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少儿舞蹈教学模式的对话(论文文献综述)
宋雨琦[1](2021)在《中小学舞蹈创作的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李亚梅[2](2021)在《“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舞蹈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文中认为
唐子健[3](2021)在《合肥特殊教育中心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特殊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成长密切关系到可否保证国民受教育的权益和完成教学公允。自新世纪来,特殊教育在国内的发展迎来了良机。党十七大提出要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十八大坚定了支持特殊教育发展,十九大会议中则提出要办好特殊教育。跟随近年来医教联合、分类教学、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等方式的出现、推行以及强化,特殊教育学校的生源较之前有了较大变化。除了分门别类招收特定特殊孩子的专类学校,剩下的综合类学校生源五花八门。总体可化为四种:听力障碍学生、智力障碍学生、学习存在问题学生和视力障碍学生。在教学中,笼统老套的课程和陈旧的课本已愈来愈不及当前特殊教育学校的成长和学生的需要,创办适宜特殊教育学校与学生成长的校本课程和对应课程已刻不容缓。本文以合肥特殊教育中心(合肥特殊教育中心是合肥市一所招收听力障碍孩子和视力障碍孩子的九年义务教育学校)的音乐教育情况为起点,整合学校办学特色、学生实际状况和成长需要,并且参考其余类型学校课程建设的成果,详尽探究该校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主要有四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选题缘起、研究背景、可行性与创新之处。第二章对合肥特殊教育中心音乐教育校本课程开展现状进行剖析。第三章是以合肥特殊教育中心不同年级不同类型的特殊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实例调查,从表里两方面探究了该校音乐校本课程的发展方向。在第四章中从实例分析中探究合肥特殊教育中心校本课程发展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谋求对于该校校本课程实效性的解决办法。
柴小轩[4](2021)在《少儿舞蹈教学中引入创造性舞蹈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舞蹈作为最受欢迎的艺术种类之一,在基础教育课堂中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新的课程基础教学改革以来,进一步充分强调了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意义和重要性,以此来推动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少儿舞蹈作为舞蹈教育中的组成部分,是普及美育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少儿舞蹈教育开展的如火如荼,在为舞蹈艺术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的同时,也陷入了过于注重技能训练,机械化学习考级教材等状况中。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观察测评法和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当今少儿舞蹈教学的现状、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等进行探究,总结了舞蹈教学对少儿产生的积极作用,并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了更好的发展和普及少儿舞蹈教学,笔者立足于自身长期的实践经验,在肯定传统舞蹈教学的基础上,针对教学中的问题采取借鉴的方式,将创造性舞蹈融入其中,从而达到丰富课堂教学手段,促进少儿多样化发展,改善教学中存在不足的目的。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对创造性舞蹈的概念、特征以及少儿舞蹈教学的概况和目的进行了阐述。第二章探讨了少儿舞蹈教学引入创造性舞蹈的必要性,其中从家长、教师和舞蹈培训班的三个角度分析了少儿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包括了创造性舞蹈对少儿舞蹈教学的完善与补充的论述。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阐述内容,是少儿舞蹈教学对创造性舞蹈的借鉴与融合,该章一共分为五节,分别是引导即兴、游戏教学、情景教学、多学科融合教学和道具运用教学,在每小节中又划分出不同的类别,给少儿舞蹈学习提供了相对全面和丰富的练习方式。第四章是针对创造性舞蹈应用的建议和展望,在本章中分别从教师、学生和相关政策入手,从多个角度出发,共同致力于少儿舞蹈教学的完善与发展。从少儿舞蹈的教学概况和教学现状来看,目前少儿舞蹈教育发展迅速,并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和普及,但这不能掩盖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例如:少儿舞蹈教学过于注重技能训练和舞蹈考级的学习、忽略少儿创新精神的发展、教师流动性强、教学方法固式化、舞蹈教授以盈利性为目的等,这些问题集中反映了少儿舞蹈学习中重技能轻教育的状况。笔者认为可以在少儿舞蹈教学中融入创造性舞蹈的练习,这对于少儿增加对动作的认知和探索,培养少儿的探索精神,使当今少儿舞蹈教学向着更加科学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何智玉[5](2020)在《江西“红舞”史研究(1949-2019年)》文中研究指明红色题材的舞蹈是红色文化的艺术写照,“红舞”是中国舞蹈事业的一个分支。江西“红舞”在江西舞蹈事业中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江西特有的艺术文化,映照着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江西“红舞”是苏区时期文艺舞蹈作品延伸发展的一个分支,起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区时期江西出现了优秀的文化艺术,这片红色田野萌生了激昂卓越的文化艺术面貌,并以其特有的姿态闻名于世,形成了标志性的“苏区文化”。江西“红舞”在江西舞蹈艺术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江西“红舞”的分量不仅仅来自当下的政治倡导,更来自于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摇篮的这片富有革命色彩的红色土地,以及当前社会人们日益增长的艺术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在弘扬红色文化,传承江西“红舞”的时代背景下,本文探讨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以来江西“红舞”的发展情况,从江西“红舞”的历史嬗变、阶段特点、思想内容三个方面,本文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七十年划分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文革时期、新时期、新世纪、新时代五个阶段,对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以来的江西“红舞”分阶段进行分析和总结。首先我们要探索有关江西“红舞”艺术的历史重大事件、关键人物、相关地点、艺术思潮、典型作品等等,其次更重要的是要把江西“红舞”置身于整个社会发展中以及文学艺术的发展变迁中去探寻它的发展动因和历史地位。可以说江西“红舞”就好比一股起于江西赣南地区田野大地的强劲的艺术之风。或者说江西“红舞”云涌凸显于历史天空时,本质却扎根在江西这片红色大地之上,中国革命历史之中。本篇论文仅梳理新中国成立后这七十年的江西“红舞”的历史脉络,关注那些对江西“红舞”史变革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人物和作品,辩证的对艺术成就给予一定观照。
李琼[6](2020)在《生态美育视野下少儿舞蹈的创编与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态美育是将生态教育和审美教育理念相融合,从生态美学理论形态出发,教育大众学会用生态美育的观念和方式去看待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丰富的文化生活使教育观念随之发展,人们意识到艺术教育必须从少儿阶段抓起,希望通过少儿艺术教育来实现少儿的健康全面发展。少儿舞蹈的创编与教学是少儿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少儿艺术能力,促进少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生态舞蹈创编与教学是从生态学整体系统的角度来解决教育问题,是一种以“对话”为主题的教育,它将艺术才能融入舞蹈的网络连接中,将人文素养融入到生活、文化和科学中,考虑到生活中情感意义的网络。生态美育视野下的少儿舞蹈创编与教学被认为是在感知和体验,创造和表现,反思和评价的网络中,这些不同的网络与少儿的生存密切相关,最终促进了少儿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国内外关于成人舞蹈创编与教学的相关研究很多,理论也相当丰富。然而,关于少儿舞蹈创编与教学的相关文献仍然很少,并且国内舞蹈创编研究的视角也不尽相同,没有系统且成熟的研究结果。因此,本文在深入访谈和调查研究等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萍乡市少儿舞蹈创编与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更多同业学者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或借鉴。笔者希望从少儿舞蹈创编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探索少儿舞蹈创编的可行策略。文章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以生态美育少儿舞蹈创编与教学为基点,对研究的论文进行综合分析与归纳。第二章以生态美育概念为少儿舞蹈创编与教学的切入点,对少儿舞蹈进行概念界定。第三章以实践教学活动深入现有的生态美育少儿舞蹈教学。第四章采用访谈和调查问卷两种方式深入研究,从创编目的、创编内容、创编形式、创编主体、教师的创编能力五个方面探索生态美育视野下萍乡市少儿舞蹈创编与教学现状,并对目前的现状及问题加以分析。第五章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最后基于目的、内容、形式、主体和教师能力提出策略,并从策略中得到启示。笔者希望本研究可以为生态美育视野下进行的少儿舞蹈创编与教学提供一些帮助,为幼儿园舞蹈教学活动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使生态舞蹈的创编与教育改变各种知识之间的生态失衡,促进少儿身心全面发展,这既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综合人才时代的需要,也使其具有更广阔的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
杜雷[7](2020)在《多元智能理论在儿童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80年代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是关于人类认知方式与智能结构发展的重要理论,该理论改变了我们现有的教学思路和衡量学生进步的方式,影响了我国教育教学观念的变革,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同时为中国当代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舞蹈,作为艺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之所以能够在当代社会确立素质教育的地位,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在作用于人的身体素质、心理健康、思想道德品质、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具有其他艺术所没有的独特的教育功能。笔者认为,作为舞蹈艺术的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去展现未来的舞蹈教育是如何集结不同的智能和天分,来弥补孩子们在传统教育中缺失的内容。因此本文针对现阶段儿童舞蹈教学的现状,对多元智能理论在艺术教育方面的应用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后,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儿童舞蹈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本研究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方法、综合论述法、访谈法、经验分析法等方法,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方面是从儿童本身出发,利用多元化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多种感官参与舞蹈课堂,激发孩子们学习舞蹈的兴趣。另一方面则是从教学改革方面来审视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及评估体系的变革。绪论部分主要申明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综合性论述,明确了本课题的研究方法。第一章介绍了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界的影响,并对多元智能理论在儿童舞蹈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进行研究分析。第二章是本文的重点,从智能在舞蹈教学中的开发与运用、多元智能的调动与相关教学法的融合、构建舞蹈教学测试与评估体系三个方面分析多元智能在儿童舞蹈教学中的开发与探索。第三章是从教学改革方面看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价值,最后是结语部分,总结本文观点,指出文中存在的不足及后续研究内容。
张萌[8](2020)在《中国舞蹈文化体验课教学研究 ——以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Lambert School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海内外文化发展出多元趋势。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向世界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已经成为了中国发展的战略任务之一。中国文化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之一的中国舞蹈,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本论文以笔者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兰伯特学校的中国舞蹈文化体验课教学经验为依据,以该领域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针对对外汉语教学相关教学理论,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设计、教学反馈等方面进行研究,从教学反馈与反思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以体验式文化教学理论为基础,关涉汉语国际教育文化教学研究、中国舞蹈海外教学现状研究和体验式文化教学研究三个方面。。第二部分,分析中国舞蹈文化体验课教学背景。介绍澳大利亚汉语教学状况、中国舞蹈文化教学对象及课堂安排。第三部分,中国舞蹈文化体验课教学设计研究。关乎课程总体规划、教学语言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第四部分,对中国舞蹈文化体验课教学进行总结。由教学反思和总体建议两部分组成。该论文旨在探索中国舞蹈在汉语国际教育和中国文化推广中积极作用,为今后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提供参考。
张延杰[9](2020)在《舞蹈美育研究回顾及反思》文中研究指明2015年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意见》中强调,"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意见》
候佳林[10](2019)在《新媒体时代广州市少儿体育培训市场开发研究》文中提出新媒体具有信息覆盖面广、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整个少儿体育培训市场的发展。运用新媒体技术在少儿培训市场中开发客户资源,保持供需双方信息互通,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市场开发方式。借助微信、手机APP等数字化信息网络进行培训产品的市场化开发,使家长能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获取资讯,从而满足少儿体育培训的需求。广州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和中心城市,少儿培训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相继出现了很多少儿体育培训机构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广州市少儿体育培训市场逐渐成型。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对新媒体时代广州市少儿体育培训市场开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详细论证新媒体对少儿体育培训市场开发的影响,并针对少儿体育培训市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使广州市少儿体育培训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研究发现:1.广州市少儿体育培训市场开发对新媒体的运用现状主要表现为:以微信和QQ为主,大部分机构仍停留在转发朋友圈和群发通知等低层次的新媒体运用。广州市少儿体育培训市场开发中未能深入运用新媒体,市场开发手段单一,尚有很大提升空间。2.新媒体时代广州市少儿体育培训市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市场开发模式单一、新媒体利用率低、师生互动少、微信公众号功能少、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等。阻碍了少儿体育培训市场的开发效果。3.新媒体对广州市少儿体育培训市场开发的影响主要有:提供家长交流平台,丰富市场供给需求,有效促进产品定位,经营模式更加多元化,优化广州市少儿体育培训市场服务体系,使教学过程更加透明化,并能很好的监督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4.针对新媒体时代广州市少儿体育培训市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结合“4P”组合理论和安索夫矩阵及矩阵发展理论,提出新媒体时代广州市少儿体育培训市场开发对策:利用新媒体开发市场、优化互联网宣传环境、开发与学生互动平台、设计个性化微信公众号、健全市场管理制度。以上研究不仅为有关管理部门提供一定的参考,也推动了广州市少儿体育培训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二、关于少儿舞蹈教学模式的对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少儿舞蹈教学模式的对话(论文提纲范文)
(3)合肥特殊教育中心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校本课程概念界定 |
三、国内外校本课程主流概念对比 |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 |
五、研究目的,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合肥特殊教育中心音乐校本课程现状调查 |
第一节 合肥特殊教育中心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概况 |
一、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背景,现状与取得的成效 |
二、合肥特殊教育中心开设的音乐校本课程类别 |
三、合肥特殊教育中心音乐教师与校本教材的概况 |
第二节 合肥特殊教育中心学生对音乐校本课程需求的研究 |
一、视障学生实际需要 |
二、听障学生实际需要 |
第二章 合肥特殊教育中心音乐校本课程实例分析 |
第一节 听障女子舞蹈校本课程开设现状 |
一、七年级花鼓灯《小红扇》舞蹈实例教学 |
二、八年级花鼓灯《扇花朵朵》舞蹈实例教学 |
三、九年级花鼓灯《手位与碎步组合音乐》舞蹈实例教学 |
小结 |
第二节 视障女子合唱校本课程开设现状 |
一、七年级合唱《让我们荡起双桨》实例教学 |
二、八年级合唱《送别》实例教学 |
三、九年级合唱《西风的话》实例教学 |
小结 |
第三章 合肥特殊教育中心音乐类校本课程开发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教师方面 |
一、教师的专业素质方面 |
二、教师开发观点滞后 |
三、缺乏管理体系 |
第二节 课程开发方面 |
一、课程设置内容匮乏 |
二、课程结构不均衡 |
三、课程内容不够衔接 |
四、课程范式的滞后性 |
五、缺少人文性内容 |
六、生活化,职业化内容不足 |
七、建议过于书面化 |
第三节 课程实施方面 |
一、缺乏合理的评价机制 |
二、课程分层教学不够 |
三、视障盲文乐谱学习的滞后性 |
四、听障手语舞蹈手势过于细化,繁杂 |
第四节 课程体系建设方面 |
一、未建立校本课程资源库 |
二、缺乏可借鉴的特殊教育音乐校本课程教学模式 |
三、对国外成功的校本课程案例几乎无研究 |
第五节 外部支持方面 |
一、政府投入 |
二、家长层面 |
三、社会支持层面 |
第四章 针对合肥特殊教育中心音乐类校本课程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及对未来展望 |
第一节 教学方面 |
一、培养教师多元化专业水平,提髙老师校本课程开发意识 |
二、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课程目标,转变传统课程目标的三级递进关系 |
第二节 课程开发方面 |
一、课程开设内容要齐全,融入生活化,职业教育,社会适应科目等 |
二、注重人文性,本土化,编写适合本校的课程 |
三、听障选用恰当的教育技术与辅助,医教结合 |
四、视障盲文教材的创新与普及 |
第三节 课程实施方面 |
一、多元化与个别化综合的学生评估形式 |
二、重视学段性以采取科学的讲学形式 |
三、开展与校内外专家协作双师型教师队伍 |
四、构建多元化教学环境 |
五、更加简明扼要的听障手语舞蹈手势 |
第四节 课程体系建设方面 |
一、建立校本课程开发与共享的网络课程资源库 |
二、增强国家对校本课程的引导与管理 |
三、融合国内外优秀校本课程开发经验 |
第五节 家校社三结合促进学生发展 |
一、打破“学校,教室,课本”三位一体的封闭模式 |
二、国家层面 |
三、社会层面,建立广泛的校本课程支持体系 |
四、家庭层面,建立以学校为主的教育网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女子舞蹈调查问卷 |
附录二:视障合唱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少儿舞蹈教学中引入创造性舞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意义 |
二 学术史回顾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创造性舞蹈与少儿舞蹈教学的概说 |
第一节 创造性舞蹈的内涵与特征 |
一 创造性舞蹈的内涵 |
二 创造性舞蹈的特征 |
第二节 少儿舞蹈教学的概况与目的 |
一 少儿舞蹈教学的概况 |
二 少儿舞蹈的教学目的 |
第二章 少儿舞蹈教学引入创造性舞蹈的必要性 |
第一节 少儿舞蹈教学的现存问题 |
一 家长的舞蹈教育观念方面 |
二 教师教学方面 |
三 舞蹈培训班方面 |
第二节 创造性舞蹈对少儿舞蹈教学的促进作用 |
一 促进家长改变教育观念 |
二 促进教师改变教学观念 |
三 促进少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
第三章 少儿舞蹈教学对创造性舞蹈的借鉴与融合 |
第一节 拓展训练方式的引导即兴 |
一 探索身体 |
二 舞动身体 |
第二节 增加趣味的游戏教学 |
一 单人游戏 |
二 双人游戏 |
三 小组游戏 |
第三节 开发想象的情景教学 |
一 口语引导情景 |
二 听觉引导情景 |
第四节 多学科融合教学 |
一 美术绘本 |
二 音乐歌曲 |
三 语文诗词 |
四 数学数字 |
第五节 道具运用教学 |
一 生活道具 |
二 民间舞道具 |
三 抽象道具 |
第四章 针对创造性舞蹈应用的建议和展望 |
第一节 加强教师培训 |
一 理论培训 |
二 实践培训 |
第二节 促进学生学习 |
一 创造学习机会 |
二 引起学习兴趣 |
第三节 获取政策支持 |
一 把握发展形势 |
二 做好宣传工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江西“红舞”史研究(1949-2019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江西“红舞”是江西红色文艺、江西红色文化家族的的重要成员 |
1.1.2 在江西舞蹈史研究中,江西“红舞”史体系性研究较为薄弱 |
1.2 选题意义 |
1.2.1 推进江西“红舞”史研究,并弥补江西“红舞”史研究的不足 |
1.2.2 拓宽“红舞”史研究的学术新视角 |
1.2.3 为“红舞”创作提供新方向 |
1.3 研究现状及述评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研究现状评析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江西“红舞”(1949--1966年) |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江西舞蹈发展概述 |
2.1.1 满目疮痍的江西舞蹈事业 |
2.1.2 敲开江西文艺大门的一五六师宣传队 |
2.1.3 一九四九年江西的三支文艺力量 |
2.1.4 八一革命大学的成立是江西文艺事业发展的重要分水岭 |
2.2 新中国成立初期江西文艺的时代特征 |
2.2.1 艺术科目发展不平衡,舞蹈事业发展滞后 |
2.2.2 江西“红舞”发展的地区性不平衡 |
2.3 逐步专业化的江西“红舞” |
2.3.1 舞蹈教育专业化起步 |
2.3.2 专业演出团体的建立 |
2.4 江西“红舞”的基本特征 |
2.4.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江西“红舞”是苏区时期舞蹈的延伸 |
2.4.2 舞蹈演员及舞蹈作品专业度不够 |
2.4.3 作品题材的阶段性固化 |
2.5 早期阻碍与推动江西舞蹈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
2.5.1 江西省舞蹈家协会筹建较晚体现着江西舞蹈事业发展的滞后性 |
2.5.2 土地改革下的江西“红舞”题材阶段性固化 |
2.5.3 江西省文艺学校和江西省歌舞团的创立 |
2.5.4 “大跃进”下的江西“红舞”的辩证思考 |
2.6 早期经典作品分析 |
2.6.1 歌剧《血泪仇》 |
2.6.2 采茶戏《志愿军的未婚妻》 |
2.6.3 舞剧《红井》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文革时期的江西“红舞”(1966-1976年) |
3.1 文革时期江西舞蹈发展概述 |
3.1.1 专业演出团队的解散与建立 |
3.1.2 专业舞蹈教育的打击 |
3.2 文革时期江西“红舞”风云 |
3.2.1 江西“红舞”创作表演能力下降 |
3.2.2 江西“红舞”创作能力无法满足人民精神文明需求 |
3.3 革命样板戏的空前普及遏制了江西“红舞”多元化发展 |
3.3.1 《红色娘子军》的命运 |
3.3.2 《白毛女》的十年遭遇 |
3.4 江西“红舞”的时代特征 |
3.4.1 “红舞”受众阶级性断层 |
3.4.2 风格题材单一化 |
3.4.3 “阶级斗争”统领“红舞”创作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时期的江西“红舞”(1977-1999年) |
4.1 新时期江西“红舞”发展概述 |
4.1.1 走向繁荣的江西“红舞” |
4.1.2 现代舞思潮下江西“红舞”创作手法的创新 |
4.1.3 江西“红舞”创作题材紧跟时代步伐 |
4.2 江西“红舞”的解冻与复苏(1976-1977年) |
4.2.1 江西“红舞”经典复兴 |
4.2.2 创作意识的苏醒和创作能力的恢复 |
4.3 江西“红舞”的发展与繁荣(1978-2000年) |
4.3.1 江西“红舞”在教育行业的多元化发展 |
4.3.2 各大比赛的参与及筹建推动了江西“红舞”大力发展 |
4.3.3 江西“红舞”市场化的萌芽 |
4.4 江西“红舞”的时代特征 |
4.4.1 江西“红舞”专业性显着提高 |
4.4.2 江西“红舞”创作审美的提高 |
4.5 “红舞”作品分析 |
4.5.1 《圈圈、框框、橡皮筋》 |
4.5.2 《弓弦声声》 |
4.5.3 《路》 |
4.5.4 《长长的红背带》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新世纪的江西“红舞”(2000-2012年) |
5.1 新世纪江西“红舞”发展概述 |
5.1.1 时代变革中江西“红舞”的蓬勃发展 |
5.1.2 江西“红舞”的多层次、多元化、全面性发展 |
5.2 江西“红舞”的全面发展 |
5.2.1 江西“红舞”的全速发展 |
5.2.2 江西“红舞”教育的全面发展 |
5.2.3 江西“红舞”大力开展基层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 |
5.3 经典江西“红舞”作品分析 |
5.3.1 大型情景歌舞《井冈山》 |
5.3.2 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 |
5.3.3 大型情景歌舞诗画《安源颂》 |
5.3.4 大型歌舞诗剧《安源魂》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新时代的江西“红舞”(2013-2019年) |
6.1 新时代江西“红舞”发展概况 |
6.1.1 江西“红舞”变革前行 |
6.1.2 江西“红舞”的市场化、产业化发展逐渐繁荣 |
6.2 新时代江西“红舞”的时代特征 |
6.2.1 人民艺术审美增长与江西“红舞”创新之间不平衡发展 |
6.2.2 江西“红舞”唤醒具有人们内心荒漠的职能 |
6.3 江西“红舞”的冲击与发展 |
6.3.1 文化体制改革下的江西“红舞”遭受重创 |
6.3.2 新时代江西“红舞”的发展主体的转移 |
6.3.3 国家艺术基金的建立刺激着江西“红舞”的发展 |
6.4 新时代重要江西“红舞”作品分析 |
6.4.1 舞剧《红草鞋》 |
6.4.2 歌剧《回家》 |
6.4.3 采茶戏《杜鹃花开的地方》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江西舞蹈活动大事记(1949-2019年) |
江西“红舞”作品年表(1949-2019年)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生态美育视野下少儿舞蹈的创编与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教育政策的指导要求 |
1.1.2 少儿发展的需要 |
1.1.3 幼儿园舞蹈创编的现实困惑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研究的历史进程 |
1.3.1.1 生态美育教育的产生 |
1.3.1.2 生态美育的思考 |
1.3.1.3 教育政策的指导要求 |
1.3.2 研究的维面展开 |
1.3.2.1 少儿舞蹈创编与教学的理论基础研究 |
1.3.2.2 少儿舞蹈创编与教学的价值研究 |
1.3.3 研究评析 |
1.3.3.1 少儿舞蹈创编与教学 |
1.3.3.2 生态美育视野下少儿舞蹈创编与教学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2.1 文献分析法 |
1.4.2.2 访谈调查法 |
1.4.2.3 问卷调查法 |
第2章 生态美育视野下少儿舞蹈创编的概念界定 |
2.1 生态美育 |
2.1.1 生态美育的产生 |
2.1.2 生态美育的定义 |
2.2 少儿舞蹈创编教育 |
2.2.1 少儿舞蹈 |
2.2.2 少儿舞蹈创编 |
2.3 生态美育视野下少儿舞蹈创编 |
2.3.1 生态美育视野下少儿舞蹈创编教育 |
2.3.2 生态美育视野下少儿舞蹈创编教育的特点 |
第3章 生态美育视野下少儿舞蹈教学活动的内涵 |
3.1 尊重少儿本性,提高少儿人文素养与舞蹈能力 |
3.1.1 少儿天生具有可舞性 |
3.1.2 活动目标:舞蹈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共发展 |
3.2 生态式舞蹈教育中生活、文化、情感、科学四个维度 |
3.2.1 生态舞蹈教育的生活维度 |
3.2.2 生态舞蹈教育的情感维度 |
3.2.3 生态舞蹈教育的文化维度 |
3.2.4 生态舞蹈教育的科学维度 |
3.3 以“舞蹈切入、兼及数科”的单元主题式活动 |
3.3.1 以“舞蹈切入”的单元主题式活动 |
3.3.2 以“兼及数科”的单元主题式活动 |
3.4 活动三步骤:感知与体验、创作与表现、反思与评价 |
3.4.1 活动步骤一:感知与体验 |
3.4.2 活动步骤二:创作与表现 |
3.4.3 活动步骤三:反思与评价 |
3.5 在活跃气氛中迸发精彩的对话 |
3.5.1 精彩的对话 |
3.5.2 营造活跃的气氛 |
第4章 生态美育下的少儿舞蹈创编与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
4.1 研究工具及其实施 |
4.1.1 问卷及其实施 |
4.1.2 访谈及其实施 |
4.2 少儿舞蹈创编与教学的现状分析 |
4.2.1 少儿舞蹈创编与教学的目的 |
4.2.2 少儿舞蹈创编与教学的内容 |
4.2.3 少儿舞蹈创编与教学的形式 |
4.2.4 少儿舞蹈创编与教学的主体 |
4.2.5 教师的创编与教学能力 |
4.3 少儿舞蹈创编与教学的问题分析 |
4.3.1 目的功利性,缺乏对少儿整体关注 |
4.3.2 内容不符合少儿生活 |
4.3.3 形式忽略少儿兴趣 |
4.3.3.1 缺乏多通道体验 |
4.3.3.2 动作创编的极端性 |
4.3.3.3 音乐选择的主观性 |
4.3.3.4 结构创编的随意性 |
4.3.4 创编过程忽视少儿的主体地位 |
4.3.5 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 |
第5章 生态美育视野下少儿舞蹈创编与教学的策略及启示 |
5.1 少儿舞蹈创编与教学的策略 |
5.1.1 目的以少儿为本,促进少儿整体发展 |
5.1.2 素材应适合少儿舞蹈创编与教学 |
5.1.3 改变创编与教学形式,满足少儿体验 |
5.1.4 提高少儿教师的素质 |
5.2 生态美育对少儿舞蹈创编与教学策略实施的启示 |
5.2.1 激发创造力,探索生态教学形式 |
5.2.2 审美素养提高,促进和谐生态审美观发展 |
5.2.3 建立生态观念,构建和谐生态人格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多元智能理论在儿童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绪论 |
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多元智能理论在儿童舞蹈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
1.1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层面的深刻影响 |
1.2 传统的舞蹈教学模式对儿童的阻碍 |
1.3 素质教育观念下对儿童舞蹈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
第二章 多元智能在儿童舞蹈教学中的开发与探索 |
2.1 智能在儿童舞蹈教学中的开发与运用 |
2.2 多元智能的调动与相关教学法的融合 |
2.2.1 多元智能与感官教学法的融合 |
2.2.2 多元智能与口令教学法的融合 |
2.2.3 多元智能与游戏教学法的融合 |
2.3 开展针对性舞蹈教学模式 |
第三章 从教学改革方面看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价值 |
3.1 正确看待儿童之间的智能差异 |
3.2 实现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转变 |
3.3 建立完善的学生评价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中国舞蹈文化体验课教学研究 ——以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Lambert School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中国舞蹈海外教学研究现状 |
1.2.2 体验式文化教学法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的难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1.4.1 研究的难点 |
1.4.2 研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资料法 |
1.5.2 教学实践法 |
1.5.3 问卷调查法 |
1.5.4 访谈法 |
1.6 选题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 |
2.1 体验式文化学习理论 |
2.2 体验式文化教学模式 |
3 教学背景分析 |
3.1 澳大利亚中小学汉语教学概况 |
3.1.1 澳大利亚汉语教学背景 |
3.1.2 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兰伯特学校汉语教学情况 |
3.2 教学对象分析 |
3.3 中国舞蹈文化体验课教学状况与课堂安排 |
4 中国舞蹈文化体验课教学设计 |
4.1 中国舞蹈文化体验课总体规划 |
4.1.1 教学目标 |
4.1.2 教学内容 |
4.1.3 教学方法 |
4.1.4 教学时长 |
4.2 中国舞蹈文化体验课教学语言设计 |
4.3 中国舞蹈文化体验课基本功教学设计 |
4.4 中国舞蹈文化体验课成品舞教学设计 |
4.4.1 学前班少儿舞蹈《小跳蛙》成品舞教学设计 |
4.4.2 小学班古典舞《西湖春》成品舞教学设计 |
4.4.3 中学班藏族舞《我要去西藏》成品舞教学设计 |
5 中国舞蹈文化体验课教学总结 |
5.1 中国舞蹈文化体验课教学反馈 |
5.1.1 学习者和教师的收获 |
5.1.2 校方满意度和宣传效果 |
5.2 中国舞蹈文化体验课教学反思 |
5.2.1 中国舞蹈教学及表演的反思 |
5.2.2 文化体验式课堂教学的优点 |
5.2.3 文化体验式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
5.3 对中国舞蹈文化体验课教学的建议 |
5.3.1 对中国舞蹈文化体验课教学法的建议 |
5.3.2 对中国舞蹈文化体验课课程考核方式的建议 |
5.3.3 对文化体验类课程教师的建议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关于中国舞蹈文化体验课教学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B 关于开展中国舞蹈文化体验课程的访谈调查 |
致谢 |
(9)舞蹈美育研究回顾及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舞蹈美育研究的发端及背景 |
二、舞蹈美育研究特点及趋势 |
三、舞蹈美育研究的问题与反思 |
结语 |
(10)新媒体时代广州市少儿体育培训市场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媒体时代健康生活发展的必要性 |
1.1.2 少儿体育培训市场开发的重要性 |
1.1.3 新媒体时代广州市少儿体育培训市场开发的必要性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3.3 新媒体的研究综述 |
1.3.4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新媒体的界定 |
2.1.2 体育培训市场的界定 |
2.1.3 市场开发的界定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4P”组合理论 |
2.2.2 安索夫矩阵及矩阵发展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媒体时代广州市少儿体育培训市场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3.1 广州市少儿体育培训市场开发中新媒体的运用现状 |
3.1.1 市场开发 |
3.1.2 产品开发 |
3.1.3 培训教学 |
3.1.4 信息渠道 |
3.1.5 组织管理 |
3.2 新媒体时代广州市少儿体育培训市场开发存在的问题 |
3.2.1 市场开发模式单一 |
3.2.2 新媒体利用率低 |
3.2.3 师生缺乏互动 |
3.2.4 微信公众号功能少 |
3.2.5 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广州市少儿体育培训市场开发的影响研究 |
4.1 新媒体对广州市少儿体育培训市场开发的影响 |
4.1.1 丰富市场供给需求 |
4.1.2 提供家长交流平台 |
4.1.3 有效促进产品定位 |
4.1.4 拓展多种经营模式 |
4.1.5 优化市场服务体系 |
4.1.6 教学过程更加透明 |
4.2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媒体时代广州市少儿体育培训市场开发对策 |
5.1 利用新媒体开发市场 |
5.1.1 借助互联网进行市场开发 |
5.1.2 借助大数据进行市场营销 |
5.1.3 利用新媒体进行品牌营销 |
5.1.4 创建特色的互联网体育培训模式 |
5.2 优化互联网宣传环境 |
5.2.1 借助互联网资源,优化市场宣传环境 |
5.2.2 打造产品独特性,促使功能多样化 |
5.2.3 在线学习免费课程,整合用户多元需求 |
5.2.4 满足学员碎片化学习需求 |
5.3 开发与学生互动平台 |
5.3.1 建立教师-家长-学生互动模式,打造线上线下互动平台 |
5.3.2 线上线下相结合,提高师生互动效果 |
5.3.3 建立良好的网站页面,激发学员主动参与 |
5.3.4 在线咨询方式多元化,増加用户互动机会 |
5.4 设计个性化微信公众号 |
5.4.1 公众号的命名个性化 |
5.4.2 公众号的介绍个性化 |
5.4.3 公众号的自定义回复个性化 |
5.4.4 公众号的互动个性化 |
5.5 健全市场管理制度 |
5.5.1 政府政策资源供给 |
5.5.2 市场供求均衡发展 |
5.5.3 培训管理智能化 |
5.5.4 整合品牌资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教练员问卷》(问卷一) |
附录3 《学员家长问卷》(问卷二) |
附录4 《培训机构负责人问卷》(问卷三)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关于少儿舞蹈教学模式的对话(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小学舞蹈创作的发展研究[D]. 宋雨琦.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舞蹈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李亚梅. 东华理工大学, 2021
- [3]合肥特殊教育中心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调查研究[D]. 唐子健. 扬州大学, 2021(09)
- [4]少儿舞蹈教学中引入创造性舞蹈的研究[D]. 柴小轩.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江西“红舞”史研究(1949-2019年)[D]. 何智玉. 南昌大学, 2020(01)
- [6]生态美育视野下少儿舞蹈的创编与教学研究[D]. 李琼. 南昌大学, 2020(01)
- [7]多元智能理论在儿童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杜雷. 山东大学, 2020(10)
- [8]中国舞蹈文化体验课教学研究 ——以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Lambert School为例[D]. 张萌.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9]舞蹈美育研究回顾及反思[J]. 张延杰.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20(01)
- [10]新媒体时代广州市少儿体育培训市场开发研究[D]. 候佳林.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