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小型企业设备润滑管理基本要点(论文文献综述)
马林飞[1](2020)在《基于成组技术的林益公司润滑件单元制造系统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市场经济时代对制造业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小型企业需要面临着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管理技术的薄弱很难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的需求要求特点。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有效组织生产,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产品,成为众多中小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林益公司为例,在对现有的生产系统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利用成组技术来解决企业生产面临的多品种、小批量的市场需求问题。利用成组技术对零部件进行分类研究,采用生产流程分析法对零部件进行分类成组,然后采用工艺路线法优化加工工艺,根据产品产量和生产额定工时计算出每组设备的数量,并建立成组生产单元。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对加工单元的布局运用SLP方法进行优化设计,对车间内作业单位之间的物流关系和非物流关系进行分析,确定车间内部各作业单位的位置,并建立车间布局方案。最后,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对整个方案进行预期效益的分析。通过利用成组技术与SLP方法优化车间布局,对林益公司的生产模式进行调整和改善,实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快速应对市场的目的,从而探索和提高当下局势中小企业生产效率与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翁超[2](2020)在《情境驱动下装备类车辆产品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装备类车辆指装有特殊设备,用于承担特种运输任务或执行特殊作业的车辆,旨在帮助使用者大幅提升工作效率或应对危险工作环境。在“军民融合”与“新基建”政策背景下装备类车辆行业进入利好形势,但该行业面临的竞争正逐渐从功能实现转向全面设计品质的提升。目前该领域研究视角多局限于车辆工程、机械工程、控制技术、制造技术等方面,设计学视角的相关研究较少且介入深度有限。在长期项目实践与研究中发现,装备类车辆的设计问题天然地与其所处情境具有密切关系。对情境问题的理解直接影响着设计品质把控、车辆人机交互提升、工程物化推进与方案决策等工作。本文在此背景下,以情境驱动设计理论的研究为起点,探究装备类车辆设计中的情境问题,构建理论模型并在此指导下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课题立足于装备类车辆行业的现实设计问题,用情境驱动设计研究方法,剖析装备类车辆设计中的情境要素,构建面向装备类车辆设计的情境模型。文章首先在“事理学”的研究框架下,扩展了情境设计理论的范围,结合设计管理与设计决策等问题,提出情境驱动设计理论的概念。然后在事理学中“事”的基本结构下,提出了面向装备类车辆设计的PAET情境驱动模型,并从情境驱动与装备类车辆的自然联系,得到情境驱动理论指导装备类车辆设计实践的合理性。再采用案例研究、桌面调研、专家访谈与实地调研等方法,对装备类车辆企业层次与产品开发流程中的各相关者展开系统性研究。得出装备类车辆企业的四个梯队,后经过先发散再聚焦的方式,系统梳理了产品开发过程中与设计工作相关的团队及其内在联系。从调研成果出发并在情境驱动设计理论的整体框架下,构建了设计情境中的任务模型,对装备车辆产品设计开发工作中设计团队的需求做出了总结。后续从设计实现、设计管理与设计决策的具体情境中提出十二条具有针对性的设计策略。研究最后,以校企合作项目三一伸缩臂叉装车为例,从叉装车的实际使用情境出发,提取出典型情境结合情境驱动设计方法的理论框架,将PAET的情境分析结构对应到四类典型使用情境,分析了叉装车的产品设计需求。结合企业品牌基因构建标准与技术条件情况,完成设计定义与设计方向的提炼,并运用情境驱动设计的思维对整车内外饰设计不断做出细化与调整,然后在真实情境中通过JACK等仿真软件检查、验证了车辆设计中有关视野、硬件人机交互等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对情境驱动下装备类车辆的设计策略进一步验证,对设计策略进行完善。
范雨晗[3](2020)在《JR润滑油公司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研究》文中提出润滑油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生产型行业,国家的各项生产发展均需要润滑油的存在。作为中小型润滑油企业,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其经营的首要目的。JR润滑油公司作为以润滑油为核心生产的中小型制造企业,降低企业税负是提高公司市场竞争力和促进快速发展的首要方式,且JR润滑油公司中,企业所得税占到企业总税收的50%以上。因此,本文以JR润滑油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企业整体情况以及最新税法政策,对JR润滑油公司的企业所得税进行纳税筹划研究,并为其设计纳税筹划方案。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其次,分析了纳税筹划的相关理论,以及常用的筹划方法,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从JR润滑油公司基本状况入手,收集行业纳税数据,分析JR润滑油公司企业所得税税负情况与纳税管理现状;第四,根据2016年—2018年JR润滑油公司原材料采购环节、生产加工环节及产品销售环节实际发生的各项业务为例,根据业务流程设计不同税种的具体筹划方案,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选出最优方案;最后,将设计的筹划方案进行拟应用,总结筹划效果,同时预估JR润滑油公司在筹划方案实施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保障措施。目前JR润滑油公司税负过高的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改善,因此,本文根据JR润滑油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设计纳税筹划方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目前本文通过对JR润滑油公司的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发现该公司企业所得税为公司税负的主要税种,而中小企业过重的税负会对企业经营利润造成一定影响。JR润滑油公司目前未采取各种纳税筹划的措施,通过本文的研究设计,基本可以对JR润滑油公司起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罗景顺[4](2019)在《长沙展鸿化工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市场信息传播加快,商品价格更加公开透明,客户的议价能力愈来愈高,对产品提供者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企业在满足外部客户需求的同时,还需要不断实现内部员工的追求与期望以维持人才基础。研究和探讨长沙展鸿化工有限公司在面对内外交加的巨大压力下,如何通过发展战略的审视与变革,以迎接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而给传统的工业品经销商带来的巨大挑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的以一家经销工业设备润滑油的小微企业——长沙展鸿化工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在梳理了战略管理理论和学者们在化工行业、企业战略管理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运用PEST分析法对公司所处的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等宏观环境进行分析,其次借助波特的五力模型对公司面临的潜在进入者威胁、供应商议价能力、替代品替代能力、购买者议价能力和行业竞争现状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通过SWOT分析法客观评价了公司具备的竞争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外部机遇和威胁。在全面认识了公司的发展环境基础上,对公司的发展使命与远景进行了梳理,并确定了公司未来的战略目标,分别从公司层、业务层和职能层三个方面确定了战略发展路径。为确保战略目标达成,本文还明确了战略试试的步骤,预估了战略推进可能遇到的阻碍以及所需的保障措施,最后对战略实施的效果进行了预期。本文在充分剖析长沙展鸿化工有限公司的现实情况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制定了公司未来发展的战略路线及配套的实施和保障体系,不仅为本企业与员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广大小微企业提供了一个拜托利润微薄局面、走上健康发展之路的新思路和方法。
刘文杰[5](2019)在《新媒体技术与科技类小型民企创新共同体的建构 ——基于三家民企的案例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进入“下半场”,互联网的核心转变为产业互联网和服务互联,即通过互联网打通产业链,实现产业升级和服务升级。有数据显示,中小微企业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撑,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依托。而中国小型民企面临外部融资困难、创新人才匮乏的双重困境。有研究表明,中国小型民企的资源获取大量依赖“社会关系”。而互联网广泛的连接性,为个体之间的联结、沟通提供了新的技术方式,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也超越了血缘、业缘等的局限,因共同的目标、身份认同、兴趣联结等集结在一起,并通过新媒体技术实现集体行动,为小型民企关系网络的建构提供了新的途径。由新媒体技术开启的更具新型化、互动性的接触方式和交流方式,必然导致小型民营企业关系网络新的构成和建构机制。本文在新媒体技术发展为背景,对新媒体技术与小型民企关系网络建构的作用机制展开研究,旨在了解新媒体发展过程中哪些技术特征影响了科技类小型民企的新媒体技术使用?基于新媒体技术的小型民企关系网络(本文定义为创新共同体)具有哪些特征?其建构机制是怎样的?本文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基础理论,新媒体技术作为重点考察对象,聚焦企业主为核心的“创新”关系网络并定义为创新共同体,采用多案例研究设计,分别探究互联网发展的三个时期(PC时代,1994-2004;移动社交时代,2004-2016;智能媒体时代,2016至今)的新媒体技术发展、科技类小型民企基于新媒体技术的交流与实务(新媒体使用与行动者网络建构)和基于新媒体技术应用及活动、实务而形成社会安排或社会组织形式(创新共同体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互动逻辑和社会结果。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PC时代新媒体技术对于传统的人际沟通模式以及组织沟通模式影响较小。科技类小型民营企业主要通过私人机制和政府机制发生作用进而形成“单中心”辐射式创新共同体。这一时期创新共同体以企业主为中心,以企业主个人关系网络为基础依托;网络成员比较单一,情感因素致使关系固化;原生与衍生关系交织向外围辐射。(2)移动社交时代新媒体技术的参与性、协作性和分布式实践显着提升,实现了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日常生活网络化,改变了公司内部、公司与外部组织间的沟通形式,互动更具双向性和动态性,企业组织形态更加扁平化。科技类小型民营企业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和媒介机制发生作用,企业关系网络向“多级”渗透式创新共同体演化。这一时期创新共同体由若干的利益网络和工具网络构成,呈现“多级”状态;资源通过交错的社会网络关系分支在网络个体间相互渗透;相对固定的网络位置,基于利益和工具的理性互信、互动、互惠程度高。(3)智能媒体时代数据驱动的新媒体实现了人与万物的连接,内容生产、分发渠道与用户体验等媒介要素发生颠覆性变化,企业内外部的组织结构更加扁平、小型,且组织结构流动性更强,跨部门的渗透更强。科技类小型民营企业主要通过联盟机制和媒介机制发生作用,形成“立体”嵌入式创新共同体。这一时期共同体日趋小型和多元化;企业通过新媒体技术建构与融合强弱双重关系,实现绩效的最大化;在关系网络的形成与维护中,信任与身份认同等的嵌入作用愈发深刻与显着。(4)科技类小型民营企业创新共同体的建构是由器物(技术)、个体惯习共同作用的社会结果:新媒体技术的快速演进和互联网设备的革新让社会信息和情感的流动异常频繁,同时由于个体(关键行动者)能量的差异导致的媒介使用能力参差不齐,进而影响组织新媒体技术的采用以及沟通形态。(5)作为行动者的新媒体技术一方面凭借其带宽、移动性等技术特征实现作为互惠工具,同时积极参与信任、身份认同等价值理性的再造,成为平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积极力量,以达成小型民企创新共同体成员彼此的利益互惠与情感共享,呈现出从遵循技术逻辑过渡到关注人的主体性的整体发展线索。本文采用了结合科技(新媒体科技)与社会发展的整合研究路径,聚焦科技类小型民企的创新过程,用创新共同体定义小型民企利用新媒体技术建构的创新关系网络,探讨新媒体技术、企业主的新媒体技术使用和创新共同体建构的互动,一方面拓展了行动者网络理论应用的空间,为小型民企关系网络建构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解释性框架,同时为中国民企的现代化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参考。
张雨洁[6](2019)在《精益成本管理在湖南YF水泥公司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产业,水泥行业近年来产能严重过剩,各企业间竞争不断加剧,利润空间大幅缩减。在供给侧改革和环保政策的严格限制下,自2017年以来,水泥行业整体效益水平有所回升,但长期粗放式的生产和管理方式仍使大部分企业面临生存危机。当下,水泥行业正步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如何提升企业自身的成本管理能力,在确保水泥产品质量的同时最大化挖掘成本潜力,增强盈利能力,已成为每一个水泥企业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基于精益成本管理的框架体系,结合湖南YF水泥公司在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精益成本管理的具体应用进行了研究。首先,本文探讨了精益管理、价值链管理、作业管理和战略管理理论对精益成本管理理论的影响,对精益成本管理的内涵及实施工具进行了介绍。其次,本文梳理了YF水泥公司的成本管理现状,并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表明,由于YF水泥公司成本管理的目标模糊、观念落后,成本管理内容欠缺且责任难以划分清楚,使管理层及员工对于设计、采购、生产和物流等价值链环节的成本认识不足,缺乏相应的成本控制措施,各环节均存在大量的浪费;同时,生产现场缺乏有效管理、设备停机故障等问题也导致公司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基于此,本文将精益成本管理应用到YF水泥公司中,从成本管理组织机构、企业价值链、成本目标和成本责任出发设计了运用精益成本管理的总体思路,并从设计、采购、生产、物流、服务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推进精益成本管理的具体措施。最后,本文论述了实施精益成本管理的保障措施,为精益成本管理在YF水泥公司的有效实施提供基础。本文从YF水泥公司的实际情况出发,将精益成本管理理论与实践融入到公司的各项价值活动中,以期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案,提高公司的成本管理水平,并为其他中小型水泥企业应用精益成本管理提供借鉴与参考。
黎晓[7](2019)在《新一线城市中小型物业公司品牌价值提升方案设计研究 ——以CD市R公司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新一线城市发展迅猛,不断吸引各类房企进入,房地产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新一线城市核心区域城镇开发不断趋于成熟,在政府“限购、限售、限价”等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影响下,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已然过去,房地产市场增速放缓,中小房企寻求转型成为突破市场困境的重要选择。随着房地产由增量市场不断转向存量市场,传统重资产营运模式似乎已不适合房地产企业未来发展,房地产行业盈利点也逐步从获取土地增值收益向售房后的延伸产业转变,物业服务作为挖掘存量房地产价值的主要途径,成为中小房地产企业转型的重要方向,很多着名房企也在物业发展上做出了多样化的探索。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梳理房地产转型、品牌价值、物业管理相关研究,基于品牌价值理论,导入顾客感知价值理论与服务质量模型,从产品价值、顾客价值、市场价值三个维度出发,创新构建了物业公司服务满意度评估指标体系。在分析R公司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CD市R公司物业服务满意度展开调查,结合优秀物业公司品牌营运案例总结,得到知名物业公司品牌价值提升的基本思路与运作模式,最终提炼出R公司品牌价值提升的要点与实施策略。本文总共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阐述了文章写作的背景及意义、物业相关研究综述、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二章分析了与品牌价值相关的理论基础,分别是品牌价值的内涵、服务质量模型、顾客感知价值;第三章对R公司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识别其当前发展的优劣势,并选择发展战略;第四章通过问卷调查识别R公司当前物业管理的现状并进行满意度评价;第五章先从产品价值、顾客价值、市场价值维度总结了优秀物业公司品牌提升策略;随后在整合上述内容的基础上,从提升思路、提升要点、保障措施三个方面设计了R公司品牌价值提升方案;第六章为本文的研究结论与展望。文章的研究结论主要围绕R公司提升品牌价值展开:(1)R公司物业服务总体满意度较高,但是内部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安全保障、保洁、绿化、社区文化建设、价格感知、增值服务付费意愿、品牌知名度方面得分相对较低,有待进一步改善。(2)R公司品牌价值提升的要点为:围绕品牌价值提升理念、提升模式、提升内容与支撑平台四个方面展开,在‘四心’共筑舒适家园服务理念指导下,提出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管家式服务模式、建设O2O智慧社区平台三大措施。并且从实施步骤、人员设置、资金保障、技术支持四个方面构建支撑保障体系。通过创新性地以新一线城市中小型物业品牌价值提升为切入点,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文章构建了品牌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形成了中小型物业品牌价值提升的基本框架,为新一线城市其它中小型物业公司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借鉴。
曹钧俊[8](2018)在《企业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针对新兴移山(天津)重工有限公司现存的设备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合国内外设备管理系统的应用,采用先进的设备管理理论和互联网技术,构建了一个计算机系统工作平台,主要包括设备的购置安装、使用维护、技术改造、报废等一整个流程的技术管理.在本系统中,以优化管理为目标,以任务管理为核心,以故障分析为重点,对整个过程进行了综合管理,为从被动维护向状态维护过渡提供了一种方法。对企业的设备管理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根据新兴移山的设备管理现状,进行了需求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进行了总体方案的设计。保证设备管理部门和设备使用部门对所有设备正常运营的计划与控制,实现企业的管理模式可以科学并且高效的运作,建立移山设备管理的动态过程控制体系和目标管理机制。第二,根据总体方案,设计了C/S系统架构,设计数据库,利用MyBatis技术,将整个系统及各子模块的功能连接起来。包括基本信息设置、设备前期购置、设备资产管理、设备润滑管理、设备备件管理、工具管理、设备保养管理、设备维修管理、设备点检管理、设备更新改造、事务报警提醒、查询统计分析、其他管理等。最后的系统测试表明,该系统实现了设备所有信息资源的共享,优化了管理,体现了被动维修向预防性维修转变的思想,经济技术指标的分析为企业领导的决策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在本企业已实际运行,并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崔龙妹[9](2018)在《适用于变频调速的中型两极感应电机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两极感应电机有转速高、功率密度大、转动惯量小等显着优点。它与高速负载直接连接时,不但能提高传动效率而且可以减小噪音、增加传动系统可靠性。两极感应电机的笼型转子结构简单、平衡性好,适于高速和高温下长时间持续运行。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变频感应电机在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振动问题一直是中型两极变频感应电机的突出问题。根据激振力来源,振动可以分为电磁振动和机械振动,电磁激振力主要是气隙磁场主波径向力,机械激振力主要来自转子不平衡、轴承问题等产生的机械外力。研究和降低振动对变频应用的中型两极感应电机非常重要。本文中对原工频50Hz感应电机进行改造,使其适用于变频调速应用,主要内容包括:(1)分析出感应电机应用于变频调速场合时主要的设计难点为减振。根据电磁负荷和近似的临界转速初步设计出两个样机方案:A样机和B样机。(2)使用解析法分析了气隙中的径向电磁力波及其谐波分量,经过数值计算,选择合适的槽配合来削弱齿谐波电磁力。使用有限元方法计算定转子磁密并限制磁密大小,从而降低电磁激振力。(3)使用近似公式法计算转子一阶临界转速从而得到初步样机设计,使用经验公式法精确计算转子前几阶临界转速值,使临界转速计算值满足美国石油协会API541标准,避免共振发生。定性地分析了B样机采用对称风路的优点。优化端盖和机座刚度从而提高整机的固有频率。(4)经过上述的计算分析,选用B样机作变频调速的两极感应电机最终优化方案,在工厂生产和测试。依据试验结果和分析,证明了本论文的设计理念和计算方法具有可行性。
贺中禄[10](2017)在《低温热能质提升与转化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低温热资源丰富,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而没有得到高效利用。在能源短缺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对低温热实施高效、深度利用可有效缓解发展与能源供应之间的矛盾。低温热利用主要有热交换技术、热泵技术、热电转换三种利用方式。后两种利用方式由于可以实现热能的能质提升和能质转化,是该研究领域的重点与热点。本文以压缩式热泵和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简称ORC)发电两项技术为研究对象,在继续推进ORC发电技术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将热泵技术和ORC发电技术进行耦合,提出一种热泵和发电双功能集成热系统(Heat Pump and Power Generation Integrated System,简称HP-PG系统),此系统可利用低温热实现发电和热泵双重功能,实现对低温热的灵活、高效、深度利用。本文首先分析低温热能质提升与转化技术的原理与方法,对压缩式热泵和ORC发电两项技术的技术特征进行总结,分析两项技术的关键技术问题,包括有机工质的筛选、系统流固耦合、系统运行参数优化,为研究内容的开展奠定理论基础。开发适合于60-100℃温区的高效ORC发电系统形式,系统采取“预热器+蒸发器”组合式换热器和双螺杆膨胀机的结构形式,以最大程度降低热源发电温度和提高系统效率。建立50 kW低温ORC发电系统实验台,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角度出发出发,分析影响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并获得系统在非设计工况下运行性能。在最佳运行工况下,系统的输出电功率为46.5 kW,最大发电效率为6.52%,最大?效率为36.3%。根据不同月份的实验数据,通过数据拟合的方法提出一种ORC性能发电量与发电效率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此模型具有较高精度。为完善单功能ORC发电收系统在具体应用发面的不足,本文提出HP-PG系统,即利用同一套装置实现对低温热的热泵功能和发电功能。对其建立热力学模型,在变蒸发温度工况下对系统采用四种不同工质(R245fa、R152a、R142b和R134a)时的循环参数进行计算,以筛选出高效循环工质和获得系统的运行特性,为实验设备研发和运行参数的控制提供数据支撑。为验证HP-PG系统的可行性和稳定性,在国家“973”项目的支持下,搭建永磁涡旋式双功能系统实验台。实验采用永磁涡旋机械完成膨胀-发电和驱动-压缩功能,在膨胀过程中的等熵效率的峰值为82.56%,机电效率变化区间为34.5%-51.5%,在压缩过程的容积效率变化范围为0.83-0.96,最大等熵效率为89.3%,机电效率为47%-57.4%。对于系统的整体性能,ORC发电模式的最大发电量为2.95 kW,最大发电效率为3.75%,而热泵模式的制热温度最大为90℃,制热温度低于84℃时,系统COP大于2.25。对原有HP-PG系统实验台进行改进,采用开启式双螺杆机械与永磁电机外连接作为驱动-压缩和膨胀-发电单元,以探究此种形式系统的可行性和适用性。首先对双功能永磁电机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其发电效率为33.8%-84.8%,电动效率都基本处于75.0%-90.0%之间。系统的整体性能数据表明,永磁双螺杆式系统可以实现热泵和发电目标,与永磁涡旋式系统相比,其稳定性和鲁棒性较好,可以应用于大功率及热源波动较大的场合。
二、中小型企业设备润滑管理基本要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小型企业设备润滑管理基本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成组技术的林益公司润滑件单元制造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成组技术 |
1.2.1.1 国外成组技术的研究综述 |
1.2.1.2 国内成组技术的研究综述 |
1.2.2 单元生产 |
1.2.2.1 国外单元生产的研究综述 |
1.2.2.2 国内单元生产的研究综述 |
1.2.3 SLP方法 |
1.2.3.1 国外SLP方法的研究综述 |
1.2.3.2 国内SLP方法的研究综述 |
1.2.4 对现有文献的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1.3.1 林益公司零件分类研究 |
1.3.2 林益公司零件工艺优化研究 |
1.3.3 林益公司机加车间成组生产单元的布局研究 |
1.3.4 经济效益分析与保障措施研究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综述 |
2.1 成组技术 |
2.1.1 成组技术的概念 |
2.1.2 成组技术的原理 |
2.1.3 零件常用的分类方法 |
2.2 SLP方法 |
2.2.1 SLP法基本原理 |
2.2.2 SLP法的原则 |
2.2.3 SLP设计模式 |
第3章 林益公司生产现状分析 |
3.1 林益公司企业概况 |
3.2 企业生产管理系统状况 |
3.2.1 生产管理系统组织机构 |
3.2.2 主要产品 |
3.2.3 生产工艺流程 |
3.2.4 机加工车间布局状况 |
3.2.5 生产计划与执行控制情况 |
3.3 公司生产系统中的关键问题 |
3.3.1 低生产率和长制造周期 |
3.3.2 生产计划完成率低 |
3.3.3 在制品库存量多 |
3.4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人的因素 |
3.4.2 设备因素 |
3.4.3 产品因素 |
3.4.4 生产组织的要素 |
3.4.5 环境因素 |
第4章 基于成组技术的单元制造系统设计 |
4.1 改进方案的整体设计 |
4.1.1 改进方案的基本思路 |
4.1.2 改进方案的目标和原则 |
4.1.2.1 改进方案的目标 |
4.1.2.2 建立改进方案的标准 |
4.1.3 完善计划结构 |
4.2 零件分类研究 |
4.2.1 采用顺序分支法对零件分组 |
4.2.2 聚类分析法进行零件分组 |
4.3 成组工艺优化 |
4.4 成组生产单元规划 |
4.4.1 确定设备的类型 |
4.4.2 成组生产单元设备的合理布局设计方案 |
第5章 基于SLP方法车间布局优化 |
5.1 原始数据收集 |
5.1.1 产品的品种、产量、重量 |
5.1.2 生产工艺流程 |
5.1.3 车间作业单位划分 |
5.2 物流分析 |
5.2.1 绘制从—至表 |
5.2.2 划分物流强度等级 |
5.2.3 作业单位物流相关图 |
5.3 非物流分析 |
5.3.1 作业单位非物流关系分析 |
5.3.2 作业单位非物流相关图 |
5.4 综合关系分析 |
5.4.1 作业单位间综合相互关系分析 |
5.4.2 作业单位综合相互关系图 |
5.5 绘制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 |
5.5.1 计算综合接近程度 |
5.5.2 绘制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 |
5.6 作业单位面积相关图 |
5.7 车间布局方案设计 |
第6章 经济效益分析与保障方案实施的措施研究 |
6.1 效益分析 |
6.1.1 定性分析 |
6.1.1.1 生产效率提高 |
6.1.1.2 物流成本降低 |
6.1.1.3 在制品存量减少 |
6.1.2 定量分析 |
6.2 改善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研究 |
6.2.1 组织结构的优化 |
6.2.2 员工教育培训 |
6.2.3 数字化管理 |
6.2.4 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调研提纲 |
(2)情境驱动下装备类车辆产品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概述 |
1.1.1 装备类车辆市场发展态势 |
1.1.2 装备类车辆设计策略新探讨 |
1.1.3 用户体验带来产品价值点的转变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基于情境的设计研究现状 |
1.2.2 装备类车辆研究现状 |
1.2.3 设计程序与方法的理论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内容 |
1.5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1.5.1 研究创新点 |
1.5.2 研究难点 |
1.6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二章 装备类车辆情境驱动概念 |
2.1 情境驱动概念 |
2.1.1 设计范畴内情境相关理论研究 |
2.1.2 设计中的情境驱动 |
2.1.3 情境驱动特征 |
2.1.4 情境的组成要素 |
2.1.5 情境驱动的价值及应用 |
2.2 装备类车辆现状 |
2.2.1 装备类车辆定义与分类 |
2.2.2 装备类车辆特点 |
2.2.3 装备类车辆发展阻力与前景 |
2.3 情境驱动介入装备类车辆设计 |
2.3.1 情境驱动与装备类车辆的自然联系 |
2.3.2 “事理学”方法论对情境驱动设计的启发 |
2.3.3 设计求“是”,面向“物”的设计 |
2.3.4 设计求“事”,面向“管理”的设计 |
2.3.5 设计求“真”,面向“决策”的设计 |
2.4 PAET情境驱动理论模型构建 |
2.4.1 PAET情境驱动理论模型 |
2.4.2 情境驱动设计过程 |
2.4.3 人与物驱动 |
2.4.4 行为与目的驱动 |
2.4.5 时间与空间驱动 |
2.4.6 技术与标准驱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情境驱动下装备类车辆设计调研与分析 |
3.1 调研方法与框架 |
3.1.1 调研目的 |
3.1.2 调研内容 |
3.1.3 调研方法 |
3.2 设计系统相关者与企业结构调研 |
3.2.1 系统相关者构成 |
3.2.2 系统相关者地图 |
3.2.3 装备类车辆企业层次 |
3.3 设计实践中的情境驱动案例 |
3.3.1 大型国企主导的设计 |
3.3.2 大型民营企业主导的设计 |
3.3.3 中小民营企业参与的设计 |
3.4 实地调研与问题分析 |
3.4.1 专家深度访谈设计 |
3.4.2 专家深度访谈实施 |
3.4.3 调研总结与需求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情境驱动下装备类车辆设计策略 |
4.1 情境驱动下装备类车辆设计特点 |
4.1.1 情境分析前置 |
4.1.2 多重情境要素同步驱动 |
4.1.3 用户体验的重要性与非首要性特征 |
4.1.4 设计工作的提前性 |
4.2 装备类车辆设计需求导入 |
4.2.1 人物模型构建 |
4.2.2 设计需求归纳 |
4.2.3 情境驱动下的设计路径 |
4.3 情境驱动下的设计实践策略 |
4.3.1 系统化梳理设备使用情境 |
4.3.2 构建符合多情境分类的车辆总布置 |
4.3.3 优化以使用情境为主导的人机问题 |
4.3.4 搭建以操作情境为基础的智能控制系统 |
4.3.5 促进形成以企业主导的用户交流平台 |
4.4 合作情境中的项目管理策略 |
4.4.1 工作交互导向下的技术协议共建 |
4.4.2 责任意识下实行沟通书面化 |
4.4.3 设计主动导向下合作默契共建 |
4.4.4 风险识别与控制工作前置 |
4.5 基于情境需求的产品设计决策 |
4.5.1 引导真实情境下的项目评审 |
4.5.2 尊重企业特点与决策机制 |
4.5.3 收益平衡导向下合作分歧决策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ANY伸缩臂叉装车设计开发 |
5.1 伸缩臂叉装车系统设计情境 |
5.1.1 叉装车项目情况介绍 |
5.1.2 叉装车的情境问题研究 |
5.1.3 叉装车设计定义 |
5.2 “STH1256A”伸缩臂叉装车综合设计 |
5.2.1 基本设计概念 |
5.2.2 整车外造型概念方案 |
5.2.3 车辆内饰与人机交互设计 |
5.2.4 基于JACK软件仿真的驾驶室设计验证 |
5.3 设计流程与设计管理 |
5.3.1 设计周期与设计流程 |
5.3.2 项目关键变化与风险控制 |
5.3.3 项目合作中的默契共建 |
5.4 项目成果与反思拓展 |
5.4.1 落地:创意设计与工程优化的合力 |
5.4.2 对情境驱动设计理论的反思与拓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专家访谈记录 |
附录二: 图片及表格来源 |
附录三: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与项目成果 |
(3)JR润滑油公司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相关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企业所得税含义及特征 |
2.1.2 纳税筹划含义及特征 |
2.2 企业纳税筹划目标 |
2.2.1 企业纳税筹划的宏观目标 |
2.2.2 企业纳税筹划的微观目标 |
2.3 公司纳税筹划的原则 |
2.3.1 服从于财务管理总体目标的原则 |
2.3.2 依法性原则 |
2.3.3 综合性原则 |
2.3.4 适时调整原则 |
2.3.5 风险防范原则 |
2.4 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方法 |
2.4.1 减免退税筹划法 |
2.4.2 扣除抵免筹划法 |
2.4.3 分割和延期筹划法 |
2.4.4 税收优惠政策筹划法 |
第三章 JR润滑油公司企业所得税纳税现状分析 |
3.1 JR润滑油公司概况 |
3.1.1 JR润滑油公司简介 |
3.1.2 JR润滑油公司结构 |
3.1.3 JR润滑油公司经营状况 |
3.2 JR润滑油公司企业所得税纳税现状 |
3.2.1 JR润滑油公司涉税基础信息 |
3.2.2 JR润滑油公司企业所得税缴纳情况 |
3.2.3 JR润滑油公司企业所得税管理现状 |
3.3 JR润滑油公司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存在的问题 |
3.3.1 购置润滑油专用反应釜环节存在的问题 |
3.3.2 生产环节袋式过滤机维修方式选择的问题 |
3.3.3 销售环节未成立单独核算部门的问题 |
3.3.4 其他高新技术可享受的优惠政策问题 |
3.4 JR润滑油公司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空间分析 |
3.4.1 企业原材料基础油采购方面的筹划空间分析 |
3.4.2 企业生产加工设备袋式灌装机的筹划空间分析 |
3.4.3 企业销售主营产品油基方面的筹划空间分析 |
3.4.4 企业其他方面的筹划空间分析 |
第四章 JR润滑油公司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方案设计 |
4.1 原材料采购方面的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 |
4.1.1 采购有税收优惠政策的反应釜设备 |
4.1.2 原材料基础油存货计价方式的选择 |
4.2 生产加工设备的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 |
4.2.1 缩短高强度高使用率袋装灌装机的折旧年限 |
4.2.2 调低未使用生产设备真空过滤机的残值比例 |
4.2.3 选择能增加抵扣的液体自动灌装设备维修方式 |
4.3 销售方面的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 |
4.3.1 销售主营产品油基时进行折扣销售 |
4.3.2 成立独立核算的润滑油销售部门 |
4.3.3 选择合适的绿擘润滑油销售收入计价方式 |
4.3.4 延缓纳税申报时间的筹划方式 |
4.4 企业利用其他方面的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 |
4.4.1 自主知识产权添加剂技术服务所得税收优惠政策 |
4.4.2 JR润滑油公司形象广告费和业务招待费的列支 |
4.4.3 合理利用公益性捐赠 |
4.4.4 所得税预缴方式的选择 |
4.4.5 基础油处理研发费用及职工福利费用加计扣除 |
第五章 JR润滑油公司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效果分析及保障措施 |
5.1 JR润滑油公司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方案的预期结果 |
5.1.1 润滑油原材料采购方面筹划效果 |
5.1.2 生产加工方面筹划效果 |
5.1.3 产品销售方面筹划效果 |
5.1.4 其他方面筹划效果 |
5.2 JR润滑油公司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可能存在的风险 |
5.2.1 单一税种筹划对其他税种产生影响 |
5.2.2 税收政策的时效性对筹划方案产生影响 |
5.2.3 非税收益减少的筹划风险 |
5.3 JR润滑油公司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的保障措施 |
5.3.1 加强税收筹划方案的综合性 |
5.3.2 更新税收筹划观念 |
5.3.3 提高管理层的筹划思想 |
5.3.4 增强专业人员的业务能力 |
5.3.5 建立风险预警系统 |
5.3.6 建立纳税筹划的组织保障 |
5.3.7 密切关注税收政策的变动趋势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4)长沙展鸿化工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1.2.1 理论基础 |
1.2.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长沙展鸿化工有限公司发展环境分析 |
2.1 长沙展鸿化工有限公司发展概况 |
2.1.1 公司发展历程 |
2.1.2 公司发展现状 |
2.2 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2.2.1 宏观环境分析 |
2.2.2 竞争环境分析 |
2.3 公司内部资源与能力分析 |
2.3.1 公司内部资源分析 |
2.3.2 公司核心能力分析 |
2.4 SWOT分析 |
2.4.1 优势与劣势 |
2.4.2 机会与威胁 |
2.4.3 SWOT矩阵 |
第3章 长沙展鸿化工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与选择 |
3.1 公司使命与愿景 |
3.1.1 公司使命 |
3.1.2 公司愿景 |
3.2 公司战略目标制定 |
3.3 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
3.3.1 公司层面的战略选择 |
3.3.2 业务层面的战略选择 |
3.3.3 职能层面的战略选择 |
第4章 长沙展鸿化工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 |
4.1 战略实施的步骤 |
4.1.1 舆论准备 |
4.1.2 团队组建 |
4.1.3 计划与目标制定 |
4.1.4 实施绩效评估 |
4.2 战略实施的保障 |
4.2.1 完善相匹配的产权制度 |
4.2.2 优化组织结构 |
4.2.3 营造适应创新变革的企业文化 |
4.2.4 建立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
4.2.5 明确公司营销重点与策略 |
4.3 预期效果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绩效考核明细表 |
附录B 人员招聘工具 |
(5)新媒体技术与科技类小型民企创新共同体的建构 ——基于三家民企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的创新点 |
1.4 本文的主要结构 |
2 文献综述 |
2.1 企业关系网络的相关研究视角 |
2.1.1 经济学视角 |
2.1.2 社会学视角 |
2.1.3 传播学视角 |
2.2 企业关系网络形成的动力机制 |
2.2.1 资源依赖理论 |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3 社会嵌入理论 |
2.2.4 行动者网络理论 |
2.3 企业关系网络的协调机制 |
2.3.1 市场机制 |
2.3.2 政府机制 |
2.3.3 联盟机制 |
2.3.4 私人关系机制 |
2.3.5 媒介机制 |
2.4 企业关系网络的测度与绩效 |
2.4.1 结构维度与绩效 |
2.4.2 关系维度与绩效 |
2.5 已有研究的评述 |
2.5.1 新媒体时代小型民企建构关系网络的实践 |
2.5.2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视角的选择 |
3.1.1 以新媒体技术与行动者网络建构为分析路径 |
3.1.2 聚焦科技类小型民营企业主为核心的“创新”关系网络 |
3.1.3 以“创新共同体”定义本文的研究对象 |
3.2 研究框架 |
3.3 技术路线 |
3.4 研究方法 |
3.4.1 案例选择 |
3.4.2 数据采集与分析 |
3.4.3 本研究设计的信效度分析和研究伦理说明 |
4 PC时代破土——单中心辐射式创新共同体的建构 |
4.1 固定化:PC时代的新媒体技术 |
4.2 PC时代的行动者网络建构 |
4.2.1 前期准备 |
4.2.2 企业关系网络的建构 |
4.3 破土:PC时代的新媒体技术使用 |
4.4 单中心辐射式创新共同体的建构 |
4.4.1 沟通机制:平面式 |
4.4.2 网络结构特征:层级化 |
4.4.3 私人关系与政府调控下的网络生产 |
4.4.4 单中心辐射式创新共同体 |
5 移动社交时代重组——多级渗透式的创新共同体的建构 |
5.1 移动化:移动社交时代的新媒体技术 |
5.2 移动社交时代行动者网络的建构 |
5.2.1 前期准备 |
5.2.2 企业关系网络的建构 |
5.3 重组:移动社交时代的新媒体技术使用 |
5.4 多级渗透式创新共同体的建构 |
5.4.1 沟通机制:交叉式 |
5.4.2 网络结构特征:扁平化 |
5.4.3 市场机制和媒介链接下的网络拓展 |
5.4.4 多级渗透式创新共同体 |
6 智能媒体时代进化——立体嵌入式的创新共同体的建构 |
6.1 智能化:智能媒体时代的新媒体技术 |
6.2 智能媒体时代行动者网络的建构 |
6.2.1 前期准备 |
6.2.2 企业关系网络的建构 |
6.3 进化:智能媒体时代的新媒体技术使用 |
6.4 立体嵌入式创新共同体的建构 |
6.4.1 沟通机制:链接式 |
6.4.2 组织结构:小型化与流动性 |
6.4.3 联盟组合与数据驱动下的网络优化 |
6.4.4 立体嵌入式创新共同体 |
7 结论与讨论:创新共同体——技术与个体惯习的同构 |
7.1 新的可能性:作为互惠工具的新媒体技术 |
7.1.1 作为关键行动者的新媒体技术 |
7.1.2 信息交流的平台 |
7.1.3 印象管理的手段 |
7.1.4 网络转译的渠道 |
7.2 个体惯习:新媒体技术的使用 |
7.3 创新共同体的历史变迁 |
7.3.1 结构变迁:小型、多元、流动性与复杂结构 |
7.3.2 关系变迁:信任与身份认同 |
7.4 从技术逻辑到人的主体性 |
7.5 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企业关系网络特征调查问卷 |
附录2 新媒体技术与科技类小型民企创新共同体的建构访谈提纲 |
附录3 访谈对象目录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6)精益成本管理在湖南YF水泥公司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精益成本管理的理论研究 |
1.2.2 精益成本管理的支持环境 |
1.2.3 精益成本管理的应用研究 |
1.2.4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精益成本管理的基本理论 |
2.1 精益成本管理理论基础 |
2.1.1 精益管理理论 |
2.1.2 价值链管理理论 |
2.1.3 作业管理理论 |
2.1.4 战略管理理论 |
2.2 精益成本管理基本概述 |
2.2.1 精益成本管理主要内容 |
2.2.2 精益成本管理基本要素 |
2.2.3 精益成本管理的特点 |
2.3 精益成本管理实施工具 |
2.3.1 6S现场管理 |
2.3.2 TPM设备管理 |
第3章 湖南YF水泥公司成本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湖南YF水泥公司简介 |
3.1.1 公司基本情况 |
3.1.2 行业环境分析 |
3.2 湖南YF水泥公司成本管理现状 |
3.2.1 成本管理组织机构 |
3.2.2 公司的成本费用现状 |
3.2.3 成本管理采取的方法 |
3.3 湖南YF水泥公司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1 研发环节成本管理活动缺失 |
3.3.2 采购成本管理缺乏统一规范 |
3.3.3 产品生产环节的管理粗放 |
3.3.4 缺乏对物流成本的有效管理 |
3.4 成本管理问题具体成因总结分析 |
第4章 精益成本管理在湖南YF水泥公司的具体应用 |
4.1 湖南YF水泥公司应用精益成本管理的可行性 |
4.2 湖南YF水泥公司精益成本管理的总体思路 |
4.2.1 构建精益成本管理组织机构 |
4.2.2 识别企业的价值链 |
4.2.3 制定精益成本管理目标 |
4.2.4 划分精益成本管理责任 |
4.3 湖南YF水泥公司精益成本管理的具体措施 |
4.3.1 协调各部门参与研发阶段成本规划工作 |
4.3.2 优化物料采购流程且加强供应商管理合作 |
4.3.3 推行6S现场管理和TPM设备精益化管理 |
4.3.4 采用作业成本管理且建立岗位责任制 |
4.3.5 构建完善的精益化物流体系 |
4.3.6 基于客户关系管理进行成本改善 |
第5章 湖南YF水泥公司精益成本管理的保障措施 |
5.1 建立精益成本责任考核体系 |
5.2 培养高素质的精益管理适用性人才 |
5.3 整合企业成本信息资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新一线城市中小型物业公司品牌价值提升方案设计研究 ——以CD市R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房地产转型相关研究 |
1.2.2 品牌价值相关研究 |
1.2.3 物业管理相关研究 |
1.2.4 物业公司品牌价值提升相关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主要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1.3.4 创新点 |
2 品牌价值相关理论基础 |
2.1 品牌价值的内涵 |
2.2 服务质量模型 |
2.3 顾客感知价值理论 |
2.4 小结 |
3 R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 |
3.1 R公司简介 |
3.2 R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2.1 新一线城市CD市物业行业概况 |
3.2.2 新一线城市CD市物业服务行业市场分析 |
3.3 R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3.1 服务项目概况 |
3.3.2 公司资源与能力 |
3.4 R公司战略选择 |
4 基于品牌价值的R公司服务满意度评估 |
4.1 物业公司服务满意度评估维度构建 |
4.2 R公司服务满意度评估实证分析 |
4.2.1 问卷发放与优化 |
4.2.2 样本基础信息 |
4.2.3 满意度评价结果 |
5 案例分析与R公司品牌价值提升方案 |
5.1 优秀物业公司案例分析 |
5.1.1 产品价值提升的经验归纳 |
5.1.2 顾客价值提升的经验归纳 |
5.1.3 市场价值提升的经验归纳 |
5.2 R公司品牌价值提升思路 |
5.3 R公司品牌价值提升要点 |
5.3.1 服务理念设计 |
5.3.2 服务模式与内容设计 |
5.3.3 智慧社区O2O平台设计 |
5.4 R公司品牌价值提升的实施重点与保障 |
5.4.1 实施的重点与步骤 |
5.4.2 机构设置与人力资源保障 |
5.4.3 财务资金保障 |
5.4.4 技术支持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企业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设备管理系统的国内现状 |
1.2 设备管理系统的国外现状 |
1.3 新兴移山设备管理概况 |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结构安排 |
第2章 系统的需求分析和概要设计 |
2.1 当前企业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
2.2 系统设计的目标和可行性分析 |
2.2.1 系统设计目标 |
2.2.2 系统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
2.3 系统的功能需求和结构 |
2.4 系统的业务模型 |
2.5 系统的业务流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的关键技术概述 |
3.1 C/S系统架构 |
3.2 C#语言技术 |
3.3 Web技术 |
3.4 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 |
3.5 Mybatis技术 |
3.6 局域网拓扑结构概述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所有功能模块设计 |
4.1 系统功能设计 |
4.1.1 用户登陆设计 |
4.1.2 基本信息设计 |
4.1.3 设备前期购置设计 |
4.1.4 设备资产管理设计 |
4.1.5 设备润滑管理设计 |
4.1.6 设备备件管理设计 |
4.1.7 设备保养管理设计 |
4.1.8 设备维修管理设计 |
4.1.9 设备点检管理设计 |
4.1.10 设备更新改造设计 |
4.2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2.1 概念数据库设计 |
4.2.2 逻辑数据库设计 |
4.2.3 物理数据库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的实现 |
5.1 系统界面实现 |
5.2 系统权限设置 |
5.3 基本信息设置 |
5.4 设备前期购置 |
5.5 设备资产管理 |
5.6 设备润滑管理 |
5.7 设备备件管理 |
5.8 设备保养管理 |
5.9 设备维修管理 |
5.10 设备点检管理 |
5.11 设备更新改造 |
5.12 本章小结 |
第6章 应用实例 |
6.1 设备管理系统的安装和调试 |
6.2 实际使用示例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系统的有效性评价 |
7.1 有效性分析 |
7.2 系统实际运行结果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适用于变频调速的中型两极感应电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中型两极感应电机应用和研究现状 |
1.2 变频调速下的感应电机 |
1.2.1 变频调速系统对感应电机的影响 |
1.2.2 适用于变频调速的感应电机的设计要点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任务 |
第二章 感应电机设计要求和难点 |
2.1 中型两极感应电机的振动问题 |
2.1.1 感应电机振动问题的危害 |
2.1.2 振动原因分析和控制措施 |
2.1.3 感应电机振动的国际标准 |
2.1.4 临界转速的国际标准 |
2.2 感应电机主要性能要求与设计难点 |
2.2.1 感应电机主要性能要求 |
2.2.2 感应电机设计难点 |
2.3 感应电机设计方法研究 |
2.4 初始的样机设计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磁设计中的减振措施 |
3.1 磁势磁导法分析径向电磁力波 |
3.1.1 磁势磁导决定的气隙磁场 |
3.1.2 径向电磁力波的解析分析 |
3.1.3 力波阶数计算和抑制齿谐波的槽配合选择 |
3.2 有限元法分析优化定转子磁密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构设计中的减振与风路优化 |
4.1 刚性转子样机的临界转速计算 |
4.1.1 近似法计算轴的一阶临界转速 |
4.1.2 经验公式法精确计算轴的前几阶临界转速 |
4.2 滑动轴承与对称风路 |
4.2.1 对称风路设计 |
4.2.2 轴承油温计算与管风冷设计 |
4.3 降低振动的其他措施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1 效率和温升 |
5.1.1 损耗和效率试验结果 |
5.1.2 电机温升试验结果 |
5.2 轴承测温试验 |
5.2.1 轴承测温试验说明 |
5.2.2 轴承测温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 振动试验 |
5.3.1 振动速度传感器测振 |
5.3.2 接近式位移传感器测振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低温热能质提升与转化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能源现状 |
1.1.2 低温热能利用现状 |
1.1.3 低温热能利用技术 |
1.2 ORC发电与压缩式热泵技术研究现状 |
1.2.1 ORC发电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压缩式热泵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低温热能质提升与转化技术分析 |
2.1 低温热能质提升与转化原理与方法 |
2.2 能质提升与转化关键技术问题 |
2.2.1 循环工质的选择 |
2.2.2 热流体机械与循环工质性质的耦合匹配 |
2.2.3 系统运行参数优化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低温热ORC发电系统性能研究 |
3.1 ORC系统热力学模型 |
3.1.1 蒸发器 |
3.1.2 膨胀机 |
3.1.3 冷凝器 |
3.1.4 工质泵 |
3.1.5 评价指标 |
3.2 低温热ORC发电系统实验研究 |
3.2.1 实验系统组成 |
3.2.2 实验方法与数据误差 |
3.2.3 实验结果 |
3.3 ORC系统性能预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热泵与发电双功能集成热系统 |
4.1 现单一功能技术应用困境 |
4.2 HP-PG系统技术特征 |
4.2.1 HP-PG系统运行原理与方法 |
4.2.2 HP-PG系统中关键技术 |
4.2.3 HP-PG系统优势及应用 |
4.3 HP-PG系统理论循环性能 |
4.3.1 循环工质选择 |
4.3.2 系统模型 |
4.3.3 系统循环参数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永磁涡旋式HP-PG系统实验研究 |
5.1 实验系统组成 |
5.1.1 永磁同步涡旋机械 |
5.1.2 换热器 |
5.1.3 工质循环泵 |
5.1.4 节流阀 |
5.1.5 其他辅助设备 |
5.1.6 参数测量与误差分析 |
5.2 实验内容和方法 |
5.2.1 实验内容 |
5.2.2 实验方法 |
5.3 实验结果和讨论 |
5.3.1 永磁同步涡旋压缩膨胀一体机性能 |
5.3.2 ORC发电模式系统性能 |
5.3.3 热泵模式系统性能 |
5.4 系统运行中的问题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永磁螺杆式HP-PG系统实验研究 |
6.1 永磁电机性能测试 |
6.1.1 永磁电机发电性能测试 |
6.1.2 永磁电机电动性能测试 |
6.1.3 小结 |
6.2 永磁双螺杆式HP-PG系统性能实验 |
6.2.1 实验方法 |
6.2.2 实验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性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中小型企业设备润滑管理基本要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成组技术的林益公司润滑件单元制造系统设计研究[D]. 马林飞.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3)
- [2]情境驱动下装备类车辆产品设计策略研究[D]. 翁超. 江南大学, 2020(01)
- [3]JR润滑油公司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研究[D]. 范雨晗.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4]长沙展鸿化工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罗景顺. 湖南大学, 2019(05)
- [5]新媒体技术与科技类小型民企创新共同体的建构 ——基于三家民企的案例研究[D]. 刘文杰. 武汉大学, 2019(01)
- [6]精益成本管理在湖南YF水泥公司的应用研究[D]. 张雨洁. 湖南大学, 2019(06)
- [7]新一线城市中小型物业公司品牌价值提升方案设计研究 ——以CD市R公司为例[D]. 黎晓.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8]企业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曹钧俊. 北京工业大学, 2018(03)
- [9]适用于变频调速的中型两极感应电机设计[D]. 崔龙妹.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 [10]低温热能质提升与转化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D]. 贺中禄. 天津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