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治区党委召开人大工作会议——王乐泉 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 阿木冬·尼牙孜发表重要讲话,周声涛作总结讲话(论文文献综述)
王明科[1](2018)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活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中,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党诞生、成长、发展、壮大的见证,也是党面向未来实现新目标、夺取新胜利、铸造新辉煌的保证;而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则是这一重大政治活动的主体,他们以参与者和决策者的政治角色创造历史,也以这样的身份载入史册。从中共一大开始,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便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群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每个重要历史节点上,都发挥着重要的历史作用。而适应不同的历史环境、革命建设任务变化需要,每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在微观上,又呈现出不同的结构特点和个体风貌。更为重要的是,伴随着党的建设的不断加强,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全国代表大会制度的不断完善,代表制度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规范,从单一到系统的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而且,随着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深入推进,代表制度也需要持续改进和完善,以保证与其所承担的时代使命相适应。考察代表问题的历史发展,探究代表制度建设的未来走向,正是论文致力于研究的核心问题。论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后面部分共分为五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和阐述论文的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概念界定及主要文献史料、学术研究的情况、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点和重点难点等。第一章,主要研究中共一大至七大的代表问题。这七次代表大会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召开,按照重要性,代表制度建设的丰富程度,代表人数等方面的差别划分为四节进行阐述。中共一大代表是代表问题的起点,他们不仅参与了早期党组织的建立,而且亲手缔造了中国共产党,在一大召开期间,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创立了代表履职尽责的典范。中共二大是代表制度化的开端,代表中首次出现工人代表,体现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属性,由于人数较少,代表在大会上承担了各类角色。中共三大、四大期间,代表制度开始具体化,部分地区的代表产生开始采取选举的方式,而围绕着第一次国共合作问题,代表在大会议事时进行了激烈争论,思想分歧开始呈现。中共五大、六大时,面对大革命失败,代表们经历了五大时的迷茫,也经历了六大时的艰辛,在沉痛中反思,在逆境中崛起,开启了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新探索。中共七大时,中国共产党已经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全党上下思想空前统一,在这样的形势下,七大代表几经波折,最终共同成就了一次独立自主、团结奋进的代表大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代表问题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第二章,主要探讨八大至十一大的代表问题。这四次代表大会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召开的,根据历史背景的不同进行分别阐述。八大是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第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是党代表大会历史上唯一一次提出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大会。代表在大会上广泛发言,充分行使选举权,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意见建议。九大、十大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召开,受极“左”思潮影响,在代表推选、代表队伍结构和履职行为方面偏离正确轨道,出现许多偏差。中共十一大虽然没有实现拨乱反正,但对代表制度进行了初步恢复。代表问题在这一期间经历的挫折起伏,恰恰反映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性、根本性作用,对依规治党有重要启示。第三章,主要探讨十二大至十五大的代表问题。这四次代表大会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形成时期召开的,有着拨乱反正、实现党内生活正常化和规范化、不断加强党的建设的独特历史背景。在此期间,代表制度不仅得到恢复,而且实现了发展,特别是党内选举制度的建立,使得代表产生机制更加规范。代表的先进性标准条件不断提升,候补代表被取消,特邀代表设立,台湾省籍党员代表的选举过程更加规范,代表中党员干部比例总体趋于下降,生产和工作一线代表占比不断增加,代表结构更加科学合理。代表问题进入发展和完善的大好时期,无论是制度建设还是实践层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第四章,主要探讨十六大至十九大的代表问题。十六大党章对党的性质进行了新概括,“两个先锋队”的性质定位,对党员结构影响深远。从十六大开始,中央逐渐吸取地方常任制试点经验,探索加强代表制度建设,增强代表联系党员群众、发挥作用的途径,建立了以规范代表问题为核心的党内法规——代表任期制。代表的条件更加与时俱进,新社会阶层和新经济组织党员开始进入代表队伍,代表产生程序步骤更加规范,差额公示展现发扬民主新风貌。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下,代表资格审查在十九大时正向发力,传递了强烈的从严信号;而“党代表通道”的开放,也为代表履职增添了新的平台。第五章,主要对代表制度建设与代表作用发挥的路径选择进行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承担着为推进伟大事业,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提供坚强组织保证的重任。在这样的党情国情背景下,代表问题需要立足基础性、长期性和稳定型的本质属性,以全面从严理念为引领,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要求为指导思想,以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为动力源泉,以发扬党内民主为重要目标,深化代表制度建设,保持代表结构基本稳定,强化对代表政治素质的要求,推进代表提案制的实施,完善代表培训机制,建立党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统筹联络代表的日常工作机构,强化代表作用发挥。
李梅[2](2014)在《维吾尔戏剧研究》文中指出维吾尔戏剧作为新疆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剧,以其独特的戏剧个性在中国剧坛独树一帜。无论作为戏剧本体,还是它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和艺术审美,维吾尔戏剧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首次就维吾尔戏剧的形成、历史、本体、剧作等进行系统地分析和论证。维吾尔戏剧是在维吾尔传统戏剧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周边兄弟民族优秀戏剧文化而来的。维吾尔传统文化是维吾尔戏剧形成的内部条件,民间曲艺与维吾尔叙事诗、民间乐舞与“十二木卡姆”、民俗活动与“麦西热甫”等都是构成维吾尔戏剧的重要因素和流播场域;周边国家及民族戏剧文化和抗战时期的“话剧运动”是促成维吾尔戏剧诞生的外部条件。它以20世纪30年代《艾里甫与赛乃姆》为形成标志,历经新中国到“文革”时期的曲折发展,新时期到20世纪90年代的繁荣与创新,再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重振和突围,维吾尔戏剧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过程。丰富独特的剧目和剧本体制,“诗、乐、舞、戏”融为一体的艺术形态,“载歌载舞,歌舞并重”的表演风格,“一曲多用”的音乐创作体制和民族唱腔及乐器,浓郁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舞台美术等,共同构成了维吾尔戏剧“独具风标”的,融民族性、地方性为一体的美学特征。笔者欲结合戏剧戏曲学,借鉴宗教学、历史学、地理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理论研究方法,在对维吾尔戏剧相关资料进行系统爬梳的基础上,理清维吾尔戏剧的发展脉络,探究其形成轨迹及构成因素,针对维吾尔戏剧的剧本、音乐、舞台和表演等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通过代表作家及剧作的具体分析,突出维吾尔戏剧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特征,揭示维吾尔戏剧在中国戏剧坐标中“和而不同”的典范美学意义。
张莉[3](2013)在《民族与国家关系中的话语实践及变迁研究 ——库尔班大叔上北京的文本分析》文中提出费尔克拉夫认为,话语实践牵涉到文本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过程,这个过程与话语得以产生的特殊的经济、政治和制度背景相关联,因而是社会性的,不仅如此,因为文本生产和解释的认识过程建立在内化的社会结构和社会习俗的基础之上,所以,文本的生产和消费也具有社会认识性。与此同时,话语建构来自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根植并定向于真实的社会结构,因而话语实践在传统方式和创造性方式两方面都有建构性,有助于再造社会本身,也有助于改变社会。在费尔克拉夫建立的这个文本、话语实践与社会变迁的话语分析框架中,借助于对文本的生产、分配与消费的分析,即特定的话语实践的分析,可以在文本与社会变迁中建立联系,有效的呈现与解释社会变迁。本文采纳了这样的分析框架,通过建国后不同历史时期库尔班·吐鲁木文本的生产过程、分配和消费方式,来呈现特定历史时期中民族与国家关系的特征与变迁,并尽可能的回答这种特征何以产生与呈现,以及主流国家话语如何塑造与想象民族与国家关系。具体而言,文章分析了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民族与国家关系领域,主流国家话语如何借用库尔班·吐鲁木的故事将感恩主题确立下来,进入60年代即文化大革命时期,感恩主题又如何转变为神话表述继而抹消民族存在与差别,模糊民族与国家关系界限,以及到90年代,在民族分裂主义的刺激与地方应对策略的共同推动下,库尔班·吐鲁木如何退出神话抒写,在意义扩展后的民族团结话语的统摄之下,成为热爱国家反对分裂的符号与象征。自库尔班·吐鲁木登上历史舞台,在他的文本生产和意义的附加、重新解释以及挪用改造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库尔班·吐鲁木始终以一种符号手段参与到民族与国家关系的建构中。建国后民族与国家关系的历程与发展,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建构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民族与国家关系的塑造所取得的认识、经验、教训、反思,都能在具体的文本生产与话语实践中体现出来,国家关于民族与国家关系的塑造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自我建构与想象的持续性过程,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有关民族与国家关系问题的具体反映、协商与调合。
自治区政协办公厅[4](2010)在《自治区政协2009年大事记》文中研究表明1月 6日至10日 自治区政协十届二次会议在乌鲁木齐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自治区十届政协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提案工作报告以及有关决议。委员们列席了自治区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听取并讨论了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以及计划、财政和两院报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
李成强[5](2003)在《自治区十届人大一次会议隆重开幕》文中研究表明本报讯(记者李成强)带着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的豪情和美好期待,肩负着全疆1900多万各族人民的重托,来自天山南北的500多名自治区人大代表聚集在新疆人民会堂,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权,
张雪梅[6](2002)在《2002年度《新疆人大》总目录(总第226—237期)》文中研究说明
辛萍[7](2002)在《努力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 维护我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文中指出本报乌鲁木齐10月12日讯(记者辛萍)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10月10日至12日下午召开自治区宗教工作会议。会议号召,全区上下要认真实践“三?
刘建忠,艾黎根·热西提[8](2002)在《加快经济发展 维护社会稳定 提高全民素质——出席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疆代表团讨论纪实》文中认为 3月5日至15日,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出席会议的我区59名全国人大代表,带着全疆1900万各族人民的重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献计献策,向大会提交议案和建议、批评、意见,反映新疆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以推动新疆各项事业的发展。
陈峰[9](2002)在《自治区党委召开人大工作会议——王乐泉 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 阿木冬·尼牙孜发表重要讲话,周声涛作总结讲话》文中研究指明 1月13至14日,自治区党委召开人大工作会议,专题研究人大工作,明确提出新形势下人大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要求各级党委加强和改善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更好地发挥各级人大的职能作用,推动全疆人大工作上新水平。会议经过充分讨论,做出了《自治区党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大工作的决定》(全文另发)。
买买提·玉素甫[10](2002)在《接受人大监督 履行检察职权——在自治区党委人大工作会议上的发言》文中认为 这次自治区党委人大工作会议,是加强自治区地方人大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是新世纪初推进我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促进依法治区的一次盛会,我代表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对会议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并祝大会圆满成功。会上王乐泉书记、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主席、阿木冬·尼牙孜主任的重要讲话,为我区检察机关在自治区人
二、自治区党委召开人大工作会议——王乐泉 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 阿木冬·尼牙孜发表重要讲话,周声涛作总结讲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治区党委召开人大工作会议——王乐泉 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 阿木冬·尼牙孜发表重要讲话,周声涛作总结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
一、学科视角:代表问题是中共党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
二、选题意义:丰富和深化中共制度史与人物史的研究 |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主要文献史料 |
一、概念界定 |
二、主要文献史料 |
第三节 学术研究综述 |
一、关于学术研究过程的概述 |
二、关于学术研究内容的概述 |
三、评价:关于学术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重点、创新点和难点 |
第一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代表问题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代表制度的初步确立 |
一、做始也简:早期党组织的建立与一大的筹备 |
二、星星之火:一大代表的产生方式与结构 |
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一大代表的开创性履职实践 |
四、制度发轫:二大党章首次规定代表人数由中央委员会确定 |
五、结构变化:二大代表中开始出现工人身份的代表 |
六、角色多元:二大代表承担的职能开始丰富化 |
第二节 三大、四大:代表制度建设与履职实践情况 |
一、代表制度内容开始具体化 |
二、选举代表方式的采用与代表结构的多元化 |
三、代表议事中的思想分歧与代表培训的萌芽 |
第三节 五大、六大:大革命失败前后的代表制度的坚守 |
一、背景:党的建设加强与代表大会制度的继续完善 |
二、代表制度内容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 |
三、代表队伍的壮大与代表结构导向的变化 |
四、从迷茫到反思:大革命失败对代表履职尽责的影响 |
第四节 七大前后:关于代表问题的自主探索与实践 |
一、革命形势变化与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发挥 |
二、中国共产党对代表制度的自主探索与完善 |
三、七大代表的产生过程与全面审查 |
四、“小长征”与代表选举权的行使 |
第二章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代表问题 |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后代表制度建设的历史背景 |
一、“九月决议”与恢复、扩大党内民主生活 |
二、“两个国会”论开启了代表制度建设的新阶段 |
三、自下探索:地方党代表大会的实践及其意义 |
四、八大“预演”:1955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 |
第二节 八大期间:代表问题的发展与实践具有开创性 |
一、全面执政条件下代表产生机制的巩固与完善 |
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实施及其对代表制度的影响 |
三、代表的结构特点——党员干部超八成 |
四、代表履职展现积极、热烈、民主的良好会风 |
五、极“左”思潮影响下的代表制度式微 |
第三节 九大至十一大的代表问题 |
一、九大代表推选偏离正确轨道 |
二、十大代表推选工作继续错误路线 |
三、九大、十大代表履职行为存在偏差 |
四、九大、十大:代表制度的根基尚存 |
五、十一大对代表制度初步恢复 |
六、对九大至十一大期间代表问题的反思 |
第三章 改革开放初期至十五大的代表问题 |
第一节 代表制度恢复与继续发展的历史背景 |
一、思想与理论的拨乱反正 |
二、党内政治生活逐步正常化与规范化 |
三、党的建设:从“整党”到“从严治党”,再到“新的伟大工程” |
第二节 代表制度恢复与继续发展的具体内容及过程 |
一、党代表大会制度的规范化建设与发展 |
二、代表制度的恢复与发展 |
三、党内选举制度的完善及对代表制度的影响 |
第三节 十二大至十五大代表的产生 |
一、代表先进性的标准衍变 |
二、取消候补代表的制度设计,设置特邀代表 |
三、代表的产生时间和选举单位 |
四、选举代表的程序与方式 |
五、台湾省籍党员代表的选举 |
六、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人员结构及审查内容 |
第四节 十二大至十五大代表的结构分析及其特点 |
一、代表分配名额和人数每次递增 |
二、从代表结构变化看党内民主的发展 |
第五节 十二大至十五大代表的履职问题 |
一、取消大会发言,开启代表分组讨论的议事模式 |
二、代表“议政”的主要内容 |
三、差额选举方式与代表选举权的行使 |
四、代表履职行为的开放程度取得突破性进展 |
第四章 十六大以来的代表问题 |
第一节 新世纪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及其影响 |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代表制度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
二、“两个先锋队”的性质定位强化了对代表履职的激励 |
三、党的建设“主线”推动了代表制度建设与实践取得历史性突破 |
四、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指明了代表问题完善与发展的新方向 |
第二节 代表制度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
一、扩大的市、县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对代表制度建设的探索 |
二、加强党内监督制度建设对代表履职制度的丰富 |
三、代表制度“独立成规”——代表任期制的建立和实施 |
四、代表制度建设继续深化——代表提案制的提出与实施 |
第三节 代表选举工作的突破与创新 |
一、代表条件与时俱进 |
二、代表产生程序更加规范 |
三、十八大:代表选举首次引入差额公示 |
四、十九大:全面从严的代表资格审查 |
五、十九大:中央领导人提名参选单位原则变化 |
第四节 十六大至十九大代表结构比较 |
一、代表人数继续增加 |
二、代表选举单位的变化 |
三、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人员结构 |
四、代表中出现新的社会阶层的党员 |
五、代表身份构成个案剖析——以十八大代表为例 |
六、代表结构的多角度多层次剖析 |
第五节 代表的履职问题 |
一、党代表大会召开前后代表的基本履职历程 |
二、会议期间代表团讨论环节逐步面向媒体开放 |
三、十九大:首次设置“党代表通道” |
第五章 关于代表制度建设与代表作用发挥的思考 |
第一节 代表问题的本质属性 |
一、从功能定位看,代表问题属基础性问题 |
二、从历史进程看,代表问题属长期性问题 |
三、从制度建构看,代表问题属稳定型问题 |
第二节 深化代表制度建设、发挥代表作用的基本遵循 |
一、以“全面从严”理念为引领 |
二、以新时代党建总要求为指导 |
三、以落实党内政治生活准则要求为动力 |
四、以发扬党内民主为重要目标 |
第三节 深化代表制度建设、发挥代表作用的路径选择 |
一、保持代表名额、结构的基本固定 |
二、更加突出对代表的政治素质要求 |
三、代表直选不适合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选举 |
四、推进代表提案制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层面的实践 |
五、基层一线代表培训工作应纳入中央统一部署 |
六、建立代表联络工作机构,健全完善配套工作制度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问题大事记 |
附录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名录 |
附录3 八大代表选举情况汇总 |
表格索引 |
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2)维吾尔戏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二、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
第一章 维吾尔戏剧的形成及构成因素 |
第一节 维吾尔戏剧的渊源与西域戏剧 |
第二节 维吾尔传统文化与维吾尔戏剧的构成 |
第三节 中国传统戏曲和周边戏剧文化的影响 |
第二章 维吾尔戏剧的历史研究 |
第一节 维吾尔戏剧的形成 |
第二节 维吾尔戏剧的曲折发展 |
第三节 维吾尔戏剧的繁荣 |
第四节 维吾尔戏剧的低迷 |
第三章 维吾尔戏剧的本体研究 |
第一节 维吾尔戏剧的剧目和剧本体制 |
第二节 维吾尔戏剧的音乐 |
第三节 维吾尔戏剧的舞台美术 |
第四节 维吾尔戏剧的表演及艺术审美 |
第四章 维吾尔戏剧的作家作品研究 |
第一节 经典之作:《艾里甫与赛乃姆》 |
第二节 祖农·哈迪尔与现实主义剧作 |
第三节 包尔汉、赛福鼎·艾则孜与历史题材剧作 |
第四节 吐尔逊·尤努斯与探索性戏剧 |
附录 |
一、维吾尔戏剧活动编年 |
二、维吾尔戏剧剧目提要 |
三、维吾尔戏剧人物传记 |
四、维吾尔戏剧机构和演出场所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3)民族与国家关系中的话语实践及变迁研究 ——库尔班大叔上北京的文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库尔班引发的思考 |
二、民族与国家关系研究的学术视野 |
(一) 民族与国家关系的内在冲突 |
(二) 民族与国家关系研究的现状 |
(三) 多元一体观下的民族与国家关系研究框架 |
三、理论资源及脉络 |
(一) 语言学的转向----福柯的话语 |
(二) 从话语到话语实践 |
(三) 作为话语分析的文本分析 |
四、本研究的意义、方法与要解决的问题 |
(一)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问题 |
注释 |
第一章 骑着毛驴上北京:库尔班的感恩主题呈现(1952-1966) |
第一节 库尔班·吐鲁木的故事 |
第二节 《库尔班·吐鲁木见到了毛主席》的文本生产、分配与消费 |
一、《库尔班·吐鲁木见到了毛主席》的文本生产 |
二、文本的全国分配:步步紧跟毛主席的集体效应 |
三、学校:特殊的文本消费场所 |
第三节 《库尔班·吐鲁木见到了毛主席的》的文本分析 |
一、《人民日报》塑造心怀感恩的库尔班·吐鲁木 |
二、照片与握手的表征 |
第四节 感恩主题的扩展与实践 |
一、文类:感恩报道模式 |
二、干群关系:感恩主题的话语实践 |
本章小结 |
本章附录 |
注释 |
第二章 民族问题的实质就是阶级问题:无产阶级代表库尔班(1966-1976) |
第一节 文本分析: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主题呈现 |
一、库尔班的身份转变与对走资派的批判 |
二、民族问题的实质就是阶级问题 |
第二节 文本分析:人民日报塑造领袖崇拜神话 |
一、从个人崇拜到领袖神话塑造 |
二、崇拜神话库尔班 |
三、库尔班神话的多重表述 |
四、库尔班·吐鲁木的无产阶级代表身份表征 |
本章小结 |
本章附录 |
注释 |
第三章 缺席与在场:作为民族团结代言人的库尔班(1993-2003) |
第一节 民族团结概念的再生产 |
第二节 地方策略与库尔班文本的再生产 |
一、小学生课本事件引发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风波 |
二、暴力活动刺激下的地方文本生产 |
第三节 空间文本分析 |
一、团结广场:仪式、国家的在场与空间共享关系的建构 |
二、库尔班·吐鲁木纪念馆:以社会记忆形塑爱国主义 |
三、雕像:隐喻中的历史与现在 |
第四节 电影《库尔班大叔上北京》的文本生产与地方性消费 |
第五节 现代化与分裂:民族团结的内在冲突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结语 |
一、本研究的相关结论 |
一、文本变迁何以呈现民族与国家关系 |
二、理论与实践:如何看待民族与国家关系 |
三、民族与国家关系如何建构 |
二、本研究的不足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自治区党委召开人大工作会议——王乐泉 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 阿木冬·尼牙孜发表重要讲话,周声涛作总结讲话(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问题研究[D]. 王明科.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2]维吾尔戏剧研究[D]. 李梅.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2)
- [3]民族与国家关系中的话语实践及变迁研究 ——库尔班大叔上北京的文本分析[D]. 张莉. 复旦大学, 2013(02)
- [4]自治区政协2009年大事记[N]. 自治区政协办公厅. 亚洲中心时报(汉), 2010
- [5]自治区十届人大一次会议隆重开幕[N]. 李成强. 亚洲中心时报(汉), 2003
- [6]2002年度《新疆人大》总目录(总第226—237期)[J]. 张雪梅. 新疆人大, 2002(12)
- [7]努力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 维护我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N]. 辛萍. 亚洲中心时报(汉), 2002
- [8]加快经济发展 维护社会稳定 提高全民素质——出席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疆代表团讨论纪实[J]. 刘建忠,艾黎根·热西提. 新疆人大, 2002(04)
- [9]自治区党委召开人大工作会议——王乐泉 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 阿木冬·尼牙孜发表重要讲话,周声涛作总结讲话[J]. 陈峰. 新疆人大, 2002(01)
- [10]接受人大监督 履行检察职权——在自治区党委人大工作会议上的发言[J]. 买买提·玉素甫. 新疆人大,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