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鱼镇万亩葡萄基地被认定为“葡萄标准化生产基地”

彩鱼镇万亩葡萄基地被认定为“葡萄标准化生产基地”

一、采育镇万亩葡萄基地被确定为“葡萄标准化生产基地”(论文文献综述)

景壮壮[1](2021)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测度及驱动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产业融合不断为产业、经济发展注入持续动力,日渐成为提升产业活力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面对新形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增美必须要明确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全国范围内,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正处于十分有利的大环境中,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新特征和新方向,它的存在与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及农业产业内部间融合改变着传统农业的生产与服务方式,推动着传统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发展,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方式,是当今形势下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机遇。作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瓦房店市在2016年便提出要建设成为“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而先导区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其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水平,因此,本文基于瓦房店市2016-2019年各项统计数据,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瓦房店整体农村三产融合水平及辖区内30个乡镇单元各自三产融合水平展开探究,旨在揭示瓦房店三产融合发展现状,为其建设成为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提供参考。首先,本文从产业融合发展理念入手,对农村三产融合相关理论及研究进展进行梳理,明确其发展机理和所要实现的目标。其次,通过借鉴前人研究经验并结合瓦房店农村三产融合具体实际,构建指标体系对瓦房店及辖区内乡镇的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2016-2019年四年间瓦房店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发展程度与所要达到的目标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三产融合发展的带动效果仍不显现;乡镇间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水平差异较为明显,融合水平高值区及次高值区主要集聚于瓦房店东南部,低值区及次低值区集聚于瓦房店西部。通过进一步分析乡镇单元三产融合水平影响因素时发现:交通状况、区位条件、龙头企业及土地利用方式四个因素对乡镇三产融合发展均表现为正向作用且影响程度较深。最后,本文罗列出瓦房店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水平依然不高的四个具体表现: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新型经营主体发育缓慢;农业多种功能开发有限;经营主体利益联结不紧。并且给出促进瓦房店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五个对策:强化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加强政策协调;培育壮大多元经营主体;加大科技投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钟斐[2](2019)在《长汀县生态扶贫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贫困、自然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息息相关。生态脆弱区与贫困地区,由于独特的自然条件,贫困地区容易陷入贫困——生态退化的恶性循环中,面临生态环境保护和减贫的双重压力。脱贫攻坚必须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保护生态,实现绿色发展,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让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得到实惠。本文以长汀县生态扶贫工作为实例,通过文献资料查阅、调查研究、面板数据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对长汀生态扶贫现状,包括机制和成效等进行深入研究,发现长汀已初步构建起生态扶贫机制,并且扶贫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两方面都取得了发展。通过分析发现,近年来长汀县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水平低于扶贫开发,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不平衡发展。探究减贫过程中扶贫主客体、资金、产业发展、管理考核与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协调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平衡发展、提升生态扶贫成效的对策建议。这是落实中央推进精准扶贫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地方操作方式,为未来长汀县在保证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寻找突破深度贫困的路径,适当调整生态扶贫策略,构建可持续扶贫模式,给予借鉴。本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本章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阐述研究意义,介绍研究内容和方法,分析国内外研究进展。第二部分,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长汀县生态扶贫现状。本章研究了长汀县开展生态扶贫减贫运行机制,构建了扶贫开发·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模型分析长汀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生态减贫的成效。第四部分,长汀县生态扶贫存在问题分析。从扶贫主体、贫困户、资金、产业发展、运行机制等方面展开。第五部分,国内外生态扶贫案例经验借鉴及启示。第六部分,提出对策建议。第七部分,研究结论与展望。

翟晶晶[3](2018)在《邳州市特色农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充当着基石的作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得以实现,离不开农业的支持。特色农业的发展在农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特色农业的发展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方法之一。本文以江苏省邳州市的特色农业发展为研究对象,邳州市的特色农业发展为邳州市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在本文中,首先根据国内外对特色农业定义的界定进行研究分析,再对特色农业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分析,结合国内在特色农业上实践经验,分析出在一个特定区域内特色农业的开展,什么因素在该区域特色农业发展中占主导作用,这些前期研究为下文具体分析邳州市特色农业发展打下了理论基础。通过对邳州市及邳州市农业现状的分析,并结合邳州市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研究分析,再根据对邳州市的自然条件、区位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分析,发现邳州市的大蒜、银杏、板材产业及其相关产业是邳州市的主导特色农业产业和优势产业。通过对大蒜、银杏、板材产业的特色农业发展具体分析,阐明了邳州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优势,为邳州市特色农业下一步发展提供了思路。文章后两章对邳州市特色农业生产、组织、营销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借鉴国外国内成功的特色农业发展经验,总结出限制邳州市特色农业发展的因素是生产环境因素、组织市场因素和营销方式因素。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促进邳州市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相应的建议举措的提出,对日后邳州市在特色农业的发展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邳州市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可以在大蒜、银杏和板材上走特色农业发展道路,其他普通农产品还是走传统农业发展道路。

刘宬[4](2014)在《专类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绍兴大小坂湖公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植物景观代表城市绿地风貌,既具有突出的地域景观特性,又兼有生态可持续性特点。不同的国家有其代表性的植物群落,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区域,植物特色也不尽相同。在城市热岛效应越发突出的今天,一个优秀的植物景观空间无疑成为人们娱乐休闲的好去处。专类植物景观的发展历史悠久、类型繁多,在景观上也独具特色,能在最适宜的观赏时间集中展示某一特定类型植物的观赏特点,突出园林主景。同时还可以开展植物学、园艺学等相关学科的科普教育活动以及观赏植物资源的搜集、保存、杂交育种等科研工作,符合当今世界园林的发展趋势。本文通过文献阅读、实地调研、归纳总结和项目实践,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旨在拓宽人们对专类植物景观的认识范围,完善对专类植物景观的诠释。文章综合分析了国内外专类植物景观的造园历史和建设现状,将专类植物景观具体分为八种类型,即体现植物亲缘关系为主题的专类植物景观、展示植物生境为主题的专类植物景观、展示植物观赏特性为主题的专类植物景观、体现植物经济价值为主题的专类植物景观、展示植物造型为主题的专类植物景观、展示人文历史及文学典故为主题的专类植物景观、展示植物社会意义为主题的专类植物景观和其他专类植物景观。再次,本文总结出当今我国专类植物景观的主要特点、功能和发展趋势;并通过对国内外优秀专类植物景观案例的深入研究,提出专类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原则、设计框架和设计方法,主要包括城市(区域)环境分析、市场调查、场地选择、主题定位、规划目标、规划布局、空间组织、季相设计、群落设计等一套详细的规划设计理论。在理论研究基础上,以绍兴大小坂湖公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在把握绍兴大小坂湖公园植物的现状的前提下,尊重场地现状、当地文化和生态环境,运用专类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相关方法,营造以展示春花为主题特色,集科普教育、休闲娱乐功能于一身的城市公园。最后,对研究进行总结,指出了论文创新点和不足之处,提出继续研究的建议。

赵建华[5](2014)在《农业多元价值导向下郑州城郊宜农社区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大城市郊区非农化发展倾向明显,农业的价值受到忽视和质疑,城乡空间呈现简单趋同化趋势。本研究从农业多元价值视角出发探求大城市郊区农业与空间融合发展的路径,这对于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以郑州市为例,首先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郑州城郊村空间演变和价值转变的阶段特征,梳理了非农化趋势下城郊村空间发展出现的新问题,指出“重形态,轻产业”是城郊农业价值流失的主要原因。当前乡村衰落、食物安全和生态污染等问题使人们重新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在现代农业多功能发展趋势下,以土地为核心资源的农业和乡村环境能产生经济、生态、社会等多方面的价值。农业多元价值的实现,能够构建一个与城市发展互补的生产、生活、生态交融的新型城郊空间。本文通过对郑州农业发展优势的钻石模型分析,指出由于过于追求农业的经济价值,农业的生态、文化、景观等服务价值变得越来越稀缺。借鉴西方农业城市主义理论,本文指出构建城郊宜农社区是农业多元价值实现的理想途径。宜农社区是指以农业及相关产业为主导新型社区类型,由主导型社区和一般型社区组成,具有宜农的空间形态、绿色的设施支撑、和谐的社会关系、合理的空间规模4个层次的内涵特征。宜农社区的发展不仅能够为当地提供食物,缩短食物里程,还可以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延续与传承地域文化,优化城郊空间形态,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为了深入剖析郑州城郊农业转型与空间重构的问题,本文根据城郊地区地形地貌、农田、林地、水系等农业资源分布,绘制了农业发展机会地图,分析适宜农业发展的空间范围。并据此将郑州城郊地区划定为西南丘陵片区、北部沿黄片区、东南平原地区3个宜农片区。然后,运用AHP分析法建立宜农社区发展潜力评估体系,对片区内农业发展潜力大的村庄从经济、生态、社会价值方面进行系统评价,判断主导型社区,并以此为核心合理规划布局宜农社区单元。不同片区多样化的发展路径是农业多元价值充分实现的保障。论文对3个宜农片区的各自发展状况及特征进行了重点剖析与探究。从“农业——价值”层面揭示价值流失的原因,提炼出价值再生的机制;从“社会——空间”层面分析不同片区社会空间的变化状况,探索空间发展的措施及建议。具体结论是:西南丘陵片区林壑尤美,休闲农业发展基础较好,整体处于蓄势待发状态,适宜以社会价值激发农业多元价值的实现,引导宜农社区空间融合发展;北部沿黄片区是郑州市北部生态屏障,凭借“山、河、林、田”的黄河生态资源优势,适宜引导产业互补与空间协同发展,以生态价值带动农业多元价值的叠加实现;东南平原片区传统农业优势突出,未来依托郑汴一体化和航空港区域发展优势,以农业博览交易、商贸物流带动农业产业化,强化农业竞争力,激发经济价值的充分实现,实现空间集聚发展。最后,论文对快速城镇化过程中郑州城郊村向宜农社区转型的现实困境进行了反思,归纳出郑州城郊地区价值重组的动力机制及宜农社区的规划策略。从市场服务、经营主体、社区运作、制度补贴等方面提出实现城郊地区价值最优的操作策略和保障机制。最终,构建一个以“宜农社区”为单元的网络化城乡空间发展体系,实现有差别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傅珊珊[6](2013)在《南县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必要途径。由于我国农业人口多,耕地面积少,一直都是以分散的小农经济为主,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科技利用率低、产品质量难以控制等众多弊端,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本文以南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理论的基础上,对南县农业进行了大量的调研,深入地分析了南县农业产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并结合南县县域发展规划提出了南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定位、目标以及一系列措施及政策建议。全文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说明了研究背景,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并概述了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第二部分对农业产业化的概念进行了梳理,结合本文研究内容对农业产业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同时梳理了规模经济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组织创新与制度变迁理论等农业产业化的基础理论;第三部分结合南县农业的基础数据对南县农业的总体概况、生产条件、主要农作物及产值、龙头企业及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农业物流体系建设现状等多个层面对南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第四部分重点南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问题及根源。第五部分结合南县县域发展规划提出了南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包括发展定位及目标、重点发展产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级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第六部分则从政府制度完善的角度提出了加快土地流转、完善金融支持体系、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及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等对策建议。第七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本文的主要结论。

龚燕京[7](2012)在《慈溪市现代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根据农业经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在调查研究、搜集大量相关数据与资料的基础上,将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对慈溪市现代农业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系统地回顾了前人关于现代农业理论的研究,在梳理有关文献成果的基础上,讨论了现代农业的内涵、产生背景及其现代农业理论的发展渊源,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为实证分析提供理论基础。2分析了慈溪市现代农业成功的主要经验。归纳为规模产业基地发展壮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速推进、专业合作组织抱团参与市场竞争等。并认为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相得益彰,加快了慈溪市的现代农业建设。3、探讨了慈溪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作者认为,作为全国先进典型慈溪市的现代农业建设与成功与土地流转密不可分。土地流转确保了集中连片生产和规模化经营,从而保证了农业原材料供应和稳定的产品质量,大批规模产业基地和示范园区加快形成,新型农业市场主体迅速发展壮大,农业现代化生产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农业面貌焕然一新。4、结合慈溪市的“十二五”现代农业规划,讨论了慈溪市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思路;讨论了慈溪现代农业发展中土地流转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农业园区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和差距;现代农业市场主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对慈溪市发展现代农业具有理论认识和现实决策的参考意义。

杨军寿,王存民,王铭泽[8](2012)在《药王故里果飘香》文中研究说明在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的大喜日子里,记者慕名来到我国久负盛名的优质苹果产地——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采访。所到之处,火红的苹果漫山遍野,挂满枝头,果农一个个笑逐颜开,盛赞党的富民政策。 耀州区地处陕西省渭北黄土高原南缘,是铜川市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

闫沛禄[9](2012)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甘肃省玉门市产业转型对策》文中提出甘肃省玉门市是一座因石油开采而兴建的资源型城市,自1939年开发建设以来,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经济建设、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是我国石油工业的摇蓝,“铁人精神”的发源地。经过70多年的发展,随着石油资源储量逐步枯竭,油田经济效益下滑,生存难以为继。如何通过产业转型,让这样一个在中国开发时间最早、发展历程最长的老油田实现成功转型,对打造“百年油城”,传承“铁人精神”,探索西部地区石油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合理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资源型城市的起源、主要特征和发展规律入手,认真梳理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研究成果,对美加澳、欧盟、日本、前苏联和我国辽宁阜新、黑龙江大庆、山西朔州、河南焦作等几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转型中选择的模式、采取的措施、形成的体制、取得的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总结了他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通过上述研究发现,以往的转型研究,没有对资源型城市按照转型模式的选择进行科学分类,导致转型模式多种多样,无规律可寻。本文根据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基本要求和相关理论基础,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进行了创新型分类,即分为:接续产业型、替代产业型、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混合型、服务业配套跟进型、整体迁移型五种类型,并对这五种类型城市产业转型的适用范围、转型条件、发展策略进行了论述,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玉门市的经济结构特征、发展现状、转型前景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理性预测,运用规范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采用SWTO方法,对玉门市产业转型过程中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进行了理性分析,借鉴国内外其他城市转型经验,提出玉门要实现成功转型,需采用替代产业和接续产业混合的发展模式。在发展思路上,依托玉门油田的人才、技术和基础设施优势,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石化、炼油等接续产业;依托玉门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风电、光电等新能源产业,培育新的增长极;依托玉门土地、水资源优势,发展壮大特色农产品种植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产业转型巩固基础;依托玉门矿产资源丰富、环境容量大的优势,加快发展先进载能和矿产资源深加工产业,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依托玉门地位独特、资源丰富、人才聚集的优势,着力发展工业旅游、通道经济、物流配送、技术研发等配套服务业,扩大其在国民经济收入中的比重,确保实现可持续发展。

薛继亮[10](2012)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研究》文中指出我国传统的集体经济制度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自从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以后,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功能和发展途径都发生了显着的根本性变化。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结合逐渐构成了“土地集体所有,农户承包经营”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但也使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民委员会和村党支部在功能上具有很大的重合。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在广大农村地区,依靠兴办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集体经济有过较快的发展时期,如“苏南模式”、“诸城模式”等。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全面实施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推行社区股份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制,农村集体所有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近几年来,一些地区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从过去直接兴办集体企业,转变为主要发展集体物业和实施土地流转,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从总体上来看,目前我国农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多数村级集体经济力量薄弱,在提供农村公共设施和服务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比较有限。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成为化解当前农业农村社会经济矛盾的关键。而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必须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从集体经济发展的起源来看,农村集体经济经历了产生、发展、曲折、复苏、增长、调整以及完善的演化过程。从集体经济发展的形态来看,有中心城区的集体经济、郊区的集体经济和农区的集体经济;从区域分布来看,又分为发达地区和后发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从发展的组织形态来看,也是多种多样的。这样的一种历史演化和现实使得寻找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面临较大的挑战。对此,本文从分工不足、契约不完全和市场发育不均衡导致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形式多样化的假设出发,深入探索农村能人型、政府主导型和契约型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再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并解释了当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创新的趋势,探索传统农区和近郊以及城中村的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发展模式及其治理机制,最后在总结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发展的经验教训后,提出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制度设计。本研究的具体研究结论如下:(1)分工、市场化程度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多样化的三大原因。多样化形式的根本原因在于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是在不改变公有制经济根本性质的前提下,使农村集体经济公有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多样化,形成了多种实现形式的农村集体经济。(2)农村能人成长具有典型的外生特征,但是内生性的农村人才成长机制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经济方面,农村能人人力资本通过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政治方面,农村能人的努力程度和代理能力水平分离可以有效利用市场激励和弥补市场失灵,从而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的经济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剥离。从这两个角度,提出了村级集体企业管理层收购(MBO)和建立“职业村长”市场等两条能人主导型农村集体经济形式的实现路径。(3)从农业园区和社会服务功能的视角探索政府主导型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农业园区作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集群的集聚性和扩散性可以为农民创业提供便利的场地及其他基础设施,可以形成资本、资源的集聚,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容易产生样板的示范效应,鼓励和激励农民创业;通过对蒂布特模型的验证发现:集体经济和政府公共支出的差异以及政府公共支出的区域差异导致当前农民的跨区域迁移,政府主导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要关注社会公共服务。(4)从产业的角度分析契约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时发现,农业前向一体化程度在食品制造业和纺织、缝纫及皮革产品制造业中最高,农业产业后向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是食品制造业。这就需要农业发展要立足这些产业,进行农业模块化分工,促进农业产业合作发展,最终形成现代化大农业。从组织的角度分析契约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时得出农业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是由交易效率决定的,但是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特质决定了组织和农户合作不仅是资本和技术的合作,更是监督合作。监督合作的缺失是组织和农户之间的机会主义行为和敲竹杠行为泛滥的原因。因此,完善契约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的关键在于培育市场主体的契约观。(5)未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创新的关键在于化解国家对集体土地权利的限制和集体对土地权利的争取和保护的产权分配以及农户以何种方式把土地以其价值参与到农村社区合作社中来。考虑到未来工商资本和金融资本可能会涌入农村和农业,围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创新可能会出现某些国有化特征。未来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创新的趋势可能会围绕发展循环农业,实行中央管农垦和超大型龙头企业,省管大宗农产品基地和大型龙头企业等一定程度的国有化来实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

二、采育镇万亩葡萄基地被确定为“葡萄标准化生产基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采育镇万亩葡萄基地被确定为“葡萄标准化生产基地”(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测度及驱动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与技术方法
    2.1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2.1.1 农村三次产业
        2.1.2 农村三产融合
        2.1.3 农业多功能理论
        2.1.4 农业产业化理论
    2.2 技术方法
3 瓦房店市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现状
    3.1 瓦房店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基础条件分析
        3.1.1 地理条件分析
        3.1.2 农业发展基本情况分析
    3.2 瓦房店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情况
        3.2.1 农业生产基地良好运行
        3.2.2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态势良好
        3.2.3 农村新业态多样化趋势明显
        3.2.4 三产融合存在问题
4 全市农村三产融合水平总体评价
    4.1 指标体系
        4.1.1 构建思路
        4.1.2 构建原则
        4.1.3 指标选取
    4.2 权重确定
    4.3 综合评价
5 乡镇单元农村三产融合水平评价
    5.1 数据获取
    5.2 融合水平分析
    5.3 融合水平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5.4 融合水平空间格局影响因素分析
        5.4.1 影响因素选择
        5.4.2 分析过程与结果
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做优农村第一产业
        6.2.2 做强农村第二产业
        6.2.3 做活农村第三产业
        6.2.4 创新三产融合机制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长汀县生态扶贫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难点
    1.6 文献综述
        1.6.1 国外研究现状
        1.6.2 国内研究现状
2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贫困
        2.1.2 生态贫困
        2.1.3 生态扶贫
        2.1.4 绿色发展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与PPE怪圈
        2.2.2 益贫式增长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长汀县生态扶贫现状
    3.1 长汀县基本情况介绍
        3.1.1 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3.1.2 贫困状况
        3.1.3 贫困人口致贫原因
    3.2 长汀县生态扶贫的机制
        3.2.1 基本原则
        3.2.2 主要任务
        3.2.3 生态扶贫主要模式
    3.3 长汀县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生态扶贫成效评价
        3.3.1 长汀县生态扶贫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2 建立生态扶贫综合评价模型
        3.3.3 数据处理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长汀县生态扶贫存在问题分析
    4.1 扶贫参与主客体方面
        4.1.1 缺乏绿色发展理念
        4.1.2 扶贫干部绿色发展能力不足
        4.1.3 社会组织力量较弱
        4.1.4 贫困户绿色减贫内生动力不足
    4.2 资金方面
        4.2.1 资金投入不足
        4.2.2 资金具有分散性
        4.2.3 资金监管不到位
    4.3 产业发展方面
        4.3.1 基础设施薄弱
        4.3.2 产业链不完善
        4.3.3 缺乏品牌效应
    4.4 管理考核与运行机制方面
        4.4.1 基层疲于应付
        4.4.2 缺乏法律保障
    4.5 本章小结
5 国内外生态扶贫案例经验借鉴及启示
    5.1 日本水上町生态文化减贫
    5.2 福建宁德发展特色生态产业
    5.3 贵州六盘水“三变”改革模式
    5.4 本章小结
6 提升长汀生态扶贫成效的对策建议
    6.1 增强生态扶贫意识培育,完善多元扶贫体系
        6.1.1 增强绿色发展意识
        6.1.2 转变扶贫观念
        6.1.3 完善多元扶贫体系
    6.2 加大投入,增强物质保障
        6.2.1 扩大资金渠道鼓励社会资金融入
        6.2.2 加大生态扶贫资金投入
    6.3 夯实产业基础,构建特色生态产业体系
        6.3.1 生态农业
        6.3.2 生态工业
        6.3.3 生态服务业
    6.4 完善管理考核机制,加强法治保障
        6.4.1 完善生态扶贫管理考核机制
        6.4.2 加强生态扶贫法制保障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点
    7.3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3)邳州市特色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特色农业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关于特色农业研究动态
        1.2.1 国外关于特色农业研究的发展脉络
        1.2.2 国内关于特色农业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径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径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特色农业的概念与特征
        2.1.1 特色农业的概念
        2.1.2 特色农业的基本特征
    2.2 特色农业的发展条件
    2.3 特色农业的理论基础
        2.3.1 农业产业化理论
        2.3.2 竞争优势理论
        2.3.3 比较优势理论
        2.3.4 规模经济理论
        2.3.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邳州市特色农业发展条件与现状分析
    3.1 邳州市及其特色农业概况
        3.1.1 邳州市概况
        3.1.2 邳州市特色农业概况
    3.2 邳州市特色农业发展条件
        3.2.1 区位条件
        3.2.2 自然条件
        3.2.3 经济条件
        3.2.4 社会条件
        3.2.5 邳州市特色农业发展条件总结
    3.3 邳州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3.3.1 特色农业生产初见成效
        3.3.2 多种组织方式并存共荣
        3.3.3 重点特色农业产业明确
        3.3.4 依托各种资源发展特色农业
第四章 邳州市特色农业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4.1 农业生产环境制约因素分析
        4.1.1 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高
        4.1.2 特色农业资金投入不足
        4.1.3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4.2 农业组织市场制约因素分析
        4.2.1 特色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
        4.2.2 特色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4.3 农业营销制约因素分析
        4.3.1 缺乏高素质农业劳动力
        4.3.2 特色农业生产模式不能有效推广
        4.3.3 特色农产品品质不高
第五章 国内外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及经验借鉴
    5.1 国外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5.1.1 荷兰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5.1.2 日本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5.1.3 澳大利亚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5.1.4 巴西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5.1.5 美国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5.1.6 国外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的经验借鉴
    5.2 国内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5.2.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5.2.2 长白山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5.2.3 云南省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5.2.4 内蒙古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5.2.5 国内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的经验借鉴
第六章 促进邳州市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
    6.1 科学确立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定位
    6.2 加大政府对特色农业规划和引导
    6.3 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6.4 加大对特色农业的宣传力度,拓宽营销渠道
        6.4.1 多形式多途径宣传特色农产品
        6.4.2 宣传现代特色农业的理念
        6.4.3 建立多渠道的销售网络
        6.4.4 健全特色农产品市场和推广平台
    6.5 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与科技创新,提高特色农产品科技含量
    6.6 加强对农民特色农业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6.7 培育和发展生产经营主体,提高产业组织水平
        6.7.1 发展各种专业农业合作社
        6.7.2 培育当地的龙头企业
        6.7.3 探索合理的组织水平
    6.8 加强农产品安全管理,提高特色农产品的质量
        6.8.1 提高农业企业质量
        6.8.2 行政手段监管农产品质量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4)专类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绍兴大小坂湖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专类植物景观的范畴
        1.2.1 专类植物景观的概念
        1.2.2 专类植物景观的应用范围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专类植物景观的起源与发展研究
        1.3.2 专类植物景观的类别与应用研究
        1.3.3 专类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我国专类植物景观的调查与分类
    2.1 调查对象和内容
    2.2 调查方法
        2.2.1 查阅文献和资料
        2.2.2 实地考察
    2.3 调查结果与分类
        2.3.1 以体现植物亲缘关系为主题的专类植物景观
        2.3.2 以展示植物生境为主题的专类植物景观
        2.3.3 以展示植物的观赏特性为主题的专类植物景观
        2.3.4 以体现植物的经济价值为主题的专类植物景观
        2.3.5 以展示植物造型为主题的专类植物景观
        2.3.6 以展示人文历史、文学典故为主题的专类植物景观
        2.3.7 以展示植物的社会意义为主题的专类植物景观
        2.3.8 其他专类植物景观
3 专类植物景观的属性分析
    3.1 专类植物景观的特点
        3.1.1 专类专属性
        3.1.2 种植规模化
        3.1.3 资源丰富性
        3.1.4 材料传统化
        3.1.5 文化历史传承性
        3.1.6 农事景观相关性
        3.1.7 政策导向相关性
    3.2 专类植物景观的功能
        3.2.1 保护功能
        3.2.2 观光功能
        3.2.3 科教功能
        3.2.4 文化功能
        3.2.5 经济功能
        3.2.6 收集功能
    3.3 专类植物景观的发展趋势
        3.3.1 植物种类更加丰富
        3.3.2 专类植物景观类型的多元化
        3.3.3 专类植物景观的功能更加完善
        3.3.4 专类植物景观景观的高度园林化
        3.3.5 专类植物景观建设的人性化
4 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
    4.1 国外典型案例分析
        4.1.1 荷兰库肯霍夫公园
        4.1.2 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岩石园
        4.1.3 日本新宿御苑
        4.1.4 日本足利花卉公园
        4.1.5 韩国思索之苑
    4.2 国内典型案例分析
        4.2.1 北京香山公园
        4.2.2 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海棠花溪
        4.2.3 杭州灵峰探梅
        4.2.4 临安青山湖水上森林
        4.2.5 华南植物园棕榈园
5 专类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探究
    5.1 影响专类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因素
        5.1.1 城市区域背景
        5.1.2 场地外环境
        5.1.3 场地内环境
    5.2 专类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5.2.1 主题性原则
        5.2.2 地域性原则
        5.2.3 艺术性原则
        5.2.4 文化性原则
        5.2.5 生态性原则
        5.2.6 经济性原则
    5.3 专类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框架
        5.3.1 设计框架内的研究对象
        5.3.2 设计框架的建立
    5.4 专类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5.4.1 宏观策划
        5.4.2 中观规划
        5.4.3 微观设计
6 专类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实例研究——绍兴大小坂湖公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6.1 项目背景
        6.1.1 区域概况
        6.1.2 项目概况
    6.2 宏观策划
        6.2.1 城市特质分析
        6.2.2 旅游市场分析
    6.3 中观规划
        6.3.1 场地环境分析
        6.3.2 规划目标
        6.3.3 规划原则
        6.3.4 规划布局
    6.4 微观设计
        6.4.1 设计原则和设计思路
        6.4.2 专类植物景观特色分布
        6.4.3 专类植物景观空间设计
        6.4.4 专类植物景观季相设计
        6.4.5 专类植物景观群落设计
        6.4.6 特色节点设计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点
        7.2.1 对我国专类植物景观建设情况进行较全面的分类整理和调查分析
        7.2.2 对专类植物景观典型案例开展系统调查与分析
        7.2.3 总结专类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并应用于实践
    7.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一:大小坂湖公园上、中层植物名录
附表二:大小坂湖公园下层植物名录
附图:大小坂湖公园花历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5)农业多元价值导向下郑州城郊宜农社区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乡统筹发展的时代背景
        1.1.2 农业升级转型的产业背景
        1.1.3 郑州快速发展的地域背景
        1.1.4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对象
        1.3.1 研究概念
        1.3.2 研究范围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关于农业与城乡空间关系的研究
        1.4.2 关于村庄空间发展的研究
        1.4.3 相关研究评述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郑州城郊村空间演变及问题
    2.1 郑州城市空间扩展阶段与特征
        2.1.1 郑州城市发展的演变过程
        2.1.2 当前郑州城市空间发展特征
    2.2 郑州城郊村空间演变及价值转变
        2.2.1 城乡分离阶段:1980~1990 年代中
        2.2.2 城乡混杂阶段:1990 年代中~2007
        2.2.3 城乡一体阶段:2007 至今
        2.2.4 演变规律及特征
    2.3 非农化趋势下城郊村空间发展的新问题
        2.3.1 城郊产业非农化发展趋势
        2.3.2 城郊村空间发展的新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宜农社区的理论构建
    3.1 农业多元价值的构成与分析
        3.1.1 农业多元价值的转变
        3.1.2 农业多元价值的构成
        3.1.3 郑州农业发展优势的钻石模型分析
        3.1.4 农业多元价值实现的意义
    3.2 宜农社区的理论内涵
        3.2.1 宜农的空间形态
        3.2.2 绿色的支撑体系
        3.2.3 和谐的社区关系
        3.2.4 合理的空间规模
    3.3 宜农社区的规划方法及步骤
        3.3.1 规划的目标
        3.3.2 绘制农业机会地图
        3.3.3 划分宜农片区
        3.3.4 宜农社区评估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蓄势与融合:西南丘陵片区的宜农社区发展
    4.1 农业资源特征及产业发展
        4.1.1 农业及土地资源特征
        4.1.2 农业向休闲农业的转型
        4.1.3 社会价值主导下农业转型
    4.2 动因分析
        4.2.1 社会需求的提升
        4.2.2 区域发展带动
        4.2.3 政府引导与农户公共参与
    4.3 社会空间的变化
        4.3.1 常态:衰败的空心村
        4.3.2 非常态:拥挤的旅游景区
        4.3.3 企业投资的休闲农园
    4.4 休闲农业下宜农社区的融合发展
        4.4.1 从“分散”到“融合”的空间发展趋势
        4.4.2 宜农社区的选择与规划布局
        4.4.3 宜农社区设计实践
        4.4.4 保障措施及建议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互补与协同:北部沿黄片区的宜农社区发展
    5.1 农业资源特征及产业发展
        5.1.1 “山、河、林、田”的资源特征
        5.1.2 农业向现代农业和农业旅游转型
        5.1.3 生态价值制约下现代农业升级
    5.2 动因分析
        5.2.1 国内外市场需求
        5.2.2 区域发展的机遇
        5.2.3 交通条件改善
        5.2.4 政府服务职能的增强
    5.3 社会空间的变化与分析
        5.3.1 居住隔离
        5.3.2 就业隔离
        5.3.3 回民居住空间的变化
        5.3.4 邻里关系的变化
    5.4 产业转型下宜农社区的协同发展
        5.4.1 从“孤立”到“协同”的空间发展趋势
        5.4.2 整体空间布局及功能转变
        5.4.3 宜农社区案例分析
        5.4.4 北部沿黄地区宜农社区发展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竞争与集聚:东南平原片区宜农社区发展
    6.1 农业生产优势及产业升级
        6.1.1 传统农业生产优势
        6.1.2 农业向农工贸综合发展转化
        6.1.3 经济价值为主的农业竞争关系
    6.2 动因分析
        6.2.1 航空港带动下的综合交通优势
        6.2.2 郑汴一体化的区域发展
        6.2.3 信息化背景下农业物流的升级
    6.3 社会空间的变化
        6.3.1 以传统农村社会结构为主
        6.3.2 经营组织化程度低
        6.3.3 园区经济推进社会结构的开放与稳定
    6.4 农业升级下宜农社区的集聚发展
        6.4.1 构建集聚式发展的村庄等级体系
        6.4.2 宜农社区空间发展指引
        6.4.3 农业公益化特征下宜农社区发展建议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价值最优的城郊宜农社区发展策略
    7.1 反思与现实困境
        7.1.1 农业多元价值实现的困境
        7.1.2 宜农社区的发展动力机制
    7.2 宜农社区空间发展模式的规划策略
        7.2.1 功能复合,满足多元价值需求
        7.2.2 空间集约,保障公共服务均等
        7.2.3 等级明晰,构建网络化规划体系
        7.2.4 不同片区的价值实现及发展指引
    7.3 操作策略与保障机制
        7.3.1 引导农业集群发展,健全市场服务机制
        7.3.2 培育宜农社区单元,构建社会支撑体系
        7.3.3 协调多方利益均衡,促进经营组织发育
        7.3.4 完善公益补贴政策,深化制度支撑体系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南县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已有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农业产业化的定义
        2.1.1 农业产业化的概念
        2.1.2 农业产业化的作用
        2.1.3 农业产业化的意义
    2.2 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理论
        2.2.1 规模经济理论
        2.2.2 产业组织理论
        2.2.3 组织创新与制度变迁理论
3. 南县农业产业化现状分析
    3.1 南县县情概述
    3.2 南县农业发展概况
    3.3 南县主要农作物生产情况
    3.4 南县农业产业化情况
        3.4.1 农业园区与品牌建设
        3.4.2 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情况
        3.4.3 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3.5 南县农业产业物流发展情况
4. 南县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农业生产种植分散,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不高
        4.1.2 农业资源利用不充分,产业发展不均衡
        4.1.3 农业龙头企业自身实力偏弱,带动能力不强
        4.1.4 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难以聚集农业生产能力
        4.1.5 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尚未健全,制约品牌的进一步发展
    4.2 原因分析
        4.2.1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尚不健全,限制了农业规模化发展
        4.2.2 县域金融支持体系缺乏,制约了农业企业的发展
        4.2.3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4.2.4 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农业物流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4.2.5 农产品监管力量和技术不足,难以约束散户生产主体
5. 南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重点
    5.1 南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原则
    5.2 南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目标定位
    5.3 南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重点
        5.3.1 明确产业发展重点,促进农业品牌建设
        5.3.2 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增强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
        5.3.3 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社,促进新型农合组织发展
        5.3.4 全面构筑现代物流体系,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5.4 南县产业化发展的空间布局
6. 南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政策建议
    6.1 加快推动农村土地流转
    6.2 推进农村金融体系发展
        6.2.1 改革和完善南县县域金融体系,深入支持农业新型主体
        6.2.2 创新金融服务、金融产品,服务南县农业产业化发展
        6.2.3 建立南县农业组织的信用体系,完善金融支持的环境
    6.3 高度重视现代农业科技发展
    6.4 抓重点项目建设强基础
    6.5 建立起严格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7.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慈溪市现代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现代农业内涵与发展模式研究进展
    1.1 现代农业的内涵
    1.2 现代农业的特点
        1.2.1 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
        1.2.2 现代农业的内涵和外延更为丰富
        1.2.3 现代农业突破了传统的“衣食农业”的功能局限
        1.2.4 现代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实现了产业化组织的农业
    1.3 国内外对现代农业的研究
    1.4 国内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第二章 慈溪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成就
    2.1 慈溪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概况与成功经验
        2.1.1 积极推进土地流转,促进产业基地发展壮大
        2.1.2 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示范效应明显
        2.1.3 积极推进“两区”建设,农业投入显着增加
        2.1.4 着力加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
    2.2 慈溪市现代农业发展成就
        2.2.1 坚持走规模化、园区化道路,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2.2.2 坚持走合作化、产业化路子,推进经营方式转型升级
        2.2.3 坚持走科技化、设施化路子,推进生产方式转型升级
        2.2.4 坚持走生态化、绿色化路子,推进发展方式转型升级
        2.2.5 坚持走专业化、优质化路子,推进服务方式转型升级
    2.3 慈溪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3.1 慈溪土地流转面临的主要问题
        2.3.2 农业园区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2.3.3 农业经营主体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慈溪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3.1 慈溪现代农业发展思路
        3.1.1 总体布局
        3.1.2 重点发展领域
        3.1.3 主要任务
    3.2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对策
        3.2.1 做好做深土地流转延伸服务
        3.2.2 全力推进农业园区建设
        3.2.3 加强农业经营主体建设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甘肃省玉门市产业转型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玉门油田的历史贡献
        1.1.4 玉门油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情况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任务与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资源型城市主要特征与发展规律
    2.1 资源型城市的基本概念
        2.1.1 资源
        2.1.2 资源型产业
        2.1.3 资源型城市
    2.2 资源型城市的基本分类
    2.3 资源型城市的主要特征
        2.3.1 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依赖程度大
        2.3.2 突发性、被动性与孤立性
        2.3.3 城市发展时间短,缺少规范性
        2.3.4 城市具有双重功能属性
        2.3.5 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2.4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规律
第3章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相关理论基础
    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1.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3.1.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3.1.3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3.1.4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3.2 循环经济理论
    3.3 产业集群理论
        3.3.1 产业集群的内涵
        3.3.2 产业集群理论演化脉络
    3.4 科学发展观
        3.4.1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3.4.2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第4章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案例分析与对比研究
    4.1 美、加、澳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
        4.1.1 美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匹兹堡和休斯敦
        4.1.2 加拿大——萨德伯里
        4.1.3 澳大利亚——珀斯
    4.2 欧盟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
        4.2.1 德国——鲁尔区
        4.2.2 法国——洛林
        4.2.3 英国——伯明翰
        4.2.4 欧盟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启示
    4.3 日本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
    4.4 前苏联和委内瑞拉资源型城市的衰败
        4.4.1 前苏联资源型城市巴库的兴衰
        4.4.2 委内瑞拉波力瓦尔大油田的衰落
    4.5 国外资源型城市发展模式经验总结
    4.6 国内资源型城市探求可持续发展范例
        4.6.1 辽宁省阜新市
        4.6.2 黑龙江省大庆市
        4.6.3 山西省朔州市
        4.6.4 河南省焦作市
        4.6.5 国内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认识和政策建议
第5章 玉门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与产业发展战略
    5.1 玉门市基本概况
    5.2 玉门市产业结构特征
    5.3 玉门市产业转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5.3.1 优势
        5.3.2 劣势
        5.3.3 机遇
        5.3.4 挑战
    5.4 玉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产业发展战略
        5.4.1 石化产业发展战略
        5.4.2 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
        5.4.3 先进高载能产业和矿产资源开发转化战略
        5.4.4 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
        5.4.5 第三产业发展战略
第6章 玉门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政策与保障措施
    6.1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主要障碍
        6.1.1 产业因素
        6.1.2 产权因素
        6.1.3 体制因素
        6.1.4 区位因素
        6.1.5 资金因素
        6.1.6 人力资源因素
    6.2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外部成因
        6.2.1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6.2.2 开发利用其他优势资源
        6.2.3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6.3 玉门产业转型需要的政策支撑
        6.3.1 产业政策
        6.3.2 财税政策
        6.3.3 社会发展扶持政策
第7章 结语
    7.1 主要成果与认识
        7.1.1 关于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含义
        7.1.2 关于资源型城市中的资源利用
        7.1.3 关于资源型城市的分类
    7.2 问题与展望
        7.2.1 玉门油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可确定性因素
        7.2.2 玉门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不可确定性因素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10)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历史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方法与数据来源说明
        1.5.1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5.2 主要研究方法
    1.6 本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假设
    2.1 农村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的经济形式区别
        2.1.1 农村集体经济的宪法基础和产权基础
        2.1.2 合作经济的历史基础和组织渊源
        2.1.3 集体经济起源于合作经济
        2.1.4 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的差异
    2.2 农村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的中国式融合
        2.2.1 契约型组织(企业、合作社)模式
        2.2.2 政府主导的社区股份制
        2.2.3 能人主导的农业产业模式和村庄治理模式
    2.3 农村集体经济多样化实现形式的存在的原因与假设
        2.3.1 农村集体经济多样化实现形式存在的根本原因
        2.3.2 农村集体经济多样化实现形式存在的假设
第三章 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历程与现实
    3.1 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实现形式发展历程
        3.1.1 农业互助合作的渊源
        3.1.2 农业合作化时期
        3.1.3 人民公社时期
        3.1.4 农村改革时期的新型合作化
        3.1.5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时期
    3.2 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发展现实
        3.2.1 农村集体经济的收支情况
        3.2.2 资产与负债
        3.2.3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农村治理
    3.3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3.3.1 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可持续问题
        3.3.2 农村集体债务化解问题
        3.3.3 农村集体公共服务供给问题
    3.4 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的模式
        3.4.1 土地流转下的农民自主模式——陕北孟岔模式
        3.4.2 县域经济下的政府组织+农户运行模式
        3.4.3 循环产业园区模式
        3.4.4 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3.4.5 杨凌高新示范园区模式
        3.4.6 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比较
第四章 农村能人主导型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
    4.1 内生型中国农村能人成长机制
        4.1.1 农村能人的能力
        4.1.2 农村能人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
        4.1.3 农村能人成长的干中学模型
        4.1.4 实证结果及其解释
    4.2 能人主导型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一般均衡研究——经营能力、个人财富与 集体资产
        4.2.1 能人主导型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的基本模型
        4.2.2 个人财富和集体资产的均衡:多目标博弈
        4.2.3 民营和集体的选择:博弈均衡
        4.2.4 能人主导型集体经济发展实现形式一般均衡持续措施
    4.3 村级集体企业管理层收购与农村集体经济实现
        4.3.1 村级集体企业 MBO 的理论基础
        4.3.2 村级集体企业的发展演变
        4.3.3 模型设计和数据来源
        4.3.4 实证结果及其解释
    4.4 “职业村长”与农村集体经济实现
        4.4.1 村长能力及其构成
        4.4.2 村长、组织能力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型
        4.4.3 职业村长促进集体经济实现
    4.5 农民集群创业
        4.5.1 农业集群
        4.5.2 农民集群创业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的优势
        4.5.3 农民集群创业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的演进
        4.5.4 农民集群创业的培育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府主导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
    5.1 农业园区模式
        5.1.1 农业园区的研究基础
        5.1.2 农业园区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形式的要素构成及其作用
        5.1.3 农业园区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形式实践——以杨凌国家农业示范园为例
    5.2 基于社会服务功能视角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形式
        5.2.1 政府与公共产品供给
        5.2.2 蒂布特(Tiebout)模型及其扩展
        5.2.3 蒂布特扩展模型的实证结果及其解释
    5.3 完善政府主导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的建议
第六章 契约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
    6.1 宏观契约观的农业产业一体化
        6.1.1 农业一体化研究基础
        6.1.2 理论与方法
        6.1.3 样本说明与数据来源
        6.1.4 实证结果及其解释
    6.2 产权异化、微观一体化组织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6.2.1 产权异化
        6.2.2 新型组织的出现
        6.2.3 新型组织模块化和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创新
    6.3 分工演进视角下的农业产业合作组织发展
        6.3.1 散户生产到农业产业合作
        6.3.2 实证研究
    6.4 契约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形式的治理:监督与合作
        6.4.1 农业产业组织理论基础
        6.4.2 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合作模型
        6.4.3 农业产业组织和农户的双重违约
        6.4.4 监督合作的提出与实现
第七章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创新的现实需要及其发展趋势
    7.1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创新的宏观解释
        7.1.1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创新的背景
        7.1.2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创新的博弈
        7.1.3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创新的具体路径
        7.1.4 未来展望
    7.2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创新的微观解释:来自陕西的经验
        7.2.1 当前陕西农村典型村经济发展现状
        7.2.2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创新的微观需求
        7.2.3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创新的出路
    7.3 传统农区及近郊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形式创新
        7.3.1 农业多功能的内涵
        7.3.2 农业多功能开发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路径
        7.3.3 农业多功能开发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一个案例
    7.4 城中村的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创新
        7.4.1 城中村改造的现状
        7.4.2 城中村改造的核心问题
        7.4.3 根源与症结
        7.4.4 化解逻辑与对策
    7.5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创新的技术改造
        7.5.1 农村集体经济改造的目的和设计
        7.5.2 实证结果及其解释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的制度设计及其对策支持
    8.1 制度依赖和诱致性变迁
        8.1.1 来自农村改革的经验
        8.1.2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经验
    8.2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的制度设计思路
        8.2.1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的制度设计的原则
        8.2.2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的制度设计框架
    8.3 实现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制度设计的持续措施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采育镇万亩葡萄基地被确定为“葡萄标准化生产基地”(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测度及驱动因素研究[D]. 景壮壮.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长汀县生态扶贫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钟斐.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5)
  • [3]邳州市特色农业发展研究[D]. 翟晶晶. 浙江海洋大学, 2018(12)
  • [4]专类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绍兴大小坂湖公园为例[D]. 刘宬. 浙江农林大学, 2014(03)
  • [5]农业多元价值导向下郑州城郊宜农社区发展研究[D]. 赵建华. 华南理工大学, 2014(12)
  • [6]南县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D]. 傅珊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06)
  • [7]慈溪市现代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 龚燕京. 浙江大学, 2012(02)
  • [8]药王故里果飘香[N]. 杨军寿,王存民,王铭泽. 中国特产报, 2012
  • [9]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甘肃省玉门市产业转型对策[D]. 闫沛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5)
  • [10]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研究[D]. 薛继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11)

标签:;  ;  ;  ;  ;  

彩鱼镇万亩葡萄基地被认定为“葡萄标准化生产基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