体系域对成岩作用的控制
    2.1 低位体系域
    2.2 湖侵体系域
    2.3 高位体系域
3 成岩层序地层学
    3.1 概念的提出及发展历程
    3.2 研究内容、流程及其应用
        3.2.1 主要研究内容
        3.2.2 研究方法及流程
        3.2.3 应用前景
    3.3 存在问题探讨
    3.4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6)广西十万大山盆地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沉积环境与古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清单
表清单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5 研究剖面的选取
    1.6 完成实物工作量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十万大山盆地区域构造特征
    2.2 十万大山盆地构造-沉积充填演化特征
    2.3 十万大山盆地中生代地层及其区域分布
3 碎屑岩岩石学特征与物源
    3.1 地层的宏观岩石学特征
    3.2 砂岩成分分析
    3.3 成岩作用特征
    3.4 物源区分析
4 沉积特征及沉积体系研究
    4.1 沉积相标志及其沉积环境意义
    4.2 岩相类型及特征
    4.3 沉积序列
    4.4 沉积地球化学特征
    4.5 沉积相特征
    4.6 沉积环境演化
5 单剖面沉积环境分析——以德安-扶隆剖面为例
    5.1 德安-扶隆剖面概况
    5.2 德安-扶隆剖面各组沉积特征
6 层序地层划分及古地理特征
    6.1 十万大山盆地层序地层分析
    6.2 中生代古板块分布与演化
    6.3 古纬度分布特征
    6.4 古气候特征
    6.5 古地理再造与编图
7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湘桂地区泥盆纪岩相古地理重建(论文提纲范文)

1泥盆系残留地层展布
2沉积类型及分布差异
3岩相古地理格局及演化
4沉积模式及沉积响应
5结论

(8)南岭地区泥盆系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成矿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南岭地区铅锌矿床的研究现状
    1.3. MVT铅锌矿床的研究现状
        1.3.1. MVT铅锌矿床的一般地质特征
        1.3.2. MVT铅锌矿床的含矿建造
        1.3.3. 区域盆地卤水活动及相关矿化
        1.3.4. 存在问题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内容
    1.6. 主要完成工作量和分析方法
        1.6.1. 完成工作量
        1.6.2. 室内分析方法
    1.7. 主要研究成果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泥盆系岩石地层分区对比与岩相古地理演化
        2.1.2. 泥盆系岩石地层分区对比
        2.1.3. 岩相古地理及其演化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概况
    2.5. 区域地质演化简史
3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研究
    3.1. 广东凡口矿床地质特征
        3.1.1. 成矿地质背景
        3.1.2. 矿体特征
        3.1.3. 矿石特征
        3.1.4. 围岩蚀变
        3.1.5. 成矿期次
    3.2. 广西泗顶-古丹铅锌矿矿床地质特征
        3.2.1. 成矿地质背景
        3.2.2. 矿体特征
        3.2.3. 矿石特征
        3.2.4. 围岩蚀变
        3.2.5. 成矿期次
    3.3. 广西北山矿床地质特征
        3.3.1. 成矿地质背景
        3.3.2. 矿体特征
        3.3.3. 矿石特征
        3.3.4. 围岩蚀变
        3.3.5. 成矿期次
    3.4. 其它考察矿点
        3.4.1. 广东红岩黄铁矿矿床地质特征
        3.4.2. 广东马口黄铁矿矿床地质特征
        3.4.3. 广东西牛犁树下黄铁矿矿床地质特征
        3.4.4. 广东罗村黄铁矿矿床地质特征
4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
    4.1. 矿石矿物化学成份特征对比
        4.1.1. 凡口矿区主要矿物化学成分
        4.1.2. 泗顶-古丹矿区主要矿物化学成份
        4.1.3. 北山-上朝矿区主要矿物化学成份
        4.1.4. 矿物化学成份对比研究
    4.2. S同位素
        4.2.1. S同位素组成
        4.2.2. S的来源
    4.3. PB同位素
        4.3.1. 铝同位素组成及类型
        4.3.2. 铝的来源
    4.4. C、O同位素
        4.4.1. C、O同位素原理
        4.4.2. C、O同位素特征
    4.5. SR同位素
        4.5.1. Sr同位素原理
        4.5.2. 矿石的Sr同位素特征
        4.5.3. 地层锶同位素特征
        4.5.4. 锶的来源
    4.6. 成矿流体特征研究
        4.6.1. 岩相学、温度、盐度特征
        4.6.2. 氢氧同位素
        4.6.3. 包裹体成份分析
    4.7. 辉绿岩岩石地球化学和成矿年代学研究
        4.7.1. 辉绿岩与铅锌矿化的关系
        4.7.2. 区域辉绿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4.7.3. 锆石年龄测定结果
        4.7.4. 关于成矿年代学的探讨
5 南岭地区MVT铅锌矿床类型的厘定
    5.1. 与喷流-沉积矿床的对比
    5.2. 与岩浆热液型铅锌矿床的对比
    5.3. 与典型MVT铅锌矿床的对比
        5.3.1. 与典型MVT铅锌矿床的相似性
        5.3.2. 与典型MVT铅锌矿床的差异性
    5.4. 矿床之间的内在联系
6 区域盆地卤水活动与MVT矿床区域分布
    6.1. 关于MVT铅锌矿床盆地卤水来源的探讨
    6.2. 区域红层盆地的基本特征
        6.2.1. 红层的空间分布特征
        6.2.2. 红层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6.3. 区域盆地卤水活动的地质痕迹
        6.3.1. 区域盆地卤水活动在矿区中的表现
        6.3.2. 盆地卤水活动在区域上的表现
    6.4. 区域白云石化与MVT铅锌矿床分布
    6.5. 南岭地区MVT矿床的区域分布规律
7 成矿作用过程研究探讨
    7.1. 成矿物质来源
    7.2. 成矿流体的来源和运移
        7.2.1. 铅锌的基本地球化学性质
        7.2.2. 成矿流体的来源和演化
    7.3. 铅锌的沉淀机制
    7.4. 找矿预测地质模型的构建
        7.4.1 成矿地质体
        7.4.2 成矿构造和成矿结构面
        7.4.3. 成矿作用特征标志
    7.5. 成矿作用过程的时空演化
8 结论
    8.1. 取得的主要进展
    8.2. 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黔中隆起及周缘构造演化的沉积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论文选题的来源、依据及科学意义
        1.1.1 选题的来源
        1.1.2 选题的依据及科学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2 工区勘探与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攻关目标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1.5.1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2 取得的主要创新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构造单元划分、特征及其演化
        2.2.1 构造单元划分
        2.2.2 主要构造运动与演化
        2.2.3 褶皱与断裂
    2.3 地层发育特征
3 奥陶系、志留系层序地层分析
    3.1 黔中隆起及周缘奥陶系层序地层学分析
        3.1.1 单井层序地层学分析
        3.1.2 野外剖面层序地层学分析
    3.2 黔中隆起及周缘志留系层序地层学分析
        3.2.1 单井层序地层学分析
        3.2.2 野外剖面层序地层学分析
    3.3 地震层序地层分析
    3.4 区域层序地层对比
        3.4.1 奥陶系区域层序地层对比
        3.4.2 志留系区域层序地层对比
    3.5 本章小结
4 沉积体系及沉积模式分析
    4.1 沉积体系及其分类
        4.1.1 黔中隆起及周缘沉积体系分类
        4.1.2 黔中隆起及周缘沉积体系特征
    4.2 物源方向讨论
    4.3 地震相分析
        4.3.1 地震相研究概述
        4.3.2 黔中隆起及周缘地震相分析
    4.4 沉积模式
    4.5 本章小结
5 黔中隆起的构造演化与古地理变迁
    5.1 郁南运动与黔中隆起的关系
    5.2 都匀运动与黔中隆起的关系
        5.2.1 黔中隆起及周缘都匀运动的古构造特征
        5.2.2 都匀运动对黔中隆起及其周缘沉积古地理的控制
        5.2.3 都匀运动对黔中隆起形成的控制
    5.3 广西运动与黔中隆起关系
        5.3.1 黔中隆起及周缘广西运动的古构造特征
        5.3.2 广西运动对黔中隆起的加强及沉积控制
    5.4 岩相古地理特征及重建
        5.4.1 岩相古地理编图思路、方法
        5.4.2 奥陶纪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5.4.3 志留纪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5.5 黔中隆起的形成时间
    5.6 本章小结
6 主要断裂构造及其对沉积的影响
    6.1 主要断裂构造分析
        6.1.1 断裂的空间展布规律
        6.1.2 断裂发育的主要期次与活动特点
    6.2 遵义断裂特征及其对沉积的影响
        6.2.1 遵义断裂的发育特征
        6.2.2 遵义断裂带的运动学特征
        6.2.3 断层活动对黔中隆起沉积的影响
    6.3 垭都-紫云断裂特征及其对沉积的影响
        6.3.1 垭都-紫云断裂的发育特征
        6.3.2 垭都-紫云断裂带的运动学特征
        6.3.3 断层活动对黔中隆起沉积的影响
    6.4 赫章-遵义断裂特征及其对沉积的影响
        6.4.1 赫章-遵义断裂发育特征
        6.4.2 赫章-遵义断裂带的运动学特征
        6.4.3 断层活动对黔中隆起沉积的影响
    6.5 贵阳-镇远断裂特征及其对沉积的影响
        6.5.1 贵阳-镇远断裂发育特征
        6.5.2 贵阳-镇远断裂带的运动学特征
        6.5.3 断层活动对黔中隆起沉积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7 黔中隆起及周缘油气潜力分析
    7.1 典型古油藏分析
        7.1.1 麻江古油藏
        7.1.2 瓮安古油藏
    7.2 烃源岩条件
        7.2.1 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烃源岩
        7.2.2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烃源岩
        7.2.3 二叠系烃源岩
    7.3 储层条件
        7.3.1 下寒武统明心寺组顶部砂岩储集层
        7.3.2 奥陶系下统碳酸盐岩储层
        7.3.3 志留系砂岩储层
    7.4 盖层条件
    7.5 有利区块预测
8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十万大山地区下-中泥盆统白云岩成岩层序地层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滇东南富宁地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沉积特征及构造演化[D]. 李小军.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1)
  • [2]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成岩层序地层学特征[J]. 赖锦,王贵文,王迪,周正龙,冉冶,陈晶,王抒忱,张晓涛. 地质学报, 2016(06)
  • [3]新疆库鲁克塔格—北山地区早寒武世黑色岩系沉积环境与成矿元素富集规律[D]. 杨恩林. 中国地质大学, 2015(12)
  • [4]库车坳陷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成岩层序地层特征[J]. 赖锦,王贵文,柴毓,冉冶,郑新华,信毅,周磊,吴庆宽. 沉积学报, 2015(02)
  • [5]陆相湖盆碎屑岩层序地层对储层成岩作用的控制[J]. 赖锦,王贵文,孟辰卿,陈敏,王迪,冉冶,张晓涛,李梅,蒋晨,罗官幸.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4(03)
  • [6]广西十万大山盆地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沉积环境与古地理研究[D]. 陆鹿. 中国矿业大学, 2014(02)
  • [7]湘桂地区泥盆纪岩相古地理重建[J]. 杨怀宇.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1)
  • [8]南岭地区泥盆系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成矿特征研究[D]. 甄世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1)
  • [9]黔中隆起及周缘构造演化的沉积响应[D]. 崔金栋. 中南大学, 2013(02)
  • [10]地球化学资料定量识别层序地层单元技术综述[J]. 朱红涛,庄文娟,黄众,刘强虎. 地质科技情报, 2012(06)

标签:;  ;  ;  ;  ;  

十万大山地区下中泥盆统白云岩成岩层序地层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