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一年级英语的教与学

浅谈大学一年级英语的教与学

一、浅谈大学一年级英语教与学(论文文献综述)

陆佳丽[1](2021)在《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课堂评价是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课堂评价水平较高的教师能够快速、准确的研判学情,采取更为有效的教学。目前国内外对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的研究还不多,本研究对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在文献分析基础上,本研究将小学英语教师的课堂评价素养作为一种学科教学认知来研究,认为教师课堂评价素养是教师在自身评价知识储备和能力的基础上,以课堂为核心,在课堂回答、课堂练习、当日课后作业、课堂学业解读和课堂自编试题等实践活动中选择、运用恰当的评价方法以评估教学的素质与修养,是教师对实践活动的价值判断和教学规划的所需要心理品质的总和。并且在小学英语课堂评价素养的构成上划分为课堂评价意愿、课堂评价知识和课堂评价能力三个维度。研究聚焦于“小学英语教师的课堂评价素养存在怎样的特征?”和“影响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这两个问题而研究,主要通过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探索。在对248名小学英语教师进行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问卷调查以及部分教师进行访谈后,本研究研究发现,被测教师的课堂评价能力、评价意愿和评价知识这三个一级维度总体情况较好,均值都在4分以上(满分5分)。其中,评价能力在三个一级维度中的均值最高,评价知识的均值最低。在评价意愿方面,均值从高到低的二级维度分别为:行为成分(M=4.3427)、认知成分(M=4.2648)、情感成分(M=3.9552)。在评价知识方面,均值从高到低的二级维度分别为:语言知识(M=4.1953)>过程知识(M=4.1885)>解读知识(M=4.0806)>测评知识(M=3.9909)。在评价能力方面,均值从高到低的二级维度分别为:掌握评分技能(M=4.1478)>关注评价效度(M=4.1381)>了解评价方法(M=4.1065)>解读运用评价结果(M=3.8965)。为了更好分析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基本特征,本研究将调查对象按照年龄、教龄、职称、任教年级、地区、学历、班额、专业、初步评价意识等差异,分为不同群体,通过群体比较表明,不同群体小学英语教师的课堂评价素养在整体上没有显着性差异,但也存在一些群体特征。年龄为20-30岁的教师、教龄4-10年的教师、本科学历的教师和英语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等,在各自群体中的课堂评价素养表现最佳。在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影响因素方面,研究发现影响程度从高到低分别为在职学习、个人自发、职前学习和外界影响,这四个维度的影响因素都达到显着性水平。回归分析表明,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0.432×在职学习+0.413×职前学习+0.227×个人自发+0.093×外界影响。将各种影响因素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分析发现,在内部影响因素中,性格内外均衡型、4-10年教龄、小学二级职称、班额为30人的课堂环境对于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养成有良好的影响;在外部因素中,学校的评价文化、学生的反馈、同事的影响、第三方评价等影响着教师的课堂评价素养,比较好的校园评价文化,学生积极的反馈,自身评价素养比较高的同事和第三方对于教师评价素养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外部的压力和同事等的影响在专业性方面不够强,影响也可能是负推进。针对以上调查结果,本研究认为教师要善于克服职业的“瓶颈期”,对职业既要有合理的期望值,又要保持乐观的心态;有关部门要规范职前和在职相结合的课堂评价素养的培训,职前侧重于“评价意愿”和“评价能力”,职后培训内容侧重于与时俱进;教育管理者要关注校园课堂评价文化并控制好班额等。通过各种渠道,让学校的文化氛围更为积极,孕育建立课堂评价信心的土壤,最终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马若涵[2](2020)在《马来西亚语言政策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马来西亚作为东盟首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现已成为中国在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国,中国是马来西亚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二大出口市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语言政策在各国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译者所译内容选自马来西亚高等教育语言政策与计划(Language Policy and Plan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in Malaysia)研究项目中的两篇成果:《马来西亚语言政策的改变:公立大学的实施现状》(Change in Language Policy in Malaysia:The Reality of Implementation in Public Universities)与《马来西亚的语言政策:反方向变化》(Language Policy in Malaysia:Reversing Direction),两项成果作者均为该项目负责人马来西亚国民大学语言研究与语言学学院教授Saran Kaur Gill,成果分别发表于2005年和2006年。本翻译实践报告结合具体案例,以语篇分析为翻译策略,具体从Beaugrande&Dressler于1981年提出的七项语篇特征入手,即语篇的意图性、可接受性、情景性、信息性、连贯性、衔接性与互文性分析整合翻译实践过程中的重难点,并将翻译过程中的方法策略与心得体会进行总结,期望对今后语言政策研究领域的翻译工作有所帮助,同时对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交际提供有价值的借鉴意义。

刘微[3](2020)在《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研究(1862-1937)》文中认为近代中国英语教育的兴起是中国被迫融入世界一体化进程中的产物。从改变政治外交的被动局面到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主动诉求,英语凭借其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藉以近代新学制被正式确立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学科。本文以近代中国早期英语的传播为背景,从香港地区的英语教育着手,对近代中国本土英语学科的建立及教育发展进行全景式勾勒与历时性考察,研究内容既有对英语学科教育每个发展阶段特征的概括,也有对相应时期英语教育政策的梳理;既有对全国英语学科教育的整体描述,也有对个别地区、个别教学机构英语教育的深层剖析;既有以英语教育活动为对象的本体研究,也有对英语教育与财政经济互动关系的探讨;既有对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范式的归纳,也有对其社会功能、存在的问题以及经验启示的总结。论文主要内容分述如下:文章导论部分主要阐明了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对研究的相关概念与范围进行界定,通过对本选题相关的学术史进行回顾,总结了之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本文的研究思路,最后交待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一章介绍了英语在中国早期的传播情况。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与西方列强对外扩张之间的矛盾催生了近代英语通事与中国洋泾浜英语。本章通过对其不同发展阶段的梳理,论述了两者在扫除语言障碍、沟通中西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与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逐步卷入世界市场后急需开展正规英语教育的诉求。第二章分析了近代中国香港早期的英语教育。笔者对英华书院、马礼逊学堂等几所具有代表性的教会学校进行考察,揭示其英语教学的具体情形及特点。此外,还分析了香港地区英语教育政策的变化以及该地区对近代中国英语教育产生的影响。第三章探讨了处于起步阶段的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笔者除了对洋务运动时期外语学堂与军事技术学堂的英语教育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还对京沪粤三地的同文馆作了较为全面的比较分析。通过回顾这一时期教会学校关于“英语教学”问题争论的整个过程,阐述了这次争论对本土英语教育产生的重要意义。第四章论述了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制度化的过程。笔者讨论了从清末到民国几次重要学制变革以及不同学制下初等、中等、高等三个不同阶段英语学科教育的情况;分别以南开中学与北京大学为个案,从历史沿革、教学师资、教材、教学管理等方面对这两所学校的英语学科教育进行微观层面分析及历史评价,揭示了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水准与运行实态;最后,从经费的筹措与使用探究了英语教育与财政经济的关系。第五章分晚清时期与民国初中期两个时间段对近代中国的英语教育政策进行了历时梳理,展现其演变进程、基本特点及发展趋势;从教育目标、教材使用、教育研究与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总结了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基本范式。第六章从张之洞的外语教育思想入手,揭示了武汉地区英语学科教育由改制传统书院再到创设新式学堂的发展路径,通过学制的更迭分析不同时期武汉地区英语学科教育的发展变化,并结合全国英语学科教育的格局归纳出近代武汉地区外语学科教育的特点。结语部分是对近代英语学科教育的历史评价,包括英语教育的社会功能与历史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启示。本文通过研究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历程,藉以重新审视当下英语学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以历史关照现实。笔者期望在今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语境中,科学认识英语学科的地位,挖掘英语学科教育的内涵,通过深化英语学科教育改革,全面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在与世界交往的过程中,以英语为通用语发出中国声音、传播中国文化。

姚爱平[4](2020)在《游戏化学习理论中的小学英语游戏教学研究 ——基于教师实践的视角》文中指出游戏符合儿童的天性,将游戏与教学结合有利于儿童的个性发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游戏是对《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的回应,即“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简单交际能力和激发兴趣的要求”。教师是游戏教学中的关键行动者,诸多研究认为小学英语游戏教学实践之所以出现各种问题,主要缘于教师开展游戏教学的能力不足,而探讨小学英语教师游戏教学实践特点、教师如何理解游戏和游戏教学有助于展现教师开展游戏教学的能力,更好的推进小学英语游戏教学,这在已有小学英语游戏教学研究中很少得到关注。“游戏化学习”理论展现了游戏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教育价值。本研究以“游戏化学习”理论为纲,探讨教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应用这些丰富的游戏形式、达成教育目标。研究试图回答三个问题:1)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是如何使用游戏的?2)小学英语教师为何要用上述方式开展游戏教学?教师如何理解游戏和游戏教学?3)哪些因素影响小学英语教师理解和实施游戏教学?研究以上海市L小学三位小学英语优秀教师为对象案例,探讨三位优秀教师游戏教学实践的特点,以及他们对游戏和游戏教学的理解情况。基于文献法、案例研究法、观察法、访谈法等,研究发现:第一、教师使用了适合小学英语教学的多种游戏形式。教学环节方面,While-task preparation环节他们使用游戏形式数量和使用次数、欲达成的教育价值最多;游戏形式运用方面,他们对包含游戏元素、游戏机制和游戏精神的活动要素使用相对较多,对实体游戏使用相对较少;游戏价值选择方面,他们教学实践主要目的是想达成“培养学生思维方式”和“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价值,其中欲达成“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教育价值出现最多;此外,他们使用的游戏形式、价值取向是与理论预期相匹配的。第二,尽管三位教师在教学中均运用了多种游戏形式,并体现了游戏多种价值,但教师对游戏和游戏教学的理性认知普遍较为局限和单一,教师的理解与实践之间存在关系错位现象,限制其在英语教学中主动探索更丰富灵活的游戏教学形式,以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价值。第三,影响小学英语教师充分理解和更加有效实践游戏教学的因素包括:教师关于知识的传统认知,教师学习与实施游戏教学的时间以及游戏教学的培训工作。基于上述发现,本文认为,要提升小学英语教师设计和实施游戏教学的能力,应做到:转变教育观念,正确看待游戏教学的价值;改善教师工作环境,给予教师学习游戏教学的时间和资源;开展游戏化学习理论培训工作,帮助教师提升理解。

朱小超[5](2020)在《语言教育规划视角下我国初中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文中认为教科书体现了人类文化知识,反映了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我国英语教科书是外语教育政策和规划落实的载体,对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国家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在教科书中的呈现情况,考察教科书编写和语言教育政策和规划的衔接程度。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分别是:(1)我国初中英语教科书呈现了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变迁?(2)影响我国初中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的动因是什么?(3)如何从语言教育规划层面调适初中英语教科书编写,以更合理的方式进行价值的呈现?根据研究问题,釆用内容法、访谈法、文献法和文本分析法进行深入的探究。研究以1949年以来人民教育出版社为主的9套初中英语教科书为样本,对1265篇文章进行内容分析,最后确定其中有694篇文章呈现了不同的价值类目。研究发现了三种变化趋势:第一,出现上升趋势的价值取向,即文化类和智识类价值取向。两者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初中英语教科书中处于较低的比例,改革开放后逐渐提高。第二,保持相对稳定的价值取向,即经济类、社会类、道德类。第三,出现下降趋势的价值取向,即政治类价值取向。根据教科书内容分析和访谈等搜集的数据,发现影响教科书价值取向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等显性的外语教育政策,也包括发挥隐形作用的外语教育规划的不同主体。这些主体可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有权力的人,如国家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第二类为有专业知识的人,如语言学家、教师和其他教科书编写者;第三类为利益相关者,包括一线英语教师、学生和家长。从语言规划的视角来进一步分析,外语教育政策和规划主体的价值观受到意识形态因素、身份认同因素、形象因素、不安全因素、工具和融合因素等影响。基于以上发现,本研究构建了初中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的分析模型。通过语言教育规划的视角,本研究从三个方面为初中英语教科书编写提供了建议。首先,加强外语教育政策和规划的价值取向研究,促进外语教育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保持英语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协同发展,发挥英语教育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和国家文化建设的作用。其次,加强初中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应协调初中英语教科书全球化与本土化价值取向,加强教科书文化内容的教法研究,加强教科书价值的接受机制研究,保持教科书价值体系的更新。此外,应发挥教科书编写人员的能动性。本论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缘起、核心概念、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论文的整体结构等;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回顾了国内外语言教育规划价值取向研究和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研究,总结已有研究的成果和不足;第三章为理论基础,系统阐释了教育价值理论,分析了语言规划理论的价值转向,对语言教育规划理论进行了回顾。另外,结合第二章的文献综述内容,构建了本研究的理论框架;第四章为研究设计,这部分框定研究对象,阐明研究问题,详述研究方法、数据收集与分析的过程;第五章为研究发现,主要剖析了1949年以来我国初中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的变迁以及各个价值类目的流变;第六章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初中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的主要影响因素,一方面是语言教育规划的深层驱动因素对教科书价值内容的影响,包括意识形态、身份认同、不安全感、形象、融合和工具等因素;另一方面是语言教育规划的不同主体对教科书价值内容的影响。第七章基于语言教育规划视角,对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构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第八章回顾了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发现、创新之处、研究局限与展望。

李海阳[6](2020)在《初中英语教辅材料使用现状调查研究 ——以万州区三所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当前在中学阶段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应用最广泛的课程资源---教学辅助用书,统称教辅。其分布包括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各个科目,目前已是教学界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执教与学生学习的根本出发点是教科书,而英语教辅又对教学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在英语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英语教育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本研究以英语教辅为切入点,发现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教师与学生对英语教辅的青睐导致过度依赖教辅等不良使用情况的出现;同时,英语教辅自身也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从而提出两个问题:教师与学生对英语教辅的使用存在哪些问题?英语教辅在内容上又存在哪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利用实地走访、问卷调查、课堂观察、与师生访谈等手段,对目前初中英语教辅材料的基本信息、师生使用情况、使用原因、使用评价以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研究,并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的指导下,对英语教辅材料在结构方面、题目设置方面进行研究。本研究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得出如下结论:英语教辅自身以及教师与学生对它的使用均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在英语教辅使用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学生对英语教辅具有一定程度的依赖性,主要表现在学生过度依赖参考答案和缺乏对英语教辅提出质疑的精神。二是在遇到难题或困惑时缺乏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三是学生没有充分地利用英语教辅。而英语教辅自身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要求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在英语教辅中没有得到体现;二是英语教辅的少数题目与例句的素材老旧而无意义;三是有些英语教辅在结构安排上与教科书的一致性较低;四是英语教辅的练习题对提升学生听与读的能力不够重视。针对学生使用的英语教辅自身的问题和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笔者提出了相对应的建议措施:关于教辅编写,应遵循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与灵活性这四个原则。关于教辅购买,学校要征求学生与一线英语教师的意见。关于合理使用英语教辅,教师方面:教师要基于学情,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学生方面:第一,学生应以教材为主,以教辅为辅,不对教辅形成过度依赖。第二,学生应利用教辅适时学习,自主学习,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从而以期英语教辅能够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更好地辅助教学。为英语教辅更加科学地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同时对教辅的编写和出版提供真实的参考依据。当然,本研究因只选取了万州区三所中学作为调查样本,所用研究结论存在不具有广泛适用性的不足,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完善。

汪春娜[7](2020)在《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教学现状研究》文中认为2001年1月18日《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提出,小学英语教育应从三年级开始。教育部先后出台了《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保障了英语教育在整个义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英语教育体系也逐渐完善,英语教学方法等逐渐优化。时至今日,小学英语教育已经走过了近20个年头,但素来被称为“教育神经末梢”的农村教学点,因地理位置偏僻、条件落后、教师数量少、师资专业化不够等原因,其英语教育依旧没有完全步入正轨,英语教育比较落后。对Z镇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发现主要存在农村教学点资源条件支持力不足、农村师资专业化不够、农村学生学习生态不良三个方面的问题。其症结在于,城镇化的影响,在城市的巨大向心力下,农村大批优秀的人、财、物,涌向城市,使得农村教学点的教育被弱化,教育基层管理机制不合理,中心校权责分离,导致教学点生存空间被挤占;教师待遇低,职业倦怠感强,教学点各自为战,教师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优质生源流失,导致教学点学生学习氛围不浓等。发展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教育关键在于目光下移,加强对教学点的支持力度、精准发力,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提质增效,促进农村学生回流。针对教学点,如追求“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着力推动优质资源的双向流动;针对教师,大幅提高教学点教师补助,增加购房优惠政策等。重心下移,改革教师培训模式,从“送培到县”,逐步到“送培到点”。针对学生,找准方法,优化英语能力结构,家校合作,转变家长教育理念,高校帮扶,稳健提升教育质量。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写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等。第二部分分析了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师资与教学现状。第三部分分析了农村教学点小学生及英语学习活动。第四部分做了问题思考,剖析了原因,提出了一些策略。

席凤先[8](2020)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双方在同一情景下进行交流时的交际能力。我国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将跨文化交际能力放在五大课程目标的文化意识这一维度下,提出英语教学要帮助学生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随着各国之间的联系加强,小学阶段的学生面临的跨文化交际场景也逐渐增多。因此,本研究将从教学实景出发,探究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路径。首先,本研究问题起源于笔者对小学阶段学生英语学习的观察。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研究问题,并分别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相关研究、语言学习与文化的关系、英语学习三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文献梳理。了解现有研究的进程、反思现有研究的启示与不足以及本研究的起点与创新之处。厘清语言学习与文化的关系、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英语教学的关系。其次,考察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讨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特点。本研究通过小学阶段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表征进行观察。对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语言表达进行文本分析,讨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的特征。发现小学阶段的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认知特征受到语言知识、社会文化知识、通识知识以及相关的思维能力影响;在学生在英语教学中面临着母语文化和英语文化的情感冲突;学生的交际行为受到不同交际情景的影响。最后,探索小学英语教学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路径,提升小学阶段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和教材的分析,探索在英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路径包括认知的拓展、跨文化情感体验和交际行为引导三大方面。笔者希望本研究能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路径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瞿蒨[9](2020)在《全身反应法(TPR)在小学低年级英语教学中的行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良好的学习环境,轻松的学习过程,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有着重要作用。培养听说能力,以交流运用为目的更是英语学习的重点。然而受限于教育大环境及传统的教学方式等,快乐学英语始终是件不易的事。作为小学英语教师,为发现有效的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教学方法,笔者探索了基于二语习得理论、左右脑分工理论和记忆痕迹理论的全身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简称TPR),发现它是一种能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快速高效地学习第二语言的方法,且在激发兴趣和提高听说能力上有一定作用。笔者将其运用于小学低年级英语教学中,通过行动研究来验证TPR的优势以及解决运用过程中的问题,以更好地发挥其有效性。本研究在笔者所任教的上海市P小学一年级两个班级(一6班和一8班)中展开了为期15周的行动研究,其中6班为实验班,采用TPR教学;8班为控制班,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收集数据,了解TPR的运用现状,然后通过两轮行动设计和实施,用课堂观察法和实验法进行分析探究,试图解决以下两个问题:即:(1)TPR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有什么影响?(2)TPR如何有效运用于小学低年级英语教学?通过数据对比,观察分析,本论文在两轮行动研究后得出结论:TPR是较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一种英语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TPR教学法创设了一个更轻松的学习氛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将抽象的语言具象化,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并内化知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持久,同时较明显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让学生更大胆地用英语交流。结合行动研究及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笔者提出TPR更有效运用的策略和建议,以期为一线英语教师提供新思路,让学生在无压力的环境下高效学习英语,提高语用能力。

梁砾文[10](2019)在《外语教育规划视角下的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研究》文中提出学术英语是理工科研究生英语学习的“刚性需求”,然而目前相关研究视角多局限于外语教学内部。本研究以外语教育规划为视角,从价值分析、目标分析和执行分析三方面建构中国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本土理论,拓展研究视角,丰富现有理论,并从实践角度,回答三大基础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以咨借鉴。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价值建构如何?(2)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内涵要素有哪些?(3)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影响路径如何?本研究采用定性、定量、定性的混合路径研究,以及探索性、验证性、阐释性的线性研究设计,采用文献法、探索性访谈、话语分析、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最终实现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之间的三角验证,保证研究结论的信效度,并通过遵守自愿、保密、忠实三大原则,确保本课题的研究伦理。本研究首先在理清三个核心概念“理工科研究生”、“外语教育规划”及“学术英语素养”的基础上,梳理相关理论,建立了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概念框架。其次研究者进行了探索性数据采集,包括国家及高校的规划文本、对理工科研究生、研究生导师及学术英语教师进行的探索性访谈,为后续研究做准备。再次,本研究以话语分析为基础,结合访谈法,分析相关政策文本和探索性访谈数据,回答第一个研究问题:即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价值建构。此外,研究者汇报了学术英语素养内涵要素量化研究工具的修编及验证模型的建构过程,回答第二个研究问题,即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内涵要素。最后,研究者汇报了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量化研究工具修编和验证模型建构,以及影响因素与内涵要素间路径模型的建构过程,并结合定性数据,回答第三个研究问题,即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影响路径。本研究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我国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价值建构在宏观层面突出的表现为主体性丧失,在中观层面没有很好地融入研究生培养体系及高校国际化进程,在微观层面,没有很好地将“工具价值”转化为“人本价值”;(2)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内涵要素体现为静态和动态两个层次。在静态层次上,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包括学术英语知识、学术英语技能和学术英语能力三个方面,在动态层次上,三方面要素通过实践相互转化;(3)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影响因素包括学术英语信念、学术英语实践、学术英语环境和英语学习经历,其中学术英语信念作用最大,无论是内涵要素还是影响因素都并非孤立存在,不仅仅需要重视单个因素的直接效应,更要重视各因素在影响路径中的转化作用。基于以上结论,研究者修订了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概念框架,建构了理论模型。本研究在理论层面,尝试以外语教育规划为视角,从中国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及发展实践中建构相关理论,以期理顺我国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在外语教育规划宏观、中观及微观层面各要素间的关系,指导实践。但是,本研究依然存在研究对象范围有待扩大、研究内容有待深化以及研究工具有待改进等局限。今后可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如将研究对象拓展至更多地区和类型院校中的理工科研究生、进一步探讨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内涵要素的转化机制、各影响因素的协同作用机制等课题、加强语料库技术、参与式观察、跟踪调查等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等,以便更加深入地探寻这一课题,完善现有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

二、浅谈大学一年级英语教与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大学一年级英语教与学(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育评价范式的转变
        1.1.2 教师评价素养研究的必要性
    1.2 研究问题和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2.3 核心概念界定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教师课堂评价素养内涵研究
        2.1.1 教师评价素养的内涵研究
        2.1.2 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内涵研究
    2.2 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结构研究
        2.2.1 评价意愿
        2.2.2 评价知识
        2.2.3 评价能力
    2.3 教师课堂评价素养测评与发展研究
        2.3.1 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测评
        2.3.2 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发展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
        3.1.1 文献分析法
        3.1.2 问卷调查法
        3.1.3 访谈调查法
        3.1.4 案例分析法
    3.2 研究工具
        3.2.1 小学英语教师的课堂评价素养调查研究初始问卷的编制
        3.2.2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调查研究初始问卷修订
        3.2.3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调查研究实测问卷修订
        3.2.4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调查研究实测问卷的测评
    3.3 研究对象
        3.3.1 问卷调查对象
        3.3.2 样本的基本信息
第四章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主要特征
    4.1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总体特征
        4.1.1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总体的描述性分析
        4.1.2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构成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4.1.3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构成要素的描述性分析
    4.2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群体差异比较
        4.2.1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总体的群体差异比较
        4.2.2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意愿的群体差异比较
        4.2.3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知识的群体差异比较
        4.2.4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能力的群体差异比较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影响因素
    5.1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影响因素的总体
        5.1.1 影响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5.1.2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5.1.3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5.2 不同群体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影响因素差异性分析
        5.2.1 本科是否师范专业的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5.2.2 不同区域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5.2.3 不同教龄的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5.2.4 不同性格的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基本特征
        6.1.2 影响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主要因素
    6.2 研究建议
        6.2.1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发展建议
        6.2.2 不足与建议
        6.2.3 本次调查研究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问卷
附录二 访谈
致谢

(2)马来西亚语言政策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2.项目简介
    2.1 项目介绍
    2.2 项目分析
3.项目实施过程
    3.1 译前准备
    3.2 译中环节
    3.3 译后审校
4.案例分析
    4.1 语篇翻译的意图性与可接受性
    4.2 语篇翻译的情景性与信息性
        4.2.1 共有知识表达
        4.2.2 文化差异表达
    4.3 语篇翻译的连贯性与衔接性
        4.3.1 句子命题彼此相关
        4.3.2 整体语义彼此相关
    4.4 语篇翻译的互文性
5.实践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A.原文及译文
附录B.专业词汇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3)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研究(1862-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20世纪上半叶的相关研究
        (二)20世纪下半叶的相关研究
        (三)近二十年的相关研究
    三、相关界定
        (一)选题研究的语言
        (二)研究的时间跨度
        (三)英语学科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英语在华早期传播的回溯
    一、通事:早期英语的主要操持者
        (一)明清两朝政府机构中的通事
        (二)不同贸易体制下的通事:从澳门通事到广东通事
        (三)从通事到买办:条约时期核心“中介”角色的转移
    二、洋泾浜英语的发展:从“广州英语”到“上海洋泾浜英语”
        (一)中国别式英语:别琴(皮钦)英语、广州英语、上海洋泾浜英语
        (二)洋泾浜英语的语言特点及其社会影响
    三、洋泾浜英语的传播
        (一)洋泾浜英语的传播途径
        (二)洋泾浜英语的学习读物
    四、正规英语教育的诉求
        (一)清政府政治外交的被动局势
        (二)西学东渐、救国图存的外语需求
第二章 中国英语教育的先声:香港早期的英语教育
    一、以教会学校为中心的英语教育
        (一)教会学校的英语教学
        (二)香港政府对教会学校英语教育的政策
    二、香港英语教育世俗化的转向
        (一)政府对中文学校英语教育的资助
        (二)理雅各计划:突出英语教育
    三、香港早期英语教育的作用与影响
        (一)为内地英语教学提供借鉴
        (二)向内地输送外语人才
第三章 英语学科教育的正式起步
    一、近代中国英语教育之滥觞——京师同文馆
        (一)创办的社会背景
        (二)招生、办学及历史沿革
        (三)课程、师资与教学
        (四)办学成效及影响
    二、京沪粤同文三馆之比较
        (一)招生范围与条件
        (二)学年制度
        (三)课程设置
        (四)英语教学
        (五)实践教学
    三、“西艺”学堂的英语教学:以福州船政学堂为例
        (一)教习与学员
        (二)课程体系
        (三)教学特色
    四、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的发展:传教士关于英语教学的争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争论的全面爆发
        (三)结果及其影响:“英语”地位的确立
第四章 英语学科教育的制度化发展
    一、清末英语学科教育的制度化
        (一)壬寅·癸卯学制的颁布
        (二)各类学校英语教学概览
    二、民国时期英语学科教育的调整与个案分析
        (一)壬子·癸丑学制下的英语学科教育
        (二)壬戌学制及之后的英语学科教育
        (三)中学英语学科教学个案分析——南开中学
        (四)高校英语学科教学个案分析——北京大学
    三、英语学科教育经费
        (一)教育经费的筹措与来源
        (二)教育经费的使用与开支
第五章 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政策与范式
    一、英语学科教育政策的演变
        (一)晚清时期英语教育政策的分析
        (二)民国初中期英语教育政策的分析
    二、英语学科教育的基本范式
        (一)教育目标
        (二)教材使用
        (三)教育研究
        (四)教学评价
第六章 武汉地区英语学科教育的考察
    一、张之洞的外语教育思想与武汉地区英语学习的萌发
        (一)张之洞的外语教育思想
        (二)传统书院改制以及英语学习的萌发
    二、新式学堂的创设及其英语学科教育
        (一)外语学堂——从湖北自强学堂到方言学堂
        (二)非外语类学堂
    三、学制的更迭与英语学科教育:从本土学校到教会学校
        (一)不同学制下本土学校英语学科教育的发展
        (二)教会学校英语学科教育的历史演变
    四、近代武汉地区英语学科教育的特点
        (一)地方决策者的引领作用突出
        (二)教会教育与官办教育相互渗透、各具优势
        (三)凸显本地“自强”文化特色
结语: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历史评价
    一、社会功能和历史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4)游戏化学习理论中的小学英语游戏教学研究 ——基于教师实践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游戏
        1.4.2 游戏化学习
        1.4.3 游戏教学
        1.4.4 教师的游戏教学实践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游戏化学习理论与小学英语游戏教学
        2.1.1 游戏化学习理论的内涵
        2.1.2 游戏化学习理论与小学英语游戏教学的关系
    2.2 小学英语游戏教学中的“游戏”研究
        2.2.1 游戏教学的设计原则和模式
        2.2.2 游戏的类型
    2.3 小学英语游戏教学中的“教师”研究
        2.3.1 教师实践存在的问题及提升对策
        2.3.2 影响教师实践的其他因素
        2.3.3 有效实施游戏教学为教师带来的效益
    2.4 已有研究的评析
第3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3.1 分析框架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法
        3.2.2 案例研究法
        3.2.3 观察法
        3.2.4 访谈法
    3.3 研究对象
        3.3.1 研究学校的选择
        3.3.2 课堂观察对象和访谈对象的选择
        3.3.3 课堂观察课例的选择
    3.4 研究工具
        3.4.1 课堂观察表
        3.4.2 访谈提纲
    3.5 研究过程
第4章 实践特征:三位小学英语教师的游戏教学实践
    4.1 教学中使用的“游戏”类型
        4.1.1 实体游戏
        4.1.2 包含游戏元素和游戏机制的活动要素
        4.1.3 蕴含游戏精神的活动要素
    4.2 教师使用“游戏”的实践特点
        4.2.1 各教学环节中的游戏实践特点
        4.2.2 游戏形式运用的实践特点
        4.2.3 游戏价值选择的实践特点
    4.3 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游戏存在的问题
第5章 实践依据:三位小学英语教师对游戏和游戏教学的理解
    5.1 教师对“游戏”的理解
        5.1.1 教师对“游戏”形式的理解
        5.1.2 教师对“游戏”教育价值的理解
    5.2 教师对“游戏教学”的理解
        5.2.1 教师对“游戏教学”形式的理解
        5.2.2 教师对“游戏教学”教育价值的理解
    5.3 教师对游戏和游戏教学理解存在的问题
    5.4 教师的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关系错位与解释
        5.4.1 教师的理解与实践的关系错位
        5.4.2 教师的理解与实践的关系错位的解释
第6章 影响教师理解和实施游戏教学的因素
    6.1 教师关于知识的传统认知
    6.2 教师学习与实施游戏教学的时间
    6.3 游戏教学的培训工作
第7章 结论与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启示与建议
        7.2.1 转变教育观念,正确看待游戏教学的价值
        7.2.2 改善教师工作环境,给予教师学习游戏的时间
        7.2.3 开展游戏教学理论培训,帮助教师提升理解
    7.3 研究限制与展望
        7.3.1 研究限制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小学英语教师课堂游戏教学实践观察记录表
附录 B:小学英语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 C:开放式编码过程举例
致谢
附件

(5)语言教育规划视角下我国初中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核心概念
        1.3.1 语言教育规划
        1.3.2 教科书
        1.3.3 价值取向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语言教育规划的价值取向研究
        2.1.1 国外研究
        2.1.2 国内研究
    2.2 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研究
        2.2.1 作为语言教育规划载体的教科书研究
        2.2.2 作为课程政策载体的教科书研究
        2.2.3 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研究
        2.2.4 英语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研究
    2.3 本研究的概念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教育价值理论
        3.1.1 教育价值的哲学起源
        3.1.2 教育价值的分类
    3.2 语言规划理论
        3.2.1 语言规划定义的变迁
        3.2.2 语言规划的主体
        3.2.3 语言规划的阶段
    3.3 语言规划的价值取向理论
        3.3.1 语言规划资源观理论
        3.3.2 语言规划理论模型
        3.3.3 语言规划动因理论
    3.4 语言教育规划理论
    3.5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对象
        4.1.1 政策文件
        4.1.2 教科书
        4.1.3 教科书编写者
    4.2 研究问题与方法
        4.2.1 研究问题
        4.2.2 研究方法
    4.3 分析框架
    4.4 数据搜集
        4.4.1 政策
        4.4.2 教科书
        4.4.3 访谈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的变迁
    5.1 不同规划时期英语教科书的价值取向
        5.1.1 1949-1966:价值起伏期
        5.1.2 1966-1976:“文革”强势政治话语期
        5.1.3 1977-2000:智识增长期
        5.1.4 2001-2019:文化转向期
    5.2 英语教科书的价值取向各类目变迁
        5.2.1 政治类价值取向
        5.2.2 经济类价值取向
        5.2.3 文化类价值取向
        5.2.4 智识类价值取向
        5.2.5 社会类价值取向
        5.2.6 道德类价值取向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影响基础教育初中阶段英语教科书价值的动因考察
    6.1 影响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的动因
        6.1.1 意识形态因素
        6.1.2 身份认同因素
        6.1.3 不安全因素
        6.1.4 形象因素
        6.1.5 融合和工具因素
    6.2 语言教育规划群体的影响
        6.2.1 有权力的群体
        6.2.2 有专业知识的群体
        6.2.3 利益相关群体
        6.2.4 教科书编者访谈内容提要
    6.3 初中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分析模型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对策与建议
    7.1 加强外语教育政策和规划的价值取向研究
    7.2 加强初中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7.3 发挥教科书编写人员能动性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
    8.1 主要研究发现
    8.2 研究创新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8.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6)初中英语教辅材料使用现状调查研究 ——以万州区三所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 教辅资料
        二 英语教辅材料
        三 初中英语教辅材料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
        一 国外关于教辅材料的相关研究
        二 国内关于教辅材料的相关研究
        三 研究发展趋势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调查研究法
        三 课堂观察法
        四 对比研究法
        五 归纳推演法
    第三节 研究工具
    第四节 研究过程
第四章 研究结果分析
    第一节 初中英语教辅材料使用现状调查分析
        一 教师使用英语教辅材料的现状
        二 学生使用英语教辅材料的现状
    第二节 目前所使用的英语教辅材料分析
        一 分析对象的确立
        二 对初中英语教辅材料的分析
    第三节 调查小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 英语教辅材料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研究发现
    第二节 初中英语教辅材料使用策略和建议
        一 关于教辅内容编写的建议
        二 关于教辅购买的建议
        三 关于合理使用英语教辅的建议
    第三节 研究不足
    第四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7)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教学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教学点英语教学问题显着
        3.个人研究兴趣与研究条件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研究目的
    (四)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五)相关概念界定
        1.农村小规模学校
        2.农村小学
        3.农村教学点
        4.小学英语教学
    (六)调研地介绍
    (七)研究方法
        1.问卷分析法
        2.访谈分析法
        3.观察研究法
二、Z镇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师资与教学现状分析
    (一)Z镇教育发展基本概况
    (二)英语教师队伍基本概况
        1.英语教师数量
        2.英语教师编制
        3.教学点的职称
        4.教师学科背景
        5.教师性别比例
    (三)英语教师的工作量分析
        1.课时安排及落实情况
        2.承担科目与所教班级数量
        3.破解工作量大的“方法”
    (四)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师专业知识
        2.教师专业反思能力
        3.英语教研小组建设
        4.在职培训情况
    (五)教师的教学分析
        1.教学目标定位
        2.英语教学内容
        3.教学各个环节
        4.教师教态剖析
        5.英语语言输出分析
        6.教学资源使用情况
三、Z镇农村教学点小学生及英语学习活动分析
    (一)农村教学点小学生生源构成情况
        1.学生数量及年级跨度
        2.非独生子女较多,抢占教育资源
    (二)对学生家长情况的调查分析
        1.父母学历
        2.父母职业
        3.家庭教育
    (三)对学生学习英语质量的分析
        1.英语学习情感态度
        2.学生英语语言技能
        3.学生学习策略分析
        4.作业映射问题分析
        5.学生学习成效分析
四、Z镇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教学现状的问题剖析与改进建议
    (一)弱者的生态:Z镇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教学的问题分析
        1.农村教学点资源条件支持力不足
        2.农村教学点师资专业化不够
        3.农村教学点学生学习生态不良
    (二)资源下沉:优化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教学生态的建议
        1.目光下移,加强对教学点的支持力度
        2.精准发力,优化农村教学点教师队伍结构
        3.提质增效,促进农村教学点学生回流
    (三)总结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农村教学点基本概况调查问卷(教育局、政府)
        (一)农村教学点及小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
        (二)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三)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教学资源配置情况
    二、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教学资源观察记录表
    三、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观察记录表
    四、农村教学点小学生英语学习调查试卷
        (一)小学生英语基础能力测试卷
        (二)听力评价方法(一级)
        (三)小学英语说唱能力测试卷
        (四)农村教学点小学生调查问卷
    五、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教师调查问卷
    六、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教师访谈提纲
    七、Z镇小学中心校校长访谈提纲
    八、农村教学点小学生家长访谈提纲
致谢

(8)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语言学习的目标要求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1.2 我国课程标准提出的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
        1.1.3 小学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视
    1.2 研究意义与目标
    1.3 文献综述
        1.3.1 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的提出
        1.3.2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
        1.3.3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相关研究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交际能力
        1.4.2 跨文化
        1.4.3 跨文化交际能力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2 小学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论依据
    2.1 跨文化交际能力构建的依据
        2.1.1 英语学习中的文化知识
        2.1.2 英语学习中的文化理解
        2.1.3 交际能力和交际原则
    2.2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理论依据
3 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的调查
    3.1 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表征
        3.1.1 学生跨文化交际行为的观察
        3.1.2 跨文化交际能力分析框架的构建
        3.1.3 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现实表征分析
    3.2 小学英语教学现实中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2.1 教学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法
        3.2.2 小学英语教材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资源支持
4 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
    4.1 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认知
        4.1.1 跨文化交际能力中认知的要素
        4.1.2 小学阶段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认知特征
    4.2 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情感态度
        4.2.1 跨文化交际能力中情感态度的内涵
        4.2.2 小学阶段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情感特征
        4.2.3 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跨文化交际情感冲突
    4.3 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行为
        4.3.1 跨文化交际能力中行为的内涵
        4.3.2 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行为特征
5 小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路径
    5.1 小学英语教学中认知拓展
        5.1.1 深度挖掘教材,合理运用其他教学资源
        5.1.2 师生交流互动,精确语言使用
        5.1.3 关注生活细节,注重文化对比
        5.1.4 进行思维训练,正确对待刻板印象
    5.2 小学英语教学中情感体验
        5.2.1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情感态度冲突的处理
        5.2.2 真实交流中的情感体验
        5.2.3 教学中注重学生情感表达
    5.3 小学英语教学中行为引导
        5.3.1 师生互动中教师对学生言语行为的引导
        5.3.2 从行为方式的认识到真实交际中的行为体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课堂实录
附录三 Nvivo编码图
致谢

(9)全身反应法(TPR)在小学低年级英语教学中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小学英语教学法发展的需要
        1.1.2 小学英语听说能力的重要性
        1.1.3 小学英语新课标的必然要求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TPR的国外研究
        1.3.2 关于TPR的国内研究
        1.3.3 文献述评
2 TPR的理论概述和理论基础
    2.1 TPR的理论概述
        2.1.1 TPR的定义
        2.1.2 TPR的特点
        2.1.3 TPR的教学步骤
    2.2 TPR的理论基础
        2.2.1 二语习得理论
        2.2.2 左右脑分工理论
        2.2.3 记忆痕迹理论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假设
    3.4 研究工具
        3.4.1 问卷调查
        3.4.2 访谈
        3.4.3 课堂观察
        3.4.4 实验
    3.5 行动研究的思路和步骤
4 TPR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4.1 TPR应用调查结果
        4.1.1 调查问卷统计与分析
        4.1.2 访谈记录整理与分析
    4.2 TPR应用调查结论
        4.2.1 TPR教学实施中的优势
        4.2.2 TPR教学应用中的问题
    4.3 确立研究问题
5 行动研究过程——以P小学一年级为例
    5.1 第一轮行动研究
        5.1.1 行动目标
        5.1.2 行动计划
        5.1.3 行动实施
        5.1.4 观察
        5.1.5 反思
    5.2 第二轮行动研究
        5.2.1 行动目标
        5.2.2 行动计划
        5.2.3 行动实施
        5.2.4 观察
        5.2.5 反思
        5.2.6 分析与讨论
6 TPR教学行动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6.1 TPR教学行动研究的结论
        6.1.1 TPR较传统教学法呈现优势明显
        6.1.2 合理设计TPR教学,可有效突破其局限
        6.1.3 TPR行动研究反思
    6.2 TPR教学有效实施的教学策略建议
        6.2.1 教法引领
        6.2.2 教师主导
        6.2.3 学校辅助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调查问卷
附录 B 访谈提纲
附录 C TPR课堂观察评价表
附录 D 实验数据
    表D1 实验班前后测成绩
    表D2 控制班前后测成绩
附录 E TPR学生学习自评表
致谢
附件

(10)外语教育规划视角下的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
        1.1.2 理工科研究生公共英语教育
        1.1.3 研究者个人动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路径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本章导言
    2.2 外语教育规划研究综述
        2.2.1 国外相关研究
        2.2.2 国内相关研究
    2.3 学术英语素养研究综述
        2.3.1 国外相关研究
        2.3.2 国内相关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本章导言
    3.2 概念界定
        3.2.1 理工科研究生
        3.2.2 外语教育规划
        3.2.3 学术英语素养
    3.3 相关理论
        3.3.1 外语教育规划理论
        3.3.2 学术英语素养理论
    3.4 本研究的概念框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本章导言
    4.2 研究问题
    4.3 研究对象
        4.3.1 调查高校选取
        4.3.2 调查样本
    4.4 研究设计与方法
        4.4.1 研究设计理念
        4.4.2 研究设计
        4.4.3 研究方法
    4.5 数据处理
    4.6 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4.7 研究伦理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探索性数据采集
    5.1 本章导言
    5.2 规划文本收集
        5.2.1 国家宏观层面
        5.2.2 高校中观层面
    5.3 探索性访谈
        5.3.1 探索性访谈设计
        5.3.2 探索性访谈实施
        5.3.3 探索性访谈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价值分析
    6.1 本章导言
    6.2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价值内涵
        6.2.1 外语教育规划的价值内涵
        6.2.2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价值内涵
    6.3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价值研究框架
    6.4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价值研究
        6.4.1 国家宏观层面
        6.4.2 高校中观层面
        6.4.3 个体微观层面
        6.4.4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价值规划评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内涵要素
    7.1 本章导言
    7.2 预测问卷的修编
        7.2.1 预测问卷分量表的题项编制
        7.2.2 预测问卷分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7.3《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正式问卷的维度构成与信效度检验
        7.3.1 问卷的维度构成
        7.3.2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7.4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内涵要素的测量模型
        7.4.1 正式调查及数据预处理
        7.4.2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及影响路径
    8.1 本章导言
    8.2 预测问卷的修编
        8.2.1《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题项编制
        8.2.2《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8.3《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正式问卷维度构成与信效度检验
        8.3.1 问卷的维度构成
        8.3.2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8.4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测量模型
        8.4.1 正式调查及数据预处理
        8.4.2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测量模型
    8.5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8.5.1 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路径模型
        8.5.2 学术英语环境与学术英语实践的影响路径
        8.5.3 学术英语信念的影响路径
        8.5.4 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9.1 本章导言
    9.2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规划价值分析
    9.3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规划内容分析
        9.3.1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总体现状和特点
        9.3.2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知识的现状和特点
        9.3.3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技能的现状和特点
        9.3.4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的现状和特点
        9.3.5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现状小结
    9.4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现状和特点
        9.4.1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总体现状和特点
        9.4.2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信念的现状和特点
        9.4.3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实践的现状和特点
        9.4.4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环境的现状和特点
        9.4.5 理工科研究生英语学习经历的现状和特点
        9.4.6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现状小结
    9.5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路径再思考
    9.6 外语教育规划下的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
    9.7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
    10.1 本章导言
    10.2 研究结论
    10.3 研究启示
    10.4 研究局限与展望
    10.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研究邀请信
附录二 学术英语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 研究生导师访谈提纲
附录四 研究生访谈提纲
附录五 国家宏观规划历时文本关键表述
附录六 国家宏观规划共时文本关键表述
附录七 高校研究生教育规划文本关键表述
附录八 先导检测调查问卷
附录九 正式调查问卷
附录十 学术英语教师转写文稿(节选)
附录十一 研究生导师访谈转写文稿(节选)
附录十二 研究生访谈转写文稿(节选)

四、浅谈大学一年级英语教与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调查研究[D]. 陆佳丽.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马来西亚语言政策翻译实践报告[D]. 马若涵.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4)
  • [3]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研究(1862-1937)[D]. 刘微. 武汉大学, 2020(07)
  • [4]游戏化学习理论中的小学英语游戏教学研究 ——基于教师实践的视角[D]. 姚爱平.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语言教育规划视角下我国初中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 朱小超.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7)
  • [6]初中英语教辅材料使用现状调查研究 ——以万州区三所中学为例[D]. 李海阳. 重庆三峡学院, 2020(01)
  • [7]农村教学点小学英语教学现状研究[D]. 汪春娜.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7)
  • [8]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D]. 席凤先.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9]全身反应法(TPR)在小学低年级英语教学中的行动研究[D]. 瞿蒨.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外语教育规划视角下的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研究[D]. 梁砾文.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浅谈大学一年级英语的教与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