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档案工作的二元现象(论文文献综述)
邓繁荣[1](2021)在《逻辑主义与历史主义视野下高校教学档案管理运行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高校教学档案属于专门档案范畴,具有档案的一般特征,同时又有其独特性,记录和反映着高等学校真实教学过程,是教学和管理过程集体智慧的结晶。高校档案管理从总体上分为"实体管理"和"内容信息的开发和利用"两个方面,而这两方面所采用的基本管理方法并不相同,对于高校数量庞大、内容形式多样且复杂的教学档案实现有序化管理的具体方法尽管很多,但最基本的方法是分而治之或称之为分类法。方便管理、方便利用、维护尊重档案的本质特性是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基本方法的基本前提。文章从逻辑主义和历史主义视角出发,分析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运行机制,更真实、准确地提高高校教学档案管理质量和教学档案的内容信息开发和利用。
梁维[2](2020)在《辽代春捺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辽一代,契丹皇一年四季都在进行传统的四时捺钵。每年一、二、三月份,辽帝都要率领群臣,在水草丰美之地进行传统的钩鱼、捕鹅及射猎活动,同时还要处理大量政治事务。太平二年(1022)后,随着皇帝捺钵地的东移,辽帝开始在春捺钵地处理辽朝东部乃至全国的军政事务,使春捺钵的政治地位进一步上升。本文利用《辽史》《金史》及宋人笔记,结合出土的石刻与考古材料,对有辽一代春捺钵的地点、路线、区域等问题进行考察,并分析其产生变化的影响因素。同时,综合考证春捺钵的运营机制与传统活动内容,分析其中的变化过程。在前文研究基础上,最后分类探讨春捺钵政治活动的内容,并归纳政治职能的特点与变化。全文共分为绪论和正文两部分。绪论主要叙述全文的写作缘起、学术及应用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涉及的相关概念及研究方法等。在正文部分共分为四章内容。第一章“辽代春捺钵地点的选择”。本章对文献记载的辽代春捺钵的地点做全面梳理,以太平二年(1022)为分界点,考证前后两个时期的春捺钵地点共129个。在对地点的位置进行辨析的同时,对前人未考证的和考证不足的地点给出新的阐释,并对“春水”在地理层面的概念做出了解读。春捺钵的路线以太平二年(1022)为界,之前呈现出由北向西、转而向南,之后则转向东北方向,并固定在长春州区域的变化过程。总体来看,春捺钵的地点与路线主要分布在潢河及土河、南京、西京和长春州四个主要区域。同时,辽帝春捺钵地点的择选主要受自然和政治两种因素的影响。第二章“辽代春捺钵的运营机制”。本章主要根据《辽史》、宋人笔记并结合石刻材料,讨论了春捺钵时随行人员的构成、营盘结构和物资供给三方面的内容。依据史料的记载,考证出春捺钵时的随行人员主要有王公贵戚、南北臣僚和扈从部队三个部分。利用石刻资料与前人研究成果,考订出春捺钵的各类随驾官员三十余位。关于春捺钵的营盘,主要对营盘中皇帝斡鲁朵、王公大臣的营帐及运营毡车等设施的大小、布局及形制进行考察,并对随行人员的驻扎方式做了考证,总体上体现出以皇帝斡鲁朵为中心,王公、百官及扈从部队在其外围,呈环状包围式分布。他们共同护卫皇帝进行春捺钵,移动时也保持着距离,营盘呈现星散式分布的特征。本章还对春捺钵在不同区域的驻扎方式进行了分析,在平原和山地,春捺钵营帐是驻扎在相对平坦之处,而在长春州附近水网密布之地,则驻扎在高大的土包台上,同时春捺钵的住所呈现逐渐固定的趋势。春捺钵的物资供给主要分为外来物资供给和当地物资供给两部分,并由专门的官员及行宫斡鲁朵户进行统一的管理与运输。第三章“辽代春捺钵的传统活动”。本章从史料记载和考古学成果入手,以太平二年(1022)为界对捕鹅、捕鱼、射猎及祭祀活动的对象、工具、过程、环境等内容进行考察,并对捕鹅、捕鱼和山地射猎的活动予以列表,从中可以看出春捺钵的传统活动在太平二年(1022)前后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同,所捕之鹅从前期的多种禽类动物到后期只捕天鹅一种,后期所捕之鱼也是体型巨大的鳇鱼,这都体现出春捺钵活动内容的变化。这种变化与环境的改变及文化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关系。渔猎活动之后,契丹皇帝要率领群臣举行“头鹅宴”“头鱼宴”。春捺钵初期的祭祀活动主要有祭天、祭祖等契丹民族的传统活动,至辽中后期增加了佛教祭祀的内容,这表明春捺钵的活动内容也在不断丰富与发展。第四章“辽代春捺钵的政治活动及职能演变”。本章将辽代春捺钵的政治活动分为处理国内政务和解决边疆问题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主要对国内政务中的军国大政、制定经济政策、任命和赏罚官员、处理司法,处理部族事务、赈济灾民及对解决西北边疆、西南边疆,南部和东部边疆等诸多问题进行分类梳理考证,予以列表并分析其原因。最后对春捺钵政治职能的演变从重视当地事务、治理域内民族、处理对外关系三个角度进行阐述,并归纳其特点。本章主要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春捺钵时的政治活动予以分类,探讨其政治职能的特点和变化,并得出春捺钵在辽朝中后期政治地位上升的结论。
宋璠玙[3](2020)在《“日常性”视角下旧城区工业遗存社区化更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工业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为更新目标的工业遗存更新,已在全国大中城市的发展中日益得到重视并有了一定的实践应用。城市居民作为重要的城市空间使用者主体,社区作为城市居民居住和进行日常生活的基本空间和社会单元,与工业遗存在空间上具有密切的关联性。以“工业生产区+工人社区”为一个整体的基础空间结构,探讨旧城区工业遗存的社区化更新问题的研究,已成为城市工业遗存更新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采用文献调查、学科交叉、概念分析、田野调研等方法,首先通过对工业空间与其周边社区在空间和社会空间上的联系进行日常性空间角度的解读与分析,在对工业遗存价值构成进行较全面的理解的基础上,基于日常性,挖掘工业遗存对于社区居民的社会价值。其次对旧城区工业遗存再利用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揭示。旧城区工业遗存的再利用受空间上、经济上、技术上等多重制约因素的影响,在再利用过程中存在开发方式单一、适应性差的问题,同时由于其存续与城市更新目标冲突,易在决策初期忽略其价值而造成损害甚至损毁。再次通过分析现有改造方式和局限性,对工业遗存的更新提出新要求,对工业空间更新的基本改造方法进行梳理,并立足于工业遗存空间与社区公共空间的关联性,对工业空间社区化更新提出基本的指导原则。最后提出社区化改造的空间特征和针对此类改造的具体的空间价值,以实现对工业遗存既有价值的全面利用和潜在价值的挖掘。通过考虑工业遗存与周边城市环境的联系,归纳出空间特色,进一步提出基于公众参与、社区建设、以及适老改造的侧重空间日常性的价值提升策略。
杨雪梅[4](2018)在《刍议国有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文中研究表明在社会不断进步的背景下,人们的保险意识有所增强,国有企业运行过程中也更加重视保险工作。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完善了相应的保险制度,随之而来的社会性问题不可避免。针对国有企业来讲,企业制度的完善,一定程度上转变了社保的关公工作。鉴于此,本文首先对强化国有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进行了简要分析,并详细探讨了国有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赵薇[5](2014)在《白鸟库吉的中国观研究》文中指出白鸟库吉(1865-1942)是日本东洋史学创始人之一,毕生致力于日本东洋史学体系的构建,其研究成果至今仍为国内外东亚史、亚洲史研究者重视,学术影响深远。白鸟库吉的史学研究,以文献考证为基础,同时注重实际调查,研究成果大多同当时的社会活动相关联,这成就了他宏阔的研究视野;研究方法上,具有西方学术背景的白鸟库吉开辟了日本实证主义史学研究的先河,并将语言学、地理学、民族学知识综合运用于史学研究,可谓推陈出新、独树一帜;通过为学术研究寻找政治依托及学术讨论等,白鸟库吉还组成了以自己为核心的学术团队,奠定了日本东洋史学东京文献学派发展的基础。学术研究,不可能脱离时代。白鸟库吉曾不止一次地表白自己的学问是“纯学术的”,对于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只从单个具体研究对象看来,其关于东洋史的研究是站在学术立场上的学术研究;但纵观白鸟库吉的整个学术生涯,深入剖析白鸟库吉的研究结论,将其还原到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中,我们看到,他通过“学术”,彰显了近代日本的“国威”,其学术研究进程与日本对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的侵略步骤相吻合,从最初的对朝鲜史的研究,到“满洲”、中国,再到亚洲其他民族的研究,以及最后关于蒙古的研究无一不是追随、配合日本对朝鲜、“满洲”、中国乃至亚洲的侵略步伐。白鸟库吉的史学研究核心是围绕着中国展开的,本文以白鸟库吉学术研究开展的时间为序,全面讨论其中国观问题。主要以白鸟库吉的朝鲜史、“满洲”问题、“满鲜历史地理调查部”的设立、国体论、时局论、中国文化论以及蒙古史等作为研究对象,对白鸟库吉提出的“满洲中立地带论”、“尧舜禹抹杀论”、“中国文明停滞”论等问题进行细致分析,从中剥离出白鸟库吉对中国历史、文化、政治等问题的基本观点。此外,还将目光扩展到亚洲,从白鸟库吉对亚洲的研究态度、立场观点等来进一步挖掘其中国观的本质与内涵。由于以白鸟库吉为首的日本东洋史学家在确定“东洋”的范围时是把日本排除在外的,所以作为对比研究,本文还对白鸟库吉的“皇国史观”、“日本优越论”等问题做以细致分析,以进一步明确白鸟库吉的中国观、亚洲观的时代性及政治意义。本文在采用史料辨析、逻辑论证等基本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把白鸟库吉的整个学术生涯按照研究重点和倾向的不同分为三个阶段,从白鸟库吉自身不同的研究重点与方向上定位白鸟库吉中国观的形成、发展和扩展。同时,在白鸟库吉的每个学术阶段中展开横向研究,分别关注不同时期的研究动机、学术背景、具体内容等,以明确白鸟库吉中国观的本质与内涵,并试图从更广阔的视角揭示隐藏在白鸟库吉中国观背后的日本东洋史学的学术倾向,探寻白鸟库吉中国观与战时日本政府和军部对中国政策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白鸟库吉关于日本东洋史学的研究是站在学术立场上的学术研究,但研究带有浓厚的情意性倾向,首先,其中国观是带有浓厚情意倾向的中国观。其次,白鸟库吉关于日本东洋史学的研究就是基于对中国资料、古迹等“有形”的文化攫掠与“疑古”、“抹杀”等“无形”的文化攻击基础之上,所以,其中国观是渗透文化侵略的中国观。再次,无论从白鸟库吉的学术研究路线、学术研究内容还是学术研究理论上来看,其中国观都起到了为现实政治服务的目的。日本东洋史学是伴随着日本对朝鲜、中国等亚洲国家的侵略而建立起来的,而白鸟库吉的学术不但在思想上配合了日本“大陆政策”的进展,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巩固日本政局,为日本对外侵略提供理论依据的作用。所以,其中国观是为现实政治服务的中国观。
赵迎红[6](2013)在《试论权变管理理论在医院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权变管理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种管理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力图研究组织的各子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组织和其所处的环境之间的联系。它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环境随机应变,针对不同条件寻求不同的最合适的管理模式、方
王燕妮[7](2013)在《城市化进程中民俗文化变迁研究 ——以武汉市舞高龙习俗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三十多年的城市化进程不仅带来了经济、政治、社会等多方面的转型,更引发了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剧烈变迁,且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一步深入呈现出更为激烈的震荡。当传统民俗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从乡土社会向现代城市转型,民俗文化变迁也随之展开。作为一项活态的传统民间习俗,舞龙几乎遍及我国大江南北的各个城乡节日文化空间内。它是我国内涵最为丰富的民俗文化之一,包含着民间信仰、民间节日、民间艺术、民间社会组织体系、民间传说等多种民间文化元素,既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复合体,亦是我国“龙”文化的表现形态和文化符号。因此,以民间舞龙作为民俗文化变迁的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本文研究的区域是中部地区的特大城市湖北省武汉市,以该市三个处在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自然村落为调查点。它们分别是位于洪山区的城中村陈家湾,位于汉阳区的拆迁城中村李家堤和位于汉阳区已经完成了村改社的新型城市社区江欣苑。春节舞高龙是三个文化社区共同的民俗传统,亦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舞高龙民俗置于城市化的三个具有阶段性意义的文化空间内考察,使得研究对象又具备了特殊性和典型性。全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其中正文由五章构成。第一章对城市化语境下的民俗变迁进行了宏观研究。在城市化的发展背景下厘清城市化与民俗文化的辩证关系,梳理了国外民俗变迁的研究经验和国内相关研究成果。针对我国以民俗文化为主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民俗文化变迁要关照生产性保护与保护性开发的指导思路。第二章是将研究视野投注于传统的舞龙民俗上,通过地方志民俗资料和历史文献资料的梳理,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研究了舞龙民俗文化主体从官方向民间、文化形态从单一向多样、文化功能从娱神向娱人的文化变迁之路,同时,介绍了武汉市舞高龙民俗的基本特征。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在结构上是平行章节,是对陈家湾、李家堤、江欣苑三个处在不同城市化发展阶段的文化社区内舞高龙民俗的个案研究。根据田野调查资料、地方志、口述史的研究,以文字和图片的结合书写着城市化背景下城中村里的民俗、拆迁的城中村的民俗和城市新型现代社区内的民俗生存状态。每章第一节均描述调查点的文化语境,第二节以深描手法再现了三个社区内的舞龙民俗,第三节是理论思考,分析了三种民俗文化形态的传承状况、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论述了城市化语境下民俗文化变迁具备的阶段性特征。在具体的论述中,文章采用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其中一个典型的“城中村”社区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和SPSS定量分析,同时借鉴了SWOT分析法,对三个社区的民俗文化资源进行了战略分析。第六章尾置结语,展望未来。基于三个个案的书写民俗志,本章在前三章基础上进行了民俗文化共性和差异性的比较,提炼了影响民俗文化变迁的六大文化要素。它们分别是:主体记忆力、行政干预力、宗族凝聚力、精英影响力、对外传播力和社区生产力。根据彼此的强弱描绘出三个文化社区的民俗文化态势图,并从文化变迁的角度进行阐释:虽然乡村最终会通过阶段性的发展进程实现城市化,但民俗文化变迁并不是单向的态势,它会随着文化要素的强弱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因此,文化变迁在实际操作中具有一定的可控性,这使得传统民俗文化生产性保护和保护性开发成为可行,故文章在最后针对性变迁规律提出了民俗文化传承、保护、利用和开发的相关对策。
王新[8](2011)在《中国城市化史研究的可喜成果——评《近代石家庄城市化研究(1901~1949)》》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经济集约化和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近代石家庄城市化研究(1901~1949)》一书,从石家庄城市发展起源、城市空间扩展、产业集聚、城市文化、居民生活等多个角度,分阶段进行了考察,全面描述了近代石家庄城市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王绍锋[9](2011)在《试探权变管理理论在医院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概述权变管理理论的本质和医院档案管理基本理论的内涵,结合当前医院档案管理的实际,指出在医院档案管理中应用权变管理理论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探讨如何在医院档案管理中应用权变管理思想,以实现医院档案管理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
王惠乐[10](2011)在《试析档案信息资料分类和档案实体分类之比较和原因》文中研究指明档案信息和档案实体分类二者有不一致性,两者共存在档案管理之中,这是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个明显特征。本文从分类目标、思路、最后结果等方面对两者做了对比,且进一步分析了这两种分类体系共存的成因。
二、档案工作的二元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档案工作的二元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1)逻辑主义与历史主义视野下高校教学档案管理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逻辑主义视角下的高校教学档案管理 |
1.逻辑主义分类思路 |
2.逻辑主义分类法与高校教学档案实体管理的不适应性 |
三、历史主义视角下的高校教学档案管理 |
1.历史主义分类思路 |
2.历史主义的用武之地——高校教学档案中的实体管理 |
四、“二元主义”现象在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基本方法上的体现 |
1.逻辑主义和历史主义在方法特征上的区别 |
2.“二元主义”现象所体现的高校档案管理机制 |
五、结语 |
(2)辽代春捺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五、重点与难点 |
六、创新点 |
第一章 辽代春捺钵地点的选择 |
第一节 捺钵体制溯源 |
第二节 辽太祖至圣宗太平二年的春捺钵地点 |
一、辽太祖、太宗时期的春捺钵地点 |
二、辽世宗至景宗时期的春捺钵地点 |
三、辽圣宗初至太平二年的春捺钵地点 |
第三节 辽圣宗太平二年至辽末的春捺钵地点 |
一、辽圣宗后期至兴宗时期的春捺钵地点 |
二、辽道宗至辽末的春捺钵地点 |
第四节 春捺钵的区域、路线变化及影响因素 |
一、春捺钵的区域 |
二、春捺钵的路线变化 |
三、春捺钵路线变化的影响因素 |
第二章 辽代春捺钵的运营机制 |
第一节 春捺钵的随行人员 |
一、王公贵戚 |
二、南北臣僚(官员) |
三、诸行宫斡鲁朵(宫)户及扈从部队 |
第二节 春捺钵的营盘 |
一、皇帝的行宫与扈从官员的营帐 |
二、春捺钵的营盘结构 |
第三节 春捺钵的物资供给 |
一、外来的物资供给 |
二、当地的物资供给 |
三、物资管理 |
第三章 辽代春捺钵的传统活动 |
第一节 捕鹅放鹰 |
第二节 渔猎活动 |
一、河湖捕鱼 |
二、山地射猎 |
第三节 祭祀活动 |
第四章 辽代春捺钵的政治活动及职能演变 |
第一节 处理国内政务 |
一、商议军国事务 |
二、制定经济政策 |
三、任命及赏罚官员 |
四、处理司法问题 |
五、处理统治区内部族事务 |
六、赈济灾民及其他 |
第二节 解决边疆问题 |
一、解决西北、西南部边疆问题 |
二、解决南部边疆问题 |
三、解决东部边疆问题 |
第三节 春捺钵政治职能的特点与演变 |
一、春捺钵政治职能的特点 |
二、春捺钵政治职能的变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后记 |
(3)“日常性”视角下旧城区工业遗存社区化更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目的 |
1.1.3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
2.1 工业遗存的概念与价值 |
2.1.1 工业遗存和遗产化过程 |
2.1.2 工业遗存的价值构成 |
2.1.3 工业遗存的价值分级 |
2.2 日常性与工业遗存 |
2.2.1 日常生活与日常性 |
2.2.2 工业生产空间与社区空间的日常性解读 |
2.2.3 工业遗存的日常性意义 |
2.3 工业遗存的社区语境 |
2.3.1 产住结合的整体工业保护区 |
2.3.2 工业遗存与传统居住街区 |
2.3.3 工业遗存与现代居住小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旧城区工业遗存再利用的现状问题和社区化更新原则 |
3.1 旧城区工业遗存再利用的现状与需求 |
3.1.1 旧城区工业遗存再利用的现状 |
3.1.2 旧城区工业遗存更新的需求 |
3.2 旧城区工业遗存再利用的问题 |
3.2.1 工业遗存本体更新的制约因素 |
3.2.2 经济、社会经济制约因素 |
3.2.3 城市更新决策过程中的冲突 |
3.3 工业遗存更新的内容与社区化原则 |
3.3.1 工业遗存更新的基本内容 |
3.3.2 面向社区更新的空间公共性原则 |
3.3.3 服务社区生活更新的日常性原则 |
3.3.4 顺应社区需求更新的适应性原则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日常性视角下工业遗存社区化更新策略 |
4.1 缝合城市肌理的整体性更新策略 |
4.1.1 综合特征与功能定位 |
4.1.2 联通城市绿地与修复棕地 |
4.1.3 重组开放性公共空间系统 |
4.2 增强社区参与的在地性更新策略 |
4.2.1 强化前期决策的公众参与和城市权利 |
4.2.2 鼓励发展中期自下而上的开发模式 |
4.2.3 追踪后期“在地性”评价与持续更新 |
4.3 尊重“日常性”的空间活化更新策略 |
4.3.1 保护性更新结构构造及立面 |
4.3.2 复现日常生活与建构情境 |
4.3.3 鼓励自治自改和新产业转型 |
4.4 面向特色社区与居民的提升策略 |
4.4.1 营建特色社区与特色文化空间 |
4.4.2 追踪社区需求与适老化改造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刍议国有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存在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强化国有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
二、国有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 社会保险资金短缺 |
(二) 社会保险管理宣传工作存在滞后性 |
(三) 档案管理存在危险因素 |
(四) 社会保险制度内部中的“二元”情况 |
三、解决国有企业社会保险管理问题的对策 |
(一) 构建多方共同负担的社会保险机制 |
(二) 利用现代化方式展开社会保险宣传工作 |
(三) 创新档案管理方法 |
(四) 实现职工基本社会保险一体化 |
四、结束语: |
(5)白鸟库吉的中国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序章 |
一、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二、 选题目的与学术价值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四、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一章 白鸟库吉的学术风格及时代 |
第一节 白鸟库吉的学术背景 |
一、 兰克学派进入日本 |
二、 学校的“历史教育” |
三、 三宅米吉、那珂通世的师承关系 |
第二节 日本东洋史学 |
一、 从汉学到东洋学 |
二、 东洋与东洋史学 |
三、 “东洋史”学科在日本的建立 |
第三节 白鸟库吉关于东洋史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白鸟库吉中国观的形成 |
第一节 朝鲜史观与白鸟库吉的中国观 |
一、 考证朝鲜古代传说 |
二、 古代朝鲜与中国 |
三、 朝鲜语言及人种 |
四、 白鸟库吉朝鲜史观的特征 |
第二节 南北二元论 |
一、 中国历史上的“南北二元现象” |
二、 东洋史上的“南北二元现象” |
三、 近代远东的“南北对立” |
第三节 “满洲”中立论 |
一、 “满洲”问题的提出 |
二、 “满洲”现状的分析 |
三、 “满洲”问题的解决--- “满洲中立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白鸟库吉中国观的发展 |
第一节 白鸟库吉与“满鲜历史地理调查部” |
一、 力主设立“调查部” |
二、 设立过程与取得成果 |
三、 “满鲜历史地理调查部”对白鸟库吉日本东洋史学研究的影响 |
四、 “满鲜历史地理调查部”的政治意义 |
第二节 白鸟库吉的“尧舜禹抹杀论” |
一、 白鸟库吉对“尧舜禹抹杀论”的提出始末 |
二、 “尧舜禹抹杀论”的提出与日本东洋史学的发端 |
三、 《尧典》记事真伪与白鸟库吉“尧舜禹抹杀论”的实质 |
四、 甲骨学与“尧舜禹抹杀论”的史学方法 |
五、 “尧舜禹抹杀论”与白鸟库吉日本东洋史学研究的关联 |
第三节 白鸟库吉的国体论与中国观 |
一、 “国体”的概念 |
二、 中国的国体 |
三、 日本的国体 |
第四节 白鸟库吉的中国时局论 |
一、 从历史角度解读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 |
二、 剖析辛亥革命引发的结果 |
三、 探寻辛亥革命的未来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白鸟库吉中国观的扩展 |
第一节 白鸟库吉的中国文化论 |
一、 中国的语言文字 |
二、 中国人的国民性 |
三、 中国人的宗教观念与世界观 |
四、 对中国文化性质的认识 |
五、 中国文明停滞论 |
第二节 白鸟库吉的中国观与蒙古学研究 |
一、 蒙古的地理历史 |
二、 蒙古民族的精神气质 |
三、 蒙古民族的现状与未来 |
四、 “缓冲地带论”与白鸟库吉的中国观 |
第三节 白鸟库吉的亚洲观 |
一、 亚洲的地理历史 |
二、 亚洲的现状 |
三、 日本在亚洲的重要作用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白鸟库吉的中国观批判 |
第一节 影响白鸟库吉中国观形成的诸因素 |
一、 对兰克学派的继承 |
二、 对本居宣长的崇拜 |
三、 福泽谕吉的《脱亚论》与白鸟库吉的亚洲观 |
第二节 白鸟库吉中国观与日本政府的对华政策 |
一、 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期间白鸟库吉的中国观与日本政府的对华政策 |
二、 日俄战后白鸟库吉的中国观与日本政府的对华政策 |
三、 “九一八事变”前后白鸟库吉的中国观与日本政府的对华政策 |
第三节 白鸟库吉的日本观---“皇道论”、“日本优越论” |
一、 关于“皇道” |
二、 日本优越论 |
三、 白鸟库吉中国观的立论基础 |
第六章 白鸟库吉中国观的影响 |
第一节 东洋史学东京文献学派的学术传承 |
一、 东京文献学派的兴起及学术特点 |
二、 东京文献学派六代成员的学术走向 |
第二节 白鸟库吉的中国观对东京文献学派后辈成员的影响 |
一、 “满鲜历史地理调查部”的学术影响 |
二、 “尧舜禹抹杀论”与津田左右吉的“疑古”、“抹杀” |
三、 白鸟库吉的中国观与和田清的“蔑视观” |
四、 从“南北二元对抗论”到“干燥亚洲史”、“骑马民族说” |
五、 白鸟库吉的中国观与“冈田史观” |
第三节 白鸟库吉中国观的扩展影响 |
一、 白鸟库吉的中国观在日本国内的影响 |
二、 白鸟库吉中国观的海外扩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白鸟库吉博士略年谱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7)城市化进程中民俗文化变迁研究 ——以武汉市舞高龙习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一) 选题缘起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分析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一)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
(二) 本课题的研究难点 |
(三) 本课题的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外民俗文化变迁 |
第一节 史无前例的现代化“城长” |
一、城市化 |
二、我国城市化的发展现状 |
三、文化对城市化的意义 |
第二节 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孤岛”——城中村 |
一、城市化过快的产物“城中村” |
二、“城中村”的文化特质 |
三、城中村改造的三种阶段 |
四、城中村不同阶段的文化差异 |
第三节 城市化背景下的民俗变迁 |
一、国外城市化发展中的民俗文化变迁及保护——以美国为例 |
二、国内城市化进程中的民俗文化变迁及保护 |
三、生产性保护与保护性开发的提出 |
第二章 舞龙:变迁的传统民俗 |
第一节 中国舞龙的文化变迁 |
一、从官方向民间的主体变迁 |
二、从单一向多样的形态变迁 |
三、从娱神向娱人的功能变迁 |
第二节 武汉高龙的文化习俗 |
一、武汉高龙 |
二、高龙的基本特征 |
第三章 都市的村庄与迷茫的传统 |
第一节 陈家湾:一个等待改造的“城中村” |
一、陈家湾初印象 |
二、陈家湾的地理空间 |
三、陈家湾的历史 |
四、陈家湾的经济 |
五、陈家湾的社会群体 |
第二节 陈家湾的舞高龙 |
一、陈家湾的高龙 |
二、陈家湾高龙的形态 |
三、陈家湾舞高龙的仪式 |
四、陈家湾舞高龙的文化特点 |
第三节 遗留的村庄与延续的传统 |
一、“城中村”为城市保留了民俗传统 |
二、传统民俗是“城中村”的文化根脉 |
三、“城中村”陈家湾的民俗困境 |
第四章 消失的村落与坚守的传统 |
第一节 李家堤:一个改造中的“城中村” |
一、走进李家堤 |
二、李家堤的地理空间 |
三、李家堤的历史源流 |
四、李家堤的经济特色 |
五、李家堤的社会群体 |
第二节 李家堤的舞高龙 |
一、李家堤的高龙 |
二、李家堤高龙的形态 |
三、李家堤舞高龙的仪式 |
四、李家堤舞高龙的文化特色 |
第三节 城中村改造与民俗的裂变 |
一、“城中村”改造引发民俗变迁 |
二、“城中村”改造与民俗文化保护 |
三、李家堤的困惑 |
第五章 城市新社区与民俗新形态 |
第一节 江欣苑:一个村改社的典范 |
一、走进江欣苑 |
二、江欣苑的地理空间 |
三、江欣苑的社区经济 |
四、江欣苑的社会群体 |
第二节 江欣苑社区的舞高龙 |
一、江欣苑社区的高龙 |
二、江欣苑社区的高龙形态 |
三、江欣苑社区舞高龙仪式 |
四、江欣苑社区舞高龙文化特色 |
第三节 现代城市社区与传统乡村民俗 |
一、文化是城市社区建设之本 |
二、传统民俗是城市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三、城市社区建设中的“江欣苑”经验 |
第六章 未来城市化进程中民俗文化变迁路径研究 |
第一节 传统民俗文化三种发展态势分析 |
一、乡村社区的文化特殊性 |
二、三个案例社区民俗文化影响因素比较 |
三、三个案例社区民俗文化态势图 |
第二节 城市化进程中民俗文化变迁路径研究 |
一、提升政府机构的文化建设执行力 |
二、重视非政府组织的协调作用 |
三、注重民俗文化主体意识的培养 |
四、正确对待民俗文化变迁中的保护与开发关系 |
五、加强民俗文化与数字科技的融合 |
六、民俗文化与社区建设协同发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武汉市卓刀泉街城市文化发展”调查问卷(商户卷) |
二、“武汉市卓刀泉街城市文化发展”调查问卷(居民卷) |
三、“武汉市卓刀泉街城市文化发展”调查问卷(租户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9)试探权变管理理论在医院档案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权变管理理论概述 |
2 档案管理基本理论概述 |
3 医院档案管理运用权变管理思想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
3.1 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为实现权变管理提供了操作平台 |
3.2 解决当前医院档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需采用权变管理思想 |
3.2.1 档案分散管理, 缺乏系统性 |
3.2.2 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管理水平低下 |
3.3 培育优秀医院文化需要对医院档案实行权变管理 |
4 权变管理在医院档案管理中应用的新思路 |
4.1 权变管理在医院档案管理的工作模式中的应用 |
4.2 权变管理对医院档案管理外部环境动态适应中的应用 |
(10)试析档案信息资料分类和档案实体分类之比较和原因(论文提纲范文)
一、档案信息和档案实体分类之对比 |
1. 档案信息和档案实体 |
2. 历史和逻辑主义 |
3. 实体和信息分类号 |
4. 档案实体管理和信息的开发 |
二、档案实体分类和信息分类一同存在之原因 |
四、档案工作的二元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 [1]逻辑主义与历史主义视野下高校教学档案管理运行机制研究[J]. 邓繁荣. 大众文艺, 2021(14)
- [2]辽代春捺钵研究[D]. 梁维. 吉林大学, 2020(08)
- [3]“日常性”视角下旧城区工业遗存社区化更新研究[D]. 宋璠玙.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4]刍议国有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存在的问题[J]. 杨雪梅. 现代商业, 2018(33)
- [5]白鸟库吉的中国观研究[D]. 赵薇. 东北师范大学, 2014(12)
- [6]试论权变管理理论在医院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 赵迎红. 兰台世界, 2013(S1)
- [7]城市化进程中民俗文化变迁研究 ——以武汉市舞高龙习俗为例[D]. 王燕妮.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6)
- [8]中国城市化史研究的可喜成果——评《近代石家庄城市化研究(1901~1949)》[J]. 王新. 城市史研究, 2011(00)
- [9]试探权变管理理论在医院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 王绍锋.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1(08)
- [10]试析档案信息资料分类和档案实体分类之比较和原因[J]. 王惠乐. 中国报业, 2011(12)