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庆市卫Ⅵ项目健康教育基线调查结果分析──产前保健部分(论文文献综述)
刘城璐[1](2021)在《中西部不同民族地区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供给与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张晓峰[2](2018)在《西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妇幼健康服务现状调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妇幼健康服务的开展情况与相应人员配备、设备配置、综合环境卫生状况等情况,分析其现状与困境,提出相应针对性强、可行性好的建议措施,以切实提高相应地区的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改善妇幼健康服务的现状,促进当地妇女儿童的健康发展。方法:通过采用课题专家组统一设计确定的自填式问卷,运用按容量比例概率(pps)抽样的方法,对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和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6所县级医疗机构和32所乡镇卫生院以及60所村卫生室进行了总卫生技术人员、专门妇幼健康服务人员、用于妇幼服务的设备及物品、基本妇幼服务内容、水及环境卫生等内容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1、基本情况:西藏2县民族成分以藏族为主(95.00%以上),四川2县民族成分以彝族为主(65.00%以上),都以山区为主要地形。西藏2县呈现典型的地广人稀人口分布特点,海拔高度达到了4400米以上,而四川被调查地区人口分布相对集中,且海拔较低。调查地区人均收入均低于11422元的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平均水平。2、妇幼卫生技术人员方面:县级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拥有561名卫生技术人员,以大专学历为主53.88%,尚未有研究生学历层次的卫生技术技术人员,西藏地区平均每所为30.50人,四川地区平均每所为131.80人。乡镇卫生院拥有353名卫生技术人员,以大专学历为主58.92%,西藏地区平均每所乡镇卫生院为7.80人,四川地区平均每所为12.45人。3、妇幼健康服务设备设施方面:县级妇幼健康服务机构产前保健门诊物品整体配置率88.74%、生产与分娩物品整体配置率81.57%、儿童门诊保健物品及药品整体配置率58.33%。乡镇卫生院产前保健门诊物品整体配置率62.50%、生产与分娩物品整体配置率16.94%、儿童门诊保健物品及药品整体配置率42.19%;村卫生室妇幼健康设备整体配置率为41.25%。4、妇幼健康服务方面:县级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妇幼健康服务开展率为51.67%,其中分娩服务、产后访视、疫苗接种开展率均为100.00%。乡镇卫生院妇幼健康服务方面最高的开展产后访视服务87.50%,开展率最低的是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咨询服务15.63%,其他基本妇幼健康也都普遍低于60.00%。村卫生室妇幼健康服务开展率最高的是动员孕产妇住院分娩66.67%,开展率最低的是开展接生11.67%。5、水及环境卫生方面:县级妇幼服务机构是进行集中供水,都是采用的水冲式方便厕所,都拥有洗手台,主要位置集中在厕所内或门口、病房内、产房内、手术室以及办公室。乡镇卫生院有8所机构饮用水源是来集中处理过的自来水,占比为25.00%,其中清洁厕所(卫生旱厕和水冲式厕所)87.50%,23所机构设置了洗手台,主要位置为办公室、诊室内。村卫生室有13个村卫生室饮用水源是来集中处理过的自来水,占比为21.67%,卫生旱厕占比为73.33%,44所村卫生室未设置洗手台。结论:被调查地区在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的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总体不足。三级医疗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总量较少且水平不高,尤其在乡级和村级这样的基层,特别缺乏专职的妇幼健康服务人员,缺乏培训与学习。能用于妇幼健康的设备物品总体严重不足,特别是村卫生室设备设施严重匮乏。在妇幼健康服务上县级机构整体优于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但是儿童保健服务开展不足,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在水及环境卫生条件上较差。
孟姿含[3](2017)在《宁夏农村留守妇女发展项目评价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在农村,特别是在边远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妇女在健康方面的发展处于比较低的水平。2014年,爱德基金会、美国ERD在宁夏吴忠市农村地区援助实施了宁夏农村留守妇女发展项目,旨在通过对留守妇女进行健康教育及健康宣传,提高留守妇女的健康状况。本研究通过对项目的条件-过程-结果实施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健康促进的实施效果,这对促进留守妇女的健康发展,从而促进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按照条件-过程-结果评价原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项目的进一步实施推广提供政策建议,为宁夏农村留守妇女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获得相关资料;运用德尔菲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比较过程中采用描述性方法和卡方检验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健康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项目健康干预效果影响因素;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妇女满意度评价。结果:1.通过德尔菲法建立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7个三级指标。2.实施过程方面:基线调查结果,妇女主要集中在26-35岁和36-45岁两个年龄段,初中文化程度占总人数的65.34%;67.78%的妇女对常见妇科疾病仅了解一点;妇女发展需求以妇幼保健、老年人保健以及常见妇科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为主。项目经费情况,总经费为1088856.56元,经费总到位率为101.87%,项目经费无违规使用情况。项目活动开展情况,项目期间共开展三次妇女健康体检,体检人数200人;卫生工作者培训6次,培训人数52人;健康知识培训18次,培训人数1058人;健康教育宣传15次,宣传人数8586人。3.项目实施效果方面:卫生工作者培训知晓率为85.46%;金川村健康知识知晓率提高了25.66%,山水沟村提高了28.14%,山水沟村健康知识知晓率总体高于金川村3.48%;体检结果异常人数明显下降,其中以宫劲肥大和细菌性阴道炎妇科疾病得病人数下降较为明显,分别下降了14.00%和5.50%。项目对比研究,两项目村之间对比,对常见妇科疾病的了解程度、自我体检频率、就医态度以及卫生行为指标P值均大于0.05,两项目村健康促进效果差别不大;项目村与对照村之间对比,在对常见妇科疾病的了解程度、自我体检频率、就医态度以及卫生行为几个指标的P值均小于0.05,项目村与对照村存在显着差异,通过健康促进活动,项目村留守妇女健康观念和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健康促进取得一定的成效。影响因素分析方面,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疾病的了解程度相关性最高为15.752,是影响妇女健康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文化程度为11.686,排在第三位的是卫生行为11.49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健康教育培训、健康知识宣传以及卫生工作者培训对健康促进有显着的正向影响。4.满意度方面:因子分析发现,妇女满意度综合得分为4.314,说明妇女对项目满意度较高,其中,健康促进因子得分最高为4.411分,说明妇女对健康知识培训和健康知识宣传的满意度处于较高水平;项目其他活动因子得分最低为3.988分,与项目其他活动开展的针对性不强有关,有针对性的开展其他活动,适当调整开展方式,有助于提高妇女满意度。建议:1.加大对妇女健康资金投入力度;2.继续加强对妇女的健康知识培训与宣传;3.建立妇女健康保健长效机制,增加定期、不定期体检,增加免费健康普查次数;4.继续推进卫生工作者培训,优化培训模式。
高艳[4](2009)在《卫生Ⅷ项目效果评价 ——项目对孕产妇死亡的影响》文中认为研究目标总体目标为评价卫生Ⅷ项目对于项目地区孕产妇死亡的影响,具体目标为描述1998年到2005年间整个卫Ⅷ项目及其不同类型干预县孕产妇死亡率的情况,描述1998年到2005年间不同干预县、不同死因类型孕产妇死亡率的情况及死因构成比,描述1998年到2005年间不同干预县死亡孕产妇的年龄、孕次、产次、产前检查次数、初检孕周等相关因素的情况。同时,针对排在前三位的死因(产后出血、胎盘滞留、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给出历年的孕产妇死亡率线性变化趋势图,最后,利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来综合评价项目效果并探讨影响孕产妇死亡率的相关因素。资料和方法1.资料来源:(1)所有干预县自1998年项目开展以来,根据卫生部要求每年上报的监督评价年报资料。(2)所有干预县自1998年以来的孕产妇死亡登记卡。(3)妇幼卫生监测网历年上报的孕产妇死亡率数据。本论文仅以卫生Ⅷ项目A部分的干预县为评价对象。卫生Ⅷ项目A部分的干预县共计71个,但由于某些县主要指标缺失,本研究共选取了其中的55个县。其中MCH干预县38个,死亡孕产妇共计1125名,一般项目县/DFID试点县17个,死亡孕产妇为494名。2.分析方法:(1)对于孕产妇死亡率,本文主要采用时间变化趋势分析。按其采用的手段不同可概括为指标法和模型法。1)指标法主要用来研究孕产妇死亡率的动态特征,如反映孕产妇死亡率的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等。2)模型法主要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对10万孕产妇而言,孕产妇死亡人数非常少。因此孕产妇人数≈活产儿人数,可以认为每10万活产儿地区所对应的死亡孕产妇数近似服从泊松分布。本研究中,不论是孕产妇死亡率还是相关协变量,对一个特定的干预县来说,各个指标每年之间的测量并非完全独立的而是存在相关性,这就违背了传统统计学方法对于独立性的假设。因此,一般的线性模型或者多元回归模型是无能无力的。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可提供多种R矩阵和G矩阵的方差/协方差结构,该模型可以很好拟合各种反映变量的重复测量数据及个体间也存在相关性的数据。本研究将项目A部分的55个干预县看成个体高水平,将各个县从1998年到2005年的测量指标看成重复测量的低水平,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进行项目效果的综合评价及孕产妇死亡率影响因素探讨。模型中的结局变量为孕产妇死亡率,解释变量为干预县类型、年份、县级水平上的产前检查率(%)、住院分娩率(%)、政府卫生费用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人均卫生费用支出(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元)、项目地区粗出生率(‰)。自变量的筛选上采用后向选择(backward selection)或称为向后剔除法(backward elimination)。本研究将年份和干预县类型外的所有解释变量均按其百分位数P20、P40、P60和P80来进行分段,从而将连续性变量转化为分类变量。这样分组主要是为了比较组段间是否有差异,如有差异,差异的情况是怎样的。构建模型时,各分类变量均被转化成哑变量(dummy variables)来处理,这样可以消除由于各段赋值不同造成的差异。各类模型均只考虑解释变量的主效应,交互作用不放入模型。同时,各模型截距(intercept)的斜率均作为随机回归系数来处理,即假设各干预县的孕产妇死亡率的初始水平和变化率均因各县具体情况而不同,所有的解释变量均作为固定效应放入模型中。(2)对于孕产妇死因,本文主要采用一般性的统计描述方法,如给出死因顺位、死因别死亡率等。本研究所有统计方法、图表一律采用SAS 9.1.3来实现和绘制。研究结果1.卫生Ⅷ项目地区孕产妇死亡率从1998年的91.6/10万下降到2005年的45.0/10万,平均发展速度为0.9034,平均增长速度为-0.0966。全国水平的孕产妇死亡率从1998年的56.2/10万下降到2005年的的47.7/10万,平均发展速度为0.9768,平均增长速度为-0.0232。2.MCH重点干预县的孕产妇死亡率平均发展速度为0.8996,平均增长速度为-0.1004,一般项目县/DFID试点县孕产妇死亡率平均发展速度为0.9125,平均增长速度为-0.0875。3.卫生Ⅷ项目地区的死亡孕产妇产前检查次数的平均数不到3次,初检孕周均数均大于12周,我国卫生部规定农村地区孕产妇的产前检查次数不少于5次,初检孕周不晚于孕12周,可见卫生Ⅷ项目地区的死亡孕产妇产前保健服务利用均低于卫生部要求的标准。4.卫生Ⅷ项目地区死亡孕产妇的分娩地点构成比例最高的都为家中,占到了50%以上。两类县的死亡孕产妇分娩方式主要为自然分娩,占到70%以上。剖宫产构成比中,MCH重点干预县为13.1%,一般项目县/DFID试点县为6.8%。MCH重点干预县住院分娩率为26.0%,一般项目县/DFID试点县为17.6%。5.卫生Ⅷ项目县40%左右的死亡孕产妇死在家中,90%以上的死亡孕产妇死于产时和产后。死因诊断以临床诊断为主,占到50%以上,其次是死后推断,占到40%左右。6.1998到2005年间这段时期,卫生Ⅷ项目干预县孕产妇前三位死因(晚期产后出血、胎盘滞留、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合计占到了53.7%,前十位死因合计占到了孕产妇死因的86.3%。7.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选出的最优模型含有三个自变量,为年份、住院分娩率、粗出生率。最优模型Ⅲ型固定效应中对年份进行F检验的P值为0.0222,对住院分娩率进行F检验的P值为0.0035,对粗出生率进行F检验的P值为0.0604。这表明不同年份之间、不同住院分娩率组之间孕产妇死亡率是不同的,但不同出生率组之间孕产妇死亡率没有显着性差异。结论1.项目开始时,卫生Ⅷ项目地区的孕产妇死亡率与全国水平的孕产妇死亡率的水平的差距较大,随着项目的开展,差距在逐渐缩小的,说明卫生Ⅷ项目的妇幼干预措施确实提高了项目地区的孕产期保健水平,项目的实施对于孕产妇死亡率的下降效果明显。2.卫生Ⅷ项目地区的孕产妇死亡率总体呈现逐年下降趋势,MCH重点干预县的下降幅度高于一般项目县/DFID试点县。这是由于MCH重点县干预措施更有针对性,更关注孕产期保健水平的提升,也说明加强孕产期保健的干预措施能有效避免孕产妇死亡的发生。3.产后出血为孕产妇死亡的首因。采取措施避免孕产妇产后出血的发生有利于避免孕产妇死亡的发生。4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显示影响孕产妇死亡率的因素主要为年份和住院分娩率。综合来看,孕产妇死亡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降低,住院分娩率高孕产妇死亡率低。这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卫生事业水平不断提升,妇幼保健事业得到了长远的发展。这些都对孕产妇死亡率的降低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由于年份属于较难控制的因素。相比之下,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一个有效措施就是提高住院分娩率和提升接生人员的专业水平。
张专[5](2009)在《荣昌县农村妇女产时及产后保健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重庆市荣昌县农村妇女产时及产后保健现状,分析农村妇女产时及产后保健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之间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的差异,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并提出改善产时及产后保健服务利用的建议。方法: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编制《欧盟项目(CHIMACA)干预后调查问卷》,在重庆市荣昌县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调查700名2008年4月至12月分娩的农村孕产妇,通过对孕产妇家庭一般情况、孕产史与孕期保健情况、产时保健情况、产后访视情况四大部分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荣昌县住院分娩率为98.42%,在家分娩率为1.15%,剖宫产率为43.20%,产后访视率为63.44%,其中3次及以上产后访视率为26.28%,系统管理率为16.73%。(2)住院分娩费用较高,分娩费用中位数是2000元,其中阴道分娩是1500元,剖宫产是250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NCMS)的参加率为71.24%,参加NCMS的妇女中有46.74%获得了孕产期保健的报销,未获得报销的原因70.43%是超生。(3)影响住院分娩率的因素为:丈夫的年龄、妇女已有小孩数和妇女的年龄;影响剖宫产率的因素为:是否为计划外生育、妇女文化程度、妇女怀孕次数和到最近乡镇卫生院时间;影响产后访视率的因素为:妇女的职业、已有小孩数和到最近乡镇卫生院时间;影响3次及以上产后访视率的因素为:妇女的职业和怀孕次数。(4)干预措施效果不佳,但对乡镇医生和村医进行临床知识和技能培训,可以提高农村妇女3次及以上产后访视率。结论:荣昌县产时及产后保健指标改善明显,但部分指标仍低于国家卫生部规定的农村地区应该达到的水平,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了提高农村妇女产时及产后保健服务的利用水平,就应该加大农村公共卫生经费投入,搞好妇幼保健网络建设,提高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技术实力和服务质量,让更多社会资源和卫生资源向基层的乡镇卫生院倾斜配置,强化乡镇卫生院在农村孕产妇产时及产后保健服务中的作用。同时,还要加强对高龄产妇、多子女经产妇、流动人口妇女等特殊人群的健康教育和宣传,增强孕产妇及其家庭寻求孕产期保健的积极性,加强对她们的系统管理,提高她们产时及产后保健服务的利用度。最后,卫生部门应该加强与计划生育部门的合作,利用好彼此的资源和信息,共建农村妇女妇幼保健网络,努力提高非计划内生育妇女的孕产期保健水平,共同搞好孕产妇保健工作。
乔晓东[6](2008)在《卫生Ⅷ项目对婴儿死亡的影响评价》文中认为研究目标总体目标为评价卫生Ⅷ项目对于项目地区婴儿死亡的影响,具体目标为评估和确定项目县常规统计报告中的婴儿死亡率(IMR)数据的准确性;系统分析各类项目县婴儿死亡率的变化情况,包括分析比较不同贷款来源、不同干预措施的项目县的婴儿死亡特征(死亡年龄,死亡原因,性别、死亡地点等)的差异及整个项目期间的时间变化趋势;分析项目干预措施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等因素对项目地区婴儿死亡率的影响。资料和方法1.资料来源:本次研究所用资料主要有项目县逐年上报监督评价资料,现场调查漏报调查资料和本次评价期间收集的项目县婴儿死亡报告卡和人口学资料。2.分析方法:一般性统计描述方法为主分析项目县婴儿死亡率变化及婴儿死亡特征变化,利用多水平重复测量模型分析婴儿死亡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项目地区的平均漏报率由前半阶段的27.8%降至项目后半段的25.4%,仅有轻微的下降趋势。2.全部项目县的漏报校正后的婴儿死亡率在项目期间大幅下降,与全国农村地区婴儿死亡率的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至项目末期项目地区仅比全国农村地区高2.4‰。3.新生儿死亡在全部婴儿死亡中比例提高,DFID试点县和MCH干预县提高的幅度要大于一般项目县。4.在项目期间,项目地区死亡婴儿中男性的比例一直大于女性。男、女婴儿死亡率在整个项目期间基本相同,且在项目期间均有快速下降,由项目前期男、女婴儿的死亡率均在39‰左右降至项目末期的21‰以下。5.死于医院的婴儿的比例不断上升。分性别来看,男性婴儿和女性婴儿死于医院的比例均在上升,且男性死亡婴儿中死于医院中的比例相对女性增加得更快。6.项目地区婴儿死亡前曾经就诊于门诊和医院的比例在项目期间不断上升。按干预类型看,DFID试点县和MCH干预县未就医的比例在下降,而一般项目县未就医的比例小幅上升。7.项目地区在项目早期有五分之一的婴儿死亡前未进行诊断,而在项目末期,有73%的婴儿在死亡前曾到过乡级或乡级以上的医院进行诊治。一般项目县中死前未进行诊断的比例下降幅度慢于其它两个类型的项目县。8.项目地区通过临床诊断确诊婴儿死亡原因的比例不断增加。DFID试点县和MCH干预县通过临床诊断确定死因的比例的增幅要高于一般项目县。9.项目地区感染性疾病的死因顺位和死亡率均为下降趋势:先天异常类死因的比例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新生儿窒息在项目末期成为项目地区婴儿死亡的第一位死因;诊断不明类的疾病在项目期间均排在第4位。10.项目地区婴儿死亡率的影响因素为年份,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年内四苗接种率和项目地区粗出生率,而干预类型、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变量与婴儿死亡率没有统计学上的意义。结论1.项目地区的平均婴儿死亡率和全国农村的婴儿死亡率的平均水平的差距是在逐渐缩小的,说明卫生Ⅷ项目的实施可以提高项目地区的婴儿健康水平,项目的实施对于婴儿死亡率的下降是有明显效果的。2.项目地区新生儿死亡的比例上升,婴儿死前的卫生服务利用水平提高,感染性疾病对于项目地区婴儿的死亡威胁在降低,项目地区婴儿死亡的特征向发达国家转变,MCH干预县和DFID试点县的死亡模式转变的速度和程度要优于一般项目县。3.婴儿死亡率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项目地区的婴儿死亡率的下降主要是因为提高了项目地区的孕产期的妇幼保健服务利用水平,同时在项目地区人均收入水平对于婴儿死亡率的影响并不显着。
张智若[7](2008)在《青海省世界银行贷款基本卫生服务(卫生Ⅷ)项目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及立题依据为响应世界卫生组织通过初级卫生保健来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我国卫生部从1984年开始,连续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进行卫生服务建设,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同世界银行合作进行了十个卫生项目,历次向世界银行贷款累计91060万美元。我国政府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开展的第八个卫生项目---“加强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基本卫生服务项目”,简称“卫生Ⅷ项目”(H8P)。英国政府赠款设立了卫生Ⅷ支持性项目(H8SP),重点是加强国家级、省级专家能力建设,同时设立了600万元的创新基金资助乡镇级卫生创新项目。卫生Ⅷ项目的总体目标是:改善农村贫困地区卫生服务提供能力和提高卫生服务利用水平,保证当地居民获得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在农村贫困县人口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健康改善。该项目覆盖我国中西部10个省(市、自治区)的97个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的3486万人口,是我国涉及贫困地区范围较大、受益人口较多的卫生扶贫项目。项目分为两部分:A部分,又称“基本卫生服务子项目”,覆盖山西、安徽、河南、重庆、贵州、甘肃、青海等7省(市)的71个县;B部分又称“秦巴卫生子项目”,覆盖陕西、宁夏、四川等3省(自治区)的26个县。本项目总投资为10.69亿元,基本卫生服务子项目8.87亿元,秦巴卫生子项目1.82亿元。各项目省贷款数量安排为:青海省710.7万美元;河南省1219.8万美元;重庆市1020.9万美元;贵州省1109.8万美元;甘肃省1014.3万美元;安徽省1218.8万美元;山西省705.7万美元;宁夏自治区221.6万美元;陕西省530.3万美元;四川省748.1万美元。青海省作为卫生Ⅷ项目基本卫生服务子项目中的一个省,自1998年开始实施卫生Ⅷ项目,青海省政府按照世界银行和卫生部国外贷款办的要求以及事先签订的协议,组成了由主管副省长为组长的青海省世行贷款“卫生Ⅷ项目”领导小组。青海省人民政府按照世界银行和卫生部国外贷款办对卫生Ⅷ项目县选择的统一要求,最终选择如下12个项目县,乐都县、湟中县、互助、大通、循化、同仁、都兰、门源、兴海、达日、玉树、民和等。青海省卫生Ⅷ项目总投资9075.21万元,其中世界银行贷款5898.81万元(约710.7万美元),占总投资额的65%;国内配套3176.4万元,占35%。国内配套中省级配套1597万元,占50.3%;州(地、市)县配套1579.4万元,占49.7%。卫生Ⅷ项目于2007年6月在我国已结束,针对卫生Ⅷ项目的各项内容也已全面结束,其中卫生Ⅷ项目重点疾病的干预于2005年底已截止。2006年下半年开始,由卫生部国外贷款办组织各省卫生Ⅷ项目办参与的卫生Ⅷ项目终期评价考核工作在全国10个卫生Ⅷ项目省展开。2006年底到2007年6月,基本为卫生Ⅷ项目的评价、总结阶段,对于卫生Ⅷ项目具体干预工作已不再进行。本研究作为卫生Ⅷ项目总体评价中的一个子项目,对青海省卫生Ⅷ项目实施情况及结果进行外部终期评价。研究目的本研究利用青海省卫生Ⅷ项目资料和通过现场抽样调查,系统地对青海省卫生Ⅷ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总结卫生Ⅷ项目所取得的经验,发现其中的不足,并为未来更好地在青海全省,尤其是在非项目地区推广卫生Ⅷ项目中取得经验提供依据和参考。研究方法1.描述性研究方法。对于青海省卫生Ⅷ项目县历年项目监督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定量分析,以了解其发展变化情况。2.焦点组访谈和个人深入访谈法。利用焦点组访谈和个人深入访谈的方式,深入了解卫生Ⅷ项目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以期未来在青海省全省,尤其是在非项目县推广中提出合理的策略和建议。3.卫生统计学分析方法。将青海省2006年卫生Ⅷ项目最终考核情况同全国其它卫生Ⅷ项目省进行比较分析;利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青海省项目县和非项目县,将二者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以及居民对健康的认知、态度和行为(KAP)得分等情况进行对照比较分析。4.综合评价方法。利用综合指数的综合评价方法,对青海省卫生Ⅷ项目实施情况同A部分7省平均实施情况,进行系统评价比较分析。5.利益相关者、政策分析等方法。案例研究中,对于项目开展中遇到的困难,利用利益相关者分析或政策分析的方法,对于其可行性及实施的困难等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1.青海省各项目县1998-2006年卫生Ⅷ各业务开展结果分析表明:到2006年底,青海省12个卫生Ⅷ项目县均已完成了卫生Ⅷ项目在A领域中的各项指标;对于B1领域,青海省卫生Ⅷ项目各县在改善卫生服务提供系统的各个指标至2005年除符合国家X线防护要求的乡卫生院比例仍较低以外,为23.16%;其余指标均达到80%及以上,其中使用基本药物目录的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比例分别达到100%和93.81%;卫生Ⅷ项目C1领域,即合作医疗开展,到2006年青海省项目地区100.0%的乡镇均开展了合作医疗,覆盖人口达到1922066人,占项目地区总人口的比值为89.6%;对于卫生Ⅷ项目C2领域,即特困医疗救助,2006年青海省12个卫生Ⅷ项目县均已开展了特困医疗救助;对于B2领域,即重点疾病干预情况,青海省1998-2006年重点疾病干预,以结核病控制干预参与县数最多,占青海省卫生Ⅷ项目县总数的66.7%,其次为计划免疫,占所有卫生Ⅷ县数的58.3%;对于妇幼保健干预参与县数占所有卫生Ⅷ项目县总数的50%,另外,对于碘缺乏病防治、消除白内障和儿童肠道驱虫三类项目的干预,青海省均为1个县参与。对于2002年中期考核后新增加的疾病干预项目,青海省基本没有进行干预。2.青海省卫生Ⅷ项目各指标完成情况同全国其他项目省比较结果表明:青海省1998-2006年省级累计综合督导为3102人次,分别为全国各省及A部分7省平均水平的3.6和5.0倍;青海省项目期间省级开展短期业务培训为1742人次,分别为全国各省及A部分7省平均水平的0.5和0.4倍;青海省2006年12个卫生Ⅷ项目县均已开展了合作医疗及特困医疗救助,二者开展率均高于全国及A部分7省平均水平;青海省项目期间重点疾病干预的活动中,以结核病控制干预参与县数最多,占青海省卫生Ⅷ项目县总数的66.7%,其次为计划免疫干预,占所有卫生Ⅷ县数的58.3%,以上两种项目干预参与县数比例均超过全国及A部分7省平均水平;妇幼保健干预参与县数占所有卫生Ⅷ项目县总数的50%,低于全国及A部分7省各项目县参与的比例;对于碘缺乏病防治、消除白内障和儿童肠道驱虫、性病/艾滋病预防、生殖道感染控制、意外损伤干预六类项目,青海省均为1个县参与干预,上述各类均低于全国及A部分7省各项目县参与的比例;对于室内污染氟中毒预防,青海省则没有一个卫生Ⅷ项目县进行过干预。3.本研究利用综合指数对青海省卫生Ⅷ项目实施情况各指标同A部分7省平均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合作医疗与特困医疗救助,青海省实施情况好于A部分各省平均水平,其余7个类别均低于A部分各省平均水平。最终综合评价结果为:青海省综合指数得分6.613,小于卫生Ⅷ项目A部分7省各省平均水平综合指数11.679的得分,即青海省卫生Ⅷ项目实施最终评价结果为总体低于A部分7省平均水平。4.青海省卫生Ⅷ项目县和非项目县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以及居民对健康的KAP得分对照比较结果显示:项目地区卫生院在卫生人员基本素质、业务用房面积、医疗设备的配置、卫生服务能力的提供及业务内容的开展各方面均优于非项目县;项目地区村卫生室在乡村医生素质、卫生室面积、现有医疗及预防保健设备、乡村医生收入以及村卫生室业务内容的开展各方面,均优于非项目县;项目地区居民对健康的KAP得分优于非项目地区。本研究的创新卫生Ⅷ项目于2007年6月正式结束。本研究利用青海省卫生Ⅷ项目资料和现场抽样调查资料对青海省卫生Ⅷ项目的终期评价,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对青海省卫生Ⅷ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了终期评价,采用了同全国卫生Ⅷ项目各省以及A部分7省平均水平为外对照,同时利用青海省具有可比性的非项目县卫生资源配置以及居民对健康的KAP得分等为内对照,结合历年青海省卫生Ⅷ项目各指标的完成情况,对青海省卫生Ⅷ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本文对于综合评价中发现的问题,以案例介绍和评价的方式对项目开展中遇到的困难利用利益相关者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分析。
龙翔[8](2008)在《安徽两县育龄妇女孕产期保健状况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农村育龄妇女孕产期保健状况和保健需求,分析农村育龄妇女孕产期保健状况和需求的影响因素,研究孕产期保健服务对妊娠结局影响,探讨提高当地农村孕产期服务水平的措施,促进农村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方法以安徽省南部两县为研究现场,孕产期保健相关管理及工作人员和2年内有分娩史的育龄妇女为研究对象,进行定性访谈和定量问卷调查。定性访谈中对分管卫生工作的县长、卫生局长、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妇联主任、一个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主任(共8人)进行个人访谈。对乡镇卫院院长18人(分为3个访谈小组),乡镇卫生院医疗妇幼保健医护人员24人(分为3个访谈小组),乡村医生和村计划生育工作者18人(分为3个访谈小组),2年内有分娩史的孕产妇22人(分为4个访谈小组),分别进行进行焦点小组访谈。内容包括农村孕产期保健服务现况和孕产期保健服务需求影响因素。问卷调查选取两县农村近2年来有分娩史的育龄产妇2 326名,其中A县1 227人,B县1 099人;描述育龄妇女在产前、产时和产后孕产期保健情况,分析影响育龄妇女参加孕产期保健因素以及在A、B两县的差异,当地农村剖宫产发生现况和影响因素,孕产期保健服务对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影响等。结果定性访谈显示两县孕产期保健工作均存在不均衡现象。产前检查工作覆盖率较高,主要承担孕产期保健工作的乡镇卫生院,只能开展基本产前检查项目,高危妊娠管理欠佳;产妇基本实行住院分娩,但产后访视开展流于形式。基层医疗机构设备简单、医疗技术水平低和保健意识薄弱是影响当地农村孕产妇保健需求的主要因素。城乡各级医疗机构服务收费,因其服务能力不同存在差异,所有访谈成员均认为家距乡镇卫生院远和交通不便对农村育龄妇女获得孕产期保健服务有一定影响。在问卷调查中,孕期产前检查人数2 249人(96.7%)。其中,早孕检查人数1 160人(49.9%),孕期产检达≥5次1 342人(57.7%),按照孕产期保健要求(有早孕检查且孕期产检达≥5次)进行系统检查829人(35.6%)。调查对象中2 308人(99.2%)为住院分娩。阴道分娩1 051人(45.2%),剖宫产1 275(54.8%)人。两县调查对象2 225人(95.7%)没有接受产后访视的产后访视(上门进行医学检查)。产妇和新生儿在产褥期出现不适症状和体征956人,占所有调查对象的41.1%。491人没有做处理(51.3%),136人(14.2%)按照当地传统习惯处理。根据有无孕期系统产检(有早孕检查同时孕期产检达≥5次)分组,B县育龄妇女参加孕期系统产检高于A县(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A县,育龄妇女受教育年限多、初产妇、自己有意识要去医院产检和有外出打工史均能增加参加孕期系统产前检查的机会(P<0.05);在B县,育龄妇女的年龄增加是孕期系统检查的危险因素,受教育年限多、对合作医疗的知晓以及自己有产检意识是参加孕期系统检查的促进因素(P<0.05)。根据早孕检查分组,B县早孕检查率高于A县(P<0.01)。根据孕期产前检查≥5次分组,两县育龄妇女产前检查≥5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参加产前检查分组,两县育龄妇女参加产前检查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住院分娩分组,两县育龄妇女住院分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剖宫产分组,两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县育龄妇女育龄妇女为初产妇、家庭年收入>20 000元、妊娠期有合并或并发疾病、享受住院费用减免是剖宫产的危险因素,B县育龄妇女受教育年限多、孕期参加系统产检是剖宫产的危险因素,知晓合作医疗是剖宫产的保护因素。两县剖宫产妇女发生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和7天内新生儿死亡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县低出生体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低出生体重分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早产、双胎增加两县低出生体重的发生(P<0.01),孕期产检达到5次减少两县低出生体重的发生(P<0.05),B县育龄妇女曾经有不良妊娠史增加低出生体重发生危险(P<0.05)。结论文化因素和保健意识是影响当地育龄妇女参加孕产期服务的主要因素。保障农村育龄妇女良好的妊娠结局,需要加强农村孕产期的保健质量。加强产时监护,完善孕产期高危人群的管理。提高农村孕产期医疗的技术业务,鼓励育龄妇女对孕产期保健的科学认识,是改善农村孕产期保健服务需求和现况的关键。
李治军[9](2008)在《重庆项目县农村妇女孕产期保健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重庆市项目县农村妇女孕产期保健现状,分析影响农村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的因素。比较干预各组和对照组之间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的差异,为干预方法的制定提供基线资料和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编制《母婴保健情况调查问卷》,在重庆市荣昌县和铜梁县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分别选取1223名和400名2006年分娩的农村孕产妇,通过对孕产妇家庭一般情况、孕期保健与孕产史、产时保健情况、产后访视情况四大部分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1)荣昌县和铜梁县产前检查率分别为95.58%和94.49%,5次及以上产前检查率分别为61.98%和45.50%,孕早期检查率分别为58.46%和58.00%,住院分娩率分别为92.07%和95.75%,产后访视率分别为69.34%和63.25%,3次及以上产后访视率分别为28.54%和20.00%,系统管理率分别为14.96%和8.00%,RCMS参合率分别为62.88%和69.75%,MIPS参加率分别为73.66%和75.00%,住院分娩费用较高,2个县住院顺产平均费用分别为1000元和900元,住院剖宫产费用分别为2500元和2800元。(2)孕产妇接受孕期知识普及程度不够,村卫生室在孕期知识宣传过程中未发挥作用,产前检查中常规检查次数偏少。(3)影响响产前检查覆盖率的因素:荣昌县为是否参加MIPS、孕产妇是否外出打工、丈夫年龄、孕产妇的文化程度和到最近乡镇卫生院的时间,铜梁县为现有小孩数、丈夫文化程度;影响5次及以上产前检查率的因素:荣昌县为是否参加MIPS、现有小孩数、孕产妇文化程度、到最近乡镇卫生院时间和家庭经济收入,铜梁县为现有小孩数、孕产妇文化程度、怀孕次数;影响孕早期检查率的因素:荣昌县为现有小孩数、是否参加MIPS、家庭经济收入和到最近乡镇卫生院的时间,铜梁县为现有小孩数、丈夫文化程度和丈夫是否在外地打工;影响住院分娩率的因素:荣昌县为是否产前检查、是否做过5次及以上产检,是否参加MIPS和孕产妇文化程度,铜梁县为是否参加MIPS和是否产前检查;影响3次及以上产后访视率的因素:荣昌县为是否参加MIPS、孕产妇职业、是否参加5次及以上产检和到最近村卫生室的时间,铜梁县为是否参加MIPS。(4)3个干预组和对照组在产前检查覆盖率、首次检查孕周时间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干预组三的孕早期检查率高于其它三个组,干预组一的住院分娩率低于其它三个组,干预组一的住院顺产分娩费用大于其它三个组,干预组三的住院剖宫产费用小于其它三个组,荣昌县3次及以上产后访视率高于铜梁县。结论:项目县农村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程度不高,部分指标低于国家卫生部规定农村地区应该达到水平。想要提高保健服务利用水平,就应该提高她们参加RCMS和MIPS的比例,早期建立孕期管理卡,同时降低住院分娩的费用,增加RCMS的报销比例,提高乡镇卫生院妇幼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发挥村卫生室在农村孕期知识宣传过程中的作用,强化孕产妇对孕产期保健工作的正确认识,确保优生优育。在不同的干预组和对照组之间可以采用不同的干预方法来提高孕期保健的服务利用,比较各种方法的有效度,为最终系统管理率的提高找出最有效的方法。
黎健[10](2008)在《广西母亲安全政策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研究背景尽管1987年发起了全球性母亲安全行动,但至今仍有一些国家的孕产妇死亡率没有显着下降,目前全球每年约有52.9万孕产妇死亡,几乎99%的孕产妇死亡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孕产保健政策的发展和可持续性取决于政策过程是否科学,这个过程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比较缺乏。为了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广西自1998年开始实施以促进住院分娩为核心的母亲安全政策。科学依据对于决定政策不同阶段的干预重点以及确定政策的未来走向非常重要。政策的利益相关者希望了解政策的发展过程及实施效果,这些信息需要凭借科学的理论方法来获取与分析。目前对于广西母亲安全政策的政策过程及实施效果缺乏系统、全面、深入的评价,未能对政策的利益相关者所关心的问题给予满意的回答,未能提出令人信服的信息为政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循证依据。本次研究正是致力于填补这一空白,以促进政策的顺利发展,提高广西的孕产保健水平。二、研究目的本研究从政策学的角度,对广西母亲安全政策的发展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探讨政策的主要决定因素在政策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从孕产保健服务利用方在获取孕产保健服务的改善方面与从孕产妇死亡的特征变化方面来评价政策的实施效果,并评价政策的发展方向;为政策决策者及实施者发现新的需求,促进政策进一步发展提供循证的决策依据和政策建议。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采用方便样本法在广西南丹县、融水县与三江县选择母亲8人、婆婆2人、村妇女主任2人、村妇幼保健员2人及前家庭接生员5人进行个人叙述性访谈;选择政府官员、政策制定者、卫生管理者、医生、市民社会成员、国际组织官员共13人进行关键知情人半结构深入访谈,结合使用文献分析法,采用政策形成性评价模型从政策环境、政策过程、政策内容和政策参与者等影响政策的主要方面对广西母亲安全政策的发展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重点研究卫生系统、人力资源、服务提供与市民社会等政策的主要决定因素对政策的影响。2.以2003年全国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广西数据库为基线资料,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于2007年在广西邕宁县、阳朔县、融水县、平果县、南丹县、容县等6县各调查最近3年有过活产史的母亲99人共594人,作为政策干预后的结果资料,应用安德森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评价广西农村孕产妇对于住院分娩服务利用的改善情况并分析影响因素。3.利用1998年至2006年的广西孕产妇死亡监测点的孕产妇死亡监测资料评价广西孕产妇死亡的特征变化情况,分析影响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及影响孕产妇死亡地点的因素。4.利用1998年至2006年的广西妇幼卫生工作年报表,采用系统决策分析方法评价广西母亲安全政策的综合实施效果,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拟合广西孕产妇死亡率的预测模型并进行近期的外部预测,以评价广西母亲安全政策的发展方向,提出促进政策进一步有效实施的循证政策建议。四、主要研究结果1.广西母亲安全政策自实施以来,在政府重视与社会支持下,在全体政策参与者的共同努力下,通过采取转变家庭接生员职能、建立健全乡镇基本产科服务中心和县级产科急救中心、新农合与降消项目有效结合补助住院分娩、免费接送孕产妇与免费住院待产、母婴安全担架行动、市民社会组织积极促进等富有特色与成效的措施,卫生系统管理、卫生人力资源、服务提供与市民社会等政策主要决定因素积极地相互影响,促进了政策顺利地发展,全区住院分娩率从1998年的45.67%上升到2007年的93.75%,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从1998年的86/10万和23‰降低到2007年的24.06/10万和12.64‰,并且提前4年达到广西两个《规划》2010年的目标要求。2.分娩地点在基线调查时以在家分娩为主,占58.72%,住院分娩率仅为39.80%:干预后住院分娩率为92.09%,在乡镇卫生院分娩的比例为66.67%。在家分娩的比例逐年下降,在乡镇与县级医院分娩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P<0.001),其中尤以在乡镇卫生院分娩的比例上升显着。基线调查时在家分娩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困难(46.03%)、观念落后(21.34%)、急产(17.57%)和交通困难(9.62%),而干预后调查在家分娩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困难(37.78%)、急产(35.75%)、交通困难(17.78%)与观念落后(6.67%)。政策干预对于提高少数民族、高龄、农民、非高危、本人及丈夫文化程度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居住地离医院远、产前检查次数少和首次产前检查时间晚的孕产妇和经产妇的住院分娩率效果更好。3.经多因素分析调整可能的影响因素后,基线调查时影响住院分娩服务利用的因素有分娩史、民族、孕产妇教育状况,家庭的饮水类型、以最快方式去最近医院的时间、是否被动员过住院分娩与产前检查情况等,按照对于住院分娩的促进作用大小排列,其OR值分别为:5次以上产前检查者25.579、被动员过住院分娩者7.865、高中文化者4.479、家庭饮用自来水者2.735、去医院时间少于10min者1.856、初产好1.71、汉族1.508。干预后调查影响住院分娩服务利用的因素有民族、知道有住院分娩补助、知道产科急救电话、上过孕妇学校、能得到降消或新农合补助、丈夫教育状况、建立广西孕产妇保健手册、产前检查情况与是否认为应主动获取保健服务等,按照对于住院分娩的促进作用大小排列,其OR值分别为:能得到新农合补助者482.758、能得到降消补助者137.912、5次以上产前检查者18.673、知道急救电话者17.880、丈夫高中文化者12.672、知道有住院补助者10.554、汉族7.769、认为应主动获取服务者7.431、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者4.555、上过孕妇学校者4.049。说明通过政策干预,基本消除了分娩史、经济可及性与交通可及性对于住院分娩服务利用的影响,但民族、文化程度、产前保健服务质量、孕产保健意识与社会动员情况等仍是影响住院分娩的重要因素。4.政策干预提高了产前检查覆盖率(P<0.05)、平均产前检查次数(P<0.05)与平均产后访视次数(P<0.05),并提早了平均首次产前检查时间(P<0.05)。干预后孕妇学校的入学率为48.31%,应加强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教育。产前检查质量较高,平均产前检查项目数为8.27项,有72.14%的对象做了全部9项产前检查:平均产后访视项目数为5.65项,接受8项以上产后访视项目者占接受过产后访视者的20.85%,产后访视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政策干预后孕产妇对医院服务的满意度总体水平高,对医院服务无不满意的人由基线时的50%上升到干预后的78.98%。孕产保健意识总体水平较高,获取孕产保健知识的最主要来源是医务人员,占75.87%,其次是宣传标语与孕妇学校,分别占22.30%与22.12%。5.干预后扣除降消项目与新农合的补助,在乡镇卫生院顺产的实际费用中位数比基线调查时低60元,在县级医院顺产的实际费用中位数比基线调查时低150元,在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院顺产实际支付的费用大为降低,提高了孕产妇获取住院分娩服务的经济可及性。6.死亡孕产妇中居住在山区、文盲、家庭人均年收入最低、没做过产前检查的孕产妇所占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P<0.05):孕产妇死在家中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而死在县级以上医院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P<0.001)。7.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为产科出血(44.25%)、羊水栓塞(9.95%)、妊娠合并心脏病(9.51%)与妊高征(9.29%)。产科出血的死因构成比呈逐年下降趋势,羊水栓塞的死因构成比呈逐年上升趋势(P<0.05);胎盘滞留(31.75%)和宫缩乏力(27.50%)是产后出血死亡的前两位原因,并且胎盘滞留的死因构成比呈逐年下降趋势(P<0.001)。8.死亡孕产妇中可避免与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的构成比呈逐年下降趋势,不可避免死亡的构成比呈逐年上升趋势(P<0.001);可避免和创造条件可避免的死亡以个人家庭与医疗保健系统的知识技能方面的问题为主,个人家庭的知识方面的问题占68.03%,医疗保健系统的知识技能方面的问题占21.58%。9.经多因素分析调整了可能的影响因素后,民族、教育状况、分娩史、计划生育情况、居住地、家庭年人均收入与产前检查情况是影响孕产妇死亡地点的因素。与在家里死亡的孕产妇相比,高中文化者(OR=11.78)、居住在平原者(OR=2.726)、初产妇(OR=2.036)、人均年收入4000-8000元者(OR=1.917)、汉族孕产妇(OR=1.904)在县区级以上医院死亡的可能性更大:与在家里死亡的孕产妇相比,高中文化者(OR=3.594)、产前检查多于5次者(OR=2.879)、汉族孕产妇(OR=2.383)、计划内生育者(OR=1.647)、初产妇(OR=1.396)在乡镇卫生院死亡的可能性大,研究结果说明上述孕产妇获取住院分娩服务或医疗急救服务的可及性较好,也提示了少数民族、计划外生育、文化程度低、家庭经济状况差、居住在山区、产前检查次数较少的孕产妇和经产妇获取住院分娩服务或者在发生致命产科风险时获取医疗急救服务的可及性差,在家中死亡的风险大,应是下一步政策干预的重点人群。10.经TOPSIS法评价,广西母亲安全政策实施9年来综合效果呈逐年上升趋势:采用ARIMA时间序列模型预测2008年广西孕产妇死亡率为17.695/10万。五、政策建议1.维护良好的卫生系统外部环境,强化政府在广西母亲安全政策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公共责任;2.进一步加强与市民社会的合作,建立广西母亲安全政策与其他社会政策有效的协调与配套机制:3.继续增加孕产保健事业的经费投入,建立制度化的孕产保健经费保障机制和投入增长机制;4.建立起覆盖全人群、功能完善、分工合理的孕产保健服务体系:(1).加强农村基层产科建设,提升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建立并完善各个层级服务网络之间相互转诊的良性循环机制:(2).加强产科人力资源队伍建设,制定广西孕产保健人力资源的长期发展战略:(3).建立妇幼卫生系统与计划生育系统的协调机制,将计划外妊娠的孕产妇全面纳入孕产保健系统管理;5.设立孕产妇待产所进一步提高偏远农村孕产妇对住院分娩服务的地理可及性;6.因地因人制宜采取健康促进策略,重点关注少数民族和低文化妇女,将孕产保健知识纳入义务教育,提高住院分娩的可持续性。
二、重庆市卫Ⅵ项目健康教育基线调查结果分析──产前保健部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庆市卫Ⅵ项目健康教育基线调查结果分析──产前保健部分(论文提纲范文)
(2)西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妇幼健康服务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工具与内容 |
1.4 质量控制 |
1.5 资料处理 |
1.6 特别说明 |
2.结果 |
2.1 调查地区社会经济一般情况 |
2.2 三级医疗机构妇幼健康服务人员情况 |
2.3 三级医疗机构妇幼健康服务设备设施情况 |
2.4 三级医疗机构妇幼健康服务开展情况 |
2.5 三级医疗机构水及卫生环境情况 |
3.讨论 |
3.1 妇幼健康服务人员现状分析 |
3.2 妇幼健康服务设备设施现状分析 |
3.3 妇幼健康服务现状分析 |
3.4 医疗机构水及卫生环境现状分析 |
4.建议 |
4.1 政策扶持力度适当倾斜 |
4.2 加强妇幼卫生技术人员建设 |
4.3 提高妇幼健康设备配置 |
4.4 拓宽妇幼健康服务内容 |
4.5 改善水及卫生环境状况 |
结论 |
创新与局限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研究生阶段的科研成果 |
(3)宁夏农村留守妇女发展项目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研究背景 |
2.项目简介 |
3.研究目标 |
4.研究内容 |
5.材料与方法 |
第二章 宁夏农村留守妇女发展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1.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 |
2.德尔菲法指标筛选 |
3.信度与效度 |
4.项目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三章 宁夏农村留守妇女发展项目指标性评价结果 |
1.条件指标评价结果 |
2.过程指标评价结果 |
2.1 项目基线调查 |
2.2 项目时间管理 |
2.3 项目资金管理 |
2.4 项目实施情况 |
3.结果指标评价结果 |
3.1 项目实施效果 |
3.2 项目对比研究 |
3.3 影响因素分析 |
第四章 满意度分析 |
1.项目实施方满意度评价 |
2.两项目村妇女满意度评价 |
第五章 讨论与建议 |
1.讨论 |
2.建议 |
3.本研究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卫生项目评价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卫生Ⅷ项目效果评价 ——项目对孕产妇死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外以孕产妇死亡作为主要指标来评价项目的研究现状 |
1.1.2 我国以孕产妇死亡作为主要项目评价指标的研究现状 |
1.1.3 卫生Ⅷ项目背景 |
1.1.4 卫生项目评价定义及设计 |
1.1.5 本研究的意义 |
1.1.6 总目标 |
1.1.7 具体目标 |
2 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1.1 卫生部项目监督评价指标资料 |
2.1.2 孕产妇死亡报告卡 |
2.2 方法 |
2.2.1 统计描述 |
2.2.1.1 孕产妇死亡率变化 |
2.2.1.2 孕产妇死因变化 |
2.2.1.3 死亡孕产妇相关情况 |
2.2.2 统计分析 |
2.2.2.1 纵向数据概述 |
2.2.2.2 泊松回归模型概述 |
2.2.2.3 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ixed Models,GLLMs) |
2.2.2.4 SAS 9.1.3中的PROC GLIUMIX过程 |
2.3 相关指标定义 |
3 研究结果 |
3.1 孕产妇死亡率变化情况 |
3.2 死亡孕产妇相关情况 |
3.3 孕产妇死因相关情况 |
3.4 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
4 讨论 |
4.1 项目地区孕产妇死亡率变化情况 |
4.1.1 卫生Ⅷ项目对孕产妇死亡率的影响 |
4.1.2 卫生Ⅷ项目不同类型干预县孕产妇死亡率发展水平 |
4.2 卫生Ⅷ项目对孕产妇保健服务利用及死因的影响 |
4.3 影响孕产妇死亡的因素 |
5 结论 |
6 本研究的特点和局限性 |
7 参考文献 |
8 附录 |
8.1 综述 |
8.3 卫生Ⅷ干预县A部分省(直辖市)、县清单 |
8.4 孕产妇死亡报告卡 |
8.5 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的SAS程序 |
8.6 已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5)荣昌县农村妇女产时及产后保健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摘要 |
ABSTRACT |
正文:荣昌县农村妇女产时及产后保健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
前言 |
1 目的 |
2 对象与方法 |
2.1 调查对象 |
2.2 调查方法 |
2.3 调查内容 |
2.4 资料分析方法 |
2.5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描述 |
3.2 孕产妇产时及产后保健因素分析 |
4 讨论 |
4.1 孕产妇产时及产后保健服务利用情况现状 |
4.2 产时及产后保健服务利用影响因素 |
4.3 干预措施的效果 |
总结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致谢 |
(6)卫生Ⅷ项目对婴儿死亡的影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研究背景 |
1.1.1.我国婴儿死亡率现状 |
1.1.2.卫生Ⅷ项目项目背景 |
1.1.3.卫生项目评价设计及指标选择 |
1.1.3.1.卫生项目评价定义 |
1.1.3.2.卫生项目评价的主要方法 |
1.1.4.本研究的意义 |
1.2.研究目标 |
1.2.1.总目标 |
1.2.2.具体目标 |
2.资料与方法 |
2.1.资料来源及收集方法 |
2.1.1.卫生部项目监督评价指标资料 |
2.1.2.漏报调查资料 |
2.1.2.1.样本选取方法 |
2.1.2.2.婴儿死亡漏报的核查方法 |
2.1.3.项目县婴儿死亡报告卡 |
2.1.4.项目县人口学资料 |
2.2.统计分析方法 |
2.2.1.一般性统计描述 |
2.2.1.1.婴儿死亡率变化及漏报情况分析 |
2.2.1.2.婴儿死亡报告卡分析 |
2.2.2.多水平模型分析 |
2.2.2.1.多水平统计模型概述 |
2.2.2.2.本研究使用的模型的相关说明 |
2.3.本次研究的相关指标定义 |
3.研究结果 |
3.1.婴儿死亡率变化 |
3.1.1.漏报分析 |
3.1.2.婴儿死亡率变化趋势 |
3.2.死亡报告卡分析 |
3.2.1.死亡年龄 |
3.2.2.死亡性别 |
3.2.3.死亡地点 |
3.2.4.死亡性别和死亡地点 |
3.2.5.死前就诊或治疗 |
3.2.6.死前诊断级别 |
3.2.7.死亡诊断依据 |
3.2.8.死亡原因 |
3.3.监督评价资料的重复测量多水平分析 |
3.3.1.变量的选择 |
3.3.2.各指标的在项目县中的平均值变化 |
3.3.3.重复测量的多水平模型 |
4.讨论 |
4.1.项目地区的婴儿死亡漏报情况 |
4.2.项目地区的婴儿死亡率 |
4.3.项目地区的婴儿死亡的其他特征 |
4.3.1.死亡年龄 |
4.3.2.死亡性别 |
4.3.3.婴儿死前就医行为 |
4.3.3.1.婴儿死亡地点和死前是否就医 |
4.3.3.2.死前诊断级别 |
4.3.3.3.死亡诊断依据 |
4.3.4.死亡原因 |
4.4.项目地区的婴儿死亡的影响因素 |
4.4.1.解释变量的选择 |
4.4.2.模型结果的解释 |
5.结论 |
6.本研究的特点和局限性 |
7.参考文献 |
8.附录 |
8.1.综述 |
8.2.卫生Ⅷ项目县A部分省(直辖市)、县清单 |
8.3.卫生Ⅷ项目A部分监督评价指标列表 |
8.4.卫生Ⅷ项目县人口学信息汇总 |
8.5.已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7)青海省世界银行贷款基本卫生服务(卫生Ⅷ)项目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1.我国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历次卫生项目基本情况介绍 |
2.卫生Ⅷ项目介绍 |
3.青海省卫生Ⅷ项目情况介绍 |
二、立题依据 |
三、研究目的 |
四、研究内容 |
资料来源与方法 |
一、资料来源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研究结果 |
第一部分 青海省卫生Ⅷ各项目县1998-2006年基本情况分析 |
一、青海省基本情况介绍 |
二、1998-2006年青海省各卫生Ⅷ项目县人口等变化情况分析 |
三、小结 |
第二部分 青海省卫生Ⅷ项目实施情况分析 |
一、青海省卫生Ⅷ项目县1998-2006年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提供能力情况 |
二、卫生Ⅷ项目A领域完成情况分析 |
三、卫生Ⅷ项目B1领域完成情况分析 |
四、卫生Ⅷ项目C1领域完成情况分析 |
五、卫生Ⅷ项目C2领域完成情况分析 |
六、卫生Ⅷ项目D领域完成情况分析 |
七、卫生Ⅷ项目B2领域完成情况分析 |
八、小结 |
第三部分 青海省卫生Ⅷ项目2006年期末考核同全国卫生Ⅷ项目比较 |
一、省级卫生Ⅷ项目情况比较分析 |
二、县级卫生Ⅷ项目情况比较分析 |
三、乡镇卫生院卫生Ⅷ项目实施情况同全国比较分析 |
四、青海省卫生Ⅷ项目村卫生室基本情况同全国卫生Ⅷ项目地区比较 |
五、小结 |
第四部分 青海省2006年卫生Ⅷ项目实施情况综合评价研究 |
一、省级项目协调与支持类 |
二、县级项目协调与支持类 |
三、合作医疗开展情况 |
四、特困医疗救助开展情况 |
五、重点疾病干预开展情况 |
六、乡镇卫生院业务开展情况 |
七、乡镇卫生院设备配置情况 |
八、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等其它建设情况 |
九、村卫生室建设情况 |
十、青海省同A部分各省卫生Ⅷ项目各类综合评价比较 |
十一、小结 |
第五部分 青海省卫生Ⅷ项目县与非项目县卫生资源配置及居民对健康的知识、态度与行为比较分析 |
一、卫生院资源配置现状比较分析 |
二、村卫生室卫生资源配置现状比较分析 |
三、青海省项目县和非项目县居民对健康KAP得分情况比较研究 |
四、小结及讨论 |
第六部分 青海省卫生Ⅷ项目实施过程、经验及问题定性研究 |
一、青海省卫生Ⅷ项目实施大体情况 |
二、青海省卫生Ⅷ项目的主要作用 |
三、青海省卫生Ⅷ项目的主要经验和创新 |
四、青海省卫生Ⅷ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
五、小结 |
第七部分 青海省卫生Ⅷ项目经验的案例介绍与评价 |
一、青海省大通县塔尔镇建立碘盐配送服务一体化管理机制 |
二、青海省都兰县巴隆乡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筹资创新项目 |
三、青海省互助县东和乡改善生育卫生服务 |
讨论 |
本研究的创新、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8)安徽两县育龄妇女孕产期保健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概述(总摘要)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研究背景 |
参考文献 |
研究之一 社会因素对安徽两县农村孕产期保健影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之二 安徽农村两县育龄妇女剖宫产现况及其影响因素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之三 安徽两县农村产前检查与低出生体重关系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
附录 |
母婴保健情况调查问卷 |
(9)重庆项目县农村妇女孕产期保健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目的 |
2 对象与方法 |
2.1 调查对象 |
2.2 调查方法 |
2.3 调查内容 |
2.4 质量控制 |
2.5 资料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荣昌县农村妇女孕产期保健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3.2 铜梁县农村妇女孕产期保健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3.3 各干预组和对照组间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比较 |
4 讨论 |
4.1 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情况 |
4.2 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影响因素 |
4.3 各组间孕产期保健的差异 |
4.4 进一步研究计划 |
总结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量表 |
文献综述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广西母亲安全政策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目的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学 |
一、理论基础 |
二、政策评价设计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的方法学 |
五、资料处理与分析 |
六、质量控制 |
七、研究伦理 |
八、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三章 广西母亲安全政策的形成性评价 |
第一节 广西概貌 |
第二节 资料来源与研究策略 |
第三节 广西母亲安全政策的政策环境 |
一、国际环境 |
二、内部环境 |
(一) 法制环境的改善 |
(二) 传统观念与旧习俗对住院分娩的影响 |
(三) 交通地理条件对于住院分娩的影响 |
(四) 经济因素对住院分娩的制约 |
(五) 家庭接生员的历史因素对于住院分娩的影响 |
第四节 广西母亲安全政策的政策内容 |
第五节 广西母亲安全政策的政策过程 |
一、政策情势判断 |
二、政策试点 |
三、政策发展与实施 |
(一) 卫生系统管理 |
案例1 |
(二) 服务提供 |
案例2 |
(三) 人力资源管理 |
(四) 市民社会 |
案例3 |
第六节 广西母亲安全政策的政策参与者 |
第七节 小结 |
第四章 广西母亲安全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价 |
第一节 广西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服务的利用评价 |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
二、结果与分析 |
(一) 研究对象的背景特征 |
(二) 基线调查与干预后调查住院分娩率的分年度变化情况 |
(三) 分娩地点构成分析 |
(四) 住院分娩率按研究因素的分布 |
(五) 住院分娩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
(六) 孕产保健服务情况评价 |
(七) 分娩费用评价 |
(八) 对家庭分娩人群的分析 |
(九) 孕产妇对住院分娩服务的满意度评价 |
(十) 干预后孕产妇对孕产保健意识的认知 |
三、讨论 |
第二节 广西孕产妇死亡评价 |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
二、结果与分析 |
(一) 监测地区孕产妇死亡率 |
(二) 孕产妇死亡的相关背景因素 |
(三) 死亡孕产妇的孕产保健情况 |
(四) 死亡孕产妇的死亡评审情况 |
(五) 拟合孕产妇死亡地点影响因素的多分类Logit模型 |
三、讨论 |
第三节 广西母亲安全政策的发展方向评价 |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
二、结果与分析 |
(一) TOPSIS法评价母婴安全工程综合实施效果 |
(二) ARIMA模型预测孕产妇死亡率 |
三、讨论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三、本研究的特色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一: 综述 |
附件二: 广西母亲安全政策大事记 |
附件三: 文献分析工具模板 |
附件四: 半结构化访谈提纲模板 |
附件五: 孕产保健服务调查问卷 |
附件六: 发表文章情况 |
四、重庆市卫Ⅵ项目健康教育基线调查结果分析──产前保健部分(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西部不同民族地区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供给与利用研究[D]. 刘城璐. 重庆医科大学, 2021
- [2]西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妇幼健康服务现状调查研究[D]. 张晓峰. 重庆医科大学, 2018(01)
- [3]宁夏农村留守妇女发展项目评价研究[D]. 孟姿含. 宁夏医科大学, 2017(01)
- [4]卫生Ⅷ项目效果评价 ——项目对孕产妇死亡的影响[D]. 高艳. 复旦大学, 2009(12)
- [5]荣昌县农村妇女产时及产后保健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张专. 重庆医科大学, 2009(06)
- [6]卫生Ⅷ项目对婴儿死亡的影响评价[D]. 乔晓东. 复旦大学, 2008(04)
- [7]青海省世界银行贷款基本卫生服务(卫生Ⅷ)项目评价研究[D]. 张智若. 复旦大学, 2008(03)
- [8]安徽两县育龄妇女孕产期保健状况研究[D]. 龙翔. 安徽医科大学, 2008(05)
- [9]重庆项目县农村妇女孕产期保健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李治军. 重庆医科大学, 2008(12)
- [10]广西母亲安全政策评价研究[D]. 黎健. 复旦大学, 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