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可持续发展初探

高新区可持续发展初探

一、高新区可持续发展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程丰远[1](2020)在《徐州市鼓楼区园区绩效指标构建与评估》文中研究说明产业园区是生产要素、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和实体经济重要载体,在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中起着示范、带动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园区不断发展完善,成为国家、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发展竞争中的基础支撑。徐州市鼓楼区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建立鼓楼高新技术开发区。2017年,江苏省政府批复筹建江苏省徐州市鼓楼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对鼓楼区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需要园区承担更多转型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任。在此背景下,园区发展需要进一步明确发展路径,建立完善、科学的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本篇文章梳理了园区发展的相关国内外研究成果,总结国内外园区绩效评价有关经验。介绍我国园区发展历程及总体发展现状,对鼓楼区整体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园区发展情况进行介绍、分析,通过与其他城区的比较分析,得出在鼓楼区园区发展面临的环境以及存在的问题。本篇文章基于对鼓楼区及园区近三年工作目标的扎根分析,同时基于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构建评估体系,结合专家评估与问卷调研形式,对指标体系进行完善。在指标权重设立中,运用AHP打分法对指标进行赋权。通过调查及查询统计年鉴等数据收集方式,对鼓楼区5个园区2017年至2019年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并对评估结果进行横向和纵向结合分析,掌握园区发展现状与不足,找出存在的短板和问题。根据实证研究发现,各园区因发展过程不同、侧重点不同,绩效水平也有所差距。通过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加强对园区发展的引导。根据评估结果,进一步明确园区未来发展战略定位。最后,基于园区发展的多元视角,从政府、园区及高校等科研院所多层面考虑,提出促进产业园区发展的对策建议,提高园区发展效率,更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詹必胜[2](2018)在《中国高新区政府治理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以来,政府作为实现治理现代化最重要的主体被摆在了改革的突出位置,相应地,如何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日益成为学界和政界共同关注的话题。众多学者指出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前提在于科学而客观地评价当前政府治理绩效。然而,当前学界对政府治理绩效虽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将评价主体聚焦于行政机构,重点关注提供公共管理服务、维持公共秩序等职能部门的治理绩效。而鲜有文献聚焦于高新区政府治理绩效评估,这对进一步深化政府体制改革,有针对性地推进治理现代化带来了不少挑战。作为我国政府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新区政府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助推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国家高新区日益成为新常态下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重要载体的背景下,从优化高新区政府治理绩效出发,探索发挥国家高新区“创新级”、“增长极”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增长的路径,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实现都具有至关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基于此,本文聚焦于国家高新区政府治理绩效的评价,旨在从对国家高新区政府治理绩效的全面评价入手,探索高新区政府绩效提升之道,以为实现政府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具体来说:首先,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国家级高新区发展背景,总结取得成就以及存在的不足基础上,提出了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基于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的视角,对当前学界和政界关于高新区政府治理、高新区政府治理绩效等有关理论和实践进行梳理,重点聚焦在相关学者或机构对此问题的理论构建与指标选取上,提出了本文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接着,在治理理论和善治的价值体系指导下,遵循全面性、代表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构建了一套全面综合的国家高新区政府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来说,将高新区政府治理绩效概括为7个维度,包括法制政府建设、公民与组织参与、信息公开与透明度、政府责任与回应、政府行政效益、社会和谐公正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并在各维度下设具体衡量指标。为了使指标精简,本文将粗糙集理论引入到指标的筛选过程,构建筛选后的国家高新区政府治理绩效评价指标,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认各指标权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进一步地,为提高高新区政府治理绩效评价的有效性,本文提出了改进型的最大隶属度的判断方法,对高新区政府治理绩效评价的单因素和综合因素评价结论做有效性检测。接下来,本文在科技部对国家高新区分类原则指导下,结合高新区地域分布概况,从东北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筛选出分别代表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创新型特色园区和其他类型的四个典型国家高新区,即:大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武汉东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基于实地调研搜集的问卷对四个园区的政府治理绩效进行模糊综合评价。从单因素评估结果来看,四个高新区在法制社会环境建设、公民政治参与度、公共组织和官员的责任承担情况、政府人力资源投入、社会保障程度以及社会稳定性和多样化等具体方面均存在不足,仍需各个维度击破,提升政府各维度绩效。从综合因素评估结果来看,四个高新区政府治理绩效呈现出了区域差异性,与其他三个高新区相比,作为西部地区代表的重庆高新区政府绩效相对较弱。最后,本文根据实证单因素评价结果,提出巩固高新区法律地位,加强立法工作,健全内部管理模式;创新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高新区政府职能,优化高新区治理结构;培育治理理念,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高新区中坚力量;建设创新枢纽,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高新区可持续发展建设,发挥产业高地作用等政策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提升高新区政府治理绩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言献策。

朱冰柯[3](2015)在《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竞争力评价研究 ——以西安高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从1988年建设第一个高新区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先后成立105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简称高新区),高新区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最负盛名的是美国硅谷以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证明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影响高新区的重要因素。我国高新区虽说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与发达国家高新区的发展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例如存在集群聚合度不高,集中度不强等问题,因此建立一套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区竞争力评价模型对我国高新区竞争力现状评价和提高高新区竞争力有着实际意义。本文阐述了高新区与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回顾并列举了国内外的高新区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并从产业集群角度分析了西安高新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通过对高新区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确定高新区竞争力评价指标,构建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区竞争力评价模型;以西安高新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对西安高新区竞争力进行三级模糊综合评价;针对高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基础配套措施、集群集中度、集群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几个方面提出对策。希望本文的研究对我国高新区的发展有一定借鉴作用。

王伟[4](2015)在《上海紫竹国家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3年,全国114家国家级高新区营业总收入20.3万亿元,占同期全国GDP存量的35.69%;高新区企业总计7.8万家、从业人员1400万人,人均创造收入145万元。’同期,上海紫竹国家高新区实现营业收入320.17亿元,区内企业共计378家,从业人员14307人。从横向比较来看,从业人员人均创造收入223.78万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据《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蓝皮书》显示:上海紫竹国家高新区综合性排名位列第99名。2在“初期高速发展与当期排名靠后并存、内部发展瓶颈与外部环境压力交织”的情况下,上海紫竹国家高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已不容忽视,且在同类高新区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在理论研究和分析计算的基础上,论文确定了上海紫竹国家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所在——内部发展瓶颈和外部环境压力。具体说,内部发展瓶颈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产业布局待优化;二是创新能力要提升;三是服务水平需加强。外部环境压力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政策势能逐渐缩小;二是土地资源相对有限;三是区域经济联系不紧。在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论文设计了上海紫竹国家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方案——(一)以“优化产业布局”为抓手,一是扩大企业的创新能力、二是在切实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础上,迎合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导向,吸引更多的政策势能汇聚。不断做大做强产业优势、创新优势、政策优势,夯实国家级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平台。(二)以“提升企业服务水平”为抓手,一是密切与区域经济的联系、二是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充分发挥“优化产业布局”因素对其它因素的辐射和影响作用。一方面通过与区域经济的优势互补争取更多的土地政策优惠、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高新区,贡献于区域经济。不断做大做强服务优势、区域经济优势、资源优势,进一步夯实国家级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提高平台。(三)在“基础平台”和“提高平台”的基础上,实现高新区的扩能增效。因为只有具备基础平台和提高平台的综合实力,才能突破目前的内部发展瓶颈、化解外部环境压力,才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高新区的扩能增效,才能最终实现上海紫竹国家高新区的可持续发展。只有突破内部发展瓶颈,才能在外部环境压力之下可持续发展。因此,论文重点对突破内部发展瓶颈的具体环境进行实施研究。具体说:在“优化高新区产业布局”方面,实施时需要做好——促进产业集聚、实现信息共享、加速企业孵化。在“提升企业服务水平”方面,实施时需要做好——完善中介服务、服务管理网格化、服务需求挖掘;在“扩能增效”的高级阶段,实施时需要做好——优化功能布局、提升自主创新、加强对外合作。

程潇君[5](2014)在《生态工业园区基于DPSIR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及共生链网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生态工业园可持续发展水平与链网稳定性研究理论基础和评价模型以及链网共生模式。然后根据我国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的实践和综合生态工业园建设标准,确定生态工业园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考核体系和考核方法;考虑到构建整体定量评价模型的难度,因此从生态产业链的横向、纵向及整体延伸三个层次综合分析链网的稳定性。最后本文通过实例来对评价指标、模型进行验证研究。主要有以下内容及结论:1、选择DPSIR建立指标框架:目标层为可持续发展水平,影响因素层为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五个因子,指标层为25项可量化指标。运用AHP-熵值法-多指标加权法及软件计算指标权重,为探索高新区生态化改造中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良好发展提供指导。2、确定链网稳定性的内涵与影响因素,提出从横向耦合、纵向闭合、内外和谐三个层次分析稳定性,其中横向耦合运用主导产业的共生度来考量,纵向闭合是通过链网总关联度来确定,内外闭合是构建内外耦合度的评价模型来衡量。3、实例分析:(1)运用DPSIR选择指标层,用AHP-熵值法加权方法对高新区近几年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合肥高新区在2008年实施生态工业园规划和建设后,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数从2008年的1.99上升到2012年的2.50,保持了持续增长的趋势。而对于未进行生态化改造的2006和2007年,其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数分别为1.56和1.77。这一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可知合肥高新区的生态化建设运作较成功,也验证了本文采用的DPSIR模型的可行性。(2)针对共生链网的稳定性研究,剖析合肥高新区的主导产业之间形成的链网关系,计算主导产业界的共生度、链网的关联度和网络内企业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耦合度。结果表明:20092012年新材料行业与先进制造业相互影响程度相对较大,共生度较高,新材料行业与电子信息产业之间共生度较低,但四大主导产业中的生物技术与医药业等产业未与其他三个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合肥高新区链网总关联度为0.268与国内比较成功的工业园相比,高新区关联度存在一定差距,基本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根据高新区耦合度模型评价可知,2008年以来,合肥高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耦合度协调持续上升。综合上述三点结论,初步判断合肥高新区共生链网基本稳定但相对较弱,存在很多不足。因此需大力发展补充主导产业间的产品链和废物利用链,构建低排放、产率高、稳定性高的共生链网。

张新明[6](2013)在《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要素分析及上海张江高新区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1951年世界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美国斯坦福大学科技园建立以来,高新技术产业就成为世界尖端技术的代表。特别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冲击,使得高新技术在政治、经济、军事等社会生活诸多领域被广泛运用,改变了世界发展的格局。为此,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世界一些发达地区率先创建。自1986年北京中关村高新区建立以来,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科技成果创新、转化的重要基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本文首先对高新区相关的概念做了界定,梳理了国内外高新区的发展历史和相关理论,发现高新区的发展动力机制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单个因素所决定的。本文结合以往的研究做了理论推演,认为高新区的发展主要由“市场、企业、风险投资、孵化器、政府、大学科研机构”六个要素决定的,基于这个理论推理,本文构建了结构方程,利用AMOS7.0软件对该理论进行了实证,结果发现六元要素与高新区的发展相关性较高,结构方程的适配性、效度、信度的拟合十分完美,这验证了该理论的指导意义。本文在分析高新区发展动力机制的同时,还对高新区的区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做了详细的研究和交待,并建立本文研究所需要的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新区的评价,分为三个层面,宏观层面上,对全国56个高新区做了综合评价,探讨了上海张江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中的排名位置,及国家高新区的分布情况;中观层面上,以上海张江高新区内部六园区为例,探讨了张江高新区总体水平和影响因素;在微观层面上,探讨了近5年张江高新区环境发展水平及对高新区的影响情况。在对高新区做评价时,利用了多种方法(如ArcGis10.0空间分布研究、系统聚类分析、主成份分析等),结合六元要素理论,分析了上海张江高新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全文共分为七章,分为理论和实证两个部分。前四章属于理论,第五章、第六章是实证和对策部分;最后一章,把本文研究的相关结论做了归纳,并指出了自己研究的不足和研究展望。具体如下:第一章,主要对本论文选题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做了交待,让研究变的更加清晰。第二章,主要涉及到相关概念的界定、高新区发展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基础等方面。概念界定包涵了“高技术、新技术、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一些相关的基本概念,明确了本文研究的内涵。文献综述方面,梳理了国内外对高新区发展的一些相关研究,这为本文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在相关理论研究上,本文从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理论、地理学视角、创新理论视角、产业经济学视角和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对涉及到高新区发展的理论进行了梳理,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研究了国内外高新区的历史沿革,探讨了高新技术开发区空间布局原因,以及国内外高新区评价机制,并对本论文涉及到的高新区评价方法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第四章,在前文研究综述和理论基础之上,提出了“六元要素”是高新区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在六元要素的构建过程中,明确了市场因素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六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本章的核心是六元要素对高新区发展的动力推演,通过每个要素的具体分析,充分体现出高新区的发展动力来源于大学科研机构、企业、政府、风险投资、市场、孵化器等六个要素。第五章,本章主要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检验六元要素对张江高新区发展的推动情况,表明六元要素对张江高新区的发展确实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也判别出六要素与高新区发展的相关性大小,并且相关数据通过了适配指标、信度、效度等检验。第六章,本章以张江高新区为例,在宏观上,分析了目前我国国家级高新区发展情况;在中观上,探讨了张江高新区内部六园区的发展情况;在微观上,研究了环境因素对张江高新区的发展影响情况。最后结合六元理论探讨了张江高新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对策和建议。第七章,总结了本论文相关结论,并展望了未来该领域研究的方向。

权进民[7](2014)在《高新区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地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应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发展在经济竞争中具有决定性作用,能够反映一个区域的潜在发展能力,是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支持。作为科技经济实体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已成为当前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主要支撑力,而保证高新技术产业是否能够健康、稳定、高速的发展关键在于是否拥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因此,地区政府不仅要重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的提升也不可忽视。从近几年的趋势看,作为科技创新重要区域的国家级高新区,其科学技术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进而推动地区经济增长较快。但各个地区有其自身不同的基础条件,科技投入产出效率情况及其对可持续发展能力影响仍然有差异。因而,需对高新区的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研究。本文以科技投资管理效率、科技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相关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一套包含效率指标的高新区科技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建立高新区科技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模型,并对模型评价效果进行有效性分析。从高新区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角度入手将研究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研究科技资源管理效率,分析国家级高新区在科技投入产出方面的现状并提出改进建议;第二部分加入可持续发展,从横向角度研究9家先进高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三部分研究成都高新区的2007至2012年6年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分析科技投入产出效率指标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作用。本文的主要成果如下:1.鉴于复合DEA方法能够将一个指标的变动对科技投入产出有效性影响的大小得到充分反映,本文运用该方法对我国部分高新区的科技投入效率做了综合评价,重点分析哪些指标对高新区科技投入产出有效性影响较大,找出制约地区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为区域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2.考虑到大多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基础条件有着较大差别的客观情况,通过二次相对评价方法动态地评估科技投入产出主观努力程度,此方法能够将各地方科技管理部门的主观努力程度真实地反映出来,有效地排除地方客观基础条件的差异,分析影响高新区科技发展的主观原因。3.将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评价指标体系和数据包络方法,从横向角度对9家先进高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研究,找出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丰富了我国特色的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4.成都高新区的综合竞争力处于全国中上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也保持一种上升的态势,分析科技投入产出率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成都高新区需要重视对区内企业优质载体平台和已有政策保障的完善,但是仍然需要提升科技投入产出效率,不断强化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及加大高新区内的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力度,力图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更为优越的发展环境。

谢守红,计林平,丁卉[8](2012)在《长江三角洲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之一,高新区已经成为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1990年以来,长江三角洲高新区凭借其良好的区位条件和政策的支持,软硬环境进一步优化,迅速集聚起各类要素资源,增长极作用明显,但也存在自主创新机制不完善,研究开发能力较弱,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本文从经济实力、经营绩效、科技创新能力、对外开放能力以及生态效率等5个方面选取29项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长江三角洲8个国家级高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上海张江高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南京高新区和无锡高新区次之,杭州高新区和苏州高新区居中,宁波高新区和常州高新区较弱,泰州高新区最弱。并基于此提出了促进长江三角洲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魏钧[9](2012)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就对我国经济发展做了一个长期规划,明确指出我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着成效,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率显着提高,最终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共处,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出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科学发展思路和战略,明确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可见在经济快速发展浪潮中可持续的影响力既深远又必要,高新区可持续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托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驱动者,更是促进我国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先行者。高新区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同时更是全国经济发展的榜样。本文对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并非空穴来风,不仅有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更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支撑。参考劳动价值论、社会再生产理论和资本周转原理这三个政治经济学主要原理阐明高新区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不仅能促进生产性劳动、高技术人才、新生产要素生产过程中相协调并推动地区经济踏实发展,还能保证区内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供给平衡并推动地区经济稳定发展,更能保持资本周转速度与区内经济生产发展成正比并推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高新区经历了二十四载风雨,对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起到了示范和创新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不仅有政府引导大环境的原因也有高新区自身的原因。因此,为了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推进高新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了三条路径,分别为合理控制高新区数量并提升发展质量,加强高新区合理变革和体制创新,完善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通过本文的分析与研究,可以看出高新区即将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创新驱动力,充分发挥高新区在可持续发展队伍中的领军作用。

陈递宁[10](2011)在《西安高新区建设用地供应效率分析及优化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步伐不断加快,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非城市人口向城市转移,这为城市用地的紧张形势增添了新的压力,而土地资源作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占据主导作用。与此同时,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使得政府在面对土地供给不足方面承受很大的压力,而如何解决此难题是政府及社会应该关注的问题。本文研究正是基于以上问题,着重研究和分析了当前西安高新区建设用地的使用情况,以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为出发点,对西安高新区建设用地供应的优化配置进行了深入研究。基于此目的,本文首先对西安高新区建设用地利用现状进行调研,分析了其土地资源的使用情况以及土地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西安高新区建设用地的使用效率进行了研究并得出相应结论。得出西安高新区在2004和2006年的建设用地供应以及建设用地结构上存在投入冗余而产出不足的问题。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本文建立了建设用地供应的SD模型,通过软件模拟分析后得出,在高新区未来发展中,应该选择适度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高新区经济、居住环境、商业配套以及其它公共设施的协调发展。另外,对西安高新区未来5年建设用地的供应规模以及供应结构进行了数据包络分析,指出在适度集约发展模式下,西安高新区建设用地的供应规模以及供应结构都是DEA有效的。最后,本文将SD模型与其他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SD模型在进行复杂系统优化上具有优势,并提出了促进西安高新区建设用地合理利用的经济、法律以及技术等措施。

二、高新区可持续发展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新区可持续发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徐州市鼓楼区园区绩效指标构建与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
    2.2 国内研究综述
    2.3 文献综述
    2.4 研究的理论基础
3 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分析
    3.1 我国产业园区发展基本情况
    3.2 鼓楼区园区发展基本情况
    3.3 鼓楼区园区发展现状
    3.4 目前鼓楼区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鼓楼区产业园区综合绩效指标体系构建
    4.1 鼓楼区产业园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2 基于扎根理论分析鼓楼区园区发展目标
    4.3 评价体系指标的确立
    4.4 本章小结
5 产业园区综合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
    5.1 综合和绩效评价的战略意义
    5.2 鼓楼区产业园区绩效评价
    5.3 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5.4 鼓楼区园区发展情况实证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政策建议
    6.1 政府层面对策
    6.2 园区层面对策
    6.3 高校等科研院所层面对策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中国高新区政府治理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逻辑框架
    1.4 本文研究创新点
2 我国高新区政府治理绩效评价
    2.1 高新区政府治理
    2.2 高新区政府治理绩效
    2.3 高新区政府治理绩效评价
3 高新区政府治理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3.1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3.2 评价指标体系维度
    3.3 评价指标解释
4 高新区政府治理绩效的评价模型
    4.1 高新区政府治理绩效评价方法选取
    4.2 高新区政府治理指标权重计算
    4.3 评价模型构建
5 高新区政府治理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5.1 国家高新区发展情况
    5.2 案例数据获取与处理分析
    5.3 评价结果有效性分析
6 提升高新区政府治理绩效对策
    6.1 巩固高新区法律地位,加强立法工作,健全内部管理模式
    6.2 创新管理体制,改革高新区政府职能,优化区域治理结构
    6.3 培育治理理念,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高新区中坚力量
    6.4 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高新区可持续发展建设,发挥产业高地作用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论文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2 :咨询卡
附录3 :专家评价表
附录4 :全国147家各类国家高新区群体划分情况表

(3)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竞争力评价研究 ——以西安高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路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路径
2 高新区与产业集群相关理论综述
    2.1 高新区概述
        2.1.1 高新区概念
        2.1.2 高新区的产生与发展溯源
    2.2 产业集群概念
    2.3 高新区与产业集群的相互作用
        2.3.1 高新区是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
        2.3.2 产业集群是高新区发展的重要途径
    2.4 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区竞争力的概念
    2.5 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区竞争力相关理论
        2.5.1 外部经济理论
        2.5.2 集聚经济理论
        2.5.3 竞争优势理论
    2.6 本章小结
3 高新区竞争力现状与问题分析—以西安高新区为例
    3.1 西安高新区简介
    3.2 西安高新区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3.3 西安高新区产业集群基本形成
        3.3.1 生物医药集群
        3.3.2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3.3.3 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
        3.3.4 先进制造产业集群
    3.4 西安高新区总体经济发展状况
        3.4.1 工业增加值逐年增长
        3.4.2 上缴税额和净利润不断提高
        3.4.3 年末从业人数不断增加
    3.5 西安高新区竞争力存在问题分析
        3.5.1 整体发展规模相对偏小,基础配套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3.5.2 西安高新区内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较低
        3.5.3 产业集中度不高,产业链缺乏完整性
        3.5.4 尚未形成中介服务网络
        3.5.5 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低
        3.5.6 尚未形成完善的投、融资机制
        3.5.7 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区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4.1 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区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识别
        4.1.1 基础支撑力
        4.1.2 产业集群竞争力
    4.2 评价模型的构建
        4.2.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
        4.2.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4.2.3 评价指标的选取
        4.2.4 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4.3 基于产业集群高新区竞争力评价方法的选择
        4.3.1 评价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4.3.2 层次分析法应用步骤介绍
        4.3.3 模糊综合评价应用步骤介绍
    4.4 本章小结
5 西安高新区竞争力评价实证研究
    5.1 基于产业集群的西安高新区竞争力模糊综合评价
        5.1.1 AHP确定指标权重
        5.1.2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评价
    5.2 评价结果分析
        5.2.1 影响因素重要性分类
        5.2.2 重要影响因素得分分类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提升高新区竞争力的对策及建议
    6.1 完善基础配套设施
    6.2 进一步保护知识产权
    6.3 提升高新区产业集中度
        6.3.1 提高孵化密度
        6.3.2 建立完善的投、融资体系
    6.4 完善产业体系,促进产业链协同
        6.4.1 细化集群内产业分工
        6.4.2 加强集群内产业的协同程度
        6.4.3 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
    6.5 提升集群创新能力
        6.5.1 实行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入驻政策
        6.5.2 引进高素质的科技型人才
        6.5.3 建立高新区科技创新体系
        6.5.4 设立高新区政府科技补贴
    6.6 提升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6.6.1 做好国内外资本引进工作
        6.6.2 加强培训基地建设,不断培育高素质人才
        6.6.3 加强与高校合作,为园区提供稳定的人才资源
        6.6.4 提升人居环境舒适度和员工生活保障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I
附录II
附录III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上海紫竹国家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王伟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 应用性与不足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理论
        2.1.1 增长极理论
        2.1.2 新经济地理理论
        2.1.3 产业集群理论
    2.2 文献研究
        2.2.1 高新区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2.2.2 高新区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上海紫竹国家高新区可持续发展面临问题
    3.1 上海紫竹国家高新区
        3.1.1 发展成就
        3.1.2 地理位置
        3.1.3 组织架构
    3.2 内部发展瓶颈
        3.2.1 产业布局待优化
        3.2.2 创新能力要提升
        3.2.3 服务水平需加强
    3.3 外部环境压力
        3.3.1 政策势能逐渐缩小
        3.3.2 土地资源相对有限
        3.3.3 区域经济联系不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上海紫竹国家高新区可持续发展方案设计
    4.1 问卷调查
        4.1.1 问卷设计
        4.1.2 问卷发放与回收
    4.2 统计分析
        4.2.1 描述性统计
        4.2.2 信度及效度检验
        4.2.3 主成分分析及相关性研究
    4.3 可持续发展方案
        4.3.1 指导思想
        4.3.2 整体方案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上海紫竹国家高新区可持续发展实施研究
    5.1 优化产业结构
        5.1.1 促进产业集聚
        5.1.2 实现信息共享
        5.1.3 加速企业孵化
    5.2 提升企业服务水平
        5.2.1 完善中介服务
        5.2.2 服务管理网格化
        5.2.3 服务需求挖掘
    5.3 高新区扩能增效
        5.3.1 优化功能布局
        5.3.2 提升自主创新
        5.3.3 加强对外合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后续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英文参考文献
致谢

(5)生态工业园区基于DPSIR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及共生链网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态工业园区的综合研究进展
        1.2.2 生态产业链网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1.2.3 问题提出
    1.3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主要创新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评价模型
    2.1 理论基础
        2.1.1 生态工业园可持续发展水平理论基础
        2.1.2 生态工业园共生链网稳定性理论基础
    2.2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模型
        2.2.1 改进生态足迹模型
        2.2.2 能值分析法模型
        2.2.3 DPSIR 模型
        2.2.4 三种模型优缺点
    2.3 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方法分析
        2.3.1 层析分析法
        2.3.2 灰色关联分析法
        2.3.3 灰色聚类法
        2.3.4 熵值法
        2.3.5 目前评价方法对比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 DPSIR 构建生态工业园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3.1 DPSIR 在生态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中的实现
    3.2 指标体系的确定
        3.2.1 指标体系框架构建原则
        3.2.2 指标体系层次判定
        3.2.3 评价指标确定
    3.3 本文应用的评价方法 AHP-熵值法-多指标加权综合评价法
        3.3.1 AHP-改进熵值法-多指标加权综合评价法
        3.3.2 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观权重
        3.3.3 改进熵值法确定客观权重
        3.3.4 综合权重的确定
        3.3.5 多指标线性加权综合评价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态工业园共生链网稳定性探究
    4.1 生态工业园区产业共生模式分析
        4.1.1 依附型工业共生网络
        4.1.2 平等型工业共生网络
        4.1.3 嵌套型工业共生网络
    4.2 稳定性界定
        4.2.1 生态工业园共生链网稳定性涵义
        4.2.2 影响工业共生网络稳定性的因素
    4.3 测度生态工业园产业共生链网稳定性
        4.3.1 横向耦合主导产业之间的共生度
        4.3.2 纵向闭合考虑权重的链网总关联度
        4.3.3 内外和谐网络内企业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耦合度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肥高新区生态工业园的实例应用研究
    5.1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基本特征
        5.1.1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基本概况
        5.1.2 合肥高新区生态工业园自然概况
        5.1.3 合肥高新区生态工业园社会概况
        5.1.4 合肥高新区生态工业园生态环境概况
    5.2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态化改造的可行性
        5.2.1 生态工业园建设的意义
        5.2.2 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的优势
    5.3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态工业发展情况
        5.3.1 产业链网结构与优化
        5.3.2 大力推广再生水利用
    5.4 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和分析
        5.4.1 基于 DPSIR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4.2 数据获取
        5.4.3 主观权重确定
        5.4.4 客观权重的确定
        5.4.5 综合权重确定
        5.4.6 多指标线性加权综合模型计算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数
    5.5 可持续发展水平结果分析与方法验证
        5.5.1 结果分析
        5.5.2 方法验证
    5.6 合肥高新区生态工业园共生链网稳定性分析
        5.6.1 合肥高新区生态工业链和产品链现状
        5.6.2 主导产业的共生度计算及分析
        5.6.3 考虑权重的产业共生链网关联度及分析
        5.6.4 网络内企业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耦合度计算及分析
        5.6.5 共生链网稳定性分析及建议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附录

(6)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要素分析及上海张江高新区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2.1 研究方法
        1.2.2 主要创新之处
    1.3 论文的总体思路与结构安排
        1.3.1 论文的总体思路
        1.3.2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及其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高技术、新技术、高新技术与高新技术产业
        2.1.2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经济开发区
    2.2 相关文献综述
        2.2.1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评价研究综述
        2.2.2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布局模式研究综述
    2.3 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理论
        2.3.1 高新区发展阶段理论
        2.3.2 孵化器理论
        2.3.3 多元理论
    2.4 地理学视角下相关理论
        2.4.1 增长极理论
        2.4.2 扩散理论
        2.4.3 产业区位理论
    2.5 创新理论视角下相关理论
        2.5.1 创新理论
        2.5.2 知识经济
    2.6 产业经济学视角下相关理论
        2.6.1 产业集群理论
        2.6.2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2.7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相关理论
        2.7.1 交易费用理论
        2.7.2 产权理论
        2.7.3 制度变迁理论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历史沿革、空间布局及评价体系研究
    3.1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历史沿革
        3.1.1 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历史
        3.1.2 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历史
    3.2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空间布局
        3.2.1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区位选择
        3.2.2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区位选择意义
    3.3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体系
        3.3.1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指标评估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3.3.2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指标评估体系构建
        3.3.3 区域环境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3.3.4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要素构建及动力机制分析
    4.1 六元要素的构建
        4.1.1 高新技术产业“六元要素”的提出
        4.1.2 市场要素引入的原因分析
        4.1.3 “六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4.2 六元要素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推动机制
        4.2.1 市场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的推动
        4.2.2 企业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推动
        4.2.3 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推动
        4.2.4 孵化器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推动
        4.2.5 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推动
        4.2.6 大学、科研机构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推动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六元要素对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影响程度的SEM分析
    5.1 SEM模型简介
        5.1.1 结构方程的相关概念
        5.1.2 结构方程的基本原理
        5.1.3 结构方程的优劣与本研究的实用性探讨
    5.2 结构方程的分析
        5.2.1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动因的主要假设
        5.2.2 实证模型的确定
        5.2.3 变量测量
        5.2.4 数据收集
        5.2.5 相关统计描述
        5.2.6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3 假设检验及结果分析
        5.3.1 适配指标检验
        5.3.2 效度评鉴
        5.3.3 信度评鉴
        5.3.4 假设结果检验
        5.3.5 六元要素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贡献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证研究
    6.1 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概述
        6.1.1 发展阶段
        6.1.2 发展概况
        6.1.3 主要发展特征
    6.2 张江“一区八园”发展状况
        6.2.1 张江核心园
        6.2.2 漕河泾园
        6.2.3 金桥现代科技园
        6.2.4 上大科技园
        6.2.5 青浦园(中纺国际科技产业城)
        6.2.6 嘉定园
        6.2.7 紫竹园
        6.2.8 杨浦园(杨浦科技创业中心)
    6.3 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全国高新区中的地位
        6.3.1 指标体系的选取和权重的获得
        6.3.2 高新区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6.3.3 高新区的系统聚类评价
        6.3.4 高新区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评价
        6.3.5 张江高新区的分项评价
    6.4 张江高新技术开发区综合评估分析
        6.4.1 相关数据的获得
        6.4.2 相关数据的处理
        6.4.3 权重的获取
        6.4.4 张江高新区六园发展水平测定
        6.4.5 张江高新区发展水平构成分析
        6.4.6 张江高新区发展水平的主成份分析
    6.5 张江高新区环境测度分析
        6.5.1 区域环境测度水平
        6.5.2 变异系数分析法
        6.5.3 主成份分析法
    6.6 张江高新区存在的问题
    6.7 张江高新区发展对策
        6.7.1 知识创造和孕育创新能力方面
        6.7.2 产业化和规模经济能力方面
        6.7.3 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方面
        6.7.4 高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基本结论
    7.2 研究展望
附表
参考文献
博士学习期间科研工作及成果
后记

(7)高新区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新区投资发展的理论研究方面
        1.2.2 科技投入支出效率评价方面
        1.2.3 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研究现状
        1.2.4 DEA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1.2.5 研究现状评述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创新之处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对象
        1.4.3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基于复合DEA方法的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分析
    2.1 数据包络分析(DEA)的基本模型
        2.1.1 C~2R模型
        2.1.2 C~2GS~2模型
        2.1.3 C~2WH模型
    2.2 复合DEA的原理与模型
        2.2.1 复合DEA方法概述
        2.2.2 指标体系变化下决策单元的有效性
        2.2.3 决策单元非DEA有效的影响情况
    2.3 科技投入产出决策单元与指标体系
        2.3.1 科技投入产出的决策单元
        2.3.2 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2.4 高新区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的复合DEA分析
        2.4.1 剔除某一指标后的有效性分析
        2.4.2 剔除某一指标后的复合DEA修正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二次相对评价的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评价
    3.1 二次相对评价方法概述
        3.1.1 二次相对评价
        3.1.2 二次相对评价的优点
        3.1.3 二次相对评价的几何解释
    3.2 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的二次相对评价模型
    3.3 科技投入产出二次相对效率的测算
        3.3.1 科技投入产出二次相对评价的指标
        3.3.2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3.3.3 二次相对评价的测算分析
        3.3.4 两次评价结果的比较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DEA模型的高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4.1 可持续发展能力及相关指标体系
        4.1.1 可持续发展概述
        4.1.2 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4.2 具有非阿基米德无穷小的DEA模型
        4.2.1 具有非阿基米德无穷小的C~2R模型
        4.2.2 具有非阿基米德无穷小的BBC模型
    4.3 决策单元和具体指标的选择
        4.3.1 确定DEA模型的决策单元
        4.3.2 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的构建
    4.4 基于DEA模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4.4.1 确定指标数据的权重
        4.4.2 指标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4.4.3 国家级高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4.4.4 无效DEA单元的松弛变量
        4.4.5 政策建议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成都高新区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
    5.1 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对可持续发展作用的理论概述
        5.1.1 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5.1.2 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体现
        5.1.3 成都高新区的概况
    5.2 DEA模型和指标体系的构建
        5.2.1 构建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DEA模型
        5.2.2 构建模型的决策单元和指标体系
    5.3 DEA评价结果及分析
        5.3.1 成都高新区科技投入产出效率情况
        5.3.2 成都高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情况
        5.3.3 调整指标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分析
        5.3.4 非DEA有效决策单元的调整建议
    5.4 成都高新区发展的要素保障及相关建议
        5.4.1 完善载体平台和提升科技投入产出效率
        5.4.2 已有政策保障
        5.4.3 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
        5.4.4 加大能源和环境保护力度
    5.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长江三角洲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现状
    1.1 要素集聚迅速, 增长极作用明显
    1.2 软硬环境进一步优化
    1.3 研究开发能力较弱, 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
2 长江三角洲高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2.1 高新区可持续发展内涵
    2.2 高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3 评价方法和模型
    2.4 评价结果与分析
3 长江三角洲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
    3.1 优化创业环境, 培育创业氛围
    3.2 实施体制创新, 加强政策扶持
    3.3 加强高新区的分工与协作
    3.4 加快绿色发展, 打造园区品牌

(9)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
    1.3 相关概念界定
2 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意义
    2.1 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2.1.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界定
        2.1.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解析
        2.1.3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2.2 高新区可持续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2.1 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解析
        2.2.2 高新区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2.3 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符合创新要义
    2.3 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
        2.3.1 是推动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2.3.2 是加快社会自主创新的重要平台
        2.3.3 是提升我国科技地位的推动力量
        2.3.4 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
3 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政治经济学背景
    3.1 “劳动价值论”是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1.1 生产性劳动对高新区内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根据
        3.1.2 高技术、高学历人才使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得到保障
        3.1.3 新生产要素为高新区发展创造了财富和价值
    3.2 “社会再生产理论”是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依据
        3.2.1 高新区可持续发展保证生产资料供求平衡
        3.2.2 高新区可持续发展保证消费资料供求平衡
    3.3 “资本周转原理”提升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速度
        3.3.1 固定资本周转速度与高新区发展成正比
        3.3.2 流动资本周转投入率与高新区发展成正比
4 高新区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4.1 高新区发展的优势
        4.1.1 高新区的发展示范作用
        4.1.2 高新区的发展创新作用
    4.2 高新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4.2.1 规模和质量参差不齐
        4.2.2 投资和人才资源匮乏
        4.2.3 创新和转变不够积极
        4.2.4 建设和发展受限较多
        4.2.5 职能和定位不够健全
    4.3 高新区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4.3.1 政府方面
        4.3.2 高新区自身方面
5 推进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5.1 合理控制高新区数量并大幅提升高新区发展质量
        5.1.1 促进高新区产业发展的内涵式增长
        5.1.2 促进国家高新区发展战略升级
    5.2 加强高新区合理变革与体制创新
        5.2.1 坚决避免体制惯性
        5.2.2 切实减少路径依赖
        5.2.3 增强持续创新能力
    5.3 完善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
        5.3.1 进一步理顺管理关系
        5.3.2 进一步完善法制管理
        5.3.3 加强对高新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西安高新区建设用地供应效率分析及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目的
        1.1.3 论文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概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1.3 论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论文研究思路
        1.3.2 论文研究方法
    1.4 论文研究对象的界定
第2章 论文研究的相关基础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人地关系理论
        2.1.3 系统工程理论
    2.2 评价方法基础
        2.2.1 数据包络分析
        2.2.2 系统动力学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西安高新区建设用地利用现状及效率分析
    3.1 西安高新区概况
        3.1.1 西安高新区的历史发展情况
        3.1.2 西安高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3.1.3 西安高新区的未来发展规划
    3.2 西安高新区建设用地利用现状
        3.2.1 西安高新区土地利用现状
        3.2.2 西安高新区建设用地供应情况
    3.3 基于DEA的西安高新区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分析
        3.3.1 DEA模型的选择
        3.3.2 建立指标体系
        3.3.3 西安高新区建设用地供应效率的DEA分析
        3.3.4 西安高新区建设用地供应用途效率的DEA分析
    3.4 西安高新区建设用地利用的潜力与不足
        3.4.1 西安高新区建设用地利用的潜力
        3.4.2 西安高新区建设用地利用的不足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西安高新区建设用地供应SD模型构建及优化分析
    4.1 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目的
    4.2 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
    4.3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4.3.1 系统边界的确定
        4.3.2 确定系统变量指标体系
        4.3.3 模型各系统的反馈回路
        4.3.4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4.3.5 系统动力学主要方程式
        4.3.6 系统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4.3.7 系统动力学模型有效性验证
    4.4 西安高新区建设用地供应在不同状态下的模拟
        4.4.1 西安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背景
        4.4.2 西安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设计
        4.4.3 西安高新区建设用地供应在不同模式下的仿真与分析
    4.5 西安高新区建设用地供应规模及结构优化的评价
        4.5.1 西安高新区建设用地供应规模
        4.5.2 西安高新区建设用地供应结构
        4.5.3 优化评价
    4.6 SD模型与其他模型的比较分析
        4.6.1 灰色GM(1,1)模型的构建
        4.6.2 灰色GM(1,1)模型对建设用地供应量的预测
        4.6.3 预测结果分析及模型对比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促进西安高新区建设用地合理利用的措施
    5.1 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5.1.1 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及挖掘建设用地潜力
        5.1.2 积极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
    5.2 促进建设用地合理利用的经济措施
        5.2.1 积极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5.2.2 拓宽土地开发整理资金来源
        5.2.3 制定引导土地集约利用的激励机制
    5.3 促进建设用地合理利用的法律措施
        5.3.1 明确土地利用规划主导地位
        5.3.2 强化土地执法
    5.4 促进建设用地合理利用的技术措施
        5.4.1 建立规划管理信息系统
        5.4.2 开展规划执行情况监测及适时评估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高新区可持续发展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徐州市鼓楼区园区绩效指标构建与评估[D]. 程丰远.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2]中国高新区政府治理绩效评价研究[D]. 詹必胜.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1)
  • [3]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竞争力评价研究 ——以西安高新区为例[D]. 朱冰柯. 西安科技大学, 2015(02)
  • [4]上海紫竹国家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 王伟. 华东师范大学, 2015(09)
  • [5]生态工业园区基于DPSIR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及共生链网稳定性研究[D]. 程潇君. 合肥工业大学, 2014(10)
  • [6]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要素分析及上海张江高新区实证研究[D]. 张新明. 华东师范大学, 2013(06)
  • [7]高新区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研究[D]. 权进民. 西南交通大学, 2014(12)
  • [8]长江三角洲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J]. 谢守红,计林平,丁卉. 世界地理研究, 2012(03)
  • [9]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 魏钧. 北京交通大学, 2012(10)
  • [10]西安高新区建设用地供应效率分析及优化配置研究[D]. 陈递宁.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1)

标签:;  ;  ;  ;  ;  

高新区可持续发展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